時間:2023-09-11 09:18:0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小學語文課文故事,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語文;古詩文;教學
古詩詞是文化典籍的百花園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那么,如何進行小學語文的古詩教學呢?
一、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意義及其重要地位
(一)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意義
中國古典詩歌是華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動的形象、凝練的語言、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表現手法,在中國文壇上獨樹一幟;它寓意深刻、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流淌的是祖先們沉重的生活;它抒情真摯、感人肺腑,道不能道之景,抒難抒之情;它寫景自然、怡人耳目,引人遙看“西嶺千秋雪”,注目“萬里送秋雁”,聽得“十里蛙鳴”,聞到“十里荷香”。故而,古詩詞當之無愧成為小學生接觸古典文學的最佳啟蒙教材。加強古詩詞習誦,重視古詩詞教學,對培養小學生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重要地位
在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簡稱新大綱中明確指出小學階段古詩詞的教學目標是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級背誦古詩詞是每學年30篇以上,中年級30篇左右,而高年級則為20篇以上。新試行的《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第一學段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第二學段為50篇(段),第三學段為60篇(段)。而且在其附錄的“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就有70首。可見在背誦優秀詩文總量上是相當大的,而且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古詩詞的教學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在第一學段讓兒童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第二學段中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而在第三學段中則要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湊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可見,小學的古詩詞教學的要求提高了,內容也趨向豐富,古詩詞教學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原則
(一)以閱讀、記誦為主的原則
語文課程標準在“古詩文閱讀的評價”一段明確指出:“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的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這就表明,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要以閱讀和記誦為主,強調要有一個對古詩文閱讀記誦的“過程”。
(二)循序漸進的原則
小學語文課程中的古詩教學,必須考慮不同級段學生的不同特點,采用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即實質上講的是語文教學中的“度”的把握問題。新課程標準對于1-6年級不同級段學習的內容和份量都有具體的要求和標準,這些要求和標準,體現明顯的層次性和循序漸進的原則。
(三)整體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則
在語文教學的問題上,歷來都有精讀、細學、扎扎實實地學,字、詞、句、段、篇全不放過,全要深刻理解、細細琢磨的主張。這樣做,雖然從理論上來看,能夠練就學生扎實的基本功,但在實踐上又往往行不通。一個人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你多顧了“此”,必然將會失去“彼”,如果全面開花,處處追求齊全與完美,其結果可能是什么都追求不到,或者是得了芝麻,丟了西瓜。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很大的弊端是過于追求內容與形式的完整與完美,其結果卻是完而不美……語文教學要敢于殘缺、善于殘缺,唯其殘缺,才可能求得更大意義上的完整與完美。這句話體現了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辯證法。
優秀的古詩,與語文材中其它方面的內容本來就有著很大的差異,古詩的精髓在于它的優美的意境和優美的語言。這恰恰又需要人們在誦讀之時去整體感知和把握大意,因此,整體感知和把握大意,是古詩教學應遵循的又一個重要原則。
(四)科學評價、激勵為主的原則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小學生背誦詩文的數量雖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記憶力好的同學,背得要快些,記誦得數量要多一些;記憶力稍差一點的學生,背得速度要慢些,數量要少些。對這些情況,教師要正確對待,要承認差異,個別沒有完成任務的同學,教師也要予以表揚,予以鼓勵。課程標準中還提出了誦讀詩文時音調、節奏、情感方面的要求,對于這個問題,教師也要靈活掌握其標準。對讀得不理想同學,教師應該耐心指導,并且還要表揚他“讀得很認真”或“很有感情”等,以此激發其誦讀詩文的興趣和信心。
三、小學語的古詩文教學策略
(一)整合資源,把握基點
1.把握同一主題的作品。在小學階段的古詞教材中,不少的古詩詞雖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學時可改變傳統“逐環教學”“逐首教學”的模式,整合資源,凝聚主題,學生就能在把握基點中生情。整合同一題材的作品,以題材為橋梁,可以帶領學生對比體會,加深理解。
2.拓展同一詩人的作品。拓展同一詩人的作品,不僅可增加學生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力,還可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
(二)反復吟誦,直意抒情
讓古詩詞教學彌散醉人的芬芳,教學中就必須抓住“詩眼”和關鍵詞句,細細品味文本,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投入感情朗讀,感悟文本的意義,直指作者的心靈,進而喚醒學生的心靈。重視朗讀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教師要成為引領學生朗讀的組織者、合作者和促進者,讓學生漸入佳境,讀出層次。
(三)啟發想象,入境悟情
詩重想象。古詩詞教學中要喚起學生情感體驗,產生共鳴和移情,引導他們由此及彼,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再現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情要靠“象”去顯。貫通生活與詩句的問題,激活了學生言語活動的創造性,使得整個學習過程有情有趣,學生的思維、想象、情感始終在文本語言的內部快樂進行。
【關鍵詞】古詩;課堂;語文
一、古詩教學的重要性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古詩詞是中國幾千年來遺傳下來的經典,是中國人文化智慧的結晶,每一首古詩代表了中國文化的發展變化。尤其是古詩的背誦,已經是要求必備75首了,在小學階段要求學生全部學習完畢,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加,古詩的學習任務是不一樣的。
隨著中國幾千來的文化,古詩漸漸地傳承下來,每一首古詩不是簡單地表達,而背后是有深刻的含義,但在低學段、中學段、以及高學段的教學要求是不一樣的。學生年齡的遞增,對學生的要求也逐漸提升,不單單是會背就可以了。四年級屬于一個分水嶺,在這之前,既屬于小學段和中學段,課標上要求了 ,四年級前,學生已經能背誦22首古詩,緣由是每首古詩的講解都是需要背誦的,這等于間接性去積累。如昔加上日積月累的經典詩句,學生的積累量就會大大增加。但是,就我們所觀察,往往發現了一個惡性循環的現象,大部分學生升上高年級以后,以前學過的這些古詩卻漸漸被淡忘,大體上只是依稀有點印象,縱然在低年級的時候我們反復背誦,并且加大力度的強度,也把這些倒背如流的古詩漸漸讓它們消失在腦海中。
二、古詩教學的誦讀
自古以來,詩人在創作佳句的時候,考慮的一個原因是瑯瑯上口, 而古詩不像古人在寫詩的時候,吟誦出來,再提筆寫作,而對于現代小學生的要求就是誦讀,在低學段只需要背誦就可以了,五、六年級也就是高學段要求更高一些,要求學生理解之后,進行誦讀。曾經朱熹在《訓學齋規》這本書中說過這樣一句經典的話,并且讓我們后人根據他說的,理解 很明白:“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熟讀成誦、其意義就明白了。
在低年級的時候,我們通常注意的就是誦讀詩歌。學生初見詩歌的時候,在情感上就有一個傾向性,用自己的方法就讀,并且也沒有斷句,因為低年級重誦讀,乏記義,學生感知內容就可以了,而不是像高年級的解詩題、知作者、釋詩意、悟詩情這四大步驟;而這些學習的基礎也得會讀詩歌,才能進行以后的教學過程,什么都不會,最最基礎的東西也不會讀,那接下來理解的也是錯誤的。在低年級的古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做到的適示范,言傳身教就是這么來的,在完成以后,以學生讀書為本。
初讀古詩時,教師要設立目標和任務,學生做到什么程度,要求學生自己對照拼音先讀第一遍;在根據詩歌所給的生字并進行圈畫,做到讀準準音,不丟字不多字,把詩讀正確地、流利地朗讀出來。前兩遍的學體上學生有了了解,學生不僅僅復習了學過的漢語拼音,同時也便于學生克服依賴思想,提高自我的朗讀能力。自讀后,教師設立泛讀,這就是言傳身教,讓學生快速地進行模仿,也就是詩歌的第三遍朗讀,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學生大聲朗讀,讓學生彼此之間進行相互評議,這是檢驗學生的最佳效果,讓他們糾正指導讀錯的字詞;第四遍教師伴隨著音樂,讓自己在音樂的帶動下聲情并茂的范讀,讓學生漸入佳境,漸漸地得到熏陶,再讓學生利用繪聲繪色的領讀,做到耳、腦、口所有的詩歌活動。我們在第五遍朗讀的過程中,要讓W生慢慢感悟到詩的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從中感受的詩的語言美、節奏美等更多的美感,從而漸入古詩意境。五遍的朗讀之后,我們在課堂中就要變換多種的朗讀形式,如個別讀、小組讀、全體讀等。
學生只有在課堂中找到讀的樂趣,才能逐漸領會讀的樂趣,感悟到詩的意境,從而我們達成的要求,最終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這樣的古詩教學課堂,學生讀的不累、學的不累,而且越讀以后,他們的興趣性越來越濃。朗讀的韻味一次比一次濃厚,大多學生當堂背誦是根本不成問題的,也間接達到了教學目標。教師就應該扎穩腳跟,一步一步貫穿古詩教學全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開展古詩教學的教學策略
(一)在古詩詞教學中,加強對已背誦古詩的復習。
就我們所觀察,往往發現了一個惡性循環的現象,大部分學生升上高年級以后,以前學過的這些古詩卻漸漸被淡忘,大體上只是依稀有點印象,縱然在低年級的時候我們反復背誦,并且加大力度的強度,也把這些倒背如流的古詩漸漸讓它們消失在腦海中。
而到高年級的時候,保存在學生腦海中的記憶痕跡不復存在;二者教師沒有經常性地復習和應用。結果是,學過的古詩詞漸漸遺忘是正常的。因此,從四年級起,建議老師們在教學古詩詞當中,建立我們一直所用的教育理論,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復習相關內容的古詩。
(二)建立一個專題進行學習
每個詩人身上都有固有的特色,可以以詩人為專題,把古詩進行歸類。比如學習《獨坐敬亭山》,可以把李白的詩背一遍,并熟悉每首詩歌的大體意思,以內容為專題進行劃分。比如學習《憶江南》,就把描寫春天,甚或四季的古詩背一遍;如《贈汪倫》是一首送別詩歌,可以以詩情為專題,建立送別詩歌的專題,方式上可以采用多種多樣,沒有固定限制。很多中高年級老師教學古詩,課末都不忘主題的拓展。如果能在課后或者課中對學生進行輔導,會產生很大的效果,就能很好地、以及最大限度地落實“積累”這個教學目標。
古詩文教學在中學的課堂占有一席之地,隨著時代的發展,小學的教學中古詩文已經占據重要地位。我們在教學時要時刻關注。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人文教育
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必須要能夠理解并背誦教材中精選的古詩詞,這對學生學習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閱讀能力的提升均有較大幫助,也是培養小學生人文素養的主要途徑之一。小學生在理解并誦讀古詩詞的過程中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品位以及氣質,并充分感受到生命的靈動,使小學生接受深層次的人性教育。
一、通過體味意境培養小學生的人文精神
古詩詞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多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意境表現出來,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創設一定的情景引領小學生去體驗并感受詩人的情感。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情景交融的思想境界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形成健康積極的樂觀情懷,凈化自己的思想以及情感,對培養小學生的人文精神有很大幫助。
二、通過理解內涵培養小學生的人文情懷
詩人一般是通過詩詞來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學生在
理解詩詞內涵的過程中可以不斷豐富自己的感受,并真切
地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他們在理解不同內涵的詩詞的過程中可以培養自己的愛國熱情以及感恩意識等,進而
使其不斷端正自己的行為,培養自身良好的思想品質,對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意識、生活意識以及思想認識有很大
幫助。
三、通過詩詞朗誦來培養小學生的人文情感
小學教材中的古詩詞大部分都有極強的節奏及韻律,小學生在朗讀以及背誦的過程中可以逐漸感受并體驗到詩詞傳達的情感內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引導,讓小學生在節奏的平仄起伏以及樂感的體驗中受到詩詞美感以及情感的熏陶,不斷培養自己的人文情感,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使學生的情感更加豐富。
在新課程標準下,學校不但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知識,同時還要注重對學生思想認識的培養,尤其是小學生的思想認識還不夠成熟,極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學習古詩詞可以使學生在感受以及體驗的過程中不斷培養自身的人文情感以及人文精神,對其成長及發展極其重要。
參考文獻:
[1]陳怡潔.論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J].吉林教育,2009(35).
[關鍵詞]古詩 語文 特點 意義 方法
古詩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學生近距離接觸、感受中華文化的一個窗口。它是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的一個切入點。小學古詩的教學,對于小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1 古詩的特點及意義
1.1 古詩的特點。古詩一般分為兩大類:敘事詩和抒情詩。敘事詩以描寫具體事件、人物為主的,如:《蠶婦》、《小兒垂釣》等;抒情詩是以抒發作者感情為主的,它又可以分為寫景和寫意兩大類,但不少古詩既寫景又寫意。
意境美,是故事中所描繪生活畫面與作者思想感情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的美,正如人們常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情。”作者選取最富有特征的具體事物.或最有意義的場景,或最典型感受來言志抒情,以啟發讀者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領會意境與情感,并從中受到熏陶。
語言美,是指古詩的語言凝煉、生動形象,常常運用夸張、比喻、象征等多種手法再現大自然的美、社會的美和藝術的美。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些詩句讀來令人感到美不勝收。
音樂美,古詩講究押韻和節奏。音韻和諧,節奏鮮明,所以讀起來瑯瑯上口,聽起來聲聲悅耳,產生了音樂美。
形美,是指形式美與形象美。例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古詩,對仗工整,顯示了形象美。
1.2 學習古詩的意義。首先,古詩具有簡潔、抒情、篇幅短小而豐富的特點,學習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補充和領悟,這當中就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有豐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詩作為一個起點,去聯想、補充和創造,以構設想象中的圖畫。古人云: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即是這個道理。由此可以引出其第二個作用即創造性思維的訓練。這對于發展創造性思維不能不說是一個有益的契機。
古詩教學給了我們一個發揮想象的空間發展創造性思維,進行藝術再創造。學生在讀古詩時,對詩中描繪的各種形象大都見過,然后利用想象根據詩意把大腦中記憶的各種意象進行再造組合,從而再大腦中創造一個新的畫面。這樣不僅對詩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發揮了主導作用,發展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促進智力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2 小學語文古詩的教學方法
2.1 反復吟誦,陶冶性靈。古人有“七分詩三分讀”的說法,可見在學習古詩時朗讀的重要性。通過吟誦古詩可以提高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進而增加其藝術修養。所以古詩教學中必須要重視反復朗讀。就朗讀的指導而言,應分三個階段進行。
初讀,感受詩意。古詩的朗讀必須注重節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揚頓挫,要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這些在初讀古詩時就應讓學生有所感受,使學生達到意會的程度。
精讀,加深理解。初讀是較為朦朧的理解,第二階段的朗讀要設置一些問題或引導學生發現一些問題,再與分析相結合,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讀鞏固,呈螺旋式交替縱深發展。
品讀,深化理解。在這一階段的朗讀時要引導學生品味詩的關鍵詞句,理解詩的表現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插上憩象的翅膀,在腦海中描繪詩中的具體情景,感受詩歌的藝術力量,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2.2 巧妙分析,理解詩意。
第一,借助歷史,使學生正確、深刻地理解詩意。在唐宋浩瀚的詩海中,有大量的古詩是詩人對當時社會狀況所產生的一種心聲,及對人生遭遇的一種感慨。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在了解創作背景后,才能對詩意有全面、正確地領悟。如:林升的《題臨安邸》,課前可布置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歷史背景:中原被占,宋高宗不思恢復,而是安于一隅,在杭州建明堂,修太廟。達官顯宦,富商巨賈也相繼營造宅第,杭州成了他們的安樂窩,具有了當年汴京的規模。而當年的汴京,也是巨宅別墅,秦樓楚館,歌舞無虛日,以至朝廷傾覆。
有了這些知識,我們便可以正確理解到“山外青山樓外樓”,并不是南宋的繁華景象,而是茍且偷安的證據;“西湖歌舞”并不是升平氣象,而是亡國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對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樂不思蜀的醉生夢死之態。
3 圍繞重點詞句展開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教學 你素質教育
一、課題的提出
生活中有美,古詩教學中也有美。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經過千百年的沉淀,流傳下來的能夠選入小學課本里的古詩更是精華中的精華,可謂字字珠璣。它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學生近距離接觸、感受中華文化的一個窗口。它是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的一個切入點,尤其是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推薦背誦的 70首古詩詞,都是歷代名篇,不僅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體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小學古詩的教學,對于小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反思過去,我們說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視學生的自主性,重視以讀為本,讀中感悟,使學生終生受益。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生命體,每個學生都蘊藏著獨立學習的巨大潛能,古詩的教學就要打破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要放開自己,放開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深切體會古詩的意境美、語言美、音韻美和形象美。同時,新課標也強調學科之間的交流與整合,這種古詩教學模式啟發學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語文古詩教學中,能力與素質得到全面發展與提高。
二、課題的界定
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而古詩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應是一次自主體驗的過程。近十年來,在美國興起的建構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識的意義,同時原有的知識經驗又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所以學習過程不是對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積累,而是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學生是閱讀的主體,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意義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生成的。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實際上,閱讀也需要傾吐,可以說閱讀是伴隨著傾吐的吸收。猶如吃飯,吃飯自然是吸收,但必須分泌唾液、消化液,伴隨著傾吐消化液才能吸收食物營養。由此看來,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毫無疑問,必須十分尊重學生這種自主性。
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完全處于整個學習探索過程之內。現在各種資料充斥著學生的生活,相信學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手頭的資料,利用自己已有的查字典解釋字詞的能力理解古詩。
三、課題操作策略
1.自主感悟,讀準詩句。古詩語言精練、含蓄、優美,首先要讓學生抓住重點字、詞,讀準字音,了解字義,讓學生大聲朗讀,“不求甚解”地讀,讀通,讀好,讀到朗朗上口,在讀中自悟。
2.自主理解,畫詩意圖。激發學生進入詩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體會詩句的描寫,充分發揮想象,畫詩意圖。古詩把詩人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熔鑄在短短的幾十字中,以少勝多,以大見小,給古詩教學鑒賞者留下充分的再創造的余地。
3.畫演古詩,探究詩意。古詩意境深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思維擴展,想象的空間。詩意圖形成了,學生對古詩的感悟又深了一層,在教學中讓學生合作交流討論,結合自己畫出的詩意圖,對照詩句說說或演演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和體驗,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
4.靈活多變的寫作技巧賞析
詩人描寫事物時,除了采用白描的表現手法之外,更多的還采用夸張、比喻、對偶等的修辭手法,若能稍加賞析,定能其樂無窮。“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春色滿圓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一是會轉移學生的注意力,二是遙遠的歷史知識會增加學生感知的難度。只選擇與該古詩有密切關系的且有助于幫助理解詩意的內容,重點的介紹,使學生了解詩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體會感情和意境,切莫滿堂“灌”。新課標要求,小學古詩教學是讓學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熱愛古代文化,學會朗讀、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用學到的知識去豐富。
四、課題實驗成效
1.學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詩的內容,并能通過賞析,理解詩中蘊涵的思想感情,達到會背誦。2.學生學習古詩由被動變為主動的探求,自學能力大大增強,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同時把古詩當作一種樂趣和享受,從而真正發揮古詩教學的特有魅力;鍛煉了學生搜集、處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對古詩的閱讀鑒賞能力,使學生在今后的習作中形成言簡意賅的文風。3.通過對古詩的學習與鑒賞,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和美的教育,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4.古詩教學并不是為了學古詩而教古詩,該實驗研究讓學生跳出了單純學古詩的境界,拓寬學習空間,滲透與其他學科的結合與交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的能力與素質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和提高。
五、課題反思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
在新課標改革的要求下,對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做出了新的要求,在語文學習中要實現的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關于這一點,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語文的授課過程中要提升語文教學水平,現階段,進行創新性的語文古詩詞教學已經成為當下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必然選擇。
1古詩詞教學方法導入
當前我國大部分小學在課堂上對于語文古詩詞教學都只是進行重復記憶,通過教師講解來理解詩詞的含義以及古詩詞中的一些考試考點,幾乎沒有對古詩詞有更深入的研究,對于學生來說,只是對古詩詞有了初步的印象,而沒有理解古詩詞深層次的含義,在課程改革的階段中,教師要通過創新古詩詞教學的方式,對學生的古詩詞進行深層次的教學,讓學生理解古詩詞的寫作背景,體會古詩詞所蘊含的深刻內涵。
2古詩詞教學方法
2.1通過朗讀的方式初步感受
在古詩詞的學習中,對于古詩詞的初步感知就是通過閱讀實現的,讓學生通過閱讀來自行體會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感情。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進行示范性的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通過配音等方式,重點地方重點朗讀,讓學生進行標記,比如在閱讀“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這句詩的時候,通過重讀“楊花落盡”這一個關鍵詞,讓學生從中感知季節的變換以及作者面對此情此景時內心的感受,而通過“子規啼”的重讀,又能夠讓學生仿佛看到和聽到在秋風落葉間子規鳥的啼叫,從而對詩人身處秋意漸濃且友人離去的境地的心情感同身受,理解此情此景,悲傷的氣氛,感傷的情懷下詩人心中的悲痛,由此寫下這樣的詩。通過一步步的引導,讓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慢慢感受詩人所抒發的情感,從而讓學生形成共鳴。
2.2構建古詩詞情景感受
構建古詩詞情景感受就是讓學生自行理解整首詩詞的情感。在上一個層面,教師通過先行閱讀引導后,學生自我閱讀并自己感受。比如在閱讀“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后,自己提出問題并進行思考,思考詩人為何要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明月”上,讓風來代替他傳遞自己的感情,然后在通過這兩個問題再讀,進行感受,由此來構建自己對于這首詩的整體感悟。
2.3整體分析體會作者情感
在進行前兩部分的分析以后,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對古詩詞進行背誦記憶,就要對詩詞有整體的把握。比如,在講解“相煎何太急”的典故時,教師通過典故來介紹當時的故事背景,在講解的過程中,重點對曹植的“七步詩”進行講解,來讓學生對整首詩有整體的感悟和正確的理解。同時還要教授學生如何進行詩詞的分析與理解,這是幫助學生體會到詩詞情感的基礎。讓學生明確詩詞的詞眼,把握詩詞的中心句、中心詞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通過科學的方法有步驟有方法地對詩詞進行分析和感悟。
3教師的工作方法
3.1課前備課
教師一般在授課的前期都會進行教學工作的準備工作,稱之為備課,如何進行在新課改模式下的備課就成為重中之重。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訴求,明確學生想要知道什么樣的內容,同時還要尊重學生的意愿,以學生為主,這樣才能夠起到較好的課堂效果。通過設計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和方案,可以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思路智能化教學,從網上搜集資料等方式來實現教學方案的新穎性。具體的方法就是有的放矢,分層教學,同時要以學生為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教學效果才會有保證。
3.2理論聯系實際,實踐中寫作
知識源于生活,要讓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到學習的內容,還要從生活中入手,例如,在教學《游子吟》的過程中,可以從“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四句詩中,讓學生體會到身為母親的不容易,讓學生有對母愛的崇敬,對此就可以通過具有實踐性的任務來實現,如設置一道作業就是讓學生給父母洗碗、洗衣服,體會身為母親的不容易,從而深切感受到詩中所倡導的深刻內涵。古詩詞教學從另一種意義上就是國學教育,古詩詞中蘊含的深厚文化積淀也必將是學生所要細細品味的東西。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教學 三步曲
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讀、譯、說、背、默的基礎上,面對知識多元化,信息多渠化,我們思考著如何讓小學古詩教學更生動、更具體,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著讓故事、唱歌、繪畫走入課堂,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第一步:將古詩演繹成故事
在古詩教學中,我嘗試著引導學生將一首首古詩演繹成一個個故事。每首古詩都是詩人在特定情境中醞釀的一種情感、敘說的一個故事,其中蘊含的情志、理、趣,通過精煉的語言,給讀者無限的遐想空間。如:教學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根據古詩的內容,我們可以將它演繹成這樣一個故事:黃鶴樓上,這對相處多年、一起生活、一起作詩的好友即將分別,彼此都有著無限的惜別之情,二人握手話別,千叮嚀萬囑咐,依依不舍。轉眼間,孟浩然的船如同一只渺小而寂寞的孤帆,在碧藍的天空與蔚藍的江水之間,一點一點地變小。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有長江之水還在奔流向東。李白佇立在遠處的岸上,不忍離去,思念著老友。
將古詩演繹成故事,有助于培養學生想象力,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表達力,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每首古詩都可以有一個學生自己心中的故事,學習古詩成為一件快樂的事。
第二步:讓歌聲回蕩在課堂上
唱詩,就是按照一定的曲調以歌曲形式將古詩內容哼唱出來,既愉悅了學生的身心,又溫習了古詩的內容。
貝多芬曾說:“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我們可以將音樂引入古詩教學中,讓學生在歌聲中體會古詩的節奏和韻律美,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們可以親自教唱,亦可播放錄音帶或課件,讓學生在音樂聲中進一步理解古詩的內容。如《渭城曲》的舒緩深情、《鵝》的高亢輕盈、《望廬山瀑布》的激昂雄渾。在歌聲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喚醒學生潛意識中深藏的情感。讓旋律幫助學生記憶古詩的內容,進而體驗詩人的情感。
第三步:用繪畫的方式讓古詩內容具象化
用繪畫的方式捕捉詩中的意象,讓意象具象化,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基本疏通古詩內容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們用一副畫來表現古詩的內容,以此鞏固記憶。他們會畫得千姿百態、形象各異,但對于古詩中的意象他們會基本抓準。如:教學孟浩然的《春曉》,學生們會在紙上畫出枝葉茂盛的樹、站立枝頭的鳥、飄灑落地的花,有的還會畫上賞景的人。根據自己的喜好再給畫涂上顏色。他們畫得不一定很全面,但是,他們有自己的理解。
【關鍵詞】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問題及對策
古詩詞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任務中十分重要,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教師對古詩詞進行透徹的理解,還需要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觀念進行教學,否則會降低教學質量。目前,在大多數小學語文課堂古詩詞教學中,存在很多教學問題需要解決。
一、小學語文課堂古詩詞教學所面臨的問題
1.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背誦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小學語文課堂古詩詞教學方式中,多采用死記硬背方式進行教學。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及時地領會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意義,僅僅只是將古詩詞的詞句背誦下來。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會大大降低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尤其是對于不愛背誦的學生而言,更是有可能會產生抵觸情緒,不利于學生的學習。
2.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古詩詞的意境理解
古詩詞是一種古代文明傳承的表現,通常詩人會通過詩句呈現出一種意境,或許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也或許是詩人或高興或憂愁的心情。但是,在現代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課堂中,教師往往會忽略對意境的感受,只重視基礎知識教育。這樣的教學方式,只能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枯燥與乏味,無法理解古詩詞所蘊藏的魅力。
3.教師的課前準備不夠充分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授課前,教師通常會將古詩詞的翻譯、古詩詞作者的背景準備好進行授課。但是,這樣傳統的備課方式是不健全的。每一首古詩詞的創作都會具有一定的背景,教師應當在課前將古詩詞作詞時所處的背景狀況進行詳細整理。在正式對古詩詞進行講解之前,讓小學生先領略到背景狀況,才能在后期的學習過程中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以此來提升教學水平,確保小學語文課堂古詩詞的教學質量。
二、優化小學語文課堂古詩詞教學的策略
1.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課堂古詩詞教學課堂中,教師需要將自身的角色進行轉換,從過去的主體地位轉換為引導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為了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教師不能一味地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應當帶領學生融入古詩詞的情境當中,讓古詩詞能夠對學生進行情感上的熏陶。
例如,教師在教授《春曉》這一課時時,教師可以通過描繪出一幅雨過春晨的景象,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春曉所表達的氛圍。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詩詞的魅力,融入其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興趣成為學生最好的老師。
2.采用現代科技進行教學
科技的發展推動各個領域快速發展,其中,對于教育領域而言也有重大作用。教師在教授小學語文古詩詞課程時,可以采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在課程開始前,需要根據所教授的詩詞內容選擇視頻或圖片進行展示,讓學生先融入教師所給予的情景中去,再開展之后的教學內容,可以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師在教授《鋤禾》一課時,教師在課堂一開始,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現出農民耕田、種地的視頻或者照片,讓學生能夠感受到烈日陽光下農民的辛苦,再進行詩文的講授。這樣,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農民的不易,讓學生能夠真正讀懂詩詞中的含義,感受到何為“粒粒皆辛苦”,提高教學質量。
3.采用合作學習方法
合作學習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通過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分組討論,能夠讓每一位學生都融入到討論中去,甚至連教師也可以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去,讓教師成為學生的朋友,改變傳統教師嚴肅、嚴厲的形象。
例如,教師在教授《游子吟》一課時,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閱讀后,按照自己的理解講述詩文中所表達的內容。最后每組再派出一位代表同學進行組間總結,教師在學生總結后可以進行指點與添補,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詩文內容。采用合作學習方法,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文內容,還能夠讓學生學會溝通、協作能力,是一種優質的教學方法。
4.采用情景教學方式進行教學
情景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充分融入課堂,提升學生的注意力,讓全班同學都參與進來。在情景教學模式中,教師處于重要的引導地位,在學生進行情景表演時,教師需要將課堂的氛圍控制在有序狀況中,才能提升教學質量。
例如,教師在教授《小兒垂釣》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表演釣魚的情景,讓學生能夠了解釣魚的步驟,以及自身釣魚的心情。通過情景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更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好地了解詩詞所表達的內容。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古詩詞教學工作中,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智力仍然處于成長期。教師如果一味采用單一的文字表述教學方式,會讓小學生感到理解困難,進而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會讓產生產生抵觸情緒。而教師通過轉變教學觀念,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如多媒體技術教學法、情景教學法以及合作教學法等多種方式進行教學,會使小學語文課堂古詩詞教學質量有所提升,促進小學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建偉.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02(21):80.
[2]戴銀燕. 從意境到意象――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課堂審美引導[J]. 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06(2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