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8 09:29:0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水利工程生態效益,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農田;水利;生態工程;建設;效益評估
一、農田水利生態工程建設的必要性
過往我國不少地區興建農田水渠工程,因工程成本、施工進度、質量控制、維修管理等因素,通常會采用混凝土渠道三面光工法進行設計及施工。然而,混凝土由生產制作到運輸至現場施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均高于其它渠道結構建材,并且于施工完畢后對周邊環境及生態影響很大。
事實上,優勢農業發展應包括三個方面,也即生產、生活及生態。我國相關部門也積極推廣水利的生態工法工程,并注重生態保育環境的思維開發。可持續公共工程的“綠色內涵”是指以符合環境保育、社會公義和經濟發展的全面思考來進行規劃、構建、營運與管理的公共工程,并以“節能減碳”作為推動的重點及評估依據,以應對世界碳交易的思維。可持續公共工程須從全生命周期進行良好管理,才能發揮節能減碳的目的,公共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濃縮為四大項綠色內涵:綠色環境、綠色工法、綠色材料及綠色能源。這四者之間的共通點,均是在推行發展“可持續環境”,其中要素“可持續工程”如何落實,就是將節能減碳可持續工程的“綠色內涵”融入水利設施的生態工程中。
二、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效益的評估的關注點
一是評估合理營建規模,降低對生態環境的沖擊。工程的施工必然對于基地及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影響。因此,選址一開始即必須先確實評估與檢視,在營建規模上,還必須考慮最小且合理的營建規模。營建規模越小,對于生態環境的干擾也越小。避免設計出不符合實際需求、過大規模的工程,也可以達成資源最佳化、高效益的利用。
二是生態環境保育。對于原有生態環境(如:動植物棲地與生態系統)加以維護,降低污染、營造生物多樣性環境。具體作法如:在規劃設計時應進行優質基地環境設計,以“回避、減輕、補償”等原則降低對原有生態環境的沖擊;以及自然排水、雨水回收系統、生態池、復層植栽、使用原生樹種、棲地補償、生物廊道等手法。
三是景觀綠化。在水利設施、水塘基地內自然土層以及相關設施上的覆土層栽種適當的各種植栽,增加綠化的面積。景觀綠化除能夠美化環境、調節溫度、提高環境舒適度外,同時也具有積極的固碳效果。景觀綠化的具體作法可參考“綠建筑”指標中的“綠化指標”,包含:生態綠化、人工地盤綠化技術、綠化防排水技術和綠化防風技術等。植栽采用原生物種進行植生綠化,并以保護原有現地植栽與表土,及現地植栽移植至妥適地點進行綠化為原則。此外,進行植栽時,也應評估植物的生存特性與環境需求來設計植栽的環境。
四是基地保與透水。指基地內自然土層及人工土層涵養水分及貯留雨水的能力。妥善的基地透水與保水貯流設計,可以有效減少降雨之地表徑流,降低下游水路排水的負荷,并有助涵養地下水。過去農業水路多為三面光溝渠,既不生態又不透水,導致地下水補注水源缺乏,農田灌溉水源過度抽取地下水的結果導致地層下陷問題。
五是采用天然材料。天然材料的應用為營造綠色環境的重要作法,避免過多的人工構造物的施工,采用自然環境中的各項天然材料,如在坡面植生(掛網植生)采用花草樹木或塊石等應用,可降低非天然材料使用對于環境沖擊。
三、農田水利生態工程建設的效益評估方式
(一)工程材料生產及運輸階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工程的CO2 減量以減少建材在生產與運輸兩階段的 CO2 排放量為目標,為減少構造物整體 CO2 排放量重要的一環。建筑構造物為能源的產物,生產建材于工廠端所需投入的能源可進一部透過各項能源的碳排系數換算為等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對于建材生產、運輸階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統計,由于兩者均擁有共同建材計量單位,因此也得將兩者數據合并簡化,構建起相應的數據庫,以方便計算應用。該數據庫內的數據應通過符合國際 PAS2050 規范的碳盤查機制而統計所得,表內將各項工程常用建材區應分為“原料開采與運輸”以及“建材成品生產與運輸”兩部分,所謂原料開采與運輸,以型鋼的生產為例:是指鐵礦砂的開采耗能以及鐵礦砂運輸至煉鋼廠的海運與陸運的運輸耗能;而“建材成品生產與運輸”:是指煉鋼廠的煉鋼耗能與型鋼的二次加工耗能再加上型鋼成品運輸到工地現場所必要的公路運輸耗能。工程材料生產及運輸階段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計算,是以各項建材的使用量乘上單位二氧化碳排放量而求得。
(二)現地施工階段二氧化碳排放量
現地施工作業的碳排放計算,主要區分為施工場內耗能的排碳與場外耗能的排碳兩部分。而場內耗能為“現地施工階段”的主要排碳來源,以農田水利設施工程而言包括兩大施工作業,一為土石挖填作業,另一為棄土作業。而場外耗能主要的排碳來源,為機具運輸與施工人員旅次的運輸工具排碳。場內與場外排碳加總所得即為“現地施工階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因工地場外耗能由于為數很小,對整體工程碳排放量的影響不大,再加上數據搜集不易,可不計入討論。場內耗能部份則為施工作業使用各項設備與人工而消耗能源,直接產生碳排放,根據各排放源所使用的能源不同可區分為耗油設備、耗電設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兩部份。對于施工中所使用的耗電設備,首先調查每部耗電機具功率,根據目標施工作業時間特性的不同,計算該耗電設備單位時間耗電量,再乘上單位電量碳排放量后,以求得該機具單位時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參考文獻
[1] 史瑞琴. 淺論農田水利工程的經濟特征[J]. 科技信息(科學教研). 2008(16)
[2] 李宗亮. 基于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及管理措施研究[J]. 科技資訊. 2011(05)
[3] 楊秀榮,郭艷,趙付鳴. 淺析農田水利工程質量提高的措施[J]. 科技風. 2011(05)
關鍵詞:水利工程建設;生態環境;影響分析;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 TV22;X820.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7.10.031
我國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全國范圍內已經建成8萬多座水庫,6萬多座水閘,堤防累積長度達到30萬公里,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設系統。水利工程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水土資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農業生產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但同時水利工程建設在特定的環境范圍內,會對當地的資源結構和環境結構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提高水利工程建設的整體環境效益。
1水利工程對局部降雨量的影響
1.1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
在水利工程興建的過程中,會對季節性降雨的變化產生重大影響,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水利工程的修建造成了當地區域內積水增多,水分蒸發量會大大提高,使得區域內的空氣濕度增加,降雨量增加。致使夏季降水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陸地溫度大于水面溫度,水域范圍內空氣結構穩定,不利于空氣對流運動,導致降水減少。冬季降水較多的主要原因是,冬季使降水增加的正面因素會超過負面因素。
1.2地域性降水發生變化
我國季風濕潤區降水較多,干旱地區降水較少,但在水利工程興建的過程中可能會改變這種降水的區域性特征。水利工程的建設使得空氣上升運動的強弱和空氣的對流運動規律發生變化。例如,干旱地區因為修建水庫,當地的空氣濕度上升,其附近地區水汽會比以前更加充足,降水量也隨之增加。
2 水利工程對局部氣溫的影響
在水利工程修建之前,與空氣直接接觸的物質是地面,而水利工程的修建,增加了水面與空氣接觸的地域面積,地面的熱容量和水的熱容量之間有較大的差異,導致空氣間的熱容交換發生了較大的改變,使區域內的局部氣溫發生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夏季溫度降低,冬季溫度升高。通過對水利工程考察,一般深7米的水庫,在冬季會使該區域內的氣溫上升2℃~4℃,夏季降溫4℃左右;二是在日溫差和年溫差方面的變化。大型水庫可降低日溫差2℃左右,降低年溫差1.5℃~2℃左右。
3 水利工程對水文系統的影響
一般水利工程的建設會直接影響到下游河流的水位變化,例如大型水庫一般修建在水流較為湍急,水質較好的河流上游區域,并且通過在河道的關鍵位置設置水閘來控制河流流量和水位,主要是為了滿足上游區域的取水或通航,并且對攔截洪水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下游地區河水流量會迅速減少,水位降低甚至斷流,嚴重情況會造成海水倒灌,對下游地區的農業生產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另外,水閘開啟后,水流量突然增大,水流速度加快,對河底底泥擾動較大,對河流水質產生不利影。
4 水利工程對水質的影響
水利工程對河流水質的影響包括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個方面。其中,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水庫內河流的流速減慢,水中的浮游生物活動較為頻繁,其產生的二氧化碳與水中的鈣、鎂離子發生化學反應產生碳酸鈣和碳酸鎂,緩解水質的硬度。水庫內的水停滯時間較長,水中的雜質會得到沉積,提高水質的清澈度;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水庫內部河水的流動性降低,水體與空氣的交換作用就會降低,導致水體的自凈能力變差,水體中的污染物逐漸增多,導致水質變差。水庫內的浮藻生物大量繁殖會導致水的富營養化。
5 水利工程對土壤的影響
以水庫的建設為例,會對周圍的土地造成鹽堿化、沼澤化等。一是修建水庫會導致下游地區的水位逐漸上升,水位接近地表時,遇到強烈的蒸發作用,導致土地鹽堿化,地表植物會受到鹽堿化影響干旱死亡;二是水庫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水分增多,出現沼澤化的現象,地表植被的根系因為難以接觸養分而死亡,同時土壤沼澤化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中微生物活動減少,不利于地表植被生長。
6 水利工程對地質的影響
一是大型水庫的修建,水庫內水體壓力過重引起地殼應力增加,或者水體流動性較差導致水滲入巖層空隙,增加了斷層之間的度,導致地質的穩定性降低,可能誘發地震;二是水位的上升,河岸土地強度下降,可能出現滑坡現象;三是水庫的修建,水體容易受到污染,同時水體通過地下滲透將污染擴大,直接影響周圍居民的身體健康。
7 結語
綜上所述,水利工程的建設能夠促進水土資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農業生產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但同時水利工程建設也可對當地的資源結構和環境結構產生一定的影響,導致局部降雨量變化、氣溫異常、水質變差、土壤鹽堿化和沼澤化、地質活動異常等,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參考文獻
[1]李蓉,鄭垂勇,馬駿,等.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綜述[J].水利經濟,2011,(02).
關鍵詞:高效生物生態一過濾復合技術景觀水處理:現代園林:高尚住宅區
中圖分類號:TU986.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0)06-0212-02
1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帶來了城鄉人居環境的不斷改善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城市綠地、公園建設不斷增多。在大型標志性建筑中,人工湖泊、人工河道及景觀水池不斷涌現:在現代高尚住宅區,水景住宅已成為一大熱點。而景觀水體中氮、磷等營養物質的富集使藻類大量繁殖生長,產生“水華”或“湖靛”,加上觀賞魚投加餌料的沉積、魚排泄物聚積等,使水體出現惡化現象,水體透明度變差、顏色變暗,甚至有異味,水中溶解氧降低。這種情況下靠水體原有的生態系統是難以完成自凈的。由于很多景觀水在設計上忽視了水的富營養化問題,沒有考慮對水體進行必要的處理,致使景觀水水質逐漸變差。為防止景觀水水體變壞,需要科學合理地對水質進行凈化處理,以及對原有的生態系統進行加強和修復。
2 工程概況
湖南某高尚住宅小區占地面積達15萬m2,小區內建有別墅、花園式高檔住宅區、現代園林休閑區及大型人工湖泊、水景雕塑、人工瀑布等等。其中園林景觀中人工湖處理的水域面積達10000多m2,平均水深1.8m左右。
3 園林景觀水處理方法分析比較與選擇
一般而言,現代園林景觀水的處理可分為以下幾種方法:
3.1 物理方法:
a)引水換水方式:當水體中的懸浮物(如泥、沙)增多,水體的透明度下降,水質發渾。可以通過引水、換水的方式,稀釋水中的雜質濃度,以此來降低雜質的濃度。但是需要更換大量的水。而水資源在我國是相當的匱乏,勢必要浪費寶貴的水資源。
b)循環過濾方式:在水景設計的初期,根據水體的大小,設計配套的砂濾裝置和循環用的水泵,并且埋設循環用的管路,用于以后水質保養的加強凈化。使水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3.2 化學方法(投加殺菌滅藻劑)
敞開式的水體,在陽光的照射下,會使水中的藻類大量繁殖,布滿整個水面,不僅影響了水體的美觀,而且擋住了陽光,致使許多水下的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使水中的污染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導致水質惡化,發出難聞的惡臭,水也變成了黑色。
所以投加化學滅藻劑,殺死藻類。久而久之,水體中會出現耐藥的藻類,滅藻劑的效能會逐漸下降,投藥的間隔會越來越短,投加的量會越來越多,滅藻劑的品種也要頻繁的更換,對環境的污染也在不斷地增加,久而久之將形成惡性循環,所以說用化學的方式處理水質,雖然是立竿見影的,但它的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
3.3 生態處理技術
景觀水周圍的綠地因新陳代謝會脫落大量的殘花敗葉,這些污染物會經過風吹雨淋逐步匯集到景觀水。同時綠地由于施肥、噴灑農藥也會把一些氮、磷等營養鹽排入湖中。所有這些都會或大或小地影響湖中業已存在的生物圈。
當水體中的污染物達到一定程度的量超過生物鏈的“自凈容量”時,正常的生物循環或生態平衡將被破壞,造成生物圈中某些種群的數量劇增,常見的如藻類的大量繁殖。大量繁殖的藻類不但會在水面形成密集的“水華”,影響水體觀賞價值,同時藻類的老化、死亡又為腐生細菌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大量的細菌在分解藻類尸體時會耗盡水中的溶解氧,使水質惡化、魚類死亡。
生態處理技術的原理是利用培育的生物或培養、接種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對水中污染物進行轉移、轉化及降解作用,被生物或微生物分解后的無機物又被水生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轉化成植物細胞:水生植物又可成為魚蝦貝等浮游動物的食物:浮游動物又被一部分魚類捕食:魚、蝦的排泄物及死亡的水生生物的尸體又可被細菌分解成無機物,然后再繼續循環下去,構成一條食物鏈。景觀水體經過生態系統營養成份的循環后得到凈化。從而使水體得到恢復。本質上說,這種技術是對自然界恢復能力和自凈能力的一種強化。也是當前水環境技術的研究開發熱點。實質上是按照仿生學的理論對于自然界恢復能力與自凈能力的強化。可以說,按照自然界自身規律去恢復自然界的本來面貌:強化自然界自身的自凈能力去治理被污染水體,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合乎規律的治污思路,也是一條創新的技術路線。
各種處理方法優缺點的比較見表1。
從表1中顯而易見,采用生態處理方式較其它方式具有成本低廉,效果顯著,持續時間長等優點。
綜合以上分析,并結合本工程的特點,決定采用高效生物生態+過濾復合處理技術,最大限度滿足本工程對景觀水質高質量的要求。
4 高效生物生態+過濾復合處理技術要點
4.1 工藝原理
本處理系統主要由生態處理系統、砂過濾系統組成。系統正常運行后,出水水質可達到景觀環境用水標準(GB-T18921-2002)。砂過濾系統處理規模為30-40m3小時,每7~10d可循環一次,湖水經2臺潛水泵提升到砂過濾罐,主要截留水體中的懸浮物、藻類、以及其他污染物,過濾后的澄清出水回流到水體上游,截留下的懸浮物等排出水體,工藝流程圖見圖1。
4.2 技術方案設計要點
本工程項目采用高效生物生態+過濾復合處理技術,具體設計方案平面布置見圖2。
圖2中A區種植水生植物。在A1、A2分別設置砼網格,其中A1區網格離瀑布要求5m。在網格上布植水生植物吊架按每平方米1個布置。植物吊架可根據季節的變化更換植物。通過水生植物吸收、富集水體中的營養物質及其他元素,增加水體中的氧氣含量,抑制有害藻類繁殖,遏止底泥營養鹽向水中的再釋放,利于水體的生物平衡。水生植物能有效地凈化富營養化湖水,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同時為豐富景觀效果,營造園林意境,增強觀賞性,達到與周邊環境及建筑風格相迎合的目的。
網格的下方掛置高效生物軟性填料,培養微生物菌種,形成生物膜。利用瀑布的作用,通過水在空中飛行的過程中,與空氣充分接觸,完成復氧過程,提供給微生物,利用微生物攝取水體中的有機物質,從而使水體得到進一步凈化。同時在圖中4個位置增設充氧設備,增加水體中的溶解氧,利于水中魚類的生長,并可根據季節、溫度的變化適時開啟充氧設備。
在水體下游水位最低的位置C區設置循環過濾系統。通過對水體的深度處理,去除懸浮物和其它污染物,使出水澄清后回用至水體中。
4.3 高效生物一生態處理技術
根據景觀環境用水標準《GB-T18921-2002》,確定本工程出水的水質標準如下表l
4.3.1 培育高效的微生物
微生物是整個生態系統最主要的組成之一,在水生生態中,作為分解者的微生物,能將水中的污染物(包括有機物,某些重金屬等等)加以分解、吸收,變成能夠為其他生物所利用的物質,同時還要讓它能夠降低或消除某些有毒物質的毒性,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地球環境的美容師。
本設計根據人工湖的水源水質情況,利用微生物菌劑,進行馴化,培養出適應當地情況的微生物,接著進一步對培養出來的微生物進行篩選,篩選出生理活性強的菌種,然后大量繁殖,投放水體。為了保證篩選出的微生物能保持良好的活性,一直處在高效的工作狀態,在日常的工作中,須定期對微生物進行篩選、保存、復壯,將變異對微生物帶來的影響降至最低,保持微生物物種的穩定性,這是生態水處理中水質穩定的關鍵因素之一。微生物菌種在水體中,不僅要完成它基本的分解有機物,降低或消除有害物質毒性的作用,還要毹將水生植物的殘枝敗葉轉換成有機肥,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并且對土壤進行改良,改善土壤的團粒結構和物理性狀,提高水體的環境容量,增強水體的自凈能力,同時也減少了水土流失,抑制了植物病原菌的生長。
4.3.2 生態處理中的水生植物種類選擇
4.3.2.1 水生植物的選擇
水生植物在生態處理技術中是一種重要載體,它的作用是:
①降低了水流速度,為SS(懸浮物)的沉淀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②有效阻擋光線,減少藻類的生產。
③在冬季起到保護膜作用,防止土壤凍結。
④植物的地上和地下組織都可以形成生物膜。
⑤植物根部釋放氧及其他的物質,如,抗生素、有機復合物等。
根據本工程實際情況,我們選擇的挺水植物是荷花、昌蒲、水蔥等;以起到對地表徑流流入湖中的水起過濾作用,形成凈化帶,阻欄,吸收轉化可能進入水體的有機質及營養鹽,防止水體的富營養化,保持水體自凈。
浮葉植物的選擇了睡蓮、鳳眼蓮、芡實、菱等。這些植物在淺水湖泊中有著良好的凈化水質的作用,種植,收獲較容易,兼具經濟效益和觀賞效果,在一定季節可作為重要的支撐系統。
沉水植物生長在湖底。能防止底泥的再懸浮而影響水體的透明度,保持湖水清澈。同時能吸收、轉化沉積的底泥及湖水中有機質和營養鹽,降低水中營養鹽的濃度,抑制浮游藻類的生產。選擇種植菹草、金魚藻、輪葉黑藻等。
4.3.2.2 水生植物的布置原則
1)根據水面的大小不同布置植物種植槽,以控制水生植物的生長范圍。
2)水面景觀低于人的視線,綜合岸線景觀和湖面倒影、水面植物進行適當的景觀組織,形成一幅幅優美的水面畫卷。
3)植物以防污抗污、凈化水質功能的水生植物為主,并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4)水面上布置漂浮植物或漂浮載體,以水培法在載體內種植陸生花卉,減少湖水的光通量,抑制藻類的生產,增加水的透明度。水生植物的布置示意圖見圖3。
4.3.3 水生動物的選擇
水生動物的生活性不同,有底棲、有生活在中層水域等等:并且食性也不同,必須配合水生植物的種類和數量,選擇能起到水質凈化作用的水生動物。
a)水生動物的作用
水體中放置適當的水生動物可以有效的去除水體中富余營養物質。如蚌類可以將水中懸浮的藻類及有機碎屑濾食,提高湖水的透明度。螺螄主要攝食固著藻類,同時分泌促絮凝物質,使湖水中懸浮物質絮凝,促使水變清。濾食性魚類,如鰱、鳙魚等可以有效的去除水體中綠藻類物質使水體的透明度增加。因為人工湖水域面積大,會成為許多有害昆蟲如蚊、蠅的滋生場所,在水中投放鯽魚,它可攝食蚊子的幼蟲及其他昆蟲的幼蟲,避免了水域對周圍環境造成的危害。鯽魚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并且能耐低氧耐寒。
b)水生動物的選擇原則
1)不會大量的繁殖,甚至失控。
2)不會對水體形成強烈的攪動,甚至影響其他水體景觀。
3)水生動物與水生植物能形成合理的生物鏈。
4)水生動物初始放養密度不宜過高。
5)底棲動物的放養在人工湖注水15d后進行,如開動增氧機在注水5d后進行。
6)魚類的放養在人工湖注水并種植水生植物60天后進行。
通過以上對上、中、下各水層面水生植物合理配置與科學的布置,收到了顯著改善水質的效果。
4.4 活性砂過濾處理技術
生態處理景觀用水的另一套配套技術措施是采用活性砂過濾技術進行水質凈化處理,在本工程中引進了瑞典先進的流體技術――活性砂過濾技術,它是一種集混凝、澄清、過濾為一體的高效過濾裝置,與國內現行的過濾技術相比,具有高效連續性,24h連續工作,它不需停機反沖洗,工藝原理見圖4。
根據本工程的規模,結合設備的特點,系統設計處理規模選定為45m3/h。處理設備用于對景觀水體進行處理后循環利用。利用石英砂在過濾中自上而下的運動,攪動原水,通過原水過濾來降低水中的污染物含量,達到了處理和凈化水質的作用。通過對水體的深度處理,去除SS和其它污染物,使出水澄清后回用至瀑布的上游。
本工程項目活性砂過濾系統、射流曝氣機的運行根據季節、溫度以及湖水水質的變化調節運行時間,保證魚類的正常生長。按魚類生長所須溶解氧大于5mg/l的要求,和我們在冬季12.5°時測得的湖水中溶解氧為8.4mg/l。冬季水溫較低、湖水水質較好,溶解氧較高時,射流曝氣機可不開或每隔1d在白天時間段(8:00-19:00)開啟2臺,且每隔一天輪換開啟。夏季,水溫較高、湖水水質較差、魚類比較活躍,對氧的需求要大,湖水中溶解氧偏低,按白天時間段(07:00-19:00)4臺全部打開。晚上(19:00-07:00)只運行2臺:水質較差時可按24h不間斷運行,冬季可按8~12h運行,活性砂過濾系統按24h運行。
4.5 處理效果
本工程景觀水處理工程歷經6個月的施工,完工后,水處理系統經一個多月的調試運行,處理后的出水透明、清澈,砂過濾系統的外排濾出液混濁偏黃,對懸浮物、藻類的去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經對湖水水質連續二天的采樣化驗分析,湖水水質可滿足景觀環境用水(《GB-T18921-2002》)和漁業水質(《GB-11607-89》)綜合標準。現已成功運行1年多,其水處理效果得到了業主廣泛好評。
生態水利工程實現了生態學與水利工程學的有機結合,這一設計理念的實際應用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融合在實際工程中,與人類的發展、自然的發展、社會的發展相適應。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生態水利工程也成為一大研究熱點。在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中需要遵循幾點原則,才能將工程的生態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從而保證其生態效益。本文就針對該問題進行討論。
關鍵詞:生態理念;水利工程;設計原則
中圖分類號:TV文獻標識碼: A
一、生態水利工程簡介
傳統的水利工程主要包括結構力學、水力學及水文學等專業內容,而生態水利工程則工程力學的基礎上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更加關注,研究重點更加側重于人類行為對水域產生的影響。可以說生態水利工程實現了環境工程學與生態學的有機結合,是一個專業性、綜合性較強的跨領域體系。由此可見,與傳統水利工程相比,生態水利工程體現出如下特征:
首先,資金密集。生態水利工程建設與普通水利工程相比,體現出建設周期長、技術難度高、工程規模大的特點,因此建設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其次,水利工程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體現出較大的不確定性。再次,生態水利工程與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會直接影響到自然的生態環境、氣候以及人類的經濟社會,并且這些影響是互相作用的過程;盡管這個過程中利弊共存,但仍然遵循水利工程規劃設計的原則將有利的一面積極發揮出來,消除存在的弊端。最后,生態水利工程體現出綜合性、系統性的特征,從而影響到水域及水域之間的制約性與聯系性。
二、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原則
分析生態水利工程的特征可知,要實現工程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就必須遵循以下幾個設計原則:
(一)安全性與經濟性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需要對相關水系進行綜合治理,而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滿足人類的社會需求,比如防洪、灌溉、供水、發電、航運等,還要實現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滿足水文學與工程力學的要求,基于特定的設計標準進行設計,有效承受洪水、風暴等自然荷載;根據河流地貌學原理設計河流的縱斷面與橫斷面,并充分考慮河流特征,包括河流泥沙輸移、淤積、河流侵蝕、沖刷等,對河勢的變化規律進行動態分析,以保證工程的安全性、穩定性與持久性。此外,還要遵循控制風險、實現工程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原則,對其經濟合理性進行全面分析。實際工程建設過程中,生態演替的過程及結果始終處于動態變化的狀態,這種不確定性因素導致生態水利工程的風險升高。因此規劃設計過程中要在多個設計方案中進行優選,對生態系統進行動態的、持續的定點監測及評估。
(二)河流形態的空間異質原則
某個區域生態環境空間異質性越高,證明其小生態環境就越多樣化,則允許更多的物種共存儲反之,非生物環境越單調,也會直接影響到生物群落的多樣化,從而影響到生物群落的性質、密度、比例等一系列指標,最終導致生態系統的退化。人類活動對自然河流的渠道變化、河流的非連續化等均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尤其是大規模的治河工程,會導致河流生態環境趨于單一化,河流的生態系統也會發生不同程度的退化,生態水利工程所具備的生態功能即是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樣性。不過實際的工程規劃需要注意一點,即并非靠人工種植岸邊植被、在河流區域引入魚類、鳥類或其它生物物種就能實現生態多樣化的效果,而是要提高河流形態的異質性,保證其與自然河流的地貌學原理相符,為生物群落的多樣化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三)遵循生態系統自我恢復的原則
在傳統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中,主要是通過控制自然河流來實現工程的經濟目標,而生態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必須樹立全新的工程理念,摒棄對自然界加以改造、控制的做法,不得采用人力及技術控制自然界;而是要將生態系統自組織、自設計的能力充分利用起來,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需要注意一點,即“世界上不存在兩條相同的河流”,每條河流都有自己鮮明的生態特征,因此生態水利工程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進行規劃設計,將每條河流的自然屬性、美學價值等突顯出來,提高生態工程規劃設計方案的適用性、合理性。
(四)反饋調整式設計原則
基于生物發展的宏觀角度而言,其過程呈現出逐步螺旋漸進式的特點,相應的,河流修復時間也是一個漸進的、長期的過程。地球上自然界的生態系統發展、進化經歷了數百萬年的時間,而發展進化的過程十分復雜,生物群落也十分多樣,并且發展過程中系統的有序性及內部的穩定性均呈現出一定的變化,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提高自身對發展環境條件的免疫力。即使基于較短的時間尺度而言,一種形態的生態系統演變為另外一種形態系統同樣需要數年時間,故在生態水利工程中無法在短時間內看到河流恢復的效果。生態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主要是參照成熟的河流生態系統結構,其主要目的是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河流生態系統;而這個自然生態演替的過程是從水利工程項目開始執行之日起開始,而整個過程則體現出不可預見性。很難通過河流生態修復工程使河流恢復到未受人類干擾前的原始狀態,因此河流的原始狀態從某種程度上講是自然生態演進的極限狀態上限;人類的生態修復工程僅是防止生態系統的進一步惡化而進入生態系統演進的極限狀態下限。在極限狀態的上限與下限之間則存在多種可能性。在具體實施一項生態修復工程后,理想的狀態是監測各生態變量已達到現有科學水平所能實現的最優值,反之則各生態變量僅達到人類可接受的最低值。
三、結語
總之,生態水利是實現人類文明進步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其生態環境影響,充分認識到生態水利的重要意義,在規劃設計過程中遵循安全性與經濟性原則、河流形態異質原則、反饋調整式原則及自我恢復原則,以保證生態水利工程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董哲仁.生態水工學的理論框架[J].水利學報,2013,(1):1 -6.
[2] 董哲仁.河流形態多樣性與生物群落多樣性[J].水利學報,2013,(11):1 -7.
影響水文情勢及水溫。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對工程河段的水文情勢產生影響,甚至會對整個流域產生影響。比如筑壩工程會導致河流發生非連續化的改變,水庫工程則會導致河流生態系統變為湖泊生態系統,與河流生態系統相比,湖泊生態系統的水流速度、水域深度、水溫、水流邊界條件等均與河流生態系統有著較大差異,蓄水也會改變庫區的地下水位;此外,壩下河道的內徑流量、徑流過程、水溫、流態等參數也會發生明顯改變。一般情況下,如水庫徑流調節能力越強,則上述變化越明顯。
2生態水利工程的研究分析
具體而言,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需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2.1安全性與經濟性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滿足人類生產生活的需要,因此其安全性為首要遵循原則;水利工程為了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還要與水利工程學原理相符;除此之外,還要與生態學原理相符,以保證水利工程的生態效益。工程在設計階段就要基于水文學、工程力學等多個角度進行考慮、設計,以保證工程質量及工程安全。基于生態學的角度而言,設計時要將生態系統的長期定點監測結果及評估結果充分考慮進來,將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充分發揮出來,遵循風險小、收益大的經濟性原則,盡量提高工程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2.2自設計與自恢復原則
從某種程度而言,生態系統的自組織性是其是否可實現持續性發展的重要表現之一,所謂自組織即物種的自然選擇,一般情況下,物種經受住各種自然性考驗后會生存下來,其對相應的能源、生態條件等均有較強的適應性。具備一定能源、生態條件的生態系統才可以支持一個種群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生態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要將生態系統的這種自組織、自恢復功能充分利用起來,促使自然物種經過自我發展形成更為合理的生態結構。
2.3要遵循景觀尺度和整體性的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在建設過程中還要注意景觀的尺度,并遵循整體性原則以保證工程的可持續發展。這是由于小范圍的生態修復不僅困難大,而且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因此要求在大景觀尺度上進行河流的生態修復,無疑會大幅增加生態修復的成本。并且基于生態水利工程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角度而言,還要注意生態水利工程生態系統中各個要素之間的聯系及作用,以保證河流生態系統修復的整體性、綜合性及用效性,降低生態修復的成本,提高工程的生態效益。
2.4生態水利工程建設要循序反饋調整式的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在設計過程中要注意分析工程所在地成熟的水域的生態系統,使得由人工參與設計、建造的水利工程可以與當地的河流生態系統有機融合在一起,保證工程的健康性與可持續性。河流生態的修復工程,可以理解為這種河流生態系統恢復是力爭使生態變量是現有科學水平可以達到的最優值。從而避免河流生態系統在人類活動的脅迫下進一步的惡化。
2.5明確生態敏感目標
1.1在設計方法和評價標準方面缺乏地域性特征
關于生態水利工程設計理念的運用,其具有非常強的地域性特征,因為不同的地理區域氣候狀況以及生態環境各不相同,所以應該針對不同的服務目標,制定不同的設計策略。但是由于生態設計理念的應用在我國的起步較晚,并且相關的工程實踐以及研究工作開展的較少,所以在評價指標以及評價方法方面還不夠完善,實際操作性不強,缺乏地域性特征。因為在水利工程建設項目中涉及到力學工程,所以國家對于水利工程在穩定性和安全性方面規范了強制性的標準,但是卻沒有對生態服務目標有明確的標準,所以生態設計理念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缺乏相關的依據,發展的進程比較緩慢。
1.2設計人員和生態科技工作者的合作機會比較少,相關機制尚未完善
水利工程設計人員在流域生態需水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設計的意識較弱,尚未把生態服務目標當作常規設計要素進行考慮的意識普及。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一般介入比較遲,大多數是在確認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之后才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又由于目前我國環境評價管理制度和環境影響評價咨詢市場尚不規范、不完善,環境評價單位主要替業主考慮,而相對地,對生態目標考慮就較少,更有甚者,有的隱瞞工程生態影響的真正后果,造成很多水利工程的負面影響太過突出,而生態效益卻不顯著。水利工程設計人員和生態環境科技工作者合作的機會和機制較少,生態水利工程的開發和設計也相對滯后。
1.3在協調方面,生態水利工程和原有水利工程設施存在一定的困難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很多區域的水資源出現了短缺以及分配不合理的現象,尤其是在自然保護區以及大型水庫的周邊區域,需要重新進行設計。但新的生態水利工程是在原有水利工程設施的前提下進行改造與優化,需涉及的因素很多。大都分是需要依靠原有水利工程設施,對一些分水工程與蓄水工程進行科學合理地配置、重新調整水的去向或是對區域來水量進行重新分配等。原來水利工程設施的服務對象和功能必然會受生態水利工程的介入的影響,比如:原來工程的防洪灌溉功能、排水標準、發電效能等,更有甚者,會對原有水利工程的安全運行造成一些風險。因服務目標和功能的差異是原有水利工程和生態水利工程最為顯著的差異,所以在開發生態水利工程的同時,有必要適度調整原有水利工程的服務目標和功能。因此,生態水利工程設計需要系統全面考慮的問題是怎樣實現生態水利工程和原有水利工程設施的協調運行。
1.4生態水利工程設計中,相關的生態水文測驗資料不夠充分
水文過程對生態過程的正負影響機理的分析若不能從水文測驗站的觀測資料去分析,在生態系統的自組織規律的基礎上,就很難尋求生態水利工程的技術參數、設計理論和方法。相對而言,我國目前的水文測驗工作比較落后,水文測驗站尚未適應目前生態水利工程設計對資料的需求。目前,我國還未正式開展有關生態水文站方面的設計和布局,相關報道在國內也很少有。
2生態水利工程設計應遵循的理論和技術路線
2.1以工程水文學和生態水文學為工程設計的基礎
若要為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提供基礎,必須重視工程水文學和生態水文學的結合。由于生態水利工程的服務對象很廣,一般同時涉及畜牧業、林業、濕地、農業、草原以及江河湖泊等生態用水與城鎮、工業、居民、消防等經濟生活用水,因此,若要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首先必須弄清生態目標對水資源的時空要求規律。
2.2對工程可能影響的關鍵生態敏感目標進行分析
受工程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生態目標應當能夠由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準確識別,同時在工程規劃階段給予充分考慮,這是生態水利工程設計理念應該遵循的重要理論。一項水利工程設計需要考慮的因素眾多,從生態性的角度出發,就應該對關鍵的生態敏感目標進行分析,分析工程的修建會影響到哪些區域的生態平衡,區域內氣候環境以及各項生態因素的變化,會對水利工程的運行造成影響。尤其是大型水庫的設計,要對上游地區的自然降水、洪水期倒灌以及徑流等各項因素進行分析,由此來對水庫的蓄水能力以及水量的運用進行合理設計。對于水庫建設后,泄水量的變化會對下游區域的生態環境可能帶來的生態環境變化進行分析,從而為生態設計提供充分的參考依據。
2.3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應當和環境工程設計進行有機結合
對于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如要實現水量和水質同步科學配置的目的,應充分吸收環境科學和工程的理論與技術。生態設計理念的出發點就是在水利工程中將環境工程中的理論進行實踐,水利工程發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還應增強生態效益的作用表現。現階段,我國的水污染現象比較嚴重,因此,在生態水利工程設計理念中應有機結合水污染。所以在設計的過程中,要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進行詳細的考察,然后有針對性的制定設計方案,降低水污染所帶來的危害,提高水利工程的生態效益。因此,生態水利工程與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結合是今后生態水利工程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3結語
1.1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協調發展。水利的開發需要處理好工程與人類、自然和環境保護的關系,保證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以求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因此,嚴格遵從社會經濟效益與生態經濟效益統一協調的原則才能夠高效的進行施工活動,一改傳統的施工管理模式,充分考慮安全生產和環保節能生產,同時將施工單位的利益與水利工程的利益結合在一起,充分調動施工人員的熱情和環保意識。水利施工單位應該在確保環境安全的基礎上提升經濟效益,切實的做好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完美結合,所謂的社會效益就是對下游提供干凈的水源,還可以同時發展旅游企業,一舉多得。
1.2循環利用原則。由于水利工程的施工需要大量的水源,因此,循環利用原則非常適用于水利工程的建設,也就是在施工過程中使用的水、原材料甚至是垃圾,都可以通過相應的處理辦法發揮其最大的利用價值,這樣不僅能夠極大的節約資源,更減少了施工廢料對環境的污染,同時也能夠節約水利工程的修建成本。另一方面,就是對施工空間的充分利用,水利工程的施工位置大多較為偏遠,周圍可利用的土地資源豐富,可以根據當地的生物種群分布情況及水文地理位置等因素提高工程預定效益的提升,同時盡可能的減少對當地環境的破壞,在施工之前要進行周密的部署。
1.3互補共生原則。所謂互補共生原則的提出是基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基本方針戰略,互補就是人類活動與自然之間的協調,從自然中獲取并回報自然,共生就是共同生存、不斷進步。水利工程的建設需要嚴格的遵從這一原則,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采取,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創新施工手段,建立一種符合生態工程原理的施工體系,從而獲取最大、最長久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就是對于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需要較長的工期,這就應當考慮到時節的問題,施工要考慮氣候變化,對工程各個階段的工作予以適當的安排,順應自然規律。
2、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環境問題
水利工程施工環境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也是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水體的污染,水利工程建設需要使用大量的水資源,但是一些施工單位不負責任,將污水、廢水不經過處理就倒入下游,不僅造成地下水的污染,還為周圍和下游居民的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其次,是空氣污染,任何施工都會或多或少的產生灰塵、煙霧等,但是通過采取適當的防護措施是可以減輕和避免的,但我國在這方面卻存在嚴重不足;最后,就是噪聲和廢棄物的污染,一些施工單位為了趕工期,在夜晚還不間斷的施工,使得周圍居民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而廢棄物隨意丟棄,久而久之就會對水源、土壤及周圍的生物、農作物造成嚴重影響。
3、建設生態化的水利工程施工系統
3.1優化系統結構。在水利工程施工之前,一定要結合周圍的環境,應用生態工程原理進行施工設計,不斷的優化創新水利施工的方案,選擇能夠產生最大生態經濟效益的方案,這有這樣才能夠多角度、多層次的利用自然資源,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充分吸取西方工業時展的弊端,不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取工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確立明確的發展目標,這樣才能夠在施工的過程中有明確的依據和原則,工程監管人員也要嚴格監督施工人員操作的規范性,以及是否有違反生態工程原理的做法,實現信息和資源的多元化利用模式。例如,水利工程施工需要炸開山石,散落的石塊就可以作為回填的原料,也可以用來填埋溝壑等,更重要的是,我國已經出臺了有關土地資源利用的相關政策,極大的解決了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問題。
3.2生態化的建設與管理。水利工程的施工要想實現生態化的建設與管理就應該首先提高設計人員、管理人員和施工人員的意識,切實的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實際上,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失去長遠的發展目標,尤其是現代工業發展快速的時代,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建設更應該注重生態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將工程的建設與生態建設有機結合在一起,實在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及循環利用。其次,就是嚴格的遵循生態工程原理的基本原則,如同上文闡述的一樣,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人員一定要嚴格要求每一個人,同時建立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確保水利工程施工對環境的影響減至最低。最后強調以下施工前的準備工作,通過系統的勘察周圍的施工環境,對可能存在的任何對環境有傷害的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這樣就能避免施工時產生不可挽回的錯誤。
3.3分析施工體系、科學規劃布局。隨著我國建筑事業的進步,我國目前已經擁有非常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施工技術,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設需要對施工的體系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科學的規劃布局,尤其是在生態理念的運用方面,筆者將系統管理分為自組織層、監控層和自適應層幾個層次,其功能就是通過上層策略對下層策略的指導和制約來首先效益的最大化,而監控層則是達到效益目標至關重要的一環,通過分層控制機制對水利工程施工的生態化管理提供幫助。另一方面,就是要有明確的系統邊界,這是為了穩定目前生態環境的有利舉措,為了達到明確系統邊界的目的,必須有效劃分施工范圍,根據法規、政策中強調的環境保護條款來對相關環境質量、蓄水總量、土地占用面積、下游用水量等數據進行測定。最后要強調的就是對系統控制變量的識別,就是要根據工程現狀及時的調整施工方案,充分考慮各種影響因素,可以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對變動的系統參數進行分析,從而調整并制定出最佳的施工方案,對于一些大型的樞紐工程要予以足夠的重視,如防空洞、發電站等,確保施工安全及環境安全。
4、結語
傳統水利工程在設計方面大多受到技術以及客觀條件的限制,因此對于社會實際需求方面比較關注,往往忽略了有關生態方面的問題與原則,從而間接或直接導致水利工程在施工過程中對于周邊環境和生態造成了較為嚴重的污染。隨著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的不斷提升以及普通民眾環保意識的不斷加強,傳統水利工程開始追求技術與生態的統一,這樣不僅有助于提升對于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同時還能為社會帶來更多的生態效益。基于此,本文以“生態水利工程設計方面的基本原則”為主要研究對象,闡釋了其安全性與經濟性原則、水體內部多樣性原則、實現河流生態系統自我修復原則以及水體原生態和生態要素關聯性原則共4個方面內容。望本文的研究,能對生態水利工程設計提出具體的、有針對性意義的見解,推動其發展。
關鍵詞:
生態水利工程設計;水體原生態;水體系統自我修復
由于我國地域較為遼闊,水系的分布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地域、不同水域形態對于水利工程的建設也呈現出不同的要求,導致我國難以制定出較為明確和統一的生態水利工程設計準則。針對現階段我國生態水利工程在設計方面所要面對的經濟型、安全性、生態環境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的運營性等特征,水利工程的相關設計和施工操作人員可以從下文所述幾個角度來把握其具體的操作原則。
1安全性與經濟性原則
作為水利工程的重要分支,生態水利工程應該遵循水利工程最為基本的設計原則,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其作為一項工程在技術上所必需秉承的安全性,從而實現其在最終運行和使用過程中,維護所有使用者的基本安全。水利工程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水流、水體的水質等情況,深入實際去研究和考察水體對于泥沙的堆積和搬運作用、對建筑物的侵蝕作用,準確把握和考慮河道走勢等自然定律。對于生態水利工程而言,只有充分把握建設基礎的安全性、穩定性、持久性,才能確保其后期發揮自身應有的功能,從而實現以最少的資金投入、獲取最多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完成對于經濟性原則的秉承。
2水體內部多樣性原則
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一個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和群落多樣性受制于其非生物多樣性,也就是說一個地區如果能夠實現自然環境的多樣化,那么其生物種類也會呈現出多樣而豐富的特點,由此構成的生物鏈也會更加復雜,生態競爭會更為激烈,而這也必然會導致由生物所主要構成的生態系統,能夠強有力的適應和地域來自自然界的變化和非常規條件下所引發的自然災害的侵襲。這樣的道理沿用在對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上,就意味著如果水利工程所涉及到的水體以及由水體所主導構成的內部環境較為單一,那么圍繞其所產生的生物種類在多樣性上就會存在一定的缺陷,長此以往將對于生態系統所擁有和保持的基本功能也會逐漸喪失。因此相關設計人員在構建生態水利工程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水體附近以及周邊區域內的生態環境與水文情況,充分了解與之相關的生物種類及基本生存情況,保障水利工程的新建能夠擁有足夠豐富的環境條件,將對自然生態的影響降到最低。
3實現河流生態系統自我修復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與傳統水利工程相比,其除了要維持和保障有關技術方面的基本原則外,還要充分考慮和實現河流系統的生態自我修復功能,也就是要維持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發展。因此,設計人員要充分考慮到將人文的力量與自然生態進行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和把握生態系統自身所具有的組織和設計功能,實現從大自然環境當中選擇適合的物種,組成良好而完備的合力結構。
4水體原生態和生態要素關聯性原則
傳統水利工程在設計的早期階段,水利工程往往會將水體依據其不同的功能劃分為若干區域,這就間接導致了水體之間生成嚴重的障礙性存在、無法流通,于是水體之間的不同物質難以得到有效的轉換,其與周邊自然環境所合力構成的生態系統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壞。鑒于此,水利工程的設計人員在進行生態規劃時,要充分考慮到生態系統當中各個要素之間的關聯性,盡可能保障水體其原有的狀態,避免因外界因素的干擾而影響到生態系統的統一性和完整性,從而實現生態水利系統的可持續性發展與運作。生態水利工程作為水利工程的重要分支,其不僅對于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擁有重要的作用,同時是構建水體文化、實現生態平衡的重要步驟與手段之一。鑒于此,國家相關水利部門在興建生態水利工程時應充分把握經濟型和安全性、水體內部多樣性、實現河流生態系統自我修復以及水體原生態和生態要素關聯性4大原則,從而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和諧共生,提升我國水利工程建設的質量以及設計水平。
作者:郭勇 單位:沈陽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