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風險把控8篇

時間:2023-09-07 09:19:18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供應鏈金融風險把控,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篇1

關鍵詞: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盯市制度;風險管理

一、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相關背景

據有關數據統計,2014年我國網民達6.48億,互聯網已經深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我國龐大的互聯網市場不但讓國內傳統行業羨慕,也讓許多國外的投資者覬覦不已。以下的數據只是這場互聯網盛宴的冰山一角:僅僅2015年11月11日這一天淘寶天貓的交易額就有912.17億元。與互聯網的繁榮相比,傳統行業境況不容樂觀。自2008年以來,國際貿易形勢每況愈下,很多傳統中小型制造企業的生存空間已經被壓縮得越來越小。如何走出當下困境?答案是向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創新型經濟轉型,供應鏈金融行業也不例外。總理在多種場合鼓勵互聯網金融為小微、“三農”服務,互聯網供應鏈金融解決的就是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金融的本質在于控制風險的基礎上最大化收益,因此風險研究在互聯網供應鏈金融領域就變得十分必要。本文從比較的視角研究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的風險,并給出相應的風險管理對策。

二、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的模式變化

從廣義上講,供應鏈金融是對供應價值鏈包括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的資源整合,是由供應鏈定的金融組織者為供應鏈資金流管理提供的一整套解決方案。隨著風險承擔者的演變以及互聯網的發展,銀行等傳統供應鏈金融組織者逐漸被互聯網企業取代,發展到今天的互聯網供應鏈金融。

具體來說,最原始的供應鏈金融1.0版本被概稱為“1+N”,銀行根據核心企業“1”的信用支撐,以完成對一眾中小微型企業“N”的融資授信支持。但是由于銀行對中小企業的經營信息不對稱性,因此銀行放款存在巨大的道德風險。于是很多銀行選擇與核心企業合作,讓核心企業“1”的數據和銀行完成對接,從而讓銀行隨時能獲取核心企業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倉儲、付款等各種真實的經營信息。這就是供應鏈金融2.0版本,即線上供應鏈金融。線上供應鏈金融的目的在于,較高效率地完成銀行、核心企業和物流企業在線協同,提高作業效率,但其理念還是停留在“以銀行融資為核心”的層面上,信息來源并不充分,此外銀行作為系統單一主體致使整個系統對風險承受能力不高,造成許多中小企業資金需求不能滿足,資金配置效率不高。

隨著業內思路逐步打開,互聯網企業的參與使得大數據廣泛應用到供應鏈金融中,融資的風險得以更充分的識別、量化以及控制,并且債項的結構化讓資金利用更具效率。這就是供應鏈金融3.0,也就是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它顛覆了過往以融資為核心的供應鏈模式,轉為以企業的交易過程為核心,并將過去圍繞核心大企業的“1+N”模式,拓展為圍繞中小企業自身交易的“N+N”模式。這種模式思維是一種網狀思維,是互聯網“普惠、共享”價值觀的實際體現。更準確地講,互聯網供應鏈金融是建立在供應鏈基礎上的生態圈,在這個生態中,電商、銀行、物流企業、核心企業以及中小企業跨界合作共贏,逐步脫離過分依賴傳統金融機構的境況。

目前,國內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的模式大體分為兩類:純交易平臺供應鏈與非純交易平臺供應鏈。純交易平臺模式中,電商本身只為上下游供應商提供交易平臺,其自身不經營倉儲和物流系統,該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阿里小貸。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對物流和資金流控制程度不大,但對信息流的控制程度大,以便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進行風控。非純交易平臺不但在供應鏈系統除了提供交易平臺,還自營整個供應鏈系統的倉儲和物流系統,電商向上游供應商提出訂單需求,供應商向電商發貨,電商向供應商開出承兌匯票,并產生應收賬款。該模式的典型是京東的京保貝。

三、風險管理對策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不僅僅是供應鏈金融,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向互聯網方向轉型。這種轉型并非是簡簡單單地把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簡單結合。我們不能把“互聯網+”做成加法式的“+互聯網”而要把它做成包含其他增量和變量多式運算。那么對于“互聯網供應鏈金融”來說,互聯網帶來的是什么呢?我們知道傳統的供應鏈金融最大的短板就是風險管理,互聯網給供應鏈金融帶來就是一場風險管理的革命。如何進行風險管理,是互聯網供應鏈金融業務是否成功的關鍵。

(一)信用風險管理

信用風險的風控是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的風控核心。信用風險的控制主要分為貸前的審核以及貸后的監督,貸前審核可以通過優化模型以及豐富數據來控制風險,信用風險的管理主要集中在貸后的監督上。本文借鑒期貨盯市制度和止損方法設計兩個機制去管理貸后的信用風險。

第一,盯市機制。這種機制是針對那些具有十分頻繁的日間交易的中小企業,我們可以利用基于大數據的技術和算法設計出一個類似于期貨結算價的指數。授信之后,根據指數向貸款企業收取適當比例的風險保證金,這些保證金可以用等值的抵押品取代,每日根據指數波動盯市調險保證金,以此管理貸款企業的信用風險。

第二,止損機制。對于那些日間交易很少的企業,我們可以將這些企業集中在一個池子中,然后設定這個池子的最高貸款不良率比如5%作為止損點。一旦池子的貸款不良率達到止損點,停止對所有互聯網供應鏈金融中的中小企業新的授信。采取措施處置不良貸款之后直達盈利覆蓋損失后再恢復新的授信。

(二)操作風險管理

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的操作風險的管理,首先注意的是管理操作風險的方式是否做到了成本與收益相匹配,并明確每個操作風險環節上的責任人。操作風險的控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完善內控體系;提高人員素質;加大技術投資。根據各項不同業務中操作風險可能帶來的損失比率進行收益成本分析,針對性地對操作風險進行管理。

(三)其他風險管理

對于市場風險的管理,首先需要從風險識別入手,鑒別風險的來源、成因以及哪些項目可能受此風險影響。然后定量分析,并結合收益和成本決策采取措施管理市場風險。對于具有相關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場風險,比如利率風險,可以采取風險對沖的方式管理。對于具有保險可能的市場風險,可以采取風險轉移的方式將市場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

對于法律政策風險的應對,相對于監管者,企業方是被動的。最好的應對方式是跟緊行業動態和趨勢,加強對經濟形勢和政策方針的分析,提前準備防范于未然。

四、結論

總而言之,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理終歸于一個詞:專業。這個專業不僅僅是對互聯網技術的把握,而且對于傳統供應鏈金融的把握,只有對這個生態本身有足夠的理解,才能在漫天的信息和數據中不至于迷失,才能了解風險在哪里,怎樣去管理風險。

參考文獻:

[1] 深圳發展銀行與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供應鏈金融”課題組.供應鏈金融:新經濟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

[2] 云蕾.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創新模式分析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29):169-170.

[3] 李毅學.供應鏈金融風險評估[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1(10):36-41.

篇2

【關鍵詞】商業銀行;貸款;風險控制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同時,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金融理論和金融實踐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發展和變化,一方面為金融發展提供了機遇,另一方面則給金融體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波動性,使金融機構面臨日趨嚴重的金融風險。銀行業要在新世紀中獲得穩定發展,必須從20世紀末及本世紀初的一系列實踐中汲取經驗教訓,必須重視銀行業的風險管理尤其是信貸資產的風險管理和不良資產的防范與處置。公司信貸風險的防范和控制是商業銀行整個風險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商業銀行安全高效的運營,是衡量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商業銀行在中國金融市場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對商業銀行貸款風險的控制要求不斷提升。

一、商業銀行貸款風險分析

商業銀行作為供應鏈金融的資金提供方,實際上是為企業提供貸款。商業銀行在提供貸款時,面臨著以下八個風險:(一)信用風險。在我國目前的信貸實踐操作中,中小企業的信用缺失成為各大商業銀行融資業務中的重大難題之一。中小企業由于技術力量相對薄弱、內部管理不夠規范、資產規模較小同時缺乏對自身資信水平的管理機制和意識,因此在中小企業中信用問題的發生頻率相對較高,這也是各大商業銀行對于中小企業信貸市場并不看好的原因之一。(二)市場風險。一般來說,所謂的市場風險主要指的是市場行情發生了沒有預料到的波動,使得質押物沒有及時地轉換成現金,造成的違約現象。這類風險產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兩點:第一,是對未來市場價格走勢預測有誤;第二,市場供求狀況由于出現新的替代品等因素發生改變。(三)操作風險。操作風險的發生大多是由人為因素造成,無論是銀行業務員,授信企業相關負責人還是協作監管方的管理者,在三方協議框架下進行供應鏈金融業務操作的過程中都有可能會出現因大意或者疏忽導致的操作風險。(四)政策風險。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不是一成不變的,任何經濟政策的變動,都會對相關行業的發展前景產生相應的影響,在核心企業和配套企業受到經濟政策影響的情況下,供應鏈上融資業務的風險也隨之改變。(五)自然環境風險。自然環境風險對于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暴雨、山洪等自然災害和戰爭或經濟制裁等國家因素所造成的企業產品的意外受損。這些因素如果對供應鏈上的某個關鍵企業或環節造成了沉重打擊,繼而對整條供應鏈的有效運轉造成影響,就會導致銀行風險的增加。(六)法律風險。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完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在其調整、修訂的過程中,難免可能出現對于供應鏈運作不利的規定,一旦法律環境發生相應變化,供應鏈的穩定性將受到很大影響。(七)信息傳遞風險。供應鏈上核心企業與配套企業的合作實質上是一種相對松散的企業同盟,隨著供應鏈上企業的逐漸增多,信息在不同企業之間的傳遞過程將會越來越長,可能會導致上下游企業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不夠充分,對市場行情的認知因此會不盡相同,由此產生對供應鏈運作效率的影響。(八)企業文化差異的風險。供應鏈上企業構成的多樣性決定了這些企業在經營理念、企業文化、管理制度、員工培養等方面必定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性導致不同的企業對相同問題的看法不一致,并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從而造成供應鏈條的混亂。

二、風險控制措施

伴隨著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和分工社會化的趨勢不斷深化,企業也逐漸從之前的內部縱向一體化發展,轉而通過供應鏈上下游的深度合作來提升企業的工作效率,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供應鏈金融服務由此產生。由于國內商業銀行在供應鏈金融服務的提供商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對于企業資質的評級不夠完善,以及風險的控制手段不夠嚴密,導致了部分供應鏈金融服務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商業銀行怎樣控制在供應鏈金融服務中的風險,成為其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務。在分析商業銀行風險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幾點商業銀行風險控制措施。(一)加強貸中動態風險監控。多數情況下,銀行只有在與企業發生融資業務往來后,才能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企業的實際情況,然而,這時銀行資金已經發放給客戶,銀行失去了對于融資資金的主動控制權,因而在該項融資業務過程中陷入相對被動的地位;同時,授信企業和銀行之間對于供應鏈上信息的掌握是不同步和不對稱的,這些都加大了銀行貸后管理的難度。從信貸業務運行周期的角度來看,貸前的分析和決策時間相對較短,而融資業務開始后直至所有款項按量按時回收之前的時間卻非常長,這期間可能發生的不確定因素比貸前更多更復雜,因此,如不能及時地發現和處理早期出現的風險信號,將會對銀行資金的安全回流產生非常巨大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必須賦予貸后管理部門更多的管理和監督權限,加深對于貸中風險監控的認識,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對已經發放的融資產品的持續關注和監督上來。(二)完善貸后風險預警機制。風險預警機制的建立和應急預案的設置對于供應鏈金融業務風險控制的必要性,通過對風險預警信號的分門別類,有的放矢地從供應鏈上的各個角度對其進行監督和檢測,極大地加強了風險分析的技術含量,提高了風險搜索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增強了商業銀行風險管控的水平。然而,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預警機制仍然在實踐中摸索和進步,還有待進一步對預警機制進行標準化改進。目前來看,預警機制在以下幾方面仍然存在缺陷和問題:1、財務方面。由于目前我國的中小企業大多不夠規范,因此大范圍地存在財務信息不透明,財務報告摻假,財務數據真實性低的問題,這大大增加了商業銀行對企業實際情況進行監控的難度。2、產品問題。供應鏈金融的產品相對于傳統授信業務更加的多樣化和個性化,因此銀行方與授信企業之間存在對于產品品質,產品市場歷史價格波動,季節性因素等方面的信息不對稱,這些信息上的缺失可能會導致銀行對于將要發生的危險沒有足夠的警惕。3、第三方監管企業作用的發揮問題。第三方監管企業在貨物的存入、取出以及保管期間扮演了銀行的風險管理人的角色,因此第三方監管企業的現場監管和早期預警功能不可忽視。如何把與第三方監管企業的合同更加細化,更好地理清雙方的權利義務,如何更有效率地制定出第三方監管企業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職責,更好地發揮第三方監管企業作為現場預警器的功能,仍然需要銀行在實踐中進一步的摸索和嘗試。(三)完善操作風險的管理。1、完善內控體系。在供應鏈金融服務中,審貸分離等基本的內控原則與商業銀行的傳統信貸業務沒有太大的差別,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對于授信資產的前期審核與后期管理上。然而,一般的審貸分離操作并不能完全隔離這個環節內可能產生的操作風險,因此,銀行可以考慮設立專門的資產授信管理部,通過業務線的客戶經理和資產授信管理部專員的雙重審查,來達到降低人員操作風險的目的。對于一些循環貸款類產品,例如基于存貨和應收賬款的供應鏈金融產品,還需要設立定期審核制度,定期審查存貨和應收賬款是否符合授信合同的規定。2、改進業務流程。供應鏈金融業務作為一項新興業務,運行過程中會不斷產生新的問題。伴隨著新問題的產生,銀行需要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對癥下藥,不斷改進對于產品監督和管理的業務流程,更好地適應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發展變化。3、加快信息中心建設。信息中心的建設能夠把所有的操作流程集成到中心的系統中來,所有業務操作人員必須根據要求進行企業信息的收集、匯總,并接受對于業務操作人員的預警監督。這個過程不但將操作過程制度化和信息化,也使得所有步驟更加透明,降低了對操作人員個人能力的依賴程度。信息中心的操作指引功能,錯誤糾正功能以及風險預警功能,能夠有效降低操作員人為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差錯的幾率。4、合理運用操作風險轉移手段。目前已知的轉移操作風險的手段主要包括兩類,一是風險保險,二是操作環節外包。在國外的供應鏈金融實踐中,很多操作風險可以通過保險方式轉嫁到保險公司身上,然而國內目前還不具備大規模推廣風險保險的基礎。但是,在供應鏈金融服務的第三方物流監管環節,部分操作風險可以通過相應的保險產品轉移出去。

作者:朱詩詩 單位: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馬輝.中國金融風險指標體系構建與預警研究[D].吉林大學,2009

篇3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發展趨勢;風險防控

本文系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新型城鎮化視角下黑龍江省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策略研究”(編號:15JYD06)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12月20日

現代供應鏈金融發端于20世紀80年代,供應鏈金融是指商業銀行依托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將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聯系在一起,通過對供應鏈上相關企業的信息獲取和資金流、物流的控制,降低資金風險,為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自深圳發展銀行最早開始從事供應鏈金融業務起,供應鏈金融在我國得到了迅速發展。近年來,“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的全新運作模式進一步拓寬了供應鏈金融應用的廣度和深度。

一、供應鏈金融的產生與發展

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中堅力量。然而,中小企業融資難在當下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仍然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自身信用級別較低、社會公信力不足、固定資產等抵押擔保品少、經營管理不善、財務信息不透明等原因使得中小企業不受銀行等金融機構青睞。供應鏈金融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了新思路。

2000年深圳發展銀行在國內開始開展貨押業務,可以視為我國供應鏈金融的最早形態。2003年7月,該銀行率先推出了“1+N”供應鏈金融業務,成為我國首先推出供應鏈金融的商業銀行。2005年7月,提出“面向中小企業,面向貿易融資”的業務策略,2006年深圳發展銀行,推出“供應鏈金融”品牌,當年榮獲深圳市金融創新獎,成為我國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拓新者。

隨著深圳發展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取得的成功,眾多商業銀行紛紛利用金融產品同質性、易復制等特點,改良出符合自身的供應鏈金融。例如,華夏銀行的“N+1+N”模式、廣東發展銀行的“N+1+M”模式等,至今為止,95%以上的商業銀行都擁有帶有自己特色的供應鏈金融產品和服務。

2008年之后,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爆發,較長一段時間內,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都處于銀根緊縮、信貸業務收縮的狀態,但供應鏈金融憑借自身的獨特優勢,卻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以深圳發展銀行為例,在2010年末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授信規模達到1,755億元,不良率僅占0.32%,這既體現出供應鏈金融風險較低的優勢,也彰顯出供應鏈金融作為商業銀行一個重要利潤增長點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

二、“互聯網+”時代供應鏈金融新發展

當下供應鏈已由傳統模式,發展為互聯網金融與供應鏈金融的結合,實現了信息與產業透明化。金融機構與核心企業及中小企業的有機結合,帶動物流企業等第三方企業的發展。以互動、協同、可視為理念,利用成熟互聯網和IT技術構建平臺,鏈接供應鏈的上下游及各參與方,包括核心企業、中小企業、商業銀行、物流服務商、保險公司等,為企業提供準確及時的在線融資、在線結算等投資理財服務。

相對于電商領域企業,實體企業對供應鏈金融的需求更加的渴望,在當下互聯網電商飛速發展,像淘寶、京東等對實體企業的沖擊越來越嚴重,實體企業希望通過完善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加強實體企業的競爭力。

較之傳統的供應鏈金融,“互聯網+”時代下的供應鏈金融可以利用成熟的互聯網技術和IT技術構建平臺,金融機構與核心企業密切合作,運用大數據、云平臺等技術實現資源共享,并且通過對相關各方經營活動中所產生的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歸集和整合,提供適應供應鏈全鏈條的在線融資、結算、投資理財等綜合金融與增值服務。這就擴展了供應鏈金融的規模,由原來的“鏈”逐漸擴大為“網”,這張“網”覆蓋的范圍更大,參與的主體更多,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供應鏈金融變得更為復雜和高效。

我國互聯網企業都在供應鏈金融這一領域努力發展,京東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京東現在已經不單單是電商,而且集京東物流、京東金融于一身,已經形成了一條較為完整的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在京東企業發展戰略中,已將供應鏈金融作為產業的基礎,京東自身建設的物流給它帶來了很大的優勢,經過京東不斷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供應鏈金融,為上游企業提供資金與理財服務,為下游消費者提供分期付款模式。同時,京東擁有優質的上游供應商、下游消費者的精準大數據,成功搭建了較完善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框架。

未來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將更加依靠大數據、云平臺等互聯網技術,體系也將越來越完善,企業發展也必將依靠供應鏈金融這條道路,誰能使體系更加完善且成熟,誰就會在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三、“互聯網+”供應鏈金融運行模式

供鏈金融要實現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四流合一”,互聯網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方式。互聯網與供應鏈金融結合的優勢主要表現在網絡化、精準化、數據化方面。從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現狀看,存在著幾種比較主流的“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的運行模式。

第一種是電商平臺發展模式。電商平臺發展模式是指電商平臺通過獲取買賣雙方在其交易平臺上的大量交易信息,并且根據客戶的需求為上下游供應商和客戶提供金融產品與融資服務。即電商平臺憑借在商流、信息流、物流等方面的優勢,扮演擔保角色(資金來源主要是商業銀行)或者通過自有資金幫助供應商解決資金融通問題,并從中獲取收益。電商平臺能夠方便并快速地獲取整合供應鏈內部交易和資金流等核心信息,由于積累了大量的真實交易數據,電商平臺可以通過不斷積累和挖掘交易行為數據,分析、歸納借款人的經營與信用特征,通過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電商平臺可以做到合理的風險定價和風險控制,且相關成本很低。電商模式包括綜合電商模式和垂直電商模式兩大類。目前,國內綜合電商模式的成功案例包括阿里、京東、蘇寧等,垂直電商模式主要有上海鋼聯、生意寶等。

第二種是P2P網貸平臺發展模式。P2P網貸的供應鏈金融是網貸平臺圍繞供應鏈核心企業,平臺直接接觸此類企業的經營生產,通過數據共享、實時監控、產品抵押等手段,把企業通過平臺的融資風險經由其生產活動化大幅降低,從而為投資人提供低風險高回報的標的項目。P2P的供應鏈模式面對的是整個行業而非單個核心企業,行業存量、市場空間將會給互聯網平臺提供更為巨大的成長空間。P2P網貸平臺處理和整合信息能力以及審批效率、創新速度都遠超商I銀行,貼合市場、機動靈活,且資金來源風險偏好多元化,可以滿足產業鏈中的中小企業的個性化需求,P2P平臺把相應債權標的可以打包設計成短期產品,符合目前P2P線上投資人的短期投資偏好,且收益率相比銀行理財產品要高出很多。一些國內領先的P2P平臺在自身豐富的行業經驗累積和專業的風控能力的基礎上,紛紛深度介入能源、農業、旅游、珠寶等產業供應鏈領域。目前,國內成功切入供應鏈金融的P2P平臺主要有寶象金融、銀湖網、農發貸等。

四、互聯網金融風險及防范

因搭上“互聯網+”快車而飛速發展的供應鏈金融仍然面對著很多嚴峻的問題。首先,與供應鏈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比較滯后,在供應鏈金融飛速發展的同時,急需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規來保駕護航,這樣才會使供應鏈金融業務走得更加長遠;其次,一些行業不正當競爭,也影響著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像一些O2O平臺的虛假融資信息等;再次,供應鏈本身內部的風險也日益突出。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供應鏈金融由“鏈”向“網”發展,在更多企業享受到供應鏈金融利益的同時,供應鏈金融的風險也隨之增加;最后,當下的互聯網供應鏈金融需要較為先進的網絡技術,對從業人員業務技術也有較高的要求。由于產業發展不是很完善,一些體制中還有很多漏洞,近些年互聯網金融詐騙越來越頻發,建立完善的管理體制迫在眉睫。

商業銀行競爭優勢的發揮在于創新,而與產品和服務創新相伴而來的各種風險必須得到有效控制和防范。因此,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理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在整個商業銀行的范圍內建立一個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所面臨的風險減弱到最低程度,從而提高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率。對供應鏈金融風險進行管理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加強風險信息的了解和溝通,對潛在的意外和損失進行識別、衡量和分析,以最小成本、最優化組合對風險實行有效規避、實時監控,以保證供應鏈金融的安全。

主要參考文獻:

[1]趙燕.互聯網金融沖擊下我國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現狀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4.11.

[2]劉達.基于傳統供應鏈金融的“互聯網+”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11.

篇4

[關鍵詞] 物流金融;風險;綜述;發展趨勢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054

[中圖分類號] F253;F8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13- 0126- 03

0 引 言

物流金融作為一種金融創新,它的快速發展受到了國家支持。但我國物流金融并不成熟,還存在著眾多的風險,制約著它的發展。發展金融物流業務雖然能給金融物流提供商、供應鏈節點企業和金融機構帶來″共贏″效果,但提供商卻面對各種各樣的風險,物流金融的外部融資行為將受到法律、政策的限制和影響,也給物流金融業務本身增加了諸多不_定性。同時,我國的物流產業還處在粗放型的發展階段。因此,有效的風險管理是物流金融能否成功的關鍵要素。

1 物流金融的風險分析

物流金融在實施過程中,主要風險有行業系統風險、運作風險、信用風險和擔保物風險,見圖1。

1.1 行業系統風險

物流金融行業系統風險的專題研究文獻較少,個別文獻在研究物流金融業務整體風險影響因素時會有所涉及,如陳祥鋒(2005)、馮靜生(2009)等,也有文獻直接構建包括外部風險因素的物流金融風險評估體系與模型來分析整體風險。梳理國內外相關文獻觀點,行業系統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見表1。

1.2 物流金融的運作風險

在物流金融風險中,運作風險導致的直接或者間接損失已經呈現出明顯大于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的趨勢。金融實務界和監管機構非常關注運作風險管理技術、方法和組織框架的探索與構建。

于洋(2003)認為,操作風險包括倉儲企業或者銀行內部操作失誤的風險以及倉儲企業與銀行之間業務銜接操作失誤的風險。陳祥鋒(2005)則認為解析運作風險應首先需要揭示各階段資金缺口或風險發生的可能點,然后再在風險多發點上采取相應措施,特別地“付現”至“銷售”階段,最易招致風險的發生,此時大量貨幣現金轉變成動產形式存在,資金缺口為最大。物流金融依賴于供應鏈,供應鏈銜接將受到諸如文化觀念、監督管控、交通狀況等各方面的影響,其中任何一方面的管理不善(如效率低下、違約風險等)都會給整個物流金融的運行帶來風險。隨著物流金融的進一步發展,物流金融的運作風險已逐漸貫穿于整個業務的全過程。物流金融研究應當從擔保物在貸款風險控制中的作用、風險控制指標、風險預警及違約處理等方面進行分析,李毅學(2011)在后續的研究中,把操作風險總結為合規風險、模式風險、流程風險、具體操作風險四個方面,其描述較為詳盡。

1.3 物流金融的信用風險

物流金融是以信用為基礎的金融業務表現形式之一,在市場交易過程中難免存在著信用風險隱患。對于物流金融業務中的信用風險,學者建立了眾多模型進行研究。關于信用風險評價方面,學者們基于BP神經網絡理論和博弈論建立物流金融風險的評價模型,據此對第三方物流企業金融信用實施評價管理。唐少麟(2006)則用納什均衡矩陣模型概括了物流供應鏈中銀行等金融機構、融資方(多為中小型企業)和物流企業所面臨的困境。關于物流金融信用風險應對措施方面,金融機構、物流企業、融資企業應建立共同的提出防范措施,適當規范的授信和物流融資商品市場選擇及其統計分析,培養管理人員理念、能力,健全制度,強化對質押貨物的控制,進而構建物流金融業務信用風險預警機制。

1.4 物流金融的擔保物風險

物流金融是一種新型的金融形式,它關注的不僅是公司的資產負債、盈利能力等基本財務報表層面的東西,還在于抵押擔保物所承載的各類信息,如:規格、型號、價值、價格波動走勢、市場供求情況、交易雙方實力等各個因素。物流公司在其中處于核心地位,成為連接金融機構和融資方兩者的橋梁和紐帶,物流公司如何控制好它的擔保物對物流金融整體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胡劍(2009)認為,擔保物風險應當從質押物所有權的法律風險、質押物監管風險、質押物產品市場風險和質押物變現風險這幾個方面分類歸納。張忠輝(2011)則進一步細化了擔保物風險,并把擔保物風險具體分解為:擔保物自身的風險(包括質押貨物選擇、質押貨物市場價格穩定性、質押貨物是否投保、質押物合法性和所有權歸屬等)、倉單質押技術風險、倉單風險(倉單的滅失或造假)等。吳春平(2016)在進一步的研究中提出了“三個確保”:確保貨物質押率、貨物存放地合法合理有效;確保倉單內容的真實性和唯一性;確保貨物的保值率以及它的真實存在。

2 物流金融的未來發展趨勢

2.1 物流金融業務的專業化發展

物流行業的簡單運輸模式具有不可持續性,物流公司或者下設的子機構會演變為專注于某個產業的形式以求增加其競爭力。比如天貓超市會為普通商品和生鮮產品,配備有不同物流運輸系統。隨著物流金融業務的進一步發展,也會呈現專業化細分。同時,物流公司對某個產業的專業化程度加深,能夠使得物流公司更了解其貨物信息,從而減少物流方和銀行方跟抵押物有關的風險。

2.2 大型物流公司承擔“物流銀行”功能

國務院印發《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 年)》,該規劃積極鼓勵物流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并重組、協作聯盟等方式進一步加速自身發展,也表明了他們會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規范相應市場秩序。我們可以預見,物流行業將進入一個兼并收購階段,并呈現出集中化趨勢。其中,個別物流公司做大做強,資金力量更加雄厚,加以利用收現付現時間差,甚至可以直接擔任某些中小企業的“物流銀行”,使物流企業和融資企業串謀所造成的信用風險降至最低。

2.3 大數據下的“一體化”物流金融模式

物流金融在業務運行過程中的人為失誤、管理不善,貨物、倉單的電子化監控以及物流金融蓬勃發展所伴隨的各類煩瑣而又冗雜的數據等都急需物流大數據金融平臺的搭建。現物流大數據已經有所發展,而這里更強調的是一種“一體化”模式,一種強大的智能化互聯網共享技術連接起物流金融參與各方以及貨物倉單等各種相關信息,使得物流金融業務不僅得到流程上的簡化,更能幫助其消減信息不對稱,從而減少風險。

2.4 物流金融將迎吸納資本井噴期

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我國的物流金融行業正處在成長期,它的行業吸引力逐步呈現。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有關研究表明,其市場增長潛力巨大,有近70 000億元人民幣的發展空間。國務院出臺了諸如《關于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意見》等相關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對物流企業加大投融資支持。此外,我國將在上海建立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物流金融行業將迎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金融、物流等企業也因此開始重視起物流金融行業,加大投融資力度,以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強占先機。

主要⒖嘉南

[1]陳祥鋒,朱道立.現代物流金融服務創新――金融物流[J].物流技術,2005(3):4-6.

[2]馮靜生.供應鏈金融:優勢、風險及建議[J].湖北農村金融研究, 2009,7(11):51-52.

[3]代劍環,閆英,付林. 基于AHP的物流金融風險評估 [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6,38(10):52-54.

[4]于洋,馮耕中.物資銀行業務運作模式及風險控制研究 [J]. 管理評論, 2003,15(9):45-50.

[5]陳祥鋒, 石代倫, 朱道立. 融通倉與物流金融服務創新 [J]. 科技導報,2005,23(9):30-33.

[6]孫穎. 淺析物流金融風險 [J].金融理論探索,2007(3):27-28.

[7]李毅學.基于金融系統工程的物流金融風險識別分析 [J]. 華東經濟管理,2011,25(10):35-39.

[8]潘永明,劉輝輝,朱茂東,等 基于BP-DS模型的銀行物流金融信用風險研究[J].價值工程,2015(6).

[9]李政道,任曉聰.博弈論視角下第三方物流企業金融信用管理[J].企業經濟,2016(11):183-187.

[10]唐少麟,喬婷婷.發展物流金融強化供應鏈整合――物流金融系列研討之一[J].物流技術,2006 (2):99-102.

[11]所娜. 物流金融信用風險及其防范 [J]. 經濟視角,2013(33):123-124.

[12]趙長明. 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法律保障研究[J].物流技術,2013,32(7):36-38.

[13]胡劍,李偉杰. 物流金融:實務操作與風險管理[J].物流技術, 2009,28(7):65-68.

篇5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消費金融

中圖分類號:F830.9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6(11)-0027-05

一、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歷程、特點及運行模式

互聯網消費金融是以“互聯網+消費金融”的新型金融服務方式,滿足個人或家庭對最終商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而提供的金融服務。隨著信息技術不斷革新和消費需求不斷升級,互聯網消費金融漸漸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一)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歷程

從阿里推出支付寶解決了網購消費的信用問題開始,互聯網消費開始對傳統實體消費領域持續滲透。2014年,互聯網電商悄然進入消費金融領域,京東率先推出了“京東白條”,阿里推出了“天貓分期”、“螞蟻花唄”,從而開啟了互聯網消費金融時代。2014年以后,網貸平臺、支付征信機構相繼通過小貸、分期類產品進入該消費金融領域,如趣分期等。隨著消費金融試點的逐步放開,從2014年開始一些實體產業類機構也相競引入互聯網平臺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推進消費金融業務,使得傳統和互聯網消費金融逐漸進入了融合階段。據統計1,2015年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交易規模為322.8億元,環比增長106.4%,預計2016年將達720.7億元。

(二)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的主要特點

一是以供應鏈為依托,基于線上化的消費生態體系創造了需求。互聯網消費金融主要基于互聯網突破地域限制的特征,以自有供應鏈和他有供應鏈為依托,在教育、校園、裝修、醫療、租房等多領域滲透,擁有更廣、更易得、更精準的客戶覆蓋面,再通過分期的方式解決客戶需求與即時購買能力之間的矛盾,從而創造了更多的需求。

二是以風控為核心,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識別風險,提供小額、便捷的消費金融服務。互聯網消費金融風控體系在貸前、貸中的風控手段與傳統金融機構比,在模型運用、信息獲取、風險識別、審批效率等方面均加強了新一代信息技術2的應用,實現了小額授信即時秒批,還可進行流程前期、中期實時欺詐風險識別,并即時中斷授信。

三是以競合為導向,存在政策監管風險和融資局限,但擁有廣泛緊密共贏的合作。較為大型的互聯網消費金融機構逐漸重視政策監管風險,努力達到監管準入、合規方面的標準,積極爭取業務牌照,控制法律風險,提高融資資質。同時廣泛的與銀、證、保、商戶緊密合作,促進消費者、商戶、金融機構、互聯網企業多方共贏。

(三)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的運營模式

1.以自有供應鏈為主線的消費金融平臺

以自有供應鏈為主線的消費金融平臺,主要包含電商系、產業系。電商系消費金融平臺主要依托自身電商平臺,面向自營商品及開放電商平臺商戶的商品,提供無現金分期購物和有現金小額消費貸款服務。電商系消費金融平臺基于其龐大的線上供應零售網絡、用戶大數據等優勢,在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細分市場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主要代表有京東白條、螞蟻花唄3。與電商系不同的是,產業系消費金融平臺擁有國家消費金融牌照,多運用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模式,以金融帶動主營,為消費者提供分期購物和小額消費貸款服務。主要代表有馬上消費金融公司、海爾消費金融公司、蘇寧消費金融公司。

2.以他有供應鏈為依托的消費金融平臺

以他有供應鏈為依托的消費金融平臺,主要包含支付、征信系和網貸系。支付、征信系消費金融平_主要依托第三方電商平臺或供銷平臺,以大數據獲取渠道、信用評分模型為主要優勢,為消費者提供分期購物和小額消費貸款服務。主要代表有拉卡拉。網貸系消費金融平臺同樣依托第三方電商平臺或供銷平臺,以網貸融資作為主要資金來源,為消費者提供分期購物和小額消費貸款服務。主要代表有趣分期、分期樂、愛學貸。

二、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互聯網消費金融法律制度不完備

雖然2015年7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為互聯網金融不同領域的業務指明了發展方向。但現有的銀行法、保險法、證券法都是基于傳統金融業務,對于互聯網消費金融的電子合同有效性的確認、個人信息保護、交易者身份認證、資金監管、市場準入、個人征信采集及使用等尚未做出明確規定。因此,在互聯網消費金融的交易過程中易出現交易主體間權利義務模糊等問題,不利于整個消費金融行業的穩定發展。

(二)互聯網消費金融未能得到有效管控

近幾年,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快速崛起。京東金融、螞蟻金服等互聯網企業從事的都是事實上的金融業務,但從事這些業務的互聯網企業仍然被定義為商業企業,未被納入金融監管范疇。同樣開展消費金融業務的銀行、汽車金融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則受到《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等相關法律4的限制。這種不對等監管使得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存在監管套利的可能,限制了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從事金融業務的一些權力,同時,企業和個人各類信息未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護,加劇了消費金融行業的不公平競爭,不僅提高了傳統消費金融機構創新的成本,也限制了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健康發展。

(三)互聯網消費金融融資渠道有限,流動性支持較弱

互聯網消費金融的資金籌集主要依靠集團自有資金、小貸公司資金、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項目和與銀行合作放貸等方式。資產證券化項目的發行額有限,占其消費金融交易額比例較小。例如,京東白條年交易量達到200億元,其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項目金額僅為15億元。融資渠道有限限制了互聯網消費金融的進一步發展。

(四)互聯網金融信息尚未納入人行征信系統,風控體系難以完全對沖信用風險

互聯網消費金融機構在經營時尚無法應用人行征信系統數據,使其在貸前應用大數據分析時,因缺失信貸信息而易面臨較大信用風險。與此同時,傳統消費金融機構也無法獲取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征信信息,同樣存在風險防范問題。另外,隨著行業主體不斷增加,一個客戶可以通過銀行渠道的大額信用卡、消費金融,非銀行渠道的P2P、電商、互聯網銀行等不同渠道,同時獲得遠超其還款能力的融資授信,而不同平臺上的貸款信息無法共享,可能出現多頭授信的風險。

三、對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的建議

(一)完善消費金融行業法律制度建設

健全的法律法規是消費金融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建議完善消費金融行業法律制度建設,盡快將互聯網消費金融納入法律法規范圍。在消費金融發達的美國制定了一系列專門針對消費金融的法律,如1968年《誠信借貸法》、1974年《統一消費信貸法典》、2000年《信用卡法案》,不僅推動消費金融市場的透明、公平和安全,而且為其消費金融市場長期穩定的發展構筑良好的環境。建議加快制訂具體的、可操作的既能促進消費金融,又能防范金融風險的法律法規細則,共同培育良好的消費金融市場,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加強對互聯網消費金融有效管控

建議將互聯網消費金融納入監管體系中,運用信息技術精準監控其資金流、信息流、資產流情況及合規經營,防范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目前互聯網消費金融在準入門檻、資產質量、資產規模、資金情況、信息使用等方面均缺乏有效監管,一旦經營不善,將直接導致個人及企業客戶的經濟損失,進而可能間接影響傳統消費金融機構的新增貸款申請質量及已發放貸款客戶正常還款行為。

(三)加強流動性支持,拓展投融資渠道

建議加大流動性支持,為消費金融行業提供融資便利。著力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對于從事消費金融領域的公司適度放寬其融資條件,簡化金融產品發行核準程序,降低融資成本,采取有效措施把控其流動性風險。如,支持個人汽車、消費、信用卡、電商消費金融等消費信貸資產證券化,盤活信貸存量,擴大消費信貸規模,提升消費信貸供給能力,拓寬投融資渠道。

(四)逐步完善社會征信體系建設

建議逐步完善社會征信體系,將互聯網消費金融信息納入征信體系,加快建立全覆蓋的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推進互聯網金融行業數據、個人商業信用數據、個人稅收、個人公積金、社保、醫保、房產數據整合,逐步形成覆蓋信息多元、人群廣泛的個人征信數據庫,推動消費金融機構完善風控體系,建立消費領域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信貸風險識別、預警和防范機制,提升金融機構風險防控能力。同時,加強對消費金融信息安全保護,完善從事金融行為尤其是互聯網消費金融的企業信息基礎設施和重要信息系統建設,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安全水平,妥善保管客戶資料和交易信息,切實保證信息安全。

(五)支持互聯網消費金融在可控條件下持續創新,保持消費金融行業活力

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創新是對傳統消費金融體系運行不足的一種補充和突破,為傳統金融體系滯后的發展敲響了警鐘,也為傳統金融機構未來發展提供了突破路徑。建議支持互聯網消費金融在總量可控、風險可控條件下持續創新,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為抓手,實現互聯網金融業態實時的總量可控、風險可控,促進金融業的良性競爭,同時保持消費金融行業活力。

參考文獻

[1] Ausubel L.M., 1991, “The Failure of Competition in the Credit Card Marke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1, 50-81.

[2] Bertola, G.,Disney;,R. and Grant, C.,2006, The Economics of Consumer Credit, MIT Press.

[3] Bucks, B., Kennickell, A., Mach, T. and Moore, K.Changes in U.S. Family Finances from 2004 to 2007: Evidence from the 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s [R/OL]. http://federalreserve.gov/pubs/bulletin/2009/pdf/scf09.pdf.

[4] Durkin, T.A.,2000, "Credit Card: Use and Consumer Attitudes, 1970-2000",Federal Reserve Bulletin,September,623-34.

[5] T彥明,程都. 美國消費者金融公司的運營環境及啟示[J]. 中國金融,2010,06:71-72.

[6] 龔丹丹,張穎. 互聯網金融模式下消費信貸的比較及風險控制研究[J]. 征信,2016,01:82-85.

[7] 黃小強. 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界定、發展現狀及建議[J]. 武漢金融,2015,10:39-41.

[8] 李燕橋. 全產業鏈金融支持與商業銀行汽車消費金融發展[J]. 經濟研究參考,2014,17:54-56.

[9] 尹一軍. 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創新發展研究[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06:67-71.

The Status, Current Issues and Suggestions of China’s Internet Consumer Finance

Research Group

篇6

9月12日,《中國農村金融》雜志記者專門就荷蘭合作銀行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的經驗及做法采訪了荷蘭合作銀行上海分行中國戰略總監江志達先生和農業及食品研究總監王傲超先生。江志達先生曾被派駐杭州聯合銀行擔任副行長,王傲超先生長期專注于農資領域行業趨勢的研究。

農業產業鏈金融的主要經驗

荷蘭合作銀行90%的客戶集中在農業與食品行業,在農業及食品行業供應鏈的各個主要環節都擁有獨有的專業知識。荷蘭合作銀行在農業產業鏈金融方面的主要經驗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與客戶長期合作的經營理念是農業產業鏈金融的基石。

荷蘭合作銀行始終把與客戶建立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作為其經營第一理念,更注重農民金融服務的可得性,而不是利潤。在荷蘭合作銀行看來,農業不僅是生存方式,也是發展方式;銀行不僅提供信貸,也在進行基于未來發展的長期投資。因此,在合理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銀行更應該關注客戶的業務發展計劃、創業能力、技術水平,選擇具有成長性的客戶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江志達先生認為,抵押貸款和信用貸款最大的區別在于對客戶的看法不同,荷蘭合作銀行不是特別注重抵押,而是更注重與客戶共患難共成長。

(二)組建農業及食品專業研究團隊,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

荷蘭合作銀行在總行層面建立農業事業部,負責大農業概念下每一個目標細分產業的研究分析,包括預測產量、價格走勢,搜集財務信息,分析重要客戶等,并將研究成果用于指導業務和風險部門的營銷、風控工作。據王傲超先生介紹,目前,荷蘭合作銀行全球農業及食品研究團隊分析員共計80人,中國團隊有分析員6人。為了進一步建立起作為世界領先的食品及農業銀行的實力,荷蘭合作銀行把食品及農業重點行業分為動物性蛋白、飲料、乳制品、農業投入品、附加值食品加工、糧食和油料作物及糖等七個板塊。在所有重點行業,通過強大的團隊包括銀行家、產品專家及食品和農業分析師,荷蘭合作銀行為客戶提供信息,為全球的農業及食品業客戶積極提供不同產品領域的服務。

(三)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及工具,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融資解決方案。

“產業鏈金融是方案,不是產品,不同行業不同企業應該有不同的方案。”這是江志達先生在采訪中反復強調的觀點。荷蘭合作銀行致力于為客戶提供涵蓋食品及農業供應鏈中所有環節的專業產品及服務,包括貸款產品、全球客戶解決方案、項目融資、食品及農業研究咨詢、收購及兼并、融資租賃、貿易及大宗商品交易融資、資本市場。

(四)用最先進的風險防控技術將農業產業鏈金融風險降至最低限度。

農業產業鏈金融取得成功關鍵在于找出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風險點,并設計出合適的風險技術和模式,將風險降至最低限度。荷蘭合作銀行認為,產業鏈只是提供了平臺和資源,真正的核心在于對每一位主體的現金流分析和管理。荷蘭合作銀行產業鏈金融最主要的“三方合作”模式,即分析上下游主體的交易合同和歷史交易記錄,估測當前所需要投入的資金及未來的收入回報。用于個體農戶批量化調查的“三大支柱法”,是針對客戶全面快速的投入產出分析,并將單戶的生產績效與行業平均水準進行對比評價。其風控技術包括封閉資金運作、信息披露與共享等。

此外,荷蘭合作銀行農業產業鏈金融的成功還得益于集團與成員行之間所建立分工協作的產業模式。中央合作銀行與成員行之間清晰的定位與合作,使得荷蘭合作銀行在深耕區域內市場和提供全球產業鏈金融服務不僅建立了各自的競爭優勢,而且互相補充。成員行主要是對區域內客戶提供服務,重點支持轄內的農業生產商,以及各種小微企業。當客戶成長壯大,超出成員行的服務能力時,由中央合作銀行提供支持,從而確保各個發展階段的客戶都能在體系內得到優質高效服務。在大多數情況下,中央合作銀行將支農服務重點確定為農產品銷售商、農資供應商以及流通運輸企業,與成員行共同協作實現對農業全產業鏈的金融支持。

對我國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產業鏈金融服務的啟示

我國傳統農業實現向現代農業轉型,農業的生產經營方式及資源配置方式發生顯著變化。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的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如何順勢而為,主動融入農業產業化新格局,探索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可以從荷蘭合作銀行得到一些啟示或借鑒。

(一)把與客戶建立長遠的合作伙伴關系的價值理念置于農業產業鏈金融之上。

推進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經營理念必須從“以銀行為中心”轉向“以客戶為中心”,把與客戶建立長遠的伙伴關系作為一切行為的出發點,急客戶所急,想客戶所想,與客戶同成長共患難。

(二)跳出金融看金融,深入了解客戶的生意。

我國農村中小金融機構信貸管理存在的問題,包括授信額度不足、貸前調查蜻蜓點水、過分依賴抵押和擔保、信用貸款裹足不前等,歸根結底就是由于不了解客戶所致。應借鑒農業產業鏈金融的系統思維,著眼于整個產業鏈,著眼于產業鏈內部各主體之間的生意所產生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真正了解產業,了解客戶,服務客戶。

(三)做好行業調研工作,深入理解產業未來走勢。

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在推進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時一定要真正塌下心、俯下身子,對當年各地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困難及融資需求深入調查研究,掌握農業產業鏈目標客戶選擇及價值分析方法,做好市場細分、產業研究和價值鏈分解。特別注重客戶信息整理和數據積累,為后續金融服務介入奠定基礎。

篇7

自前兩年爆發倒閉潮之后,強化政策監管的風聲已越來越緊。業內一度認為,在2015年下半年P2P行業的監管細則有望出臺,但直到年末《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才正式,這次終于以規章的方式提出了監管辦法,界定了網貸的定義,明確網貸的職能與紅線。

《辦法》確定了網貸行業監管總體原則:一是以市場自律為主、行政監管為輔,發揮好網貸市場主體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作用,激發市場活力;二是以行為監管為主、機構監管為輔。監管重點在于業務基本規則的制定完善,而非機構和業務的準入審批,監管部門應著力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以保護相關當事人合法權益。

隨著《辦法》的出臺,2016年P2P行業迎來監管元年。監管細則的落地不僅有利于加強消費者保護,也能夠給P2P平臺穩定經營預期。有了穩定預期,行業中各種產品創新、流程創新、平臺創新以及組織架構創新會加速。

2、P2P平臺的整合加速

2015年行業飽和度逐步增加,隨著政策環境的不斷規范,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擁有資源優勢的實力強大機構布局P2P,行業洗牌仍將繼續,不合規、競爭力較差的P2P平臺或遭遇大規模淘汰,平臺數量或呈下降趨勢,業界預計2016年平臺進入積極性將弱于往年,退出市場平臺增加。

資本市場可能開始大力加碼對P2P網貸行業的投資。未來,P2P網貸行業的風投和并購、入股等現象將成為一種常態。從目前的情形來看,1500多家小而散的競爭格局也不會一直存在下去,大平臺兼并小平臺的事件可能將大規模發生,這也就意味著到最后留下的將是高質量的平臺。此外,細分、垂直領域將會涌現出新的業內參與者,特別是具有強大實力和背景的傳統金融公司及國企進入P2P行業,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大型集團對現有玩家進行的兼并收購會進一步加大行業整合的速度。

3、P2P利率將進入常態

P2P理財收益率下降已是大勢所趨。2015年,P2P的投資收益率已經明顯下降,行業整體綜合利率維持在12%左右。在新的一年,P2P利率跌破10%會成為新常態,預計未來P2P理財利率會在6%-10%之間,但不會低于6%,否則就無法與寶寶類理財、貨幣基金拉開距離。也有觀點認為,業界預測的8%多少有些悲觀,因為中小企業、農村金融依然沒有找到便利的融資渠道,融資需求依然比較高。

P2P利率的下降,一方面是P2P行業初期動輒20%、30%的野蠻生長時代已遠去。P2P行業在發展初期普遍通過高收益吸引投資者從而為平臺積累客戶,這種做法風險較大,導致問題平臺數量激增。而行業在經過前期的高收益培育市場之后,綜合利率也逐步趨近合理水平,這是行業發展逐步規范與成熟的表現。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銀行寬松貨幣政策將持續,P2P行業利率也將繼續保持小幅下降趨勢。

4、P2P布局逐步走向全球化

據悉,2015年已經有一些平臺在嘗試接觸海外優質資產。9月,宜信財富宣布其海外資產版圖的最新業務,即首度引入全球知名P2P平臺的固定收益類產品,提供給國內投資者。同月,正在謀劃轉型的陸金所宣布,將引入美國P2P平臺的金融產品,并通過基金形式發售給國內投資者。

10月8日,央行正式上線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一期)。一期系統主要為跨境貿易、跨境投融資和其他跨境人民幣業務提供清算、結算服務。這一政策的實施,將有利于引進國外優質的資產,同時國內投資者也可以選擇投資海外資產。

東南亞可能是P2P平臺對外擴張的重要陣地。作為亞洲最具代表性的金融中心,香港和新加坡在國內企業開發之后,出現市場后勁不足的情況。而東南亞地區憑借低廉的人力成本及優越的地理位置,逐漸成為日本、美國等海外國家的制造業企業投資入駐的首選之地,有望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大量的中小企業必將催生旺盛的融資需求。這些都是國內P2P企業擴張東南亞的“養分”。

5、資產端將有新起色

2016年,隨著信用評價機制的健全,大數據應用于信用管理,資產端會有起色。

2015年比較引人關注的新資產是消費金融和供應鏈金融,前者細微、密集,非常適合采用互聯網的手段和技術進行處理,征信、審貸及相關風控工作可較多在線上完成,并與消費場景緊密相連;后者瞄準中國龐大的生產、服務體系,市場空間廣闊,且有望借助于供應鏈數據和核心企業的增信作用控制資產風險。因此,預計2016年消費金融(尤其是與房、車、電商購物相關的市場)和供應鏈金融將在P2P借貸行業實現較大發展。

預計供應鏈金融將是未來P2P行業的突破口。傳統的供應鏈金融就是銀行圍繞核心企業,管理上下游中小企業的資金流和物流,并把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通過立體獲取各類信息,將風險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務。而互聯網+供應鏈金融模式的核心在于利用行業數據和資源,更有效地向生態圈或產業的各類型公司企業放貸,并且有效控制風險。

6、風控技術加速演進

2014年以來,領先的P2P借貸平臺顯著加大了技術投入,搜索引擎、云計算、大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技術紛紛被引入P2P借貸的精準獲客、征信、審貸、反欺詐、貸后管理等環節。然而中國人民銀行的《2015中國網貸運營模式調研報告》認為,盡管所有的P2P企業都在強調風控,但事實上P2P平臺風控一直在紅色警戒線邊緣。

隨著2016年監管細則的出臺,相信各大網貸平臺已經回避不了風控。在大數據和支付信用為根底的金融化趨勢面前,互聯網前端快捷的用戶體驗和后端數據支持的風控能力,將變成2016年P2P網貸平臺不可分割的同等重要的兩端。在巨大的管理壓力和傳統金融的擠壓之下,大數據征信、審貸等風控技術有可能獲得突破。預計未來幾年,能實現全流程線上獲客及風險管理的平臺數量將穩步增加。

7、移動端布局進入拓展階段

根據CNNIC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68億,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由2014年底的85.8%提升至88.9% 。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的第一上網終端,而互聯網理財企業也都越來越重視這一點。

預計在2016年,P2P平臺將強化移動端布局,進入實質性拓展階段。以手機APP或移動網站為載體,針對各種消費、支付場景提供投資服務的P2P借貸平臺將越來越多,對移動端、個性化理財需求的爭奪將成為行業競爭新熱點。

8、第三方資金托管是大勢所趨

央行等10部委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資金安全的要求中,要求將客戶資金和平臺資金分賬管理,將項目運營權和資金管理權分開,要求“銀行金融機構”存管,并接受審計。業界普遍認為,借助第三方資金托管的方式,確保資金安全,這個方向是明確的。

從安全性的角度看,商業銀行做托管會更令人放心。但從效率的角度看,第三方支付則會更勝一籌,即借款人和貸款人分別在第三方支付平臺上設立賬戶,借款人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把錢劃轉至貸款人的賬戶,這樣P2P平臺只發揮了中介作用,而并不具備匯集和調撥資金的功能。因此業內人士建議,鼓勵商業銀行為P2P 平臺做客戶資金托管,但也不能排除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托管資格。

9、不良資產處置成風口

在宏觀經濟和行業調整的背景下,近年來互聯網金融信貸不良資產形成的速度在加快。在目前的P2P行業中,一些存在較高風險的平臺之所以還能持續,一方面很多網貸機構有巨額風投支持,另外一方面是目前國內很多隱性的資產風險還被掩蓋著,但如果某一天發生更大規模的經濟下行或者系統性風險,那么不少P2P平臺將遭遇滅頂之災。2015年,P2P平臺的“逾期潮”襲來,即便像陸金所、招財寶這樣的平臺,也出現逾期,甚至有老投資人因陸金所頻繁逾期而選擇撤離。

隨著P2P風險集中爆發,預計P2P領域出現的不良資產和催收需求將在2016年激增。2015年以來,“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的線上平臺集中出現,如包之網、資產360、搜賴網、青苔債管家等,目前據不完全統計,此類型平臺有數十家之多,運營模式以處置平臺、網絡拍賣、催收O2O、信息搜索為主。與傳統的不良資產處置機構不同,這些平臺并不具體介入處置流程,而僅僅是提供撮合、建議、制定方案或技術支持。

10、P2P平臺跑路繼續

篇8

從環境社會效益的角度看,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企業項目投資只有充分考慮到低碳環保因素才能實現企業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十報告提出“堅持把著力推進低碳發展,支持節能低碳產業作為加快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著力點”。中小企業在我國社會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其低碳技術創新是實現我國低碳經濟轉型的重要環節,對推進我國生態經濟發展進程發揮關鍵性作用。而良好的金融支持是中小低碳企業創新發展的基本前提,要推進中小低碳企業健康快速發展,需盡快建立碳金融創新機制,豐富碳金融市場產品。我國以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的國情決定了銀行信貸是中小低碳企業融資的主渠道。喻翔宇(2010)提出如果能將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的碳排放權作為質押品,將這種未來收益現金流作為保證,則能降低銀行對貸款的風險擔憂,提高信貸渠道暢通程度。碳權質押擔保融資為開辟中小企業低碳技術創新提供了新的融資思路。然而,由于我國低碳企業大多處于初創期、項目失敗率較高、沒有長期的信用記錄備案等原因,且缺乏相應的擔保、風險補償和稅收優惠等綜合配套措施,導致商業性銀行缺乏對其融資的積極性。為了防范中小低碳企業的信用風險,商業銀行會設置嚴厲的貸款條件以提高融資門檻,故單純依賴碳權質押擔保融資難以解決銀行對中小低碳企業貸款的約束。

近年來,國內以平安銀行為代表的商業銀行開展的供應鏈金融實踐,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提供了成功的解決方案。供應鏈金融是建立在供應鏈管理和金融產品創新基礎上的新型金融制度安排,其核心功能在于由銀行將供應鏈上節點企業作為系統整體,根據供應鏈上的真實貿易背景和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的信用水平開展綜合授信,為供應鏈上多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基于上述背景,筆者提出將碳權質押擔保融資業務與供應鏈金融運作相結合的思想,從運作設計、運作前提、運作風險等方面探索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創新模式,為解決中小低碳企業融資問題提供新的技術和方法。

二、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概念界定及其運作設計

(一)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概念界定 就質押模式而言,碳權質押擔保融資有直接質押和間接質押兩種選擇。直接質押模式是指企業以碳權出質,直接與銀行簽訂碳權質押貸款合同,銀行收取質押物后依合同約定向企業放貸。間接質押模式則是指在融資過程中引入第三方擔保機構,企業以碳權作為反擔保質押給擔保機構,然后由銀行給企業放貸。顯然,采用直接質押模式時,銀行將獨立承擔全部貸款風險,融資風險較大,故放貸意愿弱。對間接質押模式來說,由于有第三方擔保機構做擔保,銀行貸款回收多了一份保障,由此可能會增強銀行的放貸意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目前擔保公司數量雖多,但大多總體實力不強,擔保功能薄弱,且缺乏碳技術專業知識和碳交易處理經驗,難以獲得銀行認可,故僅僅依賴第三方擔保的碳權質押融資仍然很難達到應有的放大作用。

在碳權質押供應鏈融資模式中,銀行將申請授信的中小低碳企業置于供應鏈大背景下綜合考慮,不會單純關注資金約束的中小低碳企業的資信評估、可抵資產、企業規模等,而是側重強調中小低碳企業與核心企業之間真實的低碳項目貿易背景和核心企業的信用風險,以及用于質押的碳排放權價值。某種程度上講,碳權質押的供應鏈融資模式實現了中小低碳企業的碳權質押與核心企業的債務信用款抵押捆綁擔保,降低了銀行貸款風險。如果在碳權質押供應鏈融資基礎上增加第三方擔保,則銀行的貸款風險會進一步降低,由此中小低碳企業不僅更容易獲取銀行信貸,而且在貸款利率、質押期限和質押率方面均會得到相應的優惠。基于此,筆者對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概念界定如下:在供應鏈管理視角下,商業銀行以中小低碳企業的碳權質押為依據,以第三方擔保公司和核心企業的信用為基礎,以供應鏈核心企業應付中小低碳企業的項目貿易款作為還款來源,對供應鏈內中小低碳企業放貸的一種融資新業務。

(二)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運作設計 根據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的概念界定,同時考慮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門對中小低碳企業的業務控制職能,可以將基于碳權質押擔保的供應鏈融資運作的具體業務流程設計如圖1 所示。

(1)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參與主體及運作契約框架。本質上講,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運作是多個供應鏈參與主體基于多種契約的合作問題。如圖1所示,在由商業銀行及受其委托的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門、第三方擔保公司、中小低碳企業(供應商)、核心企業(制造商)組成的組織系統中,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的運作主要依靠兩套契約來實現參與各方的合作協調。其中,第一套契約的參與主體包括:二級供應鏈中的中小低碳企業和供應鏈核心企業、商業銀行及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門。涉及的契約有:中小低碳企業與核心企業間的供應鏈項目合作契約;中小低碳企業、核心企業與商業銀行之間關于碳權質押融資和還款來源的協議。第二套契約的參與主體包括:商業銀行及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門、第三方擔保企業和中小低碳企業。涉及的契約有:中小低碳企業與擔保公司間的碳權質押擔保契約;中小低碳企業、擔保公司與商業銀行間的碳權質押貸款協議。此外,兩套契約中分別還應該包括商業銀行與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門關于低碳項目業務控制的委托合同,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門在執行低碳相關業務審核的基礎上給商業銀行提供有關碳權價值及企業的相關信息,這是商業銀行決策質押率、貸款利率和貸款期限等的重要依據之一。在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契約中,各參與主體需要明確碳權價值、貸款額度、利率、期限、擔保企業追索責任以及中小低碳企業的還款來源――供應鏈低碳項目的未來收益等。

(2)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參與主體的主要職能。在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運作中,中小低碳企業是融資活動的發動者,在供應鏈中往往處于核心企業的直接上下游(本文主要指上游供應商)。作為碳權出質主體和供應鏈參與者,中小低碳企業必須具備可質押的碳權,同時要與核心企業之間具備良好的長期合作歷史。在供應鏈結構中,核心企業一般是指財務實力突出、在融資市場具有高信用等級、在供應鏈運作中起主導作用的大型企業。作為供應鏈的組織者、管理者和終極受惠者,核心企業存在為供應鏈整體利潤的優化作出主動安排和調整的強激勵,包括對成員向金融機構申請融資提供支持。擔保公司是中小低碳企業碳權質押融資的擔保主體,當中小低碳企業未能按期清償債務時,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對擔保公司行使追索權保證債權的實現。同時,擔保公司可根據合約條款以自有資金或通過對中小低碳企業碳權折價、拍賣等方式抵償擔保債務。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門是融資系統中的中介,受商業銀行委托負責對中小低碳企業的碳權價值及相關信息進行業務控制并出具相關證明,有利于增強銀行與企業間碳權質押貸款活動的開展,是實現資金供給與需求的有效對接的紐帶。商業銀行是碳權質押供應鏈融資業務貸款的提供者,它依據碳交易中心或政府主管部門出具的相關證明,并借助供應鏈核心企業和第三方擔保公司的實力與信用,評估中小低碳企業融資的還款風險,進而做出放貸決策。

三、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運作前提條件

當前,由于我國碳交易市場很不完善,相應的碳權質押擔保法律法規缺失等原因,使得中小企業碳權質押擔保融資運作尚不具備條件。然而,美國2010年開始對年碳排放額超出7.5萬噸的小型企業進行管控,且近兩年排放額還在不斷延伸至5萬噸/年,并將長期目標設定在2.5萬噸/年。因此,從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小企業碳排放權的管控和核證舉措來看,我國加強中小企業碳排放權管控也為期不遠。而一旦中小企業的碳排放權得到法定核證,則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即可得到實施。就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模式本身來講,其有效運作不僅要求供應鏈節點企業之間具有良好的合作,而且對企業用于質押的碳權屬性、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的信用水平以及低碳項目的發展前景具有較高的要求。

(一)碳排放權界定明確,且具有財產屬性和可轉讓性 碳排放權是碳權質押供應鏈融資的核心質押物,其是否具備擔保性是整個運作系統須考慮的重要因素。碳排放權質押屬于權利質押擔保范疇,要求碳權主體與質押融資方一致,碳權具備可執行性,且無第三方爭議等。嚴格來講,在碳權質押供應鏈融資系統中,商業銀行利益的可靠性不僅依賴于設定為擔保的碳排放權具有確定性,而且依賴于現行法律的明確界定并受到法律保護。此外,碳權的財產性和可轉讓性也是其能夠作為質押物的前提條件。根據擔保物權的相關理論,擔保物權是以獲取擔保物的交換價值為目的而設定的,其支配的是擔保物的交換價值。因此,碳權質押擔保的重要內容就是其換價權,即在質押融資方不履行償債義務時,債權方有權將碳排放權進行變賣、拍賣,確保其債權的優先實現。由此,在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運作模式中,中小低碳企業用于質押的碳權必須具有財產屬性和可轉讓性。

(二)供應鏈核心企業實力強且信用水平高 商業銀行不同于風險投資商,其收益來源為貸款利息,而貸款利息是固定的,不隨融資企業的經營績效而變化,因此銀行不僅僅重視融資企業未來的獲利能力,更加關注其還款能力。在供應鏈融資業務運作中,下游核心企業應該支付上游中小企業的貿易款是商業銀行的主要還款來源,故核心企業的實力強弱和信用水平高低直接關系到銀行是否同意運作供應鏈融資業務。在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模式下,中小低碳企業以可轉讓的碳排放權作為質押,借力于核心企業強大的實力和較高的信用等級,以低碳項目的未來收益作為還款來源進行融資,這里低碳項目的未來收益是通過核心企業及時支付應付款實現的。顯然,一旦核心企業違約不按期支付貨款,商業銀行勢必行使其第二道保險,向擔保公司行使追索權,擔保公司則有權通過變現中小企業碳權實施債務擔保義務,然而這將會給中小低碳企業的正常運營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在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設計中,核心企業較強的實力和良好的信用水平是碳權質押供應鏈融資的基本前提。

(三)低碳項目具備良好的發展前景 在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模式下,企業的償債資金來自于供應鏈項目運作所獲取的收益,因此低碳項目的收益及其發展前景是商業銀行重點考查的關鍵點。良好的供應鏈合作關系固然是降低項目成本、提高項目利潤的重要條件,然而低碳項目本身的質量是影響項目收益的更為關鍵的方面。在當前低碳產品國標缺失的形勢下,面對形形、真真假假的眾多低碳產品投資,企業應該擁有長期的品牌戰略規劃,在低碳產品研發方面要突破已有產品的簡單復制和模仿,進行實質上的結構功能創新甚至發明創新,選擇投資有良好發展潛力的低碳品牌。反過來講,只有那些發展前景良好的低碳項目,才能更加完善供應鏈伙伴之間的合作關系,更有利于提高和鞏固供應鏈競爭優勢,從而更有利于供應鏈企業從外部銀行獲取發展資金實現其戰略性發展。因此,低碳項目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是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運作的重要前提。

四、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運作風險及防范

在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運作中,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主要來源于碳排放權價格波動風險、供應鏈低碳項目運作風險以及核心企業的信用風險。

(一)碳排放權價格波動風險及防范 自碳金融交易實施以來,碳排放權價格波動機制成為眾多學者關注的焦點。Julien Chevallier(2011)通過對碳價格中奇異值分析,得出政策不確定性是影響碳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Andrew Stocking(2012)認為減排的邊際成本以及市場對高排放產品與服務需求的變動是推動碳排放權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Emilie Alberola 等(2009) 從國家層面分析了燃料、鋼鐵兩部門產出變動對碳排放權價格的沖擊。理論上講,碳排放權價格應該由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供求關系來決定。然而,現實中的問題是,就碳排放交易市場而言,無論是在國際上還是在國內發育都很不完善,故完全由市場定價幾乎不可能。目前,在碳金融交易市場,政府定價集中體現在設定碳金融交易的固定價格和為避免價格大幅波動而制定的管制規則兩個層面。Andrew Stocking(2012)基于Cap-and-Trad的假定框架,認為碳排放權價格上下限設定會使得部分排放權剛性需求的大型公司選擇以價格上限購買部分排放權,引致市場碳排放權供給增加,使得碳排放權的均衡價格下降。

碳排放權是一種特殊的無形資產,存在比有形資產更為復雜的風險屬性,其交易價格容易受政策因素、減排成本、市場供求、減排項目相關行業產出等多個因素的影響,取決于利益相關者的多方博弈,故碳排放權交易定價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風險。碳排放權是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運作的關鍵質押物,其交易價格的不確定性對商業銀行貸款收回形成了威脅。目前,我國以碳排放權質押貸款為核心的金融創新尚處于初探階段。商業銀行要在培育碳金融創新機制和管理對策的同時,發揮托管各種基金的經驗優勢,積極參與碳基金托管業務,加強碳排放權價格風險監控,避免政策風險、匯率風險和操作風險的發生,全面提升碳金融風險管理能力,為有效防范和控制碳權質押擔保融資創新實施過程中的碳權價格風險創造條件。

(二)供應鏈低碳項目風險及防范 商業銀行的供應鏈低碳項目風險主要來源于項目本身的不確定性以及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道德風險。首先,低碳項目本身存在較為復雜的不確定風險,包括政策風險、項目失敗風險以及核證減排額未獲批準的風險等,故其收益與風險的不對稱性更為突出。M. Dutschkea 等(2004)研究了CDM項目存在的風險,將其劃分為基準線估計風險、商業風險和機構風險。曾鳴等(2010)提出CDM項目存在成本風險和基準線估計風險。當前低碳經濟形勢下,中小企業的低碳項目投資無論是在行業標準、技術環節方面還是在產品市場、宏觀政策方面等均存在著諸多風險因素。在行業標準上新興的低碳產業尚不成熟, 在技術環節上低碳項目的研發存在不確定性,同時低碳項目的市場前景不明確、投資收益回收期長、國家政策延續性不確定等問題均使得低碳項目的技術商業化推廣存在著諸多隱性風險。其次,在信貸合約簽訂之后的貸款執行過程中,商業銀行對貸款資金的實際使用情況、低碳項目的風險以及項目的收益情況等信息的了解均少于供應鏈企業,容易導致供應鏈企業發生“道德風險”。

在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下,供應鏈低碳項目的收益前景好壞、投資風險大小是影響銀行對企業放貸的重要因素。由此,低碳項目投資的質量問題顯得非常重要。針對低碳經濟轉型中存在眾多的不確定因素和低碳經濟成效的不可預見性,商業銀行要幫助融資企業分析影響低碳項目的各類因素,把握低碳項目的風險,防范低碳金融服務存在的潛在風險,保證貸款的安全性、收益性與流動性,穩健地開展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業務。同時,考慮建立相應的風險補償機制,或者以低碳項目貸款資金為標的向保險公司投保,加強低碳項目貸款風險撥備的專項管理,還可以與政府部門、中介機構合作建立低碳項目保障基金,通過多種途徑防范和降低供應鏈低碳項目引發的各類相關風險。

(三)核心企業信用風險及防范 供應鏈融資的意義在于金融機構依據核心企業資金實力及信用等級等因素對核心企業直接相關的上、下游企業進行融資服務。供應鏈融資模式下,商業銀行對核心企業的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授信中往往以各種方式將核心企業的信用嵌入授信風險管理函數中。主要表現為商業銀行借助核心企業的商業付款實力和信用,受讓針對核心企業的應收賬款,從而賦予供應鏈中其他中小低碳企業融資的可行性。但在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業務下,如果核心企業出現道德風險,或者因相關的或有債務事項超出核心企業的承受范圍,則會給商業銀行的貸款資金回籠帶來威脅。故核心企業的資信高低是關系銀行是否運作供應鏈融資業務的瓶頸要素,也是影響中小低碳企業信用水平的主要因素。因此,商業銀行必須對與中小低碳企業合作的供應鏈核心企業信用等級進行評估,確定核心企業具備較高的資信水平,防范其信用違約風險,從還款來源角度保證貸出資金的安全性。

五、結論

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運作是包括中小低碳企業、核心企業、擔保機構、商業銀行、政府機構等眾多供應鏈參與主體基于各種契約的合作問題,其運作過程要求質押物碳排放權具有明確的屬性、財產性和可轉讓性,供應鏈中核心企業具有較高的信用水平以及低碳項目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由于第三方擔保機構的存在和核心企業信用水平的依托,商業銀行的放貸風險比單純的碳權質押融資要低得多,然而商業銀行在運作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過程中,仍然需要針對特定的風險控制關鍵點,重點防范碳排放權價格風險、供應鏈低碳項目風險、核心企業的信用風險。

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模式是碳權擔保和供應鏈融資相結合的金融創新產品,是擔保融資范疇中的一種嶄新的融資模式,可以滿足供應鏈結構中處于弱勢地位的中小低碳企業融資需求。特別地,在我國當前低碳融資缺口較大、碳金融業務單一情形下,應用和推廣基于碳權質押擔保的供應鏈融資對于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碳權質押擔保的供應鏈融資業務會為廣大低碳項目開辟新的融資渠道,為供應鏈低碳項目的投資開發創造有利條件,這對于推動我國低碳事業的發展將起到更大的作用;其次,低碳項目的碳權質押融資是商業銀行融資創新的有效途徑,碳權質押擔保的供應鏈融資可以在不影響借款企業生產經營的情況下確保銀行資金回收,為商業銀行開辟新的利潤來源;第三,盡管我國有極其豐富和極具潛力的碳減排資源和碳減排市場,但碳資本與碳金融發展落后,目前僅有少數金融機構開展了“綠色信貸”,如果能夠有效應用碳排放權作為質押的供應鏈融資新模式,拓展企業融資擔保的財產范圍,將有助于推動我國碳金融服務向更高層次發展。總之,探索碳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運作模式,不斷創新金融服務產品,不僅會給處于融資困境的中小低碳企業帶來希望,而且還會給競爭激烈的金融機構帶來廣闊的中小企業市場。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資金約束供應鏈中融資優化與營運管理協調決策研究”(編號:2013SJD630024)、

南京工程學院創新基金項目“基于信息成本約束的供應鏈融資優化決策理論及應用研究”(編號:CKJ2011008)和南京工程學院創新基金重大項目“供應鏈環境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效率機制研究”(編號:CKJA201208)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虹、周瑩瑩:《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項目投資決策模式研究》,《會計研究》2011年第4期。

[2]白少布:《知識產權質押擔保供應鏈融資運作模式研究》,《經濟問題探索》2010年第7期。

[3]張國興、劉鵬:《CERs收益權質押融資業務的質押率模型》,《管理評論》2012年第2期。

[4]喻翔宇:《我國低碳經濟投融資的困惑與思路》,《求索》2010年第7期。

[5]藍虹:《開發性金融助推我國碳金融發展的機理分析》,《上海金融》2012年第5期。

[6]供應鏈金融課題組:《供應鏈金融》,上海遠東出版社2007年版。

[7]人民網-環保頻道:《美碳排放政策擬給小企業松綁》,http:///news/show.phpid=421952010-03-08.2010-03-

08。

[8]王利民:《物權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9]劉得寬:《民法諸問題與新展望》,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0]曾鳴、何深、楊玲玲等:《我國CDM項目風險分析及低碳發展對策》,《華東電力》2010年第3期。

[11]Julien Chevallier. Detecting Instability in the Volatility of Carbon Prices. Energy Economics,2011(33).

[12]Andrew Stocking.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Price Controls:An Application to Allowance Market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2(63).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本无在线码 | 亚洲动漫国产制服丝袜 | 亚洲中文字幕免费 | 五月天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在线 | 日本一区二区精品偷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