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4 09:28:5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社會規則的分類,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SIDE;去個性化;匿名性;社會認同;社會分類
分類號:B849:C91
1.引言
去個性化理論(Deindividuation Theory)是社會心理學者描述群體中個體心理與行為的理論,它起源于一個多世紀前的歐洲社會學理論。以往的研究認為,去個性化是個人在群體中感到個體性的喪失,降低了對行為的覺察和控制,從而產生個人單獨活動時不會出現的行為,即以非典型的、反規則的方式行動(Postmes,2005)。盡管去個性化理論引發了大量研究,但支持該理論的證據很少。Reicher,Spears和Postmes(1995)從社會認同和社會分類的觀點出發,指出在去個性化狀態下個體并非喪失自我,而是因為人們的自我從個人認同水平轉移到社會認同水平,從而表現出更多地遵守群體規則的行為。以此為主線,Reicher等人提出“去個性化效應的社會認同模型”(Social Identity Model of Deindividuation Effects,SIDE)。這一模型不僅合理解釋了傳統去個性化理論不一致的研究結果,而且在其他領域也得到了拓展和應用。
2.去個性化理論的淵源與發展
2.1理論淵源
去個性化理論起源于1895年法國社會學家Gustave Le Bon對群眾的研究。他在著作《烏合之眾》中詳細描述了個體浸入到群體之后的轉變。LeBon認為,在個人組成的集合體里,所有人的思想、情感沿著同一方向發展,使個體的個性消失,集體心理得以形成。這種集體心理具有本能的性質,受到群體心理一致性規律的支配。這樣,該集合體便發展成為一種組織化的群眾,Le Bon稱之為“心理上的群眾”(psychological crowd)。心理上的群眾具有獨立個體所不具有的特點,這些特點的產生由三個原因決定:匿名性(anonymity)、情緒和行為的感染性及易受暗示性。因此,群體中的個體表現出了種種主要特點,如個體有意識的人格消失,無意識的人格占主導地位;通過暗示與感染,個體的觀念和情感在同一方向上發生轉變;同時,個體傾向于將他人暗示的觀點轉變為行動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個體已不再是他自己,而成為一部不受自己意志控制的機器(引自周曉虹,2007)。
2.2去個性化理論的發展
1952年,Festinger,Pepitone和Newcomb借鑒Le Bon的核心觀點,第一次將“去個性化”概念引入心理學。他們在研究中發現,當群體中的人們沒有以個體形式被注意時,去個性化現象就會發生。個體在群體中的這種匿名性減少了行為的內部限制,增加了抑制解除行為(disinhibited behavior),即在一般情況下由于社會規范、個人評價等因素的約束而受到抑制的行為,如反規則、等行為的表現(Festinger et al.,1952)。和Le Bon一樣,Festinger等人強調了去個性化是個體浸入到群體之后喪失了個體性,但是他們并不認為喪失的個體性被群體心理所替代,也否認由這種群體心理繼而導致非理性的群體行為。相反,他們認為喪失個體性才是行為失控的原因,使個體從內在的道德束縛中釋放出來。
Festinger關于去個性化的闡述存在許多模糊之處,比如產生去個性化狀態的前置變量是什么,去個性化又將導致何種行為等。為此,Zimbardo(1969)進一步研究了導致去個性化及相關行為的前置變量,其中最重要的變量包括:匿名性,個體責任喪失,喚醒,感覺超負荷,新的或無組織情境,行為卷入以及服用改變意識的物質。去個性化的本質是,個體在這些條件下減少了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從而導致行為控制力的減弱。Zimbardo認為,從社會角度來說,去個性化行為是對已建立的合理社會規則的違背;從行為者的角度來說,去個性化行為是情緒化、沖動、不理智和退化的。去個性化行為一旦發生。就能無視情境,并且自我增強,因此很難終止。
Zimbardo的觀點引發了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是支持和反對的證據都有(Donnerstein et al.,1972;Diener,1976)。Diener指出這些研究結論不一致的原因是研究者忽視了去個性化的內部心理過程,于是他借鑒Duval和Wicklund的“客觀自我覺察”(objective self-awareness)這一概念,對去個性化理論進行了重構(Diener,1977;Diener,1979;Diener et al.,1980)。高客觀自我覺察的狀態下,個體的注意力指向內部,對行為進行積極監控和自我調節;低客觀自我覺察的狀態下,個體注意力指向外部,行為的監控和自我調節幾乎終止,行為受外部因素控制。許多因素能夠降低客觀自我覺察的水平,如浸入到群體,認知能力超負荷,注意的外部聚焦等。因此,Diener將去個性化定義為:群體成員對自身個體性的覺察以及對自己行為的監控受到阻礙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個體變成了刺激,反應的有機體,而降低了有意識的自我監控和調節。
Diener等人用經典實驗范式考察了去個性化的條件及自我覺察的調節作用,典型的是關于“萬圣節兒童偷竊行為”的研究(Beaman et al.。1979)。但這類研究受到了其他人的質疑,主要原因是減弱的自我覺察和反規則行為之間的關系并不一致。Prentice-Duma和Rogers(1982)拓展了Diener的觀點,提出“分化的自我覺察理論”(differential self-awarenesstheory),區分了公眾的自我覺察(public self-awareness)和個人的自我覺察(private self-awareness)。前者指個體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后者與Diener提出的概念相同,是指個體關注和調控自身行為。某些特定的線索將影響這兩種自我覺察:“責任性線索”(accountability cues),如匿名和責任分散,能降低個體的公眾自我覺察水平,使個體忽視他人和社會評價,做出抑制解除行為;而“注意性線索”(attentional cues)。如群體凝聚力和生理喚醒,能夠轉移個體對自身的注意,從而降低個體
對內部標準的依賴,增加對外部線索的反應。Prentice-Durm等認為,公眾的自我覺察水平的降低并不是去個性化,因為個體在這種情況下仍可以清晰的覺察自己的行為。相反,個人的自我覺察水平的降低才是去個性化,此時個體不會覺察到自己的思想、情緒和其他內部過程,其行為受外部線索調節。這就細化了Diener有關自我覺察的論述。
2.3對去個性化理論的質疑
Reicher、Postmes和Spears(1995)對去個性化理論進行了總體評價,認為它們都包含一些共同的核心因素。首先,概念中都包含“自我喪失或分隔”之義,即一個人失去自我調控:其次,都認為群體是去個性化的前置變量之一,群體顛覆了自我、理智和行為控制。再次,認為去個性化將導致抑制解除行為。然而,許多研究都不支持這一理論甚至報告了相反的結果(Poslanes&Spears,1998)。Postmes和spears(1998)對有關去個性化的60項研究進行了元分析,結果發現:(1)匿名、群體規模、責任分散等去個性化操作對反規則行為的影響較小。(2)作為去個性化操作與反規則行為之間的中介變量,自我覺察的效果不顯著。即不能證明去個性化操作是通過自我覺察的降低而導致抑制解除行為。(3)去個性化操作和情境規則(situational norm)之間的相關最顯著,即在去個性化條件下,被試更多地表現出與情境規則相一致的行為,而不是違反規則的行為。這與去個性化理論相矛盾。(4)對比于個體條件,在群體條件下去個性化操作與反規則行為的相關程度更高;群體規模越大,反規則行為越強烈。這一結果支持去個性化理論,表明去個性化是一種群體現象。總之,元分析結果顯示,并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去個性化理論的主要觀點。匿名性、群體規模和自我覺察等去個性化操作幾乎不影響那些違背一般社會規則的行為(如行為),反而增加了個體對情境性規則的遵守。
3.SIDE的基本觀點及維度
3.1SIDE的基本觀點
Reicher等認為,眾多去個性化研究結果的不一致,其可能的原因在于,以往的理論是基于兩個假設:(1)一個人的自我(self)是所有理的基礎;(2)群體阻礙了自我對個人的控制,因而群體行為總是非理性的(Reicher等人,1995)。許多心理學家都反對這種個體性的、反群體性的觀點,最具代表性的是社會認同理論(SocialIdentityTheory)和自我分類理論(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Brown,2000)。它們從個體的社會本質以及個體與群體行為的關系出發,為解釋去個性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基于此,Reicher、Postmes、Spears等提出了“去個性化效應的社會認同模型”(SIDE),重新解釋去個性化現象。它的基本觀點是:一方面,去個性化不是自我的喪失,而是自我從個人認同轉化為社會認同,結果表現為對群體規則的遵守;另一方面,去個性化操作對群體成員策略性的表達認同行為有影響。特別是面對外群體的反對時,去個性化操作將為群內成員表達認同行為提供“力量”(power)。這兩方面分別構成了SIDE的認知維度和策略維度。
3.2SIDE的認知維度
SIDE的認知維度直接發展了社會認同和社會分類理論的主要觀點。Tajfel在20世紀70年代研究群際關系時提出社會認同理論,指出自我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包括與個人特質有關的個體認同和與所屬群體有關的社會認同這兩個子系統(張瑩瑞,佐斌,2006)。Turner的自我分類理論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拓展,指出自我在三種水平上進行分類,即低水平(如我、你)、中間水平(如我們、你們)和高水平(如人類)(李春,宮秀麗,2006)。個體在群體之中并沒有失去全部的自我,而是從較低水平的認同轉移到較高水平的認同。這種認同的轉移增加了社會認同的顯著性(salience of social identity),從而使群體成員的行為受社會標準調節。
根據上述理論,SIDE認為,當個體在群體中、或缺乏個體線索時,去個性化操作會促進自我從個人認同轉變為社會認同,從而在認知上增加認同的顯著性,最終使個體表現符合群體規則的行為。SIDE區分了一般社會規則和具體情境(或群體)規則,強調去個性化狀態下的個體遵守情境(或群體)規則,但有可能違背一般的社會規則。如實驗情境下攻擊他人是情境規則的要求,但攻擊他人不被社會規則所允許。Reicher通過實驗研究驗證其理論假設(Reicheret al.,1995)。他分別向理工科和社科專業學生呈現各自的群體規則,將被試分成群體-匿名、群體-可見、個體-匿名和個體-可見四個組,測量他們的態度行為的一致性。其中。通過指導語實現群體或個體條件的分配,給被試戴上面具并穿著統一的服裝實現匿名性操作。結果發現,群體中的成員比單獨的個體更遵守群體規則;與個體認同顯著的條件相比,匿名性在群體認同顯著的條件下對被試遵守群體規則產生更大的影響。這表明,浸入到群體中的個體,其行為受群體規則控制,而且去個性化操作(匿名性)的效應與個人的自我分類及認同顯著性有關。
傳統的去個性化理論與SIDE的區別顯而易見,前者認為去個性化操作減弱了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導致反規則行為;后者認為去個性化操作并非減弱自我意識,而是增加了個體對情境規則的遵守。Naoki Kugihara(2001)通過控制群體規則和規模,研究緊急情況下群體成員的逃脫行為,以此檢驗去個性化理論和SIDE的合理性。結果發現,不論群體成員接受的是攻擊性規則還是互規則,群體規模越大,群體成員的行為與所屬群體的規則越一致;在群體規則形成過程中,群體成員并非無意識的接受即時可得的規則線索,而是有意識的對規則線索進行組織,最終表現出與規則一致的行為。研究結果為SIDE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據。
3.3SIDE的策略維度
SIDE的認知維度表明,去個性化操作通過顯著的社會認同來增強個體對規則的遵守。但是要表達符合群體規則的行為,僅有明顯的社會認同是不夠的,尤其是當群體成員面對強大的外群體,并且群體規則被外群成員所反對時,群體規則行為的表達就有可能受到阻礙。因此群體成員就需要某種“力量”促進群體規則行為的表達,去個性化操作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提供這種“力量”。也就是說,當個體有明顯的社會認同時,去個性化操作將影響認同行為的表達,這就是SIDE的策略維度。據此可以推測:對外群體成員可見時,人們將減少與群內規則一致卻受外群體反對的行為;相反,對內群體成員可見時,人們將增加與群內規則一致卻受外群體反對的行為。
Reicher等人的系列實驗研究以外群體為參考,考察了群體認同顯著性和對外群體匿名性這兩個變
量的效應。結果發現,對外群體成員可見的個體會避免做出受外群體反對的行為,這驗證了策略維度的假設(Reicher et al.,1995)。最近的研究表明,對群內成員可見的個體也會有策略性的認同行為表現。如Barrcto和Ellemers(2000)發現,與對群內成員匿名的條件相比,群體中的低認同者在對群內成員可見的條件下更遵守群體規則。這說明對群內成員可見會增加個體(特別是群體中的低認同者)遵守群體規則的行為。
總的來說,SIDE包括認知和策略兩個維度,分別與自我分類和自我表達有關;SIDE分析了促進或阻礙這兩方面的條件,尤其以匿名性條件的研究最為廣泛。SIDE不僅合理的解釋了傳統去個性化理論不一致的研究結果,而且它通過分析具體條件下個體與群體的關系來理解群體心理和行為,從而能夠在更加廣泛的領域中得到驗證和應用。
4.SIDE的拓展與應用
SIDE在不同領域內得到了拓展和應用。最主要的有兩支,其一是利用現代技術,如計算機媒介溝通(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探索個體在去個性化條件下(匿名性)的社會認同和行為表現。其二是延續過去群眾心理學思想,結合公開或匿名條件,探究在群內和群際條件下認同行為的表達,拓展SIDE的策略維度(Levine,2000)。
4.1CMC中的去個性化
CMC是指憑借計算機等科技媒體進行的溝通。相對于面對面交流,它最大的特點是具有匿名性。過去人們認為,CMC的匿名性一方面將個體從面對面的社會交流的束縛中釋放出來,使個體不受社會規則的控制;另一方面又讓人們彼此疏遠,使人與人之間產生隔閡(Christopherson,2007)。SIDE反對這種觀點(Spears et al.,2002)。Spears等人的早期研究發現,當個體有高社會認同或者低個人認同時,CMC的匿名性將增強個體對社會規則的遵守(Spears et al.,1990)。Postmes等人采用啟動范式形成群體規則,發現CMC中匿名的群體成員在任務解決中表現更多與啟動規則一致的行為(Postmes etal.,2001)。近期研究還發現,在CMC中,匿名和個體性的減弱使交流從個體水平轉變為群體水平,而這種群際交流將增加刻板印象和偏見,產生內群體吸引和外群體拒絕,從而強化了群際邊界(Lea etal.,2001)。這些結果表明,CMC中的匿名性并沒有將個體與群體分離,反而加強了群體對個體的影響,產生了群體規則遵守、群體吸引,刻板印象和群際差異等效果,驗證和拓展了SIDE認知維度的觀點。
近年來,SIDE的策略維度也開始在CMC中得到關注,即個體如何策略性的利用CMC的匿名性以做出相應的行為。Spears(2002)等人發現,劣勢群體成員利用CMC的匿名性抵制強大的優勢群體,但這種行為要在符合劣勢群體規則的條件下才會發生。Flannigan(2002)發現在CMC交流環境中,男性傾向于減少匿名性,而女性傾向于保持匿名性。因為在電腦技術的使用中,男性是更為強勢的群體,所以女性策略性的利用CMC的匿名性以維持與男性地位平等。Coffey和Woolworth(2004)比較了在匿名的網上論壇和公開集會條件下,個體對罪犯的態度表達上的差異。他們發現,在匿名的網絡論壇中,個體對罪犯表達了更多的偏見、憎恨和報復,然而在公開集會中,這些陳述顯著減少。SIDE可以解釋這種差異,因為網絡論壇的規則支持個體表達憎恨、報復的態度,而網絡中的匿名性又加強了人們對這一規則的遵守;。但是在公開集會的條件下,人們遵守的是保守的社會規則,因此對罪犯的評價趨于緩和。這也說明,即使是行為,只要它符合群體規則,匿名性等去個性化操作將會促進群體成員表達這種行為。
4.2認同行為表達
SIDE的策略維度關注的是去個性化操作(主要是匿名性)對群體成員行為的影響。Klein(2007)等人在最近的研究中拓展了SIDE策略維度的內容。他們不僅考慮了有無觀眾在場時個體認同行為的表達,也探討了個體如何通過有策略的認同表現(identityperformance)來影響觀眾,反哺社會認同。所謂認同表現,是個體故意表現或抑制與規則相關的行為,而這種行為通常與明顯的社會認同有關。認同表現有兩個功能:認同鞏固(identityconsolidation)和認同動員(identity mobilization)。前者是指證明、遵守或加強個體或群體認同,后者是指勸說、指導或鼓動群體成員采取具體的行動,實現群體目標。Klein等人還分別在群內和群際水平上,探究了匿名性對認同鞏固和認同動員這兩個功能的影響。通過這兩個功能,認同表現在解釋和協調社會行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且可以在合適的條件下用于建立社會認同。Klein等人從認同行為的概念、功能、發生條件上充實了SIDE策略維度的內容,更重要的是,他們構建了社會情境、社會認同以及認同表現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為理解SIDE各維度的關系提供了依據。
5.小結與展望
5.1小結
SIDE為理解去個性化現象提供了新的視角,它與傳統去個性化理論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去個性化發生的條件或去個性化操作。去個性化理論探究了許多外部條件,而SIDE主要關注視覺上的匿名性;其二是去個性化發生的機制。在去個性化理論中,去個性化發生的機制是自我意識、自我控制力等自我功能的喪失,而在SIDE中是個體的社會認同及其顯著性;其三是去個性化行為。去個性化理論關注的是反規則、行為,而SIDE認為這種行為是對情境(或群體)規則的遵守,并且這種行為的表現具有策略性。總體來看,去個性化理論側重于從個體心理的角度研究去個性化現象,群體是個體的影響因素;而SIDE從個體與群體或群際之間的關系解釋這一現象,更能揭示去個性化的社會心理實質。同時,SIDE將去個性化行為看作是群體規則的表現,而不是具有本能性質的被抑制行為的釋放,這就使人們能夠在更廣闊的領域內研究去個性化現象。
SIDE也發展了自我分類理論。首先,SIDE可以看作是自我分類理論的具體應用。SIDE的研究證明,與群體中的個體相比,單獨的個體在去個性化條件下能同樣地甚至更多地遵守規則。因為個體的自我中融合了個性和社會性,去個性化條件不僅實現了個性向社會性的轉化,而且使之得到進一步加強。其次,SIDE拓展了自我分類理論。后者過于認知化,主要關注社會情境中什么樣的自我得到表達以及這些行為背后的動機,并未考慮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社會認同的積極應用和表現方式。SIDE從自我分類的認知顯著性和認同表現的策略性分析群體成員的行為,視角更全面。
5.2展望
關鍵詞:品德;社會教學;小學教學;人格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7-044-02
小學品德和社會教育是一門培養小學生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學科,該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小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良好的生活習慣。經過品德和社會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培養學生愛己愛人愛社會的美好感情和遵守社會規則的美德,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
一、對小學生進行品德和社會教學的必要性
在現階段的社會,時常會有一些不和諧的事情發生,究其原因很多是由于當事人在幼年時期人格培養和心理教學缺失導致的。由于這些人在幼年時期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教育,也沒有形成愛他人愛社會的美好情感,導致其在成年之后心理調適能力不足以應對外界環境的刺激,進而會產生心理失衡,做出驚人之舉。還有很多剛剛畢業進入社會的“新鮮人”,在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暴露出種種不良的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無視他人的利益,不遵守社會行為規則,以至于受到其他同事的排斥,這也是由于這些人在小學時缺失思想和社會教育導致其沒有養成遵守社會規則的美德。
由此可見,在小學階段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和社會教學,對培養學生遵守社會規則的美德和愛他人愛社會的美好情感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小學思想和社會教育的培養途徑
小學品德和社會是培養學生心理和行為的一門課,更多的是考慮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和行為規范的教學,由于其教學目標的特殊性和課程的特殊性,使其與其他科目相比有很大的區別。同時小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相對較弱,而模仿能力和服從性較強,所以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和社會教育時,就必須要考慮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學,以實現教學目標。
1、以小事為例,教育學生遵守社會規則
在教學實踐中,我根據小學生的這些心理發展特點,在進行思想和社會教學時,注重從實際出發,通過借鑒現實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對學生進行教育。我認為借鑒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對學生進行教育比用一些空泛而不具體的“大道理”對學生進行教育要更為實際也更加的有效。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是非觀念并不成熟,判斷是非的能力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很難理解成年人看起來很簡單的一些“大道理”。教師如果用日常生活中具體而實際的小事來教育學生,更便于學生設身處地的進行換位思考,實現教學目標也就更加容易。
例如我在給學生講授《平安回家》這一節課上,開始的時候對學生進行交通規則和違反交通規則的危險性的教育,這些道理在成年人看來是很簡單的,但是經過教學我發現,單純的通過教師進行口頭教育是不能使學生真正明白尊重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和違反交通規則的危害性的。而在這個時候給學生直接觀看違反交通規則的車禍錄像對低年級的小學生是不適合的,不僅不能起到教育作用反倒有可能給這些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因此在班級放學的時候,我帶著學生排隊出校門,讓學生在校門口觀察路面,由于這個時候前來接學生的家長很多,路上人流密集。這時候我問學生:大家想想看,我們能不能在過馬路的時候闖紅燈?學生看著眼前人來人往的車流,都異口同聲的回答不能。
我再接著問:大家想一下,如果這時候有人闖紅燈會有什么后果。學生看著馬路,毫不猶豫的回答:會被車子撞到。還有學生回答:會出現很多危險。由于有了這次在現場進行借助實例進行教學,所以學生都能很清楚的意識到闖紅燈的嚴重后果。
這說明,在學生年齡小的時候,由于其思維是以具體思維為主的,教師在進行思想和社會教學的時候,應該以具體直觀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幫學生養成遵守規則的好習慣。
2、從親人開始,培養學生愛己愛人的美好情感
愛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如何培養學生愛己愛人的思想是很多老師都感興趣的話題,因為培養出一個具有“愛”這個美好情感的學生是每個教師的目標。我在和其他教師進行交流的時候,往往會發現很多教師稱贊某個班級的學生具有愛心,彼此間會進行互幫互助,班級氣氛和睦。經過一段時間的比較之后,我發現這些班級的思想和社會教師在教育學生學會“愛”的過程中,往往是先交會學生“愛”親人開始,然后再將“愛”的范圍擴大到認識的人,最后擴展到所有人。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一開始愛的是自己的長輩,所以比較容易感受到什么是“愛”,也更容易將“愛”的范圍擴大,從狹義的愛變為廣義的“愛”。
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多數學生都是在爺爺奶奶的撫養下長大的,和爺爺奶奶的感情都十分親密。因此在《學會愛他人》這節課上,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回家給爺爺奶奶一個驚喜,讓爺爺奶奶感受到來自孩子們的愛。
學生在第二天回來之后都變得十分興奮,原來學生們昨晚回家之后,都積極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向爺爺奶奶表達自己的感情。有的學生比較擅長唱歌,就專門為爺爺奶奶唱歌表達自己對爺爺奶奶的愛;有的學生學習過舞蹈,就給爺爺奶奶跳舞表示自己對爺爺奶奶的愛;還有一些學生學習過書法,用自己還稍顯稚嫩的筆鋒給爺爺奶奶寫了健康長壽之類的祝福語。結果這些學生們都發現,自己只是小小的表達一下,就讓爺爺奶奶高興的合不攏嘴。這一幕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次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對長輩表達“愛”,會讓長輩驚喜萬分,也進一步讓學生明白,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對別人表達出自己的“愛”也會讓別人以相同的情感回饋自己。
三、總結
在小學思想和社會教學中,有很多需要學生學習的東西。但是我認為在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遵守社會規則和學會愛他人、愛社會。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無限,它包含了一切,推動著進步,是人類進化的源泉。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政治八年級上冊的復習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政治八年級上冊的復習知識1國家利益至上
國家利益的含義:國家利益是一個主權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生存需要和發展需求的總和,包括人口、領土、主權和政權等,它們關系到民族生存、國家興亡。
國家利益包括哪些利益?國家的核心利益包括國家主權、國家安全、、國家統一、憲法確立的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大局穩定、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
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有什么關系?(1)在我們國家,國家利益反映廣大人民的共同需求,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現。國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二者相輔相成。(2)人民利益只有上升、集中到國家利益,運用國家的工具,才能得到真正的維護。(3)國家利益只有反映人民利益,依靠人民艱苦奮斗,才能得到真正的實現。(4)在當代中國,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是高度統一的。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將國家和人民視為一個命運共同體,將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
怎樣樹立維護國家利益意識?(1)堅持國家利益至上,我們要心懷愛國之情,牢固樹立國家利益至上觀念,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2)堅持國家利益至上,我們要樹立和增強危機意識和防范意識。(3)堅持國家利益至上,我們要增強維護國家利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我們如何捍衛國家利益?(1)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當著眼長遠、顧全大局,以國家利益為重,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2)為了國家利益,有時不僅需要放棄個人利益,甚至要獻出自己的生命。(3)我們要始終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捍衛國家尊嚴,堅決同一切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作斗爭。
政治八年級上冊的復習知識2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
社會秩序包括哪些?社會管理秩序、生產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場所秩序
社會秩序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1)社會正常運行需要秩序(2)社會秩序是人民安居樂業的保障。
社會規則的含義:社會規則是人們為了維護有秩序的社會環境、在逐漸達成默契與共識的基礎上形成的。
調節行為的規則有哪些?道德、紀律、法律、風俗、守則。
社會規則對社會秩序所起的作用?(1) 社會規則明確社會秩序的內容 (2)社會規則保障社會秩序的實現。
規則和自由的關系?(1)社會規則劃定了自由的邊界,自由不是隨心所欲,它受道德、紀律、法律等社會規則的約束。(2)社會規則是人們享有自由的保障人們建立規則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證每個人不越過自由的邊界,促進社會有序進行。
怎樣遵守規則?(1)遵守社會規則需要他律和自律。(2)遵守社會規則,需要我們發自內心地敬畏規則,將規則作為自己行動的準繩。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將規則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們怎樣維護規則? 一方面要從自己做起,自覺遵守規則;另一方面要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題型、監督、幫助他人遵守規則。
為什么要改進規則?(1)規則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遷,一些原來沒有的規則,需要制定(2)一些原有的規則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廢除(3)一些原有的規則不能完全適應實際生活的變化,需要加以調整和完善。
怎樣改進規則?我們要積極參與規則的改進和完善,善于與他人溝通交流、尋求共識,積極為新規則的形成建言獻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勸導的技巧?(1)有禮,勸導他人時最好先稱呼對方,語言文明,態度和善。(2)有理,勸導時要曉之以理(3)有節,勸導他人要注意適可而止。
政治八年級上冊的復習知識3責任與角色同在
什么是責任?責任是一個人分內應該做的事情。
責任的來源?責任來自對他人的承諾、職業要求、道德規范、法律規定等。
列舉你在生活中扮演者哪些角色,分別承擔著哪些責任?作為子女,孝敬父母是我們的責任;作為學生,遵守學校紀律、認真學習是我們的責任;作為社會成員,我們應該遵守社會規則,維護公共秩序。
責任和角色的關系?每一種角色都意味著承擔相應的責任。
自己對自己負責的表現: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小到按時完成作業、為自己的一次約定守時,大到終身信守承諾、認真做事,都是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
承擔負責的意義:(1) 只有對自己負責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潛能得到充分挖掘和發揮,才有資格、有能力、有信心承擔起時代和國家所賦予的使命。(2)只有人人具有責任心,自覺履行應盡的責任,我們才能共享更加幸福美滿的生活。(3)才能構建和諧社會。
承擔責任的代價是什么?承擔責任不僅意味著付出時間、精力和金錢,而且意味著可能因為做得不好而受到責備,甚至受到處罰。
承擔責任的回報有哪些?承擔責任往往伴隨著獲得回報的權利,這種回報既包括物質方面,又包括精神方面。對我們而言,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如良好的自我感覺、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贊許。
怎樣做一個負責任的人?(1)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承擔的責任。無論怎樣,我們一旦作出選擇,九應該義無反顧地擔當起應負的責任。(2)雖然有些應該做的事情不是我們自愿選擇的,但是我們仍然應該自覺承擔相應的責任。(3)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努力提升自身素質,增強履行責任的能力,勇于承擔責任。
政治八年級上冊的復習知識4做守法的公民
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作為一種行為規范,法律明確告知人們可以做什么,必須做什么,應當做什么,不應當做什么,為人們的行為提供一個模式、標準或方向。法律還告知人們,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非法的,它是評價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的有效的準繩。
違法行為的含義:違法行為是指出于過錯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危害社會的行為。
違法行為的類別: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
一般違法行為和犯罪的區別:民事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對社會的危害相對輕微,稱為一般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是違法行為中最嚴重的一種,就是我們常說的犯罪。
刑法的含義:刑法明確規定了什么是犯罪,以及對犯罪應當判處什么樣的刑罰。
刑法的作用:刑罰是懲治犯罪、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征:嚴重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應受刑罰處罰性。
刑罰的分類: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和驅逐出境。
為什么要預防犯罪?犯罪是我們成長道路上最兇險的陷阱。盡管法律規定人到了一定年齡實行嚴重危害社會行為才可能構成犯罪,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年齡小實施犯罪行為也不要緊。
怎樣預防犯罪?(1)預防犯罪,需要我們杜絕不良行為。(2)生活在法治社會,我們應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自律,做一個自覺守法的人。(3)我們要從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習氣,自覺遵紀守法,防患于未然。
能夠提供法律服務和幫助的機構有哪些?法律服務所、律師事務所、公證處、法律援助中心。
訴訟的重要性?訴訟是處理糾紛和應對侵害最正規、最權威的手段,是維護合法權益的最后屏障。
訴訟的分類: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刑事訴訟。
作為青少年為什么要有勇有謀同違法行為做斗爭?(1)同違法行為作斗爭,是包括我們青少年在內的全體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2)我們身為未成年人,體力不具優勢,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魯莽行事,自己極易受到傷害,也不利于制止違法犯罪。
同違法犯罪作斗爭的常見方法?(1)及時撥打110報警電話或爭取其他成人的幫助(2)虛張聲勢,與違法分子巧妙周旋(3)記住違法犯罪分子的體貌特征(4)了解違法犯罪分子的去向(5)保護好現場。
生活在法治國家里,我們該怎么辦?我們要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觀念,做到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為題靠法,努力成為一名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視崇尚者、自覺遵守著和堅定捍衛者。
政治八年級上冊的復習知識5社會生活講道德
為什么要尊重他人?(1)尊重他人是一個人內在修養的外在表現(2)每個人都是有尊嚴的個體,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會的尊重。(3)尊重使社會生活和諧融洽
尊重對社會的作用?(1)尊重是維系良好人際關系的前提,是文明社會的重要特征。(2)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夠減少摩擦,消除隔閡,增進信任,形成互敬互愛的融洽關系,從而促進社會進步,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怎樣尊重他人?(1)積極關注、重視他人(2)平等對待他人(3)學會換位思考(4)學會欣賞他人。
為什么要文明有禮?(文明有禮的重要性)(1)文明有禮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前提(2)文明有禮促進社會和諧(3)文明有禮體現國家形象
怎樣做一個文明有禮的人?(1)做文明有禮的人,要態度謙和,用語文明。(2)做文明有禮的人,要儀表整潔,舉止端莊(3)做文明有禮的人,需要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學習、觀察、思考和實踐。
為什么要講誠信?(講誠心的意義)(1)誠信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2)誠信是企業的無形財產(3)誠信促進社會文明、國家興旺
誠信對個人的意義?誠信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誠信是我們融入社會的通行證,一個人真誠、老實、篤守諾言,無論走到哪里都能贏得信任。相反,如果弄虛作假、口是心非,就會處處碰壁,甚至無法立身處世。
誠信對企業的意義?誠信是企業無形的資產。一個企業只有堅持誠信經營、誠信辦事,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譽,贏得客戶;才能帶來持久的效益,長盛不衰。
誠信對社會和國家的意義?(1)國無信則衰,社會成員之間以誠相待、以信為本,能夠增進增進社會互信,減少社會矛盾,凈化社會風氣,促進社會和諧(2)能夠降低社會交往和市場交易成本,積累社會資本(3)能夠提高國家的形象和聲譽,增強國家的文化實力。
〔關鍵詞〕兒童;情緒表達規則;家庭情緒表達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2)13-0004-04
一、引言
情緒表達規則(emotional display rules)是指個體在社會化進程中獲得的、用以指導特定社會情境下的情緒表達,以符合社會期望、促進社會交往的規則系統。在社會交往中,兒童會根據不同的在場者來調整情緒表達,如兒童與老師、同學相處時,比和父母相處更傾向于掩飾真實情緒。由于社會化過程的不同,情緒表達規則可能存在性別差異,女孩可能比男孩有更好的表達規則知識。
情緒表達規則的發展是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對于個體的社會行為具有重要的預測作用。在社會交往中,能更好地使用表達規則的兒童消極情緒更少,社會能力更強,得到教師更多的積極評價;擁有更好的同伴關系;表現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而表達規則掌握較差會導致心理或社會問題,例如,表達規則知識的欠缺與不良的同伴關系、攻擊行為相關,并且容易導致社交焦慮和學習不良等問題。
家庭是兒童理解和獲得情緒表達規則的重要場所,在兒童情緒社會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家庭情緒表達是家庭成員情緒表達頻率的風格,對于家庭成員的情緒表達、社交能力和模式等都有深遠影響。情緒表達豐富的家庭,兒童有更多的機會學習如何應對各種情緒問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情緒認知和心理功能。已有研究發現,積極的家庭環境有助于兒童獲得更多的情緒知識,以及運用更多社會適應的方式來處理壓力和消極情緒誘發事件,對兒童的情緒調控能力和情緒健康有重要影響。
以往家庭情緒表達對情緒表達規則影響的研究中,家庭都是作為一個整體,但實際上,父母通過不同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等方式,鼓勵兒童去接受和理解社會規范,對兒童的情緒社會化會產生不一致的影響[12]。對于兒童情緒表達規則的發展,究竟是受媽媽情緒表達的影響更多,還是爸爸呢?現有研究對此并未作出解釋。
本研究嘗試探討兒童情緒表達規則的發展情況,家庭情緒表達與兒童情緒表達規則發展之間的關系,尤其是爸爸和媽媽的情緒表達對兒童情緒表達規則發展影響的差異,以期為兒童的家庭情緒教育提供參考意見。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
隨機選取北京市小學高年級118名學生,女生72名,男生48名,平均年齡11.47歲,標準差0.70歲。排除家長長期不在身邊以及單親家庭的兒童。
(一)研究材料
1. 情緒表達規則(Display Rules)問卷
Zeman編制,研究者對問卷的內容及表述進行了適當修訂。問卷包括4個失望情境(聚會、運動、玩耍、收禮物),發生在4種人際關系類型(父親、母親、同伴和單獨)中,每個情境可引發3種消極情緒(生氣、疼痛、傷心)。要求兒童報告自己在遇到這些情境時的情緒表達,包括表達可能性(4點計分:從肯定不會到肯定會)、表達接受性(4點計分:從非常不好到非常好)、表達理解性(4點計分:從非常不能理解到非常理解)、表達理由(7個類別:人際-好自我、人際-壞自我、人際-壞他人、工具性-積極、工具性-消極、情緒-非控制、情感最小化)、表達方式(7個類別:面部表情、言語表達、行為-攻擊性、行為-活動、被動退縮、主動退縮、表達情感)。因單獨時無他人在場,故不考察表達的接受性及理解性。
2. 家庭情緒表達量表(Self-Expressiveness in the Family Questionnaire)
Cassidy等編制,分為兩個維度,積極情緒表達(23個條目,包括感謝家人為自己所做的事、自己做錯了事會向家人表示歉意等)和消極情緒表達(17個條目,包括直接表達出對家人的不滿、因為失誤而相互指責等),5點計分。本研究中,父親積極/消極情緒表達內部一致性α系數分別為0.88、0.72,母親積極/消極情緒表達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分別為0.87、0.78。
3. 研究過程
研究在學期開學前三周進行。情緒表達規則問卷在兒童熟悉的教室里集體施測。家庭情緒表達問卷裝在信封里由兒童帶回去,讓其父母分別獨立填寫后封裝回收。
三、研究結果
(一)兒童情緒表達規則的特點分析
1. 表達可能性的特點分析
表1 表達可能性的描述統計
表2 表達接受性的描述統計
對表達可能性進行2(性別:男、女)×3(情緒類型:生氣、疼痛、傷心)×4(在場者類型:母親、父親、同伴、單獨)的方差分析,見表1。結果發現,情緒與在場者的交互作用顯著:生氣時,母親在場時兒童表達最多,p<0.05;同伴在場時兒童表達最少,p<0.001。傷心時,同伴在場時兒童表達最多,p<0.05;母親在場時兒童表達最少,p<0.05。母親在場時,兒童對生氣的表達顯著多于疼痛,p<0.05;對傷心的表達最少,p<0.001。父親在場時,兒童對生氣的表達顯著多于傷心,p<0.05。同伴在場時,兒童對生氣的表達最少,p<0.001。情緒與性別的交互作用顯著:男生對生氣的表達顯著多于傷心,p<0.05。女生對傷心的表達最少,p<0.01。
關鍵詞:區域活動;規則;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2
區域活動是幼兒一種重要的自主游戲活動形式,它是以快樂和滿足為目的,以操作、擺弄為途徑的自主性學習活動,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一種活動。教師根據教育的目標和幼兒發展的水平,為幼兒提供合適的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為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的活動,提高了幼兒探究知識的興趣,發揮了學習的自主性,體現著自由、合作、意愿、尊重、創造的精神,它是幼兒園一日活動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教學活動的延伸,也是孩子實踐、游戲的主要陣地。區域活動對于豐富幼兒實踐經驗、發展幼兒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
“無規則不成方圓”,通常認為,規則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必須遵守的科學的、合理的、合法的行為規范和準則,是人與人之間、組織與個人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彼此的約定。遵守規則是個體的人要立足社會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更是國際交往中保證平等、誠信、交往成功的基礎。幼兒的規則教育和執行規則的能力是幼兒社會性適應的基本內涵,“播下行為,收獲習慣,播下習慣,收獲性格”,區域活動涵蓋了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生活中規則無處不在,幼兒規則教育在區域活動中尤為重要。
一、創造交往和實踐的機會,并給孩子留有一些自由的空間,讓幼兒參與規則的制定,學習自律。
在區域活動中,我們通常會看到每個區域門口會有醒目的標識,比如進區人數、時間的規定、一些活動的要求等等,這些是教師事先制定張貼,而幼兒參與較少,如果從環境的設置、規則的制定上面有幼兒參與探討,幼兒在活動中更會自覺遵守,主動體驗。我們經常會看到孩子與小伙伴為了一個玩具、一個游戲中的角色爭吵起來,這時教師不要馬上出面制止,因為有了交往和實踐、有了碰撞、沖突協商、交換、合作之后,才會出現規則;教師可以引導孩子之間自己想出解決的辦法,學習自定合理的規則,并遵守規則。
二、在區域活動中簡單明了提出規則。
好多孩子往往不是有意違反規則,因為他們事先并不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有些規則具有一定的強制性,是要求幼兒在活動中務必要遵守的,我們只有把要求提在活動前,孩子才有可能在活動中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行為,例如,建構區的玩沙,是幼兒最愛玩的一個活動,如果沒有一定的規則約束,對于年幼的幼兒來說,玩的過程中就很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景:有的把沙撒了別人一頭一身,有的踩踏了別人的“佳作”還有的不小心沙子進了眼睛……也許幼兒玩得很盡興,但卻會有孩子因此受傷害,這就要求我們在活動前就要向幼兒說明活動要求:運沙時要繞過別人的身體,低一點,不潑沙,愛護自己的和別人的成果等活動規則。
三、適時表揚,發揮的榜樣作用,以身作則。引導孩子了解真實的社會生活中所必須遵守的社會規則。如帶著孩子過馬路走斑馬線等,讓幼兒理解遵守規則給自己,給他人,給家庭,給社會帶來的好處,建立初步的社會角色意識。
四、規則要求一致、持之以恒。幼兒的行為習慣養成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在區域活動長抓不懈,才能日積月累,使規則意識得到鞏固。
關鍵詞: 批判主義法學;法治國家建設;現代法治理論;價值判斷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77/65-1285/c.2015.06.12
一、問題導入:批判主義法學與現代法治理論的關系
西方后現代批判主義法學是當代法律學術中的一個重要流派,它是發軔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并對西方自由主義法律制度進行抨擊的批判法律研究運動(Critical Legal Studies Movement),其理論研究是從后現代主義哲學理念和方法進入法學和法理學開始的,面對20世紀后半葉以來西方法律傳統的危機,后現代批判主義法學向現代自由主義法學的基本理念發出挑戰。[1]59后現代批判主義法學的思想家們將自由主義及其所信奉的法治作為他們批判的主要靶子,聲稱法治是一個神話,同自由主義思想家們對法治的辯護充斥著不一致,[2]128對現代法治的理性、法律制度的確定和統一的理論思想采取一種懷疑、批判和否定的態度,尖銳地指出了現代法學中的矛盾與問題。
黨的十以來,站在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戰略高度,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的奮斗目標,并就法治建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和道路。[3]15換言之,我國法治中國目標指引下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也就是實現法治的現代化。然而,現代化的法治理論與制度也正是后現代批判主義法學所竭力抨擊和反對的。鑒于此,有必要以后現代批判主義法學的經驗和警示為指標來考量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本土資源、歷史傳統及制度環境,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程,推動法治中國的宏偉目標早日實現。
二、理論探究:批判主義法學之法治批判理論的展開
后現代批判主義法學的主要觀點是對自由主義法治理論的抨擊和批判,根據其抨擊的不同角度,后現代批判主義法學可以劃分為三個分支:第一個分支主張以自由主義思想為主導的社會環境缺乏法治存在的土壤,第二個分支認為當代自由主義國家的法律原則中充滿了矛盾,第三個分支堅持法律的約束力剝奪了人的能力的觀點。[4]10-14概言之,這三個理論分支可以分別稱之為自由主義法律性質的異議、自由主義法律矛盾的呈現和自由主義法律效果的局限。
(一)自由主義法律性質的異議
批判主義法學認為,法律是具有不同利益沖突的眾多團體之間協調和妥協的結果,否認自由主義法學所堅持的法律理性主義觀點,即人類社會法律制度是客觀的邏輯系統。[5]364批判主義法學對于自由主義法律性質的異議主要體現在法的獨立性、法的確定性和法律推理結果的唯一正確性三個方面:
1.關于法的獨立性。自由主義法學認為法律是一個獨立的制度體系,無論是法律規則的制定,還是法律制度的解釋都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擾,而以人類的普遍理性和社會的基本規律為根據。[4]66-67批判主義法學則不同意法律具有獨立性的特點,認為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則,必然會受到政治制度、經濟水平、文化傳統等因素的牽制,“法律從制定到適用不可能脫離宗教教義和政治意識形態”[4]25。
2.關于法的確定性。自由主義法學的代表人物德沃金認為法的內容不存在不確定性,“正確的法律結果是由既定法律中的最為健全理論的原則來決定的”[4]39;另一位自由主義法學的代表人物哈特也同樣認為法律具有確定性,雖然哈特認為“法律的權威最終僅僅以規約為依據,但仍然可能正確的是,我們的法律制度并不存在相當大程度的不確定性”[4]44,換言之,誠然法律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必然會出現不確定之概念須加具體化,但是對法律之解釋不能超文義之“預測的可能性”[6]130。批判主義法學則斷然否認了法律的確定性,認為在道德、信仰和政治多元化的背景下,人們必然會受到政治立場、經濟實力、文化歸屬等外部環境的制約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個人認知能力等內部因素的影響,從而會產生對法律文本根本含義的不同理解。
3.關于法律推理。自由主義法學強調在法律適用過程中法官進行法律推理必須“按照判決應當最大限度地符合既定法律這一規約展開”[11]57,即司法過程必須嚴格依照既定的法律和根據嚴密的邏輯推理進行。批判主義法學則認為,法律由人來表達、制定和適用,法官進行法律推理的結果并不唯一,為沒有唯一的正解。正如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所說:“法律的生命始終不是邏輯,而是經驗”,“因此法始終面臨人類認識錯誤與濫用的危險”。[7]2-3
(二)自由主義法律矛盾的呈現
批判主義法學不僅認為自由主義法律理論本身具有不獨立、不確定和推理結果不一致等性質,而且還提出了構成自由主義國家法律的一系列規則和原理之間充滿矛盾的三個基本命題,即拼湊命題(patchwork thesis)、鴨子―兔子命題(duck-rabbit thesis)和剪裁命題(truncation thesis)。
1.拼湊命題,即法律理論是那些來自于明顯互不相容的倫理觀的諸多規范的一個毫無原則的大雜燴。[4]127毋庸置疑,在現實社會中影響法律原理的互不相容的倫理觀念確實存在著。例如,被稱為批判主義法學教皇的鄧肯?肯尼迪所提出的“個人主義和利他主義之間的沖突”[8]1-2。進言之,在諸多互不相容的倫理原則的影響下,法律原理在重構過程中將表現出高度的不確定性,而這與自由主義法學的法律確定性主張背道而馳。
2.鴨子―兔子命題,即法律理論的結構可以以極端不同的方式組織起來,這取決于人們在兩種完全不相容的倫理觀點中采取哪一個。[4]127-128以鄧肯?肯尼迪的個人主義和利他主義觀點為例,個人主義者一定會以某一種特定的倫理原則來制定符合其本旨的法律制度或是對已有的法律制度作出適應其需求的解釋,而利他主義者必然會構建與之相反的法律規則或產生與之不同的法律理解。換言之,人們在互不相容的倫理原則面前并不會按照拼湊命題的模式行事,而會依據其主觀意志進行“利益衡量”和“價值判斷”[6]226,在鴨子和兔子之間選擇其一。鴨子―兔子命題中對不同倫理觀念形成的法律原則的主觀選擇也正是對自由主義法學所倡導的法律性質的有力批駁。
3.剪裁命題,即法律規則背后的原則不是一致性地適用于所有的案件,盡管它們宣稱對這些案件具有道德權威,而是被剪裁后適用于部分它們聲稱具有權威的案件。[4]128剪裁命題和拼湊命題、鴨子―兔子命題不同,它主張作為制定和解釋法律原則和規則理論依據的倫理觀念并沒有一如既往地堅持,而是受到政治制度、經濟模式、文化傳統以及社會多元發展等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受政治權力的制約,法學者的工作經常不可避免地接近當時規范制定者和權力所有者所設定的目的,[7]3因而對于處于基礎地位的倫理觀念多采用一種工具主義的做法,即對倫理原則進行剪裁進而實現一定的制度需求,而非完全依據理性主義建構法律。
(三)自由主義法律效果的局限
關于法律規則的實際適用,自由主義法學堅持“社會規則概念”(rule conception)的觀點,即社會現實基本上被認為由社會規則構成,而且社會行為應根據這些規則來解釋。[4]184自由主義思想家們堅信法律作為根本的社會規則具有限制國家公權力和保護民眾私權利的能力。與此相對應,批判主義法學則提出了“規則懷疑主義”的觀點,即在當今社會規則大多被視為含糊其辭的、可變通的、矛盾的和不一致的,只是作為人們隨意操控的工具而存在。批判主義法學者昂格爾的自由主義與超自由主義觀點認為人是背景依賴(Context-dependent)和背景超越(Context-transcendent)的生物。[4]198具體而言,人們總是要穩定下來,生活在一定的社會規則的體系之中,而任何一種社會規則都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人們又總是要去打破既有規則的束縛。法律規則作為眾多社會規則的一種,也同樣有其效果的局限性,因此,我們不能采取實質的自由主義觀點,完全依賴法律來保護民眾免受不寬容和壓迫,而應以一種形式的自由主義理論為原則,即法律規則與其他社會規則互為補充,共同限制國家公權力和保護民眾私權利。
三、現實應用:批判主義法學對法治國家建設的啟示
研究后現代批判主義法學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更全面地認識資本主義,特別是當代資本主義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也有助于我們更好、更全面地認識社會主義,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9]119具體而言,對待資本主義的自由主義法律思想,我們既不能全盤否認,也不能盲目崇拜,應以批判主義法學的視角、以一種質疑的態度來辯證地看待西方自由主義法治理論;而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我們不僅應該借鑒自由主義法學的經驗,而且應該注重批判主義法學的警示,尤其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當前最為急迫的任務是制度建構,而不是解構,因而恰恰是現代法學更能適應當前社會的需要,與時展的潮流相一致,而不是后現代的批判主義法學。[10]88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完全無視批判主義法學,而應該是在強調自由主義的現代法學理性價值在法治中的主導作用的前提下,注重批判主義法學中非理性因素的補充、平衡和協調作用。[11]183
自黨的十以來,就法治中國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和講話,提出了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為一體的法治建設新目標;指明了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法治中國建設新路徑;確立了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中國建設新方針;規定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法治中國建設新方法。[12]我們為推進法治中國、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所制定的這些新目標、新路徑、新方針、新方法,就是建構自由主義思想主導的現代法治模式的新目標、新路徑、新方針、新方法。然而,在批判主義法學對自由主義理論進行嚴厲地批判和抨擊的背景下,我們構建自由主義法治,不能對自由主義法律規則和法律原則不加思索地照搬,而應該參考批判主義法治觀點對自由主義法律制度有質疑、有批判、有修正地吸收和移植。下面我們從如何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個方面來具體考察與衡量。
(一)批判主義法學視角下的科學立法:立法之本土化
科學立法是法治中國建設之前提。法律規范的存在是實現法律治理的基礎條件,一個國家法律制度的好壞決定著這個國家法治的善惡。實現依法治國的法,必須是良法:“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13]依據批判主義法學的觀點,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則,不僅僅反映人類的普遍理性和社會的基本規律,也會受到國家政治制度、經濟水平、文化傳統等因素的制約。因此,在立法過程中,為了制定科學合理的法律規則,達到“良法善治”的目的,我們在移植西方現代自由主義法治的同時,必須兼顧自身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制度的發展程度和特殊性質。任何的移植都會很自然地生出尋找本土土壤適應性的過程,以及吸收本土滋養、自我成長的過程,[14]法治也不例外。忽視本土資源,一味盲目地吸收和借鑒自由主義的法律規則和原則,必然會導致消化不良和排異反映,因此,我們需要在法律制度構建過程中借鑒批判主義法學的論斷,充分考慮法治的多因素制約性,從本土特性出發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二)批判主義法學視野下的嚴格執法:執法之人本化
嚴格執法是法治中國建設之關鍵。科學合理的法律制度并不等于法治,要想實現法治還要有優秀的執法者嚴格依法行事和依法辦事。反言之,執法者超出法律規定的范圍適用法律也是對法律的違反。而批判主義法學認為,法律具有不確定性,法律不可能一成不變地永遠適用于任何具體情況,執法者個人的政治立場、人生觀、價值觀等對其理解法律會產生影響。因此,嚴格執法不能僵硬地執行法律,尤其是在法律概念模棱兩可的時候,我們不能以執法者個人的觀點來理解法律,而應該以立法目的為依據、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適當地解釋和適用法律;在此基礎上,執法還應更多地體現人文關懷,這就要求執法者“充分運用好法律的彈性和限度,通過合理、合法的技巧,將教育、疏導、保護等人文關懷融入其中,就能產生積極影響,取得最佳執法效果”[15]12。在執法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嚴格解釋和適用法律,使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將規范文本層面的完整性,落實為社會生活中鮮活存在并真正有效的完整法網。[16]14
(三)批判主義法學視閾下的公正司法:司法之民主化
公正司法是法治中國建設之保障。司法獨立作為一項重要的法治原則,是實現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司法權獨立包括外部獨立和內部獨立,即法院獨立和法官獨立,[17]1具體而言,法院行使獨立司法權不受行政機關、人民團體及其他組織干預和法官獨立行使司法裁判權不受其他法官干涉。根據批判主義法學關于法律推理結論多元性的觀點,司法獨立未必就意味著能夠實現司法公正與民主。很多時候,過于強調司法的獨立性往往會導致普遍性價值與個體化價值的沖突,引發司法民主的缺失。因此,我們在強調自由主義法治的司法獨立原則的同時,也必須重視批判主義法學的理論,提高司法過程的民主性質。一味地推崇司法獨立,賦予法院及法官獨立的司法審判權,一定程度上必然會滋生主觀擅斷的問題,進而導致司法裁判依賴于法律裁判者的個人法律素養和道德修養。只有保證司法裁判的相對民主之特性,才能使獨立的司法程序更加合理、更加有序地進行,進而確保司法的公正性。
(四)批判主義法學視界下的全民守法:守法之平等化
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國建設之基礎。弘揚法治精神,實現全民守法,要求公民以積極的國家主人翁態度,做到“信任立法,配合執法,倚賴司法,努力護法”[18]。然而,在法治理論指導下的現代社會仍然存在著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等不平等現象,也正如批判主義法學所抨擊的那樣,現代自由主義法治并非十全十美,無可挑剔。受到歷史傳統、地理位置、政治制度、文化倫理等因素的制約,傳統的形式平等原則只是在表面上宣布的平等,而無法從根本上實現公民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因此,在構建法治社會和營造法治氛圍的過程中,我們應該以實現全民的實質平等為要務,對不同種族、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不同地域的不同人群在法治框架下公平對待,唯有如此,才能達到實質意義上的公平,切實保證人民的主體地位,不斷激發人民群眾對建設良好法治國家的期待,不斷激發人民群眾對建設法治社會的熱情,鼓勵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法治建設中去,[19]從而真正實現全社會、全體公民的信法、依法、用法、守法。
結語
后現代批判主義法學理論為我國法治中國的構建提供了重要的指導,為我國實現社會主義法治理想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而法治作為國家治理的一種手段,在復雜的國家治理體系中應當與其他治理方式相互配合、互為補充,可以借鑒批判主義法學的思想來完善國家治理模式,從多元共治、和諧善治和文明法治三個維度共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20]14-16
參考文獻:
[1]信春鷹.后現代法學:為法治探索未來[J].中國社會科學,2000(5).
[2][美]安德魯?奧爾特曼.信春鷹,楊曉峰,譯.批判法學――一個自由主義的批評法恩斯沃思[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10(3).
[3]陳冀平.談談法治中國建設――學習同志關于法治的重要論述[J].求是,2014(1).
[4][美]安德魯?奧爾特曼.批判法學――一個自由主義的批評[M].信春鷹,楊曉鋒,譯.北京:中國政法大
學出版社,2009.
[5]魏治勛,李金明.法治的條件及其重構――讀昂格爾《現代社會中的法律》,有感于法治之難[J].山東大
學法律評論,2003.
[6]楊仁壽.法學方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
[7][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學[M].丁曉春,吳越,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8]周婧.一種批判的法治理念:昂格爾對司法功能與方法的重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9]朱景文.對西方法律傳統的挑戰――評美國批判法律研究運動[J].中國法學,1995(4).
[10]呂世倫,張德淼.后現代法學思潮的缺陷與現代法學的價值合理性[J].法商研究,2003(3).
[11]盧建軍.法治理想與“法律神話”的悖論――兼論西方法治思想發展中對理性與非理性的不同態度[J].甘肅社會科學,2011(5).
[12]胡建淼.新目標 新路徑 新方針 新方法[N].學習時報,2014-2-24.
[13]何勤華.法治是人類法律文明進步的結晶[N].人民法院報,2014-12-24.
[14]沈巋.在移植與本土化之間格物窮理――評葉必豐教授之《行政行為原理》[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11-21.
[15]李群英.實現法治框架下警察人性化執法的再思考――兼論人性化執法與嚴格執法的關系[J].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13(1).
[16]夏勇.以嚴格執法促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完善[J].探索與爭鳴,2011(9).
[17]陳光中.比較法視野下的中國特色司法獨立原則[J].比較法研究,2013(2).
[18]李林.全民守法是法治建設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11-7.
1. 前言
現代競技武術套路運動在我國武術體系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在其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尤其是在競技體育思想影響和武術競賽規則的導向作用下,逐漸形成了當下盛行的、有其運動體系和運動規律的競技武術套路運動。通過查閱各個時期的武術競賽規則,對其演變歷程進行回顧和總結,從武術規則變遷這個視角來剖析各個時期規則演變特點和主要內容,進行了階段劃分,競賽規則進一步量化,制定出著眼未來,涵蓋古今的戰略規則,同時對現代武術套路的發展和傳播、以及其影響因素等角度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使得我國的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和諧發展,達到促進現代武術套路健康發展的目的,為后武術競賽規則的制定、武術賽程的安排、武術傳播和教育等有關方面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2.文獻綜述
2.1 武術規則的背景研究。
2.1.1 武術規則的演變歷程的研究。國家體委1956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運動競賽制度暫行規定(草案)》,把武術列為表演項目,定期舉行。1957年武術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使武術作為體育競賽項目。1958年9月成立了中國武術協會。1959年版《武術套路競賽規則》是我國武術競賽規則發展的基礎。60年版《規則》在59年規則的基礎上,增加了規定套路比賽的條目。1973年版的規則鼓勵運動員增加難度動作,對套路進行創新。針對73年規則出現的問題,79年修訂的《規則》進行了一些調整,該規定一直持續至今。1984年國家體委出版了新審定的《武術套路競賽規則》,這些規定都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了武術套路的觀賞性,極大地促進了現代武術套路的發展。1991年,國家體委審定出版了《武術套路競賽規則》。
2.1.2 新武術競賽規則的成熟和現狀研究(1996-2012年)。1996年武術套路競賽規則正式實施后, 在1997 年舉行的全國第八屆全運會預、決賽上進一步驗證了其實效性和科學性。現最新一版《武術競賽規則》是由國家體委于2012年出版的,為適應競技武術規范化、標準化、國際化發展的實際需要,2012年首次將規則與裁判法進行分離,出版了《武術套路競賽規則與裁判法》。這本武術規則與02年及之前的幾本武術規則相比,其競賽機制更加健全,進行了科學量化,更加公平準確,大大的提高了運動員們武術套路的競技水平。
2.2 武術規則變遷對現代競技武術套路的影響研究
2.2.1 武術規則變遷對現代競技武術套路難度動作的影響。武術套路自選項目難度動作分為三類:即平衡類、掃轉類、跳躍類。規則的變遷和實行,使難度動作日趨成為競技武術套路比賽中決定成績和名次的關鍵所在,因此教練員和運動員轉換了訓練策略,改變了訓練重點,加強了對難度動作的訓練。新規則改革將動作質量和演練水平分減少,新增了難度動作的評定,使評分更加量化,拉大了運動員之間的距離,同時新增難度動作分值保證了難度數量和質量,激勵運動員創造出更好的成績。
2.2.2 .武術規則變遷對現代競技武術套路演練水平的影響。隨著競賽規則的不斷更新和完善,運動員體能、身體素質、彈跳的高度、難度動作的完成率的提升,運動員在編排自己的武術套路中,不再拘泥于指定動作,自己搭配難度,演練套路的節奏感明顯增強,技術動作的連貫性和速度明顯加快,套路中出現了很多新穎的動作組合,較高的難度動作也在套路中頻繁出現,運動員柔韌性也得到了明顯加強。
2.2.3 武術規則變遷對現代競技武術運動套路編排的影響。 重視成套動作編排,提高成套編排的審美效果是提高武術項目技術水平和運動成績的重要途徑。讓運動員更好的完成動作,一套完美的武術套路要求內容充實,角度大,質量高,同時編排要新穎起到力與美的高度結合。教練員是美感動作的設計者,運動員是美感動作的表演者,如何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是制勝的關鍵因素。
3.結論與分析
3.1 以往傳統訓練模式已不適應新規則要求下武術技術水平發展的需要,我們必須建立與武術新規則相匹配、相輔相成的民族武術特色 ,使之既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特點,又與國際慣例相接軌,完善了舊的技術體系,開拓了新的技術領域,提高了競技武術套路的動作難度和觀賞性。
3.2 武術套路新規則的出臺調整了動作質量分與演練水平分,增加了對難度動作的評定,符合競技體育的本質規律。通過舊規則與試用新規則的對比分析、難度動作列為三大塊評分內容之一。新規則簡化了評分標準,增強了可操作性,新規則借鑒了奧運會難美類評分項目的方法,評判方式更加透明化。
3.3 從《武術競賽規則》發展的歷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武術運動的發展是隨著社會的需要而發展的。而武術運動要走向奧運體壇,就必須適應奧運會的比賽規則,增設"指定動作"和"創新難度",并且需要結合奧運會規則的一般特點,把難度動作像體操、跳水等項目一樣設定難度系數,運動員可結合自己的特點進行選擇。這樣,武術與奧運會接上了軌,從而不斷推動競技武術向著"高、能、新、美"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 親子游戲 外來務工子女 規則意識
【中圖分類號】 G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3)02(b)-0202-01
1 外來務工子女規則意識現狀
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庭狀況與教育直接影響幼兒成長。父母的言行舉止,孩子都會去模仿,子女是家長的影子。在家庭日常生活習慣的規則意識直接影響到孩子。幼兒家庭教育中,親子教育的地位無法代替。外來務工家長由于工作忙碌,無暇照顧好孩子,任由孩子自由散漫,這樣在孩子的成長中就缺乏了規則意識的教育。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只是片面地強調智力開發,對于情感的互動嚴重忽視。只顧自己的生意和工作賺錢,不顧及與孩子的情感交流,把幼兒放在幼兒園就為孩子多認識了些文字,學會簡單算術,沒有時間考慮過和幼兒的游戲。外來務工家庭來自不同的地域、文化環境決定他們的教育意識不強,現代科學家庭教育意識淡薄。可見,幼兒的成長與發展離不開家庭,外來幼兒家庭教育的滯后,突出表現在規則意識差,造成了外來幼兒在園中嚴重的缺乏規則意識。
福祿貝爾說:“游戲是兒童發展的最高階段,是人類發展的最高階段。游戲是幼兒的最愛,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工作”。富有情趣的游戲對幼兒具有很大的誘惑力,在家庭內父母與孩子之間也可以進行的游戲活動,即親子游戲。親子游戲不僅有益于親子之間的感情交流,密切親子關系,促進兒童的健康發展,同時對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外來務工家長應盡量抽出時間來陪孩子玩游戲,通過親子游戲來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2 在親子游戲中培養外來務工子女的規則意識
2.1 在勝敗中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家長在和孩子玩游戲前,一定要講好游戲的規則。如玩“五子棋”前,家長要告訴孩子游戲是有規則:輸就是輸,贏就是贏,可不許耍賴,更不許哭鼻子。然后進行游戲活動,當孩子發現輸了,說“這局不算,重新玩。”家長要明確地告訴孩子,“那不行,事先咱們已經講好了規則,必須算數。這次你得承認是我贏了,不然,下次媽媽可不會再和你玩了,因為你不遵守規則。”孩子會為了以后還有得玩兒去遵守規則,這樣就讓孩子明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守一定的規則。久而久之,在這種軟硬措施中,很好地強化了幼兒的規則意識。
2.2 冷處理不遷就孩子,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外來務工子女在幼兒園的活動中,規則意識差,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常不由自主地游離活動。因此,外來務工的家長要多陪孩子進行多種的游戲。在游戲中不遷就孩子,如果孩子出現又哭又喊的現象,就要冷處理。如,家長和孩子一起搭積木,在游戲結束后,各自的積木要自己裝進袋子里,然后可以吃小甜點。如果孩子就為了吃甜點不收拾干凈,不給就哭鬧。家長要強調規則,不收拾整齊是不能給吃的,不能遷就孩子,對哭鬧現象冷處理。目的是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2.3 根據興趣吸引孩子,進行規則意識教育
孩子都喜歡到爸爸媽媽的房間玩,并且像尋寶一樣翻抽屜。如孩子在翻家長東西,涉及到重要的東西,家長要鄭重的告訴孩子:進入爸爸媽媽的房間需要敲門,而且不能隨便翻里面的東西,這是對別人的尊重,如果再隨意翻東西,爸爸媽媽將會懲罰你----不許看喜歡的動畫片。剛開始可能記不住。那么家長不要說,只是到了動畫片時間,關上了電視就夠了。目的是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學會尊重他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常常因為心軟、心疼孩子而無法堅守自己制定的規則,這會導致孩子規則意識的缺失,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一個不講規則的孩子,將來一定會對社會造成危害。
如,孩子們都喜歡當小司機,針對這一興趣,選擇“我當小司機”的游戲。游戲前,家長和孩子進行親子游戲的模擬遵守交通規則、具體指導孩子遵守“紅燈停、綠燈行”。準備一張小椅子,讓孩子當司機,家長當乘客。見到紅燈家長提醒“停”。讓孩子熟悉游戲規則。家長告訴孩子要去哪里,然后讓寶寶開車,在游戲中時快時慢的車速,提起寶寶的游戲興趣,重復相同的交通規則,有效地增加孩子對一些社會規則的認識,培養自我控制能力和規則意識。
總之,家長經常與孩子一起活動游戲,加強親子之間的交流,增強與孩子的身體、情感上的交流。抓住孩子的興趣愛好,因勢利導,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要學會冷處理,不要事事都遷就孩子,做錯了家長就要進行批評教育。在親子游戲中,正確處理孩子受挫的心理,給孩子提供一個基本的社會游戲規則。規則意識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地堅持不懈。親子游戲、家園合作共同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守規則的人。
參考文獻
[1] “幼兒園管理中的信任研究”課題組.家長對幼兒園信任的調查研究.早期教育[J].2002(4).10-12.
[2] 范小玲.親子活動中對父母教育行為指導的實踐與研究.寶山教研網.2004-12-7.
[3] 閻水金.學前教育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