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新閱讀8篇

時間:2023-08-31 09:21:0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新課標新閱讀,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新課標新閱讀

篇1

關鍵詞:新課標閱讀教學;創新;研究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實踐,嘗試閱讀教學的創新。如何培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一、鼓勵學生“動”起來

摒棄過去那種從頭到尾的串講串問,把盡可能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閱讀、去思考,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讀書狀態,以加深理解和體驗。這樣學生便從被動地接受中解脫出來,回到應有的主體地位,真正“動”起來。教學《印度洋上生死夜》一課時,針對“皮埃爾是救妻子克勒松還是救一船人,如果你是他,會怎么做?”面對這種兩難的選擇,發表個人理解和感受時,有的學生說:“如果我是皮埃爾我就先救妻子,因為妻子是自己最親的人,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有的學生則說:“如果我是皮埃爾我會放棄妻子救一船人,因為我如果選擇了救妻子,就意味著一船人將會失去親人。”……學生的思路打開了,思維就“動”了起來。

二、吸引學生“鉆”進去

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情境,通過教材這個文本載體,將學生帶入愉快的學習氛圍之中,為學生營造一個無拘無束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其思維任意馳騁,融入閱讀實踐之中,“悟”出文本要表達的情感。心理學認為感情在心理活動中有動力的性質。講讀課文時,可以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創設一種意境,也可以精心設計一些課件,努力再現當時的氣氛,把學生的思維帶入再造的情境中,學生有如身臨其境之感,從而喚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和作者兩者之間產生感情共鳴,學生才能有感情地讀出來。

三、引導學生“創”出來

在語文課上,教師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受到的情感熏陶、獲得的思想啟迪,并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表達出真情實感。教學《但愿人長久》一文時,文中表達了蘇軾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假如你是蘇軾,這件事發生在你身上,你會怎么辦?學生興奮不已,紛紛發表個性見解——“我會和蘇軾一樣思念自己的親人”“看不到親人我會哭。”……學生創造的火花迸發出來,匯成了一首首優美動聽的童年詩篇。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發揮,并在學習中感受到了創新的成功和喜悅。

注意多給學生留幾扇自主選擇的“門”,多去關注學生的動態生成,給學生提供自由想象、表達、交流的空間,使學生的能力在活動中提高,情感在表達中升華、思想在交流中生成,真正讓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參考文獻:

篇2

第一章《新聞是什么•新聞的“六位侍者”》一文中有如下一段話:

“5W誰(Who)、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為何(Why)

H:結果如何(How)

如果把這六個要素串起來,概括成一句話,就是:

某人某時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現了某種結果。”

前面明明說“把這六個要素串起來”,結果卻只串起來五要素,那一要素呢?這句話應該這樣說才完整,“某人某時在某地為某因做了某事,出現了某種結果。”

《先生到重慶》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

“記者像追著新嫁娘似的追進了張公館,郭沫若夫婦也到了,毛先生敞開了外衣,又露出了里面簇新的白綢衫。他打碎了一只蓋碗茶杯,廣漆地板的客廳里的一切,顯然對他很生疏。他完全像一位來自鄉野的書生。”

這段話中,上文并未提及“露出了里面簇新的白綢衫”,因此,這個“又”字究竟照應那里,便全無著落,應刪去。而“廣漆地板的客廳里的一切,顯然對他很生疏” 一句,顯然存在著主客倒置的語病,應為“他顯然對廣漆地板的客廳里的一切很生疏”,或改為“廣漆地板的客廳里的一切,他顯然很生疏”。

仍是這篇文章,下面還有這樣一句話,“我以為他下飛機發的中英文書面談話甚為原則。”此語極不通順,應該為“我以為他下飛機時發表的中英文書面談話講的是最為原則性的問題”。

還是這篇文章,下面還有這樣一句話, “他拍著中文書面談話說”,為什么要拍“中文書面”?什么叫“談話說”?疑為“他拍著中文書面談話稿說”。

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質,新聞工作者在寫作上可能毛草些,但文章選入教材時,編者已“略有改動”,不知都改動了哪里?

篇3

【關鍵詞】閱讀 寫作能力 培養 提高

我所在的是一個縣級的農村高中,很多的學生到了高中,可在朗讀課文方面還是結結巴巴,課文難以流暢地讀下去,回答問題,也總是言不達意,寫起作文來,東拼西湊,沒有中心,羅列現象,湊足字數了事。總的來看,諸如此類的現象還是因為讀書少而語文基礎薄弱,從而形成一種閱讀和語言表達能力差的問題。那么,在新課標背景下應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語言表達能力呢?

一、對新課標中加強閱讀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理解

從現行的高中語文新課標必修課結構設置的“閱讀鑒賞”和“表達交流”兩個主要部分來看,選文篇篇精彩,課課經典,每篇文章都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典型案例,閱讀教學所占的時間比例達到百分之六七十。可以說,新課標注重了教師引導和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積極性,新課標的目的就是要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改變課堂上教師主導、“滿堂灌”的現象。新課標重視學生的閱讀,使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先從閱讀課起,讓學生通過閱讀來演繹自己的理解,實際上就是讓閱讀、理解、鑒賞的過程更生動,更有效果,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閱讀教學和語言表達是語文教學的重點,閱讀和寫作屬于學生的語文能力,只能通過學生自身的練習和實踐才能得到。《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學好語文,必須在讀書上下功夫,發展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重視培養鑒賞能力。教師要利用語文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審美力,通過閱讀鑒賞活動,在學習品味評價作品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語文新課標必修課設置的“閱讀鑒賞”和“表達交流”兩個主要的部分,注重了學生閱讀和表達能力的培養。

二、重視必修課中經典文章的閱讀,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

首先,作為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調動學生主動的學習熱情,指導好學生更好地讀好高中語文新課標必修課“閱讀鑒賞”部分的課文,通過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學生閱讀學習的課堂效率。在老師的指導下,設置一些重要的、具體的問題,讓學生目標明確,帶著問題讀書,如理解文中重要的詞語和句子、內容和結構等等。先讓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閱讀、思考和討論交流、回答。再通過教師對這些問題的指導,把握讀書需要解決的關鍵,增強閱讀的信心。使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先從閱讀課起,然后將閱讀范圍延伸到課外經典和高品位的讀物。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學會讀書,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養成閱讀習慣。如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選編的四首中國詩歌都是廣為傳頌的經典之作。四首詩都可用什么來概括呢?意象如何?表達什么情呢?通過閱讀鑒賞,學生討論,教師指導,把握了四首詩都可用一個“情”字來概括:《沁園春·長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的朦朧愛情,《再別康橋》中對母校的綿綿別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對“母親”大堰河的赤子之情。教師引導學生用“情”這根線串起這些看似各不相關的詩歌“珍珠”,學生有了情感上的收獲,思想的啟迪。并通過學生的反復誦讀,探究,教師的引導,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詩中運用的意象,以豐富心靈,陶冶性情。

其次,注重讀書方法的指導,對許多具體的文章的閱讀理解,可采用理解、揣摩、熟讀、聯想的四步讀書法。讓學生自己去揣摩去聯想,千萬不要越俎代庖,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加深理解的閱讀過程。具體問題的理解還可采用“勾”“點”“圈”“劃”的方法,讓學生抓重點詞句揣摩訓練。讓學生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語句,段落等,運用多種感官體會語言含義,與課文情感產生共鳴,探究語言規律,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讀懂哪些語句,文章為什么這樣開頭、結尾?課文寫了什么?怎樣寫?這樣寫好在哪里?所有的這些讓學生自己體味出來,把握了要點,使問題清晰可見,迎刃而解。而且將這種方法一以貫之,把這種閱讀能力的訓練堅持到底。

三、抓住心靈的觸發點,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很多學生在寫作文時,由于缺乏對社會和對生活的感悟,加之平時讀書較少,看到作文題時總是頭腦里茫然一片,不知從哪里入手,更抓不住心靈的觸發點。針對這些情況,學生在訓練作文時,所寫內容最好是既密切聯系范文,又緊緊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的事,如:必修課本的“表達交流”部分的事例范文及其講解和設置的作文題等等,引導學生抓住范文中可能觸發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地方,引導學生聯想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寫出自己所受的感悟。但這恰恰是學生寫作中最大的困難,每次寫作時,很多學生總感到肚里無貨,寫不出東西來,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就是沒有用心去觀察和感悟生活,沒有抓住心靈的觸發點。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寫心靈觸發點的事呢?教師可具體指導學生按以下的方法來訓練作文。

第一、找出感動點 感動點就是觸發學生心靈感動的地方,它可以是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動作;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如一封信,一支筆等。總之,不論是什么,自己一定要被它感動過,把他的細節形象地再現出來,并將你的感情融合進去。

第二、提煉素材 根據你對生活或人生的看法與領悟,選擇材料。所寫的人和事觸動了你的心靈,它讓你體會到了什么感情,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一定把它們寫出來,因為這些才是你寫文章的目的。

第三、確定立意,組織材料 如果寫人,就要想想,寫他的哪些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這些事與自己的感情與認識是不是相吻合;如果寫事,又如何開頭,如何結尾,重點應放在哪個環節,是用順敘,還是倒敘等等,也可先擬一個作文提綱。

當然,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方法很多,學生寫作能力的訓練貴在能抓住心靈的觸發點,有可寫、想寫的東西。寫作能力的培養要落腳在學生會寫、愛寫,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上。

人的智力中最重要的是理解和表達能力,理解能力主要表現為聽和讀,表達能力主要表現為說和寫。提高學生的閱讀與表達能力就是對教師語文教學能力和方法的研究和探索,

篇4

平生愛科學

陶笑虹

作為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富蘭克林對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的外部世界一直懷有濃厚的興趣。在繁忙的商業、社會活動之余,出于他那永無止境的求知欲和孜孜不倦的好學精神,又開始了對大自然的不盡探索。

就在他倡辦“美洲哲學學會”的1743年,他作了一次堪與第一流的氣象學家媲美的關于氣候現象的觀察。他寫道:

“星期五(10月21日)晚上九點,費城上空將出現月食。我打算觀察它,卻被一場東北方來的暴風雨所阻礙。這場暴風雨7點到此,像往常一樣帶來厚厚的云層,使整個半球陰霾四布。可是當郵差將波士頓的報紙送到,那上面記述了同一場風暴在那一地區造成的后果,我發現月食的開始在那里清楚地觀察得到,盡管波士頓位于費城東北面400英里之處。這個使我迷惑了,因為那場風暴在我們這兒開始得那么早,使得我們不能進行觀察;而那是一場東北風向的風暴,我想像它在遠在費城東北方向的地方應發生得更早。因此,我在給我在波士頓一位哥哥的信中提到了它;而他告訴我說,那場風暴直到晚上11點才到達他們那里,所以他們能清楚地看到月食。在比較了我得到的其他幾處殖民地關于那場風暴發生時間的記述后……我發現在東北越遠的地方,風暴總是發生得越遲。”

“由此,我對這些風暴的成因形成了一個看法。設想在墨西哥灣或那附近的空氣因劇烈受熱而稀薄上升,它原來的空間由它以北毗鄰的較冷、因而較濃密、較重的空氣來補充,這一空氣的流動又引起比它更北部的空氣流過來,形成一股連續運動的氣流,而我們的海岸線和內地的山脊使這氣流呈東北方向,因為它們是東北——西南走向的。”

1748年,富蘭克林把他觀察到的螞蟻的一些情況告訴了一位瑞典生物學家。他相信,在螞蟻之間存在著一種類似交談的東西。為此,他做了實驗。一些螞蟻爬進了放在櫥柜里的一只盛著蜜糖的瓦罐里,他抖掉了罐子里所有的螞蟻,只留下了一只,然后把罐子用繩子掛在天花板上的一根釘子上。罐里的那只螞蟻吃夠了糖蜜后,設法從那根繩子爬到了天花板上,再從天花板沿著墻爬到了地板上。過了半個小時,大群的螞蟻蜂擁而至,仿佛是他們得知了消息,沿著剛才那只螞蟻爬過的路線,到了罐子里,吃光了剩下的糖蜜,再沿繩子、天花板等原路離開。

富蘭克林對農業也感興趣。他是最早感覺到農村的農業資源不應被浪費,感到正如農業是一種生活方式一樣,農業也應和商業相聯系,應是一門科學的美國人之一。他敦促他所創辦的學院講授種植和園藝。

1752年4月23日,他在給卡德瓦拉德·科爾登的信中談到了空氣和光。他寫道:“假定宇宙空間充滿著一種微妙的有彈性的流質,當它靜止時,是看不見的,但它的震顫則影響到了精細的眼睛的視覺,如同空氣的震動影響耳朵這種較粗的器官一樣”在當時,已經有人提出光波理論,富蘭克林是否知道它,不得而知。但清楚的是,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或支持了他認為更合理的新理論。

那年12月,他為他在波士頓的哥哥約翰制作了美洲醫學史上第一根有彈性的導尿管。當時,他跑到銀匠那里“指點他制作一根(坐在旁邊直到完工)”,然后寄給了他的哥哥。

在他科學研究的第一階段,他還接近完全地觀察和記述了一場旋風發生的情況。那是在1755年,“我們看到一股小小的旋風在我們下面的山谷中的一條路上刮起來了,它揚起和挾裹的塵土顯示出它的形狀,如同一塊長形糖面包,尖端朝下旋轉著朝我們移動過來,一邊行進,一邊膨脹起來。當它經過我們旁邊時,它那接近地面的小的底端像一只普通的水捅大小,但越往上越大,看上去有40到50英尺高,半徑長達20到30英尺。”

科學之于富蘭克林,是蘊含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界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他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它們,研究它們;他為了生活中的實際需要,而進行發明、創造:省柴取暖爐解決了冬天取暖中的問題,導尿管減輕了哥哥的病痛。而他為人類避免雷電的傷害則發明了避雷針,這是與他在電學研究上的杰出貢獻緊相聯系的。

(選自《富蘭克林傳·邁進科學的殿堂》。有刪改)

·思考·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富蘭克林在觀察月食的同時,通過大膽設想,悟出了風暴的成因,這一設想堪與一流氣象學家的觀點相媲美。

B.富蘭克林認為螞蟻之間存在類似交流的東西,并通過實驗驗證了這一點,他還把這一觀點告訴了瑞典科學家。

C.對農業感興趣的富蘭克林,認為農業和商業之間相互聯系;他是最早把農業看做一門科學的美國人。

D.為減輕哥哥的病痛,富蘭克林研究發明出了醫學史上的第一根導尿管,這正符合他為了生活實際需要而發明創造的觀點。

E.本文截取了富蘭克林的幾個生活小片斷,語言樸素,感情真摯,為我們展示了一位癡迷于科學的感人科學家形象。

2.作者說“在繁忙的商業、社會活動之余,出于他那永無止境的求知欲和孜孜不倦的好學精神,又開始了對大自然的不盡探索”,富蘭克林對大自然進行了哪些不盡的探索?請簡要概括。

3.作者為什么大量引用富蘭克林的文字?請簡要分析。4.富蘭克林對科學研究的態度和做法有什么特點?這對你什么樣的啟示?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1.B E (A.那一次富蘭克林因突來的暴風雨沒能觀測到月食,原文也沒說他的設想能與一流氣象學家觀點相媲美,只是說他的觀察能與一流氣象學家相媲美;C.原文是說富蘭克林是最早的美國人之一;D.富蘭克林發明的是第一根有彈性的導尿管)

2.①大膽設想風暴的成因;②觀察螞蟻的活動,研究螞蟻間的交流;③針對空氣和光,提出自己的新理論;④近距離觀察研究旋風的活動規律。(答出三條即可得滿分)

3.①引用傳主的文字,增加了傳記的真實性;②引用傳主的文字,敘述傳主的活動,豐富了傳記的內容,增強了傳記的故事性;③引用傳主自己的文字介紹自己的活動,可以不用再浪費筆墨敘述傳主的相關事跡。

篇5

關鍵詞:新課標 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是最基本的一項。新課標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較高要求,“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葉圣陶先生也強調說:“語文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尤其重要的,在乎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閱讀使語文課洋溢著一種獨有的迷人氛圍和人性魅力,初中語文教學工作者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對閱讀教學進行了積極地探索與嘗試,但有的教師未真正理解新課標的實質,完全忽略了傳統教學方法,只注重新增內容,使得目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亟待解決。如何走出閱讀教學的困境,開辟閱讀教學的新天地呢?

一、充分閱讀,感悟文本

閱讀的中心環節是感知、體驗作品的言語形式,語文閱讀目的在于學習語文,在于弄清楚為什么用這樣的語文形式表達這樣的內容。因此,閱讀教學要保證學生有充分的誦讀時間,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深入感悟文本。如果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的前提下,讓學生復述課文,就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會讓學生進入昏昏欲睡的狀態。《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就是說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留出充裕的時間閱讀。閱讀教學要先讀后教,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感悟、去思考。學生能自主閱讀理解的地方,教師不必多講,要留出更多的時間給學生。如教學《小巷深處》時,可以先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誦讀全文,引導學生復述課文;再讓學生為課文擬一個副標題去讀文本;然后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再讀文本;最后讓學生細讀、精讀文本,談談自己的感受。這樣讓學生在充分的閱讀中訓練復述、概括能力,引導學生思考、感悟,實現讀者與文本之間的對話。

二、個性閱讀,體現人文色彩

《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體驗品味,在讀中培養語感。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由于個體的素養、文化差異會作用于閱讀過程,他們的閱讀感受會存在一定的差異,任何人都無法替代閱讀主體自身的感受。教師作為閱讀教學的評價者,如果一味地按照參考答案來評價,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揮,結果只能是誤人子弟。因此,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在閱讀教學中,首先要注重過程,不能只看重結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篩選信息、思考、表達,經歷的這個過程其實最重要,而結論對錯無關緊要。其次,要善于激勵學生。激勵能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的不斷成長。最后,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學生,學生看問題可能會出現片面化、偏激化,但他們有著巨大的發展潛能,要為學生的長遠發展考慮。如果靜止地看學生,可能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三、自主閱讀,培養創新精神

閱讀過程是讀者與作者心靈溝通的過程,學生作為一個閱讀者,他與作者心靈的交流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同時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提升閱讀能力。因此,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自主閱讀倡導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感知,自己分析,自己思考,也就是說讓學生自己掌握知識。首先教師要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自主感悟的空間,激勵學生對有疑問的地方積極發問,調動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引導學生從被動地讀轉變為主動地讀。其次教師要適當指導學生的自主閱讀,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培養創新精神。學生的自主閱讀需要教師的適當引導,開始閱讀時往往不能提出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作者的經歷與時代背景,把握文章的思路,弄明白為什么會寫這篇文章,是怎么寫的,再結合文本特點進行閱讀理解活動。比如閱讀《我的叔叔于勒》,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閱讀后有的學生發問:小說的主人公不是書中的任何一個人,因為它是以‘我’的口吻寫的;于勒是不是真成了百萬富翁?于勒做得也不夠好,他欺騙家人;菲利普夫婦是不是真沾了他的光呢?等,對學生的疑問,教師要給以具體的分析、點評,引導學生深入閱讀,逐層剖開文章的深層內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四、指導方法,提高閱讀效果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閱讀的方法,方法得當會提高閱讀效果。首先要強化朗讀。朗讀在閱讀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葉圣陶曾說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朗讀最有助于訓練學生的語感,在反復的誦讀中能獲取語文知識與技能,感悟語言的內涵,激發學生的興趣。其次要粗讀與精讀、快讀與慢讀相結合。知識是無窮盡的,面對知識的海洋,必須采取精讀與粗讀相結合的方式。略讀是篩選有用的信息,精讀是對重要信息中的精彩句子、段落等進行揣摩、鑒賞。最后要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積累知識。閱讀要注重眼、手、口、心并用,引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五、課外閱讀,開闊學生視野

閱讀僅僅局限于課堂是遠遠不夠的,課堂時間是有限的,閱讀效率的提升,更需要學生在課后加強練習。因此,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要堅持課內外閱讀相結合的原則,鼓勵學生課外閱讀,豐富學生知識,擴充學生視野,拓展學生思維。課外閱讀的內容,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也可以由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推薦一定范圍的書讓學生閱讀,以延伸課堂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視野。課外閱讀效果的檢驗,教師可以通過課前五分鐘,讓學生給同學們講述課外閱讀的體驗,教師給予適當的評價;也可以開展小組讀書競賽活動,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總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理解新課標內涵,以學生為主體,依據教材,根據不同課文進行閱讀指導,在分析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細細讀、細細品,組織訓練,指導學生用恰當的方法去閱讀語文,陶冶情操。通過閱讀,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學到滲透著這種思想感情的作者所特有的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獲取知識、體驗情感,培養閱讀能力,從而促進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新課標;語文教學;創新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實踐,嘗試閱讀教學的創新。

1 鼓勵學生“動”起來

課堂40分鐘是個常數,如果教師講得多,分析得多,留給學生的讀書時間就少了,甚至會出現學生學完課文還讀不通課文的現象。因此,教師要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摒棄過去那種從頭到尾的串講串問,把盡可能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閱讀、去思考,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讀書狀態,加深理解和體驗。這樣學生便從被動地接受中解脫出來,回到應有的主體地位,真正“動”起來。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時,針對“同一首詩,為什么父母會有截然相反的評價”這一問題,同學們展開了積極的探究性閱讀。發表個人理解和感受時,有的說,“巴迪年僅七八歲就能寫詩,母親看到兒子這么小就有佳作,當然興奮不已,因此稱贊‘精彩極了’”;有的說,“從巴迪迫不及待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巴迪焦急地等待父親回來,是多么希望得到父親的表揚,為下文父親的評價作鋪墊,形成反差,同時可以看出巴迪是一個十分上進的孩子”;有的說,“父親的評價不切實際,對于一個七八歲的孩子有些苛刻,甚至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還有的說,“父親十分民主,他說‘哪條法律規定巴迪一定要成為詩人’是希望孩子自然發展,我就希望爸爸、媽媽能這樣對待我”……學生們的思路打開了,思維“動”了起來。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鼓勵學生發表獨特見解,發展求異思維。這樣,學生與教師、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就會敞開心扉。正是在這一系列閱讀實踐中,使得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實踐了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2 吸引學生“鉆”進去

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情境,通過教材這個文本載體,將學生帶入愉快的學習氛圍之中,為學生營造一個無拘無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其思維在其間任意馳騁,融入到閱讀實踐之中,“悟”出文本要表達的情感。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情境導入新課:課件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同時配樂配聲。“在浩瀚無邊的宇宙中,群星閃爍,在太陽系的家族里有一個晶瑩透亮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互相交錯,周圍裹著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紗衣’----這就是美麗的地球。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學生被眼前神秘的太空、優美的音樂、詩化的語言所營造的氛圍深深地吸引住了,頓時進入了學習情境,為感悟課文內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生在老師設計的情境學習中產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3 引導學生“創”開來

篇7

關鍵詞:英語閱讀 自主學習 探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c)-0123-01

高中新課標的實行和高考考試方向都反映了同一個趨勢:英語教學已由傳統的知識型教學方法向語言交際運用型教學方法過渡。英語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既要傳播信息,又要培養學生攝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實現探究性、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在新課標下,老師應如何轉變觀念,采用新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筆者認為主要分為以下四點。

1 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許多學生的閱讀速度慢,往往是因為一些不良的閱讀習慣。如:

(1)一遇到生詞就查字典,不會聯系上下文來猜測詞義。

(2)用手指或筆尖指著文章逐字閱讀。

(3)把每句話在心中譯成漢語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不會用英語思維。

教師應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培養學生按照句子意群進行閱讀的習慣。如:Another problem is what to do when you trip over a cat and land with your head in the fridge, causing a lump to appear just over the right eyebrow.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句子分成五個不同的意群:another problem is what to do;when you trip over a cat;land with your head in the fridge;causing a lump;appear just over the right eyebrow.這樣,學生閱讀文章的最小單位是一個個有完整意義的意群,有效提高了閱讀速度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 提高學生的詞匯能力和語法能力

許多學生在閱讀中會遇到以下兩個主要問題:

(1)當文章的生詞量較大時,學生沒有閱讀的信心。

(2)當句子為結構復雜的長句時,學生感覺文章晦澀,放棄閱讀。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按照高中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高三學生應熟練掌握4300個詞語。如果詞匯量不夠,會影響閱讀的速度和理解的程度。

語法知識僅僅是學生對語法的認知和掌握,但語法能力卻是學生運用語法來分析句子的能力。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句子主干,分析句子結構,提高閱讀長句的能力。如:The prospect of designing babies, like many ethical problems caused by genetic revolution, is causing the doctors, ethicist, religious leaders and politicians of the whole world to start a conflict, who decide how they feel about it.教師幫助學生找出句子主干:The prospect of designing babies is causing the whole world to start a conflict.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句子成分:like many ethical problems是介詞短語充當狀語;caused by genetic revolution是非謂語短語充當后置定語;who decide how they feel about it是定語從句。這樣,學生既可準確地分析句子結構,又可清晰地知道長句的含義。

3 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引導學生采取不同的閱讀方法和策略。筆者認為閱讀課教學一般經過以下三個層次:

(1)略讀(skimming):布置任務(理解大意)粗讀檢查。教師要求學生快速閱讀全文,了解文章主旨,旨在培養學生的快速閱讀技巧。如:高一英語必修(一)Unit4 Earthquake,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問題:What is each paragraph about?

(2)尋讀(scanning):布置任務(抓細節/猜詞義等)按具體任務去讀檢查。教師應指導學生找出某些特定的信息或回答問題所需要的事實及依據,尤其要注意文中的人物、事件、時間、地點、數字等信息。如:在Unit4 Earthquake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與事件相關的數字。問題:How many buildings are destroyed?

(3)細讀(careful reading):布置任務(詳細地理解全文)仔細閱讀檢查。教師應給學生預設目標,引導他們提取相關的具體信息。學生不但要細讀相關的詞句,還要對句子進行分析和推理。如:在Unit4 Earthquake中,教師可以設計具體的問題:What metaphor does the author use to say the earthquake is great?

4 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基礎

高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與文化密切聯系。”如果學生缺乏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即使認識每個單詞,也不一定能正確理解文章的含義。教師除了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和科學技術發展情況,還要鼓勵學生多接觸有關英語國家的人文、地理、歷史等方面的書籍。

總之,閱讀是從文字中獲取信息的能力,閱讀教學就是為了實現學生從知識到能力的轉變。在高中英語新課標下,教師應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科學的閱讀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語文 新課標 閱讀理念

閱讀的本質是什么?按照現代解釋學的理論,閱讀是一種對話。學生閱讀文章的過程就是與文章作者“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可以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與遠隔千年之遙、萬里之遠的作者進行心靈的交流。如讀《逍遙游》,學生能感受到莊子辟闔的文風;讀魯迅作品,學生能感受到作者寓博大精深于嬉笑怒罵之中的文風。閱讀學上的這種對話理論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然而,這種對話理論遠在兩千年前的《孟子》一書中就有精到的論述。孟子的“以意逆志”理論,實際上就是強調在閱讀過程中讀者要和作者、文本之間進行對話,這種對話是一種跨時空的、無聲的對話,是讀者和作者的心靈交流。只有走進文本,走近作者,讀者才能真正讀出文本的內在含義,讀懂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正意圖。

孟子的這種閱讀理論在兩千年后的今天,經過后人的繼承和發展,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可以說,新課標的頒布是孟子的“以意逆志”理論一種繼承和創新。具體表現在:

一、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現代閱讀觀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行為就是讀者與文本(作者)之間的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在閱讀課上,學生和教師都是文本的讀者,都要與文本背后的作者對話,那是與古今中外的智者進行心靈交流的一場跨時空的對話。正是這種閱讀主體和寫作主體之間的對話,使語言文化世代傳承。這種觀點正是對孟子的“以意逆志”理論的最有力的闡釋,是對這種理論的最直接繼承。但在繼承的同時又有所發展,那就是體現在課堂教學中的多重對話形式。因為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主導者,教師要依據文本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這必然涉及到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重對話。因此,閱讀教學除了讀者與文本之間的交流之外,還有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與溝通,這種對話也是圍繞文本來展開的。教師必須首先憑借自己的知識、經驗對文本進行解讀 ,這就是一個以教師個人的意“逆”作者在文本中所寄予的“志”的過程。教師只有了解文本,走進文本,與文本和文本背后的作者進行深層對話,合理、科學、有創造性地理解文本及其作者,才能更有效地指導學生走近作者,走進文本,客觀、合理地理解文本的原意,理解作者在文本中所要寄托的本意。也只有在理解了文本和文本背后的作者的基礎上,學生才能進行閱讀的提升,進行創造性的閱讀,也才能真正體現出學生在閱讀中的個性化行為。

二、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

新課標中說:“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句話是針對“講讀”模式的流弊提出來的。它提醒我們:閱讀課雖然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群體閱讀,但是群體閱讀必須以個體閱讀為基礎,以發展讀者個性為依托,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習的主體──學生,“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獨立發揮,讀出個性來。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级二级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肉伦伦在线观看 | 日本免费最新高清不卡视频 | 日本老熟女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免费观看福利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