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論文8篇

時間:2022-02-02 01:28:12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中華傳統文化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篇1

關鍵詞: 英語課堂 傳統文化 滲透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另一方面語言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語言與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因而,學習語言與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不可分。

一、大學生對英語學習和傳統中華文化的了解現狀、原因

在相對重視西方文化的大學英語教學背景下,很多學生知道Valentine’s Day是西方的情人節,卻不知道中國的七夕節用英語怎么說;他們知道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但不清楚中國四大名著的英文表述;他們知道國外的fortune cookie是簽語餅,但不了解中國的紅茶在英語中叫black tea。

究其原因,無非是主客觀兩方面。客觀上,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采用的教材本身過于強調英語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等英語語言知識,對英美文化相關信息的介紹不勝枚舉,大多忽略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遞。多媒體的普遍應用及網絡電視等渠道,使英美文化潮水般地以影片、教學試聽材料等形式進入學生視野,相對而言,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介紹的資料寥寥可數。

主觀上,很多英語教師自身忽視了在英語教學中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認為英語課堂的教學目的就是單純地傳授英語語言知識和相應的英語國家文化。甚至有些教師本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就十分匱乏,更不用說在課堂上靠自身修養激發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產生興趣。學習英語的大學生們大多以考試過級、多掌握一些英美文化知識為目的,課堂內外主要對英語語言、英語國家相關的文化背景、有關資料進行閱讀和涉獵。他們沒有主觀意識到,其實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并把本民族傳統文化用英語表達,能夠更好地促進對英語語言的掌握。

二、課堂中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英語課堂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本民族燦爛文化的熱愛。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它包含了許許多多優秀、積極的民族精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能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傳統文化積極的一面,使學生為民族特有的寶貴文明驕傲自豪。其次,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能夠增強學生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他們能夠在中西方兩種文化之間進行信息傳遞,成為二者溝通的橋梁。再次,它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中華文化知識更貼近中國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不同于中華文化的英美文化與之相輔相成,在英語教學中,對于二者在文化上的對比,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課堂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具體方法

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發揮引導作用,使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激發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情,從而使中華優秀文化得到傳承。教師應如何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時間引導學生培養這種文化意識,在不斷汲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兼顧英語作為一門重要外語工具之間的關系?筆者認為,教師首先應認識到傳承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多多研究如何利用英語課堂這塊陣地有效地把英語語言的學習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相結合。讓學生用英語表達中華傳統文化,既能操練他們的英語基本功,使得語言得到鍛煉,又能真正了解本民族優秀文化,有助于傳播中華文化,達到雙贏的目的。

那么如何具體地在大學英語課堂上灌輸中華傳統文化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三個環節著手:

1.課前學生的presentation環節

筆者在自身的教學過程中,一直堅持在每堂課前利用3~5分鐘讓學生做presentation,以鍛煉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因而教師可以讓學生輪流做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presentation。往往在presentation環節,學生自己選擇topic的空間很大,涉及的面也很廣,包括:唐詩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宋詞Ci Poetry of the Song Dynasty,中國菜Chinese cuisine,二十四節氣The24 Seasonal Division points,傳統節日 traditional festival,民俗folk customs,等等。給大家做展示的學生會精心搜集素材,準備稿子并認真練習表述;在下面聽的學生不僅能鍛煉自己的聽力,而且能了解到相應的文化訊息,可謂一舉兩得。當然,教師可以靈活地把presentation環節改為discussion,由教師選擇一個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題,讓學生分組討論并分組陳述。

2.講課文時的導入環節

在每課的課文導入環節,介紹課文背景知識時,可以聯系傳統文化中的相關點。例如在講《現代大學英語》第一冊中“Going Home”一課時,在介紹背景或分析題目時,教師可以聯系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Random Notes of a Returned Native),可以把這首詩的英文譯本讀給學生,讓學生猜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poem,Who is about going home。這樣會引起學生興趣,使學生認真聽這首詩的英文譯本,并迅速調動大腦已知信息尋找詩的題目和作者。此環節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聽力,還能夠引發學生對中華傳統詩歌的回顧和興趣。

比如講《現代大學英語》第二冊“Quick Fix Society”這篇課文時,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先講解fix的含義,再解釋題目的意思并讓學生討論快節奏社會的種種表現方式,以及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快節奏。其中在對待快節奏的態度上,教師可以援引《老子》第37章:道恒無為,而無不為。Nature does not hurry,yet everything is accomplished.教師先把這句英文說給學生聽,讓他們說出漢語意思,進而把傳統文化中先人對待快節奏的態度展示給學生,并讓學生談談他們對老子這句話的看法。同樣,學生會對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嘆服并產生興趣,鍛煉口語表達能力。

再如講“Discovery of a Father”的時候,可以聯系朱自清的《背影》(“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摘選這篇散文中的一小段譯文讓同學們進行賞析。講“The Greatest Invention”這課的時候,首先就讓學生說出“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這篇課文是寓言故事,因而教師還可以聯想到我們春秋戰國時期盛行的諸如揠苗助長、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教師讓學生練習用英文講古代寓言故事,就能達到操練口語、鍛煉表達能力,感受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雙重目的。

3.課堂學習中的點滴滲透

教師在課堂授課過程中,可以適當根據具體情況加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比如授課若是涉及國外的某些習語或諺語,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一些與之相對應的中國文化的習語或諺語的表達,例如teach fish to swim就是中國成語班門弄斧;love me love my dog就是我們所說的愛屋及烏。如果涉及西方的咖啡文化,則可以讓學生聯想中國的對應飲品――茶,思考茶在中國的淵源文化底蘊。再如提到英美文化中的色彩,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中華文化中的色彩含義,并鼓勵學生辨別二者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討論出其背后的深層次文化根源。

四、結語

教師需要開動腦筋,平時多注重自身對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積累,才能做到在講授英文課本的同時,恰當地聯想相關中華傳統文化,逐漸地將中華傳統文化的點滴滲透到課堂中,繼而實現既激發學生對傳統民族文化的興趣又鍛煉語言能力的目標。筆者從三個方面介紹了在課堂上對學生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方法,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使更多英語教師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

[2]吳友富.外語與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顧嘉祖,陸.語言與文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2.

[4]于鴻雁.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海外英語,2012(11).

[5]殷海紅.淺析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J].科技信息,2009(18).

篇2

(巢湖學院 體育系,安徽 巢湖 238000)

摘要:中國傳統武術在其產生、發展的過程中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并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征,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中國傳統武術同中國傳統文化一樣具有開放的包容性.本文從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內涵著手,探討其文化包容性的存在及體現.

關鍵詞 :傳統武術;文化;包容性

中圖分類號:G8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2-0177-02

1 前言

文化包容是指本土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借鑒,其本質在于承認、尊重并欣賞文化的多元性,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體現,中華民族從其文化發展來看是極具包容性的,因此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強大的同化力和頑強的生命力.同任何一種延綿至今的文化一樣,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直到現在還生生不息,一個十分重要的特征是包容并蓄,形成了同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的發展態勢.中國傳統武術的發展、演變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傳統武術也帶有中國傳統文化深刻的烙印,因此中國傳統武術也有著極強的文化包容性,這也是中國武術不斷發展壯大的根本原因.

2 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

中華民族的形成有其復雜性和多元性,回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它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與消亡,逐漸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相互包容的,互不排他的多元統一體.這個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還有它的特色:在相當早的時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黃河中游出現了一個由若干民族集團匯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稱為華夏,像滾雪球一般地越滾越大,把周圍的異族吸收進入了這個核心.它在擁有黃河和長江中下游的東亞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稱為漢族.漢族繼續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壯大,而且滲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區,構成起著凝聚和聯系作用的網絡,奠定了以這個疆域內許多民族聯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基礎,成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這樣的民族其最大特性就是重包容,有強大的同化力和頑強的生命力.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集中體現在儒家文化的多元開放的文化理念上.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傳》的“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都是主張思想文化的多元開放.這種多元開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儒學不斷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為一種綿延不絕的思想體系.另一方面,這種多元開放的文化理念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使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傳統,并生生不息.“滄海不遺點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棄拳石,始能成其高”.中國傳統文化綿延不絕,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結果.

3 中國傳統武術的文化包容及體現

3.1 傳統文化的包容性促成了中國傳統武術的文化包容

中國古典哲學的范疇很大,包羅了許多傳統思想及學說流派,影響較大者有道家哲學、周易學說、五行學說、太極哲理以及孫子哲學等諸多方面.在我國古代哲學中,天人合一的觀點也是本體論的范疇.所謂“天人合一”,即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統一.武術是人體的運動,要達到武術的目的,練武實踐必須順應自然,效仿自然,遵循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達到與宇宙自然的統一與和諧,以尋求發展.同時,中國傳統武術得益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使中國傳統武術不僅是一種技擊技術,而更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的包容精神.

3.2 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包容性的體現

3.2.1 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包容性的外在表現

中國傳統武術不僅僅是一種搏擊術,更不是單純的拳腳運動.它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體現,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武文化”.它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養氣之說,同時又融合了道家的守靜致柔,釋家的禪定參悟,從而構成了一個博大精深的武學體系.中國傳統武術與人們生產、生活的廣泛結合是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包容性,使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在內部形成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局面,在外部不斷吸納外來文化的營養,使自身更具生命力.這也是中國傳統武術與其他傳統體育項目的最根本區別.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包容性的外在表現就是武術對其他非搏擊文化的吸收及相互影響.武術與宗教文化、中醫文化、養生文化、兵法等都有著緊密的相容性.宗教與中國傳統武術的關系甚密,許多武術流派和拳種及其拳理都得益于宗教文化;同時,武術結合了中醫理論,與中醫相得益彰,中國傳統武術對中醫文化的包容也使得中國傳統武術不但有了防身御敵的作用,也有了強身、強心、養生的多種功能.此外,武術與藝術、教育等文化元素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武舞同源,武若文用則為舞,武用則為武(術).在中國古代,宮廷宴會時,有時有舞劍等,就是武舞.古時,周朝的貴族子弟必須接受嚴格的舞蹈教育,其中不僅有陶冶性情、修煉風度的文舞,更有鍛煉體格、培養戰士的武舞.同時,中國傳統武術為中國的古典藝術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許多石窟壁畫都有大量武術演練的圖片,也為我們研究當時的武術提供了參考.另外,武術的德育功能在當代仍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再贅述.當然,中國傳統武術文化深深的影響了當時人們的行為方式、社會管理等,其包容性的外在表現也不是以上幾例所能囊括.中國傳統武術的文化包容性也使其在本質、形態、功能等方面發生蛻變,這種“變”更是一種發展、創新,使中國傳統武術不斷發展壯大,使其更加的具有生命力.

3.2.2 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包容性是以其強大的同化力為前提

中國功夫講究剛柔并濟,內外兼修,既有剛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內涵,蘊含著先哲們對生命和宇宙的參悟.中國傳統武術的內涵決定了武術是不斷發展和超越的,是身心兼修的也是與時俱進的.同時,中國武術之所以能不斷發展完善,與其自身特點有著很密切的關系.因為它深深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對于武術的發展起到了引領和補充的作用.究其主要原因中華武術的超越性由于其自省,包容,及自身區別于其他各類技擊形式的先進性.它用這種強大的同化力去影響和改造外來文化,使之具有中國的特色.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是吸收外來文化的重要心理文化基礎,沒有這樣一個基礎,不僅不能消化、吸收外來文化,還有可能被外來文化所同化,從而喪失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由于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根基深厚并且富于包容精神,其結果是不斷吸收外來文化、不斷同化外來文化.外來文化的進入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卻并沒有使中國傳統文化喪失其特有的本色.一切外來文化一旦進入中國,便開始了中國化的進程.中國社會強烈的寬容氣氛,甚至使得一些獨立性很強的外來文化,也在不知不覺中融合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之中.

中國傳統武術文化作為相對狹義的文化,其同化力更多的是指對其它非搏擊文化的吸收借鑒,并將其與武術文化充分的融合,最終形成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傳統武術與傳統中醫之間的關系.傳統中醫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武術誕生在醫學相對欠發達的歷史時期,許多習武之人難免在演練中出現運動損傷,中國武術將中醫引入武術研究范疇,不但研究其療法,更是將中醫理論同與武術相關的人體科學,運動科學相結合,在整個中醫學的范疇中,中醫傷科、中醫針灸與武術關系最大,聯系也最為緊密;并且中醫在診療治病的過程中,也或多或少的借鑒與運用了武術的一些相關內容,比如抓筋療法、點穴療法、導引療法、氣化療法、按矯療法、運動療法等等,武術也成為了中醫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大醫學家往往也是大武術家,醫武兼修之人,可上溯到東漢名醫華佗、孫思邈、丹陽子馬鈺與長春子丘處機等.中醫與武術在理論和實踐上還有很多密切的聯系.比如,武術家在修煉武功的過程中,他運輸精氣神的路徑,實質上就是中醫的經絡體系,大周天就是十二正經的循行,小周天就是任督二脈的循行,而作為武術“三寶”的精氣神,根本上就是中醫名詞;武術中很多動作招式的命名,都包含有中醫的命名特點和文化色彩,比如氣沉丹田,力劈華蓋等;此外,武術家練武還講究陰陽五行、九宮八卦、子午流注、食養藥補、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等,這些內容和中醫文化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由此我們可知,中國傳統武術對于非武術文化有著極強的吸收能力,使之成為中國傳統武術重要的組成部分.

3.3 傳統武術文化包容性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向來主張有容乃大,大乃久.文化上的包容性,使中國社會思想文化在內部形成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局面,在外部則向世界開放,不斷接受異質文化的激發和營養,從而使自身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充分發掘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包容精神要求我們要自覺地不斷吸納外來文化,借鑒其他文化的優秀文明成果,也正是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包容性使得武術成為龐大的體系,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武術的包容性不僅有利于武術自身的發展也有利于推進我國的文化建設,培育精神振奮、品格高尚的民族精神.中國武術始終都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其價值核心,須臾不能脫離,它表現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堅韌不拔、銳意進取的意志品質;誠實守信、守義節的高貴品質;行俠仗義的理想人格追求,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

4 結語

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包容性造就了今天中華武術百花齊放的繁榮態勢.武術只有扎根傳統才能汲取營養.批判地繼承武術文化,使之成為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必將振奮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邱丕相.中國武術文化散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

〔2〕栗勝夫.論我國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

〔3〕張岱年.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J].齊魯學刊,2003(5).

〔4〕田傳信.論文化的包容性與存在[J].文化藝術研究,2007(3).

〔5〕楊建營.武術文化特色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5(5).

篇3

關鍵詞:傳統圖形;符號;圖形語言;融合;現代設計

中華民族是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精華。其中傳統圖形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藝術的結晶,它一直在各個領域默默的陪伴影響著我們的民族發展,現代設計如何能夠真正體會其民族精神含義把“民族的”變成“世界的”,挖掘傳統資源和尋找文化傳承的脈絡,是傳統元素運用的發展的趨勢,它可以使設計擁有更為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未來發展空間。因此,如何借鑒,怎樣"融合"是我們現代設計師要深入探討和研究的課題。

現在我們面對一個高度現代化、信息化的時代,在"國際思潮"的影響下,中國設計一度出現追崇西方設計、而漠視中國的設計風格的現象,在對中國傳統元素的借鑒和運用上,用簡單的復制或生硬的拼湊的方法來完成圖形組合,而忽略了傳統文化藝術的精神內涵的詮釋,這樣的融合是對現代藝術的誤解,會阻礙現代設計的發展。

在如何對待傳統、應用傳統等問題上,日本的做法是實踐著把現代和傳統同步并行的方法,互補互存,并以復活傳統的手段推陳出新。也就是將已滅絕或瀕臨滅絕的傳統文化藝術用現代設計的感覺和手法去粗取精,在保留本民族特征的基礎上以新的面貌使傳統重獲新生。

2008年中國奧運會的主辦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新的中國形象,由此"中國風"刮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個在視覺設計上,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成功案例,使人們從新認識傳統,設計師們越來越多地想從傳統文化中尋找設計靈感,設計來源。中國傳統圖形作為一種民族個性的圖形語言開始在今天的國際設計潮流中逐漸顯現出它的魅力。實際上在堅持民族性的同時,中國的藝術設計必然要走與國際接軌的路線,在交流中融合和發展。

一、中國傳統圖形的造形特征

縱觀歷史,從幾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利用圖形進行語言交流,并在彩陶上用圖案來裝飾自己生活,到明清時期“五谷豐登”“連年有余”等圖形的發展,說明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質量的同時,也帶來了圖形表現形式的更加多彩和豐富。

1、傳統圖形的形態要素

“圖形”在每個時期的形態各異,讓我們感受到在豐富多彩的圖形中所表現出的特有精神氣質,雖然經歷了漫長的歷史衍變,那勃勃的生機仍然令我們為之贊嘆。今天,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彩陶上精美的魚紋、青銅器上的獸面紋以及漢代漆器上雋秀的鳳紋,無不傳遞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意識。例如傳統圖形中最有代表性的“龍”的形象,就是在設計歷史中不斷變化和發展的。我們從世界的神話史或者設計史去尋找,都沒有哪種圖騰、神獸的形態像中國的龍那樣,具有如此之多的屬性,從形態上看“龍有九似”,蛇身、鹿角、獅鼻、虎須、魚鱗、鷹爪……聚九種動物特征于一身,這足以看出龍作為中國歷史上最高等級的神獸,其強大的圖形整合能力和精神特質,中國龍作為圖騰或臆造的神,在某種程度上都具有絕對的統治地位,是其它圖形都無法超越的。

2、傳統圖形的形式要素

縱觀中國設計的歷史和世界平面設計史我們會發現,遠古時期的圖形、符號一直到封建社會末期的各類的平面設計、圖形藝術,不變的主題是它們的表現形式、形象寓意,而它們的圖形特征,卻隨著每個歷史朝代的更替而轉變,而且還跟當時的本土文化、工藝與技巧緊密相連,都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和地域特點。在圖形形式的衍變過程中,每一個歷史時期的"圖形形式"的演變都不是對其原始“圖形元素”的徹底否定,而是以新的審美觀念賦予其以新的形式,從而使這些“元素”不斷的豐富與拓展使之符合時代的需要。從2008中國奧運會的開幕式的視覺表現形式上,我們可以看到導演張藝謀對傳統元素獨具匠心的現代化的演繹,其藝術表現形式的視覺效果震撼世界。由此可見,任何藝術形式的運用,只有利用現代科技,現代化的設計工具對傳統元素進行新的創意,才是未來藝術設計發展的方向。

二、中國傳統圖形的語言魅力

1、具有寓意的傳統圖形語言

中國傳統圖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對它的喜愛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圖形美感,而是圖形深層蘊藏著的吉祥寓意,這些寓意最初源于人們對自然和宗教的崇拜,而衍生出的具有吉祥象征意義的圖形符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企盼的表述。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寶庫中,吉祥圖形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如牡丹象征著富貴、桃子象征長壽,石榴預示多子,鴛鴦象征成雙等寓意,這些圖形表達了人們的思想情感,萬事如意等美好愿望。其中最有特色的圖形寓意是“吉祥”所謂的“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再也沒有那一個民族比中華民族更注重吉祥如意的了。“吉祥”是人們美好的愿望,深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深處。中國人借用傳統文化把人們美好的祝愿畫成優美的形象、吉祥的圖案,并用這些元素去裝飾生活、饋贈親友、慰藉精神和滿足心里需求。

2、傳統圖形語言的符號特征

在人類之初,人們就開始用圖形符號來進行語言溝通了,因為圖形比文字更形象、更便于理解。現代的視覺設計也是以自己獨特的圖形語意來傳達設計主題的,因為,視覺設計本身就是力求以符號化的形式來表現豐富的思想內容,通過精練的圖形語言符號傳遞一種設計的意境。所以,深入研究中國傳統圖形的寓意特性,更準確的運用圖形語言來進行設計創意,可深化設計的文化內涵,使設計和受眾之間建立起思想上的溝通和視覺上的默契。

在傳統圖形形式上的轉化也就是保留圖形符號原來的意義內涵,同時通過形象結構的簡化獲得現代精神的表現。由香港著名設計師靳埭強設計的中國銀行的形象標志設計中,就用中國的“中”字與傳統造型“古錢幣”進行了形式簡單的符號組合設計,“中字代表以中國資本的聯營集團;古錢象征銀行的服務特點;圓角的方孔是現代化電腦的聯想,上下連串的直線則象征聯營服務。”----靳埭強 。標識在保留了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創造出強烈的現代感,其視覺識別理念和識別效果早已被現代人認同。

三、中國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的融合

在現代藝術領域風格多樣的藝術門類中,對傳統文化藝術的運用表現得是多種多樣。如在環境設計中具有中式風格的現代設計體現;在眾多的具有"現代感"的服裝、手飾設計中也出現了大量傳統紋飾;傳統相聲的表演形式與現代演出風格的融合,備受人們關注和喜歡,事實上這些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已經有了很濃的“中國味”。這是走向世界所具備的中國特質,是中國設計的身份標志,代表著中國文化的視覺形象。

1、設計的本質就是創新

設計的核心價值就在于創新,這也正是設計的生命力所在。如果一味地照搬和模仿,就勢必為時代所淘汰。

2012年2月,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以“中國龍”設計作品為主題的"龍行天下"藝術設計展上,以“中國龍”概念為主題的參展作品,將傳統與現代的審美理念融為一體,用全新的視覺效果對中國龍文化進行了闡釋及傳承。用現代的理念,把中國的龍文化與世界文化融為一體,和現代設計前沿相對接,這是一個把傳統設計觀念向現代設計理念邁進的過程,也是一個在傳統設計基礎上的創新過程。

以往對龍文化的理解,一直停留在龍形、龍紋、龍字的概念上,其表現形式也大多以傳統表現手法為主,這些看似保留傳統文化特征的表現方式,不但約束了我們對中華民族圖騰"龍"的深入解讀,也束縛了我們龍文化設計思維與世界先進設計理念的融合。

“龍行天下”藝術設計展的設計理念向我們展示了現代藝術設計的全新思路,而全新的設計理念應該具備的是創新精神,改變舊的傳統概念,使中國設計走向未來與國際接軌。

2、“融入與再造”與時代接軌

將傳統圖形運用于現代視覺設計,不應該是表面的視覺裝飾,或者簡單的加工拼湊,要將傳統圖形所深含的中國文化精神表現在現代設計中,必須將傳統圖形作為一種承載深厚文化底蘊的視覺符號。

對傳統圖形的現代設計,還要對傳統圖形的形式和形態上進行重新分解再造,提取特征元素并且用貼近現代人的圖形語言重新轉換組合,這樣才能做到“兼容并蓄、古為今用”。因此,設計者要充分認知本民族傳統文化和傳統習俗,將傳統圖形完全置于現代視覺設計語境中,同時,它需要我們要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能力,創新能力、整合能力和現代設計表現能力。

3、添加新元素與世界相融

中國傳統圖形其圖形表現.除了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外,它同時帶給人們更多的精神享受。現代人的生活節奏的變化很大,不可能再完全重復以往的傳統,所以傳統圖形的發展要不斷添加新的時代元素,把以前過于繁復的設計簡化并且將傳統工藝、傳承方式與現代的人文生活相融,人們更容易接受。

“新元素”的添加,各個時期有不同的嘗試,有的簡單、有的深奧、都力圖向先進的設計思維和理念上的拓展。由此,圖形不僅僅是簡單的視覺符號,它帶給人們的是精神上的豐富和視覺上的精彩紛呈。

那么如何添加呢?縱觀圖形設計的發展歷史,從早期圖形的形成、到發展成熟,其在設計思想、表現手法和圖形語言上不斷的變化、添加和完善,它的內容和形式上也在發生著變化。雖然這種變化是潛移默化的,但它的歷史發展脈絡還是很清晰的。現代設計對“新元素”的添加要有更新的創新觀念,不斷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完成從傳統到現代的思維轉換,用新的技術新的觀念和新的表現手法代替傳統意識和表達方式,使中國現代設計與世界相融。

結語: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現代設計的思維方法和表現手段也在不斷豐富和多樣。面對著信息化快速的發展和人們對新視覺藝術元素的需求,視覺設計領域將面臨著新的考驗。但是可以看到,這種需求也給藝術設計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新觀念思維方式的導入,也為我們對審視傳統文化觀念提供了更多的現實意義。

在國家十二五計劃,發展文化產業精神的指導下,與時俱進,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下轉第76頁)

(上接第49頁)藝術設計的服務對象也將呈現出全方位、多元化的局面,信息化的普及和人們因生存條件、環境、心理等方面的變化,會激勵人們的想象和創新欲望。只要我們把握圖形藝術的時展脈搏,對中國傳統圖形藝術設計進行深層次的思考,用創新的理念去發掘祖國傳統藝術寶庫,在新的知識經濟時代的變革中,推動傳統圖形藝術的前進,不斷推陳出新,那么,具有中國特色的、兼容著傳統和現代多重元素的中國圖形藝術就會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

參考文獻:

《中國藝術設計史》 作者:夏燕靖 遼寧美術出版社 2007年8月

《傳統圖形語言》 作者:李愛紅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9年6月

篇4

中專語文的教學,在學生這個時期的成長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這個時期,學生的智力、性格、意識形態和身心正在不斷的發育和成長,所以在這個時期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培養自身的文化素養與知識內涵,那么中專的語文教學就要抓住這個時機,以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人文教育資源來指導和培養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掌握,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健康的人格和高尚品質的形成。《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學校要加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培養學生著力提高服務國家和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教育是要本著以人為本的宗旨,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對學生的意識和態度的培養和形成,有助于學生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和諧的社會環境。把人文資源引入到語文傳統教學中,可以促進中專語文課程的改革,改進老師和學生教學和學習的方式方法,并且有利于開闊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視野,從而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中專學校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方式,創新自己的教學模式,以平常的課程為主要載體,將人文教學資源合理利用,把中國傳統文化植入學生的身心,并加以正確的引導,使學生強化民族意識,發揚民族精神,提高本身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服務。”中專語文傳統文化的教學是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技能的堅硬后臺,利用人文教育資源來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這對于中專語文教學起到了很大的現實意義。

二、中專語文傳統文化人文教學資源的拓展實踐

從中國傳統的文化資源中選取古典名著、歷史賢儒、人文名勝以及文化遺產,讓學生在這之間品評與思考,這便陶冶了情操,提高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從而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

(一)從古典名著中獲得實踐

我國的古典名著可謂不勝枚舉,里面刻畫的性格特點以及人文品格生動形象,我們可以從中拓展,使學生對于其中的東西進行評價與鑒賞,培養學生對這方面濃厚的興趣愛好,從而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文化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夠自主地去研讀古典名著,培養自己的鑒賞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以豐富,對于文化的弘揚與傳承意義匪淺。

(二)從歷史名儒中獲得知識

學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將我國從古至今的歷史名儒的經歷、地位、人物性格等進行一個系統的編排與整合,并開展選修課,讓學生能夠了解歷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研究他們的作品和品格,對于學生來說具有良好的模范與激勵的作用,這樣會使學生充滿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

(三)從人文名勝中得以拓展

讓學生通過對一些富有歷史與文化內涵的名勝古跡進行拜訪與游覽,可以讓學生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使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更加強大。這會使學生對于中國不朽的文化充滿崇高的敬仰與熱愛,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以增強。

(四)從文化遺產中獲得認知

拿一些非物質文化讓學生進行感受與學習,對于這些東西做一個細致的了解,從而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者與傳播者,增強學生的品評能力。社會是一個非常大的課堂,所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就要好好利用社會這個大的人文教學資源,所以在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同時,也要重視社會人文教育資源,如此可以拉近學生與社會的距離,促進學生新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結語

篇5

(一)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只重視詞句的表意傳達而忽視了傳統文化的滲透。由于受到高考壓力以及高考考試模式的影響,很多高中教師在高中語文教育的過程中只注重漢字的讀音、漢字書寫方法以及漢字用法等表意的教學,而忽視了傳統文化在其中的滲透。這使得高中語文教學變得碎片化,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只能夠看見漢字、詞匯和句子,難以看見和感受這些東西背后承載的中國傳統文化,這樣既不能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又使高中語文學習變得枯燥無味,學生難以對其提起興趣。

(二)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滲透較為片面。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既包含了千百年累積下來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包括了古人在長期生活中磨練出來的為人處世哲學,還包括了面對人生苦難時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等,這些都對我們當代年輕人的成長和進一步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指導意義,需要我們在高中語文教育中通過傳統文化來向學生滲透,促使其對這些東西進行熟練地掌握。但是,在很多高中語文教育中對這些傳統文化的滲透較為片面,只包括了功利性的,對學生眼前發展即高考等有好處的課文內涵分析等內容,這使得學生難以充分地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當然也就無法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和發展。

(三)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滲透與現代社會文化發展產生背離。在高中語文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也是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當代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掌握,然后用其自身視角通過現代化的思維方式進行闡釋,就形成了與現代社會文化相適應的傳統的文化,或者說賦予了傳統文化現代化的色彩,這樣,我們就促進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但是,很多高中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滲透傳統文化時,不能夠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文化相結合。在高中語文教師對傳統文化進行闡釋的過程中,往往將其定義為特定社會背景下的產物,認為其隨意性較強,不符合現代社會科學發展的需要,久而久之,就使學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較為落后,難以同現代社會科學相結合,所以就在潛意識中產生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漠視,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接受和認可程度。

二、傳統文化在我國高中語文教育中的滲透策略

(一)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將漢字的讀音、書寫、用法等教學與其背后包含的傳統文化教學結合起來,促進漢語言文字表意和內涵的共同發展。首先,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對傳統文化予以足夠的重視,在教學的過程中主動滲透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融入到語文課堂之中,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激發起其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其次,高中教師要充分地發掘漢字表意背后的傳統文化,并且向學生傳播滲透傳統文化。漢字表意與其背后包含的傳統文化的割裂既是現代社會功利化色彩漸濃的表現,又是高考壓力之下學生和教師的必然選擇,面對這種狀況,教師一定要主動地發掘漢字表意背后的傳統文化,并且及時向學生傳播這種傳統文化,將漢字的表意與背后的文化結合起來向學生傳播,既能夠滿足學生高考的需要,又能夠使學生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背后的內涵,一舉多得。

(二)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全面滲透傳統文化。語文課程所囊括的語言文字既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又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所以,我們在高中語文教育中一定要全面滲透傳統文化,促進學生對傳統的語言文字以及其背后包含的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首先,在高中語文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讓學生對優美的漢語言文字進行欣賞。不同的漢字可以組成不同的詞語,而不同詞語組合在一起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語境,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讓學生對優美的漢語言文字進行欣賞,讓其深切體會不同的漢字、不同的詞語乃至不同的句子組合在一起產生的微妙差距,促進學生對博大精深的漢語言文字承載的美進行體會和了解。其次,在高中語文教育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地了解漢語言文字中承載著的中國古人的為人處世的哲學。中國古人的為人處世哲學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氣質,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對這種哲學進行滲透能夠促進學生民族氣質的增長,同時能夠使學生對國民本性更加的了解。所以,我們要讓學生從課文中感受到古人的為人處世哲學,并且擇其優而學之,以促進自己的長遠發展。最后,在高中語文教育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并且學習古人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從而使學生能夠勇敢面對苦難,并且在面對得失時能夠保持一顆淡然之心。

(三)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應該與現代社會緊密結合。只有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將傳統文化的滲透與現代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夠促進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將傳統文化滲透與現代科學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起來。首先,將傳統文化中符合現代科學社會發展趨勢的部分向學生傳授,鼓勵學生利用優秀的傳統文化解決自己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認可。其次,利用現代化的語言以及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等來闡釋傳統文化,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促使其在生活中主動利用傳統文化解決問題。

三、結語

篇6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性有三個特點?一是倫理與政治一體化——中國傳統倫理的基石l二是倫理與宗教的互補——中國傳統倫理的委身與選擇?三是非理性——中國傳統倫理的缺憾。由干傳文化與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結構具有一致性?在通向現代的今天?要真正從辯證法的意義上來揚棄。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厚重博大,到了近代卻不敵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下的機器文明,從此便開始了中華民族長達一個多世紀的苦難歷程。而今隨著經濟的增長、國力的強大,人們又不時地回憶起那曾經令我們無比自豪和驕傲的、輝煌的文明史。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提出的“文明沖突論”(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又將我們推人了深深的思考中,“西方:是唯一的,而不是普遍的”(The west: unique, not universal)ol}}我們將如何應對?

當今,面對現代化的未來,中國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似乎不再被某些人著成是一種財富,而是一種負擔,我們如何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間題?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和全球一體化趨勢對民族傳統的特性造成巨大沖擊,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在融人國際大循環的同時又保有民族性?因此,站在新世紀的地平線上,在全球范圍內各種思想和文明相互激蕩的情況下,我們有必要對傳統文化重新回顧、審視、反思和定位。

一、倫理與政治一體化:以“忠”“孝”為核心的宗法血緣制

—中國傳統倫理的基石

在中國古代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農業社會中,由“忠”“孝”所鏈結起來的宗法血緣倫理,始終以不變應萬變,萬變不離其宗。歷史的變遷使中國社會由氏族制到奴隸制,再到封建制,社會形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但杜會結構的基本組織還是由血緣所鏈結起來的群體,而“忠”“孝”則是貫穿其中的一條紅線,并最終形成了倫理與政治的一體化。

“孝”作為一種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是相對于家庭倫理而言的,它要求子對父奉養、尊敬和服從,表示的是封建社會里父子之間的人格隸屬關系,也是父子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反映。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先改于父之道,謂之孝央0

“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父老也。}f31

“善事父母日孝。^IeJ

兒女孝頑父母,賭養父母是人倫之常情,同時也是維系家庭倫理的根本所在。《孝經·三才》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把孝抬高到“天經地義”的高度,因而“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兒子不孝是大逆不道,是最大的罪惡,《孝經·五刑》中也說:“五刑之數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對父母應做到“生,事之以}L ;死,葬之以札,祭之以禮。”閉《論語·學而》亦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因此,孝是一個人的根本,一個人如果是一個孝子,那他就能做好其他一切事悄。在《水滸傳》中宋江之所以被稱為“孝義黑三郎”,就是與他的孝有關。例如,當宋江殺了閻婆惜逃難時,接到其弟送來的其父亡故的假信時,“自把胸脯捶將起來”,自罵為“不孝逆子”,這就是幾千年沉淀下來的最深厚的人倫情感。從此,我們不難看出,“孝”這一倫理觀念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在中國古代倫理中.另一個重耍觀念就是“忠”。其本愈是指對人對事的正當的心理狀態或態度。許慎《說文解字》:“忠,敬也。”整個古代杜會是典型的封建宗法式國家社會,是以血緣為基礎的家族和氏族集團。在宗法性倫理的主導下的杜會結構中,家族、國家都是在家庭的基礎上擴大而來,都帶有一定的家族血緣關系。因此既然國是家的延長和放大,那么,作為家庭倫理核心的“孝”便可推衍為維系家族和國家關系的、根本的道德品質。一國之君即為全國大宗族的“宗主”或全國老百姓的“大家長”。君臣關系也是親情關系延展。在這樣的社會組織中,最基本的倫理道德“孝”便擴展為“忠”。可見,宗法關系,既是血緣親親,又是等級尊嚴;既肅穆威嚴,又含情脈脈。[6]

w孝者,所以事君也。

“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梯,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作亂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當“孝”進化為“忠”時,傳統意義上的家庭倫理,首先就由敬父愛母延伸到愛社被國家,同時也把“尊尊”“親親”的價值觀念和訴求擴大到整個社會群體中。這當然是人類社會集體梢神的偉大張揚,反映在民族意識上,則積淀為維護民族利益和民族團結的祟高品德,表現為可歌可泣的民族氣節,這也是培養了中國無數仁人志士的沃土。

再進一步分析,我們便可以看出,由“忠”“孝”演變而成了兩種關系:一種是父子兄弟族人之間的血緣關系,即社會倫理;一種是君臣上下之間的政治關系,即政治倫理。前者的主干是“父權”,后者的主千是“君權”。即用父權來維持血緣關系、社會倫理,而用君權來調整政治關系、政泊倫理。由此,以“君權”為軸心所形成的國家組織系統和以“父權”為軸心的社會組織系統—倫理和政治的一體化,成為了中國古代社會前進的基本動力。

二、倫理與宗教的互補:倫理宗教化,教倫理化

—中國傳統倫理的委身和選擇

幾千年來,以儒家倫理主體和核心的中國傳統倫理,對于培養、形成和強化人們的倫理觀念起了重要而深刻的作用,這一過程同時也是宗教倫理化的過程。

“中國歷史上的宗教主要包括夏商周以來的正統宗法性宗教,東漢產生的道教及外來的佛教。}"[10〕作為上層建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歷史上的宗教,必然要反映并維護它的社會基礎,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即在儒學取得獨尊地位的情況下)。

傳統倫理的任務,是為了確定、調整并維系人與人之間的行為規范,并使之適應以“父權”和“君權”為中心的封建人倫關系。而宗教則是將這種人倫關系神圣化(不是神化。對于這種情況,王滬寧認為,神化是指人與超自然力量之間的關系,神圣化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font)

在殷商時代,其時人事無巨細幾乎都要通過占卜,求“老天”唱示。大至國家之間發動戰爭的大事,小至日常起居生活瑣事,皆憑占卜而后行。稍加分析便可以發現,不論“老天”昭示什么、巫人怎么解釋,最后還是由股代統治者發號施令。“老天”只不過是個幌子,為統治者的行動披上一層合法的外衣而已。

在周代,統治者不僅把一套宗法性的倫理宗教化、神圣化為天命所定的行為規則,同時又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倫理原則,即“皇天無親,唯德是輔”。他宜稱,既然倫理秩序和道德規范,是天命之所定,那么上天對人間之事如何處理,便以人的言行動作是否符合倫理道德規范為轉移。“上夭”因此便具有了倫理的屬性,夭命里滲透著倫理的內容。“幻這樣,宗教便倫理化了。 在漢代,大儒董仲舒通過“天人感應”說,完成了倫理宗教化的工作,將封建宗法社會的倫理規范的集中表現:“三綱五常”,演繹為“道之大原出于夭”的神圣準則,使之具有了無比神圣的地位。同時,其他一切宗教如果要在中華大地上扎下根來,也必須把儒家神圣化了的這一套封建倫理規范作為該教的倫理觀的基礎,以此為準則去塑造該教中各個神靈的道德形象。[13)

東漢以來的道教所宜揚的關于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基本理論,成了封建社會中人們遵守和實踐封建宗法倫理的巨大推動力,是倫理宗教化和宗教倫理化得以實現的重要契機。而外來的佛教在經過長期的進化和融合后,不僅完全接受了“三綱五常”的封建宗法倫理,而且佛教本身所具有的“滅欲凈心,忍辱無爭”等道德規范也來維護封建制度。再加上其所特有的那一套“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的信仰,起到了傳統儒家倫理學說所不能起到的社會作用。

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役有宗教調動“各路神仙”來宜傳儒家倫理,而僅僅靠孔子、孟子那樣完全通過世俗教育的手段,儒家倫理觀念是不可能那樣深人人心、根深蒂固的。“在這方面,一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宗教故事,勝過許多卷‘子曰’‘詩云’的孺家經典教條”,“沒有宗教化的倫理道德,枯澡無味,僵死無力,既不神秘也不神圣”,沒有在現實生活中運行的動力。宗教所神圣化的倫理是以儒為主的封建宗法倫理道德,這樣,便把封建宗法倫理道德及其下面的種種人際關系和封建宗法制度,用神圣化了的倫理‘混凝土’預制起來,變成了超穩定的社會結構。“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便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個超穩定的結構體系中,被馴化為儒釋道的信奉者。^[14]

三、非理性:倫理的絕對化和人的個性的泯滅

—中國傳統倫理的缺憾

所謂非理性,不僅僅是指傳統倫理作為一個獨立的價值體系和思想體系自身所包含的價值和思想上的缺陷、錯誤和功能上的悖謬,更主耍的是指由其價值和思想上的缺陷、錯誤和功能上的悖謬所帶來的人的主體性的失落。

中國傳統倫理文化就其所涵益的某些價值和精神來說,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仍然有粉閃光及合理的成份,即使在我們邁向現代化的今夭,也仍需保持和發揚。中國傳統上以家族和宗族為墓礎、以杜會群體為本位的價值趨向和訴求,對中華民族及其文化的凝瑯和整合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其所具有的巨大歷史局限性,特別當這些倫理在長期的歷史演變和進化中被片面化和絕對化后,它的許多真價值、真精神被“閹俐了”,[ is〕變成了值死的教條,缺乏理性,導致了人個性的泯滅。

在孔孟時代,孺家文化的倫理觀念還是充滿理性精神的。但是到了漢代孺家手里,就變成了片面的關系和義務。例如,早期儒家雖講“義以為上”、“見利思義”,但他們仍主張天地之間人為貴,充分肯定了人的欲望和人的價值。可到了漢孺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之說.則便成了絕對的東西。父為子綱,兒子就要聽父親的,兒子做錯了事,父親可以動用家法,打死也不犯法;夫為妻綱,妻子就要聽丈夫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君為臣綱,做臣子的就要服從國王.“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由此,這種絕對的至高無上的倫理規范湮沒和抹煞了個體的存在和價值。當它作為一個社會的普遍的倫理道德規范被絕對化和片面化時,自我存在和自我實現便無處可尋。

宋代程朱理學家們所提倡的所謂“存天理、滅人欲”,就是泯滅個人欲望,維護封建倫理,不允許“我”憊識的存在和出現。只承認倫理道德和群體價值,不承認個人的權利和利益,這是中國傳統倫理中“主體的失落,人的失落和人的價值的失落”。[160〕說到這里有一件事不能不提,現在人們常常叨念諾貝爾獎,其實我國至少有一次機會可以評上,那就是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科研成果。可那時國人好發揚集體主義精神,號稱“要上一齊上,要下一起下”,提交給諾貝爾評獎委員會的名單上的發明人竟有14人之多,而諾貝爾獎只獎勵有突出貢獻的1-2人,最多不超過3人,結果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這一事件在今天看來猶如一場鬧劇,靠這樣的方式來滿足自豪感,張揚集體主義原則,無異于緣木求魚,自我嘲諷!

因此,由于儒家倫理的絕對化,使它喪失了原來生氣勃勃的精神,走向沒落和僵化,陷人了非理性的泥淖。尤其是當這些倫理規范轉化為一整套超穩定的、維護傳統社會的文化制度和價值體系時,它就不僅限制了個體的天性和理性的發揮,更成了社會、國家、民族進步的絆腳石。因而,必須打碎這些非理性的倫理規范—束縛和禁錮人們頭腦的沉重的、精神枷鎖,必須從這種愚昧的非理性的倫理中走出來,走向科學和理性。

篇7

政治學科理論就是豐富的人文哲理,我們常說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的含義就是人文素質養成方法;我們課堂的最基本的任務就是促進人的思想發展,提高學生在進取、創造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傳統教育必須與現代教育進一步融合,要對傳統的教育思想進行揚棄。讓學生思考:為什么現代和諧理念去掉了傳統的“自然無為,天神化”傳統的教育思想等內容。

二、如何讓傳統文化有效滲透高中政治課堂中

1.讓學生自主地汲取傳統文化大餐的精品,提升自我

受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我們可以向廚師一樣嘗試著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政治課堂中去,做出一種豐富而有營養的知識大餐。我們要敢于截取傳統文化中蘊涵著的哲學道理為我所用,讓學生在哲理的引領下升華。我們要注重的是傳統文化中內涵和思想意境,讓其折射出政治課學習的內容和目標,或用其來化解政治課知識的疑難,這是不需要拘泥于所引用的傳統文化思想的。例如,讓學生讀唐詩《十五夜觀燈》,自然會出現古藺花燈,再讓學生感悟古藺花燈特有的那種文化魅力,進而讓學生認識了傳統文化,把握傳統文化中所賦予的韻味。

2.讓學生剪輯傳統文化巨片中的精華,陶冶自我

傳統文化像一部每日都不間斷的連續電視劇,學生是無暇觀賞每一個細節的。這就需要我們去裁剪,將最吸引學生眼球的部分剪輯下來,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少的言語傳遞最多的信息。比如,說起中國文明時,可以剪輯:六千年的人類文明史,可以看做是歷經三代文明,都有一個明顯的技術標志。后兩代文明的技術標志和推動力是發明都來自中國的造紙術和印刷術。紙張發明,使中國迅速成為世界文明的中心。印刷時代的到來,是社會文明的發展的新動力,同時,歐洲文化也水起云涌語言雖少,但能夠勾畫出中華民族的幾千年的文明史,讓學生在滿足自豪感中用政治家的思維陶冶自我。

3.讓學生探究地把握傳統文化,放飛自我

篇8

文化是指人類進行活動的一種模式以及這些模式所代表的一種符號。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指的是人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共同創造的并且依靠這些物質或精神生存的一種現象,這些物質和精神就是文化。狹義的文化也叫做人文文化,是某一個社會的群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所傳承積累的人文精神和物質體現。文化是有一定的內涵的,比如我國的“筷子文化”這就是針對所指的事物的文化內涵,文化是靠學習得到的,而不是天生就具有的。群眾文化是指人們職業之外的,根據人類自己參與自己開發的,具有相對的社會性的文化,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類自身的精神生活,并且是自娛自教的,主要內容就是文化娛樂活動。群眾文化不僅能夠構建和諧的精神文化,還對人際關系方面的和諧有重要作用,是人類排遣無聊的一種方式。

二、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建設的現狀

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國的經濟已經有了很好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升,更加注重的是精神方面的需求。那么這就導致群眾文化受到多元化的文化消費沖擊,人們的娛樂方式不再是局限于傳統的在家休息,并且隨著人們的閑暇時間越來越多,娛樂活動也越來越豐富,傳統的群眾文化已經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群眾文化面臨的現狀。

第一,國家的主導文化日益減少。我國的群眾文化的建設依靠的是文化館和文化站,但是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而各級的文化館和文化站的發展速度過于緩慢,這就導致國家的主導文化不能夠有效的發展。而出現這一狀況的原因就是因為從事群眾文化的人員逐漸減少,并且由于社會制度問題,裁減了一些精通文化的人員。

第二,群眾文化的服務方式不能夠適應人類在精神方面的需求。經濟的不斷發展,而人們的精神壓力也在不斷的增加,現有的群眾文化很難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這就導致我國群眾文化與人們的需求難以在一個層面,而且傳統的群眾文化的形式過于單調,并且還很死板,很難適應目前快速發展的生活方式。

第三,群眾文化工作者的意識落后。大多數從事于群眾文化工作的人員的思想都較為落后,他們深受傳統的文化的影響,難以創造出適應現在社會發展的文化,那么就不能滿足現在人們的精神需求。

三、新形勢下完善群眾文化的措施

新形勢下群眾文化應該予以改善,積極的創造出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給人們的精神解壓。充分的發揮群眾文化的重要性,一般在人們無事可做的時候就會覺得無聊,想得到有效的方法來排遣這種感覺,一般心理素質好,文化素質相對較好的人會選擇一些健康向上的方法來排遣,但是心理素質較低的人就會與人爭吵,吸煙賭博等,長期下去是不利于人健康發展的。那么我們就應該對群眾文化的完善提出一些改進措施。

第一,國家大力支持群眾文化。我們知道積極向上的群眾文化能夠促進人們素質的提升,那么積極營造一種高尚健康的文化氛圍是很重要的,人們在這種氛圍中能夠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質。這就要求國家制定相關政策,全面支持優秀的群眾文化的發展。

第二,制造群眾需要的群眾文化。由于經濟的發展日益迅速,人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那么這就要求從事群眾文化的人員制造出群眾需要的文化,讓人們在閑暇時間能夠更好地放松自己,讓精神得到放松,那么就可以促進人們更好地工作,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貢獻。

第三,加強對群眾文化工作者的培訓。群眾文化的優秀與否,與參加群眾文化工作的人員是有很大關系的。那么有關部門就應該加強對這些人員進行培訓,積極的教導群眾文化工作創造出人們需要的文化。第四,提高人類的精神意識。再優秀的群眾文化,如果人們的綜合素質不高,那么還是會出現各種與法律和道德相違背的事情,那么這就要求人民群眾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能夠正確的看待生活中的事情,再結合優秀的群眾文化,排遣自己的無聊,增加生活的樂趣。

四、結語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偷自视频区在线 |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精品 | 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视频网站 | 色综合网日本久久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的电影手机版 | 中文字幕一级特大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