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教育知識8篇

時間:2023-08-27 15:17:05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兒童健康教育知識,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兒童健康教育知識

篇1

關鍵詞:生態系統理論;智力障礙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一、生態系統理論簡介

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systemstheory)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布朗分布倫納(Bronfenbrenner)提出的發展心理學范疇的個體發展模型,強調個體發展嵌套于相互影響的一系列環境之中,個體發展受到自身與周圍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布朗分布倫納認為生物因素和環境因素交互影響著人的發展,并強調自然環境是人類發展的主要影響源。發展中的個體處于直接環境(如家庭)和間接環境(如社會文化環境)等幾個相互嵌套的環境系統之中。根據其對個體影響程度,由內向外依次分為微觀系統、中間系統、外層系統、宏觀系統。每一系統與其他系統交互作用,其中任何一個子系統的變化發展都會波及其他系統,進而影響個體發展的許多重要方面。微觀系統(microsystem)是環境層次的最里層,是個體活動和交往的直接環境,這個系統隨兒童年齡的成長而逐漸變化,由最初的家庭擴展到社區、學校等,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最直接、最明顯。中間系統(mesosystem)指各微觀系統之間的聯系或相互關系,如果各微觀系統之間能形成較強的積極聯系,中間系統的發展也能實現最優化。外層系統(exosystem)指兒童未直接參與其中卻能對其發展產生影響的系統,如父母工作環境。宏觀系統(mascrosystem)指兒童生存發展所處環境的文化、亞文化和社會環境,如社會文化價值觀、法律法規。

二、培智學校智力障礙兒童心理健康現狀

(一)智力障礙兒童心理健康的現狀。在我國,兒童的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家長、學校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但在特殊教育領域,對特殊兒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仍處于摸索階段。智力障礙兒童由于其智力和適應性行為的特殊性,對其心理健康的描述并沒有統一標準。從心理健康的定義來看,心理健康更側重個體社會適應性和穩定的情緒狀態,并未對智力有相應要求[2]。因此可以推斷智力障礙兒童并非心理不健康的兒童。但已有的研究表明,智力障礙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與普通兒童相比存在差距,個別領域表現偏低。智力障礙兒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情緒、人際適應、人格、行為等方面。一項由父母和老師進行評分的研究顯示大約三分之一的輕度智力落后兒童和一半的程度較重的智力落后兒童表現出比較明顯的情緒困擾癥狀,且這些問題是普遍存在的。Emerson和Hodapp等人在2003年的研究表明智力落后群體內表現出情緒和行為困擾的比例高出普通人群4倍[3]。張福娟(2004)[4]和江琴娣(2005)[5]的研究都表明智力障礙兒童存在對學習焦慮、對人焦慮等情緒問題。而且,智力障礙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率也較高[6],有研究顯示,智力障礙兒童良好行為的形成率較差,且普遍存在孤獨、自卑、膽怯等心理問題[7]。在學業上,由于智力缺陷,智障兒童學習失敗經歷較多,對學習存有逃避心態,且學習興趣不足,動機缺乏,可能患有學習焦慮。人際關系方面,由于受到過多照料,日常生活缺乏獨立性,缺乏與人交往的社會技能,無法開展正常的人際交往。智力障礙兒童人格品質的研究也顯示,與視障、聽障和普通兒童相比,發展程度最差[8],表現較差的人格特質有堅韌性、固執性和生活習慣[9]。通過以上研究得出,智力障礙兒童存在或輕或重且表現不一的心理健康問題。

(二)智力障礙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智力障礙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幾方面:家庭、學校、社會、個人。從生態學的角度看,涉及到兒童成長發展的各個生態系統。家庭環境對兒童的成長發展有重要影響,其中父母的教養方式、心理健康水平對兒童影響較大。智力障礙兒童父母的過度保護不利于其獨立性的發展,兒童易產生依賴心理,嚴厲管教易使智障兒童產生恐懼傾向,在人際交往中過于敏感,不利于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父母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智障兒童健康成長的安定因素,且對子女的行為問題有較好的預測力[10]。學校是除家庭之外對智力障礙兒童成長發展有重要影響的又一微觀系統,其中,同伴關系和教育安置對兒童心理健康有較大影響。研究表明隨班就讀的智力障礙兒童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11]。社會文化環境及教育政策、法律法規是對智力障礙兒童心理健康產生重要影響的宏觀生態系統。而兒童個人方面的影響因素如年齡、智力、性別都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三、生態系統理論與智力障礙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性

首先,開放式的教育環境更加符合智力障礙兒童認知水平特點。低于常人的認知水平決定了該類兒童很難通過說教,甚至書本上的知識理解什么是心理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問題。生態系統理論所提倡的動態、開放的環境為智力障礙兒童的心理及行為提供自由發展的空間,遵循“疏導”而非“抑制”原則利于智力障礙兒童習得一般的維護心理健康的技能和技巧。例如,對于一名有情緒障礙的學生,在暴緒問題時,讓其在操場自由奔跑釋放積壓比封閉式、單獨的教室更能使其心情平復。這也啟示我們,對于智力障礙兒童而言,生成式的、互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普遍優于依靠傳統模式的以說教為主的教育方式。生態系統理論支持下的開放、互動的教育方式規避了智力障礙兒童認知事物淺薄的弊端,側重兒童自身與環境的互動,使其在行動與互動中逐步掌握化解心理問題的技巧。其次,多層次的生態系統能刺激和豐富智力障礙兒童多種感官,使其內心豐盈。心理健康之人,必然是內心有著豐富情感及包容心的。兒童在與外部環境的逐步探索過程中,明了是非,習得善惡。若切斷兒童與外界的聯系,哪怕以愛為名刻意窄化兒童與外界的通道,僅是將其置于成人搭建的象牙塔中,必然造就內心貧乏、不識是非善惡之人。生態環境本身是真實的,與環境的互動能使兒童獲得最真實的情緒體驗。例如,通過在社區、福利院、敬老院等的活動,教會孩子“愛”的理念:愛的對象不僅僅局限于父母和老師,更包括同伴和長輩,不認識的陌生人,甚至花草樹木,飛鳥走獸;愛的方式也不僅僅包括聽話、順從,更在于通過創造性的舉動完成任務,獲得發展。生態系統理論倡導的微觀、中觀、宏觀系統正是以直接和間接的方式拓展兒童的體驗渠道,使智力障礙兒童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豐富且深刻的情緒情感。最后,生態系統理論為培智學校開展多種活動性課程提供理論依據。在培智學校中,各種活動性課程的數量相當可觀,占比也不容小覷。活動性課程是符合智力障礙學生認知特點的,培養其技能技巧、開發心智的主要方式,也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在多元豐富的活動中,學生獲得真切的心理體驗,在家長及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逐漸認識并理解自身在與環境互動中所體驗到的深刻的各種情緒體驗,并在持續不間斷的活動中內化升華為正確的價值觀,塑造健全心理。生態系統理論啟示培智學校的活動性課程要溝通家庭、社區和社會,為兒童的健康發展構建完整且功能齊全的系統模式。

四、生態系統理論對智力障礙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忽視環境因素,一昧從兒童自身缺陷尋找原因,強調思想開導,灌輸積極向上的想法。這一做法因不貼合智力障礙兒童實際,收效甚微。對智力障礙兒童心理問題的認識,不能單從兒童本身的身心特征去尋找突破口,還應該從兒童行為與環境關系的角度思考。因此,本文試圖從環境的角度考慮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系,以生態系統理論為依據,構建微觀的家庭支持,中間系統的社區、地緣支持,宏觀的政策支持、社會輿論支持的家庭-社會支持體系,從中獲得智力障礙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一)構建以家庭、學校為主的微觀系統。家庭、學校是兒童從自然人發展成為社會人過程中最先接觸到的環境,對兒童身心健康的影響最直接也最久遠。兒童和環境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感受到的比實際存在的更重要”,生態系統理論強調“體驗到的環境”。影響兒童生長的環境不僅包括家長提供的實體環境,還包括在環境中兒童對環境特征的主觀感受。特殊兒童與父母、手足及其他家庭成員的關系能影響到兒童性格、品質的發展。在多數特殊兒童家庭中,由于自身的缺陷,特殊兒童在與家人交往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即使面對比自己年齡小的手足,也要扮演“服從者”的角色,這不利于兒童主動性的發展,甚至導致兒童自卑、懦弱性格的形成,不利于健全心理的成長。一個人與環境互動,和其他人發生關聯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智力障礙兒童雖然由于智力和適應性行為的缺陷,不能正常習得人際交往技巧,但同樣具有與人交往的渴求與能力,大多數智力障礙兒童甚至擁有一套自己的社交模式。家長在兒童人際交往過程中應承擔指導和鼓勵的責任,而非代替或過度保護。同時,在家庭關系中,父母影響孩子,孩子也影響著父母。作為智力障礙兒童的父母在處理與孩子關系時,要以積極的心態主導雙方關系,給孩子以積極樂觀的暗示和引導,避免受孩子消極情緒和不良行為的影響。因此,在智力障礙兒童家庭中,為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發展,家庭成員要創造以智力障礙兒童為主的社交空間和自由,引導兒童發展積極健全的性格品質,同時給兒童健康向上的反饋,避免對兒童心理發展造成消極影響。培智學校沒有針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門課程。智力障礙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多是貫穿于學科教學中,以說教為主,活動類課程以生活技能技巧的教育為主,不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從環境角度入手,培智學校應為智力障礙兒童心理健康的發展創造合適的“心理環境”,遵循“實在是有影響的”原則,全方面考慮與個體有關的所有心理上的環境因素,包括教室環境、課堂氛圍、校園文化等,使兒童能在包容、愉悅的環境中發揮天性,自由生長。其中,教師在實施教育過程中應注意協調環境與兒童心理的不和諧因素,站在兒童角度思考不同的環境因素在不同的時刻可能對兒童產生的影響。教師應是學校教育與兒童心理的溝通者,是校園文化的顯性傳播者和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引導者。

篇2

【關鍵詞】糖尿病;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識、態度、行為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變,兒童糖尿病發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兒童糖尿病大多數是1型糖尿病(IDDM)[1 ] ,因遺傳基因、免疫因素、環境因素共同參與而患病。針對兒童糖尿病的發病特點,2011年1月~2013年5月對深圳市寶安區人民醫院就診的78例糖尿病患兒的膳食結構、運動及胰島素的應用等進行綜合干預管理,現將管理經驗進行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兒科自2011年1月至213年5月共收治糖尿病患兒78例,均符合WHO兒童糖尿病1型標準。其中男性48例,女性30例,年齡在為3~14歲。

1.2 方法

1.2.1 心理治療 護士要知道糖尿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要給予患兒及家長以關懷和同情,把目前最新治療方法能達到的最好療效及隨著科技的發展治療方面的更新等告知家長,講解胰島素的注射方法,注射后要及時進食防止低血糖,讓患兒及家長掌握低血糖的臨床表現及處理方法等。

1.2.2 胰島素治療 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不同的病情制定相應的胰島素運用方案,指導家長選用什么制劑胰島素、用量、注射部位,反復示范。注射部位可選取臀部、上臂外側、股前部、腹壁等,每次注射要更換部位,以防局部皮下脂肪萎縮硬化。

1.2.3 營養控制方案 糖尿病飲食需嚴格稱質量,除鹽以外,一切食物包括主食、副食、蔬菜、烹調油應以凈重為準,烹調過程嚴禁加糖調味,忌用油煎炸等烹調方法。全天飲食分為三餐三點制,需定時定量供給,其中早餐和午餐各占總熱量25%,晚餐占30%。

1.2.4 運動方案 根據患兒年齡、運動能力的不同制定不同的運動方案,以運動脈搏達到145~150次/分為運動強度,在此強度下每天20~30分鐘,6d/周;選擇跑步、爬樓梯、跳繩、游泳、打球等有身體移動的運動方式。最初時間10分鐘左右,以孩子不感到疲勞,每日能堅持運動為原則,循序漸進。

1.2.5 調查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調查表的方式對78例患兒進行健康教育知曉率的調查。包括糖尿病的概念、血糖的正常范圍和控制標準、低血糖的臨床表現及預防處理、遵醫行為、飲食控制、胰島素的注射及注意事項、自我管理、足部護理。④進行健康教育后由責任護士提問,患兒家屬回答,評估健康教育效果。

1.3 評價方法 分別在入組時、實施DM健康教育后3個月、6個月時通過測量DM識、自我管理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評價健康教育的效果。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采用t及配對t檢驗,X2檢驗及確切概率法分析。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兒童對糖尿病知識知曉率情況比較(見表1)。

3 討論

小兒由于自制能力差,理解能力有限,大部分時間需要家長監護,因此醫護人員需對患兒及家長同時進行健康教育。使他們認清糖尿病性質和危害,通過規律的飲食、運動控制和胰島素治療,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消除他們對此病的疑慮和誤解。糖尿病的控制除了合理治療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患者的健康知識和信念,遵醫行為,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自我監控。鼓勵患兒及家長加強自身管理,按時監控血糖、尿糖,督促他們控制飲食和從事適當的運動。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健康教育干預,患者的知識、態度、行為均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患者對糖尿病概念、分型、診斷標準、并發癥,糖尿病飲食治療、運動治療、藥物治療、治療目標、糖尿病常見錯誤觀念糾正、糖尿病病人自我保健、低血糖的癥狀及防治措施、測量血糖的方法及足部檢查護理的方法回答正確率均明顯提高,各指標在干預前后均有顯著差異(P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兒童弱視;健康教育;治療

【中圖分類號】R77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559-02

眼球無明顯的器質性病變,矯正視力≤0.8為弱視1。該病與近視、斜視、復視均嚴重影響兒童視功能正常發育。屈光不正和斜視是引起兒童弱視的主要原因。近年本病呈上升趨勢。不僅影響兒童視覺功能,還會造成永久性視力下降。現將我院早期發現治療的372例患兒706眼弱視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給予綜合治療加健康教育治療,對照組僅給予綜合治療,比較分析兩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弱視患兒372例706眼。均為2009年2月-2012年2月我院門診兒童。其中男214例416眼,女158例290眼。年齡3-13歲,平均年齡6.5歲,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視78眼,占64.6%,斜視性弱視172眼,占24.4%,屈光參差性弱視78眼,占11.0%;其中雙眼弱視668眼,占94.6%,單眼弱視38眼,占5.4%;依照中華眼科學會全國兒童弱視斜視防治學組通過的弱視標準2,隨機分為治療組190例,374眼,其中輕度166眼,中度146眼,重度62眼。對照組182例332眼,其中輕度126眼,中度128眼,重度78眼。

1.2 方法

治療組:綜合治療方法:(1)采用西安SZS-多色光交閃電腦曾視儀進行紅光閃爍、后像、電針眼周穴位刺激綜合治療,每日1次,每次20min,30天為一療程。(2)家庭精細訓練,穿針、描圖,以穿針為主。(3)遮蓋法,單眼弱視者遮蓋健眼,3歲兒童遮蓋4天、遮弱視眼1天,4歲者遮蓋健眼5天、弱視眼1天,6歲以上遮蓋健眼7天、弱視眼1天。雙眼弱視者不遮蓋。(4)驗光佩戴眼鏡治療。(5)健康教育,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向患兒及家長告知弱視的程度、發展、性質及如何矯正兒童不良健康行為等知識。告知弱視可防可治,糾正家長不良心理,主動管理兒童配合治療。可通過復查視力的提高,使患兒及家庭對繼續堅持治療充滿信心。

對照組僅給上述綜合治療方法,不實施健康教育。

1.3 療效判斷標準2:

無效:包括視力退步;不變或僅提高一行者。進步:視力增進2行或以上,基本治愈(含治愈)。視力恢復到≥0.9者,進步+基本治愈=有效。

2 結果

2.1 兩組弱視兒童年齡與療效比較(見表1)顯示,兒童弱視年齡越小,基本治愈進步有效率越高,反之就低。兩組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不同弱視程度的療效比較(見表2)顯示:治療組輕度弱視的基本治愈率為90.4%,對照組為73.0%;治療組中度弱視的基本治愈率為66.4%,而對照組為52.3%;治療組重度弱視的基本治愈率為50%,而對照組為43.6%;最終治療組的有效率為95.9%,而對照組為87.9%;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弱視治療的綜合方法包括:電腦曾視儀紅光刺激,后像治療、點陣穴位刺激 [3]、遮蓋眼療法、穿針描圖訓練、佩戴矯正眼鏡等。依據對兒童驗光情況戴鏡矯正,可使外界物體的圖像清晰地投射到視網膜上,促進對空間頻率敏感視覺細胞的興奮,減少持續通道功能的抑制,促進眼球發育,完成視覺發育屈光正常化過程。遮蓋治療是目前仍是治療弱視的有效方法[4]。 可清除由刺激注視眼而對弱視眼的抑制作用。紅光刺激的治療機理為黃斑中心凹僅含視錐細胞,由中心向周邊移行,視錐細胞急劇減少,視桿細胞逐漸增多,且對紅色光譜不敏感。而視錐細胞對波長620-700μm的紅光非常敏感,從而提高中心視力,或由偏中心注視轉變為中心注視。后像治療是通過強光炫耀旁中心弱視的周邊部網膜,包括旁中心注視區,使之產生抑制。同時用黑色的圓盤遮擋保護黃斑區,再訓練提高黃斑功能。電針穴位刺激是疏通經絡,調節眼部經氣,改善眼血液循環而發揮治療作用。我們認為弱視最佳的治療時期是3-7歲,穿針描圖精細訓練可協調健眼及同步提高弱視眼的視覺功能,從而不斷提高視力。

弱視是一種發育障礙性疾病。發生機制多與屈光不正,特別是遠視屈光不正有關,臨床發病率2.83%[5];學齡前兒童處于視覺發育敏感期,若受不良環境影響刺激如看書寫作業姿勢不正確,長期近距離看電視、玩電腦游戲等,可發生屈光不正、斜視等均可導致弱視。

從本資料治療結果表明:3-5歲的治療有效率治療組與對照組分別為100%和94.2%;6-8歲分別為94.35%和86.44%;9-13歲分別為87.5%與74.14%;提示年齡越小,有效率越高,同時還表明,家長對兒童的管理十分重要。對患兒及家長反復進行防治弱視的健康知識宣傳教育,可明顯提高其對治療的參與性和依從性,從而提高有效率。

兩組不同弱視程度療效比較表明:弱視程度越輕的治療有效率越高。在治療過程中,部分兒童及家長的信心不足,特別是病程長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差而影響療效。因此,積極地開展健康教育,對有疑慮的患者及家長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從而增強其對弱視防治的主動參與性,努力提高重度弱視兒童的基本治愈進步率。

參考文獻:

[1] 李寧川,王作霞. 頸椎病與近視、弱視防治護理的研究[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0,33(36):18-19.

[2] 中華眼科學會全國兒童弱視斜視防治學組,弱視的定義分類及療效評價標準[J].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1996,4(3):97.

[3] 陳光明, 楊慧,向玲波. 弱視患兒健康教育的實施與體會[J]. 當代護士(學術版), 2008, 8: 102.

[4] 胡甸萍,傅東紅,陸融,等. 綜合療法治療弱視的療效分析[J].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2007,2(15):83.

[5] 江蕙蕓,陳紅慧,劉偉民. 南寧市10784名幼兒園兒童視力狀況調查[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2006, 23:1027-1028.

篇4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西店鎮衛生院 浙江省寧波市 315613

【摘 要】目的:針對在社區當中對兒童家長進行健康教育,幫助家長獲得計劃免疫相關的知識的實際效果進行探究。方法:隨機選取80 例兒童家長作為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分成實驗組和參照組兩組,每組40 人。對兩組兒童家長行以不同形式的教育模式。結果:兩組兒童家長都接受過健康教育之后,實驗組的家長無論在對醫護人員的滿意程度上還是健康知識的全面了解程度都要比參照組高很多,有明顯的差異。結論:針對在社區當中對兒童家長進行健康教育,幫助家長獲得計劃免疫相關的知識的實際效果非常理想。

關鍵詞 健康教育;計劃免疫知識;家長;社區

通常情況下,對于計劃免疫相關的健康知識普及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以社區作為基本的單位,兒童尚且處于幼年的時候來進行,將計劃免疫作為工作的指導,對所有的兒童進行保健工作以及免疫接種,以此來加強兒童的身體素質提高免疫能力,進而控制并且消滅可能致病的病原體[1]。因此,本次研究將針對本社區當中的80 例兒童家長的健康教育普及程度進行調查和分析,結果非常理想,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4 年4 月到2015 年4 月期間在本社區當中接受過接種疫苗兒童的家長當中隨機選取80 例作為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參與本次研究的80 例家長均已經同意并且簽署了同意協議。

1.2 方法

1.2.1 分組

首先,將80 名家長按照隨機的方式分成實驗組和參照組兩組,每組40 人。參照組當中,男性家長16 例,女性家長24 例,平均年齡是(28.23±5.91)歲;實驗組當中,男性家長17 例,女性家長23 例,平均年齡是(27.89±5.82)歲。全部家長在性別以及年齡等一般資料上都不具備明顯的差異,可以進行比較。

1.2.2 方法

參照組的家長進行常規化的口頭健康教育,即在對兒童進行接種的過程當中口頭講解對于疫苗的接種前后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項等;

實驗組的家長則進行全面系統的健康教育模式,依據家長不同的年齡段以及文化程度等,進行有針對性的介紹方式,全面介紹接種的疫苗包括價格以及特性等情況。

1.3 臨床觀察指標

在健康教育進行之后,統計兒童家長對醫護人員是否滿意、對健康知識的熟悉程度等進行分析。對醫護人員是否滿意使用滿意程度調查問卷來進行調查,按照滿意程度分成滿意、一般、不滿意三個等級,總體滿意概率為滿意和一般的總和;對健康知識的熟悉程度使用知識問卷來進行調查,共10 道題。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中所涉及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檢驗。

2 結果

2.1 對醫護人員是否滿意

實驗組的家長對醫護人員的滿意程度情況為:滿意22 人,一般15 人,不滿意3 人,總體滿意程度為92.5%;參照組的家長對醫護人員的滿意程度情況為:滿意19人,一般11 人,不滿意10 人,總體滿意程度為75%。兩組對比,P 值約等于0.033,P<0.05,因此具有統計學的意義。

2.2 對健康知識的熟悉程度

實驗組的家長對健康知識的熟悉程度情況為:8 道題以上21 人,5 道題以上17 人,5 道題以下2 人,答對一半以上的家長比例為95%;實驗組的家長對健康知識的熟悉程度情況為:8 道題以上12 人,5 道題以上14 人,5 道題以下14 人,答對一半以上的家長比例為65%。兩組對比,P 值約等于0.0007,P<0.05,因此具有統計學的意義。

3 討論

經過本次研究之后我們可以發現,實驗組的家長對醫護人員的總體滿意程度為92.5%;參照組的家長對醫護人員的總體滿意程度為75%;實驗組的家長對健康知識比較熟悉的比例為95%;實驗組的家長對健康知識比較熟悉的比例為65%。這兩組數據相對比均為P<0.05,具有統計學的意義。這樣的研究成果也與鄒麗萍[2] 老師在其著作當中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

在實際的社區醫療工作當中,健康教育屬于是一項比較有組織的實踐教育類活動,當前醫療環境以及醫療模式都在不斷的變化,人們對于保健的意識也在不斷的提高,因此健康教育漸漸地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3]。

健康教育可以選擇的形式比較豐富,可以讓人們充分的了解兒童接受保健以及接種的重要性,讓家長幫助兒童建立起非常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身體的健康,降低感染疾病的概率。同時在這個過程當中,醫護人員可以與家長進行比較親密的溝通,建立起非常良好的相互關系,并且提高信任度,消除家長對于接種的偏見[4]。

在對兒童家長進行健康教育的過程當中,不僅能夠提高社區醫療機構當中的醫護人員的合作意識以及對于工作的積極性,同時還能夠很好的提高社區當中的家長對醫護人員的滿意程度,形成積極的思想觀念,有非常正面的社會效益。另外,通過健康教育才能為兒童家長提供系統化、科學性強的健康教育,在這個過程當中醫護人員不斷督促自己提高專業水平,豐富專業知識,進而提高了醫護人員的專業素質以及職業修養,這一點從上文的研究當中,實驗組的家長對醫護人員的滿意程度上就能體現出來。

4 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在社區當中對兒童家長進行健康教育,幫助家長獲得計劃免疫相關的知識的實際效果非常理想,因此值得在實際的社區工作當中進行應用。

參考文獻

[1] 馬佃鳳. 社區兒童計劃免疫的基本現狀及健康教育[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11):2053-2054.

[2] 鄒麗萍. 健康教育對社區兒童家長獲取計劃免疫知識的效果[J]. 中國保健營養,2012(18):3653.

篇5

敬請有關教科研院所、教師進修校、中小學校及會員單位,于2016年12月30日之前,提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經驗和精彩心理課活動設計,推薦(或自薦)心理健康教育結對互助學校及個人。具體內容可輸入“學校心育委棗莊會議”在網站或公眾微信號(心育之角)上查詢,或直接詳詢秘書處聯系人。

秘書處聯系人:吳老師、徐老師 電子郵箱:

電話:010-68017497 88569162,13911387024,13681575637

咨詢、投訴電話及微信:13911131061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師教育分會

2016年10月10日

附件1 會議內容有關說明

1. 2017年4月27日,全天報到。

下午:團體會員單位交流研討會議

2. 2017年4月28日上午:開幕式、頒獎表彰、大會報告、全體合影

下午:小學、初中、高中組,每組六節,分別展示心理健康教育課(或心育班會課)

晚上:友好互助結對校與導師校匯報工作及經驗交流

3. 2017年4月29日上午:(主會場)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全員育人論壇或專家報告

下午:(分會場)各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新及學校品質構建實踐報告

晚上:平行分論壇或專家工作坊

4. 2017年4月30日:專家工作坊

會議日程確定后將發出正式通知,屆時也可輸入“學校心育棗莊會議”在網上查詢。

附件2 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經驗收錄說明

請按下面的分類提交材料。

1.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與形式特色

2. 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培養與成長特色

3. 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規劃與輔導特色

4. 心理健康教育同伴交往與互助特色

5. 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滲透與學科滲透特色

6. 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室建設與個體輔導特色

7. 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引領與教研活動特色

8. 心理健康教育校外活動、家校聯動與互聯網建設特色

材料不用面面俱到,有特色的地方就寫,沒有的可以不寫,重點突出自己學校或本地區的亮點、特色和好做法。字數2000~3000字,每個特色配發2~3幅圖片,總圖片數不超過10張(圖片文件名需注明該圖片的解釋文字)。同時,提交學校簡介300~500字,包括學校地域特征、教師基本構成、學生基本情況、學校所獲榮譽等。

附件3 心理健康教育課(心育班會課)收錄說明

每所學校須同時提交至少兩個心理健康教育課(或心育班會課)活動設計(簡稱“活動設計”)。活動設計應該是學校開展過的獨具特色、效果最好且為原創的設計。活動設計選送要求如下。

一、基本要求

1. 活動設計完全為本校或本人原創;

2. 內容與過程設計均富有特色和吸引力;

3. 活動已經實際操作過且效果很好;

4. 學校出具推薦意見:300字左右。

二、活動設計格式要求須包含以下內容

1. 活動名稱:

2. 活動主題(請確定活動設計的分類,在你選擇的分類前劃√:

學習:引導學生趣學、樂學、會學、學會的原創活動設計

自我:幫助學生自我認知、自我評價、自我提升、自我成長的活動設計

人際:培養學生有效溝通、友善交往、幽默相處、異性互動的活動設計

情緒:陪伴學生體驗情緒、表達情緒、調適情緒、管理情緒的活動設計

生涯:提高學生時間意識、擇業意識、生涯意識、責任意識的活動設計

適應:鼓勵學生適應環境、適應角色、應對挫折、解決困難的活動設計

其他:(如選擇此項,請在橫線上自行填寫分類

3. 設計背景:

4. 活動目標:

5. 參加對象:

6. 活動時間:

7. 活動準備:

9. 活動操作建議:

10. 活動效果:

請將有關點評寫在此處,注明點評人所在單位、職務、何時、在何種情況下的點評。

11. 特殊說明:

(1)活動設計字數不超過2000~4000字,配發圖片數不超過10張(圖片文件名處需注明該圖片的解釋文字)。

(2)需注明活動設計曾在何時、何場合、由什么單位組織的何活動中獲幾等獎或參加展示,并附獲獎證明(掃描件)。如沒有獲獎或展示,可不注明。

(3)需提交設計者的簡介(300字以內,包括單位、職稱、心理工作經歷和主要成績等),并附四張照片:一張標準照,一張生活照,兩張活動情景照。

篇6

10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20例膝關節暫時性滑膜炎患兒作為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傳統臨床護理模式,觀察組給予健康教育和綜合護理干預,記錄治療及護理過程中患兒的住院時間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并于治療及護理結束后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對患兒的滿意情況進行調查統計。結果:治療后,觀察組患兒平均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及滿意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健康教育; 護理干預; 兒童膝關節暫時性滑膜炎; 綜合治療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 transient synovitis of knee joint comprehensive treatment.Method:From January 2014 to May 2015,20 cases of transient synovitis of knee joint for children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and 20 cases of transient synovitis of knee joint for children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2 to October 2013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raditional clinical nursing mod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health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duration of hospitalization and the occurr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treatment and nursing process were recorded,patient satisfaction survey statistics were used by survey questionnaire in the treatment and after nursing.Result:After treatment,the average duration of hospitalization,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satisfaction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Children with transient synovitis of knee joint;Comprehensive treatment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Yantian District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08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1.021

目前據臨床相關研究報道,膝關節滑膜炎是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膝關節疾病,在男孩中的患病率較高[1-4]。膝關節滑膜炎的主要發病機制為在其受到一定程度的創傷之后,膝關節的滑膜組織會發生炎性滲出以致水腫充血等,滑膜在長期受到慢性刺激和相關炎癥反應后出現肥厚、纖維化等病變情況,從而引發關節粘連等病理變化,最終使其穩定性大大的降低,則使患兒的關節出現疼痛腫脹等最終導致其關節不能正常活動,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5-6]。目前臨床上對于急性期膝關節滑膜炎患者的治療為限制患者膝關節的活動,從而有利于滑膜積液的吸收和減少滑膜液體的滲出,但是在治療過程中會有較大的困難,像小兒關節間隙較小、內部結構暴露困難等,需要給予有效的護理[7-9]。目前臨床上流行了多種新型的護理模式,不同護理模式及措施對于治療兒童膝關節暫時性滑膜炎具有不同的護理效果。所以本文重點研究了健康教育和護理干預對膝關節滑膜炎患兒治療效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20例膝關節暫時性滑膜炎患兒作為觀察組,年齡8~14歲;選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20例膝關節暫時性滑膜炎患兒作為對照組,年齡8~15歲。所有患兒表現的臨床癥狀主要有:患病處膝關節出現疼痛感,主要以N窩部脹痛為主要疼痛部位,且出現膝關節彌漫性腫脹,病情較輕者活動受到輕微的限制,病情重者活動受限嚴重或出現跛行。兩組患兒年齡、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所有患兒均采用了本院的手術治療方式,主要方法為:使患兒呈仰臥姿態處于可透視射線的復位床上,利用硬膜外的麻醉方式對其進行麻醉,采用關節鏡入路后對其損傷的滑膜進行合理的修正,然后利用刨削器對滑膜進行處理,處理接受后采用無菌生理鹽水對手術膝關節進行沖洗,然后對傷口包扎完畢后,手術結束。對照組患兒采用傳統的臨床護理模式,觀察組患兒給予健康教育和綜合護理干預,其中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有:(1)在患兒住院期間多與患者家屬進行交談,多對患兒進行指導,充分利用圖片、墻報及電視媒體等對該疾病和治療方式進行宣傳,各種方式綜合使用,充分調動患兒的積極性和注意力,大幅度提高教育的實際效果。(2)詳細講述膝關節暫時性滑膜炎的發病機制、主要的臨床癥狀、目前采用的治療方式及注意事項等,使患兒及家屬能夠充分了解相關內容,做好接受治療的準備。(3)耐心指導患兒術后的和睡眠需要注意的事項,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多與患兒進行接觸,護理過程中給予更多的愛護與關愛。綜合護理干預的主要內容有:(1)心理護理:因為患兒正處于較為關鍵的生長發育時期,患病和住院可能會對其身心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使其產生焦慮、緊張等各種不良情緒,不僅會影響此次治療的整體效果,而且可能會對患兒的身心健康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所以醫護工作者應該及時發現患兒出現的心理和思想問題,多溝通交流,幫助其快速適應病房環境,增強治療信心;另外,患兒父母可能會由于缺乏對該疾病的認識而出現一定程度的憂慮及恐懼,所以護士應對其進行健康教育,并介紹治療成功案例,緩解家屬憂慮。(2)飲食指導:耐心指導家屬給予患兒合理的飲食,使患兒多食用低脂、高維生素、容易消化的食物,多補充水分,并且由于該病以濕熱為主,所以多給予赤小豆、瘦肉湯及粥類。(3)用藥護理及病情觀察:由于對小兒患者進行喂藥時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護士要充分掌握喂藥技巧,使其按時按量服藥;患兒在入院治療時大多會出現體溫升高的情況,要密切注重患兒的體溫變化情況并及時采用針對措施;由于患兒易動,要密切關注其傷口膠布和繃帶的情況,避免對傷口造成傷害。(4)術后護理及功能鍛煉:手術后傷口會有較多的滲血,所以要較快使用沖洗液進行清洗,避免血液發生凝固,還要保持傷口周圍皮膚的清潔干燥,避免引發感染。術后2 d后對患兒實施一定的肌肉收縮運動,待傷口愈合之后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關節康復器進行一定的器械鍛煉,從而達到防止關節黏連和肌肉萎縮的發生。

1.3 觀察指標 記錄治療及護理過程中患兒的住院時間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并于治療及護理結束后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對患者的滿意情況進行調查統計。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患兒平均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及滿意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兒童膝關節暫時性滑膜炎是由于靜脈瘀阻,濕氣流注到關節中,或是小兒正氣受到損傷,使衛外不固,使得外界的風寒濕乘虛而入,最終導致患者關節脈絡和氣血運行都收到一定程度的阻礙,時間較長之后就容易引發膝關節滑膜炎。據相關研究顯示,若患者引發此病之后不能得到及時的治療則就會有2%~10%的可能引發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將會嚴重影響到患兒的正常發育及日常生活[10-14]。

對于兒童膝關節滑膜炎的治療在早期多采用傳統的治療方法,主要以切開為主,但是對于兒童來講這種手術方式存在著較大的難度,由于兒童發育不完善,其關節腔的間隙較小,所以使得滑膜切除不夠徹底,非常容易引發術后感染等并發癥和復發[15-16]。故本次研究中對于患兒的治療采用了關節鏡下滑膜切除術,該法比較適合兒童的生理要求,將會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膝關節鏡手術治療膝關節滑膜炎不僅僅強調患者生命體征、腔內出血等病情,而且還針對局部冷敷、預防感染等,其中關節功能恢復是關鍵性的作用條件。所以后期康復訓練對于患者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兒童年齡較小,一方面對于自己的病情不能通過自己進行準確的描述,二是兒童自我控制能力較弱,不能很好聽從醫囑,將會對其整體的治療效果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17-18]。故本次研究在對其進行手術治療的同時,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了詳細的健康教育和對患者進行了綜合的護理干預,針對兒童在進行手術治療的同時容易出現的常規問題和注意事項等各方面進行教育,對患兒的飲食、術后及功能鍛煉等各方面進行護理干預,旨在提高手術對患兒的整體治療效果。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健康教育和綜合護理干預的患兒具有較好的整體治療效果,疼痛感減弱,平均住院時間明顯縮短且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

綜上所述,健康教育和綜合護理干預措施較為全面、系統,更加針對于兒童膝關節暫時性滑膜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所提出的各項護理措施對于治療兒童膝關節滑膜炎從治療效果、住院時間和后期預后等各個方面均具有較為明顯的推動作用,所以加強推進其在臨床上的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林琳.關節鏡治療兒童膝關節滑膜炎28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26):6539-6540.

[2]范艾玲.中藥外敷治療膝關節滑膜炎的效果及護理[J].護理研究,2013,27(13):1234-1235.

[3]郝又國,陸偉偉,施海燕,等.彌漫型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膝關節滑膜炎診治一例并文獻復習[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3,7(7):3182-3184.

[4]彭煉君,高芳,賈琳.膝關節鏡手術的護理配合[J].全科護理,2014,12(1):54-55.

[5]張素萍.關節鏡下治療兒童滑膜炎26例的康復護理[J].中國傷殘醫學,2014,22(2):210.

[6]馬勝華.關節腔穿刺注射治療膝關節滑膜炎患者制動的護理配合[J].江蘇醫藥,2015,41(6):736-737.

[7]楊欣,李鴻.兒童膝關節滑膜脂肪瘤病誤診1例[J].疑難病雜志,2015,14(4):422.

[8]馬文芳.中藥沙袋濕熱敷治療膝關節滑膜炎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17):2848-2849.

[9]馮麗,田勝男.花椒鹽袋治療膝關節滑膜炎66例臨床觀察及護理[J].河北中醫,2012,34(3):449-450.

[10]何華,蔣宏輝,楊華.膝關節鏡治療創傷性膝關節滑膜炎的術后護理[J].臨床醫學工程,2012,19(12):2232-2233.

[11]李順利,張鐵剛,李穎,等.中西醫綜合治療方案治療膝關節滑膜炎80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14,55(10):868-870.

[12]劉占京.五苓舒筋湯加味結合藥物外敷治療膝關節滑膜炎205例[J].河南中醫,2014,34(26):84-85.

[13]陳百成,王飛,孫然,等.滑膜炎顆粒治療急、慢性膝關節滑膜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骨與關節外科,2014,27(3):226-230.

[14]韋英才,粱樹勇,王鳳德.“燔針劫刺”配合經筋手法治療膝關節滑膜炎58例[J].四川中醫,2008,29(50):111-112.

[15]范艾玲.中藥外敷治療膝關節滑膜炎的效果及護理[J].護理研究,2013,27(13):1234-1235.

[16]宋友友.膝關節鏡治療創傷性膝關節滑膜炎手術患者的護理管理[J].中國衛生產業,2015,12(25):67-69.

[17]周小萍,馮小波,李麗莉,等.四妙湯不同溫度外敷對膝關節急性滑膜炎患者的影響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5,31(12):2038-2041.

篇7

【關鍵詞】兒童計劃免疫;系統化;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示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0532-01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建卡兒童家長,均給予問卷調查,共1400名調查對象,其中1000名參加調查問卷,即A組,400名未參加,即B組。參加次數未達3次者均視為未參加,其余為參加家長。

1.2 方法

系統化健康是一種系統化管理、健康教育相結合模式,通過系統管理輸入、輸出、反饋、調整等系統流程開展健康教育,編寫知識手冊給兒童家長。根據兒童計劃免疫流程設計課程表,每月一次授課,一共8次。內容主要有:計劃免疫的含義、計劃內與計劃外免疫、接種疫苗程序、注意事項、每一種疾病疫苗預防。同時,加以電教化宣講、個別指導、家庭隨訪等多種形式教育。根據健康教育內容,自行編制調查問卷,家長回答正確率≥80%視為知曉,≤60%視為不知曉[1]。

1.3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患者的臨床資料與數據全部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治療前后采用X2檢驗,P

2.結果

3.討論

接種預防是一種控制疾病傳播的手段,是最簡便、最有效、最經濟的措施,計劃免疫是一種我國衛生防疫工作,提高兒童免疫接種率,滿足疫苗傳染病預防的主要保證。

系統化健康教育是提高兒童家長計劃免疫知識知曉率,未參加家長的知識知曉率為46.7%,參加系統化健康教育的完全知曉率為98.2%,兒童家長對于計劃免疫內容、流程、疾病預防、何時接種疫苗、接種后問題、注意事項、基礎初免疫、免疫加強,如何轉變兒童合格接種知識,加強系統全面理解,轉變兒童家長角色,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提高家長積極參與性,促進接種率、5苗合格率、計劃外接種率的提高[3]。同時,加強系統化健康教育,有流于促進免疫接種工作管理。

系統化的健康教育可有效增加家長對于計劃免疫人員的信任,促進護理人員和家長建立良好關系,促進健康工作的順利開展。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教育活動,使人們自覺地采納有益于兒童健康的接種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并對教育效果作出評價。通過健康教育,能幫助家長了解哪些行為是影響健康的,并能自覺地選擇有益于兒童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4]。 它作為一門應用學科,是多種相關學科的結合,例如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所以,護理人員在健康教育時,在掌握本專業知識基礎上,還應掌握相關的學科知識,熟悉教育策略。通過系統化的健康教育,讓家長了解到我國開展兒童計劃免疫,是一項意義非常重大的工程,是為加強免疫疾病預防,發揮免疫作用,確保我國免疫事業的穩定發展,為廣大兒童健康而努力。

系統化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計劃外疫苗接種率,參加健康教育的兒童計劃外集中率明顯高于未參加組,系統化健康教育可讓家長明白是計劃內、計劃外免疫,清楚兩者之間的關系,建立良好的預防疾病觀念,認識到控制傳染病主要有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5],而對“兒童”這一易感人群實施有效的接種疫苗,是控制傳染病的關鍵。通過半個世紀的醫學臨床證明,免疫預防是疾病控制基礎,在為社會人類安全,尤其是兒童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科技不斷創新,一些新技術、新疫苗會不斷出現,然而因社會資源局限性,國家與個人在免疫工作中均承擔有一定責任,實施健康教育,可使家長明白,給兒童接種疫苗不僅為個人、孩子的安全,而是為整個社會的安全。

總而言之,在本組實驗中,參加預防接種知識知曉率、計劃外免疫接種率、兒童計劃內五苗接種合格率分別98.3%、96.8%、95.7%,均明顯優于未參加者的82.6%、53.8%、87.2%。這說明,針對兒童家長實施系統化健康教育,可提高家長對計劃免疫認知,改變家長行為角色,由被動接受型轉向主動參與型,可提高兒童計劃免疫接種率。

參考文獻:

[1] 高月平,郭惜珍,陳少虹等.兒童計劃免疫影響因素及護理管理的效果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 31(7): 1159-1161.

[2] 曲珠鳳,陳慧林,陳麗等.在兒童計劃免疫中運用護理指導的體會[J].吉林醫學(護理版),2004,25(4):37-38.

[3] 王惠如.兒童計劃免疫臨床護理研究[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0,23(4):195-195.

篇8

【摘要】兒童健康教育是一項龐雜的社會化教育,涉及到全社會,需要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內容、手段和不同時機、場合,立足社會整體,把兒童、物、環境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從整體性、關聯性、動態性和有序性多方面進行系統化科學管理,這樣才能提高兒童健康教育的效率和優勢,達到良好的健康促進目的。

【關鍵詞】健康教育 健康促進 幼兒園

兒童健康教育是一項龐雜的社會化教育,涉及到全社會,需要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內容、手段和不同時機、場合,立足社會整體,把兒童、物、環境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從整體性、關聯性、動態性和有序性多方面進行系統化科學管理,這樣才能提高兒童健康教育的效率和優勢,達到良好的健康促進目的。

3-6歲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的健康教育至關重要,我園非常重視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一直把兒童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首位,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提高幼兒健康認識,改善幼兒的健康態度,促使兒童建立有益于健康的觀念,培養兒童良好的生活習慣及良好的社會化適應能力,受到孩子、家長及社會的一致好評。多年來,我們幼兒園的健康教育活動已形成了自身特色。現在就心得體會與大家共同探討。

由于兒童的健康教育不只是單純的傳播衛生知識,而是要向兒童本人和有關人員(如家長、朋友、社會其他成員)進行衛生觀念和健康知識的傳授,使其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才能事半功倍,起到良好的健康促進作用。

1環境

幼兒周圍的環境,為其健康的發展奠定基礎,因此,我園處處為孩子考慮,提供有利于健康的物質環境;創設綠化、兒童化的外部環境;給予合理多樣的膳食,良好的進餐環境氛圍;教室內最佳的物品擺放和空間設計,在各方面最大限度地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環境,從而促進幼兒健康的發展。

2家長

對幼兒進行健康教育首先是健康知識的傳授。由于托、小年級幼兒年齡尚小,不能理解,因此對家長的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我園就利用一切平臺及方法為家長創設健康教育知識的傳授條件。

2.1幼兒園每個班級布置的“家長園地”有“向您推薦”版塊。

每星期教師會把幼兒不同時期需要注意和配合的要點及相應的健康教育文章放入其中。如:給新生家長—如何讓孩子愛上幼兒園;寶寶剛上幼兒園為何老感冒?等等,讓家長和孩子能更快地適應幼兒園生活。

2.2 幼兒園健康教育櫥窗。

由保健室負責,每月更換一次主題,從幼兒園全局出發,根據當下季節變化、傳染病流行、兒童生長發育、營養膳食、心理健康等情況給予相應的介紹及宣傳,覆蓋面廣。

2.3家校聯系平臺。

幼兒園對每位孩子家長都建立家園學校聯系平臺,家長在這個平臺與老師相互溝通、提問,老師也可以跟家長一對一講解孩子在幼兒園各方面的情況,針對每個孩子給予家長最適宜的健康教育指導,為家長答疑解惑。

2.4 幼兒園網站及園報設有健康教育專欄。

幼兒園每周會在網站放一些兒童常見的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現在很多孩子上幼兒園的接送工作都是家里老人承擔,因此網站和園報健康教育專欄的設立為廣大的年青父母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了解和學習的平臺。

2.5健康教育專題講座。

每學期幼兒園會開展一次健康教育專題講座,聘請一些知名的兒童保健專家,與家長面對面授課。例如:兒童行為習慣的糾正與養成(托班第一學期)、兒童常見病的預防與護理(托班第二學期)等。權威的專家為家長帶去專業的健康教育知識及理念,深受好評。

3幼兒

幼兒健康教育工作是由保教人員具體負責,以培養幼兒良好衛生和行為習慣、預防意外傷害為主要內容,采取兒童游戲、訓練、輔導、授課等形式進行,因此,我們幼兒園的保教人員要定期參加專門的業務培訓。通過多樣性、趣味性和針對性的教育方法和途徑把健康教育知識貫穿在孩子的每一個教學與生活環節中。

3.1 幼兒健康教育就是生活教育。

幼兒園孩子年齡小,她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因此健康教育也應多樣化,要有機地配合在幼兒一日生活中。如:飯前便后要洗手,為什么要洗手,怎么洗手,教師可以講解洗手的重要性和正確方法;有小朋友生病了,幫助孩子了解預防常見病的簡單知識,如多飲水,多休息;有小朋友不愛吃飯了,幫助孩子認識常見食物的名稱、種類和特點,指導不同食物有不同營養,培養幼兒不偏食的良好習慣;上課了,鼓勵孩子積極發言參與,發展她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求知探索精神。

3.2保健醫生進課堂。

在原有思維模式里,課堂上講課的就是老師,在一些涉及到醫學領域知識的課程,我園采用保健醫生進課堂的方式來為孩子上課,既體現課程的專業性,同時也加深了孩子的印象,健康促進效果更好。如:牙齒的保健,保健醫生將牙齒模型帶至教室,詳細講解牙齒結構、刷牙的正確方法、齲齒的害處、如何口腔保健。又如:營養的早餐,保健醫生給孩子講述什么是營養的早餐、兒童膳食寶塔是怎么安排和搭配的、這么吃有什么好處等等。通過保健醫生進課堂,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和求知欲望,也增加了信任感。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亚州第一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 性国产videofree高清 | 亚洲ⅴa制服丝袜一区二区 亚洲午夜片手机在线播放 无碼国产精品一区 | 中文字幕第1页中文字幕在 天天免費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抢 | 中文字幕久久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