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7 15:17:05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高中政治哲學原理和方法論,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高中政治;哲學教學;古詩詞;融入
【中圖分類號】G633.2
政治哲學課程是培養學生思維邏輯能力的一門課程,也是高中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必修的學科,然而在高中政治哲學課堂中,學生往往很難理解深奧難懂的哲學知識,對課本的哲學內容也只能一知半解。如果教師能合理地運用古詩詞,把古詩詞融入到哲學課堂的教學中,那么對于活躍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領學生明理言志,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和行為規范,以及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政治哲學教學中面臨的問題
高中政治哲學對于高中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它能夠影響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方向,對高中學生今后的發展更是起著非常大的決定性作用。然而,目前高中政治哲學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學生無法完全理解和接受政治哲學知識,而抽象的哲學知識又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在無法理解知識的同時,自然對學習失去了興趣,無法投入到課堂中,這給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二、把古詩詞融入哲學課堂教學中的策略
1、以古詩詞為導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我國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的激發在哲學教學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有了興趣,可以變被動為主動、變厭學為愿學、變苦學為樂學。但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教師要想方設法誘導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中國古詩詞語言凝煉,意象豐富,內涵深刻,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能強烈地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例如:在講授“按客觀規律辦事”時,我導入了李白《日出行》“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在讓學生感悟詩詞美的同時,設計如下問題:“草,不因繁茂而感謝春風;樹,不因凋零而怨恨秋天。為什么?四季循環,究竟是誰在驅使,是否存在超自然的神在主宰?本詩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什么?”問題的提出,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教學中來,為課堂教學做好了鋪墊,從而讓課堂充滿了情趣,達到了教學目的。
2、以古詩詞為橋梁,引領學生明理
哲學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道理是不容易理解的,為幫助學生進入哲學“智慧王國”,教師可以以古詩詞為橋梁,把哲學上比較抽象的、難以理解的觀點理論融入到古詩詞的講述中,這樣,能使哲學原理通俗化,有助于學生理解深奧的哲學原理。
例如:在講“矛盾的同一性”屬性時,可引用南北朝詩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里,噪與靜,鳴與幽是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的關系。以“蟬噪”反襯“林靜”,因“鳥鳴”更顯“山幽”,動中寫靜,以靜襯動,動靜結合,妙趣橫生,詩意豐盈。引用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里,“松”、“石”的靜與“明月”、“清泉”的動兩兩相應,相互襯托。失去了“松”、“石”的靜態美,人們就難以觀察到“明月”、“清泉”、“照”、“流”的動態美。這在哲學中即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處于一個統一體中,離開其中一方,他方就不能存在。通過對古詩詞的解釋,把哲學的晦澀抽象原理變為具體形象生動可感的形象思維,從而,學生理解“矛盾的統一性”這個原理就容易得多了。
再如:在講《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這一框時,我引用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同一座山,由于看的角度不同,如橫看或側看,遠、近、高、低各不相同,從哲學角度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全面地、積極地、聯系地、發展地看問題,而不能用片面地、消極地、割裂歷史地、靜止地看問題。從而讓學生更好理解了整體與部分,即全局與局部的關系。引領學生明確哲學道理。
可見,用古詩詞的方式來解釋哲理,不但淺顯,而且顯得形象、生動、可感、可知,能達到其他教學方式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3、以古詩詞為媒介,實現師生互動
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的單向過程,而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和文本互動的過程,政治教學也一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古詩詞是政治課中實現師生互動的很好的媒介,如果充分利用它,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有條件的,聯系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時,我列舉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之“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的詩句。先簡介大林寺的地理位置,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學生很快地進入到情景之中,并提出了很多問題:是不是山上桃花的品種與山下桃花的品種不同?廬山有多高?山上的溫度在農歷的四月有多高?山下的溫度有多高?整個地區的海拔是多少?問題一個比一個深入。接著,在學生探討的過程中再引導學生從生物的角度討論桃花開花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同時可以繼續討論有沒有可能廬山山上的桃花都芳菲盡了而山下卻在盛開呢?通過互動,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們爭著發言,并不斷提出新的問題。這情景讓人無比欣慰,它改變了過去老師講,學生被動聽的課堂教學模式,變被動吸收為主動吸取。所以,在哲學的教學過程中,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入古詩詞于課堂上,肯定會有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的。正如這節課,古詩詞的引入,不僅讓學生明白了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要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的方法論要求;同時在討論過程中也調動了地理、生物等其他學科的知識,從而拓寬了學生的思路,發揮了他們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4、以古詩詞為坐標,培養學生哲學情感
政治哲學教學的主要培養目標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把古詩詞融入到哲學課堂教學中,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哲學知識,并且通過對古詩詞的欣賞,體會到其中所表達的情感,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人生。
例如,在教學“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這一課時,我通過引用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中“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這一詩句,對比的《卜算子.詠梅》中“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這一詩句,請學生思考他們各自所要表達的情感,在哲學角度上又說明了什么?然后再根據學生理解的不同情況,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的正確引導,引導學生認清正確的人生方向,讓學生能夠通過高中政治哲學的學習,懂得人生的真理,明了人生的意義,做個真正的有用的人。
再如,在教學“價值的創造與實現”時,可引用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首詩一反常調,熱情贊頌秋天的美好,把它寫得極富詩意。詩一開始就否定古來的悲秋觀念,認為秋日勝過生機盎然的春天,表現了一種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這讓學生明白在實現人生價值的道路上,在通往勝利和成功的征途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干擾,遇到些許困難和挫折。這對培養學生不怕失敗、不畏艱險,敢與逆境抗爭的精神,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三、把古詩詞融入哲學課堂教學中要把握好其合理性
本著政治課的思想性和科學性的原則,把古詩詞融入哲學課堂教學中要把握好它的合理性,必須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古詩詞,要有“四性”:即典型性、趣味性、教育性、欣賞性,切忌滿天撒網。第二:要堅持擇“熟”原則。避免太深太難,盡可能利用學生熟悉的語文知識,即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名詩名句,這有利于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地吸取知識,接受教育。第三:要堅持適度原則。雖然古詩詞言簡意賅,便于教學,但它畢竟是古詩詞,屬于語文課范疇,有其自身不能緊扣時代脈搏,所以借助古詩詞,要精心策劃,巧妙安排,靈活運用,課堂中講古詩詞要有度,要控制一堂課中使用古詩詞的數量,不能喧賓奪主,主次不明,不能把思想政治課變為古詩詞欣賞課。第四:要整合詩哲結合點,設置問題,合作探究,使學生從對古詩詞的鑒賞中深入到哲理的思考中去,這樣才能起到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積極作用。
總之,把古詩詞融入哲學的課堂教學中,既有利于突顯學生主體地位和思想政治課的智育和德育目標,也有利于培養、提高學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素質以及增強我國古詩詞這一傳統文化奇葩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李秀林主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一、學科內教材內容的整合
簡化教學內容,適當調整教學內容的順序和形式教師要善于對教學內容進行挖掘、整理和濃縮,化難為易、以簡馭繁,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隨時調整教學內容的次序,使之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生活體驗和實際水平,從而使教學內容活化起來,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幫助學生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1)框題內教材內容的整合。在教學實踐中,要熟悉課本內容,敢于調整教學內容,按教學內容內在聯系大膽調整,讓學生更易于接受。如在《關于世界觀的學說》這一框題教學過程中,我對教材的內容作了一個先后秩序的小調整:課本原來先介紹什么是世界觀,然后是什么是哲學,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包括聯系與區別)。但我教學中介紹完世界觀后,接著講授什么是方法論,順勢也把“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的關系講了。我覺得這樣學生更容易理解并記憶相關內容。因為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關系密不可分。回頭再講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講清世界觀與哲學的關系,“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觀點就自然水落石出,非常清晰了。另外,這節課對另一個知識點“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也作了個小調整:先介紹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對哲學發展有推動作用;然后再講授哲學是具體科學的總結和概括和反思,因而對具體科學具有指導作用。另教材中部分哲學原理與相應方法論并不對應,盡管世界觀和方法論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但畢竟二者還是有著嚴格區別的。我們不能讓學生把世界觀與方法論混為一談。應該讓學生把不同的世界觀與相應的方法論對照著學習。如教材講“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后,再集中講方法論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方法”。我認為,雖然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系、矛盾的重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盡管同屬于兩點論和重點論,但二者還是有著嚴格區別的,它們有自己相應的方法論。在這節課,我是做了調整和補充:把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原理對應抓主要矛盾,統籌兼顧的方法論先講,然后再講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原理要求抓本質,不可忽視支流,最后才講兩點論和重點論。因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這兩個原理及其方法論是學生最容易混淆的,我們應該讓學生能區分。應該說,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對教學內容調整,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2)框題間教材內容的整合。新教材是以生活邏輯為基礎進行編寫。以生活邏輯為主取代過去的理論邏輯為主,這一新課標的理念在平時的教學上我們應該按要求認真落實。但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又要靈活處理好生活邏輯與理論邏輯的關系。首先,我們不難發現有的框題內容偏多,一課時講不完;有的上一框題的部分內容與下一框題的部分內容是緊密相連的,此時我覺得應靈活調整教學進度和內容。如在《矛盾》的第一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有兩個問題,一是矛盾的同一必性和斗爭性,二是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教學內容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內容偏多,一課時難以完成。同時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與下一框《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緊密相關的,所以可以把“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這一問題與下一框《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起講,而《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的“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則單獨用一課時講。
二、科際間教學資源的整合
所謂科際資源整合,主要是指利用政治與語文、歷史、地理等科目的密切關聯來提高政治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1)政治學科與語文學科的資源整合。在政治課教學中,經常使用語文知識,如經常使用文學修辭語言,有利于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把深奧的哲理通俗化、把晦澀的理論形象化,以烘托課堂的氣氛。如我講到崇高理想的作用時,用“指南針”“發動機”“風帆”“燈塔”“路標”來形容,這是比喻法。在教學中,若能適度加入唐詩、宋詞、文言、警句、成語、俗語等文學鑒賞,并把文學與哲學、經濟學、政治學巧妙地融為一體,能提高審美情趣,烘托課堂氣氛,增強感染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關鍵詞:高中政治 課堂教學 提問技巧
1.前言
課堂教學中,提問是基礎,是教師培養學生學會獨立思維的有效方法,課堂提問主要是師生之間的相互作用,一種有效的教學行為手段。所以說,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提問可以通過師生相互作用,達到檢查學習、促進思維、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的目的。高中政治課堂提問必須遵循提問的地方要恰當、提問的難易程度要恰當、提問的時機要恰當等基本要求,以學生思維過程不斷生成的新問題為落腳點,以學生高層次的思維能力為發展指向,把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情境作為教學的著力點。筆者就此以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為例探討提問的技巧。
2.掌握教材內容與知識結構
2.1 考查識記水平。識記水平是對學生學過知識的有效性進行考查,也可以稱為識記考查。通常是在課前進行復習性的提問或課后總結性的回顧分析。主要是提問學生對具體原理和一般方法論等記憶,提問的主要形式通常包括:是什么和為什么并且要求舉例說明。尤其應該注意的是考查學生識記水平而進行的提問應該是提問基本知識,因此必須進行恰當的處理。由于是對簡單知識進行重復提問,如果提問過多,可能難以激發學生獨立思考,束縛其思維的發揮,降低了學生對政治學習的興趣。
2.2 考驗理解水平。理解水平主要是考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把握程度,提問的層次不在局限于記憶,提問主要是看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概述及分析說明的能力,是通過自己語言對所學內容進行描述的過程,主要是能夠推導出簡單的方法論及哲學原理。考驗學生理解水平而進行的適當提問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與把握,并且能夠學會正確的運用過程。
2.3 檢查運用水平。運用水平主要是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情況,提問達到更高的層次。主要是檢查學生對各種概念、規則和原理等的運用程度。運用水平的提問主要是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分析和概括以及理解等,并通過題目進行相關的訓練,這樣的提問可以有效訓練學生對所學知識運用于問題的解決能力。能夠更好的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對所學知識更加理解和把握,并能夠熟練運用。
3.駕馭課堂,善于設置提問
3.1 圍繞中心提問。每節課的內容都有中心,應該圍繞中心進行提問,教師應該為解決政治教學中的重點難點,設置提問,不能沒有目的的亂問。發問重點,設問難點,多問關鍵點,所有的提問都應該圍繞教學任務而進行,把握問題數量和原則。如關于"債券、商業保險"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所知的各種投資方式,并要求學生對各種投資方式的異同進行比較分析。不但突出了重點難點,還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3.2 啟發式提問。高中政治教學具有比較強的理論性,教師應該采取啟發式的提問,激發學生思維,吸引其注意力,使之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恰當的提問,可以使學生思維更加活躍,提高語言組織能力,使表達更加流暢。教師應該明確目的且在恰當的時機進行提問,讓學生站起來都能夠順利回答,才是成功的提問。提問的目的是使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能夠學會運用,幫助學生培養創造性思維,提高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因此,政治教師應該采取啟發式提問。
3.3 趣味式提問。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夠對學習產生強烈的欲望與動力。要想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對政治進行學習,必須先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才能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所以,激發學生興趣,是學好思想政治的前提條件。政治教師應該具有高度的責任感,不斷學習與探索,了解學生性格特點,把握其真實的想法,真正把學生的主動積極性調動起來,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使學生主動參與政治課堂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政治課堂教學中,通過講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小故事和小笑話,活躍課堂氣氛后,再根據故事結合課文內容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3.4 適當性提問。自古以來,教學方面就一直提倡因材施教。所以,政治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應該從實際出發,避免所提問題過難或者過于容易。對于傳統中的"是不是"、以及"對不對"這個過于簡單的提問,學生不經思考就順口回答,無法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啟迪其思維。相反的,如果所提的問題過于深奧,導致學生無所適從。這樣不但沒有能夠激發學生思維,還會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大大降低。因此,政治教師在設置問題時特別要注意對度的把握,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使問題難易適中,讓學生動腦才能找到解決的途徑,這樣,能夠有效培養學生思維,激發其學習興趣。
4. 結語
高中思想政治,具有很強的理論性,而且大多數都是抽象的概念,缺乏趣味性,如果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是死板的按教材進行,學生就會覺得非常枯燥乏味,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因此,高中政治課進行課堂教學應該重視提問技巧。課堂提問不僅是教學手段,也是教學藝術。巧妙的提問,能夠激發學生興趣,主動思考。同時,政治教師在提出有質量有技巧的的問題時,學生的各種答案,也能夠啟發政治教師,實現教學相長。課堂提問,必須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對問題進行精心且適度的設計,圍繞中心進行設置,才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提高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及解決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姚汝慶.地理課堂教學中探究性提問的思考[J].滁州學院學報
[2]朱玉巧.探究性提問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的實踐研究[J].林區教學
[3]匡美蘭,張波.新課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課探究式教學例談[J].思想政治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