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的生態效應8篇

時間:2023-08-18 09:33:24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環境污染的生態效應,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環境污染的生態效應

篇1

關鍵詞:產業集聚發展;環境污染;關系;研究

基金項目:2015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成果(名稱:基于VAR模型的河北省產業發展與環境污染關系研究;編號:HB15YJ017)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我國經濟和社會獲得快速發展,并且在制造業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產業聚集化程度不斷提高,同時,生態污染問題也不斷凸顯,例如霧霾嚴重、沙塵暴頻繁發生、耕地不斷退化、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等環境問題。面對日益突出的生態污染問題,我國政府相繼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與政策開展環境保護工作,但是形勢依然不樂觀。各種工業污染物被大量排放,截止到2016年,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家,但是通過相關分析,產業聚集程度越高的地區,其環境污染程度也不斷下降,從邏輯角度分析,兩者之間具有一定的必然聯系,因此,針對環境污染與產業聚集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對改善我國生態環境現狀具有積極意義。

1.體現產業聚集與環境污染關系的重要因素

1.1產業聚集的特點

產業聚集的關鍵特征是,區域內產業規模持續擴張,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各N污染物的數量也勢必會出現一定的增加,由于在發展中國家,工業以及制造業基本集中于同一區域,隨著產業聚集程度化的加深,會導致該地區污染程度的加劇,從產業聚集的特點分析,產業聚集可能對生態環境污染帶來負面影響。

1.2產業聚集的優勢

產業聚集程度化的加深,也可能會對環境污染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產業聚集具有外部性效應,由于產業聚集的發展,會誘發競爭效應、技術擴散以及技術進步,而競爭壓力和技術進步都迫使相關企業,通過提高自身的技術程度以及環保能力,提高其區域競爭優勢,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隨著產業聚集程度的加深,知識外溢和技術擴散也為企業優化生產技術,緩解環境污染提供了可能。在企業的各項成本中,環境污染控制和治理成本并非關鍵因素,同時也不是企業進行區域遷移的動力,因此,產業集聚在很大程度上綏解環境污染。

1.3產業聚集的發展

一方面,隨著我國各個地區環境保護標準的變化,這對企業的城市化發展規劃、勞動力供給以及區位選擇帶來重要影響,進而對產業聚集的發展和形成帶來直接影響。在我國經濟發展之初,為了有效推動產業的進步與發展以及提高工人的整體收入,只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經濟收入的提高以及環境意識的增強,人們對環境保護給予了更多的關注,政府也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且提高了環境保護的標準,產業集聚出現了一定的衰退,雖然人們的經濟收入受到負面影響,但是生活質量卻獲得明顯改善。

2.研究結論

通過對產業集聚與環境污染關系的三個重要因素進行分析,我們得出如下結論:第一,在短時間內,產業集聚對緩解生態環境污染具有正面的積極效果,產業集聚不僅不會加劇環境污染,同時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環境污染;第二,在長時間內,產業集聚所帶來的外部效應我們目前還很難確定,但是大量工業污染物的排放勢必會為當地環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產業集聚對緩解生態環境污染沒有必然關系。

上述結論具有一定的政策含義,第一,在短時間內,產業集聚不僅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工業以及制造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從環境保護角度出發,其符合我國綠色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理念,這體現,我國各個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產業集聚可以起到振興工業以及制造業的作用,因此,無論從環保角度還是經濟角度來看,產業集聚都是科學的;第二,從長遠角度分析,我們工業以及制造業正在從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進行轉移,這會對生態環境較差的西部地區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因此,在長時間內,產業聚集對緩解生態污染沒有必然關系,產業集聚不能從根源上治理以及緩解環境污染;第三,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公共事業,需要國家通過科學的法律和制度,規范工業以及制造業企業的生產行為,從經濟方面激勵企業,進而實現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第四,國家相關部門要客觀分析環境污染和產業集聚之間的關系,并且根據不同地域產業集聚程度的不同,制定針對性的差異化政策,通過環境規制、外商投資、科技創新等方式改善當地的環境污染情況。

結語

新時期下,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持續改革,產業格局出現了很大程度的改變,因此,我們要動態地看待環境污染和產業集聚之間的關系,并且對產業集聚進行優化,從根源上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南光耀,劉昱.河南省產業集聚發展與環境污染關系的實證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4:462-468.

[2]劉習平,盛三化.產業集聚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影響和演變規律――基于2003-2013年數據的實證研究[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16,05:1-11.

作者簡介:

篇2

關鍵詞:經濟增長要素;資源環境;Commoner模型;LMDI分解法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08

1 前言

近年來飛速發展的經濟給資源環境帶來了不容小覷的壓力,江蘇省作為我國的經濟大省,經濟發展的同時帶來的環境污染也日益加重,如何處理好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關系迫在眉睫,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也必然成為了重中之重。本文通過數據收集、整理與分析,得出了江蘇省近年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現狀,借此探索經濟、生態和社會三者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2 江蘇省資源環境分析

經過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以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為標志,江蘇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江蘇省人口保持極為緩慢增長的同時,其能源消耗量卻大大的提高了,當然這也為經濟帶來了一定的好處,由圖1可知,江蘇省的不變價GDP連年大幅增長,從2005年的18272.12億元發展到2014年的49964.15億元,每年的GDP增長率均超過10%。

由此可見,江蘇省經濟發展迅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但在資源環境方面,還是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工業碳排放量嚴重、工業“三廢”排放嚴重等問題。盡管近年來對江蘇各地的環境整治力度不斷加強,使得部分資源環境有所好轉,但先天環境條件不足,加上長期以來的污染和破壞,江蘇省的資源環境安全形勢仍不容樂觀。

由圖2可以看出,江蘇省工業能源消耗碳排放量最大,且仍有增長的趨勢,從2005年到2011年工業碳排放量持續增長,從原來的3911.67萬噸增長到4847.30萬噸。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已較為穩定且呈緩慢減少的趨勢,由2005年的131.2萬噸減少為2014年的87.02萬噸。工業廢水排放量也大幅減少,從2005年的29.6億噸到2014年的20.49億噸。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相較于前兩種工業“三廢”,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卻連年增長,從2005年的5757萬噸到2013年的11443.77萬噸,2014年有所改善。

3 Commoner模型介紹及數據來源

3.1 Commoner分解模型

Commoner(1972)認為環境質量主要受三個因素的影響:(1)人口增長因素,它主要由人口總規模進行反映;(2)經濟增長因素,主要由人均產值進行反映;(3)技術進步因素,主要由單位產值的污染排放量進行反映。

即:污染物的排放數量一人口×(產量/人口)×(污染物排放量/產量),具體表示為:

(1)上式中,I表示污染排放量,P表示總人口,G表示GDP。方程右邊第一項表示經濟規模效應,第二項表示人口增長效應,第三項表示技術進步效應。

基于(1)式進行因素分解分析,會有三種結果:如果某要素對環境的效應為正值,則表明該要素增加了環境壓力;如果某要素對環境的效應為負值,則表明該要素減少了環境壓力,有利于協調發展;如果某要素對環境的效應為零,則表明該要素不產生環境壓力。

在Commoner模型的基礎上,采用對數權重平均分解法(LMDI)對上述三種要素進行分析。LMDI分解法是完全的分解方法,不會產生殘差,而且乘法和加法兩種分解形式易于轉換,選擇任何一種都是無差異的,本文采用加法形式。具體如下:

I=E×P×C (2)

其中,E表示經濟規模效應,P表示人口增長效應,C表示技術進步效應。

(3)

(4)

式(3)中,為污染排放從年的變化,為年的污染排放量,為O年的污染排放量。為經濟規模對污染排放的影響;為人口增長對污染排放的影響;為技術進步對污染排放的影響。式(4)中的表示各因素變化對污染排放變化的效應值。

根據Ang的LMDI分解方法,可將式(3)右邊的各項表示為:(5)(6)(7)

3.2 數據來源

本文選擇江蘇省2005~2014年時間段的各項數據進行統計研究。其中,GDP、人口、能源消耗量、工業三廢等數據均來自相應年份的《江蘇統計年鑒》,工業碳排放的數據來源于《中國能源統計年鑒》的能源平衡表中的終端消費量的數據,根據表1的各種能源消費的碳排放轉化系數計算而得。GDP根據《江蘇統計年鑒》中的不變價轉換指數轉換為2005年不變價GDP。

4 資源環境的影響因素分析

經濟增長離不開經濟規模、人口數量、技術進步的共同作用。在研究人類各項生產生活行為對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程度中,經濟規模、人口數量、技術進步是影響資源環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將著重從上述三個因素來分析江蘇省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的影響研究。

根據前文所獲得的數據計算出各影響因素對污染排放的貢獻量,具體結果見表2。

4.1 經濟規模對資源環境的影響分析

經濟發展對環境資源的巨大壓力和環境問題對經濟發展的嚴重制約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道路上的主要困難和突出矛盾。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由表2可知,2006~2014年江蘇省經濟規模增長效應都是正值,并且逐年上升,可見經濟規模的擴大加劇了資源消耗量并造成環境污染的加重,并且起到了主導作用。

4.2 人口規模對資源環境的影響分析

人口的增長必然要求經濟活動水平的提高和規模的擴大,才能維持日益增長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需求。在現有的資源條件下,也存在著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人口界限。圖1表明,江蘇省人口總量控制得相當不錯,但是人口的增長貢獻了均值為8589.79萬噸環境污染。可見,人口規模的增大加重了江蘇省的資源、生態環境的壓力,但它并非主導作用。

4.3 技術進步對環境質量影響分析

從表2中可以看到,技術進步效應在2006到2014九年中是負值,表明在這九個時期技術進步效應減緩了江蘇省的資源環境壓力,該時期的技術進步從整體上來說屬于“環境友好型技術進步”,特別是在2013、2014年,技術進步效應分別達到-318539.20萬噸及-34784.71萬噸,說明這兩個時期技術進步效應對改善該地區的資源環境壓力起到了主導型作用。

5 結論

篇3

【關鍵詞】灰色理論;外商直接投資;生態效應

一、引言

開放經濟下,各國之間的經濟往來日益密切和頻繁,隨著全球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國際間資本流動與生態問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外商直接投資(以下簡稱FDI)在促進東道國經濟迅速增長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地暴露出來。中國多年來實施的改革開放政策吸引了大量FDI的進入,1979年至2010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累計金額10483.81億美元①,這其中包括相當一部分污染密集型產業,給當地的環境質量和社會福利帶來較大負面影響。資料顯示,中國經濟發展的環境污染代價持續上升,環境污染治理壓力日益增大,自2004年以來基于退化成本的環境污染代價從5118.2億元提高到9701.1億元,并且這一數字還在逐年升高,其中,2009年環境退化成本和生態破壞損失成本合計13916.2億元,較上年增加9.2%,約占當年GDP的3.8%②。

如何處理好引資與生態的關系,促進經濟的綠色發展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以中國30個省(市)為研究對象,采用灰色系統理論中的關聯度分析法,通過對外商在這些省份投資情況與生態環境若干變量之間的關聯分析,確定FDI的區位配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情況,重點關注FDI與生態環境的哪些變量之間具有更強的關聯度,并通過趨勢分析,研究FDI區位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變化。

二、文獻綜述

篇4

其實,在地球上沒有絕對的廢棄物。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循環利用。但是人類的介入,使這個循環出現了偏差,出現了不能循環的東西。比如早些年的發泡飯盒。如果這樣的話,那么,就是一個惡性循環。這樣地球的資源就會被消耗完。那么,地球就危險了。保護的措施應該是盡量的接近地球的自我循環。預防應該是多做些“遠視”,不要老是盯在經濟目標上。應該從人文和自然的角度出發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例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 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后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等。嚴重的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讓我們都來關愛自然,熱愛地球吧,手挽手、肩并肩、心連心地鑄起一道綠色環保的大堤,捍衛資源、捍衛環境、捍衛地球、捍衛我們美好的家園吧!

篇5

其實,在地球上沒有絕對的廢棄物。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循環利用。但是人類的介入,使這個循環出現了偏差,出現了不能循環的東西。比如早些年的發泡飯盒。如果這樣的話,那么,就是一個惡性循環。這樣地球的資源就會被消耗完。那么,地球就危險了。保護的措施應該是盡量的接近地球的自我循環。預防應該是多做些“遠視”,不要老是盯在經濟目標上。應該從人文和自然的角度出發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例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 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后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等。嚴重的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讓我們都來關愛自然,熱愛地球吧,手挽手、肩并肩、心連心地鑄起一道綠色環保的大堤,捍衛資源、捍衛環境、捍衛地球、捍衛我們美好的家園吧!

篇6

關鍵詞:經濟發展;環境污染;模型分析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7-00-01

一、環境污染的經濟學簡單分析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也是經濟系統運行的基礎,是經濟發展必要的前提條件。生態環境問題是由于人類長期的生產和生活等社會經濟行為引起的生態環境破壞而反作用于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不良影響,其實質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調。環境作為經濟發展所必須的一種資源,其具有資源的特性——稀缺性。自然環境是人類共同的財富,環境效益具有公共性,其收益分為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或正的外部效應和負的外部效應。判斷環境對經濟發展是外部經濟還是外部不經濟的標準是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的比較。

二、環境污染指數與經濟發展速度關系模型的建立

通過建立下面的模型來分析、探討環境污染指數與經濟發展速度之間的關系。在這個模型中有一個假設前提:因為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很多,我們把除環境外的其他所有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看做一個常數ū,此常數ū與環境污染指數是同步的,即當環境污染指數為Si時,該常數為ūi。由此給出經濟發展速度與環境污染指數之間的函數關系:VGDP=f(epi,ū)。在這個函數中,只有一個自變量epi, ū是一個參變量,即在這個函數中只考慮環境污染指數與經濟發展速度二者之間的關系。

上圖(a)是環境污染指數與經濟發展速度關系圖。其橫軸表示環境污染指數,用epi表示。縱軸表示經濟發展速度,用eds表示。上圖(b)是邊際環境—經濟發展速度圖。其橫軸表示環境污染指數,用epi表示,縱軸表示邊際經濟發展速度,用Mee表示。邊際環境—經濟發展速度又叫環境—經濟發展加速度,是指環境污染指數每變化一個單位所引起的經濟發展速度的變化量。用Mee表示。該概念中的加速度是來源于物理學中的加速度概念,加速度在物理學中是一個矢量,但在這里表示的是一個標量。

(a)圖中的A點是一個拐點,它表示的是環境——經濟發展加速度Mee由遞增變為遞減的一個轉折點,其對應(b)圖中的C點是環境——經濟發展加速度Mee的最高點mee*,這兩個點所對應的橫坐標都是e*。e*是一個分界點,它是環境污染指數epi對經濟發展速度eds產生的外部效應的分界點。

(a)圖中的B點是經濟發展速度eds的最大值點,其對應(b)圖中環境——經濟發展加速度Mee為0的D點,這兩個點所對應的橫坐標都是e。e是一個分隔點,它是環境污染指數epi對社會福利影響的分隔點。分界點與分隔點的區別是用哲學中的質量變的概念來界定的,分界點是指環境污染指數epi盡管過了該點,但社會福利只是發生了量變(社會福利是增加的),并沒有發生質變的點,而分隔點是指環境污染指數epi過了該點社會福利就發生了質變的點。

三、建立該模型的意義

通過對模型的分析可知,當epie時,經濟發展速度越過了最大值點B點。環境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成為了經濟發展的沉重包袱,此時環境——經濟發展加速度mee為0,社會福利開始減少。由此得出經濟發展速度與環境污染指數之間的函數關系: V(GDP)=f(epi, ū)=lim epi,lim epi=lim eds

四、針對保持模型中二者關系的對策

由分析知,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是“共生”的,如何才能做到環境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分析目前我國環境污染的原因可知,環境污染控制的效果沒有達到預期水平的主要原因是國家為了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對環境質量重視不夠,“偏愛、袒護”經濟發展,而相對的“歧視”環境。要想真正做到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堅持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應做到以下幾點:

(1)應該改變對國家公務員績效考核的制度,避免因追求個人成績而忽視社會經濟長遠發展的問題,加大產權制度創新的投入,使產權明晰化,盡可能地減少“公共區域”的范圍。

(2)確定環境的適宜指數,制定環境與經濟發展速度之間明確的標準,使環境與經濟的發展速度相適應。

篇7

【關鍵詞】中學化學教學;環境化學;環保意識

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成為全球各國關注的重點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制定了多項方針政策旨在減少環境污染,保護環境。化學是引起環境問題的重要因素,為了有效的減少環境污染,就必須在化學教育中加強對環境保護的知識宣傳教育。因此如何在學校化學教育中加強環境保護教育就成為了學校教學工作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環節。在中學向學生介紹有關環境化學與防止環境污染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

一、加強中學生環境化學教育的重要性

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是環保教育的第一步驟。在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首先根據教材的知識內容適當的加入環境保護相關的科學知識,努力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在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我國廣大農村這塊凈土帶來了新的環境污染和勞動保護問題。燃燒煤和機動車輛排放出的廢氣將對大氣造成更為嚴重的污染,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若不加強環境管理,讓不斷增加的工業“三廢”繼續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就會給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后果。所以對全民族進行環境、生態知識的宣傳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有必要從中學教育抓起。

二、結合化學教學對學生開展環境化學教育

1.通過課堂教育把環境保護作為小公民自覺行動

環境化學重要內容之一,是研究化學污染物在環境中的變化規律,即在原子、分子的基礎上用物理化學等方法去研究環境中化學污染物的來源、遷移、轉化過程中的化學行為,以及反應機制、積累和歸宿等。由于我國公民環境意識較差,這和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是不相適應的,要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使保護環境成為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首先就要從學生做起,從課堂做起。

2.通過實驗開展環境化學知識教育

中學教育目的之一,就是為社會造就合格的后備勞動者.中學化學教育對環境科學的學習將起著啟蒙作用,應很好地利用這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通過實驗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環保知識.中學實驗室的污染源多,國家提出居民區大氣中的有毒物質有21種,中學化學實驗室里就有14種。

三、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學習環保知識的認識

1.從人類與大自然的協調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環境化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原理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應著重于理論聯系實際和基礎知識面的擴展上,要以地球化學知識為基儲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為線索,講授空氣、水體、土壤、森林、植物與人類的關系,展示好的生態小環境和污染嚴重區的對比,簡明介紹當今世界關注的環境問題,以講座、競賽等形式讓學生提高認識,使學生深切地感到環境化學就在自己身邊。

2.針對溫室效應引導學生分析此類生態問題

運用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引導分析“溫室效應”,使他們了解到由于大氣層CO2濃度逐年上升,太陽能輻射的一部分――地球紅外輻射熱不能透過大氣層,因而造成“溫室效應”,使地球表面升溫、冰川溶化,直接影響著現代文明社會發展的情況,以提高對控制“溫室效應”等生態問題的認識,還應讓學生通過討論分析得出人類必須控制戰爭和固體廢物燃燒、大力發展森林等結論,以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

3.結合現有法律法規的宣傳加深學生對環保意義的認識

組織學生參加環保法律法規的宣傳,利用3月12日植樹節、5月31日世界無煙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等紀念日,取得當地環保、水保、森保等部門的支持,讓學生們在宣傳中了解我國有關這方面的規定和常識,以提高學生在環境管理環境文化方面的認識。

4.結合第二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對本地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區、水土保護區和環境污染區等進行實地考查,使他們認識到人與氣溫、氣候、空氣、谷物增產、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環境保護等都存在著密切關系,通過現場對比,豐富學生環境方面的知識,結合已學的知識,開展有關環境污染與保護知識的問答。

四、通過學生向社會宣傳環保知識促進全民環保意識的提高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據報道1993年全年生產和使用化學農藥達25萬噸,農村改革后,單純依賴使用化學農藥的單元從過去60萬個生產隊,擴大分散到億萬農戶,直接接觸農藥的約有2~3億人,每年全國因農藥中毒傷亡人數超過10萬人。由于缺乏生態、環境意識與農藥常識,環境科學教育又未跟上,因而全國各地濫用劇毒化學農藥的現象相當普遍,這不僅危及億萬農民的生命安全,也禍及全社會幾億個普通家庭。通過學生向親人、朋友及社會各界宣傳環保知識,不僅可促進當地環保工作的開展,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而且還可推動無公害生物農藥的研究和使用。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學生作為國家建設的接班人,其環境保護意識的高低直接關系著我國的發展進步。因此,化學教師必須充分重視努力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積極投入到環境保護之中,營造和諧環境。

參考文獻:

[1] 中國大百科全書《環境科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年12月

篇8

關鍵詞:城鎮化;環境污染;邊際;主成分;STIRPAT模型

中圖分類號:F299.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31-0096-03

引言

工業文明興起之時,人類便開始了從農村向城市化的發展。然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也會導致環境污染加重、資源使用超負荷、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等一系列負面影響。近幾年霧霾天氣影響的范圍與深度都在逐漸加大,甚至幾度成為年度關鍵詞,水資源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生活垃圾污染愈演愈烈,所以城鎮化發展到底保持多快的速度才是合適的?城鎮化的發展會帶來經濟的增長,也會帶來各項污染指標的增長,無論從經濟學角度還是合理規模增長角度來看,一個地方的城鎮化總歸有邊際效應,一旦突破某項指標的臨界值,原住民的教育、醫療、資源、就業等都會攤薄,對于攤大餅式的發展,資源環境承受度很難在短期內支撐起來,甚至會超出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后續的治理問題又將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因此,本文的探索對制定協調城鎮化與環境之間關系的政策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一、變量與測度模型

城鎮化是一個農村化逐漸轉變為城市化、工業化,人口聚集化、規模化的過程。最直觀的結果就是城鎮人口增多,所以一般用城鎮化率來反映一個地區的城鎮化水平高低,即一個地區常住于城鎮的人口占該地區總人口的比例。

自然環境具有自凈能力,但是過多的人類活動參與,使得環境中有害物質增加到超過自然的自凈能力就會出現環境污染。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土壤污染和水體污染,由于人類城市化過程中最主要的活動是日常生活以及工業生產,所以選取了人均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萬噸/萬人),人均生活污水COD排放量(噸/萬人),人均生活垃圾清運量(萬噸/萬人)等指標來評價城鎮化對環境的污染效應。

(一)數據來源

基于本文的研究目標和選取的變量,考慮數據的準確性以及獲取的可行性,從《安徽省統計年鑒》(2000―2015)中選取了城鎮化率和各指標相關數據,以及常住城鎮人口、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和安徽省的GDP數據。

(二)污染測度模型

1.邊際污染測度模型。城鎮化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常住于城市的人口比重越來越大、城市非農業產業的發展進步迅猛,包括服務業與工業,而基于我國的現狀,最主要的就是工業的迅速發展,所以將上述的幾項指標除以安徽省常住人口,每年各項指標較上年的增量除以當年的城鎮化率的增量,具體用以下的公式表示:

ΔQc=■

其中,Qi表示第i年安徽省城鎮環境污染物的人均排放量,Ci表示第i年安徽省城鎮化率,ΔQc為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帶來的人均城鎮污染物增加量,此式將安徽省城鎮化率對環境污染的進行了量化表示,可以更直觀地看到城鎮化對于環境的影響。

2.綜合污染測度模型。綜合污染測度主要選用因子分析法

(1)利用SPSS20.0先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為消除各指標變量單位間的量綱影響)。

(2)利用最大方差法提取公共因子。如果各個變量在公共因子上的載荷相差不大,多為中等水平,則需要進行因子旋轉,一般采用最大方差法,也叫正交旋轉法。

(3)_定權重。

3.STRIPAT城鎮化回歸模型。STIRPAT全名為可拓展的隨機性的環境影響評估模型,最初由Dietz和Rose所提出,可利用其來來探討各因素(人口、財產、技術)對環境壓力的影響,具體模型如下:

It=aPtT1AtT2TtT3et

其中,It為環境污染指標,Pt表示為人口指標,At為富裕度指標,Tt代表技術水平,指標Ti,(i=1,2,3)稱為對應各因素的環境彈性系數,表示各因素每增長1%,環境污染增長Ti%,a為常數項,e為誤差項。為了探討城鎮化率對環境的影響,將城鎮化率(記為Zt)添加到公式中,并將上述非線性模型兩邊取對數轉化為線性模型,變換后的模型如下:

lnIt=lna+T1lnPt1+T2lnAt+T3lnTt+T4lnZt+tlne

其中,得到的污染綜合得分表征為環境污染指標,以及城鎮人口表示為人口指標,人均GDP表示為富裕度指標,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和內部支出情況表示為技術水平指標,利用Eviews帶入估算出各環境彈性系數,可以直觀看出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帶來的環境污染得分的百分比變化。

二、安徽省邊際環境污染效應實證分析

(一)污染測度

1.邊際污染測度

首先,所獲取的指標數據(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生活污水COD排放量、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煙塵排放量,工業粉塵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生活垃圾清運量)除以各年安徽省的常住人口總數,獲得各指標數據的人均數,然后根據以上部分所述的邊際污染指數計算方法,得到的結論如下:2000―2014年,安徽省的城鎮化率每年每提高1個百分點,各項環境污染指標都受到相應的影響。其中,除了人均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增加量出現了明顯的減少,人均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增加量總體有少量的減少趨勢,剩下的各指標增加量總體上都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這說明這幾年一直強調的節能減排政策,以及對生活污水的技術處理有了顯著的效果。而人均城鎮生活污水量排放量的增加量逐年增加的趨勢最明顯,人均工業廢氣排放量與人均工業粉塵排放量的增加量。其次,這與近幾年來安徽省的空氣質量下降、大氣污染嚴重息息相關。人均固體廢棄物增加量不減的趨勢也是導致環境污染的一大因素――有害物質通過地表、水資源對人們的生活以及環境造成惡劣的負面影響。

2.綜合污染指數測度

(1)利用SPSS 20.0,將人均數據進行標準化,首先進行數據檢驗,看看本次的樣本數據是否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KMO檢驗用于檢驗變量間的偏相關系數是否過小。KMO值越接近于1,表示變量的共同因素越多,變量間的凈相關系數越低,越適合做因子分析。由分析結果可知,KMO的值為0.769,說明該樣本總體的變量較適宜進行因子分析。

(2)根據上部分的說明,將9個指標的數據進行降維處理,得到的變量方差解釋結果(如表2所示)。

按照系統默認的提取方法,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由表2可得,提取了3個主成分,主成分1提取了總方差66.824%,主成分2提取了總方差的14.2%,主成分2提取了總方差13.102%,累計解釋了總體方差的94.126%,即所有指標的94.126%可以由這3個主成分表示。

(3)采用正交旋轉法進行因子旋轉,對原始載荷矩陣進行調整簡化。

(4)根據成分得分系數矩陣以及公式計算綜合得分,將得分進行排名(見下頁表3)。

根據在綜合得分的排名可看出,2011年之前的得分都為負數,之后便開始一直出現正數。且總體而言,2000―2014年安徽省的環境污染得分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這與上一部分的邊際污染結果一致。所以可以得出安徽省近幾年來的環境污染情況越來越嚴重。

3.城鎮化與環境污染的效應關系

注意到環境污染綜合得分有些為負值,由于取對數時變量不能為負值,所以首先參照張樂勤、張勇在《城鎮化演進邊際污染效應及其庫茲涅茨曲線探析:基于安徽省的實證》中的處理方法,將綜合污染得分按照下式進行百分比的轉變:

可以計算得出,安徽省的環境污染從2004年的最低46.37到2011年的60.66,七年時間增加將近15分,平均每年增加2分多,但是2011年后的污染的增勢有所緩解,基本維持在60.6,處于較穩定的狀態。對數線性回歸結果(如下頁表4所示)。

P值都大于0.05,接受殘差為白噪聲序列的原假設,所以可以認為回歸模型是平穩的,較好地模擬了幾個變量之間的關系。

另得到R2為0.9343,說明在線性回歸模型中,環境增長率總離差中,由這4個離差解釋的部分占93.43%,模型擬合的較好。DW值為2.0659,說明不存在自相關性。

得到關系式為:lnIt=-10.69277+1.16225lnAt-1.0121741lnTt+

1.351754lnPt+3.165704lnZt

所以由上式可以知道,2000―2014年安徽省的人均富裕度、技術進步、城鎮人口以及城鎮化率4個因素對環境污染都會有影響。根據模擬得知,當安徽省的人均GDP、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城鎮人口和城鎮化率每增加1%,環境綜合污染得分分別增加1.16225%、-1.012174%、1.357154%和3.165704%。所以,城鎮化率的提高對于環境的影響力度大于其他幾個影響因素,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是造成安徽省近幾年的環境污染不可忽略的原因。

(二)結論

本文通過對安徽省2000―2014年相關數據的分析,得到以下幾點結論:第一,經過對安徽省城鎮化的邊際污染指數分析得出,2000―2014年,城鎮化率每年每提高1個百分點,各項環境污染指標都受到相應的影響的結論。第二,經過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了3個公共因子,這3個公共因子對環境污染的貢獻率分別為0.608541、0.118874、0.097573。所以,第一公共因子對環境的污染力度明顯高于其他公共因子。對于減少環境的污染,要著重從第一公共因子中的那幾個指標入手。第三,建立STIRPAT模型,結合本文的探討目標,強調當安徽省的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c,環境綜合污染得分將提高3.165704的百分點,是城鎮化率增長的3倍之多,且城鎮化率的提高對于環境的影響力度要大于其他幾個影響因素,所以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是造成安徽省近幾年環境污染的最主要的原因。

三、建議

根據本文的結論,對于從哪些方面、怎樣適當發展城鎮化以減少對環境的惡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第一,城鎮化過程中伴隨著各項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所以不能一味追求城鎮化率數字上的進步,繼續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在考慮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的基礎上,尋求一個人與自然、人與生態協同共存的平衡點,做到在最大速度發展城鎮化的同時使環境能夠自我調節、自我消化。第二,城鎮化過程中二氧化硫以及污水中的COD排放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所以我們要繼續保持以及更進一步的貫徹落實節能減排、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政策,繼續加強對廢水、廢氣的處理以及排放,從源頭上做到城鎮化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第三,城鎮化過程中帶來的工業化程度加大是引起環境污染的一大重要因素,所以在城鎮化進程中要深化產業結構改革,盡量發展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產生少的行業,逐漸減少工業企業的比重,加大服務業的比重,這樣就可以發展與環境健康發展的城鎮化產業結構。第四,建立生態工業園區,在發展工業的同時利用生態進行循環發展,綠色發展,協調發展。且各生態工業園區要結合實踐,聯系自身的特點進行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協調統一、合理運轉、機制透明的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監管機制。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生態改造監管機制在工業生態園區實際建設中的指導監督作用,否則一切都是空談于紙。

參考文獻:

[1] 張樂勤,張勇.城鎮化演進邊際污染效應及其庫茲涅茨曲線探析:基于安徽省的實證[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15,(1):33-38.

[2] 王立猛,何康林.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中國環境壓力的時間差異――以1952―2003年能源消費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

2006,(6):862-869.

[3] 聶國卿,尹向飛,鄧柏盛.基于STIRPAT模型的環境壓力影響因素及其演進分析――以湖南省為例[J].系統工程,2012,(5):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精品呦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不卡 | 午夜国产精品小蝌蚪在线观看 | 最新国产清清在线视频 | 亚洲最新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一区欧美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