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的社會效益8篇

時間:2023-08-15 09:26:3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河道治理的社會效益,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河道治理的社會效益

篇1

關鍵詞:小流域;治理;措施

1、前言

鄞州區丘陵山地占國土面積的40%左右,這些地區山溪性河流眾多,形成相對獨立的小流域。山區小流域由于雨量豐沛,河流源短流急、水位暴漲暴落,臺風暴雨及形成的突發性山洪易造成人員傷亡和房屋建筑、道路橋梁、水利設施、農田土地等損毀,嚴重影響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為進一步完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提高山區小流域山洪防御能力,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保障農村的公共安全,針對鄞州區小流域治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專門調查研究,并提出對策措施,為科學治理小流域提供參考。

2、小流域概況

鄞州區境內地貌東南部與西部為丘陵與山地,中部為寬廣的平原,總形態呈馬鞍形。東南部丘陵山地面積為375.48km2,有太白、福泉、金峨諸山,以太白山最高,主峰高程海拔656.9m。鄞州區內流域面積大于20km2的小流域共10條,分布人口81464人,耕地51472畝,其中橫溪小流域已經完成綜合治理建設,東錢湖地區上游溪道合并為1個小流域。

3、存在主要問題

由于各鄉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到目前為止,全區小流域治理進度和標準存在較大差異。總體上講,全區80%以上小流域的過鄉鎮、村莊段都進行了簡單的治理,但是防洪標準較低,除部分鄉鎮段防洪標準達到10年一遇以上外,一般僅能滿足2~5年的防洪標準。目前,小流域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3.1防洪標準較低

小流域整體防洪標準較低,一般在二~五年一遇,有的僅為兩年一遇以下的防洪標準,防御山洪災害的能力很低。主要表現在:

防洪堤標準低、不連續。現有河道防洪堤高度不夠,基本上為村鎮自發修建,大多數堤防只修建于村鎮附近,并且堤身單薄,遭遇洪水時易損毀。

溪河蜿蜒曲折,排水不暢。由于缺少全面統一的科學治理,部分溪道淤積,部分河段沖刷嚴重,受水流頂沖影響,彎曲河段遇大洪水時易漫頂潰堤。

許多小流域上游雖建有山塘水庫,但眾多水庫、山塘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一旦遇到大洪水,容易出現溢流堰毀壞,下泄流量急劇增加,給下游造成威脅。同時,由于一些水庫溢洪道出口缺少配套河道或下游河道建設標準低,也易形成洪災。

3.2環境臟、亂、差

山區小流域非村莊段一般地面植被較好,山泉錯落,水質較好,但穿鎮過村段沿岸傾到生活垃圾多,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水體懸浮物、COD污染物嚴重超標,部分河道水質發生惡化,臭味較濃,呈黑色混濁狀態,河中生物瀕臨絕跡。

3.3溪道大量被填被占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大規模的村鎮建設,各地填溪、堵溪、縮窄溪道等現象普遍,造成河床淤積,行洪斷面越來越小,洪水出路變窄,洪水漫堤,形成洪災。部分灘地上亂搭、違建房屋現象嚴重,嚴重影響河道行洪。

同時,由于缺少系統的規劃,各村鎮修建防洪堤時未考慮河道的行洪能力,僅根據自身條件與利益修筑堤防,加劇了河道岸線的曲折程度和局部沖淤變化,致使河道行洪受阻。

3.4管理十分薄弱

鄞州區小流域大多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辦法。小流域管理范圍不明確,堤防建設標準不一,人類不合理的涉河活動沒有受到應有的制約,造成河道縮窄,溪流淤積,水環境惡化。

4、治理標準及對策措施

4.1治理標準

根據《防洪標準》(GB50201-94),當防護區人口<20萬人時,防洪標準(重現期)為10~20年。人口密集、鄉鎮企業較發達或農作物高產的鄉村防護區,其防洪標準可適當提高。據此,我市小流域防洪標準宜為:

防洪堤:保護農田達到5年一遇防洪標準,保護村莊達到10~20年一遇防洪標準,保護鄉(鎮)達到20~50年一遇防洪標準,保護縣城達到50年一遇防洪標準。

4.2對策措施

山區小流域治理需要綜合考慮不同保護對象的防洪要求,根據山區洪水和溪道的特點、防治現狀及其要求,因地制宜的采取攔擋、疏浚、排導與加固措施,進行綜合治理。

4.2.1攔蓄措施

對不同類型的山區河道,根據特點與需要,在上游修建或擴建水庫,攔蓄洪水。對已建水庫針對20年一遇的洪水進行優化調度研究,充分利用水庫的防洪庫容,減少下游小流域洪水災害。

4.2.2河道整治工程

對于淤塞的河段,通過疏挖和清障等,擴大行洪斷面;對于岸坡垮塌嚴重的堤防采取護岸措施,同時清除各類阻水建筑物,確保河道行洪順暢。

4.2.3堤防工程

根據流域防洪總體規劃,在規劃布置防洪堤的兩岸修建防洪堤,堤防標準根據保護對象的重要性確定。堤防工程是小流域治理的重點。

4.2.4排洪渠修筑

為防治山丘區坡水危害農田和居民,應結合防洪工程,可以修建排洪渠,將洪水撇出農田區和居民區。

5、建議

5.1根據規劃,分期實施方案應堅持以下原則:“先突出、后一般”的原則,“先鄉鎮、后村莊”的原則,“先眾多、后稀少”的原則,“先附近、后周邊”的原則。

5.2以點帶面。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浩大,是一項艱巨的長期的任務,要根據財力逐步實施。近期,要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根據輕重緩急,篩選災情嚴重、影響大、急需治理的小流域,開展綜合治理試點,試點成功后逐步推開小流域治理。對列入綜合治理試點的,要將綜合治理區的項目進行分解,落實到各相關部門,并將綜合治理試點項目明確各自的工作重點,各司其責,加強協調,形成合力。要因地制宜,針對具體的小流域特點,科學地采取相應的綜合治理措施,實現綜合治理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5.3強化管理。要提高小流域的生態質量,維護小流域的生命健康,不僅要治理,更要重視管理,落實以防為主,切實加強對河道的管理,嚴禁在河道棄土棄渣和在河道內占地建房,規范河道采砂管理,清理“三無”小水電。切實加強沿溪沿河森林植被保護和培育,引導農民科學山地耕作和營林作業,從源頭上減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植被質量。

5.4加大投入。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同時小流域綜合治理又是公益性工程,主要體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難以按市場化運作,因此,必須建立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社會積極參與的投入機制。例如對接中央國債項目,爭取中央國債項目支持小流域綜合治理;對接省市項目,如新農村建設、“強塘固房”工程、生態林保護工程、山地綜合開發、平整土地、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要落實各級財政設立小型農田水利補助費,重點用于小流域綜合治理。要鼓勵群眾參與,鼓勵自籌資金和投工投勞參與建設。要用政策支持對小流域綜合治理,如在用地、稅收等方面采取優惠政策。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小流域綜合治理投入。新晨:

參考文獻:

1、寧波市山區小流域治理規劃,[R],寧波市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研究院2007.7。

篇2

關鍵詞:小流域;治理;措施

1、前言

鄞州區丘陵山地占國土面積的40%左右,這些地區山溪性河流眾多,形成相對獨立的小流域。山區小流域由于雨量豐沛,河流源短流急、水位暴漲暴落,臺風暴雨及形成的突發性山洪易造成人員傷亡和房屋建筑、道路橋梁、水利設施、農田土地等損毀,嚴重影響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

為進一步完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提高山區小流域山洪防御能力,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保障農村的公共安全,針對鄞州區小流域治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專門調查研究,并提出對策措施,為科學治理小流域提供參考。

2、小流域概況

鄞州區境內地貌東南部與西部為丘陵與山地,中部為寬廣的平原,總形態呈馬鞍形。東南部丘陵山地面積為375.48km2,有太白、福泉、金峨諸山,以太白山最高,主峰高程海拔656.9m。鄞州區內流域面積大于20km2的小流域共10條,分布人口81464人,耕地51472畝,其中橫溪小流域已經完成綜合治理建設,東錢湖地區上游溪道合并為1個小流域。

3、存在主要問題

由于各鄉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到目前為止,全區小流域治理進度和標準存在較大差異。總體上講,全區80%以上小流域的過鄉鎮、村莊段都進行了簡單的治理,但是防洪標準較低,除部分鄉鎮段防洪標準達到10年一遇以上外,一般僅能滿足2~5年的防洪標準。目前,小流域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3.1防洪標準較低

小流域整體防洪標準較低,一般在二~五年一遇,有的僅為兩年一遇以下的防洪標準,防御山洪災害的能力很低。主要表現在:

防洪堤標準低、不連續。現有河道防洪堤高度不夠,基本上為村鎮自發修建,大多數堤防只修建于村鎮附近,并且堤身單薄,遭遇洪水時易損毀。

溪河蜿蜒曲折,排水不暢。由于缺少全面統一的科學治理,部分溪道淤積,部分河段沖刷嚴重,受水流頂沖影響,彎曲河段遇大洪水時易漫頂潰堤。

許多小流域上游雖建有山塘水庫,但眾多水庫、山塘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一旦遇到大洪水,容易出現溢流堰毀壞,下泄流量急劇增加,給下游造成威脅。同時,由于一些水庫溢洪道出口缺少配套河道或下游河道建設標準低,也易形成洪災。

3.2環境臟、亂、差

山區小流域非村莊段一般地面植被較好,山泉錯落,水質較好,但穿鎮過村段沿岸傾到生活垃圾多,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水體懸浮物、COD污染物嚴重超標,部分河道水質發生惡化,臭味較濃,呈黑色混濁狀態,河中生物瀕臨絕跡。

3.3溪道大量被填被占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大規模的村鎮建設,各地填溪、堵溪、縮窄溪道等現象普遍,造成河床淤積,行洪斷面越來越小,洪水出路變窄,洪水漫堤,形成洪災。部分灘地上亂搭、違建房屋現象嚴重,嚴重影響河道行洪。

同時,由于缺少系統的規劃,各村鎮修建防洪堤時未考慮河道的行洪能力,僅根據自身條件與利益修筑堤防,加劇了河道岸線的曲折程度和局部沖淤變化,致使河道行洪受阻。

3.4管理十分薄弱

鄞州區小流域大多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辦法。小流域管理范圍不明確,堤防建設標準不一,人類不合理的涉河活動沒有受到應有的制約,造成河道縮窄,溪流淤積,水環境惡化。

4、治理標準及對策措施

4.1 治理標準

根據《防洪標準》(GB50201-94),當防護區人口

防洪堤:保護農田達到5年一遇防洪標準,保護村莊達到10~20年一遇防洪標準,保護鄉(鎮)達到20~50年一遇防洪標準,保護縣城達到50年一遇防洪標準。

4.2 對策措施

山區小流域治理需要綜合考慮不同保護對象的防洪要求,根據山區洪水和溪道的特點、防治現狀及其要求,因地制宜的采取攔擋、疏浚、排導與加固措施,進行綜合治理。

4.2.1攔蓄措施

對不同類型的山區河道,根據特點與需要,在上游修建或擴建水庫,攔蓄洪水。對已建水庫針對20年一遇的洪水進行優化調度研究,充分利用水庫的防洪庫容,減少下游小流域洪水災害。

4.2.2河道整治工程

對于淤塞的河段,通過疏挖和清障等,擴大行洪斷面;對于岸坡垮塌嚴重的堤防采取護岸措施,同時清除各類阻水建筑物,確保河道行洪順暢。

4.2.3堤防工程

根據流域防洪總體規劃,在規劃布置防洪堤的兩岸修建防洪堤,堤防標準根據保護對象的重要性確定。堤防工程是小流域治理的重點。

4.2.4排洪渠修筑

為防治山丘區坡水危害農田和居民,應結合防洪工程,可以修建排洪渠,將洪水撇出農田區和居民區。

5、建議

5.1根據規劃,分期實施方案應堅持以下原則:“先突出、后一般”的原則,“先鄉鎮、后村莊”的原則,“先眾多、后稀少”的原則,“先附近、后周邊”的原則。

5.2以點帶面。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浩大,是一項艱巨的長期的任務,要根據財力逐步實施。近期,要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根據輕重緩急,篩選災情嚴重、影響大、急需治理的小流域,開展綜合治理試點,試點成功后逐步推開小流域治理。對列入綜合治理試點的,要將綜合治理區的項目進行分解,落實到各相關部門,并將綜合治理試點項目明確各自的工作重點,各司其責,加強協調,形成合力。要因地制宜,針對具體的小流域特點,科學地采取相應的綜合治理措施,實現綜合治理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5.3強化管理。要提高小流域的生態質量,維護小流域的生命健康,不僅要治理,更要重視管理,落實以防為主,切實加強對河道的管理,嚴禁在河道棄土棄渣和在河道內占地建房,規范河道采砂管理,清理“三無”小水電。切實加強沿溪沿河森林植被保護和培育,引導農民科學山地耕作和營林作業,從源頭上減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植被質量。

5.4加大投入。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同時小流域綜合治理又是公益性工程,主要體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難以按市場化運作,因此,必須建立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社會積極參與的投入機制。例如對接中央國債項目,爭取中央國債項目支持小流域綜合治理;對接省市項目,如新農村建設、 “強塘固房”工程、生態林保護工程、山地綜合開發、平整土地、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要落實各級財政設立小型農田水利補助費,重點用于小流域綜合治理。要鼓勵群眾參與,鼓勵自籌資金和投工投勞參與建設。要用政策支持對小流域綜合治理,如在用地、稅收等方面采取優惠政策。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小流域綜合治理投入。

參考文獻

1、寧波市山區小流域治理規劃,[R],寧波市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研究院2007.7。

篇3

關鍵詞:水利規劃;河道整治;綜合利用

對水利規劃中的河道進行詳細的治理是為了滿足水利建設的要求,從而能夠治理和更好的完成水利項目施工建設。對于河道來說,其自身的狀態一直處于變化之中,河道的整治規劃工作通常要在動態的情況下對河道進行整治。在河道治理和開發過程中,某些水利工程的施工會改變河道水文形勢的發展和發生,對河道上下游以及兩岸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

1 水利規劃中河道整治的內涵

所謂水利規劃中的河道整治工作是為了滿足河道演變規律和兩岸群眾的生命安全而必須對水利河道進行整治和規劃工作的全稱。水利河道整治是水利工程施工建設中必須要考慮的部分,其良好的規劃是為了更好的進行河道整治工作的前提。

2 水利規劃中河道整治的類型

2.1 根據河道自然條件進行劃分

根據地質地貌等自然因素我們將河道劃分為山地河道、平原河道以及河口河道。其中第一種類型河道兩側大多有山體巖石組成,河床主要有基巖或者粗砂石構成,河底通常比較陡峭,落差高度大,水流較為明顯,對其進行整治的主要標準是航運和工業取水位,施工時應該將具體的方案在規劃中得到體現。第二種河道類型主要是由水沖擊土壤而形成的,河道內部的砂石和泥沙的比例不穩定,差異性較高,河流蜿蜒崎嶇,形成很多小的水系,主要以防洪、航運和城市建設為整治標準,按照不同河道的類型,有針對性的提出相應的措施。對于彎曲度較大的河道通過整治可以形成微彎河道或者形成穩定的岔道河道。第三種河道的類型主要是由于水流和潮流對河口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而形成的,該種類型的河道整治的標準為防洪、航運和灘地為主,并采取固灘護岸、疏浚等措施對其進行整治。

2.2 根據水利樞紐對河道的影響進行劃分

按照這個標準可將河道劃分為三種,即庫區河段、壩區河段以及壩下游河段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的河段主要研究的是水庫回水的變化情況,水路的回水變化情況同時兼具了自然河道和人工河道兩方面的特點,對于河道內某些碼頭和港口的區域很容易產生泥沙堆積現象,弱化了河道對邊界水域的控制作用,這時可將河道逐步的發展為單一的微彎河道,這樣可以有效的改善航道碼頭以及取水口的自然條件。同時在規劃中還可以制定一些有利于河道整治工作開展的措施,便于后期的整治工作。第二種河道類型的規劃主要是配合水利工程設計,針對河流上游和下游部份河段進行了整治工作,控制河水的流量,確保河道運行的通暢以及滿足防洪抗洪的要求,在最大程度上發揮水利工程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對于第三種河道類型的河道規劃研究主要是實現對河道的動態變換而采用的相應的解決方案。對于該種河道來說,堤壩改變了河道原來的流經方向,導致了下游河道的水位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河道的防洪和泄洪的能力,因此對于上述的變化可以進行嚴密的檢測,并作出合理的預測,制定出相應的治理方案和具體的操作流程對其進行治理。

2.3 根據河道的整治程序進行劃分

按照這個標準可以劃分為河勢和局部河段兩個類型,對于河道環境復雜和施工難度大的河段來說,對河道進行分段整治是一項有效的措施。通過對河道運行過程中的變化情況,根據不同區段的河道運行情況,采用不同的措施,是解決河道不良狀況的最好措施。施工時采用的一般方案是結合其他整治方式對其進行綜合的治理。對于第二種類型的河段整治工作,主要根據水流量的穩定情況,對河道的局部區域進行合理的治理,實現防洪、抗洪、航運以及水利工程建設的要求。

2.4 根據部門的具體要求對其進行換劃分

根據這個標準可以將其劃分為航道整治、橋渡河段治理以及取水河段質量三種規劃方案,主要是根據水利部門的某一個具體的要求,同時兼顧各種施工情況,最大程度發揮出河道的整體效益和功能。

3 水利規劃中河道整治的具體內容

3.1 河道特征以及變化情況

這項內容涉及到河道的區域環境情況,河岸的結構、河床的地質地貌以及河道的變化情況,在這個過程中要對其進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斷,預測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對于即將投入施工建設的河道和水域,采用定量分析的方式分析其可能發生的情況,采用的分析方法通常是實測資料預測分析方法、模型模擬分析、實驗調查法等。

3.2 河道的綜合運行情況的調查分析

該項內容主要涉及到河流兩岸的城鎮建設、堤岸的加固和防護以及抗洪、防洪的情況以及航運的實際情況,對這幾項內容進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斷,探討河道整治的整體效果和效益,不斷總結其中的經驗和教訓。

3.3 河道整治措施

將各河道整治過程中的全部要求并結合河道運行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制定詳細的治理措施。

3.4 河道整治的效益分析

這項內容主要涉及到河道治理完成之后的各項效益分析,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對河道兩側城市的經濟發展、水資源利用等社會效益。河道整治是一項綜合的、動態的工程,因此在治理過程中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出合理的整治方案,達到節約資金,提高各項效益的目的。

4 水利規劃中河道整治的標準

4.1 河道水流量以及水位的設計

在治理過程中,要密切結合河道兩側的實際情況,合理的設置出河道的流量大小,確定與河道防洪抗洪標準相當的水流量,采用造床測量或者平灘流量的方法對河道的流量和水位進行有效的測量。對于枯水期的河道水流量的設計標準應該滿足通航續航的標準。

4.2 整治線

河道的整治線說的是河道治理方案實施之后能夠滿足設計流量下的平面輪廓線。通常情況下,將其分為洪水河槽整治線、中水河槽整治線以及枯水期河槽整治線,其中第二種的整治線對河道的河勢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中水河槽整治線在設計圖上通常呈現出一定曲率的連續曲線,曲線之間通過河勢的直線進行連接,不能形成單一的河道和河槽。其彎曲半徑和曲線間的長度一般參照的是附近河段的長度具體情況進行確定,最小彎曲半徑一般為河道寬的9倍左右。如果河道還要滿足通航和續航的標準,在上述標準之上,結合航道的要求,根據穩定深槽或者江心洲設計枯水河槽整治線,枯水河槽彎曲半徑與曲線段間長度,可根據鄰近河段確定,通常比中水河槽整治線數值小。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對水利規劃中的河道進行整治過程中,應該綜合考慮河道的各方面因素,并將其綜合起來,并結合河道整治工作根據河道流量的變化狀態以及變化的因素,將河道周圍的情況與上游下游以及河道兩岸的城市和群眾用水緊密結合起來。對整治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要積極的進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綜合治理,將河道的整治規劃工作全面落實到位。

參考文獻

[1]孫麗娜,劉曉敏,陳星.河道整治存在問題與解決方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1(10)46.

[2]徐國賓.論城市河道整治與景觀生態設計[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0,6(04)27.

[3]郭允霞.水利綜合規劃中河道整治的規劃[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9(04)255.

[4]曲鵬飛.關于水利綜合規劃中河道整治規劃的綜述[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3(19)14.

篇4

[關鍵詞]河道治理;工程設計;木槽澗河;廣靈縣

1流域概況

壺流河發源于廣靈縣邊界的石人山一帶,為桑干河支流,大致由西向東流經廣靈縣全境,于洗馬莊出省境流經河北省蔚縣、陽原兩縣,在錢家沙洼匯入桑干河。境內干流全長66km,河道平均縱坡8.84‰。河流由西到東上窄下闊,呈壺狀,上白羊以上段為土石山區,河床為砂礫石,河道為“V”字型順直河段,河床基本穩定;上白羊至賀窯為黃土丘陵,賀窯以下河段為沖積平原,河道為“U”字型寬淺式游蕩河段,易淤積,河床穩定性差。木槽澗河為其主要支流之一。木槽澗河惠花村段河道治理工程始于水神堂渡槽上游30m處,沿河道向南至惠花村段,河道長3.4km。防護區內保護的村莊4個,耕地人口2.8萬余人,工礦企業5個,按規模屬一般鄉鎮,但區內保護文物單位較多。工程治理段始于水神堂渡槽上游30m處,沿河道向南至惠花村段,河道長3.4km,是河道行洪的主河道。

2河道治理工程設計

2.1治理目標及內容

工程通過河堤整治和河道清淤疏浚,提高河道的防洪標準,使沿河兩岸城鎮及村莊的防洪標準達到規定的20年一遇標準。河兩岸堤防等級為Ⅳ級,次要建筑物、臨時工程為Ⅴ級建筑物;地震基本烈度為Ⅶ度,地震設防烈度為Ⅶ度。治理工程內容包括堤防工程、險工控導工程和河槽疏浚清淤工程。

2.2堤防設計

河堤縱段設計原則為盡量結合原河道底坡,減少工程開挖量。河道設計洪量270m3/s(20年一遇),根據河道現狀,其斷面形式選用梯形,堤防斷面設計為兩種型式。在地形開闊地段采用土堤型式,地勢狹窄段采用重力式擋土墻型式。2.2.1土堤設計西岸堤段采用土堤型式,長1490.4m,堤頂寬4m,筑堤土料盡可能利用河道土料,臨水側和背水側邊坡均采用1∶2,迎水坡采用格賓石籠防護,防護材料自上而下依次為300mm厚格賓石籠、150mm厚碎石墊層、反濾土工布;背水坡采用撒草籽護坡,為方便防洪搶險,堤頂設3.0m寬泥結石路面。現狀堤高0~2.2m,對堤防高度不滿足防洪要求的堤段進行加高培厚,加固加高段在新舊堤身結合面要求刨毛處理,在新筑堤段,要求對堤基進行處理,清基平均深度約0.5m,堤身填筑要求,粘性土壓實度不低于0.90,非粘性土相對密度不小于0.60。填筑碾壓參數通過現場試驗確定。2.2.2重力式漿砌石斷面設計由于兩岸地形條件限制,東岸段采用重力式擋土墻斷面,能夠節省占地,總長5309.6m,擋墻斷面尺寸,頂寬0.6m,臨水側邊坡1∶0.5,背水側直立,基礎埋設1.5m。2.2.3堤基處理設計堤基土層分布不均勻,具有輕微的濕陷性,碾壓基礎以消除濕陷性。擋土墻為重力式漿砌石類型,會產生不均勻變形,需設置橫縫和沉陷縫,橫縫沿墻身縱向15m/條,縫寬度為2cm,木板填充(一般選用瀝青質),沉陷縫則設在墻體斷面突變處。

2.3險工控導工程

險工段采取的工程措施是依堤而設短丁壩群,丁壩群重點布置在彎道及頂沖點的下游側,以主流頂沖點為界,上下游護岸長度之比為2∶3。共布置4組26條丁壩,丁壩依堤而設,采用下挑、非淹沒式丁壩,用格賓石籠護砌。2.3.1防沖設計根據沖刷計算結果,堤腳最大沖刷深度為2.0m,在堤腳向河道方向鋪5m寬的格賓石籠防沖材料,格賓石籠厚500mm。2.3.2河道清理設計河道清理范圍自北始于水神堂渡槽上游30m處,沿河道向南至惠花村段,總長3.4km。河道清理設計按照河道設計縱坡、設計寬度清理,將河道內違章建筑、違章造地拆除清理,以設計河底高程為界,高的河段開挖清理,低的河段保持原狀。

2.4水土保持設計

2.4.1工程措施工程開挖河道產生土石和清基土的棄渣,河道土石方回填基本平衡,有少量棄土,就近運至河道兩側的低洼地帶回填壓實,清基土適合做植物生長基土,因此將該部分棄渣作為河道兩側回填的土壤表層,并將其整平以利于耕作。2.4.2臨時防護措施開挖后至回填的中間期,清基土的臨時堆放會產生水土流失,并且清基土富含植物生長必須的營養質,因此要對清基土集中保存圍護,在工程措施完工之后,生物措施開工前陸續回填與設計區域,既防止了工程棄渣占地破壞地貌,又不會形成新的水土流失源。

3結語

篇5

[關鍵詞]河道分級;規劃;管理;建設

中圖分類號:TV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14-0158-01

0 引言

為完善河道分級管理制度,著力加強河道管理和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四川省水利工程管理條例》、《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和規定,結合水利部辦公廳關于開展河道分級管理調研的要求,對沱江支流青白江河道分級管理狀況做以下介紹。

1 青白江概況

青白江地處四川盆地之成都平原西側岷江沖積扇的東南側,為沱江一級支流,以蒲柏分水閘為起點,在金堂縣趙鎮平安橋與毗河相匯后匯入沱江,全長103.8km,流域面積 1170km2,流域平均比降2.6‰,占四川幅員面積的0.24%。青白江貫穿都江堰、青白江區、彭州、廣漢、新都區、郫縣及金堂7個縣(市、區)。青白江為都江堰灌區干渠之一,是灌排兼用的河道,承擔著成都、德陽、綿陽、遂寧4市19縣(市、區)約500萬畝農田灌溉及沿江城鄉生活生產供水任務。目前,青白江流域水資源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開發利用,對當地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防洪設施建設方面,青白江同時承擔著流域內行洪任務,平原灌區組成一個密集的灌排兼用的渠、溝網絡,有上千年的歷史,已形成“天然河道”,由于工程年代久遠,加之運行時間較長,病險老化工程普遍,防洪設施薄弱,防洪標準低。據統計,青白江已建防洪堤57Km,仍有約150Km的自然河岸未得到有效防護。

2 青白江河道分級管理現狀

青白江河道屬省管河道,四川省水利廳委托四川省都江堰人民渠第一管理處對該河道進行管理,都江堰管理局負責進行業務指導。但由于歷史原因,該河道都江堰市段與廣漢市段未進行確權劃界,其余各段均已進行了確權劃界。維護經費來源以省財政經費為主,管理單位自籌部分費用。涉水建設工程的審批依據工程建設規模的大小及工程建設重要性的不同分別由四川省水利廳、都江堰管理局、四川省都江堰人民渠第一管理處審批建設。

2.1 工程建設規劃及管理

2.1.1沱江支流青白江防洪治理規劃

為治理、開發青白江,由四川省都江堰人民渠第一管理處牽頭,于2011年10月編制完成了《沱江支流青白江流域綜合規劃》(送審稿),該規劃報告為青白江的水害防治、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和水環境的保護提供依據。2011年12月,四川省水利廳在成都主持召開了《沱江支流青白江流域綜合規劃報告》的審查會,鑒于青白江防洪問題突出,防洪治理迫切需要,為滿足其防洪治理建設依據的需要,本報告在原綜合規劃報告中防洪規劃的基礎上進行修編,于2012年7月修編完成了《沱江支流青白江流防洪治理規劃報告》(修編本)。通過系統分析青白江洪水特點、現狀防洪設施防洪能力等,針對防洪薄弱環節,提出了防洪治理的工程措施及非工程設施等。本次防洪治理規劃保護對象有縣級市1個(都江堰市灌口鎮)、縣級城鎮1個(金堂縣趙鎮)、一般建制鎮4個(胥家鎮、蒲陽鎮、向陽鎮、三水鎮、清江鎮),以及沿江的鄉村河段居民點和集中成片的農田。防洪工程保護人口24萬人,農田67.9萬畝。本次規劃新建堤防36.8Km,新建護岸100.7Km,堤防及護岸加高加固5.7Km。目前,沱江支流青白江防洪治理一期工程已實施。規劃實施后,不僅有防洪、水環境及水土保持治理等效益,還有顯著的社會效益。

2.1.2 建設管理制度

繼續落實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四項制度,即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和合同制。項目法人對項目策劃、決策、資金籌措、建設實施、生產經營、債務償還和資產保值增值全過程負責并承擔投資風險;加強招標投標操作過程程序化、制度化建設,嚴格執行《招投標法》,加強招標工作的監督管理;理順監理、項目法人及施工單位間的關系,明確監理單位對工程質量、進度和預算的控制,強化其對支付、工期、施工環境、安全生產等的監督職責。

2.2 岸線保護

推行岸線開發利用與河道整治相結合的管理制度,統一規劃岸線功能區,充分發揮岸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嚴格按照岸線利用分區確定的岸線保護區、岸線保留區、岸線控制利用區、岸線開發利用區的開發和保護目標,進行行政審批和執法監督。

2.3 河道采砂管理

切實落實以地方政府行政首長負責為核心的采砂管理責任制;建立統一規劃與總量控制相結合的采砂控制制度;規范采砂船舶的準入及監管制度;制定與違法收益對應的懲罰措施;建立既能使采砂業主依法正常獲利,又便于可采區正常管理的合理的砂石資源市場化配置機制,建立河道采砂論證制度,落實采砂分區管理目標,探索建立適應性采砂許可制度;加強采砂管理能力建設,提高采砂執法能力,建立青白江采砂長效管理機制。針對青白江河道實際情況,我處制定了《四川省都江堰人民渠第一管理處河道采砂管理實施暫行辦法》與《人民渠一處河道零星采砂暫行管理辦法》,落實相關責任,充分與地方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偷采、盜采行為的發生,確保了河道工程安全及有效利用資源。近幾年,由于洪水災害頻發,工程損毀嚴重,青白江河道已禁止開采砂石。

3 青白江河道分級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1993年我處依法進行了青白江河道沿線國有水工程確權劃界工作,由于歷史原因,該河道都江堰市段與廣漢市段至今未進行確權劃界,其余各段均已進行了確權劃界,由于歷時較長,社會及自然環境情況變化復雜的種種歷史原因,已確權劃界界址已不明確,很多界址點得不到當地老百姓認可,日常管理中經常出現與地方有嚴重分歧的現象,增大了日常管理的難度。

(2)青白江防洪工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防洪設施不足,部分河段防洪標準低,河岸垮塌嚴重,不能形成有效的防御體系,無法抗御較大的洪水危害;同時,河道防洪搶險條件十分落后,主要由于沿河交通不便且無維修通道,這給抗洪減災以及日常的河道管理工作造成極大的不便。近些年來,洪水頻發,青白江河道工程水毀嚴重,嚴重缺乏恢復重建資金及維修養護資金。

(3)四川省都江堰人民渠第一管理處現有水政執法人員、執法裝備、經費遠遠不能滿足青白江河道管理的需要。同時,我處作為水利工程管理單位,不具備行政執法的條件,因此,對非法采砂行為缺乏足夠的打擊力度,這也給我處的河道管理帶來很大的不方便。

4 完善管理的幾點建議

(1)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河道管理體制。一是要不斷完善綜合協調機制。河道建設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系統工程,不僅僅是水利部門一家,還涉及到發改、財政、建委、園林、規劃、環保等職能部門和區、鄉鎮、村等基層政府和組織,二是要認真落實事權劃分原則,充分發揮政府和組織的積極性,以利省級河道建設與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篇6

關鍵詞:規范化管理;河道工程;實踐

對于施工人員以及河道管理人員而言,在河道工程當中進行規范化管理非常重要,無論是河道規劃、施工,還是流域治污、治水,均需要建立在規范化管理的前提下,河道工程管理質量的優劣對流域的民生事業有直接影響,因此在河道工程建設的全過程當中施行規范化管理是目前河道管理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河道工程規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水是人類的生命之源,是工農業生產的必備資源,良好的水文環境對塑造城市形象、增強流域地區的風景魅力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們意識到水文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我國目前城市常住人口數量已超過農村,尤其是一些大型城市、交通運輸樞紐城市,由于距離河道較近,這些城市通常都位于江河湖畔地勢較低的位置,多數由河堤進行防護,在近年來洪澇和風暴潮災害頻發的威脅下,大部分城市河道管理部門都非常重視河道的管理工作,但從總體情況來看,對河道工程的管理仍不盡人意,很多河道工程的環境面貌仍然較差,離青山綠水的河道管理標準還差很大一段距離,因此,開展規范化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符合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

2、河道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大部分河道工程管理中存在如下問題:①規范化管理的重要性被忽視,導致很多河道工程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再加上受惡劣天氣以及自然災害的影響,河道工程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和老化現象,處于一種病態模式;②人為破壞嚴重。例如流域的周邊居民無視法律,破壞河堤植被,或在河堤挖土,導致河道工程堤防標準逐漸降低,險段、險工以及河道工程周邊的違章建筑和涉河違法事件頻發;③缺乏健全的保養機制。由于常年得不到有效為維護,導致河道兩岸的流域環境逐漸惡化,垃圾充斥河道緩水區,對河道承載能力造成了負面影響,此外,還有一些流域的土地被用來進行地產開發,占用了河道濕地、草甸,導致土地貧瘠花和河道沙化的速度加快,流域生態環境惡化。

3、在河道工程管理中規范化管理模式的實踐

3.1重視河道規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河道工程管理部門要將河道工程規范化管理逐步納入到江河治理的總體規劃當中,建立近期、中期、長期的河道規范化管理目標,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河道水文環境,逐步提高河道工程的水質安全質量、水環境功能,促進流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2河道防洪工程的規范化管理

河堤是最基本的防洪工程,也是河道防洪工程的主要部分,對堤防工程進行規范化管理必須要做到主抓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根據堤防保護對象的實際情況和重要性,對管理工作進行統籌規劃,確定好防洪標準。以城市河道防洪工程標準為例,通常可分為三種:一是以對實際發生的歷史洪水進行調查實測,以所得數據作為河道工程防洪標準;二是以最大潮位(洪水)作為河道工程防洪標準,需要進行重點防護的城市可采用該標準;三是以洪水出現的頻率和重現期表示河道工程的防洪標準,具體可通過對洪水的敏感性和風險進行數據模型分析,從而得出不同量級的洪水出現的頻率,從而對河道工程的防洪處理起到預警作用。

3.3河道整治工程規范化管理

河道工程的規范化整治需從河道清淤、擴寬、改建、裁彎取直、拆除障礙、清除垃圾和違章建筑等措施做起,通過對河道行洪斷面進行優化設計,增大河道行洪能力。針對危機堤防工程安全的河段,應采取守護措施,保證河道河勢穩定和堤防質量安全;針對嚴重淤塞、卡口阻水的河段,應重點進行擴卡、清淤工程,并結合流域環境建設的需求,將河道兩岸的綠化施工與擴卡、清淤工程同步進行,并按施工的規范要求進行管理,避免因多段施工導致河道工程整治難度增加,河道工程管理人員需加強對河道規劃治理方面的調研,保障泄洪、納潮暢通。在對河道工程進行整治時,需重視河灘的治理和開發,要求河灘可滿足河口排澇、泄洪、輸沙的要求,對河灘進行開發時需要堅持因地制宜、統籌兼顧的原則,以保護生態環境和利于河流整治為原則,維持河道工程的穩定。以某市運河工程的整治為例,按照主抓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該運河工程共計需完成下游河段約13km的規范化整治,在河道管理部門和施工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在右岸修筑12.8km的堤頂泥結碎石防汛道路,并修復了將近1300m2的堤防排水設施,對兩岸堤防的堤坡、河灘、內外堤肩、戧堤區進行了整修,并在河道兩岸重新設置了禁行桿、標志牌、界樁,對堤坡進行平整后種植了護堤林木,實現了河道堤防工程的綠化目標。

3.4河道水質的規范化管理

建立河道水質監控體系,加強河道供水管理,治理水質污染,不斷提升水務工作人員的業務素養,加強河道水質管理的規范化水平,例如對河道人工濕地進行規范化管理,在溝槽地面或人工水池布置防滲漏的隔水層,并填入植物根莖或適量土壤,再種植根系發達的水生植物,在污水與植物的生物膜接觸后,在植物自身的吸附作用下,可對污水進行初步凈化,這種利用自然界自潔能力的河道水質治理方式具有投資小、施工簡捷、社會效益高的優勢,汛期可削弱洪峰,枯水期可涵養水源,返滲河流,可稱得上是一舉兩得的管理模式。結束語綜上,在河道工程的規范化管理過程中,需嚴格按照河道工程的管理需求進行操作,首先需建立河道工程規范化管理的重要地位,并加強對河道防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水質治理工程的規范化管理,提升河道工程的社會效益,促進河道流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滑偉,滑端科.河道工程規范化管理模式的實踐與探討[J].治淮,2015,(3):33-34.

篇7

市防汛辦:

我縣20__年度的江河治理工作在上級主管部門的幫助和支持下,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以上級專項資金為主,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發揮村兩委民一事一議,鼓勵群眾投工投勞。通過一年來的治理,按照科學規劃、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嚴把工程質量關,圓滿完成了今年的河道治理工程,為確保明年的河道行洪暢通,兩岸交通干線、基礎設施、居民、農田的防洪安全奠定了基礎,有力的支持__經濟健康發展。現將20__年的江河治理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項目基本情況

今年我縣實施江河治理工程項目僅有3件,一是以工代賑項目鎮安河治理工程,保發改改地區〔20__〕565號、保財農〔20__〕149號投資治理320萬元;二是中央特大防汛補助費100萬元,以保財農〔20__〕145號、龍財農〔20__〕3號文下達我縣;三是鄉鎮集資修橋。

二、工程實施

為了實施好河道項目治理,我縣及早對實施的項目進行踏勘、科學合理的規劃、精心設計,通過招投標,選好有資質施工隊伍,做到認真組織、精心施工,嚴把工程質量關和資金關,資金投入上做到專款專用,做到了資金人員“兩安全”。

三、完成情況

今年的河道治理項目為鎮安西大街段2.2公里,香柏河分洪隧洞工程(與其它項目資金捆綁使用),象達交通橋建設。具體如下:

鎮安河治理項目:

1、以工代賑項目投資320萬元, 20__年12月12日開工,于20__年5月29日完工。共完成河道治理雙邊支砌2200米,完成開挖土石方1.66萬m3,回填方1.66 m3,m 75砌體(墻體)1.47 萬m3,混凝土1.36 m3,機耕路2.8km,齒墻26道,完成投工1.15萬工日。

2香柏河分洪工程特大防汛經費100萬元,與其它項目資金一起使用,總投資4500萬元,洞長1234米,工程于20__年4月10日開工建設,于20__年7月31日完工。

3象達河跨河建物改建22萬元,完成土石方55 m3,支砌石方123.5 m3,c20混凝土139 m3。工程于20__年12月20日開工,于20__年4月10日完工。

四、工程效益

20__年的河道治理工程項目實施后,一是間接保護鎮安320國道長1.2公里;二是確保行河道洪通暢,方便群眾通行保證了象達集鎮安全,三是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長遠的社會效益。

五、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1、我縣是一個多河流的貧困山區縣,河流眾多,降雨量多每年中小河流都要發生洪澇災害,損毀兩岸重要設施、農田,嚴重制約著我縣經濟發展,亟需進行根治;

2、部分河道規劃不到位,大都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加高、培厚;

3、縣財政十分困難,無資來進行專項治理,僅靠上級支持和組織群眾投工投勞解決,而且需要治理的河段很多,如平達河下段亟需治理,鎮安河的治理工程僅為百分之十,大多數河段仍為土堤,無法滿足防洪要求;

4、群眾法制觀念不強,不少河道仍然有向河道傾倒垃圾、棄土和違章臨河、跨河建筑物事件發生,嚴重阻礙了行洪暢通;

5、河道上游的水土保持任重而道遠。隨著近年來經濟發展需求和人類活動頻繁,開采礦藏、采石、挖砂加重了河道行洪的負擔。

六、20__年河道治理計劃

根據市安排,20__年我縣河道治理項目4件,總投資2152萬元。

1、平達河尾、壩區段治理項目506萬元,完成治理河道長1.4km,計劃完成土方0.504萬m3,漿砌石方2.409萬m3;

2、象達河治理項目,投資544萬元,主要為完成石土方1.95萬m3,支砌石方2.6萬m3;

3、蠻關河勐糯段治理6km,投資582萬元,完成開挖土石方2.4萬m3,支砌方2.77萬m3。

篇8

Abstract: the Luanhe-Tianjin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water 30 years, Li River from the deepe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post operation, repair maintenance management task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heav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Luanhe River Li River face, increas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operation management, equipment maintenance, in infrastructure the innovation of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other aspects,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to ensure the availability of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give full play to the benefits of the project,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關鍵詞:引灤黎河運行管理成效

Keywords: Li river running water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 TV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引灤入津工程通水30年來,引灤黎河河道建設的不斷深入,工程后期運行維修養護管理工作的任務也越來越重,為確保設施設備完好率,鞏固河道建設成果,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天津市引灤工程黎河管理處堅持以安全輸水為中心,建設與管理并重原則,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建后管護機制,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確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長受益。

一、引灤黎河基本情況

引灤入津工程是將河北省境內的灤河水通過潘家口水庫經大黑汀水庫調入天津,向天津城市和周邊的郊區及濱海新區供水的一項跨流域調水工程。灤河水從潘家口水庫,經大黑汀水庫,穿引灤隧洞,循黎河入于橋水庫,經暗渠入輸水明渠,注爾王莊水庫,再沿暗渠進入天津市區,全長234km,輸水設計流量60m3/s,校核流量75m3/s。在保證率75%和95%情況下,可分別向天津城市供水10億m3和6.6億m3。引灤入津工程自1983年通水以來,累計向天津城市供水156.18億m3,緩解了城市用水緊張的情況,為天津市社會和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黎河發源于河北省遵化市和遷西縣交界處的燕山山脈丘陵區,自東北向西南流經河北省遵化市建明、團瓢莊、平安城等8個鄉鎮,79個自然村,在天津市薊縣西龍虎峪鄉南賈莊子與沙河匯流后入于橋水庫。流域面積560km2,河道全長76km,其中引灤入津工程利用輸水段長57.6km,占總輸水線路的1/4,起著大動脈的作用。黎河原系天然行洪排瀝河道,整個河床縱坡上陡下緩,斷面上寬下窄,河道蜿蜒曲折。

引灤黎河是引灤入津輸水線路中唯一一段敞開式的天然河道,且輸水線路長,管理范圍不規則,加之地處河北省境內的特點,且黎河沿岸鐵礦資源豐富,涉及鄉鎮、村莊、企業眾多,周邊環境復雜,管理任務重,保水護水難度大。

二、引灤黎河運行管理對策及成效

針對引灤黎河面對的實際情況,在不斷加大工程建設力度的同時,高度重視運行管理問題,在基礎設施設備維護、管理機制創新等方面下功夫,鞏固了建設成果,確保了基礎設施設備完好率,充分發揮了工程效益、經濟和社會效益。

1、加大建后管理力度,鞏固建設成果

引灤黎河輸水后,改變了河道原有的自然平衡條件,使河床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根據輸水對河道造成的實際影響,為確保安全輸水,采取河道邊坡防護、修建跌水壩、河道擴寬、復堤固定河床、防護堤道路、環境整治等多項措施,對河道進行了綜合治理,取得顯著的成效。經過30年的運行,各類設施設備出現不同程度的老化和超期使用情況,為確保工程設施、設備正常運行,安全度汛,安全輸水,黎河逐步加大維修工程的投入和力度。在內外堤坡維護、堤頂道路維護、河道清淤、跌水壩歲修、修復水毀工程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發展情況,新增黎河支流口治理工程運行維護和河道保潔項目,狠抓運行管護,加強后期扶持。同時,為規范維修工程項目管理,合理利用資金,以最少的投入,實現最大效益,創新管理模式,由承包合同管理模式向實報實銷管理模式轉變,全面加強項目管理工作,使引灤工程項目管理走上了規范化、專業化的道路。

2、創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長效運行機制

2.1、實施戰略合作,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在市局領導的直接關注下,天津市水務局與遵化市政府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2010年8月3日,戰略合作第一次聯席會議在黎河管理處召開,李文運副局長、遵化市政府副市長毛成海參加會議。雙方簽訂了《黎河水源保護和環境治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就有關戰略合作具體事宜達成了共識。戰略合作關系的建立,實現了我局專業技術資源與地方政務資源的優勢互補,為管理工作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聯席會議制度的確立,進一步強化了與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明確了部門職責,為黎河和諧共建提供了組織保障。

2.2、開展聯合執法,維護正常水事秩序

以戰略合作為平臺,天津市水務局與遵化市政府簽訂了《引灤黎河水源保護與環境治理聯合執法實施方案》,建立跨區域聯合執法網絡,我處積極與地方各級政府、有關部門主動聯系、加強溝通。一是與遵化市環保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開展聯合執法,加強沿河企業的管理,制止查封沿河非法排尾排污企業。二是加強與遵化市水務、公安、鄉鎮、武警等部門的協調配合,對河道保護范圍內私搭亂建現象、黎河中下游非法采砂等活動進行專項治理。通過共治共管、聯合執法,發揮地方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能作用,整合匯集社會資源和力量,提高了執法成效,有效的打擊、遏制了排尾排污、機械采砂等非法水事行為,維護了黎河正常水事秩序。

2.3、立足共建共享,開創“和諧引灤”新局面

以河北省加快生態文明共建為契機,2008年我處與沿河馬各莊、龍灣、小安樂莊村和遵化市曉一礦業有限公司、唐山市港陸鋼鐵有限公司建立生態文明共建關系。由我處負責環境改善工程設施建設,共建另一方負責使用維護和后期管理。經過多年的運行,相應河段亂堆亂倒垃圾現象已基本杜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近年來,借助于市局與遵化市政府“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建立,更加密切了與遵化市政府有關部門的聯系,增強了相關信息的交流和工作協調,又與沿河西鋪村、大安樂莊、高各莊等7個村莊簽訂了生態共建協議,進一步明確了生態文明共建活動中雙方的責任和義務,與沿岸村莊建立開創了“和諧引灤”新局面。

2.4、實行河道保潔,展現輸水河道新面貌

為有效解決黎河沿岸垃圾污染問題,實現河道"水清、面潔、岸凈、有綠"的目標,結合黎河實際,2012年5月,制定了《引灤黎河河道保潔實施方案》,設立了后店橋(12+632)至提舉莊橋(22+152)近10公里河道保潔示范段,由保潔公司專門負責對管理范圍內工程維護、樹木管護、河道保潔等工作,并通過簽訂《黎河河道保潔協議》和項目考核措施對保潔公司加以制約和監管。經過半年的試運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為改善黎河水環境,鞏固綜合治理成果,提高設施設備完好率,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河道保潔項目引入社會化養護模式是河道日常維護機制的探索,是共建共享機制的創新之舉。

2.5、啟動河岸綠化,打造黎河綠色生態長廊

本著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建立起投入管護機制,調動沿河村民、企業參與植樹造林的積極性。自2005年開始,我處開展了河岸綠化林帶建設,針對黎河上中游河道綠化資金不足、管理困難的難題,采取出租堤埝土地,由承包人植樹、管護的辦法,在黎河上中游23公里整治段堤坡植樹5萬余株;針對黎河下游堤岸沒有征用土地,建設綠化帶難度較大的實際,采取由農戶按標準栽植、自主管理、適當補助的辦法,在條件比較成熟的夏家峪橋上下游580米范圍內實施了100畝綠化示范工程,取得了較好效果。沿河綠化林帶建成后,對于防止風沙起到很大作用,構筑了一道天然屏障;同時,使當地小氣候得到了改善,涵養了河道水源、凈化了水質,打造了一條綠色生態長廊。

2.6、共治尾礦庫,消除潛在安全隱患

黎河上中游沿岸分布40余家鐵選礦,尾礦庫防護設施簡陋,存在重大安全隱患。是引灤水質污染和河道淤積的潛在威脅。對此,我處在大安樂莊橋上左岸開展了尾礦堆坡面植物固結試驗工作,并逐步在其他尾礦庫推廣。目前,北方礦業對崔家莊橋上右岸、西山橋上左岸尾礦庫也實施了植物固化工程,消除了尾礦庫安全隱患。

3、引灤黎河運行管理未來發展

為適應水利發展的新要求,在總結以往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牢牢把握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主動權,加大黎河運行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做到穩中求進、穩中求好、穩中求快,推動黎河確保輸水安全這一中心工作再上新臺階。

3.1、深化戰略合作關系。不斷深化與遵化市政府的戰略合作關系,利用合作平臺,努力實現“共享政務資源,理順執法關系,保護黎河環境,提高工作效能”的目標。

3.2、完善聯合執法機制。進一步落實《引灤黎河水源保護與環境治理聯合執法實施方案》,完善聯合執法機制,加強日常巡查,適時開展聯合執法和專項執法活動,保持對非法采砂、非法排放尾礦行為的高壓嚴打態勢共同維護黎河正常水事秩序。

3.3、推進共建共享機制。進一步探索與黎河沿岸村鎮、企業環境治理共建共享措施,加大環境治理及監管力度,擴大共建共享范圍,早日實現黎河全段環境治理共建共享。

3.4、推廣河道保潔機制。在河道保潔示范段成功實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河道保潔管理制度,建立河道保潔長效機制,將保潔范圍擴展到57.6公里全河段,使河道養護保潔工作逐步走向常態化管理。

3.5、加快綠化林帶建設。加快黎河綠化帶建設步伐,繼續深入探討租用土地、工程造林、承包管理的可行性,計劃利用三至五年時間兩岸綠化大約10000畝(綠化帶寬度50-80米),逐步達到分布均勻、布局合理的要求;堅持因地制宜,注重地方特色,重點突出,科學布局,全面綠化。

3.6、開展尾礦庫治理。逐步對其余未治理的尾礦庫采取護坡加固,植物防塵固沙措施進行安全防護,確保引灤水質和輸水安全。

參考文獻

[1]. 《黎河整治可行性研究報告》.水利部天津市設計院.1990.

[2]. 《黎河輸水水量損失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研究》.天津市引灤工程黎河管理處.2008.

[3]. 《引灤入津黎河綜合治理工程規劃》.天津市水利勘測設計院.2008.

[4]. 《引灤黎河輸水河道水源保護工程規劃工作大綱》.天津市引灤工程黎河管理處.2010.

[5]. 《黎河水源保護和環境治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天津市水務局.2010.

[6]. 《引灤入津黎河綜合治理工程規劃修編設計大綱》.天津市水利勘測設計院.2011.

第一作者:周海明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 五月天亚洲婷婷综合 |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 | 性高爱潮视频免费一区 | 免费va国产高清大片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