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3 09:19:4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中小學常用的德育方法,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簡單介紹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方法有“情景教學法”、“交際會話法”等眾多教學方法。本人就自己從事小學英語幾年以來的經驗,總結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常用方法和手段,歸納出“聽說讀寫畫,演思唱賽答”這十字教學法,在此做簡單介紹。
一、聽:英語教學不僅要教學生英文的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掌握英語的言語技能,因此,眾多英語專家都強調“聽說領先”的重要性。具體到小學英語的“聽”的教學就是:從學生學的方面來說,要多聽老師、磁帶或其他聲音媒體的范讀,也要有針對性地對比著聽聽同學,自己的讀音與范讀的異同;從教師教的方面來說,不僅要多聽學生的發音,以檢驗自己的教學成果,而且自己也要多聽標準語音,不斷提高自身的語音水平。
二、說:此處所指的“說”不僅包括“說話”,還包括“朗讀”。聽了范讀之后,經過內部消化,再用“說”的方式將學習的成果表達出來,這才是學習英語的一大目的。具體說就是:從學生學的方面說,認真模仿和跟讀范讀者所讀的字母、音素、單詞、句子等,并經常朗讀所學內容,在盡可能的情況下,多運用英語與他人交際;從老師教的方面說,在課堂上要堅持用英語教英語,在課外也要盡可能用英語與學生交流。
三、讀:這里所指的“讀”專指“閱讀”,而不包括“朗讀”。小學階段學生由于所學英語詞匯量少,閱讀能力一般較差。但應盡量創造機會,讓學生從開始學英語就培養閱讀的習慣,多找一些與自己所學英語水平相匹配的英語讀物來閱讀,以鞏固和發展所學英語知識。具體說就是:從學生學的方面說,要經常閱讀已學過的課文、對話和教師自編的小短文、小話劇、現有的簡易英語讀物等;從老師教的方面說,要多多閱讀有關本專業和教學方面的書籍,增強自身素質,提高自編短文的水平,多看學生的習作。
四、寫:與“讀”相似,小學生“寫”的水平有限,但又不能完全不寫。要本著學以致用、邊學邊用、用以促學的原則,從一開始就加緊“寫”的訓練。具體說就是:從學生學的方面說,要多做連詞成句、修改病句、翻譯、看圖寫話、小日記、小短文等練習:從老師教的方面說,要經常給學生撰寫可供閱讀的短文、可供表演的短劇等。
五、畫:畫畫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展現部分學生特長,而且能盡可能避免本族語的干擾,讓學生把英語直接與事物的形象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不管學生畫得像還是不像,教師都應該多表揚他,讓學生大膽聯想、大膽畫,因為此處畫畫的目的只是表達學生的思想,即使不像,只要能讓人看懂就行了。
六、演:現行小學英語教材中每課都有情景對話,因此每一課都可以設計出一個小短劇讓學生去表演。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上課時的興趣。具體說就是:從學生學的方面說,每學一課對話之時,就要本著表演的目的去學,學完過后要盡量參加表演,做到既學習了英語知識,又學會表達能力,此外還要多參加課外英語活動,鍛煉自己的能力;從老師教的方面說,上課時經常抽出時間讓學生表演并輔導學生的演出,經常改編或創作英語短劇以供學生演出之用,組織學生進行課外英語活動等。
七、思:雖然小學生的認識活動以感性認識為主,但若不從一開始就加以理性認識方面的指導,學生往往學得很膚淺,甚至與教師的期望大有差異。因此,充分給予學生以思考的機會將對學生學習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八、唱:節奏明快、旋律優美的英文歌曲,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調節課堂氣氛,又能加深記憶、鞏固所學知識。因此,每節課中在開頭、中間或結尾穿插一些英文歌曲,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十分有利。
九、賽:適當的競賽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喚起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主動學習,還可以教會學生處理好協作與競爭的關系,鍛煉與人合作的能力。
關鍵詞:中藥組效;物質基礎;藥效評價;多元統計;神經網絡;綜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6.035
中圖分類號:R2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7)06-0126-05
Abstract: It is one of key scientific problems to identify the effective compounds in the study on new TCM. Because of the integrity of the effects of TCM, the diversity of constituents, the complexity of the targets and the unpredictability of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components, the efficiency of the traditional efficacy substance research method is generally not high. Based on the research thought of quantitative composition-activity relationship, there are inevitable quantit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its biological activity. The quantitative composition-activity relationship research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detect the effective compounds.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common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used in the quantitative composition-activity relationship research, with a purpos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study on basic effective components in TCM.
Key words: quantitative composition-activity relationship of TCM; basic effective components; evaluating pharmacological effect;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neural network; review
中是一個多成分、多靶點的復雜體系,其藥效物質基礎和作用機制研究一直是中藥現代化研究中的關鍵問題[1]。目前基于還原論的活性成分追蹤分離方法仍是最常用的研究模式。該模式簡化了研究對象,操作性好,取得了諸多成果,但該方法割裂了各組分間的關系,常出現組分越純、活性越差的結果[2]。
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定量構效關系”將藥物分子的化學結構與其生物活性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定量表達和描述。根據此研究思路,1999年,周立東[3]在天然藥物研究中提出了“定量組效關系”的概念,在進行化學成分研究的同時進行藥效學研究,運用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建立藥物組成-效應關系,從而尋
找中藥的藥效物質[4]。利用該方法有可能尋找到“無明顯藥效的化合物定量配合而形成的有效藥物”[3]。本文對組效研究的常用方法和技術進行綜述,為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研究提供借鑒。
1 組效研究常用方法
1.1 譜效學
譜效學是進行中藥組效研究最常見的方法。中藥指紋圖譜具有整體、宏觀和模糊等特點,能較大程度反映中藥所含化學成分的種類和含量,適合于中醫藥傳統理論研究的需要[5]。譜效學研究在中藥指紋圖譜的研究基礎上,將標示物質群特征的色譜峰與藥效結果聯系起來[6]。譜效研究包括指紋圖譜的建立、藥效評價和譜效關系數據處理[7]。
目前,譜效關系的分析方法僅是單一色譜峰與藥效的相關分析結果,不能闡明中藥多成分共同作用的特點,且這種結果是在諸多未知成分共存的基礎上獲得的,如果將篩選出的若干組分或成分組合,藥效結果未必可以重現[8]。
1.2 中藥血清化學與血清藥理學
中藥口服后,在體內經過消化、吸收等過程,最終發揮藥效的成分存在于吸收入血的成分中,包括原型成分及其代謝產物[9]。有研究將含藥血清的藥效強度與血清指紋圖譜中色譜峰進行比對,以此尋找中藥的藥效物質基礎[10-11]。該方法考慮了機體對藥物體內代謝的影響,使得利用體外細胞實驗藥效結果更符合中藥發揮藥效的實際情況[9]。
該方法目前主要是利用體外細胞模型進行藥效評價,還有學者在體監測體內藥物成分和機體指標變化,結果更為直接、可靠。吳環宇等[12]在研究黑順片血漿指紋圖譜與抗心衰作用的譜效關系時,利用UPLC-QTOF/MS建立了大鼠灌胃黑順片醇提物的血漿指紋圖譜,并連續監測心衰大鼠的血壓和心率,再用偏最小二乘回歸法對黑順片入血成分指紋峰與藥效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
賀福元等[11]提出進行體內血清指紋圖譜研究應注意血樣采集時間。因為藥物在體內代謝不同時間的原成分和代謝成分是不同的。
1.3 代謝組學方法
中藥具有多成分、多靶點的特征。目前進行組效研究時成分辨識難度大,單一活性評價不符合中藥多靶點的作用特點。針對以上問題,許海玉等[13]提出了基于代謝組學的中藥“組效關系”研究思路。即基于藥物代謝物組學進行藥物成分辨識,基于代謝組學進行藥效活性評價,基于系統建模進行成分與藥效活性之間的關聯性分析。
代謝組是反映機體狀況的、在新陳代謝過程中出現的特定的小分子的集合,代謝組的變化可體現為藥效。中藥所表現出來的藥效強度通常較弱,對特定病證的療效優勢不能通過多個“弱效應”的簡單加和來體現。通過代謝組學可以獲得疾病相應的代謝標志物群,不僅可以反映與疾病相關的代謝特征網絡體系,而且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準確度。代謝組學基于全局觀點的整體性研究方法,適用于中藥整體效應評價[13]。藥物代謝組學是藥物進入體內隨時間和空間生物轉化的全過程以及這些過程中所有的代謝產物。代謝組學能夠檢測到成分組合變化造成代謝組的變化,代謝組與藥效活性具有關聯性,為分析“組效關系”提供了可能。但如何有效、高效地發現組學研究產生的巨量數據中隱含的有用信息是該方法的重點及難點[2]。
2 組效研究常用技術
中藥組效研究主要涉及組分研究、藥效評價和組效關系研究3個方面的技術。
2.1 組分研究
目前中藥組分常用的分析技術有色譜法和光譜法。色譜法有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氣相色譜法(GC)、薄層色譜法(TLC),以及不同方法的聯用技術如HPLC-MS、GC-MS等。對于色譜分析還包括不同檢測器的使用,例如液相檢測器有紫外、熒光、蒸發光散射等不同檢測器。光譜法有核磁共振、紅外等方法[14]。
HPLC適用于多數化合物的分析,使用最為廣泛。GC具有分離度高、靈敏度高、選擇性號及樣品用量少等優點,主要用來分析樣品中揮發性成分[7]。高效毛細管電泳色譜由于其高分離效率、高速度、低消耗、無污染,已成為中藥指紋圖譜檢測的又一重要技術[15]。色譜質譜聯用技術目前廣泛使用,不僅能檢測更多成分,建立響應更強的指紋圖譜,還能實現化合物的定性,解決了大量譜效研究藥效相關色譜峰結構不明的問題[7]。目前常用的技術有HPLC-MS/MS、HPLC-Q-TOF-MS、UPLC-IT-TOFMS、UPLC-Q-TOF-MS等[16]。
除以上方法外,毛曉麗等[17]利用紅外指紋圖譜研究了兩面針抗癌活性的譜效關系。周艷林等[18]用TLC-生物自顯影法導向分離菝葜中抗氧化活性成分。1H-NMR譜圖需要較少樣品,掃描時間短,容易獲得。鄭曉芬等基于1H-NMR指紋圖譜研究逍遙散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抗抑郁的譜效關系[19]。
中藥中各類成分性質差異大,僅一種檢測器或一種分析方法建立的指紋圖譜往往難以全面反映中藥的化學組成。李云飛等[20]提出了中藥“多維指紋圖譜”研究,即采用不同樣品預處理方法、不同儀器分析方法獲取多張指紋圖譜,以實現信息的互補,從而獲得較為完整的樣品化學信息。范驍輝等[21]提出了“多元指紋圖譜”概念,開發了基于信息融合的多元指紋圖譜相似度計算方法,在分別建立丹參酚酸類成分和三七皂苷類成分的HPLC指紋圖譜的基礎上,建了復方丹參滴丸多元HPLC指紋圖譜。Yi L等[22]利用多種檢測器串聯,分析了中藥復方“當歸補血湯”中的黃酮類、皂苷類、有機酸類和揮發油類物質。
不僅如此,中藥中各成分間含量相差懸殊,現有方法獲取的圖譜無法保證同時測得的各成分的準確性、重復性及微量性。此外,指紋圖譜的共有峰均靠人為確定,在數據分析時響應低、分離差的色譜峰往往被忽略。有學者提出從精確與模糊兩方面建立譜效關系。對于可以準確定量的成分,探索含量與藥效的關系;對于不能準確定量的化學成分,從有無的角度定性探討對藥效的影響[8]。
2.2 藥效評價
2.2.1 模型及評價指標 目前用于中藥組效研究的藥效學評價方法涉及整體、器官、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等層次的研究,可分為在體病理動物模型實驗和離體器官/細胞實驗[14]。有學者認為在體動物模型可以體現中藥的整體調節作用,應盡量選擇在體動物模型[7,20]。
選擇的藥效指標應該能夠反映中藥功能主治,并具備快速、準確、樣品用量小等特點[7,20]。中藥多具有多種藥效,有時會有相反的作用,選擇不同的藥效指標,可能會獲得不同的結果,所以要選擇有針對性的指標[16]。多數學者推薦采用多藥效指標以更全面反映中藥的藥效,但要尋求多個指標的同時最優化,即構成多目標優化問題。目前多目標優化方法中較為常用的方法有權重系數法和第1、2代進化算法[23]。
為了提高藥效檢測的通量,有學者提出可以探索建立基于體外細胞模型甚至計算模型的多指標藥效檢測方法,并采用整體動物模型對譜效關系辨識結果進行驗證[7,20]。
除了以上提到的2種藥效模型,目前也會用到一些化學方法評價藥效。如DPPH自由基法已成為國際上較為公認的一種抗氧化活性測定方法,被頻繁地用于生物活性物質的體外抗氧化活性評價研究[24]。梁從蓮等[25]將不同批次的金銀花甲醇提取物加入DPPH溶液中考察不同樣品清除DPPH自由基的作用。除此之外,李紅艷等[26]通過酪氨酸酶抑制劑的篩選,明確了紅花中酪氨酸酶抑制劑成分。孔維軍等[27]采用微量熱法研究了左金丸及類方HPLC指紋圖譜與生物熱活性的“譜-效”關系。劉榮華等[28]研究了山楂葉HPLC指紋圖譜與其抗大鼠中性粒細胞呼吸爆發活性之間的相互關系。雖然以上方法簡單、速度快,符合高通量篩選的要求,但較難體現中醫的整體性特點。
姚衛峰等[29]提出了“譜效整合指紋譜”法。通過離線或在線的活性檢測方法,構建與中藥化學成分指紋峰相對應的活性指紋譜。該方法能夠較好地反映中藥化學信息各自對應的生物活性信息,如利用HPLC- DAD-CL聯用系統,建立了穩定的H2O2、O2??清除活性的在線分析技術平臺,測定了銀杏葉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指紋譜。韓彥琪等[30]采用UPLC-Q-TOF結合核因子-κB(NF-κB)熒光素酶報告基因檢測系統,發現玫瑰花提取物中7個單體物質可能為潛在的NF-κB抑制劑。該方法速度快,能獲得各色譜峰對應化合物的藥效活性,但割裂了各成分之間的聯系。
2.2.2 給藥劑量 在進行藥效評價時,特別是整體動物實驗,給藥濃度與發揮藥效的物質濃度不一定呈線性關系,而且藥物產生藥效的藥量區間也是未知的,故在實驗設計時應考慮藥量。鄢海燕等[31]研究發現,隨著給藥劑量由增加,瓜蔞薤白滴丸各共有峰與肌酸激酶的關聯度也逐漸增加,隨著給藥劑量的不同,發揮作用的化學成分的關聯順序并不相同。目前研究中一般采用一個有效劑量進行實驗。陳紅鴿等[32]在研究不同粒度赤芍藥材抗肝纖維化作用的譜效關系時,首先摸索了樣品添加量,發現40%赤芍藥材提取液對肝星狀細胞LX-2增殖抑制效果最好。
還有學者研究了不同劑量藥物指紋圖譜,但該劑量與動物灌胃給藥劑量之間相關度不大[33]。
2.2.3 實驗設計 進行組效研究時,多選擇產地、品種、提取部位或炮制方法等差異的藥材作為研究對象。符繼紅等[34]通過分析新疆3個不同品種的17批薰衣草精油樣品,研究了薰衣草精油化學組成與抑菌活性的相關性。
在進行復方研究時,多將原方重新組合獲得多個不同的處方進行研究[15]。常用的方法有拉丁超立方抽樣、正交設計法、均勻設計法等。許雯雯等[35]在進行氣滯胃痛顆粒復方藥材抗炎活性譜效關系研究時,使用Isight軟件對各藥材量進行拉丁超立方采樣,柴胡、甘草、延胡索、枳殼、香附均按0~10 g,白芍按0~15 g抽樣,進行20次實驗。何昱等[36]在進行麻黃湯處方劑量的多目標優化研究時,將麻黃湯4個組方藥味麻黃、桂枝、苦杏仁、炙甘草進行4因素4水平的L16(45)正交組合,組成各藥味用量配比不同的16個組方。楊鴻等[37]在進行甘草總黃酮、銀杏葉提取物、羊藿總黃酮和黃芪總苷4個中藥組分不同配伍劑量體外清除DPPH和多環芳烴的研究時,采用均勻設計U12(124)進行劑量配比關系研究。
除此之外,也有使用不同廠家、不同提取方法制備的樣品進行研究[15]。梁建娣等[38]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醋、乙醇、水作為提取溶劑提取少毛北前胡,建立相應的HPLC指紋圖譜,并比較各提取物鎮咳活性。
2.3 組效關系研究
目前定量組效的驗設計、數據處理主要借助化學計量學方法。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將多變量分析方法引入化學研究,通過解析化學測量數據,最大限度地獲取有關物質系統的化學信息及其他信息[39-40]。常見的化學計量學方法可分為多元統計分析和人工神經網絡。
多元統計分析能夠在多個對象和多個指標互相關聯的情況下分析它們的統計規律,目前應用于研究中藥組效關系的多元統計分析方法有回歸分析[41]、相關分析[42]、主成分分析[43]、偏最小二乘分析[44]、灰色關聯度分析[45]等。由于中藥成分與藥效之間的關系復雜多變,并不一定能用統計關系完全表達,多元統計分析理論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模型的精確性和穩定性,削弱了統計分析的泛化能力[40]。
人工神經網絡是一種模擬大腦功能的信息處理系統,它主要借鑒了人腦神經系統處理信息的過程,以數學網絡拓撲結構為理論基礎,由多個非常簡單的處理單元按某種方式相互連接形成計算系統,具有學習、記憶、聯想和計算功能。神經網絡能夠有效地對模型不確定的數據進行大規模非線性自適應信息處理,自動調節不同類型的非線性響應,更加適用于復雜的非線性的數學處理。近年來,人工神經網絡已被廣泛應用于中藥組效關系研究中[40]。方法有BP神經網絡誤差反向傳播[46]、變結構多層前饋神經網絡[47]、徑向基神經網絡[48]、支持向量回歸機[36]等。雖然,人工神經網絡適用于復雜的中藥組效關系研究,且大部分模型預測精度優于統計分析模型。但以上各方法都具有各自的優缺點,且神經網絡是高度非線性的大型系統,不可能完全闡明中藥中各組分與其藥效之間的作用關系,故尚需進一步完善[36]。
3 結語
綜上所述,組效研究體現了中藥整體性的特征,適于進行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的研究。但目前的研究手段尚存在許多問題。在組分檢測方面,對于中藥中的大極性成分,如多糖、蛋白類成分尚無較好的檢測方法,而現有大量研究證明這類成分具有重要的藥效作用。在藥效評價方面,尚無合適的藥效模型和合適的藥效指標可以全面體現中醫證候的特點。常用的體外細胞模型等適合高通量篩選的方法,無法全面體現中醫證候的特點。在組效關系方面,大部分研究無法回溯,利用得到的結果進行組分配比得到可以反映原方的組分群。所以,對于組效研究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探索。
參考文獻:
[1] 楊洪軍,雷燕,唐仕歡,等.發現?辨識?優化――中藥新藥設計的核心與關鍵[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1,13(1):153-158.
[2] 蔣海強,李運倫,周洪雷,等.從“譜-組關系”探索方劑藥效物質基礎與作用靶點的研究思路[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7(3):179- 181.
[3] 周立東.建議在天然藥物研究中建立“定量組效關系”(QCAR)概念[J].世界科學技術-中藥現代化,1999,1(2):33-34.
[4] 姜華,高原,楊景明,等.源于“整體觀”思想的中藥質量評價方法研究概述[J].中國中藥雜志,2015,40(6):1027-1031.
[5] 肖紅斌,劉丹,劉艷秋,等.臨床導向的創新中藥研究[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3,15(1):20-24.
[6] 李戎,閆智勇,李文軍,等.創建中藥譜效關系學[J].中醫教育,2002, 21(2):62.
[7] 曾令軍,林兵,宋洪濤.中藥譜效關系研究進展及關鍵問題探討[J].中國中藥雜志,2015,40(8):1425-1432.
[8] 潘學強,黃菊英,龔慕辛,等.譜效相關分析方法在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研究中的應用進展[J].北京中醫藥,2013,32(10):731-735.
[9] 竇志華,羅琳,候金燕,等.基于方劑配伍含藥血清“譜-效關系”的茵陳蒿湯保肝作用藥效物質研究[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6,36(22):1968- 1972.
[10] 劉莉,李文蘭,丁晶鑫.基于“譜-效”相關的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研究方法[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13,25(3):410-415.
[11] 賀福元,羅杰英,劉文龍,等.中藥譜效學研究方向方法初探[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4,6(6):44-50.
[12] 吳環宇,許妍妍,盧志強,等.黑順片血漿指紋圖譜與抗心衰作用的譜效關系研究[J].中草藥,2015,46(6):861-865.
[13] 許海玉,唐仕歡,陳建新,等.基于代謝組學的中藥“組效關系”研究思路與策略[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1,13(1):30-35.
[14] 華小黎,王新桂.指紋圖譜與譜-效關聯技術在中藥質量評價中的應用與研究[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30):127-128.
[15] 趙海燕,韓旭.中藥譜效關系的研究思路與應用進展[J].世界中醫藥,2014,9(4):537-539.
[16] 秦昆明,鄭禮娟,沈保家,等.譜效關系在中藥研究中的應用及相關思考[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1):26-31.
[17] 毛曉麗,覃禹,蔡鵑,等.兩面針紅外指紋圖譜與抗癌活性的譜效研究[J].紅外與毫米波學報,2013,32(1):91-96.
[18] 周艷林,閔建國,王力生,等.TLC-生物自顯影法導向分離菝葜中抗氧化活性成分[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2,27(4):799-802.
[19] 鄭曉芬,陳磊,秦雪梅,等.基于1H-NMR指紋圖譜研究逍遙散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抗抑郁譜效關系[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5,17(3):563-568.
[20] 李云飛,程翼宇,范驍輝.中藥多維譜效關系研究思路探討[J].中國天然藥物,2010,8(3):167-170.
[21] 范驍輝,葉正良,程翼宇.基于信息融合的中藥多元色譜指紋圖譜相似性計算方法[J].高等學校化學學報,2006,27(1):26-29.
[22] YI L, QI L W, LI P, et al.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bioactive constituents in Danggui Buxue Tang for quality control by HPLC coupled with a diode array detector, an evaporative light scattering detector and mass spectrometry[J]. Anal Bioanal Chem, 2007,389(2):571-580.
[23] 李越埽苑婕,陳超.多目標優化方法在中藥組效關系研究中的應用[J].廣東藥學院學報,2014,30(3):389-391,封3.
[24] 張雷,丁曉萍,戚進,等.HPLC-DPPH在線聯用技術評價茶的抗氧化活性[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12,43(3):236-240.
[25] 梁從蓮,劉紅燕,崔媛,等.金銀花指紋圖譜及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譜-效關系[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5,21(17):44-46.
[26] 李紅艷,劉艷杰,王倩,等.紅花中酪氨酸酶抑制成分的快速篩選和分析[J].現代藥物與臨床,2013,28(2):170-174.
[27] 孔維軍,趙艷玲,山麗梅,等.左金丸及類方HPLC指紋圖譜與生物熱活性的“譜-效”關系研究[J].化學學報,2008,66(22):2533-2538.
[28] 劉榮華,余伯陽,陳蘭英,等.山楂葉抗大鼠PMN呼吸爆發譜效關系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15):1884-1889.
[29] 姚衛峰,胡育筑,牟玲麗,等.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機的色譜指紋圖譜預測銀杏葉總抗氧化活性[J].分析化學,2009,37(3):383-388.
[30] 韓彥琪,周夢鴿,王增勇,等.基于生物活性導向的UPLC-Q/TOF方法的玫瑰花抗炎藥效物質基礎研究[J].中草藥,2014,45(19):2797- 2802.
[31] 鄢海燕,鄒純才,魏美玲,等.瓜蔞薤白滴丸抗心肌缺血的譜效關系研究[J].中藥材,2015,38(9):1908-1914.
[32] 陳紅鴿,肖云芝,劉朝勇,等.不同粒度赤芍藥材抗肝纖維化作用的譜效關系研究[J].環球中醫藥,2015,8(4):428-431.
[33] 陳華國,周欣,趙超,等.馬蘭草抗炎活性部位量效關系及高效液相色譜-效關系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13,48(14):1190-1193.
[34] 符繼紅,唐軍,廖享,等.基于抑菌活性成分的薰衣草精油組效關系研究[J].質譜學報,2015,36(5):403-410.
[35] 許雯雯,王帥,孟憲生,等.神經網絡結合灰色關聯度法對氣滯胃痛顆粒復方藥材抗炎活性譜效關系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11):1806-1811.
[36] 何昱,蓋玉權,周惠芬,等.麻黃湯處方劑量的多目標優化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4,39(7):1270-1275.
[37] 楊鴻,吳彥,馬琰巖,等.具抗氧化活性的中藥有效組分的配伍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2,37(12):1826-1829.
[38] 梁建娣,封德梅,胡芳,等.少毛北前胡水提取物鎮咳作用的組效關系[J].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8(4):15-18.
[39] 李順勇,宋云勝.組效關系中臨界值的確定[J].中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3(1):70-72.
[40] 孫磊,張超,田潤濤,等.色譜指紋圖譜結合化學計量學用于3種乳香的鑒別和質量評價[J].中國藥學雜志,2015,50(2):140-146.
[41] 錢俊,尹蓮.加味四妙丸有效部位群HPLC指紋圖譜歸屬分析及譜效關系研究[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7,9(1):40-45.
[42] 黃勇,齊曉嵐,官志忠,等.燈盞細辛組分對腦神經細胞損傷保護作用的譜效關系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0,35(8):1038-1041.
[43] 孫琴,馬麗,李蘭,等.板藍根中紅細胞凝集效應組分的譜效關系研究[J].中草藥,2012,43(1):125-130.
[44] 張磊,聶磊,王唯紅.黃芪注射液色譜指紋圖譜與抗氧化作用的相關分析[J].中藥材,2009,32(11):1757-1760.
[45] 梁建娣,趙良功,劉小花,等.少毛北前胡化痰作用的譜效關系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2,37(19):2894-2897.
[46] 侯恩廣,李樹彬,李珂,等.基于神經網絡的中藥黃芩藥效評價方法研究[J].山東科學,2011,24(1):72-76.
[47] 范驍輝,程翼宇.中藥復雜組效關系的變結構神經網絡辨識方法[J].高等學校化學學報,2004,25(11):2004-2009.
[48] 李辰,松,孟慶繁,等.基于徑向基神經網絡的斯普林注射液紫外光譜定量分析[J].時珍國醫國藥,2008,19(11):2648-2650.
關鍵詞:小組工作;小學;德育;創新;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3.1?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4-0056-02
針對當前傳統德育方式的單一性問題,筆者提出將小組工作方法應用到德育教育中來,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就小學德育教育中應用小組工作方法的嘗試性探索進行論述。
一、應用小組工作方法的重要意義
從當前的德育方法來看,主要存在著單一性問題,缺乏實踐性、趣味性和實效性。從小組工作方法來看,它是屬于社會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指在社會工作者的協助下,有意識編制小組進行活動,通過小組成員之間有目的的互動互助,使參加小組的個人獲得行為的改變、社會功能的恢復和發展的工作方法。它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實踐性和理論性。
1.利用小組工作方法開展德育工作,可以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德育的實踐性,彌補傳統德育方式的缺陷。同時,小組工作根據一定教育目的開展游戲和活動,與小學生活潑好動和形象性較強的特點相適應,寓教于樂,讓小學生在活動中受到良好的德育。因此,將小組工作方法與傳統德育教學方式相結合,可以創新教學方式,使小學德育教學方式更加完善,能夠更加有利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2.有利于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小學生的注意力持久性不強,采用課堂授課的形式難以讓學生在有限時間內將所學的知識內化為自覺的行為。小組工作的引入,讓學生經過活動參與、個人展示等環境,能夠增強學生及教師的互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
3.可以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受到德育,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一系列豐富的小組活動,可以增強學生體驗,讓學生通過實踐獲得良好的德育教育。
4.引入小組工作,能夠有針對性地干預、疏導和矯正學生存在的問題。通過治療模式,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尋找到解決方法。
二、嘗試性探索
根據相關理論,我們將小組工作法應用于小學德育教育中,作了如下嘗試性探索。
1.分析學生,因材施教。一是摸清底子。全面了解學生基本情況,包括學生的家庭環境、成長歷程、品德習慣等,給每個學生建立德育檔案。重點了解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以及存在著的主要問題。二是深入分析,查找德育短板。根據存在的主要問題,找出存在這些德育問題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解決措施。
2.相互了解,增加信任。先讓主持人對小組活動進行介紹,如活動的目標、成員等,讓學生對小組工作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根據學生情況進行分組,讓每個小組成員積極發言,討論確定小組名稱,共同協商制定小學公約,選出組織能力強、有威信的一個學生為組長。組長帶領小組繪制出海報,并介紹本組基本情況。最后,舉行“解開千千結”熱身游戲。(組員圍成一個圈,先舉出左手,握住對面一個組員的左手,再用右手與對面另一個組員右手相握。不能放開手,如何解開這個結)。這個活動可以促進組員之間的了解,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團隊的力量。
3.增強自信,提高能力。通過前面的活動,學生之間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再開展“同學眼中的我”活動。讓學生之間相互寫其他同學的優點,并將寫好的優點送給所寫的對象,讓同學之間一起分享所寫的評價。學生通過別人寫自己的優點,可以使自己的信心倍增。同時,讓學生學會去贊美別人,多看到別人的優點,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最后,讓學生觀看家庭沖突情境劇,并模仿和表演。讓學生找到解決情境中家庭矛盾的方法,這既能夠讓學生通過扮演家長角色而體驗到父母的艱辛,還能夠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體驗親情,感恩父母。一是播放感恩父母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到父母的恩情。看后,讓學生談談感受。很多學生都說自己以前不懂事,現在感到很愧疚,還有的學生說以前不聽父母的話,現在才知道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二是做一個測試游戲。先讓學生在紙上寫出5個最親的人。很多學生都寫上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外婆”等親人的名字,然后,讓學生劃掉一個親人的名字,并說明:劃掉一個名字就等于這個親人永遠離開了自己。隨著一個個名字被劃掉,也就意味著一個個親人離開。學生不忍心地劃去一個個親人的名字,在劃的同時,就想到了這些親人對自己的恩情,于是,很多學生都哭了。工作組的主持人此時順勢而導,請一些學生現場對父母說說心里話。有的學生說自己不懂事,以前不懂得父母的艱辛,也不知道親情的珍貴,一旦要失去親人的事情,才感到親情是多么的珍貴。一個平時愛上網的學生鼓起勇氣說,以前他經常上網,不愛學習,現在知道了這樣做是愧對父母的付出,所以在大家面前保證,一定戒除網癮,努力學習,用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5.做好評估,總結經驗。小組工作評估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在目標的達成上進行,二是對組員及工作人員參與度方面進行評估。組員參與熱情高,而且小組之間的分享與行動也比較積極,小組工作人員在小組活動中運用恰當工作技巧,有目的地引導,適當地運用傾聽、同感、同理心等方法,讓學生們將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并且更深入地進行分析,加之有效的分享環節,使得很多學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收獲。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小組工作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小學德育教育方法,能夠增強德育工作的趣味性、實踐性和理論性,讓學生在小組德育活動中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通過嘗試探索,讓學生了解到自己的優點,學會欣賞別人的長處,感受父母的養育之恩,讓學生受到感恩教育。因此,我們在德育教育中,應該充分利用小組工作方法,不斷探索,大膽創新,以增強德育活動實效,促進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在中小學德育中強化恥感教育,對提高德育實效性,培養學生完整人格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實施恥感教育對當前中小學德育的價值
當前,人們對學校德育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德育內容知識化,德育方法灌輸化,德育主旨成人化以及德育目標虛無化。道德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學生掌握了多少道德規范,而是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成為有道德的人。道德灌輸不是對于道德的教育方法,因為合乎道德的道德教育意味著尊重學生正在發展著的推理能力和對他們所學內容的評價能力。“高大全”的德育目標與學生相距甚遠,而恥感教育則能使德育在內容上回歸生活,形式上愈加豐滿。
第一,恥感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知恥心。中國倫理思想史中,作為德律的“恥”系指羞恥心、知恥心。所謂羞恥心,是基于一定的是非觀、善惡觀、榮辱觀而產生的一種自覺的求榮免辱之心,是人們珍惜、維護自身尊嚴而產生的情感意識。培養知恥心是培養和增進道德行為的前提和第一步。讓學生“知恥”就是教育他們有恥的觀念,以此作為辨析是非正誤的工具,在面對不良現象時會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自覺抵制不良現象的影響。
德育是提高學生思想認識的活動,其目的是使學生獲得一定的道德信念,提高他們的道德行為水平。“知恥后勇”與“見賢思齊”一樣,都是鼓勵人們積極上進的。不同的是,前者以“恥”為觸發點,“恥”成為激發力;后者以“賢”為榜樣,“賢”成為牽引力。知恥能使人自我鞭策,激起不甘落后、奮發向上的精神,并使之成為進步、自強的原動力。
第二,恥感教育是對生活的正視,它體現了人本主義教育觀。人本主義教育觀脫胎于人本主義心理學,它的主要含義是堅持以人為本,強調人的潛能和自我實現。人本主義教育觀強調在教育中把學生作為整體的人,通過確立整體優化的思想,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協調發展。如前文所述,“恥”與“賢”都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他們也常常會陷入“恥”與“賢”的兩難困境之中。教育中的 “以人為本”反映在學校德育過程中,就是要堅持以學生為本。教育與人的尊嚴、自由、幸福和終極價值聯系起來,使人活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恥”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一些人對生活的“斜視”。德育要教育學生對生活的“正視”,正視人的正當欲望與需要。用一種正確的態度去引導年輕一代如何正當地追求與滿足物質欲望及要求,絕非采取“存天理、滅人欲”式的空洞而虛偽的道德說教。
第三,恥感教育是一種方式,它使德育融入生活世界。有學者認為,我國學校德育效果處于實質性低迷狀態的根本原因,是相當一段歷史歲月中學校德育脫離生活,無視學校德育和現實生活的聯系,無視生活本身的完整性、豐富性和現實性。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離不開生活。生活作為道德的“基礎事實”,和道德是一體的。脫離了生活,道德也就成了僵死的條文和抽象的原則,成為人們難以企及的空中樓閣。恥感教育擺脫了“高大全”式的道德“高”標,俯身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二、恥感教育的特征分析
恥感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德性教化,是道德教育的有益補充。恥感教育是要讓學生知恥,而非學恥。如果說中小學常用的德育方式是通過正面形象的引導讓學生“有所為”,那么恥感教育則是通過生活中的反面案例來警戒學生“有所不為”,其根本目的在于讓學生明辨榮辱,涵養德性,實現“精神成人”。具體說來,恥感教育有如下特征:
第一,來源于自然。恥感和自豪感都是油然心生。有些人生來就具有身高、語言或運動方面的優勢,在受到他人夸獎時自然會產生內心的愉悅;有些人通過努力完成了他人難以完成的任務也會形成高度的自豪感。同樣,羞恥是行為主體的自我價值感、尊嚴感受到損害或打擊時產生的一種心理體驗,二者均有天然的教育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自豪感和羞恥感都是源于個體外在的自然特性。
第二,發軔于自律。“恥”的道德本性是一種主觀感受,其道德真理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激勵,它是引導人們在道德上自強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力量。知恥而后勇,自豪感與羞恥感一樣是油然心生的,自律就促使個體在自身道德良心遭受負面評價時產生羞愧的心理體驗。這種恥感直接來自人自身對道德的理解,無需他人的監督和提醒。一個有高度恥感的人,在行為之前,通常會主動自覺地按照社會道德規范的要求生發合乎道德規范的行為。
第三,強化于群體。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群體的認同,群體的力量能夠讓恥感轉化成道德上的認同感、崇高感和榮譽感。集體恥感就像集體榮譽感一樣,既是集體凝聚力的尺度,也是約束個人行為、增進集體意識的無形手段。一般意義上“國仇家恨”所激發的個人斗志都鮮明體現了群體恥感的功能和價值。
第四,展示于個體。德育的最終結果要落實到個體身上。個體是否知恥的判斷標準是個體在特定的道德實踐過程中,對自己的道德行為、動機和道德品質產生的正確心理體驗。恥感教育就是讓學生具有正確的是非善惡觀念,使行為主體在面對自身或他人的不端品行、不良欲念時產生應有的羞愧心理體驗。所以,恥感具有個體自成性和潛在性特點。
三、中小學實施恥感教育的路徑
目前中小學道德教育的途徑主要以正面教育為主,即以榜樣或生活中其他正面形象所蘊含的道德價值去影響受教育者。但是,用單一的正面品德規范體系去影響受教育者,僅僅讓學生面對了“一半的生活”,德育效果必然不佳。因為在每個人成長的路上充滿著隨機性、復雜性和偶然性,生活中處處都會遇到美與丑的碰撞。基于學校德育的現狀,我們認為可以通過開展恥感教育來豐富學校德育的內容。
第一,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努力營造良好文化氛圍。道德教育本質上在于涵養個體的德性,道德教育也只有成為個人的自我需要,才可能是有效的。個人存在于集體之中,價值導向鮮明的校風、班風、教風、學風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因素。恥感教育需要以正面教育為主,實施過程離不開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以及優化、美化校園文化環境,通過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最終形成良好的文化環境。
第二,明確榮、恥行為,健全評價機制。德育過程需要以善惡、榮辱標準對個人的道德行為和社會道德現象進行評價。一方面,要讓學生行己有恥,要求學生在處理與他人和集體關系時,自己行事要有恥的觀念,約束自己的不正確行為;另一方面,還要讓學生行己有榮,每個人都能恰當行事,學校便循然有規。但是,中小學生畢竟屬于未成年人,必要的懲罰與獎勵有益于他們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健全的評價機制在強化學生良好行為的同時,也起到了警示作用。
第三,健全示范機制,提高師德水平。中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向師性,教師行為是學生模仿的范例。所以,教師的道德素養和道德水平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要以高尚的道德舉止去引導學生行為,以自身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風范去影響和培育學生。學校要有意識地發現和運用校內校外的正面和反面兩方面的典型,在強化正面典型積極作用的同時,不回避、不諱言反面典型,一個反面典型的教育價值極可能超過幾百句的道德說教。
第四,激發自律精神,學會道德反思。恥感形成固然有一個面對他人、與他人關系的問題,但恥感形成的核心并不是他人的存在,亦不是向他人呈現自我,而是自我呈現,是自我在靈魂中的善、精神、信念、原則面前的呈現,以及基于這種呈現的自我評價。恥感產生于主體的自我反思與批判,一個人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或自我批判能力是擁有某種價值觀念的前提。恥感教育不僅僅在于讓學生知道什么不能做,更重要的是他們知道為什么不能這樣做。對于道德兩難案例的討論,與其說是對他人行為的反思,不如說是對自身行為產生真誠而深切的反省。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教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這門學科它的重要特點是思想教育和語文教學的辯證統一。”辯文識字是語文教學的基礎,任何學科都離不開語文知識的積累,數學解題審題需要語文知識,物理的證明歸納也需要語文知識,如不掌握一定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你任何學科都不可能學好;思想教育更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它可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煉道德意志,匡正道德行為,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凈化心靈。兩者相輔相成,既教書又育人。
一、加強小學語文教育的德育功能勢在必行
1.加強小學語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是實現小學德育目標、促進小學德育工作開展的需要
教育部關于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中指出,小學階段的德育目標是:幫助小學生初步培養起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情感;樹立基本的是非觀念、法律意識和集體意識;初步養成孝敬父母、團結同學,講究衛生、勤儉節約、遵守紀律、文明禮貌的良好行為習慣,逐步培養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樂觀向上的性格。所以,在進行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根據小學德育教育的目標要求,有針對性地對語文教學的一些內容進行強化,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道德水平,從而能夠更好地實現小學德育目標。
2.加強小學語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是完善小學德育內容、充實小學德育手段的需要
教育部關于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中指出,小學階段的德育內容是:開展熱愛學習、立志成才教育,開展孝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教育,開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開展熱愛勞動和愛護環境教育,開展尊重國旗、國徽,熱愛祖國文化的愛祖國教育,開展社會生活基本常識和安全教育。從小學階段德育的內容來看,教育部確定的六方面內容,是對小學階段德育的宏觀規定,需要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細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而這些內容,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的有所體現,并且具體化、直觀化。因此,加強小學語文教育有助于完善小學德育內容。
二、加強小學語文教育的德育功能草船借箭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多數課文能體現文以載道、道以文蓋的原則,但小學語文教師如何能在漫長的教學中做到既能講文又能傳道的有機滲透呢?在此本人結合多年語文教學實踐,談三點體會。
1.課前分析好每篇課文的重點滲透內容
德育滲透的內容很廣泛,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質教育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小學語文課幾百篇文章中無不涉及,但偏重不一,教師必須在課前推敲斟酌,找出滲透重點。如,政治教育包括: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人民,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等;道德滲透包括熱愛集體、關心集體、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助人為樂等;心理品質滲透包括: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意志、情操等。有了這些滲透重點,教師就能在備課講課作業布置等一系列教學環節中進行有的放矢教育,避免盲目性和隨意性,顯著提高德育教學質量。
2.課上靈活運用滲透方法傳道育人
語文課堂具有形象性、情誼性、動態性等特點,把握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流動的過程,有機滲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生命個性得到生動活潑的展示。好的教學素材必須用高效可用的教學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地達到預期效果。常用的滲透方法有“設身處地”的方法:通過采用心理換位的方式,使學生在心理上改變角色,這樣可使其與作者、主人公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容易把對文章中的思想內容學習變成自己的體驗與感受;“身臨其境”的方法。有一些課文內容比較抽象,學生難以接收、理解。這就需要準備充足的掛圖、教具,使教材內容變為直觀的東西,以此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加強印象。口而誦,心而為,只有學懂課文,德育滲透才有效果。
3.課下偶爾布置實踐作業,將德育教學滲透到生活中
可以在學完贊美父母的文章后,布置作業讓學生回去給父母捶背、洗腳,吃完飯后主動刷洗餐具等實踐作業,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勞作的艱辛和操持家務的勞累,這比課堂上的說教更有教育作用;也可以在學完贊美清潔工阿姨的文章后,組織班級去街道義務清潔,讓他們體會到清潔工阿姨們工作的辛勞,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完善的人格可促進家庭、學校、社會,和諧,匡扶正義,懲惡揚善,并對學生的潛力和創造力起著導向、動力作用,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也是我們語文教學者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摘要:香港頒布國民教育科政策之后在社會引起了不同反響,最后在香港國民的一致壓力下被迫放棄。本文將從政策工具的角度對該政策進行分析,分析香港國民教育科政策實施遇到困境的原因,以探討如何運用有效的政策工具來制定科學的公共政策。
關鍵詞:國民教育科;政策工具;公共政策
一、引言
2012年4月,香港教育局公布了《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計劃將此學科列為必修科于2012年9月新學年開展課程。政策出臺以后,一些宗教機構先后宣布轄下學校不會于9月加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香港政府多名官員見反對聲音漸大,分別在多個場合解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以消除公眾疑慮。8月,民間反對國民教育大聯盟把行動進一步升級,力爭政府于9月3日開學前撤回德及國民教育科。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表示,反對國民教育人士應以事論事,具體指出指引哪一部分有問題,他強調政府會有商有量,不會硬推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而反對的聲音依舊。9月8日,梁振英宣布取消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三年開展期的規定,改變為由學校自行決定是否開辦國民教育科及其教學方式。至此,香港國民教育風波才開始逐漸平息!
二、從政策工具選擇的角度進行分析
香港國民教育之所以引起這么大反響,與香港政府選擇的政策工具有很大的關系。筆者打算從政策工具選擇的角度重點分析此次香港政府為推動國民教育的發展所采取的政策。香港政府這次在推動國民教育時所采取的政策是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學科,并派發《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根據豪利特和拉米什基于政府干預程度對政策工具的分類,政策工具可以分為三大類:自愿型政策工具、混合型政策工具和強制性政策工具。而香港政府的選擇顯然屬于強制型政策工具。
(1)分析模型
對于政策工具選擇進行分析的模型主要有三種即經濟學模型和政治學模型以及綜合分析模型。該模型從理論的角度將影響政策工具選擇的因素概括分為兩類:國家能力、政策子系統的復雜程度。但是這兩者在具體應用到政策分析時,“復雜程度”與“能力大小”的衡量成為了研究的阻礙。為此,本文借鑒武配將在《政策工具選擇的模型》一文中所探究的衡量方法。在分析政策子系統的復雜程度時,主要考量目標群體的數量比、類型比。目標群體數量比是利益相關人數與總管轄人數的比值。若比值小于0.1,則復雜性小;若比值介于0.1和0.5之間,則復雜性較大;如果比值大于0.5,則復雜性相當大。分析國家能力時,從政府的回應性和效率以及公共性等三個方面進行衡量。
(2)政策子系統復雜性分析
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2月,香港地區總人口數為7109.8(千人),小學人數為326.2(千人),中學人數為487.0(千人)。所以香港中小學的總人數為813.2(千人),也就是說會牽涉到813200個家庭。再利用總人口數除以家庭數,得到香港地區每個家庭的平均人數約為3個人。所以,813.2(千人)個小學生所牽涉的人數至少是2439.6(813.2×3)個利益相關者。所以目標群體的數量比為34.3%(2439.6/7109.8)。所以目標群體的數量比超過了0.3。又因為此次計算所涉及的利益相關者還只是學生極其家庭成員,而事實上的利益相關者還遠不止這些,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從目標群體數量比反映的復雜性較大。
至于目標群體的類型比例,學生的家長肯定會分布于社會的各個行業與階層,所以目標群體的類型比例也很高。所以綜合以上對目標群體的數量比和目標群體的類型比的分析,可以得出政策子系統的復雜程度較高的結論。
(3)政府能力分析
政府的回應性是指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對公眾的需求和所提出的問題作出積極敏感的反應和回復程度。在這一方面,香港政府的回應性無疑是很高的。面對這種情況,香港政府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政府官員在各個場合對民眾進行解釋,同時政府也通過正式的渠道收集社會各界的看法,并與反對派展開積極的溝通。種種行為都可表明香港政府具有較強的回應性。
根據2012年5月31日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表的《2012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顯示,香港政府的政府效率繼續維持世界第一的位置,香港政府已經數年取得了這個世界第一的位置。由此可見香港政府的效率性之高。所以,根據武配將提出的衡量模式,對香港政府的回應性、效率以及公共性三個方面進行的分析,香港政府具有較強的政府能力。
(4)分析結論
綜合對香港政府政府能力以及對政策子系統復雜性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政策子系統具有較強的復雜性,香港政府也具有較強的政府能力。根據豪利特和拉米什的政策選擇工具模型,當處于政府能力較強和政府子系統復雜程度較高的情況下,政府適宜采用市場化的工具手段。
但是事實是香港政府所采取的是強制型工具,這與分析的結果是不相符的。根據前文所述的一些文獻和媒體觀點,這次香港國民教育科政策能引起這么大的反響與香港政府強制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有著很大的關系。
陳振明在《當代西方政府改革與治理中常用的市場化工具》一文中,總結了當代各國政府改革與治理中常用的市場化工具:民營化、用者付費、合同外包、特許經營、憑單制、分散決策、放松管制、產權交易、內部市場、目標管理、標桿管理等十幾種市場化工具。
而在這些市場化工具手段中,筆者認為最適宜采用的是采用合同外包的方式。目前,香港中小學的國民教育主要是通過民族認同教育與國家認同教育,采用以學校教育為基礎、以政府教育為主導、以社會團體教育為輔助的教育途徑,促使香港中小學生對自己的“中國人”身份實現認識、情感、行為三個層面的統一。根據分析的結果,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合同外包的方式提高社會團體這一教育途徑所占的比例,進一步推動香港國民教育的發展。
三、評價與思考:
政策工具在政府治理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政策工具作為政府治理的手段和途徑,是政策目標和結果之間的橋梁。只有選擇了合適的政策工具,才能使政策的結果與政策目標相一致。所以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政策工具的重要性,對政策目標群體進行深入地分析,對自己的能力有著清晰、正確的定位,然后選擇適宜的政策工具,這樣才能有效地達到政策目標!
參考文獻
[1]康子興.香港國民教育向何處去[J].新產經,2012,09:62-63.
[2]陳振寧.國民教育“洗腦”之說無法成立[N].法制日報,2012-08-14012.
調查結果1主旋律教育卓有成效,與學生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的教育薄弱
研究者列出12項學校普遍進行的德育內容,即勞動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意識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理想教育、“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環境保護教育、衛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讓教師和學生分別對這12項內容實施效果進行評價。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和學生對學校12項教育內容實施效果的評價位次大致相同,80%以上的教師和學生都把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道德教育排在前三位,充分說明近幾年學校在主旋律教育方面卓有成效。而被排列在最后三位的內容,教師和學生也基本一致,它們是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觀”教育,反映出這三項內容是學校德育的弱項。
在與此相關的教師和學生對學生思想品德狀況滿意度的評價調查中,也得到基本一致的結果。研究者列出熱愛祖國、熱愛勞動、熱愛集體、尊敬師長、文明禮貌、誠實正直、助人為樂、關心國家大事、心理調節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共10項內容,結果是教師和學生的排位基本一致,教師、學生滿意和比較滿意的是尊敬師長、文明禮貌、熱愛祖國、熱愛集體;而被教師、學生排在后三位的師生不大滿意的是心理調節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關心國家大事。在小學、初中、高中學生對學校德育內容需求的調查中,研究者列出交通規范、文明公約、行為規范、自我保護常識、個人修養、競爭與合作、勞動態度習慣、時事與政治、擇業指導、家政指導、法律常識、環境與生存等12項內容,小學、初中、高中學生最需要的德育內容排列前三位的依次為個人修養、自我保護常識和文明公約。其中,初中生的排位與學生總體相吻合,小學生最需要的德育內容與學生總體的不同之處是排列前三位的有交通法規;高中生與學生總體不同的需要是法律常識。
分析與建議
這些年來,學校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方面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調查反映出比較薄弱的是心理品質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觀”教育。學生最需要的德育內容是個人修養、自我保護常識和文明公約。不同年齡段學生的需求又各有側重,小學生是交通法規教育,高中生是法律常識,初中生是自我教育。可以看出,這些內容都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他們各自生存發展中急需要指導的,而這些內容在學校德育中卻是欠缺的。由此可知,學校德育的內容應依據社會教育目標和德育目標進行系統教育,以保證實施內容的完整性、穩定性,防止隨意性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依據學生品德發展的現實需要與可能,使內容與學生的品德發展的“最近發展區”相吻合,才是學生可接受的、發展性的德育。在21世紀,隨著世界經濟、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德育的功能除促進政治、經濟的發展以外,還應有促進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功能。學校德育也應增加幫助學生提高生活質量的內容,諸如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兒童消費、權益保護等,使學生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學會發展,促進其健康成長。
學校德育要重視加強對學生的“三觀”教育,要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把握正確的人生方向。
調查結果2教師、學生對學校德育途徑所起作用的評價存在較大差別,學生列于首位的是社會實踐活動,教師則是班會
研究者列出大型教育活動、思想政治課(思想品德課)、班會、團隊會、課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各科教學滲透、個別學生教育共8個學校普遍運用的德育途徑,讓教師、學生對這些德育途徑所起的教育作用進行評價,結果是教師和學生對學校德育途徑所發揮作用的評價存在較大差別。學生認為所起作用很大、較大的途徑排列前三位的是社會實踐活動、大型教育活動和課外活動,而教師排列前三位的是班會、大型教育活動、個別學生教育。其中差別比較大的是社會實踐活動、班會和個別學生教育三項。學生認為社會實踐活動作用最大,而教師卻將其排列在第四位,相差3位;教師認為班會作用最大,而學生卻將其排在了第四位,同樣相差3位。對個別學生教育教師排在第三位,而學生排在了第七位,相差4位。小學、初中、高中學生對軍訓、參觀訪問、郊游野營、文藝聯歡、體育競賽、公益勞動、興趣小組、科技活動這些學校常用的德育活動形式哪個最喜歡呢?各年級學生一致最喜歡的是郊游野營,小學、初中、高中學生共有1243人選擇了它,占被調查總人數的44.6%,明顯高于其他活動形式,經統計分析,此項活動與其他7項活動相比,差異非常顯著。
調查也反映出,在教師和學生對學校德育途徑所起作用的評價中,思想政治課(思想品德課)被教師排在了末位,學生則把團隊會排在了末位,思想政治課也只排在第六位。在對學生關于學校德育工作滿意度的調查中,研究者列出校園環境、校風、班主任工作、思想政治課(思想品德課)、團支書輔導員工作5項內容,學生相對不太滿意是后兩項內容,其中高中生對團支書工作滿意度最低,僅為36.7%。在關于學生對德育活動形式喜歡程度的調查中,公益勞動成為學生最不喜歡的活動形式,喜歡的人數只有24人,僅占被調查總人數的0.87%。
分析與建議
調查反映出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情有獨鐘,而教師對它的作用卻認識不足,在這一點上反映出教師和學生在認識和感受上的差別,如果這種差別不斷擴大,那么就會直接影響德育實效。長期以來,學校德育對社會實踐活動重視不夠,活動單一,只重講授和理性理解,重知識灌輸,忽視實踐體驗,這恐怕是德育的失誤之一。因此,學校應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加強社會實踐活動,諸如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生產勞動、科學考察、遠足等。當然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要注意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講究真實性、針對性和學生可接受性,堅決避免形式主義和盲目性。像學生之所以最不喜歡公益勞動,一方面原因,反映出學校、家庭、社會對公益勞動不重視,另一方面原因,有些學校組織公益勞動單純為完成任務而勞動或為宣傳而勞動,沒有把它納入學校德育計劃,沒有作為學生與社會溝通的重要橋梁和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形式,這是學生不喜歡公益勞動的主要原因。
教師、學生對學校德育途徑所起作用的評價存在如此明顯的差別,反映出教師教育觀念上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學生的主體性問題。教師對班會、個別學生教育這種自己主導下所實施的教育途徑或方法評價較高,而沒有注意學生的感受,沒考慮到外在的教育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轉化為學生內在的需要。在調查中,問學生最喜歡的活動形式,回答“喜歡自己組織的活動”的學生有1925人,占總人數的69.3%,而“喜歡班主任組織的活動”的學生只有225人,僅占總人數的8.1%,說明學生喜歡自己搞的活動,不喜歡教師主導下的說教式的途徑和方法,他們喜歡開放式的、活潑的教育,不喜歡封閉式的、死板的教育。而我們的德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內容脫離實際、方法簡單的問題,反映出德育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嚴重忽視學生主體需要的問題。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還是教育與被教育的關系,學生仍然是被動接受教育,這樣的德育學生怎能樂意接受呢?在調查中反映出的,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思想品德課)、團隊工作不滿意,以及對班會、個別學生教育比較低的評價,恐怕都有這方面的原因,并且可能是主要原因。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實效,首先要解決的不是途徑、方法問題,而是觀念問題,觀念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變革。現代德育觀念強調發展人的潛能,煥發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積極性,注重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只有學校德育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那么德育的實效性也就會不斷增強。
調查結果3無論是教師自己,還是學生,對教師遵守師德規范的評價高于對教師德育能力的評價;“熱愛、尊重、了解、嚴格要求每一個學生”的職業道德規范和“了解學生”的德育能力得到學生相對最低的評價
研究者列出愛崗敬業,嚴謹治學,熱愛、尊重、了解、嚴格要求每一個學生,舉止文明,團結協作,遵守紀律,廉潔從教,尊重家長8條教師應遵守的職業道德規范,讓教師、學生對教師遵守這些規范情況進行評價,結果,無論是教師自評,還是學生他評,都對教師遵守這8條師德規范給予一致的肯定和高度的評價。平均滿意度在86%以上,教師的滿意度每項都在93%以上,學生的低些,也都在82%以上,其中評價最高的是“愛崗敬業”這一條,教師、學生分別為98.1%、92%,經統計分析,二者無差異;評價最低的是“熱愛、尊重、了解、嚴格要求每一個學生”,經統計分析,二者也無差異。
在教師問卷中,研究者調查了教師群體對自己11項德育能力的評價,認為很符合、基本符合的人數占被調查總人數的比例分別是,了解學生的能力占84%,把握德育內容的能力占76.3%,靈活運用德育方法的能力占67.9%,組織活動的能力占73.6%,語言表達能力占76.1%,心理診斷與輔導能力占61.6%,調動學生主體積極性的能力占76.4%,創設良好德育環境的能力占67.7%,個別談話能力占79%,轉化后進生能力占65.9%,教科研能力占54.3%。教師對自己德育能力的評價明顯低于遵守師德規范的評價。相對比較弱的能力是教科研能力和心理診斷與輔導能力。雖然學生對教師德育能力的評價認為很符合、基本符合的均超過60%,但是普遍低于學生對教師師德規范的評價。在“了解學生”這一項,教師自己的評價和學生對其的評價存在顯著差異,教師的百分比為84%,在11項中比例最高,而學生的平均百分比剛剛超過60%,其中高中學生僅為45%。
分析與建議
調查反映出,教師普遍能夠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特別是在“愛崗敬業”這一條上,無論是教師自己,還是學生,都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說明教師很熱愛自己的工作。但調查也同時反映出,“熱愛、尊重、了解、嚴格要求每一個學生”這一條,無論是教師自己,還是學生,評價在這8條里都是最低的,這就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熱愛、尊重、了解學生是教育的出發點,是提高德育實效的基礎,調查結果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我們的教師在對學生的情感投入上還有一定的距離。因此,教師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進一步增加對學生的情感投入,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寬容學生、平等對待學生,讓所有學生都得到健康、和諧、全面發展。
德育能力是實現德育目標的現實基礎。現實社會的發展變化以及青少年學生自身的發展變化,都對教師的德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工作者要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了解學生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只有了解學生,知其“心”,才能恰當地運用靈活多樣的德育方法,德育才能有針對性。調查反映出的學生對教師了解學生能力很低的評價,應引起教師的重視,要從轉變觀念入手,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和師生民主平等的觀念,調整心態,改進方法。
調查反映出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心理診斷與輔導能力相對較低,這是客觀實際也是教師的需要。面對德育實踐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要進行研究探索,揭示規律,尋找新方案。教師參與教科研是使自己工作從“經驗型”走向“科學型”的重要途徑。心理診斷與輔導是近幾年的熱點問題。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是新世紀人才素質的要求,但是學校缺乏專職心理輔導教師,班主任、德育干部自然就擔負起了這個責任,因此,需要加強培訓指導。同時,所有德育工作者都應掌握一定的心理診斷與輔導能力,這對了解學生,提高德育工作質量是至關重要的。
調查結果4學生對德育的評價與需求存在明顯的年齡階段差異
調查結果顯示,無論是對德育內容、德育途徑還是對學校、教師工作,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的評價都有顯著差異。他們的年齡不同、年級不同,評價的水平也不同,對德育的需求也不一樣。在對學校12項德育內容實施效果很大、較大程度的評價方面,小學、初中、高中學生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小學生對各項內容實施效果很大、較大程度的評價人數占被調查總人數的55.9%,初中生為47.2%,高中生為36.5%,高中生與小學生相差19.4個百分點,與初中生相差10.7個百分點。除第11項青春期教育、12項民主與法制教育外,前10項內容都是由低年級到高年級呈階梯狀遞減趨勢,年級越低評價程度越高,年級越高評價程度越低。青春期教育初中高于小學和高中,這是初中生身心發展的年齡特點決定的。民主與法制教育初中生與小學生持平。
在對8條德育途徑所起作用的評價上更明顯地表現出這種差異。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年齡段學生對德育途徑所起作用很大、較大程度的評價由低年級到高年級呈階梯狀、遞減趨勢。年級越低評價程度越高,年級越高評價程度越低,小學生對學校各項德育途徑作用評價最高,平均達78.2%,其次為初中生58.8%,高中生僅為44.6%,高中生與初中生相差14.2個百分點,與小學生相差33.6個百分點,經過對各項途徑進行卡方檢驗,P<0.05差異極顯著,可以說,學校德育途徑的作用與學生的年級、年齡呈反比。
學生對教師德育能力以及對學校德育工作總體滿意度的評價也都同樣呈現出這種差異。
【關鍵詞】身體語言 中小學 教學質量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8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1-0212-02
1.前言
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由于體育教學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學生在中學和小學階段不同的身心特點,因此在中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身體語言的運用就顯得更為重要了。體育,這一學科具有特殊的認識過程,它是一門以身體活動為授課語言的學科,因而直觀形象、準確無誤的身體語言是體育教師傳道受業的媒介,亦是學生學習運動技能與體育精神不可或缺的紐帶,對體育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與教學任務的完成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2.身體語言的概念及種類
2.1身體語言的科學內涵
身體語言又稱“體態語言”,是指除有聲語言之外由身體的各個部位所表現出的動作姿態,包括非語詞性的肢體信息,眼神流露與面部表情,身體運動與接觸,身體姿勢與外部表現,肢體之間所形成的空間距離形態等等。
2.2中小學體育教師身體語言的種類
中小學體育課堂中使用身體語言的形式多種多樣。一般來說,身體語言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是常用的主要有:面部表情語言、身體姿勢語言、手勢語言、目光神情語言等。其中一部分身體語言應用在教學技術的動作示范模塊;有的應用于練習過程中提醒學生動作技術要領;也有的應用在教學效果的評價中,用來評估學生的課堂表現。
3.身體語言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的作用
3.1促進正確動作形象的構建與動作技能的形成
中小學階段的體育教學中,想要使學生盡快掌握教師所教授的技術技能與健康知識,僅僅運用語言的力量是很難實現的,形象思維是中小學生的優勢思維模式。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運用教師的身體語言給學生以直觀、形象、生動的動作表象,使其能較快地構建正確的運動技術表象, 促進動作技能的形成。
3.2幫助教師調控教學過程和促進師生間教學信息的傳遞
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較容易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或身體動作等方面來了解他們的內心活動,只要認真觀察總結,就可以獲得對教學活動有價值的信息。我們一線體育教師可以通過實際教學過程與學生的眼神交流以及學生上課過程中所展現的肢體形態動作加以總體判斷,知曉學生的學習狀態、了解和認識教學內容開展的程度以及課堂教學組織方法是否得當,運動量的安排合理與否,學生的實際接收能力等。因此,在一線實際體育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的身體語言作為教學信息反饋的渠道,不僅能夠為教師提供及時評價學生學習情況和指導學生課堂學習的重要依據,也是教師調控教學過程提供信息來源, 它更是體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和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與手段。
3.3有助于在教育教學中貫穿德育工作和審美能力的培養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一言一行對中小學生影響是舉足輕重的,其言談舉止往往在學生的心目中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非常強的模仿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所表現出的品德的高尚、信念的堅定以及具有自身性格特色的人格魅力等,對學生具很強的現實教育意義,比較容易被學生視為學習與效仿的榜樣。此時,適合時宜地運用身體語言能夠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獨特效果。
觀賞激情四射、激烈角逐的的籃球比賽,美輪美奐的韻律體操表演以及精彩絕倫,動人心弦的武術對練等,運動員高超的技藝、熟練的技術技能以及每一個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鏡頭,總能給我們每一個人美的享受。通過肢體形態語言所傳遞的體育美,不僅能夠為中小學學生提供豐富而生動的建立深層次審美觀的學習素材。同時也能夠使學生了解高雅的內涵所在,更明確地理解獨特的姿態美,舒展大方的平衡美,激情魅力的力量與速度美,妙不可言的形體與時空美等身體動作美的真正要素所在,從而使中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發展與提升。同時對中小學生內在美的形成具有其它教育方式方法所不能取代的功能。在實際教學中體育教師把現實的形象美與氣質美及人格魅力融為一體,在情感上能與學生產生共鳴,同時也能夠凈化與提升學生幼小的心靈。這些教育教學功能是一線教師的普通說教所不能相提并論的。
4.運用身體語言教學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意義
4.1 是中小學體育教師提高中小學教學效果的一種有效手段
由于體育教學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學生在中學和小學階段不同的身心特點,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運用身體語言進行示范教學成為必不可少部分。它可以生動形象地描述運動技能動作軌跡以及與相似動作的特殊之處, 使學生能夠直觀形象地感受所要學習動作的結構、要領及方法。與其它有聲語言相比而言,它具有更形象、生動、微妙, 情景性和感染力強,這些特征也符合中小學學生的生理解剖特點,它也能夠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體育課堂氣氛, 因而具有有聲語言不可替代的作用。
4.2 是中小學體育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教師的言行舉止等外在形象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在具有特殊性的中小學階段體現的就更為突出,不管是有意識的課堂教學行為,還是有意見流露出的言談舉止,這些通過教師的自身進行信息的傳遞,對學生現階段的學習和將來的工作生活都有著巨大影響。因此在實際體育教學中教師要自始至終地對自身的著裝、行為舉止、精神面貌以及動作示范的優美性加以要求,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個人魅力教育、引導學生。
4.3 有助于中小學學生之間非語言交際能力的發展
中小學階段特有的解剖生理特點和體育教學自身的特殊性,決定著在體育教學中是否合理利用身體語言,促進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的發展。在體育課堂上能夠正確的運用教師身體語言對于中小學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階段性的發展目標的達成具有其它方法無法取代的成效。如果每一名體育教師在課堂上都能夠通過自身神情、姿勢、手勢等具有正能量的身體語言,給學生傳達一種教師給予的充滿信任與關懷的情感、滿載愛的能量與激勵神情,對中小學學生的非語言交際能力的提升具有獨到成效,推動學生的社會化進程。
5.中小學體育教學中身體語言的運用
中小學體育教學中運用身體語言,要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實用性,要根據中小學生的神經系統的生理解剖特點,充分依據主客觀條件因時、因地、因人靈活運用,才能起到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因此,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在運用身體語言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5.1 在恰當時機運用適合的身體語言
運用身體語言提高體育課堂教效果的關鍵就在與把握好恰當的時機。抓住關鍵既能糾正動作錯誤,又能幫助學生構建動作模型、增強自信心、提升學生運動參與度。例如在學習跨越式跳高時,可在練習之前與學生進行眼神交流來鼓勵學生或者用手勢來提醒其要果斷起跳、跨越等;在武術套路演練時出現遺忘動作情況,教師可在一旁比劃下一個動作來幫助學生迅速回憶動作。反之,如果未能把握好身體語言使用的實際就有可能出現學生尷尬、逃避完成動作、或者忽略了動作的某個環節。
5.2 根據地方條件、項目特征運用不同的身體語言
對著社會的發展與科學的進步,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的運用也日趨普遍,體育教學資源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在較發達區域從事教育教學的工作者中已經基本普及了多媒體技術作為動作示范與展示的工具,但是相對欠發達區域任教的體育教師仍需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來展示動作為學生建立動作表象。不同運動項目也要求運用不同的身體語言的表達方式,例如:田徑運動技術的教學中通常會用到側面示范及分解教學的方法,舞蹈與健美操則通常需要用到鏡面示范的方法。
5.3 要依人的性格、接受能力等差異運用不同的身體語言
在體育教學中,同一種身體語言對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影響。由于中小學學生性格之間的差異,運用身體語言更要慎重,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潛默移化的影響著學生的心靈。性格的不同導致同一種教學方法產生不同的影響。對于性格相對開朗、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往往一點就通;而性格靦腆、接受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則需要教師耐心的反復指導與自身的不斷練習才能掌握新動作。因此在中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情,因材施教,以學生的性格特點與接受能力為依據來合理的原則身體語言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陳國榮.重視身體語言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J].甘肅科技縱橫,2006,(3):204-205.
[2]揭光華.論身體語言在體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1997,(2):103-104.
[3]宋倩.淺談身體語言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10):112-113.
[4]王大鵬.身體語言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教學研究,2001,(3):230-231.
[5]趙升.論體育教學中體態語言的特點與應用[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院報,2003 ,(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