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1 09:21:05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漢字和英語的區別,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摘要: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不同的表達法和習慣用法的差異,可以追究到更深層次的思維方面的差異,英漢語之間最重要的區別特征莫過于形合和意合的區別。本文試圖從形合和意合的角度來分析英語和漢語中造字和構詞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體現了兩種文化思維方式的差異。
關鍵詞:形合 意合 思維 構詞
[中圖分類號]:H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10)-04-0187-01
引言
語言文化的差異包括語言學。文化學,心理學,哲學等很多方面,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不同的表達法和習慣用法的差異,可以追究到更深層次的思維方面的差異。英漢語之間最重要的區別特征莫過于意合與形合的區別。
形合和意合是語言組織方法,是從意義到具體語言形式的兩個既有各自特點又不相互排斥的組詞成句途徑。形合(hyotaxis)指借助語言形式手段,主要包括詞匯手段和形態手段實現詞語或句子的銜接;意合(parataxis)指不借助于語言形式手段,而借助于詞語或句子所含意義的邏輯聯系來實現語篇內部連接。申小龍(1992)認為:西方民族注重形式邏輯。強調主客的分離,因此在語言上注重形合,而漢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主客體的融合統一,因而在語言上重意合。
本文試圖從英漢造字構詞的角度分析英漢兩種不同的語言系統里所體現出來的思維差異的問題,即形合和意合的區別在詞根詞綴等構詞方面的體現。
一、英漢詞綴構成對比
英語屬于一種拼音文字,英語的符號系統只包含二十六個字母,是形態語言,英語是一種體現邏輯思維能力的語言,其詞綴功能主要為表義性詞綴作為一種構詞手段十分活躍。
英語中的詞綴有兩類:一類叫“派生性”;另一類叫“屈折性”。派生性詞綴是一種與某個詞根結合在一起時改變該詞的詞性或詞義的粘著性語素,如后綴-ly改變詞性,前綴dis-改變詞義;屈折性詞綴是一種既不改變詞性也不改變詞義,只起一種語法作用的粘著性語素,如動詞的進行時態后加ing,復數名詞后加-s。
英語中抽象名詞多,漢語中具體名詞多。英語中有一整套表達抽象思維的方式,使用大量抽象名詞便是其一。英語中的抽象名詞大多是通過虛化手段,即通過加詞綴,尤其是后綴,從其他詞類派生而來。比如,表示抽象名詞:-ship hardship,leadarship,friendship,ladyship,和-hood manhood,motherhood,neighborhood,childhood。
而漢語中的名詞,除了哲學上的名詞之外,只能指稱具體的東西,而且可以說五官所能感觸的。現代漢語的一些抽象詞尾大多來自外來語。英語說明性詞語多,漢語形象性詞語多。絕大部分英語具有說明性和功能性,極少具備形象性。而許多漢語詞都具備形象性。
漢語詞綴是一個嚴密性與開放型相互對立和統一的系統。從文字系統上看,漢語屬于表意(ideographie)文字,漢字四四方方,字形與字義有很大的關聯和統一。漢字,漢語詞中沉淀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意合是漢字詞的靈魂。漢字有四種造字法,其中“會意”和“指事”是典型的意合。比如,會意字“災”,火在房子底下,意合為房子失火,表示“災難”義,非常生動形象。再比如會意字“從”,由一前一后的兩個“人”構成,意合為一個人跟著一個人,表示“跟從”義,同樣生動貼切。象形字“日”,“月”,每個字所有筆畫合起來就是該字所表達的客觀實體的形狀,也是一種意合。形聲字的形旁也表意,比如“崗”,“嶺”,“崩”都有“山”作形旁,表示它們都與“山”有關,這也是一種意合。
二、意合與形臺的構調方式對比
漢語是分析型語言,不會像英語名詞那樣改變自身的形式變為復數,漢語動詞也不會改變自身的形式表示過去,現在進行,將來,完成和被動等。中國人形象思維比較發達,英美人邏輯思維比較發達。而漢語主要依賴意義的內在銜接,形成一種隱約的意義脈絡。
比較一組漢英對應的詞語:牛-ox,公牛-bull,母牛-COW,小牛-caff,牛肉-beef這五對詞語,漢語只有“牛”是單純詞,其余都是合成詞,英語則都是單純詞。這中合成詞和單純詞的區別說明了漢民族在形成這五個詞所表達的概念時,只有“牛”是初始概念,其余都是用兩個現成的概念作為元素合成的新概念。而英語則都是初始概念。漢民族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既注意了事物的特性,又注意事物類屬的共性和事物間的聯系,而以英語為母語的民族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則強調事物的個性和差異。
而漢字的構詞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語素構成的詞,也是靠意合組合在一起的。比如“夏至”,“夏”是“夏天”,“至”是“到”,“夏”和“至”意合為“夏天到”,表示一個節氣。現代漢語絕大多數的合成詞都是靠它們的語素意臺而成的。比如“房奴”,指因買房向銀行貸了很多錢,每月把收入的大部分還銀行貸款,而且還要還十年甚至三十年的人。“房奴”由“房”和“奴”兩個語素構成,意臺為“房子的奴隸”,生動形象地指代了這種人,這種構詞就是利用了意合法。再比如:單身族,上班族。工薪族,打工族,炒族,邊緣群體,消費者群體,讀者群體,弱勢群體,吸毒群體,白領群體,球迷群體,“族”和“群體”兩個詞構成的新詞的應用說明了漢民族人重綜合,重歸納的思維特點。
關鍵詞:漢字體系;性質;構形原則;表意文字
中圖分類號:H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0-0151-02
自20世紀以來,關于漢字性質問題的討論一直未曾間斷,但迄今為止,仍眾說紛紜,沒有達成共識。
應該說,作為自源文字之一的漢字,在其產生之后的漫長發展、演進和完善過程中,一直都能很好地記錄漢語,二者之間也有著良好的適配性。按理說漢字作為客觀存在的符號體系其性質也應該是確定無疑的,不以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之所以對這個問題各家觀點莫衷一是,除了漢字本身的復雜性為其定性客觀上增加了難度之外,各家在進行討論時對于界定標準認識的不一致、術語理解和使用的混亂、出發點和立足點的不同、個人所依據的理論框架的差異等主觀因素也是形成不同結論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們認為在進行漢字性質問題討論時,首先要做的前提工作就是對這些相關的影響因素進行科學的內涵劃定,只有基于此的討論和判定才有可能達成使眾家信服的一致結論。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一點,那就是,既然討論漢字的性質問題,我們應以客觀存在的歷時與共時兩個維度的漢字體系的整體狀況為依據,即既要排除對漢字性質的分階段斷代分析,也要排除只對某一特定歷史時期漢字體系中的一部分做局部研究。因為無論是隔斷古今漢字之間聯系的做法,還是切分整體做局部研究的做法,都不能使我們正確地把握具有歷史傳承性和沿革性的漢字體系的總體和根本特征及其與其他文字體系的本質區別,而這些都會最終抹殺我們研究這個問題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將試圖對客觀存在的整個漢字體系作綜合判斷分析,以期從全局角度找出貫穿其發展演變過程的一條“性質”紅線。
眾所周知,“無論哪種文字,總具有形體、音讀和意義這三種要素”,但只有形體是文字本身所獨有的,至于字音和字義,卻都是由它所記錄的語言賦予的。因此,任何一種成熟的文字體系必然既有音又有義,在這點上它們之間并無區別。而討論某種文字體系性質的過程,卻應是從探源的角度去推求字形結構的來源和造字之初的理據,從而說明人們是用什么方法創制出形態各異的符號來記錄語言的音和義的過程。可見,這應是一個動態還原回溯的過程,目的是歸納文字創制初始階段的造字之法。而如何造字與文字的任務密切相關。有史以來文字體系賴以建立的基礎都是文字怎樣去記錄和表達語言——即文字記錄語言的主要方式,也稱構形原則。語言的外部形式語音及意義內容語義在客觀上決定了文字的構形原則只有兩種方式:一是根據語言的語音來構造文字形體,二是根據意義來構造形體。“文字通過這獨有的兩種方式中的哪一種來記錄語言是文字體系劃分的標志,也是區分文字根本性質的基本原則。構形原則相同則屬同一文字體系,構形原則不同則屬不同體系,構形原則改變構成文字體系的變遷,體系變遷的軌跡就是文字性質變化的歷史”。這是我們進行文字體系劃分及漢字定性時要一以貫之的根本標準,一旦背離了這個方向,任何結論最終都是站不住腳的。
最早將漢字定性為表意體系的文字的是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他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說:“(世界上)只有兩種文字的體系。一是表意體系。一個詞只用一個符號表示,而一個符號卻與詞賴以構成的聲音無關,這個字和整個詞發生關系,因此也就間接地和它所表達的觀念發生關系。二是通常所說的‘表音’體系。它的目的,是要把詞中一連串連續的聲音摹寫下來。”他將漢字定性為表意文字,立足點和出發點是依據漢字記錄語言音義兩要素中的哪一個要素,這種最高層次、窮盡性的、科學的分類,最能體現漢字與其他文字體系之間的本質區別,也最能揭示漢字體系的根本屬性。索緒爾所謂的“表意體系”和“表音體系”,這些文字體制概念的邏輯范疇是從造字原則、造字方法的角度來界定的。澄清這一命名術語的內涵,對于我們進一步論證漢字的表意性質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據此,我們可以概括索緒爾所說的“表意體系”的文字是指這樣一種文字體系:其將依附于語音的語義在語素、詞、詞組或句子等各層次上劃分出相應的語義單位,然后創制出一定的符號,即意符去記錄它們。以意符為單位構成文字的,便是表意文字。而“表音體系”的文字是指這樣一種文字體系:它產生的前提是對語音的分析,將語音分析出音素、音節或更大的語音單位,然后創造出一定量的符號,即音符去記錄其中某一特定層次的語音單位。音符為字母的,是字母文字;音符為音節的,是音節文字。根據這個劃分標準,我們可以大致對目前仍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幾種文字體系作一個靜態的現時分析,來看看此標準在文字體系劃分時所體現出來的本質區別作用。
比如,英文被認為是典型的音素文字,因為其用專用音符來記寫英語中的語音單位,比如用“b”記錄[p]音位,而[p]音位也只能用“b”來記錄,排除個別特殊現象,基本上一音一符,一符一音。日語是典型的音節文字,一個假名表示一個音節。在掌握了這兩種文字的發音和拼讀規則之后,一個人即使不知道某個英語詞或日語詞的確切意思,也基本能讀出來,或者聽到一個生詞后也基本可以記下它的形體來。漢字則不同,其在整字這個層面和語言的意義發生關系。有人會問,為什么不是和音發生關系呢?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最初人們在日常交際中,漸漸將“天上的太陽”這個意義用任意約定俗成的“ri”這個音來表示。隨后人們產生要將“天上的太陽”這個意義記錄下來以便達到超越時空傳播的目的這個想法。在這個動機的推動下,人們根據生活經驗,畫一個象征太陽輪廓的圓圈內加一點“”來表示“天上的太陽”這個意義。這個有了意義的圖畫形式,進而跟語音“ri”聯系起來了。但凡有些生活經驗的人,看到這個圖畫形式第一反應就是其跟實際生活中太陽形象的相似性,也就是說首先聯想到的是“天上的太陽”這個意義,而不是“ri”這個語音。如果當時約定“天上的太陽”這個意義為“yang”音,人們也會自然將圖畫形式“”讀為“yang”音,但絕不會看到圖畫形式“”首先把它跟地里耕作的牛或者其他與之在外形上相似性很小的事物聯系起來。這說明,在造字之初,漢字是用來記錄漢語中的語義的,隨后,才按照約定的習慣被人們賦予了各種讀音,成為音義結合體。這個階段可以被稱為形符階段或據意繪形階段。早期甲骨文、金文大多是以這種直觀方式構形的。之后字符的象物性逐漸淡化,由象形轉化為表意符號,通過意符的不同組合手段構形,直接把意義信息帶進字形,靠字符意義的累積來體現構意,我們稱之為形符的意化階段。六書中的會意字便是義符一次性平面組合所構成的合體字。隨后隨著漢語表達功能的不斷豐富和擴展,文字假借現象、詞義引申現象的不斷增多,漢字就不可避免地要孳乳以便滿足以形別義的需要。而早期的形聲字就是順應這種需要產生的。比如“辟”與“避”、“僻”、“譬”、“嬖”的關系就是這種文字孳乳過程的生動寫照。但其所謂的“聲符”原是借本來既有音又有義的現成文字充當的,本質上是地道的義符,只是這些義符由于社會的約定,與語言中某個詞語的音有了固定的聯系,因而在通過追加義符而造的合體字中,人們對其聲音的認識在先,于是才有了示音的作用。但其實質是由源字直接轉化成的,其示源功能才是最本質的。可見,形聲字中聲符的示音功能---“通過它獨立成字的語音與由它構成的形聲字的語音之間的音同或音近關系來提示形聲字的讀音”是在其根本示源功能的影響下衍生出來的,是一種輔助標音功能。后來人們在對這類合體字習得和使用的過程中,對其結構進行靜態的描寫和分析,總結出“義符+聲符”的構形機制,并進一步發展為“形聲拼合”的造字方法,這成為后期形聲字的主要構形原則。但由于受到早期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的類推影響,后期形聲字的聲符也往往會較自覺地選用那些具有示源功能的字符。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形聲字的聲符在本質上是示源的,其示源功能是主要的、起決定性作用的;示音功能是次要的,是由示源功能派生出來的附帶功能,是示源功能造成的一種客觀結果。這些“聲符”本身與漢語的語音并無必然的聯系。有人將現代漢字定性為意音文字或表音文字,顯然是流于對形聲字聲符性質作用認識的表面和模糊。“從形聲字的構成分析,正是由于形符和聲符各自都有著區別功能,同形符的字用聲符來區別,同聲符的字用形符來區別,在這雙重的區別之中,使漢字實現了以形聲字為主體的構形系統,這也正是漢字頑強地堅持其表意性的表現所在”。以形聲字為主體的漢字體系的定型,并未改變漢字的基本性質,只是使表意體系的文字進入一個更高的新階段。貫通漢字的構形史,我們便不難發現,形聲造字法是適應區別意義的需要而產生的,聲符是別義的,而不是專門為了表音而創制的;恰恰是形聲造字法,瓦解了漢字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表音趨向”。根據某些學者的觀點,漢字表音趨向的主要表現是同音假借。但如果從較客觀的角度看,假借作為造字之后的用字之法,其本質借的還是表意文字,并非漢字的本源,其的記音性屬于文字的使用問題,與漢字的功能無關,并非造字之初的理據。即使按照許慎的觀點,將假借歸為造字之法,但隨后“假借轉化為形聲,恰恰說明漢字系統對純粹的音化符號難以接受;而增加義符,正是它堅持自身表意特征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我們認為漢字的性質在形聲字出現后并沒有發生重大變化。
縱觀漢字構形發展史,其根本構形原則——據意構形、提示語義的造字之法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我們將漢字命名為表意體系的文字,是大體合理的,能夠概括漢字體系與其他文字體系的本質區別特征。
參考文獻:
[1]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布龍菲爾德.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3]趙元任.語言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關鍵詞:文字;漢字字形;拼音文字;文化傳承;動詞;時態;時間傳遞;空間傳遞;差異
文字是一種記錄語言的符號體系,對語言的交際作用起著極為重要的輔助作用。隨著人類社會的誕生和發展,有聲語言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人類社會為了更好地彼此交流和文化傳承,在勞動的催化作用下,人類自身進化的強烈需要,依附于語言的文字產生了。語言的聲音信息轉瞬即逝,很難保存下去。可是,如果將其轉化為視覺信息的話,文字就克服了這一缺陷。這也是文字能夠成為傳承文化主要載體的重要原因。但是,中西文字有很大的差異,這在許多方面都表現了出來。漢字是表意文字,西方文字是拼音文字。這是大家公認的二者最明顯的區別之一。表意文字的漢字是由不同的筆畫在一定的平面上通過橫向和縱向同時展開組合而成的,漢字也因此呈現出不同的結構形式。上下結構,上中下結構,左右結構,左中右結構,內外結構,半包圍結構。這些不同的結構形式和漢字筆畫的組合順序一起構成了漢字的結構形式美,富有變化但又不失有規律可循。拼音文字是通過拼音字母的線性排列而成的,組合順序雖然有規律可循但顯得單調,不如漢字那么豐富。這是表意的漢字和拼音文字在外觀上呈現出來的不同。但是,不管是漢字還是西方的拼音文字,它們都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顯著的標志。自從有了文字,人類語言就把轉瞬即逝、難以儲存和捕捉的聲音信息轉化成了可延時、可儲存、可看見的視覺信息,并且被記錄下來,這樣語言和文字所承載的內容——文化就被傳承了下來,并且可以迅速穿越時空進行傳播,使人類社會的交際范圍得到前所未有的擴大,人類文化得以積累和保存,同時也得以很好的傳承。漢字和西方的拼音文字外觀上的差異并沒有抹殺它們傳承人類文化的巨大作用。
漢字本身也記載自身字體的演變過程,這是一個由繁到簡的緩慢而漸進的變化過程,也是自身字體的傳承過程。它不是一下由一種字體跨越到另一種字體,也沒有在演變的過程中出現斷裂現象。新舊字體的磨合與并存,特殊場合不同字體的同時出現也是客觀的需要。雖然現代漢字中有些字體已經基本不用了,但是這些字體所承載的文化通過新的字體傳承了下來,而且有些從正式場合消失的字體雖然沒有多大的實用價值,但是可以作為書法藝術來欣賞從而加以保存。作為拼音文字應該沒有這么明顯的字體演變過程。因此關于筆文化和字體的演變文化就沒有漢字豐富。當然,語音的演變是不可避免的。
文字是一種符號,一種書寫符號。不管是漢字還是西方的拼音文字,這種書寫符號均可以看做是起源于圖形的。不同的是,當圖形還沒有與聲音符號建立直接的聯系時,它的語音形式沒有與一個個確定的書寫符號對應起來,而僅僅和圖形所表示的概念直接聯系。處于這個階段的文字和生活中的言語依然是兩套獨立的代表概念的符號系統。漢字就屬于這種情況。而西方的拼音文字,其書寫符號和相應的詞的聲音是對應的,這樣的文字就是屬于表音系統了。由于這種鮮明的差異,長久以來,不僅西方人認為拼音文字優于漢字,就連中國人自己也認為漢字在文化傳承中不如拼音文字方便和優越,想拋棄漢字表意的特點而主張實行漢字拼音化。拼音文字見形知音,聽音知行,這種特點非常利于學習,而漢字就不同了。同樣的語音形式,有許多不同的漢字書寫形式,沒準就會寫錯;同樣的書寫形式,有不同的語音形式。雖然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語境加以辨別,從而降低漢字的這種特點帶來的不利因素,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這樣的文字特點確實會加劇學習的難度,使許多人特別是外國人望而卻步。讀書學習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這種學習的巨大難度加劇了文化傳承的困難,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文化交流以及其它方面的交流。當然,如果我們只是站在西方拼音文字的角度來和漢字比較和審視,也許覺得漢字阻礙了文化傳承,或者不利于文化傳承。但是換一個角度,情況就不一樣了。
[關鍵詞] 河南方言;j、q、x;發音規律;舌尖齒音;舌面前音
[中圖分類號] H1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0037(2014)01-78-2
1 前言
河南省有一億多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因此河南話是中國使用人數最多的方言之一。
河南話屬于北方方言,與普通話比較接近。有研究指出:河南話與普通話的發音主要是聲調不同,而且有規律可循,即普通話的一(平)、二(上)、三(去)、四(入)聲讀做二(上)、四(入)、一(平)、三(去)聲,就是河南話,見表1。
但是據我研究,普通話與河南話的差距不僅僅在音調上,河南話在很多字的聲母發音上還與普通話不同。特別是一些以j、q、x為聲母的漢字讀音會由舌面音變為舌尖音,而這些讀音是用漢語拼音無法標出的。象詞語“積極”兩個字漢語拼音同為“ji”,但兩者聲母發音不同,“積”為舌尖音,“極”為舌面音。“漆器”,漢語拼音同為“qi”,但兩者聲母發音不同,“漆”為舌尖音,“器”為舌面音。“嬉戲”,漢語拼音同為“xi”,但兩者聲母發音不同,“嬉”為舌尖音,“戲”為舌面音。
我們從幾個示例中可以看看發音的差別:
例一、《校園初秋》
初秋七月蘭蕉鮮,清新菊香瀉校園。
積極進取勤學習,齊心協力且向前。
此詩中有共有21個字的聲母為j、q、x,其中只有“菊、香、校、極、勤、協”六個字的聲母發音同普通話,為舌面音;而“秋、七、蕉、鮮、清、新、瀉、積、進、取、習、齊、心、且、前”15個字在河南話中讀作舌尖音。
例二、《熙戲犀》
西溪犀,喜嬉戲。席熙夕夕攜犀徙,席熙細細習洗犀。犀吸溪,戲襲熙。席熙嘻嘻希息戲。惜犀嘶嘶喜襲熙。
這篇文章是中國現代語言和現代音樂學先驅趙元任先生所作,全篇古文漢字聲母都是“x”,但用河南話讀,則有兩個讀音。其中“溪”、“喜”、“戲”、“吸”、“希”讀作舌面音“xi”;而“西”、“犀”、“嬉”、“席”、“熙”、“夕”、“徙”、“細”、“習”、“洗”、“襲”、“息”等在河南話中則是讀為舌尖音。
例三、《唧唧雞》
唧唧雞,雞唧唧,幾雞擠擠集機脊。機極疾,雞饑極,雞冀己技擊及鯽。機既濟薊畿,雞計疾機激幾鯽。機疾極,鯽極悸,急急擠集磯級際。繼即鯽跡極寂寂,繼即幾雞既饑即唧唧。
這篇文章同樣是國學大師趙元任先生所作,全篇古文漢字拼音都是“ji”,用普通話讀是一個音,但用河南話讀,則有兩個讀音。其中“雞、幾、機、極、饑、冀、己、技、擊、及、薊、畿、計、激、悸、急、磯、級”的聲母讀音同普通話,為舌面音;而“唧、擠、集、脊、疾、鯽、既、濟、擠、際、繼、即、跡、寂”的聲母在河南話中則是讀為舌尖音。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河南話中聲母為“j、q、x”的讀作舌尖音的字有很多。那么,這些字究竟有多少?這些字的發音特點是什么?既然漢語拼音無法標出其發音,能否用國際音標來準確標記?這種發音方法有沒有可取之處?本文將嘗試進行研究和探討。
2 對以“j、q、x”為聲母的漢字的統計分析
經過統計,以j、q、x為聲母的常用漢字共有881個,其中在河南話中讀舌尖音的有267個,約占30.3%。
2.1 對以“j”為聲母的漢字的統計分析
經過統計,以“j”為聲母的常用漢字共有331個,其中在河南話中讀舌尖音的有85個,約占25.7%。見表2:
2.2 對以“q”為聲母的漢字的統計分析
經過統計,以“q”為聲母的常用漢字共有233個。其中,在河南話中讀舌尖音的有54個,約占23.2%。見表3:
2.3 對以“x”為聲母的漢字的統計分析
經過統計,以“x”為聲母的常用漢字共有318個。其中,在河南話中讀舌尖音的有128個,約占40.3%。見表4:
3 對以“j、q、x”為聲母的漢字在河南話中的發聲方式研究
在漢語拼音中,舌尖音有d、t、n、l、z、c、s。在河南話中,如何將“j、q、x”為聲母的漢字發為舌尖音呢?與d、t、n、l、z、c、s有什么不同呢?
3.1 發音部位研究
經過總結,“積”、“七”、“西”等一部分以j、q、x為聲母的漢字在河南話中的發音方法類似于舌尖前音z、c、s,發生時舌尖都會發出強烈的震動。不過二者發聲方法還是存在明顯的區別的。z、c、s的發聲方法是舌尖和上齒背形成阻礙,舌尖抵住下齒背。而j、q、x在河南中發聲方法是上齒和下齒稍抵舌尖,舌尖與上齒和下齒間未完全咬住,而是有一道縫隙。其中j、q的發聲和舌面音的發聲方法有所區別,方法是將舌面前部和上齒根部形成阻礙而不是與硬腭中部形成阻礙,因此將j、q的發音定義為舌尖齒舌面前音;而x的發聲不用到舌面,因此將x的發聲定義為舌尖齒音。
3.2 發音方法研究
河南方言中j、q發音過程,起始時,上齒與下齒咬住舌尖,使上齒、下齒、舌尖三個發聲部分完全閉合,阻住氣流,然后逐漸放開,上齒、下齒分別與舌尖形成一條細縫,氣流從縫隙中流出。舌面前與上齒根由完全閉合到逐漸松開,因此,j、q的發聲類似于普通話中的塞擦音。x的發音則是上下齒與舌尖的靠近,舌面前與上齒根逐漸靠近,因此類似于普通話中的塞音。
總之,河南方言中j、q、x的發聲蘊含兩個關鍵點:一是區別普通話中j、q、x的發聲,即是舌面前部與哪個部位形成阻礙;二是區別普通話中,z、c、s的發聲方法,即是在發聲過程中舌與齒的關系。
4 發音音標標注研究
經研究,在河南方言中,j的舌尖音讀音是普通話中z和j的“合體”,q的舌尖音讀音是普通話中c和q的合體,x的舌尖音讀音是普通話中s和x的合體。那些以“j、q、x”為聲母卻在河南話中讀作舌尖音的漢字無法用漢語拼音準確標記。那么,能否以國際音標來標記讀音呢?
同英語發音比較,河南話中“x”讀舌尖音時可以找到對應的發音,用國際音標讀為[θ]。如河南話中漢字“習”的發音和英文單詞“see”的發音一模一樣,用國際音標讀為[θi:];“心”的發音和英文單詞“thin”的相似,用國際音標標記為[θin:],只是聲調是二聲(上聲)。但是同英語發音比較,河南話中“j、q”讀舌尖音時找不到對應的發音。但可以用國際音標標出,j為[ts?]、q為[ts?']。
通過這種方法的歸納和總結,能得出河南方言中輔音聲母j、q、x的國際音標方案注音方法,即:j[ts?]、q[ts?']、x[θ],表5如下:
5 研究創新點及意義
本文對以j、q、x為聲母但在河南話中讀作舌尖音的漢字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從生理結構上對其發聲部位、發聲方法進行了分析。本文在國內首次詳細統計了以j、q、x為聲母但在河南話中讀作舌尖音的漢字;創造性的重新定義了j、q、x兩種發聲方法,即舌尖齒舌面前音與舌尖齒音;并標注了其國際音標。
本研究準確標記了河南方言中發音最具有特色的發音,對于保護河南方言、保護民族文化有很深遠的意義。方言傳承者一個國家、一個地域的歷史和文化,是文化多樣性的體現,應當將方言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
6 展望和建議
本研究發現,那些以“j、q、x”為聲母的漢字讀作舌尖音時很具美感、很動聽,使得漢語的表述更加清楚,減少了歧義。因此建議在普通話中采用這種發音,豐富完善漢語拼音的發音體系。
建議推行普通話教育中應適量加入地域性的方言教育,這樣既能使大量非物質文化后世有傳,又能使語文的教育豐富多彩。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中文信息處理的主流技術,尤其是幾個重要的部分,即n元模型、語音識別和句法分析技術。
一、中文信息處理的特點
(一)漢字的特殊性
我們都知道,英語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方面的優勢就是其字母數量有限,因而可以很容易的進行輸入輸出以及信息的加工和處理,而中文的漢字則數量龐大,且字形相對復雜,這就給漢字的編碼帶來了不小的困擾。因此我們根據漢字信息處理過程中的不同要求對漢字進行了不同形式的編碼,總結來說有以下幾種方案,即漢字輸入編碼,漢字標準編碼,漢字內碼和漢字形碼。
(二)書面漢語的特殊性
漢語的另一個特征是在書面表達中,詞語和記號之間沒有明顯的分隔標記,這就使自動分詞在書面漢語分析中成立一個難題。分詞需要將連續的字按照一定的規范進行有序的組合,比較英文我們會發現,英文單詞之間都是用空格來做分隔符,而中文則是習慣通過字、整句以及段落進行簡單的劃分,而這其中的一個難點就是對詞語的劃分,我們都知道,英語中也有短語劃分的問題,但是由于中文的詞語遠比英語的數量和范圍要龐大,因而處理起來更為困難。
(三)漢語語音的特殊性
在語音方面,漢語的特征是音節結構相對簡單,音節劃分界限比較清晰,但是聲調和變調是中文與英文的顯著區別,因而在語音識別和語音合成方面來講這是一個劣勢,但是總體上來說漢語語音的處理比之其他方面來說還是相對容易的。
(四)漢語語法的特殊性
在語法方面,漢語詞匯的句法功能相對來說難以判斷,這與英語語言上的多變形態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漢語主要依靠詞序和虛詞來表達不同的含義,因此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句法,就特別容易產生歧義,因此漢語語句自動分析這一重要技術是一項難以攻克的技術。
二、中文信息處理的若干技術
(一)n元模型
設wi是文本中的任意一個詞,如果已知它在該文本中的前兩個詞wi-2w-1,便可以用條件概率p(wi|wi-2w-1)來預測wi出現的概率。這就是統計語言模型的概念。一般來說,如果用變量w代表文本中一個任意的詞序列,它由順序排列的n個詞組成,即w=w1w2。。。wn,則統計語言模型就是該詞序列w在文本中出現的概率p(w)。利用概率的乘積公式,p(w)可展開為:p(w)=p(w1)p(w2|w1)p(w3|w1 w2)。。。p(wn|w1 w2。。。wn-1)不難看出,為了預測詞w n的出現概率,必須知道它前面所有詞的出現概率。從計算上來看,這種方法太復雜了。如果任意一個詞wi的出現概率只同它前面的兩個詞有關,問題就可以得到極大的簡化。這時的語言模型叫做三元模型(tri-gram):p(w)≈p(w1)p(w2|w1)∏i(i=3,。。。,np(wi|wi-2w-1)
符號∏i i=3,…,n p(…)表示概率的連乘。一般來說,n元模型就是假設當前詞的出現概率只同它前面的n-1個詞有關。重要的是這些概率參數都是可以通過大規模語料庫來計算的。比如三元概率有p(wi|wi-2wi-1)≈count(wi-2wi-1wi)/count(wi-2wi-1)式中count(…)表示一個特定詞序列在整個語料庫中出現的累計次數。
(二)語音識別
語音識別的最終目標是使人類與計算機之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由交流,使機器聽懂人類的語言,并及時的做出準確的反饋。語音識別技術包括了信號處理、模式識別、概率論和信息論、發聲機原理和聽覺原理、人工智能等主要內容。語音識別技術主要包括特征提取技術、模式匹配準則和模型訓練技術3個方面,另外還涉及到語音識別單元的選取,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通常采用的是以音節為識別單元。另外,在特征參數的提取技術方面,由于語音符號中含有大量的信息,它們通常被稱為聲學特征。特征參數是決定語音識別質量的關鍵技術,因此我們應該極可能的采集所要傳播語言的語義信息,剔除掉說話人的個人信息干擾,這樣才能保證特征參數的有效性和準確性。
(三)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是以漢語的語法特征為分析方法,對句子、段落中的短語結構樹進行各個句子成分關系的分析,分析的主要內容包括:句子中所有的單句,每個單句在句法中的作用是什么,在單句以上更大的語法結構是什么,句子中的短語或詞組類型是什么,在句子中起了什么作用,最后,所有這些成分是如何有機組合或附著在整個句子中的,這些就是句法結構分析的主要內容,這叫做線圖分析法。值得說明的是,英語語言結構中主語必須置于謂語之前,否則所表達的意思就完全變化了,當然,在一些特定情況下,如倒裝句結構中這種情況還是普遍存在的。這一點是與漢語有著顯著的區別的。
三、結語
中文信息處理技術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是語言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旨在對中文的音、形、義等輸入計算機,進而進行必要的信息加工與處理,在這一過程中涉及到了計算機科學、信息學、聲學等大量學科的交叉知識。具體來說,語言信息處理是將自然語言的各個部分,包括詞語、句子、段落以至篇章進行文本、聲音和圖像各種方式的信息化加工,然后對這些信息進行輸入輸出、壓縮、存儲以及檢索等等各項處理。我們都知道,自然語言是我們日常最重要的交流溝通工具,是人類進行思維活動、文化傳播的有效載體,因此語言信息處理這種技術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專門分析了利用計算機處理中文信息,即漢語信息處理技術,希望本文能夠對同行們有所啟示,還望能夠多多交流學習,更好的完善這項技術。
參考文獻:
[1]曹邦偉,高傳善.計算機與信息處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論文關鍵詞:信息處理 N元模型 語音識別 句法分析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中文信息處理的主流技術,尤其是幾個重要的部分,即N元模型、語音識別和句法分析技術。
一、中文信息處理的特點
(一)漢字的特殊性
我們都知道,英語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方面的優勢就是其字母數量有限,因而可以很容易的進行輸入輸出以及信息的加工和處理,而中文的漢字則數量龐大,且字形相對復雜,這就給漢字的編碼帶來了不小的困擾。因此我們根據漢字信息處理過程中的不同要求對漢字進行了不同形式的編碼,總結來說有以下幾種方案,即漢字輸入編碼,漢字標準編碼,漢字內碼和漢字形碼。
(二)書面漢語的特殊性
漢語的另一個特征是在書面表達中,詞語和記號之間沒有明顯的分隔標記,這就使自動分詞在書面漢語分析中成立一個難題。分詞需要將連續的字按照一定的規范進行有序的組合,比較英文我們會發現,英文單詞之間都是用空格來做分隔符,而中文則是習慣通過字、整句以及段落進行簡單的劃分,而這其中的一個難點就是對詞語的劃分,我們都知道,英語中也有短語劃分的問題,但是由于中文的詞語遠比英語的數量和范圍要龐大,因而處理起來更為困難。
(三)漢語語音的特殊性
在語音方面,漢語的特征是音節結構相對簡單,音節劃分界限比較清晰,但是聲調和變調是中文與英文的顯著區別,因而在語音識別和語音合成方面來講這是一個劣勢,但是總體上來說漢語語音的處理比之其他方面來說還是相對容易的。
(四)漢語語法的特殊性
在語法方面,漢語詞匯的句法功能相對來說難以判斷,這與英語語言上的多變形態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漢語主要依靠詞序和虛詞來表達不同的含義,因此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句法,就特別容易產生歧義,因此漢語語句自動分析這一重要技術是一項難以攻克的技術。
二、中文信息處理的若干技術
(一)N元模型
設wi是文本中的任意一個詞,如果已知它在該文本中的前兩個詞wi-2w-1,便可以用條件概率P(wi|wi-2w-1)來預測wi出現的概率。這就是統計語言模型的概念。一般來說,如果用變量W代表文本中一個任意的詞序列,它由順序排列的n個詞組成,即W=w1w2。。。wn,則統計語言模型就是該詞序列W在文本中出現的概率P(W)。利用概率的乘積公式,P(W)可展開為:P(W)=P(w1)P(w2|w1)P(w3|w1 w2)。。。P(wn|w1 w2。。。wn-1)不難看出,為了預測詞w n的出現概率,必須知道它前面所有詞的出現概率。從計算上來看,這種方法太復雜了。如果任意一個詞wi的出現概率只同它前面的兩個詞有關,問題就可以得到極大的簡化。這時的語言模型叫做三元模型(tri-gram):P(W)≈P(w1)P(w2|w1)∏i(i=3,。。。,nP(wi|wi-2w-1)
符號∏i i=3,…,n P(…)表示概率的連乘。一般來說,N元模型就是假設當前詞的出現概率只同它前面的N-1個詞有關。重要的是這些概率參數都是可以通過大規模語料庫來計算的。比如三元概率有P(wi|wi-2wi-1)≈count(wi-2wi-1wi)/count(wi-2wi-1)式中count(…)表示一個特定詞序列在整個語料庫中出現的累計次數。
(二)語音識別
語音識別的最終目標是使人類與計算機之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由交流,使機器聽懂人類的語言,并及時的做出準確的反饋。語音識別技術包括了信號處理、模式識別、概率論和信息論、發聲機原理和聽覺原理、人工智能等主要內容。語音識別技術主要包括特征提取技術、模式匹配準則和模型訓練技術3個方面,另外還涉及到語音識別單元的選取,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通常采用的是以音節為識別單元。另外,在特征參數的提取技術方面,由于語音符號中含有大量的信息,它們通常被稱為聲學特征。特征參數是決定語音識別質量的關鍵技術,因此我們應該極可能的采集所要傳播語言的語義信息,剔除掉說話人的個人信息干擾,這樣才能保證特征參數的有效性和準確性。
(三)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是以漢語的語法特征為分析方法,對句子、段落中的短語結構樹進行各個句子成分關系的分析,分析的主要內容包括:句子中所有的單句,每個單句在句法中的作用是什么,在單句以上更大的語法結構是什么,句子中的短語或詞組類型是什么,在句子中起了什么作用,最后,所有這些成分是如何有機組合或附著在整個句子中的,這些就是句法結構分析的主要內容,這叫做線圖分析法。值得說明的是,英語語言結構中主語必須置于謂語之前,否則所表達的意思就完全變化了,當然,在一些特定情況下,如倒裝句結構中這種情況還是普遍存在的。這一點是與漢語有著顯著的區別的。
三、結語
中文信息處理技術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是語言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旨在對中文的音、形、義等輸入計算機,進而進行必要的信息加工與處理,在這一過程中涉及到了計算機科學、信息學、聲學等大量學科的交叉知識。具體來說,語言信息處理是將自然語言的各個部分,包括詞語、句子、段落以至篇章進行文本、聲音和圖像各種方式的信息化加工,然后對這些信息進行輸入輸出、壓縮、存儲以及檢索等等各項處理。我們都知道,自然語言是我們日常最重要的交流溝通工具,是人類進行思維活動、文化傳播的有效載體,因此語言信息處理這種技術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專門分析了利用計算機處理中文信息,即漢語信息處理技術,希望本文能夠對同行們有所啟示,還望能夠多多交流學習,更好的完善這項技術。
參考文獻:
[1]曹邦偉,高傳善.計算機與信息處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日語語音 標記法 語法 語言使用 日英漢比較
很多懂點日語的人或許都有這樣的經歷:稍微說了句「いいお天ですね(今天天氣不錯啊)之類的,或者和日本人打了個招呼,就會受到對方的贊美:「日本が上手ですね(您日語說得不錯啊)。很多情況下,這種恭維本是出于好意卻適得其反。因為人家才說了片言只字,你就趕緊奉上贊嘆,這不是低估了別人的語言學習能力嗎?或者就是過于夸大了日語學習的難度。
我們很多人從學生時代起就開始學習英語和漢語,我們不是語言專家,但必須承認,在教授與學習某種語言時確實存在一些竅門。通過闡明那些看似困難卻“易于理解的”竅門會使得語言學習變得更加有趣。如果明白某種語言的總體特點學起來就會容易很多。相對來說,日語其實并不難學。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的特點吧。
先說語音。
日語的基礎是五十音圖,翻開任何一本初級教材,最先看到的學習內容就是五十音圖。這個圖表用假名和英文字母給出了日語中使用的46個音節。英語單詞由英文字母表中的字母排列而成,日語則由假名排列而成。五十音圖就是所有的假名,假名是音節文字,每個假名都由一個元音或輔音+元音組合而成。日語里只有5個元音:あ(a)、い(i)、う(u)、え(e)、お(o)。元音和輔音結合時通常放在后面,只有假名ん(n)是個例外。五十音圖的橫行叫做“ア(a)”行,“カ(ka)”行,“サ(sa)”行,諸如此類。每一行又分為5段:“ア”段,“イ”段,“ウ”段,“エ”段,“オ”段,十分簡單、明了、整齊的表格。
還有濁音表和拗音表,另外,為了接近外語如英語的發音,增加了像“ディ”和“ファ”這樣的假名組合(如“ディ―リング(dealing)”和“ファイト(fight)”)。看起來似乎很多,但它們都是前表中某些假名的結合,所有的假名都可以在五十音圖表中找到,并不需要學習新假名。這就是所有日語的發音。
日語語音有如此嚴格、清晰、簡單的規則,所以拼寫也很簡單。假名“あ”和語音“a”完全一致。不管它單獨使用還是組合使用(如あめ(ame雨)、あさ(asa早上))讀法仍舊是a。只有兩個例外“は”(作助詞讀ha或wa)和“へ”(作助詞讀e或he)。相比之下,英語的字母與其發音就很不一樣。英文字母a有很多讀音,如apple,already,any,apartment和age中的a各有不同的讀音,所以是無法讀出一個字母的。漢語中漢字通常只有一種讀音,記住字的發音就能讀詞和句子,但是要記住所有的漢字是很困難的。漢語拼音對拼讀漢字很有幫助(如朝chao),但只是輔助工具。而日語里最奇妙的就是文字和語音的結合。
因此,只要記住假名的發音然后挨個讀出每個字的假名,你就能夠念出任何詞和句子。同樣,當你聽到一個陌生的詞時,可以通過讀音從字典中很容易就找到該詞的含義,因為字典是按照五十音圖來查詞的。
再說表記方法。
日語的標記體系兼有表意文字(漢字)、音節文字(假名)、音位文字(字母)。假名和字母不難掌握,漢字對于中國人來說至少也不用像西方人那樣“照葫蘆畫瓢”了。日語漢字很多都有多個讀音,要在短時間內掌握絕非易事。不過,可以先不糾纏于漢字學習。因為只用假名也完全能跟日本人交流。
但是書籍、報紙以及路標都使用了漢字,所以學習一些漢字也很有必要。實際上也不用學過多的漢字。日本政府1981年頒布的“常用漢字表”收字1945個。據統計,掌握其中重要的1000字就可以理解90%的閱讀內容。還可以暫僅學習漢字的含義。這意味著什么呢?比方說,英語里你也能明白一個詞的意思,卻并不能準確讀出來。漢字也一樣,就是說,能正確地讀出和理解其含義可以暫時分離。
僅從理解詞義的角度來看,由于日語漢字來源于中國,所以同一個詞漢字比英語更好理解也更容易記憶。如:one(一)、two(二)、three(三),山(mountain)、川(river)、心(heart)之類的詞匯非常容易記憶。剩下的就是靠積累來記住他們的日語發音了。
總的來說,在盡量避免產生一些望文生義的失誤之外,我們應該比西方人有更多的優勢。
最后來看看語法及使用上的特點。
日語屬黏著語,依靠助詞黏著在詞的后面,使它成為句子成分并表明其在句中的語法功能。而助動詞在句末起到句子謂語的作用。所以,如果掌握了助詞和助動詞的這種穿針引線的作用,就可以順暢地完成表達。另外,謂語總是放在最后,其他詞則可以靈活放置。
在英語和漢語中,主語出現在句首,后跟動詞,然后是賓語。也就是說重要的部分最先出現,隨后是跟主語關系最密切的賓語。相比之下,有時候日語聽起來就有些費解,如果不把一句話看完聽完的話,你就不知道到底是肯定、否定還是疑問。這時你會想說“到底想講什么?快說出來!”。這是因為日語的句式是最重要的句子成分(動詞)“最后出現”(有時甚至省略)。
如:私は日七に朝食をとります”(I have breakfast at seven o'clock every day.|我每天七點鐘吃早飯。)
這個句子只要滿足動詞在最后,其余的成分則可以任意安排次序。所以可以有:
わたしは日七に朝食をとります。
七にわたしは日朝食をとります。
朝食を七にわたしは日とります。
……
按照排列組合計算可以有24種表達方法。可以認為,動詞前面的詞和句首的詞是被強調的部分。句子的末尾――動詞就像船的錨,把整個句子固定著,其他的詞就像海浪中的船只一樣任意移動。
類似于英語,日語的動詞、形容詞、形容動詞根據不同的表達需要,也會有不同的詞尾變化,日語把這種現象稱為“活用”,這種活用取決于他們后續的助詞以及助動詞的種類。不過,在時間概念上,日語不像英語那樣嚴密準確,沒有精確的將來時、現在時、現在(過去)進行時、現在(過去)完成時,也不受性、數、格的影響。
例如:“私は手をく(I write a letter.|我寫信)”是現在時,“明日私は手をく”(I will write a letter tomorrow.|我明天寫信)是將來時。“私は手をいた(I have written a letter.I wrote a letter.I had written a letter|我寫了信)”。
可以看出,英語的時間描述最準確清楚。日語、漢語中的現在時和將來時都沒有區別,謂語動詞都是“く(寫)”,“明日(明天)”暗示行為在將來發生。
日語說“彼が本を持っているといた(我聽說他有書)”。有些事情其實并不確定,比如他到底有多少書?在英語中”I heard that he had...”之后你必須說”a book”或者”books”。一般情況下我們在需要的時候才精確表達。如果你確實知道他有多少本書并且需要該信息的話,就會說“私は彼が本を三持っているといた”(我聽說他有三本書。)
在英語和漢語中主語是重要的,需要說清楚“誰做的”,這樣可以明確責任。而日語經常忽略主語。如果你要用日語說“Do you go?(你去嗎?)”,你不必說“あなたは行きますか?”最好只說“行きますか?”。表示“Shall I open the window?(我把窗戶打開吧?)”你應該說“をけましょうか?”而不是“私はをけましょうか?”在這里加上主語反倒聽起來很奇怪。
“安らぎに眠ってください、ちはり返しませぬから(安息吧,因為同樣的錯誤不會被重復了。)”這是廣島原子彈爆炸紀念館紀念碑上的銘文。這個句子沒有主語,它沒有清楚地確定誰不允許悲劇重演。美國軍隊投擲的炸彈,可時至今日他們還斷言那樣做是對的。由此看來,這很明顯是日本人的決定,那為什么不明確的表達出來呢?英語的翻譯可能是這樣開始的“We Japanese...”。
日本人信仰萬物有靈論,他們不太有客觀事物會根據個人意志而轉移的世界觀,因此不愿意強烈的表達個人意志。因此日語里主語就不是很重要。也難怪會有人認為日語是一種模糊、責任不明晰的語言。然而,如果你把原子彈紀念館中的銘文當作是日本人的愿望,這句話里的信息就只能被直接限定在日本人身上。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也擁有核能力。當你想要表達全世界人民都反對核武器的愿望時,最好不使用主語。由于看起來責任不明確,日語有時候可能會有些危險,但在表達期望或者不特指的愿望時卻很精妙。
日語有敬體和簡體的語體之分,又有不少敬語,這確實較難。就拿人稱代詞來看就很煩人。僅第一人稱代詞就有:わたし、わたくし、俺、ぼく、わし和我が。第二人稱代詞也有あなた、きみ和おまえ。英語里只用“I”,中文里只需要說“我”。日本人習慣于對不同的談話對象進行區別:上級、下級、朋友、陌生人等等,他們根據特定的講話環境和談話人之間的關系來選擇最合適的代詞。
這源于日本是一個島國,日本人習慣于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等級明白地確立下來,然后建立起一種社會關系等級體系的通訊錄,再根據場合等的不同使用不同的用語。然而,如今日本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化很大,與外國人的交流也越來越普遍。慢慢的當談話者之間處于一種大體平等的社會基礎時,似乎也就沒有必要再區分那種社會差異了。因為根據說話對象改變講話方式是不公平的。換句話說,要根據以前記錄的“社會關系本”從而選擇說話方式,逐漸的會讓人覺得難以忍受。現在在公共場合能夠聽到的代詞大多是“わたし”和“あなた”。所以對于外國學生來說學會使用“わたし”和“あなた”差不多就夠了。
實際上很多日本人也不能很好地使用敬語,而且他們也開始意識到過分的使用敬語會使話聽起來不自然。現在幾乎沒有人在コヒ(咖啡)等的詞前面加敬語前綴“お”了。不用“おきくださる”、“おきになる”、“おきする”,用“きます”、“かれる”或“いてくださる”就足夠禮貌的了。
還有性別用語。過去,人們認為婦女應該溫柔可親、禮貌高雅,因此男女有不同的講話方式。在父母與子女以及朋友之間談話時,也有細微的差別。日語中像“よ”和“ね”之類的語氣詞通常放在句末。女性使用這類詞來使她們的表達聽起來更委婉,男性使用這類詞則使他們的表達更強硬。男性的表達方式里還更多地出現濁音,這讓他們的話更有力。他們還使用不同的詞匯,像“俺”和“お前”(對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女性也可能使用“お前”)。然而,如今在書面語以及普通場合的談話中已經沒有明顯的性別界限了。
感嘆詞使用方面的性別差異也在逐漸消失。像“あれ(哎呀)”,“ええ(嗯)”,“おお(噢)”,“うそ(不會吧?)”以及“ほんと(真的?)”之類的表達方式就是男女共用的。也有女性用“あれ(まあ,あらまあ)どうしましょう”(天哪,怎么辦呢),而男性用“おい、どうした?(喂,咋回事)”之類的表達的差別。不過,應該說在詞語的使用方面,性別差異并不很大。有些女性就從不使用女性用語。近來日本年輕女孩兒們還開始使用一度被認為是粗魯的男性用語。“びに行こうぜ(一起耍去!)”就是一個例子。當然,這是一種朋友之間使用的表達方式,不能用于正式場合。不過,作為外國女性沒有必要改變習慣去專門學習女性用語。但初學者謹慎使用曾被認為是某一性別專用的表達,而多使用那些男女通用的表達方式則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以上,對日語的特點作了一點概說也有一些小小的建議,人說“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傻把式”。如果你想再學一門外語,那就試試日語吧,相信你一定會找到自己的優勢和樂趣的。
參考文獻:
[1]翟東娜.日語語言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王冰.相識日語[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5,10.
關鍵詞 漢語國際教育 本科生 課程設置 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46
Abstract Linguistics curriculum provision for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should embody the two important points including foreign and Chinese. Under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sets up a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assisting to underst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 On language teaching course, really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s; the curriculum; linguistics
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是在原“對外漢語”、“中國語言文化”和“中國學”的基礎上整合設立的專業。該專業具有很強的融合性,包括語言、文化、教育、心理等相關學科的知識。
專業建設一般涉及師資、教材、課程、教學條件、教學水平、科學研究、教學管理、人才培養等幾個方面,其中課程建設要圍繞人才培養目標設定。該專業培養面向國際傳播的漢語教師。根據2012年國家漢辦的《國際漢語教師標準》,認為此類漢語教師應該具備以下素質:語言基本知識和技能、文化與交際、第二語言習得與學習策略、教學方法及教師綜合素質。
圍繞師資標準,課程應該體現漢語教學基礎、教學組織與課堂管理、中華文化與跨文化交際、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5個板塊。①其中語言學課程是該專業的核心。因為這是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物質基礎,是先決條件。
李泉認為漢語國際教育教師首要的和必備的知識是:具有系統的漢語言文字知識。其核心內容應該包括漢語言文字理論與知識,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教學理論與知識。②也就是說該專業語言學課程設置要緊緊抓住“對外”和“漢語”兩個關鍵點,課程體系要緊緊圍繞培養學生的漢語國際推廣能力服務。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一體化”。
如何達到這個培養目標,首先要研究漢語國際教育學生獲得相關教學技巧的特點。對外漢語學生只有在“對比分析”的基礎上,將漢語與所派地區外語差異對比,才能理解與掌握漢語理論知識,把握語言教學的重點、難點。這一特點就要求該專業語言學課程要與“漢語言文學專業”有明顯區別,要加強各國語言與漢語從發音到文字、詞匯再到語法的對比教學。因此在課程設置上,我們認為要建立一個有利于對比分析的課程體系。
1 語言學課程體系
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應設置漢語基礎課、漢語選修課、外語、漢語作為外語教學能力課等語言類課程。“課程的橫向結構以課程對于專業的適用性劃分,把課程分為必修課與選修課。”③我們認為起碼應該設置以下必修課和選修課。
1.1 漢語基礎課
這一板塊為漢語語言學的基礎課,核心課程為: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是一門知識性、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基礎課。課程主要講述現代漢語語音、詞匯、語法、修辭知識,并就漢字的規范化與簡化等問題做專門講解。該課程系統地講授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訓練其語言表達的基本技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和運用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能力。
古代漢語相對于古典文學、古典文獻學是工具性課程,但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其主要的教學目標是理解古今漢語的差異,了解漢語詞匯、語法系統的簡單發展歷程,了解漢字的簡單發展歷程,以便于學生理解現代漢語詞匯、語法系統。其中常用詞教學要放在重要位置,因為古代的單音節詞,今天絕大部分成為雙音節詞的語素,如果能挑選部分常用詞講解其常用意義,一定能幫助學生理解現代漢語詞匯系統,提高他們的詞匯認知能力。
語言學概論著重講授語言學的一些主要理論和方法,使學生系統地掌握語音學、詞匯學、語法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并了解語言接觸、語言演變等內容,加強學生對語言進行分析的基本能力,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實踐能力。
1.2 漢語選修課
這一板塊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難點而設,核心課程為:文字學、漢語詞匯學、漢語語法學。
文字學著重講授漢字的起源、漢字的性質、漢字的結構、漢字形體的演變、漢字的使用以及漢字的整理和簡化、文字信息化、文字與文化等內容。提高學生書寫、分析、運用文字的能力,幫助其理解文字中的文化內涵。
漢語詞匯學旨在使學生了解語言單位詞和非詞的區別、詞和詞位的區別、現代漢語的構詞法和構形法的區別,了解詞匯的分類、詞匯的類聚、詞義類聚,了解義素分析法和語義場理論。重點掌握詞義解釋方法,為他們將來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編撰雙語詞典打下專業基礎。
漢語語法學以培養學生的語法分析能力為教學出發點,以漢語詞法、句法、語法分析方法為主要內容,重點培養學生觀察語法現象的敏感度,以幫助他們觀察留學生語言運用中的語法錯誤。
1.3 外語語言能力課程
核心課程為:英語(含聽力、口語、精讀、寫作)。選修課程為:漢外語言對比。
英語課程要“改變過去傳統的聽、說、讀、寫、譯能力一齊抓的情況,突出英語作為媒介語和交際工具的作用,強調對生活用語的訓練,強化用英語進行漢語教學的能力。”④
學生獲得一定的英語聽說能力之后,選修漢外語言對比,運用對比語言學知識分析漢語與英語語法、詞匯類型差異,掌握部分外文類語言學術語,以便于在語言教學中,稱說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論。
1.4 漢語作為外語教學能力課程
核心課程為: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法。選修課程為:第二語言習得、偏誤分析。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主要講授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使學生系統了解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發展的歷史和現狀,掌握該學科所涉及的相關理論知識和教學法,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理論修養,培養學生初步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能力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付諸研究的能力,為以后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和研究打好基礎。
對外漢語教學法主要介紹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語音、詞匯、語法、文字、語用功能等語言要素和綜合、聽力、口語、閱讀及書面語表達等技能課的教學方法與技巧,同時講解語言要素中包涵的文化思想。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語言習得的本質和習得過程,主要描述學習者如何獲得第二語言以及解釋習得者為何獲得第二語言。涉及中介語研究、語言習得者內部因素研究、語言習得者外部因素研究等內容。
偏誤分析著重講授對比分析的理論框架和語言學習偏誤類型,介紹兒童語言獲得理論、國內外中介語研究情況,使學生學會搜集偏誤語料,掌握偏誤描寫、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進行偏誤分析實踐操作。
2 語言學課程內在邏輯依據
課程體系要考慮共同性和時間性。所謂共同性,是指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上的共同性。在本專業要求培養國際漢語教師宗旨下,語言學課程之間要形成一些互相聯系的系統: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英語與漢外語言對比相聯系,通過古今對比、漢外對比,強化漢語基本知識、基本理論。文字學、詞匯學、語法學與教學法相聯系,通過分解教學難點,強化學生相關語言學知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是本學科的核心課程,與教學法相聯系,最終所有這些課程與第二語言習得、偏誤分析為培養出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服務。這個語言學課程體系,突出了“對比分析”的教學理念,能夠實現語言學課程為語言教學服務的宗旨。
所謂課程體系的時間性,是指課程在時間上的關聯。漢語國際教育語言學課程“共同性”圍繞學生語言知識和技能的獲得而設計,“時間性”圍繞著學生學習認知規律: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而設計。大一宜開設現代漢語,使之獲得淺顯的語音、詞匯、語法、文字知識。這一門課程將為語言學概論,為漢外語言對比提供專業基礎知識。古代漢語應與“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相區別,強調古今漢語的一致與差異。語言學概論是一門理論性課程,要聯系大一現代漢語、大二古代漢語具體實例,以實例講解帶動理論學習。
專業核心課程對外漢語教學概論,以學生具備語音、詞匯、語法相關理論知識為宜,于語言學概論同時或之后開設。文字學、詞匯學、語法學針對語言要素教學中的難點而設。詞匯學、文字學宜于分別在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之后開設;語法學難度最大,應在高年級開設。漢外對比、第二語言習得等難度較大的課程也應該在高年級開設。各高校還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增加專業選修課,以開闊學生學術視野。
3 語言學課程體系設置最終旨歸
語言學體系設置的最高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是指在學習過程中領悟、理解和產生與教材沒有直接提示的新思想、新能力或新技能。漢語國際教育是一門應用型專業,所有課程以學生能產生運用能力為歸宿。
具體說來,學生應該具備《國際漢語教師標準》所要求的相關能力:“能結合自己的教學環境和教學目標, 運用第二語言習得的基本概念分析自己的教學對象”、“能了解并解釋影響語言正負遷移的各種因素, 能分析和解釋學習者在漢語學習過程中的語言遷移現象”。這是一種創新能力,沒有一所學校能設置課程,幫助學生解決未來面對的非漢語學生學習問題,只能學生自己運用學校所學進行分析歸納。
當學生看到非漢語人員學習漢語所產生的錯誤,能對錯誤類型歸類、并對錯誤原因進行分析,指出正確運用漢語的途徑和方法,這就達到了本專業培養學生的最終目的。這也是“一體化”課程建設的最終目標。如何達到這一目標是我們下一步深入探索的方向。
注釋
① 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國際漢語教師標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1.
② 李泉.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原則與實施重點探討.華文教學與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