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可持續發展技術8篇

時間:2023-07-31 09:21:0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農業可持續發展技術,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農業可持續發展技術

篇1

論文摘要 現代農業在推動農產品產量快速增加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嚴重的生態問題, 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本文從四個方面系統地分析了現代農業對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 提出積極推廣少耕、免耕、作物殘茬覆蓋、合理施肥、節水灌溉和有機農業生產等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 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自上世紀30 年代初, 化肥、農藥的相繼出現并應用于農業生產, 標志著現代農業時代的到來。在現代農業時代,化肥、農藥及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投入、灌溉面積的不斷擴大、土壤機械化作業強度的不斷提高、作物耐肥品種的推陳出新以及栽培技術的不斷創新, 共同推動了農產品產量的快速增加( 主要是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 。與此同時,現代農業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嚴重的生態問題, 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

1 現代農業的負面影響

1.1 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

長期以來, 化肥、農藥、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施用導致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一直是農業及環境科學家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化學肥料, 尤其是水溶性極強的氮素化肥, 不僅可以通過地表徑流沖刷到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中, 而且可以通過降雨及灌水等淋溶到泉水及深井水中。農業生產活動被認為是硝酸鹽污染水環境的最重要原因。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氮素化肥的超量施用, 提升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硝酸鹽的含量, 從而導致了水環境的富營養化。

隨著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 在糧田面積減少的同時, 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的面積迅速擴大。農民在經濟作物上的投入遠大于糧食作物, 由此帶來的農業化學污染也更為嚴重。

1.2 作物的抗逆性下降, 農產品的品質降低

化肥、農藥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施用, 可以顯著提高植物組織中硝酸鹽和氨基酸的含量, 并使植物的細胞壁機械強度減弱, 從而誘發植物病蟲害的發生。不僅如此, 農業化學品的超量施用還可以導致植物收獲物中維生素C、有機酸及可溶性糖等營養成分的降低, 從而導致農產品品質的下降。更為嚴重的是, 植物吸收了殺蟲劑、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后, 會對人類的健康構成威脅。

現代農業對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 由此帶來的直接后果是病、蟲、草害的抗藥性越來越強。為了盡量減少病、蟲、草害帶來的損失, 不斷增加用藥量和不斷使用農藥新品種成為農民的普遍選擇。殺蟲劑的大量施用給害蟲的天敵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使依靠化學藥劑防治植物病蟲害的努力陷入了一個“農藥施用量不斷增加, 害蟲的抗藥性越來越強”的惡性循環。

1.3 土壤肥力下降及土壤酸化

現代農業的另一特點是土壤的機械化作業強度不斷加大, 由此導致的土壤水蝕和風蝕及環境污染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生態問題。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是農田土壤肥力的下降和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 而導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則是頻繁的土壤作業造成的表土疏松及徑流加劇等。

化學肥料的大量施用除了容易引起土壤養分失調外,更為重要的是導致土壤酸化、板結、土壤的滲透能力降低等, 致使土壤的生產能力下降。

2 推廣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 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

2.1 積極推廣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

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的核心是少耕、免耕技術及作物殘茬覆蓋技術。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 而且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增加土壤水穩性團粒結構的數量, 提高土壤的滲水性, 減少雨季的地表徑流, 提高土壤抗水蝕及風蝕的能力, 增加土壤的蓄水量, 提高水分利用率, 全方位培肥地力, 從而有效地提高土壤的生產能力。免耕技術是一項高效低耗的先進農業生產技術, 它不僅適合于水澆地, 更適合于旱地。該技術的推廣有利于農業的節本增效和可持續發展。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 不僅有效地解決了長期以來的水土流失問題, 而且使土壤不斷培肥, 土地的生產能力不斷提高, 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轉貼于

2.2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至少包含施肥量及施肥時期兩方面的內容。按照作物的需肥規律合理進行肥料運籌, 不僅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而且可以減少因施肥不當而造成的環境污染。許多農民群眾為方便起見, 將全部或大部分氮肥在播種前或播種時做基肥一次施入, 造成肥料的浪費和地下水的污染。這種傳統的施肥方式既不利于提高肥效, 降低生產成本, 也不利于環境保護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3 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2.3.1 革新地面灌水技術, 改大水漫灌為溝內滲灌傳統的大田作物灌溉技術多為大水漫灌。這種灌溉方式不僅浪費水資源, 破壞土壤結構, 而且也是造成農業化學污染的重要原因。而改大水漫灌為小水溝內滲灌不僅可節水30%以上, 而且可以降低田間濕度, 提高作物的抗倒伏及抗病能力, 從而減少殺菌劑及殺蟲劑的使用量, 有利于環境保護。此外, 改大水漫灌為小水溝內滲灌, 不僅便于澆水管理, 而且使灌溉水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減少了60%, 從而減少了水蝕, 保護了土壤。

2.3.2 推廣非充分灌溉技術

植物的根系在受到水分脅迫時會產生化學信號并輸送到葉片, 葉片在感知根系受到水分脅迫的信號后會降低氣孔開度或關閉氣孔, 從而減少水分消耗。根據這一原理建立起來的非充分灌溉技術是農業節水領域的一項新興技術。

于振文等專家( 2001) 對高產小麥高效灌溉技術及其生理基礎進行研究后認為, 在底墑充足的情況下, 小麥生育前、中期適度灌溉, 在保證適宜畝穗數和幼穗正常發育的前提下, 適當抑制營養生長; 后期補充灌溉, 延緩根系及功能葉片的衰老, 保證穗粒數和粒重。這樣, 就可以將傳統的3~5水減少為1~2 水, 從而使灌水效益顯著提高。

2.4 推廣有機農業生產技術

篇2

關鍵詞:沼氣生態農業技術;應用;效益

1 沼氣生態農業技術釋義及功用

1.1 釋義

沼氣生態農業技術目前已經日益成熟,是按照生態學原理,以建設沼氣為紐帶,將畜牧業的下腳料、種植業的尾料等科學合理地配比在一起,經過農業資源整體優化,使農業生態系統內能量多級利用,物質良性循環,達到高產、優質、高效、低耗的目的,是一項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技術。

1.2 功用

沼氣是一種生物能,是自然界的綠色植物吸收太陽光的能量合成有機物。人畜把合成的有機物消化掉后,還有一半左右的能量又隨糞便排出體外,如果把人畜糞便的能量進行再利用,就能轉換回收而得到廉價的可燃性氣體,這就是沼氣的轉化生產過程,同時可以得到發酵后的沼液和沼渣。有關資料表明:沼肥是優質的有機肥,人畜糞便經沼氣池厭氧發酵后,全氮保存率達114%(敞口堆漚肥全氮保存率僅為68%),其中氨態氮增加20%以上,磷鉀沒有明顯的損失,以沼肥作為農作物的肥源,比直接施用人糞尿和化肥產量有明顯的提高,其增長幅度分別為:糧食作物5%~8%,經濟作物8%~16%,蔬菜增產幅度高達20%以上,且在品質上有大幅度的提高。通過沼氣綜合利用技術的開發研究,將沼氣用于塑料大棚增溫和補施CO2氣肥;將沼液用于農作物根外追肥、用于農作物的浸種消毒劑、殺蟲殺螨劑,將沼渣用于栽培有機農作物、蔬菜等的生產。

2 沼氣技術的應用保證生態農作物生長

2.1 農作物生長需要一定的CO2氣體肥

蔬菜生長靠吸收CO2,并且CO2濃度要在0.1%左右最為最適宜,但空氣中CO2含量是0.03%,日光溫室里作物光合作用旺盛期的CO2只有0.02%。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農作物的生長所需要的CO2遠遠滿足不了作物生長的需要,為此要想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就需充分利用沼氣的作用,燃燒沼氣來提高CO2氣體肥,確保農作物的需要。有關實驗表明:無論是葉菜類還是果菜類,在CO2濃度增加時,除了植株的光合速率明顯提高外,其株重、葉面積及干葉比均有增加。大棚黃瓜在增施CO2及沼渣、沼液后,黃瓜早期產量增長36%,產值增長44%,總產量增長29%。番茄和青椒在定植后開始增施CO2及沼渣、沼液,增產效果也很明顯。番茄較對照可平均增產21.5%,青椒較對照增產30%,坐果率可增加20%左右。

2.2 沼氣發酵是生化眾多微生物的過程

在這過程中產生的沼液、沼渣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氨基酸、微生素、蛋白質、有機質、腐植酸等成分。在蔬菜上噴灑沼液可以被植物植株直接吸收利用,能加快葉綠素的合成,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從而促進農作物體內物質和能量的代謝,提高農作物吸收肥水的能力,使農作物生長健壯旺盛,從而產生明顯的增產作用和抗病蟲能力。溫室蔬菜增施CO2及沼渣、沼液后,不但增加了蔬菜產量和提高了經濟效益,同時也改善了蔬菜的品質,深受消費者歡迎,經過對黃瓜和番茄果實進行分析,果實中VC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有所增加,黃瓜的可溶性糖比對照增加13.8%,病蟲害也有大幅度降低。

3 沼氣生態農業技術的效益分析

3.1 經濟效益分析

2006年沂水縣統計局資料:建1個8~10m3的沼氣池,日產沼氣1.5~2m3,可滿足一日三炊及照明用能。被調查戶的沼氣池平均使用壽命在30年左右,初次需投入成本1226元。年均建池材料成本為132.88元,年均維護費54元,年均投入沼氣原料費為116.11元,年均其他費用為3.24元,共計306.23元。以前使用其它的燃料費用年均煤炭用量為693.75kg,按0.65元/kg計算,要花費450.94元;農作物秸稈用量為1062.5kg,按0.1元/kg計算,要花費106.25元,柴枝用量為475kg,按0.39/kg元計算,要花費185.25元,液化氣用量為5.44罐,按每罐78.3元計算,要花費425.95元,共計1168.39元。從花費情況看,使用沼氣每年可以節省862.16元。利用沼液、沼渣施于農作物,每年可節省化肥350kg,減少化肥支出約1200元;利用沼液、沼渣優質有機肥,調整了種植業結構,發展熱帶水果、冬季瓜菜和其它經濟作物,增加了種植業收入。

3.2 社會、環境效益

人畜糞便投入沼氣池發酵后,能有效地將寄生在人畜糞便的細菌性病源、病毒性病源、寄生性病源及蚊蠅蟲卵沉降殺滅。人畜糞便直接投入沼氣池發酵,在沼氣池密閉條件下,微生物分解物質和能量代謝呼吸釋放出惰性物質可在池內循環利用,不存在堆漚方法產生的環境污染;人畜糞便經過沼氣池發酵,可直接用做無機肥料、養殖等,不產生二次污染;農村使用沼氣,還能有效地減少傳統炊事煙熏火燎所帶來的紅眼病、哮喘病等疾病。

參考文獻

篇3

近幾年我國在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農民習慣于“面朝黃土,背朝天,人工點種,牛耕田”的傳統耕作方式,再加上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需要一些特殊機械、設備、設施的投入,農村勞動力轉移滯后,農民沒有其他更好的就業方式,人閑著不掙錢,不合算;二是政府部門指導思想有些偏差,重工輕農傾向依然存在,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工作重視不夠;三是多數農民收入低,購機有困難;四是機械適用范圍小,配套指數低、價格高,滿足不了一機多能的要求;五是推廣力度小,目前僅僅依靠農機推廣部門一家組織落實該項工作,從人員、設備到社會影響力等諸方面,也是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的。

實行機械化保護性耕作在我國是對我國傳統耕作方式的一次改革,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一項強有力的改進和提高,各級各部門將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提到議事日程,并根據當地情況下大力氣將保護性耕作技術各個技術環節落實到位,確保該項技術迅速推廣普及。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認為,要加速普及保護性耕作技術應切實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強化領導,積極宣傳

首先有效地采取各種宣傳手段,對保護性耕作技術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大力宣傳普及發展保護相耕作的技術及重要意義,力爭達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其次,各級領導首先提高認識,層層建立強有力的領導機構,強化領導合組織,把加速普及保護性耕作列入各級政府重要的工作目標,作到任務分解落實到人,落實到地塊;三是實實在在抓好縣鄉村三級保護性耕作試驗田、示范田、對比田,舉辦培訓班,召開培訓會、現場觀摩會等,讓農民親眼看到保護性耕作的效果,讓活生生的事實說話。

二、政策引導,多錯并舉

2004年以后,國家開始實行對農機具補貼的政策,雖然補貼資金量小,不能實現普惠制,但也起到了很好的引導和鼓勵作用,所以必須利用好這些資金。一是對用于保護性耕作機具的補貼款保證專款專用,農機經費入農戶。二是積極爭取地方財政、金融部門多方籌措資金,用于保護性耕作的機具的購置。三是以抵押貸款的形式,鼓勵農機大戶、專業戶購機。四是提倡社會多方集資,以國家拿一點、大家湊一點的方法,積極興辦股份制農機服務公司或農機協會。通過資金扶持,政策引導,調動農民購機用機的積極性。

三、部門聯動,服務到位

各級政府和農機部門在主動與計劃、財政、金融、科技、工商、質量監督等部門搞好協作,爭取更多支持的同時,加強對農機生產商及農機產品的監督管理,對假冒偽劣的農機產品進行嚴格查處,切實保護農民的利益,優化保護性耕作的農機市場環境;督促農機研究部門盡快研制出一機多能、質量過硬、價格合理、適宜農藝的機具,最大限度降低作業成本。

農機主管部門要加速普及力度,結合極具生產廠家及農機培訓學校,抓好購機者、使用操作手的技術培訓、技術咨詢與指導,傳授機具使用、維修、保養知識,以提高作業質量及機具使用壽命。

作物良種培育供應部門,要抓好適合機械化作業的作物品種的繁育和供應。如培育抗倒伏,早熟高產適合機收作業的小麥、玉米等作物良種對推動保護性耕作也有很重要的影響。

四、健全隊伍、提高素質

篇4

[關鍵詞] 農業與農村經濟 可持續發展 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 F3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043-01

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延伸到農業和農村經濟領域的具體體現,是我國新世紀以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農業和農業經濟參與市場競爭重要舉措。進入新世紀以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所受到的影響以及發展趨勢問題備受社會各個方面的高度關注,我國農業領域基礎薄弱,農村經濟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站穩腳跟,就需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山東省是典型的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山東省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會對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研究山東省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論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顯示意義。

1 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內涵分析

1.1 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概念分析

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概念是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領域一個重要的關鍵性概念,其直接影響到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的構建和實施途徑的選擇。但是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概念是一個十分龐雜的概念,眾多學者對這個概念有其自身獨特的理解和解讀,具有代表性的幾個說法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內容:首先,農業研究人員對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概念的界定,他們對概念定義為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一種經營和戰略性的體現,能夠幫助農業生產者選擇科學品種,確定如何提僧土地肥力對策,對種植制度、耕作方式、輪做方式以及病蟲害防治策略進行確定,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生產,降低成本支出,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保證農業生產和盈利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其次,從環境研究學者的角度分析,將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概念定義為一種向著更大使用價值,資源更有效利用的農業,并保持農業和環境的平衡不斷向前發展,確保一定的生產率和收益,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食物;最后,《登博斯宣言》中關于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定義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包含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由社會大眾共同參與制定發展目標的軟系統,這個系統應該注重整個社會領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對不同領域研究學者就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定義分析發現,我們在認識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是曲折進行的,未來需要我們進一步強化研究。

1.2 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分析

首先,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首要解決的難題就是加快發展,這對對于發展國家來說尤為重要。發展過程中要保證通資源、環境和人口相協調,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社會發展;其次,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增長,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就是要重復利用土地資源,在單位面積中增加糧食產量,提高糧食品質,滿足社會大眾的物質需求;再次,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要以保護自然環境為基礎。通過轉變生產方式,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危害,將發現農業和農村經濟與控制環境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系統結合起來;第四,農村人口數量得到控制,質量顯著提升。控制好人口增長速率,提高人口質量,全面發展科技教育,培養高素質的現代化農民;最后,農民經濟收入持續提高。農業生產經營規模適度,技術措施先進,結構合理,品種多樣化,品質優異,實現高產、穩產和低耗能,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農民收入不斷提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2 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策分析

2.1 發展生態農業,堅持走中國特色化現代農業道路

首先,要尊重保護農民群眾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對土地管理制度進行改革,積極鼓勵農民群眾流轉土地,發展多種形式的濕度規模經營;其次,強化農民和農業龍頭企業的聯系合作,注重保護農民群眾土地和財產收益。結合不用地區實際情況,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加大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加大對生態農牧業的產品質量認證,提高生態農牧業的經濟效益。

2.2 強化農業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

首先,實行點面相結合污染源防控措施,進一步加大農業環境執法力度,控制好鄉鎮企業三廢排放。農業生產中全面推行側撲配方施肥技術和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禁止使用高度高殘留的農藥;其次,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注重種養結合,對土地進行科學治理,采取土地開發和復墾等措施,為農牧業發展和城鄉建設提供充足的土地資源保障;最后,做好植樹造林工作,建設完善的農田防護體系,為農業生產創建良好的生態效益。

2.3 建立多元化的合作組織,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首先,要大力培養適應市場競爭要求的專業合作組織,采用企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多種形式,將農民群眾集中起來生產經營,不斷解放農村勞動動力;其次,要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扶持和建立一批社團性的協會和非正式組織,代表廣大農民群眾,表達群眾的訴求,提高農民群眾在社會中的地位;再次,要加強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管理和引導,完善組織保障,要進一步公開組織活動開展的具體情況,增強組織的自我約束能力;最后,緊急圍繞生態農牧業發展探索建立專業合作組織,將各個生產環節細化,帶領農民群眾進行標準化生產,提高生態農牧產品的市場認可度。

參考文獻

[1] 王書洲. 關于我農村經濟發展趨勢的研究[J]. 新經濟. 2016(06)

[2] 張金鳳. 創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思路 促進農業農村經濟轉型升級[J]. 吉林農業. 2016(11)

[3] 王立宇. 關于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分析[J]. 科技創新與應用. 2016(17)

篇5

關鍵詞:農村經濟 職業技術 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近80%的人口是由農民組成的,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因此,要實現全面小康社會,達到經濟建設目標,首先就要實現農民的小康,實現農業水平的現代化,也就是說要保證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現代的農民,不僅僅需要掌握基本的農業技術,還需要具備一定的銷售經營手段,把握市場動態,熟知公證、合同、結算等專業知識。熟悉一些現代科技技術,努力增加農產品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提高經濟效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農村職業技術教育逐漸凸顯其重要性。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能夠針對農民群眾培養他們的農業技術水平,并教授給他們所需的科學技術和知識,并根據需要有針對性的教授他們管理經營理念,從而從整體上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素質,引導他們走向致富之路。故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直接受制于農村勞動者的素質水平,而農民的素質培養離不開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職業技術教育密切相關。

二、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我國農村的發展情況與發達國家的農業相比,整體水平比較落后,結構體制上存在許多的缺陷。首先,我國農村農業的經營規模小,不利于后續管理和發展;其次,我國的農業產品科技貢獻率很低,基本只能達到35%—43%,而相比于這個數字,發達國家的科技貢獻率則達到了70%—80%,以色列則更優秀,高達95%。再者,我國的農業教育、科研、生產、推廣等組成的農業科技體制結構不合理。各個部門分工不明確,無法構成一個和諧一致的整體,重復低水平工作,從而從體制結構上制約了農業的發展[1]。最后,我國農村沒有一支穩定的科技隊伍來推廣新的科學技術,從事農業科技的技術人員的素質普遍偏低,從而使得我國農村農業的科技成果轉化。

在發達國家,普通農民平均具有12年以上的教育水平,能夠知曉現代科學技術,并熟練使用相關的農業機械。而我國則比較落后,農民平均具有7.4年的教育水平,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4%,僅具有小學文化水平的為31.1%,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占多數,為49.3%,而到高中文化水平的就僅占9.7%,而具有專業水平的文化教育就少之又少,中專水平僅占2.0%,大專則更少,僅僅為0.5%。由此可見,我國農村的整體文化水平偏低,87.8%的農民僅具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水平。

而我國加入WTO后,農業的發展更是挑戰與機遇并存。由WTO帶來的良好的出口環境促進了我國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村能更多的進行水果、蔬菜等產品的密集生產,出口銷售到海外,給農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但是,出口農產品需要在世界市場中參與競爭,同時國內的劣勢農產品還要受到進口農產品的沖擊,導致農村存在農產品難賣、農民收入緩慢增長,農村發展水平滯后等問題[2]。并且,隨著我國入世后,農村一些長久積累下來的矛盾逐漸明顯,部分地區還存在干群關系緊張等現象。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的另一大表現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一直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現一個不斷擴大的趨勢。在2000年時,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值是2.9,即城鎮居民收入是農村居民收入的2.9倍,而發展到2006年,該比值直接擴大到3.28,到2009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顯著增大,達到了3.33,雖然2011年進行了一定的調整,稍有下降,為3.23。但是城鄉收入差距整體還是很大。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增大的主要原因有農村戶籍制度、土地資源的限制及第一產業本身就比第二、三產業經濟效益低以及農村教育水平低。其中,農村教育水平低是影響比較重的一個原因。

三、農村經濟發展與職業技術教育密不可分

由前面分析可知,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而我國農村的發展現狀卻不樂觀,農村的科技培訓相對來說比較落后,使得農村勞動者的素質整體較低,從而直接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能為農村勞動者提供廣泛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科技培訓,并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實施遠程教育,并培養農村鄉鎮企業管理者的管理能力[5]。加強對接受能力較強的農村青年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將他們培養成新農村建設的領頭人,發揮他們帶頭人的作用,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勞動者的積極性,帶動他們一起學習農業科技知識,掌握新興農業技術,從而從整體上提高農村的生產力,使生產更具科技含量。同時,在越來越強調生態綠色的當代社會,職業技術培訓還可以向廣大農業勞動者傳授迎合社會的綠色、生態的農業技術知識,使農村的農業發展更加產業化[3]。職業技術教育由于其能落實到農民勞動者,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因而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可以加快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久而久之調整農村經濟的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為建設新農村打下堅實的基礎。

現代農業發展具有一個客觀規律:科技促進農業發展,人才促進科技的進步,教育培養人才。一環扣一環,教育是農業發展的基石,以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技術培訓為基礎,可實現農村經濟和農業發展的振興。實踐結果證明,通過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可完成農科教的完美結合,使得農村的經濟發展能更好的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教育知識,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素質,使他們能揚長避短,提高農村的整體經濟效益[7]。同時,職業技術培訓能將現代科學技術帶入到農村的家家戶戶,實現農村居民家庭的網絡化,農民在家也能進行遠程學習,在網絡上獲取需要的學習資源,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質,使得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責任制的經濟體制得以實現,所生產的農業產品更加商品化和現代化,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的專業化和現代化,以科致富。

調查數據表明,農村發展過程中,農民的收入水平直接與他們的受教育程度相關。例如,在2002年,以同樣的生產條件,低文化水平(文盲、半文盲)的人均年收入僅為960元,而比他們高一個文化檔次的具有小學和初中教育水平的人,其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達到了1805元和2340元。而相比與前者,接受過職業技術教育的人,他們的人均年收入則高達6600元,比低文化水平的人均收入高了6.5倍。農村居民中,年收入過萬的種、養、加大戶,他們的文化水平基本達到了中等,并且都接受過職業技術教育。由此可見,職業技術培訓能直接增加廣大勞動者的收入,農村的經濟發展與職業技術教育是密切相關的。

農村的職業技術教育要能貼近農民的實際生活,讓現代科學技術能更好的為農村服務,提高農民的收入。因此,農村的職業技術教育是一種能夠隨時隨地執行的教育方式,不僅在規定的時間地點進行知識教育,還應在田地進行實際操作教育和培訓,同時,職業技術教育不僅可面向成年農村勞動者,還可以是小學、初中等[4]。農村的職業技術教育需要充分了解農村的需要,內容多種多樣,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及致富的方法。廣大農村勞動者大部分只知道簡單的進行生產,并不知道如何利用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創造財富。故而農村職業技術教育首先就是要教會農民致富的方法,即喚醒農民的智慧,提高他們的科技素質和文化素質,教會他們如何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及經營策略中獲取致富的方法。其次,職業技術教育教授給農民勞動者過硬的技術知識,在種植或者養殖畜牧過程中,面臨天災時,能夠及時應變,盡量減小損失[3]。同時,充分調動勞動者的智慧,引導他們主動積極解決問題,盡量在最小資金消耗下使得經濟效益最大化。

四、總結

總而言之,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和應用,農村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水平直接影響農村經濟的增長。職業技術教育能夠培養農村勞動者的科技素質,使他們能夠充分適應現代社會的步伐,了解市場發展動態,熟悉最新的科學技術,并應用科學技術到實際生產過程中,提高生產力,使得農業產品科技水平提高。職業技術教育對于提高農村的農業科技含量及其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加快農村的經濟發展和新農村的建設。歷史數據表明,受過職業技術教育的農村勞動者的收入明顯高于低文化水平的勞動者,充分表明了農村經濟發展與職業技術教育之間的密切聯系。通過職業技術培訓來提高農民素質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需要政府的支持,針對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設置合理的培訓方式和內容,不能操之過急。

參考文獻:

[1]李莉.新農村建設中的教育問題初探.安徽農業科學,2007(19).

[2]高利兵.新農村建設中的區域職業教育發展對策.職業教育研究.2008(1).

[3]張志增.論農村職業教育的需求[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02)

篇6

1.1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專業能力較低,整體素質不高

在農業技術推廣的道路上,存在的問題是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能力問題,他們普遍并沒有很強的專業知識,在科技、管理以及技術人員方面的人才都比較欠缺,這就直接導致了農業技術推廣中遇到問題卻很難解決的現象,直接影響了農業技術的推廣。

1.2農民的文化程度較低,對農業技術知識接受力低

實施農業推廣的主要地區基本都在農村,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比較低,但人口數量反而很多,這就造成了人多資源少的情況。由于農民本身的文化程度和專業知識缺乏,對很多現代化的種植技術不了解,接受的速度緩慢,就導致了農業技術推廣的困難。

1.3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認識不到位,項目上缺乏必要的支持

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應該貫穿在整個農業生產當中,是一個長期不間斷型的工作。對于這樣的工作,應該給予項目和工作人員一定的資金支持和補助,物質上的保障才能決定工作的進展情況和效率。但是,在農業技術推廣的實際過程當中,資金的支持很難到位。比如農業技術人員的待遇,很多有著20多年工作經驗的技術人員現在的月工資還不足2000元,生活上難以保障,工作的開展就必然會受到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所以,如果重視農業生產,想要讓農業更好地發展,更好地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應該給予工作人員和技術設備等在資金方面的保障。

2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

2.1農業技術推廣的經費嚴重不足,推廣的技術手段落后

新的農業技術的推廣,要在試驗、示范以及推廣這3個方面都付諸行動,這些行動的最基本支持就是資金的支持。事實上,推廣的經費非常短缺,在科研、教育、推廣成果以及技術人員的工資等方面都存在著經費嚴重不足的問題。

2.2管理體制不健全,方法不靈,機制不活

現有的管理體制是中國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建立起來的、以政府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主導的、從中央到鄉鎮的5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這種體系使得各部門各自為政、難以協調,各部門都不能夠認真負責。在推廣方法上依舊采用“技術加行政”的方法,導致了推廣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確定性。內部管理制度也不健全,工作人員之間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也缺乏有效地監督。

3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1堅持統籌規劃,發揮農業技術推廣的整體效益

農業技術推廣既包括了大范圍內的整體性,也包括了小范圍內的區域性,而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它的整體性。農業技術是一個整體,它包括了農業機械、種植、水利、土壤等多方面的內容,想要使推廣工作獲得整體的效益,就要把這些零碎的技術統籌起來,共同發揮作用,才能達到農業技術推廣的預期效果。

3.2搞好宣傳,廣造輿論,培養農民的推廣主體意識

推廣自然離不開宣傳,因此,在農業技術推廣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加強對新知識的傳播,包括新的農業技術、新的農業機械等,要善于運用網絡、電視等大眾可以經常接觸的媒體,把農業推廣的相關信息傳播給每一個人,從而提高農業技術推廣的可知性,提高其在社會當中的影響。

3.3增加政府對農業科技的投入

既然資金問題已經成為了制約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因素之一,就要在資金上滿足其要求,加大推廣經費的投入,優化基礎設施、提高技術人員的待遇,使得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有最基本的保障。

3.4加強培訓學習,更新思想觀念,提高隊伍建設

在農業技術推廣的過程當中,人的作用不能夠忽視,因此,應該多引進有專業能力的技術人員,同時要對老技術人員加強培訓和學習,讓他們適應不斷發展的科技水平和經濟水平,更新他們傳統的思想觀念,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工作隊伍。

4總結

篇7

關鍵詞:山東省;層次分析法;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

中圖分類號:F322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6)11-0169-04

Abstract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was built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Combined with the statistical data,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in Shandong Province was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had greatly improved during 2011-2014, but it still faced with pressures from societ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curr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words Shandong Provinc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國家整體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因此在實踐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必須研究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以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以此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1]。

山東省作為我國的農業大省、經濟強省,農業能否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不僅直接影響本省未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從某種意義上講,還關系到全國農業現代化和生態文明建設能否順利實現。科學評價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將有利于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制定和正確、有效的實施。鑒于此,本研究利用層次分析法評價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現狀,以期為制定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基礎理論支撐。

1 數據來源與計算方法

(1)原始數據來自2011-2015年山東省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山東農村統計年鑒》、山東農業信息網、山東統計信息網等,其中有些數據經過計算與整理后得到。

(2)層次分析法(AHP)是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薩蒂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新型多目標決策方法[2]。該方法將復雜的決策系統層次化,通過逐層比較各種關聯因素的重要性來為分析以及最終的決策提供定量的依據,具有系統分析、簡潔實用、所需定量數據信息較少等優點[3-5]。由此,本研究采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利用下面的公式計算農業系統可持續發展指數,根據農業系統可持續發展指數對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分析。

S=∑ni=1wici

式中:S為農業系統可持續發展指數,wi為第i個子系統的權重,ci 為第i個子系統的評價值。

2 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涉及農業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科技等眾多領域,但它又不只是這些領域統計指標的簡單羅列、疊加。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為出發點,遵循系統性、科學性、可操作性、動態性的原則,并結合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山東省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6-10],確定了農業經濟、農村社會、農業資源和農業生態環境4個準則層,并選取了反映農業可持續發展內涵和水平的25項具體指標構成指標層(表1)。

3 評價結果與分析

對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涉及的農業經濟子系統、農村社會子系統、農業資源子系統、農業環境子系統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綜合水平進行分析。

3.1 各子系統評價結果與分析

3.1.1 農業經濟子系統 由圖1可知,2011-2014年間,山東省農業經濟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水平一直保持增長水平,可持續發展指數由2011年的0.449增加到2014年的0.673。2011-2012年間,山東省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水平的增長得益于農業增加值和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2011-2014年間,山東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一直保持較快增長,2014年農民人均收入達到了 2011 年的1.9倍。同時農業總產值和農業增加值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二者均為2011年指標的1.3倍。而在經濟可持續發展子系統中,農業機械總動力基本保持在原有的水平,2011年農業機械總動力為11 629萬千瓦,而2014年為12 739萬千瓦,這表明山東省農業的機械化水平還有可提高的空間。

3.1.2 農村社會子系統 由圖1可知,山東省農村社會子系統的可持續水平在2011-2012年間表現為增長,可持續發展指數由2011年的0.185增加到2012年的0.210,但2012-2014年間可持續發展水平略有降低,由2012年的0.210降至2014年的0.202。一方面農村醫療衛生及受教育水平有了一定提高,農業人口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降低,推動了農村社會可持續水平的發展;另一方面恩格爾系數2013、2014年均比2011年有所增加,處于較高水平,這說明農村居民中生活水平還較低,其消費結構處于初級階段,溫飽問題仍是消費的主要組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漸拉大,說明農村與城市的協調發展還不一致,這不僅會影響經濟的發展,還會影響社會穩定性,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明顯的負作用。

3.1.3 農業資源子系統 由圖1可知,山東省農業資源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水平和農村社會子系統相類似,在2011-2012年間表現為增長,但2012-2014年間可持續發展水平有所降低,這表明山東省農業的發展面臨資源衰減的巨大壓力。2011-2014年間,耕地面積基本保持在紅線水平,農業用水在逐年減少,但有效灌溉率并沒有提高,說明水資源匱乏和浪費并存,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及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都有待提高。并且這期間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在逐年減少,原因是水土流失面積減少還是治理措施不當,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3.1.4 農業環境子系統 由圖1可知,2011-2014年間可持續發展指數分別為0.135、0.138、0.139和0.140,農業環境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盡管比較緩慢,但總體在向正方向發展,同時也說明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仍面臨環境破壞的壓力,如農藥、化肥和地膜的使用強度仍保持在較高水平,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導致環境污染加劇,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情況受到嚴重影響。盡管實施了退耕還林、農林林網建設等生態恢復工程,但也存在濫砍濫伐等現象,使得山東省森林覆蓋率增加很少,依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工濕地面積的增加在某些功能上補償了天然濕地的凈喪失,但是天然濕地面積的減少威脅著濱海濕地資源的永續利用,使濕地調節水熱狀況、促淤保灘等生態功能消弱。同時秸稈資源化利用率和畜禽糞便處理率都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3.2 綜合評價結果與分析

由圖2可知,2011-2014年間綜合可持續發展指數分別為1.000、1.131、1.171和1.236。

盡管有些子系統部分指標顯示出對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很大,壓力很高,但是整體上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有很大提高。這些情況表明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盡管面臨社會、資源、環境等壓力,但總體發展狀況還是比較好的,農業基本呈現可持續發展狀態。

4 結論與建議

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綜合水平呈明顯上升趨勢,但各子系統可持續發展水平不同,其中農業經濟子系統呈明顯增長,農業社會、農業資源和農業環境子系統均呈緩慢增長趨勢,這表明山東省農業可持續水平盡管總體發展狀況較好,但依然面臨社會、資源、環境等壓力。基于該評價結果,為了推進山東省農業未來可持續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4.1 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科技等多方面的和諧統一,是新時期農業發展的新模式,也是山東省今后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強、范圍廣的浩大工程,它的實現不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農民的認可和積極參與。

一是加大可持續農業發展理念的宣傳與教育,引導農民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化肥、農膜等化學物質,自覺選擇有利于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的生產方式。同時農業可持續發展又是一個多元化系統,需要各部門、各階層的共同參與合作,政府應將可持續農業發展理念融入各項經濟活動中,增強全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引導全社會積極參與進來。二是建立健全有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法規。三是加大政府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資源利用率,使農業生產方式由粗放型轉變為精耕細作型,保持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4.2 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農業勞動者是農業可持續發展進程中重要參與者,其素質的提高有利于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有利于資源的合理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有利于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收入的提高。高素質的農業勞動者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在基礎條件。

一是強化農村基礎教育。 二是加強對農民的職業培訓與教育。 三是加大農村普法工作力度,使農民了解各項基本法律法規及與農業生產生活相關的法律政策,增強其法制觀念、法律意識,使其能自覺履行各項義務,并能依靠法律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4.3 大力發展農業科學技術

農業科學技術發展是提高資源利用率、改善生態環境、提升農業效益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一是要加強農業生產新技術、新品種的開發,特別是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適用、關鍵技術產品的研發;加強農村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如生物能、水能、風能、太陽能等,緩解能源壓力,促進生態環境保護。二是加強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應用。三是加大農業科學技術投入。農業科研具有較強的公益性,政府仍是農業科技投入的主要承擔者,但同時也應建立多種融資渠道、多種形式的投資機制,鼓勵金融機構、企業、社會團體、個人及國外資金向農業科技各環節進行投資,推進農業科技更好更快地發展。

4.4 增強農業資源、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農業是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最密切的產業,它的可持續發展必然以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作為基礎,通過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高其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是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自然資源。二是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盡量避免工業、農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繼續破壞;加強治理已經存在的生態環境破壞,因地制宜采取各種生物措施、實行科學耕作等改善土壤養分循環、增強土壤肥力,不斷緩解、減少土壤退化現象;加強濕地保護、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濕等措施發揮濕地、森林生態功能。

4.5 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龍頭,實行區域化布局,建立專業化生產基地,以基地聯農戶,形成產加銷、農工商一體化經營。農業產業化有利于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有利于農業科技的提高與應用,促進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提高;有利于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保護資源與環境,促進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在加強政府引導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選擇主導產業;組織壯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參 考 文 獻:

[1] 崔和瑞. 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系統分析[D]. 天津:天津大學, 2004.

[2] Saaty T L. 層次分析法[M].許樹柏,等譯.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 1988.

[3] 胡曉凱. 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分析及對策研究[D].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 2012.

[4] 山世英. 山東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及其能力評價[J].農業技術經濟, 2002(4):47-49.

[5] 孟素英, 崔建升, 張瑞華. 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分析評價[J]. 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14,35(5):487-496.

[6] 趙悅. 山東省農業資源利用效益評價[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4.

[7] 曹俊杰, 邵先鋒, 劉勇. 制約山東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及對策[J]. 淄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7(1):16-19.

[8] 張曉山. 新常態下農業和農村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J]. 學習與探索, 2015(3):1-9.

篇8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4.058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Linzhi of Tibet

LI Ping, SUN Zi-bao, FANG Jiang-ping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Department of Tibet University, Lin zhi 860000, Tibet,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Linzhi area of Tibet,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e rural population and society,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established,and then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Linzhi area was evaluat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nzhi of Tibet

20世紀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可持續發展”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農業可持續發展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受到各界關注,而對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林芝地區位于西藏東南部,是西藏農業生產的重要區域之一,其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不僅關系到本地區及西藏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對全國的可持續性發展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研究通過對該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定量評價和分析,探討其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趨勢,為林芝地區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依據。

1 研究方法

1.1 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根據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遵循科學性、可行性、實用性、系統性以及定性與定量指標相結合的原則,在參考眾多文獻的基礎上[1-5],結合林芝地區的農業資源和環境特點、經濟發展水平等實際情況,建立了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將林芝地區農業生態系統分成3個子系統即3個目標層,分別為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系統、農業資源與環境系統、農村人口與社會系統,每個子系統選取若干典型指標,共計17個指標構成評價指標體系。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系統(A):農業總產值(A1)、人均糧食產量(A2)、人均肉產量(A3)、人均生產總值(A4)、財政支農(A5)。農業資源與環境系統:糧食作物單產(B1)、人均耕地面積(B2)、糧食播種面積(B3)、農機動力(B4)、化肥使用強度(B5)、農藥使用強度(B6)、農村用電強度(B7)。農村人口與社會系統:農牧民人均純收入(C1)、農業人口比重(C2)、人口密度(C3)、第一產從業人員比重(C4)、人口自然增長率(C5)。根據17個指標的特性,將它們分為正向作用指標和逆向作用指標兩類。其中,正向作用指標對農業可持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指標值越大越好,如農業總產值、人均糧食產量等;逆向作用指標值若超過一定限度會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值越小越好,如化肥使用強度、農藥使用強度等。數據來源于林芝統計年鑒1996―2000、2001―2003、2004―2007[6-8]。

1.2 確定各指標權重

各評價指標權重的大小直接反映該指標在農業可持續性評價中所起的作用,并且會直接影響評價結果。因此,合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是科學評價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本文在參考大量文獻的基礎上[9-11],采用專家打分及層次分析法(AHP法)相結合的方法確定了3個目標層的權重及17個二級指標的權重,結果見表1。

1.3 評價步驟

1)指標數據的標準化。為便于比較,以1996年為基期,對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得到各指標的標準化值,見表2。指標數據的標準化采用極值法,即當指標為正向指標時,Xit=Cit/Ci0(1);當指標為逆向指標時,Xit=Ci0/Cit(2),式中:Xit為第i項指標在第t年的標準化值;Cit和Ci0為第i項指標在第t年和基年(1996年)的統計值,對于任意項指標,只要標準化值增大,便意味著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

2)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數的計算。用y表示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數,y=∑Wi.Xit(3),式中,Wi為第i個評價指標的權重;Xit為標準化值。綜合評估值Y=y1+y2+y3。

2 結果與分析

根據指標標準化后的結果和綜合評價模型對林芝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各子系統和綜合水平進行評價,1996-2007年林芝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及其各子系統可持續發展水平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林芝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綜合指數值由1996年的1逐步增加到2007年的1.888 5,增加了0.888 5,增幅88.9%,年均增幅達7.4%,表明該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呈現出逐年改善的良好趨勢,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加強。

2.1 農業與農村經濟系統

如圖1所示,1996-2007年間,農業與農村經濟子系統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數先呈逐年遞增趨勢, 2004年突降后又呈上升趨勢,總體呈現波動上升的態勢,其持續發展能力由最初的0.528 0波動增加到2007年的1.278 0,增幅58.7%,年均增長率為4.8%。從該子系統各指標的表現來看,農業總產值和人均生產總值基本為逐年增加的趨勢,其數值分別從1996年的18 388.20和0.37萬元,上升到2007年的 29 939.00和2.05萬元,分別上升 11 550.80與1.68萬元,增幅達 62.8%、448.9%,這兩項指標的大幅增加,使該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得以大幅提升。另外,財政支農指標的變化也明顯影響了農業與農村經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特別是2004年財政支農力度的大幅下降導致了該子系統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大幅下降,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芝地區農業生產資金投入不足和政策性強的特點。

2.2 農業資源與環境系統

圖1、表3,表明林芝農業資源與環境系統可持續發展能力在研究時段內呈慢速增長態勢,其可持續發展指數值由1996年的0.322 8緩慢增加到2001年的0.403 8,增幅25.1%,在2002年突降到 0.352 8后又持續增加至2007年的0.406 9。縱觀不同年份之間的指標數據發現,1996-2007年間,雖然糧食作物單產、農機動力、農村用電量三項指標的較大幅度增長,使得林芝地區的農業資源與環境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指數有所提升,但農藥、化肥施用強度的逐年增強,造成了土壤退化、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環境問題,使該區域本就脆弱的生態環境面臨巨大的壓力,極大地影響了該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導致該子系統在研究時段內可持續發展能力增長緩慢。因此,農業現代化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高,但林芝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警示我們對通過農業現代化手段來提高本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做法要慎重,特別是在本區化肥和農藥施用技術相對落后的情況下,要嚴格控制化肥、農藥的施用量,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此外,非農建設占用大面積耕地及人口自然增長率居高不下導致的人均耕地面積的持續下降也是致使本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增長緩慢的主要因素之一。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現今的耕地面積逐漸減少的態勢,是促使林芝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的必要措施之一。

2.3 農村人口與社會子系統

表3所示,1996年至2007年,該子系統農業持續發展能力指數值基本為持續緩慢上升態勢,1996年其指數值為0.149 2,2007年為0.203 6,增加了0.054 4,增幅36.5%。對照指標數據(表1)可以發現,1996-2007年,除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大幅提升外,其余指標包括農業人口比重、人口密度、一產從業人員比重和人口自然增長率的可持續發展指數值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農業人口比重指數值由1996年的0.751 2降低到2007年的0.749 7;而一產從業人員和人口自然增長率可持續發展指數值分別從1996年的0.449 0降低到了2007年的0.395 3,降幅為13.6%。上述分析說明,人口密度的增加、農業人口比重加大、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持續上升,不僅不利于該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也將對整個農業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造成比較明顯的副影響。因此,控制人口增長,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將有利于本區農業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總體說來,1996-2007年間,林芝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呈現出逐年改善的良好態勢,可持續發展能力正在不斷加強。但不容忽略的是,林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面臨人均耕地面積持續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強度加大、人口密度增加等問題,這些問題若不能妥善解決,將會對其本就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從而影響其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3 結論及建議

研究時段內,農業與農村經濟子系統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較快,而農業資源與環境及農村人口與社會子系統可持續發展能力發展相對滯后,但三者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可持續發展態勢,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下,林芝地區農業初步表現出了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

人均耕地面積減少、化肥農藥施用強度的加大、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的持續增加對林芝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水平有著明顯的副作用,說明該區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資源日益減少和環境逐步惡化的雙重威脅。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在线日本有码中文字幕 | 先锋资源视频在线资源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制服 | 日韩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 亚洲乱码免费伦视频 | 亚洲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