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問卷調查8篇

時間:2023-07-30 08:52:14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兒童心理問卷調查,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篇1

關鍵詞:肥胖;心理健康;影響因素

隨著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兒童肥胖癥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1]。為了了解肥胖兒童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為肥胖兒童的健康成長提高指導,選取了623例兒童中的100例正常兒童和肥胖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具體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623例兒童中選取100例肥胖兒童,把100例肥胖兒童作為觀察組,選取100名正常兒童,將其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齡6~12歲,平均年齡(9.12±1.06)歲;對照組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齡6~12歲,平均年齡(9.14±1.07)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資料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肥胖納入標準:采用NCHS標準。輕度肥胖為超過標準20%~29%;中度肥胖為超過標準30%~49%;重度肥胖為超過標準50%以上[2]。

1.2診斷方法 使用兒童行為量表檢查兒童的行為,確定行為有問題的兒童。進行問卷調查,調查造成兒童行為問題的因素,分析研究調查結果。

1.3統計學處理 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兒童問卷調查的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對兒童心理調查結果的計數數據進行χ2檢驗,當P

2結果

2.1兩組兒童行為問題發生頻率比較 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兒童多動癥20例,抑郁癥12例,強迫癥8例,暴力傾向24例,社交困難14例,違紀22例;對照組兒童多動癥10例,抑郁癥2例,強迫癥4例,暴力傾向8例,社交困難8例,違紀8例。觀察組兒童與對照組兒童相比出現行為問題的頻率要高很多,P

2.2兩組兒童心理行為影響因素比較 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兒童自卑感強者為77例,喜歡人際交往者為34例,穿衣自卑者64例,喜歡戶外運動者15例;對照組兒童自卑感強者為24例,喜歡人際交往者為61例,穿衣自卑者31例,喜歡戶外運動者76例。通過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問題,可以發現肥胖兒童在自卑感、人際交往、穿衣、戶外活動方面出現問題的比率高于正常兒童,P

3討論

肥胖是源于熱量代謝障礙,熱量的攝入量超過熱量的消耗量,造成體內脂肪過多堆積[3]。肥胖一般分為輕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三種。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肥胖兒童在多動癥、抑郁癥、社交困難、強迫癥、暴力傾向、違紀等行為問題發生的概率與正常兒童相比明顯較高,同時肥胖兒童在自卑感、人際交往、穿衣、戶外活動等方面出現問題的概率與正常兒童相比也明顯較高。對肥胖兒童進行治療時,不但要控制體重增長,而且要進行針對性心理輔導。

在兒童肥胖的治療過程中要堅持遵循兒童生長發育的特點,保證兒童生長發育的正常。從心理輔導、飲食調節、運動和行為矯正等各方面對肥胖兒童進行綜合治療。糾正肥胖兒童的不良飲食行為,做好運動鍛煉,增強肥胖兒童減肥的信念。

綜上所述,肥胖兒童在多動癥、抑郁癥、社交困難、強迫癥、暴力傾向、違紀等行為問題發生的概率與正常兒童相比明顯較高,同時肥胖兒童在自卑感、人際交往、穿衣、戶外活動等方面出現問題的概率與正常兒童相比也明顯較高。

參考文獻:

[1]楊萬齡,羅盈怡,王曉明.兒童青少年肥胖超重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9,(08):958.

篇2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3-0257-02

【關鍵詞】 精神衛生;監護;人格;兒童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工作0.5 a以上,由父或母一方、祖輩、親戚朋友、同輩監護的未成年人。國內學者研究發現,留守現象使兒童產生較多心理健康問題和消極人格特征[1]。親子分離,父母的家庭教育缺失,可能是其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但國內外專家認為親子分離未必會引起不可挽回的后果,關鍵問題不在于分離本身,而在于替代父母(即監護人)對兒童的關心程度能否補償和代替親生父母[2]。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不同監護類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特征進行比較,探討不同監護人家庭教育方式對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同時也為制定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對策提供理論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和整群抽樣方法,選取湖州市南潯區菱湖一中、長興縣虹星橋中學、溫州鬧村中學、湖州南潯區練市小學、麗水市縉云長坑小學、溫州市洞頭縣城關二小共6所中小學校,從中抽取800名留守兒童和800名非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 379份,其中留守兒童756名,非留守兒童623名。留守兒童中單親監護281人,隔代監護374人,上代監護49人,同輩監護52人。

1.2 方法 采用自編“農村學生心理發展狀況調查問卷”、“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兒童14種人格因素問卷(中國修訂本)”(簡稱CPQ)對被試進行匿名問卷調查。“農村學生心理發展狀況調查問卷”的內容包括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的人口統計學資料、家庭教育狀況(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監護人與兒童溝通交流的狀況、監護人的家庭教養方式)。

1.3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5.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隔代監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特征 見表1,2。

2.2 單親監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特征 在留守兒童中,屬于單親監護類型的占37.17%,其中由母親單獨監護的留守兒童占77.22%,是父親單獨監護的3倍多。與非留守兒童進行比較,單親監護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特征只在“軀體化”和“焦慮”2項得分上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t=2.48,2.91,P值均<0.01),其余得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在兒童14種人格因素問卷中,單親監護的留守兒童只有“恃強性”的得分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t=-2.02,P<0.05),其余得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2.3 上代監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特征 在抽取到的留守兒童中,屬于上代監護類型的比率最低,占6.48%。上代監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特征與非留守兒童進行比較發現,在癥狀自評量表中,留守兒童在“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精神病性”等因子及“總分”、“癥狀指數”、“痛苦水平”、“陽性因子”上的得分均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在兒童14種人格因素問卷中,上代監護的留守兒童的各項得分與非留守兒童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2.4 同輩監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特征 在抽取到的留守兒童中,屬于同輩監護類型的占6.88%。同輩監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特征與非留守兒童進行比較發現,在癥狀自評量表中,同輩監護留守兒童只在“抑郁”、“恐怖”2個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t=2.42,2.05,P值均<0.05)。在兒童14種人格因素問卷中,同輩監護的留守兒童各項得分與非留守兒童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調查發現,與非留守兒童相比,隔代監護和上代監護類型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較多,且隔代監護留守兒童有較多的消極人格特征,如樂群性、聰慧性、穩定性較低,而興奮性、憂慮性、緊張性、焦慮感、神經過敏感性較高。相比而言,單親監護和同輩監護類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特征與非留守兒童差異較小。結合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調查結果[4],筆者認為,隔代監護、上代監護類型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與其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有關:一是隔代監護和上代監護家庭教育內容狹窄,50.89%的隔代監護和24.49%的上代監護家庭教育只涉及兒童的生活,對兒童的學習和品德等方面較少關心。進一步調查發現,隔代監護人中68.98%是農民,學歷層次普遍很低(51.09%為小學學歷,35.60%為初中學歷),隔代監護人的文化水平很低,不可能對兒童的學習進行指導、督促和管理,又由于年歲較大,力不從心,對兒童的個性、道德品質、行為表現等方面無精力管教。二是隔代監護和上代監護在與留守兒童溝通交流方面存在溝通交流不足和對兒童情緒情感接納不夠等問題,如53.35%的隔代監護人和50.00%的上代監護人平時不能傾聽兒童的煩惱,導致能主動向監護人傾訴的留守兒童也較少(隔代監護為14.21%,上代監護為14.29%),而19.30%的隔代監護兒童和24.49%的上代監護兒童有了煩惱選擇沉默忍受。在與留守兒童的訪談中發現,90%上代監護兒童有寄人籬下的感覺,遇到煩惱容易選擇自行解決或壓抑的方式。三是2種監護人的家庭教養方式存在問題,如隔代監護人較多采取溺愛、遷就,上代監護人較多采取不管不問的教養方式。

4 參考文獻

[1] 范方,桑標.親子教育缺失與“留守兒童”人格、學績及行為問題.心理科學,2005,28(4):855-858.

[2] 桑標,主編.當代兒童發展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94-301.

[3]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3:31-32.

篇3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彈性;對比研究

中圖分類號:G45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16-024-1

一、問題的提出

心理彈性理論最早是美國學者在對處境不利兒童研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雖然至今為止學術界對心理彈性的研究特別是在概念及其內涵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其往往會有一個共同的研究前提作為其鋪墊,即心理彈性通常是個體處于一些特殊或具體的困境和不利情景中。美國心理學會將心理彈性定義為:個體面對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重大壓力時的良好適應能力。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主張把心理彈性看作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包括行為、思考、行動等各方面,認為心理彈性可以通過學習培養發展。

筆者考量多方面的資料,認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前往其他地區超過半年以上,而被迫留在戶籍所在地無法與父母雙方一起生活的在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目前,我國農村的留守兒童約有5800多萬,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是否會導致一系列心理問題的出現?周宗奎等調查發現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在社交焦慮和孤獨感方面上存在顯著差異;黃艷萍也注意到非留守兒童的學習焦慮傾向顯著低于留守兒童;趙紅等人的研究發現,留守兒童比較自卑、對自身的評價明顯偏低,特別是在外貌、主觀幸福感等方面對自身評價明顯偏低。筆者發現,有關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實證研究較少,鑒此,筆者對江蘇省泰州市某所實驗學校(含中小學)的362名學生進行了實證調查,試圖探討該地區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狀況,以期豐富相關研究。

二、研究方法

1.被試。本研究采取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對江蘇省泰州市郊一所普通實驗學校三到八年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經篩選回收有效問卷362份。其中男生189人,女生173人;留守兒童165人,非留守兒童197人。

2.研究工具。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HKRA),該量表由胡月琴、甘怡群修訂,共有27道題,分為目標專注、人際協助、家庭支持、情緒控制和積極認知五個緯度,采用5點評分法,問卷的信效度良好。復測后的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x2/df=1.584,RMSEA=0.043,GFI=0.834,AGFI=0.852,CFI=0.863,IFI=0.868)基本支持了量表的結構效度。

3.程序。對被試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施測,要求被試按指導語獨立完成問卷,收回問卷后剔除作答不全和答案有明顯反應定勢者,將數據錄入SPSS15.0進行統計分析。

三、結果

以心理彈性為因變量,以是否留守為自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得出的結果顯示: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心理彈性水平總體差異不明顯。在積極認知維度方面,留守兒童的得分明顯低于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差異顯著(P

留守兒童

(N=165)非留守兒童

(N=197)t值目標專注3.55±0.663.62±0.54-1.120情緒控制3.47±0.763.41±0.830.091家庭支持3.46±0.663.53±0.73-0.226人際協助3.34±0.833.39±0.85-0.522積極認知3.54±0.763.83±0.81-3.012**心理彈性3.38±0.443.45±0.45-1.212(注:*表明P

本研究對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狀況進行差異比較,結果表明,留守兒童在心理彈性各維度上的得分均要高于非留守兒童,顯示出非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狀況要稍稍地好于留守兒童,但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心理彈性水平總體差異不明顯,究其原因,可能是雖然留守兒童與父母一方或者雙方長時間分離,但在學校得到更多老師和同學的關愛,他們能分利用身邊的社會支持系統,從而成為提高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重要因素。

篇4

關鍵詞:SOS兒童村 心理健康 心理調查

一.問題提出

SOS兒童村兒童是一個特殊的兒童群體,他們的身心健康備受社會關注,特別是兒童村的管理者、媽媽們,以及為兒童村服務的人們的關注。當今社會心理健康狀況是目前心理工作者的研究熱點。關心兒童村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研究兒童村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采取適當的教育手段對兒童村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根據黑齊SOS兒童村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較好的反映出處在小學、初中階段的兒童村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為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心理訓練、心理咨詢等提供依據;為全面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質奠定基礎;并針對一些顯著的心理問題提出了相關的對策。為此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市青少年心理研究會會員們于二一四年十一月對SOS兒童村的兒童進行心理調查及輔導。

二.調查對象及方法

1.調查對象。本次調查選取了黑齊SOS兒童村兒童進行心理健康問卷調查。其中,三年級(14人),四年級(9人),五年級(11人),六年級(12人)七年級(14人)八年級(7人),九年級(6人),十年級(5人)。發放問卷84份,回收問卷84份。根據問卷統計要求,出現漏選的問卷被判定為無效問卷,故剔除無效問卷后,實得有效問卷79份,有效率94%。其中男生51人,女生28人。

2.調查工具。本調查采用全國廣泛使用的標準化調查問卷心理健康調查問卷,該調查以焦慮程度為指標,共調查8個內容,分別為:1.學習困擾與焦慮;2.人際關系焦慮;3.孤獨情緒傾向;4.自責與自卑傾向;5.過度敏感傾向;6.軀體癥狀;7.過度恐懼情緒傾向;8.沖動意念與行為傾向。計100道題目,每題有“是”與“不是”兩答案供選擇,調查中的記分、統計、詢問等嚴格按照要求進行。

3.方法。將調查問卷發給被試,按兒童村家庭進行集體調查。由主試說明指導語及強調需注意的問題,時間不限,其中要求被試如實回答。使用Microsoft Excel把原始數據輸入計算機后,問卷結果用系統進行統計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1.心理問題檢出率。在所調查的兒童中總體上心理較健康,但在學習困擾與焦慮、人際關系焦慮、孤獨情緒、自責與自卑、過度敏感、過度恐懼情緒六個方面有一部分學生存在心理問題。6個內容中人際關系焦慮比較突出,有11人,占13.9%,超過正常水平。其次,在學習方面有6人,占7.6%,有困擾和焦慮傾向。其它方面,自責與自卑、過度恐懼情緒兩項內容有問題的有5人,占6.3%。有過度敏感傾向的有4人,占5.1%。有孤獨情緒的有3人,占3.8%。總體上看兒童村的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良好,但有3名兒童有3項以上超過正常水平,總分也明顯超過正常水平,特別需要進行心理輔導。從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角度,雖然有問題的兒童比例不大,但對于個體來說,一方面存在問題就不是小事。

2.男生心理健康統計情況。男生有人際關系焦慮的人數較多,占男生的15%。學習困擾與焦慮、過度恐懼情緒、過度敏感、自責與自卑各占3.9%。

3.女生心理健康統計情況。女生中學習困擾與焦慮問題的占女生14%,人際關系焦慮占10.7%,自責與自卑占10.7%,過度恐懼情緒10.7%。孤獨情緒、過度敏感分別占7.2%。從調查結果的描述統計看,女生的問題檢出率大于男生。

四.討論與建議

1.兒童心理健康總體情況良好,說明兒童村很重視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但也有個別兒童某些心理偏常,如人際關系焦慮、學習困擾與焦慮的檢出率較高,說明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各方面不均衡,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及時的進行輔導。

首先對人焦慮傾向者所占的比例最大,占被調查人數的13.9%。對人焦慮大多是經驗不足造成的,或者因兒童村兒童以往的生活經歷,或者是過強的心理防御機制,或者是由于兒童村家庭的特殊性等。

其次存在學習方面焦慮的學生占7.6%。適度的學習焦慮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體驗,它不僅不會影響學習,而且促進學習。這里所說的學習焦慮是指那些學習焦慮過強的學生,他們害怕考試、害怕學校、害怕老師、甚至討厭學習,從而變成學習焦慮。這與期望過強、學習壓力過大有關。對心理健康水平過低,有3項以上不正常的兒童,心理咨詢師及教師、家庭媽媽等人員要及時對他們進行輔導咨詢。

篇5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農村小學

一、背景

隨著社會變遷,大批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將孩子留在家中,由此產生了大批留守兒童[1]。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6~16周歲)。

留守兒童中絕大部分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己身體心理的變化發育缺乏相應的理解和認識,在融入集體方面還不成熟,易產生心理問題。小學階段也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2、3]。保定位于京津冀地區的南中心,由于地域問題與歷史問題,一些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守家里的孩子,形成了規??捎^的“留守兒童”群體。因此,此次調查地點的選擇具有典型性。本文通過對保定市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對留守兒童制訂出更為有效的心理干預措施,并試圖歸納總結出促進這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策略。

二、對象與方法

我們以保定市5個縣的10所小學為目標群體,將學校在冊的4~6年級兒童作為本研究對象。其中,留守兒童439名(67.2%),作為對照組的非留守兒童214名(32.8%)。采用自擬的調查問卷,同時采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4],由100個項目,8個分量表組成。凡選“是”得1分,選“否”得0分,得分越高表示被試心理健康狀況越差。共收回問卷682份,有效問卷653份,有效率為95.7%。并通過Epidata 3.0 建立數據庫進行數據錄入, 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P

三、結果與分析

在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比較上,留守兒童8個因子的得分及總分均高于非留守兒童,其中,學習焦慮、身體癥狀、總焦慮傾向得分存在統計學差異,且差異顯著。

對于不同留守類型兒童心理健康狀況,不同的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影響不同。若兩兩比較顯示,總焦慮傾向單親看護小于隔代看護、同輩看護和親戚看護。

對于不同年級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留守兒童的學習焦慮存在統計學差異(P

四、研究與討論

(一)調查結果分析

本研究發現6年級留守兒童學習焦慮比4、5年級要高,主要是由于6年級功課更重,更是小學與初中的銜接期,心理正處于發展期,學習上更需要得到父母的關心。父母打工時間一年以下的兒童焦慮更嚴重是因為留守兒童對父母的離開還不適應,沒有好的心理準備來面對困難。同時,女性的心理問題更為突出,原因可能是女性本身的情緒敏感性以及社會上所處的弱勢地位,也導致他們的心理不適。

(二)對策及建議

為推動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政府、家庭、學校應構建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幫扶機制。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政策,一是成立農村留守兒童愛心工作志愿者協會,二是加快戶籍改革,三是完善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法律監護制度。家庭方面,一是外出務工的父母要創造良好的家教環境,經常以打電話、發短信的形式與留守兒童交流互動。二是監護人務必多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變化,多與他們溝通交流,如有問題加以引導。三是加強設施建設,如寢室樓內配備留守兒童專用電話。學??梢越柚喾矫尜Y源進行心理教育。一是建立留守學生個人n案,分別給予每位留守兒童以不同的方案指導。二是創建“留守兒童之家”,使學生在學校也能感受到愛與幫助。三是設立親情熱線,時時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關心。同時,學校也應偶爾對他們進行心理測評,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加以解決。最后,社交媒體應大力宣傳,使全社會認識到留守兒童的成長亟待幫助。大學生社團組織也應深入調研,推動建立良好的教育和監護體系。

參考文獻:

[1]留守兒童問題調研課題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2]吳承紅.蔡澄.邰啟揚.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及其解決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100-101.

篇6

【關鍵詞】 行為,成癮;精神衛生;因素分析,統計學;兒童;農村人口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R 749.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05-0427-02

Behavior Problem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 TAO Xingyong, LI Yingchun, RUAN Liang, et al.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23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itua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 of behavior problems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in rural area,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early intervention. Methods A cluster sample of 809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 were investigated by Conners 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 Results The total incidence rate of behavior problem was 16.6%. Mea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male than those in female for the factors of conduct disorder, learning disorder, impulsivehyperactive disorder and hyperactive index.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also found in mean scores of learning disorder, impulsivehyperactive disorder and hyperactive index among children of different grades. The mean score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leftbehind children both in psychosomatic disorder and anxiety.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fewer fostered children in family, poor health of children, negative appraisal for children and scolding/humiliating children by parents/guardians frequently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behavior problems. Conclusion Some behavior problems exist among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 especially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It is important to take relevant psychosocial measures to improve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s health.

【Key words】 Behavior,addictive;Mental health;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Child;Rural population

隨著我國工業化社會的發展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輸出,農村兒童的家庭成長環境也在發生著重大改變,“留守兒童”群體不斷增加。這種變化可能引起農村兒童心理行為特征的變化。本研究通過對農村學齡兒童行為問題及相關因素進行分析,以便為農村兒童心理衛生問題的早期發現與干預提供基礎資料。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皖南地區某縣3所農村小學所有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其監護人進行問卷調查,獲得有效問卷809份。其中男生492名,平均年齡(9.98±1.57)歲;女生317名,平均年齡(10.20±1.54)歲。

1.2 方法 采用橫斷面問卷調查的方法,調查員由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本科學生經過統一培訓后擔任。問卷內容包括兒童基本信息、監護人及家庭基本狀況、教育方式、Conners兒童行為量表(父母用癥狀問卷)等。問卷的調查對象為兒童的父母,“留守兒童”信息由目前的監護人提供。

Conners量表父母問卷(PSQ)[1]是兒童行為問題篩查中應用很廣泛的量表。父母問卷有48個條目,采用0~3四級評分法。可歸納為6個因子即品行問題、學習問題、心身障礙、沖動-多動、焦慮、多動指數。本次研究以被調查兒童行為量表有1個或1個以上因子分超過常模2個標準差即評價為異常[2]。

1.3 資料處理 采用Epi Data 3.0錄入數據,SPSS 10.0軟件完成數據t檢驗、方差分析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2 結果

2.1 兒童行為問題檢出情況 與常模[2]比較顯示,有行為異常者134例,異常檢出率為16.6%,其中男生80例,女生54例,行為異常檢出率性別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84,P=0.772)。各種行為問題按檢出率從高到低排序依次為

焦慮57例(7.0%)、沖動-多動48例(5.9%)、多動指數43例(5.3%)、學習問題36例(4.4%)、心身障礙32例(4.0%)、品行問題26例(3.2%)。

2.2 不同性別學齡期兒童行為因子得分比較 見表1。

對不同性別兒童各個行為因子得分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在品行問題、學習問題、沖動-多動和多動指數等4個因子的得分上男生均高于女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2.3 不同年級學齡兒童行為因子得分比較 將不同年級學生各行為因子得分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在學習問題、沖動-多動和多動指數3個因子上年級之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2.4 “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行為問題比較 本次調查中“留守兒童”有162人,占總調查兒童的20.02%?!傲羰貎和庇行袨楫惓U?4人,檢出率為20.99%,與非“留守兒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869,P=0.090)。進一步對2類兒童行為各因子得分比較,結果顯示在心身障礙和焦慮因子上“留守兒童”得分高于非“留守兒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2.5 農村學齡期兒童行為問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以行為異常與否為因變量,將兒童與監護人性別、年齡、健康狀況、家庭經濟條件、教育方式等作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Logistic分析,再將P<0.05的變量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非條件回歸分析,采用逐步向前引入法,納入回歸方程水準為0.05,剔除水準為0.10。最終進入方程的變量有家庭撫養兒童數、被調查兒童健康狀況、在別人面前負面評價孩子和經常責罵或羞辱孩子4個變量,見表4。

3 討論

行為問題是兒童期常見的心理衛生問題,并可延續和發展為成年期心身障礙或疾病。兒童行為檢出率為5%~30%[3-4]。本次利用Conners量表父母問卷對農村學齡期兒童行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該地區農村兒童行為異常檢出率為16.6%,高于國內陳虹等[5]以同一量表在大連市的調查結果(11.27%),符合農村兒童行為問題患病率高于城市兒童的規律。本次調查結果還顯示,男生在品行問題、學習問題、沖動-多動和多動指數因子得分上均高于女生,與蘇林雁等[6]和范娟等[2]的報道基本一致。學習問題、沖動-多動和多動指數因子得分在不同年級之間也存在差異,高年級學生行為問題更為突出。

本次調查發現農村學齡兒童中“留守兒童”占20.02%,比例較高。對“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行為因子進行比較,顯示“留守兒童”更容易產生心身障礙和焦慮問題。提示缺乏正常親子的監護可能導致該群體的心理負荷增加。王東宇等[7]通過對中學生調查也發現,“留守兒童”存在各種明顯的焦慮、學習壓力、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抑郁、情緒不穩定等心理問題。因此,“留守兒童”由于正常監護的缺失需要學校和社會的更多關注。

有關行為問題的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家庭撫養兒童數少、兒童健康狀況差、監護人經常在別人面前負面評價孩子和經常責罵或羞辱孩子等是農村學齡期兒童行為問題的獨立危險因素。可能由于撫養兒童較多的家庭能為兒童提供更多的情感溝通和交流機會,從而減少兒童心理行為上的壓力和困惑;健康狀況差的兒童可能受到身體因素影響而導致心理行為變化;監護人經常在別人面前負面評價孩子和經常責罵或羞辱孩子等懲罰式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兒童產生叛逆心理。父母過分斥責、打罵兒童可導致兒童行為問題發生,且明顯增加兒童日后行為[8]。兒童心理行為發展涉及多種因素,本調查農村地區學齡兒童行為異常率較高,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應相互配合,采取綜合的干預措施,以提高兒童心理健康水平。

篇7

1農村留守兒童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008年《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中的“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子女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1]。留守兒童監護類型可以總結為以下四種:1)隔代(祖輩)監護,即由祖輩撫養監護;2)單親(父親或母親)監護,即由(父親或母親)單獨撫養監護;3)上代(親戚或鄰居)監護,指由兒童父母的同輩人(親戚或朋友)來監護;4)同輩(哥哥姐姐或自我)監護型,即兒童自己管理自己或由哥哥姐姐來照顧自己。

2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因長期的親子分離而存在心理健康問題似乎是當今社會的主流聲音,不少國內外研究者基于自己的問卷調查也持這種主張。他們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低、心理問題突出[2-4],行為問題發生率高[5-6],有一定程度的情緒問題,如社交焦慮、狀態焦慮、抑郁和孤獨感等。

2.1國外留守兒童研究現狀

在國外,對于留守兒童還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研究,但從對應的概念“親屬撫養”問題在西方發達國家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美國兒童福利聯合會(CWLA)將親屬撫養定義為由親屬、種族部落成員、養父母或者其他與兒童有血緣關系的成年人對兒童提供的照顧、撫養以及監管(UNICEF、InternationalSocialService,2004)。LUYao[7]利用來自印尼1997年和2000年縱向數據,得出親屬撫養經歷會增加兒童的心理障礙和抑郁癥風險的結論;HWendy等[8]的研究表明,相對于其他兒童,被撫養兒童具有較高水平的情感創傷癥狀和其他行為問題;THeather[9]指出:“2/3的健康兒童進入寄養會表現出行為、心理或社會能力等問題”;JenniferEhrleandRobGeen(2002)指出:11%的6~17歲親屬撫養兒童在行為或者心理上有嚴重問題(比如沮喪、焦慮和社交恐懼),這一比例遠遠大于正常兒童;JSDana等[10]指出:親屬撫養是一個痛苦的經歷,可以導致諸如抑郁,行為障礙或創傷后應激障礙等行為問題和心理創傷以及社會人際關系問題。

2.2國內留守兒童研究現狀

縱觀以往國內的研究,眾多研究表明:留守中的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較非留守兒童更差,表現出適應不良,情緒不穩定、人際關系緊張等[11-12]。具體表現在:1)在情緒方面留守兒童更容易表現出情緒不穩定、孤僻、與環境相處困難等特點。李曉敏等[13]的研究結果表明,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具體表現在情緒、人際交往和自卑等方面,由于受生活環境的影響,有的農村留守兒童變得冷漠、自負、不思進取,甚至出現嚴重的攻擊行為和行為;王淑芳等[14]指出:留守兒童青少年在抑郁、焦慮、敏感、偏執等心理癥狀上的檢出率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青少年”;2)人際關系方面留守經歷對兒童的同伴交往的能力有不良影響,在同伴交往的過程中,留守兒童往往表現出冷漠性和攻擊性,不利于友誼的建立與維持[15]。此外,經濟水平不同的地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也是有差異的。富裕地區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貧困地區的留守兒童[16],后者更容易表現出孤僻、對人抱有敵意、與環境不能很好相處等特點。

3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方法

從總體上看,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心理測量法。心理測量法是指在標準化的條件下,引發出被測者的行為和內部心理變化的手段。目前,已有幾百種測量方法,每種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優點及局限性。下面介紹幾種比較常用的測量方法。1)癥狀自評量表(SCL-90):它測驗的目的是從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直到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多種角度,評定一個人是否有某種心理癥狀及其嚴重程度如何。適用于測查某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礙、某人可能有何種心理障礙及其嚴重程度如何,不適合于躁狂癥和精神分裂癥。2)艾森克個性問卷(EPQ):它是在EPI基礎上加另一個分量表即P(Psychoticism,精神質)而成,分兒童(7~15歲)及成人(16歲以上)兩式,有男女的年齡常模。在我國已有EPQ的修訂本,仍分兒童和成人兩式,各式的項目由原版分別為97和107項篩選成88及88項,結果分析方法上發展了T分表和各維度的分級方法。此方法適用于7~15歲兒童。3)Rutter兒童行為問卷:當研究農村留守兒童行為時可應用這個問卷,該問卷是從一般健康問題和行為問題兩個方面進行評估。該問卷適用于學齡期兒童,以區別其有無精神病,所出現的問題是情緒問題還是行為問題[17-18]。4)兒童社交焦慮量表(SASC):當研究農村留守兒童社會適應能力時可應用該量表,兒童的社交焦慮不僅包括了主觀上的擔心、緊張,而且還包括了社交回避和害怕否定。該量表主要用于兒童社交困難的評估,當用于臨床和科研工作時常結合其它的焦慮評定量表和抑郁評定量表共同使用。上述種種研究方法和工具都有著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對于研究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狀況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對于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的理論研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4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形成的原因及解決對策

4.1形成原因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對于留守兒童來說,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均在外打工,他們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父母長期在外,與子女之間的關系相對疏遠,親子關系發生了消極變化,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也會產生諸多不利影響[19]。其次,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他們總覺得自己比別人“矮一截”,認為父母外出辛苦打工都是為了自己能生活得好一點,一旦自己的表現不如他人,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就容易缺乏自信,進而回避一些活動,使自己孤立起來。有研究發現:缺乏父親教養的家庭中的子女比正常家庭的子女孤獨感強,而父母均外出對兒童帶來的孤獨感就更突出[21]。

篇8

 

特殊教育專業在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設以來,培養了大批從事殘疾人研究、康復和教育的專業人員,但是隨著特殊教育對象的復雜化,特殊教育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當前我國特殊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鑒于普遍反映特殊教育專業本科生不能很好適應特校一線教師工作的客觀現實,各高校不斷調整特殊教育專業培養目標,作為特教學科重要基礎課之一的心理學課程課程設置首當其沖,根據以往資料顯示,很多師范院校在特殊教育專業課程計劃中單獨設置了特殊兒童心理學等相關課程,而且在心理學等其他專業的課程計劃中也設置有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1]綜觀目前特殊教育專業的課程建設在高等師范院校課程體系中的現狀,其課程建設基本上有三種取向:一種是以學生的障礙類型為導向,開始介紹不同障礙類型兒童心理與教育的系列課程;[2]另一種是追求特殊教育學學科體系自身的完整, 開設特殊教育導論、特殊教育哲學等大量的特殊教育理論,課程設置過于偏重教育學科本身,康復學、心理學、醫學等課程的建設比較薄弱。如心理學相關課程只開設了特殊兒童心理學等專業課,忽視了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的學習。第三種是以心理學相關課程為主導,比如華東師范大學開設了心理學特殊教育方向,重慶師范大學開設了特殊教育(特殊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

 

除此之外,在職教師也普遍認為心理學對于教學很重要,比如學者甘昭良將特教學校教師的知識技能分為六類,即:普通教育理論知識、特殊教育基礎知識、教師基本技能、弱智兒童教育基礎知識、聾童教育基礎知識、盲童教育基礎知識。在對“普通理論知識”的態度上,兒童發展心理學被大多數被試(76%)認為是重要的,而分別有一半以上被試認為普通教育學(57%)和普通心理學(53%)重要。[3]

 

H師范大學在多次研討的基礎上,將特教專業培養目標明確定為“了解國內外特殊教育發展趨勢和最新成果,掌握特殊教育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較高的特殊教育理論素質和實踐能力,能在各級各類特殊學校、特殊教育科研機構、殘障人士福利機構、特殊教育管理機構從事特殊教育實踐、理論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應用型人才”。本文根據H師范大學特殊教育專業課程的設置以及結合文獻資料,對 2013級、2014級和2015級本科在校生進行問卷調查與訪談,從學生視角深入探討特殊教育專業心理學課程設置問題,以供全國高師院校特殊教育專業課程改革參考。

 

二 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和訪談法為主,編制《H師范大學特殊教育本科生對心理學課程設置的調查問卷》,并通過預調查和專家評審,對問卷進行修改和完善,提高了問卷的效度。2015年,向特殊教育專業2013、2014和2015級本科在校生發放問卷96份,回收96份,回收率為100%,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各32份(如表1);原始數據以統一格式錄入,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在問卷法的基礎上,筆者還采用非結構式訪談法,訪談對象為特殊教育專業在校生,2013級7名,2014級7名,2015級7名,以口頭訪談方式完成。

 

三 結果與分析

 

1 心理學課程看法數據與分析

 

從調查數據看(表2),總體上,在校本科生對專業課程總體設置滿意度處于 “重要”的最多 (占89.5%), 其次為“一般”(占9.3%),1.0%認為心理學課程不重要;2013級在校生認為“重要”的最多(占 93.7%),只有兩人個人認為“一般”,無人認為“不重要”。

 

通過數據可以得知,隨著年級的升高,越來越多的在校生意識到心理學課程的開設很重要。筆者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個人訪談以及文獻法來分析這些因素,得出以下原因:大一在校生對心理學課程了解不是很深,認為特殊教育專業就是學好特殊教育專業知識就行了,沒有必要過多地涉及心理學。與之相比的是大二、大三普遍認為心理學課程開設很有必要,這是因為由于他們對特殊教育專業了解的加深,以及去特校實習,讓他們意識到了心理學課程的開設對自己專業發展的重要性。

 

2 心理學課程開設方式數據與分析

 

通過調查數據可以發現,總體上56.2%的學生認為心理學類知識雜糅在教育學類課程比較好,43.7%的學生認為單獨開設心理學課程比較好(表3所述示),其中2013級在校生16人認為心理學單獨開設比較好,16人認為心理學滲透在特殊教育課程中比較好,與之相比的是,2015級在校生只有11人認為心理學課程單獨開設比較好,大三學生在傾向于單獨開設心理學課程方面明顯高于大一學生。

 

通過訪談分析原因如下:由于H師范大學特殊教育專業本科生都是文科出身,學習普通心理學之類的課程比較吃力,而教育學容易接受,因此傾向于滲透性課程的學習,比如某學生認為《特殊教育導論》中關于心理學的知識能夠很好地和教育學結合起來,有助于消化吸收。而傾向于單獨開設心理學課程的在校生,認為心理學課程單獨開設有助于對心理學進行系統的學習,而滲透性課程關于心理學的知識比較零散。

 

3 心理學課程需求數據與分析

 

通過表4數據可以得知,學生喜歡或者想要接觸一下心理學類課程;特殊兒童心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學>特殊兒童診斷與評估>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特殊兒童心理咨詢與輔導類課程,2013級、2014級在校生對兒童發展心理學、特殊兒童心理診斷與評估、特殊兒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特殊兒童心理咨詢與輔導都比較感興趣,而2015級在校生相對來說只對特殊兒童心理學、特殊兒童心理診斷與評估、兒童發展心理學比較感興趣。

 

筆者在訪談時發現原因如下:由于大一、大二開設課程較多,大三開設課程較少,所以大一、大二對心理學課程的需求程度沒有大三高。而大三學生中一部分學生由于考研的原因希望能夠開設一些諸如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等心理學課程,另外一部分在校生認為心理學的學習有助于自己特校教學工作的開展以及從心理學的角度觀察特殊幼兒,因此希望多開設心理學課程。而大一、大二在校生由于課程比較多,學習和考試壓力比較大,所以心理學課程的選擇意愿較小。

 

通過數據(表5)可知,總體上來說,學校希望開設課程類型為咨詢與治療>應試和考研>基本原理,可見在校生意識到了特教專業技術性比較強,學習技能型知識意向比較強。年級上相比,從大一到大三,應試與考研、咨詢與治療呈現遞增趨勢,原因是因為大三面臨擇業或繼續深造的選擇。

 

4 心理學與特殊教育學科關系數據與分析

 

大一新生大多認為是兩個單獨的學科,大二、大三在校生普遍認為對心理學的學習有助于自己的專業發展,心理學課程是特殊教育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訪問得知,基本上所有的大一學生都是通過調劑的方式被錄取到特殊教育專業的,對專業學習興趣不高,對特殊教育專業了解程度不深,認為特殊教育學就是學習特殊教育基本理論和技能。而大二、大三在校生在特校實習期間感覺只能用一顆愛心去擁抱特殊孩子,無法將理論知識學以致用,對技能型知識需求比較強烈。另外,很多學生已經通過或者正準備參加心理咨詢師(三級)考試,對于他們來說,學好心理學并且通過心理咨詢師三級考試有利于自己的學業。

 

除此之外,在與在校生進行訪談時,發現了一些問題:學生認為心理學課程的開設對本專業的發展很有用,但是感覺學期結束好像什么都沒學到。學生在特校實習時對技能型知識需求比較強烈,而學校開設的課程卻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

 

四 討論與建議

 

結合問卷調查數據以及訪談所得資料,發現存在以下問題:大一新生對特教專業了解不深,所以在學習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大多數在校生認為心理學課程很重要,但是在課堂學習中卻又很吃力,部分學生感覺雖然學到了很多知識,往往期末考試結束后,所學的內容也就忘記了;各門課程之間的內容有一定的重復性,沒有整合優化,?;诖?,提出了以下建議。

 

1 讓在校生對特殊教育專業有一個系統的了解

 

通過訪談以及查閱資料發現,大多數在校生都是通過高考調劑的方式被錄取到特殊教育專業的,結果就是他們不知道特教專業是學什么的,未來可以從事什么工作,甚至有些學生直接排斥這個專業。所以,針對大一新生,有必要讓他們對特殊教育專業有一個系統的了解,不僅僅如此,還要對特殊教育學科有一個了解,讓他們知道特殊教育是一個復合型學科,其中康復學、心理學、教育學都是其中重要基礎學科,缺一不可。

 

2 加強對任課教師的培訓

 

2010年以來,開設特殊教育專業的院校超過四十所,呈快速增長趨勢,如何培養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很多學校都在考慮的問題。教師是課程的建設者和實施者,教師的師德、治學態度和教學理念,以及在課程知識領域的認識水平,對課程建設成果和水平起關鍵性作用。因此我們非常強調教師持續的專業成長。“特殊教育心理課程如何實施、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實施者——教師的理念與態度,這將直接影響該課程能否真正在教育、教學層面實施,并轉化為行為,縱觀我國新興特殊教育專業院校現狀,大部分特殊教育專業教師都是剛剛畢業的碩士生,他們教學經驗缺乏,不能很好地主導課堂教學。[4]而心理學類課程對教師的要求最高,不僅僅要具備特殊教育專業背景,還要具備心理學背景,但是同時具備特殊教育和心理學背景的教師很少,另外在實踐中,有些教師備課時只備課程而不備學生,不了解學生已掌握哪些知識,他們需要什么,其他課程講授了哪些相關的內容。

 

3 加強與其他高校合作,制定課程標準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性高湖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人成日韩中文字幕不 | 午夜麻豆视频一区二区 | 午夜影视在线播放免费人成 | 中文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三级视频 | 中文字幕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