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中的化學知識8篇

時間:2023-07-30 08:52:05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影視劇中的化學知識,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影視劇中的化學知識

篇1

【關鍵詞】多元智力理論;化學教師;具備;意識In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chemistry teacher should have the consciousness

Chen Gang

【Abstract】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requires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ers should have several kinds of consciousness, that is geared to the needs of all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consciousness, respect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the consciousness of “integrated”, “practical consciousness”.

【Key words】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Chemistry teacher; A; consciousness 在我國,隨著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也開始意識到多元智力理論理論對教育實踐的巨大指導作用。聯系中學化學教育,筆者以為,多元智力理論要求我們化學教師至少具備以下幾種意識:

1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全面發展的“全體意識”

根據多元智力理論,人都至少具備七種智力,只是具體到每個人身上,表現有所不同而已,也正是這些不同,使得每個人的智力類型和學習類型表現出一定的獨特性,傳統的“差生”,可能只是語言智力或數理邏輯智力表現不夠好,但其在其他方面的表現卻可以相當出色。加德納指出,如果有適當的教育,絕大多數學生都可以使自己的智力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從這個意義上說,絕大多數學生都是優秀的,不存在智力水平高低的問題,只存在智力類型的問題。因此,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樹立“全體意識”,使每個學生都受到良好教育。

2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和智力發展的“民主意識”

我們常說:“這個學生化學學習不行,但體育(或音樂等)很棒”。顯然,我們并沒有把體育音樂(還有其他)列為智力范圍。多元智力理論對此給予了明確的回答,它們都是智力,教育必須加強對學生各方面的培養。同時,學生某項智力特別優異,并不表示他只有該項智力,也并不意味他的其他幾項智力同樣出色。在加德納看來,學生智力發展的方向和程度受到教育的極大影響和制約。教師要善于發現各個學生的學習類型及智力情況,使其優勢智力得到更好發展。另外,當今社會是個多元化的信息社會,每個人的個性理應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和張揚,這都要求我們每個化學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牢固樹立民主意識,平等地對待和尊重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地點讓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哪怕是某些片面幼稚的思想),這對于我們的教育,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智力能力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福音。在舉國上下構建全民族創新教育體系的今天。教師的民主意識應該是一個最起碼盼前提。

3注重滲透,協調各學科影響的“綜合意識”

根據多元智力理論,每一項智力的培養,雖然通常都有其特定的途徑,但又不能僅僅限于這些途徑。化學作為理科之一,無疑是培養學生數理邏輯智力的主要途徑,但該項智力其實也可以通過語文、地理等學科來培養,這就要求我們化學教師在平時的教育中決不能用孤立片面的學科知識去分析,而需要多角度多層面觀察和分析問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化學知識不僅與數學物理滲透,也與歷史地理等學科結合起來,打破學科間互不往來的舊傳統,多接觸勤交流,相互探討,相互促進,加強相關學科內容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如化學史的教學、礦藏資源與元素含量的分析、能源問題及其地理分布等。另外,既然每一項智力都可以通過各學科來培養,這同時也意味著在某一學科中也可以培養多種智力。化學學科中的各知識板塊對學生智力的培養是不一樣的,物質結構理論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智力,化學計算培養了學生的數理邏輯智力,而在化學實驗和研究性學習中則很注重學生的自我認識和人際交往智力。很明顯,每個化學教師牢固樹立“綜合意識”(學科問綜合和學科內綜合),不僅符合當前高考改革的方向,也是多元智力理論的要求。

4大力進行教育改革“創新意識”和密切聯系實際的“實踐意識”

在加德納看來,智力是解決某一實際問題或創造某種有價值產品的能力,而這兩者都離不開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智力可歸結為一個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我們化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樹立“創新意識”和“實踐意識”。化學教學中的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實驗教學的大力加強、學生自主研究學習的開展,都是培養學生創造精神的有效途徑。另外,只有在教學中密切聯系實際,提供機會讓學生廣泛參。加各種實踐活動,才能使學生的智力得到最大限度地發展,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觀察自然現象,關心科技動態,比如與諾貝爾化學獎有關的飛秒化學、手性碳原子;與環境保護有關的綠色化學、酸雨、臭氧空洞;還有納米材料、高能電池……把它們與化學課本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拓寬學生的視野,也一定會大大提升學生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篇2

[關鍵詞]高職英語 英語學困生 轉化

一、英語“學困生”概念的界定

教育家布盧姆指出,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不存在智能的懸殊或學業的優劣,所存在的只是他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時間的快慢。對教學內容理解、掌握較慢的學生常常跟不上課堂教學進度,漸漸出現知識缺陷和能力欠缺,成為所謂的“學困生”。我們研究的高職院校英語“學困生”,指的是高職院校在讀的學生中,智力水平正常,且沒有感官障礙,但其英語學習成績明顯低于同年級其他學生,不能達到一般學習水平或教學大綱所要求的水平的學生。

二、英語“學困生”困在何處

1.困在缺乏學習興趣。認為自己是非英語專業學生,畢業以后不可能從事與英語有關的職業,學習英語根本沒用。認為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學習英語既無聊又枯燥,提不起興趣。

2.困在英語基礎差,缺乏信心。高職英語“學困生”,大多在初中、高中英語基礎就很差。進入高職學習后,知識上欠賬越來越多,認為自己距離高職英語需要達到的水平太遠,產生焦慮、苦惱和失望等消極情緒,從而導致他們喪失學習的信心,產生習得性無助感,認為不是學習的料,根本不可能學好,怕學、厭學,甚至根本不參與學習活動,造成學習困難。

3.困在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學習習慣。現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他們普遍吃苦精神較差,自主自立能力較差,自我要求不嚴。高職學生從高中進入大學,由一個憑借外界高壓學習的狀態轉入一個自覺學習的氛圍之中,難免會因為缺乏自制能力而放松學習,容易受外界一些事情的干擾、誘惑。英語“學困生”中有很多是網吧等娛樂場所的長客,他們的睡眠得不到保證,導致了經常性的遲到、缺課,上課無精打采、瞌睡走神。不良的意志品質和學習習慣正是“英語學困生”轉化過程中的難題。

4.困在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在我們對“學困生”學習的調查中了解到,大多數“學困生”英語詞匯量小,基礎知識薄弱。上課不會記筆記,不能按時獨立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課后沒有預習、復習課本知識,也沒有讀英語、聽英語的習慣。對很多“學困生”來說,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該怎樣學習。

三、高職教師對于轉化英語“學困生”問題的策略

1.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如何調動學生的興趣是教師影響學生學習態度的重要環節。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因勢利導, 從“學困生”感興趣的人、事巧妙導入,適當延伸。通過利用各種直觀教學手段,營造濃厚的英語教學氛圍,“活化”課堂,從而加深印象,加強記憶,幫助理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師可以從“英語學困生”實際出發, 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征,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逐步增強學困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培養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充分挖掘學困生的學習潛能,強調人人參與,改變“學困生”作“局外人”的角色。

2.營造輕松的學習氣氛,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英語“學困生”由于英語基礎差,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極易出現過渡焦慮的心理現象。語言學家克萊申認為,過渡焦慮會導致學習效果的下降。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有利于培養學生興趣,使學生精神飽滿、興奮異常,并相互感染,從而人人都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課堂氣氛活躍而有序。這就要求高職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提高積極情感輸出,情緒飽滿,言語生動,授課輕松幽默。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起學生的主動學習欲望,進而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練習,建立起學習英語的信心,并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

3.關愛學困生,適當情感傾斜,人都是有感情的,“學困生”也有豐富的感情世界。教師要及時地關注這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公正、平等地對待“學困生”,尊重他們的人格,理解“學困生”的心態,聽取他們的意見。甚至要多幾分尊重、多幾分理解。教學時甚至要有所傾斜和偏愛,讓其體會到老師的一片愛心和殷切期望,“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生對老師有了感情,消除了與教師之間的心理隔閡,才會聽取老師的教誨。在這種情況下,對學困生及時進行引導,才會產生理想的教育效果。對待“學困生”,教師不僅要有愛心,還要有恒心,切忌粗暴、訓斥或忽冷忽熱。

4.因材施教,調整教學內容,讓“學困生”參與學習。每個孩子都是有潛力可挖的,只要我們用關愛和賞識的目光來全面、客觀地評價我們的每一位學生,然后針對他們不同的個性特征,因人施教,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你就會發現他們都是可塑之才。

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實情適當調整教學目標,使學生每節課都有收獲。在設計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到“學困生”的接受能力,難度不能太深,提出的問題要通俗易懂。多給他們發言、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困生”有事可做。教師還應根據“學困生”的性格愛好,針對不同的學習任務, 在不同的場合引導學生發揮其個性中積極的一面, 以適應各種不同的學習環境和任務。還可從實際出發,進行補償教學。教師要善于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組織補償教學。

5.進行學法指導,培養英語“學困生”的自學能力。針對英語“學困生”的困境,一對一地對他們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的英語自學能力。例如科學地記憶單詞的學習方法就很多:幫助“學困生”掌握基本的拼讀規則,學會根據讀音記單詞;教會學生運用詞根、詞綴、派生等方法科學記憶單詞等等,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討論,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6.建立積極的評價機制,樹立“學困生”的自信心。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對“學困生”的課堂練習,發言和討論給予積極的評價,將會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學生自信心的加強反過來會促進學生進一步參與,從而形成課堂活動的良性循環。教師應該堅持恰到好處地多表揚、少批評。對“學困生”的每一點進步, 即使只是作業、學習態度、上課發言中的點滴進步,都要不失時機地進行表揚,使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對“學困生”在學習中出現的錯誤,應點到為止,對事不對人,且最好集中處理以免打斷正常教學。盡可能地親近、關注“英語學困生”,讓“學困生”感到老師發自內心的關心與贊賞,意識到自己也是很棒的,并不是被老師忽視、看輕的對象,從而激發他們的心靈之光,強化其求知的內驅力。

參考文獻

[1]錢在森. 學習困難學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6.

[2]龍婷,胡燕. 論高職“英語學困生”的成因及對策[M]. 江西教育科研,2007.

篇3

【關鍵詞】多元智力理論;化學教師;具備; 幾種意識

在我國,隨著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也開始意識到多元智力理論理論對教育實踐的巨大指導作用。聯系中學化學教育,筆者以為,多元智力理論要求我們化學教師至少具備以下幾種意識:

1 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全面發展的“全體意識” 根據多元智力理論,人都至少具備七種智力,只是具體到每個人身上,表現有所不同而已,也正是這些不同,使得每個人的智力類型和學習類型表現出一定的獨特性,傳統的“差生”,可能只是語言智力或數理邏輯智力表現不夠好,但其在其他方面的表現卻可以相當出色。加德納指出,如果有適當的教育,絕大多數學生都可以使自己的智力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從這個意義上說,絕大多數學生都是優秀的,不存在智力水平高低的問題,只存在智力類型的問題。因此,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樹立“全體意識”,使每個學生都受到良好教育。

2 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和智力發展的“民主意識” 我們常說:“這個學生化學學習不行,但體育(或音樂等)很棒”。顯然,我們并沒有把體育音樂(還有其他)列為智力范圍。多元智力理論對此給予了明確的回答,它們都是智力,教育必須加強對學生各方面的培養。同時,學生某項智力特別優異,并不表示他只有該項智力,也并不意味他的其他幾項智力同樣出色。在加德納看來,學生智力發展的方向和程度受到教育的極大影響和制約。教師要善于發現各個學生的學習類型及智力情況,使其優勢智力得到更好發展。另外,當今社會是個多元化的信息社會,每個人的個性理應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和張揚,這都要求我們每個化學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牢固樹立民主意識,平等地對待和尊重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地點讓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哪怕是某些片面幼稚的思想),這對于我們的教育,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智力能力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福音。在舉國上下構建全民族創新教育體系的今天。教師的民主意識應該是一個最起碼的前提。

3 注重滲透.協調各學科影響的“綜合意識” 根據多元智力理論,每一項智力的培養,雖然通常都有其特定的途徑,但又不能僅僅限于這些途徑。化學作為理科之一,無疑是培養學生數理邏輯智力的主要途徑,但該項智力其實也可以通過語文、地理等學科來培養,這就要求我們化學教師在平時的教育中決不能用孤立片面的學科知識去分析,而需要多角度多層面觀察和分析問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化學知識不僅與數學物理滲透,也與歷史地理等學科結合起來,打破學科間互不往來的舊傳統,多接觸勤交流,相互探討,相互促進,加強相關學科內容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如化學史的教學、礦藏資源與元素含量的分析、能源問題及其地理分布等。另外,既然每一項智力都可以通過各學科來培養,這同時也意味著在某一學科中也可以培養多種智力。化學學科中的各知識板塊對學生智力的培養是不一樣的,物質結構理論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智力,化學計算培養了學生的數理邏輯智力,而在化學實驗和研究性學習中則很注重學生的自我認識和人際交往智力。很明顯,每個化學教師牢固樹立“綜合意識”(學科間綜合和學科內綜合),不僅符合當前高考改革的方向,也是多元智力理論的要求。

4 大力進行教育改革“創新意識”和密切聯系實際的“實踐意識” 在加德納看來,智力是解決某一實際問題或創造某種有價值產品的能力,而這兩者都離不開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智力可歸結為一個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我們化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樹立“創新意識”和“實踐意識”。化學教學中的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實驗教學的大力加強、學生自主研究學習的開展,都是培養學生創造精神的有效途徑。另外,只有在教學中密切聯系實際,提供機會讓學生廣泛參加各種實踐活動,才能使學生的智力得到最大限度地發展,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觀察自然現象,關心科技動態,比如與諾貝爾化學獎有關的飛秒化學、手性碳原子;與環境保護有關的綠色化學、酸雨、臭氧空洞;還有納米材料、高能電池……把它們與化學課本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拓寬學生的視野,也一定會大大提升學生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篇4

關鍵詞:花園路徑句 有聲思維 英語寫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4)01-001-04

一、研究背景

花園路徑句( Garden-path sentences),簡稱GP句,是由于語言輸入順序導致的句子成分之間的語法關系不確定,從而暫時引起歧義的一種特殊語言現象。心理語言學家Bever(1970)對其定義進行了界定:對一個句子按常規方式理解, 直到句子最后才發現理解有誤, 然后回到分義點對輸人的語言重新進行處理, 采用非常規的方式才能達到理解的目的。

馮志偉和許福吉(2003)對這種“花園路徑現象” 做出了十分形象的描述:“正如我們走進一個風景如畫的花園,要尋找這個花園的出口,大多數人都認為出口一定在花園的主要路徑的末端,因此可以信步沿著主要路徑自然而然地,悠然自得地走向花園的出口,正當我們沿著花園出口的主要路徑欣賞花園的美景而心曠神怡的時候,突然發現這條路徑是錯的,它并不通向花園的出口,而能夠通向花園出口的正確的路徑卻是在主要路徑旁的另一條幾乎被游人遺忘的毫不起眼的荒僻的幽徑。”

早期的花園路徑句多是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研究的,如Bever的標準圖式體系,Kimball(1973)的七項句法分析原則,Franzier(1978,2008)的起碼連接原則和后封閉策略,劉國輝,石錫書(2005)的特殊思維激活圖式理論;而上世紀80年代以來,學者們開始借助語法分析解釋該語言現象,如Pritchett(1988)的θ-掛靠原則,Patson(2009)的基于句法的延緩性誤解提出了釋義延遲論,吳紅巖(2006)探討了利用優選句法理論進行解釋的嘗試;徐章宏(2004)、黃碧蓉(2007)等則以認知語用為基礎,從關聯語境出發進行解釋。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花園路徑句的認知闡釋、句法分析和加工解歧等角度,對于學生英語寫作中花園路徑句形成原因的研究還比較少見。

二、花園路徑句的句法分析

根據Bever(1970)的標準圖式體系,英語中的“花園路徑句” 可以用一個分等級的標準圖式體系來處理。該體系認為,在語言處理的過程中, 聽者依次將語言輸入與大腦中分等級高低的各種標準圖式核對。如果某一段語言輸入與最高等級的圖式相符,即被接受處理;如果不符,則需要尋找與之對立的較低等級的圖式,以確定該段語言輸入的句子結構。

例如:某學生的原始思維是“學生在公交車上看到一位外國人”,其英文表述為:The student saw the foreigner on a bus. 閱讀者讀到on a bus的時候,可能傾向于頭腦中層級較高的標準圖示“see on a bus”,(如圖1所示)即“學生在車上看到一位外國人”;而如果沒有前后文的邏輯支持,讀者則也可能產生其他層級的標準圖示理解,如“sb on a bus”(如圖2所示),從而導致局部歧義和巨大的加工困難,即“學生看見了車上的外國人”。而另外一種學生寫作中經常出現的GP句則是由于缺少從句連詞,從而產生名詞或名詞短語的非語法借用引起,如: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result in this phenomenon.

三、研究設計與實施

有聲思維(Nunan,1992; Maarten, Yvonne, Jacobijn,1994; McDonough,1997; Cohen,2000; Richards,2000)又叫“口頭報告”(Verbal report)或“口頭協議”(Verbal Protocol)是一種研究手段,要求被測試者在完成一項任務時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以便發現受測試者的思維或使用的策略。

本研究目的在于通過有聲思維工具,考察學生英語寫作中“花園路徑句”出現的思維模式,進而分析其產生原因,探討其句法加工的特點,以及花園路徑句的產生與英語成績的相關性。

本實驗采用即時的、無調停的有聲思維工具,讓受試者邊寫邊說,不允許實驗組織者向學生提問,只能使用Keep talking之類的話進行提示。

本實驗采用就近抽樣法,選擇北京市某高職三年級學生為受試,同時采用系統抽樣法,對8個教學班的雙數班(2、4、6、8)班根據學號每隔一人抽出一人,最終有75人參加實驗。

在正式實驗之前,對受試者進行了相應的演示、培訓和試測,確信達到實驗要求后開始正式實驗。

有聲思維的文字轉述工作由兩位年輕英語教師擔任。本實驗主要以小句(clause)為單位進行切分,同時考慮停頓的長短和語調的變化。首先使用Annotool 標注軟件,采用相應標注符號系統(見表1)對有聲思維的轉述文字材料進行了手工標注,然后用Powergrep軟件提取相應代碼和相關數據,最后使用SPSS13.0進行后續數據的分析。

本次有聲思維寫作實驗,總共收到75份寫作和有聲思維錄音材料,有效樣本61份,其中25人出現花園路徑句共39處。

四、花園路徑句的思維闡釋

與相關學生的訪談表明,花園路徑句的產生和英文寫作中漢語思維的翻譯過程密切相關,往往是沒有處理好的復合句之間的復雜關系導致。而學生本身對該類句式的敏感性不高,從而忽略了其局部歧義的問題。晏小琴(2008)認為,花園路徑句的加工過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動態思維過程,大致經歷三個階段:覺察初期分析錯誤、診斷錯誤和修復錯誤。任何階段出現加工障礙,歧義句法都無法消解。由于缺少第一階段的錯誤覺察,學生自身就難以發現、診斷和修復相關歧義現象。

根據學生思維模式的不同,可以將花園路徑句的出現時的思維模式相應地分成如下幾類:

1. 漢語翻譯思維

寫作原文:As the graduated student should focus their attention upon firstly find a job, then choose a good job.

有聲思維:As the graduated,作為剛畢業的大學生,應該把注意力注意在“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上,As the 呃……graduated student,作為,should,應該,focus their呃……attention upon呃……that “先就業,再擇業”怎么說?firstly 首先, find a job then,再選擇,choose a ……good job 。

可見,學生主要采用漢語思維,進行英語翻譯,遇到了語義分析和選詞的巨大困難。但是對于歧義點沒有引起注意,共用了名詞成分graduated student…,從而引起了局部歧義。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試驗中There be句型的漢語習慣思維表現的最為突出,總共出現了12次,約占30.8%。例如:

寫作原文:Second, in China there are so many family have only one child…

有聲思維:Second, 在中國,in China,呃……,有很多家庭只要一個孩子,呃……there are so many family,很多家庭,呃……,只有一個孩子, have only one child, in China there are so many have only one child,child,

可見,受試學生在寫作中主要采用漢語思維,然后進行英語翻譯。當寫作進行到There be句型時,學生先是把該句子分成了兩段,先寫出there are so many family(families),然后再寫出have only one child,但是在隨后運用檢查策略時,并沒有發現歧義現象,也沒有消除歧義。在學生的思維當中只是對應了漢語的“有……人做……事”的句式,并沒有英語的思維習慣。

2. 選詞優先思維

寫作原文:on the one hand, every year, the number of student who graduate from college is more larger than before, account for (result that被劃掉) the competition pressure is huge.

有聲思維:on the one hand,從一個方面來說,呃……,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就是每年畢業的大學生太多,every year, the graduate畢業,呃……,every year, the student,用定語從句修飾一下,student who graduate from college,畢業人數,從大學里面畢業的人數,the student, 學生人數,student number is more larger, the number of student is more larger than before.所以說,學生之間的競爭越來越大,學生之間就業的競爭越來越大。導致……,應該用短語,呃……,result that, 呃……,競爭就越來越大,呃……導致競爭激烈,呃……競爭壓力,就導致就業的競爭壓力 result the competition pressure is huge.

可見,學生雖然具備使用定語從句的能力和意識,但是他的思維主要集中在選詞和表達方面,由于對“學生人數”、“導致”和“就業競爭壓力”的表達占據了大部分思維內存,尤其是“導致”的選詞猶豫不決,最后改成了account for,致使學生無暇進行整句的回讀檢查,出現了兩處歧義,給讀者造成了花園路徑的理解困難。

3. 虛假英語思維

寫作原文:From my point of view, we have too many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is phenomenon.

有聲思維:From my point of view, we have too many factors concentrate, concentrate contribute contribute… to this phenomenon. There are too many factors factors contribute contribute to this phenomenon.

可見,雖然學生采用純英文思維外殼,但是語言習慣上卻完全是漢語的,可以稱為虛假或錯誤的英語思維,因為學生沒有使用從句的意識和歧義覺察能力,缺少從句知識和連貫的意識,所以同樣出現了花園路徑現象。學生雖然也有回讀檢查的策略,但是思維的關注點主要在contribute和factor的選詞上面,初期沒有覺察到歧義,所以不能在歧義點加上which進行消歧。

五、“花園路徑句”與標注思維模式的相關性分析

如表2所示,“花園路徑句”相關思維模式出現頻率最高的是“停頓”和“語義分析”。而如表3所示,在標注的8個因素當中,“語義分析”和“停頓”與GP現象呈現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866和0.775。可見,花園路徑句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于受試者進行了大量的語義分析或翻譯思維,同時,由于翻譯的困難,導致了大量的停頓現象,占用了過多的思維內存和寫作時間,從而不能夠從整體上對歧義現象進行覺察,思考和解歧修改,而前文的定性分析以及試驗后對特定學生的訪談也證實了這一點。此外,由于受試者的時間策略運用不當,寫作的各個環節時間分配不合理,導致時間緊張,使得寫作過程中的檢查策略運用極少,從而難以發現自己寫作當中的歧義現象。

六、“花園路徑句”與英語水平的相關性分析

通過導入相關受試者上學期期末考試客觀題的機讀卡成績,可以使用SPSS13.0計算出本次寫作得分與花園路徑句的出現頻率以及學生英語成績的相關性。關于寫作的評分,修旭東和肖德法(2004)提出,對于寫作測試之類的主觀性考試,同一份試卷的評分員最好是2至3人。對于分差1-2分之間的試卷,可以計算其平均分,對于分差3分以上的試卷,可以集體討論定奪,以取得分數較高的相關性或可靠性。根據此評分方法,本次寫作測試的評分工作由兩位大學英語教師承擔。事先,兩位評分員就共同的評分標準進行了溝通。事后,將兩位評分員的評分(“分數1”和“分數2”)進行比對,對于分差3分以上的試卷進行重新商討和評分,使得所有分差降到3分以內,然后取其平均分,作為“最后得分”,使寫作評分有較高的客觀性和可信度。

通過表4可以看出,“期末客觀題成績”與寫作得分(“最后得分”)之間并沒有呈現顯著的相關性(0.233);而“期末客觀題成績”與“花園路徑句”的出現頻率卻呈現顯著正相關(0.557)。

上述數據表明,英語成績相對較好的學生,其寫作成績未必高;在某些具體的方面,事實卻恰恰相反,英語成績越高的學生,寫作中的某些嚴重歧義現象(如“花園路徑句”)的出現頻率反而更多。通過與相關學生的訪談得知,由于這部分學生自恃英語水平在班里相對較高(但事實上基礎并不扎實),他們比較敢于使用較為復雜的句式結構,但是由于句法的駕馭能力仍然不夠,受漢語思維、選詞困難和時間緊張的影響,不能或無暇覺察到寫作中出現的局部歧義現象,從而出現了較多的花園句式。

七、結論與啟示

本研究的發現歸納如下:

第一, 學生寫作中的“花園路徑句”的出現與語法掌握,尤其是相關句式(如從句、There be句型)的掌握直接相關,如果在教學和寫作點評中對此類句式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可以提高學生的歧義覺察能力和意識,從而大大減少花園路徑句出現的頻率。

第二, 學生寫作中的“花園路徑句”的出現與學生的詞匯應用和表達能力間接相關,在日常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熟練運用所學詞匯進行快速表達的能力,以減少對整體句式思維的影響,防止出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導致花園路徑句的出現。

第三, 花園路徑句的出現與學生對于此類句式的感知敏感性較弱有關。可以就花園路徑句的出現特點,對學生進行專題講評,以幫助學生提高對此類句式的鑒別意識,以期做到自我消歧。

第四, 學生寫作中的“花園路徑句”的出現與寫作策略有一定的關系,培養學生正確有效地寫作策略,如檢查策略、時間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減少此類句式的出現。

第五, 學生寫作中的花園路徑句現象,可以視為一種近似的中介語現象,即學生學習了相對復雜的句式以后,不能準確地應用,受漢語思維的影響,從而產生了表達上的不嚴密和局部歧義的現象。隨著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和對復雜句式的感知與把握能力的發展,這種現象會逐漸減少。

參考文獻:

[1] Bever T.G. The cognitive basis for linguistic structures [A]. In Hayes J. R.(ed).Cogn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C].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1970:279-352.

[2] Franzier L& J Ford. The Sausage Machine, a New Two-stage Parsing model[J]. Cognition, 1978(6):291-325.

[3] Franzier L. Sentence processing: A Tutorial Overview [A]. In M. Coltheart (ed.)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XII [C].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7,559-86.

[4] Franzier L.,et al 2008 Scale structure processing minimum standard and maximum standard scalar adjectives [J]. Cognition.2008(106):299-324.

[5] Kinball J. Seven principles of surface structure parsing in natural language [J]. Cognition,1973(2):15-47.

[6] Patson N.D.,et al Lingering misinterpretations in garden-path sentences evidence from a paraphrasing task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9,35(1),280-285.

[7] Pritchett R.L. Garden path phenomena and the grammatical basis of language processing [J]. Language 1988(64):539-576.

[8] 馮志偉,許福吉.花園幽徑句初探[C]. 2003年5月在HNC(第二屆)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

[9] 馮志偉.花園幽徑句的自動分析算法[J].當代語言學,2003,(4):339-349.

[10] 郭純潔,劉芳.外語寫作中母語影響的動態研究[J].現代外語,1997, (2): 30-38

[11] 黃碧蓉.幽默話語“花園路徑現象”的關聯闡釋[J].外語研究,2007,(6).

[12] 蔣祖康.“花園路徑現象”研究綜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4).

[13] 劉國輝,石錫書.花園幽徑句的特殊思維激活圖式淺析[J].外語學刊,2005,(5).

[14] 托婭,楊京鵬,何楊. 新疆少數民族預科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研究 [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15] 吳紅巖.花園路徑句的優選句法分析[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6,(4).

[16] 修旭東,肖德法(2004),從有聲思維實驗看英語專業八級寫作認知過程與成績的關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第36卷,第6期:462- 466.

[17] 徐章宏.“花園路徑現象”的認知語用學解釋[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4,(3).

[18] 晏小琴.英語花園路徑句加工的定性研究[J].外國語言教學,2008,(1).

The Thinking Mode of Garden-path Sentences in English Writing in an Thinking-aloud Experiment

XIA Caixia, YANG Jingpeng, CHEN Chen

(1,Beijing Polytechnic College,Beijing, China, 100042

2, Ethnic Education School, BUPT,Beijing,China,102209;

3, National Prosecutors College,Beijing, China, 102209)

篇5

用蚯蚓、鳥屎治病 我們看到《女醫明妃傳》中用蚯蚓、鳥屎、觀音土混合起來治病,用雞屎治霍亂,搗碎土鱉蟲治病,還有男主被光著放入血淋淋的牛肚中回魂……其實在中國古代,指甲和蚯蚓的確用來治過病,它有清熱解毒、活血利濕的作用,可以消腫、消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記載人的指甲、頭發、蚯蚓、鳥糞都能用來治病。鄧杲醫生說:“雖然片中許多土方子有出處,但是在明代是否民間通用、是否符合時代背景都有待商榷。放在當今的現實生活中則是不可取的,不僅缺乏無菌意識,危險時還會致命。”

滴血驗親 在許多古裝劇中,都有“滴血驗親”的橋段,比如《九品芝麻官》《洗冤錄》《包青天》以及《甄執》等等,而且這種橋段一般都是劇情發展的最。所謂“滴血驗親”,出自古人常說的“合血法”,是將小孩的血與父親的血滴在一碗清水中,如能融合則為親生,否則就非親生。這看似有道理,其實根本沒有科學依據。如果根據相似相溶原理,那么任何兩個人,甚至是人與動物的血都會相溶。

用嘴巴吸血解毒 在影視劇中,如果有人被毒蛇咬傷或是中了浸毒的暗器,常見的劇情是會有人用嘴巴一口一口地把毒血吸出來。雖然這樣“用嘴巴吸毒”的土辦法在民間也會用,但是存在很大風險。鄧杲醫生說:“用嘴巴吸毒血很危險,因為如果口中有潰瘍或嘴唇皮膚破損等,毒液就會通過潰直接威脅到施救者。”

用雞蛋清醫治凍傷 在電視劇《倚天屠龍記》中,男主身中玄冥神掌的寒毒,被送往蝴蝶谷交給神醫醫治。我們看到神醫把雞蛋清涂在男主身上,用來驅除寒毒。許多觀眾都很好奇,雞蛋清真的有藥效嗎?鄧杲醫生說:“從醫學角度來講,雞蛋清又名雞蛋白,的確有一定的醫學價值。根據《本草綱目》記載,雞蛋清具有清熱解毒、潤肺利喉的功效。因此,雞蛋清是用來治療燙傷的,而不是治療凍傷的。”

用銀針試毒 古代所指的毒主要是指劇毒砒霜。古代的生產技術落后,砒霜里會伴有少量的硫和硫化物,銀與之接觸就會起化學反應,使銀針的表面生成一層黑色物質。但是現代生產砒霜的技術比古代要先進得多,不會再摻有硫和硫化物,而金銀的化學屬性是穩定的,所以在通常條件下不會與砒霜起反應,當然這個方法在現在也就完全不適用了。

白血病治不好 白血病又名血癌,很多電視劇為了制造悲情氛圍都會讓主角患上白血病喪命,比較有名的是《藍色生死戀》。鄧杲醫生說:“其實并不是所有白血病都是不可治愈的,有些是可以治愈的,治療方法有造血干細胞移植、聯合化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等。所以白血病并不等于絕癥。”

篇6

關鍵詞:教學情境; 鋁熱反應;實驗教具;綠色化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12-0094-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37

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所涉及的演示實驗中,鋁熱反應實驗是為數不多的能給學生帶來視覺沖擊與震撼力的實驗,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而且該實驗涉及鋁單質的性質、氧化還原反應、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等核心知識,因此成為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必做的演示實驗。傳統的演示實驗是以鐵架臺作支架,以濾紙漏斗作容器,以蒸發皿盛接熔融物,以鎂條作引燃物,雖然現象足夠震撼但也存在諸多弊端,已有許多學者對該實驗提出過新的方法[1~5],但經過試驗后發現還存在著美中不足,如反應容器容積太小,產生的濃煙易沖出,引燃困難、耗時,心理上畏懼等。為了彌補上述的不足,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將該演示實驗置于一定的情境中,筆者以影視劇里的片斷作為引入,利用自制的實驗教具模擬了影視劇里的鋁熱反應,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

一、情境導入

1. 用鋁熱劑開鎖

美劇《絕命毒師》中的片斷,化學老師沃爾特?懷特(Walt White)注意到搭檔身后箱子里的磁鐵畫板,他突然想到鋁熱劑可以熔化鋼鐵,他決定用一小袋鋁熱劑去打開城南化學品存放場所的大鎖。(見圖1、2、3)

2. 涉及化學知識

由于鋁和氧有很強的親和力,鋁被用來從其他金屬氧化物中置換出金屬,在反應過程中釋放出來的熱量可以將反應混合物(如Al和Fe2O3的混合物)加熱至很高的溫度(3273K),使產物金屬熔化,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2Al(s)+Fe2O3(s) Al2O3(s)+2Fe(s) ΔH =-852 kJ?mol-1

二、綠色設計

1. 教具的制作

取一空塑料油桶(容積5L),將內壁的殘油洗凈,用美工刀沿底部割出約10.5cm的圓洞,作貯煙罩。洗凈一空醬菜瓶內壁,再裝入少量細沙,將蓋子內外壁的油漆用砂紙磨去,并再磨薄些,旋緊蓋子(蓋子材質是馬口鐵,熔點較純鐵低)。將一空心磚孔放在水泥地面上將其棱角磨平,磨制成高約3cm的六棱柱體。如圖4所示。

2. 教具的搭建

塑料水槽盛裝約2cm高度的自來水,將醬菜瓶置于其中央,再將空心磚孔置于瓶蓋上。將貯煙罩內壁潤濕,最好有大量水珠掛在內壁上,將其罩在醬菜瓶和空心磚孔上。如圖5所示。

3. 鋁熱劑的配制

鋁粉與Fe2O3的比例可按化學方程式中反應物質量比(Al∶Fe2O3=1:3時剛好完全反應)配成的混合物,混合均勻。實驗時若要降低反應的劇烈程度,可適當增加Fe2O3的量,反之增加鋁粉用量。本次實驗筆者按2∶7配制鋁熱劑。

4. 引燃的方式

經典的引燃方式是按教材中描述的,鎂條插入鋁熱劑中并在KClO3助燃的條件下進行,但是鎂條極易熄滅,原因是鎂條自上往下燃燒,火焰對下部預熱的貢獻很小,再加上空氣流動帶走一部分熱量,往往要反復點燃幾次才能成功,筆者嘗試著用坩堝鉗夾著點燃的鎂條直接觸到鋁熱劑表面,結果一下子就引燃了,效果出奇的好,再試驗幾次均能成功。

三、實驗過程

1. 按圖5搭建實驗裝置,將配比2∶7的鋁熱劑約5g裝入空心磚孔內,加入1g研細的氯酸鉀粉末。

2. 用小噴霧器向貯煙罩內壁噴大量水,保證有大量水珠附著在內壁上。

3. 用坩堝鉗夾住打磨光的一段鎂條在酒精燈火焰上點燃,將燃著的鎂條立即觸到鋁熱劑表面上引發反應,另一只手用貯煙罩罩住發生裝置。

4. 可以觀察到燃著的鎂條迅速引燃鋁熱劑,開始產生白色煙塵,繼而磚口噴出紅色火焰,似節日的焰火,同時又有火紅的熔融物穿透瓶蓋滴落到細沙上。

四、設計評價

1.制作教具所用到的無色塑料油桶、醬菜瓶均是廚房中的常見廢棄物,空心磚孔也容易獲得,零成本,易制作,質地輕,便于攜帶,易于推廣,還能夠培養學生廢物再利用的理念。

2.貯煙罩和水槽的封閉式組合,使得產生的煙塵得到有效控制,煙塵還能減弱鎂條燃燒產生的光污染,水槽中的水能夠吸收煙塵,提高了安全性能和環保性能,能有效培養學生綠色化學觀念。

3.用直接接觸式引燃方式,可以消除畏懼心理,瞬間就可引燃,成功率達100。

4.以影視劇作為情境導入,過渡自然,模擬劇中的鋁熱反應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

參考文獻

[1] 孫海龍,于永民.鋁熱反應實驗裝置的再改進[J].化學教學,2013,(8):38-39

[2] 朱建兵,姚建軍.關于鋁熱反應實驗三種改進方法的比較與思考[J].化學教學,2013,(4):56

[3] 但世輝,李斌.鋁熱反應的實驗改進[J].化學教育,2013,(5):62

篇7

初中歷史教科書應是真實歷史的展現載體,但在其撰寫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帶有主觀和人為的成分。真實的歷史與教科書中的歷史還是有差別的。歷史教育應重視證據,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

[關鍵詞]

初中歷史;證據意識;培養方法

初中歷史教科書是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歷史的主要渠道。歷史教學承擔著教育任務,歷史教科書或多或少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和主觀意識。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探究歷史,初中歷史教學需重視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

一、初中歷史教師應有證據意識

初中歷史教師在向學生講授歷史知識、發表自己的看法時要有底氣,如果有需要,能拿出讓人信服的資料,從而證明自身觀點的正確性和真實性。初中歷史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厚積薄發。對于不同的書上呈現的不同觀點,要通過查找資料進行鑒別,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訛傳訛。分清真實歷史與傳說、小說、影視作品的區別,并向學生講清楚。初中歷史教師要有證據意識。重證據的歷史意識要求初中歷史教師轉變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堅持實踐,不斷反思。初中歷史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探究、求證歷史。要讓學生知道,歷史要依靠證據來證明。教師本身具有重視證據的歷史意識,便會感染、影響學生,使他們認識到以科學的歷史材料為依據來解釋歷史的重要性。

二、培養初中生證據意識的主要做法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初步學會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了解以歷史材料為依據來解釋歷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證據的歷史意識。

1.從史料中得出正確結論

歷史教科書尊重歷史事實,是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主要來源,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它。一般地,我們在做出一個結論前,必須先從教科書中找到依據。比如教科書中“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可以說明唐太宗是一位善于納諫的君主;說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我國,殘害我國百姓,并不是為了所謂的“為大東亞共榮”,我們有日本投放的毒氣彈的證據,日本在中國惡意遺留60萬枚毒氣彈,已與中方簽署《處理日化武條約》。要求研究需要通過檔案、資料、事實、當事人證詞等各種人證、物證來說話,全面整理我國各地抗戰的檔案、照片、實物等,盡量掌握第一手材料。這就是用史實說話。

2.搜集史料,印證自己的觀點

初中生喜歡表達與眾不同的觀點,看問題經常帶有片面性。為了正確引導學生,筆者要求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搜集資料,然后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初中歷史教師要告訴學生:搜集史料的渠道要廣泛,可以從典籍中找,從互聯網上搜,聽老師和前輩講述等;史料的種類多,可以是各種載體的出版物,也可以是其他實物證據。收集到的史料要盡量辨別其真偽,把小說、影視劇的“史料”放到一邊,僅作參考,因為這樣的史料受作者、導演個人觀點的影響較大。

3.逐漸學會用證據說話

初中生的知識水平有限,閱歷尚淺,可塑性強。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時首先要滲透證據意識,教育學生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見;然后慢慢地強化學生的證據意識,對于有證據意識的學生要加以表揚,而對于缺乏證據意識的學生要加以引導,逐漸引導學生養成用證據說話的習慣。

4.自主求證

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最容易受影視劇干擾。影視劇受導演個人的喜好影響較大。雖說影視劇播放之前已得到廣電總局的審批,但有時為了娛樂大眾,其歷史人物、事件等與歷史事實往往有很大的出入,有時為了劇情的需要甚至可以無中生有。不可抹殺影視劇的教育功能,但我們要告訴學生影視劇中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可以杜撰,歷史教科書中的人物和事件基本都是真實的,是歷史研究者經過反復考證寫出來的。教師還要告訴學生:當我們接受其他渠道的“歷史知識”時,別把它們當作真正的歷史而相信,要逐漸學會自己查找資料來驗證自己的觀點。

5.開展實踐探究活動

篇8

[關鍵詞]初中歷史證據意識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340104

初中歷史教科書是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歷史的主要渠道。歷史教學承擔著教育任務,歷史教科書或多或少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和主觀意識。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探究歷史,初中歷史教學需重視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

一、初中歷史教師應有證據意識

初中歷史教師在向學生講授歷史知識、發表自己的看法時要有底氣,如果有需要,能拿出讓人信服的資料,從而證明自身觀點的正確性和真實性。

初中歷史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厚積薄發。對于不同的書上呈現的不同觀點,要通過查找資料進行鑒別,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訛傳訛。分清真實歷史與傳說、小說、影視作品的區別,并向學生講清楚。初中歷史教師要有證據意識。重證據的歷史意識要求初中歷史教師轉變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堅持實踐,不斷反思。初中歷史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探究、求證歷史。要讓學生知道,歷史要依靠證據來證明。教師本身具有重視證據的歷史意識,便會感染、影響學生,使他們認識到以科學的歷史材料為依據來解釋歷史的重要性。

二、培養初中生證據意識的主要做法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初步學會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了解以歷史材料為依據來解釋歷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證據的歷史意識。

1.從史料中得出正確結論

歷史教科書尊重歷史事實,是學生@取歷史知識的主要來源,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它。一般地,我們在做出一個結論前,必須先從教科書中找到依據。比如教科書中“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可以說明唐太宗是一位善于納諫的君主;說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我國,殘害我國百姓,并不是為了所謂的“為大東亞共榮”,我們有日本投放的毒氣彈的證據,日本在中國惡意遺留60萬枚毒氣彈,已與中方簽署《處理日化武條約》。要求研究需要通過檔案、資料、事實、當事人證詞等各種人證、物證來說話,全面整理我國各地抗戰的檔案、照片、實物等,盡量掌握第一手材料。這就是用史實說話。

2.搜集史料,印證自己的觀點

初中生喜歡表達與眾不同的觀點,看問題經常帶有片面性。為了正確引導學生,筆者要求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搜集資料,然后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初中歷史教師要告訴學生:搜集史料的渠道要廣泛,可以從典籍中找,從互聯網上搜,聽老師和前輩講述等;史料的種類多,可以是各種載體的出版物,也可以是其他實物證據。收集到的史料要盡量辨別其真偽,把小說、影視劇的“史料”放到一邊,僅作參考,因為這樣的史料受作者、導演個人觀點的影響較大。

3.逐漸學會用證據說話

初中生的知識水平有限,閱歷尚淺,可塑性強。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時首先要滲透證據意識,教育學生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見;然后慢慢地強化學生的證據意識,對于有證據意識的學生要加以表揚,而對于缺乏證據意識的學生要加以引導,逐漸引導學生養成用證據說話的習慣。

4.自主求證

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最容易受影視劇干擾。影視劇受導演個人的喜好影響較大。雖說影視劇播放之前已得到廣電總局的審批,但有時為了娛樂大眾,其歷史人物、事件等與歷史事實往往有很大的出入,有時為了劇情的需要甚至可以無中生有。不可抹殺影視劇的教育功能,但我們要告訴學生影視劇中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可以杜撰,歷史教科書中的人物和事件基本都是真實的,是歷史研究者經過反復考證寫出來的。教師還要告訴學生:當我們接受其他渠道的“歷史知識”時,別把它們當作真正的歷史而相信,要逐漸學會自己查找資料來驗證自己的觀點。

5.開展實踐探究活動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久久91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奶水 |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 |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性色AⅤ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