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4 09:23:3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語文古詩解析,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歷史文化古村鎮;空間結構;形成原因;相關性
一、歷史古村古鎮地理空間結構形態分布簡析
作為鑲嵌在中國大地各個角落的古村古鎮,有著相同的共性,都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民居形式多種多樣,但又受歷史發展、地理環境、民俗文化等諸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它們都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從地理空間分布來看,中國古村古鎮可分成北方、南方和西部三大區域系統。北方多為平原地區,古村古鎮多分布在東北平原區、長城區、黃土高原區、華北平原區4個區域;南方系統分為長江中下游區、江南丘陵區、東南沿海區、西南區4個區域;西部系統分為北方牧業區、西北區、青藏區3個區域。由此可見我國歷史文化古村古鎮總體上呈聚落型區域分布。
歷史文化古村在全國有兩個高密度區,一個是在晉中地區,另一個則是在皖南地區,這兩個古村聚集區素有“北晉中,南皖南”的說法,這兩地的人大多以經商致富,他們回鄉后便投資家鄉,興建宅地,以此來光宗耀祖。這兩個古村聚集區的形成是與當時經濟的發展有直接的關系。晉中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擁有23個歷史文化古村之多,民間故有“皇家看故宮,民居看山西”的說法。而皖南名村則包括安徽中南部、浙江大部、江西北部三大區域,這里有安徽宏村、西遞等典型徽派建筑聚集名村。其古村聚落的形成是歷史上晉商和徽商對家鄉大量投資與文化沉淀的結果,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古村的歷史文化。
不同于歷史名村的商人投資建設家鄉的形成機制,歷史文化古鎮往往與古代交通格局和商品集散動力相聯系。歷史文化古鎮在全國也集中為兩大區域,一個是以江浙滬交界帶為核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該區域是歷史文化古鎮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區。江南古鎮大都分布在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擁有浙江烏鎮、南潯、同里、西塘、上海朱家角等為代表的江南水鄉古鎮。江南古鎮經過長期的經濟、文化發展,形成了一種介于城市和鄉村之間的人類聚居地和經濟與文化的交流地。江南古鎮是“小橋、流水,人家”的典型藝術載體,是江南魚米水鄉文化和絲綢文化的結晶,長期以來,它們形成了其它古鎮所無法比擬的獨特文化。
四川盆地則是另一個古鎮聚集地。四川盆地古鎮以四川東南部平原及丘陵地區為核心,是巴渝文化及其社會經濟結構的集中體現。巴渝地區丘陵眾多、水系發達,成為聯系內陸地區與西南地區的水上運輸要道,在交通節點區位逐步形成交通樞紐古鎮。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國”以及“南方絲綢之路”之稱,長期以來濟較為發達。其建筑大多依山而建,故吊腳樓成為其獨特的傳統民居形式。擁有上里、羅泉、摩西、龍華、鐵佛、西壩等名鎮。這些古鎮的形成體現了山水兼容的巴渝歷史文化以及特殊地形所形成的建筑風格和民俗風情。
二、古村古鎮空間分布的相關性探討
古村古鎮是我國歷史文化長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特色鮮明的區域文化的典型載體。中國歷史文化古村古鎮的評選對當地旅游業的宣傳和經濟的發展起到帶動作用。在古村古鎮中,大部分地區的旅游業都較發達,如江蘇的周莊、同里、木瀆,浙江的烏鎮,安徽的宏村、西遞等,旅游業已成為當地的經濟支柱產業。在旅游業快速發展的今天,重點推廣我國各地的古村古鎮參與國家級名鎮名村的評選,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但在今后的評選過程中應適當考慮旅游發展及環境保護問題情況,在以帶動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的同時,更要注重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現代經濟與旅游發展對古村古鎮的分布并無正相關關系,恰恰相反,現代經濟和旅游開發可能給古村鎮帶來相對的改變,行為不慎就會帶來一定的破壞性。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我們需要的是切切實實把文化特色融入到旅游中去,既要讓人們飽覽異域他鄉的名勝文化,又要滿足人們對異域他鄉的歷史風情、人文習俗的欣賞和了解,而非只是對古村古鎮輕描淡寫的觀賞。古村古鎮擁有濃郁的民俗風情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必須正確認識人文旅游資源的價值。為了古村古鎮所在地區的文化傳承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謹慎地保護遺產景觀,合理地利用古村古鎮文化,確立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共同開發的戰略,確保旅游業穩步發展和古村古鎮環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保繼剛,甘萌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旅游目的地地位變化及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學,2004,24(3):365 - 370.
[2] 吳必虎,肖金玉.中國歷史文化村鎮空間結構與相關性研究[J].2012,7.
[3]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著. GB,50357-2005.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S].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關鍵詞股權結構公司治理
一、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現狀分析
1.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現狀
我國上市公司結構較為復雜,有國家股、法人股、轉配股、A股、B股、H股。其中,國家股、法人股、內部職工股和轉配股不能在市場上流通;A、B、H股雖然可以在股票市場上自由流通,但三種股票市場是相互分割的。截至2007年12月,我國上市公司總股本已達到17000.45億股,其中國有股占40%以上;流通股4933.64億股,占總發行量的29.02%。我國這種向國有股傾斜的制度安排,使得我國上市公司有著與其他國家顯著不同的股權結構(見表1)。
表1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分布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證監會 csrc.省略
2.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特點
(1)非流通股比例高,流通股比例低;國有股比重偏高,處于控股地位。從上市公司近年來的結構看,上市公司股本結構組成中,非流通股一直占據優勢地位。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國有股比重一直偏高。股權結構呈現著國家股占絕對優勢,流通股比例低的狀況。國有股份過大,對國有資產的約束和監督機制相對薄弱,勢必會形成內部人機制,難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
(2)股權集中度高,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高。La Porta,Rafael等人對49個國家最大10家公司股權結構的研究證實,股權結構在世界范圍內是相當集中的。在全球45個國家中,最大3個股東持有股最高的為希臘,達67%;50%以上的國家(地區)有17個之多,占樣本國家數的34.7%,平均數低于30%的國家只有美國、澳大利亞、英國、中國臺灣、日本、韓國和瑞典,最低是日本為18%。東亞的公司股權集中度都相對很高。在中國,這一特征十分明顯,從中國公司的所有者的性質來看,有國家、私人、外資等。但從公司所有權結構來看,國家股一股獨大的情形還十分突出。
(3)股票發行種類過多。我國上市公司A、B、H股市場被分割,存在各自不同的市場價格,法人股和國有股不能自由流通,其協議轉讓價格更是遠低于同一公司的A股價格。并且在A、B股并存的上市公司中,A股股價與B股股價有較大差距,增加了配股融資的成本。
二、優化股權結構的途徑
1.追求分散與集中的適度性
股權結構的集中度過高,不利于股市發育,進而不利于發揮外部市場對公司的治理作用。中國應建立投資主體多元化的股權結構,即使投資主體由國家唯一體發展為國家、企業、機構、個人等多元化主體。只有在多元投資主體存在的前提下,法人治理結構才具有良好的運轉基礎,公司治理的法人性才能真正體現出來。但股權結構不宜過度分散,要追求股權結構分散的適度性。
2. 適當保持較高的法人股比例
法人股不同于國家股東,盡管它們可能也是被國家控制,但出于各自單位利益的考慮,相對來說會具有更大的監控動力和能力。由于中國對上市公司市場監控機制還很薄弱,因此繼續適當保持較高的法人股比例是有利的。
3.發展機構投資者
在對投資者的法律保護尚不健全的階段,股權的適當集中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但股權應集中在機構投資者手中,因為機構投資者有代表性(代表可分散的小股東)又有監督的能力,這既是我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需要,也符合發達國家公司治理模式演化的趨勢。
4.降低非流通股比例
公司股票的低流通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中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核心問題。截至2007年12月,我國上市公司總股本已達到17000.45億股,其中非流通股12066.81億股,占總發行量的70.98%,其中國有股占40%以上;流通股4933.64億股,占總發行量的29.02%。。股票的流通與否,不僅會影響股東的行為,而且還會影響市場本身對公司價值的判斷。所以,非流通股的比例越高,越不利于實現市場對公司治理的約束作用。
5.內部持股比例增加應以不削弱大股東的監控有效性為限
由于經營者持股比例的大小會影響經營者行為與公司利益的一致性程度,即當經營者持股比例增加時,他們采取背離公司價值最大化的行為的成本也會提高,所以內部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績效就越高。但對于以股權集中為特點的中國上市公司,大股東對公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內部持股比例的增加應以不削弱大股東的監控有效性為限。
參考文獻:
[1]許云.公司治理結構完善與股權結構優化的思考.知識經濟.2007.8.
[2]陸濤.股權結構與我國上市公司治理問題研究.上海經濟研究.2008.10.
傘的故事
小時候,我們村里沒有學校,我們要跑到八里外的鎮上去上學。路途遠,最怕遇上雨天。沒準走到半路就會下起大雨來,就會被澆成個"落湯雞"。那時候,我多么想有一把傘呀!
有一回,放學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渾身燒得滾燙滾燙的。媽媽摸著我的頭,眼圈兒紅了。那時候我小,不懂事,不能體諒媽媽的難處,竟對媽媽說媽咱能買把傘嗎有傘就不會被雨淋了媽媽沉思了一會兒買咱買一把傘媽媽一字一句地說著聽了媽媽的話,我半信半疑,家里哪兒有錢給我買傘呀?可是今天媽媽的話是那樣的堅決,我知道媽媽的脾氣,對孩子,她從來都是說一句是一句的。
這天晚上,媽媽早早地上了織布機,腳一蹬,手一搬,"哐里哐當",滿屋里便都是機聲了。
這一夜,我枕著機聲入夢了。一早醒來,機聲還在響。啊,媽媽怎么織了一夜的布?我想著,悄悄地走到媽媽跟前,"媽,您一夜沒睡?"媽媽用熬紅的眼睛看著我,笑了笑。我的眼淚奪眶而出:"媽,您別再熬夜了,我不要傘了!""傻孩子,傘咱還是要買的。媽多熬幾夜就有了……"
終于有一天,媽媽從集市上賣布回來,一臉喜氣。見了我,她立即打開了印花包袱,笑著說:
"看,你要的傘!"啊,傘!我喜出望外,從媽媽手里接過傘來。這是一把嶄新的用黃油布制成的八角大傘。我快活地拿起傘,撐開,合上,再撐開再合上,舉起來,擰動傘柄,讓它在空中旋轉。
"媽!"我一抬頭,忽的,我看見了媽媽那帶笑的黃油布似的臉,我心里一酸,"媽!"淚水就從眼里涌了出來……
從此,這把傘伴隨我,上初中,升高中,讀大學,一直到參加工作。漸漸地,這把黃油布傘落伍了,我卻舍不得扔掉它。我帶著它仿佛母親就在我的身邊,使我忘不了母親,忘不了母親對我的那份深深的愛。
1、聯系上下文理解"喜出望外"的意思。(3分)
喜出望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寫出下面詞語的近義詞或反義詞。(4分)
近義詞:堅決-()反義詞:快活-()
3、給短文第2自然段的空白處加上恰當的標點符號。(4分)
4、用"______"畫出一處描寫"我"心理活動的句子,體會一下"我"此時的心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寫出第3自然段的主要內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漸漸地,這把黃油布傘落伍了,我卻舍不得扔掉它"中"我"為什么舍不得扔掉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媽!’我一抬頭,忽的,我看見了媽媽那帶笑的黃油布似的臉,我心里一酸,‘媽!’淚水就從眼里涌了出來"請想象一下"……"省略的內容,當時會是怎樣的情景,用三四句話描述出來。(4分)
參考答案:
1、答案:媽媽買傘是我意料之外的事,使我特別高興。
2、答案:堅定傷心
3、答案::",?。",",!
4、答案:我多么想有一把傘呀!此時的心情很迫切。
5、答案:媽媽熬夜織布,準備給孩子買傘。
一、在串起舊知的基礎上拓展知識,使得古漢語教學與中學文言文教學有機結合
師范院校在講授古代漢語常識時,應盡量聯系中學文言文的例子,這樣,學生學起來覺得熟悉,既溫習了舊知,又拓展了新知。
在聯系中學文言文知識的時候,應注意把中學相關文言知識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并以此作為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例如中學課本《山海經夸父逐日》對夸父的解釋很簡單:夸父,古代神話人物,但在《核舟記》中對虞山叔遠甫刻的注釋則為:甫,通父,男子美稱,多附于字之后。在學習古代漢語文選《夸父逐日》時,則應在此基礎上把這些中學己有的知識串起來,進一步說明父的用法,既要說清父在古代是用在男子名稱后而的美稱,又要說明此用法又常寫作甫
有的篇目中學課本有,而大學教材沒有入選。這時教師在講授古漢語課程相關知識點時,應聯系中學學過的舊知。如《木蘭詩尸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中學教材對撲朔的解釋為: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動彈。迷離,瞇著眼。在講授古代漢語課程知識點古無輕唇音時,就可以在這個認知的基礎上,列舉其他幾種觀點,相互比較,從而深化認識。據劉成德先生概括,對于撲朔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幾種:(1)兔走足縮之貌(張玉谷《古詩賞析》;(2)跳躍貌(余冠英《樂府詩選》);(3)撲騰,亂動的樣子(北大中文系編注《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4)貌蓬松的樣子(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爾雅》郝s行義疏指出,撲朔與撲檄、扶疏、樸簌同一語源。樹木叢生的樣子為撲檄,枝葉叢生的樣子叫扶疏,鳥獸的羽毛叢生的樣子為撲簌、撲朔。對一個初中的學生來說,從語境出發,從易于理解的角度看,(3)更易于理解(這恐怕是中學教材采用這種解釋的原因所在)。但從語源的角度看,顯然,朱東潤的解釋是較妥當的。這樣,在串起舊知的基礎上拓展新知識,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此外,在講授古漢語修辭方式時,也可以多聯系中學文言文內容。上例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一句的修辭也可以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作進一步討論。例如有人認為句中撲朔與迷離互補為義,即雄兔與雌兔均有腳撲朔、眼迷離的習性,這才難以區分雄雌。這樣的說法對不對?聯系下文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討論,就可以得出正確的理解。這樣的討論是在中學己有知識的基礎上展開的,可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又比如在講授古代漢語中有關對仗的知識時,不妨聯系高中語文第二冊《滕王閣序》課后練習。該課后練習五指出:課文中有很多對偶句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種當句對的句式,是王勃驕文的一大特點。學習新知,與己有知識相聯系,可以使得學生對對仗的基本類型有更深入的認識。
二、在新舊知識對比的基礎上,使學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古代漢語作為一門工具課,其任務是通過這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漢語,培養其閱讀古籍的能力。作為師范院校,還應考慮如何運用這一工具提高中學文言文的教學水平。王力先生指出如果只熟讀一些作品和掌握一些常用詞,而沒有關于古漢語的基本理論知識,那就不能融會貫通,概括全而,中學文言文的解釋多屬隨文釋義,多為語境義,顯得零散,缺乏系統性。這就要求師范院校在進行古代漢語教學時,一方而,要盡可能聯系中學己學知識;另一方而,在新舊知識對比的基礎上,加強系統性教學,要使學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中學對字詞的用法一般只要求掌握語境義,因此對通假字、古今字不作嚴格區分。例如,中學課本對通假字一般以通來表明,如《勾踐滅吳》三年釋其政,課本的注釋是政通征,征稅。但有的古今字則也用通來說明,如《燭之武退秦師》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古今字則有的加以說明,如《論語十則》不亦說乎課文的注釋為說,悅的古字,愉快。但更多的時候并不注明,例如高中第一冊《燭之武退秦師》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給;秦伯說,與鄭人盟說同悅。《勾踐滅吳》令壯者無取老婦取同娶。師范院校古代漢語教學則要系統講授相關知識,要求嚴格區分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因此,在古漢語教學中一方而應該講清古今字與通假字、異體字的區別,同時也應講清中學課本這樣處理的原因所在。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掌握古代漢語相關知識,又可以使他們明白中學文言文教學因為教學對象、教學要求的不同,不能照搬大學古代漢語課程中的相關術語。
中學文言文有不少詞類活用的典型用例,但一般只是隨文注釋,并未明確說明是哪一種類型的詞類活用。我們在講授古漢語常識之詞類的活用時,就可以舉這些例子,并且要讓學生知道中學文言文為什么這樣注釋。例如,中學《寓言兩則》(《韓非子》、《淮南子人間訓》片段)對智子疑鄰的解釋是:智,聰明,這里的意思是以為聰明。《狼》中對犬坐于前的解釋:像狗似的蹲坐在前而。《大道之行也》對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解釋:親,用如動詞,以為親;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個子也是動詞。中學教材并沒有細致分析這些詞原來是什么,又活用為哪類,更沒有作進一步的理論概括(中學無此必要)。而大學古代漢語的學習則應使學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這樣的例子來加以說明,并且加以理論概括,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還可以深化學生對中學教材的認識。
又如《木蘭詩》中的句子: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鞘,南市買髻頭,北市買長鞭、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以上句子課文并未注釋,然而課文練翻譯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錯、補充的,其實己暗含互文的特點。雖然王力版、郭錫良版古漢語教材均未選入《木蘭詩》,但我們在講授古代漢語關于修辭方式的相關內容時,可以舉這個例子,結合相關知識,使得學生深入理解相互交錯、補充的內在含義。
再如:中學課文《莊子秋水》對望洋向若中望洋的解釋是仰視的樣子,而郭錫良《古代漢語;+望洋:疊韻連綿詞,仰視的樣子少仲尼之聞中學課文的解釋少,動詞,小看,而郭錫良《古代漢語》注釋為少,形容詞用作意動,覺得少通過這樣的對比,結合系統性教學,就能使學生知其然且能知其所以然。
三、應明確高校古代漢語教材語法體系與中學語法體系的區別
古代漢語教學,少不了一些語法術語。然而,由于古代漢語教材語法體系與中學語法體系不同,這既給學生帶來不小的困惑,也給古漢語教師帶來難題。
例如:高中課文《師說》的注釋: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者,助詞,用在主語之后表示判斷;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之,結構助詞,無實在意義。這里的者、之的說明均不同于古代漢語課本。雖然王力、郭錫良兩種版本均未選《師說》,但在通論及文選中郭錫良等把者看作代詞,者在主語的后而復指,引出謂語;之郭本看作連詞,王力則看作介詞。
對這類現象,在古漢語教學時不能回避,相反,應明確指出這是因為語法體系的不同造成的,告訴學生這是人們對同一現象的不同認識。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語法體系的不同固然需要指出,且可以略加介紹,但不需要詳談,更不必深入研究,以免增加學生負擔。
此外,在對師范生講授古代漢語語法知識時,除了盡量多舉中學教材中出現的例子外,對中學教材中出現但沒有講明的語法術語,也應予以明確說明。這顯然有助于學生系統深刻地掌握相關語法知識。
例如:高中語文第二冊《師說》的注釋: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以,用來的,的憑借,跟現代漢語中表因果關系的所以不同。在古漢語教學時,除明確講明古代漢語所以的兩種主要用法外,還應指出:古漢語所以是代詞加介詞構成,而現代漢語的所以則己經發展成為一個連詞,不再是代詞加介詞。
四、講授古代漢語知識時,既要注意其系統性也要注意補充教材之外的相關知識
講授古代漢語知識,既要注意其系統性也要注意補充教材之外的相關知識,這樣,才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以前學過的知識。對于教師來說,能更好地把古代漢語教學與中學文言文教學銜接起來。
例如:中學課本對辛棄疾《西江月》聽取蛙聲一片的解釋取,助詞,用在動詞后表示完成,可釋為得、著。古漢語教材未選辛棄疾的這首詞。但是在講授古漢語的詞類知識時,我們可以提出疑問,即古代漢語教材為什么沒有涉及取的這類用法?這就關系到古代漢語課程的研究對象,更涉及漢語語法史的相關內容。古代漢語課程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書而語以及后代用這種書而語寫成的文言,而這種文言中取是沒有時態助詞用法的。時態助詞在漢語歷史的長河中,有一個逐步的發展過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適當補充漢語史的基本知識,讓學生建立語言發展的觀點,既深化學生的認識,也使得古漢語教學與中學文言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
作為師范院校的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師,不僅要對大學古代漢語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要求做到心中有數,也要對中學文言文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要求了然于胸。國家教委師范司頒布的《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古代漢語課是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的一門基礎課,本課程的學習目的是掌握古代漢語基礎知識,提高閱讀古籍的能力,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并運用有關知識進行文言文教學,提高中學文言文的教學水平。這也要求師范院校的古代漢語教師,不能只顧自己的教學體系而無視中學文言文實際。據柳士鎮先生統計,以2003年人教社中學課本為例,課內外合計,中學階段學生接觸到的古詩文總數約在250篇(首)以上。中學這么多的古詩文學習內容,理應成為高校古代漢語教學很好的鋪墊。
因而師范院校的古代漢語教師對中學文言文有哪些篇目、中學生己經掌握哪些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應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將大大有助于古代漢語教學,才能真正把古代漢語教學與中學文言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也有助于提高師范生將來的中學文言文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新聞視頻;新聞故事;專題分析
隨著數字媒體和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其在新聞行業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借著這些高科技,獲取新聞視頻的途徑更加便利,來源也越來越廣泛。每時每刻我們都能夠收到來自不同國家、不同電臺以及不同語種的新聞視頻。這些新聞視頻大大滿足了人們的信息需求,但是由于信息中包含了大量的冗余信息,這也給人們收看新聞視頻,快速掌握新聞視頻要傳輸的信息帶來了麻煩。通過用新聞事件專題形式的方式對整個新聞故事進行管理和分析是較好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手段。
1 新聞視頻故事聚類
新聞視頻事件專題分析方法的首要環節就是故事聚類,即把與同一事件有關的新聞故事聚集起來。在相當部分的聚類方法中都是基于文本特征而采取的方法,但是由于視覺信息在新聞視頻中非常豐富,因此在描述新聞故事當中,視覺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進行故事聚類時應該綜合考慮視覺特征和文本特征。用新聞故事的關鍵幀表示視覺特征,通過語音識別新聞故事得到的文本可以找到文本特征。在多源新聞視頻中會出現由于事件相同而出現相似的關鍵幀(NDK),也就是說兩幅圖像之間在場景上或者表現內容上是相似的,而圖像的獲取時間、獲取條件以及編輯圖像的技術操作有差異。在識別新聞視頻故事單元聚類上,相似關鍵幀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識別新聞故事之間的相似關鍵幀時,我們可以將故事中包含的關鍵幀聚類和詞看作一個概念。
2.2 視頻事件的專題結構形成
通常不同頻道的相同新聞故事間會存在大量冗余,而觀眾要的是快速了解新聞故事中的核心,所以對新聞故事的冗余度進行評價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不僅能夠節省生成事件專題的開銷,還能夠為事件發展過程提供指示信息。為了消除用戶對故事冗余的閾值選取和定義的不一致性,我們可以將故事分為以下三類:演化故事、新故事以及冗余故事。其中將包好有部分冗余內容和新信息的故事稱為演化故事,它通常能夠將整個事件的發展信息傳遞給受眾;將對先前故事的重復或回顧等的故事稱為冗余故事;而大部分內容都是新的故事的則稱為新故事。各個故事之間的聯系能夠表現出故事的冗余關系和故事的發展。通過故事事件之間的關系能夠將故事間的相似度和冗余度表示出來。這里采用樹的形式將事件專題結構構建起來,故事則對應為樹的節點,樹的邊對應為故事相似度。整體來說,新聞視頻事件專題結構的生成過程可以表示為:首先,按照故事發生的事件作樹,將樹的根節點選定為發生時間最早的新聞故事。其次將當前故事的相似性度量計算出來,然后從新聞故事中尋找和該故事的相似度最大的故事,然后將二者的依賴關系設定出來。再者,按照故事依賴關系的取值范圍R,當當前故事的相似度閾值R1小于或等于R時則表明該故事為冗余故事,舍去,如果其大于或等于R時則說明其為新故事,其閾值標定為R2。把新故事的依賴關系直接設置成為依賴時間,連接在樹中的橫節點中。如果R2
形成該圖時首先先進行初始聚類,然后將得到的43個故事單元進行專題化分析處理,最后形成專題樹結構示意圖。為了更加直觀地將事件按照時間的發展進行展示,我們可以利用“事件―時間”坐標系,將故事發生的時間順利作為基礎,對專題結構進行演化處理。通過處理后的故事,其發展脈絡變得非常清晰,有助于人們快速清晰的看到整個新聞故事的發展順利。
3 應用分析
將上述的新聞視頻事件專題分析法進行實踐性應用,對多個頻道進行視頻采集,包括中央一套、四套以及鳳凰衛視等,通過對幾個關注度比較高的新聞事件進行驗證得到了該方法的有效性驗證結果。在實驗中,選用三個沒有經過任何培訓的研究生對故事進行評判,要求他們把瀏覽到的新聞故事中的新故事、演化故事以及冗余故事標記出來,并將故事間的依賴關系也標記出來,并將標記結果作為此次實驗的標準結果。采用上述方法將新聞視頻事件形成故事形式的專題事件結構,讓三人進行滿意度測評,總分為100分,從得到的測評結果可以看到,三人對該應用實驗中選取的四個新聞故事構成的事件專題結果測評滿意度非常高,分數集中在83~96分之間,這個結果表明了該方法在實際應用中是十分有效的。
參考文獻:
[1]張鴻雁HYPERLINK"http:∥.cn/Locate.ashx?ArticleId=kjcb201219024&Name=張鴻雁".基于故事的新聞視頻事件專題分析方法HYPERLINK"http:∥.cn/Periodical_kjcb201219024.aspx"[J].科技傳播,2012,6(19):123124.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umentation and Impact Assessment in World Heritage
Li Rui
(Zhengzhou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fice, Zhengzhou Henan 450007)
Abstract: Both documentation and impact assessment are essential aspects in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WCH) domain in terms of its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They focus on the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f the WCH, enjoying particular defin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WCH domain. They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playing significant roles in WCH protection, management, presentation and promo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ocumentation and the impact assessment of cultural relics in the WCH domain, so as to promote the proper us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CH.
Key words: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documentation; impact assessment; application
中原文化?z產是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重要歷史文化資源,河南省目前擁有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洛陽龍門石窟、大運河河南段、絲綢之路和安陽殷墟五處世界文化遺產,是突出普遍價值獲得國際肯定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一部分精華。檔案信息系統建設是文物工作中四有檔案建設的一部分重要內容,為文物的歷史沿革、價值內涵、現存狀況提供記錄,為文物發展趨勢和潛在危險、解決方案提供借鑒。而文物影響評估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面臨的當前和潛在風險提供分析和評級,為解決方案和預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據。本文分析世界遺產范疇的檔案信息與文物影響評估關系,旨在促進世界文化遺產得到妥善利用和可持續發展。
1 世界文化遺產范疇的影響評估與檔案信息
1.1 世界文化遺產范疇的影響評估
世界文化遺產影響評估的對象主要為文化遺產威脅因素及影響,如各種形式的大規模開發對世界遺產保護造成的威脅――道路、橋梁、高樓的建設,不恰當、不和諧或欠考慮的開發、翻新、拆除等行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土地使用政策變化以及城市構架變化。此外,過度及不適當旅游等,都會給文化遺產外觀、天際線、關鍵景觀等承載突出普遍價值的文化遺產屬性帶來潛在的不利影響。
2011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制定《世界文化遺產影響評估導則》,對擬議項目施加于反映突出普遍價值的整體屬性的影響進行連續和動態的分析,并根據遺產的保護級別、價值、保存狀況等因素對擬議項目引起的變更程度進行定級,為決策提供依據。
1.2 世界文化遺產范疇的檔案
1.2.1 世界文化遺產檔案的定義。世界文化遺產檔案是指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這一特定對象及相關活動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遺產記錄是以文字或圖片形式對文化遺產的物質信息、發展演變及保存狀態進行的捕獲[1]。世界文化遺產檔案是信息和資源的整合,應當跨學科和跨部門,最大程度地利用所有信息資源,以便認識重大問題,確保文檔質量[2]。
1.2.2 世界文化遺產檔案的要求。國內外對文化遺產檔案的內容、格式、形式及要求予以規范。《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認為檔案文本是申報世界遺產及申報后做好管理工作的依據。締約國所提供申報文件內容應涵蓋遺產、保護管理、旅游設施和統計資料等方面[3]。國家文物局定義文化遺產檔案為“文物保護單位本身的記錄和有關文獻史料,形式有文字、攝影(照片、幻燈片、電影膠片)、錄像、繪圖、拓片、摹本、計算機磁盤及其他信息載體。”記錄檔案分為主卷(保護管理工作和科學資料)、副卷(行政管理文件及日常工作情況)和備考卷(可供參考的有關資料)[4],并遵循記錄檔案檔號編制規則[5]。
1.2.3 世界文化遺產檔案的特點。世界文化遺產檔案既要遵循檔案的建設原則和方法,又具有自己的特點:①以文化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真實性和完整性為核心對象,不僅對遺產構成單體進行記錄,還對承載和體現遺產價值的整體屬性和單一屬性進行記錄;②根據遺產歷史年代和文物類型(如古建筑、遺址、景觀、文化線路等),涉及的領域和專業有所區別,是融合文獻學、歷史學、檔案學、管理學、社會學、繪圖學和數字化等的較為復雜的綜合性實踐;③是一個動態和發展的過程,文化遺產的保存狀態、周邊自然人文環境和保護管理情況在不斷發生變化,因此“記錄檔案應不斷充實,力求做到系統、完整”[4]。
2 世界文化遺產影響評估與檔案建設之間的關系
檔案信息科學和文物影響評估系統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中發揮重要作用,前者是文物工作的內容和依據,后者為文物工作的有效性、合理規避風險提供工具和方法:世界遺產檔案記錄遺產的價值、保存狀態,保護和管理情況以及一個時間點上或者一定時期內的變化,構成世界遺產基準數據,具有重要參考和依據意義。世界遺產影響評估旨在通過評估遺產潛在威脅對其影響作出決策和反應,保護世界遺產本體及與其相關的歷史、文化、科技、藝術等聯系。檔案和影響評估具有雙向關系,促進二者相互結合和作用,有助于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2.1 檔案為文化遺產影響評估提供基準數據和資料
一是在評估準備設計(前期設計、咨詢,確定領域和范圍,確定機構或人員)、分析評估階段(收集整理數據,分析遺產資源特征,建立影響評估模型并進行直接或間接影響評估),檔案提供遺產目錄廓清遺產范圍和內容,檔案中關于突出普遍價值及承載價值的整體和個別屬性以及其保存狀態有助于建立數據基準和評估模型。
二是在結論和措施階段(制定緩解措施草案,制定報告初稿,咨詢,修改評估結果和完善緩解措施)以及實施、記錄和反饋階段,遺產檔案中保護規劃、監測管理措施及實施情況是遺產影響評估報告和措施制定的重要資料來源。
2.2 世界文化遺產影響評估進一步豐富檔案內容
世界文化遺產影響評估報告包括世界遺產的確切名稱、地理坐標、列入日期、遺產影響評估報告日期、負責準備遺產影響評估報告的組織或實體的名稱、報告為誰而作以及是否經過外審或同行審查的聲明等內容。報告大綱包括非技術性總結、目錄、引言、方法(數據來源、數據庫、田野調查、影響評估方法和評估范圍等)、遺址評估領域定義歷史與描述、對提議變化或開發項目的描述、對提議變化的整體影響進行評估、影響的緩解措施、總結和結論、參考文獻、術語詞匯、鳴謝和作者、圖表圖片以及數據詳實的附錄等[6]。這些在評估過程中積累的數據和資料構成世界文化遺產檔案的重要內容。
2.3 檔案與影響評估在世界文化遺產范疇中的應用
世界文化遺產檔案與影響評估圍繞遺產突出普遍價值,從保護價值及承載價值的相關遺產屬性出發,對城鎮化發展帶來的影響進行記錄、監測、評估和反饋,從而實現世界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見圖1)。
2.3.1 反映作用。以世界文化遺產價值為核心:與突出普遍價值相關的遺產整體屬性和個體屬性在某個時間的狀態或一定時期的變化情況能夠反映世界遺產突出普遍價值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是檔案建設和影響評估的主要對象。
2.3.2 診斷作用。為世界文化遺產價值的改變提供診斷:遺產現狀、遺產價值、保護級別以及遺產改變程度有助于對城鎮化帶來的影響進行分析和定級,為制定開發建設相關決策、遺產保護措施提供科學、量化的依據。
2.3.3 反饋作用。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反饋:以預防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為指導原則,對于開發項目施加于文化遺產的風險評估過程及結果進行檔案記錄并反饋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有助于遺產影響緩解措施的制定以及對開發項目的建設具體行為的控制。
3 世界文化遺產檔案信息與影響評估關系的啟示
3.1 結合世界文化遺產范疇的特點,加強檔案建設
一是不斷充實檔案內容,通過文物收集、科學調查、坑探或試掘,口述歷史或證據的收集等方法豐富檔案內容,并確保信息與數據的科學性與有效性。二是進一步依靠網絡和科技構建數字化檔案系統,便于遺產的評估和分析。同時,應當建立科學的信息化系統對遺產數據進行提取、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二是加強數字化檔案平臺對接和數據分享。根據國家文物局要求,各世界遺產地建設了檔案預警監測平臺,實現監測數據的共享。然而還應當擴大平臺的應用范疇,促進跨部門、跨地區的交流與合作,提高數據利用的效率。如日本亞洲文化中心對其組織的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與項目建立了亞太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實現亞太地區相關信息資源的共享[7]。
3.2 充分利用檔案和數據,做好影響評估
一是促進影響評估與檔案數據利用相結合,如使用地形測量、地球物理測量、虛擬三維模型等非侵入性的評估手段,利用數據庫和GIS系統、3D成像更新遺產影響評估開展的方式。利用空間制圖顯示遺產以及相關聯的屬性(如視覺、歷史、宗教等)分布情況。二是利用檔案數據對風險及其等級進行綜合認識。根據遺產在保護稱號(國際或國家級別)、在國內研究議程的優先級或推薦順序、認定的價值等體現出來的重要性等級,由專業機構和人士評估遺產所面臨影響因素的危害等級。三是制定清晰和全面的遺產影響報告,對遺產的個體和/或整體屬性的現狀、重要性、相互關聯性和敏感性,以及可能發生變化的跡象進行描述。
關鍵詞:張繼;《楓橋夜泊》;文本解析;朗讀教學
《楓橋夜泊》這首詩的作者是張繼(約715年―約779年),字懿孫,一說南陽(今屬河南)人;一說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天寶十二年(753年)中進士,曾與劉長卿同為御史,擔任過檢校祠部員外郎和鹽鐵判官等職。他一生創作了不少旅游題詠詩。他的詩多用白描手法描寫自然風景和反映民生疾苦。流傳下來的也只有四十余首。著有《張祠部詩集》。
詩題“楓橋夜泊”。楓橋:在江蘇省蘇州市閶門外以西十里的地方;泊:停船的意思。詩題的意思是:在楓橋夜晚停船。寫的是夜晚在楓橋停船靠岸時的所見所想。第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烏啼:烏鴉叫;滿:布滿。這句詩的意思是:月亮落下去了,烏鴉在啼叫,寒冷的霜布滿了天空。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江楓:江邊的楓樹;漁火:漁船上的燈火。對愁:陪伴著憂愁;眠:睡覺。這句詩的意思是:江岸邊的楓樹和漁船上的燈火,陪伴著我這個憂愁的過客寂寞地睡著。以上兩句,詩人一開始就把我們帶入寂靜的環境中,月亮西沉,寒鴉哀叫,夜空布滿了寒霜。這是一個多么寒冷、寂靜、凄涼的深秋之夜啊!那無語的江楓、昏暗的漁火,都令詩人愁上心頭,輾轉難眠。一個“愁”字,反映出客居船上詩人的憂愁心境。第三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姑蘇:蘇州市的舊稱;寒山寺:在蘇州市楓橋鎮;寺:寺院,也叫廟,是僧人居住的地方。相傳曾有一位會做詩、名叫寒山的和尚住在這座廟里,因而得名。這句詩的意思是:蘇州市城外有一座“寒山寺”。第四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夜半:就是半夜的倒裝用法;鐘聲:是指寒山寺里敲鐘的聲音;到:傳到;客船:指詩人居住的船。這兩句詩語言樸實易懂,但其含義是余味無窮的。這也正體現了詩人“事理雙切”“不雕而自飾”的藝術風格。
《楓橋夜泊》這首詩把形象、色彩、音響交織在一起,所寫景物的遠近、位置、層次都調配得十分和諧巧妙。詩人通過“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夜半鐘聲”這些詞語,把夜泊楓橋所看到、聽到的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令人稱絕。四句詩繪聲繪色,情景交融,描繪了蘇州城外古跡“寒山寺”的夜景,抒發了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情懷。這首詩不愧為千古傳誦的名篇,也因為張繼的這首詩,“寒山寺”才成了馳名中外的名勝古跡。
關于詩的朗讀。(注:單斜線“/”表示輕微的停頓,雙斜線“//”表示一般的停頓,“///”表示停頓時間長些;著重號“.”表示邏輯重音)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詩題中的“夜”字后停頓的時間要略長些。“夜”字要讀重音,因為詩中帶有愁思,所以朗讀時可讀得低沉一些。讀第一句時,在“落”“啼”“霜”三個字后都要有一個停頓,尤其是“啼”字讀時要拖長一些,這三個字都要讀重音。第二句在“楓”“火”“愁”三個字后要有一個略帶停頓的拖長音,這三個字也都要讀重音。“對愁眠”三個字讀時既要頓挫又要低沉一些,以體現詩人憂愁的情感。第三句的重音應放在“寺”上。“城外”后停頓略長些,它是“寺”所處的方位。第四句要在“鐘聲”之后有一個較長的停頓,“鐘”字要讀重音,讓人感到好像在傾聽那從寒山寺里傳來的陣陣鐘聲,而句尾的“客船”應讀成下降調,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深刻體會該詩的多重意蘊和獨特意境。
基金項目:本文為廣東省本科教學改革與教學質量工程建設項目“漢語言文學專業主干課程教學團隊”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陳紅旗(1974-),男,吉林雙遼人,嘉應學院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副院長,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
關鍵詞:固定資產;企業;管理;漏洞;措施
中圖分類號:F27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6-0-01
從現行的企業會計準則中可知,固定資產是企業為提供勞務、生產商品、經營管理或出租而持有的具有一年以上使用壽命的有形資產。就一個企業的經營管理來說,固定資產在企業的資產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是一個企業進行正常運營的基本保障。而企業固定資產管理的好壞,對一個企業意義非凡。下面我們將對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通過分析,給予一定指導意見,希望能夠有助于我國相關管理措施的提高與發展。
一、企業固定資產管理的內容及特點
(一)企業固定資產的管理內容
企業固定資產的管理主要包括:購置驗收管理、核算管理、維修管理、盤點管理以及處置和轉移管理。固定資產的購置和驗收主要是對自建和購置的固定資產,進行預算、計劃、購買、分析、驗收和記賬;核算管理主要是確定固定資產的價值、折舊年限和折舊方法,以及對它的殘值進行估計,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和對資產的盈虧處置;維修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對固定資產的定期檢查、進行維修保養和提取維修費用;盤點管理是對固定資產的記賬情況與實際情況進行對比核算的管理;處置和轉移管理是指對企業固定資產的債務重組、對外投資以及固定資產的毀損、報廢和出售等的管理。
(二)固定資產的管理特點
固定資產具有單位價值較高,使用期限也比較長,并且在使用過程中能保持它原有形態的特點。當然,固定資產在企業中的管理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涉及企業的各個方面,如采購部門、財務部門等,因此,企業固定資產的管理必須由各個部門聯手參與。
二、企業關于固定資產的管理出現的問題
(一)賬務處理不及時,容易產生腐敗行為。固定資產的增減如果不能及時進行處理,就容易致使賬物脫節。某些企業對于接受捐贈和購入的固定資產沒有及時入賬,對于報廢或是變賣的固定資產沒能及時核銷;甚至一部分企業建造或購買的辦公樓已經使用多年卻一直屬于“在建工程”會計科目或是根本沒有入賬;還有一些企業對于出租辦公樓的收入,直接抵扣了公司的管理費用或是銷售費用,財務部門沒有對其的任何記錄,導致會計監督失控。這些行為都是不利于固定資產的監管和企業發展的,并且容易產生腐敗現象。
(二)各部門之間的職責劃分不明確。由于處置固定資產的責任劃分不清楚,導致各部門的權責不明晰,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各部門的管理不到位,責任覆蓋有遺漏。各管理部門之間權利的重疊,就會導致在固定資產的管理中相互推諉,如監督、維修、檢查時,在有利可圖的時候,各部門又會相互爭奪,導致管理局面混亂,各部門之間的協作分工不力。業務部門固定資產管理職責不清楚的情況尤為嚴重。
(三)固定資產的定期清查力度不夠。企業受舊的管理體制的影響,較為重視固定資產的使用,而忽視了對它的控制。并且,缺少一些關于固定資產定期盤點清查的制度,致使一些企業長期不清點、不對賬,監管力度不夠,賬務與實際不符,有物無賬和有賬無物的情況普遍存在。出現固定資產的利廢修舊挖掘不充分,不清家底等弊端。
(四)內部的監督力度不夠,審計機制不夠健全。企業可以通過有效的檢查監督,幫助一些部門采用合理的糾正措施,使執行政策和內部政策得到完善,促進企業的各項管理制度運行更為順利、有效,保障企業的經營管理目標得以順利實現。但是,內部審計并不為企業所重視。如,內部的審計機構不健全,獨立依法審計的力度不夠,相關人員的業務水平低下,不能適應現代的企業固定資產管理方法,所以,固定資產的內部審計力度無法得到保證。
三、解決方法
(一)固定資產的購置,要嚴格按照企業的業務流程和制定的相關章程來進行。規定所有的固定資產都由指定部門統一購買,但是,各部門必須先填好請購單,再由設備部門作出經濟技術論證,然后進行詢價與價格比較,再把填好的資料送經總經理簽字確認。
(二)企業對于重大的建設項目,要設立專門的管理小組,小組的成員應選自工程部,并由財務、審計、使用單位和投資專家等共同參與項目的公開招標和論證環節,這樣即體現了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又達到了良性競爭、為企業創造利益的目的。
(三)要杜絕“輕管理、重采購”的現象。在固定資產的采購完成以后,應及時清點設備,并對設備進行測試,再貼上相關標識,確保設備的完備性與可用性。對于驗收不合格的固定資產,不能進行結算手續的辦理,也不能進行使用,應按照合同上規定的條款進行索賠或是退貨。其次,對設備要進行定期盤查,保證賬物、賬實、賬賬相符。
(四)保證固定資產完整無缺。固定資產對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為此,我們必須將固定資產的管理工作做好,同時,還要建立健全固定資產的驗收、調撥、報廢等各項制度。如果企業具備一定的硬件條件,最好就用電腦保存數據,防止數據遺漏,方便清查。
四、結語
總而言之,固定資產是企業進行正常經營活動的保證。所以,企業必須加強相關的管理制度,改進工作方法,將固定資產的相關盤點工作做好,提高審計的監控力度,使企業內部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日趨完善,從而使之管理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實現企業的生產經營合理化、規范化、科學化。
參考文獻:
[1]趙麗華.企業固定資產管理的問題與對策探究[J].商情,2011(43):61-62.
[2]白文春.論強化企業固定資產管理[J].大眾商務(下半月),2010(7):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