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4 09:23:2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產品交互設計案例,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1.第一階段:研究教學此階段是在第一階段基礎教學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學習的階段。學生通過基礎學習,基本掌握了交互設計的基本方法,學生的整體專業素質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因此,此階段的研究教學主要目的和任務是進行科研創新項目研究,讓學生與企業設計部門、軟件開發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及專業教師共同探討概念型的產品形態,其結果不一定是直接可應用于企業生產開發的,但一定是具有行業前瞻性的,可能是未來5年或10年才能實現的產品概念的研究。此類研究成果具備國際前瞻性,能夠使企業始終占據交互設計行業的前沿,逐步縮短與國際交互設計行業的差距。此階段學生的另一個重要研究課題是學習研究相關軟件編程的內容。正如現任微軟亞洲首席用戶體驗總監梁山鷹先生在2013中國交互設計體驗周進行《雙劍合璧:設計與技術》主題演講時提出:“技術到今天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所有人都可以觸及的、非常簡單、只要勤鉆研多應用就可以達到效果的東西。設計師其實并不需要變成一個代碼人員,但需要有了解、有掌握,可以通過設計和技術的交流得到一些非常好的創意。”學生了解和掌握相關軟件知識后,能夠將藝術設計與技術更好地融合,創造出更具藝術價值和文化底蘊的設計作品。
2.第二階段:畢業實習教學此階段是交互設計校企合作教學的關鍵階段,對于本科畢業生來說至關重要。學生在此階段的學習研究主要圍繞自己的畢業設計及論文主題,主題可以是企業現有產品的改良設計、企業正在研發產品的創意設計或未來產品的概念設計,也可以是關注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生活壓力等社會問題的研究課題。選定主題的過程非常重要,學生應積極主動地與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和專業教師溝通交流,在鍛煉語言表達及人際交流能力的同時,也可積累很多實際的工作經驗。在創意設計實踐過程中,學生應盡量采用分組形式完成,因為交互設計是綜合性專業,需要團隊協作才能準確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較好地解決問題,使最終設計的產品更具有完整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畢業實習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親身體驗企業相關交互設計方面的具體內容和操作程序,積累經驗,掌握技能,增長才干,為順利畢業并走上工作崗位打好基礎。
二、交互設計校企合作教學實踐案例分析
2013年4月,湖北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與西安天空數碼設計有限公司進行交互設計校企合作教學。企業專家講授了交互設計發展歷史、圖形用戶界面設計流程、圖形用戶界面設計師必須具備的特質、圖形用戶界面設計產品的特點、用戶體驗設計的流程及特點分析、交互設計領域的新興高科技應用案例等內容,使學生具備交互設計專業基礎知識和較高的交互設計鑒賞能力。本次教學研究課題為“我會用GoogleProjectGlass做什么”,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基于GoogleProjectGlass平臺探討具有獨特性的應用藝術設計。學生探討出很多具有一定藝術研究價值和市場潛力的創意構想,并在企業專家指導下,按照交互設計專業流程進行系統方案深化,完成交互設計原型和圖形用戶界面設計等工作。教學主要分為組建設計團隊討論、分組頭腦風暴、提取設計元素并確定交互設計主題、交互設計完善及成果展示評估幾個階段進行,旨在探討利用GoogleProjectGlass平臺解決人們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并提出合理可行的解決方案,以下對部分學生作品進行解析。
1.“快碼”交互設計(圖1)本設計主題為“快碼”,主要針對購買商品時消費者遇到的種種問題進行深入調研分析,探討利用GooleProjectGlass平臺有效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消費者可通過GooleProjectGlass的“快碼”應用設計快速掃描條形碼、二維碼或語音輸入方式,快速而準確地查詢各種產品價格及商家信息,對各賣場同類商品的價格及優惠促銷信息進行對比后優選購買?!翱齑a”應用還具備對商品的單價、數量及總價進行快速收銀核算等功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快捷高效的服務,讓生活更簡單、更美好。
2.“記憶膠囊”交互設計(圖2)本設計主題為“記憶膠囊”,通過GooleProjectGlass的“記憶膠囊”的應用記錄我們生活中的精彩瞬間,使那些隨時間流逝而被淡忘的當年所做的事或許下的諾言在意想不到的時刻被重新回味。學生進行深入的人物角色定位分析,設置了許多場景劇本,如,場景一:生活中值得紀念的瞬間,如向愛人求婚的時刻,可以通過指定位置提醒記錄浪漫瞬間,當再次路過此處時,“記憶膠囊”指定位置將提醒用戶回味美好時刻;場景二:“記憶膠囊”的提醒功能將在未來自定義的某時間內提醒用戶與好友一起分享或實現當年的約定;場景三:在朋友圈內因為各種原因無法與朋友一起回味當年的喜怒哀樂,可以通過“記憶膠囊”朋友圈記錄當時的瞬間,在以后某時刻與朋友一起分享;場景四:當用戶希望分享記憶視頻給陌生人時,可以通過隨機對應視頻共享功能配對陌生人,分享視頻并且評論或者邀請陌生人加入朋友圈等。
三、結語
公共環境藝術與交互設計
1.公共環境藝術的概念
公共環境是英語國家學術界近年來常用的概念之一。公共環境就是具有開放、公開特質的、由公眾自由參與和認同的公共性空間,而公共藝術所指的正是這種公共開放空間中的藝術創作與相應的環境設計。從藝術的角度來考慮和對待公共環境,是人類優化生存狀態、優化自身境況的一個重要方面。
每一種城市公共環境最后要和不同的社會活動結合產生不同的場所。每一種場所又形成了不同的場所精神,它們與它所處的地理位置、社會職能、場所職能密不可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政治性場所;(2)文化公共場所;(3)商業公共場所;(4)一般性公共場所;(5)娛樂休閑性公共場所。總體來看,公共環境的最大特征是開放性。它對處于此空間當中的所有觀眾都具有開放性,公眾可以與之交流,提出意見和建議。從一定意義上說,公共藝術是多樣介質構成的藝術性景觀、設施及其它公開展示的藝術形式,它有別于一般私人領域的、非公開性質的、少數人或個別團體的非公益性質的藝術形態。
2.交互設計的理念與內容
交互設計,又稱互動設計是指設計人和產品或服務互動的一種機制, 以用戶體驗為基礎進行的人機交互設計是要考慮用戶的背景、使用經驗以及在操作過程中的感受,從而設計符合最終用戶的產品,使得最終用戶在使用產品時愉悅、符合自己的邏輯、有效完成并且是高效使用產品。
交互設計的目的包括,有用性,易用性和吸引性的設計和改善。特別是進入數字時代,多媒體讓交互設計的研究顯得更加多元化,多學科各角度的剖析讓交互設計理論的顯得更加豐富?,F在基于交互設計的產品已經越來越多的投入市場,而很多新的產品也大量的吸收了交互設計的理論。
交互設計在公共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1.公共環境設計中的交互因素
“交互設計”是公共環境設計的方法之一,只有建筑與環境的有機結合,才能使得公共環境更加有感染力。交互設計存在于設計的各個階段中。不論是環境的整體規劃還是建筑設計,或者是公共景觀設計,甚至是整個環境設計相關的構成元素都是交互設計的內容。只有這些元素相互作用,統一在一起才能保證交互設計的有效進行。同時交互設計在不同的階段里涉及的形式內容也是不一樣的。
“交互設計”在公共環境設計中應注意的因素:首現,考慮到與周圍環境的結合。在設計時應充分考察周圍環境的情況,并在設計中融入城市文化內涵與地域性特色。其次,站在市民的角度考慮它的功能性。交互設計理念運用到公共環境的目的是滿足公眾的使用要求由單向變為互動,使市民更合理的使用其功能。最后,注意交互信息的及時反饋。
2.交互設計的原則
交互設計在公共環境中的體現中,互動性起到了導向的作用。互動性貫穿于整個公共環境作品的全過程,與傳統的公共環境最終呈現的作品不同,它體現的更多的是與大眾的互動性,設計原則中最主要的就是互動性、體驗性、科技性等。
(1)互動性原則
互動性具有雙向傳導的性質,參與者是主動的參與到作品中,而不是被動接受。參與者與作品間的直接互動,他的行為可以改變作品的色彩、質感、影響等。參與者以觸摸、發聲、空間移動等不同的方式來引發作品的轉化。
(2)體驗性原則
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觀眾可直接參與,他們的體驗過程、心理因素、情感因素都可以促使每個作品的完成。設計者給予觀眾獨特、互動的體驗,以獲取充分的人性化的價值體驗。根據他們的體驗感受再進一步設計改進作品。設計多個體驗角度和體驗點,并且要有層次之分和聯系關鍵點。這樣才能保證觀眾在互動中體驗不同的感受。
(3)科技性原則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促使新的材料技術、電子信息等高科技蓬勃而起,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全新的發展。設計中加入高科技的手段,來增加作品的生動性與表現力,使作品具有“動”感。激發市民的參與熱情,來提高作品與人的互動性。
3. 交互設計在公共環境設計中的具體案例
(1)城市觸點墻
多觸點技術、虛擬體驗技術等新型交互手段首先廣泛的應用到手機上,被大家所熟悉。城市墻為市民提供本市的城市文化、道路交通、旅游景點、飲食住宿等多方面信息,以及很多交流平臺也在城市墻中有所體現。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大眾的交流互動體驗,創建了市民與城市信息的互動平臺,為市民創建了獲取信息的便利設施。
(2)信息共享平臺
人們熟悉的手機短信就是信息共享的最熟悉的案例,信息共享常以點對點的方式傳輸也有一點對多點的發送。廣場的公共空間中安置的LED屏幕,作為街區公共設施的一部分,它一方面承載的商業功能,另一方面傳遞了公共信息。市民可以通過短信的方式將自己的祝福或其他短信在大屏幕上,完成了市民本身與信息傳達的互動。
4.公共環境交互設計研究與發展
在現代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浪潮中,傳統平面設計逐漸向新媒體交互設計轉變,以智能手機APP交互設計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應用設計正逐漸快速發展。目前,國內交互設計發展滯后于智能手機的發展,手機應用交互設計仍停留在滿足用戶功能需求的層面,很少有智能手機應用深入挖掘人們對文化與情感的訴求。無論是現代的市場環境導致了設計方向的改變,還是出于傳承中華文化的考慮,將中國傳統元素與交互設計融合都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所以應從交互界面、動效設計、情感化設計、用戶體驗等多方面著手,以塑造出充滿創新意義的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新媒體應用設計界面。
關鍵詞:
傳統元素;互聯網;交互設計;UI;APP
一、目前手機交互設計的現狀
隨著移動互聯網及智能手機的不斷發展,智能手機APP正深刻影響著人們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用戶出行打車使用滴滴出行APP,訂餐使用餓了么、百度外賣、美團外賣等APP。通過這些操作簡便的App,用戶減少了等車、等餐的時間。在現代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浪潮中,傳統平面設計逐漸向新媒體交互設計轉變,以智能手機APP交互設計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應用設計正逐漸快速發展。手機應用的設計風格從擬物化的界面設計逐漸轉向更直觀、簡潔的扁平化設計。目前,國內交互產品設計設計發展滯后于智能手機的發展,手機應用交互設計仍停留在滿足用戶功能需求的層面,很少有智能手機應用深入挖掘人們對文化與情感的訴求。從國外傳入中國的設計理論幾乎都是以歐美國家的設計理念為主導,界面設計中很少能看到較為符合中國人審美潮流的設計。
二、中國傳統元素加入交互設計的必要性
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經過無數風雨滄桑,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華夏兒女創作了一個又一個傳奇,以萬里長城為代表的中國古跡為世人敬仰。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生活也越來越便捷。然而,與此同時,中國的傳統文化卻逐漸在人們的意識中消退,許多優良的傳統被人們忘記、拋棄。目前隨著國家的偉大復興,中國文化應將傳統的中國元素與新興技術相結合,借助互聯網平臺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快速傳播,從而擴大人們的認知領域,增加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將中國傳統元素加入交互設計既是一種創新,同時也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增加交互設計活力的必要趨勢。創新逐漸開始成為互聯網產品設計中的重中之重。我們幾乎天天都能看到行業中各類推陳出新的“新”生代,在感嘆這些創新的時候,將原有成熟的中國元素加入交互設計中,會給用戶帶來更多懷舊的體驗。將中國傳統元素融入用戶手機APP中,使中華文明元素無處不在,當我們使用APP時,這既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宣傳,又可以吸引用戶去探究其意義,使中國傳統元素被有效地傳承。人類通過眼睛來獲取信息建立自己的視覺資料庫。因此,將存在于書本之上的中國元素突破傳統媒介的傳播方式,以新媒體的視覺形式呈現在群眾眼前,可以吸引群眾的注意力,使用戶產生點擊欲。
三、中國傳統元素與交互設計的融合策略
現在的手機界面很多都較為簡潔和扁平化。蘋果手機擁有自身品牌的iOS系統,并進行了扁平化風格設計;小米手機擁有自身品牌的miUI系統,并開發了小米的眾多應用;微軟擁有自己的一套WindowsPhone系統,并首先將扁平化設計融入其中。我們可以根據安卓系統的可適應性設計一款含中國風元素的UI界面,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并將其推廣。現在市場上將中國元素加入交互設計中的案例屈指可數,從創新方面來說,這是設計師從未思考的地方,更是值得研究的地方。
(一)從界面元素交互分析從交互的角度考慮,交互設計是一個迭代過程,通過交互設計評估,可以及早發現設計中的缺陷,進而能進一步完善交互流程。通過交互評審,也可發現交互設計中可行、合理或優秀的地方,從而為后續產品的交互設計提供借鑒。因此,是否滿足用戶體驗是手機產品交互設計的評估標準。由于用戶體驗是用戶使用產品過程中的感受,具有較強的主觀性,所以,目前用戶體驗還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當交互設計產品層級比較深的時候,設計師要清楚地了解這個產品有多少二級頁面,多少三級頁面,并要考慮頁面之間的關系——它們是否可以用到不同頁面中的內容,是否需要重新進行構造設計等,以及標簽欄、按鈕、對話框、框等空間使用的便利性和icon繪制的精細性。一個頁面的好壞要注意這些細節的把控。例如有兩個頁面都需要二級標簽欄,你如果出兩套樣式,說明你并沒有思考icon控件的問題,這樣很大程度會造成FE(前端開發)資源浪費,而用戶也會對控件的實際意義產生疑惑。二級標簽欄,在從屬內容樣式的設計表達不清的時候,用戶可能把這個二級標簽欄看成是一個可點擊的icon。根據交互的形式,在表現上可以采用中國元素來替代原有的二級標簽欄、列表、按鈕等等,例如古琴、文房四寶、燈籠等元素來替代二級標簽中的音樂、信息、照片等功能的圖標。通??梢允褂镁哂兄袊氐腢I手機交互主題設計實現推廣,這樣的案例也隨處可見。
(二)從動效設計角度分析當今互聯網行業發展迅速,谷歌推出了全新的設計語言MaterialDesign,這是谷歌拿出媲美蘋果的設計,也是將來界面設計的新趨勢。這說明了現在的設計并不僅局限于平面的展示,也更多地趨向于動效的展示。現在的用戶群體,很大程度上已經厭倦了僅僅只是扁平化的簡潔設計。一些添加了交互動效的設計越來越吸引用戶群體。2014年58同城的APP設計,整體風格仍然是屬于大潮流的扁平化界面設計,但是在一級標簽欄的切換交互上,融入了MaterialDesign的理念,在切換的過程中,增加了彈性的動效,增強了用戶使用的趣味性。還有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社交軟件twitter。twitter在早期的時候也是和設計整體潮流一樣,采用了擬物化的設計形勢。隨著蘋果iOS7扁平化的出現twitter也逐漸開始進行轉變,但是twitter并不僅僅只是界面上的變化,在交互動效上也做出了一些改變。當用戶群體看到某條推送想要點贊的時候,將鼠標hover愛心點擊時,twitter有它獨有的動效,增加了用戶使用時的趣味。
(三)從情感化設計分析未來UI互聯網行業的發展趨勢是逐漸上升的,而怎樣在眾多UI樣式中進行情感化的設計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情感化設計,在未來互聯網交互設計中越來越重要。我們要設計一個符合大眾情感的事物而不是把這個事物設計成一個能讓用戶投入情感的容器。所以目前市場上一些需要特殊皮膚的產品,例如QQ、百度輸入法、QQ音樂等都屬于用戶群龐大、年齡層次不統一,卻奢望用一款皮膚將所有的用戶都吸引。即使現在很多設計觀念致力于提升視覺效果,希望可以讓用戶群體喜愛,但設計的表現層到了一定程度就會越來越膚淺。如果將一些有文化底蘊的中國元素加入其中就能更好地提升設計的文化底蘊。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一些有意義的中國元素,一方面可以宣傳中國的文化,另一方面也加強了用戶的情感。情感化設計近期在互聯網公司的UED用戶體驗團隊中是經常被提起的,將中國傳統元素與情感化設計結合是有巨大意義的。曾經流行的復古風便是在界面中增加用戶的情感體驗。一個有著中國風的精致按鈕能夠輕松地引起用戶的注意,而隨后的用戶行為可以是任何動作,比如點擊按鈕、進入等等。
(四)從用戶體驗角度分析在互聯網產品設計中一定會涉及到兩個詞:“用戶價值”和“用戶體驗”。所以在很多擁有較為完整體系的互聯網公司中,往往會設立UED用戶體驗中心這樣的部門。用戶體驗對于一個產品而言,首先是能用,然后是好用,最后是能給用戶帶來身心愉悅的感覺。例如騰訊的CDC、百度的MUX都是在用戶體驗上研究較為深入的典范。將中國傳統元素融入新媒體是交互設計中需要重點考慮的。手機交互設計需要更多地考慮其功能及用戶體驗,并非滿屏的中國元素就能吸引到用戶,反而會造成界面的雜亂和用戶體驗的不佳,所以要將中國元素納入交互設計的范圍就要考慮到兩方面:一是這個按鈕所用元素的功能性和可識別性,二是考慮到交互性。在將中國傳統元素與交互設計融合的時候,要思考其價值,并非多就是好,而是要用到該用的地方。例如在百度的MUX的一次演講時,史玉潔曾經說過“我招了一個很厲害的設計師,需要他設計一個界面,這個設計師在很短時間就設計了一個很炫酷的界面,大家都很驚嘆,但是在要使用的時候卻找不到進入的按鈕。當我詢問那位設計師時,他很自豪地告訴我,你猜?!边@是一種很可笑的行為,當你設計一款界面的時候,你是需要用戶群體來使用的,如果這套界面在視覺上很驚艷,在體驗上卻讓用戶很困惑,那么這是一款失敗的界面設計。
四、結語
無論是現代的市場環境導致了設計方向的改變,還是出于傳承中華文化的考慮,將中國傳統元素與交互設計融合都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所以應從交互界面、動效設計、情感化設計、用戶體驗等多方面著手,以塑造出充滿創新意義的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新媒體應用設計界面。
參考文獻:
[1]騰訊CDC.在你身邊,為你設計——騰訊的用戶體驗設計之道[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
交互的概念看起來牽涉很廣,但一般來講,交互設計大體遵循著六大步驟,即設計研究、研究分析與產生概念、替代性設計與評估、模型與易用性檢測、實施和系統檢測。這六大步驟也可概括為用戶調查、提出新概念與產品實施三大階段。有趣的是,有人用潛水比喻設計完成的好壞。“淺潛”指使用觀察、訪談、問卷等方式進行用戶調查;而“深潛”則指設計師通過這些方法本質性地理解到人們的行為與他們的需求,最終創造出流暢獨特的用戶體驗。
交互專題試圖呈現交互設計師“深潛”的魅力。例如,獲得IF2010年度信息設計大獎的飛利浦購物網站,通過交互設計,使得網站由產品目錄冊變成了產品體驗站,不僅延續了飛利浦一貫的品牌策略,而且使用戶在網上購物如同在商城購物一般,整個過程“渾然天成”,將技術與使用無縫地聯系在一起。除卻案例,來自廣州美術學院的童慧明教授、來自香港理工大學的辛向陽教授與我們分享了他們的理論洞見。我們還輯錄了中國交互設計體驗日大會上的一些實用型成果,從理論、案例,到實操,我們希望專題帶給您有用的啟發。借由清華大學“光與空間設計論壇”的機緣,我們邀請來自美國帕森斯設計學院、現為清華大學客座教授的科萬先生與我們分享他很酷的觀點“都市媒體”??迫f以數字世界提領有形的物理世界,主張創造出都市媒體,最終形成“綜合智能”以拯救人類于危機之中。都市媒體基于宏偉的網絡與智能技術,能實時捕捉并刻畫城市社會、自然與技術方面的動態。如果專題中的交互指人與產品、服務與互聯網這些微觀層次的互動,那么科萬的都市媒體則是人類與城市環境這樣的宏觀層次的互動。
科萬8千字的長文讀起來頗有科幻小說的味道,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在于他在媒體與人的互動中強調歷史文化的因素,力圖在科學與人文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而從與科萬的交談中得知,他的思想中有很深的現象學印記。在物理世界中,時間是均勻流駛的綿延。但在人文的世界,時間具有了速度和節奏,總有某種時刻比其它時刻更重要,或者被稱為超越日常的“反思的時空”。在科萬率領他的學生在迪拜進行的項目中,阿拉伯悠久的地理歷史因素變成都市媒體動態呈現的重要組成部分,設想當傳統與現代通過設計的手段奇異并置時,這種人為的“奇跡”必將激發起人們進入“百感融匯”的反思的時空。另一處直觀的認識來自于本期雜志在創意新聞欄目中介紹的“合?盒”表演展覽,經由策展人的安排,場所在舞臺與展場間切換,觀眾在瞬間內置身于舞臺,行走于舞者間,那些被日常經驗鈍化的感覺剎那間被喚醒。
[關鍵詞] 交互特征;交互設計;特征提取實驗
[中圖分類號] J5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1763(2015)02―0155―06
Abstract: Interaction is the relationship or behavior between human and products,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object of information and interaction design at present. In order to support design practices, the paper started from “interaction”,concluding the definition and description of interaction featur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action features and user experiences, which would be applied in design practices.
Key words:interaction features; interaction design; feature extracting experiment
信息與網絡技術的快速的發展,使得設計藝術從傳統的造型設計和視覺傳達設計擴展到了更加廣泛的領域,信息與交互設計已經成為了設計藝術學科的重要領域和方向之一[1]。目前,信息與交互設計主要集中在界面、用戶和產品三個層面上[2],而對于“交互”本身的設計與研究仍顯不足。出現這樣的情況的一個根本原因在于對“交互”本身的內涵性定義和屬性不清晰。例如計算機領域人機交互專家Winograd認為交互設計就是“人類交流和交互空間的設計”[3]。設計領域IDEO的創始人之一Moggridge將交互設計定義為“通過數字產品構建我們的生活、工作、娛樂和游戲的設計”[4]。這樣的定義使交互設計幾乎可以涵蓋現有設計的大多數門類,“交互”的概念的外延豐富,但內涵研究不足。因此,需要從設計藝術理論的層面,對交互本體進行研究,以形成交互設計的專門知識,支持設計實踐。本文就是從特征的角度在這個領域的設計研究。
一 交互特征的定義與研究假設
(一)交互
交互的內涵定義,《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相互”,《牛津現代英語詞典》解釋為“發生在兩個或者多個對象之間且相互作用和影響的行為”。基于這樣的解釋可以將交互理解為人和產品之間的關系和行為。從信息與交互設計的角度看,信息是在內容層面的設計對象,定義了設計對象的意義(meanings),交互是在行為、關系、動作、流程等層面的設計對象,定義了設計對象的形式(form)。如果把交互設計和傳統的造型設計進行類比,交互設計也可以看作內容和形式的二元體系架構。內容是交互所實現的功能,形式則是交互(如流程、行為、方式、反饋等)的藝術表達。
基于上述的理解,本文的一個重要的假設是:交互本身具有某種形式(form),即交互本身是可以從風格(styling)和審美(aesthetics)的角度被描述和表達的,就好像造型可以被描述和表達一樣。本文研究的一個出發點圍繞以下問題:交互的形式是什么?什么樣的交互才是“美”的?如何從藝術的角度去設計交互?
(二)特征
特征(Feature或Character)是一個具有復合意義的概念。對形態實體而言, 特征是形態獨特,具有差異性和區分性的部分(Any of the distinct parts of)[5]。在設計藝術領域,特征研究從本質上看是屬于審美和藝術的層面,是創作過程中設計的關鍵屬性和突出要素。特征可以建立設計對象、設計師和用戶之間的共同語言,通過這樣的共同語言,設計師可以獲得經驗,進行設計思考和交流,更好地開展設計工作。目前,在設計藝術領域,以感性工學、拓撲學、定量模型為基礎的造型特征研究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體系,并在若干應用領域(如汽車、手機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7]。
如果超越實體,“特征”可以看作是現象與行為背后內在的屬性(internal attribute),支撐著人們對某個事物的預期和理解[8]。從交互設計的具體實踐需求來看,交互特征可以定義為交互對象或產品的若干外在形式和屬性的在審美和用戶體驗層面上的描述和表達,是交互這一設計對象的突出和顯著的要素[9]。這些描述和表達是設計師進行交互設計過程中對設計對象進行處理的結果,是交互設計師設計知識和經驗的表達。
基于上述認識,本文的另外一個假設是:從交互的形式(form)的角度看,交互可以被分解為若干個小的組成部分,即交互特征。交互特征帶有交互設計藝術的設計知識和信息,通過提取、分析、理解和應用這些特征,有助于設計過程中設計師進行思考、交流和學習。本文以支持設計實踐為出發點,從“交互”這一設計對象的形式(form)出發,發現并研究交互特征,并進行表達和應用,最終支持信息與交互設計實踐。
二 交互特征提取實驗方法與過程
為了獲得交互特征的一般性規律,了解其內容、描述、表達以及如何應用等相關問題,開展了為期一年半的大規模的系列交互特征提取實驗研究。通過對交互設計過程和設計對象的雙重分析,獲得了交互特征的一般性信息。
實驗首先基于Lenz在交互屬性體驗研究中的交互詞匯(Interaction Vocabulary)[10]研究,通過一個大范圍的交互設計課題獲得若干交互設計的“詞匯”,即設計語義表述。交互設計課題是根據Tidwell在《Designing Interfaces》里涉及的若干交互模式[11]進行歸納提出26種交互行為和關系的方式(如增加-減少、打開-關閉、切換等),并結合不同的情境和產品(如在家使用的空氣凈化器等)構建了81個設計課題。在此基礎上,加上項目組進行的6個交互設計項目以及4個企業的實際交互設計項目,構成了91個設計課題。每個課題由3-4名被試(設計師)完成,每個被試要求完成3個設計課題,每個課題至少完成10個相互獨立的交互設計方案。共627名設計學院研究生、專業交互設計師、企業交互設計師參加了實驗,在實驗過程中,要求設計師采用項目組在前期造型特征研究[12]中使用的口語報告的方法,即設計師需要說出自己在設計過程中的想法。每個設計方案完成后,要求被試以草圖或效果圖結合口語報告的方式對設計過程中的交互特征進行表達和描述。本部分交互特征提取實驗持續了14個月時間,共獲得了3475個交互設計方案以及近20萬字的口語報告數據。如圖1就是某個設計師針對“顯示狀態”在空氣凈化器載體上的界面設計方案。在該方案設計中,該設計師的在介紹方案的時候的口語紀錄是:“我覺得東方人比較喜歡模糊一點的狀態顯示,難得糊涂嘛。因此,我設計的時候,把兩者都考慮了,空氣凈化器上面模糊顯示,用線條曲線這樣的圖形變化來做。手機App設計,用數字精確顯示?!备鶕谡Z紀錄,可以初步得到“數字精確顯示”、“圖形模糊顯示”兩個交互特征描述。
與此同時,選取自2008年以來,紅點、IF、IDSA國際三大設計大賽的企業組獲獎產品中涉及交互設計部分以及國際知名的設計高校的畢業設計作品作為經典案例共207件,由5名具有5年以上交互經驗的交互設計師直根據產品進行交互特征提取。在提取過程中,對有視頻對具體操作和界面進行說明的產品采用直接記錄并可視化表達的方式,而部分沒有交互視頻演示的,則通過對其設計說明進行分析與提取。
兩個實驗共報告交互特征描述178個。然后,針對上述178個交互特征描述進行聚類??紤]到我們主要提取特征,而不是特征的具體描述、情境及對象等,因此,我們結合交互設計的基本要素(形式、內容、關系、目的、界面、用戶、場合)將不同描述進行整合。例如“光標移動面積大小”、“操作區的范圍”、“手勢在空中的空間大小”這三個交互特征描述就可以根據交互的形式、關系和內容整合成為了“運動范圍”這一特征。通過上述分析,最后提取出交互特征13個。
三 實驗分析
(一)交互特征表達
我們對獲得的13個交互特征進行定義和表達。特征定義主要是根據交互特征所對應的178個描述以及部分的案例進行歸納,挖掘該特征的內涵。例如針對“運動速度(move speed)”這個特征,可以定義為“運動及相對速度變化”。
在定義的基礎上,采用在造型特征描述中廣泛使用的語義差異法[12],從正反兩個方面對交互特征進行表達。例如針對“響應速度(Response Speed)”可以從“延遲的(delay)”和“實時的(instant)”兩個相反的方向進行表達。其中,“延遲的”表達為“操作完成后,顯示部分有一個較長T1的時間滯后”;實時的,表達為“滯后時間T2非常短,無限趨近于0”,即操作完成后,顯示部分立即出現或變化。
通過定義和表達,可以獲得交互特征的定義與描述,如表1。從表1可以看出,13個交互特征分為功能特征和屬性特征兩大類:功能特征是交互的基本特征,是功能的外在表現,一般以功能的名稱(名詞)來命名;屬性特征主要是從交互設計的不同屬性去分析交互特征,一般以交互屬性(形容詞)來命名。(二)交互特征和用戶體驗的關系分析
在定義和描述研究的基礎上,采用感性工學的研究范式[12],分析本研究得到的交互特征和用戶體驗的若干屬性之間的關聯性。在數據分析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實驗中的設計師的口語報告記錄,首先采用感性體驗詞匯提取辦法[13],提取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關于用戶感性體驗詞匯,并將其和具體的審美特征進行對應分析。同時,由于交互設計的感性體驗不僅僅局限于形容詞的描述本身,還有很多引喻性、故事性、情景性描述,我們還專門針對這些特點在口語報告中進行了專門的予以分析。最后,對獲得的某個交互特征對應的用戶體驗描述進行聚類,初步獲得了交互特征和用戶體驗的關聯表(如表2)。從表中可以清晰看出,不同的交互特征帶給用戶的不同的感性體驗。四 設計應用
基于上述的研究成果,我們在某個車載手勢控制的音樂播放器交互設計中對上述研究成果進行應用。該音樂播放器是一個用空間手勢來進行控制操作的產品。手勢本身的設計及其體驗是設計的核心。在具體的設計中,我們根據交互設計的13個交互特征,對音樂播放器涉及的關鍵手勢進行設計。
例如,根據某設計方案的總體風格為“游戲風格(Game style)”這一特點,在“切換目錄”這一功能的手勢設計中,在運動速度(movement speed)、運動范圍(movement range)和響應速度(respond speed)三個方面進行了設計。運動速度方面,我們采用“快的(fast)”作為設計出發點,在傳感器所能識別的速度范圍(100毫米/秒-1000毫米/秒)中,采用了采用了較快的速度識別速度(750-1000毫米/秒),使用戶在快速的手勢操作時,可以獲得“刺激的”游戲體驗,圖2是切換手勢操作的設計定義圖。在運動范圍方面,在符合汽車內室空間的基礎上,我們選用了較大的操作空間,即感應范圍為285毫米,以獲得“刺激的”游戲用戶體驗。在響應速度上,采用的是實時反饋(反應速度小于20毫秒),這符合游戲中“行為可感知”這一重要的屬性。這樣使得整個交互產品在界面風格、操作時間、操作范圍、反饋速度等方面,通過交互特征取得了良好的一致性。表2 交互特征與用戶體驗的關聯表
在本設計中,通過交互特征這樣的理論框架,對設計師開展設計提供了有益的幫助。這款產品在設計完成后,制作了樣機,并安裝在實車環境中進行試用(圖3)。從試用的結果來看,絕大多數用戶認為該產品手勢設計具有較好的游戲感,和界面設計、造型設計風格一致,體驗良好。
五 結論與展望
交互特征是交互設計藝術在設計對象研究的關鍵問題之一。通過交互特征提取實驗得到了13個交互特征。在此基礎上,對這些審美特征進行定義與表達,并對交互特征和用戶體驗的關聯性進行了分析。研究最后通過一個具體的設計實例進行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初步驗證了研究成果。
由于交互產品的復雜性、多樣性以及快速發展的交互技術,交互特征也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本文研究雖然基于一個長期和大樣本的實驗,但是,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當前的產品以及當前設計師的設計作品,也難免有未曾涉及的產品和趨勢。但是,本文的研究成果對于設計師了解交互設計的一般規律、把握設計趨勢仍然有借鑒意義。另外,關于交互特征和用戶體驗的關聯性研究只研究了二者之間具有關聯性,然而,究竟有什么樣的關聯性以及如何更好地使用這樣的關聯性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參 考 文 獻]
[1] 魯曉波.回顧與展望:信息藝術設計專業發展[J]. 裝飾, 2010,1(201):30-33.
[2] Lars Hallns. On the Foundations of Interaction Design Aesthetics: Revisiting the Notions of Form and Express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2011, 5(1):73-84.
[3] Winograd, T. From computing machinery to interaction design. In P. Denning & R. Metcalfe (Eds.), Beyond calculation: The next fifty years of computing[M].New York: Springer Verlag, 1997.
[4] Bill Moggridge. Designing for Interaction[M]. MIT Press, 2007.
[5] 趙丹華, 趙江洪. 汽車造型特征與特征線[J]. 包裝工程,2007,(3):115-117.
[6] Charlie Ranscombe, Ben Hicks, Glen Mullineux, et al. Visually decomposing vehicle images: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aesthetic features on consumer perception of brand[J], Design Studies,2012,33(4):319-341.
[7] 譚征宇. 面向用戶感知信息的產品概念設計技術研究[D]. 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 2007.
[8] LarsErik Janlert, Erik Stolterman. The Character of Things[J]. Design Study, 1997, 18(3): 297-314.
[9] Lim, Younkyung, Ss Lee, and Da-jung Kim. Interactivity attributes for expression-oriented interaction desig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2011. 5(3): 113-128.
[10]Lenz, Eva, Sarah Diefenbach, and Marc Hassenzahl. Explor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action attributes and experience[C].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signing Pleasurable Products and Interfaces. ACM, 2013.
[11]Jenifer Tidwell. Designing Interfaces[M]. Sebastopol:O’Reilly Media, Inc. 2006.
關鍵詞:社交網站;交互設計;用戶;網絡社會環境;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1-0015-02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用戶對數字媒體產品的交互設計性能要求越來越高。與此同時,激烈的市場競爭也驅使網站設計者不斷完善互聯網產品的交互設計功能,以提升用戶的體驗。社交網站作為一類為用戶提供社交服務的網站,勢必對網站的交互設計有著更多獨特的需求。
一、社交網站的交互設計
(一)社交網站交互設計的概念
交互設計是由人機工程學、視覺傳達設計、認知心理學等學科交叉構成的一門新興學科。詹妮弗·普里斯認為交互設計就是“設計支持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交互式產品”[1]。具體來說,交互設計就是以用戶為中心,以重視產品帶給用戶的體驗,為增強產品的功能和交互能力而進行的設計。
社交網站的交互設計,是指如何運用相關知識和技術,設計社交網站的功能模塊及網頁界面等相關網站產品,以使社交網站能為網站用戶提供更真實便捷的社交網絡服務。
(二)社交網站交互設計的特點
社交網站的交互設計是為了使用戶獲得更好的體驗,因而應科學地分析社交網站的用戶行為,要分析社交網站的用戶行為就應當了解社交網站的用戶特點。此外,從可用性工程學和用戶體驗角度分析,如何使用戶在使用社交網站時能輕松愉悅、人機交互和諧便捷,需充分了解網站功能和價值等方面的特點。
1.網站用戶特點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中國社交網站用戶規模已達2.88億人。從社交網站用戶年齡結構來看,20~29歲的用戶超過1/3,占比最高,其次是10~19歲的用戶??梢钥闯?,社交網站用戶的主流群體是年輕、時尚,追求新鮮事物的年輕一代。這就對社交網站的交互設計的新穎性、時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2.網站功能特點
社交網站是為用戶提供社交的平臺,在平臺中用戶可以尋找好友,并進一步與好友進行互動,包括視頻、文章、圖片、活動、狀態等的、分享、評論等。此外,在社交網站中用戶還可以參與游戲、第三方應用、購物、創建組織主頁或訪問公共主頁等。
3.網站價值特點
社交網站的網站價值主要體現在網站給用戶帶來的價值,包括:交友、娛樂、資訊、宣傳等。當然,也包括網站用戶為網站帶來的價值,包括:用戶注意力、增值服務等。
(1)網站為用戶帶來的價值
在交友功能方面,社交網站的交互設計只有使用戶能更加便捷地找到自己關注的朋友或主頁,才能提高用戶的黏著性和用戶對網站價值的正向評判;而娛樂方面,主要體現在網站為用戶提供的娛樂活動,包括游戲、購物等,只有將娛樂功能與網站盈利、交友功能等有機融合,才能最大化提升網站的價值;社交網站的資訊價值體現在交友價值中,用戶好友或分享的多媒體內容中包含著大量資訊,如何在交互設計中更好地呈現資訊,如分享排行、推薦等交互功能,是提升資訊價值的關鍵點;宣傳作用,是眾多組織或名人關注和使用社交網站重要原因,網站只有開拓更多用于宣傳的渠道和方式,才能提高用戶對社交網絡的重視程度和使用頻度。
(2)用戶為網站帶來的價值
在注意力經濟時代,用戶為社交網站帶來的最大價值,莫過于用戶注意力。因為,社交網站可以將受眾的注意力轉賣給廣告商,以獲得廣告收入。在社交網站中,廣告位的交互設計應與網站用戶、功能等特點相符,才能獲得整體價值的提升。
二、社交網站交互設計構成要素模型
(一)產品交互設計中的構成要素模型
在產品交互設計理論中,有一種被稱為產品交互設計構成要素PACT—P系統模型,即:交互設計主要因素由圍繞產品(PRODUCT)為中心的人(PEOPLE)、人的行(ACTIVITY)、環境(CONTEXT)、技術(TECHNOLOGY)所組成。
互設計構成要素關系圖[2]
PACT—P系統中的五種因素通過相互之間的信息交互,來滿足用戶的交互體驗需求。這些因素的關系可詮釋為通過技術能夠提供什么樣的產品,來支持人在環境中的行為。
(二)社交網站交互設計中的構成要素模型
借鑒產品交互設計的PACT—P系統模型,可將社交網站看作是Product,來構建社交網站交互設計的構成要素模型,即圍繞Product的四大要素:網站用戶(P)、用戶行為(A)、網站所處的網絡社會環境(C)、網站的核心技術(T)。在社交網站的交互設計中,社交網站(P)是以網站核心技術(T)構建的網絡產品(P)。在復雜網絡社會環境之中,社交網站通過用戶和網站之間、用戶和用戶之間,以及社交網站與其網絡環境之間的交互行為,為用戶提供社交、娛樂等服務。
三、社交網站交互設計實踐策略
(一)用戶與網站的交互設計策略
社交網站用戶與網站之間的交互設計,包括:注冊、登錄、頁面設置、賬戶管理、好友搜索功能的交互設計。新用戶的注冊是用戶使用網站時重要的交互行為。社交網站在設計注冊交互時應充分尊重用戶隱私,例如給用戶姓名和昵稱的雙重選擇。
此外,注冊方式應多樣化,如可通過郵箱賬號、手機等賬號注冊,以供不同使用習慣的用戶選擇。在登錄操作的交互設計中,網站應考慮多種用戶登錄行為的差異。若用戶沒有注冊,也可通過其他已有的網絡賬號登錄,如人人網可選擇MSN賬號、360賬號、天翼賬號登錄。
在頁面管理、賬戶管理等交互操作中,網站應滿足用戶隱私性、安全性、個性化,美觀性等體驗需求。就賬戶管理而言,網站在設計時應能滿足用戶的自助服務,既要簡單易懂,方便操作,又安全有效。如人人網開設了手機和郵箱密碼設置,并有人性化的提醒服務。
個性化方面,人人網通過個人主頁裝扮,不但滿足了不同用戶追求時尚美觀的個性需求,還實現了網站的增值服務,使網站價值更加多樣。搜索功能可以幫助用戶快速高效地與網站“對話”,以“命令”網站按照用戶的指令呈現網站的資料內容。為便于用戶尋找到自己所需內容,社交網站應提供“粗”、“精”差異檢索功能。人人網的搜索服務針對學生、工作者不同的用戶身份,分設了查找同學、查找同事的搜索服務。
總體來看,交互設計應充分考慮網站的用戶特點和用戶體驗,滿足個性化需求。在實踐中,交互設計應做到全面便捷,智能安全;尊重差異,時尚美觀。
(二) 用戶與用戶的交互設計策略
社交網站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交互設計,主要包括:添加好友、留言、分享、評論功能的交互設計。在“添加好友”設計時應考慮用戶的隱私需求,即當被添加方被檢索到后只能向檢索方呈現部分公開信息,而不是全部信息。且在這一交互過程中,雙方的權利是對等的,被添加方有權利拒絕添加以體現其權利。“留言”、“分享”、“評論”等用戶之間緊密互動的行為,體現了用戶使用社交網站的價值所在。因而,在交互設計時應充分滿足用戶與好友互動的各種需求,并盡量人性化設計,使互動交流更溫馨和諧,方便快捷。
(三)網站與網絡環境交互設計策略
社交網站與網絡環境之間的交互設計,指社交網站在所處的網絡社會環境中和其他網站之間的交互關系,如社交網站與第三方應用的對接、網站內容與其他網站的交互分享等。以人人網為例,人人網有專門的第三方應用平臺來匯集第三方開發的應用。人人網賬戶和第三方平臺賬戶是可以通用的,既豐富了網站功能,又實現了與其他平臺的合作共贏。在互聯網新媒體平臺日益多樣化的背景下,博客、視頻網站等社會化媒體的內容均可分享到人人網,極大豐富了人人網的內容資源,滿足了用戶在整個網絡社會環境中分享、收集自己感興趣內容的需求。
總結來看,社交網站與網絡環境的交互設計策略原則應遵循:合作共贏,聯通發展。只有合作共贏才能是網絡社會環境更加和諧通暢,才能更大化滿足用戶的需求。
(四)其他類型交互設計策略
除以上所講的交互設計外,社交網站在其他方面的交互設計也非常重要,如社交網站界面交互設計、廣告設計等。社交網站界面交互設計在滿足界面功能性的同時,應兼顧其美感和易用性,并強化對細節的設計。微小的細節設計雖不起眼,卻能為用戶帶來全新的感受。如人人網中新鮮事管理的按鈕設計,極大方便了用戶對好友新鮮事的管理。
此外,在投放廣告時,社交網站應綜合考慮廣告位置、類型和形式等因素,進行良好的廣告交互設計,以減弱用戶對廣告的排斥感。例如人人網將廣告融入到網站的活動中,既增加了網站的交互內容,又達到了投放廣告的目的。
總而言之,社交網站在其他方面的交互設計,在充分利用技術和想象力的同時,應以用戶的需求和體驗價值為核心,不斷拓展網站的功能服務。
四、結 語
總結來說,社交網站交互設計應將以“產品”為核心的理念,重新詮釋為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在該設計理念下,網站的設計是為用戶服務的,因而如何在滿足用戶基本社交需求功能的前提下,使用戶有更好的交互體驗是社交網站交互設計更長遠的目標。
參考文獻:
【關鍵詞】燈具設計;產品設計;交互設計
引言
隨著工業技術的飛速發展,生產生活資料的極大豐富,使用者對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針對受眾群體消費心理的創意燈具也應運而生。但“不是所有的消費心理都能轉化為消費行為”[1],這種燈具雖然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但是創意燈具的的針對性也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它的發展。
從經濟學的角度上講:創意產品的存續具有持久性與營利的長期性[2]。想要在競爭殘酷的市場中保有更長的生命力并且能被消費者快速的選擇,就需要在各種各樣的環境和需求下,做出最恰當的定位并為消費者提供最好的方案。所以我們需要設計的對象不僅僅只是產品,還有產品與人行為中的交流互動。我們提到的這種交流互動關系就立足于交互設計。
我們可以理解為:交互設計是一種如何讓產品易用、有效而讓人愉悅的技術。它致力于了解目標用戶和他們的期望,了解用戶在與產品交互時彼此的行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為特點;同時,還包括了解各種有效的交互方式,并對它們進行增強和擴充,通過對產品的界面和行為進行交互設計。讓產品和它的使用者之間建立一種有機關系,從而可以有效達到使用者的目標。作為面向使用設計的學科,交互設計的任務就是設定使用者的使用行為,并通過規劃信息的內容、結構和呈現方式來引導使用者的使用。所以說,行為、內容和形式是交互設計的三個要素,也是交互設計要解決的三個核心問題。其中,行為是交互過程的框架,也決定了交互的模式,是交互設計的核心;內容是交互過程中所提供的功能,包涵了具體的信息和信息的組織結構,是交互設計的基礎;形式是交互過程實現的依托,包含了視覺、聽覺和觸覺等界面表現形式,也是交互設計的具體內容。
一、行為的設計
一款設計優秀的創意燈具作品可以作為一種媒介向使用者傳遞信息,當設計者為這款燈具賦予獨特的形式或者特殊的文化意義時,就能促使這款創意燈具與一些使用者之間產生互動關系。當這款創意燈具與使用者之間建立良好的交互關系時,使用者自然而然會對其產生良好的情感反應,這種情感反應的產生就能更好的快速激發消費者的消費選擇。這種對交互平臺中人與創意燈具的互動行為模式的設計正是交互設計的核心。
當我們以比較傳統的形式來了解一款創意燈具時,往往會注重于這款燈具的材質、構造、功能等等。但以交互設計為依托的話側重點就有所不同,理查德.W.布坎南(Richard.W. Bushanan)曾這樣評價交互設計:“通過協調產品的影響、效力,甚至復雜的系統創造和鼓勵人們參與一個活動”[3]。就是說,傳統的工業設計是針對創意燈具的設計需求進行一個創造,而交互設計則更注重人的活動,或者說是使用者的親身體驗。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什么樣的用戶在怎樣的環境下執行什么動作。因此,談到交互設計,需要創造的是關系與活動,也就是說這款創意燈具會對使用者進行訊息傳遞或者說使用者根據行為習慣或使用前的思考對這款創意燈具進行操作行為的反饋。
所以說一款好的創意燈具通過合適的行銷手段或者強大的平臺,讓用戶有了第一次試用行為,當用戶再次來使用的時候,往往因為它確實滿足用戶的需求,比其他同類產品的更加好用、易用等。人們普遍認為交互式創意燈具的使用過程是一個在人與創意燈具本身之間所發生的信息循環的過程,在這個循環中,人是主動的一方,人的認識和思維方式驅動著行為互動過程的進行。
二、內容的設計
以行為為核心的內容設計是交互設計的基礎,而這種內容的設計最重要的一環莫過于體驗。所以我們需要更好地理解使用者所參與的活動,理解使用者在做什么、在哪里做、怎么做以及為什么會參與這個活動。
設計師經過對各種信息、資料分析后對消費者在規劃完整的空間范圍內所反應出的各種行為的預估,而后經過周密的設計針對消費者的各種行為進行相應信息引導,指引他們怎樣在一個創意燈具的交互平臺中進行各種操作行為。因此怎樣規劃好使用者對這款創意燈具的認識過程,怎樣安排好相應行為和反應的過程就顯得尤為重要。交互行為的內容設計其實無處不在,良好的體驗背后通常都存在著大量的設計行為。
三、形式的設計
當我們具體著手要設計一款具有創意的燈具時,都要考慮什么問題呢?我們都知道工業設計的著名格言:“功能決定形式”,所以首先我們必須要考慮可用性??捎眯允墙换ピO計的基本也是重要的指標,它是對可用程度的總體評價,也是從用戶角度衡量產品是否有效、易學、安全、高效、好記、的質量使用效果。這種燈具本身表達的設計就是交互設計的基礎。
就功能和造型的可用性,我們分別從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入手。生理上,亮度對眼睛的刺激和影響是燈具設計必須要考慮的部分;例如夜晚和白天眼睛對光的反應能力會有一些差距,夜晚突然開燈,人會有刺眼這樣不舒適的感覺,其實這就是眼球在光適應過程中的一種應激狀態。所以說白天的燈未必在夜晚適應。心理上,不同的色彩和材質給使用者帶來不同的情感回饋,當然還有不同受眾群體的喜好偏差等等。
所以在一款創意燈具設計中,開關總是首先得到重點的關注。例如會有聲控、觸控或者有符合手指形狀的按鈕的設計等。把開關這么小的一個瞬間用交互設計的思維觀察,給開關賦予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交互模式,令一個簡單的開關動作變成一次有意思的操作體驗。其次就是光的設計,以往的燈具設計中有許多設計師會在燈光效果上大做文章。設計師會以主觀創造的方式為使用者提供光的視覺效果,當然這些燈具也可能會給使用者帶來良好的感官享受,但是這時設計師和使用者就將處在一個相互主從的關系,這樣不論對產品研發還是市場的銷售,都相對被動。所以將光的變化與使用者的操作行為緊密結合,以引導性的操作方法設計一套讓使用者在對光進行調節的同時也可以體驗到這款創意燈具所特有的操控形式。
四、創意燈具設計中的交互思考
其實一切設計的中心都圍繞著使用者,怎樣讓使用者在對一款創意燈具進行最初的操作中產生興趣?當然我們不僅要把針對受眾群體的各種特點的考慮融入在這款創意燈具的設計中去,更需要設計一個良好的、有趣并且豐富的操作行為的體驗過程。這就需要設計師認真考慮如何響應使用者的行為模式、以及使用者與操作行為之間的關系,設計不同類型的交互式媒體模塊,并賦予其易用、高效和充滿美感的交互方式。當設計師做出這些考慮之后,就能讓這款創意燈具解決使用者在使用中產生的相應的麻煩,當然這同時也是一種信息反饋的交互方式。所以說交互性的創意燈具,就是讓燈具針對性的解決一些日常使用中的問題,并讓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式成為這款燈具的創意點,根據這個創意點設計出相應的交互模式,讓使用者在操作的過程中解決問題的同時也享受體驗的樂趣。
但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考方式;既然使用者是一切設計的核心,那為何不把各種交互模式設定的權利交給使用者?如果我們不僅僅著眼于某一款或者說某一個類型的產品,而是將多種產品有機的整合。使用者可以對燈具各個部件的功能、造型、材料、工藝以及操作方式上自由地進行交叉組合,將選擇權利完全的交給消費者,而我們僅提供一個完善交互平臺。這樣不僅更符合當今標準化、大批量式的生產結構,更能促進各種產業間的結合。因為交互設計本身就誕生在工業設計、傳達設計、人機交互、認識心理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等學科交叉的領域。所以各個學科、產業領域的交叉融合勢必會成為創意燈具設計乃至產品設計的發展趨勢。
結語
交互設計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通過對創意燈具設計中交互設計三要素的分析整合,我們對它們有了比較深入的探索的同時并進行思考。在產品設計中我們不能僅僅把交互設計作為一種概念,而是要讓它成為一條設計原則、一種設計常識。特別是在設計創意型產品的時候,一個創意點的完成更需要使用者的參與、體驗和反饋。作為設計師,我們應該以更動態的視角來考慮使用者以及他們想駕馭的活動。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時刻了解產業的發展動態,設計的發展趨勢,以消費者為根本的做好完全與環境協調的產品和服務體驗。
參考文獻:
[1]趙紅.消費心理學 [M].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關鍵詞:漢語言文字;交互方式;交互技術實踐;漢字交互原則
1 漢字交互原則
漢字交互原則從文化傳播、人機交互、設計心理三方面可以歸結為三條原則,分別是漢字文化解碼、對話自然含蓄和生活態度外顯。
1.1 漢字文化解碼
解碼,指譯出代碼符號的消息。是話語信息傳遞過程中,受話人分析理解話語意義內容的一種方式。[1]漢字文化解碼,在筆者理解就是用交互設計的方法把漢語言文字還原成它所代表的內容或者將漢語讀音、漢字符號、讀寫的行為轉換成它所代表的信息、數據等的過程。解碼的過程是完成文化格式的更新,為本時代傳播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文化格式。因此,解碼的重點是交互格式的選擇:移動端、可穿戴設備、交互裝置藝術等。選擇的標準在于漢字文化與交互技術的匹配程度和具體的實踐條件限制。
1.2 對話自然含蓄
對話,在人機交互(英文HCI)領域一般區分為人與機器對話、人與系統的對話、機器與系統的對話三種?,F代交互技術的研究趨向于更為自然的對話與交互設計,將對話的語言從程序、字符、圖形、聲音等拓展到肢體語言、腦電意識語言等更廣闊的語言范圍。因此,語言表達的技藝成為一個新的研究重點和難點。漢語言文字表達技藝的核心總結為“含蓄”,即指委婉而非直言,謙虛靈活應對。這種表達更容易被別人接受,也更能表現出對別人的尊重,達到有效交流,溝通思想的目的。
1.3 生活態度外顯
生活態度,是人們一種穩定的心理傾向和基本意愿,通過生活實踐而形成的。漢字交互中通過將用戶內在穩定的心理和意愿等情感表現為交互行為方式、交互視聽語言和交互技術實踐等,提高了漢語言文字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外顯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傳播和溝通,其優勢在于滿足用戶超越語言表達范疇的精神品位追求。生活態度的外顯的重點應著眼于交互方式的研究,難點在于對于生活態度的解析和行為重構設計。生活態度外顯的需求,來自于不同用戶群體多方面水平的差異,例如,經濟條件的限制、情感化需求、社交認同的需要等。
2 交互方式的繼承與創新
2.1 交互方式的選擇
交互方式的選擇,是完成從問題研究范疇到設計研究范疇的轉型。因此它是漢字交互設計的關鍵步驟。交互方式有兩種基本類型:第一,以活動為基礎的交互,如指令、交談、導航與操控、探索與瀏覽;第二,以對象為基礎的交互,通?;趯ξ锢硎澜缥矬w的模擬,如一本書、一個工作臺等場景。在完成交互設計時,經常是兩種類型的交互方式的綜合運用。通常,交互方式依據用戶需求、設計預算、支持用戶行為的適當的交互技術和其他限制等因素進行選擇,進而成不同風格的交互格式。
2.2 交互方式的繼承與創新的內容
交互方式的繼承是對于用戶行為習慣的尊重和滿足本民族或當地文化繼承需求,這也正是漢字交互設計存在的意義。例如,中國人對于打開卷軸或扇子的動作并不陌生,這來源于人們有相關的生活經歷或具備基本的漢文化知識。那么在漢字交互設計中采用“平移展開”或“扇形滑動”相關動作行為設計,這對于中國用戶來說,會得到良好的用戶體驗:文化認同感、減少行為學習的負擔。
交互方式創新的對象是客戶旅程,[2]它涵蓋了某個產品或服務的各個階段中的體驗感受:客戶的情感、目的、交互、障礙等。創新的難點在于避免設計與客戶體驗格格不入的孤立的接觸點(touch point)或產品的特征。客戶在使用一個較復雜的產品或服務時,往往需要在一定時間內分多個步驟或多個渠道對不同的接觸點進行操作。因此,高水平的交互方式的創新是階段體驗層次分明、不同接觸點自然過渡、產品功能從整體到階段,執行力好的設計。
2.3 漢字交互方式的繼承與創新融合之術
日常生活的處處可見可聞的漢語言文字,不僅是社會化交流的必須,也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它不但體現為口頭語言,還可以包括肢體語言和表情語言等。例如,中國人見面時作揖,雙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彎以示敬禮;西方人見面時握手、擁抱或親吻臉頰表示友好。 交互行為會受到文化習俗的影響呈現多樣化的交互方式。當下開放的中國社會中西文化交匯、傳統文化行為與流行文化行為交織的狀態下,交互方式既要也要創新,這融合之術在于“信息的編碼與解碼”。
習俗會變遷、中外有差異,但我們要傳遞的信息是明確的。無論見面時作揖、握手、擁抱或親吻臉頰……不同動作都是表達“您好!”之意。交互設計隨著科技更迭和文化差異,在信息傳遞中的編碼和解碼方式不斷變化?!熬幋a和解碼”理論,最早出現在80年代的美國電視傳媒領域研究中。在漢字交互設計中的理解,編碼,是按照一定設計思維方式的將承載信息的漢語言文字轉換成計算機程序語言,方便傳播和交互方式的創新。解碼,則是目標用戶通過一定的交互行為從計算機程序語言獲取信息的過程。例如,2016年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交互設計專業萬文杰和葛一漢同學的畢業設計作品《交互有聲臉譜》,幾十個京劇臉譜面具背后暗藏玄機。用戶輕輕叩擊京劇臉譜,不同角色的京劇臉譜就會發出對應角色的京劇唱腔唱詞。京劇角色的信息如性格、語言特征和情感等以“唱”的語言形式和京劇臉譜視覺形式被重組編碼,用戶以“叩擊”的交互方式解碼并獲取信息,得到全新視、聽、觸等多元體驗。這樣,使得京劇的藝術魅力不再局限于舞臺或廣電等傳統傳播平臺,交互設計讓它有了新的展示平臺和觀眾的交互方式也日漸多元化。
3 漢字交互技術實踐與趨勢研究
3.1 漢字交互技術實踐
漢語言文字交互設計項目的實踐開始于2014年,在廣博的漢語言文字中,交互設計團隊不斷從新角度選擇題材、嘗試不同交互技術應用、借鑒相關交叉學科的設計思維方法、理論和設計形態,完成多種類交互技術實踐,不同交互格式的設計作品。筆者將按交互格式分類、選擇典型案例介紹漢字交互技術實踐案例如下:
第一,增強模式網頁體驗。網頁,受到交互智能產品多元化沖擊,需要轉型為能更好適應不斷更新的智能交互設備的新形式――增強模式網頁體驗。2014年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交互設計專業林荒同學的畢業設計作品《書法藝術體驗》選擇HTML5交互技術應用,歷代著名書法家的書法作品欣賞網頁交互體驗更具美感和。HTML5語言的應用,也讓跨平臺展示更具便捷,文本、圖片和視頻,可以自適應不同平臺的尺度變化,極大地保持了設計的一致性和高效率。
第二,移動端交互(平板電腦和移動設備)。從智能手機誕生以來,移動端的交互設計一直是交互設計的重要領域,技術革新快、商業應用效果好,因此是交互專業技術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交互專業2014年畢業設計作品《方言地圖》以平板電腦作為交互體驗和展示載體,用戶通過手指觸摸屏幕及語言指令互動方式感受了以官話為代表的漢語方言的特色。平板電腦和移動設備,例如智能手機、智能手表手環等可穿戴設備,帶來了無處不在的交互體驗。在這類的設計實踐中,需要注意的重點在于誰是用戶、用戶用設備做什么、怎樣拿著設備等。
第三,交互游戲。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交互專業陸娟娟、莊慧敏二位同學作品《漢字生肖》(見圖1)是一款基于圖像識別技術,為兒童早期語言學習服務的交互設計。游戲方式是利用立方體通過圖像識別技術把漢字通過動物動態的方式展示。剪紙畫風交互視覺設計展現了中國味道的十二生肖動態形象與漢字造型及讀音。
圖1 交互游戲《漢字生肖》作者:陸娟娟、莊慧敏,指導教師:楊志麟、楊潔、王可
圖2 交互作品《顏文緒字》作者:王宇,指導教師:楊潔
第四,多屏互動。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交互專業王宇同學作品《顏文緒字》(見圖2)是基于智能電視和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的多屏互動,運用表情識別技術認識偏僻文字的實際應用。平板電腦通過攝像頭識別表情、并表情解碼,再通過無線網絡將內容傳輸到智能電視完成展示互動。多屏互動基于DLNA協議,通過WIFI網絡,在不同多媒體終端進行傳播內容傳輸、展示、控制等一系列操作。通過跨平臺(智能家電、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車載多媒體等)和內容的整合,可以創新的交互方式和體驗,打破了單一交互終端交互體驗上的局限性。它代表了一個新的交互方向“智能生態系統”的交互設計,是值得我們繼續深入研究的交互技術方向。
第五,展呈交互。博物館、展覽館、博覽會及各類展覽活動中能越來越多看到新潮的交互技術應用。漢字博物館、漢字語言知識競賽等活動也會伴隨著交互技術的應用。因此,我們團隊也嘗試著運用軟硬件結合和VVVV語言的編寫,完成了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交互專業2016年畢業設計作品《時節味道》。本設計以機械拉線開關和撥動開關兩種方式控制屏幕上多媒體播放,從操作方式復古性角度完成對展覽呈現方式的創新。
第六,無邊界交互(活動和體驗)。隨著技術發展,交互不再局限在屏幕里和指尖的滑動。人們身體發出的多種信息都可以被智能交互設備識別產出互動。例如,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交互專業鄭萍萍和馮婷同學的交互作品《甲骨文》運用體感交互技術,通過單人或雙人的肢體語言實現甲骨文欣賞體驗互動。再如,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交互專業王宇同學作品《顏文緒字》通過用戶表情變化完成與智能設備互動,表情識別技術,不但解放了雙手,也讓用戶體驗了新的交互方式帶來的樂趣。最后,2016年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交互設計專業萬文杰和葛一漢同學的畢業設計作品《交互有聲臉譜》用聲控技術完成的京劇唱腔體驗交互設計。身體語言、表情語言、語音控制等多方面的交互技術嘗試也為漢語言文字的交互設計應用拓寬了設計的邊界。
漢字交互設計不斷實踐應用多種交互技術,追求體現多種風貌的漢字交互設計作品。漢字交互作品或者學院風,或者有商業應用前景,都是對漢字交互設計形態的不斷嘗試。通過不同技術的應用,不得不說,交互技術對漢字交互設計形態、交互方式和體驗的影響是巨大的。同時交互技術的新浪潮也不斷涌現,推進漢字交互設計的研究深入,對交互技術趨勢的研究勢在必行。
3.2 交互技術趨勢研究
2016年被稱為VR元年。VR是Virtual Reality的縮寫,即虛擬現實,指借助計算機及最新傳感器技術創造的一種仿真的、沉浸式的人機交互手段。但支持這項技術的硬件如VR眼鏡尚存在一些體驗欠佳的問題。但對交互設計師而言,值得關注的并不是技術浪潮本身,VR概念早在80年代初就被提出,今年這一技術卻被炒地火熱的背后,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高。好的交互設計師會考慮交互技術如何應用可以提高生活質量和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在關注技術趨勢中,不可忽視行業應用的研究。行業不同、用戶不同、交互內容與交互技術研究的結合,需要借鑒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如系統設計、服務設計等相關思維方法。
4 結語
從點頭之交到點贊之交、遠程互動替代面對面交流……交互技術革新改變著我們的交互方式。交互技術的應用也受到行業、文化和用戶差異等限制。因此漢語言文字的交互方式與技術實踐研究是一個互為補充的研究,從人的行為與計算機技術兩個角度尋求交集,為創造更好的漢字交互設計探索最佳解決方案。首先,明確三點漢字交互原則:漢字文化解碼、對話自然含蓄、生活態度外顯。其次,掌握漢字交互方式的繼承與創新融合之術:信息的編碼和解碼。再次,通過多項漢字交互技術實踐與趨勢研究總結教訓摸索規律。最后,筆者將漢字交互設計任務總結為:創新交流方式、豐富語言形態,創新地傳承弘揚漢語言文字的優秀文化。希望以此為目標,繼續完成漢語言文字交互設計項目的研究工作。
參考文獻:
[1] 董紹克,閻俊杰,劉中富,孫永選,張樹錚,等.漢語知識詞典[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