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機制的概念8篇

時間:2023-07-23 08:21:5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德育機制的概念,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德育機制的概念

篇1

[關鍵詞] 隱喻認知商務語篇

商務用途英語屬于專門用途英語,是以服務于商務活動內容為目標、為廣大從事國際商務活動的人們所認同和接受、并具備較強社會功能的一種英語變體,國際商務活動涵蓋了技術引進、對外貿易、招商引資、國際金融、涉外保險、國際旅游、海外投資、國際運輸等。商務用途英語中存在的大量專業術語會造成人們理解的困難,但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其中有不少屬于隱喻的范疇。而認知理論認為,隱喻能作為理解的工具。商務用途英語中的隱喻體現了其在商務領域的認知功能,如果我們能了解這些隱含的概念機制,就能更好地理解商務英語語篇,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

一、認知理論框架下的隱喻研究

現代隱喻研究從認知理論出發,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它還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是人們形成概念的非常重要而又普遍的認知機制。Lakoff和Johnson認為隱喻普遍存在,是人類核心和天賦的認知本能。人們通過比較不同事物間的相似性而認識事物的特征,從而以新的角度來認識我們生存的世界,特別是抽象事物,建構知識體系。人們的日常生活會話中充滿了隱喻,即使在嚴密的科學語言中隱喻也隨處可見;哲學越是抽象,越需要借助隱喻來進行思考。

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隱喻的存在,這主要是由于這些隱喻表達經人們反復使用已成為常規用法固化在語言中,一般人已感覺不到其隱喻性了。但根植于人類思維的隱喻概念有助于人類不斷擴展其認知概念系統。隱喻是概念系統中一個概念域向另一個概念域的結構映射,即從源領域向目的域的映射,是用一種非常不同領域的經驗理解某一領域的經驗。源領域的部分特點被映射到目的域上,后者通過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而建立起這種聯系的基礎就是事物間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可以是常規性的,也可以是創造性的,尋找和理解相似性的過程本質上則是兩個不同語義領域的互動過程。

商務活動領域中的隱喻也正是通過映射,把難懂的經濟概念與較容易理解的事物聯系起來。這類經濟隱喻已深深根植于經濟語言中,它以其獨特的視角,反映對經濟事物結構及其規律的認知,對人們經濟概念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商務用途英語中的概念隱喻

McCloskey率先對經濟領域中的隱喻展開了深入研究,他指出經濟語言是高度隱喻化的語言,Charteris-Black也發現《經濟學人》雜志出現的隱喻性詞匯頻率遠比其他普通雜志要高。隱喻所具有的生成力使得日常詞匯可用于闡述和討論與經濟活動有關的概念,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各種商務活動。在商務用途英語中很多隱喻因長期使用而固化,已成為從事商務活動的人們經常使用的專用術語,成為解釋和說明其他經濟現象和理論不可缺少的基礎,人們已經不覺得是隱喻,而成為認知思維的一部分。分析英語商務報道和文本中的隱喻,典型的概念隱喻有以下幾類:

1.戰爭隱喻

戰爭概念圖式常出現在文學影視作品和新聞媒體中,傳統的戰爭圖式中包含了對峙、防守、進攻、傷亡、輸贏等。隨著商品社會的發展,經濟實體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商場就如同硝煙彌漫的戰場,也有攻防、輸贏等,“商場如戰場”就成了一個經典隱喻,經濟競爭就是戰爭,price war①、trade wars、brand war、advertising campaign、a takeover battle、invading new markets、Coke versus Pepsi、local banks are fighting back、local cigarette makers are up in arms、this is more than just a fight over a single piece of software、…threaten the survival of the world’s largest software company這一切隱喻顯示了經濟活動中你死我活的斗爭。

2.體育運動隱喻

體育運動一直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尤其近年來在電視實況轉播及全球化推波助瀾下,運動已成為國際間共通的語言。正由于運動與媒體的密切關系,也由于體育在文化中的地位,人們對體育有著相當的熟悉程度。因此在經濟新聞報導中,也常常能見到以體育運動作為源領域的隱喻映射。運動能非常恰當地體現經濟的運作,運動與戰爭不同,雖然競技性很強,但有必須遵守的游戲規則,通常體現出一定的規則性,這也反映出商務活動領域的規律性。常見的運動隱喻有:outsider、stalemate、key players、the front runner、a knockout blow、hurdles、to be shown the red card、the U.S. economy turned a triple play Thursday等。

3.水的隱喻

水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人們對水有直接的體驗。水可以置于容器中,可以流進流出,會聚集成江河海洋。水的流動往往是持續的,有一定的強度和力度等。人們將這些圖式概念投射到目標域的經濟領域里,就形成了“資金是流水”的隱喻概念。經濟活動的起伏就象海水一樣潮漲潮落,因此海水也是常用的概念隱喻。如cash flow、The market is flooded、The market is buoyant、The market has dried up、floating interest rate、…inflationary pressures may build up or bubbles may appear in financial markets、the new corporate advisory and money-management firm joins a rising tide of boutique investment banks等。

4.生物隱喻

把經濟活動與有靈的生命相比較也是常見的概念隱喻,生物隱喻包括了人類和動植物。

(1)人體隱喻

經濟被視為象人一樣的有機體,有生老病死,也有喜怒哀樂,并會呈現出有機體的各種活動方式,如in today’s infant electronic commerce market, producing new jobs at a healthy pace、markets seem to have qualms、economy was hurt badly by a global slowdown、businesses have been limping along、with BMW’s disastrous takeover of Britain’s Rover Group and DaimlerChrysler’s marriage now facing divorce、reports on the death of inflation are therefore much exaggerated等。人體概念域中的血緣關系也被映射到了經濟域,用來表示經濟組織間的所有權關系,如:the mother /sister /daughter company等。

(2)動物隱喻

商人和商務活動被喻為各種類型的動物或動物的行為,如:a bear market, bear trap, bear hug, bull market, bull position, lame duck, killer bees, cash cow, cat and mouse, trotting inflation, shark watcher, snake currency, butterfly effect等。

(3)植物隱喻

植物的生長過程常用于映射經濟的萌芽、繁榮、沒落或衰亡等發展階段。如bud, seed money, flourish, branch company, grass-root economy等。

5.交通和道路隱喻

人類對交通和道路的認知,源于直接的身體體驗及對空間的感受。在這個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的運動過程中,有起點、終點、起步、行程和路途中可能出現的障礙等。經濟發展本身就是一種運動和變化,與道路,以及運動概念的內部結構有相似性。常出現的隱喻概念有“經濟發展是道路/某種交通工具的運動”。同時事物的狀態、變化等也可通過道路隱喻概念來形象化,經濟的運動就像船、飛機等交通工具的運動。如flagship、float、anchor、create ‘ripples’ when moving in the ocean、a soft landing, steering a company through bad times、The program of labor market deregulation has been stopped in its tracks.等。

6.戲劇隱喻

金融市場通常變化多端,充滿不可預測性,也像戲劇一樣充滿了戲劇性,因此在商務用途英語中,戲劇也是常用的概念隱喻。如:banks…are still looking for a role, behind the scenes, Mr Grasso is famous for his showmanship, the Japanese still see high drama in the smallest setback。

由上述分析可見隱喻確實廣泛存在于英語商務語篇中。

三、概念隱喻在商務語篇中的功能

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隱喻的認知論和建構論,認為隱喻是語言中的普遍現象,是人類認識世界及文化的有力工具,同時又使所使用的語言簡潔、形象、生動。每當社會、文化、科技等有了新發展,涌現新思想和新觀念時,就需要有詞匯來再現這一切,大量新的形象和概念就應運而生。商務英語巧妙地運用隱喻的認知功能,擴大了語言的使用范圍,增強了語言的表達力,把讀者難以理解的概念形象化和直觀化。商務英語詞匯中這些具有獨特行業特點的詞匯承載了商務方面的理論與知識,有助于人們對經濟原理和運作的認知和理解。

此外,隱喻還具有在社會交往中加強親密程度的社會功能。在商務英語語篇中,有許多原本屬于隱喻的詞語因長期使用而成為約定俗成的表達,已被看作專門術語了。這些經隱喻化而約定俗成的詞匯使得從事商務和經濟活動的人們緊密地進行交流和溝通,從而體現出隱喻強烈的社會功能。

在商務活動與商務談判中,我們必須意識到隱喻的存在機制和功能,關注中英文兩種文化及認知方式的差異,從而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

①本研究的語料來自The Economist, The Financial Times, BBC及CNN等媒體的網絡新聞報道。

參考文獻:

[1]李明:商務用途英語中經濟類文本里的隱喻機制及功能[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 2005(2)

[2][6]Lakoff, G.&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篇2

關鍵詞 隱喻 語言認知 語境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70

Cognitive Mechanism of Metaphor Based on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Talk about Different Metaphorical Meanings of Dog

SHAN Lingyu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Abstract Metaphor is not just rhetorical device, but also a cognitive style, played a grea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guage. Metaphor of human experience as the bas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similarity, from a simple, specific source domain mapping through images illustrating a complex, abstract target domain. From the dog at three different metaphoric sentences talk, to explore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metaphor from context, thought and culture, and to reveal its complexity.

Key words metaphor; language cognition; context

1 隱喻認知的提出

隱喻機制的理論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將詞匯劃分成8類,即當前性、陌生性、隱喻性、裝飾性、創新性、拓展性、縮略性和更替性(altered)。雖然這種劃分似乎沒有一個統一的邏輯標準,但開啟了以語義學為基礎的隱喻研究的先河。后來意大利修辭學家、哲學家安貝斯塔 ? 維柯首次揭示出“語言形式是打開使用詞匯的人的心靈以至于整個社會中心理、社會和文化生活的一把重要鑰匙”發端于20世紀60年代的語用學理論則開啟了系統研究隱喻交際功能的新篇章。以dog 為例:

(1)Mike is a pet dog he keeps.

(2)The film must be a real dog.

這兩個句子當中都有dog一詞,其表層意思都是“狗”,但隱喻意義不盡相同。例(1)中的“dog”就是基本語義,動物屬類,“狗”,主人的情感伴侶。

例(2)中的“dog” 指質量很差的物品。而這兩層意義是以“dog”的字面意義――“狗”為基礎的,是主體在某種特定情境中的主觀意向表達。從語用學的角度來看,說話人似乎對對聽話人發出“警告”或“建議”,提醒聽話人這部電影或許“危險”、“劣質”,例2的語用含義是“這部電影不怎么樣,不要看了。”

從以上的例子看出,學習一門語言的關鍵,是把語言的詞、句等表層語義結構和里層概念結構匹配起來,達到概念流利(conceptual fluency),辨識目標語中的表層含義、概念隱喻和其交際中的意向圖式,這就涉及到概念整合理論框架中隱喻的認知。

2 概念整合理論的基本框架

從認知的角度對隱喻進行分析研究,跳出純語言現象的傳統研究方法的樊籬。認知隱喻學認為,“隱喻是我們對抽象范疇進行概念化是有利的認知工具”。正如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1980)在其所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提出,隱喻不僅是修辭手段,而且是人們認知世界的一種思維和行為方式――隱喻概念體系。

肇始于于20世紀80年代末,由美國學者吉爾斯?弗科尼亞(Gills Fauconnier)和馬克?特納在其合著的《概念整合的原則》(Principles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Fauconnier & Turner 2002)發展和完善該理論的框架。概念整合理論主張概念整合是一種人類基本認知機制,是基于一系列諸如類比、遞歸、概念包、知識框架等組成和控制(constitutive and governing)的連續性的網絡結構,基本元素包括與源域(source domain)和靶域(target domain)緊密相關的兩個輸入空間(input1, input2)、概念交集的類屬空間(Generic Space)和交互的復合空間(blend)。

概念整合理論強調的是新穎的概念化過程。類屬空間把輸入空間的交集信息整合為全新的層創結構,該結構遵循自身邏輯,在固有信息及文化認知的基礎上,呈現新的整合意義,或者說是預先儲存的信息的映現,在源域和靶域之間完成概念整合的動態化過程。

3 隱喻的認知機制結構分析

3.1 隱喻的本質

紐馬克認為,隱喻性語言占據英語語言的四分之三,有些是經反復使用已覺察不出隱喻意義的死喻,如“the mouth of a river”,有些是文體話語中的庫存隱喻,還有就是說話人根據自身體驗生成的創新型隱喻。無論哪種隱喻,其本質是一種跨不同概念域間的映射關系

如:a莎朗?斯通承認,為了不至于扮演性感金發女郎的角色,她必須抗爭。

b在經濟困難時期,關閉已帶來繁榮的自由貿易之門是一種本能。

在a句中,kitten(小貓)被歸類為逗人喜愛的小寵物,用作隱喻常常指非常性感、樂于調情的女人。在b句中,door(門)本來用來開啟和關閉建筑物、櫥柜或機動車輛,這里將其含義延伸,它的隱喻含義與進入組織、獲得機會等意義有關。

隱喻是用語言形式來表達超語言行為的微妙特征,紐馬克(2001:85)指出,隱喻必須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產生,也就是說情景因素對創造隱喻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2 隱喻認知的情景信息

(1)微觀情景信息,即語境,包括上下文、交際的時間、地點、話題、方式、交際者的相互關系等。語境是人們進行話語活動的依據。運用語言形式的恰當與否,能否取得最佳的表達效果,取決于語境,而不是評論詞語本身的優劣。根據語用學分析,語境因素參與到決定句式字面性語義內容的過程當中,承載隱喻闡釋的并不是孤立的句式或句式類型,而是語境中的句式。

如馬丁?路得?金在他的《我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的著名演說中,大量生動的隱喻置于非暴力抵抗爭取人權運動的語境中,將一些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取得了極為強烈的認知和修辭效果:他把“希望”比成“燈塔”和“倉庫”;把“物質財富”比作“寬闊的海洋”;把“正義”比作“金庫”和“宮殿”等。全文至少用了17個隱喻。生動形象的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對自由平等的渴望表達得暢快淋漓,一瀉千里。

由此看出語境是受話者在話語過程中提取、構建并加工話語假設的背景,而話語假設當且僅當在該語境中才具有關聯性。

(2)宏觀情景信息,即地理、文化、社會、政治背景等諸多文化因素,是表達和理解意義的關鍵。

語言是文化信息的載體,語言中的隱喻當然也植根于文化,折射出某種特殊的文化結構和色彩。隱喻的使用者和受用者之所以能達到交際的目的,共同的文化根基是關鍵因素。比如,生活在臨海地理環境的人,語言表達上多采用與海洋相關的語匯表達隱喻,如:fish in the air (緣木求魚),miss the boat (坐失良機)等;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當西風吹起時,英國正是萬物復蘇的季節,西風給英國人帶來的是溫暖和濕潤,帶來的是春天的氣息,因此,著名浪漫主義詩人詩人雪萊在 “西風頌”里是這樣贊頌西風的: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詩人把西風比喻成希望和力量,象征蘊含生命力的春風。

除了地理疆域因素,隱喻與社會歷史、、神話傳說、民俗風情都有聯系。如,歐美人表達“慘敗”會說“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鐵盧);無獨有偶,漢語亦有“敗走麥城”之說。英語隱喻有“Achilles’heel”(致命的弱點),漢語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說等。

隱喻作為一種語言使用現象,語言系統中的一種操作,具備一定的語境規約性。Ortony認為隱喻表達的第一要素語境,根據以上所說數據驅動程序來解讀某一隱喻性詞匯、句子。

3.3 隱喻認知與思維

認知隱喻學的哲學基礎是體驗哲學,而體驗哲學強調心智的體驗性和思維的隱喻性。

心智的體驗性是指人們在對客觀世界感知體驗的基礎上通過認知加工獲得的經驗,是一種高層次的心理活動,包括推理、判斷、選擇、想象,知識和知識創造性思維。萊考夫等認為,人類的概念系統(思維過程)是通過隱喻來建構,就是以一個認知域的經驗來理解另一個認知域的經驗,源域的部分特點被映射到靶域上,后者因前者使語義理解變得容易。

3.4 隱喻與跨文化交際

每一種經驗都是有文化預設背景的,或者說文化在體驗本身中得以體現(不同民族可能有某些相同的經驗積累,催生出相似的隱喻表述,如英、漢語中都有方向性詞語來描述人的心理狀態,漢語常說“情緒高漲”,英語有:Her spirits were high with the hope of seeing Nick in minutes rather than hours. (她很興奮,因為只消等上幾分鐘而不是幾個小時就有希望見到尼克了)。另以動物隱喻為例。由于人類對某些動物的習性、特征和習慣具有共同的認知基礎,因此基于這些動物表象的認知,不同語言的概念隱喻有重疊現象,如蛇(snake)在中英文化中都是讓人恐懼產生厭惡的動物,英語以snake 為中心的詞語有a snake in the grass(潛伏的危險),漢語則有“佛口蛇心”之說。

但是,不能否認的是,不同群體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對某些現象或事物的確有不同的經驗內涵和價值取向,這種不同的價值觀也滲透到隱喻化的思維過程。如漢語中“龍”在中國人的信仰中是最神異的靈獸,象征吉祥、尊貴、神圣,是中華文化的元色,體現美好的意義,如“龍騰虎躍”、“龍鳳呈祥”。而英語文化中“dragon”(龍)則是一個張牙舞爪、令人生畏的怪獸形象,是兇險、罪惡的化身,與上帝作對的惡魔撒旦(Satan)被稱為the great dragon。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日益深化,不同文化處于不斷的碰撞和交織中,漢英隱喻也在不斷交融與互鑒。透過隱喻我們可以洞悉文化在認知中的異同及其理據,對跨文化交際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4 結語

用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語言很復雜,隱喻式的語言俯拾皆是。認知隱喻觀認為人們通過具體事物的認知模式(或意象圖示、框架等)認識和構造對他事物的認知模式,即實現跨域映射,隱喻也因此產生。隱喻的認知是認知結構、文化心理、語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熊學亮.認知語用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篇3

摘 要: 概念圖以直觀形象的方式有效呈現思考過程及知識關聯,不僅可以幫助高職生理解和記憶聽力材料,提高英語思維能力和信息技術能力,而且可以增強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更新高職英語口語教學策略。

關鍵詞: 概念圖 高職英語口語 教學研究

我國《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實現信息技術和教育的全面深層次融合的發展目標。依托信息技術,高職英語口語教學可以使學生擺脫“啞巴英語”的困擾,真正提高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使學生高水平就業如虎添翼。

一、高職學生口語水平現狀分析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和各類英語測試及對學生的調查問卷中發現,影響高職學生口語表達的最重要因素依次是漢語思維、語音和Z調、詞匯量、語法、表達內容的豐富程度。為了解決英語思維能力及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問題,筆者嘗試在高職英語口語教學中引入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信息技術研究成果――概念圖,以幫助學生提高英語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這在高職英語口語教學中是首次嘗試(截至2015年12月31日止中國知網期刊文獻檢索),希望為改進高職英語口語教學提供一定借鑒。

二、概念圖簡介

概念圖(Concept Map)又稱為概念構圖。1984年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諾瓦克教授(D. Novak)把概念圖定義為:用來組織和表征知識的實用工具,是一種以科學命題的形式顯示概念之間的意義聯系,并用具體事例加以說明,從而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機聯系起來的空間網絡結構圖。概念圖通常將有關某一主題不同級別的概念或命題置于方框或圓圈內,再以各種連線將相關的概念和命題連接,這樣就形成了關于該主題的概念或命題網絡,從而以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學習者的知識結構及對某一主題的理解[1]。

概念圖的典型表現形式是圖形組織器(Graphic Organizer),圖形組織器能夠通過特定的圖示隱含某種特定的思維結構關系,為教學者和學習者提供一種使用和加工信息的認知支持框架,即一種圖形組織器通常就代表一類思維模式或者認知方法。借助認知工具,學生能獲得充分的感知信息,產生意義構建,從而促進認知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2]。

三、基于概念圖的高職英語口語教學策略

(一)運用概念圖提高學生英語思維能力

通過課堂調查筆者了解到高職學生對概念圖一無所知或者不熟悉,因此可以通過概念圖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同時使學生直觀了解學習內容,把握對話的框架結構和邏輯關系,增強語篇理解能力,提高英語思維能力。

下面以徐小貞總主編的“新職業英語?行業篇?IT英語”Unit 3 “Product Test” Listening Task 3 為例做詳細說明?!癟he topic for listening task 3 is that a technician comes over to the customer’s house to fix the problem.”,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對話的邏輯關系,教師采用了“魚骨圖”這一圖形組織器把重要命題的因果關系表達如上:

同時課堂上教師把對話中的2個重要命題“Not to Install the Software from the CD”和“Wrong Router”設計成空缺,設計配套問題引導學生填空:(1)What is the problem in the customer’s computer ? (2)Do you know the reasons ? (3)How to fix the problem ? 師生一起展開對話,填充概念圖相關命題,迅速準確地理解對話中概念間的關系,協助學生逐步建立概念圖中的概念及不同命題之間的連接,培養英語邏輯思維能力。會話中還激發了學生的語言表達欲望,加強了理解和記憶,增強了語篇理解能力。

下面以Unit 3 “Product Test” Listening Task 4為例進一步說明。“The topic for listening task 4 is that ENet Company has finished the LAN for McDonald’s and two technicians are tailing about the LAN testing.”,局域網的測試步驟十分復雜,共有10個步驟,不容易理解和記憶。教師采用“流程圖”這一圖形組織器可以使對話化繁為簡,讓這一困難迎刃而解,如圖二所示:

(二)運用概念圖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把上面聽力材料轉化成概念圖給學生正確輸入以后,接著訓練學生的輸出能力――口語表達。上課前兩周教師根據高考英語成績和性格特點對全班同學進行異質分組,總共分為14個學習小組,每組3名同學,角色分別為小組長、繪圖員和匯報員。每次作業都進行角色輪換,使每個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及小組合作能力尤其是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得到鍛煉。分組完成后教師提前2周把作業布置給學生提前準備。上課前一周各組組長將本組協作繪制的概念圖和對話臺詞通過QQ群發給教師審核。教師通過14張小組繪制的概念圖綜合判斷學生的理解水平和學習難點,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下面以徐小貞總主編的“新職業英語?行業篇?IT英語”Unit 3 Speaking Task 3為例做詳細說明。學生的具體任務是:Work in pairs. A technician is meeting a customer. Role―play it according to the instructions below.

Technician Client

Greet and introduce yourself. Greet and ask for help.

Require to see the computer. Agree.

Check and test it Ask about the results.

Explain in detail. Express thanks.

上面是學生首次做的其中一幅概念圖,如圖三所示:

通過分析學生的概念圖和對話稿,教師發現部分學生沒有真正掌握概念圖和對話之間的關系,他們只會把對話提示排列成“流程圖”,更不知道如何借助概念圖幫助自己提高口語表達能力。于是教師及r調整教學重點:如何選擇概念,確定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給各級概念排序及如何連接成完整的概念圖。更新教學難點:如何選擇連接詞。

上面是學生修改后的其中一幅概念圖,如圖四所示:

學生修改后的概念圖表達內容更為豐富:不僅自己設置了交際情景――上門維修電腦,而且表達了維修電腦的前因后果及具體的操作步驟,同時在概念圖中遷移了自己掌握的專業術語如blower, router URL, reset,實現了信息技術與英語口語的初步融合。

調整教學策略后教師驚喜地發現:同一主題,不同組別甚至同組學生的口語表達思路完全不一樣,每位同學都發揮出自己的創新能力,學生都以自己的創新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欣賞為榮,杜絕了抄襲作業現象。因為教師沒有設立標準概念圖,學生的思維和表達采用多元評價,更具可操作性。所謂多元評價,是繪圖評價等級綜合以下信息:信息重現程度;構圖是否清晰;層級是否分明;使用聯想程度及色彩使用程度。而口語評價等級則是語音語調標準程度;語法準確性和復雜程度;詞匯準確性及豐富程度;表達的流利性、連貫性及內容豐富程度。

教師還發現:有的學生主動將課外學會的IT專業知識和專業術語遷移進英語的構圖中,完全用專業術語來解決英語問題,達到了自主學習、創新學習,專業知識和英語融合的效果。例如有的學生構圖和會話中自主使用了blower, Router URL, reset, CPU, video card, blue screen, restart, debugging, popup the dialog, modified, antivirus, DNS server 等多個IT專業詞匯,口語表達中更具專業素養,使客戶更信服,對話詞匯及表達內容更具豐富性。口語表達時腦海里可以瞬間呈現概念圖中句子間的邏輯關系或者句子中的關鍵詞,使語言表達更加連貫和流利,克服了以前死記硬背對話的習慣,減輕了口語表達時的焦慮和緊張。

四、結語

教師對如何利用概念圖理解和記憶英語聽力材料,以及借助于概念圖如何提高英語口語表達水平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教學實踐表明,概念圖應用于英語聽說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和信息技術能力,而且可以提高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對高職英語教學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2]胡小勇,王泳,容梅.概念圖教學實訓教程(第一版)[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4,8.

[3]莫穎.基于元認知策略的高校英語口語訓練是在研究[J].高教論壇,2015(6):58-60.

[4]陸潔瑜.英語口語大賽對高職英語口語教學質量監控的有效性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8):156-158.

[5]張園,于寶明,胡國兵.基于概念圖的高職電子技術課程評價實踐與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4(2):39-42.

[6]王越.克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口語焦慮的課堂教學策略分析[J].高教論壇,2014(7):64-65.

篇4

關鍵詞:功能安全 整車控制器 危害分析和風險評估 仿真

中圖分類號:U469.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3(b)-0081-06

Conceptual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Vehicle Controller Based on Functional Safety

Zhang Zhenwang Liu Shuying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Vehicle functional safety standards,the conceptual design is carried out for electric vehicle controller. On this basis, the project definition, hazard analysis and risk assessment of vehicle controller were completed,then the functional safety level and target were determined. Finally, an simulation mode was established to conduct the simulation test at the conceptual design of vehicle controller. 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sign can satisfy the vehicle functional safety standards. The functional safety conceptual design of vehicle controller was realized, which has a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safe development of vehicle controller.

Key Words: Functional safety; Vehicle control; Hazard analysis and risk assessment; Simulation

電子技術集成化的快速發展及其在汽車上的大量應用極大地推動了汽車產業的發展,汽車對電子技術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的同時,汽車電子電氣產品所帶來的安全問題越發重要,例如:因各種汽車電控系統軟硬件故障而不斷出現的汽車召回事件。而整車控制器作為電動車的控制單元,是整車控制系統的核心,負責傳遞整個電動汽車的動力,保證行駛過程中汽車的動力性以及對整個汽車的能量進行控制管理。因此,為了保證復雜系統下的安全,ISO26262道路車輛功能安全標準應運而生。

ISO26262從2005年11月起正式開始制定,經歷了大約6年左右的時間,于2011年11月正式頒布,成為國際標準。道路車輛功能安全標準分為10個部分:術語、功能安全管理、概念階段、產品開發-系統層、產品開發-硬件層、產品開發-軟件層、生產和操作、支持過程、汽車安全完整性等級導向和安全導向分析、指南[1]。具體架構如圖1所示。

1 整車控制器的概念設計

整車控制器是整車控制系統的核心,負責傳遞整個電動汽車的動力,保證行駛過程中汽車的動力性以及對整個汽車的能量進行控制管理。

1.1 項目定義

整車控制系統以整車控制器VCU作為Powertrain控制核心和網關,還包括電池管理系統BMS,電機控制系統MCU等。整車控制器的主要功能監測電池的電流、電壓、溫度和荷電狀態SOC,根據加速踏板和制動踏板傳感器采集加速踏板/制動踏板狀態進行扭矩解析和再生制動等功能[2]。系統架構圖如圖2所示。

根據ISO26262項目定義中的相關內容,整車控制器的工作環境主要分為車輛行駛、轉彎、避讓、超車,以及在不同的天氣情況下比如晴天、雨雪、濕滑路面等。實現功能是整車控制器檢測和控制各個電子器件的運行,故障報警以及處理保護駕駛員的行車安全[3]。

1.2 危害分析與風險評估

整車控制器的危害分析與風險評估的作用主要是辨別其可能的危害,確定可能存在的風險,確定安全等級ASIL和安全目標。

1.2.1 完全等級ASIL概述

ISO26262中提出了確定功能安全等級(ASIL)的方法,安全等級范圍是A、B、C、D,其中ASIL A安全等級最低,ASIL D安全等級最高。在整車和系統電子設計時,需要確定所設計項目的范圍[4]。基于項目定義,確定項目的安全目標,避免不合理的風險。ASIL使用3個參數進行評估,分別是:危險對駕駛員或其他交通參與人員造成傷害的嚴重程度S,危險所在工況的發生概率E,危險涉及的駕駛員和其他交通參與人員及時采取控制行動避免特定傷害的能力C[5]。其分類如表1~4所示。

1.2.2 危害分析與風險評估

在整車控制系統中主要故障分為過度加速和o意圖的發生制動力(電機冷卻系統失效),無意圖的方向發生驅動力。

(1)過度加速。

嚴重性:過度加速導致電機扭矩過大,電機溫度升高導致電機失效,如果行駛在正常情況下很可能發生碰撞,對駕駛員造成人身傷害定義嚴重度為S3。發生概率因為過度加速在平常的駕駛情況下發生不是很頻繁,因此定義為E2??煽匦远喽燃铀賹е率В{駛員在獲知后由于慌張很難有效控制,可控性為C3。

(2)無意圖的發生制動力。

嚴重性:無意圖的制動在正常駕駛情況下很可能造成后面車輛閃躲不及時造成碰撞危及駕駛員的生命定義嚴重性為S3。發生概率在正常駕駛狀況下電機具有溫度檢測,當冷卻系統失效時,會及時提醒駕駛員故障發生概率定位E2。可控性當故障發生駕駛員獲知后及時處理避免發生危險可控性定位C2。

(3)無意圖的方向發生驅動力。

嚴重性:正常行駛情況下發生無意圖的方向驅動力很可能造成車輛偏離正常行駛軌道與周圍車輛發生碰撞或者沖向綠化帶,這會造成駕駛員一定的生命危U定義為S3。發生概率正常行駛情況下發生概率較小定為E1??煽匦詿o意圖的驅動力發生時駕駛員一般很難及時做出反應定義為C3。

經過危害分析與風險評估后得到安全目標如表5所示。

通過功能安全目標得出功能安全要求,然后分給項目的初始結構以及外部量。主要包括故障的檢測指示,失效的緩和處理,整車控制器最高安全等級為ASILB,在設計整車控制器的時候按照安全等級進行設計,使損失降到最低[6]。具體的安全措施為以下幾點。

(1)VCU進行自檢。若自檢失敗,儲存故障碼。

(2)若無故障閉合VCU,VCU對電池管理系統、電機控制系統、高壓系統進行監控。

(3)增加系統的冗余設計,減小失效率,實現安全目標。

2 仿真測試

根據汽車電子V模型開發流程,需要對整車控制器的概念設計進行建模仿真測試。該文借助MATLAB/Simulink提供強大的圖形化建模服務,對電動汽車的整車控制器進行模型搭建。通過采集開關、檔位開關等數字信號,以及加速踏板、制動踏板等模擬信號[7]。綜合判斷相應的模式,根據當前狀態進行故障處理發送扭矩命令以驅動或制動車輛。

2.1 整車控制器的建模

對電動汽車整車控制器的仿真首先我們應該建立仿真模型,主要包括IO口數據采集系統、模式轉換(啟動模式、制動模式、驅動模式)、整車控制系統、故障處理系統如圖3所示。

IO口主要負責采集開關、檔位等數字信號,以及加速踏板、制動踏板等模擬信號,根據采集的信號判斷電動汽車處于何種模式,整車控制器主要負責監測電機扭矩、溫度,電池荷電狀態、溫度等變化,如果發生故障則顯示故障并由故障處理系統處理返回正常數值。

啟動模式:駕駛員未踩下加速踏板和制動踏板,電機根據整車控制器提出的需求扭矩命令輸出力矩是電動汽車保持靜止狀態或維持在某一低車速狀態。

驅動模式:在電動汽車正常行駛中,如果駕駛員踩下了加速踏板,車輛就會進入正常行駛驅動模式。駕駛員對車輛驅動力矩的需求體現在加速踏板的操作上。

制動模式:只要是制動踏板開度不為0就會進入制動能量回收模式,制動能量回收只是一個補充,用于回收部分制動能量。

2.2 整車控制器測試驗證

通過故障注入的方法對整車控制器的性能進行驗證,通過IO口注入故障,并對多度加速、無意圖的發生制動力、無意圖的方向發生驅動力等故障進行了測試,測試的數據如表6所示。其中可控率=故障處理次數/故障注入次數。

由表6的測試數據可知,整車控制器能夠檢測出注入的故障,并且通過相關操作處理故障,從而使失效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滿足ISO26262道路安全標準,實現了概念階段整車控制器的功能安全設計。

2.3 駕駛性能測試

為了驗證整車控制器VCU能否準確且有效地接收加速踏板和制動踏板的真實信號,能夠控制電機輸出正確的需求扭矩。該文通過模擬車輛在加速、起步和制動時的狀態,判斷整車控制VCU的性能,從而確定整車控制器VCU是否到達設計的目標。

起步測試:測試開始時點火開關處于Start狀態,在時間為9 s時踩下制動踏板,使制動踏板的開度達到100%,將整車的檔位達到前進擋D檔,松開制動踏板后,若此時未踩下加速踏板,則車輛進入蠕行狀態(即車輛未踩下油門以某一低速行駛),從圖4中可以看出,在14 s松開制動踏板的同時,電機的輸出扭矩在逐步增大,整車的速度也隨之增高,當車速達到4 km/h時,電機最大的輸出扭矩為35 Nm,隨著車速超過4 km/h時,電機的輸出扭矩在逐漸減小,最后車輛以一定的速度勻速行駛,電機的穩定輸出扭矩約為6 Nm,與設計要求符合。

加速測試:加速測試主要是驗證整車的動力性能,能夠很好地控制電機的輸出扭矩,在32 s時制動踏板,使制動踏板的開度達到100%,此時電機的輸出扭矩迅速增加,并且達到最大輸出扭矩后又下降進入恒功率區,在50 s時,使加速踏板松開,車輛進入滑行狀態,電機在此時輸出很小的負扭矩,整車的速度在逐漸減小。根據整車加速測試的結果分析得出整車控制器VCU滿足加速設計的要求。

制動測試:在88 s,踩下制動踏板使制動踏板開度達到100%,電機輸出較大的負扭矩,整車進入制動能量的回收,隨著整車速度的減小,電機的輸出扭矩也在減小,當整車的速度下降為0時,電機的輸出扭矩也變0。當整車的速度下降為0時,使制動踏板松開,車輛進入蠕行模式。根據整車制動測試的結果分析得出整車控制器VCU滿足加速設計的要求。測試仿真曲線如圖4所示。

3 結語

ISO26262為從事于汽車相關的研發機構和生產企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尤其是在汽車電子產品快速發展的趨勢下,表現尤其重要。在此背景下,文中基于ISO26262,對整車控制器進行了項目定義、風險分析與評估,并確定系統的ASIL等級B,提出功能安全要求和安全目標。同時運用Simulink軟件對整車控制器進行仿真,通過故障注入的方法對整車控制器進行測試,測試數據表明滿足ISO道路安全標準。

參考文獻

[1] ISO 26262,Road Vehicles Functional Safety―pat1:vocabular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for Standards[S].2011.

[2] ISO 26262-3:2011(E)Road Vehicles-Functional Safety[S].Geneva IEC,2011.

[3] 姜海斌.純電動車整車控制策略及控制器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0.

[4] 還宏生.汽車設計中的安全要求及ISO26262標準[J].檢測與維修,2012(10):41-43.

[5] 李娜,孫文勇,寧信道.HAZOP、LOPA和SIL方法的應用分析[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2,8(5):101-106.

篇5

科技的進步需要知識的發展創新,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的時代,是創新的時代,誰能更多的掌握知識把控人才,誰就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知識的發展再教育,科學合理的教育模式是培養高端人才的主要渠道。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教育的根本出發點,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是宗旨。一名學生的培養接受知識的主要渠道是通過課堂教育實現。新課改就是通過轉變課堂教學的方法,轉變師生的傳統觀念,重新定位學生和教師的角色,使教師由教學的組織者轉變為參與者,和教學的促進者。學生是發展的主體,是教育的改革的主體。教學理念的轉變應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

1 新課改形勢下高職英語教學的特點

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形勢日益嚴峻,英語的應用范圍迅速擴展。時代的發展對英語教學也相應的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職英語新課改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新課改的標準和新教材都適應時展的需要,進一步優化英語教學的過程,細微分解英語學習中注意的學習要點。這一改革也給高職英語教與學帶來新的考驗。

1.1 實用為主,應用為目的的教學思想

從整體上講新課改下高職英語教學的要求,明確提出英語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備聽,說,讀,寫,譯的能力??梢越柚~典翻譯英文的相關資料和書籍。在涉外交際的日?;顒雍蜆I務活動中靈活熟練的運用英語口語和書面表達。并為以后的英語學習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高職教育是培養,技術,管理,服務等領域的專業人才。英語課程不僅要為學生打好語言基礎,更應注重學生口語在實際涉外活動中的應用能力的培養,積極本著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把學習英語語言技巧和口語應用作為主攻方面。

1.2 因人而異的教學要求

基于目前高職,高專,成人高專學生入學時英語水平的高低不同之分,高職英語教學分成兩級以滿足實際教學的需要。對不同的學生實施分級指導學習,從不同的英語知識水平面對學生進行指導學習。級是標準要求,水平高的學生要符合“級”的要求,入學時學生的英語水平也要符合“級”的要求。學生在符合實際情況的指導教學方法下,經過學習一段時間后達到“級”的要求。隨著學生英語水平的不斷提高要重視英語語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切實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2 高職英語教師在新課改理念中角色的轉變

老式的英語教學方法,采用填鴨式的灌輸方式,一成不變的機械式英語教學程序,沉悶的課堂使學生被束縛,無法開拓學生的思維,不能及時的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許多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因此轉變師生角色極為重要。

2.1 由教學的純組織者轉變為課堂情景氣氛的創造者、參與者

要想學好高職英語這門學科,教師要轉變教學思維,變換角度,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積極著力于提高課堂氣氛,更多的開展課堂英語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英語知識,完成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準備課程時既要覆蓋將要學習的知識又要復習原有的知識,將知識穿插在活動中,以學生為中心,了解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愛好。給學生以足夠的學習空間,而老師則漸漸的轉變為課堂的參與者。

2.2 由單純的教學者變成科研者、學習者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提高師資隊伍的綜合能力,特別是教師教學中的科研能力尤為重要?,F階段的高職英語教師要求具備良好的教學素質和教學中對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實際研究的能力。教師要以一個研究者的心態去看待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積累經驗分析實踐中的問題,對自身的行為也要做到時常反思。將研究的經驗和成果進行總結。

3 引導調動學生學習情緒,轉變學習方式

英語學習當中情緒是否高漲對英語的學習十分重要,這一非智力因素的動力是不可忽視的。教師要善于調節學生的學習情緒,因為學生在積極的情緒狀態下更容易理解接受言語累知識的指導,使學生更有激情與老師同學交流學習英語知識。情感因素不僅影響學生學習的短期效果,還關系學生自身的長遠發展。積極調動掌控學生的學習情緒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手段。

3.1 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

尊重和鼓勵學生是教師教學的小竅門,也是了解學生的重要體現。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麻煩,很多問題的難易程度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也高低不同,同時很多學生有著不同的自尊心。老師用科學的方法和和藹的態度去關心和鼓舞學生是非常必要的。很多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很在意,老師對學生的肯定是學生學習的巨大推動力,也使得學生可以更自信的投入到學習當中。學生學習情緒的調動可以讓學生帶著熱情去學習,積極的參加到學習當中完成所有的學習任務。學生真正轉變成課堂的主體。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3.2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每位學生能否自主的學習事關教學的成敗。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要留給學生一定的自由空間和自由時間,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并利用英語這門學科進行交流和工作。以完成某些項目。

篇6

目前,設計知識管理已成為國內外許多研究機構、大學、企業的研究熱點,如美國NIST的設計知識庫項目[2];歐洲WISE工程知識管理項目[3]、MOKA項目[4];韓國LG公司資助的知識管理項目[5];國家863資助的知識管理平臺研究[6]等,但還沒有一個實用的能支持概念設計知識重用的系統,對它的研究也還停留在理論準備階段。

本文在研究了基于本體的的概念設計知識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框架,研究了用戶對本體的定義、對知識結構內容的自由擴充以及概念設計知識的檢索方法等關鍵技術。

1、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建模

1.1 概念設計知識分類與表達

概念設計是對設計問題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眾多解的設計階段[7].概念設計從不同的角度有多種定義[8].一般認為,概念設計是指以設計要求為輸入、以最佳方案為輸出的系統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個由功能向結構的轉換過程。

圖1描述了一般概念設計的工作流程,它包含綜合與評價兩個基本過程。綜合是指根據設計要求,運用各種分析、設計方法推理而生成的多個方案,是個發散過程;評價則從方案集中擇出最優,是個收斂過程。概念設計是將所設計的產品看成一個系統,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去分析和設計。具體說,概念設計就是將設計對象的總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機聯系的若干功能單元,并以功能單元為子系統進行再次分解,生成更低一級的功能單元,經過這樣逐層分解,直至對應的各個最末端功能單元能夠找到一個可以實現的技術原理解。概念設計的主要任務是功能到結構的映射,概念設計過程主要包括:功能創新、功能分析和功能結構設計、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確定、功能載體方案構思和決策。

根據概念設計的過程及人在設計時的認知特點將概念設計知識分為元知識和實例知識(其分類如圖2所示)。元知識中主要包括功能知識、技術原理解知識、結構知識等。實例知識中主要包括方案設計實例、技術原理解實例、產品實例等知識。

(1)功能知識。主要描述產品完成的任務,描述產品的功能及功能子項。描述產品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功能內容、實現參數、性能指標等;

(2)技術原理解知識。描述產品功能及功能子項的原理解答。它的表達要復雜些,一方面可用文字、數字表達它的說明、解答參數,另一方面,要有圖形支持產品原理解答;

(3)結構知識。描述產品的結構設計狀況,是對原理域知識的細化和擴充,是求解原理解的結構載體,可描述產品關鍵部分的形狀、尺寸和參數。產品功能 結構的映射(簡稱為功構映射)就是對產品的功能模型進行結構實現的求解,是將產品功能性的描述轉化為能實現這些功能的具有具體形狀、尺寸及相互關系的零部件描述。在這里功能是產品結構的抽象,是結構實現的目的;而結構則為實現某功能而選用的一組構件或元件。功能 結構間的關系一般而言是多對多的映射關系。一個功能可能由一個或多個特征或元件實現,而一個特征或元件也可能完成一個或多個功能;

(4)實例知識。已成功或失敗的設計范例,包括方案設計實例,產品結構知識實例、技術原理解實例等。它包含了更多的實際因素,是類比設計和基于實例推理設計的基礎。

以工程機械中某型滑模式水泥攤鋪機為例,總功能為攤鋪水泥路面,總功能可細分為滑模作業、控制作業等功能,滑模作業功能又可細分為提水泥漿、擠壓成型等功能。其中某個功能的實現可能會由幾個結構組合而成,例如滑模式水泥攤鋪機滑模作業功能就是由螺旋分料器、刮平板等幾個結構一起才能實現。圖3為該水泥攤鋪機的功能層次定義和功能分解結構舉例。該產品所對應的結構分解則如圖4所示。圖5中給出了對于滑模作業功能的技術原理解簡圖、技術原理解的評價、參考產品,以及實現該功能的說明等相關的知識。

如何利用計算機技術對概念設計予以支持,對概念設計知識進行有效的管理,至今仍沒有較好的解決方法。目前的知識建模主要是專家系統,最常用的知識模型包括框架、產生式規則、語義網絡、謂詞邏輯等。專家系統的知識建模主要側重符號層的系統實現,很少考慮動態的,非結構化的知識,造成專家系統解決問題的局限性,使得專家系統不能解決大型復雜問題。

本體作為“對概念化顯式的詳細說明”[9,10],研究領域內的對象、概念和其他實體,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很好地解決概念設計知識的表達、檢索和重用等問題。采用本體描述概念設計知識可以支持細粒度的產品語義信息的描述,可以形式化地定義特定領域的知識,如概念、事實、規則等;支持語義層面的集成和共享,基于本體的知識定義可以對知識作普遍的、無歧義的語義解釋,可以保證不同使用者之間進行語義層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1.2 本體建模過程描述

本體是某一領域的概念化描述,著意于在抽象層次提出描述客觀世界的抽象模型,它包括兩個基本的要素: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系。本體的構建必須滿足以下的要求:對目標領域的清晰描述;概念或概念之間關系的明確定義;一般性和綜合性原則。本體可以有多種表述方式,包括圖形方式、語言形式和XML文檔形式等。

基于本體的產品概念設計知識建模過程包括3個階段:

(1)產品概念設計知識目標確定。產品概念設計知識定位,概念設計知識的定位決定本體構造的功能需求及最終用戶。

(2)產品概念設計知識本體分析與建立。根據需求分析,確定該領域的相關概念及概念屬性,并用XML語言進行形式化描述。這個階段是建立概念設計知識本體的關鍵環節,直接影響到整個本體的生成質量,同時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階段。

(3)產品概念設計知識本體評價。對所創建的本體進行一致性及完備性評價。一致性是指術語之間的關系邏輯上應保持一致;完備性是指本體中概念及關系應是完善的。我們稱該3階段的組合為產品概念設計知識本體建模的一個生命周期(見圖6)。

1.3 概念設計知識的本體表示

在此我們以工程機械中滑模式水泥攤鋪機為例,結合圖3~圖5中的實際知識,從概念實體、概念屬性及概念間關系等方面來說明產品知識、功能知識、技術原理解知識、技術原理解實例等概念設計知識的本體表示,通過概念蘊涵、屬性關聯、相互約束和公理定義等方法揭示了概念間的本質聯系,形成一個語義關系清晰的產品概念設計知識模型。建模采用目前最新的OWL語言描述。

表述的語義為一個滑模式水泥攤鋪機繼承了一個產品的所有屬性,此外還具備了關系屬性:攤鋪能力,同時,又對屬性攤鋪能力作了限制:只能應用于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領域,且取值變化只能在攤鋪寬度中(省略了關于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類似屬性的定義,如攤鋪厚度和攤鋪速度等)。

(3)功能知識類

1

1

表述的語義為一個功能知識只有一個功能名稱,且最少具有一個相關產品(省略了功能知識類似屬性的定義,如功能編號、功能說明、創建人、創建時間、存儲位置等)。

(4)功能技術原理解類

表述的語義為一個功能技術原理解具有對應的功能名稱,相關的技術原理解簡圖(省略了技術原理解類似屬性的定義,如評價、參考產品、創建人、創建時間、存儲位置等)。

上述描述中,使用類公理(subclassof)描述了兩個類(概念)之間的繼承關系,如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類是產品類的子類。在描述類屬性時,使用關系屬性(objectproperty)描述了類的某個屬性同時也表示了兩個類之間的某種關系,如攤鋪能力既是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類的一個屬性,同時也表達了和攤鋪寬度類之間的對應關系。另外,使用屬性公理domain和range表示屬性的應用領域和屬性的取值范圍,如屬性攤鋪能力只能用于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類,且它的取值只能是攤鋪寬度數據集。

1.4 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的特點和優勢

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可以讓設計人員更好地重用已有的概念設計知識,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具有以下的一些特點或優勢:

(1)支持用戶定制知識類別。產品概念設計過程中,需要運用多種類型的知識,如:功能類、功能技術原理方案解類等。這些知識的描述和使用有著不同的特點,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來處理?;诒倔w的設計知識建模允許用戶對設計中知識類別加以定制,針對每一類別定義其描述屬性,從而較好的解決了概念設計中多來源多類型知識的表示問題。

(2)支持概念共享的知識庫構建。概念設計知識本體的構造澄清了概念設計領域知識的結構,為概念設計知識的表示打好了基礎,而本體中統一的術語和概念也使概念設計知識更好地共享成為可能?;诒倔w的概念設計知識表示在區分不同知識類別的同時,建立起概念間的共享聯系。通過概念間的共享機制,避免了設計知識庫的數據冗余和數據不一致問題,方便了知識的建模錄入、檢索及統計處理。

(3)多視圖和基于本體概念的知識檢索。在目前的應用系統中一般采用基于關鍵字的數據庫查詢方法,由于其數據庫組織不是建立在能夠表示概念之間的關系、事實和實例的領域模型的基礎上,因此無法實現智能查詢和信息推理,也就無法解決語義異構性問題。由于不同的組織和人員可能使用不同的詞語表示同一個含義,因此查詢系統得不到意義相同但用詞(語法)不同的內容。當需要對多個數據源進行查詢的時候問題更為明顯,多意詞和同義詞會使查詢得到許多不相關的信息,而忽略另外一些重要信息。

在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中由于具有統一的術語和概念,知識庫建立在本體的基礎上,使得基于知識的設計意圖匹配成為可能。采用基于知識、語義上的檢索匹配,對用戶的檢索請求,通過查詢轉換器按照本體把各種檢索請求轉換成對應的概念,在本體的幫助下從知識庫中匹配出符合條件的數據集合,解決了語義異構的問題。

從人在設計時的認知特點出發,可以采用基于功能分解樹的功能設計知識檢索視圖、基于產品分解結構樹的結構設計知識檢索視圖,還可以利用本體中已定義的概念定義其它知識檢索視圖,比如需求功能知識檢索視圖、軟件工具使用知識檢索視圖等,實現基于知識檢索的設計意圖的匹配。

2、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

2.1 概念設計知識管理系統結構

結合工程機械行業的實際,本文提出了圖7所示的基于本體的產品概念設計知識管理系統結構,系統按照知識產生、獲取和利用的流程來構建,系統結構主要包括概念設計知識管理工具、數據接口程序以及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庫,具體由4個部分構成。

(1)概念設計知識獲取。概念設計知識的獲取包括從概念設計知識本體定義、本體之間關系定義、本體知識庫生成到概念設計知識獲取整個過程。

(2)概念設計知識維護。主要包括從概念設計知識本體維護、本體關系維護、知識庫重新生成到概念設計知識維護的過程,實現對本體的屬性修改,各類知識之間的關系維護,以及知識庫的更新等。

(3)概念設計知識檢索重用。系統中提供基于多視圖的知識檢索方式,如基于功能分解樹的功能設計知識檢索視圖、基于產品分解結構樹的結構設計知識檢索視圖,及用戶定義的其它知識檢索視圖。此外系統提供基于本體概念的知識檢索方式,通過本體映射庫,可以實現同義詞的檢索,保證可能會采用不同的概念和術語表示相同的設計信息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識幫助。

(4)概念設計知識庫的構建。要實現基于本體的,支持客戶自定義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系統必須由足夠的柔性,支持各類知識的存儲,作為系統基石的知識庫的構建就不能采用完全預先定義的方式,在系統中我們采用基礎數據庫加上在此基礎上經過本體定義工具動態生成的各類知識庫的方法保證基于本體的知識管理的實現。

2.2 概念設計知識管理關鍵技術及實現

(1)基于本體的知識定義。工程機械產品概念設計過程中需要運用多種類型的知識,這些知識的描述和使用有著不同的特點,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來處理?;诒倔w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允許用戶對定制知識類別,對知識進行基于本體的定義,針對每一類知識定義其描述屬性,較好地解決了多來源多類型知識的表示問題。

篇7

【關鍵詞】 價值管理; 泛會計; 會計范式; 會計概念; 會計范圍

【中圖分類號】 F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06-0008-04

一、問題提出

為什么要選擇價值管理計量管理作為會計新范式的基礎呢?因為社會正處在新變革的初始階段,這種變革“甚至比工業革命更要有震撼力,因為成千上萬看上去毫無關聯的變化同時出現,構成了一種新的經濟社會體系,與之伴隨的又是一種被叫作‘現代化’的全新的文明或者生活方式”[ 1 ]。這場變革從根本上改變了企業及其運作方式:(1)企業不再有清晰的邊界,而演化為一個由價值鏈交織起來的網絡組織;(2)影響企業競爭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成本(Cost)、質量(Quality)、時間(Time)、服務(Service)和環境(Environment)都是贏得客戶的關鍵因素;(3)企業也是一種產品,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私募股權投資(Private Equity)、企業重組(Corporate Restructuring)、兼并與收購(Merger and Acquisition)已經發展成為新的產業;(4)價值作為一個綜合的競爭力指標取代利潤成為衡量企業優劣的標準。當代企業追求的目標是價值最大化,而價值管理成為現代企業管理所關注的關鍵問題。所以,從價值管理計量的視角來構建新會計范式是新時代的必然選擇。管理大師Peter F.Drucker(1991)指出傳統會計系統不能滿足信息時代對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會計模式未能為最高管理層提供戰略所需要的信息;Marsh(1999)認為企業價值管理是一個管理結構,通過評價和管理企業活動為股東創造長期的價值,并通過股票價格的增加、股利的增長來給予獎勵;Feldman和March(2003)提出一旦企業剩余控制權和索取權對應時,選擇相適應的價值管理模式就能夠有效地促進投資者和經營者的利益趨同來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夏冬林(2006)認為基于價值信息系統采用了公允價值計量企業資產的價值,它可以提供的信息更接近市場估價,更及時地驗證市場預期,從而更加有利于價值管理績效的實現。本文將對照傳統會計研究基于價值管理計量管理的新會計概念與范圍,并考察其變化之處。在此,筆者把基于價值管理計量的新會計概念稱“泛會計”(Pan-Accounting)。

二、泛會計概念的界定與比較

(一)泛會計概念的界定

泛會計范式是什么?它與傳統會計范式有何區別?概念是范式的基礎,辨析新舊范式的會計概念界定是正確理解泛會計范式內涵的第一步。新范式下的泛會計準_定義為:會計是一個價值管理計量系統,通過價值計量過程反映其增值活動和控制環節,以實現組織價值最大化目標。泛會計概念范圍不僅包括傳統財務會計范疇,還將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和內部控制等范疇納入其中。

1.泛會計的屬性具有兩重性

第一,計量是基本屬性。價值計量是泛會計存在的最基本理由,泛會計是對價值管理活動的信息映射。通過賬戶系統和財務會計確認及計量是對企業價值活動描述的一個基本維度;同時,也可以基于業務流程更加同步和實時反映價值活動信息的多個維度表達。這可以采用公眾認可的傳統會計的公允價值或者歷史成本計量,也可以采用可考慮貨幣時間價值的變現凈值(NPV),甚至可以采用市場客戶值(MVA)、經濟增加值(EVA)和股東增加值(SVA)等。泛會計計量就是企業價值管理多維信息計量。第二,管理活動是派生屬性。泛會計的管理活動屬性需依附于價值計量屬性,價值計量與價值管理難以分裂,它需要通過價值管理“提升器”功能來實現。泛會計計量必須體現“價值管理活動”來反映其背后的價值活動。不過,在泛會計計量信息粒度、相關性、頻度性、前瞻性和空間性等設計表達方面,泛會計計量程度與范疇要遠遠豐富于傳統會計計量,能夠更好“滿足”價值活動的需要。

2.泛會計涵蓋的范圍更加寬泛

泛會計跨范圍不僅涵蓋傳統意義的財務會計,而且包括企業一切價值增值活動計量的其他學科,如管理會計、內部控制、審計、公司財務管理多方領域。它的信息表達規則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對企業外部提供的價值信息(如財務會計),它遵循財務會計確認計量規則,與企業經濟活動并不同步,且以經濟業務發生的形式過濾掉大量價值信息;第二類為對企業內部提供的價值信息(如管理會計),它更強調價值活動增值的內在邏輯(如卡普蘭教授的戰略價值地圖和波特的價值鏈等),信息計量與企業經濟活動要求同步,且強調管理多目標的信息多維度要求;第三類為對企業外部投資者提供的價值信息(如公司財務管理),由于強調前瞻預測性要求,因此,它遵循公司財務管理的價值評價規則,不要求信息的可靠性和追溯性,而要求更好反映并購或重組時資產的未來價值。

3.泛會計邏輯結構更加靈活和多樣性

我們知道,傳統會計邏輯結構比較單一和固化,采用會計憑證方式將信息輸入賬戶系統,會計憑證將特定方法和特定數據固化起來,而泛會計邏輯比較靈活和多樣性,采用基于決策支持(DSS)邏輯思想,讓方法庫、數據庫和專家庫并行存在,根據多目標來組合生成不同信息支持決策和管控,它是一個與業務流同步實時系統。可以理解,傳統會計賬戶系統是泛會計系統的組成部分或一種特例存在。

從強調賬戶系統的傳統會計擴展到強調價值計量的泛會計,泛會計“是一個價值管理計量系統”的概念界定不僅是對原有范圍的簡單延伸,而且是內涵與外延的根本性拓展。

(二)與傳統會計概念的比較

傳統會計被認為“是一個經濟信息系統”。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1978)對會計的概念定義為:“會計是計量、處理和傳送有關經濟單位財務信息的信息系統,依據它所提供的信息,報表使用者可據以作出合理的經濟決策。”該概念還是把會計本質界定為信息系統。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環境變遷,“會計是信息系統”的概念表達愈來愈顯得狹隘。它將除會計賬戶系統提供的價值信息之外的各類貨幣計量信息和會計管理行為排除在外,其實,游離在賬戶系統以外的成本實時信息、管理會計過程信息、內部會計控制活動信息、內部管理控制活動信息以及公司財務管理控制信息等,這些價值信息不作為會計范疇的信息并剔除在外,傳統會計的生命力將會被湮滅。泛會計概念與傳統會計相比,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特點:

1.泛會計有著比傳統會計更泛化的“重心”

傳統會計的重心不是“資產”,而是“收益”[ 2 ]。傳統會計確認計量圍繞資產、負債、收入和成本等六個會計基本要素,但歸根結底還是“收益”,它最能表達企業契約各方的受托責任和決策有用關鍵點。隨著時代變遷,“收益”信息反映過于狹隘和單薄,泛會計需要關注“企業價值”。泛會計信息確認與計量,不僅要關注企業內部組織“價值鏈”價值增值信息,而且還要把關注擴展到企業外部整個價值鏈,衡量企業競爭優勢的標準不再是利潤,而是“企業價值”。因此,企業價值管理成為現代管理和控制的核心任務,價值增值也成為當代企業追求的最終目標。這個目標對外表現為創造顧客滿意的價值產品和服務,對內表現為獲得價值鏈增值(剔除成本后)的收益??梢?,泛會計的重心“企業價值”取代傳統會計的重心“收益”是未來會計理論發展的必然選擇。

2.泛會計有著比傳統會計更寬泛的視角

泛會計概念比傳統會計概念的眼界更加全面,不再是單一和外部的視角,而是多維和內部與外部交錯的多層次視角。傳統會計的主要職責就是“受托責任”或“決策有用性”,向報表使用的外部利益相關者提供企業財務狀況等會計信息。這種信息強調相關性,更加強調信息可靠性以便于“利益分配”,具有“政治特征”。這也是傳統會計采用“賬簿系統原理”將規則和數據固化的根源。反觀泛會計系統,它不局限于單一會計信息表達形式:對外部利益相關者,定期提供財務會計信息;對內部管理者,實時提供價值增值信息和繪制企業價值增值活動“戰略地圖”等。

3.泛會計有著比傳統會計更強調過程性的目標

泛會計與傳統會計對目標的理解存在差異。傳統會計目標只關注目標本身的內容及其層次性,而泛會計目標除此以外還強調反映目標實現的“橋梁”,即目標的實現過程。新舊范式的會計目標都強調使用者需求導向的產物,看似不存在根本性的差異,然而泛會計范式的會計目標實現了不同使用者多維目標需求的統一,無須像傳統會計范式對會計目標作無可奈何的取舍和排序。表面“不起眼”的差異意味著背后結構性的變革。這種結構性變革的要點在于大大縮小了實現途徑與會計目標的偏離程度。大量文獻已經表明,傳統會計目標并不能在傳統會計范式下得到很好的實現,而泛會計范式的會計目標由于有了邏輯結構的保障,其實現途徑與之偏離程度將遠小于以往。從中得到的一個啟示是,會計目標研究應該更加重視目標的實現途徑,而不僅僅是提出一些關于目標的術語,即強調會計科學的設計性。

4.泛會計有著比傳統會計更深度結合的職能

會計職能是指會計系統在運行過程中對環境所產生的作用,它是人造系統的功能性和目的性固化結合的產物[ 3 ]。如何定位泛會計范式之下的會計職能呢?第一,反映職能。(1)信息獲取和儲存。與傳統會計系統不同,通過會計憑證記錄的會計信息只是泛會計信息的一部分,大量泛會計信息直接來源于業務系統,在業務發生之時就存儲在數據庫中。(2)反映職能的實現模式。泛會計反映職能有狹義會計模式、改良會計模式和廣義會計模式三種不同實現模式。三種模式沒有孰優孰劣之分,它們同時存在于不同的企業,沒有所謂最優的實現模式,正是泛會計系統異構性的體現。第二,控制職能。對泛會計而言,“控制”與“反映”同等重要,是“反映”職能延伸。(1)價值信息原本就承擔著監督功能。一方面,價值信息能夠減少人的信息優勢,從而使委托人可以更好地觀測人的行動;另一方面,價值信息為委托人實施激勵或懲罰措施提供了信號。(2)泛會計是價值管理的中樞。企業價值管理目標的規劃、分解、實施和評價都需要借助泛會計提供的信息。(3)泛會計通過對資金運動的控制實現對r值管理活動的控制。泛會計系統通過調控資金投向和分配方式來提高資金配置效率,確保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4)數據庫與方法庫固化的傳統會計賬簿結構十分有利于監控業務流程。

總體而言,泛會計與傳統會計的比較,有表1中8個方面的差異。

三、泛會計范圍的確定與比較

(一)泛會計范圍的確定

“會計范圍”一詞的含義非常豐富,既可以指會計工作的時空范圍,也可以指會計科學的學科范圍,還可以指會計人員的職責范圍。這里的“會計范圍”,主要是從會計理論層面討論會計結構和功能意義上的范圍。作為一個人造系統,會計是有界限和限制的,它既不可能提供無限功能,也不可能無限地提供功能。傳統會計被定義為是一個經濟信息系統,因而傳統會計范圍是平面的范圍?!柏攧諣顩r”和“經營成果”兩個維度規定了會計信息所在的平面,會計確認和計量的程序和方法劃定了會計信息在這個平面上的邊界。

如何確定泛會計的范圍呢?泛會計是一個價值管理計量系統,它具有價值計量和價值管理“二元一體”屬性特征。所以,泛會計范圍不僅要從泛會計信息(價值信息)所在的平面來考察,還要從信息背后對價值管理的控制行為來考察,這就形成了三個維度。因此,泛會計范圍是立體的范圍(見圖1)。

下面首先從泛會計信息所在的平面來考察泛會計的范圍,然后引入控制行為擴展到三維空間來確定泛會計的范圍。

1.從二維空間考察泛會計的范圍,就是要確定泛會計信息的邊界

泛會計作為一個價值管理計量系統,計量所產生的泛會計信息是對價值管理活動的映射,是價值管理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態的表現形式。具體來說,泛會計信息包括三類:(1)傳統會計信息。傳統會計信息就是傳統會計范式下會計系統生產的會計信息。傳統會計信息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稍后會進一步說明。(2)衍會計信息。所謂衍會計信息,就是由傳統會計信息衍生出來的管理會計信息、財務管理信息、內部控制信息等。會計信息和衍會計信息主要是用貨幣來定量化描述信息的,特別是狹義會計信息基本上完全屬于以貨幣作為計量單位的經濟信息。(3)類會計信息。類會計信息屬于衍會計信息和非會計信息交界的中間地帶,它指的是價值管理映射的、有助于內外部使用者進行決策的其他價值信息,它們可能是貨幣計量信息,也可能是非貨幣計量信息。

2.控制行為的引入把泛會計的范圍拓展到三維空間

價值計量和價值管理“二元一體”是泛會計的顯著特征,信息反映與控制行為無法分割,拋開背后的價值管理來討論價值計量便失去了更為深刻的內涵。可以從企業經營管理的三個層面來理解控制行為的范圍[ 4 ]:(1)在戰略管理領域內,價值管理應完成四項任務:績效、獲利、衡量尺度和報告;(2)管理控制層面,內部控制框架的構建是價值管理在管理控制層的靜態表現,而預算管理、成本管理、資金管理、編制外部報表則是它在管理控制層的動態管理內容;(3)財務交易和作業操作層面,這是價值管理的基本操作層面,是進行有效價值管理控制的保障。

從三維空間分析和確定泛會計的范圍,有助于加深對泛會計“二元一體”屬性的認識,把“二元一體”屬性放到三維空間來考察,可以比較清晰地勾勒出泛會計的三維邏輯結構。通過價值計量反映價值管理和利用價值計量信息控制價值管理構成了泛會計的完整邏輯結構。它們產生的經濟后果造成了企業價值存量水平的變動,正常情況下這種變動是正向的,即按照價值最大化的方向變動。企業價值存量水平變動是客觀存在的內在變化,但還必須經過投資者和價值相關公眾的主觀價值評價后才能成為人意識中的價值。

(二)與傳統會計范圍的比較

泛會計范式的會計范圍與傳統會計范式的會計范圍相比,不是原有范圍的簡單延伸,而是會計內涵和外延根本性拓展所導致的結構性變革。歸納起來,泛會計范圍與傳統會計范圍存在三個層面的差異:(1)信息所在的平面范圍不同;(2)討論范圍的空間范疇不同;(3)會計范圍的實踐涵義不同。

第一,從信息所在的平面范圍來看,泛會計信息包含傳統會計信息,傳統會計信息是泛會計信息的一個子集。傳統會計系統是以復式簿記為記錄工具、以權責發生制和配比原則為確認基礎、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屬性,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經濟信息系統。傳統會計信息的狹義概念是指通過會計準則、程序和方法加工而得的揭示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經濟信息,這些信息通過財務報表的形式提供給報表使用者,幫助其進行經濟決策;傳統會計信息的廣義概念,不僅包括財務報表信息,還包括會計準則所規定的表外信息,這些信息同樣會在財務報告上予以披露,以更好地反映財務報表信息。傳統會計信息不包括管理會計信息、財務管理信息、內部控制信息等衍會計信息,更不包括類會計信息。因此,從信息所在的平面范圍來看,泛會計比傳統會計更加廣泛(見圖2)。

第二,從討論范圍的空間范疇來看,泛會計范圍是三維空間的范圍,而傳統會計范圍只是二維空間的范圍?!皟r值管理計量系統”與“經濟信息系統”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不僅是一個信息系統,而且是一個控制系統。價值計量和價值管理“二元一體”,體現了泛會計范式與傳統會計范式的顯著區別。

第三,從會計范圍的實踐涵義來看,泛會計具有職能管理和全員管理雙重性,而傳統會計只是一種職能管理。泛會計范式包含了芍摯創“會計世界”的視角:對于財務部或者會計部這樣的職能部門而言,泛會計是一項管理職能;對于企業整體而言,泛會計是為了實現價值最大化目標而全員參與的一系列過程,它涵蓋了企業管理的全部內容[ 5 ]。

四、結束語

作為價值管理計量系統的泛會計,其基本目標是反映和控制價值管理,以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泛會計概念的提出是對傳統會計內涵和外延的升華,這直接表現在泛會計范圍比傳統會計有了極大的拓展。泛會計范圍的拓展有兩個方向:一是信息邊界,即泛會計信息的廣度超出了傳統會計信息的范疇;二是新增的行為視角,即泛會計不僅包括價值信息,還包括信息背后的價值管理活動,三維立體視角是泛會計與傳統會計的最大區別。

【參考文獻】

[1] 阿爾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黃明堅,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 葛家澍.財務會計理論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3] 艾哈邁德?里亞希-貝克奧伊.會計理論[M].錢逢勝,等,譯.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4] 李東,王翔.企業價值戰略:現代公司的績效解析與興衰奧秘[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5] 陳良華,張P.會計理論叢林與走出叢林困境[J].會計之友,2015(9):6-10.

篇8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瑞典皇家工學院、瑞典查爾摩斯工業大學和瑞典林雪平大學等四所大學共同創立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CDIO代表構思(Conser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運作(Operate),是“做中學”的一種模式。它以產品從研發到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進行學習。CDIO理念不僅繼承和發展了歐美20多年來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提出了系統的能力培養、全面地實施指引(包括培養計劃、教學方法、學生考核以及學習構架)以及實施檢驗的12條標準,具有可操作性(標準中提出的要求是直接參照工業界的需求),因而能夠滿足產業對工程人才質量的要求。

瑞典國家高教署2005年采用的12條標準,對其國內約100個工程學位計劃進行評估。結果表明,新標準比原標準能適應更寬的領域。新標準的執行,有利于提高質量;更重要的是,新標準為系統化發展提供了基礎。

我國汕頭大學工學院于2006年初成為中國第一個國際合作組織成員,并結合中國實際,在CDIO基礎上,創新性地提出EIP-CDIO培養模式,即注重職業道德、誠信和職業素質,并與“構思―設計―實現―運作”進行有機結合,強調做人與做事相結合,做人通過做事體現,做事通過做人保證,并在培養過程中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從而使培養出的工程師具備優秀的職業道德,正直,富有責任感。

二、目前高職計算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高等職業教育急需的“雙師型”教師數量偏少,素質偏低

師資是實施專業教學的主力軍,是高職能否辦出特色的關鍵。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育質量的優劣。高職教師的功能作用大大不同于傳統的普通教育,他應當同時滿足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兩方面的基本要求。

計算機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只有真正實踐過,才能教好學生。但是,一些高職高專教師并不具備這樣的實踐能力,有的教師講授管理信息系統開發課程,卻從來沒有開發過一個完整的系統,教學過程中只能照本宣科,學生提一個問題就可能把老師問住。教師實踐能力不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也不會強;同時,學生也會對老師產生不信任感,從而影響學習的興趣。

2.課程設置太多、太雜

很多高職高專為了緊跟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在計算機專業中開設了新課程,如ASP、JSP、JAVA 、C++等程序設計類語言課。由于總學時的限制,致使每門課的學時都不多,學生剛學了“皮毛”知識,這門課程就結束了。大部分學生就只是應付考試,根本不可能應用所學課程,進一步開發系統。

3.教學方法單一

素質教育強調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師是主導,引導學生學習。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但在高職高專計算機專業課的教學中,課堂教學基本還是沿用過去的教育模式,老師講,學生聽。這樣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學生潛在的個體差異,阻礙了部分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維的發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被充分調動。雖然社會和學校不斷倡導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但由于新教學方法的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很多方面的內容,許多改革都半途而廢,最終導致教學改革往往只是形式上的改變,沒有實質性的變化。教學方式上雖然大多采用了多媒體教學,但很多課程只是將板書制作成課件放給學生看,對教學根本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

4.教學基本建設比較薄弱

由于高職教育的“多頭”管理,政策、措施不配套,近年來又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致使其基本建設滯后。尤其是實驗實訓設備規模較小、技術較差,都成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障礙。

三、高職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素質與就業市場需求的差距

根據目前的就業市場調查,許多計算機企業都不愿意接收剛剛畢業的學生,其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實踐經驗,自學能力不足

由于計算機發展速度過快,造成學生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落后于實際,不能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另外,由于學校使用的教材陳舊,其更新速度跟不上現實的發展。教學側重于理論,教授專業課程的教師一般沒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實踐。由于這種教育的脫節,大部分學生的動手能力都不足,缺乏社會經驗,不能直接進入工作,還需要花費培訓經費,穩定性不高。這些共性問題,在面試的時候表現得非常明顯,畢業生反應不夠敏捷,按部就班地按照準備的模版回答,一旦面試官換一個角度,應聘者立刻找不到方向,依然按照自己的思路繼續下去。學生缺乏動手能力以及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專業知識不夠完備,缺乏主動學習興趣,以及自學能力不足。

2.缺乏職業素養

一些學生缺乏職業素養,在項目開發過程中存在著不規范操作的問題。這也造成一些畢業生難以找到工作,即便找到了,也需要花費一年的時間才能正式走上工作崗位。

3.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

計算機專業的高職畢業生,在學校里往往把自己定位為“白領”,甚至是“高級白領”,對于“白領”的工作性質并不了解,簡單地認為是每天“拿高薪、吃閑飯”。久而久之,很多學生明顯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實質上,計算機行業的用人單位越來越關注高職畢業生是否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有些用人單位甚至將“吃苦耐勞”明確寫在招聘要求中。

4.核心技能低

高職學生能力素質中,最核心的內容是核心技能。因此,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綜合素質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其核心技能的要求。不同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用人單位側重其不同的能力。高職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所涉及的生產類、研發類、服務類、文化傳播業、政府部門等。由于企業崗位所處行業種類太多且企業崗位間的實力參差有別,所以,對人才的要求條件側重點又有所不同。

四、CDIO理念在高職計算機教育中的應用

事實證明,以往的高職計算機教育模式難以培養出合格的計算機應用型人才。CDIO工程培養模式――“構思、設計、實現、運作”,正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高職計算機教育的不足。筆者認為,改革高職計算機教育模式,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從教學計劃上做變革,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

CDIO的標準提出,要以CDIO為基本環境,這就要求在高職計算機教育中,應該把專業知識的學習放在工程環境下,即把產品、過程或系統的構思、設計、實施和運行作為高職計算機教育的環境。

2.計算機課程設置

做課程設置計劃時,必須清楚專業培養目標,了解企業的普遍需求。CDIO模式的集成化課程設置要求建立和發展課程之間的關聯,使專業目標得到多門課程的共同支持;要制訂具體計劃,使課程關聯得以針對CDIO教學大綱制定基于需求分析所要達到的4個類型素質和能力。以往的大多數課程設置中,各門課程都按學科內容各自獨立,彼此很少關聯。CDIO模式則按照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的要求組織教、學、做,突出課程之間的關聯性,圍繞專業目標進行系統設計,從而避免不必要的重復,使學生掌握各門課程知識之間的聯系,并用于解決綜合的問題。完成該項工作的關鍵,是打破教師之間和課程之間的壁壘,要圍繞CDIO工程項目的實施進行教學計劃設計和課程關聯工作。

3.強化實踐教學,重視校園文化素質教育

CDIO教育模式強調學生在實踐、“做”的過程中學習知識、掌握知識。實踐教學和課外活動,使學生不僅能夠深化已掌握的知識,而且是一種了解社會、接觸社會、培養情趣、思維、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教育方式。所以,應該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參加科研項目學習,參與學術講座和社會實踐,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親自面對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開闊視野,增強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找到自身能力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提高獲取知識的主動性,增強他們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學會合作共事,培養團隊意識和團隊精神,提高整體綜合素質。

4.提升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

CDIO工程教育的教育模式是基于實踐的,所以,任課教師既要具有計算機理論知識,又需要具備實際的工作經驗。這樣,才能給予學生足夠的實踐指導,避免學生走入誤區。目前,高校存在著一大批沒有經過實踐的計算機教師,他們是計算機教育改革的重大障礙。對此,必須加強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如果在經費允許的情況下,聘請校外工程師做指導,效果會更好。

5.實現計算機教育導師化

現行的高職計算機教育多為“大鍋飯”,即一門課程一個老師,一位教師負責一個班。這就使得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得不到很好的輔導。另外,在現代的計算機工業中,只有非常少的項目需要幾百人一同完成。通常在企業中,一個項目小組人數只有7~10人。導師化是把一個專業的學生化整為零,分配給不同的導師,由導師根據教學計劃制定項目,并指導學生完成項目。這樣,更容易使學生系統地學習到專業知識,同時可以適應現行企業的習慣,培養團隊精神。

6.學生考核

CDIO模式能力評價標準要求對學生個體在CDIO教學方法中獲得的成效進行評估驗收,重在強調能力培養,使能力本位的教學觀貫穿課程構思、設置和教學實踐的全過程。因此,必須確保能力評價過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采用不同的方法評價不同的能力。當然,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產學合作的作用更具有說服力。由于學生的實踐項目多從業界獲得,因此,對學生能力的評價,不僅要來自學校教師和學生群體,也要來自業界。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高清精品aⅴ |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 精品在线国产午夜精品 | 亚洲制服丝袜自拍中文字幕 | 亚洲人成网站观在线 | 亚洲鲁丝片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