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9 09:28:44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統計學實證分析,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Zhang Niankun
(Xi'an Physical Educational University,Xi'an 710068,China)
摘要: 骨骼肌的力學性能是決定力量素質的基礎。本文從骨骼肌的力學特性出發,采用不同的間歇時間,觀察離體骨骼肌的力量變化。結果表明,訓練6周后,骨骼肌的相對力量比對照組增加22.64%;間歇20秒后骨骼肌的相對力量下降7.78%,恢復效果最好。
Abstrac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keletal muscle is the basis for the quality of the strength. From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keletal muscle, this paper used different intermittent tim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in the strength of isolated skeletal musc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6 weeks of training, the relative strength of skeletal muscle was increased by 22.64%; the relative strength of skeletal muscle declined 7.78% after 20 seconds intermittent, which had the best recovery effects.
關鍵詞:間歇時間 骨骼肌 力學特性
Key words: intermittent time;skeletal muscle;mechanical properties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9-0308-02
0引言
力量素質是各項體育運動的基礎,特別對于力量性項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骨骼肌的力學性能是決定力量素質的基礎。近年來,骨骼肌的力量訓練方案、運動量、運動強度的研究已相當廣泛,但訓練界大多從生理、生化角度探討對整體運動能力影響,而對力量性項目中的主要器官──肌肉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從骨骼肌的力學特性出發,采用不同的間歇時間,觀察骨骼肌的力量變化。此種方法的研究將給該領域的研究開辟新的途徑,注入新的活力。
1研究對象
成年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40只,體重為200-220g,兩月齡,標準飼料分籠喂養,自由飲食。室內溫度18~20°C,相對濕度50%±10%。
2研究方案
2.1 訓練方案
2.1.1 動物分組將40只大鼠按體重分層,隨機分為2組,正常對照組(NC)20只,力量訓練組(PT―Power training)20只,練6周,每周測量大鼠體重、體長。
2.1.2 訓練安排根據本實驗的特點──力量訓練采用電鼠籠(生理刺激器:波形―方波,頻率―50Hz,電壓―20-50V)刺激大鼠進行跳躍訓練[1]。PT組(20只)動物均先進行1周的預訓練,學習跳躍運動。以后隔天訓練1次,共進行6周。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具體安排見表1。
2.2 實驗儀器與測量方法
2.2.1 主要儀器電鼠龍、MULTI TELEMETER511(日本)4導記錄儀、張力換能器、生理電刺激儀、ACS-ZJ型雙面電子計重秤。
2.2.2 測量方法
2.2.2.1 肌肉試件的制備實驗前先測量大鼠的體重,然后用2%巴比妥鈉(100ml/kg),腹腔皮下注射醉麻大鼠。在生活狀態下,分離出完整的腓腸肌,用斷骨鉗距腓腸肌近側附著點2cm處剪斷股骨,從小腿的中部剪斷脛腓骨[2],將其放入樂氏液中(溫度30℃)。整個過程在5分鐘內完成。
2.2.2.2 腓腸肌最大等長收縮力的測試測試前對記錄儀進行標定,然后將制備好的腓腸肌試件固定好。標本放置在內有30℃的樂氏液肌槽內;標本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用細線和張力換能器相接;張力換能器與四導生理記錄儀相連;用生理電刺激儀刺激(頻率60c/s,波寬0.3ms,振幅60v,波型方波,復刺激)腓腸肌,使之發生強直收縮[3],記錄儀在記錄紙上描記出收縮力曲線,根據曲線讀出力值大小;每個間歇時間段選用5個樣本。
2.3 數據處理本研究數理統計采用國際通用的統計軟件SPSS中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相互比較采用LSD法檢驗。
3實驗結果
3.1 大鼠訓練過程中體重變化NC組的體重前5周呈直線上升,第6周后上升速度趨緩但始終是上升的趨勢;PT組在訓練2周后體重增加趨緩,訓練6周后體重有所下降。
3.2 力量訓練對骨骼肌的影響結果
3.2.1 訓練6周后大鼠腓腸肌最大等長收縮力變化大鼠訓練6周后最大等長收縮力/體重值增加22.64%,經LSD檢驗差異非常顯著。具體情況見表2。
3.2.2 不同間歇時間大鼠腓腸肌最大等長收縮力變化
3.2.2.1 正常對照組不同間歇時間大鼠腓腸肌最大等長收縮力變化
3.2.2.2 訓練組不同間歇時間大鼠腓腸肌最大等長收縮力變化4分析與討論
4.1 決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學因素影響力量素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主要包括:肌肉因素,神經調節因素(大腦的興奮性;突觸的傳遞速度;神經肌肉興奮傳遞;運動單位的募集等),骨杠桿的機械效率(肌肉的協同作用;關節的角度等)等[4],其中最關鍵的是肌肉因素。關于肌肉的收縮機理,肌肉收縮的微絲滑動學說已得到廣泛的承認和應用。ATP是肌肉活動的直接能量來源:首先神經活動需要ATP,Ga2+ 泵、Na+ 、K+泵離不開ATP,ATP水解釋放能量是促使肌絲滑行的直接動力。而人體骨骼肌細胞中ATP儲量少(4.7~7.8mmol/kg濕肌),運動訓練也不能明顯增加ATP儲量,肌細胞也不能直接吸收血液或臨近細胞的ATP。ATP消耗后的恢復速度是影響運動能力的最重要因素,而骨骼肌細胞內可以提供能量合成ATP的分解代謝途徑主要有三條:①磷酸肌酸(CP)分解釋放能量合成ATP,由ATP和CP分解反應共同構成磷酸原供能系統;②肌糖原和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的過程中,釋放能量合成ATP,構成不需要氧的糖酵解系統;③在有氧條件下,糖、脂肪和蛋白質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的過程中,釋放能量合成ATP,構成有氧代謝供能系統。這三種供能系統最大功率輸出的次序是磷酸原>糖酵解>糖有氧氧化>脂肪酸氧化,其下降速率接近50%。在運動中供能系統的最大功率輸出與人體運動的最大輸出功率基本一致[5]。快速力量要求人體有較大的輸出功率,這就決定了其供能形式只能是以磷酸原和糖酵解供能為主。
4.2 骨骼肌最大等長收縮力變化規律為了研究骨骼肌力量的變化規律,我們測試了大鼠離體腓腸肌的最大等長收縮力,用其相對值(最大等長收縮力/體重)間接反映骨骼肌快速力量的變化。實驗表明:肌肉的相對力量在訓練6周后與對照組相比增長22.64%。間歇10秒后,肌肉的相對力量下降了28.24%,這可能由于離體肌肉在經過強直收縮后,能源物質消耗過多,恢復時間短的原因所制。間歇15秒后,肌肉的相對力量下降了17.99%。間歇20秒后,肌肉的相對力量下降了7.78%,已恢復到所選間歇時間段的最高水平,這可能是由于間歇時間合理,能源物質得到了充分恢復。隨著間歇時間的延長,肌肉的相對力量不在增加而是出現下降趨勢。間歇25秒后,肌肉的相對力量下降了8.44%。本實驗中的肌肉相對力量無論間歇時間多長,均沒有恢復到原有水平,亦未表現出運動生理學中提及的超量恢復現象。原因首先可能由于所選樣本是離體肌肉,盡管將離體肌肉放在30℃的樂氏液肌槽內也不能和在體肌的生理條件相匹配,致使肌肉工作的環境條件發生變化,導致肌力下降。其次由于間歇時間長,肌肉的活性以及神經系統的興奮性亦受到影響。第三由于肌肉工作生理條件從機體到樂氏液肌槽內,導致能源物質的恢復受到很大程度的局限。由于動物實驗的局限性我們只能以肌肉的最大等長收縮力的變化來間接的反映不同間歇時間肌肉力量的變化。建議對此應進一步進行人體實驗,以便訓練中合理的安排間歇時間。
5結論
5.1 根據本實驗訓練方案大鼠訓練6周后,肌肉的相對力量(最大等長收縮力/體重值)與對照組相比增加了22.64%。
5.2 依據所選間歇時間段,間歇20秒后肌肉的相對力量與訓練6周后相比下降了7.78%,已恢復到所選時間段的最高水平,恢復效果最為理想。
參考文獻:
[1]李俊平,徐玉明等.常用動物運動模型的方式與發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2):1669-1671.
[2]周里.大鼠骨骼肌急性拉傷的生物力學及組織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95級博士畢業論文.1998,12.
[3]侯曼.大白鼠腓腸肌―骨標本被動拉伸時彈性剛度測定[J].體育科學.1997,17(3):67.
目前,行政管理專業碩士論文選題還比較粗疏,影響論文質量提升。一些學者對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展開了研究。徐金平(2006)對當前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一些碩士論文選題盲目求“大”、求“新”、求“異”,或者論文選題過于平淡,體現不出應有的開拓性。[1]周毅(2009)分析了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的原則,即根據研究目的、實力、條件、興趣和獨到見地,結合地方特色、社會實際、學術價值和科學發展趨勢選題,“小題大做”、揚長避短原則。[2]雷偉偉、袁占良(2008)探析了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與創新能力培養的關系。[3]吳贊敏、梁旭巍(1997)分析了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與論文質量的關系[4]。孫國強(2007)[5],李志義、刁玉瑋(1995)[6]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來源、方法和技巧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學位論文選題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在選題時,研究生既要從不同來源確定選題,又要掌握正確的選題方法,同時還要掌握一定的選題技巧。以往研究主要是把學位論文選題作為一個抽象的一般概念進行研究,即不根據專業特征對一般學位論文共性進行分析,對某一專業學位論文選題深入分析較少。隨著公共領域面臨問題的復雜性、多樣性程度的加深,行政管理碩士有更多“文章”可做,這些“文章”選題質量值得研究。本文運用內容分析法對“CNKI-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中截至2014年10月30日顯示被引用過的2011至2013年行政管理碩士(學術型,下同)學位論文樣本的選題質量進行實證研究。
1研究框架及假設
20世紀90年代,行政管理專業歸屬發生變化,即從政治學下的二級學科中脫離,成為獨立的學科,行政管理專業由原先的理論型向實務型轉變[7]。斯托克斯不贊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二分法,他提出了四象限體系分別是,高基礎、低應用的波爾象限、高應用、低基礎的愛迪生象限、雙高的巴斯德象限,以及雙低的以訓練為目的的象限。[8]
行政管理專業學生選題可能表現出顯著的解決問題導向,與此同時,社會對碩士研究生的理論水平有較高期望。解決問題導向的研究需要進行大量的經驗主義方法收集資料。按照行政學常用的收集資料的方法,將收集資料的方法分為非經驗主義方法和經驗主義方法,經驗主義方法包括問卷調查、實地訪談、參與觀察、受控田野調查或實驗法。[9]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運用經驗主義方法會受到客觀條件限制,他們可能會轉而借助于非經驗主義方法,最常見的就是文獻法。雖然采取文獻法能夠低成本、便捷地收集資料,但不利于碩士研究生創新,知網、萬方等數據庫可能成為一些人“加工論文”的工具。論文相互借鑒、模仿,大量選題重復。本文提出假設: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位于“高應用、低基礎”的愛迪生象限和“低應用、低基礎”的學生實驗象限。
2類目及樣本選取
根據研究目的,同時,在參考相關學者的研究基礎之上,設計分析類目,包括研究主題、研究層次。研究主題劃分為行政理論、城市治理、行政體制、公共財政、績效管理、人力資源、公共服務、政社關系、公共危機、網絡輿情、政府規制、公共政策、電子政府、服務型政府、行政倫理、政府職能等子類。研究層次借用W·理查德·斯科特(W.RichardScott)提出的研究組織的三個分析層面,即社會心理層面、組織體層面和生態群層面[9]。其中,社會心理層面關注個體行為;組織體層面關注組織結構和過程;生態群層面關注環境中的組織群。本文的分析單元是文獻題名、年份、出版者等。在進行樣本分類時,不可避免的參雜了主觀判斷因素,為提高分析的信度,在導師、同學中背對背進行相同數據分類。減少主觀判斷成分。
本文在“CNKI-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當中,分年度篩選出一級學科代碼為“120401”(即行政管理專業)的碩士論文,按照被引用次數進行排序。對其中被引用過的論文進行分析。其中,2012年、2013年被引用過的論文共495篇,全部抽樣。由于時間越長,被引用次數也隨之增加,如2011年當年知網平臺收錄的論文,當年被引用1次,在隨后的兩年可能再次被引用,因此,2009年至2011年被引用論文總體規模大,為方便研究,采取系統抽樣方法,選取458個樣本。樣本容量為953個。
3結果與分析
3.1碩士研究生選題偏好分析
如圖1所示,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偏好比較明顯,主要集中在公共危機與網絡輿情、政社關系、公共服務領域,其他領域的選題則比較分散,每一主題的樣本占比都不足10%,7.56%的選題難以歸類。
①研究政府與社會關系問題。具體表現為研究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門、社區等公民自組織之間的角色關系,以及公共服務外包、公民參與等問題。其中,研究社會組織的占35.03%,涉及政府對社會組織的管理和培育,如《云南省社會組織培育機制研究》、《我國基金會的資金管理研究》、《我國非營利組織稅收政策現狀及問題研究》等;社會組織作為多元主體參與治理過程,如《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互動關系研究》、《我國公共危機管理中的非營利組織參與研究》、《民間組織參與農村公共服務研究》等;以及準政府社會組織,如工會、婦聯等職能,如《社會管理創新視角下的工會職能定位研究》等。研究社區治理的占24.08%,研究社區治理的樣本中51.52%對某個案例或多案例進行實證研究,如《我國城郊撤村建居社區治理研究——以青島市黃島區為例》、《北京建設世界城市背景下社區文化建設研究——以麥子店社區為例》。此外,這一類的研究還包括研究事業單位改革,如高校去行政化、醫院“管辦分離”;村民自治、公民參與等問題。
②研究公共危機以及網絡輿情。涉及的范圍包括公共危機的誘發機制,政府同其他主體對公共危機、網絡輿情的治理,其中,公共危機的研究以群體性事件為主。如《我國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機制研究》、《征地拆遷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及其對策研究》、《政府在公共突發事件中的微博輿情應對》、《網絡輿論危機中的政府應對策略研究》。
③研究政府提供文化、公共交通等公共產品、公共服務職能,以及區域、城鄉之間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以下簡稱為“公共服務”)。專門研究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樣本21個,占這公共服務樣本總數92個的22.83%。研究公共服務的樣本呈現出地域化、本土化色彩,針對西部地區,或是針對某一特定地區進行研究,如《西部地區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研究》、《鄂爾多斯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泰安市農村公共文化事業投入問題研究》。有2個樣本介紹國外經驗,分別是英國公共服務改革、新加坡住房制度。此外,養老問題的研究較多,其次是就業和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
從研究層次上看,近五年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偏好生態群層面的研究。研究生態群層面的樣本數405個,占總數的42.50%;研究組織體層面的樣本數366個,占總數的38.41%;研究社會心理層面的樣本數126個,占總數的38.41%;其他樣本數56個,占總數的5.88%。由此可見,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偏好將政府置于外部環境當中,與外部環境、其他主題互動的外部視角。研究政府自身的內部視角占了較小份額。
不難看出,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偏好的研究主題與研究層次與近五年熱點問題存在相關性。社會矛盾凸顯、社會群體利益訴求上升,公共部門對公平性、回應性賦予更高的價值,需要理清政府權力邊界,給社會更多的發展空間,但仍然強調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的責任,尤其是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行政管理領域的研究者一般將“治理”理解為一種角色關系,將好的治理理解為多元主題的共同治理,這一領域的研究增加。研究這類角色關系的論文占總體的比重由2009年的12.03%上升到2013年的65.42%。
行政理論研究數量很少,只有三篇論文,分別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進行描述。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一般會對相關理論進行表面化的引用,如研究政府與社會關系的論文,堆砌引用治理理論、政府失靈理論等,而文章主體部分脫離理論展開,理論游離于文章之外,“兩張皮”現象較多。行政管理專業更多體現為一種“工具”,而不是一門“科學”。
3.2碩士研究生選題重復現象分析
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選題較為集中。前已述及,選題偏好集中在三個研究主題,而其他研究主題樣本數量較少。以“公共財政”為例,每年“公共財政”的選題樣本數占當年樣本總數的比重都不超過5%。研究的具體內容也較為單一,缺乏非稅收入管理、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等內容,對公共預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公共預算的透明性,如《公共預算透明保障機制構建研究》、《預算民主視角下我國公眾參與政府預算的研究》等。選題呈現出兩極化趨勢。此外,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選題重復現象也比較突出。如表1所示,同一選題下存在多個樣本。
對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偏好、選題的集中重復情況的分析驗證了假設,即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位于“高應用、低基礎”的愛迪生象限和“低應用、低基礎”的學生實驗象限。
4選題質量提升對策
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緊趨政治熱點、社會問題,基礎性研究較弱,理論應用堆砌、表面化;集中、重復的選題較多,選題結構失衡,多數停留在“低應用、低基礎”的“學生實驗”階段,研究價值不高。究其原因,首先,碩士研究生原著閱讀量有限。碩士研究生對原著缺乏興趣,僅僅針對熱點問題提出研究問題,利用二手資料對理論進行零散化的理解,由于缺乏理論積淀,難以上升到一定層面。因而對理論的應用呈現堆砌化、表面化。
其次,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實證研究“短板”。習慣于采用非經驗主義研究方法收集二手資料,在知網、萬方等平臺收集期刊、論文資料后,進行整理、修改。通過非經驗主義方式進行資料搜集,相比實證研究更加簡單便捷,但過多的依賴二手數據寫作論文,難免造成研究的重復,而且許多論文都僅僅是對前人研究的成果稍作修改,并非對現有成果的發展和創新。可以預見如果研究生沒有從意識上消除對二手數據的依賴,在研究中不愿意實踐和創新,行政管理專業未來的論文質量將大打折扣。
以上分析可知,提升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選題質量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強化碩士研究生經典閱讀意識。目前的激勵機制,易導致研究生過分關注、參加課題、學術會議數量,潛心鉆研原著的時間和興趣減少。可以考慮適當改進目前的評價機制和方法。二是倡導研究生實證和創新精神。消除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對二手資料的過度依賴,為碩士研究生創造多途徑開展問卷、訪談等經驗研究,增加用于課堂外的時間,讓他們真正了解現實問題,同時,優化研究生課程設計,增加計量經濟、統計分析方法等課程,提升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數據挖掘、深入分析能力。
參考文獻:
[1]徐金平,韓延倫.當前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01:42-45.
[2]周毅.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原則及方法[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10:34-41.
[3]雷偉偉,袁占良.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與創新能力培養[J].中國電力教育,2008,15:56-57.
[4]吳贊敏,梁旭巍.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方法與論文質量的研究[J].天津紡織工學院學報,1997,03:29-32.
[5]孫國強.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來源、方法與技巧[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7,03:21-23+27.
[6]李志義,刁玉瑋.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淺議[J].高等教育研究,1995,04:15-16.
[7]何艷玲.我們在做什么樣的研究:中國行政學研究評述[J].公共管理研究,2007,00:21-42.
[8][9](美)W.理查德·斯格特(W.RichardScott),杰拉爾德·F·戴維斯著.組織理論:理性、自然和開放系統[M].高俊山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9-20.
基金項目:
本文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4年研究生教育教學理論研究課題“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質量分析及提升對策研究”(項目號:2004JY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關鍵詞:視頻同步互動;分布式學習;同步課堂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7)09-0018-05
一、問題的提出
最重要的教育資源是教師。[1]現階段,我國的教師資源在短時期內還難以實現完全意義上的均衡配置。[2]以信息技術促進優質教師資源異地共享,是推進教育公平的可行路徑之一。[3]擁有先進技術支撐的物理教學環境是實現優質教師資源異地共享的必要條件。[4]華中師范大學“信息化與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在分析本地-異地班級同步互動教學環境需求和分布式學習特點的基礎上,設計了基于視頻同步互動的分布式學習專用教室,并于2014年6月建成兩間。[5]這兩間分布式學習專用教室之間通過因特網互連,音頻信號、視頻信號以及交互式電子白板信號同步互傳。在這樣的環境中能否開展講授、討論、探究等各種模式的同步課堂教學活動?如果能,同步課堂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能否與本地-異地學生進行實時互動,能否對本地-異地學生實施有效的監督管理?異地學生能否產生較強的課堂臨場感,能否獲得與本地學生同等的學習效果?本研究的目的是證實這些問題。
二、分布式學習同步課堂實證過程
從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在分布式學習專用教室重點開展了4門課程同步課堂教學實驗,包括小學生的《語文》、本科生的《文獻選讀》、碩士研究生的《教育技術理論與發展研究》以及免費師范生的《教學技能訓練》。教學實驗歷時7個月,共88次,有33名教師、212名本地學生和199名異地學生參與其中。
為避免本地學生和異地學生的異質性導致他們在教學過程和測驗成績上產生差異,在開展同步課堂教學實驗之前,采用隨機分配法將同一班級學生分為同質的兩組,一組為對照組,一組為實驗組。對照組在本地教室(授課教師所在的分布式學習專用教室稱為本地教室)上課,實驗組在異地教室(授課教師不在課堂現場的分布式學習專用教室稱為異地教室)同步上課。為保證實證研究的效度,多次開展了不同層次學生、不同課程內容、不同教學模式的教學實驗,如28次講授式教學實驗中,研究生課程8次、本科生課程12次、小學生課程8次;34次討論式教學實驗中,研究生課程16次、本科生課程14次、小學生課程4次;26次探究式教學實驗中,研究生課程12次、本科生課程10次、小學生課程4次。
1.講授式同步課堂教學實驗
以在視頻同步互動分布式學習專用教室開展的小學《語文》“小橋流水人家”一課為例,陳述講授式同步課堂教學實驗過程。授課教師在本地教室以講授法為主授課,本地-異地學生同步聽課。在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講課的聲音與本地學生回答問題的聲音同步傳輸到異地教室,授課教師的實時近景視頻影像和所演示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實時傳遞至異地教室。授課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展示授課資料、板書授課內容、呈現學生演板信息,隨時切換本地教室和異地教室的電子白板信號。異地學生聽課場景的1:1視頻影像同步傳輸至本地教室后墻大屏幕上,回答問題的音頻信號也實時傳輸至本地教室的教學現場。[6]
授課教師同時對兩間教室的學生實施教學,相當于同時給不同地域的兩個班級上課。在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與本地-異地學生之間保持順暢的言語與非言語互動。授課教師與本地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一般課堂基本一致。授課教師與異地學生如果不熟悉,則在異地教室每位學生的課桌上放置臺簽,當異地學生舉手時,授課教師看臺簽快速點名,實現與異地學生之間的“準確”互動。
2.討論式同步課堂教學實驗
以小學《語文》“太陽”一課為例陳述討論式同步課堂教學實驗過程。授課教師回顧上節課講的“太陽遠、大、熱的特點”,提出“太陽、地球與人類有什么P系”的問題。本地-異地學生在授課教師指導下,邊讀課文4―7自然段邊思考,然后分小組討論。本地-異地學習小組通過教室后墻上的大屏幕面對面圍坐在一起,兩地學生能實時聽到對面同學的講話發言、看到對面同學的動作表情。授課教師同時關照本地-異地學生,對學生加以啟發和點撥。授課教師走動巡視,掌握本地學生的討論過程;觀看教室后墻大屏幕,了解異地學生的討論實況。授課教師隨時引導本地-異地各學習小組成員發言,并提醒個別學生集中注意力。小組討論結束后,本地-異地學習小組積極舉手報告小組討論結果,歸納太陽、人類和地球之間的關系。本次教學實驗中,討論成果由異地的學生上臺寫到電子白板上,如圖1所示。
授課教師同時面對本地-異地學生,平視可查看異地學習小組的交流情況,俯視可了解本地小組的討論過程。授課教師組織兩地學生交流討論,如同在一間教室,沒有任何障礙。空間上的分離沒有給授課教師增加額外負擔。
3.探究式同步課堂教學實驗
以本科生的《文獻選讀》課程中的“讀研究方法與研究過程”一課為例,陳述探究式同步課堂教學實驗過程。授課教師引導本地-異地學生,就“怎樣讀出文獻中的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經歷的研究過程”這一主題,開展探究式同步互動教學。課堂上,本地-異地學生先后通過電子白板展示匯報學習成果,通過后墻大屏幕同步觀看對方課堂場景,跨越空間阻隔,兩地班級師生融為一體,既凸顯遠程雙向直播課堂的效果,又彰顯異地同步互動探究的特色。
多次教學實驗表明,在視頻同步互動分布式學習專用教室能夠開展講授、討論、探究等各種模式的同步課堂教學活動。
三、分布式學習同步課堂實證評價
本研究綜合采用問卷調查、深度訪談、教學錄像分析、測驗成績分析等方法,從學生學習活動過程、教師課堂管理過程、學生課程測驗成績三個方面,(郭清揚等,2011)對在視頻同步互動分布式學習專用教室開展的同步課堂教學進行評價。調查問卷統一采用里克特五級量表,對每個調查項目,按被調查者贊同的程度,設置五個選項,5分表示非常贊同,依此類推,1分表示非常反對。
1.同步課堂學生學習活動過程評價
為對本地-異地學生參與同步課堂學習活動的過程進行評價,本研究編制了“同步課堂學生學習活動過程調查問卷”,調查的重點是本地-異地學生參與同步課堂學習活動的感受,比如:本地-異地學生聽到、看到的音頻、視頻是否清晰流暢;本地-異地學生參與答問、討論、演板等互動環節是否便捷順利;本地-異地學生被授課教師關照是否及時到位等。問卷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針對本地學生,包含4個項目;第二部分針對異地學生,包含5個項目。在正式調查之前,對問卷進行了測試、修改,SPSS分析顯示正式問卷的Cronbachα信度系數為0.8601。在參與了同步課堂學習活動的學生中發放問卷411份,回收409份,其中有效問卷405份。有效問卷的樣本構成為:碩士研究生30.62%,本科生32.59%,小學生36.79%;本地學生52.35%,異地學生47.65%;參加分布式課堂學習活動10次以上的學生89.6%,5次以下的學生1.3%。總的來說,樣本具有廣泛代表性。
把每個項目的平均得分作為項目得分,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中可以看出,所有項目的得分都超過了3分,其中7個項目的得分超過了4分,占項目總數的77.8%,這說明本地-異地學生均充分認可分布式學習專用教室的功能。其中針對本地學生的調查項目“異地任何同學回答問題時,聲音清晰流暢,與身邊同學差異不大”獲得了最高分4.35分,說明分布式學習專用教室之間傳遞的音頻質量好。針對異地學生的調查項目“學生一旦開小差,就會被異地教師及時發現,并被‘溫馨提示’”得了4.33分,說明異地學生與本地學生受到授課教師同等的關照。研究者對異地學生的訪談也證實了這一點,研究者問:“老師不在現場,你是否覺得可以掏出玩具來玩會兒?”異地學生回答說:“不敢。老師看得我們。”另外,“講課、提問、答疑、演板等教學環節自然,兩地課堂基本融為一體”這一項,本地學生對它的評價是3.99分,異地學生對它的評價是3.88分,卡方檢驗表明本地學生和異地學生對該項目陳述內容的贊同程度沒有顯著性差異。不過,參與次數在10次以上和5次以下的學生對此項的贊同程度有所不同:參與次數多的學生贊同程度高,參與次數少的學生贊同程度低,尤其是異地學生參與次數和贊同程度之間的這種關系更為緊密。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為了弄清其中的原因,研究者對實驗組學生進行了深度訪談。研究者問,“你們感覺兩地課堂在多大程度上融為一體?開始和后來,你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學生回答說,“同步課堂與傳統課堂有些不同,剛開始還沒適應,通過視頻與那邊的老師和同學說話,心里有點不踏實,后來慢慢就習慣了,和老師、那邊的同學雖然不在同一個教室,但確實在同一個課堂。”這一方面表明學生對這個環境有個逐步適應的過程,另一方面也表明異地學生的課堂臨場感較強。
2.同步課堂教師教學管理過程評價
(1)同步課堂教師教學管理問卷調查
為了對在分布式學習專用教室開展的同步課堂教師教學管理過程進行評價,本研究編制了“同步課堂教師教學管理過程調查問卷”,側重于從授課教師的感受方面擬定調查項目,比如教學設備操作是否容易、管理本地-異地學生是否方便、與本地-異地學生互動是否通暢、各種教學模式是否適用等。該問卷包括6個項目。問卷的Cronbachα信度系數為0.8852。在參與過同步課堂教學活動的授課教師和在該專用教室完成了教學技能訓練的免費師范生中發放問卷33份,收回有效問卷31份,有效問卷中,高校教師19.4%,小學教師38.7%,免費師范生41.9%;參與教學體驗10次以上者76.5%,5次以下者4.95%。調查的對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所有調查項目的得分都超過了4分。其中,“異地任何同學回答問題時,聲音清晰流暢,與本地同學差異不大”這一項得分最高,4.35分;而“大屏幕投影清晰顯示異地全體學生,將異地、本地學生融為一體”和“講課、提問、答疑、演板等教學環節自然,兩地課堂基本融為一體”兩項得分相對較低,都為4.02分。為進一步了解授課教師在視頻同步互動分布式學習專用教室實施同步課堂教學的感受,研究者對授課教師進行了深度訪談。授課教師覺得這個教學環境設計得十分精巧,每一件教學設備都恰到好處地實現了同步教學所需要的功能。比如教室后墻上的大屏幕,使異地學生好像就坐在教室的后排,授課教師不僅能看到他們的一舉一動,而且還能點他們回答問題、與他們展開對話。授課教師覺得對異地學生和本地學生能給予相同程度的關照,能隨時掌握他們的學習狀態,有效指導、監督和管理他們的學習過程。
(2)同步課堂教師教學管理錄像分析
本研究隨機選取小學《語文》一課時課堂錄像,從微觀上深入、細致地分析在視頻同步互動分布式學習專用教室開展同步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教學管理的狀況。把教師教學管理過程具體化為兩類行為:授課教師對本地-異地學生發起提問與對話;授課教師對本地-異地學生給予關注與提醒。通過教學錄像分析,統計整理相關數據,分析得出結論。
在本次同步課堂中,授課教師向本地-異地學生發起提問與對話共38次,其中20次發生在授課教師與本地學生之間,18次發生在授課教師與異地學生之間。授課教師與本地-異地學生之間的問答對話持續時長共636秒,其中與本地學生302秒,與異地學生334秒。授課教師向本地學生和異地學生發起提問與對話的人數、人次、時長百分比數據如表3所示。在互動人次方面,本地學生比異地學生多5.26%。在問答對話互動時長方面,異地學生比本地學生多5%。可見,授課教師對本地學生和對異地學生發起提問與會話的力度基本持平。
授課教師對本地-異地學生給予關注與提醒的具體行為主要有三類:提醒學生集中注意力;激勵學生回答問題;“懲罰”學生回答問題(點“開小差”的W生答問)。教學錄像分析發現,這三類行為出現的次數分布如表4所示,就這三類行為的總次數而言,授課教師對異地學生給予關注與提醒10次,占總次數的52.6%;對本地學生9次,占總次數的47.4%。可見,在視頻同步互動分布式學習專用教室,授課教師能夠對本地學生和異地學生給予同等的關注與提醒。就本課時教學錄像而言,授課教師對異地學生的管理力度略大于本地學生,該教學環境克服了傳統遠程課堂中授課教師對異地學生管理不便的缺陷。
3.分布式學習同步課堂學生課程測驗成績總結評價
為了了解在視頻同步互動分布式學習專用教室開展的同步課堂教學的最終效果,本研究對小學生的《語文》、本科生的《文獻選讀》和研究生的《教育技術理論與發展研究》三門同步教學課程期終測驗成績,采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首先,對小學生的《語文》本地-異地兩個班級的測驗成績做統計描述,如表5所示。從樣本容量、均值、標準差以及均值的標準誤可以看出,本地-異地學生測驗成績都較好。然后,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在顯著性水平α=0.05假設下,計算得出F=0.249,sig=0.618>0.05,即P>α,可見,本地學生與異地學生的測驗成績沒有顯著差異。
同樣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假設顯著性水平α=0.05,分別對本科生的《文獻選讀》和碩士生的《教育技術理論與發展研究》兩門課程的期終測驗成績進行分析。本科生的《文獻選讀》課程期終測驗成績F=1.016,sig=0.317>0.05,即本地學生和異地學生的測驗成績沒有顯著差異。碩士生的《教育技術理論與發展研究》課程期中測驗成績F=1.325,sig=0.257>0.05,本地學生和異地學生的測驗成績也沒有顯著差異。
從對本地-異地學生的課程期終測驗成績的總結性評價可以看出,在視頻同步互動分布式學習專用教室開展同步課堂教學,不僅整體教學效果好,而且異地學生的測驗成績并不遜色于本地學生。
四、研究結論
在視頻同步互動分布式學習專用教室開展的教學實證研究表明,該環境對講授式、討論式、探究式等各種常規課堂教學模式,都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實用性和便捷性。
從學生視角看,本地學生和異地學生均充分認可視頻同步互動分布式學習專用教室的教學功能。兩地教室互傳的視頻、音頻清晰流暢,教學資源及板書過程實時同步顯示;本地學生和異地學生不受地理位置的影響,可以開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人機之間的實時互動;(熊才平等,2007)異地學生與本地學生得到授課教師的同等關照,異地學生的課堂臨場感與本地學生的十分接近。
從教師視角看,授課教師對分布式學習專用教室的教學功能比較滿意,不僅能快速學會對教學設備的操作,而且能實現對本地-異地同步課堂教學過程的有效管理。視頻同步互動分布式學習專用教室里的教學設備一鍵開啟,授課教師只需具備電子白板操作技能,無需其他培訓即可實施本地-異地同步授課。在視頻同步互動分布式學習專用教室,授課教師能夠有效管理本地學生和異地學生,兩地課堂基本融為一體。利用分布式學習專用教室開展同步課堂教學時,本地學生和異地學生人數都不宜過多(25~55人為宜),確保學生人數在有效教學的可控范圍之內。
從教學效果看,在視頻同步互動分布式學習專用教室開展的課程教學,學生成績良好,且異地學生和本地學生成績總體上無顯著差異。兩地學生課程測驗成績的同質性,驗證了視頻同步互動分布式學習專用教室使異地學生和本地學生在同步課堂學習中處于同等有利的地位。
鑒于此,建議推廣應用視頻同步互動分布式學習專用教室開展同步課堂教學,利用信息化的顛覆性技術力量,突破過去地域以及學校的“小農經濟模式”,使欠發達地區的學生共享發達地區的優質教師資源,有效促進教育公平。
參考文獻:
[1]陳二厚,郝亞琳.最重要教育資源是教師[N].解放日報,2013-9-10.
[2]范先佐,郭清揚,趙丹.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與農村教學點的建設[J].教育研究, 2011(9):34-40.
[3]熊才平,吳瑞華.以信息技術促進教師資源配置城鄉一體化[J].教育研究,2007(3):83-86.
[4]關松林.區域內義務教育師資均衡配置:問題與破解[J].教育研究,2013(12):46-51.
function preview()
{
bdhtml=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sprnstr="";
eprnstr="";
prnhtml=bdhtml.substr(bdhtml.indexOf(sprnstr)+17);
prnhtml=prnhtml.substring(0,prnhtml.indexOf(eprnstr));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prnhtml;
window.print();
}
第二種:利用CSS(層疊樣式表)。CSS通過media 樣式控制打印機操作,用display屬性控制是否打印,用PAGE-BREAK-AFTER屬性控制分頁, CSS代碼如下:
.Noprint { DISPLAY: none }
.PageNext{ PAGE-BREAK-AFTER: always }
在不需要打印的標簽上添加Noprint樣式,在需要換行的標簽處添加PageNext樣式,最后通過調用最基本的Javascript語句window.print()可實現頁面局部打印。
3.3 B/S結構中控制客戶端多個打印機協調工作
網頁打印時始終使用打開本網頁前設置的默認打印機打印,但本系統需要調用pos打印機打印收費小票、調用EPSON打印機打印相片。解決方法是設置小票打印機為默認打印機,打印小票,當需要打印照片時,設置相片打印機為默認打印機后再調新的一頁顯示相片和打印按鈕,實現相片打印機上打印相片,打完照片自動關閉該網頁。最終實現在不同打印機上分別打印不同內容的自動控制。
設置默認打印機代碼:
//設置默認打印機為 EPSON P50 Series
window.onload=function()
{
try
{var nt = new ActiveXObject("work");//alert(2);
var oPrinters = nt.EnumPrinterConnections();
if(oPrinters==null||oPrinters.length==0)
{
alert('當前你的機器暫沒安裝打印機');
return;
}else
{ alert('當前打印機臺數:'+oPrinters.length);
}
var thisPrinter;
for(i = 0; i
{var name = oPrinters.Item(i+1);
if(name == "EPSON P50 Series")
{nt.SetDefaultPrinter('EPSON P50 Series');
alert(oPrinters.Item(i+1));
}
}
}catch(e)
{ alert(e.name + ":" + e.message);
}
}
-->
3.4 用戶角色區分
本系統中操作員無權進行后臺管理,需要數據維護時需要請管理員操作。這里不同的SESSION變量表示用戶角色,當有進入或退出后臺管理時進行相關SESSION變量的檢測和清除,從而實現角色和功能相應的控制。
[關鍵詞] 高血壓;妊娠期;葡萄糖耐量受損;空腹血糖
[中圖分類號] R714.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2(c)-186-02
眾所周知,糖代謝改變是孕期重要的生理變化之一,妊娠合并糖尿病是指在原有糖尿病的基礎上合并妊娠者或妊娠前為隱性糖尿病,妊娠后發展為糖尿病,屬高危妊娠,對母兒均有較大危害,自胰島素應用于臨床,糖尿病孕產婦及其圍生兒死亡率均顯著下降,孕產婦糖尿病的臨床過程較復雜,至今母嬰死亡率仍較高,必須引起重視。而糖耐量降低對妊娠期高血壓的影響報道較少,且存在爭議。本文通過將在本院產科住院分娩的孕婦中隨機抽取患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48例患者根據年齡分成3組,同時選擇正常孕婦16例作為對照,分析其糖耐量結果,探討糖耐量異常對妊娠期高血壓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研究對象為2007年7月~2010年2月在本院產科住院分娩的單胎孕婦,年齡19~38歲,平均(24.2±3.0)歲。最后選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48例作病例組,將其隨機分為3組,19~25歲為A組,25~30歲為B組,30~38歲為C組。同時隨機抽取與病例組匹配的正常孕婦16例作為對照組。4組一般資料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對所有健康孕婦于24~28周行口服50 g葡萄糖篩查,將50 g葡萄糖溶于200 ml溫水中,孕婦于晨間空腹5 min內飲完,從開始服糖水時計時間,1 h抽肘靜脈血測血糖,若血糖>17.8 mmol/L為糖篩查陽性;則進一步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孕婦于晚餐后禁食。次日晨做試驗。抽空腹血后,將75 g葡萄糖溶于200 ml溫水中,于5 min內飲完,服糖1、2、3 h分別抽肘靜脈血測血糖。
1.3 統計學處理
本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病例組餐后2 h血糖(2 hPG)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而且隨著年齡增長2 hPG水平逐漸升高,其中B組與A組、C組與B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妊娠高血壓疾病是很常見的,又因常合并產科出血、感染抽搐等,是孕產婦及圍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按國際有關分類,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壓、先兆子癇、子癇、原發高血壓并妊娠及因腎病、腎上腺疾病等繼發高血壓并妊娠等[1]。平均發病率為9.2%,其中的輕度、中度、先兆子癇、子癇發病率分別為4.7%、2.6%、1.7%、0.2%,病因至今不明[2]。
糖耐量說就是人體對葡萄糖的耐受能力,如果糖耐量試驗服糖后2 h血糖介于7.8~11.1 mmol/L,表明機體糖耐量能力減低,也就是說身體對糖的吸收和利用比正常人差了。 糖耐量減低無明顯不適感但一定不可掉以輕心[3]。資料顯示,糖耐量異常發生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生率為10%~30%。糖耐量異常導致妊娠高血壓疾病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妊娠期胎盤分泌抗血糖的各類激素,如孕酮、胎盤泌乳素、催乳素及雌激素等,導致周圍組織對血糖反應敏感性下降[4]。同時妊娠期腎糖原異生作用增加,肌肉和脂肪攝入葡萄糖降低以及肝臟分解糖原與糖異生作用受到抑制,血糖水平升高,促進腎臟鈉的重吸收增加,血容量增加[5]。遺傳因素也是妊娠高血壓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包括引致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缺陷的基因,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則發生糖耐量受損[6]。
本文對妊娠高血壓疾病孕婦空腹血糖(FPG)正常者48例在晚期妊娠時的葡萄糖耐受能力以及在不同年齡組的差別進行了對比觀察。發現病例組2 hPG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而且隨著年齡增長2 hPG水平逐漸升高。病例組各小組2 hPG升高率均高于對照組,隨著年齡增長2 hPG升高率也逐漸增加。
總之,妊娠高血壓疾病孕婦與糖代謝異常發病率之間有一定聯系,與復雜的高危因素無關,所以對不同年齡孕婦進行糖耐量試驗可作為預測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一種有效方法之一,而且易操作,經濟有效,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譚華云,董素芹,朱玉春,等.妊娠高血壓疾病與胰島素抵抗及脂代謝異常的關系[J].淮坊醫學院學報,2008,30(5):416-418.
[2]張麗華,趙艷麗,妊娠高血壓疾病患者胰島素抵抗及其與脂聯素的關系[J],中外醫療,2008,26:41-42.
[3]Mc Mahou MJ,Ananth CV,Liston RM.Gestational disabems mellitus.Risk factors,obstetric complications and infant outcomes[J].J repord Med,1998,43(4):372.
[4]Berkowity KM.Insulin resistance and preeclampsia[J].Clin Perimtol,1998,25(4):873.
[5]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0.
關鍵詞:大學生高等數學成績 影響因素 統計分析 顯著性檢驗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3)008-171-03
高等數學課程是高等院校理、工科各專業必修的基礎課,它是各門學科的基礎和工具,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及思維的培養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幾年大學的教育也因擴招從精英教育變成大眾教育,大學新生高等數學學習困難的現象更為突出。因此,通過實證研究探討影響大學新生高等數學學習成績的因素,尋求解決對策,對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高素質人才具有現實意義。
通過對貴州民族大學理學院、建筑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和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等學院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借助于EXCEL統計軟件,研究了大學新生的高考數學成績、性別、民族等因素對其大學高等數學成績的影響。
1 學生的高等數學成績和高考數學成績的分析
首先想到的是高考數學成績是否是影響學生大學高等數學成績的一個原因,將學生的高考數學成績和大學高等數學成績視為兩個變量,作出了散點圖(如圖1),發現兩者間沒任何規律,不存在線性或非線性關系。再對兩個變量建立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如表1),其判定系數為0.0201,幾乎接近于0,說明兩個變量間不存在線性關系。
從圖1、表1可看出,高考數學成績對大學高等數學成績沒有影響。說明高考數學成績差,大學高等數學成績不一定也差,進入大學后學生的可塑性很大。因此,在教學中,高校教師應多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研究探索精神,改變以往應試教育下過多追求運算技巧,而忽視傳授數學思想的做法。采用啟發式教學和探索式教學,使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學生性別對高等數學成績影響的顯著性檢驗
將高等數學成績分為男、女生高等數學成績這兩個獨立樣本,其中男生323人,女生66人。
表2和表3分別是男、女生的高等數學成績的頻數分布表,不及格和80分以上的男生人數分別占男生總數的17.03%和12.69%,而女生不及格和80分以上的人數分別占女生總數的9.09%和7.58%。由表4可以看出,男、女生的高等數學成績的平均值相差不大,而方差則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因此,在這里采用t檢驗和F檢驗方法來檢驗兩樣本的均值和方差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其中顯著性水平為0.05。由表5可知,F統計量值為1.49,其單尾概率為0.026,雙尾概率則為0.052,接近0.05,可以拒絕原假設,即兩樣本方差存在顯著差異。由此結果所以需采用雙樣本異方差t檢驗來檢驗兩者平均值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由表5可知,t統計量值為-0.61,其單尾概率為0.27,雙尾概率則為0.54,遠遠大于0.05,所以不拒絕原假設,即兩樣本均值不存在顯著差異。
分析可得出兩樣本的平均值無顯著差異,而方差存在顯著差異。即性別對成績的影響不大,但是對成績波動有一定影響。但是很多人總是認為女生的記憶力比男生好,男生的邏輯思維比女生強,于是就想當然地認為男生的數學成績應該在總體上比女生好。但是通過表2和表3,我們可以看到男生和女生的高等數學成績差不多,但是男生的高等數學成績兩極分化比女生要明顯,因為女生在心智上普遍比男生早熟,更懂得用勤奮來彌補生理上的不足,而男生在這方面上則顯得悟性不夠,容易被外界事物影響,所以說明了數學成績與性別無關。同時,也說明了后天的努力、掌握適當的學習方法和培養自學的能力才是提高高等數學成績的關鍵。
3 學生民族成份對高等數學成績影響的顯著性檢驗
考察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的高等數學成績這兩個獨立樣本。其中少數民族學生170人,漢族學生219人。
表6顯示了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高等數學成績的平均分布為64.69和67.01,方差為135.64和173.12;即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高等數學成績的平均值相差不大,方差差異比較明顯。由表7可知,F統計量值為0.78,單尾概率為0.048,則雙尾概率為0.096。雖然雙尾概率0.096大于0.05,但并沒有大多少,而且還小于常用的顯著性水平0.1,因此我們還是可以拒絕原假設,即兩樣本的方差存在顯著性差異。在雙樣本異方差的t檢驗中,t統計量值為-1.84,單尾概率為0.03,雙尾概率則為0.06,同樣接近顯著性水平0.05,因此,同樣可以拒絕原假設,即兩樣本的均值也存在顯著性差異。
統計分析得到這兩類學生的高等數學成績差異顯著,即少數民族學生的高等數學成績普遍低于漢族學生的高等數學成績。主要是因為多數少數民族學生都是來自于政治、經濟發展緩慢的地區,其教學水平偏低的邊遠地區,導致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普遍偏弱,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存在一定的距離。
綜上所述,影響大學生高等數學成績的主要因素是學生的民族成份,而學生的高考數學成績和學生性別兩個因素對學生高等數學的影響較小。因此在教學上,建議高等數學課程適當調整教材及試題的難易度,全方位的了解各民族學生所受的前期教育,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大綱,因材施教;高等數學課程的老師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制定出適合少數民族學生學習高等數學的方法,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困難。
參考文獻:
[1] 張文穎,于濤.大學生數學成績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7,7(4):93-96.
[2] 楊云蘇,王禮勝,羅潤生.影響大學生數學成績的三因素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08,12(6):56-58.
[3] 彭長生.大學課程考試成績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12):75-78.
>> 基于轉化學習理論的教師培訓有效性研究 從經驗學習理論看合作性學習的有效性 皮亞杰學習理論對有效教學的幾點啟示 基于認知學習理論的地理教材分析 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高職聽力教學模式探討 基于項目的主動學習理論與實踐 基于自主學習理論的高校自主考試模式的設計與實踐 構建基于泛在學習理論的地理戶外探究學習系統 有意義學習理論下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學的途徑 試述基于教育媒體和情境學習理論的數字化建設的現狀 終身學習理論視域下的數字化學習與個性化學習需求的結合 深度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混合學習模式的實踐與研究 基于泛在學習理論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實踐教學改革 空中交通管制員理論學習有效模式的探討 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學習主動性研究與實踐 基于信息加工學習理論下的地理學習與記憶 淺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小學英語教學有效性的啟示 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加強科學教學中概念建構的有效性 構建基于職業導向的有效學習模式 中國傳統學習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比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0]陳欽峰. Scorm-Based 適性化網路學習管理平臺之設計[D]. 臺中:臺中師范學院教育測評統計研究所,2004.
[21]Brusilovsky, P., Pesin, L.. Visual annotation of links in adaptive hypermedia[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HI'95 Conference Companion. Denver CO, May 1995, ACM Press, 1995, 222-223.
[22]Brusilovsky, P., Bra, P. D., Eklund, J., etc.. Adaptive hypermedia (panel): purpose, methods, and techniques[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ACM Conference on Hypertext and hypermedia: returning to our diverse roots. Darmstadt, Germany, February, 1999, ACM Press, 1999, 199-200.
[23]Perkowitz M., Etzioni O.. Adaptive web sites: an AI challeng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Fifteenth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agoya, Japan, June, 1997.
[24]Perkowitz M., 24 Etzioni O.. Towards adaptive Web sites: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case study[J]. Computer Networks, 1999(31): 1245-1258.
[25]林信男. 適性化學習網站之研究:以高中數學為例[D]. 新竹:交通大學信息科學研究所,2001.
[26]曾文良. 適性式學習環境在氧化還原網站之應用研究[D]. 臺中:靜宜大學應用化學研究所,2002.
[27]劉建德. 適性化學習系統設計開發與驗證之研究:以網絡法律為例[D]. 臺中:臺中師范學院教育測評統計研究所,2003.
[28]Palincsar, A. S., Brown, A. L..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J].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984(1): 115-117.
[29]Langer J. A., Applebee A. N.. Instructional scaffold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s natural language activities[J]. Language Arts, 1984(60): 168-175.
[30]Dyson A..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and the concept of change[J].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1990, 16(1): 55-66.
[31]徐椿梁. 鷹架學習理論在專業技術教學的成效分析之研究[D]. 臺北:臺灣師范大學教育研究所,2001.
[32]陳育琳,徐照麗. 同儕鷹架理論對國三學生數學態度影響之探究[J]. 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007(19):141-168.
[33]Linn M. C.. Designing computer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The scaffold knowledge integration framework[J].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1995,4(2):103-126.
[34]Linn M. C., Slotta J. D.. WISE Science[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2000,58(2):29-32.
[35]許金山. 混合式數字學習歷程及成效之分析[J]. 生活科技教育月刊,2006(1):66-84.
[36]Greenfield P.M.. Mind and Media:The Effects of Television, Computers and Video Games[M].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37]Hogan K., Pressley M., (Eds.). Scaffolding student learning: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and issues[M]. Cambridge, MA: Brookline Books, 1997.
[38]Clark R.C., Nguyen F., Sweller J.. Efficiency in learning: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to manage cognitive load[M]. San Francisco: Pfeiffer, 2006.
[39]Atkinson R. K., Derry S. J., Renkl A. etc.. Learning from Examples: Instructional Principles from the Worked Examples Research[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0, 70(2): 181-214.
[40]Sweller J., Van Merrienboer J. J. G., Pass, F. G. W. C.. 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998,10(3):251-285.
[41]Sweller J.. The worked example effect and human cognition[J].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06,16(2):165-169.
[42]宋曜廷. 先前知識文章結構和多媒體呈現對文章學習的影響[D]. 臺北:臺灣師范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2000.
[43]Mayer R. E., Moreno R.. A Split -Attention Effect in Multimedia Learning: Evidence for Dual Processing Systems in Working Memory[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8,90(2):312-320.
[44]Hooper K.. Hypercard: A key to educational computing, Learning With Interactive Multimedia Developing and Using Multimedia Tools in Education[M]. In A. Hooper (Ed.), Apple Computer Inc, U.S., Washington: Microsoft Press, 1990.
[45]Chandler P., Sweller J..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the format of instruction[J].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991(8): 293-332.
[46]陳匯芳,范懿文. 認知負荷對多媒體計算機輔助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J]. 信息管理研究,2000(2):45-60.
[47]Dai C.-Y., Han C.-T., Huang Y.-C., etc.. An Adaptive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the Global ICT Standard: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R]. The 13th Global Chinese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GCCCE2009, Taibei, 2009(5): 25-28.
[48]Baron I. L., Kenny D.. The moderator 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 1173-1182.
[49]Sobel M. E.. Some new results on indirect effects and their standard error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s[M]. Washingt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In N. Tuma, (Ed.),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1986.
[50]Preacher K. J., Hayes A. F.. SPSS and SAS procedures for estimating indirect effects in simple mediation models[J].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Instruments, & Computers, 2004,36(4):717-731.
An Exploration of IC3 Digital Learning and Test Platform Based on
Global ICT Standard from Learning Theories
DAI Jian-yun1,2, YUAN Yu-xi2, YE Guo-liang³, CHEN Wan-fei2, HAN Chang-ze2
(1. Deps. of A.E.T. and I.E.,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bei 106, China; 2. Dep. of I.E.,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bei 106, China; 3. Kang-Ning Junior College of Medical Care and Management, Taibei 114, China)
【摘要】 目的 分析食道、賁門癌患者術前肺通氣功能及血氣分析狀況對術后肺部并發癥的影響。方法 242例食道、賁門癌患者術前均行肺通氣功能測定及血氣分析。設肺功能正常者(152例)為A組;肺功能異常者(90例)為B組;肺功能及血氣均正常者(145例)C組;肺功能及血氣均異常者(31例)D組,分別比較其術后肺部并發癥情況;同時分析肺功能、血氣相關指標與肺部并發癥的關系。結果 B組肺部并發癥率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食道腫瘤; 賁門腫瘤; 肺通氣功能; 血氣分析; 并發癥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preoperative respiratory ventilation function and indexes of aterial bloodgas in predicting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of the esophagus and cardia carcinoma.Methods Respiratory ventilation function and indexes of aterial bloodgas were performed on 242 patients with esophaguscardiac carcinoma.Preoperative pulmonary function of 152 cases(group A) was normal;the other 90 cases accompanying pulmonary disfunction were included into group B.145 cases(group C) showed normal pulmonary function and indexes of aterial bloodgas while 31 cases(group D)indicated abnormal pulmonary function and indexes of aterial bloodga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lmonary function,the indexes of aterial bloodgas and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was analyzed.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in group B was higher than in group A,which showed variance statistically(P
【Key words】 Esophageal neoplasm; Cardiac neoplasm; Respiratory ventilation function; Bloodgas analysis; Complication
近年來,隨著吻合技術的不斷提高和圍手術期處理的重視,食道、賁門癌術后吻合口瘺的發生率明顯減少,肺部并發癥成為更具危險的因素[1]。我院2007年1月~2008年8月共開展食道、賁門癌手術242例,術前患者均行肺通氣功能及血氣分析測定,現對術前肺通氣功能及血氣分析對食道、賁門癌術后肺部并發癥的影響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本資料242例,其中男203例,女39例,年齡44~81歲,平均年齡(59.2±10.3)歲。有吸煙史126例,占52%。均伴高血壓、冠心病26例,糖尿病20例。手術行左胸第七肋間后外側切口或胸腹聯合切口,主動脈弓下食道-胃端側吻合186例;左胸切口,主動脈弓上食管-胃吻合38例;右胸、上腹、左頸“三切口”,食管-胃頸部吻合18例。
1.2 方法 (1)術前肺通氣功能測定:應用全自動肺功能測量儀測定患者最大通氣量(FVC)、第1秒最大呼氣量(FEV1)、FEV1/FVC、每分鐘最大通氣量(MMV)、用力肺活量為25%、75%時的氣流量(FEE25、FEE75)指標。術有肺通氣功能測量值中實測值低于預測值的70%為肺通氣功能異常[2]。本資料肺功能正常152例,設為A組;肺功能異常90例,設為B組。其中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36例,限制性通氣障礙17例,混合性通氣障礙8例,肺彌散功能異常14例,肺通氣功能障礙合并彌散功能異常15例。(2)術前血氣分析測定:應用血氣分析儀測定本組所有患者術前非吸氧安靜狀態下動脈血氣情況,主要觀察指標為SaO2和PaCO2以SaO245 mm Hg為異常。全組患者血氣分析異常者38例,占15.7%。肺 功能測定和血氣分析均正常145例,占[6] 許鐘毓,謝龍發.高眼壓狀態下青光眼手術治療臨床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7,28(9):10471049.
[7] 黃 勝.持續性高眼壓青光眼小梁切除術的臨床療效評價[J].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08,30(8):638640.(收稿日期:20100305)59.9%,設為C組;肺功能測定和血氣分析均異常者31例,占12.8%,設為D組。A、B、C、D四組患者年齡、性別、手術方式方面無差異,具有可比性。
2 結果
2.1 患者肺功能測定及血氣分析結果 見表1。表1 242例患者術前肺功能測定及血氣分析結果
2.2 術后并發癥情況 術后肺部并發癥以肺部感染、肺不張及呼吸衰竭最多見。術后早期死亡2例,均為嚴重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2例死亡病例術前肺功能、血氣參數平均為FVC 58%、FEV1 47%、MVV 39%、SaO2 89%、PaCO2 46 mm Hg。見表2。表2 242例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
2.3 術后肺部并發癥情況 B組術后肺部并發癥率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16,P
2.4 導致肺部并發癥發生的肺功能、血氣危險指標 當術前FVC、FEV1、MMV、FEE75低于70%預估值,或SaO245 mm Hg時,其術后肺部并發癥均明顯增高(P
3 討論
手術是食道、賁門癌首選的治療方式。食道、賁門癌患者多數為老年人,常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食管切除及消化道重建手術創傷大,手術時間較長,術側肺和肺門常受到挫傷和擠壓,因而肺部并發癥較易發生,占術后并發癥的首位。有報告其術后發生率為10.3%~16.2%[3]。我們的資料顯示食道、賁門癌術后肺部并發癥為14.1%,明顯高于其他系統并發癥,其中又以肺部感染、肺不張多見。本組2例死亡病例直接死因均為呼吸系統并發癥,可見呼吸系統并發癥已成為食道、賁門癌術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資料顯示,肺通氣功能測定異常者術后肺部并發癥發生率較正常者高(P
本組資料提示,術前肺通氣功能指標FVC、MMV、FEV1、FEE75(%),血氣分析指標SaO2、PaCO2在預測食道、賁門癌患者術后肺部并發癥方面更有價值,是良好的篩查指標。目前MMV、FEV1已被假定為預測術后肺部并發癥的重要指標[5],可反映氣道阻塞程度及患者的呼吸儲備,呼吸肌肉強度和動力水平,其預測值下降提示術后更易發生肺部并發癥。本資料還顯示預測小氣道功能的指標FEE75(%)45 mm Hg時則可能提示肺泡通氣不足,2者可作為術前粗篩,但其敏感性及特異性較差,單一測定值不能否認手術。
目前,雖然食管、賁門癌患者肺功能檢查對術后肺部并發癥的推測方面暫無一確定的標準,但本資料提示FVC、MMV、FEV1、FEE75(%)可作為較好的判斷指標,再結合動脈血氣分析指標,對于食管癌、賁門癌患者的術后肺部并發癥推測方面有參考價值。對于術前MMV、FEV1達不到70%、且血氣分析又提示有通氣功能不全,特別是有明確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老年患者,在手術適應證的選擇上需持謹慎的態度。
參考文獻
[1] Sabanathan S,Shah R,Mearms AJ,et al.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cancer[J].J Royal College of Srug Edimburgh,1996,41(6):295.
[2] Roukema JA,Carol EJ.Prins JG.The prevention of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after upper abdominal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noncompromised pulmonary status[J].Arch Surg,1988,123(1):3034.
[3] 王國祥,張孝軒,張中明.[J].徐州醫學院學報,1998,18(4):30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