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7 09:49:12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高校雙創教育,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創新教育 ;“雙創”;地方應用型高校;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7
創新是國家發展的動力,對于高校的發展來說也是如此,因此,高校要特別注重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高等教育改革的最強有力的手段是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類的課程教學具有形式多樣、實踐性強等特點,這些特點與當前高等教育改革不謀而合,推動了高校的發展壯大。
2.地方應用型高校創新教育機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雙創”背景下地方應用型高校對創新教育缺乏全面的認識。雖然很多高校都開始重視創新教育,也紛紛開展了一些創新教育活動,但部分地方應用型高校對創新教育所追求的目標缺乏清晰的認識,這樣的認識就妨礙了創新教育活動的順利展開。此外,有些地方應用型高校將創新教育簡單理解為一種比賽,認為只要積極參與就可以了,忽視教育效果,這樣做是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
其次,在“雙創”背景下地方應用型高校的創新教育與高校的專業教育缺乏有機的結合。地方應用型高校對創新教育的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合理性,且課程設置太隨便,課程形式也都局限在“比賽”的形式上,并未與現有的專業課程進行結合,與實際的教學環節也存在脫軌的現象,導致很多高校的學生對創新教育的認識是不夠的,也缺乏積極主動性,這些都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再次,在“雙創”背景下地方應用型高校的創新教育缺乏專業的師資隊伍。師資隊伍建設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在創新教育中不僅需要教師傳授給學生理論知識,也需要教師采取適當的手段吸引學生參與到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這就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除了要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外,還需要具有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等。但是,目前很多地方應用高校缺乏這類的人才,因此,高校要注重培養一支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最后,在“雙創”背景下地方應用型高校對創新創業的教育資源缺乏整合拓展。雖然高校的各種軟硬件設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還是存在資源整合和利用效果不好的情況,所以對資源的整合還需要進一步調整。在依賴創新創業教育的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地方高校的特色來推動高校的發展。
3.地方應用型高校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策略
第一,建立健全創新教育課程體系。在設置創新教育課程時要結合高校的專業課程,避免脫軌現象的出現,要將創新創業教育滲入到教學過程中。將創業學、職業規劃等課程設置為必選課,改變以往懶散的教學方式,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體系。
第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地方應用型高校在招聘教師時不能只考慮教師的專業知識,還要考慮到他們的創新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
第三,強化創新創業教育的資金支持,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基礎和保障。這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方面,建立考核評獎制度,鼓勵綜合素質高的教師積極參與創新教育活動。另一方面,W校要為創新教育工作者提供經費支持,這樣可以促進教師的學習進步,從而促進創新教育事業的發展。
第四,強化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學校要加強實踐環節的培養,不要只是一味地教授理論知識,可以在學校建立一些實踐教學實驗室,給學生提供實踐鍛煉的平臺。
在“雙創”背景下,地方應用型高校的創新教育機制要根據現存的主要問題進行有效改革,只有這樣才能促進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輔導員大學生雙創教育
2014年10月,總理在第三屆莫斯科國際創新發展論壇上提出“我們強力推進改革,就是要減少對創新活動的干預,讓想創業、能創新的人都有機會、可作為,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2015年6月,《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中提出:“把創業精神培育和創業素質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實現全社會創業教育和培訓制度化、體系化。加快完善創業課程設置,加強創業實訓體系建設。加強創業創新知識普及教育,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人心?!币虼?,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也就是雙創能力的培養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才發展的戰略性需求。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工作的基礎環節,在雙創教育意識啟蒙、能力培養,政策宣傳、創業指導等幾個方面都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輔導員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就目前來看,各高校的輔導員大都忙于處理各類日常事務管理工作,很少關注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及實踐引導。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在近幾年才提出來的,很多輔導員在這方面也缺乏經驗和理論基礎。因此,輔導員應如何應對新時期學生管理工作挑戰,更好的指導大學生通過創新創業教育成長成才,是輔導員應積極思考的問題,那么,輔導員在雙創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也就尤為重要了。
一、輔導員要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精神的啟蒙者和強化者
輔導員要從大一新生入學開始就要對其有意識的進行創新創業教育與引導,其中一點就是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現在已經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年代,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學生活動特別多,輔導員可以和學生一起參與到活動當中。在活動的過程中,輔導員可利用自己的工作經歷和人生經驗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樹立創新創業精神。作為大學生最先接觸到也是接觸最多的老師,輔導員要承擔起啟蒙者和強化者的角色,并在整個大學生涯中通過各種形式不斷地進行強化教育。因此,輔導員要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精神的啟蒙者和強化者。
二、輔導員要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與素質的培養者和提升者
充分利用大學生創業基地,孵化園、校友資源和校企合作平臺,給創業大學生提供一些交流溝通的機會,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學習和實踐的平臺。通過這些平臺,使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到現實的社會,了解到一些真實的創新創業的故事。讓大學生了解別人創新創業成長的過程,體驗到創業的艱辛,以此培養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提升他們的創新創業素質。輔導員在這個過程中,要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與素質加以引導,使學生的創業能力更加成熟,積極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與素質的培養者和提升者。
三、輔導員要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與導向的宣傳者和解析者
僅在2014年到2015年間,從國家和廣西層面下發的關于創新創業的政策就有十三條,從政府到財稅到人社等部門都出臺了相關的措施,但是大學生關注到了解到的政策信息并不及時,也不夠全面,對政策的內容也不能很好的進行解讀。比如說大學生知道國家對創業者有資金扶持,但是不知道具體從哪些政策入手可以申請到資金支持。所以輔導員應該關注并有意識地收集相關創新創業方面的政策,做好政策的宣傳和解析工作,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與導向的宣傳者和解析者。
四、輔導員要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模擬與實訓的組織者和指導者
“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要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競賽、創業模擬等實踐活動,著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爆F在高校里面都開設有專門的大學生創業指導課,但是大學生在創業教育課程中學到的僅僅是理論知識。如何有效地開展各類創新創業競賽、創業模擬等實踐活動,這需要教師來組織和指導。在高校中,顯然輔導員比較適合這個角色。而且從高校輔導員的職責來看,輔導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中具有重要的使命。由于輔導員經常跟學生接觸,有豐富的學生管理經驗,了解學生的想法,比較容易組織、指導學生開展各類創新創業競賽、創業模擬等實踐活動。因此,輔導員要積極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模擬與實訓的組織者和指導者。
五、輔導員要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信心與心理的樹立者與疏導者
在大學生的創新意識轉化為創業實踐的時候,他們會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和困難。比如說資金周轉不過來、合作伙伴意見不統一、國家的政策出臺了,但是地方的政策還沒落實,比如說因為創業影響到了學業等等這類問題。大學生對創業很有熱情,但往往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個時候,輔導員要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信心與心理的樹立者與疏導者。積極主動地對創新創業大學生進行指導和疏導,對他們的想法和做法,給予一定意見和建議,給與他們支持與信心,對負面情緒給與疏導。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新時期下的新任務,輔導員應認清形勢,積極調整角色定位,通過各種途徑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成長與發展提供支持。收集大學生創業故事,以創業者沙龍,創業經驗講座等形式分享創新創業者的真實經歷,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和激情,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充分利用校友資源和校企合作平臺,給大學生提供更多發展機會,為推動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穩步發展貢獻自己力量。參考文獻:
[1]李丹虹.輔導員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工作方法[J].師資建設研究,2015(3):237-238
四川之行的第一站是西南科技大學。西南科技大學先后獲批“國家級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四川省大學生創新創業示范俱樂部”“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區(孵化基地)”,為學校創新創業實踐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撐平臺,大力推動學校學生創新創業工作開展。
西南科技大學校團委書記趙洋介紹稱,學校通過成立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工作領導小組,整合學校、行業、區域、校友等各項資源,初步構建了以“信息、制造、文體”為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政策支持體系。
“我?!秳撔滤季S方法與實踐》課程首批列入省級創新創業教育示范課程。學校希望在后續項目開展中,能與‘因為有你’全國大學生新創業工作組更加深入地合作,切實為大學生創新創業導入社會資本。”西南科技大學校團委副書記王璽說。
四川之行的第二站是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其以市場和就業為導向設置專業,優化專業結構,成為四川省信息化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在參觀該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俱樂部的過程中,副院長韓鵬從“引培孵助”教育體系、“六位一體”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創新創業保障新機制等方面,對學院的創新創業工作進行了介紹。
關鍵詞:高校;創業教育;雙導師制;選、掛,引、聘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2)33-7977-02
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中自主創業成功率偏低,究其原因是,在大學生中創業基礎知識不夠普及、創業意識相對落后。因些,高校創業教育的開展有待進一步深入,但創業教育的成功與否,師資隊伍建設是關鍵,需要高校突破創業課程體系建立中師資匱乏的制約[1],在師資的建設方式上不拘一格,建成一支專業化、正規化的創業導師隊伍。
1 創業教育中導師制的建立
創業教育過程中,創業導師單靠高校自身培養是很難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只有借助校企業合作平臺,通過“選、掛;引、聘”方式,才能建立一支容教學研究、創業實踐于一身的導師隊伍,這支導師隊伍既具有創業的理論知識,又具備創業實踐能力,尤其是具有創業的經歷。
在“選、掛;引、聘”過程中,“選、掛”方式用于校內創業導師的篩選和培養,即從校內選拔一批優秀的專業教師,并通過掛職鍛煉方式派遣他們深入企業去體驗創業過程,以提高其業務素質、豐富其創業實踐經驗;“引、聘”方式用于校外創業導師的引進,即從企業引進一批具有教學能力的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學校創業教育的客座教師,或聘請一些行業專家、知名企業家、成功創業者擔任學校創業教育的兼職教師。校內導師負責傳授創業理論知識,校外導師主要進行創業實踐指導,兩者相互配合共同承擔創業教育的任務,從而實現了“學者 + 企業家”的雙導師形式。
2 雙導師制模式的探討
2.1 校內創業導師的工作職責
大學生創業需要具備扎實的創業理論知識、一定的商業和法律知識。同時,還應具備創新能力、組織領導能力、管理能力、合作和溝通能力。要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擔任創業課程的師資,尤其是校內創業導師不僅要具備相關專業知識,還需掌握創業的相關理論;不僅要掌握傳統專業教育的方法還需掌握創業教育的方法,這就要求校內創業導師具備多元化的教育技能和知識。通過“選、掛”方式培養校內創業導師隊伍,使他們滿足創業教育中多層次創業課程體系和多層面人才培養的要求。
根據創業教育在“創業意識教育”、“創業通識教育”以及“創業職業教育”的層次性及差異性[1,2],校內創業導師所肩負的職責也有所不同。在“創業意識教育”(創業教育的初級階段)過程中,校內創業導師負責向學生傳授一些創業基礎理論知識,為學生提供管理學、經濟學、公司法、公共關系學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對學生進行創業知識及企業所有形式的普及,以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培養他們的商業基本技能、培養他們的創業精神。在“創業通識教育”(創業教育的中級階段)過程中,校內創業導師開設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業能力的強化課程,讓學生了解如何成為一個創業者,怎樣才能成功創業,并要求學生學會使用商業用語,學會以小企業家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在課外實踐中,校內創業導師幫助學生學會商業策劃,同時提高學生的創業精神、冒險精神、團隊精神和敬業精神。在“創業職業教育”(創業教育的高級階段)過程中,校內創業導師可以對那些選的有較強創業潛質的學生進行深化教育,通過對學生進行 “開辦企業”、“完善企業”、“壯大企業”等企業經營管理知識和技能的教育,讓他們掌握如何籌集資金、選創自己的公司,建立公司。
總之,校內創業導師向學生傳授創業基礎理論知識,是他們完成有效創業的基石。
2.2 校外創業導師的工作職責
創業理論知識輸入的成功與否,最終要通過市場這個試金石的檢測。從企業“引、聘”一批優秀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創業導師參與大學創業教育,是由創業教育的實踐性決定的。作為學生的創業實戰“教練”,“校外創業導師的主要職責如下:一方面通過各種形式的講座,把自己創業經驗教訓傳授給學生,對學生在創業思想、理念、經營模式等方面的困惑做深入分析和指導,同時以現場交流會等形式讓校外創業導師與學生面對面地交流,以利學生把自己在創業上所遇到的困難向他們請教,及時得到他們的指點;另一方面,在面臨把產品推向市場和競爭對手打壓的雙重風險時,校外創業導師利用本身的優勢,對學生在市場開拓、社會關系等方面給予幫助,有效彌補大學生市場開拓中的經驗不足,幫助學生進行競爭分析,放大競爭優勢。因此,大學生創業無論市場競爭,還是市場的開發,校外創業導師的幫助和指導都是重要的支撐。
創業者不是教出來的,但一定是實訓出來的,畢竟在學校這個小舞臺上,學生演不出創業的大戲,只有放到市場這個大舞臺上,才能唱出風采。因此,在創業教育中,實踐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校外創業導師通過實踐指導的方式,完成學生和市場的良性互動。并通過他們的外聯內動,成為學生由理論到實踐的動力源。
2.3 雙導師制模式的實施
校內創業導師和校外創業導師相互合作、取長補短,可以建立創業教育雙導師新機制。校內創業導師側重于對學生創業基礎知識的傳授,教會學生優化創業思路,增強創業能力、有效地整合配置自身資源,將知識轉化為現實的個人和社會價值。對工科學生來說,開展創業活動,需具備創業項目的科學策劃、運營、管理和風險控制知識,而經濟類專業教師在企業管理、公司運營、財務管理、風險控制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專業知識。對于文科學生來說,對于化工、電子、計算機等專業的發展了解,有助于開闊知識視野,把握市場動態。因此,在校內加強文、理學科之間的合作交流,從而建立完善的校內創業導師隊伍。
校外創業導師在學生的創業教育充當實戰“教練”,指導學生進行創業實戰模擬訓練,是學生與社會溝通的媒介。校外創業導師指導學生創業實踐各環節,把他們經歷過的創業挫折和學生分享,并對創業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創業機會的把握、創業團隊的選擇及管理等方面進行剖析。盡管大學生的創業項目與校外創業導師的創業方向會有所不同,但對創業中的共性問題,他們可以給出中肯的建議[3]。
校內和校外創業導師相互溝通、因材施教,可以把創業教育與學生的志趣結合起來,可以把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起來,使其更具有針對性、靈活性。雙導師制為學生創造了相對寬松的教育環境,其學習成果也不再只是知識的積累,而是創造能力的提高。
3 結束語
要有效地開展創業教育,導師隊伍的建設是創業教育中重要的一環。以“選、掛;引、聘”方式建立的雙導師制,可以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創業教育導師隊伍,引導學生科學創業。雙導師制能夠很好地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及創業能力,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市場分析能力、項目管理能力,從而促進高校大學生創業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白華.“外引內置”的雙“班導師”制——基于高校創業教育的新思維[J].社會科學家,2011(8).
關鍵詞:臨床醫學;雙語教育
【分類號】R4-4
隨著現代醫學新知識的大量涌現,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標志的現代信息技術,將更廣泛地運用于醫學領域,世界范圍內醫學知識的共享和交流程度的加大,對醫學生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發展,國際交流日益頻繁,醫學生接受國外最新醫學信息的需求也日益迫切,“雙語教學”應運而生,并已成為教育國際化的標志之一,越來越引起各國教育工作者的重視。雙語教學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然要求,它是我國高等教育適應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必然趨勢。教育部2001年出臺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平虒W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高校必須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的教學,提出在十年內,開5%―10%的雙語課程。然而,要真正實現雙語教學還面臨著許多問題,現淺談我院校臨床醫學專業雙語教學如下。
1 雙語教學的涵義[1]
所謂雙語教學,是指以母語和一門外語兩種語言作為教學用語的教學模式。在世界各地區因母語不同而有所區別,在我國雙語的教學的具體定位是漢語和英語,并在此基礎上兼顧其他語種。
基本的雙語教學模式包括以下三種:
1.1沉浸式雙語教學
要求用外語進行教學,母語不用于教學中,使學生完全沉浸于弱勢語言中。
1.2過渡式雙語教學
要求學校在前一階段,部分或全部科目使用母語教學,但過一段時間后,則全部科目使用外語教學,其最終目的仍然是向沉浸式過渡。
1.3保留式雙語教學
要求學校剛開始時使用母語教學,再過渡到部分科目使用外語教學,部分科目仍用母語教學。
基于我院高校師生的英語水平層次及語言環境的限制,目前大多數醫學專業采取的仍然是保留式雙語教學。隨著教學環境及英語水平的提高,下一階段開展過渡式雙語教學模式。具體采用英文專業教材,教學課件采用英文,學生作業采用英文,教師課堂講解采用中英文混合的方式,只在專業重點和難點部分給予中文解釋。由于雙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先進的醫學專業知識,不能因為英語水平而限制專業知識的學習,因此過渡式雙語教學模式是我國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采用和行之有效的雙語教學模式。
2 雙語教學的意義[1]
2.1雙語教學為我國高等醫學教育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
高等醫學教育是國際公認的通用性、可比性較強的專業教育領域,對醫學工作者素質和能力的要求基本一致,因而,世界各地的高等醫學教育也存在很多共同之處。過去封閉式的傳統醫學教育拉大了我國同世界一流醫學院校的距離,中國留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動手能力均較強,但其語言能力卻往往不如第三世界國家的學生,就是一個例證。入世后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的各個環節都亟待與國際接軌,各學校師生都在重視外語的學習。西醫主要發源于西方,醫學院校則更應該重視外語的教學工作。目前我院校招收的臨床醫學中澳班學生迫切需要既懂專業知識,又具有相當外語水平的教師??梢哉f,雙語教育為此提供了一個平臺。
2.2醫學事業的發展迫切需要雙語復合型人才
面對越來越多的公眾健康問題和越來越嚴峻的全球疫病防疫形勢,人們逐步意識到了跨越國界的國際醫療合作的重要性。這對我國醫療從業人員的知識、能力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醫學作為專業性極強的學科,其相關工作是一般外語人才無法勝任的,因此,社會迫切需要醫學院校培養一大批既懂專業知識,又具有相當外語水平,能從容進行國際交流的復合型醫學人才。
2.3雙語素質的形成對醫學人才本身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4]
當今世界,英語已經成為一門科學的語言,大部分學術期刊、書籍都是用英文出版的。一方面,高校教師參加國際會議,進行國際交流,需要熟練運用英語對話;另一方面,醫學生要增強了解世界最新醫學進展、用英語思考和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雙語教學課堂為老師和學生都提供了一個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鍛煉機會。
3 開展雙語教學的建議
3.1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師資源
一是利用現有師資中聽、說、讀、寫能力較好的教師定期進行英語培訓,多與國外來訪者進行交流,有條件的還可以讓教師參加短期出國培訓。二是充分利用歸國學者這一寶貴資源。醫學院出國訪問者較多,而近年來歸國學者也日益增多,他們不僅能講流利的外語,而且掌握了一些國際上醫學領域的先進知識和技術。這些歸國學者是最理想、最具潛力的雙語教學執行者。
3.2學生的課前預習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學生課前預習對提高雙語教學課堂效率很重要。三年制一年級的學生對醫學專業知識本來就較生疏,要求他們用英語思維、并在短暫的課堂時間內完全理解老師用英語傳授的醫學專業知識,難度可想而知,學生必須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融入到雙語教學中去。學生在課堂預習、理解并記住一些關鍵的醫學專業詞匯,課堂上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及時用英語進行提問,這對掌握知識很有幫助。教師可在課后提出幾個與下節課內容相關的問題,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做好了預習準備。如此,學生帶著問題聽課,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可以得到很好的雙語教學效果。
3.3關于教材問題
目前國內尚無完全統一的三年制普及型雙語教材,在沒有專用教材的情況下,應根據教學大綱,利用近年來出版的經典臨床醫學專著和核心醫學期刊擬定提綱,選定一套目前國內外公認的權威原版教材為藍本,參考其他同類教材,并注意與中文版教材相配合來編寫教材,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積累經驗。
教師應注重分層次教學。一般的高職院校,雙語教學難以一步到位,應根據教學實際,采取分層次、分階段、由易到難的教學方式,從講授專業術語、定義、小結,到部分用英文授課、輔以英文解釋,逐步過渡到全英文教學。雙語教學遇到的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就是時間不足,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備課時必須有更多的投入,對教學內容有所取舍,比難懂的內容,最好通過圖片、錄像等視覺傳媒手段來完成。
目前我院校雙語教學存在諸多的問題,包括師資力量的薄弱、教材、講授方式、學生本身對雙語教學的理解以及學生自身的英語理解能力,這些都影響雙語教學的順利進行??傊t學雙語教育是我國與國際接軌、醫學教育改革發展及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必然趨勢。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探索和改革教學方法,總結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我院實情的、實用的醫學雙語教學方法和模式,還需要努力。
【關鍵詞】化學教學,雙語,高校
相較于文史類課程,化學作為世界通用的自然科學,進行雙語教學的訓練將會變得更加重要。同時,通過化學雙語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更快地通過各類信息資源,得到第一線的專業資料文獻,增強自身學習能力。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化學雙語教學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按部就班,循序漸進。
1、初始階段:雙語滲透
在大W化學雙語教學的起步階段,教師面對的是剛從高中畢業不久,英語基礎薄弱,只有化學學科基礎知識的學生。雖然有了前一階段的準備工作,但是如果一開始就使用浸入式雙語教學的話,必然會造成學生無法理解課堂內容。所以,在起步階段,應采用保守傳統式教學中穿插雙語教學的方法,其中多用漢英對照的方式。比如可以在課堂中采用在中文授課講解的同時加入英文語段閱讀的方式,拓展補充或中英對照閱讀的方式讓學生接觸更多的學科外語知識,也可以結合高中所學的化學知識來進行,在初始階段,逐步滲透雙語,讓學生易于接受。
Alpha particles (helium nuclei) passed through the foil with few deflections. However, some deflections (1 per 8,000) were almost directly back toward the source. This suggested an atomic model with mostly empty space between a nucleus, in which most of the mass of the atom was located and which was positively charged, and the electrons that defined the volume of the atom.(α 粒子在穿過金箔時發生了極微弱的偏轉,但是1/8000 的α 粒子被反彈回了發射源。這說明原子由一個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核體積極小,但是占據了原子絕大多數的質量,電子決定了原子體積的大小。)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外語,上述的例子與課本上的知識點息息相關,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為正式進行雙語教學打下基礎。在選用雙語材料時,也要注意難度不宜過高,以免影響教學質量及學生積極性。由于中文與英文兩種語言的不同,許多化學概念在中文中存在,但是找不到對應的英文表達方式。在大學教材中許多的化學名詞都不能在權威的化學工具書中找到對應的英文表達方式,要注意在進行雙語教學的時候要尊重英語的習慣表達方式,避免出現“中國式英語”的情況。
2、正式階段:雙語整合
雙語整合是學生正式進入雙語教學的一個階段,其核心就是要讓學生學會用外語來表達中文的學科知識。學生在這一階段中要經過大量的外語訓練,學量的專業學科單詞及語句,夯實自己的語言功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將中文與外文知識整合起來,交替使用,互為主體。在化學雙語學習過程中,由于很多學生只有中文教材,并沒有成套成系統的雙語學習材料,所以教師必須對手上的中文版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制作適合學生使用的雙語學案。在雙語整合階段,英語在課堂中所占比重會大幅增加,所以需要有配套的雙語學習資料,其中要包含:基本概念,知識點講解,思考題,參考資料等。
在雙語整合階段,首先要向學生呈現中英文的基本概念,例如“離子鍵的定義”:Ionic bond is a type ofchemical bond that involves the electrostatic attraction between oppositely charged ions. (離子鍵是由離子間的靜電作用而產生的化學鍵。)The particles that form ionic bond are ions.(形成離子鍵的微粒是離子)。其次是知識點的講解,例如對于“離子鍵是如何形成”的解釋:Sodium atom (usually an active metal) loses an electron and chlorine atom (usually an active non-metal) accepts an electron to achieve stable electron configurations. The electrostatic attraction between them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an ionic bond. (活潑金屬鈉原子失去一個電子,活潑非金屬氯原子得到一個電子,兩者核外電子達到穩定結構,它們之間的經典吸引力形成了離子鍵。)此例中主要使用了中英文對照的模式,在給出英文概念和解釋的同時,給出相應的中文解釋,這樣避免了學生無法快速適應大強度語言學習的壓力。
3、提升階段:雙語思維
雙語思維階段是雙語教學中的高級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要求學生學會用外語思考學科問題,使學生在學習使用外語的過程中用外語來思考解答問題,以適應外語的學習、工作環境。這一階段的主體語言是外語,而中文作為輔助。雙語思維層次學生基本不再使用中文,教學中常出現的詞匯及短語將不再給出中英文對照。教師在課堂中很大部分都將使用英文講授,如遇到一些新的學科概念,則可考慮中英文對照教學。學生在經過前兩個階段的訓練,已經擁有了較強的學科雙語基礎,能夠聽懂、讀懂大多數的學科雙語資料。所以在此階段,教師更傾向于營造純英語的課堂環境,鼓勵學生用外語思考化學,用外語學習化學。
在“雙語整合”階段中,教師在編寫學案時用的較多的是中英文對照的模式,方便學生學習學科知識,避免由于語言障礙引起的理解困難。而進入“雙語思維”階段后,教師應鼓勵學生減少對母語的依賴性,直接用英語學習化學知識。所以教師在編寫學案時要盡量少地使用中文,對于學生已學過的學科詞匯或短語,就不需再給出中文對照,或者組織學生用英語自行填寫這些基本概念。這樣進一步增加了學生學科和語言知識學習的強度。
以電解質的知識點為例:
Electrolyte includes most acids, bases, salts or metallic oxide. (NaCl, HCl, NaOH, Na2O) Non-electrolyte: A compound does not ionize when melted or dissolved in suitable ionizing solvents.Strong electrolyte: Electrolyte can absolutely ionize when dissolved in suitable solvents. Strong electrolyte includes strong acid, strong base, most of salts and metallic oxide. Weak electrolyte: Electrolyte can partly ionize when dissolved in suitablesolvents.Weak electrolyte includes weak acid, weak base, small part of salts and water.
上述例子中,學案不再使用中英文對照的模式,而是對學生新碰到的詞匯例如“電解質、非電解質、強電解質、弱電解質、電離”等詞匯做了中文標注,而對于先前課程中已經學過的詞匯不再提示,這樣使得學生不再依賴中文注釋,提高語言W習強度和效率。教師還可酌情在學案中留空讓學生填寫,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印象。
總之,化學雙語教學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雙語滲透、雙語整合和雙語思維。在不同階段中,由于學生的語言基礎不同,教師必須使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合理調配母語與外語所占比重,將一部分注意力放在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上,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
關鍵詞:雙語教學;地方高校;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1-0236-03
高校雙語教學,是指在高校中運用非母語進行部分或全部非語言學科的教學,一般是指用英語進行學科教學的一種體系。隨著中國對外交流的增加,尤其是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我國迫切需要專業扎實、外語流暢的復合型人才。為應對社會的人才需求,許多高校紛紛開設雙語課程,尤其是在研究生培養中大力開展雙語教學。然而受多種因素制約,高校雙語教學并未達到預期效果,尤其是地方高校,在開展雙語教學過程中還面臨著一些特殊困難。下文中筆者擬就這一問題進行分析論述。
一、地方高校研究生雙語教學的現狀調查
為了解學生對雙語課程的認識以及對教學效果的預期,筆者對北京市屬高校北方工業大學國際法學專業研究生進行了關于雙語教學的問卷調查。通過對回收的調查問卷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目前研究生對雙語教學的基本態度和需求。
(一)關于雙語課程的認識
對于雙語課程的開設,80%的學生認為“非常必要”,20%的學生認為“必要”。而對于選擇雙語課程的主要目的,在調查問卷中排位比較靠前的幾個理由分別是:提高外文專業文獻閱讀水平、提高外語聽說水平、獲得更多更新的專業知識等。
對于雙語專業課,50%的學生認為專業內容更重要,30%的學生認為英美法思維更重要,只有20%的學生認為語言更重要。而對于學習雙語課程最大的困難,60%的學生認為最大困難在于專業內容難,40%的學生認為是語言基礎弱。
(二)關于雙語課程的教學模式
對于雙語課程的授課模式,有90%的同學選擇了“教師講授與同學發言討論相結合”,其中多數同學希望教師講授比例占50%~60%,同學發言討論所占比例約40%~50%。另外,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同學們普遍認為在課堂行進行英文的presentation有一定必要或非常必要,可以鍛煉提高自身能力,90%的同學認為有必要在課堂行進行英文案例討論。
(三)關于雙語課程授課中的教學語言
對于課堂上教師講課或組織討論時使用英文的比例,40%的學生選擇“學期初以中文為主,逐漸增加英文比例,最后過渡到全英文”,30%的學生希望“以英文為主,必要時運用中文解釋”,20%的學生選擇“中文和英文穿插結合”,10%的學生希望能“一遍中文再一遍英文”,無人選擇“全英文授課”或“以中文為主”。
對于任課教師的口語,40%的學生希望“最好能有純正的英音或美音”,30%的學生希望“可以有口音,但發音要清晰,語速可以適當放慢”,30%的學生認為“語音和語速都不重要,能聽懂就行。”對于雙語任課教師的素質,學生最關注的首先是教學環節設計合理(100%),其次是教學內容深度適中,安排得當(90%)以及口語表達能力強(80%)、能提供適當的輔助閱讀材料(80%),而對于課件制作等能力相對不太看重(20%)。
(四)關于雙語課程的教材選擇
對于雙語課程所采用的教材,40%的學生希望使用國外原版教材,30%的學生希望選擇中英雙語對照教材,另外30%的學生則選擇經節選、編輯過的國外原版教材。
雖然囿于條件,僅對一所北京市屬高校的國際法學專業研究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但上述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研究生對于雙語課程的認識:在研究生階段開設雙語課程的必要性獲得了充分認可,而選擇雙語課程的目的更多在于提升專業知識和能力而非提升語言水平;對于教學模式的選擇,目前學生顯然并不滿足傳統的教師單方向灌輸,而普遍希望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同時課堂上有討論和互動,包括學生進行presentation和案例討論;對于授課語言,雖然對英文比例的選擇略有差別,學生還是希望能切實做到雙語并用,而非純英文或以中文為主。對于任課教師的語言能力,多數學生還是希望表達清晰,易于理解,在此基礎上再追求語音語調的優美地道;對于教材,多數學生希望能使用原版或經編輯的原版教材,以期直接接觸原汁原味的專業英語。
雖然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有自己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安排,但毋庸置疑,授課對象對課程的期待和要求,是教師確定授課內容和選擇教學方法的重要參考。上述問卷調查結果,反映出了學生對雙語課程任課教師的要求,同時也是教師的努力方向。
二、地方高校研究生雙語教學的困境分析
雖然近年來各高校紛紛開設雙語課程,但雙語教學的實際教學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其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也一直是近年來教改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關于雙語教學面臨的困難與現存問題,已有很多文章進行了分析討論,本文僅討論對于地方高校開設雙語課程而言最大的困難――師資。
雙語課程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努力與配合,而其中教師的作用尤為關鍵,教師的資質和能力決定了課程的最終效果。筆者理解的雙語教學是用兩種語言(多數是指中英雙語)來進行專業知識的教學,專業知識的學習是首要教學目的,而兩種語言的運用是工具和手段,以此擴展專業詞匯量,提高外文文獻的閱讀能力,最終提升思維能力,二者的次序不宜倒置。因此在教師的選任上,優先考慮的是專業而非語言能力。正由于此種考慮,非專業的外教與外語專業的中國教師均非最佳選擇,而母語為英語的本專業教師一來稀缺,二來教師不懂中文,純英文授課環境對學生的要求較高,對地方高校尤其非重點高校而言,確非現實選擇。較為理想的人選,是在國外留學或者工作多年,熟悉專業知識同時使用英文表達基本無障礙的任課教師。但目前的實際情況是,符合這一要求的師資較為稀缺,在地方高校的師資隊伍中更是鳳毛麟角。目前在地方高校講授雙語課程的教師,多數雖已取得本專業的博士學位,但并沒有在國外長期學習或工作的經驗,英文文獻的閱讀或許并無大礙,但用英文準確、流暢地表達專業內容依然難度很大。為了將專業內容講述清楚,只能在課堂教學中較多地借助中文表達,實際教學語言中的中文比例往往超過50%,由此師生均有意無意地形成了中文依賴,從而一定程度上背離了開設雙語課程的初衷。在課堂教學環節英文輸入不足,直接影響學生浸潤式英文語境的形成以及有效英文輸出。筆者認為,師資力量薄弱,雙語課程教師的英文表達能力有所欠缺,教學中英文輸入不足,已成為制約地方高校雙語教學發展的瓶頸。
很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也都意識到這一問題,大家提出的解決方案通常是加強師資培訓,包括在國內的培訓以及一段時間的國外培訓。國內為期一周至數周不等雙語教學培訓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通常并不立竿見影;能去國外學習交流一段時間,語言能力固通常會得到快速提升,但此種機會較為難得,目前還無法在眾多雙語任課教師中大規模推廣。
對此困境,筆者認為,一方面,任課教師應大力加強自我培訓和提升,充分利用英語學習資源與軟件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并進行語音語調矯正,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雙語教學思維拓展與模式創新來增加學生的有效英文輸入。
三、地方高校研究生雙語教學的模式創新
雖然近年來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一直是教改研究的重點與熱點,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技術也不斷出現,但對教學研究大多集中在課堂,最多擴展至課前與課后。筆者建議,為解決地方高校雙語教學師資力量不足而進行的教學模式創新,除其他學者建議的應以學生為中心、加強師生互動,以及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與新教育技術等建議之外,還應考慮突破課堂教學環節,將專業課雙語教學與研究生英語教學相銜接,將課堂教學與學術實踐活動相銜接,將課程學習與社團活動相銜接,從而打通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社團活動幾大模塊,形成全方位多維立體教學模式,運用其他資源彌補雙語課堂英文輸入的不足。
(一)專業課雙語教學與研究生英語教學的對接
研究生階段除開設專業課程外,通常還會開設研究生英語、專業英語等語言類課程,如筆者所從事的法學專業會開設法律英語。如果雙語專業課的任課教師能與研究生英語教師、專業英語教師聯合進行教改研究,在教學內容上實現對接與互補,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以語言類課程的英文輸入彌補專業課英文輸入的不足,同時以專業課的內容充實語言類課程的教學,雙方均會因此而受益。
(二)課堂教學與學術實踐的對接
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除需完成培養計劃中列明的專業課取得學分之外,還需要完成一定的學術實踐活動。與雙語課程密切相關的學術實踐活動很多,如:
1.讀書會。各院系通常有不同專業的老師組織各自專業的讀書會,帶領研究生共同研讀經典名著,其中也包括英文原著,即使不是雙語課程所講授的內容,也能增加相關專業知識的英文輸入。
2.論文工作坊。以筆者所在的文法學院法律系為例,有教師組織了論文工作坊,選定研究生若干選題后會組織閱讀中英文文獻、中英文案例等材料,最終完成相關選題的論文,其中也有專業英文的輸入。
3.案例工作坊。這是筆者組織的一個案例研討小組,選擇國際法領域WTO、ICSID經典英文案例,帶領研究生一起閱讀英文資料,包括各參加方提交的法律文件以及專家、仲裁員做出的報告或裁決,一些案例直接與國際法雙語課程相關,直接呼應課堂教學內容。
4.專業性英文競賽。以法學專業為例,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國際模擬商事仲裁庭競賽、Jessup(杰賽普)國際法模擬法庭大賽等專業性比賽,在準備過程中會涉及大量的英文資料閱讀與寫作,以賽促學,效果良好。
5.英文學術講座。研究生參加英文學術講座可以直接增加專業英文的輸入,可以將參與英文學術講座作為評定雙語課程平時成績的考量因素之一,從而將雙語課程的教學與英文學術講座實現對接,利用開放性的課外學術資源豐富學生的英文輸入。
(三)課程學習與社團活動的對接
目前各高校均有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除常見的英語角、英語協會外,還有英文演講比賽、英文戲劇大賽等活動。雙語課程的任課教師可以組織鼓勵雙語課堂的學生參加上述社團或比賽,在活動過程中增加英文輸入。筆者為國際法研究生開設《國際貿易法》雙語課程,在授課過程中,就有該課堂的學生在本校申請設立了TED NCUT,并于近期組織首次英文演講分享。通過上述活動,可以增加英文學習的趣味性與互動性,從而促進雙語課程的教學。
綜上所述,雙語課程中的英文輸入環節可以突破課堂教學環節本身,拓展至語言類課程、學術實踐活動及社團活動,經過任課教師的努力與協調,實現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社團活動幾大模塊的互動與對接,創設全方位多維立體教學模式,通過多種渠道增加英文的有效輸入,為學生創設的更好浸潤式英文環境,彌補地方高校雙語課程師資力量的不足,促進雙語教學目的的實現。
參考文獻:
[1]王金柱,劉艷芳.高校雙語教材的現狀分析[J].華章,2013,(01).
[2]侯麗紅.試析激勵制度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有效運用[J].華章,2012,(36).
[3]王倫,孫靜藝.高校雙語教學的主要制約因素及國外雙語教學的啟示[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167-168.
[4]李璐.國家級雙語示范課程的建設與改革――基于審計雙語教學的實踐探索[J].東方企業文化,2012,(23):226-227.
[5]王光大.試論高校獎學金制度的實施效果及改進策略[J].中國輕工教育,2011,(03):45-46,74.
[6]趙德榮.雙語教學在教育國際化中發揮的作用[J].成功(教育),2011,(02):32.
[7]李明哲,徐亞蘭,高志英.高校理科雙語教學模式研究――以《圖論基礎》課程為例[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0,(08):135-136.
[8]洪必綱.國際貿易雙語教學中的教師激勵研究[J].硅谷,2009,(10):101-102.
[9]方瑩.論高校雙語教師隊伍建設中的問題及對策[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2):106-109.
[10]袁利平.教育國際化的真實內涵及其現實檢視[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1):82-87.
Research on Innov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for Postgraduates in Local Colleges
WU Li-j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144,China)
【關鍵詞】人才培養 高校 雙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09)04-0020-02
【Abstract】How to cultivate creative comprehensive talents is the major task of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To adapt the demands of current market on university specialty talents, university teaching mode should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ideas, and should reform modern teaching modes and ideas so as to keep up with time development. The necessity of talents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bilingual reformation was mainly illustrated, and the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which is suitable to national state was explored. Finally, the pluralism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is estimated to be the final university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Key words】Talents cultivation University Bilingual teaching
高校把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復合人才作為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務,并努力采取各種措施落到實處。根據21世紀對各類人才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要求,以及當前高?!耙匀藶楸尽苯逃砟畹膶嵺`需要,有利于培養大量的符合時代特點的創新型復合人才。近年來,有不少學者和研究人員就高校如何在加強管理創新的前提下,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2]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也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各高校在學校發展定位與規劃中,紛紛突出國際化辦學特色,將人才培養的國際化作為重要的辦學指標。盡管雙語教學僅僅是微觀層面上的教學手段,而培養國際化人才是一個泛化的目標,但從目前的教學情況看,兩者卻有著緊密的聯系。
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改革心得和學習國外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深刻體會,針對高校培養專業人才的實際需要和當今學生發展的需求,高校管理人員和教學人員都應該積極改革適應時展的教學發展模式和教學理念。文中主要從兩方面探討了高校創新型復合人才培養的迫切性。
一、高校創新型復合人才培養的迫切性
在當今就業形勢不太樂觀的大環境下,高校復合型人才具有很多優勢,具有多種知識結構和技能,思維開闊,就業適應面寬等。我國高等院校,經過近十多年的大規模戰略性調整和硬軟件的加強,為復合型人才培養創造了有力的空間。特別是學分制的實行,雙學位的試行,使學生在完成本專業必修科目的同時,在選修科目方面有了較寬的選擇余地,為復合型人才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高校在制定具體的專業培養方案時,應深入就業市場,了解近期和遠期市場需求,多和用人單位溝通,了解現有市場最需要何種知識結構和技能的學生,同時積極征求畢業生就業后的反饋信息,然后優化專業培養方案,相應地開設相關的課程或增設適應市場需要的專業。可以向社會或市場聘請有經驗的兼職人員授課,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學生實地參觀學習。此外,可以開設一些有助于今后學生創業的基礎知識和啟發學生思路的課程。高校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更不應該墨守成規,而應該積極深入教學科研,廣開思路,引導學生更好地發展自己。所以說,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學校這片大土壤和教師這盞指明燈,加上學生自身為適應就業市場的自強自立,所有這些因素都是造就創新型復合人才的必要條件。
二、高校雙語教學對人才培養的作用
21世紀是高新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尤其是電腦信息網絡高速的發展。由于電腦信息網絡高速公路的全球連網和普及,生活在“地球村”中的人們,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娛樂方式、交際方式以及思維方式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高等學校面對的是富有活力思維敏捷的大學生,如果教學還停留在忽視個性、過分統一化的狀態,必然會壓抑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思維的開拓,對學生的創新型發展非常不利。
由此可說雙語教學是21世紀新型人才的需要。[3]那么學校就是培養“跨世紀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基地。其手段必然是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教學理念的提升。筆者結合多年專業外語的教學經驗和接受國外教學培訓的體會,在從事雙語教學幾年來,深切地體會到教學方法的創新對開拓學生思維的重要性。記得其中一位已畢業的學生對我說“雙語教學給了我新的啟示,啟發了我的創新思維,因為教學方法的創新讓我體會到了同樣是課堂受益卻大不相同”。筆者跟蹤分析了部分畢業學生狀況。通過學生畢業來信反饋和咨詢在校準備出國留學的學生,得知雙語課程對他們的幫助很大,不僅開闊了他們的視野,而且對通過四、六級英語考試也有很大的幫助??傮w來說,絕大部分學生認為大學期間開設的雙語課程及外教課程對他們現在的求學非常有幫助。
因此,雙語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雙向思維能力等的重要途徑。雙語教學使教師和學生受益的不僅是專業知識技能上的提高,更多的是觀念的轉變與更新,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同時也成為了衡量高校教學質量的重要評價指標。
三、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雙語教學”模式
在國內雙語教學的具體實施中,師資的合理選用必然是推行雙語教學的前提。自然對擔任雙語課的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任課教師不僅熟悉本專業相關知識,而且具有流暢的英語表達能力,同時能讓學生從教師身上學到中西方思維方式的異同。中國是個具有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國家,韓愈先生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真正體現了作為教師的責任和義務,所以說教師的人格更要優于所有的教學能力。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師對學生的這種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比绾螌⑽覈鴩楹臀鞣酵庹Z文化巧妙地融合于課堂教學,讓學生們在多元文化的氛圍中積極學習,廣開思路,正是多元化雙語教學探索的目標。
俗語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好的教師也需要學生的接受,筆者通過幾年來的雙語教學發現,平時學習優秀的學生在雙語教學中受益最大,雙語學習難度的加大使得平日懈怠的學生感覺更加困難。因此,應該積極鼓勵落后學生強化英語,另外結合中文資料和課件的課后消化迎頭趕上。
所以,對于雙語教學的理解,絕不是單純對其字面含義的解釋與理解,而應該將其放到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視野中去考察;對于學生的培養不僅限于外語能力的提高與專業視野的開闊,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外語思維能力及其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雙語教學是與國際接軌、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典型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多元化的雙語教學模式必然對師資、學生、教材、學校配套支持和對外交流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多元化雙語教學將是完善雙語教學的最終方式。
四、結束語
筆者通過多年的雙語教學體會,闡述了人才培養和高校雙語教學的關聯性。分析了高校雙語教學有利于促進創新型復合人才的培養,人才培養的必要性促進著高校教學的改革發展,最終提出了適應我國國情的多元化雙語教學是高校雙語教學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 蘭恒友.轉變觀念.培養創新型復合人才.四川理工學院學報,2007.10: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