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6 08:54:57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生態網絡概念,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 戰略生態位管理;過程;綜述
中圖分類號:C 9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623X(2013)02008406
戰略生態位管理(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SNM)理論是國外近10年來才興起的管理理論,目前的研究主要圍繞“基本要素的內涵與功能”“運作過程與機理”這兩條主線展開。其中,戰略生態位管理過程是受到關注的一個重要領域,它主要解釋新技術成長的一般模式,因此許多研究者從不同側面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一、戰略生態位管理理論發展概述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技術創新理論研究不斷發展日趨成熟,生態位的研究相應出現在技術能力演變理論研究視野。在選擇技術范式的嚴格機制下,技術創新常常只能沿著一定方向發展,而生態位是說明技術范式變遷的有效工具,因而容易產生代表新范式的新技術。如何通過建立技術網絡,從而建立一個新的生態位,從而實現技術創新,是技術變遷研究發展面臨的一大的挑戰。技術生態位概念來源于生態位,以生態位為基礎,通過對技術能力演化進行全新的闡述和解釋,構建了技術生態位這一概念,認為技術生態位是“一個得到暫時保護而免于市場和其他制度壓力的特定領域,該領域為新技術的應用起到試驗臺作用,能夠讓生產者、使用者,甚至政府幫助發展新技術直至它走向成熟。”[1]F.W. Geels 2002年認為技術形成于一個受保護的空間,在這個空間即技術生態位內所有的技術發明只要不進入主流市場,都可以大膽地嘗試并得到發展。技術生態位是新生代技術“最原始的市場”,因為對新生代技術開放的市場根本不存在,特別在一個完全不明朗的市場環境下。而技術生態位此時則為新生代技術扮演著“最原始的市場”這一角色直到市場環境下對新生代技術的供求關系明朗為止。技術生態位是否能存在關鍵在于對其中技術的認同,在于是否堅信孕育的技術是未來占領市場的核心技術,孕育的重大發明會引起市場的劇烈變動甚至顛覆傳統市場而推進社會的進步。[2]
隨著生態位概念的延伸與擴展,生態位不斷發展出技術生態位與市場生態位兩個重要的概念。國內外學者對市場生態位給出的一致定義是:新技術在原始的市場環境下,即使沒有人為的保護行為,也可以保持良好的生存狀態不斷發展。市場生態位的這一概念與技術生態位既互相聯系又相互區別。傳統研究中,Paolo Agnolucci等人認為市場生態位與技術生態位一個更看重“當前情況”,一個更注重“未來獲利”;二者在時間點的選擇上有著本質的區別。而SNM即戰略生態位管理理論將技術生態位與市場生態位緊密地結合在一起,Petros Ieromonachou等人認為SNM的管理過程應是一份在特定設備設施條件下的逐步仿真擴散的實驗過程,假使試驗中,新技術選擇成功并在市場上得以生存,就可以認定技術生態位成功轉換成為市場生態位。戰略生態位管理很好地解決了在研發過程中,實驗室里不斷持續創新的新技術從技術生態位到市場生態位的過程難題。因此,學者們普遍認為,戰略生態位管理的實施路徑對于新技術從技術生態位發展過渡到市場生態位有重要作用。[3]
SNM理論比較統一的定義是指“為新技術成長構建一個保護空間,即戰略生態位空間,通過生產者、研究者、用戶、政府和其他組織執行者漸進的實驗和學習,對新技術進行選擇、培育、孵化,發展為成熟技術,并順利地將它推向市場,實現產業化的一個管理過程”[4]。其理論核心假設在于通過不斷進行技術演變路徑的創新,協助調整技術生態位,如,在受保護的空間進行技術培育,對實驗融合技術的進化進行協調、對使用者和技術創新網絡及結構進行持續調整等等。SNM理論假定,成功的激進創新產生于各利益相關者協作和交流信息,產生于知識和經驗的社會技術實驗,發生在受保護的空間。目前SNM理論在國外被廣泛應用到新興生物燃料、能源、交通等新興產業的研究中,解決了許多重大的技術創新問題。
二、戰略生態位管理過程的內涵概述
戰略生態位管理過程(SNM過程)主要圍繞新技術的出現、孵化、推廣和商業化這個從技術的產生到成功走向市場的全過程展開研究。Weber & Hoogma認為SNM理論是創造“一個獨特的社會經濟實驗室,用以學習新技術將產生的問題、缺陷、遇到的障礙及用戶需求等”。SNM理論過程有三個比較關鍵的概念,一是技術,所有的科學知識、工程實踐,生產工藝技術、產品的特性,技巧、程序、體制和基礎設施,總和構成了技術。[5]在這個背景之下,對技術的理解也有了外延的擴展到技術體制,不僅僅局限于物理的硬件技術,而是與社會結合在一起,共同演化,形成技術機制。二是實驗,在實驗過程中不僅僅關注問題的結果,而且包含論證和學習的環節。新技術成熟之前的實驗都在一個特定的保護空間里進行,保護的形式是多樣的,比如資金支持、財稅補貼、政策傾斜等等。三是學習,在實驗中學習新技術的優勢與劣勢,提倡從用戶、生產商到有關機構以及政府,一起進行全方位、全面的學習。
圍繞SNM過程的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研究,一是從理論層面對SNM過程進行分步驟的闡述分析,二是從SNM的應用案例出發總結SNM過程的影響因素研究。
三、戰略生態位管理過程的步驟概述
國外少數學者對SNM過程的步驟進行分析闡述,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以Weber & Hoogma、Kemp和Dries.L,T.Hegger為代表的五步驟論的觀點,二是以Johan Schot, Frank W Geels、W W M van der Laak和Geert Verbong為代表的三步驟論的觀點。1.SNM過程五步驟論Weber & Hoogma,Kemp等提出SNM過程分為五個方面:技術的選擇、實驗的選擇、實驗的建立、實驗的擴大、政策保護的手段。[5]在此基礎上Hommels A等進一步完善了這個過程。(1)技術的選擇――選取有潛力的新技術;(2)實驗的設計和建立――相關人員和保護措施介入實驗的設計和建立過程;(3)實驗的執行――解決創新過程中經濟、社會和團體的相關問題并盡早解決;(4)將新技術從技術生態位推向市場生態位;(5)評估生態位的保護并逐步撤走保護手段及措施。[6]
Dries L. T. Hegger等則認為SNM過程可以分為以下五步。(1)定義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技術系統改造的概念。一個項目的起點,首先是由一名行動者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行動者可以是政府機構、科研機構、非政府組織或民間團體,接著,概念再轉化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技術系統。(2)探索社會嵌入概念。與其他理論不同的是,第二步不是技術示范或實證,而是探索這個概念如何在社會上嵌入。主要的內容探索的是:哪些潛在的行動者會對這一概念感興趣,他們參與的程度如何,不參與的具體原因如何。(3)開始試探性的會談。主要的形式是通過講習班、專家會議和共識會議等,使行動者聚集在一起。這一階段的目標是,將參與的行動者從最初的出發點形成的概念,成為符合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的社會現實。在行動者對目的進行共同商定后,要進行過渡管理,主要是選擇過渡管理領域的范圍和行動參與者的范圍。過渡管理的政策往往要與現有的政策領域相應,例如農業、能源等等。過渡時期尋求綜合的解決方案,如果利用概念作為出發點能更容易,該方案的目的是在各個政策領域過渡期間,架起服務于消除兩者差異的橋梁。(4)設置實驗。在社會嵌入概念之后,就要進行生態位中的社會技術實驗。實驗的一個主要方面是技術實驗與各種形式的社會組織的實驗相結合。比如提供服務的計費結構、所涉及的行為者之間的職責分工等等。(5)評價和學習。在項目的過程中,進行評價和總結學習經驗可以作為一個新的項目的起點。[7]2.SNM過程三步驟論主張將SNM過程分為三個步驟的學者們,其觀點基本一致,認為三個步驟主要是建立期望、建立社會網絡及學習過程。
Johan Schot, Frank W. Geels[2]認為SNM過程有三個主要因素。(1)期望和愿景的結合。期望對于生態位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為學習過程、吸引注意力及持續的保護和培育指明了方向。如果制定了期望,那么期望將有利于生態位建筑的成功:第一,更健全,指的是被更多實踐者所分享;第二,更專業,如果預期的太過于籠統,他們則不會給予指導;第三,有更好的質量。預期的內容是根據正在進行的項目來建立的。(2)建立社會網絡。該過程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批對新技術的支持者,并促進相關利益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提供必要的資源,如資金、人員、專業知識等。社會網絡如果滿足以下幾點會對生態位的發展有更好的貢獻:第一,網絡要夠寬,即多方的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將會有利于促進多方觀點意見的融合;一些相關的外界人士的參與對拓寬認知領域和促進二階學習也許尤為重要;第二,網絡要深入,即代表機構的人員應該能夠調動組織內部的積極性和資源。(3)學習過程是多維度的。具體內容包括技術因素、設計規范、市場和顧客偏好、文化和象征意義、基礎設施和維護網絡、產業和產品網絡、法規和政府政策及社會與環境的影響等等。
W. W. M. van der Laak認為生態位內部塑造過程為三個步驟。(1)建立期望。制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并明確相關活動的期望,同時也可以促進其他行動者制定一個相關的或合作性的、比較明確的目標和期望,并最好能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在確定期望的過程中,不同的行動者之間可能會存在不同的想法并產生沖突,必須嘗試明確這些差異并有效利用,例如通過定義多個實驗來進行。但必須注意的是期望必須是有形的,努力尋找有證據支持的期望;另外,在制定期望的過程中,必須保持選擇的開放性,盡可能多地收集有關信息和經驗,而不是事先做出選擇;最后,可以通過學習與借鑒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經驗來制定和定位自己的目標。(2)網絡建設。該階段目的是制定一個廣泛的網絡,包括所有有關行動者,包括行業角色、用戶,、科學家、社會組織(NGO)和有關政策制定者。確保在自己的機構所涉及的個人是沒有外人,并可以帶來相關資源或擴大自己的網絡的經驗。同時強調不要忽視用戶在技術引進中的作用,它是創新的源泉。這些網絡中的成員都有自己的知識、經驗、權利和職責。另外,網絡中的行動者必須通過各種形式的方式來達到溝通的目的,如定期會議或討論。(3)學習過程。第一,創建和刺激實驗的多樣性可以學習到不同的使用環境的各種設計,在生態位的早期階段,多樣性在未來做出平衡選擇時是非常重要的,當然,在后期階段維持多樣性同樣也是重要的;第二,要進行不同層面的學習,例如對技術、基礎設施、法規、用戶的喜好、文化和社會的接受學習等,旨在創造這些維度之間的合作而創建出一個技術和社會實驗之間更好的“匹配”;第三,要注重自反性學習,即質疑潛在的假設,如社會觀和世界觀,如果技術與這些假設不匹配就可能自發地改變方向;第四,盡可能創建實驗之間的共享,例如通過平臺,定期會議和座談會的形式。制定有監控結果的實時通訊和來自不同實驗的經驗對學習共享也有作用,通常來說,發展成功生態位的一個重要條件是一項共享課程的設施;第五,利用經驗教訓,重新調整愿景和期望,過去的實驗應該被看作是一個調整眼光、重新制定政策和設計新實驗的寶貴意見。[8]
類似的,Geert Verbong等認為生態位的動態分析包括三個內容(1)社會網絡的組成。主要包括研究機構、政府機構、生產商、最終用戶和金融機構等。其中研究機構主要提供技術;政府機構在早期扮演一個重要的金融角色;生產商要借鑒好的經驗,并成為該領域的領導者;最終用戶的參與非常重要,一般來說,用戶和供應商之間的關系對訓練和技術援助一直很重要,但是很難維持。(2)塑造期望,為所要實施的項目建立合適的期望。(3)學習過程。學習過程的特點是極大的關注技術和經濟效率,并找到適當的應用領域。比較重要的其他因素是操作、維護、學習當地文化和權力結構。另外,通過政府部門和中間的行動者許多的努力促進了社會網絡,但他們卻未能得到足夠的動力;而用戶不一定可以成為生態位發展的核心。最后,嘗試設計一個有效的監測和評估方案。[9]
四、SNM過程的影響因素綜述
許多研究SNM的學者并沒有具體指出其過程管理的具體步驟,但相關的研究通常都涉及到以下一些影響因素。1.技術特征技術特征在SNM管理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區分作用。通常來說,技術的選擇和技術能力發展進步的形式比較多樣,但影響技術選擇的是技術特征,技術能力發展進步到下一代技術的創新,是由于技術創新的外部環境,及市場、組織、制度、文化等要素的影響和作用,如果該技術的特征適應了社會和市場的需求,能滿足市場或社會對技術進步的要求,則該技術會被選擇;如果該技術的特征未能適應市場或社會對技術發展進步的要求,則該技術的創新就是失敗的,不會被選擇。技術特征是不斷變化的,在SNM管理過程初期是符合要求的新技術,進入SNM管理空間之后的實驗階段,也有可能因為市場的變化或競爭技術進步程度的變化而呈現繼續創新或終止創新的轉變。
[6]HOMMELS A,PETERS P,BIJKER. W E. Techno therapy or nurtured niches? Technology studies and the evaluation of radical innovations[J]. Research Policy, 2007(36): 1088―1099.
[7]DRIES L T HEGGER, JENNEKE VAN VLIETA, BAS J M VAN VLIETA.Niche Management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Regime Change: The Case of Innovation in Sanitation[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2007, 19(6): 729―746.
[8]VAN DER LAAK W, R P J M, RAVEN, G P J VERBONG. 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 for biofuels. Analysing past experiment for developing new biofuels policy[J]. Energy Policy, 2007,35(6): 3213―3225.
[9]GEERT VERBONG, WILLEM CHRISTIAENS, ROB RAVEN, ANNELIES BALKEMA.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 in an unstable regime: Biomass gasification in India[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2010, 13(4): 272―281.
[10]魏江,葉波. 企業集群的創新集成:集群學習與擠壓效應[J]. 中國軟科學,2002(12):40―41.
[11]安同良,魏巍. 創新目標、前景與企業技術創新行為:江蘇的實證[J]. 產業經濟研究, 2009(1):34―36.
[12]石惠,甘仞初. 高技術企業核心技術能力的壽命周期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06(7):20―22.
[13]劉軍. 傳統產業高技術化的生態運行機理理論與實證研究[J]. 經濟管理, 2007 (4):72―73.
[14]MARJOLEIN C J CANIELS, HENNY A ROMIJN. Actor networks in 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 Insights from social network theory[J].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Futures, 2008, 40(7):613―629.
關鍵詞:城市網絡;連接度;指數體系;寧鄉縣
1 引言
S著城市化進程以及工業的快速發展,景觀生態破碎化的問題日益嚴峻,隨之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諸如空間異質性單一、景觀格局割裂、生態調控能力逐漸減弱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區域生態規劃逐漸興起了以景觀生態學原理為依托,令景觀生態各要素的總量、質量、比值以及時空關系達到最優化,使景觀生態中各資源組合在功能和結構上趨近最佳理想化,進而最大程度的提高區域生態的穩定性。景觀連接度是目前景觀生態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其描述了景觀生態中各要素在功能和生態學過程中直接或間接聯系的緊密程度,其對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以及豐富景觀空間異質性和探索景觀空間格局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技術指導,對于景觀生態學在現實規劃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對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城區現有的土地利用情況進行連接度評價分析,并利用所得出的結論以及存在的問題直接應用于進一步的規劃中,以期最大地優化寧鄉縣城區的景觀空間格局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2 景觀連接度的概念與評價體系的構建
2.1 景觀連接度的概念
景觀連接度的概念最早由Merriam于1984年描述存在于景觀結構特征與物種運動行為間的相互聯系[1]。此后隨著景觀生態學理論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 景觀連接度的概念也出現了眾多新的解釋。Taylor等從定量的角度為景觀連接度提出了便于描述和應用的概念,其認為景觀連接度是景觀生態促進或阻礙生物體或某種生態過程在源斑塊間運動的程度[2]。With等為景觀連接度提出了一個動態的概念,認為景觀連接度是生境斑塊間對斑塊的空間延展,生物體對景觀結構的變化所作出的反應的功能關系[3]。盡管以上各個概念在字面表達上并不相同,但都認為景觀連接度是對景觀空間結構單元要素相互之間的時空連續性的度量, 并側重反映景觀的功能, 屬于刻畫景觀生態過程的重要參數。因此,景觀連接度的本質是研究同類或異類斑塊之間在功能與生態過程上的有機聯系, 這種聯系不僅是動植物群體之間的有機交流, 也是景觀生態元素間直接的物質、能量交換和遷移[4]。
此外,可以總體將景觀連接度區分為結構連接度與功能連接度兩種類型。其中結構連接度是指,僅對景觀要素在空間結構上連續性進行研究, 而不考慮其生態學方面的景觀連接度;相反,功能連接度則從生態學要素(生物個體、種群、物種等)的角度出發, 綜合考慮到某一特定的生態過程的景觀連接度。對比這兩種類型,不難發現結構連接度往往更具有隨意性與操作難度低的特點, 通過衛星航拍或人類視覺感官直接觀察選定區域的景觀物理特性,如景觀斑塊的大小、形狀、位置,用各種指數來描述景觀的空間連續性,這種方法往往具有較低的生物相關性。而功能連接度則是基于物種所感應和反應的尺度著重表現生物及生態學過程的密切相關性,并表現出多維性。但由于功能連接度是在景觀結構特征基礎上結合生態要素的擴散行為, 并通過模型的建立來預測各生物物種在景觀中的連接度,因此在實際應用中更為繁瑣與復雜[5]。
2.2 連接度評價體系的構建
2.2.1 節點與廊道
每2條或2條以上的廊道或邊線的連接點、交叉點以及單條廊道的端點即為節點。節點是各網絡類型連接結構的一個重要特征;而廊道是指在不同尺度下,與周圍景觀生態基質存在差異的線狀或帶狀的景觀生態要素,其作用主要為維持景觀連通性的作用。廊道與節點相互連接便形成了環繞各個景觀要素的網絡。此外,當景觀生態中的基質所環繞的景觀生態要素較大時,或者孔隙度較大,基質間便呈現出相互連接的帶狀,此時也便形成了廊道網絡[6]。
2.2.2 α、β、γ指數
α、β、γ指數是在拓撲空間的空間關系的基礎上運用到景觀生態學中的重要概念。其用來描述節點和節點間連線的空間關系,揭示了總體網絡情況。故選用其作為描述綠地網絡總體特征的載體。其中α指數主要描述網絡環路的情況即現有網絡中各節點間實際存在環路的程度,又稱環度;β指數主要反映一個節點以及其連線數量即與其他節點相互連接程度的指標,又稱線點率;γ指數主要反映網絡中實際存在的連線數與該網絡最理想的連線數的比值,又稱網絡連接度[7]。其各自的計算公式如下:
α=(L-V+1)/(2V-5)(1)
β=2L/V(2)
γ=L/Lmax=L/3(V-2)(3)
式中,L為空間中的連線數用城市網絡中斑塊與斑塊間功能性連線數替代,V為空間中的節點數用城市網絡中實際存在的綠地斑塊數替代。其中當α指數的值介于0~1間,越大表示網絡中存在越大的環路數;β指數的值范圍為0≤β≤6(V-2)/V且其值越大表示連接程度越高;γ指數的值介于0~1間,當一般取值為1/3
3 研究區域概況及數據來源
3.1 研究區域概況
寧鄉縣地處湘東偏北的洞庭湖南緣地區,縣境地勢西高東低,南陡北緩,全境以丘陵為主,兼有山地、崗地和平原。此次研究區域為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于《寧鄉縣城總體規劃(2000~2020)》(2014修訂)中確定的縣域為345.97 km2范圍,本次研究的重點為中心城區。寧鄉縣中心城區的總面積為30 km2,現狀人口為28.26萬人。現狀綠地面積為12.86 km2,包括公園綠地1.48 km2、生產綠地0.66 km2、防護綠地1.45 km2、附屬綠地4.28 km2、其他綠地4.99 km2。其中公園綠地占寧鄉縣建成區的城市建設用地的4.94%,且人均公園綠地僅為5.25 m2。因此,可以看出寧鄉縣城區目前公園綠地總量與人均綠地占有量都嚴重不足,并且公園服務半徑不夠,現狀公園的利用率不高。
研究區域目前主要由大小河道21條,其中主要的水系有:溈水河、平水河、歷經河、朝陽溪、化龍溪、東溈溪、經開溪、民兵渠等。區域內的降雨量由北向南,由西向東逐漸減少。整體水網大致形成北中南三帶、各水系皆匯聚于中心帶溈水河,北南兩帶在縣域外同樣匯入溈水河后接入湘江。此外區域內的水網在灌溉高峰期存在枯水的現象。且朝陽溪、化龍溪、東溈溪、經開溪的城區段部分都已被封蓋處理,平水河與歷經河為滿足灌溉的需求都已進行渠化,溈水河的城區段為滿足防洪需求都已將兩岸采用水泥堤岸進行硬化。由于缺乏與其他景觀生態要素的相互聯系,使得區域內的水網內的水環境并不理想,其中溈水中溶解氮、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氦氮總量都已超標。故研究區域內迫切需要通過景觀生態或其他的手段進行水質的提高。
研究區域的道路網絡密度以溈水河為分界線,呈現河西尚可、河東較低。由此可以發現,河西片區為寧鄉縣中心城區的現狀重心,但根據寧鄉縣未來的規劃,經濟重心將會移至河東片區(圖1)。
3.2 研究數據來源
本次研究的數據來源基于寧鄉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中的土地利用現狀圖的基礎上,結合軟件Google earth的衛星地圖以及現場的調查進行修正后,通過軟件CAD進行數據的矢量化轉換,從而為進一步的寧鄉縣景觀連接度分析提供數據支撐,并繪制綠地、水系、道路網絡現狀圖(圖1)。此外,現狀圖中的城市道路網絡選取城市快速路和城市主干道,以及寬在20 m以上抑或雙向車道在4道以上的道路,并沒有包含小區內的人行道或村組路等其他路網。現狀圖中的水系網絡選取區域性連通河流與主要干渠,在強調河流的功能性與完整性的基礎上,將研究區域內小于1 km的水溪或面積在0.04 km2以下的非連通性水面進行排除。現狀圖中的綠地網路主要選取區域內等級在社區公園以上的開放性公園,以中心公園和帶狀綠地為基本骨架,進行繪制,不包括附屬綠地或其他綠地。
4 研究區域連接度評價
4.1 評價方法說明
研究主要依據現有的城市網絡分別對道路、水系、綠地的結構連接度進行α、β、γ指數進行計算。通過這些指數的計算得出寧鄉縣中心城區的城市網絡特征。根據以往對網絡統計的經驗來看,道路網絡一般具有較高的邊線數與較低的節點數;水系網絡一般具有較高的節點數與較低的邊線數;綠地網絡一般具有較低的節點數與較低的邊線數。
4.2 評價結果分析與應用
4.2.1 α指數分析
由表1可知,寧鄉縣中心城區道路網絡的α指滴0.48、水系網絡的α指數為0.09、綠地網絡的α指數為0.06(圖2、3)。因此可以得出研究區域內的道路網絡的環狀連接水平屬于中等偏下水平,而水系網絡與綠地網絡的環狀連接水平極低,接近于沒有環狀連接。盡管結合水系多因重力因素呈現單向匯流的自然特征,但水系0.09的低α指數顯示規劃區域內的水系未能形成有效的環狀網絡,使得區域內的水資源不能得到有效的保存以及利用,這也是枯水問題的原因之一;研究區域內綠地的同樣只有0.06低α指數,因此研究區內的綠地網絡同樣沒有形成有效的環狀網絡,這導致研究區域內的綠地都屬于相互割裂狀態、景觀破碎的程度較為嚴重,需要完整的綠地系統規劃來幫助寧鄉縣構造健康的綠色骨架;研究區域內的道路網絡相比較水系、綠地網絡,其環狀連接的水平較高,但仍然屬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結合現狀圖可以發現,寧鄉縣城區的河西片區的道路網絡較為完整,已經形成網絡,而河東部分的道路環狀連接水平較低,因此使總體道路α指數值偏低。
4.2.2 β指數分析
由表1可知,研究區域道路網絡的β指數為3.86,水系網絡的β指數為2.31,綠地網絡的β指數為2.14。其中道路的β指數顯示研究區域內的道路節點間的連線較為豐富,表明研究區域內的各道路間擁有較高的相互連通率;水系的β指數的指數僅為2.31,表明研究區域內的面狀水域較為孤立,線狀水系間未能產生充分的有機聯系;綠地的β指數同樣只有2.14,明顯低于正常網絡的連接能力,研究區域內的綠地節點孤立化、平面化、點狀化的問題極其嚴重,在沒有有效廊道的連接的情況下,研究區域的綠地系統并不能為生物提供安全的生存、遷徙環境,使得寧鄉縣城區人與動物的相容度偏低。
4.2.3 γ指數分析
由表1可知,寧鄉縣中心城區道路網絡的γ指數為0.65、水系網絡的γ指數為0.40、綠地網絡的γ指數為0.38。因此研究區域內的道路網絡的連接程度較好,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平面網絡連接系統;而水系網絡與綠地網絡的γ指數都接近于γ指數的底線1/3,根據水系的自然特點可以得出,研究區域內水系網絡為單純樹狀結構,而研究區域內的綠地系統連接程度較低,呈現出間斷式連接抑或無連接狀態。
4.3 基于連接度評價的城市網絡規劃
4.3.1 研究區域的連接度存在的問題
通過前文對研究區域內的城市網絡的α、β、γ指數分析,可以發現研究區域內的道路網絡間的連接度較好,形成了一定的平面網絡規模,尤其是河西片區的道路連接狀況無論是連接效率還是連接程度抑或環狀網絡狀況都表現良好;而研究區域內的水系網絡存在面狀水域利用不充分,水系間的有機聯系較少,一條河道通常只有兩個節點,此外整個水系網絡缺少環狀網絡;研究區域內的綠地網絡的連接度問題較為嚴重,節點間不僅缺乏有效的廊道連接,并且節點的數量也較少。因此對于寧鄉縣這一中國百強縣來說,城市網絡的構建應著重解決以下問題:①針對道路網絡應著重關注河東部分的道路網絡的構建,尤其在經濟重心東遷的前提下,構建河東連接率高、環狀網絡完整的道路系統顯的較為重要;②針對水網網絡應著重解決面狀水域連通性、水系間連接度的問題,此外思考水系環狀網絡建立的問題;③針對綠地網絡應著重解決綠地數量與質量偏低、綠地間的廊道建設、綠地網絡如何成環的問題[9]。
4.3.2 針對連接度結論及相關問題的解決對策與規劃
根據前文總結的研究區域所存在的連接度問題以及其他相關問題現提出如下解決方案:①針對道路網絡,通過對河東片區的村組道、其他2車道進行改造提質以增大道路網絡的連接邊線的數量及質量,此外通過對河東片區的路網進行成環狀打造,增加路網總體的環狀結構特性;②針對水系網絡,首先,確定“死水塘”的數量及位置分布并根據地形開挖渠道將干道的水系引入“死水塘”轉“死”為“活”;其次,在各河道流域范圍內尋找低洼地,建造新的蓄水塘,增加水系節點;其三,針對農業灌溉、生活用水以及生態用水建立不同的水系網絡,并相互進行有機的串聯;其四,針對城區溈水河的幾個支流進行清淤工作,以此增加節點間的連線質量且提高排澇效率;最后,根據研究區域內的地形條件,最大程度的環狀連接各水系網絡;③針對綠地網絡,第一步根據現場調查確定可利用綠地的數量、質量及位置分布,將可利用的綠地改造為開放性公共綠地增加綠地網絡的節點;此外在中心建成區利用符合綠化條件的道路網絡進行綠道的打造,并以每隔5 km改變不同的栽植方式[10],城區結合農田進行生態農田的改造,增加農田的灌木及喬木數量,以此作為生物移動的“踏腳石”系統且利用水系網絡打造綠帶以連接各節點。以此繪制平面規劃圖如圖4所示[11~14]。
4.3.3 對規劃方案的景觀生態連接度評價
基于研究區域土地利用現狀的連接度評價所得出結論的基礎上,針對其所存在的景觀生態連接度的問題及其他相關問題,并依據現狀的條件及調查資料進行了寧鄉縣中心城區景觀連接度提質規劃如圖4所示。并根據規劃圖得出道路網絡的α、β、γ指數值分別為:0.61、3.88、0.67;水系網絡α、β、γ指數值分別為:0.39、3.02、0.51;綠地網絡的α、β、γ指數值分別為:0.58、3.11、0.62。可以看出研究區域的景觀生態連接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綠地網絡,α、β、γ指數值都有很大的提升。而由于現狀地形的制約使得水系網絡的α、β、γ指數值并未提升至理想數值,但其連接度水平與質量仍然得到了一定改善[15,16]。
5 結語
通過對寧鄉縣規劃城區的連接度評價,可以看出研究區域現階段的連接度存在的問題較為嚴重,尤其是水系網絡與綠地網絡,存在節點數量少、連接程度低景觀破碎化嚴重、孤立性較強等問題。本文根據現狀條件,針對研究區域所存在的眾多連接度問題及其他相關問題,從城市的大尺度格局進行了以改善研究區域連接度為目的的城市網絡劃,為今后進一步的城市生態網絡建設提供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Merriam H G.Connectivity:a fundamental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landscape patterns.In:BrandtJ,AggerP,eds.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Seminaron Methodology in Landscape Ecological Recearch and Planning[D].Denmark: skilde University,1984.
[2]Taylor P D, Fahrig L, Henein K, et al.Connectivity is a vital element of landscape structure[J].Oikos, 1993, 68(3):571~573.
[3]With K A, Gardner R H, Turner M G.Landscape Connectivity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s in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s[J].Oikos, 1997, 78(2):151~169.
[4]武劍鋒, 曾輝, 劉雅琴. 深圳地區景觀生態連接度評估[J]. 生態學報,2008(4):1691~1701.
[5]王云才. 上海市城市景觀生態網絡連接度評價[J]. 地理研究,2009(2):284~292.
[6]富 偉,劉世梁,崔保山,等.景觀生態學中生態連接度研究進展[J]. 生態學報,2009(11):6174~6182.
[7]吳昌廣,周志翔,王鵬程,等.景觀連接度的概念、度量及其應用[J].生態學報,2010(7):1903~1910.
[8]劉世梁, 楊玨婕, 安 晨, 等. 基于景觀連接度的土地整理生態效應評價[J]. 生態學雜志, 2012(3): 689~695.
[9]張佳盈,單麗麗. 構建城市生態網絡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J]. 綠色科技,2014(2):14~17.
[10]黃明東. 城市綠道綠化的景觀性與功能性建設探討[J]. 綠色科技,2012(1):51~53.
[11]水 馨,李俊鋒.基于景觀生態指數下的城市綠道網絡規劃評價及優化研究:以潮州市為例[J].綠色科技,2016(14).
[12] 劉 琰.天水市綠道規劃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
[13] 劉海波.南京城市綠道布局與選線研究[D].南京:南京工業大學,2013.
[14]李朦朦,吳遠翔. 城鄉綠道的功能性研究[J].綠色科技,2014(9).
關鍵詞 網絡輿論 生態系統 運行機制
中圖分類號G209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 中國計量學院藝術與傳播學院講師,杭州310018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逐漸成為民意傳達的一塊沃土。與傳統媒體信息的強勢性單向流動不同,網絡賦予了受眾相對平等的話語權。作為賽博空間的傳播范式,網絡以其獨有的傳播生態衍生出帶有似真性特征的網絡人際關系,滿足著人們多方面的心理需求,成為現代輿論形成的重要陣地。
網絡輿論的興起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Dholakia、Bagozzi和Pearo(2004)是較早關注網絡輿論的學者,他們認為,web 2.0賦予用戶進行內容的創作(如博客,播客)、編輯和篩選可能所引發相關“社會變革”;希爾(Hiller,2003)也指出網絡增加了公民參與政治和公眾議題的新熱情和可能性。這種公眾對時政和社會話題的參與和關注,典型地體現在西方新聞學者所謂的“公民新聞學”、“草根新聞學”的實踐上,以及網民通過內容上的貢獻對公眾日常話題和媒介議程設置的參與。國內學者對網絡輿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從大眾傳播的角度,著重分析在公共突發事件中政府應對網絡輿情的應對能力與建設能力;從媒體的角度,分析網絡等新媒體在危機事件中的宣泄功能,在輿論引導中所扮演的媒介功能與角色;從網民心理的角度分析網絡輿情的形成機制及特點。
總而言之,網絡輿論主要研究網絡與輿論之間的關系,包括互聯網對輿論的影響以及網絡輿論的發展演變過程。事實上,對網絡輿論的研究并不能僅局限于網絡本身,因為網絡只是從技術層面使得每一個輿論主體能更為自由地進行自我訴求,也使得主體能夠快速聚集,形成共鳴。網絡輿論的本質是公眾訴求與意見在互聯網中的全方位映射與多角度重組。網絡輿論中的各種現象與問題不是孤立的,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網絡輿論系統的各個要素,如輿論信息的資源、信息生產加工者、信息傳播者和消解者,與其生存的環境因素構成了一個整體,各要素之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最早運用生態學來研究傳播現象的學者是尼爾·波茲曼,他在1970年提出“媒介生態學就是媒介作為環境的研究,它試圖使媒介環境中隱蔽的具體規范清晰起來”,“它試圖發現媒介究竟迫使我們扮演著什么角色,媒介如何構建著我們的所見、所言、所行”。隨后,國內學者開始將生態學引入傳播學與媒介研究,如林文剛(2000)認為,媒介生態學的研究重點應集中在各種傳播媒介的符號和信息本質及傳送特性,從人類傳播的結構和過程來了解文化的形成、延伸和變遷。支庭榮(2004)則認為傳播生態的內涵廣于媒介生態,他將傳播生態做了三個層次的劃分,傳播原生態、傳播內生態與傳播外生態。還有學者提出網絡生態的概念,張慶峰(2000)指出,“所有的影響網絡發展的其它社會系統構成了網絡發展的生態環境,當我們用聯系發展的眼光分析網絡與網絡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時,便形成了網絡生態……”。
以上研究都是借用生態學的方法,參照生態學中的生態系統、生態平衡、生態種群、生態集群等概念,以生態學的角度來探尋媒介和大眾傳播領域中的生態學規律和原理,為大眾傳播學的研究拓展了視野和思路,但都集中在傳播學和新聞學等領域,關于輿論生態方面的研究較少,目前尚無學者提出一個完整的輿論生態模型,至于網絡輿論生態系統方面的研究更是空白。鑒于此,本文認為由于網絡已經成為民意宣泄的重要平臺,網絡輿論的分散性在反映民情、民意,促進社會民主進步方面固然體現出其自身的優越性,但網絡意見表達的分散性與低成本,也使得輿論的形成及傳播非常迅速、復雜并且難以控制。因此,本文將從生態學的視角探討網絡輿論生態系統的構成及其運行機制,從而為后續研究提供可行的框架。
二、網絡輿論生態系統的含義與構成要素
由于生態學的一些基本規律存在普遍的適應性,因此本文借用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來探討網絡輿論生態系統的含義和構成要素,同時強調和突出系統中的互動性。
(一)網絡輿論生態系統的含義
網絡輿論生態系統是一個以信息資源為核心,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由信息主體因素與環境因素構成的一個整體。信息資源與信息主體因素構成輿論微觀生態;環境因素構成輿論宏觀生態,是政治、經濟、技術、文化等生態因子與輿論信息的相互制約與相互影響。這個整體具有相對穩定的大小和結構,信息生產者利用信息資源生產信息,傳播者、消費者、分解者和規制者借助信息的傳遞、消耗和管制而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同時受到環境因素的制約,最終形成具有自我組織、調節和修復功能的復合體。
在網絡輿論生態內,如果信息的產生、流動和消解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輿論主體因子都能進行信息、能量和資源的交換、交流與共享,那么這個生態系統就是健康安全的;否則,就需要對系統構成的各個子要素進行調節,促使其微觀系統、宏觀生態保持協調和連通。
一、建構完整的知識網絡
生物學知識看似凌亂,但都與生命相關,學生學習時要抓住生命的特征這一條主線,對每一節、每一章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再聯系實際,將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與生物學知識相結合,就會出現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必修一第二章《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這一章的知識看起來各自獨立,非常凌亂,其實如果聯系起來,它們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學生可以在這一章知識學習之后,嘗試建立這一章的知識網絡。首先,從大的角度看,元素和化合物之間存在聯系,元素是構成化合物的基本成分;再看化合物,各種化合物可以歸為兩大類,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而有機化合物又分為糖、蛋白質、脂質和核酸四種。在這四種有機化合物的講解中,都遵循組成元素、分類、基本單位和作用幾個方面來講的。學生在學完這部分知識后,可以根據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或總結出一個表格,或總結出一個網絡圖,把本來凌亂的知識系統化,有助于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二、完善理論體系
摘要:“綠道”是包含線形元素的綠色土地網絡,是具有生態、游憩、文化、審美等多功能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開敞空間。
關鍵詞:生態網絡;景觀生態學;綠道;自然保護;生態系統恢復
Abstract: The "Green Road" is a green land network with linear elements; it is a green open space for ecological, recreational, cultural, aesthetic and other multi-func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s: ecological networks; landscape ecology; Green Road; nature conservation; ecosystem restoration
人類生存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發展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然而,“自然”既有著堅強的自我修復的一面,也同樣有著脆弱的一面。它有著自身發展的生物系統網。
進入新世紀,社會、科學和技術發生著快速且多元化的變化。在自然環境的發展演變中,人類活動影響甚至主宰著自然環境和景觀變化。這一切,至使自然環境趨于破碎化,動植物棲息空間被阻隔。
面對這一趨勢的發展,環境科學的眾多學者提出了兩個重要轉變,即從隔離到連接,從中心到的轉變。自然系統的保護和恢復運動也從地區轉向了全球。
首先,景觀空間的破碎化使得生態網絡的構建是發展的必然。
城市化,農業化和工業化的進程加劇了景觀對自然的壓力。這些進程不僅僅破壞的重要的空間,也加劇了一些地區的景觀和自然區域的破碎化。而這個破碎化的過程導致了棲息地的減少、動物傷亡、屏障效應、噪聲和照明干擾,以及地區污染。交通設施的阻隔,截斷了不同物種種群生存區域,降低了種群在不同區域的棲息地之間的擴散和遷移到潛在的棲息地的能力。
同時,小片森林、田籬、濱水地帶等景觀要素的減少,也造成了景觀破碎化。這一問題對空間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棲息地區的減少,破碎景觀的隔離、屏障等效應增加了種群局部滅絕的機會,也減少了物種自主恢復的可能性。
在這些種種問題日趨嚴峻的狀態下,人們認識到生態系統的和諧是人們擁有更好生活環境的基礎。因此,想要改變這一已經破碎的現狀,生態網絡的構建就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而在景觀規劃中,景觀生態學理論的引入無疑為生態景觀環境的建設奠定基礎。
其次,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離不開環境的保護與維護、恢復,而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生活品質的也在不斷地提高,那么如何使人文景觀與自然環境相融合、和諧共存,成為一個現實問題。景觀生態學概念引入景觀規劃中,亦成為一種趨勢。這一理論在現今的設計規劃中在不斷的應用,不斷地發展。
景觀生態學對自然資源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這不既是國家的問題,更是地方建設的首先考慮的問題。如何在城區建設中,維護現有的生態系統,保護現有的自然資源。而對于環境保護,除采用技術手段,如空氣凈化,污水處理之外,環境保護與管理內容還涉及對不同形式生態系統機能的維護。因此,基于景觀生態學的綜合辦法變得更為重要。
景觀生態原則以成為自然保護和景觀規劃的一部分。目前歐洲的自然保護正從場地保護線生態網絡保護的方向轉變,生態網絡保護包括了大型的景觀。這也說明了自然保護原則必須被納入空間規劃中。
空間是連續性的,不可中斷的,那么,對于引入景觀生態學概念的生態網絡的構建,“綠道”是發展過程的一個必然的產物。
下面我們對“綠道”進行詳細論述。
“綠道”是引自歐美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綠道思想的源頭可以追溯到Frederick Law Olmsted和他1867年所完成著名的波士頓公園系統規劃(Boston Park System)。
隨著景觀學科的發展,人們普遍認識到綠道具有雙重功能:它提供一個開放空間,可以讓人們通行并用于游憩和娛樂;同時,他增加了對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的保護。在現今人居環境綠地建設中,綠道的連通性、高可及的特征;在綠地生態網絡建設中,綠道起著不可少的決定性作用。在區域尺度上,它連接破碎的人文景觀空間、自然空間,在重組自然生態系統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在市域尺度上,附屬于道路、鐵路、濱河帶及市政設施的建設,它可以彌補城市集中性綠地的不足。
我國綠道建設起步晚,現階段的建設基本依附于道路、鐵路、河流等的建設所展開,綠道建設理論還是依賴于傳統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理論,以普遍綠化和美化環境為目的,對綠道的綜合功能認識不足。受國際“美化運動”潮流影響,結合我國實際的綠道建設指導理論及相關的綠道保障體系,來促進“綠色通道“的建設。
廣州作為綠道建設的先行者,在其省內域內興起綠道建設。增城綠道作為先例,從2008年起,增城市按照主干道路生態型、鄉村郊野型、城區都市型的分類標準,率先規劃建設500公里具有自身特色的三大綠道網絡:一是自駕車游綠道。二是自行車休閑健身游綠道。以增江為主軸,把初溪樞紐上游50公里河道兩岸打造成為現代生態型的山水畫廊――清明上河圖。
在各地區的綠道建設興起的過程中,政府組織相關技術人員、學者擬定了《珠江三角洲綠道網總體規劃綱要》這一綱要的擬定,奠定了國內綠道建設規范等地基礎。同時,借鑒國外的建設經驗,我國綠道建設應立足于現狀國情,結合綠道建設的理論分析從而建立我國獨有的特色區域綠道網。
綜上所述,綠道的建設是以景觀生態學為理論基礎,而生態網絡的構建與綠道建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理論分析,為綠道的生態設計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知道思想。通過現代景觀貴發設計不同層面的分析,為多功能綠道建設找到依據,強調綠道生態功能的同時也要注重綠道的游憩功能和視覺資源的功能,防止過分強調生態功能而失去人性化藝術化的一面。通過道路生態學和城市廊道的研究理論分析,總結國內外地“生物廊道”的有關理論要點,由于綠道概念與“生物廊道”部分重合,“生態網絡、生態通道、景觀生態學、道路網絡”成為綠道規劃設計理論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綠道規劃設計?理論與實踐,徐文輝著
[2]綠道規劃?設計?開發,[美]洛林? 施瓦茨編、[美]查爾斯? 弗林克、羅伯特? 西恩斯著、余青、柳曉霞、陳琳琳譯
[3]生態網絡與綠道―概念?設計與實施,[荷]羅布?容曼、[英]格洛里亞? 蓬杰蒂主編,余青、陳海沐、梁鶯鶯譯
[關鍵詞] 互聯網+;高校圖書館;圖書館生態化
[中圖分類號] G250.7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0037(2017)1-94-3
An Empirical Study of Internet+ University Libra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Xie Ruijuan
(Library,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Henan 461000)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Internet+ university libra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by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tudies, analyzes the demands, service concept and effect of Internet+ university libra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finally put forwards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ows that Internet+ university libra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with high demands,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net+ university libra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ervice concept - “customer first”, “Internet-centered”, “centering at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resources network”, and “targeting at ecologic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the effectiveness needs further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construction of “hardware ecology”.
Key words: Internet+; university library; ecological library
D書館生態化是指運用生態學原理,遵循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構筑人與自然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高度和諧[1]。生態圖書館是運用生態學的基本理論、技術和方法對現有圖書館學基本理論進行改造,進而建立生態圖書館實體形態的過程。生態圖書館是運用生態學思維去建設圖書館的外部環境、社會環境以及人文環境等,并積極有序地處理好圖書館與學校各單位、各部門及讀者、館內人員相互間的關系,向著一種和諧穩定、可持續發展、人文健康的生態環境發展。生態圖書館系統是指圖書館系統內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不同因子為謀求同環境的協調一致,并遵循生態學的原則和生態系統的運動規律,按照一定的生態結構方式組成、具有相應的信息交流功能的統一體[2]。
生態圖書館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人為本” “注重節約”和“側重生態文化建設”[1-2]。夏有根、黃曉英和陳(2008)提出了可持續發展和人文價值兩大特征[3]。生態圖書館建設要著重處理好人、事、物三者之間的關系,注重三個層次的建設(物質層、精神層和管理層)[1]。另外,吳力武(2010)從建筑生態層探討了生態圖書館的建設[4]。在互聯網+圖書館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成為當前研究的新課題。
1 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構
2015 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 [5]。其中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國家戰略概念,即“互聯網+”行動計劃。這個概念表明了互聯網信息技術在社會實踐中的重要功能和人們實踐方式互聯網化的重要趨勢。“互聯網+圖書館”思維是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圖書館行業進行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圖書館的創新力和服務力,形成行業發展的新形態。 其主要表現為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與互聯網金融的融合,與電商物流和快遞行業的融合,與自媒體的融合等。
“互聯網+圖書館”的內涵可以概括為:圖書館行業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圖書館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6]。“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的內涵確定了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發展需求,它與信息現代化、圖書館資源優化整合、網絡化資源推廣和物聯網等具有密切的關系。國內眾多學者提出了“互聯網+圖書館”建設的服務模式、隊伍建設和科技發展等方面的研究。郭靜(2016)認為“互聯網+圖書館”的內涵是:①新一輪信息化;②輕裝信息化;③全民參與的信息化;④核心理念是互聯網思維等。她進一步構建了“互聯網+圖書館”發展和服務模式[6]。韓翠峰(2015)探討了互聯網+環境下的圖書館服務轉型與發展對策研究,認為在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將呈現向創業創新支撐空間、融合型圖書館、數據管理中心方向轉型,加強具有“互聯網思維”能力的人才建設、注重與其他行業的深度融合、加快標準政策制度的建設將是互聯網+環境下的圖書館三大發展途徑[7]。
“互聯網+圖書館”的生態化發展還處于萌芽狀態,“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的提出亟待嘗試,其發展模式、服務類型、管理與創新等均亟待研究。“互聯網+”內涵豐富,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與網絡資源廣泛,如何有效利用圖書館數字資源,更好地服務于廣大師生,把有益的網絡資源推廣給廣大師生等,必然涉及高校圖書館的生態化發展建設。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不僅包含物理環境生態化、網絡資源生態化、管理團隊生態化,還包含高校圖書館對精神環境生態化建設發展等。
“互聯網+”是我國最先提出的概念,圖書館的生態化建設在國內外頗多。但是國外更多的是可持續發展和服務模式創新等的研究,例如Hsu,Cummings和Wang(2014)研究了商務專業學生對圖書館服務質量的滿意度[8];Mayende和Obura(2013)研究了烏干達大學圖書館的遠程教育服務[9];Slavin(2015)研究了在線MBA課程在圖書館在線數據服務模式等[10]。“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課題,在國外尚未有研究。
2 研究問題及方法:
2.1 研究問題
本研究涉及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的需求度如何;二是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的服務理念是什么;三是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的效果如何。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定量問卷設計,在河南省高校許昌學院進行問卷調查,分析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的需求度。回收有效問卷共305份,其中紙質調查問卷102份,電子網絡問卷203份。數據統計后,采用SPSS進行數據分析,了解許昌學院互聯網+圖書館生態化建設現狀和在校大學生需求,并分析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的效果。
通過定性研究,采用走訪調查和電話采訪的方式,收集了河南省10所高校的圖書館領導和一線工作人員對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的現狀、思路、服務理念和存在的問題等的看法。通過對采訪內容的定性分析,理清思路、洞悉本質。
3 研究結論
3.1 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亟待發展、需求度高
通過問卷調查中單行變量分析得出,“需求度”變量中,“贊同”占44.7%,“非常贊同”占52.4%,兩項累計百分比占97.1%。“互聯網+建設”需求度變量中,“贊同”占15.3%,“非常贊同”占83.2%,兩項累計百分比占98.5%。“生態化建設”需求度變量中,“贊同”占30.6%,“非常贊同”占60.2%,兩項累計百分比占90.8%。由此可見,許昌學院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的需求度非常高。
在許昌學院圖書館“互聯網+圖書館建設現狀滿意度”變量中,“贊同”占30.5%,“非常贊同”占15.8%,兩項累計百分比占46.3%,表明互聯網+圖書館建設亟待加強,53.7%學生對圖書館的互聯網硬件建設、網速、電子資源、服務方式等不滿意。在“生態化圖書館建設現狀滿意度”變量中,“贊同”占23.3%,“非常同”占31.8%,兩項累計百分比占55.1%,表明生態化圖書館建設還需繼續進行,44.9%學生對圖書館的互聯網硬件建設、人文環境和圖書館服務方式等不滿意。
總之,互聯網+圖書館建設初具成效,生態化建設還需繼續加強,互聯網+圖書館生態化建設需要進一步完善軟件服務理念和硬件設施建設,完善“互聯網+”和“圖書館生態化”的結合。
3.2 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的服務理念
通過運用定性分析軟件QSR NVivo 10.0對采訪文字進行編碼和檢索,研究發現受采訪的高校圖書館一線工作人員對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提出的主要服務特征包含四個方面的內涵:“以人為本”“以互聯網為中心”“以互聯網資源網絡推廣應用為中心”和“以生態化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等。
以人為本,側重圖書館互聯網生態環境的營造。圖書館互聯網+生態環境的營造,以滿足大學生圖書資源需求為目的,加強互聯網+生態環境服務理念的探索與創新。受采訪人員普遍認為,當前高校圖書館網絡化建設亟待發展,應由有線網絡走向無線網絡,提高網絡速度,優化聯入方式,并加強監管。許昌學院圖書館由最初的動態無線網絡賬號申請,升級為通過學生證號碼和身份證登錄方式,簡化了登錄注冊服務,并加強了監管,受到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
以互聯網為中心,營造基于互聯網+的圖書資源建設和推廣理念。互聯網+環境下,實現圖書館資源的整合與利用,建設綠色化、生態化和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圖書館。許昌學院圖書館根據自身資源優勢,安裝了網絡化電子報刊閱覽機和圖書自主借還系統、電子資源網絡化遠程服務系統等,CNKI、超星圖書和網絡課程等使用率大大提高。
以圖書資源網絡化推廣應用為中心,加強圖書館資源的網絡推廣和應用,實現圖書館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習廣度和深度。受采訪圖書館領導表示,高校圖書館每年投入巨資購買電子資源,但教學性本科高校的電子資源使用率并不高,造成了巨大的教育資金浪費。通過互聯網+圖書館生態化建設,許昌學院圖書館建立了微信公眾號,加強圖書館電子網絡資源和數據庫的推廣和培訓,完善了高校圖書館無線網絡的覆蓋和聯入,進行文獻檢索新生入學培訓和定期培訓等,通過一系列措施,圖書館互聯網資源利用率有了巨大的提高。
以生態化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加強互聯網+與人、事和管理的生態化可持續發展。互聯網+發展迅速,在互聯網+環境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圖書館資源的網絡化,發展圖書館圖書、學生和員工的高效化管理與和諧發展,成為當前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的目標。
3.3 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的效果
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已經成為當前高校圖書館建設的目標之一。通過單變量“建設效果”定量分析,“贊同”占45.7%,“非常贊同”占18%,兩項累計百分比占63.7%,表明互聯網+高校圖書館建設初具建設效果。但還有36.3%表示“不理解”“不贊成”和“非常不贊成”,表明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還需加強和完善,查漏補缺,完善人、事、物的和諧生態化結合。其中,對單變量“硬件生態化”分析,“贊同”占30.7%,“非常贊同”占11%,兩項累計百分比占41.7%,表明廣大師生對硬件生態化建設還不太滿意;對單變量“服務生態化”分析,“贊同”占50.7%,“非常贊同”占12.4%,兩項累計百分比占63.1%,表明廣大師生對圖書館服務基本滿意;對單變量“管理生態化”分析,“贊同”占65.7%,“非常贊同”占21.6%,兩項累計百分比占87.3%,表明廣大師生對管理理念比較滿意。
4 Y論與建議
當前,“以人為本”“以互聯網為中心”“以互聯網資源網絡推廣應用為中心”和“以生態化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服務理念已廣為接受。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呼聲高,需求大,但當前建設效果亟待提高。廣大師生對互聯網+環境下的“服務生態化”和“管理生態化”比較滿意,但對“硬件生態化”的滿意度較低。互聯網+硬件建設是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的基礎。高校圖書館應該加大硬件建設的投入,主要是以資金投入為基礎的網絡建設投入、互聯網設備投入和圖書館生態化環境建設投入等。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任重而道遠,不可一蹴而就,還需繼續探討和改革。
參考文獻:
[1] 劉學平.生態理念下的生態圖書館發展探賾[J].圖書情報工作,2010(1):12-15,66.
[2] 齊艷麗,馬強強.生態圖書館的內涵與建設路徑――以長春教育學院圖書館為例[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7):111-112.
[3] 夏有根,劉劍虹.圖書館生態位概念及基本原理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0(1):24-28.
[4] 吳力武.圖書館建筑生態環境布局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0(17):82-85,103.
[5] 陳順.“互聯網+圖書館”的思考[J].福建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5(4):12-14,53.
[6] 郭靜.“互聯網+圖書館”發展模式與路徑的探討[J].蘭臺世界,2016(15):55-57.
[7] 韓翠峰.“互聯網+”環境下的圖書館服務轉型與發展[J].圖書與情報,2015(5):29-32.
[8] Hsu, M. K., Cummings, R. G. and Wang, S. W.Business Students' Percep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Quality and Satisfaction[J]. Contemporary Issues in Education Research,2014(2):137-144.
論文關鍵詞:信息生態學;網絡教育;資源庫
論文摘要:信息生態學是世界范圍內的一門新興學科,為當今信息時代中產生的新問題開辟了新的研究視角。該文介紹了信息生態學產生的背景與基本概念,提出了信息生態學對網絡教育資源庫建設的指導意義。
一 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的發展,網絡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方式,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網絡教育打破了傳統學校圍墻的樊籬,為全民教育、終身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資源庫的建設始終是網絡教育能夠得以實施的基礎,也是提高網絡教育效率的核心因素,而資源庫的建設涉及到多方面的內容,如財政、技術、人文因素等,因此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許多問題,如資源缺乏,質量不高;重復率高,利用率低;分布不均衡等等[1],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解決,就會影響網絡教育的質量。信息生態學是世界范圍內的一門新興學科,它主要研究人-信息-環境之間的關系,它的理論對于網絡教育資源庫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 信息生態學的基本概念
信息生態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國內外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信息生態學進行了界定:“信息生態”本身是一個比喻式的概念,它產生于社會學,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Bonnie Nardi 和 Vicki O’Day在著作《Information ecologies: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 》中首先提出:信息生態是由特定的環境中的人,實踐,價值與技術共同組成的和諧系統,信息生態系統最核心的要素是人,強調的是在技術下支持的人的活動,是以人為本而不是以技術為本[2]。20世紀90年代,張新時院士在國內較早提出了信息生態學的概念,不過,其研究主要局限于生態學領域,以自然生態系統而非信息為研究對象, 強調運用信息技術對自然生態系統進行建模并加以分析;1995年,陳曙在《信息生態的失衡與平衡》一文中,對信息生態系統的失衡問題進行了探討,這是國內首篇研究信息生態學問題的文章[3];此外,還有許多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信息生態學進行了界定,使信息生態學在國內得到很大的發展。筆者認為信息生態學就是研究人-信息-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該學科的研究內容是三者組成的信息生態系統,目的是在該系統核心價值的指導下,用生態學的觀點來認識信息生態系統的產生,發展,演化;用生態學的方法解決信息生態系統中產生的問題;用生態學的思想來優化信息生態系統的組織結構,使其產生更大的效率。
作為信息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即信息生態系統,它有如下五個特點:系統性,指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各個不同組成部分之間,存在著強大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性;多樣性,是說信息生態系統中有不同類型的要素;協同演化性,指信息生態系統不斷變化和發展;關鍵性“物種”,指某些因素會對信息生態系統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地域性,指信息生態系統總是處于一定的空間中,并且有一定的針對性[4]。比如學校就是一個信息生態系統:它由教務處,財務處,招生就業處,圖書館等機構組成,它的核心價值是滿足學生的需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這一價值的引導下,校長、教師、教學行政人員、教學輔助人員組成一個有機系統共同為學生服務,并且學校還會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規等等,以及利用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實現校園網和圖書館以及學校網絡辦公環境的構建,而全體老師都在學校這一綜合的大環境中進行著分工不同,但目的相同的活動--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信息生態系統和自然界的生態系統是有區別的:自然界的生態系統是自發的,是無組織的;而信息生態系統是人為的,是人主動構建的,它包括經濟、人文、技術三大支柱。經濟是基礎,技術是保證,人文是引導。沒有經濟基礎,就不會有系統產生的物質條件;沒有技術的保證,系統不會順利的構建;而沒有政策法律的引導,系統就會雜亂無章。正是有這三種因素的支撐,信息生態系統才得以產生、發展、以及演化。
三 信息生態學對網絡教育資源庫建設的指導意義
網絡教育資源庫是一個包含人、信息、環境三要素的信息生態系統。其中人的因素主要指一線教師、技術人員、資源使用者等;信息因素主要指各種類型的多媒體資源及其使用說明、有關通知等;環境因素是指國家以及學校的法律、法規、和各種政策等等。所以,作為一門以研究信息生態系統為對象的學科,信息生態學必然對網絡教育資源庫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注重網絡教育資源建設的整體性,樹立科學的系統觀
信息生態學以信息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5],而信息生態系統是由多種要素組成的一個整體,系統內各個因素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網絡教育資源庫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化工程。建設資源庫要對學生特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進行分析;要確定資源庫采用什么樣的組織結構;要選擇針對不同的內容開發什么樣的資源類型;要選擇采用什么開發工具和開發技術;要注重與開發人員與學科教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等等。在資源庫的開發過程中,必須注意各個要素間的相互影響,注意資源庫的整體性,以系統化的觀點統籌兼顧,實現核心價值的最大化。例如對于同一教學內容可以開發出文本資源,也可以開發出視頻資源,但是開發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分析哪種類型的資源對學生的學生具有啟發性、促進性,能夠對學生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2 要以人為本,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信息生態學強調在信息生態系統中要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技術為中心,要讓技術來服務于人。長期以來,隨著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進,一些學校、組織好大喜功,重技術輕應用。往往是先開發出教學資源,然后讓學生去使用、去適應。這種方法沒有做到對具體學習者的分析,更無法做到“因材施教”,這無疑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要開發出好的學習資源,不僅要從學生的特點出發,而且還要對學生具有啟發性,不僅要學生掌握學習內容,還要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
3 注重資源類型的多樣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
信息生態系統中包含各種類型的人群,他們有著不同的需求。而資源庫面向的更是廣大的學生群體。每個學生的特點、興趣愛好、認知結構變量和知識能力各不相同,所以開發的資源也要多樣化,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目前最主要的網絡教育資源類型有文本,音頻,視頻,動畫等。那么,在資源庫中,這些資源都要存在,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轉貼于
4 建立便利的反饋機制,促進資源庫的協同演化
與自然生態系統一樣,信息生態系統也在不斷的演化,它也是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資源庫的建設也應遵循同樣的路線,必須注重反饋機制的建立,確保資源的開發人員、管理人員、教師、學生之間能夠順暢的交流與溝通。網絡教育資源庫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不完善到完善,一直向前演化。在這一演化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始終是一個主導力量。因為通過交流,開發人員可以了解學生的需求,了解教師的想法,從而可以采用相應的技術開發出更有價值的學習資源。建立順暢的反饋通道是實現交流的重要保障,也是促進資源庫不斷更新、不斷發展的動力。
5 應用“優勝劣汰”法則,保持資源庫的平衡
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在生物進化和群落演替過程中就包含不斷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過程。信息生態系統也處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變化過程中。信息生態系統的不平衡主要表現為信息垃圾、信息污染、信息安全[6]。網絡教育資源庫的建設也面對同樣的問題:庫中的某些信息還有沒有用、信息的內容是否科學、信息的存儲和傳輸是不是安全等;如果資源庫中的一些信息陳舊了、過時了,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必須及時清理;如果開發的資源有誤差,甚至不正確、不科學,一定要予以糾正,甚至清除;或者由于技術的原因,使得資源的存儲和傳輸不安全,容易給網絡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那么網絡資源就面臨著被篡改,被刪除的潛在危險,所以必須采用更先進的技術,以保障資源庫的安全。經過這些處理之后,資源庫系統會達到一種新的平衡狀態,然后會開始以后的動態平衡的輪回。
6 促進資源庫中信息的流動,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眾所周知,在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中,存在著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在信息生態系統中,信息生產者、信息傳遞者、信息分解者、信息消費者與外界環境之間的信息交換,構成了一個信息生態循環[7]。應該注意,信息也只有在循環中才會產生價值,這是信息特有的一個特點。信息資源的流動影響著資源的價值,流動越快,價值越高;反之,流動越慢,價值越小。因此,在網絡教育中,必須加快資源庫中學習資源的流動速度,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而提高資源流動速度一方面要做好宣傳,讓更多的老師和學生來利用資源庫;另一方面,還要采用先進的技術作為保障。
四 結束語
網絡教育資源庫的建設始終是網絡教育有效開展的重要保證。信息生態學給我們處理信息社會產生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也對網絡教育資源庫的建設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指導,對提高網絡教育的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深信,隨著對信息生態學研究的深入,網絡教育資源庫會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建設得內容更加豐富、結構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網絡教育的明天會更加燦爛。
參考文獻
[1] 魯子薈,紀穎.中小學教育資源庫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案[J].希望月報.2007,(4):3.
[2][4] Bonnie Nardi and Vicki O’Day. Information ecologies: 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M].New York: MIT Press.1999.
[3] 周慶山,李瀚瀛等.信息生態學研究的概況與術語界定初探[J].圖書與情報.2006,6:24-29.
[5] 張福學.信息生態學的初步研究[J].情報科學. 2002,(1):32-34.
【關鍵詞】信息生態學;網絡教育;資源庫
【中圖分類號】G40-57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 (2008) 09―0084―02
一 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的發展,網絡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方式,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網絡教育打破了傳統學校圍墻的樊籬,為全民教育、終身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資源庫的建設始終是網絡教育能夠得以實施的基礎,也是提高網絡教育效率的核心因素,而資源庫的建設涉及到多方面的內容,如財政、技術、人文因素等,因此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許多問題,如資源缺乏,質量不高;重復率高,利用率低;分布不均衡等等[1],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解決,就會影響網絡教育的質量。信息生態學是世界范圍內的一門新興學科,它主要研究人-信息-環境之間的關系,它的理論對于網絡教育資源庫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 信息生態學的基本概念
信息生態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國內外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信息生態學進行了界定:“信息生態”本身是一個比喻式的概念,它產生于社會學,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Bonnie Nardi 和 Vicki O’Day在著作《Information ecologies: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 》中首先提出:信息生態是由特定的環境中的人,實踐,價值與技術共同組成的和諧系統,信息生態系統最核心的要素是人,強調的是在技術下支持的人的活動,是以人為本而不是以技術為本[2]。20世紀90年代,張新時院士在國內較早提出了信息生態學的概念,不過,其研究主要局限于生態學領域,以自然生態系統而非信息為研究對象, 強調運用信息技術對自然生態系統進行建模并加以分析;1995年,陳曙在《信息生態的失衡與平衡》一文中,對信息生態系統的失衡問題進行了探討,這是國內首篇研究信息生態學問題的文章[3];此外,還有許多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信息生態學進行了界定,使信息生態學在國內得到很大的發展。筆者認為信息生態學就是研究人-信息-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該學科的研究內容是三者組成的信息生態系統,目的是在該系統核心價值的指導下,用生態學的觀點來認識信息生態系統的產生,發展,演化;用生態學的方法解決信息生態系統中產生的問題;用生態學的思想來優化信息生態系統的組織結構,使其產生更大的效率。
作為信息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即信息生態系統,它有如下五個特點:系統性,指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各個不同組成部分之間,存在著強大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性;多樣性,是說信息生態系統中有不同類型的要素;協同演化性,指信息生態系統不斷變化和發展;關鍵性“物種”,指某些因素會對信息生態系統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地域性,指信息生態系統總是處于一定的空間中,并且有一定的針對性[4]。比如學校就是一個信息生態系統:它由教務處,財務處,招生就業處,圖書館等機構組成,它的核心價值是滿足學生的需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這一價值的引導下,校長、教師、教學行政人員、教學輔助人員組成一個有機系統共同為學生服務,并且學校還會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規等等,以及利用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實現校園網和圖書館以及學校網絡辦公環境的構建,而全體老師都在學校這一綜合的大環境中進行著分工不同,但目的相同的活動--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信息生態系統和自然界的生態系統是有區別的:自然界的生態系統是自發的,是無組織的;而信息生態系統是人為的,是人主動構建的,它包括經濟、人文、技術三大支柱。經濟是基礎,技術是保證,人文是引導。沒有經濟基礎,就不會有系統產生的物質條件;沒有技術的保證,系統不會順利的構建;而沒有政策法律的引導,系統就會雜亂無章。正是有這三種因素的支撐,信息生態系統才得以產生、發展、以及演化。
三 信息生態學對網絡教育資源庫建設的指導意義
網絡教育資源庫是一個包含人、信息、環境三要素的信息生態系統。其中人的因素主要指一線教師、技術人員、資源使用者等;信息因素主要指各種類型的多媒體資源及其使用說明、有關通知等;環境因素是指國家以及學校的法律、法規、和各種政策等等。所以,作為一門以研究信息生態系統為對象的學科,信息生態學必然對網絡教育資源庫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注重網絡教育資源建設的整體性,樹立科學的系統觀
信息生態學以信息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5],而信息生態系統是由多種要素組成的一個整體,系統內各個因素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網絡教育資源庫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化工程。建設資源庫要對學生特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進行分析;要確定資源庫采用什么樣的組織結構;要選擇針對不同的內容開發什么樣的資源類型;要選擇采用什么開發工具和開發技術;要注重與開發人員與學科教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等等。在資源庫的開發過程中,必須注意各個要素間的相互影響,注意資源庫的整體性,以系統化的觀點統籌兼顧,實現核心價值的最大化。例如對于同一教學內容可以開發出文本資源,也可以開發出視頻資源,但是開發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分析哪種類型的資源對學生的學生具有啟發性、促進性,能夠對學生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2 要以人為本,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信息生態學強調在信息生態系統中要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技術為中心,要讓技術來服務于人。長期以來,隨著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進,一些學校、組織好大喜功,重技術輕應用。往往是先開發出教學資源,然后讓學生去使用、去適應。這種方法沒有做到對具體學習者的分析,更無法做到“因材施教”,這無疑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要開發出好的學習資源,不僅要從學生的特點出發,而且還要對學生具有啟發性,不僅要學生掌握學習內容,還要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
3 注重資源類型的多樣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
信息生態系統中包含各種類型的人群,他們有著不同的需求。而資源庫面向的更是廣大的學生群體。每個學生的特點、興趣愛好、認知結構變量和知識能力各不相同,所以開發的資源也要多樣化,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目前最主要的網絡教育資源類型有文本,音頻,視頻,動畫等。那么,在資源庫中,這些資源都要存在,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4 建立便利的反饋機制,促進資源庫的協同演化
與自然生態系統一樣,信息生態系統也在不斷的演化,它也是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資源庫的建設也應遵循同樣的路線,必須注重反饋機制的建立,確保資源的開發人員、管理人員、教師、學生之間能夠順暢的交流與溝通。網絡教育資源庫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不完善到完善,一直向前演化。在這一演化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始終是一個主導力量。因為通過交流,開發人員可以了解學生的需求,了解教師的想法,從而可以采用相應的技術開發出更有價值的學習資源。建立順暢的反饋通道是實現交流的重要保障,也是促進資源庫不斷更新、不斷發展的動力。
5 應用“優勝劣汰”法則,保持資源庫的平衡
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在生物進化和群落演替過程中就包含不斷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過程。信息生態系統也處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變化過程中。信息生態系統的不平衡主要表現為信息垃圾、信息污染、信息安全[6]。網絡教育資源庫的建設也面對同樣的問題:庫中的某些信息還有沒有用、信息的內容是否科學、信息的存儲和傳輸是不是安全等;如果資源庫中的一些信息陳舊了、過時了,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必須及時清理;如果開發的資源有誤差,甚至不正確、不科學,一定要予以糾正,甚至清除;或者由于技術的原因,使得資源的存儲和傳輸不安全,容易給網絡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那么網絡資源就面臨著被篡改,被刪除的潛在危險,所以必須采用更先進的技術,以保障資源庫的安全。經過這些處理之后,資源庫系統會達到一種新的平衡狀態,然后會開始以后的動態平衡的輪回。
6 促進資源庫中信息的流動,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眾所周知,在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中,存在著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在信息生態系統中,信息生產者、信息傳遞者、信息分解者、信息消費者與外界環境之間的信息交換,構成了一個信息生態循環[7]。應該注意,信息也只有在循環中才會產生價值,這是信息特有的一個特點。信息資源的流動影響著資源的價值,流動越快,價值越高;反之,流動越慢,價值越小。因此,在網絡教育中,必須加快資源庫中學習資源的流動速度,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而提高資源流動速度一方面要做好宣傳,讓更多的老師和學生來利用資源庫;另一方面,還要采用先進的技術作為保障。
四 結束語
網絡教育資源庫的建設始終是網絡教育有效開展的重要保證。信息生態學給我們處理信息社會產生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也對網絡教育資源庫的建設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指導,對提高網絡教育的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深信,隨著對信息生態學研究的深入,網絡教育資源庫會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建設得內容更加豐富、結構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網絡教育的明天會更加燦爛。
參考文獻
[1] 魯子薈,紀穎.中小學教育資源庫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案[J].希望月報.2007,(4):3.
[2][4] Bonnie Nardi and Vicki O’Day. Information ecologies: 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M].New York: MIT Press.1999.
[3] 周慶山,李瀚瀛等.信息生態學研究的概況與術語界定初探[J].圖書與情報.2006,6:24-29.
[5] 張福學.信息生態學的初步研究[J].情報科學. 2002,(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