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護理基本知識內容8篇

時間:2023-07-13 09:23:1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中醫護理基本知識內容,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中醫護理基本知識內容

篇1

1.中西醫結合護理教育現狀

專業建設起步晚。中西醫結合護理是護理學專業的一個重要分支。目前我國已經有十幾家中醫院校開設了護理學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普遍脫胎于中醫學專業,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偏重于醫學、人文類課程較少等諸多問題。

課程設置缺乏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特色。課程設置缺乏論證,脫離培養目標。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的開設絕大多數在中醫院校,受到傳統中醫藥學的影響,課程設置仍沿用“三段式”傳統醫學教育模式,由中醫基礎醫學、西醫基礎醫學、中西醫臨床醫學三部分組成。不同院校課程設置基本一致,缺乏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特色,與現代護理學科發展的思想和觀念不相適應。

2.中西醫結合護理教育發展趨勢

目前公認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內涵標準為“系統掌握中醫、西醫兩種醫學知識與技能的中西醫結合人才”。人才培養目標應與社會發展和諧統一,順應社會的需求,并反映時代先進水平。中西醫結合護理人才應具備中西醫結合臨床與社區護理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溝通能力,跨文化護理能力。將中醫整體觀、辨證施護與西醫整體護理、護理程序有機結合。辨病護理、辨癥護理、辨證護理有機結合。能用中西醫結合護理理念進行健康教育及咨詢、臨床護理、社區護理、康復護理、老年護理、預防保健及家庭護理。

課程設置理念以人為本,以需求為導向,夯實西醫,融合中醫,注重整體,辨證施護。課程設置改革原則課程改革在注重“三基”的同時,突出中醫護理特色與優勢,以整體護理為理念,重視現代護理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加強人文護理知識的學習。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適應綜合性醫院的需求,不斷拓寬學生的就業途徑,加大西醫臨床護理與社區護理課程比重,注重中西醫結合。以實用、夠用為原則,開設中醫護理特色課程。

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以中西醫結合內科護理學引領和整合臨床護理;選取中醫護理特色明顯的病種,以整體護理和辨證施護理念,根據護理程序重組中西醫結合護理課程內容,使中西醫護理措施有效融合。加快中西醫結合社區護理課程內容改革步伐,以順應社區衛生事業的發展進程。社區中西醫結合護理課程內容改革可采用系統論的觀點,課程內容體系的設計應遵循整體優化原則、合理組合原則、環境m應原則、動態平衡原則。

構建中西醫結合護理實踐教學體系。為了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創新型中西醫結合護理人才,應研究并構建中西醫結合護理實踐教學體系。逐步增加實踐課比重,以護理程序為導向,采用情境教學、角色扮演、案例討論、示教、模擬實訓等多種先進的實踐教學形式,實驗與理論并進,開發中西醫結合的臨床護理和社區護理綜合性實驗項目,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加強中西醫結合護理實踐基地建設,建立實驗、實習、網絡資源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中西醫結合護理能力,從而改變畢業生就業面窄,大多面向中醫院的現象。

3.在臨床護理理論教學中引入辯證施護

辯證施護是中醫護理的特點,辯證施護從整體出發,通過“望”、“聞”、“問”、“切”,對患者的資料進行收集,并應用中醫理論實施護理評估,辨病辨證,進而進行針對性的護理[1]。將中西醫護理優勢進行有效的結合,是目前臨床疾病護理的發展趨勢。經歷了數千年發展的中醫,具有豐富的疾病診治以及病人養護的經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中醫護理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進行護理工作。辯證施護是中醫護理的特點,除此之外中醫還十分注重進行養生護理,強調對健康人進行預防護理。中醫護理觀念是現代護理理論的補充,能夠大幅度的提升護理質量,因此在臨床護理理論教學中融人辯證施護具有深遠意義。

在護理專業中開設中醫課程是醫院教育中的一個亮點,是培養中西醫結合型人才的重要方法,但是由于課程時間相對較短,且教師大部分只注重講解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的基本知識,對怎樣將基本知識在臨床中進行運用講解較少閻。本次研究結果表明,75%的學生對中醫四診知識的掌握情況明顯提升,這表明將辯證施護融人到臨床護理理論教學中能夠有效的增強學生對中醫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相關研究表明,很多護理人員由于對中醫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較差,在中醫四診能力方面極度欠缺,因此不能正確的進行辯證施護,對護理效果影響較大,因此在臨床護理理論教學中引人辯證施護的相關內容很有必要。相關研究結果表明,想要有效的提升護理人員對辯證施護知識的掌握程度,在臨床護理理論教學中引人辯證施護的內容是不夠的。在今后的工作中,護理人員需要獨自完成對病人危及情況的處理,因此護理人員必須具備獨立思考、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辯證施護教學內容能夠對學生的評判性思維進行培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增加案例分析訓練,提高學生辯證施護的能力。

傳統的臨床理論教學中,課程內容包含西醫相關知識,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癥狀,輔助檢查方法、診斷以及治療與護理方法等,在進行上訴內容的講解過程中適當的融人中醫辯證施護的內容,主要有:異病同護、同病異護等。異病同護主要是指不同的疾病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相同的病機,因此可以選擇相同的護理措施進行護理。同病異護則是指同一種疾病,由于發病時間、患者機體反應以及地區的不同,所變現的癥狀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護理方法也應該有所區別[3]。其次還應進行辯證施膳,主要是根據藥食同源的原則,食物的溫熱寒涼均可以對機體的陰陽平衡進行一定的調節,合理的飲食具有強身、防病、增強免疫力的效果。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 中醫護理技術;護士培訓;中醫醫院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399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116-02

我院為一所三級甲等綜合性中醫院,近年來,隨著醫院規模的擴大,病床增多,平均年增加新護士50人。增加的護士中,多為剛畢業的新護士,工作經驗不足,業務能力欠缺,臨床護理風險性增加。同時,我院作為一家綜合性中醫醫院,需在臨床工作中廣泛運用中醫護理技術,而新入護士并不全是畢業于中醫院校,約50%的護士在進入醫院之前未接觸過中醫護理。為使新入護士更好地適應中醫醫院臨床護理工作,提高臨床護理工作質量,我院于2009年起開始實行護士五年規范化培訓,取得較好效果,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新入院的本科、專科畢業護士67人,其中本科學歷31人、專科學歷36人,中醫院校畢業32人,非中醫院校畢業35人

1.2 方法

1.2.1 培訓形式

1.2.1.1 護理部集中培訓 采用集中授課、摸擬演示、操作訓練等方法,由護理部選定課題,每周1次進行培訓。

1.2.1.2 科室輪轉培訓 護理部制訂護士五年規范化培訓及考核手冊,新護士崗前培訓結束分配科室后,由所在科室按照手冊內容對護士進行培訓。科室配備專門的導師,對培訓人員進行指導和評價。編制內護士五年內不定科,每一年每季度輪轉一個科室,第2-5年每年輪轉一個科室。

1.2.2 培訓目標 由護理部分層次確定培訓目標。工作第1年:能熟練掌握基礎護理技能及相關理論知識,熟練掌握8項中醫操作技術,熟知各班崗位職責并能獨立完成工作。工作第2-3年:掌握本專科常見藥物的相關知識、常見疾病的相關知識及護理常規,能給病人提供具有中醫特色的康復和健康指導。工作第4-5年:能熟練運用護理程序為患者實施整體護理,逐漸成為科室的業務骨干并具備初步的教學、管理、科研能力。

1.2.3 培訓課程設置

1.2.3.1 崗前培訓 崗前培訓以理論培訓為主,時間1周,內容包括醫療護理相關法律法規、護理規章制度及安全、護士職業素養、醫院感染基本知識及職業防護、護理文件書寫規范以及人際溝通和團隊精神。

1.2.3.2 理論培訓 理論培訓以護理部集中培訓為主,課程分為西醫“三基”理論和中醫理論知識。“三基”理論包含傷口造口護理、循證護理、深靜脈置管護理護理、護理安全等內容。中醫理論課程設置則以《中醫護理學》《中醫護理基礎》為藍本[1-2],由淺入深依次涉及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陰陽五行精氣學說、經絡與穴位、辨證施護、中醫特色的健康教育等,再由各科室根據專科常見病、多發病及優勢病種培訓常見疾病的護理常規,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3]。

1.2.3.3 護理操作培訓 操作培訓以科室培訓培訓為主,分為西醫“三基”操作和中醫護理操作。“三基”操作第一年以無菌技術、口腔護理、靜脈輸血等23項基礎護理技能為主,第二年及以后要求掌握CPR技術,能熟練配合搶救。中醫護理操作培訓項目以《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為藍本[4],包括艾灸法、中藥換藥法、中藥熏洗法、拔罐法、中藥熨燙法等。

1.2.4 考核 科室每月按照培訓考核手冊規定的內容對培訓人員進行操作考試,每季度進行一次理論考試;護理部每年組織一次理論考試,一次操作考試(由護理部組織項目抽考)。所有考試成績均記入培訓手冊,不及格者須補考,要求最終合格率100%。

2 結果

護士經規范化培訓后,理論水平、操作水平、臨床工作能力都有了較大程度提高。培訓前后理論、操作考試合格率,見表1。

3 體會

護士規范化培訓是完善畢業后護理學教育、對臨床護士所進行的專業化培訓,是護理學科發展的關鍵環節,也是護理人才梯隊培養的重要任務之一[5]。而在中醫醫院中,中醫護理作為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份,被廣泛運用于臨床。將規范化培訓與中醫藥基礎知識和技能培訓相結合,“三基”“中醫”兩手抓,對于提高中醫醫院低年資護士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保證中醫護理技術在臨床上規范、有效的運用有顯著成效。

參考文獻

[1] 劉革新.中醫護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2] 周琦.中醫護理基礎[M].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

[3] 李向真.低年資護士中醫護理技術規范化培訓方法與效果[J].護理研究,2012,26(5):1337-1338.

篇3

1.1中醫護理學雙語教材匱乏

十多年來,各類中醫護理學基礎或中醫護理學教材發展迅速,通過搜索引擎及聯合書目查詢系統等方法可檢索出近60本教材,已經基本適合和滿足高職、本科等多個層次的教學需要。但由于中醫學及中醫護理學起源于中國,國外沒有相應的課程,無法像其他專業課程一樣直接引用原版教材,雙語教材編寫的難度較大,因此截止到2009年,國內尚無該課程的雙語教材出版。

1.2中醫護理學雙語教學的需要

為了適應21世紀知識經濟的挑戰,同時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高校更需要培養具有多方面知識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因此,教育部在2001年的4號文件《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了要積極推進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或進行雙語教學的要求。近年來,高等中醫藥院校為促進中醫國際化開展了多種學科的中醫雙語教學,中醫護理學也緊跟中醫國際化發展的步伐。國內一些高等中醫院校護理學院不僅開設了護理的涉外專業方向,而且也在中醫護理相關課程中設置了雙語教學,旨在培養既掌握現代護理理論與技能,又掌握中醫特色護理理論與方法,且能承擔中醫護理國際交流的人才。中醫藥國際化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雙語教學,而雙語教材是實現雙語教學的基礎,因此編寫合適的雙語教材對有效實施雙語教學至關重要。

1.3中醫護理學國際交流的需要

近年來,隨著當今世界范圍內中醫藥熱潮的涌動,中醫已在國際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同時具有中醫特色的中醫護理學科也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陸續有國外院校來國內中醫院校護理學院洽談并建立了長期的交流合作項目。以我學院為例,2011年以來我院與美國和澳大利亞多所大學護理學院開始洽談中醫護理培訓的項目。雖然中醫護理學科的國際化交流逐漸增多,但東西方地域、文化和語言等差異還是嚴重的妨礙了中醫護理的國際交流和推廣。為了適應國內外對中醫護理人才和中醫護理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需要,加快中醫護理國際化進程,培養出具有對外交流能力的有中國特色的高水平護理人才,編制一本既適合國內護理專業所用又同時兼顧涉外專業及國際交流的雙語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2中醫護理學雙語教材的編寫思路

2.1編寫人員由多學科背景專家組成

中醫護理學雙語教材的編寫不僅考慮了國內中醫護理學教學的需要,也考慮了外籍學生學習需求的特點,并借鑒了國內外現有中醫英文版教材編寫的經驗與教訓。一方面由國內中醫藥院校護理學、中醫學、針灸推拿學和循證醫學的知名專家學者作為編者編寫中英文稿,以保證教材學術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并突出內容的實用性與適應性;另一方面又邀請母語是英語的外聘海外護理專家參與審譯,對國內醫學和中醫學英語專家的翻譯稿進行語言的潤色和修飾,確保英語的原味性和可讀性,盡可能做到學術水平與本土化兩方面的兼顧,以推出高質量的中醫護理學雙語教材。

2.2編寫內容突出中醫護理特色,強化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根據該課程自身的特色和國內外學生的學習特點,編寫者通過多次會議商討,確定教材的編寫大綱和編寫內容。編寫內容的組織、章節設置、字數分配、知識點的強弱程度、整本教材的系統層次等方面,在參考國內出版的同類優秀教材及《中醫護理學基礎》雙語教材的基礎上,同時結合了編寫者多年來對本課程教學經驗,最終確定了教材的編寫框架和內容。為了切實適合國內教學和針對國外學生的短期培訓班的教學需要,本教材在內容的取舍及深廣度的把握方面遵循如下原則:力求知識結構科學實用、整體優化、內容簡潔夠用、突出中醫護理特色和實用性。因此,本教材由中醫護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3部分組成,具體內容涵蓋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中醫護理學發展簡史、中醫基礎理論概述、經絡腧穴概述、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和原則、一般護理、傳統中醫護理技術、中醫自我調護以及常見病癥的中醫調護。

2.2.1精煉“中醫基礎理論”內容

鑒于中醫基礎理論對國外學生而言,學習難度大,而國內學生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中已學習該部分內容。因此,該部分內容的選擇以“必需、夠用”為度,僅介紹最能體現中醫理論特點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和藏象學說;在文字的編寫上刪繁就簡,盡量減少陳述,力求精煉。

2.2.2增加“中醫自我調護”和“常見病癥的中醫調護”內容

中醫護理學科的中醫特色主要體現在慢性病管理中融入中醫養生康復理念與方法和發揮中醫護理技術的“簡、便、廉、驗、效”的優勢。本教材充分體現了中醫護理未病先防、注重養生的思想,發揮中醫護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養生、康復、保健和防治中的優勢。因此,教材中加入了“中醫自我調護”和“常見病癥的中醫調護”的內容。“中醫自我調護”涉及口腔、顏面、頭發、眼睛、耳部、鼻部、頸椎、手足、胸背腰腹等部位的調護。“常見病癥的中醫調護”精選了國內外常見、且能體現中醫護理防治優勢的8種病癥,包括感冒、不寐、胃痛、便秘、痛經等。

2.2.3加強“中醫護理常用技術”內容

中醫護理有一套不同于現代護理的獨特護理技術,具有鮮明的特點與優勢。常用技術包括針刺、灸法、拔罐、刮痧、熏洗、貼藥、敷藥、熱熨、中藥保留灌腸、中藥離子導入、推拿、穴位按壓、穴位注射療法等內容。在以往的對外交流中,發現國外來訪者對中醫護理技術興趣濃厚,希望有機會學習并進行實踐操作。因此,加強傳統中醫護理技術內容的編寫對推動中醫護理的傳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考慮到國外來訪者對中醫護理技術的認可程度及技術自身的可操作性,本教材精選了最具有代表性和得到國際廣泛認可的的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包括穴位按壓、推拿法、艾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熱熨法和熏洗法。

2.3創新版式,增加可讀性

有研究發現,學生更樂于接受配有圖示,并附文字說明的教材。本教材借鑒原版教材多配以彩色圖片的特點,更注重圖文并茂,增加了插圖量、調整了教材頁面設計,使教材更加生動而直觀,增加教材的可讀性,以適應外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特點。

2.4體現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

篇4

1、操作競賽的做法

1.1參賽選手

首先由護理部組織全院護士進行八項中醫護理操作的培訓,各科護士長組織科內護士練習并一一考核,按照科室總人數的20%選派優秀護士參賽。總共有16名護士參賽。

1.2參賽項目

總體為八項中醫護理操作技術,選手現場抽簽決定自己參賽項目。要求各科護士按照自身科室的特點設計患者診斷、病情,根據疾病情況選擇相應的穴位操作。比如刮痧法,內科可選擇頭痛、咳嗽等病癥,外科可選擇各種痹證等。

1.3評分標準

評委由護理部主任、各科護士長及資深老師擔任。按《中醫臨床護理技術操作評價指南》標準,并增加護患溝通、健康教育等人性化護理的得分比例,選手操作完后由評委老師現場給予點評。

1.4獎項設置

一等獎一名,二等獎二名,三等獎三名,科室組織獎一個。并給與豐厚獎金。以提高大家的積極性。

2、效果評價

2.1全院護士練習中醫操作的積極性提高

競賽目的不僅是展示科室和個人的操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增強了護士勤練中醫操作技術的熱情。促使大家共同進步。沒有模特,大家就互相在自己身上練習,力求經絡、穴位的準確。科室有一位同事,對頭部穴位按摩的力度和手法總是把握不好,后來就向理療科醫生請教,下班后在自己愛人頭上反復練習,直至達到專業水平。通過這次競賽加強了護理人員臨床護理操作技能訓練,極大地激發了其技術練兵的熱情和自我表現欲望。競賽標準的提示,感受自身技能的不足,使每位有爭優的熱情、積極性和競爭意識 (1)。

2.2中醫理論知識增強

大多數護士都是西醫院校畢業,中醫基礎理論底子薄,為了將操作練好,大家主動學習經絡和腧穴的理論知識,比如刮痧,得了解經絡的循行部位,什么病癥該選擇什么經絡;穴位按摩,得了解穴位的定位和功效。無形之中大家的中醫理論知識明顯得到了提高。現在護士在病房為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時,總是會教會患者好多中醫養身治病的方法,患者都非常樂意接受

2.3溝通能力得到提高

因為中醫護理操作需要和患者溝通的內容特別多,比如在為患者進行拔罐治療時,首先得告知患者拔罐處皮膚會出現紫紅色瘀斑,或許還會出現水泡。這就需要護士有足夠的溝通技巧,既要讓患者欣然接受治療而又不能使其產生恐懼心理,每位護士與患者溝通的方法都不盡相同,大家在臺下觀摩后可以取長補短,在今后的工作中怎樣才能更有效地與患者溝通。在整個操作過程中護士用語言、形體等形式與患者進行溝通,情感交流,患者處處感受到關愛之情。護士與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是患者及時得到指導;詢問患者感受,使患者在整個操作過程中感到安全,營造了和諧的護患關系。

2.4患者滿意度提高

以前經常會聽到患者抱怨:中醫醫院治療方法與西醫醫院差不多,沒有什么區別,偶爾開幾劑中藥而已。現在逐漸開展中醫藥實用技術后,患者贊許聲就越來越多了,認為中醫院的治療還確實具有中醫特色!

2.5中醫藥實用技術得到推廣

篇5

關鍵詞:護理專業;中醫護理;課程設置

2013年3月湖南省中醫藥管理局、湖南省衛生廳頒布了湘中醫藥[2013]10號文件“湖南省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1]。文件提出總體工作目標:通過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到2015年全省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進一步完善。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部分,課程設置是培養目標的直接體現,課程設置情況會影響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學生人才培養質量。本研究采取專家咨詢法進行高等中醫院校專科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課程設置的研究,旨在為高等中醫院校專科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的課程設置的改革及完善提供思路和方向。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本研究采取便利抽樣的方法抽取湖南省直中醫院從事中醫護理教育、中醫臨床護理的護理專家30人。專家入選標準為:主管護師及以上專業技術職稱,本科及以上學歷,從事中醫臨床護理、護理管理、護理教育工作10年以上,曾經或現在擔任護士長職務。年齡35歲~40歲16人,40歲以上14人;工齡10年~19年12人,工齡≥20年18人;學歷均為本科以上;職稱為中級、副高級的專家依次為18人、12人。發放問卷30份,回收有效問卷30份,有效率100%。1.2方法1.2.1研究工具①一般資料調查問卷: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內容包括年齡、性別、職稱、學歷、工齡、工作單位、工作的科室等。②專科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課程設置調查問卷:應用文獻檢索法、小組討論法,在目前護理專業課程設置的基礎上設計專科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課程設置調查問卷,問卷分為4個模塊,分別為公共課(10項)、專業基礎課(9項)、專業課(12項)、選修課(10項)。條目采取likert5級評分:很重要(5分)、重要(4分)、一般重要(3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分)。以重要性賦值同時滿足<3.50、變異系數>0.2、滿分比<20%作為剔除課程的標準,課程內容重復選擇權重更高的課程[2]。1.2.2收集資料的方法采取問卷咨詢法及問卷訪談法等形式發放和回收問卷。1.2.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收集資料進行處理。

2結果

2.1專家的積極性和權威系數專家的有效回收率為100%,同時專家提出了許多修改意見,充分表明專家對專科護理專業中醫護理方向課程設置具有較高的積極性。本組專家權威系數為0.72~0.85,說明專家對本課題研究內容的權威性較高,其函詢結果具有較高的可靠性。2.2專家意見集中程度和協調程度專家意見集中程度用重要性賦值均數和變異系數來表示。訪談的指標重要性分別為3.70~4.93,變異系數分別為0.01~0.30,說明專家意見集中程度高。

3討論

篇6

1資料

我院脾胃病科2013年1-5月收治胃腸道疾病共120例,年齡2381歲,平均年齡48歲,其中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44例,均有不同程度腹脹腹痛、暖氣反酸、憂慮多思。將其隨機平均分為A,B兩組,A組根據本科單病種疾病,結合治未病工作和二十四節氣特點,確定中醫護理健康教育內容,采用床邊教育、集中講課、發放健康教育處方等形式,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基本知識、治療及護理措施。B組則隨機進行中醫護理健康教育知識干預

2中醫護理方法

2.1中醫護理評估:通過四診收集與病因、病位、病性有關的資料,為辨證施護提供依據。如胃脘痛若表現為胃脘脹滿或脹痛,情緒因素可誘發或加重,另伴有脅肋脹痛、暖氣、嘈雜、反酸等則屬肝胃不和癥,同時,要了解發病原因是否與感受風、寒、暑、濕、燥、火之邪有關,或是否因喜、怒、憂、思、悲、恐、驚過度,飲食、勞倦、外傷所致。要求護理人員有的放矢進行健康教育。

2.2中醫護理診斷:中醫護理診斷是以中醫辨證分析作依據,通過中醫護理評估,確立護理對象生理、心理、精神、情志方而現存或潛在的健康問題的一種臨床判斷。如知識缺乏與缺乏對本病的認識有關,便秘與胃腸積熱有關;或與氣虛傳導無力有關;與飲食不節、過食辛辣有關等

2.3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制定健康教育計劃時,對收集到的臨床資料、癥狀、體征進行全而辨證分析,確立其病因、病性、病位,急則護標,緩則護本,根據不同體質、疾病不同階段制定計劃。如急性胰腺炎(胰癢),中醫辨證分為急性期、緩解期。急性期以禁食、持續胃腸減壓、臥床休息、使用通腑泄熱法為宜;緩解期以暢情志、防外感時邪、適當下床活動、清淡飲食、補氣健脾為主

2.4中醫健康教育措施

2.4.1情志護理:中醫學認為人和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情志與人的健康關系極大。《黃帝內經》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講的就是要保持內心平靜,排除雜念,真氣通暢,精神不外泄,如此,疾病就不會發生。反之,情志刺激過大過久,超越機體的調節力度,就要傷人體止氣,干擾氣血運行,損傷臟腑功能,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如慢性胃炎患者,因長期胃脘部疼痛,漲滿不適,常情緒激動,焦慮不安。應多與患者溝通交流,幫助消除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使其保持樂觀心態,生活規律,勞逸結合,如此使氣機條達,營衛調和,經脈通利,心神安和,有利于健康

2.4.2生活起居護理:人是大自然的產物,人類要想獲得健康,必須順四時調陰陽,這種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要求我們在生活起居方而做適當的節制和調整。在春季,雖氣溫開始同升,但早晚溫差較大,寒氣尚存,宜早睡早起,告知患者注意肩部、頸部、頭頂保暖,防寒邪。外出可踏青以達到調節目的

2.4.3飲食護理:飲食是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養的源泉,是人體血津液的來源,也是中醫非常重視的環節,如對食管癢患者,告知低脂飲食,少食多餐,飲食結構合理,做到葷素兼顧,粗細搭配,不偏食挑食,夜間睡前4h不得進食等,如此利于康復。

2.4.4用藥護理:有效的用藥護理可以最大限度發揮藥物的療效。藥物的煎煮及給藥時間是最重要的兩個部分。煎藥器具以砂鍋、瓦罐、陶瓷品為佳;藥物煎煮根據藥量、藥質決定。礦石類、貝殼類等質地堅硬,宜先煎;氣味芳香,含揮發油多的中藥如薄荷、木香等宜后下;大黃、番瀉葉、鉤藤不宜久煎;花粉類中藥宜包煎等。《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病在胸隔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后食之,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說明不同疾病給藥方法差異很大。如滋補藥、開胃藥宜飯前服;解表發汗藥可隨時服用。

2.5中醫健康教育評價:成立專門的中醫護理評價小組,按中醫護理特色評價內容對病區120例病例進行效果評價。發放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并深入臨床:一看,護理病歷書寫內容及質量;二知,患者癥狀、感受及對自身疾病健康指導掌握情況;三問,責任護士對患者九掌握;四征求,患者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征求。護士長組織召開評價結果分析會,研究存在問題,提出改進措施

篇7

【關鍵詞】護理人員;中醫護理;認知態度;調查

中醫護理有著自身的優勢和特點。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建立,隨著臨床護理學的進一步完善,中醫護理中的特色,將會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明確提出:大力發展中醫護理。提高中醫護理水平,發揮中醫護理特色和優勢,注重中醫藥技術在護理工作中的應用。中醫醫療機構和綜合醫院、專科醫院的中醫病房要按照《中醫醫院中醫護理工作指南》、《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等要求,積極開展辨證施護和中醫特色專科護理,加強中醫護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養生康復中的作用,提供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康復和健康指導,加強中西醫護理技術的有機結合,促進中醫護理的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中醫護理也像其他專業一樣既充滿了機遇,也充滿了挑戰。為進一步提高中醫護理科學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推動中醫護理工作扎實、健康、可持續發展,現對我院護士進行了中醫護理知識和操作的認知與態度問卷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 調查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128名被調查者是我院護士,均為女性,年齡31.98±6.02歲(22~48歲);護齡10.80±7.50年(1~29年);學歷:中專76名,大專38名,本科15名;職稱:副高3名,中級55名,初級70名;崗位:護士長20名,責任護士56名,其他52名;科室:外科56名,內科60名,其他科室14名;中醫護理教育背景:系中醫院校畢業者3名(2.3%),參加為期1年以上“西醫學習中醫”培訓者4名(3.1%),其余參加我院組織的中醫護理培訓者121名(94.5%)。

1.2 方法 制作“棗莊市王開傳染病醫院護士對中醫護理知識和操作的認知與態度調查表”,包括被調查者的背景材料、中醫護理相關知識及操作的可行性與掌握程度(非常認同5分,比較認同4分,一般3分,不太認同2分,不認同1分);中醫護理項目開展情況(是、否)等。請被調查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相應條目及答案上打鉤,答完后一并收回。共發放調查表140份,收回138份,回答完整128份,有效率92.8%,所有數據采用SPSS12.0用計算機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對中醫護理的認知與態度 結果顯示護士對中醫護理的必要性認可度較高,得分率在64%~96%(得分率=得分均值/滿分值),尤其對生活起居、情志調護、飲食調護、即病防變、養生保健、中醫護理操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積極性較高,得分率70%以上,而掌握程度處于中等水平,得分率54%~65%;對辨證施護和中醫護理書寫2項認可度相對較低;必要性、可行性、積極性及掌握程度間均呈正相關,相關系數(r)在0.41~0.57之間,有統計學意義(P

2.2 護士對中醫護理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 分別從職稱(中高級與初級)和學歷(本科與大中專)兩方面對128名護士在中醫護理知識:辨證施護、生活起居、情志調護、既病防變、飲食調護、養生保健、中醫護理書寫及中醫護理操作等方面掌握程度進行比較發現,中高級職稱人員對辯證施護、即病防變、中醫護理書寫和操作的掌握程度高于初級職稱人員;本科學歷人員對辯證施護、生活起居、情志護理、即病防變、中醫護理書寫和操作的掌握程度高于大中專學歷者。

2.3 對中醫護理操作項目的認知、掌握與運用情況 中藥濕敷、刮痧、穴位按摩、水針、穴位敷貼、中藥灌腸、中藥霧化、中藥熏洗、中藥敷臍、拔罐、耳穴埋豆等項目適合護士開展的認同率達50%以上,并且刮痧、穴位按摩、中醫濕敷、中醫灌腸、穴位敷貼、水針、中藥霧化等操作項目掌握率也在50%以上,中藥濕敷、中藥灌腸2項目被50%以上的護士臨床運用,其他項目運用較少。認為影響中醫護理操作開展的主要因素是:護士中醫護理知識不足122人(95.3%),護士人力不足119人(93.0%),醫生不開遺囑95人(74.2%),不能收費89人(69.5%),缺乏設施儀器84人(65.6%)等,詳見表2。

3 討論

3.1 中醫護理知識與操作現狀分析

3.1.1 護士對中醫護理的認可度比較高 調查結果顯示,護士對生活起居、情志調護、飲食調護、既病防變、養生保健、中醫護理操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積極性較高。這與中醫護理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針對不同病情,應用“標本緩急”、“同病異護”、“異病同護”、“正護反護”、“三因制宜”、及“預防為主”等原則進行護理,注重以人為本,強調天人相應的整體觀,以及中醫護理操作不需要特殊的儀器設備,簡便易行、直觀安全、收費低廉、創傷小、見效快,極大地迎合了患者的需求,而深受患者喜愛和護士的肯定有關。

3.1.2 護士對中醫護理掌握程度處于中等水平 調查結果表明護士對中醫護理知識與技能的掌握與運用處于中等程度,這與護理人員的中醫護理學基礎較為薄弱有關,我院是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僅有5.5%的護士畢業于中醫院校,或接受系統的西學中培訓,絕大部分畢業于西醫院校,加之中醫院校教育也大多定位于中西醫結合方向,中醫護理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以及臨床實踐存在諸多不足,導致護理人員的中醫護理三基知識和臨證能力較為薄弱,尤其是辨證施護和中醫護理書寫的認知與掌握程度較低。

3.1.3 系統培訓有利于中醫護理臨證能力提高 調查結果表明中高級職稱人員對中醫護理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優于初級職稱者,這與護理部制定并落實中醫護理相關理論與技術培訓計劃,每年舉辦“中醫護理三基培訓”繼續教育項目,組織中醫護理科研和教學,培訓并實施中醫護理操作項目等,提高了中高級職稱護理人員的中醫護理知識與技能有關。而中醫院校畢業生均為本可學歷,對中醫護理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優于大中專學歷者。

3.1.4 影響臨床中醫護理運用的因素 多大數中醫護理操作項目被認同為適合護士開展,并且刮痧、穴位按摩、中藥濕敷、中醫灌腸、穴位敷貼、水針、中藥霧化等操作項目掌握率在50%以上,但僅中藥濕敷和中藥灌腸2個項目被50%以上的護士臨床運用,提示中醫護理操作項目的臨床開展不如護士對其的掌握。主要原因是護士人力不足,醫生不開醫囑,不能收費,缺乏實施等因素有關。目前護士嚴重缺編,忙于完成治療性護理任務,而中醫護理操作一般需護士持續在病人身旁操作20~30分鐘,且絕大多數中醫護理項目未列入醫療服務收費項目,影響醫護人員實施中醫護理操作的積極性,也影響醫院對相關設施設備的投入。

3.2 建議

3.2.1 培養高級實用型中醫護理臨床、教學、科研人才

中醫護理教育應該在堅持中醫護理特色的基礎上,進行教育層析、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西醫護理教育增加中醫護理基本知識與操作技術內容;中醫院或中西醫結合醫院可先在中醫特色濃厚的病區進行中醫護理模式病房試點,培養中醫護理專業護士,以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為全面推廣中醫護理技術打下基礎;盡早著手培養中醫護理專業護士,建立中醫護理專業護士認證制度,成立資格認證機構,舉辦規范、系統和實用性強的繼續教育和專科護士培訓項目,使中醫西醫護理知識與技術相互補充、相互融合,發揮中醫護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預防、康復、保健等領域的作用。

3.2.2 加強中醫護理許研究與立法 目前中醫護理的科研項目少、科研能讓層次低,大多是對現有的護理方法或護理技術的臨床療效的回顧性總結,缺乏深層次的、前瞻性的、大樣本的隨機對照研究,這與中醫護理學科定位不清,缺乏科研意識、科研組織管理不健全、資金投入不足等有關。雖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度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做了規定,但與針灸學、推拿學等存在諸多重疊、交叉,《護理條例》也未對中醫護理的相關問題進行明確規定。因此,中醫護理技術的范疇、界定、執行中醫護理操作的從業資質等均需要中醫護理工作者進行系統研究,相關主管部門制定配套的法規、規章和規范,用法律行使予以明確規定。要運用循證護理理論與方法,加大中醫護理知識的宣傳,尤其是中醫護理在慢性病防治等工作中的積極作用,提高中醫護理學科地位和工作質量。

3.2.3 加強中醫護理適宜技術的推廣與運用 護理技術操作以標準化、規范化、程序化作為管理的目標,保證其有統一的質量和標準,從而對護理行為起到基礎保障作用,因此,有必要對常用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規程和評分標準進行科學研究;積極爭取將中醫護理操作項目列入診療項目和醫療收費項目中,促進中醫護理事業健康、規范、科學、有序的發展,保護護士的合法權利,避免醫療糾紛。

綜上所述,祖國傳統醫藥學以其簡、便、驗、廉的特點,在治療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和慢性病等方面所體現出獨特優勢。因此,應加強中醫護理隊伍建設、用循證護理原則確認臨床護理療效,積極開展中醫護理培訓,研究與推廣,使中醫護理技術更科學、安全和有效,促進中醫護理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穆蘭,陳學建,張詩文.加強中醫醫院文化建設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7,27(1):45-46.

[2]衛生部.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J].中華護理雜志,2012,69,(3):282-283.

[3]王俊杰,汪麗娟,邊雪梅.中醫護理技術優勢與展望[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9,17(7):566-567.

篇8

1我校中西醫結合護理專科學生招生及就業情況統計(表1)

畢業生總數為504人,其中,專接本學生4人,在“三甲”以上醫院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為93人,其他基層醫院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為355人,在其他單位從事醫學相關工作(如藥品營銷、醫療器械營銷、藥房工作人員、導醫等)大概52人。2009年,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當年7月1日,我國已有415萬普通高校畢業生落實了就業去向,與去年同期相比就業人數增加44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68%,同比基本持平(2009年7月9日《中國青年報》)。相對于全國高校學生的就業情況,無論在就業人數還是從就業單位的水平方面,我校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學生就業情況堪稱良好,學生基本上都找到了自己滿意的工作。

2原因分析

自從1995年招收中醫護理專業的大專生,我校一直密切關注國內同類院校的招生、培養和就業情況,還多次安排領導和老師到兄弟院校學習、交流。在掌握了護理專業—尤其是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人才培養容易出現的問題之后,我校在專業課程設置、學時分配、教師主導思想、引導學生技巧等方面作出如下努力,提高了學生就業時的競爭力,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2.1結合中西醫特色的人才培養理念

2.1.1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突出中醫特色中西醫結合專業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臨床課程的教師,更要適應新教材的理論和實踐要求。我校通過“西學中”、“中學西”培訓班的開設,普遍提高了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授課教師的理論水平,從而做到在授課時正確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夯實專業理論基礎,真正做到厚積薄發。

2.1.2尋找中西醫結合點,引導學生興趣綜合中、西醫學的理論與實踐經驗,通過研究與實踐的努力,創造中、西醫學有機結合的理論和方法,是“中西醫結合”的基本內涵[2]。目前,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上,只是采取一種單一的加合方式,并沒有達到理想的融合,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西醫皆通。而中西醫結合關注度遠遠夠,據廣州中醫藥大學2005年6月的一份調查報顯示,僅有19.3%的醫學生主動地去了解中西醫合的發展情況,78.6%的醫學生很少去了解中結合醫學的情況[3],醫學生尚且如此,其他行業更不用說了。怎樣達到中西醫的融會貫通,關系到學生的興趣所在。中西醫結合的優勢最后體現在治療和護理效果上,現代中西醫結合在疾病的護理上確實獲取了單純中醫或者西醫不能達到的效果。這就是中西醫在臨床和護理中的結合點。比如在外科疾病手術—尤其是腹部手術后,第一次排氣時間決定著患者進食、進水的時間,這又關系到患者營養的攝取和恢復的速度。配合足三里穴位注射法、白蘿卜湯口服等可明顯縮短排氣時間,效果肯定[4],作為中西醫結合護理的教師,不應該簡單的教授“病”與“證”,而是要“病證結合”,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學會創新,正如“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

2.2優化合理的課程設置

2.2.1強化中醫護理特色,進行課程重組

改革現有的醫療護理課程設置,弱化醫療,突出護理;弱化理論,強化實踐。中醫理論以適度、夠用為原則,增加學生的中醫護理、能力培養、素質提高為一體的教學內容。在臨床護理方面,我們開設了中西醫內科護理學、中西醫外科護理學、中西醫婦產科護理學、中西醫兒科護理學等課程,這樣在臨床護理中學生就能掌握兩套護理技術,為患者服務。

2.2.2適應社會發展,調整課程設置

傳統醫學護理教育“醫學基礎課+臨床專業課及護理+臨床實習”的“三段式”培養方式[5],容易使學生習慣于從醫療的角度去考慮并解決問題,學生在理論學習期間,護理理念建立較晚,很難形成適合護理職業的思維模式。為適應護理功能多元化發展,除開設中西醫結合護理的相關課程以外,還開設預防醫學、健康教育、社會學、護理心理學、護理教育學、護理美學、公共關系學、老年護理學、社區護理、家庭護理等課程,為即將面臨的老年化社會和世紀整體護理提供良好的護理服務,逐步與國際護理接軌[6]。

2.2.3增加教學中的中醫養生保健常識

中醫護理以其獨特的整體護理觀和辨證護理觀在預防疾病、養生保健等方面具有鮮明的優勢,因此,課程內容突出養生保健理念,對每個護理問題所采取的護理措施要體現辨證施護的特點,并將具有中醫護理特色的針灸、推拿、養生康復、食療、氣功、保健體療等內容貫穿在各個疾病的護理中,使中醫護理的內涵得到豐富和發展。

2.3合理的實踐安排

2.3.1與實習醫院溝通,提高護理實習帶教老師的整體水平,保證實習質量“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是培養什么樣護理人才的關鍵問題”[7]。對于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的學生來說,臨床實習環節對于鞏固基礎知識、靈活運用護理技能尤為重要。目前,許多院校在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學生實習期間選擇了更多的西醫醫院,臨床帶教老師缺乏中醫護理的專業知識,不能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從而未能完成臨床護理實踐中的中西醫結合。所以,我校教務處臨床科以及學院主管教學的領導多次和實習醫院聯系、協商,加強臨床教師中醫理論與技能的培訓,教師通過參加中醫護理知識培訓,掌握中醫護理的基本知識和技能[8,9],從而充分認識和肯定將中醫護理融入西醫護理的科學性與實用性,并能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于臨床實踐。

2.3.2建立靈活的反饋機制,教學相長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反饋機制,重視護生對教學質量的反饋,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反饋信息不斷改進教學方案,同時,也要尊重、理解、關愛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情感,從而提高帶教水平。

2.3.3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保持良好的實習情緒

目前,許多用人單位的招聘工作提前到了學生畢業前的1月份左右,甚至更早。新的就業形式和“雙向選擇”的招聘應聘模式使得多數學生的實習和求職在時間上發生沖突,學生容易表現為思想不穩定、情緒易激惹,實習中易出現護理差錯。針對這一問題,我校進一步加強了實習生的心理指導,通過就業情況統計,準確掌握學生求職狀況的第一手資料,及時發現壓力過大、情緒不穩定的學生,定期與實習生座談,幫助平衡實習生的心態,確保實習質量。

2.4行之有效的就業指導和招聘會安排

中國護理事業發展的方向、加快發展我國中西醫結合事業的大趨勢、高等護理教育的國際化需要、社區護理的蓬勃發展以及社會對中醫護理理論與技術的需求均決定了社會對中西醫結合護理人才的需求增加。適應當前市場需求,我們加強了對學生的就業指導。

2.4.1定期召開人才招聘會,提供就業機會

針對應屆畢業生,我校學生處就業指導中心會隨時和用人單位聯系,了解用人單位的用人計劃,在相對固定的時間,將用人單位請到學校里來,召開面向本校學生的人才雙選會。有效增加了學生的就業機會,也提高了學生求職的安全系數。10年中,這種方式使得相當一部分的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學生順利走上了工作崗位。

2.4.2及時校園網信息,拓寬就業途徑

通過學校網站,專門設立就業指導中心主頁,隨時招聘信息,拓展學生就業空間。同時,充分利用校園網接受學生咨詢,對學生就業技巧進行指導。

2.4.3加強學生人生和職業規劃的引導

幫助學生準確分析現在的教育和職業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及時把握就業機會。由班主任擔任主講教師,把學生的人生規劃和就業指導作為一項日常工作來抓,培養學生自主擇業和創業的精神,為謀求一份合適的職業奠定基礎。同時,通過人生和職業規劃竟賽,激發學生的規劃意識,激勵學生完成個人職業規劃,并通過學生間職業規劃的分享,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2.4.4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推薦期刊
  • 中醫
    刊號:11-2166/R
    級別:北大期刊
  • 中醫正骨
    刊號:41-1162/R
    級別:統計源期刊
  • 陜西中醫
    刊號:61-1105/R
    級別:統計源期刊
  • 中醫康復
    刊號:44-1757/R
    級別:省級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三级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中日高清字幕一区二区版在线观看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理论视频 | 日韩欧洲亚洲美三区中文幕 |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文字幕高清一区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