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1 09:20:3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科學研究的范式,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 教學范式 以學生為中心 數學 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46
Abstract The reform of “student-centered”teaching paradigm has brought change on basic idea and teaching method of tradition education.It advocate combining teachers’ leading function with students’ main body position.Teache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elf-learning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innovation of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 paradigm in university teaching.The principles consisted of four aspects:teaching goal should conform to level of students’ acknowledge;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be favorable for students’ learning; the control of teaching process shoule be suitable for finishing teaching work and teaching method should be appropriate to enhancement of students’ ability.
Keywords teaching paradigm; student-centered; mathematics; ability
20 世紀中期美國學者提出的“以學生為中心”本科教育理念引發了本科教育基本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的系列變革,給世界高等教育帶來了巨大影響。①“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育是指高等院校的教育者為培養富有生活和學習能力的高層次人才,改變傳統的“教師中心”和“教材中心”教W模式,充分尊重學生的權利和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利用非指導性的教學方法在生活和學習實踐中引導大學生增長才干、成為完人的教育教學活動及過程。②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支撐性環節在于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學質量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轉變教學范式無疑是當務之急。③由于學生在中小學階段主要受到的是應試教育,過于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很少關注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學中學生是被動地學習,不知道如何探索和運用知識。而大學數學課的內容多、難度大,要想讓學生在課堂上把所講的知識點全部掌握,做到融會貫通,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必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幫助他們擺正知識學習、能力發展和科學研究的位置,教會他們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創造。④本文結合數學教學范式改革的實踐經驗,從以下4個方面探討在本科教育階段實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
1 教學目標的確定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我國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目標,要求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要求教師首先要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目的是培養具有終身學習能力、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適應經濟社會未來發展需要的人才。其次,課堂教學所設計的學習活動既要落實學科的知識目標,又要落實交流和合作、批判性思考和問題解決、創造和創新、靈活性、主動性等一般性技能目標。⑤教師應根據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數學基礎制定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要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達到這個目標。具體細化到學生應掌握哪些知識點,達到什么程度,哪些問題讓學生自主合作完成,如何突破教學難點,通過什么練習引導學生去解決等等。教學中通過把總的目標分成一個個小的目標,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教師應做到耐心指導,循循善誘,遵循數學思維的發展規律,逐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要讓學生知道學習數學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須有腳踏實地、不怕困難,堅韌不拔的精神。
杜威(J.Dewey)的實踐認識論和反省思維理論倡導:“在行動中反思”和“對行動進行反思”。⑥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根據教學效果總結經驗,調整實現目標的策略,通過反思、改進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 教學內容的選取易于學生接受
教師在備課前要設計好具體的教學內容。首先是新課如何引入,創設的情境反映什么問題,怎樣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新課學習的思路中。其次,數學中例題、習題的選擇很重要,如果難度上不適應學生的水平,即使再具有代表性的題目學生也無法接受。所以教師既要鉆研教材,又要靈活運用教材,要結合學生的數學水平、能力,恰當選取例題,應能使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自己探討解題的思路方法,掌握問題的實質,建構知識。所選的練習題要在學生學會方法后再逐步增加難度,起到將例題的思路拓展的作用,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發散思維,避免一成不變地重復訓練,浪費時間。
課程設計應該能為學生提供呈現知識發現過程的學習經歷。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就不能只是明確教師自己應該講哪些內容,而是要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作為從來沒有接觸過這些知識的學生,做什么題目、用什么方法理解起來會更容易,學習過程中會產生哪些疑問,提出什么問題,哪些地方他們有能力獨立研究,什么地方需要教師引導、點撥、提示。比如,學習線性代數中矩陣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這節,可以先讓學生做下面的練習:
已知:矩陣A=,,,求,,并觀察結果。
學生很容易得到==(2,2)T,并意識到前面學習的內容還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教師由此引出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這種導入方式學生接受起來比較自然,也容易理解。于是進一步讓學生將=變形,得到()=0,根據定義的條件≠0,引導學生分析,判斷出是方程組()X=0的非零解,所以||=0,這樣又得到特征方程等有關定義,以及求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定理。教學中要盡可能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現過程,了解定義、定理的由來和各部分知識點之間的關系,為他們創造獨立思考、探索的環境。
3 教學過程的調控能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
教學范式改革中,有的教師為了使課堂氣氛活躍,出現一些實踐誤區。比如讓學生隨意提問,沒有圍繞教學的中心內容,結果提出的問題偏離教學主題。或者對小組討論不控制時間,討論中課堂秩序混亂,自由散漫,影響了教學的正常進行。這樣的改革完全曲解了國家對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不僅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反而嚴重影響教學質量。
在大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由于內容多、任務重,課堂時間有限,如果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不僅受學生能力的限制,也會花費大量時間,無法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因此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合理安排時間,既要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要在適當的時候做引導。比如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中的二項分布公式推導,可以在學習重伯努利試驗的定義后,通過設置問題讓學生解決來完成。而求離散型隨機變量的分布函數時,必須有教師的指導。
例:設隨機變量的分布律為,求的分布函數。⑦
學生雖然理解分布函數的定義,但不知道如何分情況討論。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先畫一個數軸,用X的取值將數軸分成4部分,即
4 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傳統教學主要是向學生灌輸課本知識,過于強調知識的傳授與機械訓練,讓學生被動接受、模仿,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改革,是以適應社會未來發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為目標,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學會學習,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通過適當的提示說明,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化解疑惑,充分發揮他們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師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必須根據數學的學科特點改進方法。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探索,用于實踐。
學習知識的目的是運用,在數學教學中尤為重要。這不僅包括單純數學知識點的運用,而且還要讓學生學會實際應用,要能正確分析題目中所給的條件,將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學習泊松分布時,可以通過下面的問題進行訓練:
設某城市在一周內發生交通事故的次數服從參數為0.3的泊松分布,試問:(1)在一周內恰好發生2次交通事故的概率是多少?(2)在一周內至少發生1次交通事故的概率是多少?
學生在解決這類問題時會明顯感覺到自己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有探索研究的動力。學習中,如果問題難度較大,可以讓學生互相研究討論,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以此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讓學生在交流中取長補短,拓寬自己的視野。
參考文獻
①④ 陳新忠,李忠云,胡瑞.“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育實踐誤區及引導原則[J].中國高教研究,2012.11:57.
② 李嘉曾.“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啟示[J].中大學教學,2008(4).
③ Kreber C.Controversy and consensus on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2(2):151-167.
⑤ 劉華.課堂教學的新范式:以整合性“類實踐”學習活動為中心――來自美國課堂教學改革的啟示[J].教育發展研究,2014.8.
一、創造合適的學習氛圍,選擇正確的指導策略
學生對事物有天生的好奇心和研究的愿望,學習的進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種自然傾向的激發。研究在不斷變化中進行,有許多的新鮮事物不斷出現,要求教學設計作不斷的調整和創新,特別是鼓勵學生在研究中大膽地對教師提出質疑并不斷調整研究方向。教師必須注意給學生營造寬松、民主、自由的氣氛,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氣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
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的指導策略對提高學生研究學習興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激勵學生的辦法來激發他們的研究性學習興趣。一般來說人都是渴望得到別人認可的,當學生在科學實驗研究性學習中取得一些成績時,教師應給予學生肯定的評價,讓學生在一定的成就感中繼續前進,而且這種動力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營造特定情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實驗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探索、積極思考、積極實踐,為開展研究性學習打下基礎。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在他們感到迫切需要解決新問題時開始,因此在教學中營造特定情境,可以使學生始終處于有效的積極思維狀態,從而可以高效的完成學習任務。營造特定的情境途徑很多,如可通過“反常”的實驗現象,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細節,通過媒體報道的一些事例,通過精心設計的某一問題,通過司空見慣的日常事例等。以科學實驗營造特定的情境,要注意將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聯系和學生熟悉、感興趣的內容開發成科學實驗。因為學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認為有用的情境別能發現問題和產生解決問題的迫切欲望。可從非常熟悉的實驗情境出發,引導學生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正確結論。
三、利用開放科學實驗室體現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
通過開放科學實驗室,讓學生通過實驗的內容,綜合運用科學知識技能,選擇科學有效和簡捷的實驗方法,周密的設計可行的實驗方案,獨立進行科學實驗操作,仔細進行科學實驗現象的觀察,客觀的記錄實驗過程和結論。教師作為主導,既是組織者、參與者又是指導者。教師要指導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實驗方案,并且根據學生的申請開放實驗室。教師在此過程中要激發學生的思維和積極性,讓學生自主的探索、研究求得問題解決。開放科學實驗培養了學生觀察和操作能力、構思和設計實驗能力、分析和表達實驗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放科學實驗室有利于培養出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具有鮮明個性的、富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對進行研究性學生有著極大幫助。
四、科學實驗在生活中的滲透
隨著初中學生知識的不斷積累,對現象的解釋和判斷會有不同的方法和結論。課堂上我曾經提出過“劇烈晃動過的香檳酒瓶,瓶塞為什么會猛地竄出很高?”的問題,本意是希望學生用氣體對外做功、內能減少的知識來回答,而一位同學卻說:“晃動香檳瓶,瓶內發生了更快的化學變化,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生活引來了實驗,我們可以用先肯定、再告之課后探討、或作為新課題再研究來搪塞,但下次呢?還好,課前我請教了資學科學教師,知識了香檳酒、碳酸飲料在封裝前要加入一些酸類物質(如檸檬酸等)和堿(如小蘇打)。但是化學變化是加入以后就已開始,等我們開瓶時,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已經產生,只不過在密封的瓶(或罐)內,壓強較大時,它們部分溶解在飲料中,達到了動態的溶解平衡。劇烈晃動后,隨著我們對它們做功,內能增大,很多二氧化碳氣體從液體里逃逸出來,瓶內氣體壓強增大,氣體對瓶塞做功,將瓶塞頂出,而氣體的內能則減少。
在進行《平面鏡成像》教學時,當引導同學們分析、歸納實驗結論后,一位同學突然提出:平面鏡所成的像和物體屬于軸對稱的關系。當時我一愣,隨后意識到數學中已學過軸對稱的知識,如果用數學語言,平面鏡成像中的四個特點(虛像、等大、等距、垂直)只需“平面鏡所成虛像和物體相對鏡面軸對稱”一句話就夠了。我在感到后生可畏的同時,也意識到物理老師還必須關注學生的各學科的發展進程,保持學科之間的聯系。在學習物理時盡可能把其他學科知識的認識,更通過相互滲透的過程開拓學生綜合思考、分析的視角。
跨學科研究在學術界已司空見慣,但在中學課堂上卻鮮有。除了說明我們的教育觀念滯后外,作為教師,我們的綜合素質,特別是科學素養也必須盡快提高。否則,沒有“T”型知識結構,我們真的會在講臺上站不住腳的。新的課程標準已經把傳統自然科學中各學科劃歸到科學技術課程之中,這其實已經昭示了未來課堂的走向。
五、科學實驗應成為點亮學生智慧火花的過程
發現、創新是人的一種開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發展這種開發。作為教師,就是將學科知識的內容與人類文化的長鏈聯結起來,使學科知識具有整體性和發展性,使文化富有歷史感,成為學生探索真理、創造世界的動力。
在《探究光的反射規律》一課中,有一位學生做出了“入射角與反射角之和等于900時”的猜想,有的已經做過預習的同學掩口而笑,我馬上意識到這有損該同學的自尊心。于是表揚他的熱情高,敢于猜想,并鼓勵他用實驗檢驗自己的猜想,很多科學家都經歷了像你這機關報過程。這位同學一掃臉上的陰云,特別投入地思考、實驗。當我希望他第一個交流時,他略顯歉意、但又興奮地告訴大家:“反射角與入射角之和只有在入射角為450時才等于900,在實驗時我發現反射角與入射角總相等。”猜想本不言對錯(雖要依據),可貴的是怎樣在實踐中檢驗,在實驗中體驗過程、感知方法。更何況這位學生在得出光的反射定律之一般規律后,又能發現反射規律中的一種特殊情況,這是對規律的再認識,難能可貴。
一門科學的內涵和定義至少有四個屬性:
整體和局部性科學是一個復雜的知識體系,好比一塊蛋糕。為了便于研究,要把它切成大、中、小塊。首先切成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三大塊。在自然科學中,又有許多切法。一種傳統的切法是分為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理學等一級學科。近年來又有切成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生態環境科學、納米科學、認知科學、系統科學等的分類方法。化學是從科學整體中分割開來的一個局部,它和整體必然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是它的第一個屬性。
學科之間的關聯和交叉如果把科學整體看成一條大河,那么按照各門科學研究的對象由簡單到復雜,可以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數學、物理學是上游科學,化學是中游科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等是下游科學。上游科學研究的對象比較簡單,但研究的深度很大。下游科學的研究對象比較復雜,除了用本門科學的方法以外,如果借用上游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移上游科學之花,可以接下游科學之木”。具有上游科學的深厚基礎的科學家,如果把上游科學的花,移植到下游科學,往往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例如1994年諾貝爾經濟獎授予納什,他在1950年得數學博士學位,1951-1958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講師、副教授,后轉而研究經濟學,把數學中概率論之花,移到經濟學中來,提出預測經濟發展趨勢的博弈論,因而獲得諾貝爾經濟獎。
發展性化學的內涵隨時代前進而改變。在19世紀,恩格斯認為化學是原子的科學(參見《自然辯證法》),因為化學是研究化學變化,即改變原子的組合和排布,而原子本身不變的科學。到了20世紀,人們認為化學是研究分子的科學,因為在這100年中,在《美國化學文摘》上登錄的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分子和化合物的數目已從1900年的55萬種,增加到1999年12月31日的2340萬種。沒有別的科學能像化學那樣制造出如此眾多的新分子、新物質。現在世紀之交,我們大家深深感受到化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大大擴充了,研究方法大大深化和延伸了,所以21世紀的化學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學。
定義的多維性一門科學的定義,按照從簡單到詳細的程度可以分為:(1)一維定義或X-定義,X是指研究對象。(2)二維定義或XY-定義。Y是指研究的內容。(3)三維定義或XYZ-定義。Z是指研究方法。(4)四維定義或WXYZ定義,W是指研究的目的。(5)多維定義或全息定義。一門科學的全息定義還要說明它的發展趨勢、與其他科學的交叉、世紀難題和突破口等等。這樣才能對這門科學有全面的了解。下面以化學為例加以說明。
化學的一維定義
21世紀的化學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學。泛分子的名詞是仿照泛太平洋會議等提出的。泛分子是泛指21世紀化學的研究對象。它可以分為以下十個層次:(1)原子層次,(2)分子片層次,(3)結構單元層次,(4)分子層次,(5)超分子層次,(6)高分子層次,(7)生物分子和活分子層次,(8)納米分子和納米聚集體層次,(9)原子和分子的宏觀聚集體層次,(10)復雜分子體系及其組裝體的層次。
化學的二維定義化學是研究X對象的Y內容的科學。具體地說,就是:化學是研究原子、分子片、結構單元、分子、高分子、原子分子團簇、原子分子的激發態、過渡態、吸附態、超分子、生物大分子、分子和原子的各種不同維數、不同尺度和不同復雜程度的聚集態和組裝態,直到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機器的合成和反應,制備、剪裁和組裝,分離和分析,結構和構象,粒度和形貌,物理和化學性能,生理和生物活性及其輸運和調控的作用機制,以及上述各方面的規律,相互關系和應用的自然科學。
化學的三維定義化學是用Z方法研究X對象的Y內容的科學。化學的研究方法和它的研究對象及研究內容一樣,也是隨時代的前進而發展的。在19世紀,化學主要是實驗的科學,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實驗方法。到了20世紀下半葉,隨著量子化學在化學中的應用,化學不再是純粹的實驗科學了,它的研究方法有實驗和理論。現在21世紀又將增加第三種方法,即模型和計算機虛擬的方法。化學的四維定義化學是用Z方法研究X對象的Y內容以達到W目的的科學。化學的目的和其他科學技術一樣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但現在應該增加一個“保護世界”。化學和化學工業在保護世界而不是破壞地球這一偉大任務中要發揮特別重要的作用。造成污染的傳統化學向綠色化學的轉變是必然的趨勢。21世紀的化工企業的信條是五個“為了”和五個“關心”:為了社會而關心環保;為了職工而關心安全、健康和福利;為了顧客而關心質量、聲譽和商標;為了發展而關心創新;為了股東而關心效益。
化學的多維定義———21世紀化學研究的五大趨勢
1、更加重視國家目標,更加重視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在世紀之交,中國和世界各國政府都更加重視國家目標,在加強基礎研究的同時,要求化學更多地來改造世界,更多地滲透到與下述十個科學郡的交叉和融合:1數理科學,2生命科學,3材料科學,4能源科學,5地球和生態環境科學,6信息科學,7納米科學技術,8工程技術科學,9系統科學,10哲學和社會科學。這是化學發展成為研究泛分子的大化學的根本原因。所以培養21世紀的化學家要有寬廣的知識面,多學科的基礎。
2、理論和實驗更加密切結合
199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W.Kohn和J.A.Plple。頒獎公告說:“量子化學已經發展成為廣大化學家所使用的工具,將化學帶入一個新時代,在這個新時代里實驗和理論能夠共同協力探討分子體系的性質。化學不再是純粹的實驗科學了。”所以在21世紀,理論和計算方法的應用將大大加強,理論和實驗更加密切結合。
3、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更加重視尺度效應
20世紀的化學已重視宏觀和微觀的結合,21世紀將更加重視介乎兩者之間的納米尺度,并注意到從小的原子、分子組裝成大的納米分子,以至微型分子機器。
4、合成化學的新方法層出不窮合成化學始終是化學的根本任務,21世紀的合成化學將從化合物的經典合成方法擴展到包含組裝等在內的廣義合成,目的在于得到能實際應用的分子器件和組裝體。合成方法的十化:芯片化,組合化,模板化,定向化,設計化,基因工程化,自組裝化,手性化,原子經濟化,綠色化。化學實驗室的微型化和超微型化:節能、節材料、節時間、減少污染。從單個化合物的合成、分離、分析及性能測試的手工操作方法,發展到成千上萬個化合物的同時合成,在未分離的條件下,進行性能測試,從而篩選出我們需要的化合物(例如藥物)的組合化學方法。
5、分析化學已發展成為分析科學分析化學已吸收了大量物理方法、生物學方法、電子學和信息科學的方法,發展成為分析科學,應用范圍也大大拓寬了。分析方法的十化:微型化芯片化、仿生化、在線化、實時化、原位化、在體化、智能化信息化、高靈敏化、高選擇性化、單原子化和單分子化。單分子光譜、單分子檢測,搬運和調控的技術受到重視。分離和分析方法的連用,合成和分離方法的連用,合成、分離和分析方法的三連用。
關鍵詞: 科研; 教學; 研究; 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3)03-0059-02
“教學與科研相統一”作為大學的一種思想和理念,最先由法國“百科全書派”提出,其實質是歐洲對大學培養創新人才的要求。但真正在辦學實踐中貫徹并使之聞名于世的是19世紀初洪堡所領導的柏林大學。柏林大學從創立之初就堅持科研應為教學服務,一切教學均應基于科研,科研包容在教學之中[1]。千百年來,我國對教師的定義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進入現代社會,應該對這一定義進行拓展,變更為:師者,所以以傳道、授業、解惑、創新也。二十世紀初,以德國大學的Seminar為藍本,在北京大學首創文、理、法三科研究所,主張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北京大學面貌煥然一新,成為一所中國第一流的高等學府[2]。認為:“大學無研究院,則教員易陷入抄發講義不求進步之陋習。”因此,設立研究所,使大學高年級學生得以在導師指導下,有從事科學研究的機會,也為大學畢業生深造創造條件。隨著社會的發展,到20世紀80、90年代,美國當代著名高等教育學者伯頓·克拉克發現,高等教育領域的研究者們對長期流行于學界的教學與科研相融相長的觀點提出了質疑。伯頓·克拉克基于自己對美國大學多年的實地調查和研究,于1987年描述了當時美國大學中教學和科研日益分離的現狀:“知識的生產和創造者們儼然是大學中聲望卓著的優等公民,而那些整日奔波于本科教學的知識傳授者則明顯地處于劣勢地位……因此,大學的學術生活必須進行重構”[3]。一些實證研究也表明教師的科研能力與教學效果不一定成正相關,一些研究認為成微弱正相關,一些研究認為成不相關,甚至有的認為成負相關。根據對西南科技大學部分學生的調查,學生反而喜歡科研能力居中的老師。他們認為科研能力居中的教師,不僅具有相當的科研素養和水平,對課程內容理解充分,而且對學生也能細致體貼,講解認真負責,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課程內容。科研能力強的人可能過多地將時間用于科研而忽視教學,同時,科研能力強的教師智商高,能輕松理解課程的基本原理,理所當然地認為學生也能輕松理解,而不注重認真細致地講解給學生,導致學生對這些原理不能很好地掌握。科研能力差的教師可能存在自身對課程基本原理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因而難以給學生深入細致地講解,導致學生對這些原理不能很好地掌握。這就說明科研和教學相融相長并不是必然關系。因此我們就需要尋找到一些途徑,以促進科研和教學的融合,切實達到科研反哺教學的效果。
一、轉變教師對大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看法,重視課堂教學與科研的結合
教學要建立在科研的基礎上,科研也要圍繞教學展開,實現教學科研齊頭并進的發展。“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教師不僅要進行教學,而且還要進行科研工作。教師如果能夠堅持開展科學研究,就會對所研究領域的動態和前沿比較熟悉,就能把所講授的專業基礎知識與本人所研究的方向結合起來,通過自己切身的創造經驗,把知識講活,使教學充滿活力,使學生在掌握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對本專業的最新科技進展有所了解,從而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的同時也極大地提高專業基礎課的教學質量。
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對《材料物理》專業課程的講授,提倡學生以“研究”方式學習,強調理論教學、文獻查閱與實驗教學三者的結合,活躍在科研第一線的教學團隊經過長期努力,建成課程相關的文獻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按照課堂布置、課外查閱、課外小組討論、課堂學生PPT講解與討論四個環節,成功實現課堂教學與科研的融合[4]。比如說,《材料物理》教材中有“高溫超導材料”專題,2011年是超導現象發現100周年,Nature Materials與Science等權威期刊都發表了重要評論,教學團隊相應地建立了文獻資源“超導百年回顧與展望”,讓學生更為清楚地了解了超導的歷史與發展方向。《材料物理》課程共建立了約20個專題、約80篇國外權威期刊論文為主的文獻資源,并逐年隨著相關學科發展而完善。通過對《材料物理》各個專題的研究式學習,參與科研創新活動,學生聽、說、讀與寫以及文獻查閱總結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通過學術討論,許多專業問題越辯越真,對課程的認識和理解也更深入。
二、以科研促進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實驗教學是高等學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對鞏固學生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具有重要意義。但傳統的實驗教學通常是一些基礎實驗和驗證性實驗,雖然有利于學生鞏固基本的理論知識、掌握簡單的實驗方法和操作技能,卻在運用綜合實驗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如果將現有科研中與本科實驗教學相關的研究工作納入到實驗教學中,通過科研工作和實驗教學有機結合的模式,可有以有效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西南科技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級復合應用型專門人才,十分重視實驗教學這一重要環節。學校化工涂料實訓基地為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是依靠生態建筑涂料課題組長期的科研和開發的技術建成的,應用“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辦學模式,對應用化學、材料學等專業十分對口,在基地的設計時就明確了教學、科研中試和生產三個功能,現在已完成應用化學生產實習、“化學建材”和“涂料加工工藝”等課程實驗教學任務[5]。化工涂料實訓基地通過編寫生產實習指南,明確實習要求、實習內容、實習方法,并布置個人作業題目,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實習作業。個人作業主要包括:學習和了解建筑涂料的基礎知識,涂料車間布置和設備概況,涂料的配方設計和配料計算,涂料生產的分散、砂磨、調漆、調色等訓練,記錄各工藝環節的速度、時間等工藝參數,學習涂料各工藝環節的質量判斷方法和生產經驗,涂料基本性能檢測,涂料有毒有害指標分析,等等。化工涂料實訓基地使科研有效服務于實驗教學,學生們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引發了同學們開拓進取精神,增強了同學們從事產業開發的信心,培養了學生的工程和實踐能力,通過將科研成果上升到中試和生產級別,大大提高了相關的科研研發能力,研究成果更接近于生產和應用水平,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推廣作用。
三、教師以科研項目為依托,凝煉為適合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題目,提升畢業論文(設計)質量,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提升實踐能力
畢業論文(設計)選題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高自身能力、保質保量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的重要基礎,是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關鍵環節。一個優秀的畢業論文(設計)選題必須符合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教學基本要求原則,應該遵循與生產、科研相結合的原則,有利于學生在課題完成過程中培養和提高綜合能力。西南科技大學特種功能材料實驗室借助承擔的科研課題,較好地實現了科研反哺教學,支持了學生高質量完成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該實驗室完全是在導師所爭取的各類科研項目經費的支持下建成的,該實驗室從大一新生中開始吸納成員,培養其科研興趣,但核心成員是6名大三、大四學生和研究生,他們在導師指導下開始從事實驗工作,導師在黑板上畫圖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實驗原理,從根本上把握實驗。特別是學生參與各種標液配制和材料制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于課本知識的理解,同時也使得學生對于所研究的材料有了更加直觀的印象,而不僅僅是局限于課堂所學的各種材料的名稱。學生還學會了一些測試分析軟件,如X-pert,origin,Search match等。在學生畢業設計階段,導師將一個較大的科研任務,分解成幾個小的畢業設計題目,從文獻查閱、方案設計、實驗過程,到問題解決、成果總結、論文撰寫等環節全程參與指導,學生在完成課題任務過程中會涉及到幾乎所有的專業基礎課程中的知識點,通過課題任務的完成對專業基礎知識理解更透,把握更牢。學生通過無機材料的合成和表征的實驗,學會了如何分析物質的組成與結構。在導師指導下,學生自學《現代材料分析測試方法》,并在樣品的分析測試中,熟練掌握了X射線衍射、拉曼散射、掃面電子顯微鏡和透射電鏡原理,增強了感性認識,使對基本理論的掌握更加直觀、真實、具體。畢業設計與科研項目相結合,將科研轉化為教學環節,使畢業設計內容緊跟學科的發展,讓學生感受做科研的過程,并充分利用投入的科研設備和器材,加深了學生對科研的系統認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
四、積極組織各種創新實踐班、大學生科技活動社團,作為科研促進教學的補充
李政道先生曾說,科研就是為了滿足我們的好奇。為了更廣泛地讓科研反哺教學,培養學生對相關專業的興趣,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讓更多學生受益,我校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組織開展智能機器人創新實踐班、先進機電技術創新實踐小班、材料與工程學院創新人才班、大學生科技活動社團等。
“智能機器人”創新實踐班,在全校每屆選拔30名以工科為主、不同專業的優秀學生,配合完善的淘汰和退出機制。其培養過程采用基礎訓練、專題研究、系統設計等研究性教學方式,以實際工程問題的深入研究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以專業導師為主導,注重學生個性發展,通過系統性、綜合性的科研實踐使學生掌握從事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與實踐技能,在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中,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興趣。首屆“智能機器人”創新實踐班33名畢業生經過兩到三年的創新班課程學習,修完規定學分,并順利通過了由美國伊利諾理工大學H.Stark、T.Wong、Dr.Y.Yang等三位教授參加并由中央電視臺和學校宣傳部進行現場錄像的畢業設計(論文)答辯會,獲得了結業證書,畢業論文良好率達100%,優秀率達到50%,得到了答辯專家的一致好評。其中,李海南同學獲第五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王卓然同學主編的教材《深入淺出AVR單版機:從ATmega48/88/168開始》2008年6月由中國電力出版社出版發行。通過開展緊密結合工程實踐的探究式學習,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工程素質得到顯著提升。
我校計算機學院大學生科技活動社團,是為了解決實踐課程受益面廣但不夠深入、個別學生科技活動較深入但受益面較窄的矛盾而采取的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模式,實行“教師指導技術方案、研究生指導技術細節、本科生負責技術方案實施”的三級技術指導和文化交流體制,采用“一個學生科技活動社團、多個科研方向、若干個課題小組”的三級“集中-分散”模式進行管理。大學生科技活動社團開展活動兩年多來,在參與科技活動的數量和質量方面都表現突出,共獲得四川省苗子工程項目13項,學生獲得各級項目經費共計228,800元[6]。
五、實現科研反哺教學還需注意的問題
(一)重視科研與教學的平衡關系。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增強科學研究能力,已經對高校教學和科研的因果關系和本末秩序進行了明確定位。但批判了多年的“重科研,輕教學”現象,即使在非常注重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今天,也沒有明顯改觀,甚至有越演越烈之勢。高校教師職稱評聘重在科研;高校實行聘期考核,3年左右一個聘期,科研“硬指標”層層落實,易于考核,教學“軟任務”軟軟綿綿,得過且過;高校要上臺階,申報碩士點、博士點、重點學科、特色學科、特色專業,甚至大學排名等,都極其看重科研。宏觀和微觀環境都給科研以較高要求,教學型大學和教學研究型大學想擠進研究型大學,向985高校、211高校靠近,本無可厚非,只是有些本末倒置。在高校,科研終究是為教學服務的,這是我們一定要注意掌握的關鍵。
(二)建立高校教師進入企業的長期合作機制。尤其是為培養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須推動青年教師下企業鍛煉。目前我校引進的部分青年教師學歷雖然都高,基本上都是博士畢業,可是卻缺乏工程實踐能力,在教學中僅有理論是不夠的,沒有見過生產線、如何講解工藝流程?因此,可考慮輪流派遣青年教師到企業進修,每次至少一個學期,在這段時間里對教師教學任務不再進行考核。我校已經選派科技人員組成項目技術工作組到中核集團821廠掛職,以“玻璃固化”項目為接入點,進行項目合作工作對接,在幫助廠方消化吸收進口技術和設備,解決實際工程技術問題的同時,參與集團公司一些國家級重大項目的編寫、申報等工作,又提高了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可有效改善相關課程的教學效果,實現校企雙贏。國防科技學院為改變輻射防護與核安全和核工程與核技術兩個涉核專業核心課程缺乏具有工程背景專業教師的現狀,也擬派遣青年教師到中核集團蘭州鈾濃縮有限公司(原五〇四廠)鍛煉,這種作法值得繼續推廣并深入。
(三)繼續加大力度建設教學科研一體化團隊。積極組織科研水平高、工程實踐能力強的專業教師和行業合作編寫教材。課程的許多內容涉及不同研究領域,因而教學應該和科研一樣,強調團隊合作,通過團隊逐步挖掘和積累可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的科研資料和素材,將團隊科研成果應用于該團隊對應的課程教學中,更新教學內容。通過教學科研團隊加強與大型企事業單位的合作,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多帶學生深入一些和專業相關的實踐單位,讓學生接觸行業一線,了解行業一線的實際工作并逐漸培養實際操作能力。加強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創造條件給教師參加實踐教學培訓。
參考文獻:
[1] 董方,杜志強,王力帆.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探析[J].新余學院學報,2011(5):135-137.
[2] 宋孝忠.習明納:一種值得探討的教學和研究制度[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1):67-69.
[3] 梁林梅.國外關于本科教學與科研關系的探析[J].江蘇高教,2010(3):67-70.
[4] 魏賢華.與科研相融合的“材料物理”課程教學方法研究[A].涪水華章-西南科技大學建校六十周年教學成果論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44-248.
摘 要: 本文針對目前高校英語翻譯教學中的問題與不足,提出“微課”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的翻譯教學模式,分別從翻譯教學內容整合、翻譯教學任務設計、翻譯技能訓練模式構建和翻譯教學評價體系設計四個方面加以探索與研究。實踐表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對翻譯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翻譯技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成效。
關鍵詞: 微課 翻轉課堂 翻譯教學 教學模式
1.引言
隨著中國對外交流的不斷深入,市場對翻譯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特別是對基礎翻譯人才的需求更大。為了滿足市場對基礎翻譯人才的需求,高校開設了筆譯類課程,以提升學生的綜合實力與就業競爭力。然而根據調查發現,在高校英語翻譯教學中存在師生角色錯位、“教”與“學”理念不清、課堂教學時間不足、教學效率低下等問題。鑒于此,筆者在高校英語翻譯教學中,以英語筆譯課程教學改革為依托,利用高校信息化建設和網絡教學平臺的先進理念和教學實踐開展基于“微課”的英語翻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以期創新高校英語翻譯課堂教學新模式,提高英語翻譯課堂教學質量。
2.概念界定
2.1微課
微課(Micro-lecture)是“微型視頻網絡課程”的簡稱,它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的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主題、任務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混合式、移動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的視頻課程資源[1]。與有型資料、教學影像等傳統單一型教學資源不同,微課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創新復合型教學資源,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資源拓展,可以服務于翻轉學習、混合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2]。通過微課,學生可以在情境中學習并使用語言,最大限度地實現知識的內化和吸收,從而取得最優的學習效果。
2.2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Flipped-classroom)是對“學生課堂上聽講解,課后完成作業”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反轉,是基于信息化環境下,實現課前完成知識傳授、課堂進行知識鞏固和深化的一種創新型教學模式。翻轉后的課堂時間主要用于學生問題答疑、學生小組協作探究學習和個性化輔導等學習活動,大大增強了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及時有效的輔導和學習交流[3]。翻轉課堂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實踐,在翻轉課堂中教師不僅可以順利完成課程教學任務,而且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個性發展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創新意識。
3.翻轉課堂理念運用于翻譯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通過對英語專業學生訪談,筆者發現大部分學生還是喜歡利用網絡技術進行學習的;80%的學生喜歡課堂上與教師協作探討學習;75%的學生表示希望有機會可以自我展示,能夠通過網絡學習進一步鞏固和提升翻譯技能;絕大部分學生能掌握電子技術,熟練地掌握電腦或手機錄音、視頻錄制軟件。鑒于此,將翻轉課堂理念運用到翻譯教學中既符合翻譯教學現狀,又符合學生對兼具個性化、創造性和趣味性的學習方式青睞的實際需求。
哈佛大學的Eric Mazur認為教學的核心不是單純地完成知識傳遞,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吸收和內化[4]。翻轉課堂正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結構的翻轉,是一種上課前讓學生通過微課或其他方式進行自主學習,課堂上在教師的幫助下完成對知識的吸收和內化,課后鞏固所學知識的創新教學模式。在翻譯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理念可以打破傳統翻譯教學中的各種弊端,讓翻譯理論知識和翻譯技能習得的過程從課堂延伸到課前和課后,還能大大增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同學習,從而提高翻譯教學質量。
翻轉課堂理念實現了翻譯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轉換。在翻轉課堂翻譯教學中,教師不再純粹灌輸翻譯知識和獨霸課堂,而是適當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充當指導者和協作者。課前,翻譯教師應該制作多樣化的教學視頻和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課中,教師應該組織和策劃多元化的課堂;課后,教師要及時關注W生網上的學習活動,追蹤學生對翻譯知識的運用。與此同時,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換成知識體系構建的主導者,他們可以主導自己的學習時間、學習環境、學習內容和方式,從而真正實現其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中心地位。
微課和翻轉課堂結合的教學模式豐富和創新了翻譯教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翻譯知識和技能,旨在變革傳統的翻譯教學,實現翻譯教學的科學性、趣味性和創新性。
4.基于“微課”的英語翻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構建
針對翻譯教學實踐性和技能性的特點,基于微課的英語翻譯翻轉課堂教學拓展了翻譯教學的時空,在課前、課中和課后貫穿翻譯教學實踐。整個教學模式的構建主要包括翻譯教學內容整合、翻譯教學任務設計、翻譯技能訓練模式構建和翻譯教學評價體系設計。
4.1翻譯教學內容整合
基于“微課”的英語翻譯翻轉課堂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制作針對學生認知水平的翻譯知識、技能的微課和多媒體課件,提供公共空間上適用于翻譯教學的資源和翻譯學習網站等。翻譯課前,學生可利用微課和多媒體課件進行自主學習,突破傳統翻譯教材教學內容的限制;翻譯課堂上,教師可強化和操練學生各類文本的翻譯技能;翻譯課后,學生可利用相關的翻譯教學資源和網站進行翻譯實踐,還可打開文本內容進行翻譯對比和學習,同時能與教師就翻譯問題和困難進行在線交流。總之,教師應該親自參與制作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微課視頻和多媒體課件,通過網絡平臺讓學生進行翻譯訓練和練習,同時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給予反饋與評價,并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調整下次翻譯教學內容。
4.2翻譯教學任務設計
基于“微課”的英語翻譯翻轉課堂教學任務體系主要包括翻譯課前教學任務、課堂教學任務和課后教學任務。課前、課中和課后教學任務的有效統一解決了翻譯教學開設課時不足、學生缺乏實踐機會等問題。下面筆者以英語翻譯教學中的長句翻譯為例,闡述翻譯教學任務的具體設計和安排。
翻譯教師布置課前教學任務,學生通過觀看網絡教學平臺上的長句翻譯微課和瀏覽相關翻譯網站瀏覽進行長句翻譯知識和技能的自主學習,并在學習反饋中發現相關問題。n堂上,教師一方面把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呈現出來,通過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和生生協作探討等方式解決,另一方面把課堂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運用長句翻譯的常用方法和技巧進行長句翻譯實踐訓練,將課前的有關翻譯知識和技能內化,形成長句翻譯技能,學生在翻譯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可以隨時得到老師的幫助和指導。課后,教師可安排課后翻譯任務,通過設計專題翻譯訓練讓學生加以鞏固長句翻譯技能,教師能及時跟蹤學生的課后翻譯實踐情況。這樣做可以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得到有效的長句翻譯知識的內化和翻譯技能的訓練,最終提高翻譯技能和翻譯水平。
4.3翻譯技能訓練模式構建
翻譯技能訓練是翻譯教學重點。筆者通過翻譯測試、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式了解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據此對翻譯技能進行模塊整合,構建針對學生認知水平的翻譯技能訓練模式。學生翻譯技能訓練從提高學生的文本分析能力著手,逐步培養專業知識能力、平行文本運用能力、雙語轉換能力、雙文化轉換能力等。
現以文本分析能力為例,在翻轉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課前學習――課堂訓練――課后拓展深化的方式實現翻譯技能內化和翻譯能力提升。課前,教師把文本分析能力做成多媒體課件和微課,上課一周前上傳到教學平臺,讓學生課前進行自主學習,完成測試和作業;課堂上讓學生對文本分析技能進行總結和相互探討,緊接著進行各類文本實例分析的實踐活動;課后進行強化和拓展訓練。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翻譯技能學習和技能訓練的主體地位,教師在學生遇到困難和問題時給以適當的幫助和指導。
基于微課和翻轉課堂理念的翻譯技能訓練可以讓學生自主掌控翻譯技能的學習時間和學習情況,極大地增強翻譯技能學習中的交流和探討,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和培養學生良好的翻譯習慣。
4.4翻譯評價體系設計
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評價應采用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的多元評價方式。在翻轉課堂教學中,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情況應當在學生的翻譯學習評價中有所體現,以更好地激勵學生的自主學習。另外,在翻轉課堂教學中,大量課堂內的學習與探討和翻譯項目的實踐成果展示都是由小組協作完成的,傳統的教師評價方式無法科學客觀地完成對學生的評價。因此,我們建構了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翻譯評價模式。同時在翻譯評價體系中,應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將學生個體與小組成員引入評價中,形成學生自我評價和小組互評。通過在線交流和課堂面對面的交流,教師給予學生的評價能讓學生客觀清晰地了解自己目前的學習狀態,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修正和提高[5]。學生小組互評可營造競爭、共同進步的學習氛圍。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評價是由自我評價、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和階段測試構成的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多元翻譯評價模式,能更全面有效地評價學生的翻譯學習過程和翻譯能力水平。
5.教學成效與反思
5.1成效
在將微課和翻轉課堂理念運用到英語翻譯教學中后,翻譯的教學效果得到明顯的優化。第一,學生的翻譯技能掌握情況發生較大的變化。由于筆者現在所任教的大部分學生在課前能預先完成相關翻譯知識和翻譯技能的微課學習,他們擁有更多課堂時間參與到各類文本的翻譯實踐中。與前幾屆學生相比,他們能更熟練地掌握翻譯技能并更好地運用這些翻譯技能解決翻譯實踐中的一些問題。第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整個翻轉課堂的翻譯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配學習的時間,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還可以通過網絡和教學平臺與教師更好地互動和交流,課堂上他們或以個人或以小組的形式展現自己的翻譯過程和翻譯成果,學習興趣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三,翻轉課堂環境下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的多元化評價模式,實現真正的以評促練,以練促學。第四,在翻轉課堂教學中,教師成了指導者與組織者,學生成為翻譯知識的積極建構者,成為課堂的主體和中心,提高他們的協作學習能力,培養團隊精神。
5.2反思
在翻轉課堂的教學實踐中,有些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相對較差的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激發他們的內在學習動力,所以如何有效合理地監控和評估他們的學習過程是最大的挑戰。學生在課后的拓展訓練中由于缺乏面對面的指導,翻譯成果質量不是很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各個階段的學習能否得到教師有效的反饋與幫助,如何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有效結合值得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基于“微課”的英語翻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翻譯教學內容整合、翻譯教學任務設計、翻譯技能訓練模式構建和翻譯教學評價體系設計四個部分是相輔相成的。翻譯教學實踐表明,該模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翻譯能力水平,提高翻譯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關中客.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6):14-17.
[2]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3]徐艷梅,李曉東.基于電子學檔的翻轉課堂教學方法研究[J].中國外語,2014(11):1-7.
[4]Dan Berrett,How “flipping”the Classroom Can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Lecture[EB/OL].http:///article/
How-Flipping-The-Classroom/1308571/.
關鍵詞: 翻轉課堂 MOOCs 教學模式
一、引言
翻轉課堂最初來源于美國,在21世紀之初隨著網絡資源、課程視頻資源的豐富,許多山區偏遠地方的老師發現利用網絡上傳PPT的錄屏視頻可以有效地輔導學生的日常學習,使學生節約大量時間提高學習效率。翻轉課堂一次來自于英文“Flipped Classroom”,它不同于以往的教學模式,其教學地點分為課外和課上兩個部分。學生通過網絡視頻和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面對面地進行交流、互動,學生之間交換學習心得、教師輔導學生完成作業等。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在課堂外,學生自由安排時間自主學習課程的視頻或ppt,在課堂內由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學習,使學生更專注于主動的基于項目的學習,共同研究解決具體問題。
二、國內外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的研究
翻轉課堂模式是近代大教育運動的一部分,它不僅適用于高等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也發揮了不同凡響的作用。它與混合式學習、探究性學習、其他教學方法和工具在含義上有所重疊,都是為了讓學習更靈活、主動,讓學生的參與度更強。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及個人數字終端的普及,學生可以在課堂外便捷地通過互聯網學習豐富的在線課程內容。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催生“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翻轉課堂式”是對基于印刷術的傳統課堂教學結構與教學流程的徹底顛覆,由此將引發教師角色、課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變革。
翻轉課堂的本質是一場關于教學模式的變革,過去學生習慣于坐在教室里聆聽教師的講解,教師習慣于站在講臺上照著自己的講稿侃侃而談。然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越來越多地暴露出它的缺點,已無法滿足人類學習的需求,而翻轉課堂卻打破這一模式,通過互聯網讓世界上的任何人都能隨時隨地地參與學習,享受一流的教育。翻轉課堂最知名的例子是薩爾曼?可汗在2009創辦的“可汗學院”,截止到2014年1月,YouTube上的“可汗學院”已經吸引163.3萬訂閱者,觀看次數超過3.55億次。2015年“可汗學院”進入中國,目前在網易公開課平臺上有60余門課程,幾十萬人關注度,超過百萬次的點擊量。在可汗學院之前,其實就有“翻轉課堂”的概念,但隨著“可汗學院”、Coursera、Edx等MOOCs課程相繼風靡全球,翻轉課堂的概念逐漸成為主流的教育思想。
國內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開始于2012年,隨著MOOCs課程的推廣和研究的持續深入,像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重點高校相繼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立自己的MOOCs平臺,隨之也推出特色的翻轉課堂課程,在教學模式改革上做出很多的努力,取得不錯的成果。如清華大學的學堂在線已和國內外多家大學合作開展MOOCs教學,并基于此平臺開設多門翻轉課堂課程,如“電子技術基礎”、“創新思政課”等,并把翻轉課堂教學引入培養工程碩士的教育模式中,在探索混合式教育中走在國內大學的前列。
三、基于網絡公開課的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探索
互聯網時代帶來信息量的激增,人們獲得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獲得信息的成本大大減少。如何利用現有的互聯網資源,改變原有的沉悶被動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最根本的目的是使學生真正從課堂獲得知識、掌握知識,是翻轉課堂教學最本質、最原始的教學目的。
目前網絡公開課的教學資源比較豐富,人們可以方便地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國內外知名大學教授講解的課程視頻資源。如果想象在學校一樣有規律地參與學習并和同學進行討論,可以MOOCs平臺上注冊申請課程,參與MOOCs學習,并隨時通過網絡和老師同學交流。翻轉課堂是學生通過網絡公開課自學和進行MOOCs學習的補充。教師從課堂的主導者變身為課堂的輔導者,通過集中授課,輔導學生學習網絡公開課或MOOCs學習資源,輔導學生完成作業。
在2014-2015學年第一學期,北京聯合大學生物化學工程學院開設“物聯網與智慧城市”課程的課程建設。該課程就是依托網易公開課的課程資源實現的翻轉課堂,是翻轉課堂在生化學院課程建設的一次重要的探索和實踐。該課程的課程資源包括三個獨立的網絡課程《TED演講:歡迎來到物聯網時代》、《物聯網與數字城市》、《數字城市》共14集內容,每集大約1小時左右。
本課程分為四個學習主題,每個主題均包括課外學習和課內學習兩個部分,具體內容和學時分配如下表所示:
對于每一個學習主題,教師均為學生提供課外學習提綱、學習重點要點、學習方法等相關資料,并給學生留一些思考題引導學生的課外學習。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資料和要求在課外自行安排時間觀看網易公開課的視頻資料,進行自學,并記錄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回答思考題、完成學習。在課外學習期間,學生如遇疑問和難點課通過網絡聊天群隨時和同學、教師進行交流和討論。在進行翻轉翻轉課堂時,學生需要提交的具體學習資料包括:
1.課前學習內容,包括三四個主要的學習要點;
2.學習筆記;
3.課前布置的思考題;
4.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希望在翻轉課堂上解決的問題;
5.教師在翻轉課堂上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是案例教學和課堂討論。每次翻轉課堂為90分鐘,具體的教學環節安排如下表所示:
在復習課外學習內容階段,由教師主要總結歸納課外學習內容的重點,提出本次翻轉課堂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在案例分析與討論階段,教師預先根據學習主題搜集相關具體案例資料,在課堂上分析案例并引導學生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加深理解、提高認識、鞏固知識。在案例學習結束后,翻轉課堂進入課堂分組討論階段,課堂討論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進行,由教師規定討論的問題,每次翻轉課堂的討論時間大約是20至30分鐘,每組學生在課堂討論的基礎上形成統一觀點和結論。討論結束后,每組由一兩名學生代表發言,提出該組的觀點和對問題的理解。在學生發言過程中教師同時匯總學生意見和觀點,最后由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和點評。
四、經驗的總結
翻轉課堂的整個學習過程刻意突出學生主體作用,教師可以引導課程的學習方向并提供學習素材和具體案例,最終知識的理解程度和固化程度則取決于課堂的實際參與者(即全體學生和老師)的共同努力。每一名學生都是學習過程的參與者、學習內容的提供者、學習方法的實踐者,教師與學生在翻轉課堂中同時學到新知識,加深對知識的全面性的理解。
翻轉課堂是作為新的教學模式的一種積極有效的探索和實踐,在翻轉課堂的授課過程中,教師主要作用由主導者轉變為輔導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鍛煉其自我學習和綜合思考的能力,教師把課堂大部分的把話語權交給學生,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變化為主動地學習知識,并逐步過渡到系統全面地掌握知識,并可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習興趣,課后可對學習的內容加以深化、融合和進一步擴展。
學習是一種樂趣,原有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是考試,拿學分,學習本身的樂趣和享受卻被壓抑,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參與教學全過程,翻轉課堂無疑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和模式。當然目前在翻轉課堂的實踐中也遇到很多的困難和問題,比如學生從基礎教育開始就接受的是傳統的課堂填鴨式教學和應試教育,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方法欠缺,自主學習的熱情明顯不足。學生習慣于聽命于老師的安排,對個人自身的認知欠缺,因此教師在進行翻轉課堂之初需要反復動員學生積極發言和表述自己的觀點和認識。這無疑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基礎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需要積極探索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意識,如何鍛煉學生主動明確地表述自己觀點能力。
再有,翻轉課堂對教師的執教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和傳遞者,還應該成為知識的創造者。在翻轉課堂中,教師充當學習過程的監督者、輔導者和旁觀者,教師的個人學術水平、課堂設計和課堂把控能力對學生知識的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及學生的最終效果有直接的影響。
五、規劃與展望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面對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大爆炸,在線的學習資源會越來越豐富,分類會越來越細化,高校教師和教學管理者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基于教材和講義的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終將被摒棄。在十三五期間,我國要實現高等教育的強國戰略,高等教育的變革勢不可擋,高校教師面臨新的挑戰。人類對知識的需求是永無止境的,無論是8歲的孩子、20歲的青年還是80歲的老人都會從學習中獲得知識、掌握技能,收獲成果。最終哪一種教學模式是最高效、最成功的我們不得而知,或者說現在預言還為時過早,但在高等教育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上的嘗試和探索非常必要。翻轉課堂作為大數據時代課堂教學模式的一種有益嘗試,帶給我們許多寶貴經驗,也促進我們對于教育的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為教育的未來發展帶來很多新的思考。
參考文獻:
[1]薩爾曼.可汗.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互聯網時代的教育革命[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5.
[2]李惟民.構建以課程為核心的開放大學教學體系[J].當代繼續教育,2015.10.
[3]謝國平.大學英語慕課的前景與問題探討[J].海外英語,2015.11.
[4]何克抗.從翻轉課堂的本質看翻轉課堂在我國的未來發展[J].理論探討,2016.1.
[5]艾爾肯.關于翻轉課堂的幾點認識和思考[J].廣角掠影,2016.1.
[6]王飛.論慕課時代翻轉課堂中的技術主義傾向[J].學科探索,2016.1.
[7]祝智庭.智慧教育新思考――從翻轉課堂到智慧課堂及智慧學習空間[J].2016.1.
[8]何朝陽歐玉芳.美國大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
關鍵詞:高校;翻譯教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21世紀,多媒體、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為人們工作和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網絡學習能夠體現出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但學生脫離教師的指導,無法得到理想的效果。而翻轉課堂將傳統學習過程進行翻轉,課前完成知識傳授,使得學生能夠將知識予以內化。學生在課前以視頻、音頻等教育資源實現對知識點的自主學習,并將疑難問題留到課堂教學,強化教學針對性,提高教學有效性。在此趨勢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聽說讀寫等教學實踐中得到了良好的推廣,但尚未普及到翻譯教學中。因此加強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翻譯教學中應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翻轉課堂概述
翻轉課堂,主要是教師制作視頻,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觀看并從中獲取到知識,然后共同參與課堂教學進行面對面答疑教學模式。翻轉課堂將傳統學習過程進行翻轉,在課前完成基礎知識教學和內化,課堂主攻疑難問題,以此來提高教學有效性。最早,翻轉課堂出現在美國高中,2007年,喬納森?伯爾曼等人錄制了視頻上傳到網絡上,為課堂缺席的學生補習功課而用。該模式深受學生歡迎,且學生參與度極高,得到了廣泛傳播。隨著全球化趨勢不斷推進,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逐漸傳入國內,我國教育界也積極進行探索,并將其在運用到中小學、大學等部分課程當中,期望對學生自主探究、批判性思維予以培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從根本上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且能夠促使師生角色發生轉變,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重新分配課堂教學時間。
可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指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之上,通過網絡平臺展示教學視頻,使得學生能夠在課前接受知識傳遞,隨后,能夠在課堂上與教師互動進一步內化知識,從而構建以學生為主導、教師指導的全新教學模式。
二、高校英語翻譯教學現狀
以往,高校翻譯教學中,教師主要向學生介紹翻譯理論知識與技巧,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練習,通過翻譯實踐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受到以往大學四六級考試題型的影響,主要以單句練習為主。這種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對翻譯理論認識深度不夠,提及翻譯理論,學生言必稱“信達雅”,或者即為翻譯名字,但僅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沒有形成自我認知。在大量機械化練習下,學生僅能夠掌握簡單的翻譯技巧,但不會舉一反三,且語篇翻譯能力較差。正因如此,學生無法得到個性化發展,面對四六級考試翻譯轉型及大量翻譯練習,直接造成學生的厭倦心理,對翻譯學習毫無興趣,不利于學生日后更好地參與工作崗位。
翻譯理論導入過少,學生對于理論認知薄弱,直接弱化了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單純憑借自我感覺進行翻譯,學生主動性并不高。因此我國翻譯教學要積極改革,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鼓勵并引導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其中,而非教師一味照本宣科。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逐步掌握英語翻譯的特點及規律,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翻譯教學的重要性
自2013年開始,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測試翻譯部分由開始的單句變為段落漢譯英,四級與六級翻譯段落漢字數分別為140~160和180~200,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難度。另外,段落翻譯中的內容也得到了拓展,政治、經濟及文化等內容讓學生感到焦灼,也對現行英語翻譯教學提出了更大的挑戰[1]。一直以來,翻譯都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翻譯能夠體現出學生英語綜合技能,但學生對其較為抵觸。究其根本是傳統教學模式存在弊端,沒有有效調動學生參與興趣,而翻轉課堂教學能夠增強翻譯教學趣味性,增強學生翻譯積極性,幫助學生有效克服焦慮與抵觸情緒。
具體來說,翻轉課堂教育模式能夠在校園網絡中,幫助學生隨時隨地學習到大量資料,如雙語知識、翻譯理論等,為翻譯實踐提供更多支持。且能夠使傳統教學無法實現的任務得以實現,有效解決傳統教學中翻譯學時不夠等問題。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具體情況確定學習時間、地點及內容,為任務驅動、自主學習等策略得以有效實施。
四、高校翻譯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有效策略
上文我們已經對當前高校翻譯教學現狀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重要性等進行了闡述,明確認識到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于翻譯教學改革的重要性。目前,翻轉課堂結構圖如圖1。
(一)課前知識傳遞
翻轉教學模式應用中,教師要在網絡平臺上學習視頻,實現資源共享。對于學習視頻,可以從網絡上直接獲取、也可以教師自己錄制。隨著慕課的發展,網絡平臺上的資源愈發豐富,為翻譯教學提供了諸多支持,國內也陸續構建了國家精品課程,教師圍繞著教學內容擇優選擇,使得學生能夠接收到國內外優秀教師的最新教學理念。但需要注意的是,國外極少關注國內英語翻譯教學,專門性視頻較少。如華中師范大學在新浪上開設《英漢比較與翻譯》,主要以實例為基礎介紹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句、段等方面的相同點與不同點[2]。還有一些非知名學習平臺提供的課程,但無法滿足教學需求。對此,教師可以借助屏幕錄像、輯軟件,如Camtasia Studio,該軟件功能豐富,且操作難度不高,適合教學視頻錄制。如針對復旦大學介紹翻譯教學中,只有了解高校宏觀環境,才能夠確定出“五年共培養本科與專科畢業生700萬人”中培養的真實含義,因此教師要在視頻中對復旦大學宏觀環境進行介紹,為學生翻譯提供支持,引導學生能夠以整體文本為背景,確保翻譯符合規范。再如,在《發現中國:美食之旅》教學中,教師可根據當地飲食習慣及地方特色美食制作視頻,恰當融入外語翻譯知識,使得學生能夠了解國內美食文化,且能夠體會到美食制作背后的故事,以此來增強對內容的翻譯效果。
教師將制作好的視頻通過e-mail、QQ、微信等平臺進行傳輸和交流,為課堂上與學生互動提供更多支持,真正意義上由“主演”到“導演”的角色轉變。對于課前知識傳遞而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施中,強調教師寫作備課,參與項目研究的教師都要借助網絡平臺收集教學資源。觀看視頻后,教師要輔以適當的練習,特別是針對學生可能存在的疑難點提出問題,鼓勵學生能夠深入到翻譯當中,進一步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基于翻譯自身特點,在實踐中常會遇到多種語法,但表達不同版本,哪個是最佳選擇需要給予更多關注。
(二)課中討論拓展
視頻觀看后,由于學生知識水平有所不同,理解程度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觀看視頻后的疑難點進行共同討論。由于課前對知識已經有所掌握,討論過程相對高效,能夠快速解決問題。高校英語翻譯教學中,翻譯理論內化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3]。因此在完成翻譯練習后,教師要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分析不同翻譯方式優缺點,以此來獲得最佳翻譯結果。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明確翻譯方法和技巧,合理選擇詞匯與句型,從而提高交流有效性。如以《發現中國:美食之旅》教學中,教師將全班學生劃分為五個小組,每組4人,并選出負責同學進行翻譯學習。最后,讓學生扮演廚師、美食欄目主持人等角色進行模擬翻譯訓練。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翻譯練習,能夠實現知識遷移,且能夠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延伸學習。
小組討論中,并不意味著教師完全脫離了學生,而是深入其中,及時發現學生良好的想法,并在其他同學面前給予贊揚和引導,對于尚存在疑問的學生,要保持耐心進行針對性講解,做到因材施教,促進所有學生都能夠在原有翻譯認知基礎上有所進步和發展。經過小組討論后,教師要讓學生對學習成果進行總結匯報,通過課堂展示、辯論等多元形式進行交流[4]。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再次感受中英語言的差別,且能夠體會到語言的魅力。如可以以廣告翻譯選擇為主,開設廣告語、廣告文案翻譯等專題,讓學生以小組形式收集資料,并展示其綜合翻譯成果,進行討論。或者以美術作品標題翻譯為練習內容,加強英語與美術等學科的結合,鍛煉學生翻譯能力的同時,豐富學生的藝術審美素養。
(三)課后反思評估
傳統教學模式下,主要以形成性評價為主,關注學生學習成果,通過作業、測試等方式進行。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除了注重學習成果,還會關注學生在過程中的表現、拓展性學習等方面,不僅如此,評價主體還會涉及教師、其他同學,更加多元。因此完成教學后,師生要共同回顧整個學習過程,鞏固翻g知識。同時,還要向教師反饋學習效果,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而教師在評價中,可以通過問卷、訪談等形式進行調研,在面對面交流,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表現,了解學生對于翻譯知識和技巧的掌握情況,并提出相應的問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不僅如此,教師在評價中,也會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及時調整微視頻內容。教師要認識到翻轉課堂教學與傳統教學之間的差異性,積極接受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靈活把握其開放性等特點,提高教學質量。
除此之外,翻轉課堂教學得以順利實施的前提是學生要對英語翻譯感興趣、且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盡可能了解學生身心特點,明確其興趣、愛好,在制作視頻時融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做好課前溝通,使得每位學生都能夠參與教學,做到公平教學,進而共同完成教學目標。
五、結論
根據上文所述,互聯網、信息技術普及的現如今,翻轉課堂教學擁有傳統教學無可比擬的優勢,能夠突出學生主體學習地位,具有較強的可行性,有效彌補了英語翻譯教學的空白。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帶動下積極轉變,使得學生能夠掌握更多自,根據自己的步調控制學習進度。在實踐中,教師可以圍繞著課前知識傳遞、課堂討論拓展及課后評價三個步驟進行,融入更多翻譯案例,并配合小組學習、任務驅動等多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能夠在參與中學會翻譯知識和技巧,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從而促進學生交際、探究及創新等綜合能力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聰.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5(01):71-74.
[2]冉海濤.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科技英語翻譯課程中的應用[J].英語教師,2015(22):103-105.
關鍵詞 儀表類課程;翻轉課堂;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01-0133-02
1 研究現狀
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屬于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它跟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采用的方法是學生在家里看視頻完成課程的學習,在課堂上跟教師進行交流或跟同學進行討論,完成內容的學習,不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系統地傳授知識。這種教學模式是一種新的改革,顛覆了傳統的課堂講授,采用課下練習的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對傳統學習模式的變革,給予學生更大的學習自,學生不必再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擁有飽滿的學習熱情,能夠明顯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及學生的學習效率。
翻轉課堂來源于美國的兩位化學教師,當時他們的上課形式跟其他教師的上課形式不同,他們使用錄視頻的軟件完成課堂的講解,并將網上的視頻提供給不能按時到學校的學生,讓他們自主完成學習。隨著兩位化學教師開創性的教學實踐,這種教學方法迅速演變成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得到更多人的關注。薩爾曼?可汗為翻轉課堂的領軍人物,他的可汗學院以翻轉課堂聞名。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現如今翻轉課堂已經是全世界廣為流傳的新型教學模式。
微課程 在翻轉課堂提出的同時也帶來一個問題,就是錄制的網上課程如何設置,在這種背景條件下,微課程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微課程應該說是翻轉課堂的載體,它以視頻的形式讓學生在網絡設備上完成知識的學習,是翻轉課堂重要的自學資源。微課程的設計、開發跟評價、管理等都為翻轉課堂的視頻制作提供了可靠的資源以及理論基礎。與傳統的課程相比,微課程具有時間短、目標明確、可反復學習的特點,并且這種學習模式碎片化,跟傳統課堂上系統的知識講授不同。但是需要特別提到的是,微課程也并不是完美無缺的,正是因為微課程知識碎片化的特點,因此容易讓學生忽略知識間的聯系,這需要教師特別注意。
2 儀表類課程翻轉課堂的實驗教學設計
本文以儀表類實驗“SR253Z智能調節儀在熱電偶檢定系統爐溫控制中的應用”課程教學為例,進行整個教學設計。首先對課程的實施條件進行分析。本次的授課對象為大一學生,他們有基礎的信息獲取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班級人數控制在36人,本次實驗將學生進行分組,分成12個組,教師可以兼顧每個小組的學生并與之進行交流;學校準備基本教學設備與儀器。因此,這樣的基本構成能夠有效開展翻轉課堂。
課前準備 教師首先應該在課程之前進行教學資源的準備,這些準備主要包括智能調節儀與熱電偶的有關資料、智能調節儀、熱電偶等。在基本工作準備完成之后,進行微視頻的制作。每個微視頻應該簡單介紹幾個知識點,本次實驗采用軟件Camtasia Studio 6.0來進行微視頻制作,畫面效果好、操作簡單。畫面呈現了智能調節儀的使用方法以及在市場上的應用情況。微視頻制作完成之后,教師應該讓學生觀看視頻,隨后開始實驗。圖1為微視頻中調節儀的控制系統示意圖。
課中
1)合作探究的階段。顧名思義,合作探究階段是教師提出相關任務,小組之間合作完成。對于“SR253Z智能調節儀在熱電偶檢定系統爐溫控制中的應用”課程來說,學生應該首先了解講解到的儀器的概念與用途,學生之間開展討論,了解智能調節儀與傳統的控溫儀的不同,隨后進行實驗,3個人一組。在具體實驗過程中應保證分工明確,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實驗,從而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2)個性化指導階段。個性化指導階段指的是教師為不同的小組解答問題的過程。每個小組在實驗過程中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整齊劃一、系統講解,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因此,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小組的問題進行指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材施教。有的小組在實驗過程中得出的結論是智能控溫儀跟傳統控溫儀的結果基本相同,認為智能型的控溫儀沒有突出的優點。這時候教師應該觀察他們在實驗中沒有注意到的細節問題以及實驗方法,從而幫助他們找到智能調節儀的優點。教師在傳授給不同小組內容之時,可以讓其他小組的學生旁觀,有助于他們避免出現同樣的錯誤,強化正確認知。
3)鞏固學習階段。在經過教師的個性化指導之后,小組內部應該對本次學習的內容進行總結歸納,鞏固知識重難點,加深印象。如果自由學習時間充分,還可以跟不同的小組進行交流,將問題與人分享。經過教師的指導,學生應該對理論與實踐進行總結,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夠采用獲得的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
在此次“SR253Z智能調節儀在熱電偶檢定系統爐溫控制中的應用”課程中,學生發現使用智能型控溫儀代替原來的控制器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智能型控制儀的主要特點是:能夠任意設定給定值,設定控溫時間,數字顯示,且測量數字準確,控制溫度穩定。這就解決了實驗中經常存在的升溫慢以及控制不穩定、測量不準確的弊端。
3 翻轉課堂的優劣勢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翻轉課堂并不是利用了更先進的技術,而是一種思維模式上的創新。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種適合所有學生的完美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雖然有其優勢,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其也存在明顯的不足。
首先,教師將課程資源上傳到指定的網站上,學生一般只會學習教師上傳的資源,而不主動去搜集其他的資源,因此不能有效提升學生信息獲取的能力。
其次,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習中下的學生沒有明顯的效果。翻轉課堂采用自主學習模式,而學習成績中下的學生很難集中注意力自主學習,因此,實驗結果顯示對中下學生沒有明顯的效果。
最后,翻轉課堂受到人數的限制,這種教學模式只適用于小班教學,不適應于大班教學,教師很難有精力照顧到所有的學生。
4 結語
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如何設計儀表類課程還處在研究階段,設計原則重點在于發揮翻轉課堂的勢,避免存在不足,并利用高科技平臺幫助實現翻轉課堂。翻轉課程的應用得到快速發展還需要一段時間,這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何克抗.我國教育信息化理論研究新進展[J].中國電化教育,2011(1):1-19.
[2]陳立軍,馮玉昌,韓曉菊,等.測控專業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科教文匯,2013(11):82-83.
[3]陳立軍,王建國,沈繼忱.《檢測技術與儀表》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0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