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心理狀況分析8篇

時間:2023-07-09 08:25:22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教師心理狀況分析,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教師心理狀況分析

篇1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teachers in Yunnan Land and Resources Vocational College, the paper found that the mental health of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was not optimistic, including, prominent emotion, high psychological pressure, lack of suitable outlet channels and other issues. For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vocational teachers by using the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ositive psychological theory.

關鍵詞:教師心理健康;心理環境;積極心理學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of teachers;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positive psychology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3-0235-02

0 引言

近年來人們日益重視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日益深入。高校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教師的教育理念、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心理素質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效果。但是對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遠不如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廣泛且深入。通過對云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發現,高職院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現狀不容樂觀。

1 調查情況與結果分析

1.1 調查概況 調查使用了艾森克人格問卷(EPQ)和90項癥狀清單(SCL—90),主要調查該校教師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在學校教師中發放了180份紙質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56份;電腦測試31人。同時還進行訪談,訪談目的一是對測試結果作進一步的確認和分析,二是對不同個體調適心理的方式進行研究。

1.2 調查結果分析

1.2.1 艾森克人格問卷(EPQ)測試結果分析(表1) ①N量表高分,反映被試可能焦慮,擔憂,郁郁不歡,遇到刺激易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甚至出現不理智的行為。低分表明情緒反映緩慢且輕微,很容易恢復平靜,通常穩重、性情溫和、善于自我控制。②P量表高分,反映被試可能孤獨、不關心人,難適應外部環境,不近人情,感覺遲鈍,與他人不友好,喜歡尋釁攪擾,喜歡干奇特的事,且不顧危險。低分者能與人相處,能較好的適應環境,態度溫和不粗暴,善從人意。③L量表高分,超過一定分數表明測試不可信,不真實。在限度內的高分,表明被測試者遵守規章制度,屬于循規蹈矩的人。低分表明測試可信,且被測試者較純樸。

1.2.2 90項癥狀清單(SCL—90)測試結果分析(表2、3) ①陰性:心理健康。陽性:心理不健康。②強迫癥狀:主要指那些明知沒必要,但又無法擺脫的無意義的思想、沖動和行為等,還有一些比較一般的感知障礙,如“腦子變空了”,“記憶力不好”等。③偏執: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這里主要指思維方面,如投射性思維、敵對、猜疑、關系妄想、被動體驗、夸大等。③人際關系敏感:主要指個人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尤其在與他人相比較時更突出。自卑、懊喪,人際關系明顯相處不好的人往往該因子得分較高。④軀體化:主要反映主觀的軀體不適感,包括身體各部分的酸痛等不適表現。⑤抑郁:感情和心境抑郁苦悶,對生活的興趣減退,缺乏活動的愿望、喪失活動力,還包括失望、悲觀等與抑郁相關的其他感知及軀體方面的問題。

1.2.3 測試結果分析發現的問題

1.2.3.1 情緒化反應突出,沒有明顯的年齡區分,但男性情緒化反應強于女性 以10歲為一個年齡段進行分析發現,不論哪個年齡段,情緒化比例都比較高,而且男性的情緒化反應明顯高于女性。這部分教師表現出的人格特征是容易焦慮、擔憂,常常郁郁寡歡,易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甚至出現不理智的行為。同時,在EPQ中表現出明顯情緒化的被測試者,其SCL—90量表測試結果中,強迫癥狀、偏執、人際關系敏感、軀體化四項因子分可能一項呈陽性,甚至四項同時呈陽性。表明這類人格特征已在其心理上產生深刻影響,已使之表現出明顯的心理不健康狀況。

1.2.3.2 工作壓力過大,緊迫感強烈,“忙”已成為“共識” 調查還根據不同的年齡、崗位、職務、性別等選取了部分教師進行訪談。100%的訪談對象認為:工作壓力過大,緊迫感強烈,太忙。這種狀況已明顯影響到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甚至對家庭關系產生一定影響。表現在:一是工作忙,任務重,時間緊,加劇了情緒化反應,遇事容易沖動發火,有時會直接影響同事間關系和工作的協調合作;二是容易煩躁,從而在特定時間里,表現出暫時卻很明顯的抑郁狀態;三是焦慮感強烈,總覺得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自覺“是不是自己不夠努力?還是自己能力太差?”而自責、內疚,甚至自我否定;四是對工作的積極性、熱情度下降,希望得到領導的肯定、表揚的心情明顯,害怕來自領導的批評、否定。甚至在少數問題上已表現出不能理智的對待領導的意見;五是部分訪談對象表示,工作的緊張和壓力已影響到與家人的關系。

1.2.3.3 缺乏良好的宣泄渠道,缺乏信任的傾訴對象,心里“不痛快”時難以及時排解 高職院校教師來源多元化,相當一部分老師遇到事情喜歡悶在心里,想說但不知道該向誰說,想發泄但不知道向誰發泄、怎么發泄,造成或加劇了個人不健康的心理狀況。較為突出的有以下幾種:一是有的老師在訪談中表現出明顯與平時印象不一樣的人格特征;二是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識,知道“傾訴”和“宣泄”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但基于現實條件的限制,難以“傾訴”更難以“宣泄”。或缺乏專業人士的指導,就是向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傾訴”和“宣泄”了,仍然感到問題沒解決;三是有的訪談對象防范心理極強,自我防御機制始終處于工作狀態,在訪談中回避實質性的問題。

1.2.3.4 20-29歲年齡段的年輕老師中存在心理問題的比例相對突出 在每個年齡段中,都存在一定比例的有明顯心理問題或人格特征容易帶來心理問題的教師,但20-29歲年齡段的教師中存在心理問題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究其原因,他們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成長中少有與各色人等打交道的耐心,自以為是、自我中心是普遍特征。人際交往中要么喜歡居主導地位,較強勢;要么因為某方面的“不如人”而自卑,一些人把自卑寫在明處,稍有接觸就能發現他(她)的自卑;另一些則善于掩飾,往往用張揚的個性、虛張聲勢的態度來掩飾內心的自卑。他(她)們在生活中很難感受到來自內心深處的愉悅感和寧靜。

2 改善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對策

2.1 改變教師心理環境,改善心理健康狀況 心理環境是指主體的活動環境中,與主體心理狀態有聯系的那些事物和人的總和[4]。心理環境對個體的致病和治病作用,很早就成為心理學家研究的內容。羅杰斯在1980年著的《一種存在方式》中指出:只要能創造真誠相處、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環境,人們就可以變僵化為靈活,變靜態為動態,變依賴為自主,逐步發掘出自己的全部潛能。

心理環境理論認為,人的心理系統是一個與生理、心理和社會等要素緊密相關的復雜整體,生理、心理和社會等要素會以各種信息的方式進入人的大腦,這些信息與人原有的心理結構發生作用,可能出現三種結果:一是信息為原有心理結構接納,成為心理結構中相容的、和諧的組成部分;二是不被原有心理結構接納,但個體心理結構能變化達到一個新的平衡狀態,個體的心理結果依然是和諧、健康的;三是信息既不被原有心理結構接納,又不能達到新的動態平衡,則可能導致個體出現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

根據心理環境論不難看出,改善高職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首先要重視改善其心理環境。其途徑包括:

①通過組織豐富多彩、健康文明、喜聞樂見的文體娛樂活動,豐富教師的課余文化生活;②增加教職工數量,教職工結構比例合理化,適當減輕教師工作壓力;③充分肯定教職工成績,增加正激勵,減少負激勵;倡導教師間的合作、交流和溝通,營造和諧的人際交往氛圍;④開設針對教職工的心理講座、團體輔導和個體咨詢等,為教職工營造一個良好的心理外環境。

同時,教職工自身要善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學習運用一些基本的、實用的調適方法,逐步改善自己的心理內環境。包括:

①適當宣泄(發泄)。撕幾張舊報紙,邊撕邊在心里罵讓你生氣或憤怒的人;到KTV唱歌,聲嘶力竭的吼唱中,表達的是自己的內心,并不需要別人懂;②學會傾訴。跟朋友、親人、老同學聚會,不需要防備、不需要自我保護,你可以發牢騷抱怨不停,可以是最真實最自然的自我流露;③轉換角度。外出旅游,換個角度看問題就會豁然開朗;換個思維方式“假如我只有最后一天的生命了,我最想做的事是……你會發現,那些你一度以為很重要的事和人、很讓你生氣的事和人都不重要了;④尋找恰當的“參照物”。痛苦往往來自不必要、不恰當的比較,善于尋找理性的、恰當的、能讓自己內心愉悅的“參照物”至關重要。在合適的比較中愉快的成長;⑤學會心理求助。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在成長中遇到麻煩和問題是非常正常的,學會向專業人士求助,是現代社會的大壓力、快節奏對每個人提出的新要求。

2.2 倡導積極心理,激發人的積極品質和美德 20世紀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創立了積極心理學思潮。他主張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人和社會的發展。積極心理學本質是“研究普通人的活力與美德的科學”。積極心理學關注人的積極情緒和體驗,認為積極情緒拓延了知與行的個人資源,增強了主觀幸福感、快樂和愛,有助于消除消極情緒;關注積極的人格特征,認為積極的人格特征中存在正性的利己特征和與他人的積極關系兩個獨立的維度。前者指接受自我,有生活目標和把握環境的能力,感覺到生活的意義。后者指當自己需要時能得到別人的支持,當別人需要時有能力提供幫助,看重人際關系并對已達到的人際關系表示滿意;關注積極社會環境,認為溫和、民主、寬容、尊重、支持的環境更利于個體的發展,個體最可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健康心理;關注積極心理治療,認為一心理治療不是修復受損部分,而是培育正向力量;二發揮個體積極的潛能、樂觀、智慧、創造力、幸福感等。

高職教師由于歷史等因素的影響,對自身地位和角色的定位缺乏成就感,倡導積極心理,重視激發、挖掘教師的積極品質和美德,使其在工作中不僅有良好的工作狀態、和諧的人際關系、更充滿了成就感和內心的愉悅感。實現自我肯定的前提是得到領導的肯定、同事的肯定、學生的肯定和社會的肯定。領導在制定相關制度時,多一些積極品質的導向,多一些鼓勵和肯定;同事在相處過程中,多一些包容理解,多一些欣賞支持;對學生對老師多一些寬厚,多一些責任,多一些指導,以正向的積極的氛圍引導教師的發展方向,高職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必然上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陳國鵬.心理測驗與常用量表[M].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5.8:48,67.

[2]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三級)[M].民族出版社,2005.8:191-194.

[3]王東莉,馬建青.請關注“特殊人群”—“優秀學生心理綜合癥”探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1.5.

[4]肖旭,陳正權.心理健康教育環境論[M].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10:53,83-95.

[5]章永生.教育心理學[M].河北出版社,2004.6.

[6]劉鳳輝.淺談高職院校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遼寧高職學報第8卷第2期,2006年4月:121-122.

篇2

[關鍵詞]初中教師;心理健康;調查;癥狀自評量表

1 引言

2006年5月18日,新華網報道,海南僑中初二(4)班的學生因說謊被老師用雨傘鐵柄毆打,上身及兩臂共有11處傷痕,引起了很大震動。教育界諸如這類惡性事件近些年來在媒體的報道中從未間斷過。憤慨之余值得深思: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怎么竟從神圣走向邪惡,從學生身心的呵護者走向“殘殺的劊子手”?在諸多的原因中心理健康是一個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學生心理健康的先決條件,因此其心理狀況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1999年董文軍做了一項《經濟欠發達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的科研課題,調查結果中小學教師心理癥狀的檢出率是34.8%。商洛到目前為止心理健康教育幾乎還是空白,農村初中教師的心理健康是處于被忽視狀態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調查商洛地區初中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掌握他們實際存在的心理問題,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對農村初中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了解提供參考,希望能引起重視,加強對他們的關心、理解和支持,使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

2 對象與方法

2.1 對象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商洛市的農村初中選擇了9所學校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330份,收回有效問卷279份,其中男152人,女127人。

2.2 方法 本研究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自編的個人基本情況調查同卷,使用統一指導語,對被試進行測試。癥狀自評量表采用1~5記分:1=從來沒有,2=輕度,3=中度,4=重度,5=嚴重;個人基本情況調查問卷包括性別、年齡、教齡、婚姻狀況等項目。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處理。

3 結果

3.1 農村初中教師SCL―90測查的整體結果與分析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在279名被試中,有199名總均分小于2,占總人數的71.3%,心理健康受損檢出率為28.7%;從單項因子看,有強迫癥狀者最多,占總人數的48%;有精神病性癥狀者最少,占總人數的21.4%;其余因子按所占百分比從多到少依次是偏執、抑郁、軀體化、人際敏感、焦慮、敵對、恐怖癥狀。

本調查結果顯示:有28.7%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這與張永忠等對江西贛州、吉安兩市農村初中教師的調查研究結果28。3%基本一致;各因子分和總均分的程度和李東斌《山區農村中學教師自測健康的調查與分析》、李建芹《新鄉市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調查研究》、王龍《張掖地區農村初中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董文軍《關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衛生現狀的調查與思考》、吳小鷗。潘孝富《初中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的研究結果相比指數普遍偏高。在其他研究中位于前面的是強迫、人際敏感、偏執、抑郁。而本研究中位于前面的是強迫、軀體化、抑郁、偏執。這說明可能位于陜南貧困地區的商洛農村初中教師的工資待遇、住房條件、生活水平、醫療保險等制度還不夠完善,受工作及生活各種事件的影響,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尤其軀體癥狀嚴重。

3.2 農村初中教師不同群體SCL―90測查結果的比較與分析。

3.2.1 不同性別教師SCL―90測查結果的比較與分析 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性別教師在9個項目上的各因子分和總均分均無顯著差異。這一結果說明本研究不存在性別差異影響心理健康狀況。3.2.2不同婚姻狀況教師SCL―90測查結果的比較與分析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除恐怖、敵對外,已婚教師的總均分和各因子分都高于未婚教師,在軀體化方面已婚教師和未婚教師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在其余因子上已婚教師和未婚教師存在顯著的差異.這可能與商洛地區農村初中教師所處的工作、生活環境有關。已婚教師和未婚教師相比,已婚教師面臨更多的家庭問題,家庭經濟問題、孩子照料問題等使家庭負擔較重;家庭社會關系的內容增加了。以夫妻關系為主的一系列家庭社會關系這些也會影響到工作,諸如此類的問題使已婚教師工作壓力或多或少的增加,壓力過重、過長就會影響身心健康,導致以上幾項指數水平明顯高于未婚教師。

3.2.3 不同年齡、不同教齡教師SCL―90測查結果的比較與分析見表4、表5。

從表4可以看出,41~60歲年齡組的人各項因子分都明顯高于20~40歲年齡組,并且在總均分和各因子分上都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

從表5可以看出,1~10年教齡組教師的各項因子分都明顯低于11年以上教齡組,并且在總均分和各因子分上都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

從表4、表5可以看出高年齡、長教齡的教師在各因子分上都明顯高于低年齡、短教齡的教師,并且存在顯著差異。這可能與長期以來家庭、社會對高齡組人的角色期望值水平較高,承擔的任務偏重有關。長期超負荷的工作使他們身體的不適感增多,心理緊張度較高;高齡組人經歷過的挫折較多,在教育教學改革中他們較低齡組人更難改變定勢的觀念、方法。這一系列原因使高齡組人長期承擔各種較大的壓力,使他們產生更多的負性情緒,產生較重的職業倦怠心理,對工作、生活的滿意度逐漸下降,導致高齡組人的身心健康水平的下降。

4 討論

篇3

【關鍵詞】 精神衛生;文獻計量學;對比研究;學生保健服務

【中圖分類號】 R 395.6 G 4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10-1209-03

Meta Analysi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Research in China/WANG Ping*, ZHANG Yue-ping, HUO Yong-quan.* Counseling Center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Xi'an (71005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the bases of improving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a meta analysis was used to discuss their mental health by empirical research in China. Methods A literature research through Chinese network database, and 26 literatures were obtained. Finally meta-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Results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differed with norm of China significantly. Female teache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ale teacher 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factor. The elder teachers' mental health was mostly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younger teacher.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was better tha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Conclusion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should be positively regarded by their family, their university and our society.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Bibliometrics; Comparative study; Student health services

隨著經濟環境的改善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在公眾的溫飽問題解決之后,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人的健康問題,而心理健康則是其中的關鍵問題。針對心理健康,1946年的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具體表現有4點: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1]。

目前對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種學術期刊,但是仍顯不足,這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第一是研究問題單一,重復研究的問題很多,研究領域沒有擴大和深入;第二是目前多數研究都是停留在理論分析和經驗總結的層面,實證研究仍然有限;第三是研究工具比較單一,一般主要使用某幾種問卷,常見的是SCL-90,而對其他研究工具的應用研究不足[2]。由于以往的教師心理健康研究大多使用SCL-90問卷,因此本研究以此作為心理健康的衡量工具,通過采用Meta分析方法,嘗試通過文獻的歷史回顧,從以往的軌跡中得出我國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研究的綜合結果。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使用網絡數據庫,包括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維普資訊中文科技期刊、萬方數字化期刊庫,檢索的關鍵詞包括高校教師、SCL-90。

1.2 文獻納入標準 (1)文獻的研究類型是實證研究;(2)文獻的研究對象是高校教師或包括高校教師的群體;(3)文獻的研究量表必須包括SCL-90;(4)文獻的數據必須包含SCL-90各因子的平均數和標準差。

1.3 數據提取 經過文獻檢索后筆者得到26篇符合條件的文獻,從符合條件的文獻里提取出數據。SCL-90量表共包括9個因子,提取后數據太大,所以只列出數據簡表,見表1。

1.4 方法 進行Meta分析,使用Cochrane協作組織的Review Manage 4.2完成。Meta分析是利用統計技術,綜合多個獨立的同類研究結果,對結果或某特定方法/措施的效應進行定量分析的方法[3]。

2 結果

2.1 與全國常模組比較 表2表明,目前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全國常模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2 不同性別教師比較 表3表明,不同性別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在個別因子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體來說,高校女教師的抑郁和焦慮因子得分均顯著高于男教師。

2.3 不同年齡教師的比較 表4表明,不同年齡階段的高校教師在心理健康的多數因子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4 不同類型教師比較

2.4.1 高校教師與中學教師比較 從表5看出,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與中學教師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體來說,高校教師的軀體化、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顯著低于中學教師(P值均

2.4.2 高校教師與小學教師比較 從表6看出,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體來說,高校教師的軀體化因子、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顯著低于小學教師(P值均

3 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目前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全國常模有顯著差異,表明除個別因子之外,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總體來說情況不佳。以往研究發現,高校教師和全國常模只在偏執因子存在顯著差異[4]。分析中發現這篇不一致的文獻在納入文獻中所占權重并不高。從國外學者的研究來看,教師、醫生、農民、律師、家庭主婦等幾類人中,教師患神經官能癥的可能性相對更高[5];有研究認為,今天的教師正經歷著比以往更多和更嚴重的壓力[6];教師認為自己的工作量比工人還大,并認為國家應該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7]。對于國內高校教師,社會有必要提供給他們更多的關注,高校應該開展針對他們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輔導活動。

高校女教師的抑郁和焦慮水平都顯著高于男教師,表明女教師可能比男教師具有更多的情緒困擾。這可能與高校女教師的多種社會角色壓力有關。相對男教師,她們必須是優秀的教師、稱職的母親、體貼的妻子、孝順的女兒,如果擔任領導的話,還必須是個杰出的領導,這樣容易產生角色沖突現象,就會產生心理壓力感。

高校中老年教師因子得分顯著高于青年組,表明高校中老年教師可能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心理健康明顯差于青年教師。一般認為,年青教師的壓力高于中老年教師,因為他們要結婚、要買房、要建立事業、要搞好人際關系,但是結果可能并非如此,實際生活中中老年教師可能會比人們想象的要面對更多的問題。在學校里中老年教師多數為學科帶頭人或重要的管理工作;在家庭里,必須面對老人贍養、子女上學和就業等問題;目前社會對高校中老年教師支持也往往不夠。

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均顯著低于中小學教師,表明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好于中、小學教師,中小學教師可能面臨更多壓力。中小學教師的第一個壓力是學生升學帶來的壓力,第二個壓力是經濟利益和教師水平及其任職班級成績掛鉤帶來的壓力,第三個壓力是教學任務繁重帶來的壓力。而高校教師的主要任務只是教學和科研,不必承擔提高學生應對考試的能力和升學率的壓力。

4 參考文獻

[1] 郭念鋒,主編.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4.

[2] 林小群,殷恒嬋,馬強.教師心理健康研究現狀綜述.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1):55-65.

[3] 湯旦林,李曉強.Meta-分析:一種量化的信息綜合方法(上).數量統計與管理,1997,16(4):59.

[4] 鈔雪林,萬愛蘭.高校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研究.江西醫學院學報,2005,45(6):149-151.

[5] 王建平.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實踐.北京:開明出版社,2001:101-128.

[6] EVERS WJG, BROUWERS A,TOMIC W. Burnout and self-efficacy:A study on teachers' beliefs when implementing an innovative educational system in the Netherlands. British J Educat Psychol, 2002,72(2):227-243.

篇4

【關鍵詞】 高校人際氣氛;人際氣氛測量;教師心理健康;相關分析;橫斷面研究

中圖分類號:G47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8)005-0341-03

高校人際氣氛是指一所高校區別于另一所高校并影響其組織成員行為的一系列持久的內部人際交往特征[1]。正常的人際交往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人們心理正常發展、個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前提[2]。有關中學的實證研究表明[1]:在人際氣氛不同的初中學校之間,其教師的SCL-90評定因子分差異顯著。在親密團結、協調互助、友好往來和凝聚力高的學校人際氛圍中,其教師心理健康水平高。而在人際疏遠、關系緊張、互低、凝聚力低的學校氛圍里,其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嚴重。影響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很多,國內外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予以不同的歸因,有學者從社會因素、職業因素和個人因素三方面來詮釋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成因[3];有的學者從教師的人格特征等主觀因素和諸如家庭、社會對教師的過高期望等客觀因素進行分析[4];還有的學者從微觀的角度來剖析教師個體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認為其主要原因有教師的壓力、態度、信念以及人格等[5]。本文考察高校人際氣氛與教師心理健康的關系,探究影響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人際氣氛因素。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從內蒙古、湖北、湖南、廣西、重慶、云南、貴州、江蘇、浙江等省市,每個省隨機抽取2所普通高校,每所高校抽取30~50個教師進行測試。共16所高校, 750名教師。最后收回有效問卷532份,有效回收率70.9%。其中男265名,女267名;受教育程度:專科以下56名,本科264名,研究生212名;平均教齡12.5年。由經過培訓的心理學碩士、博士研究生同學親自在自己所在省市被抽取的高校進行調查,然后通過郵寄或親自送達的方式回收問卷。

1.2工具

1.2.1 高校人際氣氛量表 通過文獻檢索和開放式訪談,并結合中學組織氣氛量表編制的經驗[6],采用語義分析法和德爾非法構想高校人際氣氛由人際互動(教師之間團結互助、與人合作和相互溝通的程度)、人際和諧(教師感受到學校人際關系融洽和睦的程度)、人際態度(教師對他人認同和吸引的傾向)和人際距離(人們所感受到的人際親疏程度)四個因素構成。經因素分析和項目分析,最后形成由18個項目構成的正式量表,有4個維度,其命名、項目數、特征根、累積貢獻率、α信度系數詳見表1。按“從來不、很少、有時、經常、頻繁”分別記1-5分。借鑒霍伊等人[7]的標準化方法,計算標準化分數(StandardizedScore, SDS)。采用以下公式計算: SDS人際氣氛=(SDS人際互動+SDS人際和諧+SDS人際態度+SDS人際距離)/4。SDS人際氣氛值在500以上,分數越大,學校組織氣氛越好。具體標準為:>600分為優秀,551~600分良好,451~550分中等,

1.2.2 自測健康評定量表[8] 選用自測健康評定量表中的心理健康分量表測評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該分量表由正向情緒、負向情緒和認知功能三因子構成,包括15個項目,每個項目后予以一個從“非常不健康”到“非常健康”的10個評定等級(“0”表示非常不健康,“10”表示非常健康)。總分值為0~150,評定分值在50以下為差,在51~100之間為中等,101~150為良好。本研究中心理健康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17。

1.3 統計方法 進行描述性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等。

2 結果

2.1高校人際氣氛和教師心理健康狀況

表2顯示教師高校人際氣氛量表總評分在中等以上者占68.8%。人際和諧評分中等以上者占72.4%,人際態度、人際互動、人際距離中等以上者分別占44.5%、44.5%、46.1%;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總體較好,僅9.0%自評為差,56.1%的自評為中等,34.9%的自評為良好。

2.2 高校人際氣氛與教師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表3顯示人際互動、人際和諧和人際態度與心理健康(除負向情緒外)各因子呈不同程度的正相關;負性情緒與人際距離呈正相關,與人際互動、人際和諧和人際態度呈負相關。2.3 高校人際氣氛對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影響的回歸分析以高校人際氣氛量表評分為自變量,以教師心理健康分量表評分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只有人際互動和人際和諧因子進入回歸方程,可以正向預測教師心理健康水平(見表4)。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校的人際和諧氣氛最好,但人際距離較大,人際態度和人際互動較差;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自評為差、中等、良好者分別占9.0%、56.1%、34.9%,提示高校教師心理健康水平較高。其中體驗到正向情緒、負性情緒為中等水平以上者分別為85.9%、61.6%,認知功能為中等水平以上者占85.4%,體驗到負性情緒差者的比率最高占38.4%,體驗到正向情緒、負性情緒為差者的比率分別為10.5%、14.6%,提示心理健康狀況較好的教師并非全部表現為積極正向情緒,同樣也伴隨著一定的負性情緒。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高校人際氣氛與教師心理健康狀況間有不同程度的相關性。其中人際距離與負性情緒呈正相關,人際互動、人際和諧和人際態度與負性情緒呈負相關。提示人際距離大易誘發負性情緒;而良好的人際互動、人際和諧和人際態度則能減少負性情緒的產生。進一步的回歸分析發現,人際互動和人際和諧對心理健康有顯著的回歸效應,它們可以正向預測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促使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關鍵因子。這與已有研究結果一致[9],如潘孝富等人在研究校長行為與教師心理健康的關系時發現,健康的校長領導行為可能導致良性的校長-教師-學生互動關系,進而極大地影響師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教師間健康的人際交往是教師心理健康的積極促進因素[1]。本研究以高校教師為研究對象,進一步佐證了學校人際氣氛對教師心理健康的顯著影響作用。高校人際氣氛為什么能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認知失調理論認為[10]親和行為可成為消除不協調的一種有效工具,因為進入群體,當人們在一起互動或討論時,可引入消除不協調的認知因素,如誤解、矛盾沖突和意見分歧,從而使焦慮大大減輕。教師間的人際互動可以促進有效的溝通,教師可以通過溝通來表達自己的欲望和意見,溝通提供了一種釋放情感的情緒表達機制,并滿足了員工的社交需要。良好的人際氣氛能促進教師工作的安全感,有利于教師的心理健康[11]。事實上,人類心理的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于人際關系的適應,人類心理的病態,主要是由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失調而來[12]。人際關系始終是影響個體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本研究存在取樣數量的局限和樣本有效回收率偏低問題,有待進一步抽取更大樣本檢驗研究結果。

參考文獻

1 鄧衛國,潘孝富,赫紅英.學校人際氣氛與教師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6):78-81.

2 金盛華.社會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2005,(10):248.

3 龐麗娟,洪秀敏,姜勇.教師心理健康:關注與促進.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5):61-64.

4 吳思孝.教師心理健康現狀分析及調整策略.教育探索,2003,(5):82-84.

5 周雪梅,俞國良.教師心理健康問題:類型、成因和對策.教育科學研究,2003,(3):51-54.

6 潘孝富,秦啟文.中學組織氣氛的測量及其與教師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心理科學,2007,30(4):982-986.

7 Hoy WK, Tarter CJ, Robert B. Kottkamp: Open school/Health school: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climate. Sage Publications,1991:190-191.

8 許軍.自測健康評定量表.見: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著.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35~45.

9 潘孝富,程正方.初中學校組織健康與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性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1,(2):59-63.

10 Festinger LA.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New York: Row, Peterson,1957:216-218.

11 Miller PY,William S. Do youth really want to work: A Comparison of the Work Values and Job Perceptions of Younger and Older Men. Youth Society, 1979, 10 (4):379.

篇5

關鍵詞:新升格民辦高校 民辦教師 壓力狀況 化解對策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特別是近10多年,民辦高校在我國發展迅速,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2003年,《民辦教育促進法》的頒布和實施,為民辦高校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近年來,一批辦學實力強、教育質量好的民辦高校通過國家教育部的評審通過,成功升格為本科院校。在相關機構的研究調查中表明,我國高校一部分教師的壓力過大,并已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和教學工作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而民辦高校尤為突出。新升格民辦本科院校的教師大多數是本科學歷,甚至是專科學歷,大多數的民辦專科學校原來把重心放在招生、擴大學校規模上,學校升格本科院校后,民辦高校的發展開始從量的擴張轉變到質的提升,這使教師面臨著學歷提升、職稱晉升、科研工作等諸多的壓力。

一、壓力狀況

1.學歷提升的壓力

民辦高校的創辦資金主要來自于民間和社會團體的投資。1997年7月,中國國務院了《社會辦學條例》,確立了社會辦學力量的法律地位。大量的民辦高校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民辦高校進入快速成長階段。也就是在這個階段,民辦高校開始大量的招聘教師,但由于薪酬待遇、社會地位等都與公辦高校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進入民辦高校的大多數是專科或非全日制本科的畢業生。民辦高校升格本科院校以后,原來相當一部分的老資格的教師的學歷明顯與學校層次不相匹配。所以他們就面臨著提升學歷的壓力,專科提升到本科或者本科提升到研究生。但是與公辦院校相比,民辦高校在教師提升學歷方面的學費補貼較少甚至沒有,并且大部分的教師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時間和精力不充足,但學校的發展對教師的學歷提升要求比較迫切,所以新升格民辦本科院校的教師面臨著學歷提升的壓力。

2.職稱晉升的壓力

近十年來,我國民辦高校發展勢頭強勁。在全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民辦高校數量占了近四分之一,在校生人數占普通高校總人數超過五分之一。但制約民辦高校發展的因素仍然很多,教師職稱評定是主要因素之一。新升格民辦本科院校原有的教師隊伍里大多數教師只是助教、講師職稱,副高職稱的很少,高級職稱的更是鳳毛麟角。升格本科院校后,學校對職稱的要求也提高了a而相對于公辦高校教師,民辦高校教師由于資源缺乏、專業研究基礎較弱、起步晚等原因,在申報副高以上職稱的道路上舉步維艱。在廣東省高等學校副教授、副研究員職稱評審資格條件中,要求論文、著作類理工類4篇(部),文科類5篇(部),其中在國內外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的論文不少于2篇,同時對參與完成科研項目也有一定的要求。而民辦高校的教師長期以來把更多的時間耗費在日常教學以及班級管理中,在缺乏一定的指導下,對于確定自身的專業研究方向、如何申報完成科研項目以及撰寫高質量的論文并發表非常模糊,缺少方法和思路。

3.科研工作的壓力

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科研是現代大學辦學功能的集中體現。新升格民辦本科院校是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誕生的本科教育的新生力量,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承擔著科學研究的重要職能。科學研究是一個厚積薄發、反復實驗的過程,由于民辦本科院校辦學歷史短、學術積淀淺、教師科研意識不強,同時也難以獲得官方提供的科研立項,這些都極大地阻礙了民辦高校教師科研能力的發展。但由于院校的升格,不論是學校對教師科研量的要求,還是職稱評定對教師科研質的要求都不同于以往。這種科研壓力突然增大,使大多數教師一時適應不過來,對職業前途充滿了不確定性,心理負擔很重。

4.協調工作與家庭的壓力

民辦高校的運轉經費主要來源于學生的學費,為了節約人工成本,民辦高校的教師資源比較緊張,這就導致了民辦高校的專任教師都要承擔比較繁重的教學任務。公辦高校的教師一般周課時是8學時,而相當一部分民辦高校的教師的周課時達到16學時-20學時。學校升格本科后,對老師不僅有教學任務的要求,還增加了科研工作的量和質的要求,并且大部分的教師還面臨著提升學歷和職稱晉升的壓力。新升格的民辦本科院校一般都只有十多年的辦學歷史,原有的一批教師的年齡現在大多位于30 40歲之間,這一批老師是學校的教學任務和科研工作的中堅骨干力量,但同時也是家庭的主要支柱,承擔著教育小孩、照顧老人的繁重的家庭責任。這就需要教師要充分的協調好工作和家庭的關系。

5.職業前景規劃的壓力

民辦高校的教師不屬于事I單位編制,所以相對于公辦高校教師而言,不僅收入待遇較低,同時也不能享有較好的社會地位及較完善的社會保障。但同時,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民辦教師與公辦教師一樣承擔著教書育人、文化傳承的任務,也就是說,社會公眾對民辦高校教師的要求并沒有降低。升格本科院校后,教育部門及社會對于學校的科研及社會服務功能要求更高。在較低的社會認同和較高的社會要求的矛盾中,新升格民辦本科院校的教師對職業前景的規劃比較迷茫。而由于其前期積淀少、專業視野狹窄、科研觀念落后等原因,升格本科院校后,教師按照學校的要求與規劃完成學歷的提升及職稱的晉升,也遇到了較難突破的瓶頸。

二、教師壓力偏大的不良影響

新升格民辦本科院校教師的壓力狀況如果不能較好的化解,會帶來以下的不良影響。

篇6

【關鍵詞】駕駛員;心理健康;交通事故;分析

1.前言

隨著現代交通的發展,人們日常生活離不開道路車行,同時也給道路交通安全帶來諸多隱患。在影響交通安全事故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占著主導的地位。因此本文從機動車駕駛員違章的行為現象分析出發,對其產生的根源心理健康狀況因素對交通事故影響進行深入探究,并對控制駕駛員違章行為,及提高駕駛員心理素質,保護心理健康提出合理化建議和措施,為減少交通事故做出貢獻具有現實的重要意義。

2.駕駛員心健康狀況對交通事故安全的影響

2.1危險知覺

要做好行車安全,駕駛員在行車過程中,必須隨時充分的獲得有關信息,在危險發生之前對可能引起安全事故危險信息能有準確的感知能力,可是在行車過程中,各種信息,無論是有關的、還是無關的,是安全的、還是危險地,這些信息總是混雜的,還要靠駕駛人直接利用感覺器官對客觀事物做出整體的反映,這就是知覺。危險知覺應該是駕駛重要技能之一,是對外來環境潛在危險因素進行主觀認知、及判斷和評價,以及應該具有的準備行為,危險知覺能力高低與駕駛員的年齡、以及實際經驗有關,還和駕駛員身體狀況有關。對感知能力的提高可以可通過培養和實際的訓練來完成,尤其是瞬間篩選判斷有用信息的能力。假如感知外界的信息發生了失誤,比如駕駛員在患病,疲勞,酒后,壓力過大,精神過于緊張都會對大腦產生不良的影響,這時極易發生感知錯誤,就會造成人們對信息的記憶、思維、以及對信息作出的判斷和決策等一系列都發生錯誤,嚴重的會造成事故。所以,加強駕駛員的危險知覺能力測試及訓練是尤其重要的。

2.2 駕駛風格因素

駕駛風格實質上就是指駕駛員長期行車過程中養成的駕駛習慣,其包括是否好超速,是否好超車以及是否好違章等,駕駛員危險的駕駛風格甚至能掩蓋了高超駕駛技能,不安全的駕駛風格主要有兩個來源。首先,來源于不正確的駕駛態度和對事故發生的可能性不夠重視。其次,來源于駕駛員對其駕駛技能過高評價,太過自信,以及對安全水平不能正當的評估,因而有可能增加他們發生事故的危險性。

2.3感知運動能力因素

是指駕駛員的在行車時的反應速度、知覺能力、注意力、判斷力等基本能力。駕駛員對復雜情況反映能力主要表現在其完成駕駛動作的準確、及時、協調以及可預見性方面。尤其是發生緊急情況時操作動作是否失誤取決于操作的熟練程度。還表現對注意的分配上。駕駛員要安全可靠地進行駕駛,既要正確地完成操作動作;同時又要觀察好道路交通情況,及時發現和判斷有關的危險信息。這就要求對駕駛員的注意力進行有效地分配。要完成這種分配,這就要求駕駛員具有高超熟練的駕駛技術,以保證各種駕駛動作能“自動化”地完成。

2.4人格因素

在人心理特征個性化方面,個性心理特征是駕駛能力的核心部分,所以駕駛員培養和塑造良好的性格可以大大提高安全行駛的可靠性。據有關交通心理學研究,具有冷靜、沉穩、溫和開朗熱情、情緒不易沖動、為人謙虛等性格特征的駕駛員不容易發生交通事故.要有良好的性格特征,離不開高尚的職業道德素養和情操,良好的性格和道德情操可使駕駛員在行車中正確處理好各種個人和他人的關系,理智處理行車中的各種問題,自覺地接受交通法規的約束,以確保行車的安全。

3.加強駕駛員考核、安全培訓及心理健康教育減少交通事故的措施

3.1加強對駕駛員的選拔、安全培訓與考核

對駕駛員的身體健康條件要有硬性標準規定之外,還要對其進行立體視覺檢查和測試。對于專門從事運輸的專職的駕駛員,還要增加一些有關心理健康標準進行考核選拔。對駕駛員的培訓要以駕駛知識、駕駛技能訓練及安全駕駛心理健康為主要內容,其中駕駛知識包括交通法規相關知識、車輛保養、性能及操作,安全行車和道路常識等。駕駛技能訓練主要是掌握和反復訓練動作要領,保證動作熟練協調,形成一個的動作整體;以保證駕駛動作“自動化”地完成。培養駕駛員安全駕駛的心理品質的培養主要針對職業道德和工作責任心方面,重點是解決工作的態度問題及解決交通活動的社會關系,并且制定相關的考核標準。

3.2加強交通法規的宣傳力度和執法力度

對新駕駛員考執照前要對交通法規進行系統地學習,特別對第五條第六條的主要條款,不僅要理解還要熟記;還要學好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識,特別是交通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提高行車安全意識;強化交通管理以及違章處罰力度;特別對故意違章行車的駕駛員,對其學習班進行安全教育,調整駕駛員的心理素質,保證其心理健康,減少和預防心理違章,同時也利用廣播電視做好交通法規的宣傳,用來提高全社會的交通安全意識,形成大眾交通安全文化。

3.3加強心理訓練,提高心理素質

加強對駕駛員的心理素質健康教育,按著交通心理學研究成果要求,對新駕駛員要進行適應性心理培訓,及相關知識的學習,引導駕駛員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做好針對駕駛員心理健康問題的各項安全措施,從而控制交通事故的源頭。

4.結束語

本文對交通事故中起主導作用的人的因素進行了分析研究,先從駕駛不安全行車行為分析,對其產生的根源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深入地探討,得出駕駛員的心理健康因素是產生交通事故主要因素的結論,進而提出加強駕駛員安全意識,強化安全及心理素質教育培訓,積極保護駕駛員的心理健康的合理化建議和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交通安全事故,大力發展交通事業。

5.參考文獻

[1]李輝,張濤,崔軍等《寧波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上海預防志,2007,19(9):4540,4587.

[2]陳爽.駕駛員《心理應激與事故傾向性的相關研究》.山東交通學報,2005,13(4):77-81

[3]陳曉明《交通安全指南》.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1989.

篇7

關鍵詞 心理 調查 公交司機

中圖分類號:R135 文獻標識碼:A

人為失誤的發生與司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著密切關系。現在,項目組對長沙市汽車西站公交司機進行心理狀況問卷調查。通過調查,發現他們的心理問題,有利于對其進行心理干預,確保行車安全。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于2016年8月在長沙市汽車西站向公交車司機發放問卷 300份,回收288份,回收率為96.0%。男性258名,女性30名。

1.2 方法

自制問卷,專家審核,由受試者獨立完成。問卷設計大致分2類,分別是軀體化和敵對性。

1.3 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軀體化

本次調查發現公交司機主要的軀體化因素是頭痛,占全體調查人數的52.8%,見表1。

2.2 敵對性

公交司機的敵對性,參照了SCL―90,設有以下3個因子:易煩惱和激動、不能控制脾氣和想摔東西。大多數司機容易煩惱和激動,而且3個因子同時具有的比例也高。具體統計數據,見表2。

3討論

公交司機這一群體,因其職業的特殊性,不僅要承擔行車和人身安全的重大責任,并且長期受到噪聲、振動的影響;工作時長保持強制性坐位,并要求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這些因素均易導致公交司機出現各種心理問題。調查發現:公交司機突出的心理問題是容易煩惱和激動、頭痛、想摔東西,都大于50%;軀體化、敵對性、睡眠質量差和飲食情況均高于普通人群。這可能與公交司機的工作環境嘈雜、車廂的整潔程度差、空氣不清新、生活作息無規律、高度的精神緊張、肌肉活力不足、駕駛室環境微小有密切關系。

針對長沙市公交司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存在的心理問題,下面給出幾點建議:

3.1 改善工作環境

上下班人流高峰期給公交帶來較大客運壓力,乘客是否文明乘車,對公交司機的心理是一個很大的考驗。為提高乘客素質,改善公交司機工作環境,建議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加大“文明乘車”宣傳力度,倡導“排隊上車,先下后上,自覺投幣”等乘車知識;公交站臺上,粘貼相關標語。其二,設立公交車行駛專道,嚴禁摩托車、的士等車亂占道,保證公交車正常通行。其三,改善車內環境,保持車內清潔,放置空氣清新劑。

3.2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積極開展公交司機的心理健康教育,公交公司應邀請專家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培訓,定期做心理健康篩查。這樣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還可以自我排查心理問題,做到及時治療;同時培養并保持他們的健全人格。才能避免和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特別是人為因素所導致的交通事故。

總之,行車安全中,人為失誤的發生與司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著密切關系。因此,排查公交司機心理問題,及時治療,對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意義重大。當然,也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確保公交行車安全。

篇8

關鍵詞:農村;初中生;教育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C)-0000-00

當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注意,經過調查得知,全國有13%的中學生有心理問題。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有遺傳因素,也包括社會環境等因素。農村經濟發達緩慢,中學交通不便,教學信息比較落后,農村初中生的心理素質較差,父母的教育方式會加大青少年產生心理疾病的可能。本文為研究農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與父母的教育方式的關系,做以下調查。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根據分層整群抽樣法,以我市下屬某農村中學初一到初三學生為研究對象,總計260名中學生接受調查,男生120人,女生140人。初一學生90名,初二學生88名,初三學生82名。

1.2方法 根據父母養育方式調查和中學生心理調查的方式。采用不記名答卷,測量主要調查中學生的學習壓力、情緒不平衡、心理不平衡、敏感、抑郁等幾個項目。

2結果

2.1 經調查統計得出農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男女之間的比較,女同學與男同學在強迫因子和抑郁因子得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農村初中各個年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學習壓力以及情緒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的得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如表1所示父母教育方式跟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農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父親干涉以及父親懲罰有正相關關系(P

表1 父母教育方式跟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相關(r)

因素 母親情感 父親干涉 母親拒絕 父親懲罰 母親偏愛

總體 -0.064 0.352* * 0.416* * 0.331* * 0.064

強迫 0.032 0,235* * 0.213* * 0.124* 0.102

焦慮 -0.016 0.312* * 0.375* * 0.302* * 0.016

學習壓力 -0.140* 0.213* * 0.421* * 0.321* * 0.065

抑郁 -0.140* 0.245* * 0.231* * 0.125* * 0.120

情緒不平衡 -0.063 0.287* * 0.342* * 0.328* * 0.016

心理不平衡 -0.068 0.285* * 0.345* * 0.312* * 0.065

敵意 -0.015 0.238* * 0.322* * 0.236* * 0.073

人際敏感 -0.012 0.253* * 0.321* * 0.284* * 0.045

3討論

通過本次研究調查,農村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測出率與李海云[1-2]的研究相同。研究發現,農村初中生最主要的心理狀況是學習壓力。由于學生處于心理青春期,農村學生的考學幾率比城市學生要小很多,農村學生的學習競爭力也比較大,學生只有更刻苦才能考上。中考名額有限,農村中學生學習壓力劇增。農村家庭中,父母多數為農民,有些父母在外打工,使孩子成了留守兒童。這些留守兒童的學了老師的關懷,來自父母的關心少之又少。因為農村條件的落后,學生更不可能與在外打工的父母聯系。一年只有最多一次見面的機會。父母跟孩子的感情交流非常有限,父母沒有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的機會,也缺少對孩子的心理關心。農村因為客觀條件,沒有配備專業的心理輔導老師,學生的心理狀況與比城市學生的心理狀況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雖然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逐漸提高,但是農村中學教育水平還有待提高。社會經濟發展下的社會風氣的改變也對中學生的心理有一定的影響。

農村初中生男同學在心理不平衡和情緒不平衡等方面的都要高于女同學,女生的神經系統較強,有強大的記憶儲存能力,擅長溝通和語言上的交流。男生的大腦擅長接受運動物體和圖像的刺激,依賴于動作以及空間機械的刺激,對語言刺激并不敏感,男生更適合實驗和運動這種能夠參與的方式。面對老師的講課時,女生要比男生更容易接受,男生會產生厭惡心理,容易分心,有時還會打瞌睡。

隨著近幾年來農村經濟的發展,很多家庭并不重視農村學生的心理健康。農村父母文化水平較低,由于一些客觀原因,農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沒有得到重視,社會經濟帶來的不良風氣也影響了農村中學生的心理健康。青少年犯罪是世界三大公害之一,青少年犯罪與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有著息息相關的關系。通過研究發現,青少年犯罪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城市學生受教育水平可以得到保障,但是農村學生的心理教育并沒有提到日程上來,為了掌握青少年犯罪特點,預防青少年犯罪,應該正確指導父母對青少年的教養方式。國外教育學家認為,父母的教養方式可以影響青少年的心理狀況和日常行為,犯罪青少年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父母的教養方式則非常重要,為預防犯罪,必須改善家庭教養方式。

家庭的經濟情況和父母的教育方式都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父母的關系以及父母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也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父母過高的期望會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壓力,農村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他們希望兒女可以靠學習走出農村走進城市。這種期望給農村初中生帶來巨大的壓力以及焦慮心理,甚至會導致學生產生叛逆心理。

綜上所述,農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著直接關系,改正教育方式,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是現在農村家庭最重要的課題,也是我國教育的研究方向。無論是國家和家庭以及學生本身都要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參考文獻: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亚洲五月天激情在线视频 | 亚洲最大AV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午夜一区二区 | 亚洲五月天激情在线观看 | 在线午夜不卡Av | 亚洲午夜在线网址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