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2 08:24:0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耕地利用現狀分析,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農用地;分等定級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gricultural land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results of land us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Keywords: agricultural land; gradation
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是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和公益性的工作,也是一項全新的工作。
根據發展的要求,我區在耕地占補平衡考核、土地整理質量評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等領域就如何應用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成果開展了深入的實踐探索。這些試點和研究,為全省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我們緊密圍繞管理和改革開展工作,為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了工作基礎和技術支撐。根據國土資源大調查工作及成果的特點,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就是要為國土資源管理和改革提供基礎支持和服務,為政策的制定和科學決策提供支持。通過此次農用地分等定級工作,其成果已經具備了作為制定國土資源政策工作基礎和技術支撐的條件。
堅持統一工作框架和技術路線,有計劃、按步驟分期分批實施項目;堅持行政主導、各有關部門協作,專業單位承擔項目,分級負責、加強指導,提高了工作效率。
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工作是一項涉及領域廣,理論性、技術性、基礎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的工作,區政府用管部門、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項目承擔單位以及參加工作的專家學者,通過對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的理論依據、技術方法、工作實踐和成果應用等方面深入廣泛的探索和研究,鍛煉了隊伍,培養了一批業務技術骨干,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專家,為今后繼續深入開展這項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
農用地分等定級成果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管理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兩個重要任務,一是劃定建設用地的范圍,一是劃定基本農田保護范圍。按照農用地分等定級的初步評價結果,及其自然、社會的屬性,對等級較低的耕地或者規劃期內難以保護的耕地規劃為建設用地。同時將數量、質量穩定、分布集中連片的耕地規劃為基本農田,可以有效地避免耕地生產能力的下降,達到耕地保護的目標。
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為嚴格執行占用耕地補償制度奠定了新的基礎。只有具備了科學、客觀和可操作性強的分等結果,才能做到按等折算,落實占用耕地補償制度。
為了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落實土地基本國策,促進我區耕地保護由數量管理為主向數量、質量、生態管護相協調轉變,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在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原則,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和土地供應總量的同時,亟須解決如何進一步加強耕地保護的重大問題。
列入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的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工作,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和變更調查為基礎,依靠信息技術手段建立農用地等、級、價體系,全面掌握和科學量化農用地質量和價值狀況。這些成果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農用地分等成果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土地開發潛力分析、耕地需求量預測、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等方面具有支撐作用。
在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方面,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需要對土地的數量、質量、布局及利用程度等進行系統分析。農用地分等成果提供了各等別農用地的分布、面積,以及各單元的自然、利用、經濟屬性等,以此可以核算出各行政區的農用地生產能力以及潛力,這些均可作為土地利用現狀分析的基礎資料。其中,在土地質量結構狀況方面,農用地分等成果反映了土地自然質量等狀況,提取了各評價單元耕地的限制因素,發現灌溉保證度、坡度、土層厚度是主要限制因素,為今后中低產田改良提供了重要依據。在土地生產能力狀況方面,農用地分等成果提取了農用地等別圖中的樣點屬性,并結合樣點調查資料求出各等別耕地糧食播種面積的單產水平,由此匯總出不同等別耕地的糧食生產能力。
土地開發潛力是在對現狀未利用地資源進行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確定的。土地適宜性評價的步驟為:劃分適宜性分類系統―確定評價單元―選擇參評因素―擬定分級指標―評定適宜性及質量等級。農用地分等成果根據自然條件和未利用地的特性,選取農用地分等和定級的因素,如土層厚度、土壤質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坡度、水源條件等自然因素,作為未利用地適宜性評價的參評因素。
耕地需求量預測要在農產品需求量預測、耕地單產預測、耕地復種指數的基礎上確定。其中,耕地單產預測應根據提高單產的能力即農用地利用潛力來確定。在農用地分等成果中,農用地自然質量等與利用等之間的差即為農用地利用潛力。運用農用地分等中間成果進行預測,可以根據耕地自然質量等、利用等、綜合等之間的內在關系,發現耕地自然質量等與利用等之間的差即為耕地利用潛力,耕地利用潛力最大提高值可根據耕地利用潛力最大提高率確定。
農用地分等成果在基本農田保護中的應用體現在基本農田數量的確定和空間布局。基本農田質量狀況基于基本農田保護的質量要求,可以以耕地綜合等別圖為依據,將其與基本農田保護規劃圖疊加,把高等別耕地優先劃為基本農田,將不同等別的基本農田標注不同顏色,可以使耕地質量等別更加直觀。
作者簡介:
關鍵詞:廢棄沉沙池;土地適宜性評價;濕地
中圖分類號:TV7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10-0173-04
1引言
位于濟南市邢家渡的引黃灌溉為灌區內農田灌溉、抗御干旱、農業生產提供了必要的水源條件。灌區在促進兩縣一區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同時,也補給了灌區內地下水源,改善了城鄉飲水條件,改造了鹽堿澇洼,取得了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但是由于灌區沉沙池已運行近30多年并于2002年停止使用,因此節水改造規劃采取“加大比降、縮小斷面、提高流速”達到沖淤平衡、攜沙入田的方案,致使灌區沉沙池約200hm2土地徹底廢棄,多年來淤積的泥沙成為當地沙患的主要源頭,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生態和居民生活環境。進行廢棄沉沙池土地利用適宜性評價研究,將為灌區沉沙池土地制定合理的利用定位,為改善當地及周邊區域生態環境提供理論基礎,對于當地生態環境建設,區域氣候調節,增加生物多樣性,生態旅游功能,對開發、利用、保護與建設廢棄沉沙池等多個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2研究區概況與研究方法
2.1研究區概況
邢家渡引黃灌區位于濟南市北部,黃河以北,濟南市天橋區小部分,濟陽縣、商河縣大部,地處東經116°52′~117°27′,北緯36°47′~37°32′之間,含濟陽縣、商河縣及天橋區的29個鄉鎮,998個自然村。灌區總面積177.6萬畝,其中設計灌溉耕地面積93萬畝。引黃灌區的廢棄沉沙池位于黃河下游左岸,濟南市區的東北方向,是濟南市最大的引黃灌區,也是山東省6大灌區之一,受益范圍包括濟陽、商河、天橋兩縣一區29個鄉鎮,1052個自然村,總人口81萬人,年平均引用黃河水2.3億m3,為灌區內農田灌溉、抗御干旱、農業生產提供了必要的水源條件。其地貌類型為黃河沖積平原,全灌區地勢平坦,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面平均坡降1/7000左右。由于黃河歷次改道沉積物質較多,形成地形起伏,崗坡洼相間,微地貌差異明顯。邢家渡灌區位于黃河下游右岸,濟南市區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和冬季受西北高壓控制,氣候干燥多風,風沙大。夏秋季節受東南季風影響,炎熱多雨,災害頻繁。冬季干冷。春旱、秋澇、晚秋又旱是本區氣候的主要特點。
2.2研究方法
在實地調查、資料收集處理和評價指標體系確定的基礎上基于ArcGIS9.3平臺構建沉沙池地區空間數據庫,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最后通過構建的評價模型對沉沙池地區土地進行適宜性評價[7](圖1)。
3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3.1數據源的獲取
影像圖的來源主要是利用Googlemap圖像截獲器工具獲得google earth上的沉沙池地區的影像資料。得到縮放級別為19級的沉沙池影像圖。對照各級比例尺及空間分辨率列表得知,數據為分辨率為0.54m的沉沙池影像,根據沉沙池內地類情況,此影像完全可以幫助本文分辨地物[6]。
3.2數據處理
利用arcgis9.3加載影像數據,分別建立點線面的圖層并對影像數據進行數字化,得到廢棄沉沙池數字化圖。對數字化圖建立拓撲關系并進行拓撲檢查,確保數字畫圖準確無誤。再對點線面的數字化圖進行屬性表的編輯,將已準備好的數據錄入屬性數據庫。最終得到沉沙池地區的土地利用現狀圖(圖2),GPS測點的點狀分布圖,河流分布圖,地形圖等數據。
3.3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表1沉沙池土地利用現狀面積統計根據土地利用現狀圖(圖2)以及用地類型面積表(表1)得出,研究區的總面積為204萬m2。其中林地面積為118.21萬m2,占總面積的57.95%,在廢棄沉沙池中面積最大,比重最高。結合實地考察資料,林地面積雖多,但砍伐現象嚴重,林地內植物種類比較單一,依然存在嚴重的生態安全。耕地面積為31.36萬m2,占總面積的15.37%,但是由于當地土壤質地以及周邊環境的影響,農作物欠收,經濟效益不明顯,影響到農民耕種的積極性。沙地面積為31.92萬m2,占總面積的15.65%,沙地面積僅次于林地面積,是沉沙池內部面積第二大的土地利用類型,對廢棄沉沙池中的環境有很大影響,因此對沉沙池的治理刻不容緩。大面積沙地直接給廢棄沉沙池以及周邊環境帶來危害,如耕地面積減少、池區生態環境惡化、濟南城區空氣污染等。
4土地適宜性評價
4.1評價單元的劃分
評價單元是按照土地質量均勻一致的原則劃分的土地適宜性評價的基本單位,是由對土地質量具有關鍵影響的各土地要素組成的空間實體,是土地評價的基礎圖斑晰[2]。各評價單元要盡可能保證單元內土地質量、土地屬性的相對一致性,不同評價單元之間可有差異性和可比性。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土地利用祥查圖斑法,是將原有的土地利用祥查圖經逐年變更訂正得到評價年份的現狀圖,作為工作底圖,選取評價區域的土地,用與統計臺帳相對應的圖斑作為評價單元[3]。
4.2指標體系的建立
4.2.1確定評價因子
濟南市廢棄沉沙池的地類不是很豐富,每一塊地類圖斑內地形較為單一,土壤特性均為黃河泥沙,所以本文只選擇海拔高度、土地現狀、灌溉條件和表土質地四個評價因子,來進行土地適宜性評價。
4.2.2確定權重
本文主要采取主觀賦權法,通過對相關專家咨詢,結合沉沙池的特性,得出權重表。其中灌溉條件與表土質地對適宜性評價影響比較小,所以權重相對于海拔高度和土地利用現狀來說比較小。
4.2.3建立指標體系
根據以上所得建立系統的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表2),為適宜性評價做好準備。
4.3土地利用適宜性評價
4.3.1評價單元得分的計算
將評價因子輸入屬性數據庫中,根據其屬性,算出每一個圖斑的得分值,轉換成raster。利用累加模型計算出土地綜合評價分值[1]:
S=∑ni=1WiAi
式中,S為綜合分數,W為第i個因素的權重;A為第i個因素加權前的單因素分值;n為參評因子數。
4.3.2將單元得分進行分等
得到綜合分值之后,利用重分類進行等級劃分。本文把每種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適宜性分為三等,分別為:一等(最適宜)、二等(中等適宜)、三等(不適宜)一等土地適宜性最強,一等土地是最適合的土地利用類型,二等土地為適宜性中等的土地,三等土地為適宜性最差的土地,不適合規劃為該土地利用類型。。得出林地、耕地以及濕地的適宜性分布圖(圖3、圖4、圖5)。
4.4適宜性評價結果分析
4.4.1林地適宜性評價結果分析
利用arcgis統計分析功能得出林地適宜性分等面積表(表3),結合林地適宜性分等圖可以看出林地最適宜分布在廢棄沉沙池的中部以及邊緣地區。其中林地一等適宜性土地的面積為116.42m2,占總面積的 57.07%。二等土地面積為56.20m2,占總面積的比重為27.46 %。其特點為一等類型的土地比重比較大,但是不適宜種植林地的土地也比較多。但是結合沉沙池土地利用現狀,由于砍伐現象嚴重以及林地內種類單一,還是會帶來一定的生態危險。
4.4.2耕地適宜性評價結果分析
根據耕地適宜性評價圖與耕地適宜性分等土地面積表(表4),耕地最適宜性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廢棄沉沙池的北部地區。其中耕地一等適宜性土地的面積為36.03m2,占總面積的 17.66%。二等土地面積為134.88m2,占總面積的比重為 66.12%。根據耕地適宜性圖,適合種植的耕地面積比較小,不適宜種植的耕地面積與不適宜植樹的林地面積比重相當。由于當地土壤以及外界環境條件的限制,使廢棄沉沙池耕地種植的難度加大,同時也有一定的風險,打擊了農民種植農作物的積極性,造成不良的影響。
4.4.3濕地適宜性評價結果分析
根據濕地適宜性評價圖與濕地適宜性分等土地面積表(表5),濕地最適宜性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廢棄沉沙池的中部以及南部地區。其中濕地一等適宜性土地的面積為91.07m2,占總面積的44.64 %。二等土地面積為109.63m2,占總面積的比重為53.74 %。不適宜規劃為濕地的三等土地所占比重非常小。基本上大部分土地都可以作為濕地。由于靠近引黃灌區引水比較方便而且受當地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制約,將濟南市廢棄沉沙池當作濕地來進行生態修復的可行性是比較大的。
5結語
本文通過對濟南廢棄沉沙池土地適宜性評價分析得出的結論有:耕地適宜性最強的土地面積比較少,大部分分布在沉沙池北部地區,受土壤因素的制約很大一部分土地不適合種植種作物。根據耕地適宜性圖可以看出,適合種植的耕地面積比較小,不適宜種植的耕地面積與不適宜植樹的林地面積比重相當。由于當地土壤以及外界環境條件的限制,使廢棄沉沙池耕地種植的難度加大,同時也有一定的風險,打擊了農民種植農作物的積極性,造成不良的影響。林地適宜性最強的土地分布在沉沙池中部以及西南部。其特點為一等類型的土地比重比較大,但是不適宜種植林地的土地也比較多。但是結合沉沙池土地利用現狀,由于砍伐現象嚴重以及林地內種類單一,還是會帶來一定的生態危險。濕地適宜性最強的土地分布在沉沙池的東南部,不適宜規劃為濕地的三等土地所占比重非常小。基本上大部分土地都可以作為濕地。由于靠近引黃灌區引水比較方便而且受當地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制約,將濟南市廢棄沉沙池當作濕地來進行生態修復的可行性是比較大的。
參考文獻:
[1] 周建飛,曾光明,黃國和,等.基于不確定性的城市擴展用地生態適宜性 評價[J].生態學報,2007,27(2):774~783.
[2] 俊英,胡遠滿,閆紅偉,等.基于景觀視覺敏感度的棋盤山生態旅游適宜性評價[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0,25(5):194~98.
[3] 郎根棟,郭俊理.太自山風景區生態環境質量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1(5):431~433.
[4] 海輝.王鵬謹,張麗麗.廬山風景區生態旅游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1):44~46.
[5] 徐永輝,陳文瑞.土地適宜性評價關鍵問題探討[J].莆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7(1):13~15.
Key words: Chengzi Village,Mengman Town;land consolidation;effect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11-0025-04
0 引言
土地整理泛指人們為了一定目的,對土地進行調整、安排和整治的生產實踐活動,是盤活存量土地、強化節約集約用地、適時補充耕地和提升土地產能的重要手段[1]。是一項涉及工程與技術、經濟與法律、行政與管理的系統工程,其實質是合理組織土地利用。土地整理是一項可以在不增加土地面積的前提下獲得巨大的土地利用效益的措施[2]。借助土地整理不僅滿足當代人對土地資源的要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要求構成危害;不僅保持質量狀態良好的土地數量,同時又為后代人創造良好的土地生態環境。土地整理過程中由于實行溝、渠、林、田、路、村的綜合規劃和治理,大大地改善了土地生態環境,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生態效益。
1 項目區概況分析
1.1 自然概況[3]
1.1.1 氣候條件
項目區屬熱帶、亞熱帶西南季風氣候區,冬暖夏涼,氣溫年差較小,日差較大,降水豐沛。項目區全年無霜期。年平均降雨量1357mm,相對濕度78%,雨量充沛。但降雨量時空分布不均,夏秋多雨,春冬干旱少雨。全年日照時數2210.1小時,太陽輻射量128.7千卡/平方厘米,全年≥10℃積溫4703.7℃,≥18℃積溫2132.9℃,屬光能較高地區。日溫差大,年溫差小有利于作物生長。災害性氣候主要為局部性洪、旱災害,風、霜發生頻率較小。
1.1.2 地形地貌
項目區位于勐滿壩子內,項目區地形平坦開闊,集中連片,地形坡度小于6°,屬平原地貌。項目區總體地勢東高西低、南北高中部低,海拔最高為870m,位于項目區東部;海拔最低為838m,位于項目區西部邊界附近。
1.1.3 土壤
項目區范圍內土壤主要為磚紅壤和水田內土壤經澈化形成水稻土;由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熱條件好,土體較為深厚,大于90cm,土壤質地好,自然肥力較高,其土地適合種植水稻、旱谷、玉米、豆類及茶、甘蔗等糧食和經濟作物。
1.1.4 水文與水文地質
項目區及其周邊地表水資源十分豐富,包括河流、水庫及箐溝,項目區的水流流向均呈東西向貫穿整個項目區。
項目區出露地層主要為花崗巖;地下水主要為巖層間孔隙水和裂隙水,分布在地表層、根系層和花崗巖層間,花崗巖中有泉水出露。
1.2 社會經濟概況
項目區位于勐海縣勐滿鎮境內,2012年,全鎮總人口5149戶20636人。少數民族主要是拉祜族、布朗族、傣族和哈尼族。漢占人口總數的11%。2012年,勐滿鎮農村經濟總收入561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722元[4];2012年耕地面積54567畝,其中:水田18743畝,旱地35824畝。農民人均占有耕地2.6畝。
1.3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1.3.1 土地利用現狀數量分析
根據勐海縣勐滿鎮土地調查結果顯示,2012年勐滿鎮轄區城子村土地總面積870.80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850.44公頃,占全村土地面積97.6%,是全村土地構成中的最大部分;建設用地面積6.76公頃,占全村土地面積的0.77%;未利用地面積13.61公頃,占全村土地面積的1.6%。見圖1。
1.3.1.1 農用地利用現狀分析
農用地包括耕地、園地、林地和其他農用地。耕地均勻的分布在整個村子。農用地利用結構見表1。從表1的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其他農用地的土地整理潛力較大,特別是田坎,這對于增加耕地面積,有效的利用土地,實現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具有較好的基礎。
1.3.1.2 建設用地利用現狀分析
建設用地類型包括農村宅基地和公路用地,建設用地總面積6.76公頃。建設用地結構如表2所示。
1.3.1.3 未利用地現狀分析
未利用類型包括荒草地和河流水面,未利用地占地13.60公頃,其中荒草地0.66公頃,占未利用地的0.08%,河流水面占地12.9公頃,占未利用地的1.57%。
1.3.2 土地開發利用程度
城子村的土地利用開發程度,可以通過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墾殖率[5]兩個指標來反映,項目區土地利用率為97.63%,土地墾殖率為83.20%。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項目區土地利用率和墾殖率較高,但由于田間基礎設施不配套,土地的耕作潛力未得到充分的發揮。因此,對項目區進行土地整理還有一定的潛力。
2 土地整理前后效果對比變化分析
2.1 地類變化分析
2.1.1 項目區用地整理前后變化分析
2.1.1.1 農用地變化分析
農用地總面積850.44公頃,占項目區土地總面積的97.66%。從表3看出,耕地和其他農用地變化幅度最大。
2.1.1.2 建設用地與未利用地變化分析
項目區內建設用地主要包括農村宅基地和公路用地。由于這次土地整理的重點主要是耕地,因此在此次土地整理中,農村宅基地和公路用地在整理前后并沒有發生變化。見表4。
項目區內未利用地包括荒草地和河流水面。在土地整理前后,主要是將荒草地整理為可利用的土地,對于河流水面,主要是將其作為農田灌溉的源頭,因此,河流水面的占地面積并沒有發生變化。見表5。
2.1.2 新增耕地來源分析
項目區新增耕地潛力主要來自于對項目區內現有土地的整理,擬開發整理總面積850.14公頃。
MZ=(1-R1)×(M1-M2)+(R1-R2)×M
公式中:Mz―整理后凈增耕地面積;M―待整理區的原耕地面積(為現狀耕地面積與田坎面積之和);R1―規劃前的待整理區田埂系數;R2―規劃后的田埂系數;M1―待整理區非耕地地類的面積(主要為現狀溝渠、道路占地);M2―待整理區整理后必須保留的非耕地地類面積(根據規劃后農田水利工程、田間道路工程占地進行測算得到)。
2.2 布局變化分析
通過對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水資源狀況等因素進行分析后,按《土地開發整理標準》(TD/T1011-1013-2000),項目區旱地統一規劃利用為水田和水澆地[6]。同時,根據項目區的地形(平緩)以及當地耕作要求和習慣,項目區開發后平整為水田和水澆地。
綜合項目區的實際情況,項目區的灌溉排水設計成形似“豐”字形的灌排體系[8]。現狀圖和規劃圖見圖2。
2.3 耕地質量變化分析
耕地質量變化通過對耕地的自然質量等、利用等、經濟等的計算來反映耕地質量在規劃前后的變化情況[12]。根據農用地等別計算公式以及云南省勐海縣農用地分等成果,計算出項目區土地整理后耕地等別和查出項目區現狀農用地的等別范圍,見表7。
根據云南省勐海縣農用地分等成果,查出項目區現狀農用地的等別范圍,詳見表8。
2.4 效益變化分析
2.4.1 社會效益變化分析
項目實施后,在項目區內建立起健全的農田灌溉系統,完善的田間道路網絡,大幅度提高土地的產出率以及耕地復種指數,并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積。社會效益十分明顯。
2.4.2 經濟效益變化分析
①項目實施增加的產值測算。以項目區最適宜種植的3種農作物(水稻、土豆和東升瓜)為例,分析規劃區通過土地整理產生的經濟效益。詳見表9。
規劃前后進行比較,規劃后每年的總產值2403.16萬元,比規劃前增加了471.28萬元,規劃后新耕地面積為40.18公頃,成本投入按12000元/公頃(大春:6750元/公頃,小春5250元/公頃)計算,扣除所增加成本投入后增加產值382.02萬元。土地整理項目總投入資金2489.31萬元,項目實施后年總產值2403.16萬元,年凈增產值382.02萬元。
加上1年的建設期,項目的靜態投資回收期為8年。
2.4.3 生態效益變化分析
生態效益的變化通過綠色植被覆蓋率和土地墾殖率兩個指標在規劃前和規劃后的變化來分析生態效益的變化。綠色植被覆蓋率為:
上述兩個指標的增加,保證了土地的透水性,提高了土地肥力,對生態環境、耕地的保護和改善有著極大的作用,為土地資源的良性可持續利用奠定基礎。
3 土地整理后對區域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研究
關鍵詞:優質耕地,二調,基本農田,土地利用
Abstract: This paper sets out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Guangxi high-quality arable land survey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and technology roadmap for high-quality arable land survey;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cess;careful parsing of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eps of the high-quality arable land survey project in Guangxi; Finally,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gives a solution of measures to give the majority of peers to bring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high-quality arable land, two tone, basic farmland, land use
中圖分類號:S2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耕地是土地的精華,是人們獲取糧食及其他農產品不可替代的生產資料。然而隨著城鎮工業的擴展,建設用地需求呈現強勁的增長態勢,勢必占用更多的優質耕地和基本農田。為進一步保護優質耕地,有效保障農業產業化科學發展用地需求,促進土地資源節約、高效利用,按照廣西國土資源廳的工作部署,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優質耕地調查工作,全面、準確掌握全市優質耕地的數量、現狀及分布情況,為下一步將平原、盆地、谷地等區域內的優質耕地劃為永久性基本農田提供基礎數據。
將集中連片性概念納入基本農田保護空間規劃中有助于實現耕地的“優質集中”管理,并引入能夠衡量和判定耕地集中連片的方法,力求判斷出優質連片耕地的空間分布,從而將高質量、集中連片的耕地劃人基本農田保護空間規劃中。在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中體現耕地集中連片的原則,具有以下優點:(1)將優質集中連片的耕地劃入基本農田,可以保護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2)可以優先規劃和開發劣質且集中的地塊,降低農用地流轉過程中的審批和博弈成本;(3)有利于多戶農民聯合,為實現規模農業提供可能性;(4)有利于控制耕地的面源污染[1-2]。
1 調查內容與技術路線
優質耕地是指坡度小于15°、有效土層厚度大于50cm、排灌條件較好、面積相對較大,較平坦地區地塊面積在10公頃以上的耕地;若地形坡度大于15°、已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灌溉水源有保證,且田面寬度較大、土壤肥力較好的梯田,也可考慮列入優質耕地的范圍。
1.1 調查內容
根據耕地的地形坡度、地類、集中連片度、土壤肥力、排灌設施等條件,調查優質耕地的數量、質量、分布、權屬等情況[3]。
1.2 技術路線
充分利用第二次土地調查、坡度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資料信息,應用地理信息技術和遙感技術,采用內業預判與外業核查結合的方式,查清優質耕地的數量、分布和利用狀況等,并建立數據庫,進行數據匯總和圖件編制。
2 項目實施流程
廣西優質耕地調查項目的實施的總體流程圖如下:
圖1 廣西優質耕地調查項目的實施的總體流程圖
廣西優質耕地調查項目的流程分以下幾個方面:(1)做好工作準備,準備好優質耕地調查項目所需要的資料與二調矢量成果;(2) 分析收集好的矢量成果,把符合條件的優質耕地區提取出來;(3) 根據各分析數據成果制作外業調查工作底圖;(4)攜帶外業調查工作底圖到實地調查;(5)內業分析外業調查回來的成果,整理好調查數據;(6)將調查數據入庫及匯總;(7)成果輸出。
3 實施步驟
3.1 調查底圖制作需收集的資料
(1). 第二次土地調查1:1萬土地利用現狀圖;
(2). 第二次土地調查1:1萬坡度圖;
(3).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
3.2 內業數據處理和工作底圖制作
(1). 將土地利用現狀數據中的“DLTB”圖層與坡度圖進行疊加,提取坡度小于15°的耕地及可調整地類(僅指可恢復為優質耕地的可調整地類)。其中,若存在坡度大于15°,但是具備灌溉條件、土壤肥力較好的梯田也應提取出來。
(2). 內業預判
根據正射影像圖,將地面較為平整、面積相對較大,且灌溉設施較完善的耕地初步確定為優質耕地圖斑。
(3). 將集中連片的耕地及可調整地類作為初步確定的優質耕地區塊,并對區塊按照七位編碼原則進行編號,前四位為YZGD,后三位為區塊流水號。
(4). 編制外業調查底圖
將初步確定的優質耕地區塊的矢量數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允許建設區、有條件建設區范圍界線以及低丘緩坡區塊范圍線,疊加到1:1萬正射影像圖中,形成外業調查底圖。
3.4 外業實地調查
本次外業調查主要是對內業所提取的優質耕地進行外業核實,重點核實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允許建設區、有條件建設范圍以及低丘緩坡區塊范圍內的優質耕地區塊。查清優質耕地的地形坡度、土層厚度、排灌條件、種植主要作物以及作物產量等情況。
在進行外業核實時,每個優質耕地區塊拍攝不少于2張不同角度的實地照片,照片拍攝注意選位,盡量選擇能夠體現其地理位置的地點進行拍攝,盡可能采用廣角拍攝,遠景近景結合,力求全面反映調查區塊的地形地貌及利用情況。
3.5 優質耕地分析確定
根據外業調查情況,將外業調查區塊中地形坡度大于15°、土層厚度不足1m、表層質地為礫質地、無排灌系統和種植速生桉等破壞耕作層作物、農作物產量低下的耕地剔除,不再作為優質耕地。
3.6 數據入庫及匯總
以縣為單位,將確定的優質耕地,建立優質耕地要素圖層,添加到第二次土地調查數據庫中,按照地類、坡度級別,對優質耕地進行面積統計匯總。
3.7 調查分析報告編寫
按照以下調查報告提綱,編寫XX縣優質耕地調查評價報告。
(1). 區域基本情況
主要從區位條件、社會經濟狀況、自然條件、地形地貌、氣候、土壤等介紹本區域基本情況。
(2). 優質耕地現狀分析
可從優質耕地數量結構、空間分布特征、耕地利用存在的問題等方面進行闡述。
土地既是珍惜的資源,又是特殊的資產,土地的基本性質決定了土地問題始終是事關我國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和政治穩定的重大問題。隨著準格爾旗人口的持續增長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土地與人口、土地與農業、土地與市場、土地與發展、土地與環境、土地與法制、土地與社會穩定等的問題和矛盾日益突出,合理利用土地是關鍵。本文以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為研究對象,在分析準格爾旗2003年到2013年各類土地利用的數量及結構變化的基礎上,應運土地利用現狀分析的知識,闡述準格爾旗近年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針對這些問題所提出的可行性對策,對以后準格爾旗合理利用土地提供重要的參考,希望對準格爾旗以后經濟的發展能有幫助。
關鍵詞:
準格爾旗;土地資源;利用現狀;問題與對策
1.研究區概況
準格爾旗位于西南部,鄂爾多斯市東端,地處共和國蒙、晉、陜和內蒙古呼、包、鄂兩個“金山角”核心地帶,地理坐標東經110°05′~111°27′,北緯39°16′~40°20′,旗境南北長116.5公里,東西寬115.2公里,總面積7544.666平方公里。全旗共轄1個蘇木,2個鄉,6個鎮,3個嘎查,156個村,20個社區,設1個省級開發區,1個新區。總人口約37.5萬。
2.研究區土地利用分析
2.1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根據2013年準格爾旗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顯示,準格爾旗土地總面積為755078公頃。全旗耕地面積約為76100公頃,人均耕地0.25公頃,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10.1%;園地總面積約為303公頃,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0.04%;林的總面積約為220447公頃,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29%;草地總面積約為393679公頃,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52.1%;建設用地總面積約為18540,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2.5%;交通用地總面積約為8780公頃,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1.2%;水域總面積約為19273公頃,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2.6%;其他土地的總面積約為17954公頃,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2.4%。
2.2土地利用變化分析
2.2.1土地利用的數量變化土地利用動態度可定量描述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的速度,它對描述土地利用變化的區域差異和預測未來土地利用變化趨勢都具有積極的作用。單一土地利用類型動態度可反映區域一定時間范圍內某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變化情況,公式表達為:k=(Ub-Ua)/Ua×1/T×100%式中:Ua、Ub分別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T為研究段長。K為研究時段內某一土地利用類型的年變化率。根據上述公式計算出準格爾旗土地利用8種類型的年變化率如表2,10年間各類用地變化率分別耕地-3.2%、園地-7.5%、牧草地-0.2%、交通用地7.9%、林地5.2%、建設用地7.2%、其他土地-5.9%、水域-2.5%。土地利用類型在數量上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變化最明顯的是隨著其他土地的減少,林地地面積快速增加,耕地的面積不斷減少,而且仍有持續減少的趨勢。
2.2.2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分析土地利用結構系指國民經濟各部門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關系的總和,是各種用地按照構成方式的集合。土地利用結構是客觀存在的,它伴隨著土地利用活動而產生,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問題在于分析其合理性。土地利用結構的合理性集中表現為其綜合效益最大化。準格爾旗2003~2013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如表3,分析表3,10年間耕地、其他土地、園地、牧草地、水域都有減少,其中耕地減少量最大,其它土地利用類型占比均有增加,尤其是林地,共增加了10.5百分點。農業用地、建設用地和其他土地比例由2003年41.8∶1∶3.2變為2013年的38∶1.5∶1,說明隨著經濟的發展,10年間農業用地總體上有所減少,而其他土地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利用。農林牧用地比例由2003年的1∶1.2∶3.4變為2013年的1∶2.9∶5.2,在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生態重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研究區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3.1后備土地資源嚴重不足,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準格爾旗屬典型的丘陵山區,水土流失非常嚴重,土地利用率低,其他土地質量相對較差,開發難度大、成本高。同時,若從生態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防洪安全的角度考慮,在開發利用條件較好的土地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不適宜開發利用。因此,就耕地后備資源而言,準格爾旗沒有多少可利用的土地。與此同時,準格爾旗人口多,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歷來比較突出。城鎮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各類工業項目建設占用了部分耕地,加上生態環境的建設,特別是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外出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多,梁峁地區的農民從事單一農業生產已遠遠不能滿生產生活的需要,所以造成一部分采礦區、山區的農民棄耕現象比較嚴重,造成全旗耕地面積的減少。
3.2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需適度調整近年來通過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生態建設和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林牧用地結構由2003年的1∶1.2∶3.4變為2013年的1∶2.9∶5.2,土地利用結構發生了較明顯的變化。但仍然存在耕地減少現象,森林覆蓋率低,森林覆蓋率僅為29.2%;在非農業用地中,交通用地所占比重小,僅為1.16%,不能滿足經濟日益發展的需要。
3.3農業用地集約化水平較低,生產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準格爾旗的農業雖然從傳統的低產、低質、低效農業逐漸轉變為高產、高質、高效的“三高”農業,并逐步向規模經營、專業化發展,但由于受比較效益的影響,農民對農業的重視程度不高、投入不多、集約利用程度不高,真正實現高效開發、集約經營的還不多。對農業用地,尤其是耕地、牧草地和林地的利用主要仍是分戶零星經營,人工勞作、機械化水平不高,存在經營分散、粗放和現代化水平低等問題。土地潛力沒有被充分挖掘和發揮,土地的生產水平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農用地的生產水平與開發效益上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3.4土地自然生產潛力下降,土地環境污染較嚴重在農業用地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土地使用者缺乏長遠意識,重經濟效益,輕生態效益,重產出、輕投入,重利用、輕保護等現象比較突出。同時,隨著城鎮規模的擴大,工業的發展尤其是工礦企業的興起,廢氣、廢水、廢渣直接或間接地進入土地利用環境,加上化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對當地的大氣、水、土壤等土地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另一方面,隨著人口的增加,生活垃圾的增多,也給周圍的土地環境帶來壓力。所有這些,均危及當地的資源與環境安全,對全旗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一定的威脅。
4.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
4.1保障科學合理的建設用地根據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客觀需求,合理確定建設用地規模,并做出總體安排,進一步強化規劃的整體調控作用。建立和完善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的激勵機制,加大存量建設用地挖潛力度。合理調控城鎮工礦用地增長規模和時序,引導城鄉協調發展,統籌安排、科學配置各類基礎設施用地。實行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政策,穩步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治,不斷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結構,改變布局分散、粗放低效的用地現狀,提高建設用地整體配置與保障能力。
4.2統籌各業各類用地確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積極開展基本農田整理,提高耕地質量,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統籌林地、園地、牧草地及其他農用地,進一步優化用地結構,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發展。合理城鄉建設用地,按照扎實穩步地推進城鎮化新農村建設,保障城鄉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用地,優化建設布局,不斷提高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適度開發未利用地資源,拓展建設用地空間,保障農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4.3大力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堅持內涵挖潛為主,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引導農村居民點、產業用地相對集中布局,規范發展,促進基礎設施的優化整合與區域共享。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各類廢棄地再利用,實施“低效、高耗能”產業的優化升級與限制供地政策,完善土地利用評價體系。鼓勵農村居民點內閑置建設用地的使用權依法流轉,大力推進城區改造,盤活各類閑置土地,提高城鎮土地再利用率。規范建設用地的置換,促進建設用地內部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形成合理的用地規模、結構與布局,實現用地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轉變”。
4.4保護和改善土地生態環境遵循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原則,統籌土地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有效控制人類活動對自然的損害,充分發揮土地利用的生態環境效益,促進生態環境良性發展。充分發揮各類農用地和未利用地的生態功能,嚴格控制生態環境敏感區域非農業建設的用地開發強度。在生態環境有重大缺失和生態敏感區域,有針對性地安排生態建設工程用地,促進退化生態系統的修復與重建。通過開展土地復墾、優先安排生態建設和移民搬遷用地,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加強礦區生態環境保護、監督和治理。促進以灌草為主、灌草喬相結合的生態防護體系建設。減少形成污染源的工業活動用地,預防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內蒙古準格爾旗全國第二次土地調差成果報告書2011.
[2]王萬茂.《土地利用規劃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6月)9-1165.
[3]歐名豪.《土地利用管理》(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1-5.
[4]蔡運龍.土地結構分析的方法與應用.地理學報.
[5]林培.土地資源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1996,150-160.
關鍵詞:準格爾旗;土地資源;利用現狀;問題與對策
1. 研究區概況
準格爾旗位于西南部,鄂爾多斯市東端,地處共和國蒙、晉、陜和內蒙古呼、包、鄂兩個“金山角”核心地帶,地理坐標東經110°05′~111°27′,北緯39°16′~40°20′,旗境南北長116.5公里,東西寬115.2公里,總面積7544.666平方公里。全旗共轄1個蘇木,2個鄉,6個鎮,3個嘎查,156個村,20個社區,設1個省級開發區,1個新區。總人口約37.5萬。
2. 研究區土地利用分析
2.1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根據2013年準格爾旗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顯示,準格爾旗土地總面積為755078公頃。全旗耕地面積約為76100公頃,人均耕地0.25公頃,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10.1%;園地總面積約為303公頃,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0.04%;林的總面積約為220447公頃,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29%;草地總面積約為393679公頃,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52.1%;建設用地總面積約為18540,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2.5%;交通用地總面積約為8780公頃,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1.2%;水域總面積約為19273公頃,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2.6%;其他土地的總面積約為17954公頃,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2.4%。
2.2 土地利用變化分析
2.2.1 土地利用的數量變化
土地利用動態度可定量描述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的速度,它對描述土地利用變化的區域差異和預測未來土地利用變化趨勢都具有積極的作用。單一土地利用類型動態度可反映區域一定時間范圍內某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變化情況,公式表達為:
k=(Ub-Ua)/Ua×1/T×100%
式中:Ua、Ub分別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T為研究段長。K為研究時段內某一土地利用類型的年變化率。
根據上述公式計算出準格爾旗土地利用8種類型的年變化率如表2,10年間各類用地變化率分別耕地-3.2%、園地-7.5%、牧草地-0.2%、交通用地7.9%、林地5.2%、建設用地7.2%、其他土地-5.9%、水域-2.5%。土地利用類型在數量上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變化最明顯的是隨著其他土地的減少,林地地面積快速增加,耕地的面積不斷減少,而且仍有持續減少的趨勢。
2.2.2 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分析
土地利用結構系指國民經濟各部門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關系的總和,是各種用地按照構成方式的集合。土地利用結構是客觀存在的,它伴隨著土地利用活動而產生,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問題在于分析其合理性。土地利用結構的合理性集中表現為其綜合效益最大化。
準格爾旗2003~2013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如表3,分析表3,10年間耕地、其他土地、園地、牧草地、水域都有減少,其中耕地減少量最大,其它土地利用類型占比均有增加,尤其是林地,共增加了10.5百分點。農業用地、建設用地和其他土地比例由2003年41.8∶1∶3.2變為2013年的38∶1.5∶1,說明隨著經濟的發展,10年間農業用地總體上有所減少,而其他土地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利用。農林牧用地比例由2003年的1∶1.2∶3.4變為2013年的1∶2.9∶5.2,在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生態重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 研究區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3.1 后備土地資源嚴重不足,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準格爾旗屬典型的丘陵山區,水土流失非常嚴重,土地利用率低,其他土地質量相對較差,開發難度大、成本高。同時,若從生態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防洪安全的角度考慮,在開發利用條件較好的土地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不適宜開發利用。因此,就耕地后備資源而言,準格爾旗沒有多少可利用的土地。
與此同時,準格爾旗人口多,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歷來比較突出。城鎮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各類工業項目建設占用了部分耕地,加上生態環境的建設,特別是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外出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多,梁峁地區的農民從事單一農業生產已遠遠不能滿生產生活的需要,所以造成一部分采礦區、山區的農民棄耕現象比較嚴重,造成全旗耕地面積的減少。
3.2 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需適度調整
近年來通過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生態建設和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林牧用地結構由2003年的1∶1.2∶3.4變為2013年的1∶2.9∶5.2,土地利用結構發生了較明顯的變化。但仍然存在耕地減少現象,森林覆蓋率低,森林覆蓋率僅為29.2%;在非農業用地中,交通用地所占比重小,僅為1.16%,不能滿足經濟日益發展的需要。
3.3 農業用地集約化水平較低,生產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準格爾旗的農業雖然從傳統的低產、低質、低效農業逐漸轉變為高產、高質、高效的“三高”農業,并逐步向規模經營、專業化發展,但由于受比較效益的影響,農民對農業的重視程度不高、投入不多、集約利用程度不高,真正實現高效開發、集約經營的還不多。對農業用地,尤其是耕地、牧草地和林地的利用主要仍是分戶零星經營,人工勞作、機械化水平不高,存在經營分散、粗放和現代化水平低等問題。土地潛力沒有被充分挖掘和發揮,土地的生產水平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農用地的生產水平與開發效益上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3.4 土地自然生產潛力下降,土地環境污染較嚴重
在農業用地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土地使用者缺乏長遠意識,重經濟效益,輕生態效益,重產出、輕投入,重利用、輕保護等現象比較突出。 同時,隨著城鎮規模的擴大,工業的發展尤其是工礦企業的興起,廢氣、廢水、廢渣直接或間接地進入土地利用環境,加上化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對當地的大氣、水、土壤等土地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另一方面,隨著人口的增加,生活垃圾的增多,也給周圍的土地環境帶來壓力。所有這些,均危及當地的資源與環境安全,對全旗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一定的威脅。
4. 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
4.1 保障科學合理的建設用地
根據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客觀需求,合理確定建設用地規模,并做出總體安排,進一步強化規劃的整體調控作用。建立和完善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的激勵機制,加大存量建設用地挖潛力度。合理調控城鎮工礦用地增長規模和時序,引導城鄉協調發展,統籌安排、科學配置各類基礎設施用地。實行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政策,穩步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治,不斷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結構,改變布局分散、粗放低效的用地現狀,提高建設用地整體配置與保障能力。
4.2 統籌各業各類用地
確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積極開展基本農田整理,提高耕地質量,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統籌林地、園地、牧草地及其他農用地,進一步優化用地結構,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發展。合理城鄉建設用地,按照扎實穩步地推進城鎮化新農村建設,保障城鄉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用地,優化建設布局,不斷提高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適度開發未利用地資源,拓展建設用地空(下轉148頁)(上接111頁)間,保障農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4.3大力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堅持內涵挖潛為主,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引導農村居民點、產業用地相對集中布局,規范發展,促進基礎設施的優化整合與區域共享。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各類廢棄地再利用,實施“低效、高耗能”產業的優化升級與限制供地政策,完善土地利用評價體系。鼓勵農村居民點內閑置建設用地的使用權依法流轉,大力推進城區改造,盤活各類閑置土地,提高城鎮土地再利用率。規范建設用地的置換,促進建設用地內部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形成合理的用地規模、結構與布局,實現用地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轉變”。
4.4 保護和改善土地生態環境
遵循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原則,統籌土地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有效控制人類活動對自然的損害,充分發揮土地利用的生態環境效益,促進生態環境良性發展。
充分發揮各類農用地和未利用地的生態功能,嚴格控制生態環境敏感區域非農業建設的用地開發強度。在生態環境有重大缺失和生態敏感區域,有針對性地安排生態建設工程用地,促進退化生態系統的修復與重建。通過開展土地復墾、優先安排生態建設和移民搬遷用地,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加強礦區生態環境保護、監督和治理。促進以灌草為主、灌草喬相結合的生態防護體系建設。減少形成污染源的工業活動用地,預防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 內蒙古準格爾旗全國第二次土地調差成果報告書 2011.
[2] 王萬茂.《土地利用規劃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6月)9-11 65.
[3] 歐名豪.《土地利用管理》(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1-5.
[4] 蔡運龍.土地結構分析的方法與應用.地理學報.
關鍵詞 縣級城鎮 土地資源 管理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F293.2 文獻標識碼:A
1土地資源管理的概念
土地資源管理是指國家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法律、技術方法,為提高土地利用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維護在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調整土地關系,監督土地利用,而進行的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等綜合性活動。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進行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和評價;確定土地利用目標和方法;進行土地需求量預測和土地適宜性評價;確定各部門、各地區的用地規模;協調用地關系,提出各級土地利用結構的指導性規劃指標和調整方向;確定各類用地的控制性指標進行土地利用分區;確定土地用途,包括每個地塊的用途和利用方式,確定重點工程與設施的布局;制定實施規劃的政策和措施。其核心內容是實行總量調控和用途管制,有效保護耕地和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農用地,嚴禁隨意用地。
2縣級城鎮土地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2.1耕地銳減,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近幾年,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鄉鎮企業的突起,居民點及建設用地的逐年增多,大量耕地被破壞和占用,使耕地總量和人均量呈減少態勢。另一方面,在現行經濟體制下,由于土地用于城市和工業發展的經濟收益明顯高于農、林、牧業,所以以經濟效益指導土地利用,必然使土地不斷轉向高收益的用途,比較利益的存在是耕地不斷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2.2土地利用缺乏有效保護,生態質量不斷下降
由于人們在土地利用中保護意識淡薄,造成生態環境破壞,以及一些歷史上土地管理政策失調,造成土地墾殖過度,森林過伐,森林覆蓋率大幅度下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土地質量不斷下降。
2.3土地管理措施不力,浪費土地現象嚴重
城鎮建設外延擴展快,內涵潛力挖掘不夠,用地容積率低,而且功能分區和布局不盡合理,致使存在一些亂占濫用土地的現象。另外,土地管理措施不力,不能有效地保護土地。土地規劃和計劃管理不力,集體土地流轉缺乏嚴格的管理措施。比如說交通建設用地,每年都有大量的土地改建為交通用地,由于規劃的不合理,存在許多道路拓寬的現象,而這種是建立在房屋拆遷的基礎上的,既耗費了人力,又浪費了財力,并且導致某些道路不能均衡合理利用,年久失修,浪費了大量的土地。
3加強縣級城鎮土地資源管理的對策
3.1切實保護耕地,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要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首先應協調農業用地與非農業用地的關系,應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太谷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確定不同區域土地開發利用方向。通過實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抑制建設用地的擴展規模及其用地的不合理性和盲目性,盡可能對城鄉交錯帶耕地實行特殊的保護。控制城市外延規模,對于城市發展所必須占用的土地,應當制定計劃,控制土地的供應量,分階段釋放。合理安排鄉鎮企業建設用地;建設工業小區,集約利用現有土地以減少對耕地的繼續占用。增加耕地的投入,推廣新品種,興修水利設施;加強耕地改造,推行糧食、經濟、飼料作物三元一體化種植,提高土地的產出率,減少耕地需求壓力,確保基本農田,保持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
3.2大力開展宣傳教育,強化土地利用者的環保意識
要強化土地利用者的環保意識,首先,應從宣傳教育入手,提高人民素質,樹立正確的土地觀念,增強全民土地資源的憂患意識,形成一種“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自覺行為;其次,要通過宣傳教育,樹立土地利用的價值觀念,提高人們對土地資源經濟價值的認識。只有意識到土地資源的價值,才能在土地利用過程中自覺按價值規律辦事,形成節約用地,保護土地資源的良好風尚。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土地資本作為一種投入要素,其價格變化將會影響土地利用者的行為方式。當環境要素作為一項投入成本時,土地利用者就會重視環境保護,重視土地資源的生態價值,從而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3.3加強土地法制教育宣傳,加大執法力度
隨著經濟的發展,土地資產數量逐步顯現并不斷升值,土地違法案件、土地權屬糾紛也頻繁發生。因此,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顯得尤其重要。特別是修訂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有許多新內容涉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應經常組織宣傳教育,掀起學法風潮,使人人能知法、守法、用法。對于既成事實的違法用地,規劃、國土、建設、房管等部門必須從維護整體利益出發,嚴格依照法律法規聯合執法,認真開展清查處理,符合規劃的,可采取酌情處罰、補辦手續等辦法予以確權登記發證,不符合規劃的要堅決予以拆除。
參考文獻
[1] 姚華軍,丁鋒,李新玉.淺議我國國土資源利益分配問題[J].中國地質礦產經濟, 2000(04).
[2] 梁慧穩.從土地資源的特點看土地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的作用[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1(04).
一、工作任務
總結評價上一輪規劃的實施情況,開展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中土地利用的重大戰略問題研究,分析全縣土地利用現狀和土地開發利用潛力,核定土地利用現狀數據,開展土地利用專項規劃編制工作,提出規劃期間土地利用的目標和原則,按照上級下達的規劃控制指標,確定全縣土地利用結構,科學劃分土地利用區域,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的產業空間布局;確定重點工程建設項目用地;提出保障規劃實施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規劃管理信息系統。
規劃修編以年為規劃基期年,2010年為近期目標年,2020年為規劃目標年。規劃范圍為本縣行政管轄范圍內的全部土地。
二、資料收集
收集具有真實性、現實性和權威性的資料,是做好規劃編制工作的前提條件。
(一)基本要求
1.資料應采用政府統計部門和主管部門核準的資料,以確保資料的可靠性。
2.資料數據統一采用國際標準單位,小數點后保留2位小數。
3.收集從年至今能滿足近10年有關分析評價所需資料。
(二)主要內容
1.經濟社會基礎資料
在縣發改局、統計局、國土資源局、建設局、交通局、水利局、林業局、農業局、規劃局、計生委、旅游局等相關部門收集經濟社會發展資料。
2.現狀資料
收集各有關部門行業土地利用、區域劃分、產業空間布局的現狀資料及現狀圖。
3.規劃及專項調查資料
收集人口發展預測、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年年各部門中長期規劃及行業用地、區域劃分、空間布局的規劃資料,尤其注意收集重點項目、重點區域的規劃資料和相關的規劃圖件。
三、分析與預測
(一)資料整理
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匯總,分析資料的真實性、現實性和權威性,對主要的綜合性數據,要形成電子版本,便于參與專項規劃編制的各單位互通信息、數據共享。
(二)用地現狀分析評價
1.分析評價自年以來土地利用的總規模、結構布局、重點項目建設與實施和用地總量增減變化情況。分析效益增量與用地增量之間關系,年均用地增加量等。
2.分析土地利用投資強度、土地利用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和土地利用單位面積產量、產能、產值與稅收效益,以及各類型用地單位產值占地面積,并與國內外進行橫向對比分析,對建國以來的歷史數據進行縱向對比分析。
3.從土地利用現狀情況,全面分析土地利用在投資強度、利用率、利用效益和土地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產生問題的原因。
(三)指標預測
1.分析趨勢
根據規劃區域內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土地利用狀況,預測規劃期內用地的規模及遠景發展趨勢。
2.預測依據
指標預測的依據包括縣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上級相關規劃目標、相關行業“十一五”規劃、各部門專業性建設項目用地定額標準等。
3.預測原則
規劃指標的預測要依據定額標準進行。采用標準要充分考慮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在同一取值范圍內盡可能取下限值。
行業用地指標預測應充分與其他相關部門行業規劃相協調,避免重復建設項目用地。對多部門共同利用、可能產生重復統計的面積,要提出協調的意見和建議。
4.預測方法
(1)人口預測。人口規模的預測主要有自然增長法和回歸分析法;城鎮人口預測主要有勞動力平衡法和單因素分析法。
(2)用地預測。城鄉居民點建設用地預測主要有總體平衡法、人均定額指標控制法和回歸分析法;獨立工礦用地預測主要有用地定額法;交通、水利用地預測根據其行業標準,采用用地定額指標法;建設用地需求量預測要根據《湖南省國土資源廳關于修訂〈建設用地定額〉指標(試行)的通知》(湘國土資發〔〕26號)的相關規定和行業標準進行。
(3)其他預測方法。指標預測還應進行縱向和橫向對比分析。縱向為對本行業用地的歷史數據進行分析,找出用地變化趨勢規律,測算規劃期間的用地需求;橫向與國內相似縣份進行比較,分析在同等經濟水平下的用地需求量。
5.預測結果可行性分析
要對規劃指標預測結果進行可行性分析,從資金保障、區位條件、資源容量、生態保護等方面進行可行性分析。
四、專題研究與專項規劃
(一)專題研究
1.專題設置
根據工作方案要求,本次總體規劃共設置4個重大問題專題研究:
(1)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實施評價;
(2)縣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研究;
(3)縣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和布局研究;
(4)縣土地利用與生態建設協調發展研究。
以上專題均由湖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承擔。
2.專題研究內容
專題研究內容根據省國土資源廳和市國土資源局有關文件要求確定。
3.專題研究成果
專題研究成果由專題研究報告、圖件、附表組成。
(二)專項規劃
1.專項規劃及承擔單位
根據縣實際情況,共設置12個專項規劃:
(1)縣開發園區用地規劃,由縣發改局、工業園負責;
(2)縣城鎮建設用地規劃,由縣規劃局負責;
(3)縣城鄉居民點建設用地規劃,由縣規劃局、新村辦負責;
(4)縣交通用地規劃,由縣交通局、公路局負責;
(5)縣水利設施用地規劃,由縣水利局負責;
(6)縣電力行業用地規劃,由水電責任公司和郴電國際分公司負責;
(7)縣耕地及基本農田保護規劃,由縣國土資源局負責;
(8)縣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由縣國土資源局負責;
(9)縣農業用地規劃,由縣農業局、畜牧局負責;
(10)縣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由縣林業局負責;
(11)縣自然保護區規劃,由縣林業局負責;
(12)縣旅游用地規劃,由縣旅游局負責。
2.專項規劃的內容要求
(1)基本要求
各專項規劃主要內容:①明確規劃指導思想、戰略目標和規劃原則;②對用地數量和結構在全縣各鄉鎮進行分解;③結合部門“十一五”規劃的相關內容,確定土地利用區域及空間布局,明確土地用途管制要求;④提出行業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目標和提高土地產出效率措施;⑤明確本行業用地生態保護及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的措施和辦法;⑥明確重點項目的數量、各項目的用地面積、結構和空間布局;⑦提出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2)其他要求
①縣城鎮建設用地規劃應分析全縣城鎮體系發展歷史、布局和區域基礎,剖析全縣城鎮用地現狀及存在問題;按照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要求,確定全縣城鎮體系的等級規模結構和空間分布,預測確定縣城及其他建制鎮和重點集鎮建設用地控制規模,提出城鎮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的主要途徑,制定規劃的實施保障措施。②城鄉居民點建設用地規劃應把握全縣城鎮體系規劃要點,明確城鎮村各級用地總規模,以大比例尺圖件明確縣城及其他建制鎮和重點集鎮建設用地控制規模和空間布局,提出建設新農村用地調整的原則、方針、步驟和優化村莊布局方案。③水利設施用地規劃應對全縣水土流失現狀和演變的趨勢進行分析,對預防整治水土流失的任務做出安排,明確水土保持監管和保護的地區和項目。④土地開發整理規劃應對上輪規劃實施以來土地開發整理工作取得的效果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對耕地后備資源及開發整理潛力進行分析;對各地區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的能力和異地補充平衡提出方案。⑤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應提出全縣在規劃期內的生態退耕目標與地區分布,劃分林業用地功能區,提出林業用地各功能區的管制規則;⑥農業用地規劃應提出規劃期內畜牧、水產、園地的用地總規模與地區分布,提出園地、養殖水面、牧草地的重點建設項目用地及區域布局,制定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3.專項規劃成果要求
專項規劃成果包括規劃文本、規劃說明、規劃圖件和規劃數據集。
專項規劃文本一般采用章節格式,要求語言精練,表述清楚,依據充分,分析透徹,重點突出,資料準確,數據齊全,方案可行;各專項規劃的基本內容應當有準確的現狀分析,明確的指導思想,合理的規劃目標和指標,有切實可行的結構調整方案、用地布局方案及切實的保障措施。
專項規劃說明一般采用章節格式,內容包括規劃編制的工作過程、規劃采用基礎數據的來源、規劃中重大問題的解決辦法、規劃用地指標的預測方法和依據、規劃目標確定的依據、上級規劃落實情況、土地用途管制規則確定的原則與依據和與其他規劃協調的情況等內容。
規劃圖件一般應包括行業土地利用現狀圖件和行業土地利用規劃圖,必要時可補充相關專題圖件。規劃圖件編制應達到行業技術規范標準并符合土地利用專項規劃圖件的要求。
規劃數據集主要由行業發展現狀數據、相關基礎數據、規劃成果數據等構成。
五、總體規劃大綱編制
(一)編制要求
1.綜合專題研究的成果。將前期工作階段中重大問題的研究結論進行匯總和綜合,作為編制規劃大綱的基礎和依據,在此基礎上結合縣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形成全縣土地利用戰略的總體思路。
2.匯總專項規劃的初步成果。主要是對各行業、各部門的用地需求進行協調平衡,形成土地利用規劃初步方案。
3.初步落實上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控制指標。根據郴州市規劃要求,對分配到我縣的各項指標進行分解并具體落實。
4.落實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特別是需要在土地利用方面實施的約束性、預期性目標。
5.初步劃分土地利用的功能和用途區域。以各專項規劃的要求為基礎,以保障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目標為原則,開展區域劃分工作。
規劃大綱初步方案要采用多方案篩選和比較,按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要求進行取舍。
鄉鎮規劃大綱在縣級規劃大綱和控制指標指導下,結合各鄉鎮具體情況,參照以上方法編制。
(二)大綱文本內容
規劃大綱格式要求為篇章式結構。要求用詞精煉,重點突出,文字規范,措辭準確,有理有據。內容應包括:1.引言,主要介紹規劃大綱的內容;2.總則,主要包括規劃指導思想、規劃原則、規劃依據、規劃期限和范圍;3.對上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評價結論;4.土地利用現狀及潛力分析;5.土地利用戰略;6.規劃方針、主要目標、主要控制指標和本輪規劃與上輪規劃的銜接等;7.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重點簡述規劃對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和對土地利用布局的安排;8.規劃分區和空間管制;9.規劃方案的可行性、效益和環境影響評價;10.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和機制創新。
(三)大綱說明編制要求
規劃大綱說明應明確規劃編制的指導思想、目標、原則及重點;總結規劃大綱編制的流程;說明規劃大綱編制的技術路線;對基礎數據的采用進行說明;列出主要規劃指標的預測方法和依據;說明規劃分區的方法和依據;分析規劃大綱編制過程中重大問題的解決方法;說明規劃大綱編制階段完成的主要規劃成果。
(四)規劃大綱成果
包括規劃大綱文本、說明、圖件三部分。規劃大綱圖件中要有專題研究與專項規劃的現狀圖、分析預測圖,專項規劃的規劃設想及示意圖,總體規劃圖。
六、規劃協調與平衡
(一)協調的原則
1.以保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與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用地需求為準則;
2.落實上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分配給我縣的約束性指標;
3.堅持《土地管理法》規定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原則。
(二)協調的內容
1.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統一采用國土資源部門確定的土地利用分類、總面積、結構等標準。
2.人口與經濟發展主要指標。現狀數據應采用統計部門的法定數據,規劃數據應主要采用發改委確定的各項指標,其他有關數據應采用專業部門的權威數據。
3.專項規劃用地指標。專項用地規劃指標的協調以上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下達給我縣的約束性指標及有關用地定額標準為基礎進行協調。
4.空間布局的協調。依據我縣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有關發展戰略,對全縣范圍的用地空間布局進行協調。
(三)綜合平衡
以全縣國土總面積和上級下達給我縣土地利用的約束性規劃指標為依據,以確保我縣社會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為準則進行綜合平衡。
各項規劃指標應分解落實到鄉鎮,并作為編制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基本依據。
(四)協調平衡的方法
主要是召開專家、領導、部門和鄉鎮負責人參加的咨詢會議,協調部門之間和鄉鎮之間規劃出現的問題,形成處理意見和建議報縣規劃領導小組審定。
七、用地布局與重點項目
(一)產業用地布局與用地分區相結合。各專項規劃根據本行業用地分區的要求,凡涉及“分區”和“區域保護”等方面內容的,應編制分區規劃圖,并在規劃中對不同區域用地提出相應的管制規則和用地措施。
(二)用地空間布局與相關規劃相協調。各專項規劃進行產業用地分區時,應考慮相關規劃的分區,避免造成沖突。如在基本農田保護規劃中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地域不能再設置為建設用地區。
(三)應突出重點項目和重點工程。各專項規劃應以重點項目表的形式進行匯總,表中應體現重點項目的投資額度、用地規模(特別是占用農用地和耕地的數量)、用地選址、用地時序和占用耕地的補充及占用基本農田的補劃等內容。
重點項目安排應符合“十一五”規劃,符合產業發展規劃,投資應達到一定的額度要求,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項目選址應符合相關限制性規劃的要求,要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凡是在城鎮規劃圈內的重點項目用地,不列入重點項目表,主要統計獨立選址的重點用地項目,以避免與城鎮規劃用地相沖突,造成用地的重復計算。總體規劃應根據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篩選各專項規劃中的重點項目,合理安排重點項目用地。
八、總體規劃成果
(一)總體規劃成果組成
縣級總體規劃成果由主件和附件兩部分組成。主件包括總體規劃文本、總體規劃編制說明、數據集和規劃圖件;附件包括專項規劃、專題研究報告及其他相關成果。
鄉級規劃成果由總體規劃文本、總體規劃說明、規劃圖件構成。
(二)總體規劃文本
總體規劃文本應采用條文格式,做到內容全面、重點突出、思路正確、結構嚴謹、語言精煉、措辭規范。文本內容應達到以下要求:
1.最大限度的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土地的需求。在指標控制下,確保建設用地布局合理。對不同條件下各鄉鎮的土地利用指標進行分類控制,提出與之相應的用地要求。
2.促進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明確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現狀指標和規劃指標,明確規劃期內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潛力和規劃目標。
3.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明確對耕地的保護,特別是對基本農田的保護,合理確定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的保護面積,并把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指標分解到各鄉鎮,制定合理的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措施。
4.實行嚴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定土地用途管理規劃政策。實行用地區域性重點控制,建制鎮建設用地規模逐個控制,集鎮和村莊建設用地規模總量控制,對基本農田、各類園區、各類保護區等要按區域進行用地規劃控制。
5.實行用地指標控制。耕地占補平衡、新增建設用地、耕地開發、土地復墾、土地整理等指標要分解落實到鄉鎮。
6.落實用地項目。確定重點建設項目布局、用地規模及耕地占補平衡方案。
(三)總體規劃文本說明
“說明”是針對總體規劃文本的說明,一般采用章節式結構。在對上一輪規劃實施情況及存在問題、規劃修編的必要性、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原則、編制規劃的工作過程、基礎資料的來源、指標分析、方案的形成、規劃方案論證修改、協調與平衡、公示與聽證的過程、成果圖件的編制方法等進行說明的同時,應著重對規劃主要內容的說明。
規劃主要內容的說明,一般包括:土地利用現狀;人口分析預測;規劃期間土地供需狀況;規劃目標確定的依據和指標落實的情況、反饋協調情況;各類用地結構與布局調整指標確定的方法和依據;土地用途分區及其管制規則、管制用途確定的方法和依據;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安排的依據;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用地安排的依據;規劃供選方案的論證和評價;與其它相關規劃的協調情況;擬定規劃實施措施的依據。
(四)總體規劃圖件
包括縣及各鄉鎮土地利用現狀圖()、縣及各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2006—2020)、縣重點建設項目布局圖(2006—2020)、縣及各鄉鎮土地利用分區圖(2006—2020)。
1.土地利用現狀圖
現狀圖應準確反映土地利用現狀的分類、面積和分布范圍,其它內容應適當綜合,各地類的現狀面積應為經過核定的年10月31日止的數據。成圖制作中,按比例尺調整的技術要求進行各要素的綜合處理。
2.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
規劃類圖件包括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重點建設項目布局圖、土地利用分區圖等。應主要反映各類土地利用區,重點項目,城鎮、集鎮、交通、水域、水利工程等用地規劃的位置、面積及范圍。要定性、定量、定位、定序地反映規劃期內不同時段的土地利用信息。要以核定后的現狀圖為工作底圖,將土地利用分區、基本農田保護區、重點建設項目、重點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位置和范圍等主要規劃內容準確地標示在圖面上。成圖制作中,以保證定位準確為原則,增、減底圖地物信息,同時按圖面信息負載能力,附以標準詳細的文字注記。
(五)總體規劃成果的公示
總體規劃成果形成后應組織專家咨詢委員會進行審查,對主要規劃指標的方案實行聽證、公示制度,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技術單位根據公示期間收集的意見,經過篩選整理后,選擇合理的意見修改完善成果。
九、規劃數據庫建設
規劃數據庫建設是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工程之一,是實現規劃信息化管理的基礎,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重要成果內容。本輪規劃要求建立覆蓋全縣的1:1萬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
(一)成果內容
1.圖件成果: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縣、鄉圖及國際標準分幅圖)、城鎮規模控制圖、基本農田保護圖及其它專題圖件。
2.數據成果:含數據庫體、標準分幅數據、指標數據。
3.表格成果:各類指標表及通過數據庫輸出的成果表格。
4.文字成果:技術設計書、技術報告、工作報告、自檢報告。
5.部分建庫中間成果:作業情況記錄等。
(二)數據庫建設成果要求
數據成果:文件命名、屬性結構符合國家和省相關標準規范要求;關鍵字段值不為空且字段數據正確、內容齊全;要素采集誤差和接邊誤差符合精度要求,無圖形錯誤和矢量化丟漏現象;要素分層正確;圖形拓樸關系正確;數據庫運行正常,查詢、統計、分析結果正確;圖形、屬性不重不漏,數量齊全。
圖件成果:符合國家及省里相關標準規范要求,圖內要素描述正確,圖外整飾規范。
表格成果:表格種類齊全,格式規范,內容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