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30 09:23:02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護理科研教學,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2年入校的三年制高職護理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1、2、3班共156人為試驗組,5、6、7班共152人為對照組,均為女生,年齡18~22歲。學生入校時為隨機分班,性別、年齡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學方法
對照組采取傳統教學法,以教師講授為主,試驗組采取基于自我導向學習的任務驅動教學法。試驗組具體實施步驟為:(1)在上次課結束時,教師告知學生下次課的學習內容,同時給學生提供一個臨床典型案例,根據內科護士工作流程,提供幾個任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2)學生基于自我導向的學習,對自身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查找學習資源完成任務,發現并記錄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在課堂上提出。(3)課堂上采用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方式,將學生完成任務的結果展示出來,師生共同評價,總結重點、難點。(4)課后教師布置新的案例任務,拓展學生的專業能力。
1.2.2評價方法
本課程的評價主要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包括理論知識測試和技能考核,成績的權重由平時成績40%(主要為課堂參與)、理論考試成績30%、實踐綜合技能考核成績30%組成。兩組學生理論考試試卷相同,實踐綜合技能考核均采取抽簽的方式進行。在學期末給兩組學生發放教學評價表,評價表為本院統一制定,有一定的權威性。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成績比較
試驗組學生的課堂參與、技能和理論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基于自我導向學習的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學效果優于傳統教學法。
2.2兩組學生對教學方法的評價比較
試驗組學生在課堂參與度、各種核心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試驗組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也明顯高于對照組。
3討論
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試驗組學生在課堂參與度、實踐技能和理論成績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試驗組學生更愿意參與學習過程,92.9%的學生對“基于自我導向學習的任務驅動教學法”滿意,認為這種教學方法更能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溝通協作能力、有利于繼續學習,使原本枯燥的《內科護理學》課程受到學生的歡迎,學生愿意和教師一起完成學習任務。任務驅動法能為學生提供體驗實踐的情境和感悟問題的情境,圍繞任務展開學習,以任務完成結果檢驗和總結學習過程等,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狀態,使學生主動建構探究、實踐、思考、運用、解決、高智慧的學習體系。一個“任務”完成了,學生就會獲得滿足感、成就感,從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自我導向學習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教育的方式,其實施包括以下4個環節。
(1)擬定完全可行的學習計劃,一定要在充分分析學情的基礎上才能做到。
(2)尋求適當的學習資源。一般情況下,學習資源指的是人力資源和非人力資源。人力資源也就是平時所能接觸的可以在學習活動中接受咨詢與請教的專家學者、同學同事、親朋好友等;非人力資源是指除去人力資源之外的書本、報紙、雜志、電視或錄音帶等以實物形式存在的資源。
(3)進行切實有效的學習活動。大多數醫療機構管理者都認為護生應該具有較強的臨床護理能力,對護理對象實施整體護理,特別是溝通交流的能力、健康教育的能力和與人合作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護理管理及護理科研能力。在教學活動中,采用情境模擬教學法和項目任務教學法,讓護生分別扮演患者和護士,演繹出倫理規范無時無刻不在日常護理工作的一舉一動、一笑一顰中,讓學生從實戰著手,提高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同時也鞏固、強化了專業技能。
1.對象。研究對象為云南中醫學院護理學院2010級215名護理專業大學生(以下簡稱護生),女生192人,男生23人,年齡在20-23歲,按入學時編班隨機分為對照組(2010級護理1、4班,105人),實驗組(2010級護理2、3班,110人)。兩組護生間入學成績、年齡、性別及基礎課成績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第五學期開設外科護理學課程,采用王雪文主編的《外科護理學》,實驗學時18,均由筆者講授。
2.方法。
(1)教學方法。對照組護生采用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即“教師示教+護生分組練習+教師總結”。實驗組采用整合式實驗教學模式,即“一個教學框架+一個實驗步驟”。根據護生已學過的、技術操作所涉及解剖學知識的多少設計一個新的教學框架,“已學過的基礎解剖學知識,即要點(護生復習)+將局部解剖特點與技術操作要點進行整合,即重點(護生預習)+解剖學知識在技術操作中的應用,即難點(教師指導)”;一個教學步驟,即“先試后導、先練后講”。
(2)評價方法。①問卷調查:由筆者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內容為10個項目,回答方式為肯定或否定,在實驗教學結束時發放,當天收回。發出問卷215份,收回問卷215份,有效問卷為100%。②技術操作考試:兩種不同教學模式下的護生考核方式、考核項目相同,均聘請院外護理專家進行考評,教考分離,對操作考試成績進行對照分析。③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2檢驗,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
二、結果
1.兩組護生學習主動性的比較。對照組護生課堂氣氛相對沉悶,與教師互動偏少,大多數處于“被動接受狀態”,提出專業探索性問題較少;實驗組護生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與教師互動積極,并按照整合式教學模式主動地串接起與相關學科的知識鏈,經常提出有一定深度的專業探索性問題。
2.兩組護生對實驗教學效果評價的比較。對照組護生的正面評價僅有2項超過70%,即“有利于引導理論聯系實踐、拓寬知識面”;實驗組護生對10個項目的評價均超過70%。
3.兩組護生技術操作考試成績的比較。對照組平均成績(79.51±8.82)分,實驗組(85.36±7.38)分,兩組比較,t=3.46,P<0.01,結果有顯著性差異,實驗組技術操作考試成績明顯好于對照組。
三、討論
1.整合式實驗教學模式的構思。外科護理學是我院的精品課程之一,筆者為精品課程建設負責人。在近六年外科護理學理論教學中不斷嘗試“知識模塊”教學法,獲得滿意教學效果的同時深受啟發,故構建整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外科護理學的實驗教學中。該模式以提高知識的轉化率(即知識+能力)為前提,以簡化難點、突出重點、強化要點為原則,通過巧妙地教學設計,清晰地顯示了技術操作與解剖學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系,最大限度地激發護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循證思維方式的培養,提升了他們的綜合素質,優化了教學效果,創新了教學模式。
2.整合式實驗教學模式的優越性。
(1)創新了實驗教學模式,優化了教學效果。實驗教學模式并不是一種計劃,而是建起了一座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筆者改變了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授課中簡化了“難點”、突出了“重點”、強化了“要點”。所謂“難點”就是要解決護生盲目操作的步驟,提高技術操作的準確性和安全性;所謂“重點”就是要突出護理專業的特點,為臨床護理工作解決實際問題;所謂“要點”就是要明確技術操作的步驟與注意事項,避免臨床工作中護理差錯或事故的發生;筆者根據技術操作與解剖學知識轉化點的多少,精心設計教學框架,盡可能地使技術操作、解剖學知識與臨床護理實踐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創新了實驗教學模式,使單純的技術操作轉化為內在的能力,極大地激發了護生的學習興趣。由問卷調查結果可見,整合式實驗教學模式得到了實驗組護生多方面的肯定,其技術操作考試成績明顯好于對照組護生(P<0.01),獲得了滿意的實驗教學效果。
(2)提升了護生的整體素質。整合式教學模式在講授技術操作的同時還注重培養護生的思維方式及綜合能力。例如:講授三腔兩囊管的插管法時,將技術操作的要點與食管的解剖學特征進行整合,運用解剖學知識來講解“在插管過程中如何避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而誘發的上消化道大出血?”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技術操作步驟變得生動有趣,喚起了護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思變、探研能力的培養,啟迪了護理科研的意識,同時還鞏固和加深了食管的解剖學特征,更重要的是培養了護生循證思維、臨床思維的方式。
(3)加強了師資隊伍的培養。整合式實驗教學模式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教學能力、教學經驗及教學設計等諸多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既要精通外科護理學的知識點,又要結合相關的解剖學知識進行整合,準確地剖析出二者之間的知識鏈接點、知識轉化率,要達到這一要求,教師必須付出更多地努力,不斷地更新教學觀念、拓寬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積累教學經驗,努力提升自身的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才能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效果,緊跟當今世界護理教育發展的步伐。
1.對象。研究對象為云南中醫學院護理學院2010級215名護理專業大學生(以下簡稱護生),女生192人,男生23人,年齡在20-23歲,按入學時編班隨機分為對照組(2010級護理1、4班,105人),實驗組(2010級護理2、3班,110人)。兩組護生間入學成績、年齡、性別及基礎課成績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第五學期開設外科護理學課程,采用王雪文主編的《外科護理學》,實驗學時18,均由筆者講授。
2.方法。
(1)教學方法。對照組護生采用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即“教師示教+護生分組練習+教師總結”。實驗組采用整合式實驗教學模式,即“一個教學框架+一個實驗步驟”。根據護生已學過的、技術操作所涉及解剖學知識的多少設計一個新的教學框架,“已學過的基礎解剖學知識,即要點(護生復習)+將局部解剖特點與技術操作要點進行整合,即重點(護生預習)+解剖學知識在技術操作中的應用,即難點(教師指導)”;一個教學步驟,即“先試后導、先練后講”。
(2)評價方法。①問卷調查:由筆者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內容為10個項目,回答方式為肯定或否定,在實驗教學結束時發放,當天收回。發出問卷215份,收回問卷215份,有效問卷為100%。②技術操作考試:兩種不同教學模式下的護生考核方式、考核項目相同,均聘請院外護理專家進行考評,教考分離,對操作考試成績進行對照分析。③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2檢驗,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
二、結果
1.兩組護生學習主動性的比較。對照組護生課堂氣氛相對沉悶,與教師互動偏少,大多數處于“被動接受狀態”,提出專業探索性問題較少;實驗組護生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與教師互動積極,并按照整合式教學模式主動地串接起與相關學科的知識鏈,經常提出有一定深度的專業探索性問題。
2.兩組護生對實驗教學效果評價的比較。對照組護生的正面評價僅有2項超過70%,即“有利于引導理論聯系實踐、拓寬知識面”;實驗組護生對10個項目的評價均超過70%。
3.兩組護生技術操作考試成績的比較。對照組平均成績(79.51±8.82)分,實驗組(85.36±7.38)分,兩組比較,t=3.46,P<0.01,結果有顯著性差異,實驗組技術操作考試成績明顯好于對照組。
三、討論
1.整合式實驗教學模式的構思。外科護理學是我院的精品課程之一,筆者為精品課程建設負責人。在近六年外科護理學理論教學中不斷嘗試“知識模塊”教學法,獲得滿意教學效果的同時深受啟發,故構建整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外科護理學的實驗教學中。該模式以提高知識的轉化率(即知識+能力)為前提,以簡化難點、突出重點、強化要點為原則,通過巧妙地教學設計,清晰地顯示了技術操作與解剖學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系,最大限度地激發護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循證思維方式的培養,提升了他們的綜合素質,優化了教學效果,創新了教學模式。
2.整合式實驗教學模式的優越性。
(1)創新了實驗教學模式,優化了教學效果。實驗教學模式并不是一種計劃,而是建起了一座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筆者改變了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授課中簡化了“難點”、突出了“重點”、強化了“要點”。所謂“難點”就是要解決護生盲目操作的步驟,提高技術操作的準確性和安全性;所謂“重點”就是要突出護理專業的特點,為臨床護理工作解決實際問題;所謂“要點”就是要明確技術操作的步驟與注意事項,避免臨床工作中護理差錯或事故的發生;筆者根據技術操作與解剖學知識轉化點的多少,精心設計教學框架,盡可能地使技術操作、解剖學知識與臨床護理實踐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創新了實驗教學模式,使單純的技術操作轉化為內在的能力,極大地激發了護生的學習興趣。由問卷調查結果可見,整合式實驗教學模式得到了實驗組護生多方面的肯定,其技術操作考試成績明顯好于對照組護生(P<0.01),獲得了滿意的實驗教學效果。
(2)提升了護生的整體素質。整合式教學模式在講授技術操作的同時還注重培養護生的思維方式及綜合能力。例如:講授三腔兩囊管的插管法時,將技術操作的要點與食管的解剖學特征進行整合,運用解剖學知識來講解“在插管過程中如何避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而誘發的上消化道大出血?”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技術操作步驟變得生動有趣,喚起了護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思變、探研能力的培養,啟迪了護理科研的意識,同時還鞏固和加深了食管的解剖學特征,更重要的是培養了護生循證思維、臨床思維的方式。
(3)加強了師資隊伍的培養。整合式實驗教學模式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教學能力、教學經驗及教學設計等諸多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既要精通外科護理學的知識點,又要結合相關的解剖學知識進行整合,準確地剖析出二者之間的知識鏈接點、知識轉化率,要達到這一要求,教師必須付出更多地努力,不斷地更新教學觀念、拓寬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積累教學經驗,努力提升自身的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才能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效果,緊跟當今世界護理教育發展的步伐。
(4)促進了不同學科間的合作交流。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知識的激增,合作交流將是任何一個領域取勝不可或缺的一個條件。整合式實驗教學模式使得不同學科的教師(護理學與解剖學)團結協作、密切配合、互相取長補短,不斷碰撞出知識的火花,給外科護理學的實驗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應與其他學科的教師加強合作交流,實現跨學科、大范圍、多層面的交流和相互影響,這對于促進教師的自我實現與成長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方式。整合式實驗教學模式不僅僅是一種參與形式,也是一種教學改革方法,更是一種創新性的思維,這對于教研的動力和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通過課前反思,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進行預習,能夠充分調動學習的興趣,把學習當做一種需要,激發自身的學習動力。課中的反思有利于學生將原有的知識與新知識聯系起來,并進行比較、驗證,把理論與實踐聯系在一起,使所學的內容被組織構建成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課中小組的合作性學習、小組討論等為學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在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討論中,不僅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交流溝通能力,學會獲取新知識的方法。課后的反思日記記錄下學生在課前預習中、聽課過程中或課后復習中對某一問題的分析、思考和質疑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能力。同時,教師通過閱讀學生的反思日記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及教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加以解決。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對于該教學法能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團結協作精神、學會獲取新知識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等8個方面的評價均優于對照組。
反思性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外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的主干課程,教學中面臨內容多、課時不足的問題,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提高教學質量是我們一直都在思考的問題。反思性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會學習,通過課前反思、課中反思和課后反思,能夠最大限度的引發學生的深層學習,即通過理解學習內容的含義或探求其現實意義來學習。深層學習的結果就是學生能夠較好的記憶所學的知識并學會理解和運用。采用反思性教學,教師關注的不僅是獲取知識,而是發展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學習能力的獲得使學生在課堂上不需要老師面面俱到的講授,在學習上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反思性教學的實驗組在識記、理解、綜合分析能力方面均優于采用傳統教學法的對照組。
進一步研究的設想
我校使用的《兒科護理學》為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王雁主編的全國醫學高職高專護理專業規劃教材,該教材以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質的應用型高級護理人才為目標,突出實用性與理論知識“夠用”的特點,教材內容既包含深入淺出的理論知識,又與護理臨床實際密切配合;把“以人為中心”的現代護理觀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內容中,在對患兒實施護理的同時,對其健康史、發病機制和身體狀況能夠正確認識,并適當介紹本學科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與新進展。與以往的教材相比,該教材突出了嬰兒撫觸、中藥外敷、推拿按摩、拔罐等中醫特色護理在兒科護理學中的具體應用,實現了中西醫護理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充分顯示了我國高職高專護理教育的特色,填補了我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實用護理教材的空白,使中西醫護理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新的全面的護理理念與思路。該教材一經使用,反響強烈,受到師生的一致好評。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將“以教師為主體”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教學方法多樣化,采用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病案討論、角色扮演、PBL、學生講課、課間見習、教學實習、技能訓練等多種教學方法,同時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多種媒體配合使用,如PowerPoint、CAI課件、VCD、錄像等,形象、生動地展示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教學氣氛,提高教學效率。
三、實踐教學的創新,建立“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平臺
利用模擬醫院、教學基地、網絡平臺建立課堂實踐教學、臨床見習實習、網絡資源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平臺,在鞏固基礎技能訓練的基礎上,加大臨床??谱o理技能操作以及中醫護理技能操作的訓練。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做到“早實踐、多實踐、反復實踐”,使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
四、護理文化內涵的創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我校始終堅持“用愛心領航,用責任護航”,并將其貫穿到教學過程的始終,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起到重要作用。尼采曾將教育分為兩種:一是生存教育,其目的是追求知識,贏得生存競爭;二是文化教育,其目的是追求人文精神,實現生命意義。護理教育顯然屬于后者。因此,護理教育的人文定位應該偏重人文知識傳播和人文精神養成,而不僅以人文學術的專深為目標。因為人文教育的實質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偫碓谌珖殬I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我國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技能專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這就要求護理教育者真正樹立育人理念,轉變職業技術教育的工具價值取向,實行品德與技能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全面發展教育,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不僅要對學生進行“何以為生”的技能教育,而且要對其進行“為何而生”的人生理想教育,將“為學”與“為人”有機地結合起來。
五、結語
1.一般資料
選取我校2010級兒科護理學的學生共203人,全部為女生,選定一班及二班為觀察組,共102人;三班、四班為對照組,共101人。兩組學生在入學成績、學習能力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
2.教學方法
(1)對照組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按大綱要求“照本宣科”,對學生進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進行教授,課后根據大綱重點給學生布置相應的作業。
(2)觀察組教學方法教師采用問題引導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大綱分3個層次設計問題。首先教師給學生預留1~2個問題,給學生留做課前自行尋找答案,學生通過自行查閱資料進行第1層次問題的回答;上課時教師根據大綱的重點進行詳細的講授,對學生給予引導,這是第2層次;第3層次問題是教師和學生圍繞2、3層次進行討論,學生將第1層次的問題用自己觀點表達出來,學生可以進行分組討論,勇敢表達自己的見解,最后由教師進行引導和總結。
(3)觀察指標對兩組學生的護理學課程期末考試理論成績及觀察組對“問題引導教學”的教學方法的評價進行比較分析。
(4)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取U檢驗、計數資料采取X2檢驗,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兩組學生的理論及臨床實踐能力成績比較
如表1所示,觀察組期末的兒科護理理論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且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觀察組學生對問題引導式教學方法的效果評價
如表2所示,觀察組的學生經過問題引導式的教學,增加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成績,激發了自主學習能力及增加了臨床實踐能力。
三、討論
1.1研究資料
在我校2010級中2個高職護理專業班內,隨機抽取100名學生作為觀察對象,學生年齡在(20.8±2.1)歲,且100名學生各科學習的平均成績為(85.7±0.40)分,并隨機將學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各50名學生。兩組學生在眼科護理學教學中,采用同樣的輔導員、課程老師、教材、教學大綱以及教學時數,對于試驗組的學生采用情景教學法完成眼科護理學教學任務,而對于對照組的學生則采取傳統教學方法來完成。授課結束后對兩組教學效果進行分析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學生采用傳統式教學方法,按照眼科護理學的教學大綱以及教學計劃,教師在相應的時間內完成全部教學任務。對試驗組的學生采用情景教學方法,將眼科護理學教學內容分為案例選擇、課外準備、課堂演練與答疑以及分析總結幾個方面,使學生根據課堂案例,對重點眼科疾病護理如白內障護理、虹膜睫狀體炎護理、屈青光眼護理進行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眼科護理知識。
1.3評價方法
在試驗組與對照組眼科護理學教學完成后,對學生進行眼科護理學理論以及操作技能考試,并且還要對全體學生進行眼科護理學教學滿意度調查,同時組織學生對授課教師進行評優,分析比較眼科護理學教師的評優率。
1.4統計學處理
對本次的試驗結果,我們采用統計學軟件SSPS12.0對統計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的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在期末理論以及操作技能考核中,試驗組學生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成績,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在課程滿意度以及教師評優率調查中,試驗組也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因此,在眼科護理學教學中采用情景教學模式具有應用價值,不僅優于傳統教學方式,還可提高眼科護理學教學中學生的成績。
3討論
在我國的臨床護理學中眼科護理學不僅是重要組成部分,它同時也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而傳統教學模式,不僅使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2],還無法提高學生操作能力。因此,為提高眼科護理學教學效果,對學生在眼科護理學教學中采取情景教學模式,對培養眼科護理學實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3.1眼科護理中情景教學模式介紹
情景教學模式就是指在眼科護理學中,教師圍繞著某一教學主題,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扮演角色,并且在此教學中將具體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都模擬出來。情景教學法在眼科護理學教學中,以疾病問題作為基礎[3],以學生為中心,緊密結合臨床實踐,可有效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與表演欲。眼科護理學教學不僅內容繁多復雜,而且專業性強,對于各病種相關病因、病理以及臨床表現等,都應使學生掌握。在眼科護理學中開展情景教學,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2情景教學模式實施方法
首先,教師應做好課前策劃與準備工作,為學生們營造一個輕松主動的學習氛圍。教師應該認真分析眼科護理教材內容,使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課堂內容,之后就進行情景教學[4]。在情景教學中,教師要設計好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式,采用大膽創新的手段來激發學生對情景案例的興趣,從而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5],加強師生互動的同時,也可以使學生輕松掌握眼科護理中的難點。其次,采用多媒體進行情景教學。比如在眼解剖生理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點,采用多媒體課件的方式[6],把眼球多維立體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從內到外地為學生講述眼球結構。在情景教學實施中,還可以安排學生進行眼球解剖實踐[7],讓學生3人為一組,對豬眼進行解剖,并將其主要結構意義分離辨析,進一步增強學生對眼球的認識。在情景教學中,教師應該運用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并認真總結學生的問題,規劃好護理教學中的學習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情景討論,提高學生在眼科護理教學中的主動性。第三,還可以在眼科護理學教學中創建情景模擬教學。由于眼科護理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在學生學習完眼科護理知識之后,可以針對一些眼科疾病,比如白內障、視網膜脫落、青光眼等眼科疾病,讓學生扮演患者以及眼科護理人員,模擬護理情景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對眼科護理的認識,使學生在情景模擬中充分認識到眼科患者的痛苦,從而增強學生在眼科護理中的責任心。最后,教師應該做好課堂的總結工作。
3.3在眼科護理教學中開展情景教學的意義
關鍵詞:仿真教學,婦產科護理,模擬
婦產科護理常涉及到一些專業的、技術性很強的操作,如分娩期孕婦護理、圍生期母嬰護理、新生兒護理等等,看似簡單,卻包含著很多科學的、技術性的操作,這就要求護理人員不但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要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同時護理過程中又會直接接觸到一些患者的隱私,因此對護理工作的要求更嚴格。在婦產科護理的學習中,單純的理論知識很難滿足將來走上工作崗位的需要,給婦產科護理教學帶來了很多問題。
1婦產科護理教學面臨的問題分析
1.2實踐經驗不足
婦產科護理對護理人員的理論知識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的要求都比較高。在婦產科護理的學習中,扎實的理論知識,是護生了解護理要點,掌握護理要素的關鍵。豐富的實踐經驗,是增強護生綜合能力,提高護生的應急處理能力、緊急事件應對能力的關鍵。但實際教學中,護生的實踐機會很少,因此實踐經驗欠缺是教學質量難以提高的瓶頸。一方面婦產科實踐不可能把護生帶到生產或新生兒護理現場,讓護生觀摩,這是不實際的。因為要保護患者隱私和其他方面一些原因,所以為護生提供的的實踐機會和動手機會是非常有限的,護生學習過程中與患者接觸的機會很少,導致護生護理意識不強,實際動手能力欠缺,綜合能力無法更好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護生缺乏實踐經驗,對婦產科護理中的突發事件缺少判斷和排除能力,易引發患者的不滿,降低了護理的滿意度,影響了護生未來的發展和學校護理人才的輸出。
1.2自學自習能力不足
理論知識的學了枯燥、乏味外還比較抽象,很多護理細節護生無法體會。比如:新生兒的擦洗、稱重、包裹等過程中,由于護士處理不當導致新生兒滑落摔傷、摔死的事也發生過,引發了嚴重的護患糾紛。而這些細節需要護生自己認真的體會。通過啟發和引導護生自學、自習以達到不斷提高自身的經驗和綜合能力的目的。然而抽象的東西任憑想象力再豐富與現實還是有差距的,這就需要選擇適當的自學、自習的方式和激發自學、自習能力的方式。讓護生通過自學、自習的方式更深層的體會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增強其綜合能力。
2仿真模擬教學
仿真模擬教學是一種最接近實踐的教學,它利用仿真模擬模型等仿真環境,將孕產婦的護理狀態真實的呈現在護生面前,讓護生更好的感受、體會真實的婦產科護理。因此,要提高護生的綜合能力,讓其將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通過仿真模擬教學就是最好的途徑。通過直觀的、真實的體驗能有效的增強護生的實踐經驗。
2.1仿真教學的模擬設想
在組織仿真教學時,首先,提前一個星期左右告知護生教學的內容、目的等,讓護生做好準備工作。其次,提前做好理論知識的復習和知識的系統性、全面性整理,將一切理論疑點歸納起來在仿真教學中尋找答案。再次,結合護生的學習狀態、動手能力、性格等對護生進行分組,并指導護生分角色扮演婦產過程,讓護生體會醫生、護士、患者等人物在生產中的作用及感受,為仿真教學打好基礎。
2.2仿真模擬教學
仿真模擬教學在仿真實驗室進行,實驗室具備仿真腹部觸診模型、分娩模型等。教師通過合理、恰當的情境設置,為護生提供真實的、直觀的模擬操作平臺,培養護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促進護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動手能力,同時又能在真實感較強的實踐中體會和更深層理解婦產科護理的理論知識。
2.2.1教師在仿真教學中的作用
仿真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設計適當的教學場景,引導護生完成教學實踐,對護生不足的地方提出建議和指導。首先,教師對護生的操作進行監控,并結合護生的操作在適當的時候提出建議,指導護生完成實踐。其次,教師要對護生的整個操作過程進行監控、分析,尋找護生操作的進步空間,讓護生在更真切環境下感受實際分娩過程,引導護生在情景中感受患者的護理需求。再次,教師需指導護生在模擬實踐結束后進行積極的相關實踐體會的討論。一方面進行組內討論,讓護生們自己體會在仿真實踐中的得失及方法運用的恰當程度。另一方面進行各組之間的對比,對操作時的各種方法進行比較,討論誰的方法給能滿足患者護理需求、提高護理的滿意度。討論結束后進行第二次模擬實踐,讓護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提高護生的操作技能。
2.2.2護生在模擬教學實踐中的表現
模擬教學的目的就是通過模擬操作,讓護生真實的、直觀的、深刻的接觸婦產科護理,更加細致的體會婦產科護理過程,提高自身的護理水平、積累護理經驗。因此護生在模擬護理實踐中,首先,熟悉護理的理論知識,對婦產科護理有一個系統的理解,為模擬實踐打好基礎。其次,在操作中多看、多想,多動手,設想每一步操作的意義和后果,體會自己操作是否恰當,是否還可改進,并密切注意不同角色的其他組員的操作,提高自己護理的綜合能力。再次,仿真教學通過模擬人模擬產婦的分娩,如生產過程中的消毒、接生、助產等,能讓護生真實的、直觀的感受婦產科護理。但是實際中的一些突發事件是不定性的,因此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教師的啟發下更好的體會生產過程,更規范、更逼真的完成模擬操作。第四,必須端正實踐學習態度,將模擬人就像真人一樣看待,用心的、細心的做好每一個步驟,更好的完成實踐,并能夠通過實踐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3仿真教學評價及分析
3.1仿真教學評價
首先,設計仿真教學問卷,發放85份,收回85份,收回率100%,有效率100%。問卷調查結果,護生普遍認為:仿真教學能使他們學到的理論知識更加具體化,使以前較模糊的一些概念變得清晰。同時護生們表現出對仿真教學的極大興趣和熱情,能夠通過動手實踐自學、自習的護生達80%以上,在實踐中與同學、老師的交流,感覺自己綜合能力提高的護生達92%以上。其次,進行考試檢驗教學結果,90%以上的護生能夠很好的掌握教學內容,并對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有效的提高了護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此外,此次考核中成績在80分以上的同學相關理論考試成績都達到了90分以上,占總人數的80%以上??梢姺抡娼虒W對《婦產科護理學》的教學具有積極的意義,促進了護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同時有效的激發了護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護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的能力。
3.2教學討論
首先,仿真教學科學的、逼真的、直觀的模仿了分娩經過,增加了教學的直觀性、實踐性,極大的調動了護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有效的提高了護生的綜合能力。使護生的學習集理論、感觀、體會、實踐等于一體,起到了很好的鍛煉作用。其次,仿真教學將枯燥、抽象的理論知識變的靈活、直觀,促進了護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并對臨床經驗的積累有一定的幫助,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再次,仿真性教學利用模擬人形象的表現了婦產科的各個環節,將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通過編輯、設計表現出來。一方面,真實、直觀的場景可以激發護生的想象力,拓展護生的思維模式,提高護生的實際護理能力。另一方面,多樣的護理狀態設置和模仿,拓寬了護生視野,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和探索精神,培養了他們自學、自習的意識和能力。此外,仿真教學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學改革的創新中,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拓展了教師的知識層面,能實質性的將教學與實踐結合起來,達到了素質教學的要求,增進了教師教學水平。
4結語
教學是將老師的“教”和護生的“學”結合起來的活動,兩方任何一方缺少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會影響教學結果。在《婦產科護理學》教學中應用仿真性教學,有效的調動護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能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對提高教學效果,培養護生全面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通過這樣科學的、先進的教學,能為社會提供更專業、更有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莫潔玲,凌銀嬋,李芳等. 仿真教育技術在《婦產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雜志.2011(22):67-69
[2] 張立國. 高校仿真教學必要性 [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2(07):0001-0001
[3] 毛丹洪. 仿真技術在實踐性教學中的推廣使用[J]. 職業教育研究(09):17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