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社會文化特征8篇

時間:2023-06-29 09:33:47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城市的社會文化特征,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城市的社會文化特征

篇1

關鍵詞:鄉土性;城市特色;自然特性;人文特性;可識別性

中圖分類號:F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4-0161-03

引言

走過不少城市(鎮),常有似曾相識之感。這些城市盡管從地域上來說相距千里之遙,但缺乏各自的地域或文化特性。毫無特色已經成為中國城市的一大問題,原因何在?歸根結底,因為它們缺乏其特有的個性和意義象征,因此也就缺乏可識別性[1]。這種個性和意義應來自于城市從所處地域中所汲取的不同于其他地域的特性,城市的建設背離了自身所在地的鄉土特征,是當今中國城市缺乏特色的原因之一。建設有特色的城市,必須走一條鄉土之路。

一、城市特色的鄉土之根

(一)鄉土釋義

“鄉土”所涵蓋的是一個非常寬廣的領域概念。其基本釋義有二:一指本鄉本土、故鄉,意指一個人出生的地方,先秦《列子天瑞》中的“友人去鄉土、離六親”是我國最早提出“鄉土”一詞的文字記載;二是泛指地方,《晉書?樂志下》有云:“鄉土不同,河朔隆寒。”[2] 從其基本含義可以看出,鄉土的范圍可以從部落到村、市、縣、地方,甚至國家,有狹義的和廣義的理解。人們認同故土、辨別他鄉,是因為每個地方有著有別于他方的區域特性,即其鄉土性。鄉土性不僅存在于鄉村,同時也存在于城市和野外自然環境。從廣義上講,它不僅僅屬于物質或視覺范疇,而且涵蓋了一個地區所具有的地域自然特性和由此衍生出來的人文特性,與人類文明發展關系密切。一般地說,它是當時、當地人們整個生活方式的反映,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3]。

(二)鄉土性與城市特色的形成

城市依托于某一地域而存在,與區域其他組成部分密切關聯,它脫離不開自然賦予的物質特性,又不僅限于此。“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所處自然地域所孕育的人的創造使得城市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淀出基于自然特性的人文特性。

城市的鄉土性除了其自然特性外,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城市建成物質環境特性,包括城市生態系統特征、其歷史及現存的形態特征、建筑特點及街區特征等;城市的文化環境特性,包括歷史文化、藝術等;城市的社會環境特性,包括經濟、生活方式、民俗民風、交往等;同時,還包括其動態發展。正是城市所具有的鄉土特性,使城市具有了區別于其他城市的個性和意義,也使它具有了可識別性及特色。從這一角度而言,鄉土性的保持,是城市特色的基本策略之一。

中國城市環境的多樣化和個性化不斷弱化已是不爭的事實。目前,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全球城市網絡系統中社會文化的交互影響越來越強,市場主導背景下利益的驅動使城市所在地域的自然特性、物質面貌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特性逐漸轉化,一些快速而短期性的建設模式忽略了城市所處區域自然特性的因素及根植于特定環境的社會文化因素,其結果使城市與所在地域外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的有機聯系被割斷[3]。利益驅動下的市場開發和建設往往著眼于眼前的個體物質利益,而不可能兼顧城市及其所在地域的整體利益,極易忽視該地域的自然承載能力和文化傳承 [4]。城市的綠地系統、歷史街區等對于城市特色建設至關重要的因素恰恰難以從經濟角度激發市場,吸引投資,因此常成為經濟利益的犧牲品,得不到有效保護和發展[5]。作為城市象征意義及其社會生活的載體,城市的空間特征一旦由大量的外來因素所占據,并且在眾多城市中同時出現,必會同時引起歷史文化的延續被割斷,各城市自身的個性特征極易消失。

二、城市特色建設的鄉土之路

大量中國城市中,在漫長歲月中積淀出的城市形態和傳統文化等鄉土特征正在逐步消失,必然城市個性消亡,城市特色的建設面臨巨大挑戰;同時,短期行為的快速建設極易形成城鄉間的對立,割裂城鄉及所處地域其他組成元素的聯系,使城市的個性發展失去立足點,有違“城鄉一體化”的總體目標。

城市的特色喪失因鄉土性的缺失而起,脫離了原有鄉土之根的城市建設,其特色無從談起。重新認識和傳承城市所在地域的自然和文化特性,挖掘其鄉土根源,是一條值得思考的途徑。

(一)基于鄉土性廣義理解的城市建設

在城鄉一體化的建設背景下,應從廣義角度深層理解鄉土的內涵,將城市與其所處的區域視為一個有機體,遵循復合系統原則進行研究和規劃,深入挖掘城市特色營造的根本依據,保證城市的自然特性和人文特性基礎,立足于其鄉土性進行研究、規劃設計與建設。

(二)城市鄉土環境的要素評價與應用

城市特色建設的關鍵問題之一,是由于對具體城市處在區域鄉土特性缺乏深入研究,尤其是對其物質及文化上各項組成要素的量化研究,使得鄉土性的傳承在規劃設計與建設中無所依據,只能局限于功能性的規范指導或表面的視覺效果,城市的建設無法成為高效運作和區域自然肌理及文化傳承的結合。與理論研究相對應,城市鄉土性的缺失還在于規劃建設過程中的技術的繼承和更新問題。一方面由于觀念局限可能導致規劃與設計中對傳統元素和技術的忽視;另一方面建筑材料、施工技術等客觀因素也對此有所制約。

談論城市特色的喪失時日并不為短,然而問題日益嚴重,泛泛而談或大聲疾呼并不能成為城市特色喪失問題的解決途徑。對于專業規劃設計人員而言,如何使專業理論與技術的應用有理有據、令人信服,是在城市規劃建設角色鏈中得以發揮真正作用的要素。因此,切實可行的研究與應用勢在必行。必須針對具體城市處在區域物質及文化上各項組成要素進行量化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制定相關規劃策略及設計導則。在這一過程中,建立完整的環境特征評價體系并切實貫徹運用十分重要。根據對城市鄉土性的基本分析,筆者認為,對于城市環境特征要素的量化研究應包括城鄉環境的生態狀況、空間體系評價、城市社會生活和人文環境幾個部分。

1.城鄉環境的生態狀況評價。如地理特征、植被及其他生物的多樣性等。鄉土性離不開生態基礎,應建立城市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紐帶,保持兩者間的有機聯系和完整性,形成滲透交融、具有地域內原有自然特性的生態網絡[6];在城市中應以原有自然環境中的物種特色和配置模式為基礎,結合自然基質,組織城市與鄉村的綠色廊道和物種聯系,建立城市區域自然環境斑塊,從而形成良性循環[7]。同時,分析研究城市及區域在發展中的可承載能力,尋求城鄉之間在空間資源上的快速整合,以使城市建設可持續。

2.城鄉環境的空間體系評價。包括城鄉間的空間聯系、城市肌理、城市公共空間特性、城市街道及建筑物形式特點、城市標志物的個性等。具體應用中,應基于原有區域景觀格局使建成與自然區域成交織漸變形態,形成良好過渡;以原有城市肌理的分析研究為基礎,進行城市空間體系的組織,漸進發展,形成有機的空間格局,保持原有區域空間特征;人工物的建造活動應順應自然,符合環境特點和歷史傳統。一方面,研究城市的起源和歷史文物及街區等物質財富的特性,繼承和發揚城市在物質形態上的傳統和地方特色。城市中的文物古跡、傳統街區和綠化環境,以及某些傳統的建筑形式,具有特定自然環境影響下長期形成的風格,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優秀物質文化遺產,并已成為城市的識別物,應加以繼承和發展[5]。另一方面,在新的規劃與設計中可提取相關元素進行創新,走“新鄉土”之路,更為真實地表達新的建成環境與原有城市肌理之間的關聯[8]。使城市在物質形態上的鄉土性得以延續,加強城市的可識別性。此外,還應注意從傳統的建造技術中汲取有用經驗并加以發展,作為城市鄉土性建設的技術支撐。

3.城市社會生活評價。包括城市所在區域的經濟基礎、生活方式及民俗活動等。通過這些鄉土性要素指標的衡量與運用,權衡市場利益與城市總體利益,保持城市社會生活氛圍的鄉土性,體現不同城市的傳統,形成顯著差異從而構成獨特的城市個性形象[9]。

4.城市人文環境評價。指長期文化積累所形成的特性,包括其歷史沿革、文化脈絡與藝術類別與特征等,正是這些文化特性構成了一個地方的鄉土情誼,使居留各其情依依,離去者有故土之思。

(三)基于鄉土性研究的政策與建設管理

在當今的城市建設過程中,作為城市建設的的主導者,政府的政策及其管理措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政府、規劃設計人員與公眾組成的三角形角色鏈中,專業理論和技術在衡量各項因素和制定政策的過程所起的作用仍然可有很大改善空間。

在政策管理層面,應對鄉土性問題密切關注,中國的城市發展應立足于自身的自然和人文特征,需要時刻關注腳下的這片土地[10]。首先,應基于城市鄉土環境評價,對城鄉的整體形態及文化建設進行長遠戰略性部署,健全各種規劃建設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的基礎上,確保城市的建設在物質環境、文化環境和社會環境方面傳承地域特征;其次,對城市特色建設的研究、保護與建設資金給予全面支持和保障;第三,在各方利益和作用的權衡方面應進一步完善,重視公眾對于屬地感的需求以及專業知識的指導與支撐作用,以使各方力量在保持鄉土性和城市特色營造的過程中起到最大效用。

結語

城市的特色及其生命力在于多樣化與個性化,其根本保證在于其鄉土性的保持。城市的加速發展、全球化等因素固然帶來一系列沖擊,然而客觀因素最終因主觀因素而起作用,因此,建設城市特色,必須將城市的鄉土性問題置于時代背景下,進行針對性的分析評價和研究,并付諸實踐,走自己的鄉土之路,使城市的發展從容應對經濟、社會和文化的交流和沖突,才能營造出城市的個性特色。

參考文獻:

[1]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6-7.

[2]夏征農.辭海:縮印本[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115.

[3]肖達,張捷.在全球化進程中大城市周邊地區的演變與發展[J].城市規劃匯刊,1998,(5):63-78.

[4]Lichfield N.Economics in Urban Conservation[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1-5.

[5]阮儀三.市場經濟背景下的上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J].上海城市規劃,2004,(6):11-14.

[6]劉濱誼,溫全平.城鄉一體化綠地系統規劃的若干思考[J].國際城市規劃,2007,(1):84-89.

[7]鄭醉文,沈清基.基于用地多樣性評析的城市生態建設及規劃調整[J].城市規劃學刊,2008,(5):7-60.

[8]支文軍,朱金良.中國新鄉土建筑的當代策略[J].新建筑,2006,(6):6-82.

[9]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第2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9-182.

[10]孫施文.中國的城市化之路怎么走[J].城市規劃學刊,2005,(3):9-17.

Discussion on City’s Vernacular Way and Creation of Its Distinguishing Feature

GUO Cong

(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19,China)

篇2

二十世紀末與二十一世紀初葉的經濟大發展給天津這座六百年的老城所帶來的不僅是機遇、發展。面對歷史建筑遺產,人們的取與舍表現出了幾多興奮和些許無奈。天津市區的殖民建筑文化遺產應該在改造中運用建筑再循環理念,通過對空間的布局、建筑風格、景觀環境等方面的精心設計,較好地繼承城市肌理和文脈基因。

關鍵字: 文化、推倒全盤、新功能、整體保護、

中圖分類號: I0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正文:

回顧

建筑遺產是傳統歷史與文化的重要依托載體《馬丘比丘宣言》中寫道:“城市的個性和特性取決于城市的體型結構和社會特征,因此不僅要保護和維護好城市的歷史遺址和古跡,而且還要繼承一般的文化傳統,一切有價值的說明社會和民族特色的文物必須保護起來。”

由于近幾十年來年久失修和破壞性地使用,天津老城區及其舊有建筑和現代城市的發展極不協調,迫切需要得到科學地改造。但是,舊城改造必然涉及到保護與開發的矛盾;涉及到現存的、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傳統建筑的去留問題。特別是1986年國務院公布天津為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后,作為天津之源的老城廂及其傳統建筑的保護、改造、開發和利用則成為有關各方關心的焦點。遺憾的是到現在爭議還沒停止,而老城廂內容的絕大部分己拆除為平地。

反思與現實

天津作為國務院正式公布的重要歷史文化名城,建城己有近600年的歷史,有著豐厚而獨具特色的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一是以老城(亦稱老城廂)為中心,具有深厚中國傳統和地域特征的城市本土文化;二是以租界區為核心,具有濃郁異國風情的外來文化。以多元文化并存為主要特征的城市風貌,在風格、個性、情調和人文環境方而,顯示了人津頗具特色的城市魅力。天津舊城區和老城廂盡管街巷狹窄,建筑破舊,看起來沒有太多價值,但卻代表著天津的歷史和傳統地域文化。在城市的新陳代謝和改造過程中,人們在期待城市物質功能和環境質量不斷提高的同時,也希望城市的歷史、文化和精神功能不被阻斷和割裂,體現城市的歷史延續性,體現城市傳統文化的積累,并與現代城市的發展相融。然而在世紀之交的天津老城廂的拆除改造中,大量的建筑文化遺產消失,對于在城市文化印記上采取割肉換皮的做法,很多懷有文化責任的有識之士不僅僅是扼腕嘆惜,在痛定思痛后,我們又當如何對待天津這座歷盡600年滄桑的城市,如何保護代表人津歷史的老城和代表地域文化的占建筑,弘揚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呢?

對待天津的另一支建筑文化遺產——租界區中的“小洋樓”人們又該如何取舍?她是天津近代殖民文化的見證與文脈主流之一。在對其進行保護與再利用的過程中應該吸取“老城廂”悲劇,避免重蹈覆轍。

英國著名文物保護專家費爾頓博士說過:“維護文物建筑的一個最好辦法是恰當地使用它們”。對城市的某些傳統街區和建筑文物實施保護的有效途徑,在使用中找出解決保護與發展這一矛盾的切入點。從與天津老城區改造、開發與傳統建筑保護的共同點上來說,我們對待“小洋樓”應該符合以下幾點:①滿足城市有生命機體的正常運轉,也就是滿足城市現代化發展的功能要求;②滿足歷史文化延續的要求,保持和發揚城市特有的建筑文化特色;③滿足人們對老建筑視覺與精神等方而的要求;④滿足社會傳統教育、歷史和文化的研究等需求;⑤衍生城市機能,滿足旅游、觀賞和紀念等需求。

(一)、對天津歷史街區的全面探討:

租界區域城市的風貌特色:一宮花園住宅風貌保護區、解放北路金融建筑風貌保護區、承德道風貌建筑保護區、中心公園住宅風貌保護區、赤峰道名人舊居風貌保護區、五大道住宅風貌保護區、勸業場商貿建筑風貌保護區、德式建筑風貌保護區、日式建筑風貌保護街區等。

1.資源和經濟因素方面:

建筑的物質壽命總是比其功能壽命長,因此建筑往往可在其物質壽命之內經歷多次使用功能的變更。在租界區的改造中,應在保護建筑文物的前提下制定改造方案。在被確定為受保護的建筑文物區域內圍繞其性質、風格和特征進行城市設計,以保持風格的統一和環境的協調。同時,建筑文物保護的基點應確立在不影響城市的整體發展和不阻礙租界區的改造上來,兩者之間應有一定的協調和讓步。這樣,租界區既能得到合理全而地改造,又能使有價值的建筑文化遺存有效地得以保護。

在舊城改造和建筑文物的保護中,應注意建筑文物保護與開發相結合,充分發揮建筑文物的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的潛能,并且在一定條件下發揮其經濟潛能。

2.環境因素方面:

改造再利用的方式可減少大量的建筑垃圾及其對城市環境的污染,同時減輕了在施工過程中對城市交通、能源的壓力,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時代潮流。在對租界區域的改造中,既要正視城市的文化歷史,采取積極措施保護寶貴的建筑文化遺產,也應正視現實改造開發中的實際需要,一味強調保護古跡而影響了城市整體機能的正常運行和發展是不可取的。所以應從大局著眼,從大環境上有的放矢的解決改造與保護的矛盾。

3.社會文化方面:

天津歷史文化名城的租界風貌保護區,就是要對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相對集中的地段進行保護控制。它涵蓋的數量之多、內容之廣、保存狀況的相對完整,在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均屬前列。

歷史地段同一切有生命的機體一樣,總是處于不斷的生長與發展之中。經濟與科技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會文化的變遷導致了形體環境的變化。使得個體建筑或局部空間的改變成為城市生活中的家常便飯。因為只要是活的社區,大面積的環境就總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沒有最終確定而永久的狀態。

所以對于天津租界區長期形成的有認同感的城市格局及文物價值、情感價值等容易在不加區別的“大拆大改”中輕易地喪失掉。我們從小片改建有利于對環境作細致的研究和判斷著手,我們應當把城市設計和更新整建的尺度放在一個有限的范圍內使其成為一個逐漸增長更新的過程,而不是大面積的一次性再開發在每一小塊的更新過程中必須將它置于整個城市形體環境的構架上來考慮,建筑與城市環境有持續性的歷史文脈序列,這樣的增長和更新才是“可讀的”和“可記憶的”。(二)、對天津殖民文化建筑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方案:1.“整體保護”的原則:

這里是指保護文物建筑所具有的歷史、文化、科學和情感等各方面的價值。在歷史環境保護狀況方面,已劃定的風貌保護區所體現的歷史風貌特色有待完善,也就是其劃定范圍還有待于向外擴展。歷史環境的意義在于其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完美融合。天津主要特色是“因水而生,沿水而長”,城市的形成擴展和水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在風貌區的劃定較少考慮到與水的關系,也是需要注意的問題。

其次,對現有的風貌保護區從文物保護單位與近代優秀歷史建筑保護利用狀況及整體保護狀況等方面,劃分等級進行綜合、客觀的評價。目的是讓天津城市文化遺產得到充分的政策重視,更新保護觀念與技術手段,加強對風貌保護區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2.經過改造賦予新功能

即保持原有建筑外貌特征和主要結構,內部改造后按新功能使用。利用現有建筑文物建立各類專業博物館和紀念場所,使之成為天津歷史文化、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和旅游觀光勝地。在對租界區改造中.提倡保護真古跡,盡量保留有一定價值的現存傳統建筑,充分發揮其作為建筑文物的作用。在進行古建筑保護的過程中,盡量通過各種渠道籌措資金來源,發揮這些建筑文物的社會文化作用和經濟開發潛力,加大天津傳統建筑文化的宣傳力度和社會影響力,以文物養文物。3.歷史地段的改造與再生常常綜合采用用地調整、環境整治、增加基礎設施的方法。

一方面,零星插建雖能保持城市歷史的有機延續,但個體改造的不負責性、短期性、片面性等后果也是嚴重的,往往這種作法會帶來規劃設計的盲目性和不可預測性、綜合市政管網改造銜接的不協調性以及對周圍居民的持久影響等。成片改造有一次性規劃設計、一次性投資、一次性建設、一次性見效的優點,各類建筑設施能作到成龍配套,全面更新。因此,應根據具體情況,在有充足資金啟動的條件下,力爭一次性在一個合適的尺度內成片改造。

另一方面正如凱文••林奇所說:“在它的總的輪廓相對穩定時,小的局部的變化從未休止……這些只是過程的延續,并無最后的終結。”由此看來,過多過快的變化會給城市居民造成心理干擾。城市能成為居民認同的“場所”,其形成大多有其獨特的歷史過程,絕非立竿見影就能獲得。因此我們要十分珍惜那些在城市中已經形成的場所,避免對其具體的體型環境作急劇的變革或任意更改。

4.城市更新改造和再利用應該帶有前瞻性考慮

城市更新改造和再利用應該使其具有社會和經濟持續再生的活力;而一般保護工作卻相對是后顧的。因此,科學的城市設計可以在歷史建筑保護和再利用的問題起很重要的作用。

為提高開發經濟效益,房地產開發商往往置老城區歷史和社會文化效益而不顧,將不利于開發利益需求的現狀毀壞或全部拆除,盲目進行與老城區原有建筑性質和文脈毫不相干的開發建設。租界區域目前以低矮的民居為主,為獲取較高的開發利潤,在現有規劃中,取代為大型商貿建筑群的手法顯然不合適。這樣,反映城市歷史文化的城市風貌、傳統城市格局和居住生活形態就將隨之消失。因此,在經濟利益和社會文化利益發生矛盾時,往往容易注重前者。在舊城改造中,如何兼顧這兩者的利益,達成有機的統一,應是政府職能部門和開發商進行決策時著重考慮的問題。

三、結語

天津市區的殖民建筑文化遺產應該在改造中運用建筑再循環理念,通過對空間的布局、建筑風格、景觀環境等方面的精心設計,較好地繼承城市肌理和文脈基因。在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之下,努力做到保護與利用相統一,不盲目追求短期經濟效益,使天津的歷史文脈“和諧”地延續下去。

參考文獻:

[1]聶蘭生,衛城滄桑——天津舊城的去留,建筑學報,1998.6, 52.

[2]宋昆,李倩枚,歷史地段保護與天津老城廂更新改造問題,建筑師,1996.8,33

[3]張松,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文化遺產和歷史環境保護的一個整體性方法,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4]張利民,解讀天津六百年,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篇3

湛江是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國家一類大市,全國綜合實力50強城市。廣東省西部和北部灣地區的交通中心,地處廣東、廣西和海南三省所形成的品字形中心位置,湛江東臨南海,西靠北部灣,南出太平洋,處于亞太經濟圈中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當前湛江城市建設正面臨歷史性的轉折,隨著產業、資源的國際化,城市國際化已迫在眉睫。湛江市城市品牌形象的確立對凸顯湛江海洋城市特征、拓展城市空間、改變城市面貌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 MI的實現

城市CIS中的MI(理念識別)是城市形象設計中的靈魂和原動力,要進行城市品牌形象設計,首先要重視城市的定位,這是城市品牌形象定位的指路標,成功的城市品牌形象定位能為城市未來發展鋪墊堅實的基礎。湛江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有其與眾不同的特性:粵西中心城市、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是海濱風景旅游城市,這樣的城市性質是頗為“特殊”的,它不同于一般的中心城市,也不同于一般的歷史文化名城,又不同于一般的風景旅游城市,三者兼而有之的,湛江的城市形象,不是向一般的大城市學習看齊就可以了,而是要按“湛江”的“特性”來定位,力求比一般城市高出一籌,以求突出湛江獨特的城市性質。圍繞彰現城市“特性”導入城市設計的理念,著力構建和諧精致的宜居城市,當今,新型工業化的迅猛發展日益推進著城市現代化的進程,在謀求區域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加快城市發展步伐,離不開高起點的城市形象設計。

(1)規劃性。湛江市政府應該重視規劃的控制引導作用。首先是突出規劃的前瞻性、科學性,全市按照“一海三岸”的城市格局,形成了市域和片區總體規劃、控制性詳規等層次分明、相互銜接、完整統一的規劃體系,完成了對城市綠地、水系環境、旅游發展、綜合交通、環境衛生及排水、消防、燃氣等專業規劃,為城市目前和未來的生態環境建設和生產生活活動,提供了科學、合理的規劃保證,分步組織實施,加快推進建設,堅持用城市設計的理念來精心打造和諧精致的現代都市。

(2)個性化。近年來,湛江市從自身實際出發,圍繞“海”、“綠”、做好文章,在不斷探索中逐漸形成了“海岸、文明、生態”的城市性格和特征,“特色城市”的發展理念將為湛江市贏得了新的競爭優勢。在2014湛江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海灣是我們共同的財富。從湛江港沿海往北,經保利城市原點廣場、西瀾灣漁人碼頭、法式風情街、南珠廣場、漁港公園海濱浴場,沿中央商務區、海上運動中心、金沙灣海濱浴場、湛江文化中心,再到濱湖公園,是寶貴的33公里黃金岸線。”還海于城、還岸于民、還景于自然的現實需要,也是湛江城市轉型升級、再創輝煌的現實需要。這樣的規劃很好的彰顯了城市的個性,黃金海岸線就是湛江市的獨特的城市名片。

(3)細節度。地域條件和城市群定位決定了湛江市不貪大不求高、潛心建設精致城區的總體發展思路,湛江應該突出“精致城區、舒適生活”的城市特色。要注重人性化在城市設計建設中的作用,對雕塑、路燈、標志牌、鋪地、店招等城市設計要素均注入精品意識實施建設,要使得使湛江市能成為精致耐看、意趣豐富的城市。

2 BI的實現

BI(行為識別)是城市中各種制度、行為的體現。它增強了公眾對城市的了解、支持、認同與合作。BI的實現需要從多方面入手。首先,要提高湛江市政府的執政水平。政府的管理是一座城市發展的必要干預和導向,是政府與社會共建城市的前提和保證。其次,要提高城市教育水平,以求提高湛江市民的行為素質。第三,要大力發展經濟,經濟是基礎,城市經濟有實力才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資,在眾多的城市行為形象中,最重要的是政府的形象,因為政府直接經營和管理城市,規范和約束市民的行為,策劃和組織城市的日常活動。湛江城市的BI設計,必須根據湛江市民的需求和現代生活特征進行整體策劃。

(1)社會文化。在城市的社會文化建設中,首先要發掘城市歷史及地理人文,保護物質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湛江地處西南,歷史遺留建筑,戲曲、民俗獨特而豐富,需要政府在規劃時將這些融入其中,弘揚和保護其獨特的社會文化。其次需要在“硬件”上下功夫。根據湛江市的需要,可考慮在湛江建設具有本土特色的藝術館和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

展覽館等,多增設幾處文化館、影劇院,文化廣場等,豐富的社會文化建設不僅是城市形象的呈現,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2)經濟文化。經濟文化活動往往是城市形象的主要傳播手段和形式之一。例如,一個博鰲論壇,使原本默默無聞的海南博鰲家喻戶曉,而東盟文化博覽會使得的原來落后的廣西南寧名聲大增,這些城市建設也實現了大的跨越,只有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及塑造湛江城市形象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提升湛江城市的競爭力。所以湛江市應該引進或承辦定期性的大型文化、經貿或其他活動,或舉行國際大型的學術交流活動。盡力打造經濟文化航母,進而影響周邊城市乃至全國。

(3)語言環境。作為行為識別形象,語言行為是很重要的識別形式,湛江地處粵西,方言多,外地人到湛江往往在語言上屢屢為難。一座優秀的城市必須要有良好的語言環境,首先是要做到語言美。其次是要積極創造的外語環境,盡量在湛江市民中普及普通話,避免因本土方言難懂而帶來溝通障礙。

3 VI的實現

VI(視覺識別),是城市理念識別(MI)和行為識別(BI)的外在表現,包括城市的地理、風貌、格局、建筑、環境、衛生乃至市民行為舉止等呈現在世人眼前看到的城市內容,是城市CIS中最直觀的部分。

(1)市徽、市樹和市花。要建立完善的VI系統,首先要設計城市的徽標,城市的徽標體現了城市的氣質,是外來人對城市的最初印象,是城市品牌形象的縮影,城市徽標能夠團結市民,加強市民的榮譽感,能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是城市品牌形象設計視覺識別的核心內容。市樹市花則是湛江地域特征的體現,而且還蘊涵一定的人文意義,甚至還可以將其提升到精神文明的層次。例如,提起牡丹,人們就會想到洛陽,進而想到這座城市的深厚歷史人文。湛江市的市花是民間民眾評選的紫荊花,但人們一提到紫荊花,只知道是香港的代表,這對湛江來說是不利的,辨識度上模糊了,不利于城市形象的建設,任何有代表性的東西都應該有獨特性,這樣才能便于識別,市樹也是如此。湛江的管理層應該注意到市徽、市花、市樹的重要性,盡早由政府主導確立屬于湛江市自己的市徽、市花和市樹。

(2)城市主色調。城市的的主色調是一個城市給人的第一印象,每個城市所處的地域、氣候、環境,人文都不同,所形成的城市性格也不同,這些都可以通過色彩來表達。例如,山城重慶,熱情,開朗是重慶人的性格,所以它的城市主色調是紅色,而他的城市徽標也是紅色的。一個明確的城市主色調,不僅可以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也是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一環,廣州就曾經邀請專家專門對廣州的城市主色調進行調研設計,結果發現土黃色最適合廣州。美麗的希臘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該城市的統一色調――白色,這個城市不管建筑的風格、類別是否各異,但是外墻主色都是白色的,美麗的海洋的藍與希臘建筑的白巧妙融合,希臘成為了人人向往的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湛江也有著美麗的海灣,但是湛江建筑缺乏個性,總體色調凌亂,不具識別性,這些都需要城市的管理層在今后的城市建設中把握好色彩方向。

(3)城市形象廣告宣傳口號。一個城市的形象廣告宣傳口號是一個城市獨特個性的表現,往往一句口號足以讓人記住一個城市,這是城市形象識別中重要的一環。例如,大連的口號是:“浪漫之都,中國大連”;佛山的口號是:“獅舞嶺南,傳奇佛山”;而中山的口號則是:“偉人故里,錦繡中山”,無一不體現著該城市的獨特城市形象,而湛江缺乏具有城市形象代表性的廣告宣傳口號。如今,不少城市與地方紛紛在電視臺、網絡等公眾媒體宣傳自己,提升自己城市形象,在短暫的30秒廣告中,一句令人深刻的宣傳口號尤為重要。所以征集能夠彰顯湛江的城市特色,展現當代湛江人的精神風貌的廣告語,能有效的提升湛江城市的凝聚力,和對外形象。

(4)對外宣畫冊、電視主題片、禮品等。對外宣傳作為實施開放合作戰略、提高城市美譽度、推動區域發展的加速力和重要推手,具有全局意義,應受到高度重視。在對外宣傳中宣傳畫冊、電視主題片、禮品等作為具象的城市形象宣傳手段也要注意其權威性,唯一性和獨特性,要有效的與城市形象的方方面面結合起來,互相呼應,成為城市形象營造的亮點。

4 總結

城市品牌形象(CIS)戰略,是一種新的城市戰略,它不僅是城市發展的助推器,它的本身就是生產力,湛江作為一個崛起中的中等城市,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競爭和機遇,如何在中國眾多的城市中脫穎而出,城市品牌形象的建立是城市管理者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也是城市進一步發展提升的突破口,在現如今的大環境中,城市品牌形象的建立已經成為城市競爭的重要手段,它對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進行了有效的綜合。在目前這樣一個崇尚個性化的時代,任何一個城市如果不能塑造自己的獨特形象,就不可能引起世人的關注與青睞,城市的發展必然會受到限制。城市形象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大課題,對城市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 2014湛江市政府工作報告[N].湛江日報,2014-02-21.

篇4

【關鍵詞】 建筑設計;地域文化;城市特色;發展內涵

一、地域文化是塑造城市特色的主體

1.1 城市色彩

在進行城市環境開發時必須要對當地的社會文化屬性加以認真地考慮,依靠地域文化塑造城市特色,一個城市有要先進的文化發展和城市平面形態定位,就相當于是一個城市的特色,然而城市的特色是一座城市設計的主體,城市特色的內容和形式明顯能代表這座城市的內涵。當然,除了城市文化之外,城市的地域特征、自然條件和環境風貌,也是造就了城市特有的城市風格。因此,城市的地域文化能給予這座城市特有的城市色彩。城市色彩是一個城市總體的建筑顏色,是構成一個城市獨特風貌的重要因素。一個城市色彩的形成是城市的地域文化、自然環境、傳統文化以及城市發展歷史的集中體現,能夠突出一個城市在地域內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色彩風格面貌和習慣,在城市的地域內根據自然地理條件,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傳統等因素形成自己特定的城市色彩,要展現出一個城市的歷史傳統和地理文化,它是反映了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因素。城市的色彩是當地文化環境的反映,不論是西方建筑還是東方建筑都有自己特有的地方色彩,特有的色彩反映地區人們的共同心理和行為,是一種空間文化價值觀。所以城市設計方面要把人和環境結合起來,要創建出人文特色的城市設計理念。

1.2 地域以及地域文化

第一、地域。地域是指有相同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特性的一塊地方,也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結合,是建筑的經緯點和立身之地,建筑的構建必須符合地域特征構成的各種要素。地域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而且地域的范圍是可大可小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社會文化源遠流長,城市居民社會意識濃重,注重天人合一、順其自然的設計思想。如江南古鎮、徽州村落、福建土樓等等,所以中國的建筑和規劃因為其空間相聯系和相承接的方式受到特殊的尊重。

第二、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一般是指在特點的范圍內經過源遠流長形成的,能夠傳承至今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能夠將區域范圍內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生產生活方式等展現出來。而地域文化要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由于每個地區的文化存在形態上的差異,所以才使我們的民族文化呈現出來了多樣化。建筑是一個地區象征性的代表產物,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在各地方呈現出了不同的建筑風格。在古代的時候由于交通的不便利和行政區域的相對獨立性,各地的文化形態就有了不同的風格,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點,比如漢文化、關隴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松遼文化、吳越文化、荊楚文化、嶺南文化等。所以在不同的建筑物上能夠呈現出不同的建筑特色。

二、建筑是地域文化的表現形式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土鄉土色的獨特風格。每個城市的地理特征、環境氣候、歷史遺留和傳統民俗都有著不同的地方,而每個地區通過建筑來表現該地區的人民的文化水平、民族風情和對建筑物審美追求,建筑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載體。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地區特色,在一定區域多數建筑的基本風格和總體特征。

2.1 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體的地形,建筑的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內,以地理環境為基礎,根據地貌條件,和城市周邊的環境。建筑是象征一個地區的產物,從建筑上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城市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可以設計出不同的建筑特色,地域文化與地域建筑是相互作用的,因此,建筑物是在具體環境中,受具體地區的地理氣候和自然因素,以及地形地貌特點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環境所制約,具有特有的地方色彩的元素。

2.2 建筑的文化性

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人們長期生活決定了歷史文化的傳統。建筑是存在于地區的文化歷史和人文因素的環境之中。建筑的文化性是造就建筑的特色,因為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文化,我們可以通過結合不同的文化情況,就建造了獨特特色的地域文化建筑。建筑的文化形式具有雙重性的,因為在建筑的特色上我們既要有使用的功能還要具有審美的功能,所以審美觀的價值就體現在它本身的理論價值和感應功能上能帶給人們傳遞信息的感覺,建筑的建造可以讓人們感受到特有的文化內涵,如對我國廟堂感到威懾、對于居民住宅感到親切等等。這些都能表明中國的地域文化具有很強的建筑特色,通過建筑的文化性的特質,創造出具有特色的建筑作品,建筑的內涵在各自的領域中都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殊性,從建筑的文化性可以反映出生后方式、社會風情和藏匿在其中的歷史發展軌跡、社會結構的演變等等,用建筑的方式來體現出一個城市的建筑文化性,這不僅是對建筑,也是對地域文化的生動而又形象的完美詮釋。這是建筑所蘊含的巨大價值。

三、地域建筑文化的新內涵

在現代條件下,抓住地域文化特征尋找地域文化的新載體,尋找地域文化的美學定位、新的表達,展示城市空間的新的文化價值,定位特色城市的城市色彩,是延續城市歷史、把握城市方向感和認同感的最佳方向。

3.1 使用本地素材尋找地域文化的美學定位

在現代條件下,不能老是依舊傳統的文化元素,要掌握地區地域文化內涵,要深刻學習中國城市地域文化的精髓,給予地域建筑文化創新的現代含義。

第一、地域建筑材質。建筑材質是建筑的基本物質,它能夠決定建筑的特征、風格、效果等等。傳統的處理建筑材質特性的表現方式是地域建筑文化的基本語匯。建筑工作者充分利用建筑材質的特質性因素,建筑合理的與地域環境相結合,使地域建筑的文化性發展下去,相比傳統的建筑材質和現代建筑材質,社會技術的先進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建筑的需求也在不斷的發展,因此,現代建筑材質相對比傳統建筑材質具有更多的優勢,我們要結合地區環境因素創造出具有地標性的建筑。

第二、地域環境。我國自古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這就要求建筑師要從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觀的角度出發,所以在建筑方面也要充分體現出地區的地域特征。地域環境和自然環境是密不可分的,我們要把建筑與自然因素的關系相結合,必須遵守自然的地形地貌要求,讓建筑與自然環境和周邊地理環境融為一體,地域文化是指一個地區內的文化的總和,也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2 借鑒外來文化

在全球的環境中,建筑文化的交流越來越廣泛,我們還可以把國外的建筑文化遺產納入可以借鑒的范圍,將各國的文化本土化,這樣更加能使我國的建筑文化不斷的創新化、現代化,還能很好的使我們建筑創作工作有更好的發展,更加利于我國建筑文化與其它國家建筑文化能有更好的交流空間,讓城市文化有蓬勃的生命力,這樣也能對建筑設計師在設計方面有更多新的靈感,讓我們借鑒外來文化與我們國家的建筑文化相結合起來,用更好、更新的設計理念發展建筑事業。

四、結語

建筑是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的文化形態的外在表現,中國建筑通過地域文化來體現建筑的特點,要以創造性為建筑空間的最高理念和最終目標,充分發揮城市空間的文化價值。將時間和空間相結合起來,在現代條件下,抓住地域文化特征尋找地域文化的新載體,尋找地域文化美學定位、新的表達方式,使建筑空間更富有內涵,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讓中華民族特色成為引領世界潮流的主流。

參考文獻

[1] 吳振垠.中國城市建筑地域文化研究[J].山西建筑.2008.10:18-20

[2] 李廣斌,王勇,袁中金.城市特色與城市形象塑造[J].城市規劃.2009.02:24-26

[3] 朱光亞,楊國棟.城市特色與地域文化的挖掘[J].建筑學報.2010.1119-21

篇5

關鍵詞:當代景觀“迪斯尼化”、全球化、城市文脈膚淺化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

在全球化和消費時代這樣一個大的時空背景下,當代中國正處在一個社會、經濟、文化上全面的“中間”狀態:一方面在全球化進程中逐漸失去自我傳統,另一方面在探索中國特色過程中還沒有找到現代定位。這種狀態也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景觀設計行業。近年來,中國城市景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會重視,景觀行業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與此不協調的是,園林傳統的斷裂、地域特色的弱化和文化內涵的缺失等問題卻越來越突出。

一.城市景觀的文化特征

城市是人類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所創造出來的文化聚合體,而城市景觀作為城市的組成部分也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首先,城市景觀是人類文化創造活動的結果,是結合了人工與自然的綜合環境;其次,城市景觀是人類文化活動的環境載體,它通過城市的建筑、道路、公園、廣場、綠地等各類空間來承載人們的活動,而人們通過自己的活動反過來塑造著城市景觀;第三,城市景觀是城市文化的基因庫,擔負著傳承歷史文化的功能,是后人理解前人文化并予以繼承和發揚的基礎。

二.“迪斯尼化”景觀的文化分析

從主題公園到移植城鎮再到紳士化的歷史地區,中國城市景觀正走向淺顯、表面和商業化,這種“迪斯尼化”特征景觀的大量出現,從某種程度上似乎可以歸因于規劃的失控、設計創意的缺失,但更內在的原因卻是時代的社會文化變遷。景觀的多樣面貌其實是社會文化變化的反映,因而從社會文化這一角度來尋找“迪斯尼化”景觀的形成原因則顯得更為重要和有效。在消費時代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造成城市景觀“迪斯尼化”的社會文化因素可以歸因于消費社會資本意識的操縱、全球化進程中地方文化的失落和轉型期時代審美意識的局限性。

三.哈爾濱城市景觀缺乏對城市歷史文脈的保護

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哈爾濱城市人口急劇增長,城市大幅度現代化。由舊區改造為主的政策,也是由于人們對城市原有風貌品質的忽視,哈爾濱城市的建設并沒有考慮到對原有的城市風貌特色的保護和合理的開發,新建筑在老街區高樓林立,不斷替代老建筑的位置,造成城市內新舊建筑混雜擁塞,破壞了街區整體風貌和城市肌理,城市空間發展與城市形象受到嚴重損害。例如南崗區的街,其原本是該區的中心區域,是一個以圣尼古拉大教堂(如下圖)和老火車站為節點的洋味十足的街道,各種西洋建筑其整體景觀特征與中央大街毫不遜色,但是由于歷史原因以及在現代化的建設當中并沒有有意識的恢復和保護它自身的街區特色,現在的街已經完全現代化、商業化,失去了舊有的風貌。對歷史建筑的拆除也是哈爾濱城市景觀特色迷失的重要原因。哈爾濱的城市特色品質特征主要凝聚在諸多歷史建筑中,自“”以來,哈爾濱的老建筑或者由于種種原因而被拆毀,或者因為年久失修而破敗不堪,或者因為商業利益被肆意改修,這些建筑的消失給哈爾濱市的本質特征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傷,其中一些建筑甚至是城市的重要節點。

哈爾濱的老火車站是哈爾濱新藝術運動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由于擴建而被拆毀,火車站和尼古拉教堂都是哈爾濱的中心南崗區街的標志性建筑,控制整個街道乃城市的文脈特點,這兩個建筑的拆毀是哈爾濱城市特色最嚴重的損失。而由于經濟利益被拆毀或是被肆意改建的歷史建筑更是數量龐大。這種急劇的現代化和盲目的開發老城區造成了永久的改變。

四.城市景觀缺乏對深層內涵文化的認識與表達

(1)建筑外在形式的膚淺化

哈爾濱的現代城市建設以及環境空間的改造方面,在對哈爾濱城市本身文化脈絡的把握上還有很大欠缺,建筑過于注重功能而毫無可觀賞性,改革開放后哈爾濱的現代建筑注重功能性、實用性,但是由于建筑技術創新不力以及在挖掘城市傳統建筑的地域特色方面還存在很大欠缺,很多2000年以前的哈爾濱民用建筑、商用建筑或政府建筑都帶有一種火柴盒式的形體特點,四四方方、整整齊齊、毫無特色。

2000年之后的建筑逐漸開始注意利用色彩的變化和一些裝飾來美化建筑,但是只是簡單的原來的四方火柴盒基礎上的表面添加,沒有木質性的變化。

(2)“崇洋”、“抄襲”

哈爾濱這幾年的城市建設一直受強勢文化所困擾,出現了大量“歐陸風情”的建筑和街區(如右圖)。很多城市地段的設計對于哈爾濱的景觀如何繼承城市文脈并不作深入的分析,也并不從歷史的角度去發展城市景觀或發揚城市文化,認為哈爾濱是西洋風味為主的城市,因此所謂“歐陸風情”正是現代景觀對“東方小巴黎”、“東方莫斯科”的城市特色的繼承,盲目攀比西方國家廣場、景觀大道等公共空間的“洋氣”、“富貴”也就順理成章。如南崗開發區一帶,為了城市形象的快速改變,不加取舍地照搬套用歐洲古典主義景觀設計風格,在一些居民區還會看到大量的羅馬柱、羅馬雕像屹立于門庭兩旁或是附屬在綠地空間當中。該區的新世紀廣場,以隊列式布局的希臘神話人物塑(如右圖)和“十二生肖凱旋門”作為廣場的主要內容,形成一種土洋結合的視覺效果。種種無視城市景觀的歷史性,在審美、材料、加工、設計觀念等諸方面都片面強調商業的豪華、高貴和奢侈的現代景觀,抹煞了該地段景觀對文化的有效傳承。

(3)盲目追求宏偉、壯觀的城市空間

這種情況普遍存在于哈爾濱的現代城市廣場中,市政廣場尤甚。廣場設計單方面追求空間的大尺度,強調簡單的視覺秩序和宏偉、壯觀的美學效果,因此廣場的景觀內容基本是硬質鋪裝兼有少量的綠化,并不依靠其他的景觀要素來創造文化氛圍。如龍塔廣場占地面積很大,但是廣場的空間形式只是一個圓形硬質鋪裝和半環繞廣場的綠地山體,連綠地的種植都不講究喬灌木的搭配和變化,無論任何植物一律剃成統一高度。

(4)景觀設計缺少本土文化個性

文化個性與文脈品質是哈爾濱現代景觀普遍存在的問題,人量沒有內涵的假山、假水車、簡筆畫似的小品雕像充斥著各個綠地空間當中。很多景觀雕或小品僅僅是將一些十二生肖、嫦娥、女蝸等最司空見慣的傳統題材套用在市的綠地當中,而對該街區的木質文化特性視而不見,這些景觀與哈爾濱的異域特征相符也不能算作哈爾濱的民俗文化,沒有景觀的價值,是一種庸俗而泛濫的造型。

(5)“迪斯尼化”現象嚴重

模仿和移植國外的城市景觀,往往缺乏場所性和地域性特色,實際上是對城市形象和地方文化精神的污染,特別在歷史文化古城,“迪斯尼化”的城市景觀更加顯得格格不入,因此,應當深入認識當今中國城市景觀中的“迪斯尼化”現象的危害,并使之能擺脫“中間”狀態和時代轉型期的局限,走上更健康的發展道路。

篇6

一、城市特色危機與當代城市建設轉向

在以改革開放的形式實施的現代化追趕中,技術的標準化、資本力量的高效發揮等,既使我國城市產生了極大進步,也令城市面貌日漸一致,伴生了所謂的城市特色喪失。其實,該歷史進程,不僅是國內的事情,也是全球性問題,具有普遍性,某種意義上說不可避免。但在日益深入的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格局中,國家與城市的獨立性及價值并沒有動搖。相反,越是現代化、全球化,越對城市的個性與特征提出了要求和期待,此即城市建設的民族性、地方性訴求在全球化時代不降反升的原因。

用歷史的眼光看待中國古代城市與自然山水的關系,可知前者對后者有一種非常緊密的依賴,二者相得益彰、十分和諧,[1]這體現了古代中國人在城市營建方面的智慧。城市源于自然山水等客觀條件,卻又多姿多彩,體現了對自然的尊重,具有生命力、可持續性。但伴隨時代演變,人類的實踐能力增強,城市不斷掙脫自然的懷抱,甚至走向與自然對立、沖突的一面。在城市營造過程中所實施的對基地環境的變動和改造的影響,也在不斷增強、加深,忽視乃至漠視自然環境因素的托底作用,城市與自然的緊張遂因此而生。淡水匱乏、熱島效應明顯、地面下沉,乃至不可思議的城市洪澇災害頻發等,就是這種肆意而為的當代城市建設行為的后果。這在一定程度上警示人們,在工程技術手段得到極大提高的今天,應該自覺堅持城市建設與自然地理環境因素的和諧一致,使城市的自然環境諸要素被統籌到建設中。

盡管當下中國的城鎮化仍在持續進行,但城市建設的模式其實也在悄悄之中出現了新變化,即從追求城市空間規模的數量擴張,轉向城市空間美學質量的提升,城市建設由數量向質量轉型。簡言之,城市開始關注自身的特色、個性以及可識別度,[2]建設具有不同外部形態特征,以及蘊含不同秉性、精神、文化、社會面貌的城市。城市彼此間惟有明顯的可識別性,才能夠實現較好的競爭與共同發展。

二、特色城市建設與全面資源觀

培育特色城市或塑造城市特色,離不開城市特色資源的支撐。城市資源不僅包括可視可見的自然資源、物質條件,還有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社會人文環境等內在的無形資源,這也是特色城市建設所依托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社會文化、歷史傳統等。

相對而言,城市所在的地理環境等自然資源條件對城市的輪廓形態、結構布局等外部特征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而城市的歷史傳統、社會人文資源,則對城市的精神風貌以及社會經濟文化等城市內涵發揮著較大作用。

城市特色其實是一個內涵豐厚的概念,表現在多層次與領域,是城市物質空間上的形態結構特征、城市標志性建筑與城市社會文化特征等的結合。[3]特色城市應是城市外部形態結構與內在精神風貌俱佳的城市。只憑借自然地理環境條件而刻意追求城市外觀的與眾不同,與試圖在保持城市平庸面相的前提下通過發掘和利用社會歷史文化資源、建成富有內涵的城市一樣,都是行為偏頗而愿景難以較好實現。僅僅在獨特自然地理資源基礎上營建的有個性化特征的城市,頂多是“天生麗姿”;脫離自然條件的融合而偏執于所謂的內涵型城市,也難免落入“優而不雅”的境地。凡是在特色城市建設方面取得突出成績者,通常是緊密契合了自身綜合資源的那些城市:既重視城市自身的自然地理環境因素,又充分斟酌、利用歷史人文資源。

我國幅員廣闊、地域龐大,地形地勢、物產氣候等差異性突出且明顯,而現今六百余座城市中,大多數又屬歷史城市,有著長短不等的生命線與前世淵源,可謂在質地條件與人文素養上兼收并蓄,能夠進行豐富多變的組合,這為我國能夠建成一批綜合優勢明顯的特色城市預備了條件。

充分利用自然、地域、人文等稀有而珍貴的綜合資源條件,建設別具一格的城市,在國內外城市中樹立自己獨特的地位,提高城市的吸引力、美譽度、宜居性,在當今城市化時代增強城市的競爭力,已經成為很多城市努力建設的方向與目標。其中,具有突出自然地理優勢和民族、歷史、文化等資源優勢的西寧市,可作為一個案例進行剖析,以討論如何利用綜合資源、建設特色城市。

三、西寧綜合資源分析及與建設目標的耦合

西寧是青海的省會,位于青藏高原向黃土高原過渡的東部邊緣,深居我國西北內陸,隱藏于黃河上游的重要支流――湟水的谷地。它西邊毗鄰我國最大的內陸湖――青海湖,其他方向則被群山環繞,東隔祁連山余脈是聯通內地與西北邊疆之交通的河西走廊。

從城市屬性上看,西寧是區域性中心城市,也是當今“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的節點。目前,西寧也在努力探索適合自身情況的發展道路,建設具有獨到特征的城市。如經國務院批準的該市總體規劃提出,要建設具有文化魅力的高原山水城市。[4]這種目標設定是吻合西寧的各種資源稟賦條件的。

(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1.優越的交通

篇7

關鍵詞:宜居城市;園林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0732067

宜居城市的概念早期在西方一個國家提出,是指人們生存的環境在生態環境、經濟環境和任務文化環境比較優越,當然目前人們更向往的是生態環境的優越和交通的便捷等。

1 宜居城市的特性

1.1 整體性

宜居城市注重生態、經濟、文化3要素的協調共生,注重復合型系統的融合性。城市綠化和生態環境是實現宜居城市的物質基礎,人要生存,既要適應它,又得改變它,追求全方位整體實現城市的宜居性。

1.2 地域性

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社會結構以及自然生態系統的地域性決定了宜居城市的地域特征。不同的社會文化要求宜居城市的建設握住城市文化脈絡。經濟發展水平是城市的物質基礎,是宜居城市建設的重要支撐;不同地域的自然生態環境,要求宜居城市的建設要建立在尊重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的基礎上。

1.3 相對性

不同身份、年齡、性別、知識結構的人對城市是否宜居的判定標準和感受標準是不相同的,因此,宜居城市具有相對性。在宜居城市的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不同人群對城市宜居性的要求,進行有差異性和區域性的規劃建設。

1.4 動態性

宜居城市的建設過程要體現持續發展內涵,從城市發展的歷程看,一般都經歷了自然協調、經濟系統、社會系統的變遷。在不同的城市發展時期,人們的需求不同,對宜居城市建設側重點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某個時期,人們覺得城市經濟條件好、社會穩定、有秩序就是宜居城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覺得只有經濟條件還不夠,自然生態環境也是評價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因素。

2 構成宜居城市的要素

2.1 自然環境要素

自然環境美、宜人是宜居城市給人最直接的印象,也是最直觀的標志。宜居城市必須是一個環境優美、生態平衡的城市,同時必須走可持續性發展道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開發利用都必須建立在環境可承受范圍內,宜居城市的建設應在確保自然環境不受破壞、生態平衡不受影響,充分發揮自然要素對宜居城市建設所帶來的積極作用,打造宜人的城市空間。

2.2 文化要素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城市文化是一個城市精神面貌的內在體現,能夠對地區經濟的發展、穩定和團結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因此,宜居城市的建設要在尊重原有文化沉淀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文化要素主要包括了歷史文化傳統、名勝古跡、風土人情以及當地的建筑風格等,這些都起到了增強認同感、凝聚力,提高人們文化品位和陶冶情操的作用。城市中的圖書館、科技館、體育館、博物館等公共性文化場所對人們的生活、文化修養和道德品質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2.3 經濟要素

宜居城市的建設依賴城市經濟的良好發展,完善的城市基礎配套設施,能夠給人們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便捷的交通,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人們對城市宜居性的認可度。節約型、環保型的經濟增長也是宜居城市構建的重要原則。

2.4 社會狀況要素

低生活成本(如住房、醫療、教育等生活成本)是構建宜居城市的前提;治安問題。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建設宜居城市需要營造一種和諧的社會環境,確保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政治環境。政局穩定、社區親和、社會福利和保障機制完善等。

3 園林規劃設計對建設宜居城市的作用

3.1 宏觀方面的作用

園林是城市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防止城市無序蔓延、調節氣候、防風固沙、控制污染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自然和城市是一個矛盾體,需借用園林規劃、城市規劃的方式和方法進行協調。

3.2 中觀方面的作用

以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為主體的城市開放空間建設和發展滿足了人們對生活、居住舒適性的根本性需求。園林綠地系統建設,實現自然生態的循環平衡,達到降低灰塵、噪聲污染、凈化空氣、調溫調濕的目的。通過園林造景,豐富城市景色,增加城市的空間層次。此外,通過園林規劃設計還可體現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展示城市精神面貌。

3.3 微觀方面的作用

城市園林綠地和景觀建設是宜居城市建設的基礎,沒有園林規劃設計,城市的建設就背離了宜居內涵。通過微觀層面的園林規劃設計,可使園林綠地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文化效益等得到最大發揮。

3.4 在宜居城市構成要素方面的作用

園林作為展現城市精神風貌的重要形式,在營建的過程中,園林藝術要依托城市文化脈絡,從而豐富園林的文化內涵;城市的文化內涵可通過園林營建表現,給人精神上的享受和心靈的歸宿;城市經濟與園林關系。城市園林綠化是一項公益性事業,由政府出資建設,好的園林設計效果需要良好的經濟基礎支持,是城市經濟實力的體現;良好的設計效果,可營造宜居的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來此落戶經商,帶動經濟發展;城市園林的建設可滿足人們交流的需求,營造有益身心健康的休閑活動場所,這對陶冶市民情操、塑造良好的社會風氣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4 宜居城市的園林規劃設計策略

4.1 宏觀層面的規劃設計

從宏觀層面來講,宜居城市環境的系統包括了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2個方面。人工環境是指人工根據自然的發展規律,結合自身的需要而參與營建的環境,自然環境是指原生態的水體、植物、大氣等有機系統,這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宜居城市的建設從宏觀層面來規劃設計,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4.1.1 建造跨區域,相聯性的綠地系統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城市之間的距離在不斷縮小,使得城市之間的發展和溝通越來越頻繁、便利,因此,城市的園林規劃設計需要構建跨區域性的生態環境,開發和利用城市間的空地來營建綠化帶;保護好城郊的自然景觀,減少對原有生態結構的破壞,城市景觀設計與郊區景觀設計相協調、銜接;將城市郊區的自然風景林地、河流水域引入到城市的綠化營造中,實現城市內外生態環境的高度統一,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城市的宜居建設提供多的生態空間;保護好城郊地帶的綠地,因勢利導,充分利用,如建立水源保護區、動物保護區、森林公園等大型觀賞綠地,以城郊旅游業的發展來促進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

4.1.2 做好城郊和城市的綠地規劃

將市區和郊區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進行規劃,從整體上來營造宜居的城市環境。綠地的整體規劃要從符合宜居城市的構成要素出發,在進行市域綠地系統規劃的時候要注意城市生態的保護、城市文化的傳承以及城市安全便利方面。

4.1.3 構建依托于城市自然條件的綠色框架

建設宜居城市要從城市原有的自然條件出發,采用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方法,合理安排綠地的分布情況以及配置不同的綠地功能。城市的自然條件一般有河流湖泊、山地丘陵,基于自然條件的開發和利用,建設成綠色走廊,大塊草坪,將城市的大型觀賞性公園、林蔭大道等綠色空間和城郊的自然生態景觀串聯起來,形成一種銜接自然、布局合理、結構完善的綠色框架。

4.2 中觀層面的規劃設計

4.2.1 宜居城市的營造

更多的是通過園林的規劃設計來實現的。對城市內部和城郊的空間環境進行規劃設計,從而形成合力、完善的城市巨系統,在此基礎上構建具有安全、經濟、文化、生態等多重效益的城市園林環境,宜居城市的中觀層面的園林規劃設計涉及到城市開放空間系統,特別是作為開放空間系統重要組成部分的綠地系統,在宜居城市園林規劃設計中占重要地位。

4.2.2 城市的開放空間系統是城市巨系統的自然生產力主體

為城市自然特征的塑造創造了可行性,是實現各種宜居城市構成要素的載體,集體承擔著各項城市功能,是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主要研究對象。城市開放空間要對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進行組織,從而平衡城市規模與舒適度之間的關系。

4.2.3 城市開放空間指的是除了實體建筑之外的空間

如城市廣場、綠地、道路等。城市綠地作為開放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占地面積比較大,分布面也比較廣,在城市自然環境的塑造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城市綠地是各種類型和規模綠化用地所組成的整體,具有反饋調節機制、優化城市環境、保障系統整體穩定性作用。因此,園林規劃設計必須充分對綠地這部分城市開放空間的優化設計。

4.3 微觀層面的規劃設計

微觀層面的規劃設計,是相關細節的規劃設計,其設計規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宜居城市的成敗,特別是不同類型的城市空間營建,設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微觀層面宜居城市園林規劃設計要在中觀層面城市開放空間及綠地系統規劃的基礎上進行。在設計規劃時,要保證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在最優化的基礎上,盡可能不對原有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在滿足城市審美需求的同時,又要使城市的文化內涵豐富濃郁。

5 基于宜居城市的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和綠地規劃

5.1 城市開放空間設計

5.1.1 以“營造自然”為核心

城市開放空間的設計,要以“營造自然”為核心進行設計,城市所在自然環境的特征體現城市的特征,也是城市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隨著城鎮化的加快,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也不斷蠶食著周邊的自然生態,環境破壞越來越嚴重。建設宜居城市,是人們重新認識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一種體現。宜居城市的建設要恢復原有自然風貌特征,營造園林城市,繼承城市的歷史文化脈絡。城市開放空間的設計,要樹立“營造自然”的核心理念,以城市自然特征為基礎,結合周邊自然生態環境的實際情況,建立起以保護、恢復、重建和利用城市自然特征為主的開放空間系統,達到改善自然生態環境的目的,為宜居城市的建設奠定良好的環境基礎。

5.1.2 宜居城市開放空間規劃的系統化

城市開放空間系統是各要素之間相聯系的復雜整體,在建設時要充分處理好各要素間的關系,充分發揮開放空間的功能和效應,從系統上下、內外、分層、分級來建設;運用系統和整體的理念,結合城市內外部的結構環境和城市發展的方式和方向,規劃城市開放空間的系統結構,使城市的自然系統和人工系統達到和諧、平衡狀態;立足于宜居城市的發展目標,城市開放空間的建設要以保護和恢復城市自然特征為目標,不但要考慮城市建設經濟效益,還需將自然環境、文化要素等與宜居城市的構成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

5.2 綠地規劃

宜居城市是一個開放的復合型巨系統,具有多元特征和動態特征,決定了宜居城市的結構會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綠地規劃作為園林規劃的重要方面,在規劃設計中要綜合考慮綠地規劃與自然、社會和經濟等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處理好與影響因素之間的耦合關系,需要對各類綠地的規模、位置、空間分布情況進行合理規劃,使城市發展成為一個集自然、社會、經濟綜合功能為一體的宜居建設。

6 結束語

隨著經濟水平和人們對生活品質追求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居住的城市環境和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宜居城市的建設也成為城市發展的新目標。在宜居城市園林規劃設計中,應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尊重自然規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生態資源,打造集園林生態、觀賞、經濟多功能于一體的宜居城市,使人感受城市的舒適、便捷。

參考文獻

[1]鄭寶成.城市園林規劃與設計[J].科技與企業,2012(04):06.

篇8

【內容提要】鄉村地理學在我國人文地理學分支學科中發展比較薄弱,一些基本概念的模糊、理論體系的欠缺最為突出。本文試圖從多重角度(職業的、生態的、社會文化的)對鄉村這一概念進行系統的剖析,認為鄉村界定的困難在于鄉村本身的動態性、不整合性及相對性,以及城鄉連續體這一背景,最后,筆者提出了以鄉村性定義鄉村的設想。

【英文摘要】Rural Geography is a weak branch of Human Geography in China,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its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somebasic concepts.First of all,this paper analyses rural definit-ions systematically from a multi-dimention point of view (occupational、ecological、socio-cul-tural).As an occupational de-finition,"rural"means an area where farming is the main mode ofproduction.As far as ecological definitions are concerned,it means a settlement whose population scale is smaller,outside urban area,with rural landscapes showing unmistakable signs of being dominated by extensive use of land,and with discrete s-patial units isolated from the outside world.Socio-cultural definitions are in terms of clear differences in behavior and attitude between people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uch as ways of life,spatial behavior and aspiration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all the definitions are lack of delimitations of rural totally and essentially.Rural can not be summarized by a simple definition,because it is a complicated and indistinct conception.Difficulties of defining rural lie in 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whole rural,unconformity among rural elements,relativity between rural and urban,and relevant rural-urban continuum,which makes the boundary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more indefinite.To a certain extent rural is regarded as areas differing from urban greatly and the difference can be compared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production activities,ways of life,etc.The close ext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presents different stages of rural development.

The author suggests rurality should take place of rural definit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in the world of today.Rurality refers to the manifestation of rural characters which take urban as criteria of reference within a specified area.The author draws his conclusions.First,every region can be looked on as a unity of urbanity and rurality.The more urbanity a region is,the less rurality it will have.Urban and rural are continuous and there is not any broken locality between them.Second,the size of rurality index takes urban as unit of reference.Using different urban criteria can reflect difference of rurality and stages of its development.Finally,rurality is concerned with scale,index and method which are used in our research.

We can weaken some r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mprove regi-onal urbanity in practice such as village-town planning and regional planning by estimating rurality index of different aresa.In order to be favourable to urban-rur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we also need to put forward rural countermeasures concerned correctly.

【關 鍵 詞】鄉村/城鄉連續體/鄉村性rural urban-rural continuum rurality

【 正 文】

鄉村具有區別于城市地域的諸多特征,在當今城市化潮流下,鄉村的功能不斷發生變化,對鄉村這個概念的認識似乎清楚但不明晰,人們往往理解不一致,致使鄉村問題的理論研究受到影響,也困擾著鄉村政策的制定,雖然在有關文獻資料中已有大量的關于城鄉劃分標準的看法,但仍然缺乏一個足以說明鄉村的總體性、本質性的概念。本文嘗試從多重側面剖析鄉村這一綜合性概念,以期對鄉村地理學的理論研究有所裨益。

1 鄉村概念的多重側面

1.1 職業的定義與功能屬性

鄉村作為一個職業概念是與這個詞在歷史上的用法聯系在一起的,這就是農村,指的是以農業生產為主體的地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就是農民,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勞動人民聚居的場所就是農村聚落。這一定義的出發點是把農業產業作為農村賴以存在、發展的前提,沒有農業的存在,農村就不成其為農村,農民就不成其為農民。從界定農村的角度分析,這一定義的內涵和外延都缺乏嚴密性。

首先,以農業生產為主體,是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來決定,還是以農業生產在整個經濟中的地位,或者是以農業生產用地在整個土地利用結構中的比重來確立呢?這個主體的含義是模糊的,沒有明確說明以什么為主體。不管是以人,還是以經濟、用地來確立主體都難以正確地把握當今的農村與非農村。

其次,對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農民而言,農業人口=農民=農村人,也許在單一從事農業生產的地方,這個等式是存在的,但農業人口兼業化的發展,使這一性質日趨復雜,他們既從事農業生產又從事非農活動,這些農戶可以根據其兼業的行業分為一兼農戶(主要就業于農業,其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經營)、二兼農戶(主要就業于非農產業,收入主要來源于非農業經營),還不包括農業內部的兼業活動,或者已經有固定的非農就業崗位的農戶。

第三,從場所和地域的角度來看,農村聚落往往是農業活動與非農業活動并存,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混雜。而且在某些非農業發達的農村地區,不管是從非農化水平還是從總量上看,都超過了中心城區,出現了所謂的“農村包圍城市”現象,這樣就更難以對該地方或地域進行歸類。

1.2 生態的定義

鄉村作為生態的概念加以認識存在著不同的視點,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用來指人口在空間上的分布狀況,指的是單個聚落人口規模較小的地方,這些聚落之間則是較大的開敞地帶。該定義抓住了鄉村與城市之間人口集聚規模差異這一特征,最為接近于人們對鄉村的理解,而且便于操作,許多國家都把鄉村與城市的分界線以聚落人口規模加以確定。

(2)鄉村用來指一種地域的概念。鄉村指的是城市以外的一切地域,嚴格地講是城市建成區以外的地區,這樣,鄉村是一個空間地域系統,與作為一個產業部門的農業有本質的差異。

(3)用來表示某種特殊的土地利用類型,也就是鄉村型的景觀。維伯萊(G.P.Wibberley)認為:“鄉村這個詞指的是一個國家的那些地區,它們顯示出目前或最近的過去中為土地的粗放利用所支配的清楚跡象。”[1]

(4)從生態構成上看,鄉村不但用來指居民少的地方,而且也指與人口多的地方來往較少的隔離開的定居區。在當代社會里,絕對的隔離很少見到,但只要聯系上不方便、交通上成本較高這種情況還存在,那么相對隔離還是存在的。也就是說,鄉村就是受城市影響較小的地方。從城鄉相互作用的角度來看待鄉村,考察鄉村的相對隔離程度,牽涉到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如何看待隔離,是用物理性距離、交通費大小,還是有無交通工具、時間等來說明[2]。二是在確定是否易于接近時應該用哪一個人口中心作為參考點。如英國諾福克郡規劃局(Norfolk County Planning Dept)就采用了距離2萬人口城鎮8.045km和距離10萬人口城鎮16.09km這一指標。

鄉村的生態學定義建立的假設是:社會形態(Social form)可看作是人類文化適應環境特征的產物,并為人類的適應所修正。城市與鄉村之間的人口分布、景觀、土地利用特征、相對隔離程度等生態環境背景具有重要的社會影響,是引起城鄉差異性發展的重要因素。采用生態定義鄉村,避開了經濟職能上專門化的問題,盡管粗放的土地利用、開敞的鄉村、小規模的聚落、人口密度較低等特征隱含著以第一產業為主的特性,但更多的是從城市的影響程度來考慮的,具有重要的社會學內涵。

以生態環境狀況來定義鄉村地域,雖然是當今最為廣泛采用的標準,但許多研究人員發現,這一定義的最大的不足就是分級界限的相對性、可變性,不同國家采用的標準不一樣,國際可比性較差;其次,從人口密度較小來理解鄉村,由于人口密度只是一個靜態的、容易產生誤解的統計指標,它大多依賴于計算密度單元的大小;第三,社會學者對生態定義的質疑是:城鄉之間最本質的差異是社會的結構與功能方面,社會經濟的特征與鄉村的問題更為相關,如高女性比例,較低的收入,更多的家庭生活在貧困狀態,勞動力中婦女就業率低,受教育的人口少,年長者受到過多的重視等。盡管人口分布狀況對這些因素有一定的影響,但兩者之間并不是相對應的。

1.3 社會-文化的定義

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從社會文化構成這一角度來定義鄉村,著眼于城鄉居民之間行為與態度上的差異性。主要特征有:

(1)鄉村社會生活中,社會接觸多為直接的、面對面的關系,人與人之間關系密切。

(2)鄉村社會行為的標準比較單一,風俗、道德的習慣勢力較大。

(3)鄉村社會生活以家庭為中心,家庭觀念、血緣觀念要比城市為重,居民以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為主要謀生手段,經濟活動簡單。

(4)鄉村地域遼闊,人口數量少、密度低、變動慢,因而人們具有保守心理。

(5)鄉村的物質文化設施較城市差,鄉村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一般較城市低。

(6)從政治標準上看,農民在國家中處于從屬的地位,要服從有權階級的法令和要求。

鄉村的社會化定義抓住了鄉村居民、鄉村社會的最本質屬性,而且在它與城市的比較中理解其相對性。但問題在于:

首先,用極端化的方式來定義鄉村,大量的過渡型、中間型地區就是不確定的。隨著城鄉關系的演變,不僅大量的鄉村人口源源不斷地流入城市,還有一些城市居民出于各種不同的動機遷往鄉村,鄉村本身的產業結構、人口結構和勞動結構也在發生著變化,人類社會嚴格地劃分為鄉村社區和城市社區的時代最終將為城鄉結合或城鄉融合發展所代替。

其次,認定鄉村地區是同質的,這是值得懷疑的。從個人角度上看,大多數人都不能劃分為純粹的某種文化類型(如鄉村人或城市人),傳統的農民逐漸從封閉、半封閉、半自給性的小生產者向開放性、經營性的商品生產者轉變,由質樸、純厚的傳統型向開拓進取的新型農民轉化,農民內部發生著階層、職業的社會分化。米勒(Miller)等人在考察美國人時,認為88%的美國人都可歸入鄉城混合類型[1]。弗林(Flinn)也把鄉村地區的價值體系分成三種類型,即小城鎮理想(Small-Town Ideology)、平均地權論(agrarianism)和鄉村主義(ruralism)[3]。可見從鄉村社會角度看,鄉村并不是單一化的。

第三,用生活方式、空間行為、抱負等來定義鄉村,在實際應用于具體的空間地域劃分時非常困難。在城鄉隔絕發展的態勢下,也許鄉村的社會文化特征與地理分布是相一致的或相近似的,而在城鄉作用日益加強的當代社會里,城市里包含著諸多的鄉村特性,鄉村里也納入了諸多的城市特征,城市與鄉村之間具有一系列共同的經濟、社會問題,而且絕大多數的聚落都可歸入鄉城、城鄉混合體之中。

2 鄉村界定的困難

從多重角度對鄉村進行剖析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可見鄉村不是一個簡單的定義所能涵蓋的,它是復雜而又模糊的概念。界定鄉村的困難在于鄉村整體發展的動態性演變、鄉村各組成要素的不整合性、鄉村與城市之間的相對性,以及由于這三大特性形成的城鄉連續體。

2.1 動態性

鄉村人口以各種方式向農業以外的其它產業部門轉移,鄉村地域向綜合化方向發展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的基本目標。歷史上的鄉村與當代的鄉村有很大的差異,不同地域的鄉村演化過程也不一樣,城鄉之間的關系是動態發展的過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鄉村居民單純從事農業生產的格局、鄉村嚴重落后于城市的不合理狀況將發生根本性變化。

除了城鄉之間地理景觀的明顯差異外(景觀界限隨著城市的蔓延而不斷變化)無論是經濟職能還是社會文化上,當代的鄉村社會經濟轉型明顯加快,正在日趨向城市靠攏。因此,鄉村的概念與內涵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不能以傳統的農民、農村來定義當代的農民、鄉村。動態性特征使鄉村與城市之間的分界日趨模糊,農民與非農民之間的二分法也日趨不適應。

2.2 不整合性

傳統格局下城鄉界限非常明晰,鄉村的職業、生態和社會文化特征相吻合,農民未走向分化,鄉村的單一性、同質性顯著。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對鄉村的影響日益加強,鄉村本身的社會經濟結構急劇變動,職業、生態與社會文化特征之間不相吻合了,農業、農村、農民三者相等的格局愈加不相適應了。

從農業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在非農部門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從而成為工人、商人、教師等,從職業角度講,他們已不再是農業勞動者或農民。有一些勞動力并未實現就業的完全轉移,出現了亦工亦農、亦商亦農、半工半農等形式。有的人實現了地域的轉移,進了城市,一些人采取了外出打工(季節性或常年性)的形式,還有一些人則在本地實現了職業的轉化。這樣,城市里有了鄉村的人、鄉村的社會文化特征,鄉村里也有了越來越多的城市生產活動、生活方式,甚至于城市的居民居住在鄉村等。這種社會文化特征、經濟特征、生態特征三者之間在城鄉的相互重疊,帶來了復雜的不整合性。

2.3 相對性

城和鄉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鄉村是與城市相比較而存在,也只有在與城市的比較中才能正確地理解與把握,因此,所謂的鄉村從某種程度上看是指與城市之間差異較大的地區。這種差異可以從生產、生活方式等多種要素進行比較,城市與鄉村之間接近程度的高低代表了鄉村發展的不同階段。

鄉村的相對性還體現在不同的人研究尺度的差異上。我們可以從個體的角度著眼,研究農民的行為和抱負、個體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大小,在整個社會結構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發揮什么樣的功能等考察個人的社會化程度。也可以從不同的聚落來加以研究,從小的村落到小城鎮到大城市等不同的鄉村特性表現程度。也可以從一個小的區域到較大的區域進行不同層次的解剖。

鄉村定義的相對性是依據選擇的指標而有差異的,以人口密度差異、職業的不同、距城遠近等相關指標來描述定義鄉村,或者以復合的綜合性指標來對鄉村屬性加以概括,更可以反映出鄉村類型的多樣化。

2.4 城鄉連續體

我們通常用兩分法把人類聚落劃分為城市與鄉村,從鄉村的動態性、不整合性和相對性來分析,不論是聚落還是文化、經濟活動,城鄉都是一個連續體,在這個連續體中,區分兩個極端是很容易的,而眾多的中間類型則是難以確定其斷裂點的。

2.4.1 聚落連續體 從聚落的規模來看,從巨大的城市集聚體到小的聚落甚至分散的住宅,其間沒有明顯的斷裂點,城市消失的地方就是鄉村的開始點,聚落連續體是沿著一條線從極點的一端——農村向另一端逐漸演變,因此城鄉聚落的規模劃分必然是人為的。

事實上,從聚落的職能上也存在著連續性,從純粹的單一化農業村落、農副業村落、兼業性村落一直到非農業聚落,都代表著城鄉職能上的差異性。

2.4.2 鄉村—城市連續體 與地理學者對聚落連續體的關注不同,社會學者從社區、文化角度進一步分析這種連續體現象。在當代現實社會中,社區類型既不是完全的鄉村也非完全的城市,可以從典型鄉村到典型城市排成一個連續譜,鄉村與城市的差異只不過是某種程度上的問題,許多城市郊區和城鄉交錯區就處于這個連續體中間的位置。特定社區在這個連續體中的位置取決于:社區人口多少、社區人口密度及社區內鄉村與城市之間規范的強度。社會學研究還揭示出,即使在高度城市化的地區仍然存在著鄉村的文化。

3 鄉村性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傳統鄉村特征逐漸在轉化,表現在經濟上從農業向非農業轉型,社會構成上農民的分化(農民—非農民或新式農民),聚落從鄉村型向城鎮型轉化,鄉村文化的轉型等,這些要素的變動帶動了地域的轉型,出現了介于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鄉城地區,這種經濟、社會、文化、地域的演變代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是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如何在城鄉連續體的現實態勢下構建鄉村概念的新思維?大多數研究人員嘗試著在城鄉之間劃分一個過渡區,如在城市聚落與鄉村聚落之間再分出一個似城聚落類型,在城市地域與周圍鄉村地域之間的交接地帶劃出一個城市邊緣區,甚至從更大的地域范圍著眼,劃分出鄉村城鎮化區域。對處于轉型階段的地域作為城鄉之間的過渡地帶來加以研究,部分地解決了城鄉界限日趨模糊的問題,但就象區劃中劃分過渡區出現的問題一樣,過渡區本身,城市、鄉村與過渡區之間也存在著過渡現象,因此就出現了鄉村、準鄉村、準城市區、城市化地區等多種多樣的過渡類型。

鄉村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特大系統,它包含著生態、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極其豐富的內容,在每一個側面又包括著各種不同的層次和諸多的因素。因此從單個方面來定義鄉村不會得到廣泛的接受,尋求綜合方面的界定更為人們響應。而且,什么是城市、什么是鄉村,我們不應受某種概念的束縛。用極端化的傳統鄉村作為參照來套用當今的實際,這種理念支配下的歸一法陷入困境是必然的。

筆者認為,在當今世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鄉村的定義應讓位于鄉村性這一概念,在一定地域內考察鄉村性質的強弱(從對立面來看,就是城市性的弱強),比起不斷劃分過渡地帶的做法更可操作,更具有可比性。確定一個地區的鄉村性:

首先,每個地區都可以看作是城市性與鄉村性的統一體(鄉村性與城市性合計為1),城市性強的地區就是鄉村性弱的地區,城市性弱的地區就是鄉村性強的地區,鄉村性強的地區就是鄉村地域,城市性強的地區就是城市地域,兩者之間不存在斷裂點,城鄉之間是連續的。

其次,鄉村性指標的高低應以城市為參照單元,用城市的標準(如市區、市域、不同規模的城市)來衡量鄉村性的高低,可以在統一的框架下反映其社會經濟發展的差異,不同地域之間具有可比性。也許會出現有的我們認為是鄉村的地域(行政上的),其鄉村性指數低于有些城市地域,這樣我們對城鄉的認識會有新的本質性理解。采用不同的城市實體為標準,可以反映城市性、鄉村性的質量差異。

第三,鄉村性除了與選擇的參照標準有關,還與研究的尺度大小(如個人、單個聚落到不同大小的地域單元)、選擇的指標與采用的方法有關,社會學家可以從社會發展指標來定義鄉村性,經濟學者可以從經濟結構狀況來分析,地理學者可以綜合社會、經濟、地理特征加以選擇,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進行調整。

第四,由于鄉村性概念是以區域為基礎的定義,依據的是更為廣泛的地理類型,而不是專門化的單一聚落特征,體現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想。因此,某些與土地面積廣大相關的密度指標很難與城市同步發展,但某些人均指標、結構指標則有可能超過城市,如人均GDP、非農產業比重等等,對此應區別對待,合理安排。不能一刀切,各項指標均要求與城市同樣考慮。

據此,鄉村性指數可以用下式粗略計算:

式中:RI[st]表示t年份s區域的鄉村性指數;UI[st]表示t年份s區域的城市性指數;R[st,i]表示t年份s區域城市性的第i個特征比值,可以用下式計算:

式中:E[ot,i]表示第i個反映t年份城鎮特征的標準值(i=1,2,…,n);E[st,i]表示反映t年份s區域城鎮特性的第i個指標值[4](i=1,2,…,n)。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只是從理論上初步探討了鄉村性這一概念,作為推論,筆者認為可以在實踐中(如村鎮規劃、區域規劃等)通過削弱某些鄉村特征,提高區域的城市性。在城鄉規劃和管理、政策制定過程中,應貫徹城鄉一體化的思想,在當今城市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要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更要貫徹這一理念,提高城市性與削弱鄉村性并舉,進一步推動空間地域城市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Guy M.Robinson.Conflict and Change in the Countryside.USA:Belhavan press,1990.

2 Edited by Rodefield R D et al.Translated by An Ziping,Chen Shuhua et al.Change in Rural America—Causes,Consequences,and alternatives.Beijing:Agricultural Press,1978.(In Chinese)[羅德菲爾德等編。安子平,陳淑華等譯。美國的農業與農村。北京:農業出版社,1983.]

推薦期刊
  • 城市
    刊號:12-1225/C
    級別:省級期刊
  • 城市勘測
    刊號:42-1309/TU
    級別:省級期刊
  • 城市燃氣
    刊號:11-4756/TU
    級別:部級期刊
  • 城市車輛
    刊號:11-4567/U
    級別:部級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美利坚 |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最新晚上碰碰精品视频 | 一本色道综合久久加勒比 | 精品久久精品老人网 | 日本久久久精品免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