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6 10:16:34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法醫學研究,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死模型,于梗死后2、3、4、6、8、12、24 h進行頭顱ct冠狀位掃描。觀察ct圖像,測量兩側大腦半球對稱部位的ct值,并求出
兩者的差值。結果線栓法大鼠腦梗死后最早于3h肉眼即可辨別梗死灶,其患側ct值與健側有顯著性差異,且腦梗死健、患
側ct值的差值與時間呈直線正相關。結論血管栓塞引起的腦梗死最早于梗死發生后3 h即可診斷,并可通過腦梗死兩側ct
值的差值的計算來推斷腦梗死發生的時間。
【關鍵詞】腦梗死;斷層攝影術;動物
【中圖分類號】d9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297(20__)04—0301—04
early ct signs forensic medical study in experimental cerebml infarction in rats.wa ng a i-reng,zha ng ling—li.de—
partment of forensic medical,tont~i medical college,huazhong unweni~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30,p.r.chin~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t value and time and,the ct signs in early cerebral infare—
tion.methods the intraluminal thread occlusion model in the middle cerebral anew of rats was established.serial scans in coronal
planes were performed at 2,3,4,6,8,12 and 24 hours after occlusion.the ct signs of cerebral infarction,mean while measured
ct values of both infracted and healthy brain tissues were analyzed,then the differences calculated. results the hypodense lesion
could be observed by naked eyes at least 3 hours after cerebral infraction.the ct value differences of both sides bear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ime.conclusion cerebral infarction due to blood vessel embolism could be diagnosed at least 3
hours after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it suggests that the occlusion time could be evaluated by the differenees of ct values.
【key words】cerebral infarction;tomography;animals
在法醫臨床檢案工作中腦梗死的案例時常遇到,
對于這類案件,鑒定重點是鑒別腦梗死是由疾病引起
還是外傷導致。在多個鑒別因素中,腦梗死發生時間
是鑒別傷與病的關鍵。ct作為一種普遍、快捷的檢查
方法, 目前在臨床上已經成為腦梗死首選的檢查手
段,也是法醫臨床鑒定中診斷腦梗死的重要依據。但
對于腦梗死在ct平掃中最初何時可以明確診斷,至
今仍無統一看法。一般認為,腦梗死發病l2~24 h內ct
平掃多不能顯示。[1l但有實驗表明,梗死灶最初于
6 h內即可顯示: 陳彥芳等[31的研究結果表明,腦梗
死后3 h,ct即可看到病變;甚至有腦梗死后2 h即有
陽性表現的報道。 本文就實驗性大鼠腦梗死早期不
同時相的ct平掃圖像進行觀察,同時進行了兩側大
腦半球的ct值的測定,并求出它們的差值,探討大鼠
腦梗死后ct可以明確診斷的最早時間及ct值變化
與梗死時間的關系。
材料和方法
一
、動物選擇
健康成年wistar大鼠55只f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
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雌雄不拘,體重200~
250g。自由進食和水,12 h晝夜節律飼養。大鼠隨機分
成正常對照組(a組)、假手術組(b組)和實驗組(c
組)。其中假手術組按手術后3,6,12 h分為3組,實驗
組按腦梗死后2,3,4,6,8,12,24 h分為7組,每組5
只。
二、線栓制備
插入線栓采用進el尼龍線,直徑0.209 mm,線長
40 mm。在顯微鏡下用進口速干上光漆涂于一端5 mm
內,制成直徑0.25~0.28 mm的光滑的頭端。將線栓晾
干,紫外線消毒后置于l%肝素溶液中備用。
【作者簡介】王愛楓(1977一),女,遼寧遼陽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學系法醫臨床專業在讀碩士,主要從事法醫臨床學鑒定及研究工作。tel
+86-27-83692955;e-mail:wangaifeng1977@sina.con。
[通信作者】張玲莉,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學系法醫臨床專業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 302 ·
三、模型的建立
參照longa線栓法[51制備大腦中動脈梗死模型。略
有改進。將大鼠用6%水合氯醛溶液以5 ml/kg腹腔注
射麻醉,固定、消毒、鋪巾后,沿鼠腹側頸部正中手術
切el切開頸部皮膚,分離頸總動脈并結扎其近端。分
離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于頸總動脈分叉遠端l 2mm
處結扎頸外動脈,用血管夾夾閉頸內動脈。在頸總動
脈結扎處遠端用眼科剪剪一小el,將制備好的栓線插
入,同時釋放頸內動脈的血管夾。進線長度距頸總動
脈分叉處約20mm,遇阻即止。之后將頸總動脈連同栓
線一起結扎,縫合皮膚。即制備好永久性大腦中動脈
梗死模型。全部大鼠均栓塞右側大腦中動脈。線栓插
入10 mm后即拔出形成假手術組:正常對照組不手
術。模型成功的標志為:手術麻醉清醒后,大鼠左側偏
癱,左下肢伸直,站立不穩,向一側轉圈。操作時室溫
控制在25℃左右。
四、ct掃描方法
采用美國ge lightspeed型全身ct設備。矩陣
512x512,140 kv,120 ma,層厚5 mm,層距5 mm,進
行大鼠大腦冠狀面掃描。實驗組于術后2,3,4,6,8,
l2,24 h進行掃描,假手術組在術后3,6,12 h進行掃
描,對照組掃描時間不限。仔細觀察各組大鼠ct圖
像。選擇同一平面對稱部位約1.5 mmz范圍內測定各
組大鼠兩側大腦中動脈供血區的ct值,求出兩者的
差值。
五、 統計學處理
數據以+j 表示,采用t檢驗和相關分析進行顯著
性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結果
實驗組大鼠大腦中動脈梗死自3 h后出現不同程
度的低密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密度逐漸降低(圖1)。
3 h組有3只動物ct掃描出現肉眼可辨的梗死灶.梗
死范圍較小,梗死區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其兩側ct
值的差值分別為3.66 hu,4.15 hu和3.87 hu: 自6 h
組開始全部動物均出現明確的梗死灶,到12h組,梗
死灶已十分明顯。不同時相點兩側大腦中動脈供血區
ct值及差值的變化見表1、表2。由表1可知. 梗死
后3 h兩側ct值即有顯著性差異fp<0.05)。由表2可
知,梗死后兩側大腦中動脈供血區域ct值的差值隨
梗死時間延長逐漸增加,梗死時間與腦梗死兩側ct
值的差值呈顯著直線正相關f相關系數r=0.982.p<
0.05,回歸方程:y=i.76+0.49x)。梗死時間每增加1 h.
健、患兩側ct值的差值平均增加2.25 hu。
梗死時間與腦梗死兩側ct值的差值呈顯著直線
法律與醫學雜志20__年第l2卷(第4期)
正相關(相關系數r=0.982,p<0.05,回歸方程:y=i.76+
0.49x)。
圖1 大鼠腦梗死早期不同時相點ct圖像變化
pic 1.change of ct images in diferent periods in early
cerebral infarction in rats
自梗死后6 h大腦中動脈供血區腦組織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低密
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密度逐漸降低。
a梗死后3 h,平均ct值:右側:36.37,左側:39.94,平均差值:
3.67:
b梗死后6 h,平均ct值:右側:33.34,左側:38.00,平均差值:
4.46;
c梗死后12 h,平均ct值:右側:32-31,左側:40.84,平均差值:8.53;
d 梗死后24 h,平均ct值:右側:25.49,左側:38.53,平均差值:
13.04。
討論
一
、關于腦梗死模型
大鼠局灶性腦梗死模型已廣泛應用于對該疾病
的研究。目前主要有光化學誘導法、自體血栓栓塞法
和線栓法。光化學誘導法需開顱進行手術,具有對手
術條件要求較高,對實驗動物創傷較大的缺點。自體
血栓栓塞法雖然很接近自然狀態.但因由全血凝固形
成的血栓為紅色血栓。含纖維蛋白較少。易在血管內
自溶而致阻塞血管再通,從而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
性。zea longa等應用線栓法制備腦梗死模型.手術操
作簡單,避免了開顱所造成的腦創傷。本實驗采用線
栓法制作大鼠急性大腦中動脈梗死模型。具有操作簡
便、對動物損傷小、可重復性高、梗死范圍恒定等特
點。
二、關于腦水腫
腦梗死ct平掃的主要表現為梗死血管供血區密
度減低和/或輕微的占位效應,而以梗死血管供血區密
度減低最為常見。對腦梗死的診斷價值最大.是腦梗
死的特征性表現。閻肖恩華等l71對250例24h內腦梗
死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結果表明:低密度灶診斷
法律與醫學雜志20__年第12卷(第4期)
表1 大鼠腦梗死后不同時相兩側大腦中動脈供血區ct值
table 1.ct value of both sides in diferent periods in cerebml infarction in rats
· 303 ·
正常對照組
假手術組
a
b
實驗組 c
38.04+1.85
36.88±1.77
36.48~2-38
39.25±1.08
39.27~2.17
39.94~1.87
42.21~1.95
38.00~2.66
38.56~1.90
40.84~1.88
38.53~1.72
37.93~1.88
36.71~2.56
36.39~2.3 1
38.97±1.19
37.87~1.81
36.37~1.72
38.22~1.98
33.34~3.45
32.78±1.74
32.3 1~2.26
25.488~3.45
0.049
0.148
0.061
0.593
2.736
9.960
5.323
7.9661
3.890
7.794
5.833
注:健、患側ct值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19<0.05
表2 大鼠大腦中動脈梗死后不同時相兩側ct值的差值變化
table 2.changing of ct value s diferences of both sides in diferent periods in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in rats
24 h內腦梗死的敏感性為56.8% .特異性為100%。故
本實驗選擇梗死腦組織密度降低作為觀察指標。腦梗
死缺血區水腫是引起梗死腦組織密度降低的主要原
因.可分為兩階段:細胞毒性水腫和血管源性水腫。在
腦梗死的初始階段主要是細胞毒性水腫.細胞外水分
子大量進入細胞內.但缺血區腦組織水含量無明顯增
加.因此兩側大腦中動脈供血區ct值無顯著性差異。
腦組織缺血3 h左右.血腦屏障被破壞,這是血管源性
水腫開始的標志。此時缺血區腦組織含水量增加。由
于腦組織含水量與ct值呈負相關,所以腦組織含水
量的增加導致了梗死區腦組織ct值的下降。本實驗
3 h組.梗死側與健側腦組織ct值的均值分別為:
39.94±1.87 hu和36.37±1.72 hu.差異有顯著性,說
明此時兩側腦組織含水量已存在顯著性差異。隨梗死
時間的延長.梗死區域腦組織含水量逐漸增加,兩側
大腦中動脈供血區ct值的差值也隨之逐漸增大。
三、關于大鼠腦梗死早期的ct表現
不少學者對24 h內腦梗死的ct征象進行研究,
kuroiwa等罔曾利用貓研究急性腦梗死的早期ct表現,
掃描層厚為10ram。結果表明,在缺血后3 h ct無異常
棚
改變,ct值亦無降低。直至24 h才形成明確的梗死
灶。文獻報道,在ct掃描斷層層面為10mm的病例中
常出現假陰性,而當層面改為3—4mm時,這種假陰性
可基本消除。[91本實驗掃描層厚為5 mm,顯著降低了
假陰性率。
dzialowski等[10】認為:兩側腦組織的ct值的差
值<4hu,則肉眼難以辨別出梗死灶。而本實驗中3 h
組.5只動物兩側大腦半球的ct值差值分別為:①
3.66 hu、②3.49 hu、③4.15 hu、④3.18 hu和⑤3.87
hu。其中①③⑤3只動物的ct圖像肉眼可以分辨出
梗死灶。考慮可能由于本實驗所選擇測定ct值的范
圍較大,所選范圍內可能既包含梗死區域也包含非梗
死區域,從 而導致了兩側大腦半球所測范圍ct值的
差值偏小㈣。
梗死灶的大小、部位、缺血程度決定著梗死灶在
ct上的表現時間。肖恩華等同報告,250例腦梗死患者
中有8l例在6 h內ct出現陽性表現, 占32.4% 。
kueinski等[11】研究發現有84%的患者于起病后2h行
ct平掃可出現腦實質密度降低。這些結果間的差異,
主要與作者選擇病例的標準不同有關。本實驗是利用
線栓阻斷大腦中動脈主干.血流完全阻斷,不會發生
梗死局部漏血或血管再通現象;梗死范圍較大.同一
時間缺血范圍基本一致:梗死過程迅速,于線栓插入
后立即發生。因此,本實驗中大鼠腦梗死后ct征象出
現相對較早,易于觀察。結果表明,缺血后3 h,5只動
物中有3只出現肉眼可分辨的梗死灶,占60%。其他
腦梗死模型的實驗結果可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
本實驗結果說明在血管栓塞性腦梗死中.梗死后
3 h進行ct平掃,60%的動物出現肉眼可見的低密度
灶,可以為此類腦梗死的早期診斷提供實驗依據和臨
法律與醫學雜志20__年第l2卷(第4期)
床參考。但由于外傷性腦梗死有多種致傷因素.不同
機理所引起的腦梗死出現ct征象的時間不盡相同.
要依據ct征象準確的判斷梗死時間.尚需進行大量
的實驗研究和進一步探討。但本實驗通過測定梗死
健、患側ct值的差值并結合臨床表現.可以作為推斷
腦梗死發生時間的一種參考方法。
參考文獻
[1】劉運生,歐陽姍.神經系統疾病診斷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
社,20__,382
[2】 肖芝豹,郭小藍,賴文雄,等.大腦中動脈供血區早期腦梗塞ct診斷
[j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__,13(14):95~96
[3】 陳彥芳,吳恩惠,劉國棟,等.實驗性急性腦梗塞早期ct表現與病理
基礎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4,28(12):843~845
[4】徐茂竹.ct掃描在大面積腦梗死中的應用[jj.臨床薈萃,20__,16(17):
803—803
[5】 zea longa ez,weinstein pr,carlson s,et a1.reversibl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without craniectomy in rats[j].stroke,1989,
20:84—91
[6】林順發,彭仁羅,等.急性腦梗塞早期ct、mri診斷研究進展[jj.中國
醫學影像技術,20__,16(10):91 1—912
[7】 肖恩華,劉顧崗,楊樹仁,等.24小時內缺血性腦梗塞的ct研究[jj.放
射學實踐,1999,14(2):80 83
[8】 kureiwa t, seida m,tomida s,et a1. discrepancies among ct,
histological an d blood-brain barrier findings in early cerebral
ischemia[j].j neurosurg,1986,65:5 17~524
[9】陳芷若,臧暑雨.急性腦梗塞的早期ct和mri改變[j].臨床神經病
學雜志,1999,12(3):187~188
[10】dzialowski i,weber j,doerfler a,et a1.forsting m,van kummer
r. brain tissue water uptake after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assessed with ct[j].j neuroimaging 20__,14(1):42~48
[1 1】kucinski t,koch c,gizyska u,et at.the predictive value of early
ct and angiography for fatal hemispheric swelling in acute stroke[j].
別于傷后15 min,30min,lh,3h,6h,12h,24h取腦組織,運用免疫組化sabc法觀察c—fos基因的表達。結果 打擊后15 min
時,即可觀察到c—fos基因的表達,1 h后表達明顯增加,3 h達到高峰,隨著損傷時間的延長,陽性反應細胞逐漸減少,24 h
可見少量表達。表達呈彌漫性,以皮層、腦干最為明顯,不同部位的變化趨勢一致。對照組未見陽性反應細胞 結論c—
fos基因的表達規律可用于彌漫性腦損傷的早期鑒定及損傷經過時間的推斷
【關鍵詞】彌漫性腦損傷;c—fos基因;免疫組織化學;嗜銀染色;損傷經過時間
【中圖分類號】r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297(20__)01—0042—03
study on the expression of c-fos gene in the early stage of difuse brain injury in rats and its forensic implication.
chen ren—hui,l1 yo ’ ong,cheng li—bao.department offorensic pathology,wannan medical college, u 241001
【abstract】0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c—fos gene in diffuse brain injury(dbi).methods based on
marmarou s model of dbi and took the samples at 15min,30min,lh,3h,6h,12h,24h after brain injury.the expression of c—f0s
gene was observ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abc. results rhe expression of c-fos gene could be detected at 15min after
injury,increased at lh and peaked at 3h.positive cells decreased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injury time.little expression was
f0und at 24h. i’he expression of c—fos gene was f0und in wide range but significant in cortex and brain stem. i’he chan ging
tendency of diferent areas was same. rhe control group showed negative staining. conclusion rhe c-fos gene can diagn ose
and date early dbi.
【key words】difuse brain injury;c—fos gene;immunohistochemistry;silver staining;injury time
腦損傷是法醫學鑒定中最常見的損傷,彌漫性腦
損傷(diffuse brain injury.dbi)作為閉合性腦損傷的一
種,多見于交通事故。c—fos基因屬于即刻早基因家族
(immediate early gene,iegs),在正常情況下參與神經
細胞的生長、發育、分化、記憶和信息傳遞過程,生理
情況下不易被檢測到。當神經組織受到病理性刺激如
腦缺血、外傷等作用后,c—fos基因快速表達,02] 因
此被稱為快速反應原癌基因。c—fos基因表達是神經
組織受傷害的早期指標。目前有關dbi后c—fos基因
表達的文獻很少,作者擬采用marmarou的彌漫性腦
損傷模型.『31初步探討大鼠dbi后c—fos基因表達的
規律。
材料與方法
一
、試驗動物
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f南京青龍山實驗動物中
心提供),體重300~320 g,隨機分成dbi 15min、30
min,1 h,3 h,6h,12h,24h組及及對照組,共8組。每
組6只大鼠
二、模型制作
采用marmarou腦損傷模型,用1%戊巴比妥鈉腹
腔注射(30 mg/kg),麻醉成功后,大鼠頭部做中線切
口,暴露顱骨.將直徑10 mm、厚3 mm的打擊墊片用
高分子聚脂固定于顱頂的冠狀縫與人字縫之間的中央
部.然后將大鼠俯臥固定已知厚度及彈性系數的海綿
床上,待動物開始蘇醒、有肢體活動時,移至一有機塑
料管下端.墊片正對管中央。450g鐵棒從2m高度自
管內自由墜落至打擊墊片上.立即移開海綿床以免二
次損傷。
三、組織處理及切片
在設定的時間內處死動物:將動物過量麻醉后,
斷頭取腦.打開顱骨后迅速用4%多聚甲醛液預固定:
【作者簡介】陳仁輝(1979一),男,安徽寧國人,碩士,主要從事閉合性顱腦損傷的研究。
聯系方式:+86—1 3855347401: e—mail:wnmccrh@hotmail.corn
法律與醫學雜志20__年第12卷(第1期)
取 大鼠全腦于4%多聚甲醛液后固定12h.沿大腦
正中裂矢狀切開大腦、小腦、腦干,于正中切面左有外
側3 mm處切取左有大腦皮質、 腦以及腦干組織各
l塊,分別做常規石蠟包埋,切片厚5 m。分別作he
染色、嗜銀染色及c—fos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四、試劑及方法
rabbit anti—c—fos:dab顯色試劑盒及sabc
試劑盒(武漢博士德公司),按說明書進行操作。f】
pbs取代一抗、二抗作陰性對照,以細胞核fi{現黃色
產物為陽性結果。硝酸銀、氯化金、硫代硫酸鈉、飽和
氨水,按glees—marslands染色法進行
五、圖像分析及統計學處理
高倍視野fx400)下分別對大腦皮質、丘腦以及腦
干隨機選取5個視野.依次計數每個視野內陽性細胞
數,以其平均值作為該切片層面的陽性細胞數,以同
一動物6個切片層面的平均陽性細胞數作為該動物
的陽性細胞數 各組動物再分別計算其組內陽性細胞
數。實驗數據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檢驗。
結 果
一
、大體及鏡下觀察
實驗組可見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表面基本正常,
無大面積挫傷或局灶性挫裂傷灶。少數動物可見腦干
有灶性出血、側腦室出血。未見腦組織局灶性病灶。鏡
下可見神經元胞體明顯腫脹,結構不清.核固縮,胞漿
紅染加深.神經元損害主要分布于兩側大腦皮質。膠
質細胞腫脹明顯。細胞周圍間質水腫。嗜銀染色示軸
索變粗、腫脹,呈串珠狀、波浪狀或螺旋狀改變(圖1).
可見軸索斷端膨大呈球形改變。
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dbi后15min.即可觀察到陽性反應細胞.呈散存
少量分布f圖2)。陽性產物呈棕黃色,主要位于胞核
內,胞漿內以及大的突起根部也有表達。1 h后表達明
顯增加(圖3),并于3 h達到高峰(圖4)。隨著損傷時間
延長,陽性反應細胞逐漸減少.24h后可見少量表達。
表達呈彌漫性.以皮層、腦干最為明顯,不同部位的變
化趨勢一致 陽性反應細胞包括神經元及各類膠質細
胞 c—los基因表達的陽性細胞數,見表l 正常對照組
大腦皮質、丘腦以及腦干未見陽性反應細胞。
討論
彌漫性腦損傷(diffuse brain injury dbi)是一類常
見的、后果嚴重的原發性腦損傷,具有較高的致殘率
· 43 ·
和病死率,在法醫學中較常見。一般認為dbi主要包
括彌漫性軸索損傷、彌漫性腦腫脹、缺氧性腦損害、彌
漫性血管損傷等4種基本類型。[51 4種病理變化常可
同時存在。本實驗采用marmarou的模型制作方法.在
鏡下可以觀察到神經元腫脹,結構不清,核固縮改變。
細胞間質水腫明顯。軸索增粗、腫脹,斷端可見軸索球
形成等。符合dbi的病理學改變,并且隨著損傷時間
的延長,上述病理學改變逐漸加重
原癌基因c—los是fbj和fbr小鼠特發性骨肉
瘤(msv)中病毒癌基因v—los的細胞同源物。c—los原
癌基[大j高度保守,小鼠、大鼠與人的los同源性分別為
97%和94%。人類的c—los基因定位于第14號染色體
(14q).[61由3.5kb的dna片段組成,當c—los基因被
激活后迅速轉錄mrna,然后進入胞質.在胞質中合
成c—fos蛋白.之后較快地進入胞核,稱為核磷酸蛋
白,它由380個氨基酸組成.其分子量為55kb,是
dna結合蛋白
c—fos基因為神經系統最常見的即刻早基因.在
外界刺激下數十分鐘內c—fos基因即開始表達,其表
達產物c—fos蛋白與c—iun基因的表達產物c—iun蛋
白通過“亮氨酸拉鏈”形成f0s-jun異源二聚體.構成
ap一1轉錄因子,進一步激活目的基因的表達。[7】c—fos
基因的表達在創傷的初始應答與繼發性病理生理改
變之間可能成為重要的中介.f8如參與了細胞內外信
號傳導、細胞凋亡及繼發性顱腦損傷等。
本文應用marmarou的彌漫性腦損傷模型研究了
c—los基因的表達情況。實驗顯示,打擊后15 min,腦
皮層、腦干等部位中即出現c—los基因的表達,1 h后
表達明顯增加,3 h達到高峰,整個鼠腦組織中,包括
腦皮層、皮層下、丘腦、腦干等區域均呈彌漫性表達,
不同部位的變化趨勢一致,而后逐漸下降,24h后仍
可見少量表達。
關于腦創傷后c—los基因的表達機制據認為是通
過谷氨酸n一甲基一d一天門冬氨酸受體(nmdar)介導
的并隨著谷氨酸釋放增多而上升。i 9i谷氨酸的釋放激
活神經細胞膜nmda受體,使受體活化而介導c—los
基因的表達 另一種觀點認為神經元中c—los基因的
表達是由leao播散性抑制(spreading depression
sd)所致。㈣機械性損傷可以誘發sd,sd可將細胞外
ca 轉移至細胞內,造成細胞外caz 濃度下降,引起皮
層神經元去極化。ca 內流及神經元去極化均可引起
c—los基因的表達。
本實驗通過成功復制dbi動物模型.運用he、神
經纖維特殊染色以及免疫組化技術,不僅說明dbi存
在復雜的病理學改變.同時c—los 固表選的即時性
1技f『j問上的相對規律性.也為我們早期鑒定dbi手u推
斷其掘協彝過時間提供了參考,、
}女
i1】morgan s.gr 目#mg the regulation i ful:li-in ui d
.thor【e(:s in i ? ? vmmui neon 1990 4( ,7 s7
l l lj i l.pⅲ1 m『,ilox,cla da el g— pmb r 1iii~lly ind.eed
by dedolerkzati0n ? ? ? lw¨ j? c b ·jj 皿[1 ?
? f j 20__ 1~’1k287—395
[ n_b m^ m? a ^肚w model ii dilttt~ brain1 ? l
p蛆ⅱ.mor~l,oloweal ch? ? n【 j n ,l994 f,:b:80
(21:30i一313
i4】“ 譯 + imj :¨ m
i 2 4
}j1 衄di.m l¨¨ tk.№ ? jl·1i f{? ji il in ¨rⅲp
法律 醫學雜 20__年第l2卷f第1期)
~aum4jl j n? ld exp neuml 2 mj 641—651
嘲ba rke r pe rohi.m w— n m, t h—
umpl~d ?h j1 r? 1|l1 【? 14q2l一 i j】pr" nad ·us4
i98,t 81:5826-5830
7 k.mu璐.x? jj m incm~cd ?of bⅲrn^
凸】1d ap—l ? c pllnn l0r after ca~iealimi,~tinjury mm }
br~un r .i994.664fi一21 14l一147
kaminska b. № l k lru1)u~i i zlductlot~of ap一1? npn0n
kiu|dna hlnding a~li~il~?f n h pp j 雌 rsu ?
neuro~.i u 19’43 i i iq j
№ fmm 【)g ma~alnger d. ing m hlj l l,if r-k ? ? 一
i?iy ll1 ihe h pp 口 p following p01~ium stlmulation[j] m
5m — i993 2:抖7—244
(i叫kitah~a y.tuga k,^ h ii1,:elleets 01 e ? n coltical
ⅲ e,i~pw~ion clmtallun ld ? j? ⅲl m 8 e6{j】
j ~ ? gar~thesiol 200i 3:2fi一 3
( i lx 【lb i 镕日2fk~ g’-2d j
】 腦 · f 口
table i pl j y cdb 0fc_fm protein after di 哺brmn;
.·p(005 15 mid蛔 p(0fl1。i i 5min le
目i 腦 f 索 6一m)<480 目2 衄 15mln sabcx200 3 抽仿 lh陽 過~aiicx200 目4
3h sabc×3帥。
我國現有的法醫制度也是根據國情發展,通過借鑒蘇聯相關法醫檢驗制度得以建立。但是,因為法律制度建立時間相對較短,管理部門無法實現集中發展,我國現階段法醫鑒定制度中依然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對中外法醫學歷史發展進行比較和研究,能夠幫助我國法醫學的發展找到更加光明的前
一、中國法醫學發展
(一)中國法醫學起源
我國法醫學最早早戰國時期出現,戰國時間很少有關于法醫學的相關資料和著作,但是,從戰國或者秦漢之后的一些書籍中不難發現法醫學的出現的端倪。例如在《呂氏春秋》中提到的“命理瞻傷”中的“理”可以當作審理案件的官員,而“瞻傷”則屬于相對原始的一種法醫檢驗工作。因此,不難發現戰國時期我國就開始對法醫檢驗活動作出了相應的規定,即使從現在的醫學發展角度來分析,這些規定難以構成相對完整的法醫學檢驗工作體系,但是,這也標志著我國開創了能夠通過文字記載的法醫學檢驗時代的先河。[2]
(二)中國法醫學完善發展時期
通過唐朝法醫學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宋朝法醫學制度發展到了中國古代醫學較為完善的時期,其中因為唐朝法律制度開始達到封建發展的頂峰時期,唐朝的《唐律疏議》以及《唐律》通過吸收和借鑒秦漢時期的司法實踐經驗以及成就,通過對中國古代法律成就的吸收,為我國法醫鑒定制度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從而宋朝的法醫學鑒定技術得到了較為顯著的發展。
(三)中國法醫學穩定時期
到了宋朝之后,中國法醫學檢驗制度大都是通過吸收和借鑒宋元時期的法律制度,并且結合自身時代的發展特色做出相應的修改,中國法醫學自那以后進入到緩慢發展的時期。
二、西方法醫學的發展
西方法醫學的發展一共分成三個不同的時期,分別為古代、近代以及現代,雖然西方古代法醫學產生的時間相對較早,但是,西方古代法醫學沒有像中國古代法醫學一樣形成具有自己特征的發展態勢,西方醫學行政官員或者醫生作為法醫鑒定主要工作人員,呈現出一定的非職業化發展態勢。
(一)西方古代法醫學
系統法醫學未出現之前,西方很多國家就已經出了先相對分散的法醫學,很多都是在各個國家的法律體系中,這些并非對法醫學的出現和發展做出系統規定,因此,難以成為相對獨立的各個學科體系,可以將這個發展時期的法醫學歸納為古代法醫學的實際積累時期。
(二)西方近代法醫學發展
在常規性的歷史劃分過程中,一般會把1640年的工業革命當成西方近代史的開端,但是,法醫學的發展開端不可將其作為序幕,因為16世紀之前的歐洲文藝復興發展時期剛出現關于醫學鑒定的相關法律法規,并且和法醫學相關的外科學以及醫學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因此,文藝復興時期也才是西方法醫學的發展開端。[3]
文藝復興階段的法醫學發展體現在書籍著作出版之上,例如在歐洲各個法典中也存在一定的端倪。例如意大利、法國、德國等都存在關于法醫學鑒定的記錄,其中德國的加洛林刑法以及龐貝爾邦法。其中后者規定了醫療案件中,醫生可以參與其中;前者則對于自殺、人身傷害、中毒、墮胎都做出了相應的規定,這也為歐洲法典中關于法醫鑒定做出了相應的基礎工作。
(三)西方現代法醫學
19世紀的歐洲出現了過很多法醫學相關講座,這些講座在經歷一段發展之后,逐漸成為各個法醫學研究單位,這也是歐洲大陸對于當前法醫學進行研究的一個主要根據地。[4]在這些不同的法醫學研究單位中也能夠對各種死亡原因存在異常的尸體加以解剖,因此,法醫學研究的醫生通過司法不問允許之后就能夠對患者身體做出相應的解剖,在歐洲大陸中法陣較為迅速的就是英國和德國。
一、現代數學的產生
現代數學時期是指由19世紀20年代至今,這一時期數學主要研究的是最一般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數和量僅僅是它的極特殊的情形,通常的一維、二維、三維空間的幾何形象也僅僅是特殊情形。抽象代數、拓撲學、泛函分析是整個現代數學的主體部分。
19世紀前半葉,數學上出現了兩項革命性的發現——非歐幾何與不可交換代數。大約在1826年,人們發現了與通常的歐幾里得幾何不同的,但也是正確的幾何——非歐幾何。羅巴契夫斯基提出的非歐幾何改變了人們認為歐氏幾何唯一的存在是天經地義的觀點。1854年,黎曼推廣了空間的概念,開創了幾何學一片更廣闊的領域——黎曼幾何學。非歐幾何學的發現還促進了公理方法的深入探討、研究,可以作為基礎的概念和原則,分析公理的完全性、相容性和獨立性等問題。
1843年,哈密頓發現了一種乘法交換率不成立的代數——四元數代數。不可交換代數的出現,改變了人們認為存在與一般的算術代數不同的代數是不可思議的觀點。它的革命思想打開了近代代數的大門。另一方面,由于一元方程根式求解條件的研究,引進了群的概念。近代代數是相對古典代數來說的,古典代數的內容是以討論方程的解法為中心的。群論之后,多種代數系統(環、域、布爾代數、線性空間等)被建立。這時,代數學的研究對象擴大為向量、矩陣等等,并逐漸轉向代數系統結構本身的研究。拓撲學開始是幾何學的一個分支,但是直到20世紀的第二個1/4世紀,它才得到了推廣。拓撲學可以粗略地定義為對于連續性的數學研究。科學家們認識到:任何事物的集合,不管是點的集合、數的集合、代數實體的集合、函數的集合或非數字對象的集合,都能在某種意義上構成拓撲空間。拓撲學理論已成功應用于電磁學和物理學的研究。泛函分析進一步發展由波蘭數學家紹德爾,法國數學家靳雷,匈牙利——美國數學家馮·諾伊曼等人作出。其中前兩人用不動點理論證明了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定理,成為現代非線性泛函分析的出發點。馮·諾伊曼則把希爾伯特空間公理化,將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建立在泛函上,建立算子代數,現稱為馮·諾伊曼代數。
二、新興數學分支
20世紀的數學呈現“爆炸式”增長,新學科不斷出現,新分支層出不窮。“大”的分支近百種,“小”的分支則上千。首先是與計算機有關的分支。例如,計算數學,數值計算,理論計算機科學,離散數學等。還有計算統計學,計算力學,計算物理學,計算化學,計算考古學,歷史計量學,數理語言學,數量經濟學等。近年來興起的“數學實驗”也頗有代表性。他不僅堂而皇之走進大學課堂,成為日益重要的一門課程,而且在數學研究中也占據一席之地。例如,幾何定理證明的“例證法”和代數恒等式證明的舉例。驗證一個高次恒等式,只要用一個足夠大的數代入檢驗是否相等即可。
突變理論、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運籌學等起源于20世紀上半葉的分支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成為重要的應用數學方法。模糊數學、分形幾何學、混沌數學、小波分析等創立于20世紀下半葉的新分支顯示出前所未有的成長態勢。數學哲學、數學美學、數學文化學、數學教育學等展示了數學的新面貌。數學使人們既熟悉又陌生,數學大廈巍峨高聳,數學大樹枝繁葉茂。
三、現代數學發展趨勢
現代數學所面臨的問題很多。例如,數學基礎中數學研究對象問題,數學理論的評價標準問題等都涉及數學的本質;數學在解決實際生產生活中的問題時常顯得力不從心,如天氣預報,自然災害預報不盡如人意,實質上是其中的數學工具有待于提高。每一次數學的突破都引起人們的歡呼,但未知領域永遠比已知領域廣闊;數學與公眾的隔閡比較嚴重,物理學、生物學等領域的每一項新成果通過新聞媒體立刻傳遍世界,克隆、黑洞、DNA、不管多么深奧,很快出現在教科書中。而數學的新成果很少見于報刊,象連續統假設、抽象代數學等只能在數學界內部談論。一般人視數學為畏途,數學得不到廣泛理解。但是,數學在這種矛盾的環境中依然快速前進,數學的發展勢如破竹。
我認為:現代數學發展的趨勢有以下幾方面:(1)數學與其它科學的關系日益密切;(2)數學理論的發展出現數值化、算法化、離散化、組合化勢頭;(3)數學基礎與前沿理論同時發展;(4)數學向更抽象的層次發展,表現為高維,多變量,非線性,由局部到整體。
四、研究數學發展的意義
一、高一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存在的主要問題
1、進一步學習條件不具備。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相比,知識的深度、廣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飛躍。這就要求必須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為進一步學習作好準備。高中數學很多地方難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教材中學生自主探究的內容增多,如二次函數在閉區間上的最值問題,三角公式的變形與靈活運用等。客觀上這些觀點就是分化點,有的內容還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講的脫節內容,如不采取補救措施,查缺補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2、被動學習。許多同學進入高中后,還像初中那樣,有很強的依賴心理,跟隨老師慣性運轉,沒有掌握學習主動權.表現在不定計劃,坐等上課,課前沒有預習,對老師要上課的內容不了解,上課忙于記筆記,沒聽到“門道”,沒有真正理解所學內容。不知道或不明確學習數學應具有哪些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而一部分同學上課沒能專心聽課,對要點沒聽到或聽不全,筆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也有一大堆,課后又不能及時鞏固、總結、尋找知識間的聯系,只是趕做作業,亂套題型,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機械模仿,死記硬背。
3、對自己學習數學的好差(或成敗)不了解,更不會去進行反思總結,甚至根本不關心自己的成敗。
4、不能計劃學習行動,不會安排學習生活,更不能調節控制學習行為,不能隨時監控每一步驟,對學習結果不會正確地自我評價。
5、不重視基礎。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同學,常輕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經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認真演算書寫,但對難題很感興趣,以顯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鶩遠,重“量”輕“質” ,陷入題海,到正規作業或考試中不是演算出錯就是中途“卡殼”。
二、高一數學教學策略思考
1、讀。俗話說“不讀不憤,不憤不悱”。首先要讀好概念。讀概念要“咬文嚼字”,掌握概念內涵和外延及辨析概念。例如,集合是數學中的一個原始概念,是不加定義的。它從常見的“我校高一年級學生”、“我家的家用電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及“自然數”等事物中抽象出來,但集合的概念又不同于特殊具體的實物集合,集合的確定及性質特征是由一組公理來界定的。“確定性、無序性、互異性”常常是“集合”的代名詞。再如象限角的概念,要向學生解釋清楚,角的始邊與x軸的非負半軸重合和與x軸的正半軸重合的細微差別;根據定義如果終邊不在某一象限則不能稱為象限角等等。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層次,多角度去認識和掌握數學概念。
2、講。外國有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教師的作用在于將“冰冷”的知識加溫后傳授給學生。講是實踐這種傳授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教學手段。首先講要注意循序漸進的原則。循序漸進,防止急躁。每堂新授課中,在復習必要知識和展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老師著重揭示知識的產生、形成、發展過程,解決學生疑惑。講授中注意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要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鼓勵學生應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全過程,教、學同步。讓學生自己真正做學習的主人。例如,講解函數的圖象應從振幅、周期、相位依次各自進行變化,然后再綜合,并盡可能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學生容易接受。其次講要注重突出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注重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
3、練。數學是以問題為中心。學生怎么應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必須進行練習。練習要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切忌過早地進行“高、深、難”練習。鑒于目前我校高一學生的實際現狀,基礎訓練是很有必要的。課本的例題、練習題和習題要求學生要題題過關;補充的練習,應先是課本中練習及習題的簡單改造題,這有利于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讓學生通過認真思考可以完成。即讓學生“跳一跳可以摸得著”。一定要讓學生在練習中強化知識、應用方法,在練習中分步達到教學目標要求并獲得再練習的興趣和信心。同時老師們在現有習題的基礎上基礎上簡單地做一些改造,便可以變化出各種不同的題目。
“求異法”是一種用來探求因果聯系的邏輯方法。它是由穆勒系統總結的“求因果五法”中的一種方法。具體地說,“求異法”是指這樣的一組操作:考察被研究現象出現和不出現的兩種場合,在這兩種場合都出現的那些先行現象不是被研究的原因,而在被研究現象出現時出現、在被研究現象不出現時不出現的那個先行現象,則可能與被研究現象有因果聯系。“求異法”的推理形式可用公式表示為:場合1:有先行現象(或伴隨現象)A,有被研究現象a。場合2:無先行現象(或伴隨現象)A,無被研究現象a。所以,A是a的原因。例如,場合1:有氧氣,鐵會生銹;場合2:無氧氣,鐵不會生銹;所以,氧氣是鐵生銹的一個原因(初中階段)。此外,本文不嚴格區分“先行現象”與“伴隨現象”,主要采用“先行現象”這一概念進行討論[1]。
2應用“求異法”的化學教學模式
“求異法”在化學教學中運用的主要思路為:先考察被研究現象a的出現場合,找出先行現象A,再創設無先行現象A的場合,觀察研究現象a是否出現,從而確定A是否為a的原因。其具體的應用模式為:尋找被研究現象a的先行現象A,因為因果聯系具有先后性,可以在被研究現象a的先行現象中去尋找它可能的原因,從而提出假設:A是a的原因。再得出推論:若無先行現象A,則無被研究現象a。最后對推論進行驗證,設計相應的驗證方案,若驗證結果為真,則原假設為真,即A是a的原因。這一應用模式雖然比較簡單,但在“探究化學現象間因果聯系”的教學活動中卻很實用,同時,也正因為它簡單易行,更便于師生掌握。
3“求異法”在化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3.1在化學探究式教學中的應用
探究式教學是新課改大力倡導的一種教學方式。它有利于學生掌握與應用科學知識,建構與發展科學概念,理解科學本質與科學過程;有利于學生掌握探究方法和實驗技能;有利于培育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2]。然而,在化學探究式教學的實踐中也存在諸多難點,其中之一便是:學生提出假設及驗證方案的能力尚顯薄弱[3],化學教師甚至因此包辦“提出假設及驗證方案”這一探究環節,使探究式教學的意義大打折扣。而運用“求異法”,可以幫助學生較好地提出“因果關系”類的假設及驗證方案,從而使學生的“探究”名符其實,更好地實現探究式教學的本真意蘊。案例1在探究氯水成分時,往氯水中滴入紫色石蕊試液,溶液先變為紅色,接著紅色褪去。溶液變紅,說明氯水中含有H+,那么,為什么紅色會褪去?是什么物質使紅色褪去呢?教學時便可引導學生對此進行探究。可運用“求異法”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假設及驗證方案。其中,紅色褪去的先行現象為:存在Cl2、H2O、HCl、HClO(可從氧化還原反應原理的角度推理出,Cl2與H2O反應的另一產物為含正價氯的化合物,事先可告訴學生其為HClO)。依據已有的化學知識,可排除H2O與HCl。從而得出假設:(1)Cl2是紅色褪去的原因;(2)HClO是紅色褪去的原因。從而作出推論:(1)若Cl2不存在,則有色物質不褪色;(2)若HClO不存在,則有色物質不褪色。進而得出驗證方案:(1)讓HClO單獨與有色物質接觸,即取相同濃度的新制的HClO溶液,滴入紫色石蕊試液;(2)讓Cl2單獨與有色物質接觸,即將干燥的氯氣通入裝有干燥紅色石蕊試紙的試劑瓶中(更嚴謹的方案是:用CCl4萃取出氯水中的Cl2,將干燥的紅色石蕊試紙伸入Cl2的CCl4溶液中)。在實際教學中,為了教學方便,可以只對方案(2)進行驗證,排除Cl2具有漂白性的假設,進而運用排除法,得出HClO具有漂白性的結論。需要說明的是,假設(1)和(2)是針對不同的先行現象提出的,彼此相互獨立,并非相互排斥,假設(1)為真,并不意味著假設(2)為假。若二者同為真,則情況就比較復雜,具體的說明可參見本文第4部分的第(3)點。與常規的教學相比上述分析,條理清晰,邏輯性更強,所得方案更全面。而常規的教學只是在發現問題“是什么物質使紅色褪去”之后,教師便直接演示驗證方案:往裝有干燥氯氣的集氣瓶中放入一半濕潤的紅紙條,數秒后觀察紅紙條的變化情況[4]。這不僅浪費了一次培養學生提出假設及驗證方案能力的機會,而且,這一驗證方案,只是上文中的驗證方案(2),缺少方案(1),從理論上看不夠全面,如果Cl2與HClO都有漂白性的話,則該方案就無法驗證HClO的漂白性了。
3.2在處理化學實驗反常現象中的應用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科學,實驗是化學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化學教學中也應該注重化學實驗的應用,多開展實驗教學,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然而師生在進行化學實驗的過程中,有時會發現一些與教材、理論有矛盾的實驗反常現象,如果教師處理不當,會造成學生的認知困惑與認知誤區:不知究竟應該相信自己親眼所見的實驗反常現象,還是應該相信教材的陳述與理論的分析。因此,在處理化學實驗反常現象時,化學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科學而及時的分析,得出實驗反常現象的原因,解除認知困惑。而適當地運用“求異法”,則有利于這一分析過程的進行。案例2在做鈉在空氣中點燃的學生實驗時,有些學生會發現反常的實驗現象:Na在空氣中燃燒冒有黑煙。對于這一反常的實驗現象,化學教師可用“求異法”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產生黑煙的先行現象主要有:空氣存在CO2、Na表面有煤油。因此,可以據此做出假設:(1)CO2與Na發生反應是產生黑煙的原因,(2)煤油燃燒是產生黑煙的原因。由假設(1)可得推論(1):若CO2不存在,則不產生黑煙;進而得出驗證方案(1):將帶有煤油的Na置于純氧中加熱。由假設(2)可得推論(2):煤油不存在,不產生黑煙;進而得出驗證方案(2):將鈉塊表面用小刀全部切除,置于空氣中點燃。另外,由于這一反常的實驗現象不是教學中的重點,為了節省教學時間,也可以采用其他相對簡易的方法對上述兩個假設進行驗證。對于假設(1),可以用氧化還原反應的理論對“CO2與Na的反應”進行分析,可以推斷出其產物為黑色的碳粉,但CO2在空氣中的含量太少,Na應該優先與氧氣反應,因此黑煙為碳粉的可能性極小。對于假設(2),可直接告知學生煤油燃燒冒有黑煙,或者引導學生聯想柴油機(煤油與柴油類似)冒黑煙的情境。
3.3在解答探究性試題(或習題)中的應用
科學探究能力是科學素養的重要構成之一。新課改以來,為了使中學化學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化學探究能力,各地化學中高考試卷逐漸重視對學生化學探究能力的考察,探究性試題陸續出現在各地化學中高考試卷中,甚至成為中高考卷的主打題型[5]。而在解答探究性試題中,如果能夠適當地運用“求異法”對試題進行分析,則有助于“探究化學現象間的因果聯系”類探究性試題的解答。案例3(截選自2010年安徽高考理綜卷28題)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在網上收集到如下信息:Fe(NO3)3溶液可以蝕刻銀,制作美麗的銀飾。他們對蝕刻銀的原因進行了如下探究:[實驗]制作銀鏡,并與Fe(NO3)3溶液反應,發現銀鏡溶解。[提出假設]假設1:Fe3+具有氧化性,能氧化Ag。假設2:Fe(NO3)3溶液顯酸性,在此酸性條件下NO3-能氧化Ag。某同學設計實驗驗證假設2,請幫他完成下表中內容(提示:NO3-在不同條件下的還原產物較復雜,有時難以觀察到氣體產生)。對于上題的解答,可運用“求異法”進行分析。結合氧化還原反應理論確定需要考察的先行現象為:溶液中存在Fe3+、酸性條件下的NO3-。從而得出假設:(1)Fe3+是Ag被氧化的原因;(2)酸性條件下的NO3-是Ag被氧化的原因。進而作出推論:(1)Fe3+不存在,銀鏡不溶解;(2)酸性條件下的NO3-不存在,銀鏡不溶解。然后得出驗證方案:(1)測得原Fe(NO3)3溶液中NO3-濃度、H+濃度;配制與原Fe(NO3)3溶液中NO3-濃度、H+濃度相同的NaNO3與HNO3混合液,令其與銀鏡反應;(2)測得原Fe(NO3)3溶液中Fe3+濃度,配制與原Fe(NO3)3溶液中Fe3+濃度相同的FeCl3溶液,令其與銀鏡反應。此處的驗證方案(1)經過適當的語言組織,便是本題第(3)小問的答案。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該題的標準答案為:①測定上述實驗用的Fe(NO3)3溶液的pH;②配制相同pH的稀硝酸溶液,將此溶液加入有銀鏡的試管內。筆者認為這一答案還欠嚴密,因為所配制的稀硝酸溶液中的NO3-濃度遠小于實驗用的Fe(NO3)3溶液的NO3-濃度,從而影響到NO3-的氧化性。而筆者所提的驗證方案則無這一缺陷。
4“求異法”在化學教學中運用的注意事項
關鍵詞: 大學生 法律意識 法社會學
法律意識是法律服從的心理動因,其核心是法律信仰和法律精神,是法社會學研究的基本課題之一。對于這個問題,西方法社會學中存在著兩種基本的解釋視角:一種是工具性視角(instrumental perspective),認為人們之所以服從法律,是基于實際利益的考慮。人們是否服從法律,取決于他們在法律服從過程中所獲取收益的多少和所付出代價的大小。另一種是規范性視角(normative perspective),認為法律服從的動因是內在的價值取向。人們之所以服從法律,不是因為這樣做對自己“有用”,而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做是“正義的”、是“正確的”、是“應該的”。
法律意識的構成,不僅有“認知”和“思維”,而且有想象、意志、情感及人的整個心靈。僅僅了解權利、義務還不夠,更要自我負責地承認這一切,在承認的同時,必須有足夠的意志力遵守所承認的一切。
一、通過調查分析,了解大學生法律服從意識的概況
對于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調查,可以了解大學生自然的權利感和正義感,或特殊的、對待自己和對待他人的本能的精神情緒。法律意識是一種獨特的本能權利感,它能使人確定自己的個人精神方面和承認他人的精神方面;由此而產生法律意識的幾個基本公理:個人精神尊嚴感、自律和自我管理能量、人們相互間的尊重和信任,這些公理能教會大學生獨立、自由、共存、相互交往和慷慨大方。通過調查可以發現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的概況、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從而探討如何構建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模式。
根據美國法社會學家T?R?泰勒(Tyler)進行的研究,并移植泰勒的理論框架和調查研究,筆者調查了800多名在讀高校大學生,并對有效的581份問卷進行了logistic回歸方法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
1.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服從表面上看主要是規范性的。
Logisitic回歸分析表明,對法律服從造成顯著影響的因素分別是“個人的道德觀”、“意識到的責任”和“同儕的評價”。但是在規范性的外表下隱藏了很深的功利正義,即注重實際收益和外在的評價。對于“從超市拿走小件商品不付錢”這個問題,5.3%的學生表示經常有這樣的行為,只有39.8%的學生認為這樣的行為受到相關部門懲罰的可能性很大,但認為這個行為受到朋友非常反對的學生比例達到54.9%。學生過多重視同儕評價甚于法律規范性的約束。
2.大學生更注重結果的公正,而不是程序的公正。
這與大學生對于法律服從的工具性因素有潛在的邏輯性因果關系。實體正義注重的是結果的正當性,這一要求直接決定了在法律實踐中對客觀真實的不懈追求。而根據程序正義的理論,法律程序是為保障一些獨立于判決結果的程序價值而設計的,這些價值包括參與、公平和保障個人的人格尊嚴等,一項符合這些價值的法律程序的正當性并非通過其能形成正確的結果證明,而是取決于程序或過程本身是否符合獨立的程序正義標準。
3.大學生崇尚法律權威,對法律部門表示應有的尊重。
現代大學生能夠通過法律的手段解決自己所不能解決的糾紛,尊重司法權威,對于公平和正義有著起碼的追求。77.5%的學生表示非常尊重警察,56.8%的學生認為法院可以保證公正地審理案件,59.4%的學生認為法院很好地保護了公民的基本權利,56.5%的學生認為法院總體上來說是廉政的。大學生因其在社會中的特殊角色地位而必須樹立現代法律信仰。因為“一個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信仰生成相當重要,它是一個國家法治化的關鍵性要素。正因為如此,伯爾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才會廣為流傳,成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們確信的一條真理性原則”。
在了解大學生法律服從特性的基礎上,針對大學生的教育背景和社會認知,我們可以更深入地探討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模式。
二、針對大學生法律服從特性,探討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模式的構建
大學生法律服從意識蘊含著大學生對法及法律的最高期望,是對正義、民主、平等、自由、人權、效率、秩序等法律價值的追求,從而實現法治,最終實現人類生活的幸福。規范法律意識是心靈的一種積極而富有創造性的意志狀態;它尋找著生活中自由、正確和正義的法,促使人們為獲得和實現這種法而奮斗。那么如何培養這種模式呢?
1.對于法律意識的培養應注重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和養成。
法律意識所注意到的,不僅是制定法的客觀涵義,而且是自然法的客觀理念,并為自己提出了使“涵義”符合于“理念”的任務。這就是說,規范法律意識在開始為法而奮斗時,就應該實施三個獨立的認知行為:第一,確定制定法的客觀涵義;第二,開放地表達自然法的理念;第三,辨別理念在含義中隱藏的、但不完全的存在,并為涵義找到一種模式,以準確而真實地再現理念的實質。創制法律的心靈將因此而形成兩種法的概念:與自身涵義相符的制定法概念和忠實于自身理念的自然法概念。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要注重正確的價值觀的樹立,這對構建自身的法律思想體系會起到關鍵的作用。
2.培養大學生法律價值的認同和法律信仰。
法律意識的核心是法律信仰和法律精神,通過開展法律價值觀的教育,從而喚起大學生對法律的認同、對法律精神的理解。“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里”。這正是為了喚起人們內心法律的認同。法律不僅僅可理解為一種工具,還代表著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代表著社會的理想秩序。
法律信仰作為社會法律文化的心理建設的一項社會系統化工程,是各種法律文化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法律信仰的最終實現有賴于現代法意識。法律信仰用人類的理性、良心、正義感作為現行法律規范和具體制度的評價標準進行主觀判斷和價值評價,而對那些表征了人類正義和秩序的終極目的要求的法律規范進行肯定的價值評價,自愿服從和自覺遵守,并且在必要的時候甘愿為了實現社會正義,維護法律的尊嚴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因而,對法的信仰與守法精神、護法精神和為法律而獻身的精神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
3.注重大學生道德建設,內化大學生法律服從的價值取向。
道德與法律是互為工具、互為目的的關系。法律的道德化為主體遵循服從法律提供內心信仰的基礎,道德的法律化則為主體履行道德規范創造了明細操作的條件。沒有道德基礎,法律就會顯得蒼白無力,同時,法律又是道德的最后防線。道德為法律實施規定了界限,近代自然法學家認為,衡量法律好壞的標準是它與道德信條的關系。總之,要在加強道德的前提下,使公平正義深入人心,使依法辦事和維護公序良俗成為大學生道德意識和倫理習慣的重要內容。
總之,對于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研究在于認識大學生的權利意識的變換,認識大學生法律意識導向的根源,對于高校教育改革都有深層次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謝立中.中國社會學經典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伊?亞?伊林.法律意識的實質.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孫文愷.社會學法學.法律出版社,2005.
關鍵詞:中學;法律意識;現狀;措施
引言
眾所周知,法律意識是一個國家法制建設的根本所在。法律意識的培養,必須具備較為理想的全面性特點,不僅僅需要針對成年人的法律意識進行全面詳細的培養和宣傳,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同樣需要進行法律意識的培養和教育。中學法律意識水平直接關系到國家法制建設的落實效果。
1中學法律意識現狀
基于當前我國現階段中學法律意識現狀來說,雖然大部分的中學生已經意識到了法律的重要性,也通過多種途徑了解了具體的法律知識,從整體來看,中學法律意識得到了較好的提升和優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我國仍然存在著一些中學生法律意識淡薄,或者說在某一方面存在著一定不足的問題。詳細分析可知,當前我國中學法律意識的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初步認識到了法律的重要性
當前絕大部分中學生已經逐步意識到了法律的重要性——具體到日常生活中法律的決定性意義。在用法和守法方面,這種意識正在不斷提升,并且對于法律規定的相關權利和義務也具備了較為詳細全面的了解,能夠有效指導實踐。
1.2法律教育途徑主要是學校
當代中學生對于法律的了解和接受,主要途徑就是學校。在學校的相關教學和宣傳中了解法律的具體內容和重要價值,進而不斷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識,尤其是在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等理念不斷得到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家層面的價值取向包含“法治”;而對于其他途徑來說,涉及的比較少,比如在家庭和社會團體中,對于中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幾乎起不到相應的積極作用。
1.3對不法行為的鑒別越來越高效
在當前中學生日常生活中,法律意識的提升還表現在相應的不法行為鑒別和抵抗方面,這種不法行為的鑒別和抵抗主要指當中學生自身遭遇到一定的尤為法律規定的事件時,能夠做出準確的選擇判斷,并且能夠最為及時高效地采取正確的手段進行正當防衛,對于自我保護起著越來越理想的效果。
1.4對法律知識的渴求越來越明顯
當前中學生隨著其法律意識的不斷增強,對法律知識的渴求也表現的越來越突出。相當多的中學生想了解各方面的法律知識,當前的法律接受途徑已經不能滿足中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訴求,需要在今后的相關工作中進行完善和彌補。
2中學法律意識培養措施
從當前我國中學法律意識的基本狀況來看,其整體的水平確實得到了較好的提升和優化,但是當代中學生的法律訴求也是越來越突出的,除了中學生自身的法律訴求之外,結合當前存在的各種法律接受途徑較為狹窄和其他問題來看,在今后的相關工作中,盡可能的培養中學生的法律意識,拓寬法律接受途徑仍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舉措。
2.1結合德育工作進行法律意識的培養
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重點結合德育工作是一種重要途徑。針對當前現階段的中學教育問題來說,德育工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這種德育工作也獲得了中學生的普遍歡迎。因此,把法律意識的培養工作和中學生的德育工作結合在一起也就顯得極為有效。這兩方面的結合主要就是依托于兩者之間的共同點來進行。德育工作的進行過程中,法律意識的培養是不可或缺。而法律意識的培,其還和德育工作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提升了中學生法律意識,也就能夠提升其道德修養水平。在具體操作中,可選取趣味性較強的方式化枯燥為興趣,比如開展法律知識的競賽就是多種手段之一。
2.2結合課堂教學進行法律意識的培養
作為中學生接觸法律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重點結合相應的教學過程也是比較關鍵的一項基本措施。法律意識與課堂教學過程的結合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結合思想品德課程教學進行法律意識的滲透。在思想品德課程中,涉及大量的法律知識,教師通過合理設計,使中學生能夠把這些法律知識融入到自身的法律意識中去,避免留于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課程出現。另外一方面,還應該在其它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比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就可以結合一些相關的內容進行延伸,保障中學生的法律意識得到有效加強。
2.3充分借助于家庭教育手段
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對于正處于青少年時期的中學生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教育作用。家庭教育中法律意識教育的引入對于提升中學生的法律意識水平來說意義重大。因為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教師不可能針對所有學生的問題進行一一解答,很多學生也都存在著自身的一些法律困惑,這些困擾的有效解決可以依托家庭環境來進行。很多法律知識對于家長來說是比較熟悉的,因此,家長可以把這些法律知識較好地傳授給中學生。
3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代中學法律意識培養,已經得到優化和完善。在具體的法律意識強度和普遍性方面,都具備了較為理想的水平,但是拓寬法律意識培養途徑,開展多樣化的法律意識培養活動仍然是今后中學法律意識培養的一個重要工作任務,也是中學生的基本訴求所在。
參考文獻:
[1]武磊.關于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法制與社會,2011,35:248.
[2]張計彪.論思想政治課教學對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品牌,2015,02:252.
[3]周偉.淺談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08:145.
[4]黃紅梅.探究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黃河之聲,2014,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