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1 08:44:5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課題基本研究方法,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培養;審計學;教學方法;體系
培養應用型人才是解決高等學校培養的學生與企業需求的人才口徑不一致的途徑之一,在我國高等教育結構調整中占據重要的地位。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鼓勵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定位為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在改革導向下,如何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如何優化現有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以適應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成為了高校教師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在會計學科中,審計學作為一門理論性、實踐性、綜合性較強的課程,理論部分特別抽象,而實務面臨的問題又很復雜,對學生的專業素養與知識應用能力要求頗高。從學習審計課程到具備審計職業素養、成為應用型審計人才之間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審計學基本理論,能夠運用審計技術與方法處理實際問題,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思維,有必要在審計學教學方法方面尋求突破與創新。
一、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與審計學教學目標定位
(一)應用型本科人才概念的界定
應用型人才就是與精于理論研究的學術型人才和擅長實際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相對應的,既有足夠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素養,又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將知識應用于實際的人才。其中,與應用型高端人才相比,應用型本科人才更多地偏向知識和理論的基本應用。[1]可見,應用型本科人才既要求有較為完整、系統的理論知識結構,又要求能夠用理論指導實踐,具備處理實際問題的職業技能,其培養特征是學術型與職業型的有機統一。
(二)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審計學教學目標
1.具有較強的綜合知識與能力
審計學本身綜合性較強,除了會計審計專業方面的知識,還涉及到財務管理、稅法、計算機技術等;實務中審計人員需要有良好的交際能力,具備較強的分析、判斷、整合能力。所以,在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下,學生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與能力,才滿足審計崗位對審計人員專業能力的要求[2]。
2.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
實務中審計人員會接觸到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人員,需要及時做好應變處理,迅速對陌生環境進行判斷、分析,以熟練的專業知識為重要依據,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工作內容,選用合適的工作方法,制定出一套科學、合理、實用的工作計劃,這就需要對審計人員的應變創新能力進行鍛煉,使其在審計實踐過程中不斷提高,面對不同的工作環境,能夠冷靜分析、正確處理,創新審計方法,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做好審計工作。
3.具有較強的職業道德素養與法律意識
職業道德素養是每一個崗位人員都需要具備的基本社會道德素質,由于審計具有經濟監督、經濟鑒證、經濟評價的職能,從業人員是否遵守相關職業道德準則與行為規范要求執業會對審計工作產生較大的影響。實務界曝光的審計人員因不當執業而承擔法律責任的例子更是敲響了警鐘。因此,在審計教育中要注重職業道德與法律責任的教育,使學生意識到職業道德素養的重要性,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遵守職業道德基本原則,以審計準則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自覺抵制各種利益的誘惑,成為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素養與法律意識的人才。
二、基于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審計學教學方法體系探討
(一)因“材”施“法”,考慮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辯證統一
審計作為一門技術學科,有其自身完整的基礎知識體系,這是學生發展各種能力的良好基礎和寶貴源泉。[3]對于實踐的重視并不意味著對理論的輕視,相反,只有當學生對審計基本理論、知識與方法有較為全面系統的認識后,他們才能靈活運用有關知識處理實際問題,逐漸培養專業素養、提高專業能力。理論體系的構建能提供給學生“大局觀”,與處理問題的“術”相得益彰。根據筆者有限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對于審計課程中的審計基本原理、審計準則體系、職業道德與法律責任等基礎性理論知識適宜以講授法為主,配合一定的案例分析和視頻、新聞等聯系實際的輔助教學材料。對于風險評估與風險應對等理論性、實踐性均較強的內容,可以在理論講解的基礎上通過一個較為完整的案例貫穿。對于各類交易和賬戶余額的審計,應當在講授的基礎上加大案例分析和實訓的比重,著重審計實務操作能力與實踐技能的培養。
(二)案例教學法的實施形式、實施中的問題及對策
案例教學法是指通過典型案例的分析講解,啟發學生對案例分析的客觀事實和問題進行客觀研究,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4]
案例教學可以化枯燥的理論為生動的事實,使學生由被動地接受轉化為主動的思考,在審計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但這種教學方法具體實施起來存在一定難度。一是需要較多的教學課時,案例教學的精髓是使學生自主思考,而在有限的審計教學課時中分出較多時間讓學生自己分析案例、闡述觀點與討論并不現實。二是難以獲得合適的案例,目前審計案例主要有國外案例、教師自編案例及國內證券市場上的實例等,國外案例與國內有水土不服的情況;教師自編案例往往針對性較強,但綜合性不夠;而國內案例時效性又較差。三是這種方法對老師和學生的要求比較高,即要求老師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與實踐經驗,又要求學生投入較多的精力。
針對以上問題,教師可以查閱、比較國內外的審計案例教材,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選擇或編寫不同針對性的案例,同時關注資本市場上的財務舞弊實例。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案例教學的實施形式,做到形式與內容的有效配置。有研究者基于自身教學實踐,將案例教學的實施形式歸納為課堂講解、課堂討論、案例情景模擬、案例實訓等[5]。不同的實施形式其組織的時間成本、教學效果有一定區別,適用的教學內容也不一樣。比如對于被審計單位的風險評估,其綜合性較強,在有效的課時下適宜教師講解案例,配合一定的討論。對于各類交易與賬戶余額審計,其針對性較強,可以組織學生自己討論。比如可將學生分組,每組代表一家會計師事務所,教師給出案例后可由各組討論后搶答,各組表現最終計入學業成績。這樣既節省時間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參與度。案例情景模擬花費時間較多,但學生的參與度也較高,可適當選用。比如可對內部控制設置一個綜合案例,由一組學生扮演被審計單位經理人員及采購部門、銷售部門、財務部門等業務部門人員,其他各組作為注冊會計師。各組可選擇詢問經理人員以了解內部控制環境情況,或詢問業務部門人員以了解控制活動情況,最后由各事務所組就獲取的信息對內部控制做出評價。案例實訓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參與度也很高,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將案例實訓與理論教學同步進行,甚至可以在理論課結束后開設專門的審計整體技能訓練課程。
(三)改善傳統的講授法,使之煥發新的生命力
雖然案例教學法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十分重要,但傳統的講授法在理論體系的構建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講授不等于灌輸,好的教學設計可以讓抽象枯燥的理論變得易于接受。教師可針對具體內容,通過案例引入、教學任務布置、練習題鞏固等方式改善單一的理論講解。比如針對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可用安然與安達信的案例引入,讓學生對財務舞弊、審計失敗與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有一個感性認識,再講解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認定與相關法律責任規定,最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追蹤一個國內證券市場上的關于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訴訟案件作為課后作業上交。通過感性認識-理論學習-實踐分析這樣一個完整的過程使學生從對知識點產生興趣,到嚴謹把握知識點,再到應用知識點,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對于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體系等比較抽象的內容,可用知識點講解+練習題鞏固這種模式,在重要知識點后面配合相應的練習題幫助學生理解、鞏固知識。具體實施時可采取分組搶答的形式,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聽講,通過一定的競爭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四)利用信息技術,聯系實際,豐富教學手段,拓展課堂
教育信息化是時代的需要,將信息技術與審計教學整合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一方面,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將教學內容更為形象生動地展示出來,比如在介紹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產生時可播放關于南海事件的視頻資料;在介紹安達信倒閉事件、巴林銀行內部控制失效事件等時可播放有關財經評論,或推薦學生課后去看相關紀錄片;在講解會計師事務所的業務范圍時登陸會計師事務所的官網查看其業務內容。這些做法不僅優化了傳統的講授法,使授課形式更加生動活潑,而且賦予學生較強的“現實感”,使他們感到所學的東西不只是書本知識,而且是經濟生活中鮮活的事件。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在線答疑,開設審計教學交流區,讓學生自己搜集相關資料、信息及案例,相互交流討論。
三、審計學教學方法體系實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師資力量建設,發揮老師的教育指導作用
案例教學法、信息技術的運用等對老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必須加強審計學師資力量的建設。老師除了具備基本的教學能力之外,還需要有豐富的審計實踐經驗,能夠在學生的實踐應用過程中給予一定的幫助和指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對教學方案進行相應的調整,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做好拓展教學,開闊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積極了解審計實務動向;在完成階段性教學任務后,老師要做好工作總結,找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進,同時深入市場進行調研,把握審計實務動態,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二)完善教學模式,豐富實踐應用教學環節
在課堂上實施案例教學的同時可聘請專業審計人員到學校進行專題講座,針對學生不懂的地方進行詳細的講解,提高學生對審計實踐應用的認識。學校應與企業溝通,為學生爭取到更多的審計實踐機會,使學生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實地體驗審計流程和審計方法,達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
(三)拓展學業考核的內容
為了更好地實施各種教學方法,需要拓展學業考核的內容,將學生的平時表現、案例成果等納入考核范圍。可采取分組方法,對各組課堂答題表現、課后作業情況、案例分析表現與成果進行評價,并制定考核組內成員成績的標準。同時也可將直接審計作為考核手段,通過對真實場景的模擬,為學生提供審計場景,根據學生在模擬場景中的應變能力、處理方式、審計效率等情況,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定。
四、結束語
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導向。在審計教學中,為了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必須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內容合理地將講授法、案例分析與實訓、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手段等綜合運用,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吳中江,黃成亮.應用型人才內涵及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2]商思爭,李學嵐,周雯.我國高校審計學專業發展現狀分析[J].財會月刊,2013,(2).
[3]馬娟.會計專業審計課程教學改革的理念思考與實踐探索[J].財會通訊,2011(2).
[4]林偉,陳菊梅.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審計教學[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關鍵詞] 中醫藥院校;層次分析法;辦學績效;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04(b)-0167-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level, and to evaluate the college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y more scientific and more perfect index system,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level of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s In this paper, firstly, it collects the views of 10 experts of university of TCM by questionnaire, after three rounds of consultation, design the schoo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is match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secondly, after two rounds of modification, it collects the data of judgment matrix of 17 experts by questionnaire and get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matrix data obtained in each index system; thirdly, it writes a solver (m function) used for integrating judgment matrix of all experts to get best weight by matlab, and input the matrix data of all experts into the matlab according to a corresponding format. Results Matlab program was run to obtain the index system weighting coefficients, weight of five first stage indicators: management ability and level was 0.1932, development capacity was 0.2030, talent development was 0.2078, scientific research was 0.1981, social service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as 0.1978. Conclusion Various indicators in the index system are complementary. In those five first stage indicators, management ability and leve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llowed by development capacity, talent develop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al service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University performance; Index system
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邁入到大眾化教育階段已有時日,規模擴張與質量提升的矛盾日益突出。伴隨著對辦學質量的持續關注,辦學效益問題也成為政府、教育界和社會大眾普遍關注的焦點。如何用有限的辦學資源辦出水平、辦出特色是各高校在不斷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命題。目前,我國高校普遍實行校院兩級管理模式,二級學院成為辦學主體。高校二級學院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是一所學校整體辦學水平的直接體現。因此,對二級學院進行績效考評,判斷其辦學的效益與水平,不僅可以幫助各學院改進、優化辦學工作,幫助學校發現二級管理中的薄弱環節,還可以檢測學校的資源配置合理性,推進學校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協調發展,提升學校整體辦學效益和治理水平。要發揮績效管理的工具作用,首要的是出臺科學的考評指標體系。校內辦學績效考評指標體系在各院校不斷的實踐中日趨成熟,但仍需要一定的理論研究以進一步增強其科學性。本文以地方中醫藥院校辦學實際為基礎,構建有特色、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的校內辦學績效考評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確定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系數,供同類院校借鑒參考,務實推進中醫藥高等院校辦學效益提升。
1 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課題組用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采用背對背的問卷方式征詢中醫藥院校10位專家小組成員的意見,經過三輪征詢,使專家小組的意見趨于集中,最后設計出符合中醫藥院校特色的辦學績效考評指標體系,指標體系見表1。
2 采用AHP確定指標體系權重
本研究采用AHP來確定各個指標的權重。AHP是由美國的運籌學家Saaty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目的是為了把復雜的決策系統層次化,是一種將決策過程的定性與定量因素相結合的決策分析方法。通過建立正互反矩陣、計算,得到因素之間重要性大小的權重,據以支撐決策,具體步驟如下:
2.1 判斷矩陣的構建
設有n個因素α1,α2,……,αn,對目標層有影響,要比較它們對上一層某一準則或者目標的影響程度,確定在該層中相對于某一指標所占的比重,既是把n個因素對上層次某一目標的影響程度排序。
AHP中,未知的是整個指標體系的綜合權重,但是兩兩因素的比較確是可以已知的,這是AHP的中心思想。通常比較時取1~9尺度(表2),用αij表示第i個因素相對于第j個因素的比較結果,則有:
A稱為判斷矩陣,表示評價指標,α表示評價元指標,αij即表格中的數值表示αi與αj相比對于上一層指標的重要程度。本文需要構建的判斷矩陣有24個。
2.2 數據收集
使用“地方中醫藥本科院校校內辦學績效考評體系”指標相對權重專家調查問卷,經過兩輪修改,共收集17位專家的判斷矩陣,得到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矩陣數據,其中某位專家的判斷矩陣原始數據如下:一級指標間的相對權重判斷見表3,二級指標的相對權重判斷見表4~5,三級指標的相對權重判斷見表6~7。
2.3 數據處理與相對權重求解
本文采用matlab軟件處理數據,matlab用于算法開發、數據可視化、數據分析以及數值計算的高級技術計算語言和交互式環境。它將數值分析、矩陣計算、科學數據可視化以及非線性動態系統的建模和仿真等諸多強大功能集成在一個易于使用的視窗環境中,為科學研究、工程設計以及必須進行有效數值計算的眾多科學領域提供了一種全面的解決方案,并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傳統非交互式程序設計語言(如C、Fortran)的編輯模式。
使用matlab編寫一段求解程序(m函數),用于整合所有專家判斷矩陣得到最優權重,將所有專家判斷矩陣按照相應格式錄入,運行程序得到最終結果,見表8。
3 討論
以上計算結果,5個一級指標中,人才培養的權重最高,為0.2078,之后依次為發展能力、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播、管理能力與水平,這與地方中醫藥院校辦學實際相符。
首先,人才培養始終是大學的核心職能。地方中醫藥院校應牢牢抓住人才培養這一主線進行不懈的探索與實踐,不斷豐富人才培養內涵。在該一級指標下,培養質量、育人環境建設以及教育理念權重相對較高。這說明:質量始終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要面向學生成長和社會發展需求,緊扣在校生質量、學生滿意度、畢業生成就和用人單位滿意度等關鍵環節。而育人環境建設是高校的重要軟實力。中醫藥院校更應營造具有中醫藥特色的育人環境,提高育人實效。同時教育理念更新是堅持辦學正確方向的重要保證。中醫藥人才培養有其特殊規律,需要與時俱進地更新教育理念,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其次,發展能力與科學研究指標權重居于第二層級。在高校辦學歷程中,各二級學院的發展能力,即師資隊伍、學科建設、專業建設是大學發揮職能的基礎,是辦學的基石,是內涵發展的動力所在。只有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發揮重點學科與學位點建設、重點專業與特色專業建設的引領作用,才能提升高校綜合競爭力。科學研究是大學強校之本,是培養優秀人才、提升教師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是學科、學位點、專業建設的重要手段,是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傳播傳承文化的重要方法,決定了其在高校辦學績效中必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醫藥是我國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目前不少省份已先后將發展中醫藥作為強省之策。地方中醫藥高等院校必須密切服務區域發展戰略,各二級學院作為基層辦學主體,要在完善科研機制、搭建一流的科研平臺、爭取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促進成果轉化等方面,集中力量,重點突破。
最后,管理能力與水平、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播兩個一級指標雖然權重靠后,但不可否認的是指標體系中各指標是相輔相成、互為支撐、缺一不可的。一所大學整體的管理能力與水平是整個學校辦學的保障,不斷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是各二級學院持續發展的前提。同時二級學院應鼓勵師生“走出”校園,積極開展校企、校院合作交流,促進政、產、學、研融合,充分發揮學校對社會的技術與智力支持;積極推動中醫藥教育國際化,開展各種形式的中醫藥國際交流與合作,支持教師出國學習和交流,擴大雙語教師隊伍。
科學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能夠幫助學校更清醒地自我認知、自我評估和自我修正,不斷提高辦學效益,提升辦學水平和治理能力,從而提升大學的社會影響力和貢獻力。
[參考文獻]
[1] 宋健.高校辦學績效的構成及評價[J].當代教育理論于實踐,2014,6(5):31-33.
[2] 林春樹.高校院(系)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與要素績效投入模式研究[J].財務與會計,2015(8):61-64.
[3] 曲濤.“211工程”高校本科教育績效實證分析[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5,31(4):45-56.
[4] 蘇偉洲,張勇,姚亞平,等.基于DEA的高校二級學院辦學績效評價研究[J].價值工程,2015(19):159-162.
[5] 朱善國,楊昕,劉風玲.中美高校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比較分析[J].人力資源,2013(8):106-108.
[6] 謝梅,李強.教育部直屬高校績效評價研究--基于產出滯后效應的分析[J].教育與經濟,2015(5):46-54.
[7] 姜彤彤,武德昆.基于因子分析的高校績效評價方法及實證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3):39-42.
[8] 黃丹鳳,楊瓊.英國高校內部績效管理模式探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5,13(2):87-93.
[9] 趙銀善,董海茵,馬國泰.基于層次分析的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分析[J].職業教育,2015(9):8-11.
[10] 岳輝.高校學科建設績效評價方法與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15(26):37-38.
[11] 李詩琪.高校科研項目績效評價模型及應用--基于平衡計分卡原理和層次分析法[J].教育學術月刊,2015(10):47-52.
[12] 李宣海,薛明揚,王奇,等.上海高校分類績效評估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發展研究,2011(17):1-5.
[13] 呂世彥,郭德紅.大學二級學院辦學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7):60-63.
[14] 王平心,殷俊明.高等院校內部績效評價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15] 張南星.高等學校績效評價報告2012[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16] 樊秀娣.校內院系辦學績效評估的實踐與思考[J].大學:學術版,2007(Z1):55-59.
[17] 章大為.地方應用型高校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D].南京:南京工業大學,2012.
[18] 余進,陳維進,王弘,等.層次分析法在確定評估體系指標權重中的應用[J].中國醫療設備,2013,28(12):44-47.
[19] 金志龍,李端妹,金瑩,等.地方科研機構績效考核指標及其權重計算――基于專家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的對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2):103-105.
[20] 王鵬,彭元偉,全美杰,等.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和諧校園評價指標權重確定[J].科技教育創新,2010(14):244-247.
[21] 章滌凡,段萬春.基于審美教育理念的中醫創新人才素質指標研究[J].紅河學院學報,2010,8(4):108-113.
[22] 杜元偉,石方園,楊娜.基于證據理論/層次分析法的貝葉斯網絡建模方法[J].計算機應用,2015,35(1):140-151.
[關鍵詞]學科課程;研究性教學;交往;課題
大學學科課程研究性教學包括課程“基本結構”——基本知識與經典理論的教學和課題研究教學兩個組成部分,前者是學科課程研究性教學的基礎,可采用交往教學法,后者分為課題研究、課題研究成果匯報和課題研討三個階段,相應可采用課題研究指導教學法、課題研究成果匯報教學法和課題研討教學法。本文具體談談這些教學法的操作。
一、基本知識與經典理論教學法
基本知識與經典理論教學法主要是交往教學法。交往教學法是教師按課程性質和教學要求提煉出課程的“基本結構”——基本知識和經典理論,運用交往教學方式與學生共同生成知識、發展能力的方法。交往教學法要求:
1.樹立課程的“基本結構”觀
知識教學是學科課程研究性教學的基礎。但知識教學并不等于系統灌輸。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曾經指出,“不論我們選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也就是說,任何一門課程都有一個基本結構,掌握一門課程的關鍵就是掌握它的基本結構。我們認為,大學學科課程的基本結構就是構成該門課程的基本知識和經典理論。只要掌握了該門課程的基本知識和經典理論,就掌握了該門課程的精髓。因此,學科課程知識教學的基本任務不是系統地給學生傳授課程知識,而是教學生如何掌握課程的“基本結構”。
2.樹立“交往生成”的教學觀
在知識教學方式上,傳統的教學一直認為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是間接經驗,因此“傳授”是最好的方式。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由于知識增長和廢舊速度的加快,有限的教學已經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系統地傳授知識”了。因此,“交往生成”教學應運而生。所謂“交往生成”教學指的是教師和學生在自由、民主和活力的“空間”里,以學科課程的基本結構——基本知識和經典理論為基礎,通過平等的交往共同生成知識并發展能力的教學。“交往生成”教學不僅是社會發展對教學效率的基本要求,而且是教學回歸“生活世界”的重要途徑。
3.善于提煉課程的“基本結構”
課程的“基本結構”——基本知識和經典理論是課程的“骨干”,教師把握課程的“基本結構”對于提高“交往生成”教學的質量是十分重要的。教師要做好這一工作:一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包括學科理論的功底、教育理論的功底和科學研究理論的功底;二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包括對學科性質、教學要求和學生水平、學生需求的把握;三要有精湛的教學內容構建技術,包括基本知識和經典理論的識別技術、組合技術和表達技術等。
4.善于運用多樣化的交往教學技術
交往教學實際上是一個由多種交往教學技術組合的群集概念。其目的是要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掌握課程的“基本結構”、生成新知識、養成善良的“人性”和培養創造能力等。當前教師必須掌握交往的傳接技術、創新思維的激發技術、師生心靈感悟和觀點共享技術以及表現評價與行為激勵技術。
二、課題研究教學法
課題研究教學法主要包括課題研究指導教學法、課題研究成果匯報教學法和課題研討教學法。
1.課題研究指導教學法
課題研究指導法是教師根據課程的性質、內容和要求與學生研究團隊共同確定研究課題并指導學生研究團隊進行課題研究的方法。
(1)根據課程性質、內容和要求與學生研究團隊共同確定研究課題。大學學科課程研究性課題的設置必須以課程的性質、內容和要求為依據。根據其性質,課題可分為學習性課題和科研性課題。學習性課題是幫助學生學好課程知識并養成相關能力的課題,如拓展性課題(拓寬知識面,培養獲取知識能力的課題)、實證性課題(驗證所學知識,培養實際操作能力的課題)、案例性課題(運用所學知識,培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課題);科研性課題是引導學生跟蹤學科發展進程并使學生學會研究和創造知識的課題,如理論研究性課題、實驗研究性課題、調查研究性課題等。根據其研究方式課題可分為自研性課題(學生根據教學要求自主選題和研究的課題)、導研性課題(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選題和研究的課題)和同研性課題(教師和學生共同選題和研究的課題)。根據不同課程的性質和要求、不同學生的特點以及不同的教學條件等,教師可以與學生研究團隊共同商討設置不同的課題。
(2)指導學生進行課題研究。指導學生進行課題研究是課題研究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由于大學生的知識、經驗和研究能力還不足,這種指導尤為重要。根據筆者的經驗,教師的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高學生對課題研究意義的認識;二是幫助學生形成合作的研究團隊;三是對學生的研究工作進行技術指導,如指導學生查找資料、分析資料、構架論文結構和寫作論文等。
(3)反饋學生研究過程中的基本情況。反饋對于控制研究過程和提高研究質量是十分重要的。大學生在課題研究中常常有“臨時抱佛腳”的現象,如果教師不經常進行反饋控制,他們可能“隨便交差”。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反饋、經常反饋和多形式地反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題研究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2.課題研究成果匯報教學法
課題研究成果匯報教學法是學生研究團隊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全體同學和教師匯報的方法。
(1)課題研究成果匯報的準備。課題研究成果匯報對課題研究教學的意義,一是通過比較競爭壓力提高課題研究的質量;二是通過成果匯報“表演”達至成果的共享;三是通過課題匯報提高學生的表達、組織和合作能力。課題研究成果匯報的準備主要包括:做好匯報材料的準備工作,包括論文材料、參考材料和匯報過程中的安排材料;選好課題匯報的表現形式,如學術報告、新聞、案例模擬等;做好匯報過程的策劃,包括角色分工、手段選擇、氛圍營造、互動安排等。
(2)課題研究成果匯報的組織。第一,教師要說明課題研究的意義,激發學生認真聽取匯報和參與互動的積極性;第二,教師要提出聽取匯報的具體要求,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提高課題匯報的質量和效果;第三,教師要維持好課堂紀律,確保課題匯報的順利進行。
(3)課題匯報的總結和課題研討。課題匯報結束后,教師一方面要根據課題小組的匯報就課題研究的質量、參與合作情況、課堂互動情況以及課堂紀律等進行商討和激勵式的總結和評價;另一方面要根據課程要求和課題特點,擬定研討的題目并布置各課題小組做好研討的準備。
3.課題研討教學法
課題研討教學法是教師組織學生就課題研究中的重點、難點或熱點問題進行研討以生成知識和共享知識、發展能力的方法。
(1)課題研討的準備。課題研討教學不單純是加深學生對課題內容和意義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拓展思維、生成知識和共享成果。因此,做好課題研討準備對于順利開展課題研討教學是非常重要的。課題研討準備一是要求各研究團隊對確定的研討題目進行充分討論并形成本團隊的基本觀點,二是要求各研究團隊根據本團隊的情況確定主發言人、主答辯人和主提問人,主發言人的任務是系統表述本團隊的基本觀點,主答辯人的任務是回答其他團隊提出的問題,主提問人的任務是代表團隊向其他團隊提問。
(2)營造課題研討的民主氛圍。課題研討應該在民主、平等和活力的氛圍中進行。第一,各團隊要充分尊重其他團隊,認真聽取其他團隊的發言,但各團隊的發言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第二,不能批駁其他團隊的觀點,只可提出不同看法,提問必須用咨詢或商榷的語氣;第三,不能重復其他團隊的觀點,只能進一步闡述或從不同角度闡述,如果本團隊的觀點與其他團隊已表述的觀點基本一致,應放棄重復表述;第四,教師一般只擔負組織和鼓勵角色,如有需要只能以平等身份發表見解,不可強迫學生接受自己的觀點。
第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這個課題背景主要是指對這個課題進行研究的原因,也可以簡單地歸納為問題的提出。這個背景既可以是社會背景,也可以是一般的自然背景。
第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具體而言就是我們的課題要研究的是什么。這個是在確定范圍的時候就是確定了的。
第三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這個就要敘述在這個研究過程中所要達到的結果,在論文的寫作中作者必須明白論文寫作的主要的目的。
第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在這個部分需要提出本課題組關于解決本課題問題的程序。實際上,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研究方法是很多的,包括實地調查考察法、問卷調查法、人物采訪法、文獻法等等。在對這個課題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需要從課題的實際情況出發來確定課題研究方法,不一定要求是面面俱到,強調的是它的實用性,哪個方法好用就使用哪個方法。
第五課題研究的步驟。
這個是很好理解的,主要是指需要經過哪幾步程序才能達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這一部分作者需要仔細思考整個課題需要哪幾步才能完成。它的基本步驟一般包含以下幾步,準備階段、查閱資料階段、實地考察階段、問卷調查階段、采訪階段、資料的分析整理階段、對本課題的總結與反思階段,只要抓住這幾步就可以。
第六課題參與人員及組織分工。
這是不可以忽視的一個部分,需要根據課題的實際情況將相關的研究任務分成幾大部分,每個成員負責不同的部分。
此外,也想告訴大家,由于開題報告是用文字體現的論文總構想,因而篇幅不必過大,但要把計劃研究的課題、如何研究、理論適用等主要問題說清楚,應包含兩個部分:總述、提綱。
關鍵詞: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課題訓練;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721 文獻標識碼:a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課程(以下簡稱《科研方法》)在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對提高教師的教育科學研究素養、增強教師實際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從《科研方法》課程的實際開設效果來看普遍存在問題,甚至被許多學生稱為是教育類課程中最不受歡迎的課程之一。
一、《科研方法》課程課題訓練的指導思想
(一)教師成為研究者
自英國課程論專家斯滕豪斯20世紀60年代提出“教師成為研究者”理念以來,迅速成為現代教師專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引領教師通過反思實踐教學,并通過積極參與科研活動提升教學層次和水平,是現代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基本路徑。《科研方法》作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必修課程,其主要關注的是教師如何參與教育科學研究活動,因此其應該直接為教師在日后的教學實踐中成為研究者做好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準備。
從實際的狀況來看,中小學教師由于缺少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而不會做科研,這成為阻礙中小學教師成為研究型教師的技術性難題。究其原因,一方面源自于教師從認識上對于這一理念的認可度還不夠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教師教育課程在培養教師的科研意識和能力方面的不足。現在教師教育中的《科研方法》課程的開設,多數限于科研方法一般性理論知識的傳授,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實際技能性的訓練重視不夠,使得課程的教學在脫離了實際的科研訓練之后變成了抽象的理論講演。學生在學完了《科研方法》課程之后,對于如何從事教育科研活動仍然無所適從。因此,《科研方法》課程的開設應該緊緊圍繞“教師成為研究者”這一基本理念為中心,課程的目標應該定位于教會學生實際的掌握教育科研活動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能力,從而最終成為一名研究型教師,以此更好的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在訓練中求發展
從性質上看,《科研方法》課程是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特征的課程。其目標應該從總體上既需要服務于學生認知思維層次的提升,引領學生的認識達到理性的高度,同時也需要關注具體的教育實踐問題,幫助學生提高具體的教育問題研究能力。《科研方法》這兩方面的性質相互影響和作用,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則需要結合具體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區別對待。
成人的學習往往更具有實用性和功利性,對于絕大多數參加繼續教育的一線中小學教師而言,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工作而學習是其基本的學習動因。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學習思潮在學生的學習中影響深遠,“有用的就學,沒用的不學”也成了很多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取舍的主要標準。雖然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但是面對現實情況,與其否定這種思想的存在,不如在承認這種思想的基礎上做出適當引領和改進。因此,立足于學生具體科研實踐能力的訓練和掌握,并逐步引導學生思維朝縱深化方向發展,應該是此課程開設的基本邏輯。
二、《科研方法》課程課題訓練的實施策略
(一)“作業—課題—論文”一體化的課題訓練模式
《科研方法》課程的開設一般需要先開設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學等基礎學科,其課程的開設一般在繼續教育活動的中后期。這與學生后期完成的畢業論文在時間上有銜接的可能性。因此,在《科研方法》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增強教學訓練的針對性,可以考慮將學生的課堂訓練作業與其以后的畢業論文的寫作結合起來。一方面可以改變學生課程作業和畢業論文粗制濫造的現狀,為畢業論文寫作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參與《研究方法》課程課堂訓練的積極性,以此提高科研訓練的質量。從可行性角度來分析,畢業論文的寫作從其性質來看就是在完整的參與某個特定的課題的研究。而《科研方法》課程在“教師成為研究者”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其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幫助學生學會如何的獨立的從事課題研究。以完整課題研究的形式作為《科研方法》課程的訓練內容
以對學生的科研素養的提升能夠起到一個全方位的訓練。因此,采用“作業—課題—論文”一體化的課題訓練模式,課題研究就成了聯接《科研方法》課堂訓練內容與學生畢業論文寫作的一個橋梁和紐帶,使學生在實際參與某項課題的實際訓練過程中,既強化學生在《科研方法》課程學習的實效性,同時也為后續的畢業論文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課題訓練的具體實施策略
在具體課題訓練的實施過程中,為了保證每一個學生參與教育科研訓練的質量,可以從教學考核這一方面加大對學生課堂教學訓練在學分考核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各類高校都有鼓勵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相關政策,課題訓練可以利用學生參與學校學生科研立項的機會,鼓勵學生將科研立項與課題訓練聯系起來,以此提高學生參與課題訓練的積極性。在實際的課題訓練過程中,以學生參與課題研究為中心,結合課程內容的教學進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實施:
1.課題分解、逐一實施
一項完整的課題研究至少包括以下三個基本過程,即課題的選擇(選題)、課題的論證(開題)、課題的完成(結題),而其中又可以具體的分解為:課題的選擇與界定、文獻的檢索與分析、研究計劃的形成、研究方法的選擇、研究成果的書寫、研究結論的論證等階段。這一過程與《科研方法》課程的教學內容的順序基本一致。因此,在學生的課題訓練過程中,可以將整個課題研究的過程分解成不同的階段和任務讓學生分階段的完成,并結合《科研方法》課程教學的內容進度逐一的予以實施。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際參與訓練進一步強化《科研方法》課程內容的學習,對課堂所學內容做出及時的鞏固與練習,同時將整個課題研究活動分階段的逐一實施,有利于保證整個課題研究的質量和水平。
2.量化打分、層層推進
在將一個完整的課題分解成若干個步驟之后,為了保證各個階段性任務完成的質量和水平,需要按照課題研究的進程在各個不同的任務之間形成一個環環相扣、層層推進的局面。學生在完成各階段具體的任務時,只有上一個環節的任務完成了,并且順利通過特定的考核,方可進入下一個環節的任務。在此過程中,強化考核對于整個課題完成的質量是至關重要的。在課題訓練的實際過程中,為了保證每一個環節的訓練質量,需要對訓練的每一個環節做出單獨考核,并予以打分。在打分的過程中可以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用等級制,但是無論如何需要建立一個考核的退出機制。以便讓那些在訓練的過程中不合格的作業重新接受練習,直到這個環節合格了方可進入下一個環節的研究。這樣操作可能會使不同的學生在整個的課題研究過程中進度會出現個別化的差異,但是為了保證整個課題研究的質量卻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是訓練作業個性化的一種體現。
3.結題驗收、強化考核
在課程結束之際,通過課題分解、層層推進的方式,學生的課題訓練任務也基本接近尾聲。此時所需要做的是對學生的課題研究成果進行結題驗收,并對其整個的研究活動進行考核打分。結題的形式可以有多種,可以讓學生寫書面的結題報告和結題論證來完成其課題的結題工作,也可以利用課堂教學時間讓學生模擬參加結題活動中的答辯工作。無論是何種形式的結題方式,嚴格考核在這里至關重要。對于考核結果優秀的課題研究成果,可以為學生在公開出版發行的刊物上進行推薦發表,或者推薦到學校相關的刊物或學報上發表,以此激勵學生進一步從事科學研究的興趣。而對于整個的課題研究活動考核不合格的同學,則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幫助機制和懲戒機制,讓其通過幫助獲得提高并能夠在后續的畢業論文寫作的過程中獲得較好的成績。
參考文獻
畢業論文的撰寫及答辯考核是順利畢業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衡量畢業生是否達到要求重要依據之一。但是,由于許多應考者缺少系統的課堂授課和平時訓練,往往對畢業論文的獨立寫作感到壓力很大,心中無數,難以下筆。因此,就畢業論文的撰寫進行必要指導,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文試就如何撰寫畢業論文作簡要論述,供參考。(一)
畢業論文是應考者的總結性獨立作業,目的在于總結學習專業的成果,培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文體而言,它也是對某一專業領域的現實問題或理論問題進行科學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義的論說文。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可以分兩個步驟,即選擇課題和研究課題。
首先是選擇課題。選題是論文撰寫成敗的關鍵。因為,選題是畢業論文撰寫的第一步,它實際上就是確定“寫什么”的問題,亦即確定科學研究的方向。如果“寫什么”不明確,“怎么寫”就無從談起。
可結合本單位或本人從事的工作提出論文題目,報主考學校審查同意后確立。也可由主考學校公布論文題目,由應考者選擇。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選擇課題,還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課題中選擇課題,都要堅持選擇有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切實可行的課題。選好課題是畢業論文成功的一半。
第一、要堅持選擇有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的課題。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因此,畢業論文的選題,必須緊密結合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以促進科學事業發展和解決現實存在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選題要符合科學研究的正確方向,要具有新穎性,有創新、有理論價值和現實的指導意義或推動作用,一項毫無意義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達再完善,也將沒有絲毫價值。具體地說,考生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選題。首先,要從現實的弊端中選題,學習了專業知識,不能僅停留在書本上和理論上,還要下一番功夫,理論聯系實際,用已掌握的專業知識,去尋找和解決工作實踐中急待解決的問題。其次,要從尋找科學研究的空白處和邊緣領域中選題,科學研究還有許多沒有被開墾的處女地,還有許多缺陷和空白,這些都需要填補。應考者應有獨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識去思索,去發現,去研究。最后,要從尋找前人研究的不足處和錯誤處選題,在前人已提出來的研究課題中,許多雖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還有待于豐富、完整和發展,這種補充性或糾正性的研究課題,也是有科學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的。
第二、要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切實可行的課題。畢業論文的寫作是一種創造性勞動,不但要有考生個人的見解和主張,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由于考生個人的主觀、客觀條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選題時,還應結合自己的特長、興趣及所具備的客觀條件來選題。具體地說,考生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綜合考慮。首先,要有充足的資料來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缺少資料的情況下,是很難寫出高質量的論文的。選擇一個具有豐富資料來源的課題,對課題深入研究與開展很有幫助。其次,要有濃厚的研究興趣,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可以激發自己研究的熱情,調動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夠以專心、細心、恒心和耐心的積極心態去完成。最后,要能結合發揮自己的業務專長,每個考生無論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業務專長,選擇那些能結合自己工作、發揮自己業務專長的課題,對順利完成課題的研究大有益處。(二)
選好課題后,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研究課題,研究課題一般程序是:搜集資料、研究資料,明確論點和選定材料,最后是執筆撰寫、修改定稿。
第一、研究課題的基礎工作——搜集資料。考生可以從查閱圖書館、資料室的資料,做實地調查研究、實驗與觀察等三個方面來搜集資料。搜集資料越具體、細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資料的文獻目錄、詳細計劃都列出來。首先,查閱資料時要熟悉、掌握圖書分類法,要善于利用書目、索引,要熟練地使用其他工具書,如年鑒、文摘、表冊、數字等。其次,做實地調查研究,調查研究能獲得最真實可靠、最豐富的第一手資料,調查研究時要做到目的明確、對象明確、內容明確。調查的方法有:普遍調查、重點調查、典型調查、抽樣調查。調查的方式有:開會、訪問、問卷。最后,關于實驗與觀察。實驗與觀察是搜集科學資料數據、獲得感性知識的基本途徑,是形成、產生、發展和檢驗科學理論的實踐基礎,本方法在理工科、醫類等專業研究中較為常用,運用本方法時要認真全面記錄。
第二、研究課題的重點工作——研究資料。考生要對所搜集到手的資料進行全面瀏覽,并對不同資料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如閱讀、選讀、研讀。
通讀即對全文進行閱讀,選讀即對有用部分、有用內容進行閱讀,研讀即對與研究課題有關的內容進行全面、認真、細致、深入、反復的閱讀。在研讀過程中要積極思考。要以書或論文中的論點、論據、論證方法與研究方法來觸發自己的思考,要眼、手、腦并用,發揮想象力,進行新的創造。
在研究資料時,還要做好資料的記錄。
第三、研究課題的核心工作――明確論點和選定材料。在研究資料的基礎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根據選題,確立基本論點和分論點。提出自己的觀點要突出新創見,創新是靈魂,不能只是重復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時,還要防止貪大求全的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復述已有的知識,那就體現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根據已確立的基本論點和分論點選定材料,這些材料是自己在對所搜集的資料加以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組織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邏輯關系和主次關系。
第四、研究課題的關鍵工作――執筆撰寫。下筆時要對以下兩個方面加以注意:擬定提綱和基本格式。
擬定提綱包括題目、基本論點、內容綱要。內容綱要包括大項目即大段段旨、中項目即段旨、小項目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擬定提綱有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邏輯結構,構建論文的基本框架。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3―0077―01
這里研究的“情”指的是幼兒的個性品質,它包括了情感教育、興趣愛好、孩子的態度和需要等品質。“智”指智慧和潛能,包括了好多種種不同的智能,即體態智能、語言智能、內省智能、空間智能、數理邏輯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等。本研究著重揭示和應用“情”和“智”在教育活動中融合協調發展的規律。
一、概念的界定,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選題意義及研究價值
(一)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
幼兒園情智教育活動是以促進典型的主題系列教育活動為載體,以幼兒的情感智力相互交融為發展目標,采取豐富多樣、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育情景策略,運用情智互動,以情為先的教育方法。它有機地融合到幼兒園教學活動的五大領域和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以情萌智,以情育情,智中生情,促進幼兒情智教育融合發展。
(二)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現狀分析
1.孫雙金老師的“情智交融,和諧共生”教育理念的啟發。“情智交融,和諧共生”是孫雙金老師在幼兒園的語言教學活動中總結出的最高理念,他還探索出了“情感智力相互交融”的方法和策略。我通過學習孫老師在語言領域創建的先進教育理念,反思幼兒園情智教育的現象和存在的問題,從而確立了在幼兒園領域開展情智教育方面的研究的想法。
2.關于羅杰斯的情感學思想的啟示。羅杰斯認為“人類內心的機體感在不斷鋪就一條有利于變化的道路”。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之一,他認為人是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活動的,這種整體首先表現為知情活動的合二為一,認知情感的協同活動單憑認識能力本身是不能達到的一個高水平。為此,就必須要找到一種新的教育對策,就是要將人的認識活動和情感活動有效地結合起來,使人成為“完人”。
3.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互動關系研究成果的啟示。除個性心理特征中的“能力”和心理過程“認識過程”中的種種心理現象(屬智力或認知范疇)外,其余的一切,決定智力活動的效益并在智力活動中表現出來,這些都被稱之為非智力因素。嚴格地說非智力因素是指心理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與能力活動和智力有關的一切非智力(認知)、非能力的心理因素。
(三)選題意義及研究價值
1.實施課題研究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需要
2.實施課題研究是促進幼兒園創新發展的需要
3.實施課題研究是實現情智融合發展的需要
二、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假設和擬創新點
(一)研究目標
1.探索幼兒情智教育活動的基本特征,實施途徑,基本流程、方法和策略,初步明確情智教育活動操作要領。
2.探索情智教育活動典型活動內容和環境教育,促進幼兒情智教育融合發展。
(二)研究內容
1.研究幼兒園情智教育活動的基本特征、基本流程。
2.研究幼兒園情智教育活動的方法策略、實施途徑及活動環境。
3.研究促進幼兒情智融合發展的典型活動及情智教師基本素養。
(三)研究假設和擬創新點
1.本研究探索出情感為先、以情萌智、融合發展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路,有效地推進了《綱要》的貫徹與實施,在全園形成了情智發展的氛圍,提高了保育教育質量,具有可行性和實效性。
2.本研究提出的幼兒園情智教育具有融合性、誘導性、互動性、情境性等特點,對幼兒園情智教育活動的開展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三、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一)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經驗總結法
(二)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1.研究準備階段
(1)成立課題組,組織課題組人員進行培訓學習。
(2)擬訂幼兒園情智教育活動實踐研究計劃,制定實施方案。
(3)結合理論學習分析我園現狀,完成相關的收集調查,擬定課題研究思路,制定研究措施和方法,完成課題申報工作。
2.研究實施階段
(1)通過問卷調查,有針對性地對情智教育活動過程中出現的共性問題進行專題講座、個案輔導,以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方法。
(2)建立教師和家長、社區居民交流的平臺,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3)為打好下一階段研究基礎,要求參與課題研究的骨干教師將自己成功的禮儀教育活動案例,通過進一步的反思和分析,然后進行歸納總結,教師之間相互交流。
(4)充分利用家園互動活動和幼兒園大型開放日等活動搭建家園共育平臺,并根據課題研究的實際進展情況收集、積累資料,撰寫階段性總結。
(一)宏觀層面
1.國內學術界對于該專題的研究尚停留在理論層面。
2 .理論研究尚處初始階段,未形成系統。
3.實踐研究范圍狹窄、層次較低、流于表層。
(二)微觀層面
1.基于現狀,有相當一部分的學校教師缺乏“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意識,理論學習和理性實踐較差。
2 .一部分學校教師,在理論學習方面缺欠系統性,導致在實踐操作過程中難以持久、連續。
3. 一部分學校教師具有“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意識,用理論去指導實踐,但在研究探討方面尚欠缺深度廣度。
4.“研究性學習”的理論及操作模式處摸索階段,不夠清晰。
5.有些探究課程的設計側重模擬真實情境鼓勵親身體驗,由于課程的受眾――學生的接受能力具個體差異,不排除個別學生有知識結構片面化的可能。
6.合作學習模式較為粗淺停留在表層,缺乏深度。
7.鼓勵、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寓教于學的一整套模式尚未形成,探究失去“物質準備”。
8.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已形成被動接受知識――依賴教師講解的心理模式。
9 .教育資源缺乏,研究性學習難以開展。
10.支持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社會氛圍、條件以及全民意識尚不具備。
鑒于此,我校于2002年選擇《小學課堂教學模式之實踐研究》作為科研課題,以期在學習、借鑒國內教育已有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小學教育各學科教學、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綜合運用以及創新。
二、內容、思路與方法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小學教育探究性學習的實施途徑、策略、操作模式。
(二)研究內容框架設計
1.重點。
2.一般。
3.初步探索。
(三)研究思路
1.課題的理論依據。
2 .對已有成果的綜合整體運用,對已有研究文獻的廣泛搜集整理及運用之中的揚棄,對每位參與調查的教師教學親身經歷和獨立體驗課題進行研究,旨在“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實踐過程中,提升教育科研能力、課題研究能力。
(四)研究方法
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之以文獻法、經驗總結法等。
三、研究結果
(一)開展《小學課堂教學模式之實踐研究》
課題有效提高了參加課題教師的素質
1.基本做法。
在《小學課堂教學模式之實踐研究》課題的調研過程中,作了兩方面工作:一、組織相關教師參加,獨立體驗課題研究的全過程;二、聘請專家教授和專業人員,根據課題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針對性對參加研究的教師進行培訓。
2.取得的成果。
(1)參加課題研究的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有提升。
(2)培養出一批科研型骨干教師。
(3)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明顯提高。
(二)開展本課題研究對學生的整體素質提高有幫助。
1.基本做法。
四個方面:一、探索課堂教學模式,走“提煉-完善-運用-打破-揚棄”之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 的良性循環基本成型;二、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客觀規律,找出“學生問題探究意識“缺失的原因,培養學生自己提出“探究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三、著重培養學生學習的探究性、教學的過程、交互和開放性,使知識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科學素養及情感態度的培養,科學探究過程中得以統一;四、在探討、表演、實驗、競爭、矯正五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進而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
2.取得的效果。
學生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明顯增強。
(三)探索出了小學開展探究性教學的途徑、策略與操作模式
1.基本途徑
學科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課內鋪墊課外延伸,課堂內外共同探究,綜合實踐活動中開展探究性學習。
2.基本策略
心理引導,方法指導,構建真實情境,引發彈性、積極思考。
3.基本操作模式
“五環節”流程如下:
“四自主七步法”
(1)“四自”―― 課堂教學基本要求。
探究,創新,實踐,發展。
(2)“七步”―― 課堂教學基本范式。
1)創設情境,激欲求動。
2)預習質疑,確定問題。
3)個體學習,自主探究。
4)組際探究,合作交流。
5)自由表達,評點展示。
6)自主實踐,解決問題。
7)拓展提升,激勵創新。
“三環五步”
以上四種教學模式的各環節可以線性展開,可以循環遞進,可以用其中的某幾個環節,可以完整使用;可以單節課使用,也可以多課時連上;可以課堂內外聯通使用,也可以課外單用。與常規傳統的教學有本質的區別,但又與各種優秀的教學傳統和方法策略沒有沖突。
四、幾點思考與設想
(一)思考
1.探究教學與傳統教學的融合互補
2.注重先期主導,循序漸進,允許“描紅”
3.價值定位。
4.問題解決為主,課題研究為輔
(二)設想
1.成果的推廣與應用。
(1)讓廣大教師的所有課堂都以探究學習為主,多種學習方式并存,形課堂新格局。
(2)讓廣大教師熟練掌握“模式框架”,并不斷運用、完善、創新。
(3)繼續在《承德教育研究》刊物上開辟“探究教學課堂案例與設計”園地,鼓勵教師撰寫“教學設計或案例”打造一個交流探討的平臺。
2.深化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