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免疫學綜述8篇

時間:2023-06-18 09:57:0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臨床免疫學綜述,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臨床免疫學綜述

篇1

【關鍵詞】 高等院校; 醫學檢驗專業; 臨床免疫學檢驗; 雙語教學

雙語教學是指用外語(主要用英語)進行學科教學的一種教學體系。教育部2001年頒發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在高等院校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醫學院校開展雙語教學是培養具有較強外語應用能力醫學生的需要[1]。為提高檢驗人才的素質,使之能適應國內外醫學檢驗科學的發展,了解和掌握本學科的最新成果,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引入雙語教學已成為必然的趨勢,2006年3~8月在醫學檢驗專業主干課程《臨床免疫學檢驗》教學中進行了中英雙語教學的調查和實踐,現報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貴陽醫學院2003級本科醫學檢驗專業學生108人。

1.2 教學方法

采用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規劃教材《臨床免疫學檢驗》[2]。選擇其中部分章節,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制成雙語教學CAI課件,教師做好中、英文上課的充分準備。授課采用以下4種形式:(1)采用中文教材、中英文混合課件(英文比例不超過50%);(2)采用中文教材、補充英文資料、中文課件;(3)采用中文教材、補充英文資料、中英文混合課件(英文比例不超過50%);(4)采用中文教材、補充英文資料、英文課件。授課時主要采用中文和英文并舉的教學方式,對重點和難點的理論知識點以中文講解為主,對比較淺顯易懂的部分,盡量用英語講解,進而調動學生積極性,英語講授內容比例占到總內容的50%以上。

1.3 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在實施雙語教學結束后進行,由學生不記名填寫。調查使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內容涉及對雙語教學的態度、雙語教學教材的選擇、授課語言(中英文)的應用比例、雙語教學授課效果等。

2 結果

2.1 學生對雙語教學的態度和建議

見表1。本次調查顯示,多數學生(65.8%)對《臨床免疫學檢驗》采用雙語教學表示理解和支持;多數學生(56.5%)希望采用中文教材、中英文混合課件(英文比例不超過50%);多數學生希望教師以中文授課為主,僅介紹個別專業術語的英文名稱,或在用英文講授后,再翻譯成中文。表1 醫學檢驗本科學生對《臨床免疫學檢驗》雙語教學的態度和建議(略)

2.2 學生對《臨床免疫學檢驗》雙語教學效果的評價

見表2。對于采用雙語進行專業課程教學,僅21.3%學生認為學習效果比單純用漢語教學好,41.7%的學生認為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效果比單純漢語教學差,另24.1%學生認為學習效果與單純中文教學差不多;對于雙語教學CAI課件,52.8%的學生認為不同英文程度的課件可作為雙語教學的輔助學習資料,67.6%的學生認為促進了專業英語的學習,9.3%的學生認為可提高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并且與漢語教學相比,46.3%學生認為雙語教學使專業學習變得特別吃力,僅5.6%的學生認為可以學得很輕松。表2 醫學檢驗本科學生對《臨床免疫學檢驗》雙語教學效果的評價(略)

3 討論

高校開展雙語教學是我國高等教育順應時展的必然,本文在我院醫學檢驗本科專業課程《臨床免疫學檢驗》教學中作了有關雙語教學的調查和嘗試,認為在雙語教學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3.1 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成功開展雙語教學需要學生的配合。在實施雙語教學之前,應對學生進行充分動員,讓他們對雙語教學有足夠的重視,只有這樣才能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在此項調查中,65.8%的學生支持雙語教學,說明多數學生思想上是認同雙語教學的,這是我們開展雙語教學的重要前提。但是仍有26.9%學生對雙語教學持強烈反對態度,作為教師不應該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對這一部分學生應該認真分析其反對的原因。大多數學生的英語基礎較差,給開展雙語教學造成一定的困難。調查顯示,僅7.4%的學生接受教師全英文授課方式,多數學生要求教師用中文授課,僅個別專業名詞用英語表述,或在用一段英文授課后再作中文解釋。許多(41.7%)學生擔心使用雙語教學會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效果有影響,并且46.3%的學生感覺雙語教學使得專業知識的學習特別吃力,這也是部分學生反對雙語教學的主要原因。應該說進入專業課程學習階段的大學生經過高中階段的英語學習、高考的選拔和低年級階段大學英語的學習,已有一定英文基礎,基本具備雙語教學的條件,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樹立信心,只要努力一定能接受雙語教學,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也一定能提高專業英語水平。同時這也提示,雙語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要順利開展雙語教學,對學生基礎英語的培養非常重要,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絕不可能簡單地通過某一門課程的雙語教學就能完成,只有通過多門學科、多年級循序漸進地開展雙語教學才能提高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同時專業課程教師實施雙語教學也必須有計劃有步驟進行,結合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初期最好采取簡單滲透式和過渡式的方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結合專業知識的難易、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靈活調整英語在教學中的應用比例,特別要注重專業詞匯的講解。

3.2 師資

師資是雙語教學最重要的決定因素之一[3]。教師的外語水平和能力不僅是實施雙語教學計劃的關鍵,而且關系到學校高等教育國際化,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目標的關鍵之一。大多數醫學專業課程教師長期以來接受的是讀寫為主的英語教育,說聽能力相對較差,往往只能做到較熟練地閱讀或寫作英文專業文章,真正用英語進行口語交流的能力卻很弱,發音也不夠標準,這樣勢必影響學生對英語讀音的正確掌握,嚴重影響學生日后的英語發展,使雙語教學進入誤區。為彌補雙語教師英語口語方面的不足,口語不太好的教師,可以讓學生看英文內容,講解主要采用中文,使用中英文CAI課件輔助教學,教師在實踐中逐步提高英語水平。對英語口語流利地道的教師,應盡可能使用英文授課,輔以CAI課件,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講的英文內容[4]。同時充分發揮優勢,組織教師聽課,觀摩學習,幫助其他教師提高英文水平。作為院校方應重視雙語教學師資的培養,投入經費,有計劃地分期分批選拔教師進行英語培訓。

3.3 教材

教材是學生賴以領會、接受理論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教材的優劣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5]。原版英文教材專業英文的表述規范地道,是學生學習專業英文的首選材料,但是原版教材價格太高,基于國情、省情和校情,購買原版英文教材對學生而言是一個沉重的負擔,目前無法要求醫學生全面使用原版教材。而且目前還沒有結構合理、詳略得當的《臨床免疫學檢驗》雙語教材,國外教材普遍章節數目多、內容豐富、結構與國內教材相差甚遠,無法同步使用,因此將英文原版教材作為雙語教學的重要參考資料,節選原版教材,以復印件作為教學教材,并準備其他英文資料供學生使用是目前比較理想的過渡手段。我們在試行雙語教學過程中,以規劃教材為藍本、以教學大綱為依據,制作雙語教學CAI課件,同時印發一些原版的英文資料,提前把資料和課件交給學生,作為學生雙語教學的學習資料,起到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作用,基本上能滿足雙語教學的需要。

3.4 教學方式

雙語教學要求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必須掌握相關專業英語,這勢必要求增加學時,但高校課程的整體安排決定一門課程不能占用過多的課時。要推進、深化和發展雙語教學,必定要求改變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和“被動式”、“聾啞式”的學習方法,教學方式上采取啟發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自主學習習慣,所以教學方式的改革也是雙語教學的重要內容[6]。學生普遍接受雙語教學CAI課件的教學方式,認為不同英文程度的課件可作為雙語教學的輔助學習資料,并且促進了專業英語的學習,提高了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

雙語教學是我國高等教育中的一件新生事物,也是今后教育改革中的一條必由之路[7]。國家教育部于2001年秋季發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大力推廣使用外語講授公共課和專業課,并提出要用開出多少雙語課作為衡量大學教學水平的重要尺度[8]。通過對《臨床免疫學檢驗》課程試行雙語教學,對普通醫學院校開展雙語教學的具體情況作了初步調查,結果表明雙語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具體問題,學校和教師欲通過雙語教學培養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同時,絕不能放松和降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否則將不能真正實現雙語教學素質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許建領.加入WTO與我國高等教育的應對——首屆武漢地區教育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綜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2(2):108-110.

[2]呂世靜.臨床免疫學檢驗[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4:8.

[3]馮振中,劉德純.對病理學雙語教學的問卷調查及思考[J].山西醫學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7(5):568-570.

[4]陳同強,鄧婷,林卡莉,等.醫學本科生組織胚胎學CAI雙語教學的探討[J].贛南醫學院學報,2007(5):671-672.

[5]王文紅.關于醫學免疫學雙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檢驗醫學教育,2007(1):28-29.

[6]童曉文,王淑娟.雙語教學在醫學檢驗專業課的探討[J].檢驗醫學教育,2007(3):27-28.

篇2

優化教學內容,強調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并重,根據學生專業特點和學習能力,因材施教,合理歸納調整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根據知識結構特點,將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劃分成幾個大的版塊,并對每個版塊的知識結構和內容特點進行歸納概括,提出相應的教學目標,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縱向把握醫學免疫學的知識結構,達到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的多元化。在理論教學方面,我們將免疫學的基本內容劃分兩大版塊、四大部分的內容,即基礎免疫學和臨床免疫學兩大版塊,基礎版塊包括免疫系統介紹和免疫應答兩個部分;臨床版塊包括臨床免疫和疾病的診斷和預防兩部分。每一版塊每一部分知識結構不同,教學目標也不同,要求同學理解和掌握的方式及側重點就不同,免疫系統介紹的教學目標在于全面認識免疫系統的各個組成成分和功能,這些知識是對免疫系統的各個組成成分獨立的一一羅列,可以形象地理解為一些散在的橫向的點;而免疫應答部分的教學目標則更應該側重于理解由抗原啟動各免疫成分逐級活化,最后清除抗原異物的過程和機理,這一部分完全是連點成線的過程。臨床免疫部分教學目標在于如何將臨床疾病與免疫應答有機聯系起來,注重于理論和臨床實踐相結合。而疾病的診斷和預防的教學目的則更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可以在實驗教學中實施教學目標。在實驗教學方面,將16學時的實驗教學內容整合為基礎實驗、綜合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三大版塊。基礎實驗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側重于基本實驗技能的培養,而綜合性實驗則側重于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而創新實驗則鍛煉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積極調動教學環節的眾多因素,采用多元化手段

實施教學目標在明確各版塊知識結構的基礎上,結合教學目標,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節約教學資源,達到教學效果最大化。如基礎知識版塊的免疫系統部分內容相對獨立,基礎性強,縱向聯系不深,在教學方法上我們可以采用“啟發式”、“引導式”教學法,教學形式上可以是老師講授,教學課件多采用圖片、動畫突顯知識特點,加深學習印象,也可以由老師提出問題,學生自主學習。也可根據知識點整理出針對每一章的自測試題,完成課堂教學內容后,布置學生自測,強化教學效果。也可將自測題上傳至學科教學網站,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指導學生,教師可通過自測題的完成情況來了解學生對此模塊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基礎知識版塊免疫應答部分則是將前面的基礎知識連點成線的部分,考查學生歸納整理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方法上我們主要采用“構建知識結構導圖法”[4],將由抗原啟動各免疫成分逐級活化、最后清除異物的過程和機理繪制結構導圖,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加深學生理解。在教學形式上可以由老師講解,也可以由老師提出思路引導學生自主繪制,并舉行繪圖比賽。臨床免疫部分我們主要采用“以病案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借助臨床病案的具體癥狀體征,分析免疫功能異常和病理性免疫應答的致病機制,便于學生在臨床中靈活運用基礎知識。教學手段可以由講授、病案討論以及就某一方向提出選題,由學生利用互聯網圖書館等資源作出綜述等多種形式組成。疾病的診斷和預防主要在實驗教學中實施教學目標,實踐教學對學生的專業技能、思維方法和能力培養十分重要,其目的是讓學生既掌握本專業的基本實驗技能,同時進一步強化理論知識。我們從基礎性、綜合性、設計性三個層次整合及進行實驗內容的設置,旨在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學科基本實驗技能和技術操作的掌握、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性思維。同時,也注重將新理論、新技術引入實驗教學內容中,使學生了解學科發展的方向,開拓科研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新意識,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通過課后實驗室開放,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進一步加強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

3考核形式多元化,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

篇3

醫學檢驗專業是以面向醫院和相關醫療機構從事實驗室工作為主,培養具有基礎醫學、醫學檢驗和一定的臨床醫學基本理論知識,掌握醫學檢驗基本技能的高級醫學應用型人才。然而,目前對他們的教育過程仍然有重理論輕實踐,而出現“眼高手低”,綜合素質與實際需求不相適應的現象。幾年來,根據用人單位和實習基地的調研表明,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好的學生深受歡迎,而高分低能的學生則備受冷遇。針對這一現象,我們加強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進行了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與創新,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下面就幾年來我們的做法和體會總結如下。

1 檢驗醫學專業實驗教學現狀

我國醫學檢驗專業實驗教學多數一直以獨立的按照課程為基礎設計的教學實驗室,通常為臨床生化實驗室、臨床免疫學實驗室、臨床微生物學實驗室、臨檢實驗室和臨床血液學實驗室。在實驗室體制方面,實行的是“以建立實驗室,以教研室管理實驗室”的模式,造成實驗室管理分散,功能單一,儀器重疊購置,資源浪費,效益低下,調配困難。在實驗室教學方面,內容陳舊,實驗手段落后,實驗方式老化,這些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難以培養出高素質創新型的醫學檢驗人才。醫學實驗教學改革是醫學教育改革和培養適應21世紀醫學衛生發展建設的重要內容[1]。圍繞跨世紀醫學生的培養目標,轉變舊的傳統觀念,打破現行課程框架,重新構建新型檢驗醫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革勢在必行[2]。為此我校于2004年開始了以“更新實驗教學觀念,探索新的實驗教學模式,建立新的實驗室管理體制”為內容的改革。

2 緊扣臨床檢驗發展,增開新的實驗內容

醫學檢驗專業的學生主要從事實驗室工作,實踐性教學是醫學檢驗專業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課時數占到總課時的50%左右,為了更好地開展實踐性教學,全面提高大學生動手能力和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不斷深入實踐教學的改革。在實驗教學內容上進行了大幅度調整,將各門主干課程的實驗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淘汰內容陳舊和重復的實驗,特別是以臨床實驗室所開展的項目為依據,使實驗課的內容貼近臨床,如臨床生化和臨床免疫學實驗,實驗以手工方法和自動化分析方法相結合,并開設質量控制方面的內容,再通過實習前的技能強化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明顯提高,老師點撥一下,學生很快進入角色,很受實習基地帶教老師的歡迎,很多實習基地主動要求多放些實習生為他們工作。同時增加了分子生物學等新的實驗技術,如基因芯片技術、PCR技術等。使學生接觸到新的技術和方法。

3 組建臨床檢驗實訓部、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由于教學實驗室涉及到儀器設備的利用率,一些自動化設備又不可能重復購置多套件,因此教學實驗室與臨床實驗室的發展極不平衡,教學實驗室相對比臨床實驗室的技術落后,如自動化生化分析、微生物檢驗的鑒定和藥敏系統、自動酶免分析儀、血液流變分析技術、質量分析技術、血氣分析、超高倍顯微鏡檢測技術、基因芯片技術、PCR技術等。為此,在開設這些實驗內容時,必須依靠臨床實驗室的人員及設備。臨床檢驗實訓部的建立,將解決實踐教學與臨床檢驗脫節的問題。實訓部可分機能實驗部分和形態學實驗部分,機能實驗部分主要承擔臨床生化、分子生物學檢驗、臨床免疫學檢驗等課程的實驗教學;形態學實驗部分主要承擔臨床血液學檢驗、臨床基礎檢驗學、臨床微生物學檢驗、脫落細胞學等課程的實驗教學。實訓部所承擔的教學由檢驗科教學人員共同協商解決。

4 探索新的實訓教學體系

4.1 改革實驗教學內容 這是實驗教學改革的核心。按照檢驗醫學本科學生培養目標的要求,首先調整實驗教學中內容陳舊、技術單一的驗證性實驗項目。根據學科發展趨勢,增加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和研究性實驗項目。以檢驗領域項目和技術歸類為依據,如臨床免疫學檢驗開設的綜合性實驗,讓學生從免疫動物開始到抗體鑒定的整個過程,涉及到的實驗材料和相關實驗內容均由學生自己設計和操作,教師只作相應的指導。分子生物學檢驗也從DNA提取到擴增鑒定的整個過程作一次綜合性實驗來完成。此外,實習前的強化訓練也在實訓部進行。

4.2 改革實驗教學手段和方法 實驗教學手段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又是實驗教學方法改革的基礎。過去,實驗教學多采用版書、掛圖、幻燈和投影等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活動,現在我們將多媒體教學系統引入實驗室,如形態學數碼互動多媒體實驗室,學生可以從細胞和細菌和圖像標本中辨認,并和教師互動交流。從采集標本、標本制作、涂片染色、鏡下判斷、圖像采集等系列過程,均通過學生自己動手進行。使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得到充分體現[3]。

4.3 加大醫學檢驗實訓部的建設 近年來,我們在進行實驗室體制改革的同時,在重新整合原有實驗儀器設備的基礎上,集中資金添置了一批先進的教學儀器設備,如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液分析儀、尿液分析儀、電解質分析儀、免疫分析儀等,并建設臨床基因擴增實驗室、臨床分子免疫學實驗室等專科實驗室。為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創造良好的平臺。此外,還對一些常規儀器設備進行了更新換代[4]。

4.4 開展疑難范例討論 為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實驗診斷思維和應用知識的能力,我們嘗試在實驗教學中引入臨床檢驗實例進行討論分析,如一個谷丙轉氨酶高的血標本,應從哪些方面去分析,哪些疾病會出現增高,應排除哪些影響因素等。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方法緊密聯系臨床,生動有趣,啟發思維。

5 實踐教學的課外活動

除了以實驗室的課堂教學作為實踐能力培養之外,我們還通過以下課外活動獲得更多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5.1 開放實驗室 本課程群(5門臨床檢驗專業課程)實行對學生開放實驗室,在開課期間每周1~2次,學生自愿參加,教師在場指導。在形態學方面,學生可以從標本采集、制片到閱片全程自己動手,對血液、免疫和生化檢驗方面,要求學生對常規儀器設備的使用、保養和常見故障的處理進行指導和強化。通過這些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5]。

5.2 開設第二課堂 變封閉式教學為開放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帶學生到市中心血站、市疾病控制中心、市內各級醫院檢驗科等單位參觀、學習,開展“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擴大學生眼界,借助別人的設備、技術優勢培養學生。

5.3 實施本科導師制 具體做法是:選擇品學兼優的學生,由指導教師帶5~10名學生,進行資料查詢、課題設計、實驗設計及動手能力的培養,并分別就某一個專題寫出綜述,對課題進行初步的設計,參加教師的科研活動等。通過這一做法,大四、大五的學生每年在公開期刊5~10篇,提高了科研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6 實踐教學改革的效果

通過以上的實踐教學環節,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明顯提高,學生一進入臨床檢驗實習就能很快入門,學習主動性加強,深受實習單位的好評。近三年來,學生就業率為100%,大多數學生成為用人單位的骨干,98%的畢業生到單位試用期滿后都能考取檢驗技師資格。

參考文獻

[1] 石鵬建.適應醫學教育標準國際化,積極推進我國醫學教育改革[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5,5(7):505-508.

[2] 武高輝,楊韜,趙希文,等.本科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74(3):21-23.

[3] 陳麗華,周馬冀平.通過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3,22(3):12-13.

篇4

【關鍵詞】 黃芪;現代藥理學;綜述

黃茂,味甘、性溫、歸脾、肺經。是補氣中的要藥。具有補氣開陽,固表止汗,托瘡生肌、利水退腫之功效,廣泛應用于脾胃氣虛、中氣下陷、表虛自汗、肺虛咳喘、氣虛水停之水腫、氣血不足之膿成不潰或潰久不斂等病癥。隨著現代醫學對黃芪認識的逐步深入,植物黃芪中主要涉及多種皂甙、黃酮、多糖,以及氨基酸、亞油酸、生物堿、膽堿等等,其化合物具有較強的生物活性。黃芪在糖尿病中的應用發生以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質增生為特征的腎小球硬化[2]。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導致了腎小球早期高灌注、高濾過的發生,長期腎小球高濾過狀態引起腎小球損傷[3]。

1增強免疫功能 黃芪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使血白細胞及多核白細胞數量顯著增加,使巨噬細胞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數顯著上升,對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均有促進作用[4]。包括胸腺、骨髓(在禽類為法氏囊);后者包括脾臟、淋巴結和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的淋巴小結,它們是T、B細胞定居和對抗原刺激進行免疫應答的場所[5]。

2保肝、降壓作用 它具有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之功效[6],含有黃芪多糖、氨基酸、黃芪皂苷、維生素及硒、硅、鈷、鉬等微量元素,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利尿,抗衰老,保肝,降壓作用[7].

3心血管系統作用 有研究表明,黃芪注射液對此疾病具有明顯的治療作用,能降低病人ST段抬高(或降低)的幅度[8]。而其在此方面的應用主要源于其廣泛的藥理作用,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紅細胞表面負電荷密度[9]。

4托膿生機:黃芪補氣而具有良好的托膿生機功效,有“瘡家圣藥”之稱。用于氣虛不足所致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10]。如與當歸、穿心甲、皂角刺同用之透膿散可治癰疽不潰;配白芍、丹參、生沒藥、生乳香、花粉[11]等。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含黃芪皂苷類物質及多種氨基酸和硒、硅、鈷、鉬等微量元素,其他成分還包括香豆素、葉酸、香菜堿、亞油酸、β-谷甾醇等多種化學成分[12],具有多種藥理作用[13]。而黃芪配以人參白術、甘草、當歸、橘皮、升麻、柴胡相配,組成“補中益氣湯”[14]。主治脾胃氣虛之發熱及氣虛下陷之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臟器下重證。因其病本是中氣虛,攝納無力、升舉無能[15]。臨床常見有些大家畜反復感冒,反復治療,而久治不愈,可用生黃芪配防風為主藥,加生姜、桔梗、白術、陳皮、肉桂、生草、炒鹽、蔥白兩長段等治療,收效滿意。外感初期,體不虛者黃芪用量宜小不宜大[16]。而中醫診斷為肺脹,證屬肺腎氣虛,宣降失司。治以益氣宣肺,補腎納氣法,方選補肺湯合平喘固本湯加減。處方:生黃芪60g,仙鶴草30g,款冬花、太子參各15g,紫菀、紫蘇子、陳皮各10g[17]。

黃芪可雙向調節免疫功能,促進蛋白質合成,減少蛋白質漏出,通過擴張血管、降低血壓增加腎血流量,調節腎小球濾過膜,減少蛋白尿滲出,減輕或延緩糖尿病性腎病的進展[18]。

總之,黃芪不僅有補氣作用,而且氣血陰陽兼而有之,故有“補藥之長”之稱。近些年來,黃芪進一步的研究已受到國內外的重視,取得了不少成績,成為一種倍受世界關注的多用途植物,經濟價值很高[19],它們可作用于多種免疫活性細胞、促進某些細胞因子的分泌,進一步發揮免疫調節作用。深入開展對黃芪免疫活性的研究探索。

參考文獻

[1] 洪廣祥.中華中醫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幾點思考[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5,12(1):16-19.

[2] 韓玲,陳可冀.黃芪對心血管系統作用的實驗藥理學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20(3):234.

[3] 杜光、王麗.黃芪的免疫藥理作用研究進展,時珍國醫國藥, 2001,(10)

[4] 董鵬迭,郭憲清.黃芪的臨床應用進展[J].中國醫藥論壇,2006,

[5] 祁忠華,林善金炎,黃宇峰.黃芪改善糖尿病早期腎血流動力學異常的研究[J].中國糖尿病雜志,1999,7(3):147.

[6] 耿長山等黃芪多糖對去T細胞小鼠促進抗體產生機理的探討[J].上海免疫學雜志1995;5(2):69

[7] 孫騰,楊建江,趙秋,等.中西醫結合治療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臨床分析[J].遼寧中醫雜志,2009,36(2):247-248.

[8] 文丹,張金軍,柯紅.等.黃芪注射液治療糖尿病腎病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04,13(6):369.

[9] Taska K,Kamei C,Tagmi H,et al.Antihypertensive efects of nisoldipine and reference in certain types of hypertensive rats.Arzneim-Forsch/drug res,1987,37(1):316.

[10] 張繼紅.黃芪注射液治療糖尿病腎病的研究[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0,8(4):188-189.

[11] 卓安山等燙傷對大鼠T、B淋巴細胞功能影響及免疫調節劑對其作用研究[J].中國實驗臨床免疫學雜志1998;10(2):29

[12] 王海存,程鵬.黃芪對肝癌栓塞化療患者的增效作用及外周血淋巴細胞Fas的影響[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1

[13] (2):35-37.王錦鴻,陳仁壽.臨床實用中藥辭典[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679.

[14] 柏 樂,畢立群.黃芪注射液治療腎性蛋白尿47例臨床觀察[J].上海醫藥,1998,19(1):15.

[14] 胡均,李健,劉文松,等.人膽囊癌GBC2SD細胞系中干細胞樣SP細胞群的分離及其ABCG2的表達[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8,37(2):200-203.

[16] 潘智鳴等銀杏、黃芪及其復方制劑增強機體特異免疫功能的比較研究[J].衡陽醫學院學報25(1):19

[17] 歐陽靜萍.黃芪降血糖機制的研究[J].山東中醫雜志,2005, 24(11):688.

篇5

1 近視與其相關抗原

1.1 ABO抗原 近年來,ABO抗原已被用于免疫遺傳性疾病的研究上,已知的可能與ABO抗原有關的眼病有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近視性屈光不正、老年性白內障及視網膜色素變性[3]。

有關近視的遺傳方式看法不一,主要觀點有多因子遺傳、隱性遺傳、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單因子遺傳、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等。胡誕寧等[1]對近視眼患者家族的社會調查結果顯示,父母雙方均為高度近視者,子代100%為高度近視。而有的資料卻表明,雙親單純性近視或變性近視,子代不一定都出現近視。孫成甲[4]在臨床研究中發現,父母都有近視而其子女患近視的不足半數。還有人認為中低度近視的發病有肯定的家族傾向性,與遺傳密切相關[5]。另外,通常人眼各部分遺傳性不同,軸長、角膜曲率及晶狀體后曲率遺傳性大,而晶狀體厚度及前曲率與遺傳無關,Sorsby[4]認為決定近視眼遺傳的主要成分是軸長。

1.2 HLA抗原 HLA是比ABO血型系統更為復雜和重要的強抗原系統。HLA抗原稱人類組織相容性抗原,又稱人類白細胞抗原,是具有極高度遺傳性的多型性膜抗原[6]。HLA抗原根據其構造、機能,分為Ⅰ類和Ⅱ類抗原。

目前已知有20多種眼病與HLA抗原有關[7]。1983年王蓉芳等人[8]發現HLA-B8陽性者易患高度近視,而HLA-B15陽性者不易患高度近視。Пучковская[9]發現,先天性近視與HLA-B7和HLA-B12是有聯系的,當近視患者同時有HLA-B7和HLA-B8抗原時,發生視網膜脫離的危險性升高。

至于HLA與疾病相關的機理目前學說較多,有擬態學說、受體學說、免疫應答基因、抑制基因學說、連鎖不平衡學說等[10]。目前較為關注的假說是疾病易感基因學說。有人發現,自身免疫病的易感基因不僅與HLA關聯,而且與一個特定的HLA單位體關聯[11]。

1.3 S抗原 S抗原即視網膜可溶性抗原。S抗原具有強烈的抗原性和致色素膜炎活性[12],它能誘發產生實驗性葡萄膜炎和實驗性視網膜色素變性已被許多學者所證實,而有關近視與S抗原的關系,目前報道很少。Стукалов[13]在對有并發癥的高度近視患者進行免疫研究時發現,視網膜抗原的白細胞移動抑制試驗的移動指數降低到0.52±0.1。根據免疫學理論,如果移動指數等于1或接近1,說明機體對此抗原無特異性免疫作用;如果移動指數明顯<1,表示機體對此抗原有特異性免疫作用。這就初步證明了有并發癥的高度近視患者的機體對視網膜抗原有過敏作用。近年來的研究發現[13],眼底嚴重的變性改變不僅見于有并發癥的高度近視患者,而且也見于中度甚至輕度近視,眼底的中央及周邊都有變性改變,這些都不排除在屈光指數穩定的前提下,近視患者眼底并發癥的出現與自身免疫性損傷有關。

1.4 膠原(collagen) 膠原是組織中主要結構蛋白。現已證實,膠原與組織的增生、分化、粘附與運動以及關節、電解質平衡等都有密切關系[14]。

膠原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纖維蛋白群體,它們在結構、功能和組織分布上相互間有差異。在眼組織中,只有Ⅰ~IX型膠原被定位。在所有含有膠原纖維的結締組織中都含有Ⅰ型膠原[15],Ⅰ型膠原的功能是給組織以抗張強度。

人眼的鞏膜組織由纖維結締組織構成,而每個纖維束又由膠原纖維組成。在生化研究中發現,Ⅰ型膠原位于眼球的赤道部和后極部之間[16]。Marshall等[17]對老年人鞏膜的超微結構進行免疫金染色,結果表明,Ⅰ、Ⅲ和Ⅴ型膠原在鞏膜中是存在的,并且在單個的膠原纖維內聯結得很緊密。

鞏膜膠原纖維的直徑范圍很寬,大的和小的纖維可能有不同的功能,這些功能決定了鞏膜的生化特性[15]。大纖維在膠原分子間交叉連接的密度大,所能承受的張力大,而小纖維與周圍基質之間的接觸面積大,纖維間相互作用強[18]。

然而,當患近視時,鞏膜膠原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特別是眼球后極部發生了明顯改變,引起近視程度的加深[19]。Curtin等[20]用電鏡觀察了高度近視患者的鞏膜結構,發現高度近視患者鞏膜纖維多為板層結構且變薄,交織狀態變少,纖維直徑明顯變細,纖維橫斷面中異常的鋸齒樣、星狀纖維明顯增多。以上情況造成了膠原纖維更大的可伸展性,并減弱了膠原纖維之間的穩定性,使得鞏膜后極部纖維的周期性波動范圍擴展到62~70nm[19]。Лазук等[19]認為鞏膜膠原抗原結構破壞及改變的原因可能是自身免疫反應,為此研究了各種類型進展性近視患者的血清和淚液中的膠原抗體。結果50%~70%的患者在血清中發現了膠原抗體,對照組未發現。在評價免疫應答程度時發現,良性近視患者血清中膠原抗體濃度較高,特別是學齡期后天性且無并發癥的近視患者指標最高,而在并發有混合型周邊玻璃體脈絡膜視網膜變性的快速(年改變率>1.0D)進展性近視患者,包括視網膜漆裂、格子樣變性和視網膜裂孔,在血清中“缺乏”膠原抗體。因此確定,患中、高度近視的兒童和青少年,形成了對膠原系統的免疫應答。可以初步推測,對于中、高度進展性近視患者來說,對膠原產生的自身免疫反應和血液中循環免疫復合物的堆積,造成了鞏膜的損傷,切斷了鞏膜內分子間與分子內的聯系,引起膠原免疫遺傳基因的改變,使得近視得以進行性發展,而當對膠原的自身免疫反應“起動”時,血清中膠原抗體的存在是確定的保護因素,因此可以說,血液中膠原抗體的含量相對少時,特別是在眼底有不同程度的改變時,這種相對低濃度的抗體可以成為鞏膜免疫病理學改變的標志,這種改變也是對惡性近視的預報。

2 近視患者的體液免疫狀況

Пучковская等[9]對56名年輕的近視患者進行了免疫學研究,結果發現IgG含量升高,IgM含量下降。而Казанец等[2]的研究結果是近視患者眼局部和全身IgM水平升高,以局部IgM的升高更為顯著,而IgG變化很小。Стукалов等[13]發現,有并發癥的高度近視患者血清中IgG降低,IgM升高,免疫復合物增加到98%±5%.對于不同類型近視患者的體液免疫狀況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3 近視患者的細胞免疫狀況

Пучковская等[9]的研究結果顯示,進展性近視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細胞含量較正常人低,T淋巴細胞的相對數和絕對數明顯降低。Стукалов等[13]對有并發癥的高度近視患者的免疫學研究結果顯示,T淋巴細胞、輔T細胞和抑制性T細胞以及B淋巴細胞的含量明顯降低。可以推測,細胞免疫功能缺陷與近視發病可能有關。Пучковская等[9]的實驗性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他以65只新生家鼠為實驗對象,用X射線照射家鼠的胸腺部位,結果損害了鞏膜組織的正常發育,導致鞏膜組織中發生變性改變以及膠原纖維的斷裂,影響了鞏膜的生物力學特性,成為了軸性近視發展的基礎,而細胞免疫即是在胸腺的控制下形成的。

4 結論

綜上所述,機體免疫狀況的改變在近視的發病機理中起著一定的作用。近視患者,尤其是有并發癥的高度近視患者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狀況與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反應指標相似。對于不同類型近視患者的細胞、體液免疫狀況,ABO抗原、S抗原,以及不同類型的HLA抗原、不同亞型的膠原抗原與近視發病的關系,還有待進一步的實驗和臨床研究,這無論對近視病因的理解,還是在臨床中用免疫方法預防、預測和治療近視都將是有益的。

參考文獻

1 楊鈞.現代眼科手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563.

2 Казанец ли,Дюгвская ЛА.Состояние местногои системного

гуморалъного иммунитета улиц

с близорукостъю.Вестн Офталъмол 1988;(5)∶35-36.

3 楊朝忠.眼科免疫學.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6.

4 孫成甲.近視眼與ABO抗原關系的初步研究.眼科新進展1990;10(1)∶9-11.

5 Goldschmidt E,Faurschou S,Work K.The importance of heredity and environment in the etiology of low myopia.Acta Ophthalmol1981;59(5)∶759-762.

6 水木信久,大野重昭.HLA抗原遺傳子の構成と眼疾患との關連.日眼會志1992;96(4)∶417-431.

7 楊朝忠,李昭珍,林振德.老年性白內障與ABO抗原關系的初步研究.眼科新進展1987;7(4)∶7-9.

8 王蓉芳,趙桐茂,步坤矩,等.高度近視患者HLA類型的分布.中華眼科雜志1983;19(4)∶228-230.

9 Пучковская НА,Шулвгина НС,Вушуева НН,и др.Нарушение имму нологческого сосояния

организма у болвнЪых близорукостЪю.

ОфталЪмол Журн 1988;(3)∶146-149.

10 付體輝(譯).HLA與疾病相關機理研究的新進展.國外醫學分子生物學分冊1990;12(1)∶33-34.

11 董桂玲,楊朝忠,張榮端.葡萄膜炎的免疫學研究.眼科新進展1991;11(4)∶52-54.

12 楊培增,李紹珍,潘蘇華,等.視網膜S抗原的提純及其致色素膜炎活性.中華眼科雜志1990;26(5)∶293-297.

13 Стукалов СЕ,Шелетнева МА,Куролап СА.

Клиникоиммун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

зпидеми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сслования при высокои

осложненнои миопии.Вестн Офталвмол 1995;(2)∶16-18.

14 魯建華,鄭效蕙.膠原與角膜傷口愈合.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 1991;(3)∶216-217.

15 Marshall GE,Konstas AGP,Lee WR.Collagens in ocular tissues.Br J ophthalmol 1993;77(8)∶515-524.

16 Keeley FW,Morin JD,Vesely S.Characterization of collagen from normal human sclera.Exp Eye Res 1984;39∶533-542.

17 Marshall GE,Konstas AGP,Lee WR.Collagens in the aged human macular sclera.Curr Eye Res 1993;12∶143-153.

18 Parry DAD,Craig SA.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ollagen fibrils in connective tissue.In:Rugger A,Motta PM,eds.Ultrastructure of the connective tissue matrix.Boston:Martinus Nijhoff 1984∶34-64.

19 Пазук АВ,Слепова ОС.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иммуннои реакдии на

篇6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細胞免疫;T淋巴細胞亞群;白介素

[中圖分類號] R74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2(c)-0012-03

近年來,精神分裂癥的免疫功能學逐漸成為了精神病學界的研究熱點,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調節關系日益受到重視。大量研究結果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很可能存在病毒感染與自身免疫系統的問題。電針治療是指在刺入人體穴位的毫針上,采用電針機通以微量低頻脈沖電流的一種治療方法,目前在臨床上已得到廣泛的應用,且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1-6]。目前,電針治療應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報道并不多見。所以,為了檢驗電針合并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特進行此次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患者均來自呼和浩特市康復醫院連續性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即經過兩種以上藥物系統或間斷性治療而無效、且排除其他軀體障礙者)。實驗時間從2009年6月~2010年2月。根據DSM-IV有關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隨機選取無嚴重軀體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無煙酒嗜好和藥物濫用、非妊娠和哺乳期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65例,并分為藥物治療組和針藥治療組。藥物治療組患者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齡19~63歲,平均(44.2±10.1)歲;病程5~38年,平均(19.5±9.5)年。針藥治療組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齡20~58歲,平均(40.4±8.5)歲;病程 5~37年,平均(15.8±8.8)年。兩組患者年齡和病程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其中藥物治療組患者于實驗第1周及第4周脫落2例,針藥治療組于第2周脫落1例。

1.2 方法

1.2.1 藥物治療組 選用氯氮平治療,劑量150 mg/d,1次/d,每晚口服,治療觀察時間為6周。

1.2.2 針藥治療組 除應用上述藥物治療外,每日針灸1次,并使用電針儀輔助治療,時間為20 min/次,電量以患者能承受的最大電量為度;選取百會、印堂、四神聰、膻中等穴位,治療觀察時間為6周。選用長2寸的針具,手法為平補平泄。

1.3 臨床評估

在治療開始前及治療第6周后,由2名經過專業培訓的主治醫生采用簡明精神量表(BPRS)、陰性癥狀量表(SANS)、陽性癥狀量表(SAPS)評定所有被試者的精神癥狀[7-8]。

1.4 實驗室檢測

所有被試均在治療前1 d及治療第6周后早晨6~7點取空腹靜脈血5 mL,運用流式細胞術測定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采用 Elisa法測定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水平。CD3、CD4和CD8試劑盒以及流式細胞儀均由BD公司提供;IL-2和IL-6試劑盒由 Beckman公司提供。所有樣本均由同一名人員測定,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進行處理與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評定比較

兩組患者在治療6周后的BPRS、SAPS和SANS量表得分顯著低于治療前(P < 0.01)。針藥治療組治療6周后BPRS、SAPS和SANS量表得分顯著低于藥物治療組(P < 0.01)。見表1。

2.2 兩組治療后臨床量表的減分率比較

經過6周的治療后,針藥治療組的臨床量表評分減分率顯著大于藥物治療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見表2。

2.3 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比較

針藥治療組的CD4的水平在治療后顯著高于藥物治療組(P < 0.05),其他因子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3。

2.4 兩組治療前后IL-2、IL-6水平的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血清IL-2、IL-6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 > 0.05);治療后針藥治療組血清IL-2、IL-6水平顯著低于藥物治療組(P < 0.05、P < 0.01)。見表4。

2.5 安全評估

試驗期間,兩組患者均未出現不良反應。

3 討論

隨著細胞免疫學的發展.有關精神分裂癥患者細胞因子及其受體的研究已成為精神神經免疫學中較為活躍的領域之一。很多研究證實精神分裂癥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的異常,并且具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點,主要是CD3、CD4、IL-2和IL-6的改變與中樞神經遞質的異常,尤其是多巴胺能神經元功能亢進,這些變化主要是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相互影響。但三者之間的改變何為初始原因,何為繼發因素尚難判斷,故對精神分裂癥進行免疫學研究有助于揭示其病理機制。

以往的一些研究表明[9-15],額葉-紋狀體-丘腦-顳葉回路的功能紊亂是精神分裂癥的病理性基礎之一,其中尤以海馬、杏仁核的功能紊亂為主;免疫學的研究表明IL-2在上述回路中具有較高的代謝和合成密度。因此,增高的IL-2 水平將對上述這些大腦解剖部位產生特異性的影響,從而引起一系列神經遞質(如DA 、5-HT、Ach和NE等)的改變, 導致了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和認知功能障礙。另外,IL-2能增加多巴胺能神經傳遞并且參與自身免疫和細胞生長。腦脊液中IL-2的濃度比兒茶酚胺代謝物與疾病復發的關系更緊密。本研究發現藥物合并電針治療組精神分裂癥患者血清IL-2水平均顯著低于低于藥物組,且藥物合并電針治療組各臨床量表減分率大于藥物組。說明電針合并藥物治療可以更好的降低IL-2水平,從而緩解精神分裂癥癥狀與既往研究相似[19-20]。

IL-6是臨床免疫學研究較多的細胞因子之一。既往研究證實DA和5-HT的功能受到IL-6的影響[4-6]。原因是產生IL-6 的淋巴細胞膜上有DA受體和5-HT受體存在,而這可明顯提高額前葉與海馬的DA和5-HT的活性與濃度。因此,可以說由IL-6濃度或活性的增高所引起的免疫功能的調節紊亂及其所促發的免疫損傷很可能是精神分裂癥的主要影響因子之一[21]。而在本實驗結果中,針藥治療組的IL-6的水平顯著低于藥物治療組且藥物合并電針治療組的BPRS、SPAS、SANS臨床量表評分較治療前均下降。這說明通過電針治療可能抑制了IL-6的生成,從而對精神分裂癥的免疫功能紊亂進行了糾正,使精神癥狀有所緩解。

目前,從對精神分裂癥患者T細胞亞群進行的大量研究中可以看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外周血中確實存在著T細胞比率顯著下降的狀況,而輔T淋巴細胞CD4細胞的降低可能是引發這一改變該的主要原因。所以,可以推測,精神分裂癥患者體內的β-內啡肽是明顯增多的,而β-內啡肽具有降低CD3和CD4細胞的作用,導致精神分裂癥患者免疫功能紊亂或降低。此外,也有研究表明,激活的T細胞分泌的IL-2會反過來作用于T細胞使其擴增,而IL-2與其受體的高親和力結合能使CD4細胞達到完全活化狀態。但若是高濃度的IL-2持續對CD4細胞產生過量的信號刺激則會誘發CD4細胞啟動凋亡程序,進而導致CD4 以及CD3等免疫細胞的數量降低等。在本實驗結果中,針藥治療組治療后血清的CD4水平顯著高于治療前和高于藥物治療組,與上述研究結果是一致的[3,5]。

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16-17],針灸能改變機體的特異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對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均有明顯的影響。針灸的免疫效應主要表現在經其穴位刺激后能夠引起局部的神經或感受器將其傳入中樞神經系統,進而刺激神經中樞釋放神經遞質等一系列變化,最終實現調控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此外,針灸引起機體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的興奮,促使其釋放兒茶酚胺及阿片類物質等,進而作用于相應受體產生免疫反應。有研究表明,脾虛泄瀉模型的大鼠外周血中CD3、CD4和CD8細胞減少,而經針灸天樞穴后其CD3和CD4細胞數量均有所回升,且CD4/CD8比值也升高。本實驗結果中針藥組CD4水平治療后高于治療前,也高于藥物組,差異都有統計學意義,與多數研究結果一致[22-25]。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兩種不同方法的治療,針藥組血清CD4水平高于藥物組,血清IL-6、IL-2水平低于藥物組。針藥組BPRS、SAPS、SANS臨床量表評分減分率均高于藥物組,針藥組較藥物組臨床癥狀緩解明顯。電針合并藥物治療對精神分裂癥癥狀的緩解作用優于單純藥物治療組:即電針在改善精神分裂癥癥狀的同時可更好地調節與精神分裂癥癥狀相關的細胞免疫因子水平。

[參考文獻]

[1] 張向陽,周東豐,張培琰,等.慢性精神分裂癥病人的免疫功能的測定[J].中華精神科雜志,1996,29(4):205-208.

[2] 張向陽,周東豐.精神分裂癥免疫指標與精神癥狀的關系[J].中華精神科雜志,1997,30(3):145-148.

[3] 許明智.細胞因子在精神分裂癥發病過程中的作用[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7,24(9):207.

[4] 張春運.利培酮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血漿IL-2,IL-6,IL-8的影響及臨床意義[J].濟寧醫學院學報,2009,3(32):173-174.

[5] 司天梅,舒良,劉平,等.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細胞免疫改變[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99,25(1):48-49.

[6] 楊建立,賈福軍.白介素-6及其受體與精神分裂癥[J].國外醫學:精神病冊,2003,30(2):121-124.

[7] 施永斌,張衛,趙寶龍,等.PANSS、SANS及SAPS量表一致性研究[J].上海精神醫學,1999,11(1):23-25.

[8] 宋建成,費立鵬,張培琰,等.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中各分量表的評價[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1,11(2):86-88.

[9] Block W,Bayer TA,Tepest R,et al. Decreased frontal lobe ratio of N-acetylaspartate to choline in familial schizophrenia: a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study [J]. Neurosci Letter,2000,289:147-151.

[10] Deicken RF,Zhou L,Schuff N,et al. Hippocampus neuronal dysfunction in schizophrenia as measured by proton magneticresonance spectr oscopy [J]. Biol Psychiatry,1998,43(7):483-488.

[11] Delamillieure P,Constans J,Fernandez J,et al.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of the thalamus in schizophrenia [J]. Eur Psy chiatry,2000,15(8):489-491.

[12] Deicken RF,Johnson C,Pegues M.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 oscopy of the human brain in schizophrenia[J]. Re Neurosc,2000,11(2-3):147-158.

[13] Blum BP,Mann JJ. The GABA energy system in schizophrenia [J]. lnt J Neuro Psychopharmaeol,2002,5(2):159.

[14] 岳英,徐一峰.精神分裂癥與細胞因子相關性研究進展[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4,14(4):248-249.

[15] 熊鵬,張秀,王繼才.精神分裂癥與自身免疫的研究進展[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08,35(3):149-150.

[16] 張本,孟素榮,于江,等.智能電針儀治療精神分裂癥臨床療效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1994,14(1):17-18.

[17] 王衍山,楊萬福.針刺治療精神分裂癥臨床報告[J].針灸臨床雜志,1997,13(9):47-48.

[18] 丁關元,李風鋼,張建華.針灸治療慢性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效果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4(1):53-54.

[19] 程健君,蔡念光.針灸對免疫細胞及免疫分子的調節作用[J].江蘇中醫,2007,39(11):88-89.

[20] 陳建設,陳文塏.針灸調節免疫功能的機理[J].遼寧中醫雜志,2006, 33(2):210-212.

[21] 趙若蓮,王玉明,段勇.白細胞介素6與精神分裂癥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09,1(18):2757-2759.

[22] Lieinio J,Seibyl JP,Ahemns M. Elevated CSF levels of in-terleukin-2 in euroleptic-free schizophrenic patients [J]. Am J Psy-ehiatry,1993, 150:1408-1410.

[23] Lacosta S,Merali Z,Anisman H. Central monoamine activity following acute and repeated systemic interleukin-administ ration [J]. Neuroimm unomodulation,2000,8(2):83.

[24] Sun ZG,Wang F,Cui LW,et al. Abnormal anterior cingulum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study [J]. Neuroreport, 2003,14(14):1833-1836.

篇7

【關鍵詞】 慢性尿路感染/中醫藥治療 綜述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指病原體在尿路中生長繁殖,侵犯尿道粘膜或組織引起的炎癥,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以女性患者為多,其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中老年女性發病率可增高到20%[1]。近年來,國內諸多學者對尿路感染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現就其機理研究及治療進展作一綜述。

1 對慢性尿路感染發病機制的認識

尿路感染癥見尿頻尿急,屬祖國醫學淋證范疇。慢性尿路感染是指尿液赤色不甚,溺痛不重,淋漓不已,病程較長,因其有反復發作,遇勞即發的特點,當屬祖國傳統醫學“勞淋”范疇。腎為先天之本,是元陰元陽之所,腎虛會導致不同程度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功能紊亂,一般認為腎虛是淋證發病的病理基礎,亦是防治上的關鍵。

1.1 腎虛與雌激素水平下降對慢性尿路感染的影響 中老年婦女全身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泌尿道退行性改變、粘膜防御機能減退,尤其是雌激素水平下降,影響尿路下段結構和功能改變[2]。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粘膜皺折喪失,影響尿道口的關閉。雌激素還能使陰道上皮細胞的糖原積聚,刺激陰道桿菌生長,產生乳酸,使陰道分泌物呈酸性,對尿路病原菌在陰道內的生長有抑制作用。雌激素也可影響尿路上皮的粘附性,使細菌不能粘附于粘膜,在排尿時隨尿液沖出體外,減少尿路感染和復發[3]。沈自尹[4]通過長期研究發現,通過補腎法可改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的靶腺功能,有利于內分泌系統的協調。

1.2 腎虛與免疫功能下降對慢性尿路感染的影響 有研究證實慢性尿路感染緩解期所存在的腎氣不足之證以全身和尿路局部免疫能力低下為內在病理基礎,系腎氣不足的本質所在。微生物的入侵是尿路感染發生的先天條件,由于細菌強大的繁殖能力加上患者可能存在的機體易感,即為中醫理論上“腎虛”因素的存在,與現代醫學認為泌尿系防御機能減退是造成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相吻合。反復發作性尿路感染患者尿中SIgA較低,這與國內外文獻報道一致[5-7]。有報道通過益氣補腎法治療,在腎虛證得到明顯好轉的同時,全身及局部免疫的低下狀態也得到了糾正,說明了腎虛證與免疫機能低下存在內在聯系[8]。

2 慢性尿路感染的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

近年慢性尿路感染作為多發病癥,眾多醫者在臨床上亦不斷探求有效的治療法則和方藥,形成了很多新的觀點,其研究趨勢亦大致為中醫專方專用、辨證分型治療、分期治療及中西醫結合治療[9]。

2.1 中醫治療

2.1.1 辨證論治 尿路感染慢性期治療以扶正為主。慢性尿路感染緩解期臨床多表現脾腎虧虛,治療上應緩則扶正固本,自不必拘于淋證忌補之說。因此中藥應選用黃芪、黨參、白術、熟地黃、枸杞子、山茱萸、女貞子等補益脾腎之品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方如左歸丸、右歸丸等,可在辨證的基礎上酌加一些藥理研究證明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藥,促使菌尿轉陰[10]。

2.1.2 中成藥的運用 三金片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通淋、補虛益腎、活血化瘀之功。其治療泌尿系感染的機理研究結果顯示三金片有良好的體外、體內抗致病性大腸桿菌對尿道上皮細胞的粘附作用,可增強小鼠非特異性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11]。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大黃所含的蘆薈大黃素、大黃素、大黃酸對多種病原菌有抑制作用。黃芩所含的黃芩素、漢黃芩甙元對多種革蘭氏陰性菌、陽性菌及真菌具有抑制作用。

2.2 中西醫結合治療

2.2.1 中藥聯合雌激素療法 由于老年婦女雌激素水平下降,無癥狀性細菌尿特別常見,同時全身及局部抵抗力下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逐漸減退,也為老年人發生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已有研究提示雌激素替代療法[12](陰道局部使用雌激素霜劑和口服治療)可恢復絕經后婦女泌尿生殖道萎縮的黏膜,使陰道菌叢重現乳酸桿菌,降低陰道pH值,因而有利于預防尿路感染再發。同時在聯合運用雌激素的基礎上,根據老年婦女慢性尿路感染具有腎氣虧虛,下焦余邪未清的特點,運用補益腎氣兼清利之藥治療老年婦女尿路感染又有確切療效。如王氏[13]靈活運用已故名醫張伯納所創的二仙湯加上清熱解毒的蒲公英、地丁草,對中老年婦女的慢性尿路感染有較強的針對性,且現代科學已證實二仙湯能有效調節下丘腦-垂體-卵巢軸,改善激素的分泌,而其本身無激素樣物質。

2.2.2 中藥聯合抗生素療法 以往對尿路感染的治療只是在使用抗生素方面下功夫,目的是殺死或抑制病原菌、控制感染。但對免疫功能低下發生尿路感染者,單純使用廣譜抗生素不能有效控制感染,長期反復使用還會導致霉菌感染和耐藥菌株的產生以及菌群失調,給臨床治療尿路感染帶來很多困難[14]。現有提倡尿路感染慢性期運用補益藥提高患者機體抗病能力和免疫功能,防止尿路感染反復發作,有利于其徹底治療[15]。如孫氏[16]運用自制益腎康沖劑治療慢性尿路感染,用藥后檢測尿SIgA有不同程度提高。

3 小結

慢性尿路感染是中老年婦女常見疾病,絕經婦女發病率高,并且容易復發。UTI的發病機制是復雜的,有著各種不同的發病基礎。宿主的解剖學異常,生物學及行為因素和感染病原菌的特性可影響其發病,雌激素水平和機體的免疫功能也對UTI的發生發揮著重要作用。

祖國醫學對于慢性尿路感染的研究與治療方面也體現出了獨特的優勢。殺滅病原菌,抑制細菌黏附,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是治療泌尿系感染的三個重要環節。中醫治療的原則強調整體觀念、辨證論治,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方能取得較好療效。慢性尿路感染患者有反復發作,病久多虛的特點,所以治療上不能一味清利,而宜以補腎益元、清熱利濕佐以益氣活血。治療原則當遵循以扶正祛邪,虛實兼顧為法,標本同治,這種扶正與祛邪相結合的治療原則,是提高慢性反復發作的尿路感染治療效果的重要途徑。今后的研究有待加強辨證用藥療效標準的規范化,借助現代醫學的客觀指標,探求中醫“證”的物質基礎,有助于提高對泌尿系統感染性疾病的研究層次。

【參考文獻】

[1]王海燕.腎臟病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801.

[2]曹寧生,郝麗娜,黃 瓊.女性尿道綜合征動力學病因分析[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1995,16(11):658.

[3]朱子軍,馬永江.尿路上皮的粘附性[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1994,15(2):143.

[4]沈自尹.中藥藥理與臨床研究進展(第四冊)[M].北京:軍事醫學科技出版社,1996.79.

[5]Floege J,Boddeker M,Stolte H.Urinary IgA,secretory IgA and secretory component in women with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J].Nephro,1990,56(1):50.

[6]Kusumi A,Kiyono H.Regulation of IgA production in mucosal immune system:Analysis by using cytokine gene knockout mice [J].Clin Immunol,1996,28(2):153.

[7]蔣云生,伍志剛,羅季安,等.尿路感染病人尿液和唾液SIgA濃度測定[J].中華腎臟病雜志,1990,6(2):99.

[8]孫建實,徐艷秋,孟 宏,等.益腎康對慢性腎盂腎炎免疫病理學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01,21(6):315.

[9]劉桂雙,吳 迪.中醫藥治療慢性腎盂腎炎的研究進展[J].天津中醫藥,2004,21(4):35.

[10]宋 煒,董 征,宋維明.中醫治療尿路感染體會[J].河北中醫.2004,26(6):430.

[11]周本杰,周蘭珍.三金片治療泌尿系感染的機理研究[J].北京中醫,1997,(3):61-63.

[12]宋 瑩.雌激素在治療絕經期婦女尿路感染中的應用[J].浙江臨床醫學雜志,2000,10(2):661.

[13]王 怡,金文歡.加味二仙湯治療中老年女性慢性尿路感染25例[J].新中醫,2006,38(6):67.

[14]鮑廣君.尿路感染反復發作與機體免疫狀態關系的研究[J].中國綜合臨床,2003,19(12):1108.

篇8

臨床檢驗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經過臨床檢驗教學工作的經驗積累,筆者認為作為一名合格的臨床檢驗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提高臨床檢驗教學質量,著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要求學生掌握實驗操作技術,對培養優秀的檢驗師有著重要作用。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1.對我國檢驗教學現狀要有清晰的認識

根據文獻綜述和調查統計,目前,我國檢驗醫學專業采取的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1)“獨立一體式”學院式管理方法,即檢驗醫學的所有課程均統一制定和實施。(2)“專業+臨床”管理方式,即檢驗教學與相關醫院為一個機構,統籌安排教學與臨床實習的檢驗工作。(3)前2~4年共同完成教學與臨床醫學系基礎知識學習,最后一年分別進入不同的實習環節。雖然管理模式不盡相同,但在培訓方式和課程目標等方面基本相似。要求學生先掌握基礎醫學、檢驗醫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核心課程主要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檢驗技術、計算機基礎與應用等,使用的教材基本是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

2.認真領會臨床檢驗學的教育特點

臨床檢驗學科是實踐性、專業性很強的一門課程。它運用微生物學、臨床免疫學、臨床寄生蟲學等多學科知識,通過現代化自動檢測儀器,以感觀、理化等檢驗方法,對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等進行快速而又準確的測驗,從而及時獲得有關疾病的病源、病理變化和機能狀態的資料,為臨床診斷作出重要的參考依據,甚至還可以成為某種疾病確診的獨立依據[2]。

3.如何提高臨床檢驗教學質量

3.1采用案例情景教學,增強臨床實踐能力。

病例教學法采用以病例為引導,以問題為中心,通過對一個具體病例的分析、推理及判斷,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難度適中、典型且具代表性的病案,組織學生進行臨床病案討論。討論前一周將病案和思考題發給學生,同時提供一些相關期刊和網站。課堂討論以小組為單位發言,教師因勢利導,啟發學生的思維,引發爭論,既活躍氣氛,又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

3.2合理運用啟發教學法,激發檢驗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對學生的學習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在臨床檢驗教學中,需要結合教材內容,從不同“突破口”努力找準學生的興趣點,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把學生帶入無比神奇的檢驗世界,培養學生嚴謹治學、不斷探索醫學世界的精神。

3.3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提高臨床學習效率。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把文字、圖形和動畫等結合在一起的新型教育模式,并通過計算機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將多媒體各個要素進行有機組合,然后運用到臨床教學實踐中。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在于圖文并茂、生動直觀,遇到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可以輔助動畫或聲音效果。多媒體的普及,使現代檢驗教學更加豐富多彩,使課堂教學變抽象為具體,變單一為多元,不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渲染氣氛,使學生快速理解枯燥的醫學知識,教學效果好。

3.4改革實驗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臨床理解能力。

醫學檢驗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實驗教學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醫學檢驗專業的實驗可分為兩個層次,即基本驗證型、實驗設計型,基本驗證型實驗主要以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訓練和一般驗證型實驗為重點,適當增加實用性實驗技術,為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將來圓滿完成臨床檢驗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實驗設計型以突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重點,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學生自主自發學習,使學生真正做到融會貫通,為成為合格而獨立的檢驗師打下基礎。

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理解并記憶醫學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適當增加檢驗系學生臨床見習,加深學生對實踐知識的理解。除安排檢驗科實習外,還可以適當增加內外婦兒等臨床科室實習,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將來臨床檢驗工作的開展[3]。

以上方法,有些已付諸實施并取得了較好效果,有些還需進一步協調準備,希望通過這些改進措施,能有效強化教學效果,培養出更多能更好地服務臨床的檢驗人才。總之,在臨床檢驗教學中,應貫穿素質培養,培養出適應醫學檢驗技術崗位的高素質醫學檢驗技術人才。教師應當從提高自身修養出發,完善充實自我,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啟發學生,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學習,成為具有良好道德品質、以身示范、不斷創新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參考文獻:

[1]唐榮蘭.醫學微生物學實驗課對學生素質的培養[J].微創醫學,2005,24(6):1017-1018.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 午夜亚洲在在线观看 |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亚洲v欧美v国产v在线成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