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進出口貿易8篇

時間:2023-06-08 09:14:12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國外進出口貿易,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篇1

1.全效推動我國出口產業機構革新調試進程

以往我國憑借廉價勞動力資源完成出口貿易和產品競爭任務,經過經濟不斷發展、勞動力成本全面增加,我國在勞動力成本上的優勢地位開始日漸削弱,比如勞動密集型的紡織類制造行業,也開始日漸衰萎并不得不朝東南亞一些國家比如向菲律賓、泰國等轉移。歸結來講,我國進行優勢產業獨立發展,夕陽產業對外投資,對于其日后貿易結構調整十分有利,將會全面帶動周邊產業的出力。

2.進一步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狀態

經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控制,國家收支會得到進一步平衡,在保證匯率穩定的基礎上,規避出口競爭力過低,使得我國對外出口競爭實力和市場份額持續擴大。

3.持續輔助相關企業主動繞過貿易壁壘

通過跨國并購或是在海外設置子公司,可以讓我國企業更快的擠入國際市場,使得因為貿易避雷造成的貿易限制問題得以順勢消除,全面增加產業貿易數量并強化企業國際綜合競爭實力,最終帶動關聯產品出口貿易。

4.快速賦予我國企業強效的逆向技術溢出效應

向發達國家邁進,進行綠地投資并構建起專業化的分支機構,能夠愈加接近東道國的R&D資源,保證及時介入所在產業高端技術集聚區域并加以模仿學習,從中獲取先進的知識和技術。長此以往,令自身所有權優勢得以全面增加,并順勢擴充出口貿易范疇以及對國際的影響效應。最好的例子就是大連機床企業,就是憑借并購渠道,進行逆向技術溢出實時性獲取,躋身于世界十大機床排位。

二、現階段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工作中面臨的具體挑戰困境

1.政府管理缺乏應有的統一聯帶性

許多企業無法在對外直接投資前深入性調查掌握國外法律法規,致使在并購工作中處于弱勢地位,不能獲得政府可靠的支持。

2.對外直接投資行業分布結構機理嚴重紊亂

自2011年開始,我國對外投資中,占比比較大的分別是租賃、商務服務、采礦、批發和零售制造等領域,大約占據整體投資份額的77%,相比之下,關于軟件、科學研究等高新科技產業占據的比重就顯得較小,幾乎只有2.1%。由此看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層次過低,并且缺乏技術和知識密集型行業的支持。

3.專業型人才資源儲備數量不夠充足

事實上,我國許多跨國行業都缺乏跨國性經營管理人才,致使后期直接投資活動遺留深刻的隨意和盲目患,長此以往便會令海外經營能力持續降低,嚴重情況下直接陷入虧損等被動境遇。如2011年我國陷入虧損的境外企業便已經達到23%。

透過宏觀角度觀察,當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不管是在產業結構、參與企業實力、國際競爭潛質等方面,都和西方發達國家市場競爭規范訴求有著較大差距,在此期間,西方發達國家更利用嚴格規定限制我國對外投資力度。長遠趨勢看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和進出口貿易發展還有較長一段的挑戰適應路途要走。

三、利用對外直接投資途徑改善進出口貿易管理質量的措施

歸結來講,我國就是要持續地革新拓展對外直接投資形式,將國際、國內兩類市場優勢和多元化資源優勢盡數發揮,使得直接投資對貿易的促進效用至此得以長效發揮。對外直接投資本身有助于海外市場的開拓,經過跨國生產途徑迅速帶動高端設備、原材料、中間品的出口支持動力;再就是利用對外直接投資獲取國內經濟發展一切需要的資源,包括高新技術設施和豐富的實踐管制經驗等,借此令國內產業機構快速優化并提升技術水準,令我國企業和產品國際競爭力變得愈加理想。具體措施內容將細化為:

1.適當加大對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力度,持續優化并改造相關產業結構

我國以往獲取的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淘汰的機械和技術,相關行業根本不能得到系統化革新拓展機遇,唯一能夠有效利用的便是自身勞動力資源優勢,而在和其余國家進行出口貿易競爭環節中,既有的勞動力優勢也開始逐漸喪失。因此,有關規劃主體需要持續加大對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力度,完成逆向技術溢出改革指標并快速獲取高端的知識技術,令高新科技產業投入支持力度持續加大,這樣一來,便可在國際貿易中盡快占據主導地位,進一步擴充相關產業整體的對外出口貿易范圍。

2.督促政府快速構筑起完善形式的金融服務機構

在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項目基礎上,地方政府需要全面發揮自身職能效應,在企業實行政策方面予以科學化引導,進一步開放集合融資、稅收、信息咨詢等功能服務。另外,政府還要持續修繕海外投資監督保障體系,主動規避政治風險侵蝕效應,令企業自覺形成發展對外貿易的自信心和積極性。當然,為了優化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改革進程,作為政府,有必要結合國民經濟發展現狀、既有產業結構以及國家戰略,人性化的調整投資區域并調整產業運作模式。逐步搭建起對外直接投資的法律指導體系,借此調整我國投資法向引資一邊倒的隱患,同時將西方發達國家出口貿易發展經驗予以充分借鑒,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對外投資主體、權責、區域、產業、模式、利潤分配、人才培養等,再就是成立專業化監理機構,令對外投資管理程序在當下予以快速簡化,最終提升管理實效。

3.跨國企業要積極培養金融、財務、貿易、法律等各類專業人才

透過各方合作建立起高效的教學培訓機制,保證在合理時間范圍內培養供應融合財務、貿易、法律、政策管理經驗的應用型人才,進一步規避今后直接投資活動的盲目和隨意性問題,令對外直接投資成功幾率得以大幅度提升,衍生出可靠的企業內部優勢,為今后產業內出口貿易持續增加,創設適應條件。

需要強調的是,在全面擴充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前提下,我國還需及時調整對外直接投資的具體結構機理,令投資質量得以全方位改善。單純拿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項目為例,如今許多投資都鎖定在初級加工行業范疇之中,具體生產附加值較低,在出口帶動效用上面顯得極為有限。面對該類狀況,需要規劃主體在日后更多地投資在產品附加值較高與后向關聯度較強的行業,包括機械制造行業等,因為其技術、原材料、零部件等位置高度結合關系,所以該類行業對外直接投資將保留顯著性的出口創造效應。同時,規劃主體還可以考慮進行導向型的對外直接投資數量增加,借助持續獲取的高端技術進行產品深加工制造,借此提升產品整體附加數值并擴充具體出口的經濟社會效益。

篇2

[關鍵詞]FDI;原油進口;國際貿易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2095-3283(2013)03-0018-03

作者簡介:郜志雄(1967-),男,寧波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跨國公司與外國直接投資;郭(1970-),男,寧波工程學院理學院,博士,研究方向:國際金融與投資;李秀娥(1983-),女,山東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博士候選人,英國利茲大學訪問學生,研究方向:跨國公司與外國直接投資。

基金項目:寧波工程學院校級科研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9年度重大項目(2009JJD7900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前言

自1993年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以來,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1993年僅為71%,2011年達到565%,這意味著中國一半以上的石油消費量來自國外。獲取海外原油需要國家進行能源外交,需憑借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來實現,但原油獲取的根本渠道和最終實現形式是對產油國的直接投資或與產油國實現雙邊或多邊經貿合作。“十二五”期間,中國海外投資的實際功效不僅要講企業的實際經營效益,還要把進口中國所需資源和擴大中國海外市場作為戰略目標(裴長洪,2011)。為了研究近年來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OFDI)以及雙邊貿易對中國原油進口量產生的影響,本文選取2003―2010年中國對24個主要進口原油來源國的OFDI流量、OFDI存量、進出口貿易聯系和原油進口量作為研究變量,實證檢驗中國OFDI、進出口貿易對原油進口的影響。首先,計算中國與這24個國家的貨物進口貿易結合度、出口貿易結合度,并檢驗各變量的平穩性。其次,運用面板數據的變截距模型和變系數模型,分析FDI存量、貿易結合度對原油進口量的靜態影響以及FDI流量、貿易結合度對原油進口量的靜態影響;其后,建立VAR模型,檢驗FDI流量、FDI存量、貿易結合度和原油進口量的滯后期對當期原油進口量的動態影響。

二、數據來源與雙邊貿易結合度的計算

1數據來源

2003―2010年中國原油進口量(JK)的數據來自《國際石油經濟》。中國在24個主要原油進口國的FDI流量(Flow)和FDI存量(Stock)的數據來自商務部、統計局和外匯管理局聯合的《2010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2011)。2003―2008年中國與24國的雙邊貿易額數據來自IMF主編的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 Yearbook(2005―2009);2009年和2010年的數據來自《國際貿易》(其中伊拉克的數據來自UN comtrade;其他數據來自WTO數據庫)。

對上述的原油進口量、FDI流量和FDI存量取對數,即這3個變量為Lflow、Lstock和Ljk。

2進口、出口貿易結合度的計算

本文選取貿易結合度指數表示中國與24個原油進口國之間的貿易聯系。貿易結合度指數最早是由經濟學家布朗提出,后經小島清、德拉斯戴爾和山澤逸平等學者完善,它是指一經濟體對某一個貿易伙伴的出口(進口)占該經濟體出口(進口)總額的比重與該貿易伙伴進口(出口)總額占世界進口(出口)總額的比重之比,該比值反映了兩經濟體貿易相互依存的程度。貿易結合度以1為平均值,數值越大,兩經濟體的貿易聯系越緊密;數值越小則貿易聯系越松散。

按照貿易結合度的計算公式,可計算出中國對24個主要進口原油來源國的貨物出口結合度(ETCD)和進口結合度(ITCD)。

三、中國OFDI、雙邊貿易對原油進口量影響的實證分析

1變量的平穩性檢驗

時間序列或面板數據的平穩性通常通過單位根檢驗來判斷。對于面板數據單位根的檢驗,Levin and Lin(1993)、Im et al(1997)和 Breitung(2000)分別提出LLC 法、IPS法和Breitung 法,Maddala and Wu(1999)提出了ADF-Fisher和PP-Fisher法。LLC 、Breitung的原假設是各截面序列具有一個相同的單位根,IPS、ADF和PP檢驗的原假設是假定各截面序列具有不同的單位根過程。本文采用LLC、IPS、Breintung、ADF-Fisher 和PP-Fisher 5種方法對面板數據的單位根進行檢驗,當檢驗結果不一致時,若前兩種檢驗、后三種檢驗結果中各有一個拒絕原假設,本文即認為被檢驗序列為平穩序列。據此,運用Eviews60軟件檢驗,可以判定:在5%的顯著水平下,Lstock、Lflow、Ljk、ETCD和ITCD都是平穩序列(見表1)。

2FDI存量、雙邊貿易關系對進口量的靜態影響

把Lstock、ETCD、ITCD作為自變量,Ljk為因變量,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檢驗中國OFDI存量、貨物進口結合度和貨物出口結合度對原油進口量的影響。利用Eviews60對上述模型進行Hausman檢驗,回歸結果拒絕原假設,應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包括變截距模型和變系數模型。通過變截距模型全面分析FDI存量、ETCD、ITCD對原油進口量的影響情況,運用變系數模型來討論國別之間影響的差異。

變截距模型的回歸結果表明:在1%顯著水平下,中國的OFDI存量對原油進口量的影響效果顯著;10%顯著水平下,出口貿易緊密程度與原油進口量是負相關,影響顯著;進口貿易結合度的影響則不顯著(見表2)。

變系數模型的回歸結果顯示:在1%顯著水平下,中國在哈薩克斯坦、巴西和馬來西亞的FDI存量對原油進口量的影響顯著,中國與利比亞、伊拉克、澳大利亞和尼日利亞出口貿易聯系對原油進口量的影響顯著,中國與科威特和馬來西亞進口貿易聯系對原油進口有顯著影響;在5%顯著水平下,中國在澳大利亞、阿爾及利亞的FDI存量對原油進口量的影響顯著,中國與巴西、馬來西亞出口貿易聯系對原油進口量的影響顯著,中國與阿爾及利亞進口貿易聯系對原油進口量有顯著影響;在10%顯著水平下,中國在安哥拉、委內瑞拉、尼日利亞的FDI存量對原油進口量的影響也非常顯著,中國與越南的出口貿易聯系對原油進口量有顯著影響,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進口貿易聯系對原油進口有顯著影響,在其余國家的FDI存量對原油進口的影響不顯著。其中,在馬來西亞與尼日利亞的FDI存量與原油進口量之間呈負相關,巴西、利比亞、澳大利亞的出口貿易聯系與原油進口量之間顯著負相關(見表3)。

對上述變截距模型和變系數模型的回歸殘差進行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殘差序列是平穩數列,回歸中不存在“偽回歸”現象(見表3)。

3FDI流量、雙邊貿易關系對原油進口量的靜態影響

以原油進口量為因變量,FDI流量、出口結合度和進口結合度為解釋變量分別建立固定效應變截距模型和變系數模型。變截距模型的檢驗結果表明,在1%、5%的顯著水平下,FDI流量、出口貿易聯系對原油進口量有顯著影響,但出口貿易聯系與進口量之間負相關(見表4)。

變系數模型的實證檢驗結果表明,5%顯著水平下,在哈薩克斯坦和巴西的FDI流量對原油進口量的影響顯著,中國與利比亞和澳大利亞的出口貿易聯系對原油進口量有顯著負向影響,中國與馬來西亞、阿爾及利亞的進口貿易聯系對原油進口量有顯著影響;10%顯著水平下,在越南的FDI流量對原油進口量呈負向關系,統計結果顯著。回歸后對殘差進行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殘差序列是平穩數列,回歸中不存在“偽回歸”。

4FDI流量、雙邊貿易關系對原油進口量的動態影響

分別以Ljk、Lflow、ETCD、ITCD和Ljk、Lstock、ETCD、ITCD為內生變量,建立兩個向量自回歸模型(VAR模型)。根據AIC準則,將模型的滯后階數P確定為1。回歸結果表明,原油進口量的滯后一期對當期原油進口量有正向影響且顯著,FDI存量滯后一期、FDI流量的滯后一期對當期原油進口量有負向顯著影響,而進口結合度和出口結合度的滯后期對當期原油進口量影響不顯著。

四、結論與建議

從靜態角度看,2003年以來,中國的OFDI、雙邊貿易聯系對原油進口的影響作用存在明顯差異。總體看,中國的OFDI流量和存量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原油的進口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中國與進口原油來源國的出口貿易聯系對原油進口沒有明顯促進作用,而進口貿易聯系的影響不顯著。就國別而言,中國OFDI、雙邊貿易聯系對原油進口的影響效果不同,可分為七種:FDI流量與存量雙促進作用(如哈薩克斯坦、巴西)、FDI存量促進作用(如安哥拉、委內瑞拉、澳大利亞和阿爾及利亞)、雙邊貿易促進作用(如馬來西亞)、進口貿易促進作用(如阿爾及利亞)、貿易阻礙作用(如澳大利亞、利比亞)、貿易影響模糊(如哈薩克斯坦、伊拉克、科威特、尼日利亞和越南)和沒有影響(其余國家)。從動態影響效果看,原油進口量主要是前期產生的,前期FDI存量與流量對原油進口沒有促進作用,前期貨物貿易聯系的影響甚微。

基于FDI、雙邊貿易關系對原油進口量的不同影響效果,從投資角度來看,中國應進一步發揮FDI的促進作用,加大對原油生產國的投資以穩固原油進口量。據統計,2011年中國OFDI流量的627%流向中國香港、英屬維爾京群島和開曼群島,而流向蘇丹的僅占12%。因此,中國需要通過發放優惠貸款等措施引導中國企業增大在產油國的投資,既可以促進中國原油的進口,也可把過剩的外匯儲備轉變為石油資源。從貿易角度而言,一要鞏固與擴大原油的進口量,二是基于與產油國貨物貿易的現狀,調整國別間的貿易發展方式,逐步優化商品貿易結構。

[參考文獻]

[1]Ivar Kolstad, Arne WiigWhat determines Chinese outward FDI?[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0(10)

篇3

根據要素稟賦理論,資本豐富的國家應該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而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國家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但是,現實情況中的美國的貿易狀況與理論直接相反。作為資本密集型國家,它也會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同時出口勞動密集產品。作為勞動密集型國家的中國,也會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這就說明,傳統貿易理論中的要素稟賦理論在解釋實際問題上會出現偏差,文章以此為例,從產業經濟學的市場結構、公司成本收益以及國內市場績效等角度分析這種現象存在的原因以及對國際進出口貿易及國際直接投資的方式的選擇。 

一、從市場結構角度分析 

產業經濟中所提到的市場結構范圍十分廣泛,主要包括企業的規模及分布、壁壘和進入條件、產品差異以及企業成本結構和政府管制的程度。市場結構一般用市場集中度、進入和退出的壁壘以及產品差異化程度來衡量。 

由于規模經濟鼓勵一個國家生產一種具有優勢的產品,不同國家的企業生產專業化產品之后進行進出口貿易。通過這種方式,將全世界有效資源進行整合,從而達到效益最大化。但產品差別化生產是一種對產品進行多角度開發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一種產品擁有更多種生產的可能。因此,由規模經濟和產品差別化的結合分析得出,國際貿易更加容易被選擇,而對外直接投資被選擇的可能性較小。 

同時,有一種特殊的情況,一個受到政策保護國內的公司,在國際上將要面臨更大的市場競爭。因此,企業為了在國際市場提高其商品的競爭力,會在國外市場確定比國內市場更加低廉的價格。這種情況在貿易規則中是不允許出現的,這是典型的傾銷策略,因此對外直接投資就成為這類公司的首選。此外,若這類外國工廠供給低成本并且有差異產品,這種產品的產生容易造成“價格歧視”,這也是貿易規則所不允許的,那么它們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可能會變得更大。 

二、從公司成本收益角度分析 

成立一家公司需要投入研發成本、管理成本、宣傳成本以及人力資源成本。一家進行對外貿易的公司,除了以上成本之外還得承擔進出口所需要的關稅和運費。若進行海外直接投資,公司就可以節省進出口所需要的關稅和運費,但這也同時會增加海外工廠運營的固定成本,如國外的信息成本及政策性費用。因此,對外貿易或者直接投資的選擇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微觀層面的公司直接相關。因此,利潤的高低成為決定選擇重要參考因素。 

同時,公司所經營的商品類型也會直接影響對外貿易和直接投資的選擇。一般情況下,單位售價較低的大宗產品,如原油、鐵礦石、煤礦等,無論是選擇何種運輸方式,運輸成本都是十分高昂的;同時,單位產品售價雖然高,如化妝品、酒水等產品,但含較高關稅成本;以上兩種均不適宜出口而適宜進行國外直接投資,因此,生產此類商品的公司一般會選擇對外直接投資。 

此外,如果一個海外工廠的運營固定成本比較小,對外直接投資基于可以提高利潤。例如,中國為吸引外資所給予的外商優惠政策,減少外國投資者的海外工廠運營成本。當公司的管理費用、研發費用等日常費用相對于價格來說較高時,這些無形資產的支出鼓勵企業拓展海外直接投資進行全球化運營,例如手機、汽車、電腦等產品。 

三、從國內市場績效角度分析 

研究表明,受教育時間越長的勞動力,它的人力資本能力越強。美國擁有大量的熟練技術工人,因此它出口那些要求具有熟練勞動力的產品的機率越大。這就使得美國的高科技產品占有比較優勢,它的勞動生產率較高。然而,當別國超越了此種優勢之后,美國又以提高生產率的方式取得相對于其他國家更大的比較優勢,這就出現了一直被追趕卻難以被超越的現象。 

由此可見,人力資本高質量不僅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又能提高產品的不可替代性。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受破壞程度最低的國家就是那些擁有大量科研人員和大批熟練技術工人的國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資本穩定性較強。而這些人力資本能力十分強盛國家,更傾向于進行進出口貿易。 

篇4

[關鍵詞]外資;直接投資;出口貿易

[中圖分類號]f74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07)04-0035-02

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的發展,中國已呈現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外商投資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新發展,但隨之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一、外商直接投資影響中國出口貿易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外資投向不合理,出口產業結構尚待優化

一是出口產品中屬于加工貿易的比重過大,且加工貿易的增值率較低。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外商直接投資的不斷增加,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對外貿易的迅速擴大,以來料加工、來件裝配和進料加工為主的加工貿易得到迅速發展,并在1995年達到49.5%。而外資企業大多從事加工貿易,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額一直占全國加工貿易額的50%以上,占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總額的80%以上。

二是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產品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如外資比較集中的服裝、紡織、玩具、塑料、家具、金屬制品、儀器儀表以及文化辦公用品等行業,其產品出口比重超過40%。而高附加值、高技術產品的出口比重,盡管有所上升,但到2003年也不過7%。這些都影響了中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不利于企業自身采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的長遠發展。

(二)外商投資企業技術外溢效應不理想,影響了出口商品結構的升級

1.外商投資企業獨資化的傾向愈加顯著。自1992年中國實施“以市場換技術”戰略以來,外商對華直接投資迅速上升,尤其是西方大型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速度明顯加快,獨資和控股經營已逐漸成為投資的主要形式。在一些新興工業領域,外商獨資的比例越來越高,超億美元的大型投資項目數量增加較多。這種依靠巨額資本、技術投入形成的競爭優勢必然導致市場壟斷,對中國民族工業構成難以克服的進入障礙。

2.跨國公司技術轉移的內部化。跨國公司為保持競爭力,往往通過內部市場將技術轉移給其子公司,嚴格控制核心技術。跨國公司取得對中國合資企業的控股地位后,才會真正轉讓先進技術。甚至在轉讓技術時,還附以限制再轉讓等合同條款,令中國實現產業技術進步和促進產業聯動的愿望難以實現。

3.中國市場和企業消化、吸收先進技術的能力不足。這既是由于對消化吸收的投入不足、原有技術力量的限制、相關行業配套支持能力有限,又是因為中國市場經濟體系尚不完善,體制改革,特別是微觀企業的體制改革滯后。

4.外企是中國加工貿易的主體,而加工貿易又是中國出口貿易的主體。一方面,加工貿易委托加工的本質特征、跨國公司的技術壟斷及加工貿易技術消化、吸收能力的滯后決定了其在促進先進技術實質性轉移方面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加工貿易波及效果差,中國加工貿易的本地采購比例低,不能給國內企業帶來新的市場,對中上游產業的帶動作用弱,技術溢出效應不明顯,既削弱外貿競爭力,又妨礙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

(三)民族企業的出口空間受到嚴重擠壓

盡管從整體上看,中國通過外商直接投資明顯改善了中國出口商品結構,但深入地分析,可以發現,由于外商投資企業與國內企業爭奪市場份額,中國民族企業的出口空間已經受到了嚴重擠壓。以機電產品出口為例,20世紀90年代以來,外商投資企業機電產品的出口增加額占全國機電產品出口增加額的比重每年都超過50%,而且大多數年份都超過70%。又如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外商投資企業在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重已超過80%,特別是外商獨資企業的比重已超過50%。另一方面,國有企業在總出口所占比重呈逐步下降之勢。1996年,國有企業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尚占1/3,而到2006年,這一比重已下降到約12%。這從一個角度表明了作為中國民族企業主體的國有企業所面臨的窘境:國有企業因機制等障礙已越來越難以適應日益加劇的國際競爭,原有的出口市場逐漸被外商投資企業蠶食、侵吞,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

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促進中國出口貿易的若干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外資行業準入政策,強化外資政策的產業導向

1.明確產業調控方向。一是引導外商直接把投資投向高新科技產業和老企業的技術改造。二是引導外商直接把投資投向支柱產業。三是引導外資投向中國出口戰略型產業,如創匯農業、機電化工、服務貿易、高新科技產業等,提高出口創匯型外資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的比重,優化中國出口產業結構、擴大外匯收入、實現國際收支良性循環。

2.制定適當的產業政策。這包括需要制定適當的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組織政策和產業傾斜政策,以保證國家重點產業的優先發展。

3.優化調控機制。主要體現在調控增量結構、存量結構,同時要促進存量調控機制與增量調控機制的有機結合。

(二)采取有效措施,從根本上提高中國出口商品的競爭力

1.完善市場體系,積極創造條件使外企的高新技術源源不斷地流入。一要完善要素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和勞動力市場。二要完善產品市場,以此培育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迫使跨國公司和中國國內企業提高各自的技術水平,從而加快跨國公司內部技術轉移和技術轉移的速度。三要完善中國市場經濟體系的法治環境,尤其要加強和完善知識產權的法律體系。四要實行政策優惠和傾斜。

2.增強中國吸納跨國公司轉移技術的能力。一是建立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和優化的公司治理結構。二是需要鼓勵國內企業與外資企業形成有機的配套,雙方建立供應商或分包商的關系,國內企業通過各種形式與跨國公司的生產形成產業鏈,從而使跨國公司在華的生產不斷延伸,讓外資企業的技術在華生根、成長。三是積極采取各種有效措施,鼓勵企業充分利用中國現有的人才資源。

3.建設中國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吸納先進技術的能力和技術創新的能力。一是樹立對技術轉移的吸收、消化、創新的新觀念。二需要分層次、有計劃、有步驟地解決中國目前科技創新中的問題。三應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資,為吸納和創新技術奠定人才基礎。

(三)加強對外資企業進口的管理

為逐步改變中國主要作為外資低成本加工基地的面貌,使更多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向高附加值或高技術產品出口的轉換,就必須從源頭抓起,把住進口關,特別對以實物投資方式進口的二手設備更要加強商檢、嚴格審查。同時,引導、調整和改善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進口商品結構,增加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生產型資本品和中間投入品的進口,從而有利于及時更新設備、采用新技術、增強出口品競爭力。并且,通過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溢出效應,使內資企業可以通過學習、模仿和技術反求獲利。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實現以先進的資本貨物進口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進而帶動出口產品的整體優化。

篇5

關鍵詞:對外貿易;區域協調發展;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資源類產品;技術裝備;船舶;農產品

中圖分類號:F127

一、我國省域對外貿易總體形勢分析

2012年,面對世界經濟復蘇明顯減緩,國際市場需求持續低迷,以及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局面,我國各省(區、市)對外貿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部分地區外貿基本保持了穩定增長,在提升質量、提高效益、優化結構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一)外貿出口形勢

從總量看,東部地區是我國率先實行改革開放地區,外向型經濟發達,在產業體系、基礎設施、金融服務、科技研發、國際銷售網絡等方面都已形成一定優勢,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在當前嚴峻的外貿形勢下,東部地區抵御風險的能力明顯更強,因此仍是我國外貿出口的重點區域。2012年,我國外貿出口排名前9地區共完成出口17,263.5億美元,占全國總量的84.3%,除遼寧省屬于東北地區外,其他8個全部為東部省份。其中,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等地位列前四,出口額分別為5,740.5、3,285.4、2,245.5、2,067.4億美元,同比增速分別為7.9%、5.1%、3.8%、-1.4%;占全國比重均超過10%,分別為28.0%、16.0%、11.0%、10.1%。

從地區變動情況看,2010-2012年三年內,前9名省份排名基本沒有變化,說明我國外貿出口的區域格局已經趨于穩定。其他22個地區排名變動明顯,其中重慶、河南、安徽等中西部省份出口增長較快,排名上升幅度較大。2012年重慶、河南、安徽分別完成出口385.7、296.8、267.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94.5%、54.3%、56.6%;排名分別為第10、第5、第2位,較2010年分別上升了11、5、2位。這些地區外貿出口的快速增長,與近年來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的飛速發展密切相關,2012年重慶、河南、安徽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分別為13.6%、10.1%、12.1%,遠高于全國7.7%的增速。

此外,黑龍江省出口受國際市場需求低迷的影響明顯,排名下降幅度很大。2012年完成出口144.4億美元,同比下降18.3%;排名第19位,較2010年下降了7位。

(二)外貿進口形勢

從總量看,由于我國外貿出口方式以加工貿易為主,加工貿易有“兩頭在外”的特點,東部地區出口總量大,需要進口的能源、原材料相應也較多;同時,目前東部地區正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也帶動了對國外重大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進口需求。因此,2012年我國外貿進口排名前9的區域格局與出口基本相似,以東部省份為主,只是地區間排名有所不同。9個地區共實現進口15,834.8億美元,占全國總量的87.1%。其中,廣東、北京、上海、江蘇等地位列前四,進口額分別為4,097.9、3,483.8、2,298.5、2,194.9億美元,同比增速分別為7.4%、5.4%、0.9%、-3.3%,占全國比重分別為22.6%、19.2%、12.6%、12.1%。

從地區變動情況看,2010-2012年三年內,前9名省份排名基本穩定,其他22個地區排名變動明顯。黑龍江、河南、重慶等地進口增長較快,排名上升幅度較大。2012年黑龍江、河南、重慶分別實現進口233.9、220.7、146.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2.2%、64.9%、56.1%;排名分別為第10、第11、第15位,較2010年分別上升了5、8、11位。其中,黑龍江省區位優勢獨特,目前已成為我國對俄開放的“橋頭堡”,2012年黑龍江省對俄貿易由2011年的189.9億美元增至213.1億美元,占全國對俄貿易總量的1/5以上。

此外,由于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基礎薄弱,抵御外部沖擊的力量仍然不足,部分中西部省份進口排名下降明顯。其中,安徽、江西、山西排名下降幅度較大,2012年分別實現進口125.4、82.9、70.2億美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1.9%、-13.5%、-13.8%;分別排名第18、22、24位,較2010年下降了5、6、6位。

二、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形勢

在國際金融危機持續影響下,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復雜嚴峻,但在一些擁有傳統優勢的東部沿海省份以及經濟飛速增長的中西部省份,高新技術產品貿易有回暖趨勢,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

(一)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從總量看,我國各省(區、市)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集中在少數幾個東部沿海省份,其他地區與這些省份差距較大。2012年,廣東、江蘇、上海三省市排名前三,共實現高新技術產品出口4,435.2億美元,占全國總量的73.8%。其中,廣東、江蘇、上海分別完成出口2,213.8、1,315.6、905.9億美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2.3%、1.8%、-2.8%;占全國比重分別為36.8%、21.9%、15.1%,而第四名北京市僅為190.2億美元,占比不足4%。廣東、江蘇、上海三省市是我國傳統的高新產業集聚區,集中了大量的資金、人才、科研機構和高新企業,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優勢明顯。

從地區變動情況看,2010-2012年三年內,廣東、江蘇、上海三省市,以及第4、5位的北京和天津兩市排名基本沒有變動。其他26個地區排名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其中四川、河南、重慶等三個中西部省市上升幅度較大。2012年,四川、河南、重慶分別實現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74.8、163.2、149.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51.4%、191.4%、155.8%;排名分別為第6、第7、第8位,較2010年分別上升了4、11、7位。

究其原因,四川、河南、重慶三省市分別屬于成渝經濟區、中原經濟區,都是我國中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近年來這三個省市的高新技術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很快,帶動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其中,四川省成都市在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等領域都已經成為我國西部重要的產業基地;重慶市發展內陸加工貿易模式,引進惠普、宏、華碩、思科等龍頭品牌商,高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和新材料產業等領域發展迅速;河南省2012年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2,720億元,同比增長18.3%,河南許繼、中信重工等大型企業集團已經形成很強的國際競爭力。

山東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排名有明顯下滑。2012年完成出口144.4億美元,同比下降4.7%;排名第10位,較2010年下降了5位。

(二)高新技術產品進口

從總量看,高新技術產品進口的區域格局與出口基本保持一致。2012年,廣東、江蘇、上海三省市排名前三,共實現高新技術產品進口3,604.2億美元,占全國總量的71.1%。其中,廣東、江蘇、上海分別實現進口1,859.5、921.7、823.0億美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2.5%、1.5%、9.6%;占全國比重分別為36.7%、18.2%、16.2%,第四名北京市為298.6億美元,占全國總量的5.9%。

從地區變動情況看,2010-2012年三年內,排名前7位地區沒有變化。其他24個地區中,與前面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情況相似,河南省和重慶市排名上升勢頭迅猛。2012年,河南、重慶分別實現高新技術產品進口128.2、83.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82.2%、112.8%;排名分別為第8、第11位,較2010年分別上升了13、7位。說明河南、重慶兩省市高新企業的快速發展,也相應提高了對國外相關技術、設備的進口需求。

東部地區的浙江、河北兩省高新技術產品進口排名有明顯下滑。2012年浙江、河北分別實現進口87.5、11.2億美元,同比增速分別為-9.6%、-32.6%;分別排名第10、第21位,較2010年分別下降了2、6位。浙江省民營經濟活躍,金融危機以來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和融資能力都面臨很大挑戰。河北省產業結構偏向重工業,鋼鐵、建材、石化、電力等“兩高”行業比較集中,面臨的節能減排、環保壓力逐步加大。這些因素都影響了浙江、河北兩省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口需求。

三、機電產品貿易形勢

在國際市場需求萎縮、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內企業經營環境不樂觀等多重壓力下,我國東部地區仍然保持機電產品對外貿易優勢,少數中西部省份也出現較大幅度增長。

(一)機電產品出口

從總量看,由于我國東部地區的機電產業在規模和技術上擁有傳統優勢,企業風險規避能力更強,在目前嚴峻的外貿形勢下,東部省份發展相對較好,基本保持低速增長態勢。2012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額排名前8地區全部為東部省份,共完成出口10055.1億美元,占全國總量的85.3%。其中,廣東、江蘇、上海、浙江等省市排名前四,分別完成出口3894.6、2175.0、1453.9、959.1億美元,同比增速分別為9.3%、4.7%、-2.0%、3.8%,占全國比重分別為33.0%、18.4%、12.3%、8.1%。除了上海市較2011年減少了29.5億美元外,其他7個省市機電產品出口均實現穩步增長。

從地區變動情況看,2010-2012年三年內,前8名東部省份排名沒有變化。其他23個地區中,重慶、河南機電產品出口排名提升幅度較大。2012年,重慶、河南分別完成出口259.5、193.8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96.9%、130.5%;排名分別為第9、第12位,較2010年分別上升了4、8位。重慶、河南機電產品出口的良好增長態勢,與這兩個中西部省市近年來電子信息產業和汽車、摩托車、通機產品等傳統支柱產業的快速發展有關。

黑龍江、內蒙古機電產品出口排名有明顯下滑。2012年分別完成出口43.9、5.3億美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6.4%、-37.7%;分別排名第21、第29位,較2010年分別下降了6、4位。

(二)機電產品進口

從總量看,2012年,我國機電產品進口額排名前8地區仍然全部為東部省份,共實現進口6760.8億美元,占全國總量的86.4%。其中,廣東、上海、江蘇等省市排名前三,分別實現進口2452.0、1295.5、1288.8億美元,同比增速分別為8.3%、0.9%、-2.3%,占全國比重分別為31.3%、16.6%、16.5%。

從地區變動情況看,2010-2012年三年內,前8名東部省份基本沒有變化,只是地區相對排名有所變動。其他23個地區中,吉林、河南、重慶等地排名上升明顯。2012年,吉林、河南、重慶分別實現機電產品進口157.0、156.5、114.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1.5、153.0、66.9%;排名分別為第9、第10、第13位,較2010年分別上升了2、11、3位。

安徽、海南機電產品進口排名有明顯下滑。2012年分別實現進口31.3、19.1億美元,安徽同比下降24.0%,海南同比增長6.1%;分別排名第17、第22位,較2010年均下降了4位。

四、船舶出口形勢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船舶產業影響非常顯著,目前我國船舶產業的幾個重要省份都進入調整期,面臨國際市場需求大幅下降、新船訂單不足、成交價格走低、產能過剩等諸多問題。

我國船舶產業出口的區域集中度非常高。從總量看,2012年,船舶出口排名前十地區完成出口373.3億美元,占全國總量的96.5%,除了遼寧省和湖北省,其他8個全部為東部省份。其中,江蘇、浙江、遼寧、上海等省市排名前四,分別完成出口91.9、61.4、53.5、47.8億美元,占全國比重分別為23.7%、15.9%、13.8%、12.4%。這四個省市船舶出口均為負增長,同比增速分別為-12.3%、-6.9%、-1.9%、-23.7%。

從地區變動情況看,2010-2012年三年內,排名前10的省份中,天津市船舶出口逆勢大幅增長成為亮點。2012年天津市實現船舶出口11.9億美元,同比增長298.4%,排名從2010年的第11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10位。原因一方面在于天津市船舶出口額與位居前列的江蘇、浙江、遼寧、上海等省市相比,基數仍然較小;另一方面,目前濱海新區已經成為天津市經濟增長的龍頭,而造船業是濱海新區支柱產業之一,2011年底新區臨港修造船基地已形成造船能力,天津船舶企業在自主研發、技術創新、市場開拓和對外貿易等方面的競爭力都在迅速提升。

五、農產品出口形勢

在國際市場需求疲軟、貿易摩擦增多、食品安全問題壓力加大、國內生產綜合成本上升等多方面不利因素影響下,2012年,我國多數地區農產品出口增長較2010和2011年明顯放緩。但是,中西部地區的農業大省和區域經貿合作開展狀況良好的省份仍有亮點,農產品出口保持較快增長。

從總量看,2012年,我國農產品出口排名前9的地區共完成出口479.7億美元,占全國總量的76.6%。其中,山東、福建、廣東等省市排名前三,分別完成出口150.2、75.6、75.1億美元,占全國比重分別為24.0%、12.1%、12.0%;福建、廣東同比分別增長9.8%、7.8%,但山東作為我國農產品貿易大省,受國內外不利環境影響較大,同比下降了2.3%。

從地區變動情況看,2010-2012年三年內,排名前9的省份基本沒有改變。其中,云南省農產品出口的快速增長值得關注。2012年云南實現農產品出口20.5億美元,同比增長16.3%,排名超過上海,從2010年的第8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7位。云南省擁有獨特的自然條件、生物資源和區位優勢,近年來該省重點發展咖啡、橡膠、茶葉、甘蔗、蔬菜、水果、蠶桑、花卉、中藥材等高原特色農業,未來農產品出口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其他22個地區的相對排名有不同程度的變動,其中廣西自治區值得關注。2012年廣西實現農產品出口14.5億美元,同比增長24.6%,排名從2010年的第13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10位。目前廣西與東盟地區的農業合作發展迅速,2012年廣西與東盟農產品貿易規模13.14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5.8倍,年均增長21.1%,未來雙方區域合作仍有繼續深化拓展的空間,在境外產業基地、農業技術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前景非常可觀。

六、資源類產品進口形勢

2012年,在我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實體經濟普遍增長乏力,企業盈利水平下降,投資擴張意愿明顯減弱,影響資源類產品進口需求。同時,國際市場能源、資源類商品價格基本在低位運行,又為國內企業提供了較好的貿易條件。受兩方面因素共同影響,我國資源類產品進口呈現出明顯的地區分化趨勢。

從總量看,由于東部地區經濟發達,產業基礎良好,對資源、能源的需求相對更多,我國資源類產品進口仍然集中在東部省份。但是受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地區產業轉移等因素影響,東部各省進口增長態勢有很大差異。2012年,我國資源類產品進口排名前9地區,除遼寧省外,其他全部為東部省份,共實現進口7475.3億美元,占全國總量的85.1%。其中,北京、廣東、江蘇、山東等省市排名前四,分別實現進口2400.7、1096.0、828.8、827.5億美元,占全國比重分別為27.3%、12.5%、9.4%、9.4%。上述四個省市同比增速差異明顯,北京、山東同比分別增長9.9%、9.3%,而廣東、江蘇同比分別下降4.3%、4.7%,這與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加速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趨勢相符合。

從地區變動情況看,2010-2012年三年內,排名前9的省份沒有改變,但是從地區相對排名看,山東省超過上海和浙江,從2010年的第6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4位,這與山東省實施藍色經濟區戰略、海洋產業體系及現代特色農業的良好發展態勢密切相關。

其他22個地區中,多數中西部省份由于產業基礎薄弱,受經濟不景氣影響較大,資源類產品進口排名下滑明顯。其中,江西、山西、甘肅分別實現進口56.7、54.1、50.3億美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6.3%、-21.8%、-20.3%;分別排名第18、第19、第22位,較2010年分別下降了4、4、6位。

七、技術裝備進口形勢

目前我國正在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帶動了對國外重大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的進口需求。2012年,超過一半地區技術裝備進口實現平穩增長,但是也有部分面臨經濟發展和轉型雙重壓力的東部省份,以及經濟基礎薄弱的中西部省份,技術裝備進口下滑明顯。

從總量看,由于東部地區自身的經濟基礎和產業優勢,以及我國實施的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戰略,目前技術裝備進口仍然集中在東部省份。2012年,我國技術裝備進口排名前7地區全部為東部省份,共實現進口5847.6億美元,占全國總量的83.9%。其中,廣東、江蘇、上海等省市排名前三,分別實現進口2100.6、1180.7、1180.0億美元,占全國比重分別為30.2%、16.9%、16.9%;廣東、上海同比分別增長7.0%、1.2%,但江蘇同比下降了2.3%。

篇6

【關鍵詞】物價指數 外資數量 貿易總和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經濟實現了持續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增長的過程也是對外貿易經濟增長的過程,從08年次貸危機爆發,08年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低迷時期,中國的進出口總量由2008年的11330.90億美元減少到2009年的10055.60億美元,隨著外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和運作機制的不斷完善,我國在擴大對外出口的同時,也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的對外開放,隨著中國申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在進出口體制方面已發生了顯著變化.非關稅壁壘的種類和范圍大為縮小以到取消,進口關稅水平大幅度下降。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進出口貿易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研究影響我國進出口的因素也顯得尤為重要。對它的研究能為我國進出口貿易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定量依據。

二、各因素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影響機理

物價指數變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價格指數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改革開放十幾年來,我國國民經濟得到飛速發展,但物價指數居高不下。這樣,出口商品成本上升,對出口不利;進口商品價格可能低于國產同類商品的價格,而對進口有利。

利用外資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1978年,中國打開了封閉已久的大門,外商、外資、外國產品便接踵而至。利用外資大大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一方面,利用的外資大部分直接用于進口。另一方面,外資,雄厚的資本、先進的技術和我國廉價的勞動力結合起來,生產出質優價廉,在國際市場上極具競爭力的產品。

三、模型設定

基于以上分析,建立進出口總額與匯率和利用外資情況之間的二元現行回歸。方程可以表示為

Y=β1+β2X2+β3X3+Ut

其中,Y表示進出口總額,X2表示物價指數,X3表示利用的外資,Ut為隨機擾動項。由于2008年的次貸危機,導致很多數據會產生異常,這里t取值從2009年開始,以月度為單位,進行數據的統計。

四、數據的收集

由于大的經濟環境條件的限制,本文僅取2009年至今的數據,如表1。

五、模型的估計與調整

本文運用EVIEWS通過對中國2009年1月-2011年10月進出口總額數據(Y)與物價指數(X2),利用外資(X3),進行回歸分析。方程形式為

Y=β1+β2X2+β3X3+Ut

EVIEWS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在給定的顯著性水平a=0.05下,F統計量81.94028,明顯顯著。可決系數R2=0.840928,模型擬合程度較高。

六、模型的檢驗

(1)經濟意義上的檢驗: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物價指數每上升一點,進出口總額上升158.2億美元,外資每利用一億美元,進出口總額上升0.56億美元。

(2)統計檢驗:擬合優度:可決系數R2=0.840928,模型擬合程度較高。F檢驗:在給定顯著水平a=0.05,Fa(2,32)=19.5

(3)計量經濟意義上的檢驗:多重共線性檢驗。判斷模型是否存在多重共線性,建立X2對X3的回歸,EVIEWS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在給定顯著性水平a=0.05下,F統計量3.879309,很不顯著,可決系數R2=0.108121,,基本上不存在任何的擬合,所以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線性。異方差檢驗。判斷模型是否存在異方差,在表5.1基礎上,進行White檢驗,EVIEWS的回歸結果可以得出,nR2=7.04

七、本文結論

隨著外資的不斷引進,中國的進出口總額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外資的促進作用。它對進出口總額產生顯著的影響。隨著價格指數的變動,中國的進出口變動更為強烈,它對進出口總額的影響具有更加的顯著性。

八、政策性建議

創造比較寬松的引進外資的政策,改善國內投資環境,積極的吸引外資,給外資以優惠性的政策,用外資來拉動我國進出口總額的上升,促進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從而拉動我國經濟的增長。物價指數的變動對進出口的影響較為強烈,在使用的時候要慎重,物價上升過多會造成通貨膨脹,對國內經濟的發展不利。反之也會抑制國內經濟的發展,物價指數在合理的范圍變動會促進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推動經濟的整體上升。

表1 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數據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上海自貿區 進出口貿易 機遇與挑戰

一、前言

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將刺激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為我國進出口貿易提供了不少的有利條件,如:進出口退稅及附加的優惠條件、自由貿易、自主管理、市場范圍更廣等。但是在自貿區提供的優越條件下,我國進出口貿易業同樣也面臨著創新改革的挑戰。

二、上海自貿區建立的目的

上海自貿區建立的首要核心目的就是想要“改革”,借助新的經濟交易平臺,為我國經濟貿易提供更多的交易渠道。上海自貿區的市場管理主要是由政府干預的經濟活動轉變為主要由市場主體的主導權,借此讓政府職能的性質從管理型變為服務型。其次,上海自貿區的建立是為了提高人民幣在世界貿易中的認知度。上海自貿區建立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便于中國和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議(TPP)接軌、融合、合作。以此實現經濟自由化,增加經濟的開放程度[1]。

三、上海自貿區建立帶來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機遇及挑戰

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對于上海自貿區帶給我國進出貿易的影響也是存在兩面性的,這既是機遇也同樣面臨著挑戰。這就需要我們全面分析,才能夠較好的理解、處理好這究竟是什么樣的機遇以及什么樣的挑戰。

(一)上海自貿區建立帶來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機遇

進出口貿易是一個與時俱進的行業,必須抓住時機,創新改革才能得以快速發展。上海自貿區的建立為我國進出口貿易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會。

1.加大監督管理制度。針對上海自貿區的建立,我國政府實行“簡政放權”,政府將原有的管理形式改為監督監理。具體來說就是政府首要任務減少管理權,增加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獨立自主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其積極性;其次對進出口貿易實行大力度、高透明度的監管。在已有的監管制度基礎上,上海自貿區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監督管理做出了如下改革:(1)建設自貿區的信息資源共享以及服務中心,實行“一口受理、綜合辦理”的服務形式,以此便利我國進出口貿易;(2)大力發展社會信用體系,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實行全面的經濟貿易信用信息記錄并建立披露機制,對信用度高的企業進行獎勵和對信用度不高的進行懲罰;(3)逐步實現市場經濟的綜合監督管理體系,增加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綜合監督管理能力。

2.增強我國進出口貿易開發和國際接軌的多元化。上海自貿區的建立擴大了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開發,讓我國的國際貿易行業努力實現于與TPP接軌、合作。首先,上海自貿區金融業的創新業務發展給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離岸交易以及海外市場開拓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較寬松的金融管理制度,給國際貿易結算以及一些跨國公司的資金周轉帶來了便利。其次,上海自貿區對進出口貿易的貿易資金管理實行先限額管理,再逐步擴大到無限額管理的方式,同時也給我國進出口貿易的貨物交易實行期貨交易和商品期貨的交割倉庫。由此看來,上海自貿區的建立給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擴大提供了更大的市場平臺,并且提供了資金、物資的巨大幫助。

3.優化政策,增加進出口貿易的開發度。隨著上海自貿區的發展,政府也在不斷優化其對進出口貿易的相關政策。鼓勵中內外投資者加入自貿區,擴大服務行業,并給進出口貿易提供全面的服務。同時創新、改進出口貿易的出口退稅、海關手續程序等。“簡政放權”、大膽地讓進出口企業獨當一面[2]。

(二)上海自貿區建立帶來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挑戰以及應對措施

上海自貿區建立給我國進出口貿易帶來了很多機遇,但是利益面前難免都會存在一些風險,這就要求我國今后的進出口貿易行業能擔得起這些風險,勇于面對挑戰,開拓創新。

1.離岸金融體系。我國進出口貿易在創立上海自貿區前,處于國家控股、國家掌托狀態,對于資金流入、流出大都有國家的支持。而現在政府大膽放手任其自主管理、自主運行,這一巨大轉變讓進出口貿易在總體管理上發生了變化。進出口貿易管理者負責對企業進行管理,進出口貿易的資金要自主籌資,這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挑戰。如何運行、獲得、周轉、管理、使用資金,怎樣才能更好地保障資金流動順暢?進出口貿易可以借助自貿區的金融服務,借助離岸金融體系管理出口貨物的資金流動問題,讓國內外的貿易活動能夠井然有序的展開。

2.減少進出口貿易順差。我國的進出口貿易長期處于順差,人民幣迫于國際形勢壓力不斷升值,并且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商品大多為初級商品,出口量多。這種長期的進出口順差給我國進出口貿易帶來了壓力,交易過多的出口產品導致資金外流,不利于國內經濟的增長。為了緩解貿易順差,進出口貿易可以借助上海自貿區提供的開發平臺,吸引外商到國內投資,大力“拓市場、調V結構、促平衡”,借助有力資源,開發貿易平臺,全面提升服務,提高進出口貿易的管理以及調整相應政策(如:低稅率等),這樣可以一定程度的轉變我國當前的貿易方式,減少我國的進出口貿易順差。

3.加強進出口貿易管理。在上海自貿區建立前,我國進出口貿易是由國家控股管理,其發展方向明確。現在自貿區建立后,進出口貿易實現了自主管理,這需要更系統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辦法,包括進出口貨物、程序、資金、單證以及國際貿易的從業人員管理等都需要緊跟時代步伐加強管理。

四、總結

綜上所述,上海自貿區的建立是一把雙刃劍,利用好了,它能給我國的經濟添磚加瓦,利用不好,它會導致我國經濟的流失。全面分析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機遇和挑戰,能夠讓我們更加自如的運用自貿區帶來的優勢,創造更多的經濟財富。

參考文獻

[1]黃麗薇.上海自貿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研究――與香港發展的比較[J].經營管理者,2014(04):180-181.

[2]張明,郭子睿.上海自貿區:進展、內涵與挑戰[J].金融與經濟,2013(12):19-22.

篇8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進出口貿易結構;影響分析

2005年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以后,我國不再單一盯住美元,而是實行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我國對外貿易伙伴日益增多,對外貿易規模日益擴大,我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有效提升。在當前開放經濟環境的背景下,匯率作為核心工具變量,成為影響一國宏觀經濟的重要因素,各國政府把匯率制度作為穩定經濟正常運行與發展的重要手段。由于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我國長期對外貿易順差以及因此形成的巨額外匯儲備,在這樣的情況下,匯率作為外匯市場上我國貨幣與貿易國貨幣相互交換的比率,是我國對外貿易過程中最為直接也是最為重要的調節杠桿,對商品的進出口貿易、資本的流出流入、國內的物價水平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匯率的問題一直以來就是經濟學研究的熱點領域,面對現如今我國人民幣匯制的改革以及人民幣成為世界五大支付貨幣之一這樣的全新變化形勢,結合我國的實際的情況,研究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一、人民幣匯率變動帶來我國進出口貿易狀況的變化

人民幣匯率改制以來其對于國際貿易的影響力明顯加強,也帶來了我國進出口貿易形勢的一些變化:1.我國對外貿易的規模持續擴大。2005年是我國人民幣匯率改制的第一年,在對外經濟貿易方面已經取得了非常顯著的經濟成果,1994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僅為2366.2億美元,而2005年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了14219.1億美元,對外貿易的規模明顯擴大,相比于同期的2004年也有23.3%的經濟增長點。其中,進口貿易總額6601.2億美元,同比增長17.6%,出口貿易總額高達7620億美元,同比增長為28.4%,僅僅單方面的貿易規模就遠超過了1994年的全面貿易總額。而往后我國對外貿易規模持續擴大,2010年對外貿易總額就達到了全球第二的位置,2012年進出口總額高達33740億美元,同比增長16.8%,其中實現貿易順差1831億美元,整體貿易規模和貿易形勢都非常良好;2.對外貿易依賴程度逐年增強。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和對外貿易發展的不斷深入,進出口貿易帶來的經濟增長在總GDP中所占到的份額越來越重,我國經濟發展對進出口貿易依存度越來越高,對外貿易逐漸成為我國經濟增長中最為重要的貿易形式。早在2000年,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僅為39.58%,在2005年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2006年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比率高達66.52%,近幾年隨著國外經濟危機的影響和國際貿易形勢的變化有所回落,但總體比率還在50%以上,2013年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為63.1%,而且還在持續增長,這說明我國目前的國際開放型市場經濟體制對國際貿易依賴性逐年增強,進出口貿易在國家總的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作用巨大;3.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我國的對外貿易結構在人民幣匯率變化形勢下也有著比較大的變動和調整。在人民幣匯率變化的影響下,為了維持貿易的順差和持續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大,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向第二第三產業明顯傾斜,出口產品結構也有農產品等初級產品逐步向工業精加工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轉型,以優化的商品出口結構擠占國際貿易市場。在出口商品結構中工業制成品開始占據絕對的出口優勢,同時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也在出口商品結構中占據重要的份額,而且出口商品中開始都注重科技元素的附加,實現初級加工和粗加工形式開始向高級加工和精加工方式轉變;4.進口商品結構的變化。在人民幣匯率變動的作用影響下,人民幣升值實現了人民幣更大的購買力和購買價值,于是在進口的商品結構中國外的資本密集型產品成為我國主要的進口商品,尤其是國外科技先進技術領先的機電或高新技術產品在匯率變化的作用下相比以前更便宜了,當然會成為我國主要的進口方向。

二、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收支的影響

人民幣匯率改制以來,人民幣升值成為必然,雖然近幾年,在我國相關政策的調整控制下,人民幣的升值空間被壓縮,匯率有壓下來的趨勢,但整體的變化形勢還是上升的大范圍之內。人民幣升值,對于我國的進出口貿易來說,我國出口的商品在國外市場價格增加,國際競爭力就會相對表現弱勢,同時,國外的輸出商品也就是我國需要進口的商品在人民幣匯率的影響下顯然相對便宜很多,此消彼長,很明顯會是一個貿易逆差增長的發展趨勢。

我國的人民幣匯率改制現在都是以國際市場的供需關系來進行調整的,隨著我國對外開放進程的加快和國際貿易形勢的好轉,人民幣持續增值是必然的發展趨勢,這對于我國的對外貿易的發展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2005年以來,我國開始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人民幣開始比較穩定的逐漸升值,2010年的人民幣第二次匯改,人民幣升值幅度再次拉高,雖然近倆年我國通過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和進出口導向政策的適應性調整,人民幣穩住了持續升值的勢頭,并在硬性控制下有所回落,但相對于人民幣匯率改制之前,整體的升值幅度是巨大的。這樣的變化情況對于我國進出口貿易收支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民幣升值預期影響。每次人民幣匯率改制,都會有一個人民幣升值的估計,這種估計會對目前的進出口貿易產生一種假定影響作用,貿易順差將會縮小,貿易逆差將會同比明顯增加,這樣的預期會直接影響到當下的進出口貿易。因為各企業匯率風險意識的強烈,會主動的采取一些企業的應急措施來規避接下來一段時間可能的人民幣升值風險。預感到未來我國貿易順逆差形勢的變化,很多企業會加緊商品的出口,控制商品的進口,為變化后留足盈利空間。但其實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國際形勢是時刻變化的,萬一人民幣匯率的變動沒有帶來預期的人民幣大幅升值或升值空間十分有限,這目前各企業對外貿易的處理措施就會打亂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步調,造成國內商品緊缺,帶來嚴重的影響后果;二是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收支的影響。按照供需理論的原理來分析,人民幣貶值有利于我國的對外貿易收支,因為人民幣的貶值,會大大降低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在成本上取得國際市場競爭力,增加我國對外貿易的商品出口量,與此同時,人民幣貶值造成人民幣購買力降低,又會對進口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這樣的對外貿易變化,必然會帶來貿易順差,實現國內財富的積累。反之,人民幣升值,我國的出口商品國際市場價格增加,原來的成本優勢蕩然無存,失去價格優勢的國內出口商品因為質量科技品質的相對落后會不再具有國際競爭力,而隨著人民幣購買力的增強進口貿易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但正與人民幣貶值相反,升值會帶來對外貿易的逆差。所以一般來說,理想的對外貿易形勢是保持小額的貿易順差增長,所以人民幣匯率不穩定反復調整帶來的人民幣增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就明顯了,類似我國這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國,對外貿易的經濟依賴性又這么強,如果不能實現理想的貿易順差,對我國長遠的經濟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結構的影響

(一)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進出口商品結構的影響

人民幣匯率變動造成的人民幣升值,必然會引起我國出口商品價格的變動,只是一些商品因為價格浮動空間不大,在人民幣升值的影響下價格變化也不是十分顯著,但有些商品卻會有明顯的價格上升,這些商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就會大幅減弱,為總量的出口帶來巨大的影響。而商品價格主要受匯率變動的重要影響因素就是出口商品在國際商場的彈性需求程度,一般彈性需求較小的商品在人民幣升值的影響下價格變化不明顯,也不會造成過大的影響,但彈性需求較大商品就會有明顯的價格上漲,帶來嚴重的影響。而對于我國出口商品的結構來說,彈性需求較大的商品會為我國帶來較大的經濟利益,這樣,人民幣匯率變動造成的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我國出口貿易經濟利益的增加。

(二)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主體結構的影響

人民幣匯率變動帶來的人民幣增值會帶來我國進出口不同類別商品的價格差變動,而出口商品價格的變動會直接對進出口貿易企業帶來巨大影響。一般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市場主體有國有企業、私營企業和外商企業。在穩定的進出口貿易主體結構組成中私營企業是最大的出口主體,因為私營企業相對很多而且貿易形式靈活,是我國以往最為重要的出口市場主體。但是一般的私營企業規模有限,科技加工水平更是遠遠落后于實力雄厚的國有企業和外商企業,一旦私營企業主要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因為人民匯率調整造成價格上升,唯一的成本優勢不復存在,那么必然會對私營企業帶來難以想象的沖擊。與此同時,進口市場原料價格升高,又會增加私營企業的生產成本,私營企業沒有國有企業和外商企業那么底蘊雄厚,很容易在這樣的變化影響下遇到經營危機,私營企業慢慢失去進出口貿易市場的影響力,國有企業外商企業開始發揮作用,我國進出口貿易市場主體的結構也因此而改變。

(三)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市場結構的影響

人民幣匯率的變動直接造成人民幣對一些國家貨幣幣種價值的變化增加,比如美國、日本、韓國以及西歐一些國家,而這些國家正是我國商品進出口貿易的主要合作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增加,直接造成人民幣在美國購買力上升,而美元在中國購買力下降,這樣以往銷售業績不錯的許多中國商品在美國就可能因為價格的上升遭遇滑鐵盧,再也沒有合適的供銷渠道。同時,以往為我國帶來巨大外匯收入的美國人民也會開始“吝嗇”美元的使用,造成中國內需影響力的減弱,當然最主要的影響還是美國作為以前中國最重要的進出口貿易市場,作用會隨著人民幣匯率的變化調整而明顯減弱。不止如此,日本、韓國、波蘭等其他我國以前比較大出貿易國際市場都會逐漸縮小我國出口商品的額度,同時加大對我國國內市場的外商投資,造成我國國內企業的發展危機。這樣不僅會為我國進出口貿易帶來嚴重的影響,更會極大的改變我國進出口貿易原有的市場結構。

(四)人民幣成為世界主流貨幣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結構的影響

隨著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以及人民幣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迎來重要里程碑,人民幣成為了美元、英鎊、歐元、日元并駕齊驅的世界五大支付貨幣之一,這相當于肯定了我國在國際進出口貿易中的重大影響力。這不僅意味著人民幣在未來的國際支付中會成為新常態,對我國的進出口貿易來說也會產生非常積極的作用和影響。人民幣國際化使得我國的進出口貿易更加方便化和快捷化,也會實現我國進出口企業國際化對接,同時會更加穩定我國進出口的貿易結構,在原有的規模和貿易合作國基礎上更加穩定的進行擴張和進一步發展,為我國的經貿發展和進出口貿易結構帶來非常有利的影響和積極的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形勢、收支情況和對外貿易結構都會帶來非常大的影響和變化,總體表現來看,匯率的變動頻繁對各方面的影響都是弊大于利,尤其是對于對外貿易結構的影響,會極大的改變原有的相對成熟和穩定的貿易結構,造成國際貿易形勢的極大變化。所以,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我們要特別注意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實現其緩慢有規律的增長,注意控制貿易順差,實現我國對外貿易更大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桑璐.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分析[D].河北師范大學,2013.

[2]張小翠.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D].上海師范大學,2010.

[3]劉D.人民幣匯率波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分析[D].東北財經大學,2014.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 欧美成年在线观看网站免费 | 中文字幕专区高清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日产乱码乱偷在线 | 综合视频精品第一区 | 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