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健康管理8篇

時間:2023-06-07 09:01:2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工作人員健康管理,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工作人員健康管理

篇1

[關鍵詞] 工作倦怠;亞健康狀態;護理人員

[中圖分類號] R16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0)04(a)-223-03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health status and burnout among nurses

LIN Xiuju1, LI Huangyuan2, WU Siying3, ZHAO Bi4, LI Donglian5, LIN Rongjin3

(1.Cancer Surgery, Concord Hospital of the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1, China; 2.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Health and Vocatio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4, China; 3.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and Health Statistic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4, China; 4.The Nursing Department of Fuzhou General Hospital, Fuzhou 354200, China; 5.Medical Section, the Third Hospital of Longyan, Longyan 36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sub-health status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rnout and sub-health status among nurses. Methods: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388 nurses from two hospitals in Fujian province by the method of stratified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The job burnout was measured by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 (MBI-GS) and the sub-health status was interviewed by the questionnaire made by ourselves.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sub-health status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 working experience, per capita family income, marital status, education level and shift work groups (P

[Key words] Job burnout; Sub-health status; Nurse

亞健康狀態是心身疾病的潛臨床或病前狀態[1]。近幾年,護理人員的亞健康問題引起了學者的極大關注。2001年的一項調查在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和蘇格蘭5個國家的醫院展開,發現醫院中護理人員的亞健康現象非常嚴重。護理人員的亞健康狀態對自身健康和護理質量的影響均是非常嚴重的。所以本研究對護理人員亞健康狀態的流行現狀進行描述,并進一步探討亞健康狀態與工作倦怠之間的相關關系,為預防亞健康狀態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調查對象為福州某醫院的不同科室、不同職稱、不同年齡的護理人員,共388名。年齡18~60歲,平均29.7歲;工齡2~34年,平均7.1年。此次調查共發出問卷450份,有效問卷388份,有效率為86.2%。

1.2 方法

1.2.1 亞健康狀態評價采用自制的亞健康狀態評價量表。亞健康狀態評價量表包括29個條目,3個維度,即生理亞健康、心理亞健康和社會亞健康。每一個條目按4個級別評分(即“幾乎沒有”、“偶爾如此”、“較多如此”和“經常如此”4個級別,分別賦予0、1、2、3分)。每個維度得分越高,表明其亞健康狀態越明顯[2]。

1.2.2 工作倦怠評定量表采用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通用版(MBI-GS)。經過國內學者朱偉等翻譯修訂成符合我國國情的量表后使用。該量表包括3個維度,分別為情感衰竭(5個條目)、消極怠慢(5個條目)和專業低效能感(6個條目),采用7點記分。各維度得分為本維度所有條目分總和,其中專業低效能感為負向記分。各維度得分越高工作倦怠感越高[3]。

1.3 統計學分析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5.0進行t檢驗、方差分析、Pearson相關分析、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2 結果

2.1 護理人員的一般人口學特征與亞健康狀態分析

對不同人口學特征護理人員的亞健康狀態評分進行分析,見表1。低年齡組護理人員的心理亞健康得分最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 1 一般人口學特征與亞健康狀態分析(n=388,分)

與其他組比較,**P

2.2 護理人員的工作倦怠現狀分析

低年齡組(≤30歲組)護理人員的專業低效能感得分較其他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護理人員工作倦怠與亞健康狀態的相關分析

在控制年齡因素的作用后,衰竭和疏離與亞健康總分及其3個維度得分均呈正相關關系(P

2.4 護理人員亞健康狀態的多因素分析

以亞健康狀態的總分為因變量, 以年齡、工齡、經濟收入(1:

表 3 影響護理人員亞健康狀態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R-Sq=35.6%;R-Sq(adj)=35.3%

3 討論

工作倦怠是由于長期處于工作壓力狀態下而出現的一種身心消耗過度、精力衰竭的綜合癥狀,在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工作倦怠已成為世界范圍內很多職業的普遍現象[4]。研究表明,護理人員是工作倦怠的易感人群,國內護士職業倦怠感的發生率為55.1%~59.1%[5]。工作倦怠不僅影響職工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還能引起低工作滿意度、高缺勤率以及低工作績效等組織行為問題[6]。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人員的工作倦怠與亞健康狀態呈正相關關系,即護理人員的工作倦怠感越強,其亞健康狀態越明顯,多因素分析結果也提示工作倦怠是導致亞健康狀態的重要危險因素。我們前期的研究結果顯示[7],任務過重、責任感、任務不適和任務沖突等職業緊張因素與護士工作倦怠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是工作倦怠的主要預測變量。所以降低或保持適度的工作任務和職業責任感、明確職工的工作要求以及在工作中的角色與職責,提高工作自主性是降低護理人員工作倦怠感、預防亞健康狀態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趙瑞芹,宋振峰,侯錫花.中國居民亞健康狀態的分析研究[M].北京:醫學研究通訊,2001,30(4):55-57.

[2]吳思英,李健,王綿珍,等.主觀和客觀兩種方法評價南充市中學教師的亞健康狀態[J].衛生研究,2007,36(5):603-605.

[3]Wu SY, Zhu W, Li HY.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burnout and occupational stress among doctors in China [J]. Stress and Health,2008,24(2):143-149.

[4]Schmitz N, Neumann W, Oppermann R. Stress, burnout and locus of control in German nurses [J]. International J Nurs Stud,2000,37(2):95-99.

[5]駱宏,葉志弘,馮鶯.護士職業倦怠與工作領域心理社會因素的相關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12-14.

[6]Maslach C, Schaufeli WB, Leiter MP. Job burnout [J]. Ann Rev Psychol,2001,(52):397-422.

篇2

關鍵詞 拳擊 肘關節 康復中圖分類號:R687.4 文獻標識碼:A

拳擊是反映運動員綜合技術和全面能力的對抗性項目,是體能、技能和智能的較量,拳擊運動隸屬技能主導類同場格斗類項目。對抗激烈,觀賞性強,節奏快。現代拳擊運動制勝因素中,“以快制勝”,“以快為主”、“擊打有力”,在場上搶奪先機,隨機應變,節奏控制,力量突出是拳擊的發展趨勢。戰術是靈魂,技術是基礎,良好的技戰術能力是獲得勝利的關鍵。但是在這么激烈的對抗中,往往會產生疲勞。尤其是當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對方產生極具威脅的動作產生反應慢時,往往造成損傷的出現。

本研究是通過對一例優秀拳擊運動員左肘關節外側撕脫性骨折、內側副韌帶斷裂關節鏡手術后的康復過程的實施、觀察與分析,使運動員及時恢復比賽中需要的功能及身體素質,從而盡快回到賽場,并通過有效的功能訓練降低其再次發生損傷的幾率,為運動員和運動防護師傷后恢復訓練提供一些幫助和參考。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文以我國優秀女子拳擊運動員李孜芯慷韻螅浠咀柿先綾?所示:

1.1.1損傷情況

左肘關節外側撕脫性骨折、內側副韌帶斷裂。2012年8月進行關節重建手術,外側關節鏡取小骨片,內側用釘固定。

1.1.2癥狀和體征

(1)左側肘關節有明顯的腫脹。

(2)肌肉明顯萎縮,尤其是肱三頭肌、前臂屈肌。

(3)肘關節活動范圍受限。屈曲90埃煺?45啊?

(4)肘關節內側壓痛。

1.2 研究方法

于術后第4周進行詳細的評估以及康復訓練。

1.2.1研究步驟

首先根據肘關節關節鏡手術后康復的進程,針對運動員的項目特點,采用一對一的功能性康復訓練,康復師對其康復訓練制定方案和計劃。其次記錄康復過程中的可觀察數據,如,肌肉圍度、關節活動度、疼痛程度、踝關節力量等。最后對于整個康復訓練結束后,對其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

1.2.2測量方法

(1)圍度的測量方法:肘關節圍度:將軟尺下緣緊貼鷹嘴,量出肘關節圍度,讀數。量三次取平均值。上臂圍度:找出肱三頭肌肌腹,將軟尺下緣緊貼住標記線,量出上臂圍度,讀數。量三次取平均值。

(2)疼痛的測量方法: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對疼痛進行評分。0分為無痛,10分為最劇烈的疼痛,患者可根據自己所感受的疼痛程度取分值,并給予記錄。

(3)關節活動度測量方法:用關節角度尺測量肘關節主動,被動狀態下屈曲和伸展的角度,測量三次取平均值,記錄。

(4)肌力測量方法:徒手肌力測試,左右兩邊對比。

2康復治療及訓練

根據肘關節鏡手術后康復的進程,針對運動員的項目特點,采用一對一的康復訓練,并對其康復效果進行適時的評價以改進計劃。

2.1第一階段:術后第4-5周

訓練目標:消除關節腫脹,減少關節內粘連;改善主動被動關節活動度,達到75%的正常活動度;減輕疼痛;逐漸恢復上肢肌肉力量。

訓練計劃:主要康復治療包括物理治療和運動療法。其中對于肘關節進行的物理治療有超聲波和超短波。第二:運動療法。首先逐步增加關節活動度,方法:CPM持續被動運動,關節松動術,被動運動和牽拉。其次肌力練習,包括對于肱三頭肌等長抗阻,手腕力量,屈伸側屈的力量練習,前臂的旋轉力量練習。

2.2第二階段:術后第6-8周

訓練目標:繼續控制腫脹直至消失,改善活動度,盡量在全范圍內沒有疼痛。繼續恢復上肢力量,恢復心肺耐力。無傷病部位的維持性體能訓練及提高核心能力。

訓練計劃:物理治療:沖擊波,解除局部的肌肉緊張。超聲波,減輕疼痛。熱磁,增加血液循環。運動療法:繼續加強關節活動度,方法:長時間的牽拉,PNF牽拉,肘關節的關節松動。其次肌力練習,包括肱三頭肌主動運動,肱二頭肌主動運動,肩部肌肉力量練習,啞鈴肩上推舉,小負荷臥推,PNF上肢肌群協調發力練習。有氧耐力訓練。

2.3第三階段:術后第9-12周

訓練目標:恢復全范圍的關節活動度,并且無疼痛感。活動后不出現水腫。肌力訓練,恢復肌力。進行功能性訓練,嘗試進行出拳等專項動作

訓練計劃:關節活動度:沖擊波,按摩肱二頭肌緊張的部位,關節松動術,PNF。肌力練習:肩袖肌群練習,臥推逐漸增加負荷,嘗試引體向上練習,肱三頭肌力量練習。空做出拳動作,逐漸增加負荷的出拳動作。

2.4康復結果

上肢圍度基本相同,肱二頭肌肌力明顯增加,肱三頭肌肌力增加不明顯。疼痛減輕,vas:2分。關節活動度:伸展完全恢復,末端會有彈響。屈曲活動度少于健側5度。被動活動完全正常。日常基本活動正常,功能活動:上肢靈活性差,控制能力不足,出拳后不能快速收回。

3分析與討論

由于手術后經歷了3周左右的制動,因此上肢前臂肌肉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縮,左右下肢的肌肉的圍度相差在2cm以上會增加損傷風險。通過前面階段肌肉力量訓練效果的累積和經過一系列針對性的肌力練習,肌肉的圍度能夠有效恢復,說明康復訓練中肌肉的力量訓練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兩側肌肉圍度得到了一定的平衡發展。

對于拳擊運動員來講,上肢的關節活動度非常重要。如何能夠盡快地恢復上肢的關節活動度,是在術后康復階段的關鍵。術后的關節制動會導致細胞基質和細胞外基質的喪失,尤其是軟骨和韌帶之間的摩擦和粘連,甚至會發生組織粘連、關節囊攣縮。在拳擊比賽中,前手直拳的出拳次數是最高的。前手直拳也可以在比賽中作為試探、干擾、迷惑、防守和引導其他拳法進攻。前手直拳能快速的反擊和起到自我保護等特點。前手直拳也可以作為測量與對手距離最好的工具。肘關節活動度不足,不僅僅影響拳擊隊員的日常生活質量,甚至影響比賽和訓練。

出拳的爆發力,需要上肢肌肉的協調發力產生的。合理的肌肉激活順序也可以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鄒志明等研究表明關節的加速、減速和制動,需各關節原動肌群和拮抗肌群的協調快速用力。但是如果某一個上肢肌肉鏈破壞,會影響整個上肢肌肉的發力動作。在出拳中,三角肌前束、胸大肌帶動肱三頭肌,最后將力傳遞到手腕手掌。如果肱三頭肌肌肉無力,就會對于肘關節的伸展造成很大的影響,整個上肢的出拳速度和力量會大打折扣。康復的目標也是使患者出現功能恢復,對于隊員來說不僅僅是日常的功能活動,還有能夠達到訓練的強度。因此,關節活動度的練習、肌力的練習、上肢協調性的練習,都是在減少傷病對于訓練的影響,促進上肢的穩定性以及增加本體感覺的輸入,神經對于肌肉的控制。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經過為期12周的康復治療及訓練,患者肘關節腫脹消失,疼痛減輕或消失,肘關節關節活動度基本恢復,雙側上肢肌肉萎縮消失,肘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加強。可以進行一些拳擊出拳的一些基本練習。

4.2建議

康復訓練要盡早進行,患者由于在手術后4周才開始進行康復訓練,導致踝關節關節活動度康復方面耽誤了較長時間,且其康復效果不是很理想。康復訓練要遵循無痛的原則,但是所謂“無痛”并不是說完全感覺不到疼痛。由于初期康復師過于重視患者的疼痛問題,導致在康復訓練進度開展的較慢。若康復初期康復師將患者的疼痛量表級別再提高1至2個,整體康復過程可能會更加有效率。

參考文獻

[1] 王德新.現代男子拳擊運動技戰術特征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1.

[2] 師紅寧,等.當今世界女子拳擊戰術打法特征及發展趨勢[J].搏擊武術科學,2008,1(5):93-95

[3] 任向景.手靶訓練對拳擊運動員攻防轉換能力影響效應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08,27(4):36-37.

[4] 師紅寧,王連方.當今世界女子拳擊戰術打法特征及發展趨勢[J].搏擊武術科學,2008.1(5):93-94.

[5] 勵建安主編.臨床運動療法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211-216.

[6] 李玉林.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1-34.

[7] 趙或.前手直拳在拳擊比賽中技戰術的運用方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1l(1l):532.

[8] 郭峰,張日輝.拳擊運動損傷類型、部位的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與臨床康復,2007,11(47):9574-9577.

[9] 鄒志明.排球扣球揮臂速度分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7,12(4).

[10] Lunden J.B.,Braman.Shoulder kinematics during the wall push-up plus exercise.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2010,19(2):216-223.

篇3

【關鍵詞】 放射職業健康檔案;資料收集;利用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2-0488-02

眾所周知,各種輻射對人體有一定的影響,過量的放射射線將影響到人的身體健康。對于長期接觸放射射線的放射工作人員更是有直接關聯。為了維護放射診療工作人員的健康權益,國家相關部門對放射工作人員健康非常注重,衛生部早在十幾年前就專門頒布了“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管理規定”( 衛生部令第52號 1997年6月),近年衛生部與環保部門又頒布了制定了多部法律法規,敦促各相關單位落實執行,以確保放射工作人員的健康權益。故建立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檔案是非常必要的。

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檔案主要收集以下幾方面材料并可用于實際職業健康管理工作。

(一)放射工作人員名單

凡參加放射工作的人員必須上報相關的管理機構備案。各醫療機構要確定本單位放射工作的人員人數,建立放射工作人員個人信息匯總表。本單位人事部門、保健部門可根據放射工作人員名單按規定給予放射工作相應的待遇,如定期職業健康體檢、放射補貼、放射假等。保健部門可根據名單對放射工作的人員健康狀況進行跟蹤。放射管理部門可以根據名單按規定組織放射工作人員參加各種放射衛生防護知識培訓,并保存歷期參加放射衛生防護知識培訓報名名單及培訓資料,落實到個人,更好的對放射工作的人員進行管理。

(二)放射工作人員個人職業健康體檢資料

這是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檔案最重要的資料。這類資料主要為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監護服務,了解和評價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狀況,保證適任性,積累健康資料。放射工作人員每個工作日都要接觸射線,按規定必須定期參加職業健康體檢,以監護工作人員的健康。另外,凡準備進入放射工作崗位長期從事放射工作和臨時或參加短期放射工作人員都必須進行上崗前健康檢查,其目的是為了發現放射工作職業禁忌癥,了解擬參加放射工作人員的健康狀況,同時為放射工作人員保留個人健康基線資料,以便職業性放射損傷的診斷或發生事故照射時作為參考比較的依據。建立放射工作人員的健康檔案,很重要的是收集放射工作人員個人歷次體檢資料歸檔。搜集好每個放射工作人員上崗前體檢、在崗間定期體檢及離崗前檢查體檢的結果報告,并終身保存。這類體檢資料可以隨時查看,前后對照,跟蹤每個放射工作人員身體健康狀況,對放射工作人員實施健康監護。收集內容包括:

1. 職業史、既往病史、職業照射接觸史;

2. 放射工作人員上崗前健康體檢報告;

3. 放射工作人員在崗時歷次定期或不定期的職業健康體檢報告與職業健康檢查情況記錄、結果及評價處理意見。

4. 職業放射性疾病診療、醫學隨訪觀察等資料;

5. 放射工作人員脫離放射工作崗位時離崗前的職業健康體檢報告;

6. 受到應急照射或事故照射的應急健康檢查資料。

(三)放射工作人員上崗資格證書以及相關資料

每個放射工作人員應有《放射工作人員證》與《輻射安全與防護培訓合格證書》兩本上崗資格證書。按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放射工作人員必須取得上述二證后方可上崗。

放射工作是特種工作,根據國家有關法規,凡從事放射診療的醫、技、護工作人員必須參加衛生輻射行政管理部門和參加環保輻射行政管理部門舉辦的放射衛生防護、輻射安全與防護等知識的培訓。參加衛生輻射行政管理部門培訓,并通過考試合格,取得《放射工作人員證》;參加環保輻射行政管理部門培訓,通過考試合格,取得《輻射安全與防護培訓合格證書》。通過上述培訓,使放射工作人員進一步了解輻射安全與放射衛生防護知識,了解射線設備對環境的影響,提高自我安全防護意識,注重放射安全防護,保護個人健康。這對放射工作人員個人來講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放射工作人員參加相關培訓關系到個人的職業健康,所以必須收集放射工作人員上崗資格證件以及相關培訓資料歸檔。再者,這類證書、資料可以證明放射工作人員上崗的合法性,是放射工作檢查必查的項目。

(四)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報告

篇4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放射工作單位及其放射工作人員,應當遵守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放射工作單位,是指開展下列活動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

(一)放射性同位素(非密封放射性物質和放射源)的生產、使用、運輸、貯存和廢棄處理;

(二)射線裝置的生產、使用和維修;

(三)核燃料循環中的鈾礦開采、鈾礦水冶、鈾的濃縮和轉化、燃料制造、反應堆運行、燃料后處理和核燃料循環中的研究活動;

(四)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和放射工作場所的輻射監測;

(五)衛生部規定的與電離輻射有關的其他活動。

本辦法所稱放射工作人員,是指在放射工作單位從事放射職業活動中受到電離輻射照射的人員。

第三條衛生部主管全國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的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的監督管理。

第四條放射工作單位應當采取有效措施,使本單位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的管理符合本辦法和有關標準及規范的要求。

第二章從業條件與培訓

第五條放射工作人員應當具備下列基本條件:

(一)年滿18周歲;

(二)經職業健康檢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員的職業健康要求;

(三)放射防護和有關法律知識培訓考核合格;

(四)遵守放射防護法規和規章制度,接受職業健康監護和個人劑量監測管理;

(五)持有《放射工作人員證》。

第六條放射工作人員上崗前,放射工作單位負責向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為其申請辦理《放射工作人員證》。

開展放射診療工作的醫療機構,向為其發放《放射診療許可證》的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放射工作人員證》。

開展本辦法第二條第二款第(三)項所列活動以及非醫用加速器運行、輻照加工、射線探傷和油田測井等活動的放射工作單位,向所在地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放射工作人員證》。

其他放射工作單位辦理《放射工作人員證》的規定,由所在地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確定。

《放射工作人員證》的格式由衛生部統一制定。

第七條放射工作人員上崗前應當接受放射防護和有關法律知識培訓,考核合格方可參加相應的工作。培訓時間不少于4天。

第八條放射工作單位應當定期組織本單位的放射工作人員接受放射防護和有關法律知識培訓。放射工作人員兩次培訓的時間間隔不超過2年,每次培訓時間不少于2天。

第九條放射工作單位應當建立并按照規定的期限妥善保存培訓檔案。培訓檔案應當包括每次培訓的課程名稱、培訓時間、考試或考核成績等資料。

第十條放射防護及有關法律知識培訓應當由符合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規定條件的單位承擔,培訓單位可會同放射工作單位共同制定培訓計劃,并按照培訓計劃和有關規范、標準實施和考核。

放射工作單位應當將每次培訓的情況及時記錄在《放射工作人員證》中。

第三章個人劑量監測管理

第十一條放射工作單位應當按照本辦法和國家有關標準、規范的要求,安排本單位的放射工作人員接受個人劑量監測,并遵守下列規定:

(一)外照射個人劑量監測周期一般為30天,最長不應超過90天;內照射個人劑量監測周期按照有關標準執行;

(二)建立并終生保存個人劑量監測檔案;

(三)允許放射工作人員查閱、復印本人的個人劑量監測檔案。

第十二條個人劑量監測檔案應當包括:

(一)常規監測的方法和結果等相關資料;

(二)應急或者事故中受到照射的劑量和調查報告等相關資料。

放射工作單位應當將個人劑量監測結果及時記錄在《放射工作人員證》中。

第十三條放射工作人員進入放射工作場所,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正確佩戴個人劑量計;

(二)操作結束離開非密封放射性物質工作場所時,按要求進行個人體表、衣物及防護用品的放射性表面污染監測,發現污染要及時處理,做好記錄并存檔;

(三)進入輻照裝置、工業探傷、放射治療等強輻射工作場所時,除佩戴常規個人劑量計外,還應當攜帶報警式劑量計。

第十四條個人劑量監測工作應當由具備資質的個人劑量監測技術服務機構承擔。個人劑量監測技術服務機構的資質審定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協助衛生部組織實施。

個人劑量監測技術服務機構的資質審定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管理辦法》和衛生部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五條個人劑量監測技術服務機構應當嚴格按照國家職業衛生標準、技術規范開展監測工作,參加質量控制和技術培訓。

個人劑量監測報告應當在每個監測周期結束后1個月內送達放射工作單位,同時報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

第十六條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按規定時間和格式,將本行政區域內的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數據逐級上報到衛生部。

第十七條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協助衛生部擬定個人劑量監測技術服務機構的資質審定程序和標準,組織實施全國個人劑量監測的質量控制和技術培訓,匯總分析全國個人劑量監測數據。

第四章職業健康管理

第十八條放射工作人員上崗前,應當進行上崗前的職業健康檢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員健康標準的,方可參加相應的放射工作。

放射工作單位不得安排未經職業健康檢查或者不符合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標準的人員從事放射工作。

第十九條放射工作單位應當組織上崗后的放射工作人員定期進行職業健康檢查,兩次檢查的時間間隔不應超過2年,必要時可增加臨時性檢查。

第二十條放射工作人員脫離放射工作崗位時,放射工作單位應當對其進行離崗前的職業健康檢查。

第二十一條對參加應急處理或者受到事故照射的放射工作人員,放射工作單位應當及時組織健康檢查或者醫療救治,按照國家有關標準進行醫學隨訪觀察。

第二十二條從事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檢查的醫療機構(以下簡稱職業健康檢查機構)應當經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

第二十三條職業健康檢查機構應當自體檢工作結束之日起1個月內,將職業健康檢查報告送達放射工作單位。

職業健康檢查機構出具的職業健康檢查報告應當客觀、真實,并對職業健康檢查報告負責。

第二十四條職業健康檢查機構發現有可能因放射性因素導致健康損害的,應當通知放射工作單位,并及時告知放射工作人員本人。

職業健康檢查機構發現疑似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病人應當通知放射工作人員及其所在放射工作單位,并按規定向放射工作單位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第二十五條放射工作單位應當在收到職業健康檢查報告的7日內,如實告知放射工作人員,并將檢查結論記錄在《放射工作人員證》中。

放射工作單位對職業健康檢查中發現不宜繼續從事放射工作的人員,應當及時調離放射工作崗位,并妥善安置;對需要復查和醫學隨訪觀察的放射工作人員,應當及時予以安排。

第二十六條放射工作單位不得安排懷孕的婦女參與應急處理和有可能造成職業性內照射的工作。哺乳期婦女在其哺乳期間應當避免接受職業性內照射。

第二十七條放射工作單位應當為放射工作人員建立并終生保存職業健康監護檔案。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職業史、既往病史和職業照射接觸史;

(二)歷次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及評價處理意見;

(三)職業性放射性疾病診療、醫學隨訪觀察等健康資料。

第二十八條放射工作人員有權查閱、復印本人的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放射工作單位應當如實、無償提供。

第二十九條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檢查、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的診斷、鑒定、醫療救治和醫學隨訪觀察的費用,由其所在單位承擔。

第三十條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的診斷鑒定工作按照《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辦法》和國家有關標準執行。

第三十一條放射工作人員的保健津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二條在國家統一規定的休假外,放射工作人員每年可以享受保健休假2~4周。享受寒、暑假的放射工作人員不再享受保健休假。從事放射工作滿20年的在崗放射工作人員,可以由所在單位利用休假時間安排健康療養。

第五章監督檢查

第三十三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定期對本行政區域內放射工作單位的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進行監督檢查。檢查內容包括:

(一)有關法規和標準執行情況;

(二)放射防護措施落實情況;

(三)人員培訓、職業健康檢查、個人劑量監測及其檔案管理情況;

(四)《放射工作人員證》持證及相關信息記錄情況;

(五)放射工作人員其他職業健康權益保障情況。

第三十四條衛生行政執法人員依法進行監督檢查時,應當出示證件。被檢查的單位應當予以配合,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不得拒絕、阻礙、隱瞞。

第三十五條衛生行政執法人員依法檢查時,應當保守被檢查單位的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第三十六條衛生行政部門接到對違反本辦法行為的舉報后應當及時核實、處理。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七條放射工作單位違反本辦法,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第六十三條處罰:

(一)未按照規定組織放射工作人員培訓的;

(二)未建立個人劑量監測檔案的;

(三)拒絕放射工作人員查閱、復印其個人劑量監測檔案和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的。

第三十八條放射工作單位違反本辦法,未按照規定組織職業健康檢查、未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或者未將檢查結果如實告知勞動者的,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第六十四條處罰。

第三十九條放射工作單位違反本辦法,未給從事放射工作的人員辦理《放射工作人員證》的,由衛生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并可處3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條放射工作單位違反本辦法,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第六十五條處罰:

(一)未按照規定進行個人劑量監測的;

(二)個人劑量監測或者職業健康檢查發現異常,未采取相應措施的。

第四十一條放射工作單位違反本辦法,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第六十八條處罰:

(一)安排未經職業健康檢查的勞動者從事放射工作的;

(二)安排未滿18周歲的人員從事放射工作的;

(三)安排懷孕的婦女參加應急處理或者有可能造成內照射工作的,或者安排哺乳期的婦女接受職業性內照射的;

(四)安排不符合職業健康標準要求的人員從事放射工作的。

第四十二條技術服務機構未取得資質擅自從事個人劑量監測技術服務的,或者醫療機構未經批準擅自從事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檢查的,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第七十二條處罰。

第四十三條開展個人劑量監測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和承擔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檢查的醫療機構違反本辦法,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第七十三條處罰:

(一)超出資質范圍從事個人劑量監測技術服務的,或者超出批準范圍從事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檢查的;

(二)未按《職業病防治法》和本辦法規定履行法定職責的;

篇5

在社區醫院中實施新型護理管理模式,針對社區醫院所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提高社區醫院護理管理水平。

1.1完善護理管理制度管理人員應該提出完善的護理管理制度,明確社區醫院中護理工作人員的職責,交接班制度以及護理文書書寫規范等。更好的完善社區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對護理工作人員進行護理工作的評定,建立監督管理制度,保證社區醫院護理質量。根據社區醫院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醫院實際的制度。建立的制度需要根據護理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工作量等,完善制度的草案,使制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1.2加強對護理工作人員的培訓,建立服務意識提高基層醫院護理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鼓勵和加強護理工作人員進行再學習和進修。定期對社區醫院的護理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的考核,使得護理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能夠得到提高。同時加強對護理工作人員的道德教育,使得其工作的責任心提高,建立良好的服務意識,從而提高社區醫院護理質量。通過對護理工作人員的再培訓,使得護理工作人員能夠有較強的責任心,規范護理操作,使患者以及社區居民能夠得到良好的社區醫療服務。

1.3加強溝通護理管理者要加強與社區護理工作人員的溝通,提高管理效率。在溝通過程中,了解護理工作人員實際工作難點,制定相關合理的管理制度。除幫助護理工作人員緩解工作壓力外,還可使相關的規范制度具有良好的實行性和可操作性。另外,加強護理管理者與護理基層工作人員的溝通,能夠使得護理工作人員感到管理層對護理工作的了解和人文關懷,這對于減少護理工作人員的流動性具有一定的幫助。

2結果

社區醫院在開展新型護理管理模式前后,將社區患者及居民對于社區醫療工作的滿意度、護理糾紛的發生率、醫院感染發生率以及通過問卷形式調查護理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掌握程度進行比較,結果見表1。由表1可見,采用新型管理模式后,社區居民對于社區醫院的治療護理滿意度顯著提高,兩者前后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其中,護理糾紛和醫院感染病例,在新型護理管理實施后明顯減少,兩者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另外護理工作人員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明顯提高,兩者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討論

篇6

一、監測目的

通過在哨點監測單位開展放射工作場所監測、人員個人劑量監測及人員健康狀況和放射性疾病發病情況調查,分析放射工作人員劑量分布與健康危害效應的關系,建立放射職業危害因素預警監測網絡,預防、控制和消除放射性職業病。

二、監測對象和內容

(一)監測對象

在全市選擇10家放射性職業病哨點監測單位,包括4所醫院、2家工業探傷機應用企業、2家小型密封源儀表應用企業和2家X線檢測儀應用企業。在10家哨點監測單位中選擇50名放射工作人員作為監測對象,分別為大學附屬醫院20人、市中醫院9人、區人民醫院5人、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人、化工受壓容器檢測站4人、市東方生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2人、木業有限公司2人、化學品有限公司3人、金東紙業()股份有限公司2人、句容臺泥水泥有限公司2人(具體見附件10)。

(二)監測內容

1.開展監測點放射工作場所和放射工作人員基本情況調查。了解和掌握放射工作場所和放射工作人員基本情況,工作場所情況包括射線類型、防護設施、自主管理情況等,工作人員情況包括工作崗位、接觸射線的年限、接觸射線類型及強度。

2.開展放射工作場所監測,通過監測發現各場所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環節,及時預警并參與處置職業危害事件,保障職業人群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并建立場所檔案。

3.開展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包括常規監測、任務監測和應急監測。分析劑量資料的行業分布、崗位分布情況,尤其關注介入放射學、核醫學診斷治療人員的劑量分布,建立個人劑量檔案。

4.開展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狀況監測,按照《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辦法》中規定的監測項目與規范,了解和掌握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狀況常規監測和醫學隨訪情況。包括就業前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和在崗監測、事故應急監測和離崗監測,并建立健康檔案。

5.開展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的監測,掌握年度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的申請例數、診斷例數。

在檢測基礎上形成個人劑量常規監測、健康狀況監測、放射性疾病監測等年度報告,并對有條件的項目實施網上直報。

三、放射工作場所監測方案

放射工作場所監測是放射性疾病哨點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通過哨點開展主動性放射工作場所監測,建立放射職業危害因素預警監測網絡,完善職業病危害監測預警體系,預防、控制和消除放射性職業病,保障勞動者健康。

(一)法規及標準

本方案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放射診療管理規定》、《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及相關檢測規范制訂。

(二)監測對象

根據《2014年度省放射性疾病哨點監測工作方案》要求,選取具有代表性的4所醫院、2家工業探傷應用企業、2家小型密封源儀表應用企業和2家X線檢測儀應用企業,共計10家單位作為哨點監測單位,詳見表1。(三)監測內容

1.基本情況調查

開展檢測機構檢測能力和哨點檢測單位基本情況調查,填寫檢測機構檢測能力基本情況調查表(附件1)和哨點檢測單位基本情況表(附件2)。

2.工作場所監測

開展項目單位放射工作場所監測,通過監測發現各場所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環節,及時預警并參與處置職業危害事件。

(1)醫院放射診斷工作場所

透視機(含DSA)、攝片機和CT監測項目及方法分別依據表2、表3、表4中規定執行。(2)工業探傷工作場所

工業探傷工作場所監測項目及方法依據表5內容執行。(3)小型密封源儀表應用工作場所

小型密封源儀表應用工作場所監測項目及方法依據表6內容執行。(4)X射線衍射儀或檢測儀

X射線衍射儀或檢測儀工作場所監測項目及方法依據表7規定執行。(四)質量控制

各地各單位要嚴格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及標準要求開展檢測工作,規范檢測程序和方法,保證檢測質量。檢測使用的設備相關參數要滿足相應檢測規范要求。設備經過國家計量檢定部門檢定,取得檢定證書并在檢定有效期內。每項指標有3個檢測數據,取平均值經檢定系數修正后報出檢測結果。檢測結果保持3位內(含3位)有效數字。

四、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外照射監測方案

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是職業健康監護的重要內容,是診斷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的必備條件之一,目的是通過開展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掌握放射工作人員實際受照劑量,并對受照劑量進行評價,為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危害效應評價提供依據,保障放射工作人員的健康。

(一)法規及標準

本方案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國務院449號令)、《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辦法》(衛生部令第55號)、《放射診療管理規定》(衛生部令第46號)、《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技術服務機構資質審定條件》(衛辦監督發〔2008〕32號)、《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管理工作的通知》(衛辦監督發〔2009〕43號)及《省放射診療許可證發放管理辦法》等制訂。

個人劑量外照射監測工作依據的主要標準及檢測檢驗規范主要包括:《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職業性外照射個人監測規范》(GBZ128-2002)、《外照射個人劑量系統性能檢驗規范》(GBZ207-2008)等。

(二)監測對象

在10家哨點監測單位中選擇50名放射工作人員作為監測對象,涉及的職業類別包括診斷放射學(28人)、介入放射學(7人)、工業探傷(6人)、工業其他應用(小型密封源5人、X射線檢測儀4人)。

(三)監測程序

1.監測方法

原則上針對單一成份已知能量的γ或X射線,或弱貫穿輻射(如β射線和低能X射線)不明顯的強、弱貫穿輻射混合輻射場,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只監測Hp(10)。

2.監測儀器

市疾控中心目前所使用的檢測儀為RDG-3A型熱釋光個人劑量儀,具有能覆蓋監測范圍的寬量程(0.01uSv~9999mSv)、足夠高的靈敏度、足夠低的探測下限、能量響應和角響應誤差不大于30%。

使用的探測器具有具有良好的組織等效性、穩定性和重復性。熱釋光劑量儀經計量部門檢定合格并在檢定周期內。熱釋光劑量儀每兩次檢定之間應至少做一次期間核查,利用檢定后保存的元件檢查儀器穩定性。

3.監測周期

每1~3個月為一個監測周期,監測周期不超過3個月。每個監測單位在各監測周期開始時應隨元件發放隨樣本底,監測周期結束后隨元件一起收回,用于測讀時扣除本底。

4.數據處理

原始記錄應詳細記載監測過程中的原始數據,包括單位信息、受理號、監測起止日期、儀器狀態、測量人及測量日期等。

對每個監測周期測量結果超過mSv時,對其受照情況進行調查,并將調查結果附在其相應的個人監測原始記錄中。

當劑量計丟失、損壞、異常數據剔除等其它因故得不到監測數據時,盡量確定其名義劑量。

當工作人員的外照射個人監測結果小于系統最低探測水平(MDL)時,記錄為1/2MDL。(MDL應至少每年核準一次)

5.數據上報

監測年度為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按照省疾控中心的要求,市疾控中心于10月20日之前,將放射工作單位放射工作人員情況表(附件3)、年度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外照射監測人數分布表(附件4)、年度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外照射年集體劑量分布表(附件5)及年度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外照射個人監測匯總表(附件6)報至省疾控中心和市衛生行政部門。

(五)質量控制

1.市疾控中心相關人員應具備省衛生廳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檢測資質。

2.各地各單位要嚴格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及標準的要求開展個人劑量檢測工作,規范檢測程序和方法,保證檢測質量。

3.參加中國疾控中心組織的個人劑量比對,開展監督檢查和定期復核。

五、放射工作人員健康危害監測方案

開展全市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狀況、放射性疾病申請診斷情況監測,目的是了解放射工作人員的健康狀況資料和職業性放射性疾病診斷情況,包括不同工種、不同工作崗位、不同級別工作場所分析,并結合個人劑量常規監測,分析放射工作人員行業分布、劑量分布與健康危害效應的關系,探求降低輻射危害效應的方法,建立輻射健康效應監測預警網絡,為放射工作人員健康安全保障提供依據。

(一)監測對象

在10家哨點監測單位中選擇50名放射工作人員作為監測對象,涉及的職業類別包括診斷放射學(28人)、介入放射學(7人)、工業探傷(6人)、工業其他應用(小型密封源5人、X射線檢測儀4人)。

(二)監測內容

哨點監測包括轄區內放射工作人員健康檢查機構能力建設調查、轄區內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狀況監測、放射性疾病申請診斷情況等。

1.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監護機構能力建設調查

市疾控中心負責統計全市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監護機構能力建設基本情況,包括人員、儀器設備、工作場所等,并填寫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監護機構能力登記表(附件7)。

2.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狀況監測

市疾控中心負責統計全市職業健康監護機構完成的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狀況常規監測情況,包括就業前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和在崗監測、事故應急監測和離崗監測人數,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證明發放數,并填寫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監護機構能力登記表(附件7)。

分析監測人群中樣本分布情況,人員健康狀況監測內容參考《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辦法》規定的監測項目與規范,主要包括眼晶體、指甲皮膚、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染色體等指標,并結合人員工作崗位、接觸的射線類型與強度和個人劑量監測等其他資料,評定射線對健康效應的影響程度,同時填寫哨點監測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體檢匯總表(附件8)。

3.職業性放射病監測

(1)統計全市所有放射工作人員中,年度職業性放射病的申請例數、診斷例數。

(2)放射病報告由診斷機構填寫職業性放射病報告卡(附件9)報送省疾控中心。急性放射病在診斷后六小時內報告,慢性放射病在診斷后10天內報告。

(三)監測方法

1.現場調查。采用現場調查的形式統計全市職業健康監護機構能力建設基本情況和年度內完成的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狀況常規監測情況。

2.職業健康檢查。根據國家有關職業衛生標準對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進行檢查。

3.監測數據錄入。對哨點監測單位的放射工作人員開展監測工作,填寫相關監測報表,并將監測數據匯總后遞交至省疾控中心,經復核合格后統一錄入數據庫。

4.資料匯總與上報。監測年度為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市疾控中心負責于2014年10月31日前,將年度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監護機構能力建設登記表、哨點監測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體檢匯總表、年度放射性疾病監測報表匯總后報至省疾控中心,同時上報相關文字資料,包括哨點監測工作方案、各類調查表、職業健康檢查資格證明材料、工作總結等。

六、進度安排

1.1~10月,開展各哨點監測單位基本情況調查及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資料與健康監護資料收集;

2.10月中下旬,完成現場監測工作;

3.10月底,完成資料匯總并上報。

七、相關事項

1.市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全市放射性疾病哨點監測工作的組織協調、督導和評估。

2.市疾控中心負責全市放射性疾病哨點監測工作的質量控制及各監測點的技術支持和指導;承擔相應的放射性疾病監測任務及監測數據的收集、匯總和統計分析,并定期向省疾控中心報告監測數據,建立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實驗室。

篇7

【關鍵詞】放射診療;監管水平;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R34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12-0113-02

1 引言

隨著醫療機構擁有的放射診斷和治療設備逐年增加,接受放射診治的人數快速增長,因管理不善、違章操作、設備故障等原因導致的放射事件和醫療事故時有發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電離輻射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它的應用極大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利益和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同時,由于電離輻射對于人體的損傷作用,也給我們帶來直接的或者潛在的危害。做好放射診療的防護工作和對從事放射診療的醫療機構進行監管是放射性安全的重要保證。

2 放射診療監管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2.1 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受照劑量。電離輻射屬于高度危害的致職業病因素。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受照劑量的限值,是保證放射工作人員安全的最重要的電離輻射基本標準之一。我國放射工作人員受照劑量的限值為連續5年平均受照劑量小于20mSv/a。

臨床醫學屬開放型放射性工作場所,在工作中要對放射性藥物進行淋洗、分裝、給藥與注射等操作,淋洗、分裝、核素治療時近距離操作防護困難是造成工作場所污染致使臨床核醫學工作人員外照射劑量居高不下的主因。同時醫學病人注射或口服放射性藥物后就成為流動性的放射源,注射、治療后的患者管理不善,醫生過多接觸用藥后患者,患者對醫生產生交叉照射;工作人員自身不注意防護或違規操作,造成場所、工作臺面及手、工作服等污染。

2.2 放射治療監測情況。放射治療裝置是屬于嚴重職業病危害項目,而嚴重職業病危害的建設項目,需提交建設項目職業病防護設施設計專篇,且防護設施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即做到“三同時”)。因此放射治療機房不管從防護性能還是防護設施配置方面,基本上都能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國家標準的要求。

關于放射治療設備的應用質量檢測方面,由于放射治療屬省級監管的項目,因此只能由省級放射防護部門來檢測,然而由于缺乏部分放射治療設備應用質量檢測儀器,如掃描劑量儀和光野重合性檢測板等等,現已無法開展放射治療設備應用質量項目檢測。

2.3 放射防護管理。部分醫院仍未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制定防護管理制度、設置管理機構,建立健全應急預案、檔案管理等相關管理制度,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醫院對放射診療的管理認識不夠,對其制度建設的重要性不夠重視,或者一些制度也是形如虛設,如檔案管理的落實情況,一些醫院對檔案管理松泄,造成在需要做職業病診斷或鑒定時卻無法提供相關的資料,由于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狀況出現問題而與醫療機構產生糾紛及責任追究中,個人劑量檔案和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是重要依據。

因此,對個人劑量監測檔案和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的保存期限,由原來的脫離放射工作后繼續保存20年修改為終生保存。

3 改善放射診療監管水平的策略

3.1 提高放射衛生監測的技術服務水平。放射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的主要職責是為放射診療醫療機構進行放射衛生檢測與評價,為其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提供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預評價和控制效果評價。輻射防護監測的目的,主要是控制與評價輻射危害,為輻射防護管理提供依據,也可為醫學診斷提供參考資料。

對于輻射防護日常性監測的含義:一是測量,主要是指對各個開展放射診療醫療機構的工作場所和工作人員的可能受照劑量進行監測;二是評價,主要是指根據測量的結果,與國家放射衛生有關法律、法規、規章與國家標準的相應數值進行比較,對其是否符合有關要求,是否對放射工作人員及公眾的健康產生影響。

而建設項目預評價是在建設項目可行性論證階段,對輻射源利用可能對工作人員健康造成影響進行的評價,控制效果評價則是在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前,為驗證放射防護設施或措施是否符合法律、法規、標準和預評價報告要求而進行的評價。

3.2 加強落實職業健康監護。放射工作人員的職業健康管理是輻射防護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做好放射工作人員的職業健康管理工作對于安全、可接受地利用放射診療技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實施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管理是全面評價放射工作人員的健康與安全的重要措施。

醫學監護的基本目的是評價工作人員對其預期任務的適任和繼續適任的程度。醫療機構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和標準,對放射診療工作人員進行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健康檢查。在普通健康體檢與職業體檢沖突時,優先滿足健康體檢的要求,兼顧健康體檢。體檢項目必須按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檢查項目進行體檢,發現放射工作禁忌癥和不適應癥者應從嚴掌握,并提出其對放射工作的適應性處理意見。

3.3 加強放射診療防護知識培訓與宣傳。一個單位的放射防護工作做的好與壞,重視不重視,與該單位領導和輻射管理人員對放射防護的認識水平有很大的關系,只有領導認識到對放射工作人員、受檢者或患者防護的必要性,才能夠安排一定的物力、人力、財力去做好相關的防護工作,購買防護用品,改善放射防護設施,安排放射工作人員培訓或進修學習。

因此,要加強放射診療單位領導與輻射管理人員的放射防護知識培訓和教育,讓他們也能夠了解一些放射防護知識并認識放射防護的必要性,懂得一些輻射防護的技術與方法;更重要的是對他們進行有關放射衛生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的宣貫,讓他們知法、守法,通過培訓,使他們了解嚴格依法辦事不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安全開展放射診療工作的有力保障。

4 總結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全社會對健康意識日益加強,公眾對輻射的認知、患者對輻射危害的了解也逐步提高。電離輻射醫療應用中的放射事故因此,為了促進放射診療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必須加強對醫療機構的放射診療及其放射防護的監督管理,從而保障從事放射工作的人員和公眾的健康與安全。

參考文獻

[1] 蘇瑞.新形勢下放射衛生監督管理工作的探討[J].現代預防醫學,2008

篇8

第一條為保障放射工作人員的健康與安全,全面評價放射工作人員勝任本職工作的健康狀況,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于所有放射工作單位和放射工作人員。

第三條本規定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負責組織實施。

第二章常規醫學監督

第四條放射工作人員就業前必須進行體格檢查,體檢合格者方可從事放射工作。

第五條放射工作人員就業后必須進行定期體格檢查。對在甲種和乙種工作條件下工作的放射工作人員每年體檢1次;對在丙種工作條件下工作的放射工作人員每2-3年體檢1次;必要時可增加體檢次數。

就業前、后體檢結果由體檢單位詳細如實地記錄在個人健康檔案中。

第六條放射工作單位對每位放射工作人員必須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和個人劑量檔案。

第七條就業前、后人員的體檢由放射工作單位組織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指定的醫療、衛生防護單位進行。

第三章放射工作人員的健康要求

第八條放射工作人員必須具有在正常、異常和緊急情況下能正確、安全地履行其職責的健康條件。

第九條對從事核反應堆(包括各種核動力堆)工作的人員,除一般的健康要求外,必須具有正常的視覺、聽覺及良好的精神狀態,并對穿戴防護用具無過敏現象。

第十條具有下列情況之一者,不宜從事放射工作,已參加放射工作者可根據情況給予減少接觸、短期脫離、療養或調離等。

1.血紅蛋白低于120g/L或高于160g/L(男),血紅蛋白低于110g/L或高于150g/L(女);

2.紅細胞數低于4×1012/L或高于⒌5×1012/L(男),紅細胞數低于⒊5×1012/L或高于5×1012/L(女);

高原地區可參照當地正常值范圍處理。

3.準備參加放射工作的人員,白細胞總數低于⒋5×109/L或高于10×109/L者,已參加放射工作的人員白細胞總數持續(指六個月,下同)低于4×109/L或高于1.1×1010/L者。

4。準備參加放射工作的人員,血小板低于110×109/L;已參加放射工作的人員血小板持續低于100×109/L。

5.患有心血管、肝、腎、呼吸系統疾患、內分泌疾患、血液病、皮膚疾患和嚴重的晶體混濁或高度近視者。

6.嚴重神經、精神異常,如癲癇、癔病等。

7.其它器質性或功能性疾患,衛生部門可根據病情或接觸放射性的具體情況(包括放射工作種類,水平等)、本人工作能力、專業技術需要等綜合衡量確定。

第四章健康管理機構及其職責

第十一條衛生部在國家衛生標準分委員會的基礎上,設立國家級放射疾病診斷組,其職責是:

1.對全國健康檢查和放射疾病診斷進行技術指導扣監督檢查:

2.受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核工業部放射疾病診斷組或負責診斷放射疾病的醫療機構提出的疑難病問和問題;

3.參加重大放射個故的醫學處理工作。

衛生部工業衛生實驗所為囚家放射疾病診斷組的辦事機構,負責其日常工作。

第十二條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成立放射疾病診斷組或指定放射衛生防護機構和醫院負責放射工作人員的職業性健康體檢、放射疾病診斷及管理工作,其職責是:

1.負責本地區放射工作人員的職業性健康體檢;

2.負責本地區放射工作人員的職業性放射疾病診斷及治療;

3.參加放射事故的調查和衛生醫學處理:

4.負責疑難病例的轉診。

第十三條核工業部可以成立放射疾病診斷組或指定專職醫院,在報經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批準后,負責本部門在該地區的直屬企事業放射工作人員的健康體撿和放射損傷的醫學處理,并接受地方放射疾病診斷組的指導。

第十四條參加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管理和體檢的各科醫師必須具有放射醫學知識,掌握國家頒發的職業性放射疾病診斷標準和有關規定,井有正確、及時處理放射事故受照射人員的能力。

第十五條職業性放射疾病的診斷,必須實行以當地為主和以指定的放射衛生防護及醫療部門或診斷組集體診斷為準的原則,并發給職業性放射疾病診斷書(附件2)1式3份,其中:份存診斷單位,1份存放射工作單位,1份交木人。

第十六條放射疾病的診斷必須在具有個人健康檔案和個人劑量檔案的前提下,根據國家標準: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

(GB8280一87)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

(GB8281-87)

《放射性皮膚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8282-87)

《放射性白內障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8283-87)

《內照射放射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8284-87)作出診斷和處理。

第五章事故受照人員的醫學管理

第十七條對放射事故的處理和報告,嚴格按照衛生部、公安部、國家核安全局1986年的《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線事故管理規定》辦理。

第十八條指定的醫療、衛生防護單位對放射事故受照人員應迅速進行劑量測定,視受照射的不同劑量及損傷情況,做出醫學處理或送上級放射醫學單位診治。

第十九條放射事故受照人員的劑量,臨床表現和健康狀況應詳細記錄在本人的健康檔案和劑量檔案中。

第六章特殊受照人員的健康管理

第二十條放射工作單位要關心從事過放射工作的(包括應急照射)現已離退休或因健康原因調離放射工作崗位人員的身體健康。對于從事放射工作累計工齡超過15年以上,內照射年攝入量限值≥2ALI;鈾礦工氡子體累積照射量≥100WLM者和一次或幾天內照射劑量當量≥0.1Sν,全身累積照射劑量當量≥1Sv者,要做定期的醫學隨訪觀察,原則上每2-3年一次。

第二十一條從事放射工作的哺乳期婦女、妊娠初期三個月孕婦應盡量避免接受照射,在妊娠或哺乳期間不得參與造成內照射的工作,并不得接受事先計劃的特殊照射。

第二十二條未滿18周歲者,不得從事放射工作

第七章放射工作人員的保健

第二十三條放射工作人員的保健待遇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四條放射工作人員的保健休假,應根據照射劑量的大小與工齡長短,每年除其他休假外,可享受保健休假2-4周。從事放射工作25年以上的在職者,每年由所在單位安排利用休假時間享受2-4周的療養待遇。

第二十五條放射工作人員健康體檢、休假、住院檢查或患病治療期間照常享受保健津貼,醫療費用分別由公費醫療、勞保醫療或所在單位支付,在生活方面所在單位應給予適當照顧。

第二十六條長期從事放射工作的人員,因患病不能勝任現職工作的經第十二條規定的組織或機構診斷確認后,可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提前退休。

第二十七條放射工作人員因職業放射損傷致殘者,其退休后工資和醫療衛生津貼照發。因患放射疾病治療無效死亡者,按因公犧牲處理。

第八章附則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区精品自拍 |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综合 | 欧美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一区91 |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精品 | 亚洲911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