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詞與致辭的區別8篇

時間:2023-06-06 09:00:0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致詞與致辭的區別,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致詞與致辭的區別

篇1

關鍵詞:修辭學;語法學;區別

一、從修辭學和語法學的定義出發

公元前5世紀,修辭學誕生于古希臘,通常稱之為古典修辭學,主要研究對象是演說和論辯技巧。當時,修辭學還沒有上升到一門科學,只是一門藝術。比如,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有時就被翻譯成“修辭術”。中世紀,修辭學曾成為歐洲學校教育的三大學科之一。當代,修辭學有時依然被當做一門關于如何有效使用語言的藝術來看待。19世紀末,隨著美國新修辭學的興起,修辭學的地位不斷攀升,并進入科學殿堂,修辭學被定義為“研究人與人如何運用符號交際的一門學科?!?/p>

我國古代沒有現代意義上的修辭學,但與修辭相關的論述豐富,多見于文論、詩論,主要以雕詞琢句為主。20世紀初,我國的現代修辭學開始形成,并逐漸建立相對完整的學科形態,到20世紀末期日臻成熟。人們從多種角度對修辭學進行了界定,“現代修辭學是以現代語言學為理論基礎,從語言和言語區分的角度研究語言修辭手法、修辭方法和整個言語修辭規律的現代語言學分科?!薄八^修辭學,就是研究在交際活動中如何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規律規則的科學?!薄靶揶o活動和修辭手段及其成果(修辭成例)統稱為修辭現象;從各種修辭現象中總結出來的普遍規律便是修辭規律;研究修辭規律的科學就叫修辭學?!?/p>

通過前人的研究,我們可以知道修辭學的主要研究對象、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務,具體表述為,修辭學以人類的修辭交際行為及其規律為研究對象,修辭學研究的對象是在人與人的交際過程中產生的,這種交際可以是人們通過文字進行的書面交流、直接面對面的口頭交流、或者是通過傳播工具進行的間接交流等,因此修辭學研究的范圍很廣。

修辭學的主要研究目的和任務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探討修辭行為的機制,揭示修辭交際所關涉的各種語境因素及其修辭行為之間的關系;2、總結、歸納各種修辭手段和修辭方法,闡釋其結構和功能;3、揭示修辭規律,綜括人類的言語交際秩序。

語法學主要研究對象明確,就是語法。語法是語言的結構規律,是語言中詞的構成變化規則和組詞成句規則的總和,即詞、短語、句子等語言單位的結構規律。我們理解一個句子,不但要懂得該句子每一個詞所表示的詞匯意義和語義關系,還要了解語言單位之間的結構關系、組合層次、分布位置以及詞類的功能,也就是語法意義。語法意義反映詞、短語、句子的功能和性質特征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語法以語言結構為概括對象。語法具有概括性、層次性、穩定性和民族性。學習和研究語法的意義在于把我們對語法的自覺感性階段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高度。只有懂得語法,才能自覺運用它,才能提高了解語句結構、探求詞語意義的敏感度,自覺地注意語法規范,從而提高鑒別正誤和駕馭語言的能力。此外,掌握了語法知識,還可以有效提高語言教學的效果,提高民族文化素質,使我們的語言更加健康、規范、富于表現力。

修辭學與語法學的最大不同在于,修辭學研究的范圍比語法學研究的范圍要大,修辭學研究的是人們交際過程中的所有言語,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交際言語的影響因素非常多,包括交際主客體的主客觀條件、交際語境、社會背景、民族背景等,它們都會在無形中影響人們使用修辭的特點和效果。修辭學研究的對象是個人的、具體的、臨時的和變動的。因此修辭學是一門動態性較強的學科。而語法學的研究對象具有概括性、層次性、穩定性和民族性,語法是從詞和句的個別和具體的東西中抽象出來的,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與修辭相比較,語法的另一特性就是穩固性,它的變動極小。因此語法學研究成果較集中,出現的理論變動較小。

從定義來說修辭學和語法學最本質的區別在于前者研究言語而后者研究語言,前者研究范圍廣。

二、從修辭學和語法學的學科屬性來講

關于修辭學是藝術、技巧還是科學的爭論,始于古典修辭學時期。當時修辭學被大多數人認為是一門藝術。亞里士多德認為:“修辭術是論辯術的對應物,因為二者都論證那種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人都能認識的事理,而且都不屬于任何一種科學?!钡F在我們知道,亞里士多德指的不是修辭學,而是修辭或修辭技巧。

在我國,這種爭論主要始于現代,我國古代沒有形成完整的修辭學學科形態。我國現代修辭學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學科形態后,出現了兩種觀點。一種認為,修辭學是一種技術。如,1905年湯振常的《修詞學教科書》指出:“修辭學者,乃研究辭之所以成美之學也。”張弓的《中國修辭學》也持類似觀點:修辭學是“美化文辭的一種技術”,而不是一門科學,這種觀點在20世紀后期依然存在。

自索緒爾的結構語言學產生以來,語言學就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包括很多分支學科,從不同角度可分為理論語言學、應用語言學,歷時語言學、共時語言學,宏觀語言學、微觀語言學等。語法學產生較早,它作為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具備較為完善的理論成果、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學科屬性也很明確,即語言學。

學科之間的屬性關系隨著科學的發展不斷變化,修辭學也是一樣。古希臘時期,修辭學被納入政治學框架。直到當代,西方還往往將修辭學和倫理學、哲學聯系在一起。在我國,修辭學從誕生以來,一直接受現代語言學理論的滋養,打上了深深的語言學烙印。陳望道《修辭學發凡》出版以后,修辭學常被劃歸為語言學,1962年學界明確提出“研究使用語言的規律和特點”的新科學叫做修辭學,1989年,進一步明確,“修辭問題是語言問題,是語言的運用問題,因此,修辭學只能是語言學科?!笔聦嵣?,修辭學往往被以研究“語言本體”為己任的“語言學”所排斥。這是因為,一方面,修辭很大程度上并不受純粹的語言法則的制約,多違背上述語言規范,創造性地使用語言;另一方面,作為一種言語交際行為,修辭所關涉的因素除了語言之外,還有社會、心理因素,因此語言本體研究的方法不適合修辭學。

在此問題上,王力先生也曾有過這類錯誤觀點:“修辭學屬于藝術的部門,語法學屬于科學的部門。”隨著現代修辭學研究的深入,修辭已遠遠不是美辭所能概括的了,它以涉及所有的人類言語交際行為。修辭學有明確的研究對象――人類言語交際及其規律,它是一門科學的觀點被普遍接受,而且修辭學研究的成果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確切的說,修辭一定程度上具有藝術性,但修辭并非藝術。修辭學是一門研究修辭交際行為及其規律的科學。

由此我們可知修辭學和語法學都屬于科學部門,兩者分工不同,功能有著本質區別,修辭學的實際運用一般都不遵守語法學規則,通常是對其進行違反和創新,但是修辭學也是以語法學的研究作為基礎和參考的。相較于語法學而言,修辭學涉及廣,是一門交叉學科,屬于大語言學范疇,而語法學研究較為純粹,屬于狹義語言學范疇。修辭學的發展方向是當今社會科學發展的大趨勢:多學科融合貫通,多種研究方法齊頭并進,中西方理論取長補短,實現學術研究的雙贏。(云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云南;昆明;650500)

參考文獻:

[1] 駱小所.現代修辭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

[2] 駱小所.現代語言學理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3] 張煉強.修辭藝術探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4] 陳汝東.當代漢語修辭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篇2

一、三種定則研究的問題及基本操作方法

1.安培定則(右手螺旋定則)

在奧斯特的電流磁效應發現后不久,安培進行了大量實驗,總結出了判斷電流周圍磁場方向的安培定則(右手螺旋定則),分為兩類:

① 通電直導線周圍磁場(如圖1):右手握住通電直導線,讓大拇指指向電流的方向,那么四指的指向就是磁場的環繞方向.

圖1 直線電流安培定則 圖2 螺線管安培定則

② 通電螺線管周圍磁場(如圖2):右手握住通電螺線管,使四指彎曲與電流方向一致,那么大拇指的指向即為通電螺線管內部的磁場方向.

兩類情況的判斷方法一樣,都是右手螺旋,四指方向和大拇指方向指的是電流和磁場的方向,只是兩種情況四指方向和大拇指方向換位了.

2.右手定則

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后,楞次總結出了判斷感應電流(感應電動勢)方向的楞次定律,但如果感應電流(感應電動勢)是由導體切割磁場引起的,那么也可用約翰?弗萊明發明的更為簡化的右手定則(發電機定則)來判斷(如圖3):右手平展,讓大拇指與其余四指垂直,并與手掌在一個平面內.讓磁感線垂直穿過掌心,大拇指方向為導體運動方向,則四指方向為導體中感應電流(感應電動勢)的方向.

應用右手定則時應注意:

① 大拇指方向實為導體相對于磁場的運動方向;

② 導體相對于磁場的運動方向應與磁感應強度方向垂直,不垂直則需分解.

圖3 右手定則 圖4 左手定則

3.左手定則

安培發現磁場對電流元有力的性質,我們把這個力稱之為安培力,安培力方向可由左手定則(電動機定則)來判斷(如圖4):左手平展,讓大拇指與其余四指垂直,并與手掌在一個平面內.讓磁感線垂直穿過掌心,四指方向為導體中電流方向,則大拇指方向為導體受力方向.

應用左手定則時應注意:

① 當電流是由運動電荷形成時,此力為洛侖茲力(安培力的微觀形式),四指方向為正電荷相對于磁場運動方向或負電荷相對于磁場運動反方向;

② 電流方向應與磁感應強度方向垂直,不垂直則需分解.

以上三種定則涉及磁場,電流,力等多方面的物理知識,為了應用時得心應手,我們需對現象產生的原因及結果了然于心.安培定則(右手螺旋定則)電流是“因”,磁場是“果”;

右手定則動力作用(切割)是“因”,電流是“果”;左手定則電流是“因”, 動力作用(安培力)是“果”.

二、三種定則所研究的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1.安培定則(右手螺旋定則)與右手定則

安培定則為“電生磁”現象中的規律,而“電生磁”開啟了電與磁之間的聯系;右手定則實為電磁感應現象中導體切割磁場的這樣一種特例,即“磁生電”現象中的規律, 而“磁生電”進一步揭示了電與磁的內在聯系;天才的麥克斯韋在前人大量的研究基礎上,最終建立起完整的電磁學理論并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可以說,安培定則與右手定則是研究電磁聯系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兩種實用性規律.

圖5

例1 如圖5所示,水平面上有一平行金屬導軌,與大線圈M相接,M內包圍著一閉合線圈N,磁感線豎直向下,導軌上放一根導體棒AB,欲使線圈N產生逆時針方向的感應電流,則導體棒AB的運動可能是( )

(A) 勻速向右運動 (B) 加速向右運動

(C) 勻速向左運動 (D) 加速向左運動

解析:AB棒切割磁場,ABM中產生感應電流,對于(A)、(C)選項,M中感應電流恒定,線圈M、N內磁場恒定,N中不會有感應電流,(A)、(C)錯誤;對于B選項,由右手定則,AB中電流由B到A,M中電流為逆時針方向,由于加速, M中感應電流增大,由安培定則,M、N內部磁場豎直向上且增大,再由楞次定律,N中感應電流為順時針,(B)選項錯誤,同理,(D)選項正確.

點評:安培定則(右手螺旋定則)與右手定則分別在“電生磁”和“磁生電”現象中廣泛運用,因此,在選擇規律時先要搞清楚誰是因誰是果,方能靈活運用.

2.安培定則(右手螺旋定則)與左手定則

安培定則判斷電流周圍產生的磁場方向;而左手定則判斷電流處在磁場中所受的安培力,故這兩者揭示了電流與磁場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如“同向電流相互吸引,異向電流相互排斥”便很好解釋了.

圖6

例2 如圖6所示,A、B導線中存在相同的豎直向上的電流,試簡要分析A、B之間的作用力方向.

解析:先分析B的受力:由安培定則,A右側磁場垂直于紙面向里,如圖7,再由左手定則,受力如圖8所示;同理A的受力:B左側磁場垂直于紙面向外,如圖9,再由左手定則,受力如圖10所示.

圖7 圖8 圖9 圖10

點評:安培定則說明電流周圍存在磁場,而左手定則說明電流在磁場中又受到力的作用,故在應用規律時,要弄清研究的問題,到底是分析電流的磁場分布還是電流的受力,有的放矢的應用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3.右手定則與左手定則

右手定則判斷導體切割磁場所產生的感應電流方向;而左手定則判斷通電導體所受安培力的方向.如果安培力就是產生

感應電流的導體(切割磁場的那部分導體)受到的,那么這就體現出楞次定律當中阻礙的含義:產生感應電流的導體所受的安培力阻礙導體的運動.

圖11

例3 如圖11所示,水平面上有兩根相互平行金屬導軌MN和PQ,M和 P之間接一定值電阻R,導體棒ab與MN垂直,與導軌和R構成閉合回路,整個裝置處于豎直向下的勻強磁場中,試問ab棒中感應電流方向如何?ab棒所受安培力方向如何?

解法1:由右手定則,ab中感應電流方向由b到a,再由左手定則,ab棒所受安培力水平向左,此方法為正常邏輯過程分析,因為先發生了電磁感應現象,產生了感應電流,而后產生感應電流的導體處在磁場中受到了安培力;

方法2:由于產生感應電流的導體所受的安培力阻礙導體的運動,那么ab棒所受的安培力即水平向左,再由左手定則,ab中感應電流方向由b到a.

篇3

關鍵詞:小學英語 中年級與高年級 單詞教學 區別

作為表達語義的基本單位——單詞,在英語語言及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地位毋庸贅述,而對于小學英語中單詞教學的探索與研究更是從未停止過??v觀小學英語單詞教學的研究,多是將小學視為一個整體學段的。而熟悉小學的人都知道,孩子從一入學到畢業,歷經六年的時間,他們的生活經驗、心智發展、認知能力等方面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因此,筆者認為將小學單詞教學進行分段研究將會對教與學的效果產生更大的影響。本文試從這個角度出發,以自己的感悟與做法為例,探尋中年級(三、四年級)與高年級(五、六年級)英語單詞教學之間的區別。

一、單詞呈現時,中年級應側重直觀具體的一一對應,高年級則應逐步轉向抽象聯想的多方聯系。

總起來講,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由具體向抽象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學生在三、四年級時,其認知還帶有很大的具體性和形象性;而到了五年級則逐步從直觀的、感性的水平向客觀的、理性的水平發展。思維發展則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也表現為發展過程中的“飛躍”或“質變”。發生“質變”的轉折關鍵年齡是小學3-5年級之間。結合到小學英語的實際(因為我們學校是從三年級開始設英語課),我們把發生“質變”的關鍵年級定位為五年級。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思維特點。如在進行PEP 小學英語(本文中的選文均選自此套教材)三年級下冊《Do You Like Pears?》Part A “Let’s Learn”的單詞教學時我是這樣呈現的:

T: I like orange.(手里拿著一個橘子)What do you like?

S: Apple. I like apple.(學生輕松地回答。)

T: Look?。ㄕn件呈現一只表情可愛的猴子。)It’s a monkey. Monkey, Do you like…? Can you ask…?

S1: Do you like apple?(課件中的猴子搖搖頭:No! 教師適時舉起手中的Orange。)

S2: Do you like orange? (課件中的猴子搖搖頭:No! 教師點擊課件,出現桃子后,猴子手舞足蹈地說道:Peach, peach,I like peach。)

T: Oh, peach. Do you like peach?

S1: Yes.

S2: No.

T: Is this a peach? (手拿一張卡片)

S: No.

T: It’s a pear.(教師先不讀出,將單詞ear寫在黑板上,然后再用紅色筆寫出p,引導學生關注舊詞變新詞。最后讀音,關注語音的變化。)

生齊讀數次。

T: What’s this?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西瓜的簡筆畫。邊畫邊問:A pear?An orange? A peach?An apple? )

Oh, watermelon. It tastes good. …

從上述的教學環節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呈現水果類四個單詞時,我分別采取了實物、與小動物對話、卡片、簡筆畫四種方式。這四種方式動靜交叉,把聽覺、視覺等各種感官調動起來,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加記憶,使學生對單詞的記憶更加牢固、準確,且興趣盎然!

而對于高年級學生而言,這樣的單詞教學就稍顯單薄,信息量偏低。因此在進行五年級下冊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 》Part A“Let’s learn”中的spring/summer/fall /winter 的單詞教學時,我是這樣呈現單詞的:首先讓學生觀看風光短片:“I live in Qian’an. We have four seasons in a year. They are spring, summer, fall and winter. In spring, it’s windy and warm. I often fly kites at the People Square. In summer, It’s sunny and hot. I swim in the Huangtai Lake. In fall, it’s windy and cool. I climb the Huangtai Hill on Sundays. In winter, it’s windy and cold. I like snow. I can make a snowman.” 在畫面與聲音的同時刺激下,學生既欣賞了美景,又在畫外音的描述中初步感知四季單詞的基本含義。接下來我利用幻燈片中的圖片進行單詞的教學:讓學生描述圖片——引導學生試讀單詞——嘗試說出與單詞相關的一句話。這樣的設計,不僅鍛煉了學生整體感知語言的能力,發散了思維,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把新接觸的單詞與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系,使語言如滾雪球般越積越多,使詞有所用,從而在語言本身的層面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單詞操練時,中年級以趣味重復的機械操練為主,高年級則應以發展思維、表達自我的意義操練為主。

學生升入五年級之后,他們在記憶能力方面無論是在量和質上都得到了顯著的發展,他們能記住的材料數量增加了,學生能夠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識記過程,檢查記憶效果,意義識記所占比例越來越大,機械識記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小。因此,高年級的單詞操練,就不能像三四年級那樣僅僅使用TPR活動、開火車、藏藏找找之類的活動,而是要盡量設計具有挑戰性的能激活思維的活動。如同樣以My Favourite Season的單詞教學為例,在進行操練時,我設計了以下活動:

活動一:Watch and tell:“Which season is it?”

活動二: Think and say:“What can you see in _______?”

活動三: Discuss and talk: Spring/summer/fall/winter.

篇4

2017年6月10日至11日,為實現對陶瓷藝術的多角度考察,探討陶瓷與文化、文學和各種藝術的互為關系,同時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的方針政策,景德鎮陶瓷大學與中國文化傳媒集團聯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美術學科評議組、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設計學科評議組、教育部高等學校美術學教育指導委員會、教育部高等學校設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以及全國藝術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在景德鎮陶瓷大學湘湖校區共同舉辦了陶瓷的人文世界——首屆“陶瓷與文化”論壇。來自于清華大學、北京語言大學、臺灣交通大學、香港嶺南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溫州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以及景德鎮陶瓷大學的專家學者們運用多元化的人文研究手段對陶瓷藝術展開了兼具學理與趣味性的探討。

具有數千年歷史的中國陶瓷自產生之初便被賦予了“工藝美術”屬性,在傳統的研究習慣中,人們通常會從工藝技巧或視覺審美的角度對這一古老的藝術品類進行剖析與探討,然而,在近年有關于陶瓷藝術的研究中,卻逐漸展露出一個新的研究趨勢,即從人文學科的理論視角來分析其中的深刻內蘊與文化精髓。這一研究視角的引入對于陶瓷藝術的理論發展而言無疑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研究的切入點更為豐富。由于人文學科的主干為文史哲,因此,研究者可以跳脫出傳統的藝術理論研究框架,以文字語義、墓葬資料、人性本質等內容為切入點展開研究。其次,研究的方法更加多元。切入點的變化直接引入了更為多元的研究手段,無論是從定性到定量的變化,還是從文獻的平面解釋到立體釋讀,都使得陶瓷藝術的研究成果變得更具實證性與延展性。第三,研究的成果更具社會意義。當陶瓷藝術的理論研究從“小眾”的藝術層面延伸至“大眾”的人文層面以后,其成果的適用范圍也就隨之廣泛起來,特別是當這些研究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之后,理論成果的社會意義也就更為明顯了。

作為國內唯一一所以陶瓷為特色的高等院校,景德鎮陶瓷大學在陶瓷藝術研究方面有著顯而易見的優勢,正如江偉輝校長在開幕式致辭中所言:“享有‘陶瓷黃埔’美譽的景德鎮陶瓷大學在百余年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依托本地的千年陶瓷文化底蘊,積極與行業保持互動以促進學科建設,如今,學校已建構了一批具有‘科藝結合’特色的優質學科,成為了國內乃至國外至關重要的陶瓷學術研究基地?!?圖3)然而,相關的理論研究如果依然還局限于傳統的藝術領域之內,勢必無法適應信息社會高速發展的需求,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副總經理、《藝術教育》雜志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社長代柳梅女士也在致詞中提到:“作為曾經用以走向世界的通用符號,陶瓷這一傳統的藝術門類更應當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延伸出豐富的社會意義。”(圖4)人文學科寬廣的視角恰好可為陶瓷藝術的深入研究提供更為豐富的工作手段,因此本次會議的召開無疑具有特殊的意義。

2人文視角下的多元陶瓷文化

此次會議最為突出的特色當屬“陶瓷”與“人文”之間的結合,較之于從藝談瓷的理論研究傳統而言,人文學科的研究視角更為寬廣,其涉獵點也更為豐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結合并非“無根之水”,從陶瓷文化的本質上來看,它無疑具有“為人服務”的天然屬性,由此出發不難看出,在陶瓷的發展史中,制作者始終以“更好地服務于人”這一質樸而日常的標準規范著陶瓷的設計與制作。換言之,陶瓷藝術自始至終便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因此,當研究者跳脫出單純的藝術框架,轉而以人文學科的理論來研究陶瓷藝術之后,其內容便更具多樣性了。

(1)從文化學看陶瓷

“文化”是一個含義廣泛的詞語,因此,在這一視角下進行的陶瓷藝術研究形式十分多元,其中既有二維平面上的語義分析、品類交叉,也有三維層面上的時空研究。

①“瓷”的語義研究。在人文學者的眼中,“瓷”既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實體,同時也是一個指向明確的詞語,厘清其文字內涵顯然可為以后的研究提供穩定的“基石”。因此,來自于北京語言大學的華學誠教授以《說“陶”解“瓷”話“陶瓷”》為題,從語言文化的角度對陶瓷的本源含義展開了饒有趣味的討論,他以“陶”為例,從“陶”這一文字本身的發生和演變、文字的意義變化與事物本身的變化、文字與精神文化世界的聯系這三個層次,對陶瓷語言解讀的重要性進行了深入的探究,這種由文入藝的研究方法無疑為陶瓷藝術的理論剖析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觀察視角。江西師范大學的傅修延教授則從一個廣義的文化層面分析了瓷的本源,在以《瓷的文化分析》為題進行的演講中,他從敘事文化的角度深入闡述了瓷與“稻”、“易”、“玉”、“藝”以及“china”之間的復雜關系。這一研究成果認為,陶瓷制作的過程當與稻作文化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需要制作者付出極大的耐心與細心,而景德鎮瓷素有“白如玉”的美稱,因此,這應當呈現出陶瓷與玉器之間不斷進行單向模仿乃至替代的“親子”關系,這一理念也促成了中國傳統陶瓷審美中對“如玉”般生命內涵與品質的一貫追求。以此為基礎,景德鎮陶瓷行業的分工組織也在一定程度上為西方工業的中國化發展模式帶來了思考的介質,即科學地從西方引入適合的生產與發展模式。

②“瓷”的跨界研究。自20世紀開始,藝術家們就開始探索瓷的跨界語言模式,無論是畢加索粗疏豪放的陶藝裝飾,還是八木一夫謹慎有度的陶藝造型,都可視作是藝術家們以陶瓷為媒介進行的探索型創作,但是,由于創作者的身份所限,這些作品中始終表現出明顯的西方文化印記,因此,如何將一水同源的陶瓷和中國傳統藝術進行融合就成為了擺在中國藝術家眼前的重要問題。此次論壇中,來自于北京語言大學的朱天曙教授在名為《陶瓷與中國書法篆刻三題》的主題演講中,從書法篆刻技法在陶瓷中的運用、陶文與早期中國書法史的研究以及陶瓷文獻的整理和利用三個方面分析了陶瓷材料及制瓷手法與書法篆刻之間的關系,為瓷上書法的創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研究路徑。南開大學尹滄海教授則發表了名為《中國繪畫意象造型對現代陶瓷藝術創作的意義》的主題演講,他認為,作為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中國的現代陶瓷創作與繪畫同樣具有崇尚“意象”的審美觀點,也就是說,中國寫意繪畫與現代陶瓷藝術創作在對意境的塑造上天生就有著高度的統一性與共融性,所以,研究者應當重視從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找到繼承優秀文化傳統的方法,做到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用全新的語言形式表現陶瓷藝術的經典性。

③“瓷”的時空研究。有著數千年歷史的中國陶瓷不僅伴隨著歷史的變遷而留下時間的烙印,更因由城市形態的更迭而在空間的維度上劃下了鮮明的印記,對于今天的研究者而言,探索陶瓷的時空轉變不僅是從歷史的角度去分析其傳統價值,更能幫助我們從廣義上深入地理解陶瓷的內涵。來自于南京大學的趙益教授就《“壺”與“空間相對”觀念》這一主題,從哲學的角度分析了人在造物時會將觀念融入到器物之中,而器物又反作用于人類的思考關系。景德鎮陶瓷大學的侯鐵軍副教授則以“圣杯”為媒介,重點探究了陶瓷與宗教之間的關系,在他名為《追尋白色“圣杯”——16-18世紀歐洲傳教士筆下中國瓷器的宗教維度研究》的主題演講中,白色的“圣杯”不僅具有宗教維度上的意義,更真實地呈現出歐洲傳教士追求圣潔的內在靈魂訴求,這一釋義同時也為基督教義的解釋提供了話語修辭。此外,來自于清華大學的賀鼎博士以《景德鎮老城區傳統瓷業遺產體系化保護初探》為題,用定量研究的方式剖析以陶溪川文化產業園為例的傳統瓷業遺產保護所缺乏的內在聯系與全面認識,他通過研究景德鎮歷史城區的自然形勝、功能分區、空間布局以及建筑朝向等問題,揭示瓷業遺產是自然與瓷業要素緊密互動的產物,具有特定的功能結構和文化模式,因此,在重構與再造中,應當如何系統地規劃保護與發展的路徑應當成為傳統瓷業遺產保護的關鍵。

(2)從器物觀看陶瓷

在傳統的造物觀念中,陶瓷首先是一種可用以承載生活的器具,因此,本次論壇中有多位專家從造器、用器、品器的角度對古今陶瓷藝術的外在于內涵進行了多維度的解析,他們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為以下兩者:

①茶器。在中國的傳統生活模式中,茶具不僅是一種容器,更包含了豐富的人文精神與文化內涵。臺灣交通大學的詹海云教授在《紫砂壺的造型藝術與中國人的品味和性情》的演講中展示了形制、裝飾和實用這三個因素對紫砂壺設計的影響,即紫砂壺的造型始終與中國的傳統雅俗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造就了中國人在傳統紫砂器具審美上表現出來的重情趣、拙樸的品味和恬淡自適的性情特征。江西師范大學的曹柯平教授以《陶瓷與茶:略論南朝碗托、五代執壺和南宋木葉盞》為題,運用詳實的實物和文獻資料,以陸羽《茶經》為例,探究了茶器與茶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景德鎮陶瓷大學的呂金泉教授在《茶器設計的用與美》的演講中認為,就現代的生活狀態而言,設計應在不斷滿足人們需求的前提下飽含情感,即設計者應通過器物闡述工藝與文化的精髓,引導使用者感知生活中的幸福,特別是手工器具,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審美情懷,使之得以區別于工業化產品,能夠在不經意間為人們帶來內心的愉悅與慰籍,所以,設計師應當更好地感悟生活,具備工匠精神,使自己的設計品在展示手工韻味的同時,更好地傳遞美感與精神魅力。

②彩陶。在陶瓷的器具性質研究中,發端于遠古時期的神秘彩陶語言總是能夠引起研究者莫大的關注,此次論壇上便有三位研究者分別從裝飾和造型的角度對這一久遠的藝術品類進行了深入的探究。溫州大學的王小盾教授在題為《中國新時期時代彩陶中的撒種人形象化》的演講中解釋道,撒種人可看做中國新石器時代彩陶紋飾中影響最為廣泛的母題,這一主題的典型形式以及符號組合方式揭示了中國藝術符號傳統的形成軌跡,對彩陶紋飾及符號的深入解析,不僅能夠釋讀陶瓷紋飾的語義,更能幫助后人正確地理解陶瓷裝飾的藝術傳統與內涵。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的朱永蘅教授則從造型的角度發表了主題演講,她以《早期彩陶動植物題材器型演變》為題,過對新石器時代彩陶上的動植物題材進行歸納、比較和分析,同時,將之帶入到現代設計的仿生學、產品語義學以及功能主義的語境下,探析這種古老紋飾新的生命形式。景德鎮陶瓷大學的張亞林教授也以現代陶瓷的設計、造物觀為切入點,發表了名為《新時期時代陶器的造型設計觀》的主題演講,她不僅結合原始人類的生活狀態,解釋遠古陶器造型的功能性目標,更從生活方式轉變的角度凝練出其中所包含著的設計智慧。

(3)從社會觀看陶瓷

如今,研究者們普遍認同陶瓷的社會意義和價值,即陶瓷不僅是一種物化的存在,更是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標記,這一類別的研究通??蓮臍v史與現代兩個角度著手,從中探究陶瓷的社會內涵。景德鎮陶瓷大學副校長寧鋼教授從歷史的角度切入研究主題,在以《一帶一路視野下的中國陶瓷藝術》為主題的發言中講到,古代的絲瓷之路,不僅在歐亞大陸吹起了強勁的中國風,更對人類歷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及至21世紀,重走絲綢之路的號召則使所有的研究者都應當關注到中國藝術品擔負起的文化和經濟交流之使命,作為“中國制造”的主角,陶瓷藝術教育更應被置于“一帶一路”的視野下進行多維度的發展,這樣才能再一次使中國的文化藝術“走出去”。原國家文物局駐英專家錢偉鵬教授則以《中國古代陶瓷對歷史重量與藝術價值》為發言主題,介紹了雍正、乾隆時期督瓷官唐英對景德鎮御窯廠的貢獻,分析了元代青花瓷的制作技法以及現代鑒定常識。事實上,正是因為特殊的歷史文化地位,才造就了景德鎮陶瓷輝煌的過去,同時也賦予其新的生機。

來自于清華大學的李硯祖教授則著眼于當下,對陶藝創作的生態環境進行了系統的剖析,他在圍繞《三源并流——中國當代陶瓷藝術》這一主題所展開的研究中認為,當代中國的陶瓷藝術是在傳統藝術基礎上的創新與發展,由此所致的陶藝特征則被歸類為“一種現象”和“兩個關鍵詞”(即藝術與文化)。從生產和創作生態上來看,陶瓷創作者主要由三大部分構成:一是以陶瓷大師、設計師為代表的陶瓷行業;二是以現代藝術教育的高校師生為代表的學院派;三是產區和非產區內的民間陶瓷從業人員。這三類作者有著共同的藝術追求,即陶瓷藝術創作和生產的當代性,又因身份、條件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當代陶瓷藝術的大千風貌。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日本中文字幕乱码精品 | 制服丝袜国产一区二区 | 日本免费一级婬片a级中文字幕 |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视频 |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 | 亚洲人成激情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