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6 09:00:0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景觀規劃方法,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人文景觀 地域文化 景觀規劃
中圖分類號: P9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隨著景觀規劃設計對城市環境的影響愈來愈重要,新的景觀規劃設計思路也在不斷的產生于創造。對于我國有著幾千年地域文化的國家來講,積淀的歷史景觀必定會萌發出更多的創造,從而促進地域人文景觀的發展,豐富地域文化的再次萌發,這對于現代城市的整體景觀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創造源泉。
1歷史文脈是人文景觀營建的核心
所謂文脈(Coniext),原意指文學中的“上下文”,也可以認為是事物在時間或空間上與它事物的關系。在此認為“文脈”,是指文化的傳承與延續的關系。一個城市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化精髓可以說是代表一個城市社會的精神,歷史文脈是一種文明的漸進延續,是歷史與文化的積淀,它與城市文化和歷史環融為一體,反映自身的文化特征。在當今全球化進程中,地域文脈成為了重要的地域性的體現。
景觀規劃設計是地域文化的體現,是人類文明不斷發展過程中的物化現象,是不斷和人類各方面文化融合發展的結果。這不斷演變的歷史文化信息就成為了地域的一種文化脈絡,這些文化脈絡是這個地區的文化基因。這些文化基因記載著這個地區歷史發展,對于今天的風景營建來講,依然是重要創造的基礎,必將會對這些歷史的記憶再凝練與創造,從而延續地域的文脈,弘揚地域的歷史文化精神。
2傳統人文景觀的特征
2.1人文情感性
傳統人文景觀最核心的特征即是有人類的文化創造,是人類文化的產物。人類文化創造作為人文景觀的核心,反映了人類的智慧創造,是這個地區中人類共同的記憶創造,沉淀了這個地區中人們集體的感情,是最有凝聚力的智慧創造。
2.2歷史文化性
人文景觀在其內容和特性上都深刻的反映出這個地區的歷史文人價值,凝聚有重要的人文信息,不僅僅是體現了一種景觀環境的氛圍,也展現了這個地區的歷史展現功能,具有該地區的歷史景觀意義。
2.3地域特征性
人文景觀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性,其景觀的營建在設計風格、形態藝術、還有色彩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都深刻的反映了當地人們的追求,承載著當地人們千年以來的智慧創造,成為這一地域的文化影響核心。
2.4時代應用性
人文景觀是歷史文化的產物,必然是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人類創造,都有著不同背景歷史條件下的創造,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歷史人文景觀都有其重要的實際價值與功能,都是時代的反映,是人類在不同時期的需求,具有重要時代價值。而且經歷時間而積累,這些人文景觀對任何時期的人們都具有時代意義。
3基于傳統文化基礎的景觀規劃設計方法
3.1將自然與人工融為一體進行規劃設計
中國古代山水風景營建文化是景觀規劃設計重要的方法。中國古代的山水畫對于城市風景環境的營建有著重要的影響。因為人總是以一種整體的觀念去看待城市風景的營建,總是將城市周邊與城市之內特殊的風景點相互的結合起來,將自然山水更為人性化的處理,將山水環境的美景轉化為人的特殊情感而從展現給世人。古人總是以宏觀的視野結合于周邊的自然環境輿圖人文特色而營建的,使這些景觀具一定的文化意義,并與自然保持一個空間上的整體性,整體展示給世人,強調整個空間環境的歷史意義。
3.2通過視覺的空間聯系進行規劃設計
對于景觀環境的空間設計中,掌控景觀之間的相互關系性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傳統的景園設計中,前人都已總結出了大量的設計手法,例如借景、對景、障景、框景等。從這些手法中可以看出這些都是基于視覺基礎上。人的透視則可以產生軸線,從歷史的風景規劃設計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軸線規劃設計方法存在。軸線有著明顯的功能性特征,可以組織空間,加強對空間的控制,可以升華空間的特殊含義。傳統文化別崇尚“以中為尊”,因為人的視線總是發散的一種狀態,每個人則成為世界萬物的視覺中心,而視覺的光線是按直線的路徑進行的,自然便產生了“軸線”唯一性的概念,也是人們最早掌握和認識空間的基礎。因此大量的歷史營建作品特別強調軸線,也因此成為了城市設計最為重要的方法之一。
3.3借重要的景觀節點控制整體環境的空間秩序
在傳統歷史的景觀規劃中,對特殊的自然環境總會進行重點的設計,例如明清北京城的萬壽山的設計,以及頤和園的佛香閣的規劃設計,還有園林中的滄浪亭中的亭子的選址,都是選擇在重要的地方,成為控制整個景觀環境的核心,從而協調周邊的空間秩序。在傳統的景觀營建中,往往根據自然環境和自身的社會文化特點,在重要的地方點綴以人工建設。這些建筑在當地則可以稱之為地域的標志性建筑物,其在城市中都有著重要的功能含義,并且對城市的空間格局和城市形象都有著密切的影響。例如山東泰安城,在空間上,城內的許多重要建筑與泰山上的主要標志建筑基本都從整體上控制著城市的空間結構。古人強調因地制宜、順應自然,利用重要的景觀節點來控制整個環境的布局。依靠自身獨特的空間形態,以重要建筑之間或與自然環境相互的空間關系作為其選址的重要控制因素,最終使整個城市的重要建筑之間產生一定的空間聯系,形成一個空間上整體的聯系網絡,通過之間的協調性來對城市的整體空間格局進行控制。
3.4借“人文環境”培育城市精神
一個優秀的景觀環境展現出了一個城市空間的文化。芒福德曾說:“城市文化歸根到底是人類文化的高級體現”。[[美] 芒福德著.宋俊嶺等譯.城市文化.]一個好的景觀環境,能反映出這個城市的文化發展的水平?!盾髯印分杏芯湓挘骸叭刖?,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污,其服不眺……不禁嘆為之治也”,[ 《荀子》]景觀環境也可以說是在營造一種文化。城市是人類生存的重要場所,是人生意義的體現場所,而不只是生命消耗的物質空間。亞里士多德曾所:“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在那里過一種更好的生活?!盵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卷A章二]在城市中有許多文化勝跡與古跡,古人向來崇尚歷史圣賢,對當地做出重大貢獻的明吏十分崇敬,總會在城市中建設重要的建筑銘記先賢。這些勝跡彰顯出了這個境域的人文氣息,提升了整個城市的精神文化,表達了一個地方的文化追求。雖然城市文化多種多樣,但城市的景觀空間規劃中則能反映出一個城市的主導文化需求,這是一種歷史環境所影響的結果,這是一個城市的文化追求的核心所在。一個城市的景觀好空間體現了城市發展的時代追求,通過空間環境所展示的“文化語言”進而對空間的寓意進行闡述,從而在整體上塑造一種文化空間格局。
小結
傳統人文景觀,其具有明顯的歷史人文特征,是這個地區文化積累的重要體現。人文景觀是人類文化、思想、生存情感等眾多活動的積累,是人類最凝練的文化創造,它指導著地域的人文精神價值,對該地域人文的思想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這些傳統的人文景觀蘊含著濃厚的地域性風采?,F代的人文景觀設計應積極的從傳統的歷史文化中吸取智慧,并結合當今的現代生活需求,繼而創造一種具有本土的人文歷史特色,把一種人文精神融入到景觀規劃設計中去。
參考文獻:
[1] 吳良鏞.建筑·城市·人居環境[G].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 (美)凱文·林奇.城市意向[G].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北京.1990.
[3] 錢學森.社會主義中國應該建山水城市[J].城市規劃.1993,03.
關鍵詞:城市公園設計;景觀規劃方法;實現
1 城市公園的生態景觀布局的原則
1.1多樣化原則
就公園的策劃而言,景觀一定要保持豐富多樣,不能僅僅存在一種或是兩者物種,這構不成景觀,也會喪失了公園觀賞的意義,同時在布局上也要相對的有所變化,比如斑塊的變化、類型的變化、格局的變化等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來欣賞,并展示本城市的文化內涵。由于紛繁復雜的環境差異才能夠形成整個環境系統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各種景觀彼此之間的差異才能夠使其盡量的發揮其長處,形成資源的互補。
1.2 整體化原則
就城市的公園中而言,不是單一的展示自然景觀,也不是簡單地表現人文特點,而是兩者的緊密結合,彼此之間相互映襯,顯現了現代城市的特點,所以說將生態的管理和規劃是要與文化知識相聯系的,采用科學的方法對景觀實施剖析,然后再整體布局。另外在布局的時候還要考慮當地的經濟的發展狀況以及風俗習慣等等。
1.3 保留自然屬性的原則
就城市公園而言,尤其是指森林公園,一定要在不喪失景觀的自然屬性為前提的情況下實行策劃。只有將自然景觀(湖泊、山脈、森林等)所特有的屬性保留下來,才能夠對其進行適當的利用開發,這樣才能維持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否則將會產生無法彌補的錯誤。
1.4 景觀差異的原則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點,這也是世界上物種千千萬萬的緣由,那么自然景觀也不例外,有其自己的獨特之處,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結構和作用上。所以在公園的策劃中,一定要保持其原有的特性,這樣才能真正的體現其價值。
1.5 全局兼顧原則
在城市公園內部的景觀的策劃也要講究可持續發展戰略,并將其作為策劃的一個基本的前提條件,這樣才能夠持續不斷的進行利用,否則將會對當地的環境產生影響,并制約經濟的發展。景觀并不是一個植物與一種文化的結合而成的,而是一個集合,一個整體,那么在策劃的過程中,在尊重其自然性的同時還要從整體角度出發,兼顧整體效益,在布局的時候在考慮其適應能力的同時還要考慮其功能效果是否能夠得到最大的發揮。
2 城市公園的景觀生態規劃設計
2.1景觀布局的規劃設計
起初,按照保留景觀的自然屬性優先進行的原則,將城市公園中的一些基本的位置明確,也就是在布局上本來存在的部分自然的植物要繼續保留下來,將原來存在的水道、水系以及重點的斑塊物種布置成綠色的廊道,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能夠增強景觀變化。另外,將部分人工種植的地帶或者是原有物種的附近地區更或者是廊道的四周,布置成面積適當的斑塊,這樣就豐富了公園內部的景觀,同時還起到了保護物種的效果,可謂“一舉多得”。就這些斑塊而言,面積比較大的可以作為休閑的場地,小的可以作為是娛樂的場地。
2.2 本底層次的規劃設計
就本底而言,只要就是指斑塊的面積沒有超過相對面積的景觀,這部分內容的銜接性能特別強,常常是作為景觀的背景而存在的。由于它的銜接性能特別強,所以在整個景觀中有著無法替代的地位。所以在綠化的過程中,將本底運用進來,能夠增強其緊密程度,同時瑕疵出現的可能性也就降低了。
2.3 斑塊層次的規劃設計
在公園景觀而言,構成斑塊的基本上全部是由不同作用的活動地帶以及小面積的綠地等構成的。由于城市中經濟發展速度快,所以匯集了許多人口,那么能夠綠化的空間就受到限制,當然公園大的空間也就受到限制。基于這樣的情況,就要增強綠化的質量,從而達到預定的要求。其采用的方法包括將在綠化帶上將適當的生態元進行調整,擴大公園內部景觀彼此之間的差異,增加物種,以達到穩定環境的目的。
2.4廊道層次的規劃設計
對于這個層次的策劃以及管理實際上就是對城市公園實行綠化網絡的建設。其綠化網絡的策劃將會對城市的道路以及綠地的布局有著嚴重的影響,也是城市中生態系統是否平衡的一個關鍵性的指標,還是城市布局中所要參考的重點。就公園景觀的策劃,其廊道的景觀通常應該涵蓋了休閑景觀、道路、環湖等綠化帶。廊道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會對城市景觀的銜接性能產生嚴重的制約,也可能會對斑塊彼此之間的能量、物質以及物種產生制約。景觀彼此之間還存在著強烈的聯系,比如自動調節能力十分微弱的生態元常常會布置在廊道的附近,這是由于它能夠廊道與附近的景觀產生反應,從而增強生態元本身的調節控制性能。
3 結語
在城市化進程不斷上升的時代中,想要建立一個景觀紛繁復雜、生物多姿多彩的城市公園是特別困難的,不僅要遵循其各自生長變化的規律,還要注重在策劃中的整體布局。將每一個層面的策劃管理都做到最好才能發揮綠化真正的效果,從而帶動整個城市環境的美化,經濟的持續增長以及生態系統的穩定平衡,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關鍵詞:居住區;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
1.居住區綠地的概念
居住空間環境是一種物質秩序,這種空間環境的長期作用是產生、維持和“控制”人們生活活動格局的有力結構。居住區綠地是居住區環境的主要組成,一般指在居住小區或居住區范圍內,住宅建筑、公建設施和道路用地以外布置綠化、園林建筑和園林小品,為居民提供游憩活動場地的用地。居住區綠地也是城市園林綠地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了城市綠地系統點、線、面網絡中面上綠化。
2.居住區綠地設計的理念
設計中要融入生態與可持續發展思想, 將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 一方面滿足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的情感需求, 另一方面促進自然環境系統的平衡發展, 使人與自然高度和諧。從居住區的空間、環境、文化、效益等4個方面著手,以新穎多樣的居住區建筑形式和布局、人性化的居住區環境和優美的園林綠化景觀來創造人、住宅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協調共生的居住區。應注重對居住區綠地質量的提高,要求充分體現綠地在構成居住區綠色開放空間、美化景觀、改善小區生態環境質量和提供居民日常戶外活動場所等方面的功能。
3.居住區綠地設計的原則
住宅小區園林綠化設計與其它設計一樣,要不斷創新,切忌在不同的環境中做出相同的設計來。居住區外環境應由植被、公共活動場地、私密空間、游樂設施、建筑小品等要素構成,各個構成要素要根據居民需求有不同的分配比例,而不能因為追求個性而把最基本的功能需求所摒棄。它是居民活動空間的補充和延伸,是休閑、活動、交流的重要場所,因此,良好的居住區環境應充滿生活氣息和人情味。以人為本的小區綠地最貼近居民生活,而以人為本并非一味迎合人們目前的趣味,更重要的是通過環境來影響人、陶冶人,提高人的層次和品味。設計中不僅要考慮植物配置與建筑構圖的均衡,以及對建筑的遮擋與襯托,更要考慮居民生活對通風、光線的要求,花木搭配應簡潔明快,樹種選擇應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來設計。應因地制宜、結合實際,以小區總體規劃為基礎,考慮小區的定位及管理模式,不盲目追求大環境、大場面。
4.居住區綠地設計的要素
4.1植物配置的設計
園林植物種類的多樣,既是生物多樣性的要求,又是綠地景觀中豐富植物景觀的形態、色彩、季相和層次的基礎。必須根據不同的氣候特點、居民生活習慣以及對戶外活動的要求來進行設計,喬木、灌木、草坪要有一個合理的配置比例,以達到最佳的生態和美化作用。不僅要考慮植物配置與建筑構圖的均衡,以及對建筑的遮擋與襯托,更要考慮居民生活對通風、光線、日照的要求,花木搭配應簡潔明快,樹種選擇應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來設計,并區分不同的地域,因地制宜。如北方地區冬春風大,夏季烈日炎炎,常綠樹種應不少于2/5,應以喬、灌、草復層混交為基本形式,不宜以開闊的草坪為主。居住區是休閑放松的生活家園,植物造景要滿足、符合居住區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應盡量體現出大自然的美。
4.2水體景觀的設計
居住環境的生態效益主要取決植物與水體的質和量。水作為中國園林的五要素之一,可上溯到商周時期。周文王囿中的靈池、靈沼,是商代即有的園林水池,當時園林中的水多作觀賞用。隨著人類對生存環境認識的不斷深化,人們將視線從水的實用功能移向其所起到的生態作用。水環境可調節居住小區的環境,增強居所的舒適感。水景觀給人帶來生動的美感,可供人宣泄情感、調整心態、寄托情懷;水景觀為人提供休閑、交往的集聚場所。水景設計應結合場地氣候、地形及水源條件。南方干熱地區應盡可能為居住區居民提供親水環境,北方地區在設計不結冰期的水景時,還必須考慮結冰期的枯水景觀。自然水景線與局部環境水體的空間關系,正確利用借景、對景等手法,充分發揮自然條件,形成縱向景觀、橫向景觀和鳥瞰景觀。跌水瀑布和涉水池向來是園林造景中的點睛之筆,有著其他景觀無法替代的動感、光暈和聲響,使居住環境增加景觀層次,擴大空間,增添靜中有動的樂趣。噴泉和倒影池能起到賞心悅目、烘托環境的作用,并借助音樂和燈光的變化產生視覺上的沖擊,進一步展示水體的活力和動態美,滿足人的親水要求。
4.3建筑小品的設計
建筑小品之所以在現代景觀規劃中得到長足的發展和普及,主要是因為它憑借其自身的藝術感染力,為現代景觀規劃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景觀建筑小品在景觀規劃中既能美化環境,豐富情趣,為游人提供文化休閑和公共活動的便利,又能使游人從中獲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
各小品應有適當的觀景空間和觀賞視角,否則有堆切之嫌目前景觀規劃設計對于居住區小品設計缺乏系統的理論依據,一般都是套用城市規劃設計的相關經驗,因此在小品的視覺、空間、體量上,多數設計均沿用城市景觀設計的尺度,但居住區有其特有的性質,生搬硬套,對于場地較小、用地有限的居住區景觀十分不利。
小品的風格應協調,同時又能統領該小品所處區域的設計主題居住區景觀規劃別喜歡選用一些設計主題,一般都是通過小品建筑或植物種植來點題。但也正因為如此, 不少主題相互間又不相呼應連貫,甚至產生沖突。
4.4硬質鋪裝的設計
鋪地是指庭院、廣場、道路等處的地面鋪裝,它既要滿足人們使用的功能性要求,又要滿足色彩、圖案、表面質感等裝飾性的要求。鋪裝作為空間界面的一部分和山,水、植物、建筑等共同構成園林藝術的統一體。
鋪地的好壞,不只是看材料的好壞,而是決定于它是否于環境相協調。在材料的選擇上要注意與建筑物的協調。色彩上應穩重而不沉悶,鮮明而不俗氣,而且要與建筑的色彩相匹配。在鋪地中最常用的也最具表現力的是線性。路面上與道路平行的直線具有強烈的方向指示作用。與軸線垂直的間隔出現的直線條能刻畫出明快的節奏感。道路廣場上的方格圖案的鋪地會給人安靜而又條理的感覺。整齊統一的鋪地圖案能夠比較容易的與環境相融合,提升整個居住區的景觀品質。不規則圖形的鋪地創意需要較高的設計能力,才能表現出很好的設計效果。大空間的鋪地要粗獷些,因為粗糙的往往使人感到穩重、沉著、開朗。小空間尺度小、細致,給人以精美、柔和的感覺,所以鋪地要細滑,給人以輕巧、精致的感覺。
5.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 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必須將藝術文化內涵和生態園林的科學內容充實到綠地的規劃設計中, 既體現居住綠地景觀的個性與差異性, 同時滿足人們不同的, 多樣化的需求, 創造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
參考文獻
[1]李和平.居住區綠地規劃設計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09,23:254.
[2] 李永剛,張華.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個性化追求[J].安徽建筑,2009,6:10-11.
關鍵詞:住宅小區;規劃;景觀設計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further speed up urbanization, the city scale more and more adults living conditions of urban household demand more and more to the pattern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and facil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creasing value, to the city of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sidential area, to provide a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n improve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residential planning desig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mmunity planning and landscape design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important role community.
Keywords: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
中圖分類號:[F287.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蓬勃興起,房地產業也日益成熟,競爭越來越激烈,如何提高小區住宅的檔次,便于營銷,已經成為各個房地產企業成敗的關鍵。因此,設計師們紛紛開始以景觀的功能性為根本出發點,加強小區的人性化、個性化和智能化的設計,為人們創造綠色、自然、健康的生態住宅環境。
1住宅園林景觀的設計理念
1.1以園林景觀的功能性為根本出發點
小區住宅環境的設計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要考慮能否滿足人們在物質層面對景觀的要求。附屬于建筑的輔助設施,必須具有切實的使用功能,景觀的布局最重要的是考慮人們生活的方便和安全。
1.2 立足生態環境、崇尚自然
營造那種舒適、優美、內涵豐富的住宅環境。居住區景觀的設計逐漸進入穩步的發展階段。
根據當今社會人們的文化層次越來越高的特點,住宅的景觀設計要突出文化特色、文化品味,可以使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互融合,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營造一種多元文化的共存氛圍。全面了解居民的運動休閑、交流需求,滿足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年齡階段居民的要求,立足于生態,體現自然,從而使居民接觸到更多的綠色,觀賞到更豐富的景觀。
1.3 滲透文化藝術
在住宅園林景觀的設計中,既要滿足植物和環境在生態上的統一,又應滲透文化藝術的構圖原理,從而體現個體景觀的形式美及人們在欣賞時產生的意境之美,深層次地發掘文化藝術內涵。巧妙地對形體、線條、質地、色彩進行運用,通過各種植物的季相變化形成藝術構圖。
1.4 通過小品進行點綴
住宅景觀中景觀小品的點綴有著重要的藝術價值,比如雕塑、燈具、水景、凳、花架、階梯扶手等,它們給住宅景觀增添了生動、豐富的情趣。
1.5 生態環境綠化
住宅區的環境綠化,是在住宅區的用地上種植花草、樹木等而形成綠地。小區住宅的綠地功能有:構建戶外的生活空間,為各種休閑環境創造條件;創造接近自然的環境,通過小品景觀等手段,創造豐富多彩的小區住宅環境。
1.6 生態保護
實施生態保護,不僅可以遏止有毒、有害物質,而且其本身屬于一種自然資源,住宅區綠地的種植,使自然資源的范圍大大增加了。
2住宅區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由于商業競爭的需要,開發商普遍存在求快、求新、求超越的心態。這樣的心態使小區園林綠化建設中出現了一些新問題。
2.1景觀存在的問題
盲目引進,結果栽培的植物因環境不適,成活率不高,從而增加維護費用;小區中使用的樹種未能體現生物多樣性;盲目移植大樹,結果使用過多,既增加成本,也造成對現有生態資源的破壞。
2.2建筑缺乏地域風格和文化特色
環境設計跟風照搬,缺乏特色和個性。把國外成熟的住宅區景觀規劃設計理念和一些經典作品不加分析、不分地域地搬到國內來應用,建出一些明顯缺乏地域文化特性的建筑。
2.3追求形式,忽視功能
過分強調視覺的美化性,追求裝飾性、豪華性、異域性,缺少實用性。設施不足,無處休閑,忽略了人休息和娛樂最基本的行為心理。
3住宅景觀設計的對策和建議
3.1 注重人性化原則
建筑師本著“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考慮不同文化層次和不同年齡人活動的特點,要求
有明確的功能分區(如老年人活動區、青少年運動場地和兒童游戲設施等),要形成動靜有序、開敞和封閉相結合的空間結構,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人性化設計更大程度地體現在設計細節上,如各種配套服務設施是否完善,還有尺度問題和材質的選
擇等。另外,在居住區的公共環境中無障礙是必不可少的設施,身體障礙者更需要享受戶外運動的樂趣和舒適使用的環境空間。為廣大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提供行動方便和安全的空間,創造一個平等參與的環境。總之,在現代居住區的規劃與設計中,應強調以人為本的原則,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3.2 創造和諧的交往空間
居住區的空間布局要合理化、科學化。居住區環境是人們生活的一種客觀的外界環境。合理布置交往的空間場地,滿足居民交往的需要,除文化娛樂場所外,組團空間是理想的方便的人際交往空間,應作為居住區園林建設的重點,把它建成既有觀賞景觀又有交往設施(亭臺、桌椅、器具等),又便于居民就近享用的綠化空間
3.3 優化綠化水體設計
在居住區綠化中,各園林要素要與居住環境和諧統一,從而體現綠化所帶給居民的人性關懷。創造從住宅區中心綠地到組團,可按“公共――半公共――半私有”空間系列,在居住區以不同組合形態構成的院落??臻g雖然有限,但經過精心布置綠色植物、花壇、座凳和雕塑等環境小品,還有可供老人和兒童休閑游戲的場地和設施。組團中心綠地是半公共領域,也是院落空間的延伸,是便于居民閑暇散步休息、兒童游戲的主要場所。中心綠地則可以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水系和植被等自然因素,開辟有利于鄰里交往等共享空間及設施,創造豐富的景觀和富有情趣的空間環境,居住區水體的設計就應表現出人與水的情感,在尺度上應與居住區整體環境相協調,水池、噴泉、瀑布以及小品、雕塑之間能做到主次分明,附屬要素很好襯托主體。
3.4 交通道路合理分流,減少對居住的影響
居住區的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遷居,滿足消防、救護需要,減少對住戶的干擾,以達到通達性、安全性、方便性、一體性和多層次性的要求。交通以人行優先,不能讓車干擾居住環境,有條件可人車分流。車輛對住宅區域全無干擾,效果良好?!?以人為本” 原則還應考慮到居住區外部空間的空氣環境、聲光熱環境、水環境等問題,應通過景觀的高低、穿插、圍合、引進、剔除,以及生態技術等的運用,盡量消除或減輕環境污染。例如,對小區汽車噪聲和尾氣的隔絕,以及汽車對小區住戶日常出入的干擾的避免,可以通過人車分行,在車行道兩旁種植綠化帶;也可以將小區汽車直接停放在小區周邊,使其不進入小區內部,實行小區內部步行化,輔助以自行車交通等措施解決。
3.5適度發展智能小區
住宅小區智能化是利用現代4C(即計算機、通訊與網絡、自控、IC卡)技術,通過有效的傳輸網絡,將多元信息服務與管理、物業管理與安防、住宅智能化系統集成,為居住區的服務與管理提供高技術的智能化手段,以期實現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務與管理,提供安全舒適的家居環境。
4結束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居住質量有了新的追求。住宅規劃和景觀設計需要多考慮人的因素, 本著 “以人為本”的原則創造最符合人們需求的,充滿人情味的空間,遵循當地生態環境、氣候環境的特點,因地制宜進行居住區的規劃和設計,要敢于改革與創新,為居民創造優良的生活環境,造福于后代
參考文獻
1 李香敏,陳茜夷.住宅建筑空間與景觀環境整合途徑[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0(1)
關鍵詞:河流景觀規劃;景觀都市主義;景觀規劃設計;長利涌濕地公園
Abstract:Riv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producing relatively profound influence on urban economic society, spatial patter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ustom culture. Currently, the absence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river landscape caused that most rivers didn’t come to their full play and faced serio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risis. Applying landscape urbanism to guide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river landscape can promote the joint development between rivers and cities. The specific idea is to break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thinking of constructing river landscape on both sides and to solve four problems of ecological safety, function compound, engineering landscape and urban culture involved with urban rivers from the overall aspect, systematic planning aspect and engineering design aspect.
Key words: river landscape planning ; landscape urbanism ;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andscape ; Changliyong Wetland Park
中圖分類號: C9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5)-11-57(7)
1 河流與城市發展的共生關系
1.1 河流在城市發展中的角色與作用
山水是城市空間格局的基底,河流對于城市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據統計,目前我國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條,流經絕對部分城鎮。我國幅員廣闊,南北地區河流在水文、水量、水位等特征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但對城市發展中的生產生活、生態環境、文化民俗等方面具有共性影響。
快速城鎮化發展背景下,現有城市建設模式對城市河流的生態影響較大,以至多數城市河流失去了原本具有的作用與功能,比如缺乏監管的產業污水排放破壞了河流生境,高密度的河流護堤硬質鋪張影響了水質的自我修復,擅自改變河流形態影響了汛期防洪要求,較多的濱河住宅開發侵占了公共岸線資源。
河流景觀規劃設計是運用工程設計技術,綜合解決河流所涉及的生態安全、經濟社會、文化休閑等綜合問題,推進河流與城市共生發展。在日益注重“城市特色”、精神文明建設的政策背景下,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需要突破傳統的“唯工程論”思維,基于城市共生視角優化其工作思路與技術路線。本文在總結傳統河流景觀規劃設計存在的普遍性問題的基礎上,引入景觀都市主義概念,探析新的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方法。
1.2 目前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存在的普遍問題
目前我國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工作中,普遍存在政府、開發企業和設計師對河流在城市發展中的角色與作用認識不足的問題,導致河流景觀規劃設計中存在多個不足之處。
一是重生態輕使用,導致河流與周邊城市功能割裂。雖然在河流規劃設計中滿足生態安全是基本要求,但同時需要兼顧其游憩、文化、休閑、科普教育等相關因素;二是重使用輕生態,嚴重破壞河流生境。具體表現為對河流兩側用地功能的過度設計,融入了較多人工要素,對河流生態環境造成影響;三是大量濱河住宅開發侵占河流防護綠地,有損城市河流防洪的整體性安全。城市河流沿線是土地經濟價值較高的地方,部分用于防洪緩沖區的安全敏感地塊被侵占;四是城市路網建設對河流生態保護造成影響。城市河流生態系統需要有一定的完整性與連續性,規則性城市路網對河流的干擾較大;五是規劃設計方法較為單一,構圖過于圖形化,忽視對城市河流的體驗需求和文化特色塑造。
2 景觀都市主義對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的影響
2.1 景觀都市主義的思想起源
景觀都市主義的興起主要受到兩方面影響,一是現代景觀科學和生態科學對于人居環境營造的日益深入影響。在城市病與環境危機問題突出的背景下,以生態理念為主導的當代景觀科學應運而生,并被人們作為應對城市環境問題的有效手段。二是當代城市無序蔓延、城市邊界模糊不清、城市肌理破碎使得一種“景觀范式”被引入,對城市現象進行重新閱讀和研究。這種“景觀范式”是與注重個體形態的“建筑范式”相對立的,側重各類要素的交叉作用和動態變化的過程,它突出彈性化的城市環境應隨著時間推進而不斷轉變。
2. 2 景觀都市主義的基本觀點
2.2.1 城市空間的有機聯系
景觀都市主義認為,城市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這對進一步理解城市人工建設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新的視角,即將自然引入城市之中,根據不同城市特征進行設計,建造景觀化城市,將景觀城市化,城市景觀化。
2.2.2 城市發展的時間梯度
景觀都市主義從過程視角理解規劃設計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強調規劃過程的彈性與動態性。時間梯度是景觀都市主義的基本觀點,不同時間段的城市景觀存在不同需求和特征,身處其中的人們獲得不同的感受。景觀都市主義關注這個變化過程中時間、空間和人們體驗的互動關系。以時間的不確定性為原則,允許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進行自我修正、置換或者替代的可能性,規劃設計則需要留有余地予以應對。
2.2.3 城市景觀的多樣性
景觀都市主義認為,城市景觀不是獨立而空泛存在的,而應該具有文化、生態、情感等多方面意義,將景觀作為閱讀城市的窗口和媒介,將城市理解為一個生態系統。
2.3 景觀都市主義對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的影響
2.3.1 河流作為城市的一部分,與城市功能是互動統一的關系
河流是城市“圖底”的重要構成部分,與其他開敞空間是統一的關系。城市內部河流承載了居民活動與休閑服務功能,與城市生活密不可分,加強河流與城市功能的互動與優化組合,可促進發揮安全、生態、景觀、防災等綜合效益,是河流景觀建設的基本目標。
2.3.2 景觀設計與生態安全的融合,注重河流的生態功能
景觀都市主義認為,景觀應該具有復合型功能,其中生態功能是一個重要方面,將景觀設計與生態要素結合,使得景觀兼具游賞、文化和生態的復合功能。從景觀生態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資源的內在特征以及實際的社會經濟條件出發,優化組合河流景觀要素,并引入新的成分建構新的景觀格局。
2.3.3 人工建設要素的生態化和景觀化
河流生態敏感性較大,且容易受到破壞,河流景觀要以自然生態為主,弱化人工建設的干擾。景觀都市主義強調設計的“景觀性”,將自然過程作為設計形式,充分尊重場地的原始自然環境和生態價值,以場地的肌理及其演變規律為出發點,為設計師的創造工作提供最基本的依據。
2.3.4 充分發掘河流景觀的文化和體驗價值
傳統的河流景觀設計大多基于功能使用導向,注重物質空間建設,對文化與體驗感受重視不夠。都市景觀主義對城市河流的景觀價值有了新的拓展,一是城市河流應具有傳承城市文化,宣傳正確生態價值觀的文化教育意義,二是充分考慮身臨其境的心理體驗,充分發掘生態和景觀上的體驗價值。
2.3.5 基于生態優先原則,采取多樣化的生態要素修復與保護策略
建設性破壞在目前的城市河流景觀規劃實踐中是普遍現象,由此導致河流生態系統受損。景觀都市主義以生態視角審視河流規劃建設,運用生態策略并結合其他規劃設計手段,應對工業化城市建設的種種弊病,積極推動城市轉型。如洛杉磯河流復興的總體規劃,其目標就是重整廢棄的景觀,采用多種手段修復損壞嚴重的生態系統,使整個區域重新煥發活力。
3 基于景觀都市主義的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方法
3.1 基于景觀都市主義的河流景觀規劃設計改進思路
景觀都市主義體現了系統化和綜合化的設計思路,強調城市河流景觀的生態、文化與社會意義。相對傳統設計思路,基于景觀都市主義的城市河流景觀規劃存在五個方面的改進:一是站在城市尺度對總體發展環境和需求進行研判,有利于將河流景觀融入城市發展和市民生活之中;二是以河流景觀與周邊區域在生態、景觀、功能的整體協調為原則,擴大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范圍進行研究,不僅是依據上位規劃和規劃任務書要求;三是考慮河流與城市功能的互動,并結合公園內部的功能協同與功能分區,統籌確定河流沿岸功能與規模;四是采用概念方案與分系統方案,結合反饋的設計方法,形成最終方案,力求整體方案和局部系統的最優綜合(圖1);五是對河流沿岸的人工建筑要素采取生態技術方法,將其作為自然要素的有機組成部分,如基礎設施工程景觀設計等。
3.2 基于景觀都市主義的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要點
基于景觀都市主義對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改進思路,提出以下五個規劃設計要點,具體包括:與城市功能融合的河流復合功能、以景觀作為綠色基礎設施、景觀基礎設施建設、文化與體驗設計及生態修復與保護。
3.2.1 與城市融合的河流復合功能
借鑒景觀都市主義關于城市空間有機聯系的觀點,將河流作為城市空間系統組成部分,與周邊城市功能進行互動。從生態角度,河流是城市生態結構和綠地系統的一部分,應加強河流與周邊城市地段的生態聯系;從文化角度,挖掘河流文化要素并在其設計中體現出來;從功能角度,建立河流周邊開發地塊的聯系,提升周邊的土地價值和環境品質。
3.2.2 以景觀作為綠色基礎設施
綠色基礎設施是指由各種開敞空間和自然區域組成的相互聯系的綠色空間網絡,為動物遷徙和生態過程提供支撐,同時起到雨洪防護,改善水質,節約城市管理成本的作用。
3.2.3 景觀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是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包括城市道路、鐵路、橋梁、變電站、燃氣站等等,而這些設施在提供服務的同時,對河流整體環境產生較大干擾,常見的如穿越濕地斑塊的城市干道、為防洪需求建筑硬質護堤等。通過思考優化策略后發現,基礎設施可作為一種公共活動空間和生態景觀資源,與生態廊道、綠色通道、城市水系進行整合,統籌建設。景觀都市主義將基礎設施作為一個有生命的綜合的人造有機體系,不再是一個冰冷的城市機器,從而減小基礎設施對城市生態網絡的沖擊。
3.2.4 生態修復與保護
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中,對河流生態的修復與保護是極為重要的,直接影響到河流生態效用和環境品質。首先是對已被破壞的河流生態進行修復或重建,將其生物特征恢復到破壞前的狀態。其次是規劃管控方法創新,根據不同河流保護地段,設定不同程度的開發控制和活動管制。
3.2.5 文化與體驗設計
城市河流兩岸的景觀體驗與游憩功能對體驗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根據不同群體興趣及情感訴求的個性,使其在一定區域獲得良好的游憩體驗。具體設計,包括文化設施建設和文化活動策劃,引導游客與河流兩岸景觀的情感互動,增強游憩體驗等。
3.3 基于景觀都市主義的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內容
通過探討景觀都市主義下的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改進思路與基本要點,對傳統“自上而下”式的線性規劃路徑進行反思,并運用系統規劃方法優化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過程,具體涉及總體層面、系統規劃層面以及工程設計層面。通過三個層次的規劃設計工作,建立河流與城市共生發展關系,有效協調生態與經濟、社會、休閑活動的聯系,并通過具體工程設計予以落實。
3.3.1 總體層面優化內容
總體層面是基于城市視角論證河流的本質特征,及其與相關要素的聯系,并指導后續兩個層面的設計工作,包括六個方面內容:一是注重城市發展背景及區位分析,從擴大區域范圍審視河流景觀建設的目標,涉及城市結構優化,延續城市文脈精神等內容;二加強河流與周邊區域的關系研究,分析周邊區域在空間、功能、生態、交通上對河流景觀的影響;三是基地現狀與資源條件的研判,挖掘河流所具有的人文價值和社會文化意義,并運用到具體設計中。如在對杭州西溪濕地資源的研判中,發現西溪濕地除了具有迷人的江南水鄉和田園風光外,在歷史上也曾是杭州著名的歷史文化圣地,與西湖、西冷印社并稱為“三西”名勝,是人文墨客常年駐足之地。在其設計過程中,以“梵、隱、俗、閑、野”的不同意境響應其景觀內涵。
四是生態承載力的分析,以生態承載力的評估作為確定人工建設開發量和容納人類活動強度的基礎依據,加強景觀設計與生態環境科學的合作;五是綜合考慮河流的經濟、社會、文化和使用價值,避免規劃目標與重點的單一、片面性;六是規劃結構與功能布局方面,強調河流與周邊區域的系統聯系性,并與總體功能相互協調。
3.3.2 系統規劃層面優化內容
系統規劃層面內容是對總體層面內容的響應與落實。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中的系統規劃是針對不同問題展開的具體設計工作,包括功能分區、生態安全、景觀規劃、交通規劃四大方面。
功能分區。河流周邊地塊一般屬于居住、商業商務、廣場公園等功能用地,功能分區強調河流兩側地塊在功能上高度混合,以此加強市民對濱水的利用,增加城市活力,并在整體上把控河流兩側建筑群體空間,變化有序的天際輪廓線,進退有度的濱水公共活動空間。
生態安全分為防洪安全、水系組織與岸線布局三個方面。防洪安全是河流景觀設計的首要任務,弱化防洪工程影響,需要結合水系組織與岸線布局進行同步考慮。水系組織規劃指將水系置于城市整個綠地系統中考慮,通過水系及周邊綠色空間的組織,優化,完善城市綠地布局。同時,規劃范圍內的水系應與周邊水體盡量連通,形成完整的網絡體系,提高水體的流動性和凈化能力,提升河流生態功能。岸線布局:目前河流駁岸設計中存在生態化不足的現象,岸線布局需要滿足不同時期河流水位要求。作為生態交錯區,岸線設計應充分發揮其“邊緣效應”,盡可能多的創造豐富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同時盡量避免線型的道路對生態的隔離。在材料選擇方面,盡量選用生態型的駁岸,減少混凝土等對生態影響較大的人工材料,使駁岸設計在滿足防洪需求的基礎上,能夠更顯得綠色和自然。
景觀規劃分為工程景觀、公共空間與生態景觀三個方面。工程景觀是對河流范圍內外基礎設施的景觀設計,比如跨河交通、高壓走廊等,通過景觀手法弱化基礎設施對城市環境的干擾。公共空間是河流沿岸提供的活動場所,是自然與地域文化特色的載體。生態景觀是結合當地地理環境和氣候特征,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因地制宜的進行景觀環境設計。
交通規劃包括綜合交通規劃、綠道系統規劃、水上交通規劃、交通景觀規劃。綜合交通規劃反映了道路、鐵路、港口等交通設施與河流的關系;綠道系統規劃是河流內部及其與外部聯系的慢行交通系統,側重非機動車與步行交通;水上交通規劃需要融合城市整體水上交通系統,并結合城市旅游線路統籌考慮;交通景觀規劃是融化交通設施的景觀干擾,屬于工程景觀范疇。
3.3.3 工程設計層面優化內容
工程設計是系統規劃的具體落實,是指導河流兩岸景觀建設的具體技術文件,具體包括豎向設計,河流防洪工程和兩岸駁岸工程設計,雨水排放與收集設計,植物配置設計,夜間燈光照明設計,公共服務設施與建設小品設計等六大方面。由于工程設計層面涉及具體設計規范內容,本文在此不具體展開。
4 基于景觀都市主義的肇慶新區長利涌濕地公園規劃設計
4.1 肇慶新區長利涌濕地公園概況
肇慶新區位于肇慶主城區東北部,肇慶高新區的西南部,處于主城區和高新區的發展軸線上。長利涌濕地公園位于肇慶新區西南(圖2),規劃范圍為上游至九坑河水庫大壩,下游至西江,流域長約9.7公里,總面積約756公頃,是肇慶新區中的主干水系(圖3)。
4.2 長利涌濕地公園規劃設計思路與要點
4.2.1 長利涌濕地公園規劃設計思路
肇慶新區長利涌濕地公園規劃運用景觀都市主義的指導思想,首先面對的是“長利涌在肇慶新區發展中的地位”和“肇慶新區需要什么樣的河流景觀”的問題,通過對城市發展背景和基地現狀解讀,并綜合類似地區的案例研究,從而確定長利涌濕地公園的規劃目標與基本定位。
在長利涌生態、景觀、功能設計的過程中,始終將周邊區域納入研究范圍進行統籌考慮,以此在功能上保持與周邊商業、會展、居住、綠地功能的互動協調,加強內部與外部用地的關聯性。最后,通過總體層面、系統規劃層面與工程技術層面三個技術階段的成果反饋與優化,形成最終成果。
4.2.2 長利涌濕地公園規劃設計要點
借用景觀都市主義運用在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中的核心觀點,肇慶新區長利涌濕地公園規劃中提出五大設計理念,包括功能復合化、景觀生態化、設施景觀化、河流內涵化,以及生態安全化,并在各層面設計中予以落實。
功能復合化指長利涌兩側用地功能的多樣性,聯動城市發展;景觀生態化是設計中強調景觀的自然性和生態效益;設施景觀化是運用景觀和生態手法,將長利涌駁岸以及穿過基地的鐵路、321國道、城市干道等進行景觀化處理,使之與環境協調;河流內涵化主要是賦予河流公園文化主題,建設肇慶市生態文化展示窗口;生態安全化是本著最小化人工干擾原則,注重水土保持,保護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構筑城市生態廊道。
4.3 長利涌濕地公園總體層面設計內容
將長利涌濕地公園項目納入不同層次區域中分析,并站在城市發展視角研判本項目的規劃需求與目標,即該項目成為繼產業園區開發、居住新城開發之后的新的生態運營模式,是啟動肇慶新區建設、貫穿低碳生態建設路線、打造珠三角城市濕地公園精品的核心項目。
其次,長利涌濕地公園應作用肇慶新區生態安全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領銜水雛天堂、長利涌堤防加固工程、硯陽湖、龍吟谷生態創意度假區、生態新城中央綠軸等多類市級重點項目與城市資源,合力構建肇慶新區生態格局,并以濕地公園建設作為契機,帶動行政、居住、商業、旅游等城市功能的復合發展(圖4)。因此,規劃中理清長利涌濕地公園與周邊項目的關系,通過濕地公園的“串、連、統、合”手法,形成肇慶新區的生態廊道構架(圖5)。
其三,對長利涌濕地公園的生態現狀進行全面評估,計算長利涌的生態承載力,以此為依據進行功能布局,體現景觀都市主義的生態優先理念。最后,將長利涌作為連接兩條城市功能軸的紐帶,通過交通與活動空間形成長利涌多元功能水軸,打造“之”字形的規劃結構(圖6),使長利涌融入城市綠色空間結構,體現景觀都市主義中的城市結構完善與生長動態過程理念。
4.4 長利涌濕地公園系統規劃層面設計內容
長利涌濕地公園系統規劃層面設工作是整個項目的核心部分,具體包括五個方面內容。
功能混合:長利涌濕地公園作為線性城市空間,需要充分考慮與相鄰用地的功能協調關系,結合與其相鄰的商務、會展、體育及商業用地,劃分以動態為主題的濱水利用區,建設濱水商業帶、濱水娛樂區、文化展示區和城市濱水景觀帶;根據“一軸三區”的總體規劃結構,依次由濱水利用區、濕地調節區和生態保護區構成,形成三區軸串的生長型空間結構及景觀序列(圖7)。
4.4.1 生態安全規劃
長利涌濕地公園的水體設計充分體現水網、開放空間和城市景觀的生長特性。首先對區域水網進行整體分析,總結出長利涌水網生長發散型的特質,通過保護、調節、利用等措施調整優化整個水網系統,使之在肌理上體現出區域水網生長性的特點(圖8)。并通過“節點―廊道―中心―廊道―節點”的分級手法設計,銜接、打通、融合周邊重要的開敞空間和景觀要素,使城市開敞空間和景觀得以生長延續。
4.4.2 生態化和親水性的駁岸設計
景觀都市主義的景觀視角和生態策略,對于目前城市濕地公園岸線設計中的人工化傾向,具有良好的啟發和借鑒意義。通過對長利涌水文條件的分析,設計中將駁岸處理形式分為自然原型、自然型和臺階式人工自然駁岸,多采用生態型的自然駁岸,充分體現生態化理念。
4.4.3 體現生態和文化功能的景觀設計
結合周邊功能以及濱水游覽要素,長利涌城市濕地公園規劃了12個生態文化景觀節點,以水為軸形成生態景觀帶(圖9),將長利涌打造成為肇慶市低碳生態示范基地,借助濕地自然景觀塑造城市生態文化品牌。
4.4.4 以生態手段弱化負外部性的交通系統規劃
長利涌濕地公園規劃范圍內有三條鐵路穿境而過,321國道也與鐵路交錯,鄉道貫穿區域,交通系統對城市濕地生態的干擾不可避免,在景觀都市主義指導下,以生態和景觀手段弱化交通設施與生態環境的矛盾。
4.5 長利涌濕地公園工程設計層面內容
長利涌濕地公園的工程設計中,采用了若干生態策略和景觀設計手段,使人工化的工程設施具有一定的生態功能,并使對自然環境的干擾最小化,增加濕地公園的景觀效益。其中,重點處理防洪堤的生態安全問題:由于長利涌河床高于周邊地勢,形成“懸河”,因此防洪堤在達到防洪標準基礎上采用巖石和生態護坡磚結合的方式進行加固,確保磚內土體的表面保持穩定,不易流失,最大程度的保持土壤和水分,加強區域生態建設和生物鏈的完善。其它工程設計,包括長利涌及其周邊地區的豎向設計、利用設計、公共服務設施與建筑小品設計、植物種植設計與夜間燈光照明設計等。
5 小結
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的服務對象直接面向城市人群,在發揮多種生態效益的同時,亦具有居民游憩、文化娛樂等多樣化功能,是城市公園綠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對城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的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忽視了日益復雜的城市系統對景觀環境的要求,同時缺乏考慮河流自身的特點,因而在設計中常常出現重使用輕生態、構圖過度人工化等問題。
景觀都市主義源于對西方后工業化社會城市問題的應對,它提倡改變以建筑為城市建設元素的傳統方式,強調把城市作為生態系統來考慮,突出景觀作為城市空間聯系的媒介作用,實現自然與人工的對話。景觀都市主義對解決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具有較大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意義,本文基于此,提出了“總體層面――系統規劃層面――工程設計層面”的改進建議。最后,以肇慶新區長利涌濕地公園為例,闡述景觀都市主義指導下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的具體實踐應用,同時希望能為我國其他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工作提供思路與借鑒。
參考文獻:
[1]James Corner. Landscape Urbanism//Mohsen Mostafavi and Ciro Najle.Landscape Urbanism:A manual for the Machinic Landscape[M].London:AA Publication,2004.
[2]Bélanger P.Landscape As Infrastructure[J].Landscape Journal, 2009,28(1):79-95.
[3](美)馬克?特雷布.現代景觀――一次批判性的回顧 [M].丁力揚,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4]畢凌嵐.城市生態系統空間形態與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5]翟俊.基于景觀都市主義的景觀城市[J],建筑學報,2010,(11).
關鍵詞:城市濱水帶;景觀規劃;設計規劃
1 概述城市濱水帶綠地發展史
所謂城市濱水帶的定義,是指毗鄰海洋、湖泊、河流的特定城市區域,組成部分通常為陸域、水際線和水域。作為城市生活和城市生態最為敏感的區域之一,它的空間特點有方向性強、開放、自然等;它的特征有:豐富的文化歷史因素、功能復雜以及較多的公共活動等。濱水綠地是城市濱水帶的一部分,也稱河濱綠地,隸屬的范疇在城市公共綠地內,通常位于城市河道中間陸地或兩側,是人工仿造并結合,或造景而成的城市綠地景觀的一種,也可以作為一種手段,將城市河濱的條狀或零碎塊狀土地資源進行有機整合,使環境達到景觀、文化和城市生態的要求。上世紀中葉,外國的城市濱水帶改造開發運動就已經開始了,諸如橫濱MM21地區、悉尼達令港、加拿大維多利亞港和巴爾的摩內港的建設和改造等,其獲得的成功都是巨大的。雖然國內較晚才啟動濱水帶綠地建設項目,不過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在全國各大城市紛紛出現,比如武漢、深圳、長沙以及珠海情侶路濱水地帶的二次改造,建設浦東濱江大道等等,可以說我國濱水帶綠地開發的巨大序幕已經正式拉開了。
2 城市濱水帶綠地景觀設計規劃的方法
2.1 突出生態性
城市社會人居環境在今天的主要矛盾之一便是其環境的生態性,同時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亟需改善以及強烈意愿應該得到足夠重視。因此城市濱水帶綠地作為公共綠地之一,對于人居環境的改善作用備受關注。植物是組成城市濱水帶綠地景觀的主要部分,植被不僅僅是對營造城市生態環境所做彌補的一種手段,同時亦在設計濱水帶綠地時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配置城市濱水帶綠地植被時,應從生態性和綜合性兩方面進行,配置要求合理并采取多角度。如下4個方面為主要考慮因素:首先是要將水域的浮水植物考慮在內;其次是陸地的景觀植物和喜水植物;再次是合理搭配好落、常葉植物;最后是立體配置水生植物、地被植物和喬灌木,能夠通過有機組合各類植物構建一個生態群落,使得城市的生態環境得以創建和改造。
2.2 突出文化歷史性
在進行二次建設城市景觀時,多為改造更新原有景觀基礎,未來與過去通過當下的建設這座橋梁連接起來。建設城市濱水帶綠地景觀,是城市景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綠地景觀的設計在采用現代式的規劃同時,對于當地歷史人文積淀下的審美方式和本土文化不應當完全脫離,對于歷史不能進行割裂,從多方面要素進行城市濱水帶綠地景觀規劃時,濱水帶休閑空間的創造要具有時代和地方獨有的特征,對于時展的需要應予以滿足。比如古鎮濱水帶,其建設改造的中心是對古水街的保護,對民族文化的弘揚以及對歷史的回顧。在配置植物時,應考慮樹木是否具有相應的文化內涵,比如杭州西湖的蘇堤在配置植被時選擇的是柳樹和桃樹,使其文化景觀具有“桃紅柳綠”的自然特色;再比如將地方文化特色的濱水帶綠色文化景觀通過合理搭配市樹市花體現出來等等。
2.3 突出景觀藝術性
城市綠地系統包含了城市濱水帶綠地,后者的景觀藝術性是獨立出來的。它界于水道和城市之間,其人工和自然景觀資源均比較豐富,既有區域的優越性又具有水的“靈”氣,同時其濱水環境內的生物鏈又非常良好,此類場所非常適宜市民的休憩和聚集。所以,在設計濱水帶綠地景觀時,應將景觀性這一特點突出體現,合理組合植物和建筑物,有機滲透植物和水,協調搭配植物和植物,綜合考慮時刻處于變化中的四季植物景觀。在合理組合建筑物和植物時,可以采取多種多樣的配置方式以適應建筑造型在平面和立面上的區別,使景觀空間更具節奏感、層次感和立體感。植物和水的組景可將一份自然情趣添加到城市喧鬧的底色中,使返璞歸真的美景供人享用,此類組合是古樸造景和生態性造景的完美結合,城市濱水帶的自然景觀經過完美組合植物和水這2個要素,得到了極大的增添和豐富,使人與自然更加親近和諧。設計濱水帶綠地時的主要內容就是如何協調搭配植物和植物,這同時也是營造濱水帶景觀和使濱水帶環境得到改善的重要途徑。搭配時除了要對植物的生態習性全面考慮外,還應對如何搭配植物的色彩景觀和組合層次多加重視。比如合理搭配地被植物和喬灌木,可使景觀的層次感得到增強,更為明顯;搭配好落、常葉植物,則會使季相感更加突出。
3 結語
設計城市濱水帶綠地景觀時,應遵循景觀藝術性、文化性和生態性的原則,從而將城市濱水帶的環境藝術、文化、生態景觀完整地體現出來,如此和諧的基調才能構建在城市中的建筑、綠地、水源和人等環境中,這樣才能將城市濱水帶綠地景觀的環境藝術景觀、文化景觀和生態景觀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市景觀;景觀設計;原則 ;方法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
作為一項多元關系的綜合藝術品,城市景觀是城市周圍空間與各視覺事物、事件組織關系的藝術,受到人們主觀感受和視覺思維的相互影響。此外,城市景觀作為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其集藝術、工程技術、科學等于一體,范圍涉及到城市人居環境的各個方面。
城市景觀設計就是在特定的環境中,創造組織各類事件和事物,讓城市景觀意境、形象、風格能更有效的表達和顯現。
一、城市景觀設計的范圍
城市景觀設計最早是源于美國景觀設計和城市建設的融合,作為一個符合設計體系,其包含植物設計、風景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城市設計等。城市景觀設計應用十分廣泛:從大地生態規劃、流域規劃到區域景觀規劃;從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到城市廣場、步行街規劃;從城市公園建設到私家花園建設;從局部環境建設到街頭城市小品、雕塑設計等,涉及到城鎮規劃、場地規劃、區域景觀規劃、公園與休閑區規劃、環境設計、土地發展規劃、生態規劃與設計、社會與行為學設計等諸多領域。
二、城市景觀設計的原則
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文化是城市景觀設計的三大原則。
1、尊重人
尊重人,就是尊重最為普通的、平等的、有血有肉的、有情感的人,而非集體名詞,他們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而非奴隸或被征服的人,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主和貴族。尊重人,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尊重人性,景觀設計師在進行城市景觀設計時需要結合實際,摒棄決策者的標新立異,用設計語言把大眾社會需求表現出來。
2、尊重自然
在人與自然中建立一種親切友善的關系。在城市歷史的發展中,人們從屈服自然向征服自然轉變,從一面的不和諧走向另一面的不和諧。尊重構成自然的風、水、生物,尊重自然地形自然格局。
3、尊重文化
作為歷史的一種象征,每一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尊重歷史文化脈絡,重視繼承、保護和利用已有的景觀資源,把握特定的本土環境特征,尋求客觀規律,創造一種更為適合本土特色的城市景觀形態。通過對環境進行設計,實現人與自然及文化之間的相互協調、和諧共存。為此,景觀設計師需要將城市和景觀設計的前沿理論、現代技術及傳統文化進行巧妙地融合,創造更為舒適、和諧的生活環境,并讓其為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個人服務。
三、現代城市景觀園林規劃設計方法
1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 在景觀園林的規劃設計中,要根據當地周邊的環境與地形地貌,盡量做好既經濟劃算又美麗非凡。對于盲目的照搬歐美發達國家的景觀園林的設計方法是不合理的,不能盲目的追去奢華,根據我國的國情和實際情況,現在我國城市景觀園林設計的主要目標是居住環境的改善,保障居民的身心健康,景觀園林應該擴大綠地的面積,開展各項的綠化工作,建造一個科學合理的綠化格局。
2充分的發揮景觀園林的生態效應,創造一個優美的生態環境 在城市景觀園林的規劃設計中,盡量把園林建設成最接近當地地區的生態環境,同時在種植時,要多選擇看可以有效抵抗病蟲害的樹種,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再引進外來樹種,相互結合同時作為補充來發揮更好的作用。
3注意注重每一個細節,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 在進行景觀園林的規劃設計時,第一要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在整個城市之中,景觀園林的性質、功能以及形式要結合城市的發展現狀來進行準確的定位,統一協調好景觀園林的建設、周邊環境等因素,景觀園林建筑的各種性質要適應和符合環境的需要,統一協調好其他的景物,景觀園林的設計要講究烘托對比、承上啟下、主次分明、最大限度的讓所有的景物在景觀園林中都扮演自己的重要角色。注重每一個細節,體現設計的特色。
4建立健全相關的制度和機制,有效地管理景觀園林的規劃和設計 為了使景觀園林的設計工作能夠更加有力的開展和進行,使專業技術隊伍明確自身的責任和設計施工的順序,要建立專門的協調會制度,讓技術人員對自身的職責進一步明確,并且責任落實到人。同時建立健全各項相關的管理制度,減少設計施工中出現的專業問題,注意協調各個施工部門的工作,甲方作為管理者,要協調統一領導,要有專人指揮,甲方管理人員要嚴格的遵守執行國家相關的規范和標準,提高自身的業務學習能力和素質修養。
四、城市景觀設計要注意的問題
1、調查求細
設計注重運用創意的設計理念和內涵,但前提需要詳細調查城市、市場背景。周邊環境未來發展能否與此項目匯合一起?房地產市場未來發展怎樣?這些都需仔細的調查清楚,讓項目跟將來周邊環境很好的配合。
2、方案求值
方案經系統設計須經濟、有效益。許多片面的想法認為好設計定靠昂貴材料、奇特方案、新穎方法才能制作、表達出好的效果,這個是不絕對的。但另一方面,好設計創意對整個方案都有影響,方案富有經濟效益很重要。
3、設計求遠
設計要考慮長遠,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必須是好項目,這對城市景觀設計師來說非常重要。如環境設計、園林設計須考慮植物5年后、10年后的樣子,把植物生長與將來效果融合在一起。一些公園,如美國紐約中央公園就是比較成熟的設計方案,經多年變化實現了永恒的效果。
4、材料求宜
城市景觀設計材料要因地制宜,選擇植物更注意每個地方都有不同植物可利用,特別是植物配置上要講求配置原則: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因樹制宜、因景制宜。
5、風格求準
每一個項目都有自己獨立的個性,需有一套切合項目主題風格的設計語言。根據項目特點,通過系統設計,把一些特別元素通過一些創意和設計語言運用在項目上。
五、城市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
1、學科優勢互補
理論上,城市景觀設計、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是相對獨立的學科,但它們最終目的是創造理想的人類聚居環境,核心內容都是規劃和設計,也就是說它們的學科性質、任務是一致的。其次,以人居環境的觀點,這三門學科的知識結構是重疊的。
為此,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城市景觀設計、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將會由幾個人合作到只需一人就可完成。隨環境問題的日漸突出,城市景觀設計對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大,三者合一的復合型人才是社會的需求。
2、信息化在城市景觀設計中大量運用
計算機系統的應用引起了信息革命,如何規劃設計信息社會中的各種空間環境也將不可避免地成為城市景觀設計行業的重要課題。雖然這方面的研究正在起步,但這蜂擁而至的知識浪潮、星系革命必然對此行業產生重大影響,讓城市景觀設計設計理念、研究方法、工程技術等發生巨大變化。
3、城市景觀設計思想的傳播
先進的甚至超前的城市景觀設計思想需要得到提倡和傳播,引導人們樹立對人和自然關系的正確認識。大眾傳媒對城市景觀設計時尚的形成將產生重要影響,城市景觀設計關系每個人。通過環境教育,讓公眾自然地關心環境,普通民眾把地球當成人類的家園;通過環境教育,草坪四周柵欄及廣告牌、警示牌也將被取消。傳媒對公眾環境意識將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公眾環境教育的一種方式;提高公眾環境意識又會對城市景觀設計提出更高要求。此外,景觀設計師怎樣利用好傳媒擴大自身影響,傳媒如何正確引導大眾對城市景觀設計鑒賞力也值得思考。
城市景觀設計發展取決于人素質的提高,某些地方失敗的城市景觀設計能實現,甚至被稱頌,可以說是設計師和決策者專業素質不高所造成的,同時也說明普通受眾的鑒賞力、分辨力還不是很強。因此,引導、培養公眾對城市景觀設計鑒賞力,加大對該專業基礎知識的普及十分有必要。
結論
作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和自然演化的協調,城市景觀設計在未來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發展形勢也是一片大好,為此,景觀設計師在進行作品設計時需處處體現“以人為本”,著眼于未來,看到城市景觀未來的發展,設計出時代精品,讓我們的城市成為人見人愛的大家園。
參考文獻:
[1] 李興.好看又好用的景觀——從無錫蠡湖新城濱水綠地談起[J].園林.2011(08).
【關鍵詞】森林景觀;生態采伐規劃;原理;方法
景觀生態學是一個比較大的研究領域,該領域是由許多不同的生態系統構成一個整體空間結構、互動,協調功能的動態變化一個新的分支。目前景觀生態學是各行各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接受并流行,成為一個研究生態、資源、環境等各方面的一個熱點,它關注人類活動對景觀過程及格局的影響,在生態系統和景觀退化與景觀生態重也是一個研究熱點。景觀生態學理論可以恢復退化的生態系統,恢復各種因素,具有空間配置合適,從而達到恢復退化生態系統的目的;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要通過景觀結構的空間格局來恢復,使得恢復工作順利達到要求。景觀生態學的核心概念與生態系統退化的森林恢復的相互作用密切相關。
一、森林景觀生態采伐規劃目標
1、森林景觀的生態完整性
森林的健康和生態的完整性是用來描述生態系統管理的通用指標。在景觀水平上的生態完整性,這主要表現在生產力、生物多樣性、水和土壤的自然條件下,保持天然森林景觀,假如沒有人為的干擾,景觀生產力水平明顯降低,植物和動物物種的局部降低或減少土壤侵蝕的發生,或者養分流失,水資源量及其季節分布與水質的變化,可以考慮降低生態完整性。
2、森林景觀的年齡結構
森林景觀由不同林分結構組成,森林干擾歷史在不同的林分是不同的,理想的景觀是不同年齡林分年齡結構不同的復合層,一般在平衡區的各個階段。許多動物和生存森林的樹木和斷枝是密切相關的,但枯死的木材來自兩個過程:一個是樹木間競爭,另一個是自然衰老死亡之前,樹木徑級是非常小的,在的動物生存之間的關系也是很小的,一個大直徑的樹木對動物生存的意義。在中國的許多天然林區,由于超常規的采伐量,導致年齡分布嚴重失衡,尤其表現在:成、過熟林的比例太少或全面缺乏。其主要原因是:人們總是根據一些成熟的樹種來確定采伐年齡,但數量成熟齡比森林自然壽命低得多。其結果森林景觀伐后年齡結構以原始森林狀態發生較大的變化相比,導致古老的森林結構損傷,導致森林景觀的破壞,從而不利于古老的森林物種的生存,使景觀的完整性降低。
二、森林景觀生態采伐原則
1、確定采伐方式
過度采伐森林是一個復雜的異齡林層,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應基于選擇性擇伐,可在特殊情況下使用的小面積皆伐。
2、采伐木的確定
根據現場條件確定樹的種類和大小的選擇,決定擇伐樹種和徑級的種類。保留的是低徑級的,定為應伐木的是高于該徑級的。根據計劃,每公頃保留1―2株老林木的大徑級,在某些地區考慮保留了老齡木材樹種搭配的問題,可以把它們看成一個自然的更新種源,并提供野生動物和微生物的重要棲息地。永久保留一定數量的具有不同的衰減過程及分布密度的立桿倒木,以滿足對這個特殊的棲息地要求,以維持采伐跡地的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的。陡峭的斜坡和巖石采伐后難恢復或容易引起大面積水土流失,應該被禁止。
3、保護土壤,減少保留木損傷
為了減少跡地植被和土壤表層被破壞,減少土壤板結,土壤侵蝕。灌木的傷害。集材技術應選擇考慮畜力和小型機械或架空索道,大型集材機械基本上被消除。
4、伐區清理應考慮維持剩余物多樣性及地力的平衡
采伐剩余物的清洗方法有帶腐法、堆肥方法、火燒法、擴展方法和不清理任其自然衰減法。堆肥選擇性采伐的土壤,用明確的腐病的方法,并沿輪廓的設計,可以減少水土流失。
5、珍稀植物保護
國家和省級森林管理區(自治區,直轄市)出臺的珍稀瀕危植物,在生態公益林管理框架下,應該重點培育、保護與促進。本地稀有物種和瀕危物種,應補種在合適的地點。確保稀有物種的原生和瀕危物種的遺傳潛力。
6、擴大混交林
要改善和保護天然林的物種多樣性。可以通過應伐木的選擇及更新兩個方面增加樹種多樣性。該技術可以保留落葉而種植的針葉林。封山育林,創建一個“人天”的混交林。
三、結論
組成和結構功能決定了森林景觀的功能,森林景觀功能的變化是由森林景觀動態決定。重新發展計劃設計一個特定的生態系統的結構,對于如何全面認識生態系統的結構,我們需要充分認識生態系統動態和功能,景觀生態功能和動態的中心內容是:有些人認為景觀生態是人類生態學的一個分支,它不同于傳統的生態學,考慮人類活動和文化的影響,結合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景觀尺度水平的大型生態效應與區域的橋梁,在下面的生態系統尺度全球宏觀生態變化。
由此我們得出,景觀生態學是一個新的概念框架,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及GIS技術的應用,它具有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研究和實踐中,對森林可持續經營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舒清態.東北過伐林區森林景觀生態采伐規劃理論與技術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2006年 .
[2]汪振.青石岡國有林場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現狀與對策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