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08:53:37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防治心臟疾病的方法,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摘要】
目的 通過對經股動脈行心臟介入診療術后采用不同止血方法患者的常見并發癥觀察,探討其防范技巧。方法 對283例經股動脈行心臟介入診療(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及支架植入術)術后采用常規繃帶加壓包扎、Angioseal血管縫合器及動脈壓迫器止血后發生并發癥的成因進行分析。結果 經股動脈途徑行心臟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主要是穿刺部位出血,表現為出血、血腫,腹膜后出血或血腫,假性動脈瘤和動靜脈瘺,主要原因是穿刺部位過高或過低,血管損傷,過度抗凝和壓迫止血不當所致。結論 股動脈準確穿刺、術中輕柔操作、準確壓迫動脈鞘管進入血管口及松緊適度是減少并發癥的主要預防措施,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股動脈心臟介入診療術后壓迫止血方法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 冠狀動脈疾病 ;介入治療 ;股動脈 ;并發癥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omplications of different femoral artery hemostasis method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nd to discuss the causes and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Methodss Routine compression bandage,Angioseal Suturing Apparatus and arterial compressor were applied for hemostasis to 283 patients having receive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via femoral artery (selec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or stent implantation); the causes of subsequent complication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main complications were bleeding at the puncture sites,such as hemorrhage,hematoma and retroperitoneal hemorrhage,or hematoma,pseudoaneurysm and arteriovenous fistula; the main causes were as follows: the puncture sites too high or too low,blood injuries,over anticoagulation and improper compression hemostatsis. Conclusions Accurate puncture,gentle operation,accurate and moderate compression to the cut of arterial sheath when entering the vessels are the main countermeasures; correct selection of compressors for hemostasis may decrease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KEYWORDS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tervention femoral artery complication
心臟介入診療技術是目前應用非常廣泛的一種臨床實踐操作技術,具有方便、快捷、有效、微創等優點,但是,該技術畢竟是一種介入性技術,有創傷性,會有一定的并發癥發生。股動脈血管較為粗大,穿刺相對容易,行心臟介入診療成功率高,我院常規選擇股動脈入路行心臟介入診療。經股動脈途徑行心臟介入治療術后穿刺部位的血管并發癥,主要是穿刺部位的出血,表現為穿刺部位出血、血腫、腹膜后出血或血腫、假性動脈瘤和動靜脈瘺,多由于穿刺部位過高或過低、血管損傷、過度抗凝和壓迫止血不當所致;只有在股動脈細小(外周血管有病,糖尿病和女性患者等),又插入大的鞘管和導管留置時間較長時,才容易產生血栓或栓塞的并發癥。鞘管周圍出血或血腫是由于損傷了股動脈所致。在我院觀察的283例患者,經過適當的穿刺技巧,沒有發現腹膜后出血或血腫、假性動脈瘤和動靜脈瘺[1]。現將我院經股動脈行心臟介入診療術后應用不同止血方法的相關并發癥情況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共觀察283例,均為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53人,女性130人;年齡38~83歲。術前診斷冠心病214人(75.6%),陳舊性心梗18例(6.36%),急性心肌梗塞9例(3.18%),高血壓148例(52.3%),糖尿病48例(16.96%),有吸煙史者174例(61.48%),有早年心血管病家族史者52例(18.37%)。
1.2 手術方法 常規左側冠狀動脈投照為3個:左前斜LAO 45°、右前斜RAO 30°、LAO 25°。加足頭位25°;右側冠狀動脈投照2個:RAO 25°、LAO 45°[2]。術中行心電圖、血氧飽和度、血壓監測,術后止血:用普通繃帶(2個,一個壓扁后壓于穿刺入血管點,一個用于“八”字包扎)加壓包扎181例,其后以1.0kg鹽袋壓迫傷6 ~8h,保持術側肢體伸直18~24h,臥位24h后方可下床活動[3];(2)Angioseal血管縫合器標準方法行血管縫合48例,縫合前必須行股動脈造影,股動脈直徑大于4mm,動脈鞘管穿刺入血管附近無分叉[4];(3)動脈壓迫器標準方法壓迫止血54例。壓迫方法:在進行了經股動脈穿刺介入診療術后,患者取平臥位,確認足背動脈搏動正常,然后確認動脈穿刺處,將動脈鞘管退出1cm~2 cm,在體表用無菌紗布覆蓋;順時針旋轉螺旋手柄1~2圈,將仿生壓板延腹股溝方向加壓壓在股動脈穿刺處;將固定膠帶圍繞股部順勢拽緊并粘牢后順時針旋轉螺旋手柄6圈,通過壓板增加對止血點的壓力,確認動脈壓迫止血器固定準確穩定,如感覺不穩定繼續順時針旋轉螺旋手柄加壓直至穩定;然后拔除動脈鞘管,調節螺旋手柄加壓至目測穿刺點不滲血,最后檢查足背動脈搏動情況[5]。三種方法即刻止血成功率100%。術后72h觀察內容:皮膚水泡、皮下瘀斑、股動脈血腫、股動脈及足背動脈搏動消失或減弱及術側皮膚溫度降低。
1.3 統計方法 采用SAS8.02統計軟件,對資料進行卡方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術后觀察72h,三種止血方法各種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見表1。
表1 心臟介入診療術后72小時三種止血方法各種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略)
3 討論
從結果中可以看出:皮膚水泡的發生率有顯著性差異,P=0.0016,動脈壓迫止血器壓迫止血皮膚水泡發生率為9.26%,高于普通繃帶止血(1.10%)和Angioseal血管縫合器止血(0)。皮下瘀斑的發生率有顯著性差異,P<0.0001,Angioseal血管縫合器止血方法皮下瘀斑的發生率(97.92%),高于普通繃帶止血(20.99%)和動脈壓迫止血器壓迫止血(14.81%)。股動脈血腫的發生率有顯著性差異,P<0.0001,Angioseal血管縫合器止血方法股動脈血腫的發生率(60.41%),高于普通繃帶止血(6.08%)和動脈壓迫止血器壓迫止血(25.93%)。股動脈及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術側皮膚溫度降低僅在普通繃帶止血病例中發生1例。該例病人于術后第二天經對側股動脈穿刺行患側股動脈造影提示髂總動脈中段閉塞,予溶栓治療后成功再通,重復造影示髂總動脈中段局限性狹窄50%。
動脈壓迫器止血易發生皮膚水泡,這與通過仿生壓板對穿刺點皮膚的壓力有關,過緊導致局部壓力太大容易出現該并發癥。我們的經驗是調節螺旋手柄加壓至目測穿刺點不滲血后再旋緊半圈至一圈即可。
Angioseal血管縫合器止血方法皮下瘀斑的發生率遠遠高于其他兩種止血方法,血腫發生率也是最高的。這可能與其止血技巧要求較高有關,一方面在送入指引導絲交換動脈鞘管時要準確的壓迫血管穿刺入口處,另一方面在最后止血成功的關鍵必須露出推送桿上的黑色標記點,期間要保持足夠的拉力阻止出血。我們觀察發現,幾乎所有的本組病人止血當時都沒有血腫,往往病人在遵醫囑于6h后下床活動才出現血腫。所以建議延長臥床休息至12h才能下床活動。
普通繃帶壓迫止血組中股動脈及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術側皮膚溫度降低1例,嚴格來說并非止血方法本身所致,可能與術中導管操作技巧有關,加之第二次對側造影經溶栓證實髂總動脈本身存在狹窄更易出現該并發癥。
在介入術后極易出現穿刺點出血、血腫等并發癥及術后較長時間的臥床、精神緊張等導致腰背酸痛、煩躁、失眠、尿潴留等不適,從人文關懷的角度上講,使用Angioseal血管縫合器及動脈壓迫器止血有很大優勢,從前述結果看,動脈壓迫器止血技巧更容易掌握,并發癥更少一些。從社會經濟學的角度看,Angioseal血管縫合器極為昂貴,動脈壓迫器較為便宜,能夠為廣大民眾接受[6]。
參考文獻
[1] 李占全.冠狀動脈造影與臨床[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26~127.
[2] 陳練.心血管病床旁操作技術[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103~104.
[3] Ilia R.Coronary occlusion post angioplasty associated with vasovagal reacation[J]. Cathet cardiova sc Diagn,1997,40(3):336.
[4] 梁遠娣,劉建宏,王軍玲等.應用Angio-seal血管閉合裝置減少PTCA術后并發癥[J].中華護理雜志,2006,(3):16~17.
[5] 靳立軍,李毓仁,烏漢東等.冠狀動脈造影和介入治療術后Perclose血管縫合與常規壓迫止血的對比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2,30(7):434~435.
關鍵詞:風濕性心臟病;心力衰竭;治療方法;治療效果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又常稱為心功能不全[1]。一旦患有心力衰竭,將對患者帶來嚴重的損害,因此該病被人們稱為"生命的絆腳石"。對風濕性心臟病引發心力衰竭的機制進行研究,發現與心肌受損和心室負荷過重有關。近年來,我院通過接診大量風濕性心臟病心力衰竭患者,在該病診治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索。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選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療68例風濕性心臟病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齡為47~86歲,平均年齡為(63.28±0.45)歲,病程為4~18年,平均病程為(14.11±2.31)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國心臟病協會診斷標準的心功能分級Ⅱ-Ⅳ 級,將這68例患者平均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4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心功能及超聲心動圖等資料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因此可以進行比較。
1.2入選標準 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制定的NYHA分級標準,并排除肝腎功能不全、孕婦及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慢性膽囊疾病、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疾病等患者。
1.3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如應用洋地黃類藥物、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等。此外,還口服厄貝沙坦片0.15g,初始應用1次d。治療組患者常規基礎治療方案,與對照組相同。并采取厄貝沙坦片與比索洛爾聯合給藥方案,厄貝沙坦片的用法與對照組相同,初始口服比索洛爾1.25mg,1次d,連續服用10d后,如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則將日劑量增至2.5mg。
治療1年后,對患者的超聲心動圖相關檢查結果,如左室舒張末期內徑( LVEDd) 、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 、左室射血分數( LVEF) 、短軸縮短率(FS)及心功能分級(NYHA)等,與治療前進行比較。
1.4療效評定方法 根據心功能分級檢查結果,如改善Ⅱ級則視為顯效,如僅改善Ⅰ級則為有效,如未改善或病情繼續惡化則為無效。
1.5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軟件加以分析處理,并采取t檢驗,計量數據以x±s表示。
2 結果
2.1臨床療效 對治療組及對照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治療組顯效13例,有效1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12%。對照組顯效8例,有效20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2.35%。經治療后,治療組心功能分級為2.25±0.3,對照組為2.63±0.6,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動圖指標狀況如表1所示。通過對比,兩組患者在總有效率,心功能改善狀況及心動圖指標方面差異均具有顯著性(P
2.2不良反應 治療組與對照組不良反應均較輕微,治療組僅有2例患者出現心率過緩,但通過調整藥物劑量后,患者癥狀便隨即消失,且未出現肝腎功能及血尿常規異常現象,總體安全性較好。
3 討論
據相關研究發現,引起心力衰竭最常見的原因便是瓣膜關閉不全,而因風濕性心臟病發生瓣膜關閉不全又十分常見,尤其在我國,風濕性瓣膜病變患者比例非常高,因此心力衰竭與風濕性心臟病聯系緊密。對心力衰竭的作用機制進行觀察發現,代償性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后,促使甲狀腺激素作用于β1受體,并出現相應的心肌病表現,進而導致心衰出現惡化,甚者會引發猝死。通過對上述機制進行分析后,發現可通過使β受體被阻斷,以防止心肌重塑,實現控制心肌病進展地目的。
臨床治療發現,β受體阻滯劑與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可發生協同作用,療效顯著[2]。厄貝沙坦片作為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可通過對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和緩激肽降解的雙重抑制,實現對心力衰竭的治療。比索洛爾是β-和α1-受體阻滯劑,可阻斷α1,β1和β1受體,因此在阻滯β受體的同時,還具有擴張血管作用,所以對心力衰竭患者有效。本研究發現,厄貝沙坦片與比索洛爾聯合應用,可明顯改善患者心功能,在治療風濕性心臟病心力衰竭方面安全有效。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老年;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心力衰竭; 相關因素; 臨床診治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ed Factors and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Heart Failure/YANG Hai-zho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3):131-134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ed factors and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heart failure.Method:Using the retrospective method,124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heart failu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2 to Octo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At the same time,124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Through the single factor analysis found that,the morbidity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o had a history of alcohol abuse,age≥80 years old,body mass index>25,course of disease≥10 years,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heavy effects of haz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25,with bad habits such as alcohol and tobacco,course of disease≥10 years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heart failure(P
【Key words】 Elderly;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Heart failure; Related factors;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Dongguan Kanghua Hospital Dongguan City Guangdong,Dongguan 52308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3.046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是臨床常見的心臟病類型之一,據統計,近年來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發病率在逐年遞增,現已成為器質性心臟疾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類疾病[1]。肺源性心臟病主要是胸廓、肺或者是肺動脈血管的慢性病變導致的肺循環阻力增加,從而引起的右心室心肌擴大、增肥,引發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老年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2]。該病病情發展比較快,如果不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將會嚴重影響患者預后生活質量的提高。此病的治療主要是根據發病原因和誘因,進行對癥治療,從而達到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本院為了研究此病的相關因素的診治方法,特選取248例患者進行分析、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9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4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患者作為觀察組,同時選擇同期124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患者作為對照組,所有患者均符合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診斷標準,臨床癥狀均表現為心悸、氣喘、咳嗽、多痰等。觀察組124例患者中,男70例,女54例;年齡60~88歲,平均(81.25±0.64)歲;病程1~15年,平均(12.03±1.14)年;其中合并冠心病患者有58例。對照組124例患者中,男68例,女56例;年齡62~85歲,平均(80.05±1.24)歲;病程2~16年,平均(13.03±0.14)年;其中合并冠心病患者有2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相關因素篩查 分析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和診療過程,對可能引發心力衰竭的危險因素進行差異化分析,比如吸煙、酗酒等不良習慣,年齡、職業、性別、病程、病史等因素進行觀察、分析,篩選這些因素中差異較大的因素,把篩選出來的因素進行具體的分析與研究,進一步分析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的主要因素。
1.2.2 診斷方法 對患者進行一系列的診斷,診斷內容包括X線檢查、心臟聽診等,患者心電圖顯示為心電軸右偏,超聲可見右心室血管增粗、右心房增大等。觀察組患者比對照組有明顯的右心衰傾向[3]。
1.2.3 治療方法 此病在治療方面有兩種方案,第一個是急性發作期的治療,第二個是緩解期的治療,其中急性期的治療重在保持患者呼吸道順暢,可以利用機械通氣、低流量吸氧等方法緩解缺氧狀態,如果患者病情比較嚴重,可以采用氣管插管進行治療,另外還要積極應用大量抗生素,避免呼吸道感染。對于心律失常、電解質紊亂等情況進行治療,給予并發心力衰竭的患者使用小劑量的血管擴張劑和速效強心劑進行聯合治療,以便較快地控制患者心力衰竭狀況,緩解患者病情[4]。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年齡、職業、身高、性別、體重、不良嗜好、病史、病程等因素的差異。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獨立危險因素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以P
2 結果
2.1 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危險因素分析 通過單因素分析發現,有不良嗜好、年齡≥80歲、體重指數>25、病程≥10年、有冠心病、霧霾影響較重等情況的觀察組患者發病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25、有煙酒等不良嗜好、病程≥10年為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的獨立危險因素(P
2.2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 經過分析、診斷后,124例患者均得到了對癥治療。124患者中治愈116例,治愈率為93.5%,另外有7例患者進行轉院治療,1例患者放棄治療。
3 討論
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又被稱為肺心病,是由于人體內肺動脈血管、肺組織等慢性疾病引發的肺組織結構和功能異常,進而導致肺動脈壓力增高、右心室擴大、增肥等,是心臟病的一種嚴重類型[5]。此病的主要臨床癥狀是患者逐步出現心功能衰竭和器官損害現象,早期表現為咳嗽、喘息、心悸、氣短、乏力等。據有關調查顯示,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具有以下幾種特點:老年人普遍免疫力低下,抗病和抗感染能力比較弱,臨床感染不易控制;老年患者機體反應能力差,發病癥狀不明顯,主要表現為痰多、呼吸增快、嚴重咳嗽等;老年人臟器器官功能衰退,一般合并有多種疾病,治療預后差、死亡率高;老年人自身調節和代謝功能差,容易引發電解質失衡等癥狀[6]。這些因素容易與肺部感染、缺氧等發生連鎖反應,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加重患者病情。
3.1 老年人引發此病的原因分析 由于老年人各種臟器功能逐漸下降,而且一般伴有多種疾病,所以肺心病患者臨床表現往往被其他疾病癥狀所覆蓋,而表現不夠典型[7]。同時老年人患者病情一般會因為感染而反復發作,加重病情,容易導致合并多臟器損害。肺心病的主要典型臨床癥狀為咳嗽、肺部音等,患者咳出痰液以白色黏痰比較常見,發熱以中熱、低熱為主,而且患者可能伴有白細胞計數不升高、中粒細胞所占白細胞比例增高,這些都是患者不典型臨床癥狀中的幾種類型。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往往因為右心功能出現電解質紊亂為主要癥狀,特別是以低鉀、低鈉、低氯最為常見。臨床上患者如果有神經精神癥狀,醫生就要考慮是否有肺心腦病的可能。另外,老年肺心病患者多有阻塞性通氣障礙,有些患者可能伴有限制性通氣障礙,如果患者在此基礎上合并有呼吸道感染,可能會引起嚴重缺氧或者其他類型的疾病,這種情況下非常容易出現呼吸性酸堿失衡。人體機體在缺氧的狀態下除了會發生電解質紊亂以外,還可能會發生代謝性酸堿失衡,基于此,如果患者病情比較嚴重應該要定期檢測血漿滲透壓和電解質,進行積極的治療,從而降低肺心病的死亡率[8]。
3.2 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的相關因素 通過與對照組比較,在諸多可能引發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的危險因素中篩選出引起本病的主要可能因素,發現兩組患者在病程、病史、年齡、體重、不良嗜好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在危險因素分析的過程中年齡≥80歲、體重指數>25、不良嗜好、病程≥10年的患者比例比較高,這一結果與本領域其他專家研究結果相似[9]。
隨著年齡的增長,患者呼吸系統疾病、心臟疾病的發生率升高,這主要是因為老年人自身機體功能在不斷衰退,所以高齡者由于其臟器功能退化,容易引發肺心病、心率失常等;體重指數也是影響心力衰竭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患者體重超過正常指數則有可能引發疾病,肖英[8]的研究表明,如果患者的體重指數超過24,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概率就會明顯增加,這與本次統計結果相符。但是,也有一些心力衰竭患者是由于長期服用藥物引起的胃腸道血運障礙,從而導致患者吸收功能下降,蛋白質分解導致患者體重下降[10]。吸煙有害身體健康,煙對肺的影響比較大,有關研究顯示,有吸煙不良嗜好的人的慢阻肺病的幾率很高,可達到71.6%,其中肺心病患者占23.1%;患者病程因素也是引發此病的主要原因,患者長時間處于肺動脈高壓狀態,加重對肺部毛細血管的損傷,再加上患者心肌供氧不足,導致患者心肌收縮功能下降,從而引發心力衰竭;患者出現低血鉀癥的主要原因是在治療的過程中使用大量的激素和利尿劑,在藥物的作用下鉀的流失量比較大[11-12]。而且食物中鉀的攝入量不足,使人體得不到足夠的鉀元素補充,從而加重病情,引發左心衰[13]。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比較高。以上幾種因素與心力衰竭有著密切關系,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形成的基本因素是心肌損傷及患者體內代謝紊亂[11-12]。另外,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空氣環境質量越來越差,各個城市均出現嚴重的霧霾現象,這種環境污染狀況嚴重影響環境肺功能,空氣中的粉塵、有害物質比較多,老年人機體功能比較差,對這些空氣中的粉塵與有害物質的抵抗力比較差,容易引發肺部疾病以及心臟性疾病,是引發老年心衰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在臨床治療方面,不但要根據患者病情誘因進行對癥治療,還要注意改善患者肺通氣升高血氧濃度,糾正電解質紊亂現象,同時做好治療過程中的抗感染處理,預防感染。
本次研究中,通過單因素分析發現,有不良嗜好、年齡≥80歲、體重指數>25、病程≥10年、有冠心病、霧霾影響較重等情況的觀察組患者發病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25、年齡≥80歲、病程≥10年、有冠心病等為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主要危險因素,治療的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這些因素的治療,以便對癥治療,提高治療效果。
3.3 臨床診治方法 心力衰竭是肺源性心臟病最為常見的一種嚴重并發癥,一般是肺心病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常常發生在急性呼吸道感染之后,患者發病時通常表現為心悸、胸悶、惡心、少尿等癥狀[8]。心力衰竭患者出現頸靜脈怒張,聽診心區能夠感覺到明顯的收縮期雜音,伴有各種心率失常現象,其中以房性心律失常最為典型。肺心病合并心衰致死率極高,因此患者務必及時接受有效救治才能保全性命。臨床上一般提倡早發現、早治療,X線檢查、心電圖顯示、超聲心動圖等能夠幫助早期發現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為醫生的治療提供準確的資料[14]。本病的治療臨床一般采用抗生素或者免疫療法進行控制,以提高患者抵抗力。
綜上所述,分析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的相關因素,能夠找到影響此病的主要危險因子,比如年齡、不良嗜好、體重、病程等,然后根據誘因和危險因子進行對癥治療,能夠有效降低老年肺心病患者發生心力衰竭的幾率。
參考文獻
[1]羅梅,蔣華.心脈隆注射液治療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2):155-156.
[2]肖俊生.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臨床診治[J].臨床肺科雜志,2014,19(3):518-520.
[3]喻蘭芬.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診治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5):808-809.
[4]李體金.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1,1(22):98-99.
[5]段志波.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診治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7):1187-1188.
[6]李戰煒.酚妥拉明聯合川芎嗪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40例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24-25.
[7]洪長江.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臨床治療分析[J].河北醫藥,2013,35(14):2121-2122.
[8]肖英.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診治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6):91.
[9]趙藝.老年肺源性心臟病高危死亡因素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8):1346,1348.
[10]張運芳.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的臨床診治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2):87-88.
[11]陳暉,蔡少杭,劉雪娜,等.復方強心康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的療效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2):166-167.
[12]伏婷婷,馮華松,聶舟山,等.米力農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3,5(2):175-176.
[13]韋t,唐漢慶.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胃生長素水平和營養狀況關聯性的研究[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0,16(6):710-712.
關鍵詞:心血管藥物;分類;產生的不良反應;主要防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R45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9-0043-01心血管藥物是針對心血管疾病對人體造成的傷害而研發出來的,心血管藥物具有很好的診治作用,但是,藥物的作用通常都有著副作用,每個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都不一樣,心血管藥物也是存在一定的副作用的,我們也應該對于心血管藥物所帶來的不良反應進行防治,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對于心血管疾病以及疾病引發的并發癥做出一系列正確合理的處理。我們對于藥物的選擇也是我們對于心血管藥物導致的不良反應進行防治的一個重要措施,那么,首先,我們來對心血管的藥物進行分類,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選擇合適病人的藥物。
1 心血管藥物的簡單分類
在人的身體里有著許多系統,每個系統都存在一定的作用,每個系統對于人體的作用也不同,人的生命健康也離不開這些系統的共同作用,其中心血管系統藥物主要作用于心臟或血管系統,改進心臟的功能,調節心臟血液的總輸出量,或改變循環系統各部分的血液分配。心臟的藥物選擇應該特別注意,那么,心血管藥物可以分為哪幾類呢?
1.1 心臟病治療用藥:心血管疾病的一個代表性疾病就是心臟病,心臟病是現代社會的一個比較嚴重的疾病,它的主要治療藥物有,強心甙類,抗心律失常藥,Ⅰ型和Ⅲ型,心臟興奮藥、不包括強心甙類藥,用于心臟病的血管擴張藥,當然,還存在一些其他心臟病用藥,針對不同類型的心臟病,我們的藥物選擇和藥劑量也是不一樣的。
1.2 抗高血壓藥物:中樞性抗腎上腺素能藥,外周性抗腎上腺素能藥,作用于小動脈平滑肌的藥物,這些藥物的主要作用就是降低血壓,避免因為血壓的上升而導致其他的一些病癥。
1.3 利尿藥:噻嗪類低限利尿藥,低限利尿藥,不包括噻嗪類,高效利尿藥劑,保鉀劑。利尿藥的不良反應一般比較多,造成的原因也比較多樣,但也不是絕對的。
1.4 血管保護劑:局部用止血藥,抗靜脈曲張藥,毛細血管穩定藥。它的作用就是直接的保護血管,避免血管的進一步損傷,也能起到止血穩定的作用。
1.5 鈣通道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是以血管擴張為主的選擇性鈣通道阻滯劑,具有直接心臟作用的選擇性鈣通道阻滯劑。
1.6 降血脂藥:所謂的降血脂藥就是指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酸酯藥,心血管疾病的一個很大的導致原因就是血糖,血脂,血壓等指標偏高或不正常,降血脂的藥也就是針對這些方面做出的診治。
2 各種類型的藥劑的缺陷及不良反應
2.1 抗心絞痛藥:心臟是一塊必須持續處于工作狀態的肌肉,因此需要源源不斷的營養和氧氣供給。這些營養和氧氣通過血液被輸送到心肌。如果血液供應不足,心肌就會缺氧,進而導致胸痛(也稱為心絞痛)。
2.2 抗心律不齊藥:如果心跳不規則或不平穩(稱之為心律不齊),就必須對心臟的收縮速率進行調整。抗心律不齊藥(如丙吡胺、美西律、普魯卡因胺、心得安、胺碘酮和妥卡尼)可以改變心臟中的神經沖動,從而預防或緩解心率不齊。
2.3 抗凝血劑:凝固是血液的固有能力。抗凝血劑主要分為兩類方法治療。第一類藥物必須通過注射的方式攝入。第二類藥物是口服抗凝血劑,主要是華法林的衍生藥。由于許多其他藥物與抗凝血劑相互作用后會導致內出血,所以服用華法林的患者必須小心避免服用這些藥物,包括攝入一定劑量的阿斯匹林,因為阿斯匹林本身具有稀釋血液的功效。2.4 抗高血壓藥:高血壓的病理表現基本上都是血液對血管壁產生的壓力高于正常水平。高血壓最終會導致腦部、眼部、心臟或腎臟受損,但是高血壓病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2.5 β受體阻滯劑:β受體阻滯藥會阻止心臟和血管對神經刺激做出反應,從而降低心率和血壓。此類藥物可用來治療許多疾病,包括心絞痛、高血壓、偏頭痛、心律不齊和青光眼。
2.6 鈣通道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如地爾硫卓、硝苯地平和維拉帕米)用來預防心絞痛(胸痛)。維拉帕米還可以用來治療某些心律不齊(心跳失常)和降低血壓。此類藥物可用來預防心絞痛、心律不齊以及降低血壓,能夠抑制或減緩鈣離子流入肌肉細胞、促使血管舒張(血管擴張),以及增加心肌供氧。`
2.6 強心苷:強心苷包括洋地黃制劑的衍生藥,地高辛就是其中一種。此類藥物可以在降低心率的同時增加心臟的收縮力,此類藥物可用來治療不規則的心律,或用來在心力衰竭時增加心臟輸血量。
2.7 利尿劑:利尿藥物(如氯噻嗪、氯噻酮、利尿磺胺、雙氫克尿塞以及安體舒通)可以促使人體流失水分和鹽分,因此有時被稱作“水丸”。水分和鹽分的流失可以降低血壓。
3 對藥物的不良反應的主要防治方法
3.1 醫生的對于疾病的診治和藥物的選取:當出現心血管藥物的不良反應的時候,我們要及時的向醫生反映,及時的處理這類病癥,醫生對于病人病情的掌握和做出的處理,直接的影響病人的病情和病情的康復。因此,醫生對于藥物的不良反應做出的處理應對以及醫生在診治的時候選擇的藥物和藥劑是非常重要的。
3.2 患者自己的病情的控制及康復:醫生對于病人病情的控制并不能完全的使病人康復,更加重要的是病人自己的意志和想法,病人要注意自己的情況,控制自己的飲食和日常習慣,遵循醫生的囑咐,做出對自己病情最好的處理方法。
3.3 外部環境的影響: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可能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病人應該時刻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掌握天氣等不定向因素的變化,做好準備,盡量做到心平氣和的對待事情。只有這樣,病人才能更快更好的控制自己的病情。
大家都知道,人在進行運動時,由于體內能量消耗的增加,代謝產物增強,即收縮的力量加大,次數增加,血液循環量增加,從而保證體內較高的新陳代謝水平的需要。活動時,心臟功能的變化就成為心臟功能改善的因素,長期堅持科學鍛煉,能使心臟結構機能得到改善、提高。一般人的心容積為700毫升左右,而運動員為1000毫升以上,這在生理上稱為工作性肥大。心臟呈工作性肥大,就使心臟的收縮有力,每次搏動的心血輸出量增加。一般人每分鐘心跳(心率)約為70次左右,運動員約為60次左右,優秀長跑運動員約為40次左右。這樣的心臟不容易疲勞,又有較大儲備功能,這當然是很好的。經常科學地從事體育運動,可使心臟在結構機能方面發生良好的改善。
據心血管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體力勞動者心臟病的發病率較低,堅持進行適量的體力活動,對心血管系統有很多益處。這些益處主要表現在:
一、運動可以擴張冠狀動脈,促進側支循環的形成,改善心肌供血及心功能
據康復機構的經驗表明,鍛煉一段時間后,心臟指數、搏出指數、左心室舒張末期容量和壓力或射血分數均明顯改善。
二、體育鍛煉可降低血壓
運動鍛煉后,心臟病患者的心率、血壓比鍛煉前降低,加之體育鍛煉可改善骨骼肌代謝,減少運動時的熱能需求,從而可使心肌耗氧量減少,冠狀動脈貯備增加。
三、運動鍛煉可控制許多心臟病的患病因素
從控制許多心臟病的患病因素,從而達到防治心臟病的目的。如,運動可以改善病人的脂質代謝,降低血三酰甘油,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從而可減緩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體育鍛煉是減肥的重要措施,也是防治高血壓病的有效輔助治療方法之一,而且還可以改善葡萄糖耐量,而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則是心臟病的重要患病因素。
四、體育鍛煉可減少靜脈血栓的形成
體育鍛煉可減少血小板聚集并提高纖維溶解活性,減少靜脈血栓形成和栓塞等長期臥床性并發癥。
五、體育鍛煉可放松情緒
體育鍛煉可放松情緒,可增加心臟病患者的生活樂趣,也可增強心臟病患者防治疾病的信心,改善外周循環,提高外周組織對氧的利用率等,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六、體育鍛煉可減少心律失常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長期鍛煉可通過減少神經體液過度反應和增加對應激的負荷能力,減少心律失常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關鍵詞】糖尿病;心臟病;防治措施;進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948-02
近年來糖尿病發病率在全球范圍內快速增長,根據WTO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1],截止到2013年底,全球糖尿病患者已經超過1.8億,且目前的發病率呈明顯上升的趨勢,預計在2025年可能會超過3.7億。糖尿病患者常常會并發心血管疾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大約是普通人群的4倍左右,由于心血管疾病死亡患者超過70%-80%。糖尿病性心臟病是在所有糖尿病所致并發癥中屬于危害最為嚴重的一種疾病,主要包括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或微血管病變所致心律失常,糖尿病性心肌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等,這幾種疾病之間相互相應,相互促進的關系,形成一種惡性循環[3]。該病往往病情發展較快,病死率較高,極易導致猝死、心力衰竭等癥狀,且該病發病年齡日趨年輕化,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強該種疾病防治工作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該病的防治工作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下面筆者將其防治工作進展進行如下綜述報道。
1 糖尿病心臟病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其發病機制
糖尿病心臟病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臨床至今尚未明確,根據大量文獻報道表明[4],心力衰竭終末期患者的心臟主要表現為增生肥大、纖維化,且經組織活檢檢查顯示內皮細胞以及心肌細胞減少,且出現毛細血管密度減少、小動脈壁增厚、毛細血管瘤形成等微血管異常表現。由此可見,糖尿病心臟病的發生與發展與糖尿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密切相關。糖尿病心臟病最先由Rubler等[5]在合并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患者尸體解剖中發現,在死者的解剖分析中并沒有發現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現象,但經病理研究顯示,左心室纖維化,出現明顯增大,且小血管伴有不同程度的病變。對于存在心力衰竭患者,通過心臟插管可以觀察到患者同時存在充血性表現以及舒張限制癥狀;對于沒有明顯心力衰竭患者進行血流動力學檢查,結果顯示患者的左心室收縮功能正常,但其順應性降低,但患者的舒張功能改變較為顯著。對于患有糖尿病的大鼠心臟進行研究,發現大鼠的心肌收縮速度減慢,延長了心肌收縮時間,心肌舒張也延遲;對于實驗性糖尿病犬心臟進行研究發現其心室肌順應性下降,左心室的結締組織有所增加。
綜合當前的研究,糖尿病合并心臟病的發生可能與以下幾方面因素有關:①鈣平衡改變、肉毒堿不足或缺乏、游離脂肪酸升高等代謝紊亂。②IGF-I、血管緊張素II、炎性因子等增加,導致心肌發生纖維化。③內皮細胞功能紊亂、冠脈血流運行不暢、微血管病變,導致小血管病變。④心臟自主神經病變。⑤由于胰島素敏感性降低、高胰島索血癥導致胰島素抵抗。
2 糖尿病合并心臟病的診治方法
2.1一般診治
與其他糖尿病所致慢性并發癥的免疫機理有所相似,糖尿病性心臟病的免疫與吸煙、血液流變學異常、高血壓、高血脂、肥胖以及高血糖的諸多因素相關。因此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應對這些危險因素進行長期有效的控制。目前臨床上常常采用綜合藥物療法進行綜合治療,在給予胰島素或者磺脲類降糖藥物時,同時也聯合應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以及降糖藥物雙胍類藥物,可提高降血糖的效果,降低低血糖以及胰島素血癥發生率。一般血壓控制的最佳范圍介于18.7-20/10.7-12KPa為宜,比如若舒張壓在9.33-10KPa以下,則極易導致心肌梗死或者腦卒中。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分泌功能失常,常常會伴有水電平衡紊亂、植物神經病變、高血脂癥等癥狀,對患者血壓有一定影響,因此在進行降壓治療過程中,應注意這些因素影響。鈣拮抗劑、血管緊張酶抑制劑是臨床治療的首選,必要時可適當給予β-受體阻斷劑以及α-受體阻滯劑。為了有效減少自由基對機體造成的損傷,可大量采用硒化合物、維生素E、維生素C進行治療,也可選用降脂、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
2.2心絞痛的臨床治療
想要預防糖尿病性心臟病患者心絞痛發作,可給予鈣拮抗劑、硝酸酯類藥物口服治療;在心絞痛急性發作時,應給予噴霧吸入或者舌下含化硝酸醋類藥物。若患者心絞痛發作較為頻繁,病情較嚴重,已經到了難以控制的程度,應靜脈滴注硝酸酯類藥物。
2.3急性心肌梗死治療
糖尿病性心臟病患者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時,由于強烈的刺激,患者會產生嚴重的應激反應,升高患者血糖,極易導致酮癥酸中毒,進而影響到患者的心功能以及心肌能量代謝,使急性心肌梗死病情進一步加重。因此當患者心絞痛發作時應注意嚴格控制高血糖,且應注意避免出席那低血糖風險。一旦患者出血低血糖反應會進一步加劇惡化急性心肌梗死,其對于患者的損害在短期內,相較輕、中度高血糖癥狀更為嚴重。因此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應適當將血糖控制標準放寬,空腹血糖可控制在7.8-9.0mmol/L,餐后2h內血糖應控制在9-11 mmol/L。胰島素治療是臨床較為有效、見效較快,且容易調整治療方案的一種治療手段。經筆者臨床經驗總結,在患者一日三餐前可給予短效胰島素治療,在每晚臨睡前可采用中效胰島素,4次/d,給藥劑量方面應開始給予小劑量,在連續服用3d后連續測量血糖7次,觀察、分析患者的血糖變化規律,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適當調整胰島素用量。在臨床靜脈輸液治療過程中,若含有葡萄糖液體(一般1U 胰島素中含有葡萄糖4g),應指導患者科學、合理飲食,注意血糖以及胰島素在不同病情變化下的用量調整,提高葡萄糖的利用率。臨床醫生應囑咐患者一旦出現低血糖反應,應立即與醫生聯系,并服用餅干、水果或糖塊等食物進行緊急對癥處理。
2.4心力衰竭治療
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表現缺乏典型性,常常出現誤診,楊進剛等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患者的發病原因主要包括酮癥酸中毒、輸液過量過快、感染、反復低血糖、利尿過度等因素,因此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應注意積極預防這些高危因素。若患者出現急性心力衰竭癥狀,應積極控制血糖,其臨床處理方法與急性心肌梗死相同。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為了避免因缺氧、缺血所致乳酸酸中毒現象,最好不要用雙胍類藥物治療。低血鉀、高血糖極易誘發腦血栓,而過度利尿也會使心臟舒張功能不全癥狀進一步加重。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應注意這些問題。
3 糖尿病性心臟病藥物防治的研究現狀與展望
目前臨床上關于糖尿病性心臟病的防治措施進行了大量研究,但收獲甚微,雖然有學者研究報道鈣離子阻斷劑以及β-腎上腺素受體阻滯劑對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斷劑或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在一定程度上對于糖尿病有防治作用,但并沒有研究出一種有效的針對性治療新藥。
中醫藥治療強調整體治療效果,從中醫辨證角度進行個體化治療,對于慢性疾病的防治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尤其是針對具有多因素參與的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疾病而言,更體現出獨特的防治優勢。中醫對于糖尿病性心臟病的認識其實來源已久,中醫學者認為該病應屬于祖國中醫學中“怔忡”、“心痛”、“消渴”、“怔忡”等范疇,正如《醫砭》中記載[6],心火太盛,津液耗涸,在下為膏液之消,甚則消及腎藏;在上極易導致膈消,甚則消及肺臟;在中誘發腸胃之消,甚則消及脾臟;在外為肌肉之消,甚則消及筋骨;四藏皆消,則心自焚而死矣……”由此可見,糖尿病性心臟病的發生與發展主要由于肝腎陰虛,氣血陰陽不足,痰凝血瘀等所致。臨床治療中應以滋肝補腎、益氣活血、清熱化痰等為主要原則。李小鷹等基于中醫辨證理論,采用紫蘇湯、載天王補心丹、載化水丹等加減進行辨證施治治療,結果均取得滿意療效。
綜上所述,糖尿病合并心臟病的發病率較高,且近年來其發病率有明顯升高的趨勢,加強臨床防治工作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低于糖尿病合并心臟病患者盡早積極采取控制血糖、降血壓、降脂、抗血小板集聚等基礎治療,同時應重點預防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癥狀。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合并心臟病具有獨特的優勢,未來可加大對糖尿病合并心臟病患者的中藥防治新藥研究。
參考文獻:
[1] 中國心臟調查組.中國住院冠心病患者糖代謝異常研究一中國心臟調查[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2,22(1):7-10.
[2] 陳名道.心血管內分泌學:內分泌醫師面臨的挑戰[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2,21(5):1-4.
[3] 謝中全.糖尿病心臟病及其防治進展[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2,22(1):4-6.
[4] 胡大一,楊進剛.關注冠心病患者的糖代謝異常[J].中華內科雜志,2012,45(10):793-795.
【摘要】目的:探究健康教育在慢病患者中應用的效果。方法:選取在本院治療的慢病患者200例,進行健康教育,其中高血壓患者98例,糖尿病患者56例,心臟病患者21例,其他慢病患者25例。結果:在進行健康教育前,對于高血壓的發病機理和防治事項的認知度為57%,教育后為98%;對于糖尿病的發病機理和防治事項的認知度為37%,教育后為97%;對心臟病的發病機理和防治事項的認知度為15%,教育后為97%。結論:健康教育在慢病患者中應用的效果明顯,使患者更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能更好地促進疾病的治療。
【關鍵詞】慢病;健康教育;效果
近年來,全世界的慢病發生率呈大幅度上升的趨勢。根據WHO的資料可知,全世界的死亡人數中大約有1/3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77% 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全球43% 的疾病負擔是由其他非傳染性疾病所致,如2型糖尿病和抑郁癥等[1]。已診斷的2型糖尿病達1.3億人[2],其中85% 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疾病負擔將從1990年的55%增至2020年的73%% ,且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1]。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而人口老齡化問題也日益嚴峻,高血壓、糖尿病、腫瘤、心臟病等一系列被稱為“生活方式病”的慢病逐漸成為醫學革命的主要對象,而病程長、預后差、并發癥嚴重是這類在現代社會中頻繁出現的疾病的特點。生活方式、個人行為、環境等因素都與慢病的發生密切相關,例如吸煙、過量飲酒、缺少體力活動、膳食不當等,都會引發慢病,所以慢病的防治是可以通過有效手段來控制的,而健康教育則在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據我國經濟發展情況,采用健康教育來進行慢病防治是最經濟而有效的措施。
本文對健康教育在慢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如下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本院治療的慢病患者200例,男患者97例,女患者103例,其中高血壓患者98例,糖尿病患者56例,心臟病患者21例,其他慢病患者25例,對他們進行相應的慢病健康教育。
1.2 方法
根據所要教育的三種慢病,健康教育按照不同的時間分三次進行,分別給他們講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的相關知識。在進行健康教育之前,首先進行問卷調查,然后統計他們對這三種慢病的認知度。在健康教育過程中,從每種疾病的發病機理、影響因素、預防和治療應注意的事項等方面進行教育,并設計現場問答等互動環節,加深他們對該疾病的印象。進行教育后問卷調查,統計教育結果。
2.結果
得到的表格如表1:
3.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的改變,慢病已經成為了一種多發、常見、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健康的疾病,而對于該類疾病的防治,采用健康教育是目前最為經濟和有效的措施。世界衛生組織曾宣布了這樣一個指標,人類的健康、壽命與五大因素密切相關:習慣因素為60%、遺傳因素為15%、社會因素為10%、醫療因素為8%、氣候因素為7%,由此可以看出,進行健康教育改善生活習慣對于慢病的防治非常重要。對于在醫院里的患者,醫護人員應該首先對他們所掌握的健康知識程度進行了解,根據患者的掌握程度進行有針對性的宣教,這樣才能讓患者了解該病的病因和預防保健知識。在慢病的防治工作中,應該以普及基本的衛生知識為切入點,將健康促進作為基本的策略,開展全民健康教育。樹立健康意識,培養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是健康教育的核心,從意識和行為上行動起來,才能夠有效防治慢病。
參考文獻
[1] 孫要武.預防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8
[2] 顧海,楊心婷.我國城市社區健康教育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衛生軟科學,2009,23(2):194―196
關鍵詞:纈沙坦;氫氯噻嗪;高血壓心臟病
高血壓心臟病是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是由長期高血壓加重左心室負擔,導致左心室因代償作用擴張,從而造成器質性心臟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咳嗽、氣喘、心悸、心力衰竭、肺部水腫等。隨著生活水平提升、飲食結構改變,近年來高血壓、心臟病發病率逐年升高。臨床實踐表明,單一用藥治療效果不理想[1]。本研究對高血壓心臟病患者采用纈沙坦與氫氯噻嗪聯合治療,現詳細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5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152例高血壓心臟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字母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6例。觀察組男41例,女35例;年齡48~75歲,平均年齡(60.85±3.72)歲;收縮壓145~190 mmHg,舒張壓90~115 mmHg;心功能:Ⅰ級28例,Ⅱ級31例,Ⅲ級17例;對照組男43例,女33例;年齡50~74歲,平均年齡(61.25±3.66)歲;收縮壓150~190 mmHg,舒張壓90~115 mmHg;心功能:Ⅰ級26例,Ⅱ級30例,Ⅲ級2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高血壓心臟病臨床診斷標準;②知曉本研究詳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繼發性高血壓;②合并惡性腫瘤、肝腎疾病;③合并精神性疾病或意識功能障礙。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纈沙坦(生產廠家 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217)治療,口服,80 mg/d,若無效增至160 mg/d;觀察組患者給予纈沙坦聯合氫氯噻嗪(生產廠家: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166)治療,纈沙坦,口服,80 mg/d;氫氯噻嗪,口服,25 mg/d,若無效增至50 mg/d。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低鹽低脂飲食、適量運動,連續治療16 w。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超聲心電圖LVH指標變化及不良反應情況。治療有效率評定標準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心臟外科疾病診斷標準》[3]進行評定,顯效:治療16 w后,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心功能等級恢復≥2級;有效:治療16 w后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心功能等級恢復≥1級;無效:經治療患者臨床癥狀及心臟功能恢復狀況無變化或惡化。
1.4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采用SPSS21.0統計學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LVMI、LVPWT及EF指標等計量資料均使用(x±s)描述,借助t檢驗,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計數資料均借助率(%)描述,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2.2對比兩組患者超聲心電圖LVH指標變化 觀察組患者治療前LVMI、LVPWT及EF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LVMI、LVPWT及EF指標改善程度明顯大于對照組且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
3討論
高血壓心臟病若不采取及時正確治療措施,可誘發腦卒中、心力衰竭、腎衰竭等嚴重并發癥,臨床通過控制血壓可降低其致殘、致死率,對預后產生積極影響。降壓治療可減小高血壓對靶器官造成損害,有效保護靶器官功能[4]。高血壓是多重機制導致的疾病,而降壓藥物多為單機制降壓,很多患者使用單藥物治療難以將血壓控制在理想水平,因此需聯合治療以取得更好效果。
纈沙坦屬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可有效阻斷AngⅡ與AT1受體結合,減小外周血管阻力,強力抑制反射感激活,增強水鈉排泄,減小醛固酮分泌量,且藥效持續長,從而起到良好降壓效果;氫氯噻嗪為噻嗪類利尿劑,可通過排鈉利尿,有效控制血容量,從而保證降壓效果[5]。但氫氯噻嗪可激活腎素系統與血管緊張素系統,對心血管系統造成影響。纈沙坦聯合氫氯噻嗪使用,纈沙坦能夠有效阻滯AT1受體,抑制血管緊張素活性,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二者聯用,可充分發揮各自功效,起到更好降壓效果,同時保護臟器功能免受損害,并減少不良反應。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LVMI、LVPWT及EF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纈沙坦與氫氯噻嗪聯用,可提高高血壓心臟病治療效果,改善患者LVH指標,且不良反應較少,與凌紅日[6]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纈沙坦聯合氫氯噻嗪治療高血壓心臟病臨床效果顯著,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黃海鑫.應用纈沙坦聯合氫氯噻嗪治療高血壓心臟病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4,4(10):135-137.
[2]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M].2005 年修訂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
[3]李江,王建明.心臟外科疾病診斷標準[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15-16.
[4]姚.纈沙坦聯合氫氯噻嗪治療高血壓心臟病的療效觀察[J].社區醫學雜志,2014,12(4):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