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08:32:18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稅務系統風險管理,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摘 要 風險管理引入稅收征管體系,是一種全新的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科學、嚴密、有效的稅收風險管理系統,對當前和潛在的稅收風險進行確認并實施有效的控制,變事后處理為事前、事中預警控制,科學地監測和有效地防范、化解稅收風險,實現稅收管理效能的最大化,不斷提高稅收管理的水平和質量,是今后稅收征管工作的發展方向。本文主要談談完善稅收風險管理機制的措施。
關鍵詞 完善 稅收 風險 管理機制 措施
一、明確稅收風險管理基本流程
從分析、歸集各類涉稅信息著手,將風險管理劃分為風險識別、風險評定、風險應對三個階段。風險識別階段,一般通過分年度、季度對各類信息收集和特征歸納,運用推理統計、數據分析等方法,對照稅收風險管理指標體系和特征庫,針對不同角度和領域,找到稅收風險點,對識別出的風險點進行定性分析。風險評定階段,對識別出的風險點,通過人機結合的方式,對納稅人的風險級別進行統一的、基礎性的評定。稅收風險大小以稅收風險積分表示,以稅收風險發生概率和風險發生造成稅款流失的嚴重程度即強度為主要評價因素,通過設立風險評定項目分值和風險強度系數,計算風險積分,按季對納稅人進行風險等級劃分,分為一至五個等級,五級最高,一級最低。風險應對階段,針對不同風險等級的納稅人,采取差別化的管理和服務。各業務科室、基層局各職能部門可以直接參與到具體的風險應對工作中,形成縱向各層級、橫向各部門的聯動互動、協調協同的風險應對工作機制,確保稅收風險管理取得實效。
二、強化稅收分析
稅收風險管理中,風險控制標準的制定和執行成為風險管理體制有效運轉的重要保證。而加強對稅收風險點的識別和定位,對稅收風險點進行詳細分析則是有效識別和定位稅收風險,構建合理稅收風險管理系統的重要基礎工作。高質量的分析工作可以不斷提高各級稅收管理層的稅收風險預警能力。提高稅收風險管理的針對性和指向性。按照國家稅務總局的要求,稅收分析可以細分為經濟稅源分析、政策效應分析、管理風險分析和預測預警分析。其核心內容是依托信息平臺,根據內外部數據來源,對稅源企業進行分類分級,明確各級稅源監控的。標準、范圍及要求,按照風險級別排序,采取有針對性的稅源監控措施,合理地配置稅收管理資源,提高稅源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健全稅收管理機制,建立專業化的風險控管運行機制
按照稅收風險管理的程序要求,各級稅務機關,特別是各級管理層,通過轉變管理職能,逐步建立滿足風險管理體系建設需要的各類運行機制,主要包括:風險管理戰略規劃管理機制、風險信息情報采集交換機制、風險信息分析識別管理機制、風險等級估算排序管理機制、風險應對策略選擇管理機制、風險應對措施實施管理機制、風險管理全程監控評估機制等。
建立稅收風險管理規劃目標管理機制。承擔稅收風險戰略規劃管理的稅務機關,通過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形成稅收風險管理戰略規劃管理工作機制,承擔系統風險管理的規劃管理工作,對規劃期風險管理的工作目標、階段重點、方針策略、主要措施、實施步驟等作出系統性安排。對規劃期風險管理工作開展情況進行全程跟蹤監控;在規劃期末,對作出及時的總結評估,為風險管理體系持續改進、持續完善,為未來稅收風險戰略管理的規劃安排提供改進建議。
四、有效監督保障
關鍵詞:稅務系統;信息安全;安全策略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9)36-10406-02
On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Policy and Management of Tax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HUANG Jian-qun
(Xi'an Shiyou University, Xi'an 710065,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irst, points out that information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tax system through the presentation of tax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Concludes with the tax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management solutions, The program in improving 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tax information has some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tax systems; information security; security policy
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途徑,相關的稅務系業務要求其具有準確性、公證性和完整性的特點,因此保證稅務信息系統的安全性意義重大。稅務系統作為電子政務系統的一部分,屬國家基礎信息建設,其基本特點是:網絡地域廣、信息系統服務對象復雜;稅務信息具有數據集中、安全性要求高;應用系統的種類較多,網絡系統安全設備數量大,種類多,管理難度大。
稅務系統是一個及其龐大復雜的系統,從業務上有國稅、地稅之分,從地域來說又有國家級、省級、地市級、區縣四級。網絡結點眾多、網絡設備和網絡出口不計其數、操作系統種類繁多、應用系統五花八門、網絡機構極其復雜。面對如此復雜的系統,其內部安全隱患隨處可見,經過不斷的研究和探索,目前已經積累了大量解決稅務系統信息基礎設施安全的方法和經驗,形成一整套稅務系統的安全保障方法,相關安全保障的體系也在不斷完善和發展中。
1 網絡信息安全在稅務系統中的重要性
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為電子稅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尤其是國家金稅工程的建設和應用,使稅務部門在遏止騙稅和稅款流失上取得了顯著成效。電子稅務可以最大限度地確保國家的稅收收入,但卻面臨著系統安全性的難題。
雖然我國稅務信息化建設自開始金稅工程以來,取得了長足進步,極大提高了稅務工作效率和質量。但稅務系統本身也暴露出了一系列要改進的問題,各種應用軟件自成體系、重復開發、信息集中程度低。隨著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基于信息網絡及計算機的犯罪事件也日益增加。稅務系統所面臨的信息網絡安全威脅不容忽視。建立稅務管理信息化網絡安全體系,要求人們必須提高對網絡安全重要性的認識,增強防范意識,加強網絡安全管理,采取先進有效的技術防范措施。
2 稅務系統安全建設
如何保證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的安全性對稅務系統來說至關重要,任何網絡設備或者解決方案的漏洞都會對稅務系統造成很大影響。如何成功處理信息安全問題,使國家稅務系統在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同時,保障系統的安全,對稅務系統建設具有極大意義。信息安全的建設涉及到信息賴以存在和傳遞的一切設施和環境。構筑這個體系的目的是保證信息的安全,不僅需要信息技術的努力與突破,還需要相關政策、法律、管理等方面提供的有力保障,同時也需要提高操作信息系統的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
2.1 稅務系統安全防護體系
稅務系統安全防護體系保證了系統在生命期內處于動態的安全狀態,確保系統功能正確,不受系統規模變化的影響,性能滿意,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和強有力的生存能力等。
稅務信息系統安全模型提供了必要的安全服務和措施,增加了動態特性,強調了各因素之間關系的重要性。該模型是一種實時的、動態的安全理論模型,是實施信息安全保障的基礎。在模型基礎上建立安全體系架構隨著環境和時間改變,框架和技術將會主動實時動態的調整,從而確保稅務系統的信息安全。
2.2 稅務系統風險評估
稅務系統信息安全保障的目的是確保系統的信息免受威脅,但絕對的安全并不可能實現,只能通過一定的控制措施將系統受到威脅的可能性降到一個可接受的范圍內。風險評估是對信息及信息處理設施的威脅、影響、脆弱性及三者發生的可能性的評估。風險評估用來確認稅務系統的安全風險及大小,即利用適當的風險評估技術,確定稅務系統資產的風險等級和優先風險控制順序。
風險評估是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的基礎,為降低網絡的風險、實施風險管理及風險控制提供了直接依據。系統風險評估貫穿于系統整個生命期的始終,是系統安全保障討論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3 稅務信息系統整體安全構架
一般稅務信息系統所采用的安全架構模型如圖1所示。
從安全結構模型可以看出,該安全架構主要分為三部分:網絡系統基礎防御體系、應用安全體系和安全管理體系。網絡系統基礎防御體系是一個最基本的安全體系,主要從物理級、網絡級、系統級幾個層次采取一系列統一的安全措施,為信息系統的所有應用提供一個基礎的、安全的網絡系統運行環境。
該體系的主要安全建設范圍如下:
1) 物理級安全:主要提供對系統內部關鍵設備、線路、存儲介質的物理運行環境安全,確保系統能正常工作。
2) 網絡級安全:在網絡層上,提供對系統內部網絡系統、廣域網連接和遠程訪問網絡的運行安全保障,確保各類應用系統能在統一的網絡安全平臺上可靠地運作。
3) 系統級安全:主要是從操作系統的角度考慮系統安全措施,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操作系統的一些BUG、后門取得對系統的非法操作權限。
4 信息安全管理策略
4.1 安全管理平臺
信息安全管理的總體原則是“沒有明確表述為允許的都被認為是被禁止的”。信息安全管理實行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制定安全等級劃分標準和安全等級的保護辦法。從管理的角度,將系統中的各類安全管理工具統一到一個平臺,并對各種安全事件、報警、監控做統一處理,發現各類安全問題的相關性,按照預定義的安全策略,進行自動的流程化處理,從而大為縮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時間,減少了人工操作的工作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
通過技術手段,構建一個專門的安全管理平臺,將各類安全管理工具集成在這個統一的平臺上,對信息系統整體安全架構的實施進行實時監視并對發現的問題或安全漏洞從技術角度進行分析,為安全管理策略的調整提供建議和反饋信息。統一的安全管理平臺將有助于各種安全管理技術手段的相互補充和有效發揮,也便于從系統整體的角度來進行安全的監視和管理,從而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
4.2 物理安全策略
物理安全是對計算機網絡系統中的設備、設施及相關的數據存儲介質提供的安全保護,使其免受各類自然災害及人為導致的破壞。物理安全防范是系統安全架構的基礎,對系統的正常運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當然,信息系統安全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安全攻擊和防范技術的發展,安全策略也必須分階段進行調整。日常的安全工作要靠合理的制度和對制度的遵守來實現。只有建立良好的信息安全管理機制,做到技術與管理良好配合,才能長期、有效地防范信息系統的風險。
5 網絡信息安全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目前網絡信息安全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使用一系列的安全技術來防止對信息系統的非授權使用。討論稅務系統安全策略問題時,相關人員往往傾向于防火墻、入侵檢測系統等實際的安全設備。其實,造成系統安全問題的本質是稅務信息系統本身存在脆弱性。任何信息系統都不可避免的存在或多或少的脆弱性,而且這些脆弱性都是潛在的,無法預知。系統出現脆弱性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系統的復雜性使得系統存在脆弱性的風險成正比,系統越復雜,系統存在的脆弱性的風險就越大,反之亦然。
安全防御的總策略為:1)建立網絡邊界和安全域防護系統,防止來自系統外部的攻擊和對內部安全訪問域進行控制;2)建立基于整個網絡和全部應用的安全基礎設施,實現系統的內部的身份認證、權限劃分、訪問控制和安全審計;3)建立全系統網絡范圍內的安全管理與響應中心,強化網絡可管理、安全可維護、事件可響應;4)進行分級縱深安全保護,構成系統網絡統一的防范與保護、監控與檢查、響應與處置機制。
6 結束語
解決信息系統的安全不是一個獨立的項目問題,安全策略包括各種安全方案、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技術標準、管理規范等,是整個信息系統安全建設的依據。現有的安全保障體系一般基于深度防御技術框架,若能進一步利用現代信息處理技術中的人工智能技術、嵌入式技術、主動技術、實時技術等,將形成更加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
稅務信息安全直接關系到稅收信息化建設的成敗,必須引起稅務機關和每一位稅務人的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不一定能對任何事物的本質和現象都產生影響,技術只有與先進的管理思想、管理體制相結合,才能產生巨大的效益。
參考文獻:
[1] 蔡皖東.信息安全工程與管理[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
[2] 譚思亮.網絡與信息安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
[3] 譚榮華.稅務信息化簡明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4] 李濤.網絡安全概論[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
[5] 朱建軍,熊兵.網絡安全防范手冊[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
[6] 戴英俠,連一峰,王航.系統安全與入侵檢測[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關鍵詞] 最優資本結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戰略稅務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 C9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7)01-0091-06
目前,我國的稅收制度已日趨完善,稅收對國民經濟的調節功能愈來愈強,潛在稅收風險越來越占居企業稅務風險的主導地位。在2009年5月,國家稅務總局了《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指引(試行)》,意圖指導大企業合理控制稅務風險,建立規范完善的稅務風險管理體制,導入稅務風險管理要素。在2011年7月13日,國家稅務總局又了《大企業稅收服務和管理規程(試行)》(國稅發〔2011〕71號),規范大中型企業稅收服務和管理工作內容,要求以風險為導向,施行科學的、高效的、規范的務專業化管理。通過稅務管理部門的遵從引導、企業方的服從管控和服從應對,有效的防患和掌控稅務風險。基于此,大中型企業很有必要搭建稅務風險信息管理系統,因為有效的信息與溝通是控制的基礎,良好的信息和溝通有助于組織及時準確的收集和傳遞與企業稅收風險相關的信息,并保證企業內外部之間的信息溝通,有效地進行稅務風險管理與控制。
一、最優資本結構模型
(一)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系統構成
企業的稅務事項來源于業務事項,業務事項的發生與完成是在企業戰術執行的結果上,而戰略是戰術的指導,企業要實現稅務風險控制水平,必須建立在從戰略到戰術再到運營三層面的稅務風險信息管理系統,每一層面均要以一定技術保障來控制稅務風險。稅務管理系統的總框架及戰略子系統的架構分別如圖1、圖2所示。
(二)基于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最優資本結構
在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企業的籌資、投資、收益分配層面的稅務風險事項歸屬到戰略稅務風險管理范疇,其中籌資層面的稅務風險事項的戰略謀劃以資本構成為起點,事先通過測算在保證最優資本結構(即在此結構下保證企業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最低),采用規劃求解得出權益資本與債務資本的比率,進而幫助籌資決策人員在最優的資本結構下安排籌資策略。在此計算模型中最主要的計算依據是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與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1.基于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下的股權資本成本
依據美國學者William Sharpe等人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計算股權資本成本需要清楚:市場無風險報酬率,即純貨幣時是價值,一般用中長期的國債利率來表示,假設為Rf;資產的β系數即asset beta,一般用企業所在行業的β系數值來表示;市場預期回報率,假設為Rm。據此,股權資本成本Ks=Rf+β*(Rm-Rf)。
2.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即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簡稱WACC,是以企業籌集的權益資本和債務資本在企業總資本中所占的比例為權重,對權益資本和債務資本的成本進行加權平均而計算出來的企業資本平均成本。假設企業的債務資本為A,權益資本為B,所得稅率為tc,債務籌資費用額為F,債務資本利率為i,則債務資本權重Wd=A/(A+B);權益資本的權重Ws=B/(A+B);債務資本費用率Ft=F/A;債務資本利息額I=A*i;債務資本成本Kd=I/(A*(1-Ft))。根據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的定義就有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 Kd*(1-tc)* Wd+Ks*Ws。
二、稅務風險信息管理體系
(一)稅務風險環境影響因素分析
企業要面對稅務風險的產生因素有很多,有企業內部自身的稅務風險事項,即有稅務風險發生的一切業務事項,如企業的正常經營業務、企業的稅務籌劃策略、企業對稅收政策的遵從程度、企業經濟活動的會計處理及財務活動;也有企業外部稅務環境的好壞,如企業與稅務征管部門之間的溝通程度、對國家或地方的稅收政策把握程度以及當地稅務征管部門服務人員的業務素質,具體的環境分析如下圖3所示。
因此,必須對這些因素進行科學準確的分析,從而全面了解企業的稅務風險環境,進而制定有效的風險防控措施。另外,環境總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所以企業還必須做好環境的動態分析,也就是密切留意環境中各種影響因素的變化,并評估這些變化對稅務風險管理可能造成的影響,從而進行有效的應對。
(二)稅務風險管理內容
1.優化內部控制環境,支持稅務風險管理
企業內部環境管理的好壞是企業進行稅務風險有效管理的首要因素,同時也是風險治理中其他因素需發揮效用的基礎,因此稅務風險產生的內部環境就成為了企業稅務風險管理體系的“短板”。也就是說,稅務風險管理的整體質量取決于內部控制環境這一最薄弱的要素質量,起先導性作用。
2.建立風險評估機制,進行風險識別和應對
稅務風險管理遵循的理論依據是價值鏈管理理論中的質量保證體系,其重點是通過兩個主要途徑來實現。
(1)通過介入式納稅風險管理活動,進而對影響企業戰略實施的關鍵稅務風險要素進行識別、評估和控制,從而預防稅務損失。
(2)進行流程式的納稅監督活動,對企業有存疑的納稅行為進行適時調整并對有一定稅務損失的業務事項進行后續補救。
3.完善稅務風險控制活動,約束潛在風險
對稅務風險進行全過程的流程管理。流程是風險的發酵地,某些業務流程梳理不當會導致潛在的稅務風險,必須要以稅務風險控制為前提對現有的業務流程進行重新梳理和再造,以重新構建基于稅務風險控制的業務流程,將稅務風險管理理念介入到業務流程的各個環節乃至流程的全過程。
4.強化信息溝通,提供稅務風險信息管理支持
(1)建立企業內部信息溝通機制,探求各業務部門的支持與配合方式。企業要有效的對稅務風險進行控制,就必須將稅務風險的控制手段介入到企業發生的日常經營業務活動中,因為稅務事項來源于企業的業務事項。企業稅務風險管控部門可以利用下發調研報告、企業內部網絡渠道等各種方式,對各業務部門日常發生的業務事項中有關涉稅業務進行指導,豐富各業務部門的稅法知識,提高業務部門對涉稅業務的處理水平。
(2)建立企業外部信息溝通機制,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通過企業與稅務管理機構的有效溝通,在企業與稅務管理機構之間對“不確定性的涉稅事項”創建事前的溝通機制,規避“不確定性的涉稅事項”的事后爭議,有效控制企業稅務風險。
(三)稅務風險信息管理流程
結合環境分析與稅務風險管理內容分析,企業的稅務風險信息管理體系從技術層面上看應是一個非常完善的系統,它是在環境分析的基礎上,以風險監控為圓點,以能接受的風險目標值為半徑所畫的一圓,在圓周上有識別、評估、應對、控制、評價各項技術手段,同時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彼此協調又互相制約,共同實現將企業稅務風險維持在可控水平內的目標,具w的管理流程圓圖如下圖4所示。
三、最優資本稅務風險管理模型實現
(一)最優資本模型下的稅務信息處理設置
根據上述所論的模型構造及稅務風險信息管理體系流程來設置最優資本模型稅務風險管理系統,本系統的內部數據計算與信息處理的依據是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與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模型,在加權平均資本成本與資本結構博弈最優狀態下確保最大程度的利用債務資本的節稅效應與最優秀資本結構的有效組合。
1.內部信息收集子模塊
(1)信息收集
債務資本:
股權資本:
所得稅稅率:
債務利息率:
債務籌資費用額:
國債利率:
行業β值:
股權資本市場報酬率:
(2)內部計算過程
Ws=B/(A+B)
Wd=A/(A+B)
Ft=F/A*100%
I=A*i
Kd=I/(A*(1-Ft))
Ks=Rf+β*(Rm-Rf)
WACC=Kd*(1-tc)*Wd+Ks*
Ws
2.目標設定
企業產權比率標準值:
3.事項識別
產權比率ER=A/B
風險值D=C-ER
4.風險評估(設定允許壓力范圍是+-20%,根據管理層偏好或歷史值)
該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是:
該企業的資本結構比是:
該企業的債務資本成本是:
該企業的股權資本成本是:
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是:
債務資本成本帶來的節稅效應是:
5.信息與溝通
如果D>0.2,顯示:企業的計算值與設定的目標相比結果是D值,目前企業的資本結構的節稅效應是Kd*Tc,說明:該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過低,資本結構比不太合理,未能很好利用債務資本,導致企業平均資本成本過高,節稅效應過低,增加了稅務壓力,稅務風險過大,且未能很好的利用財務標桿,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受阻。建議調整資本結構,增擴債務融資,增加債務資本帶來的節稅效應,減少企業平均資本成本,增加財務標桿效應,實現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
如果D
如果-0.2
6.數據輸入與信息輸出界面
在稅務風險信息管理系統中需要根據最優資本結構模型進行籌資層面的稅務風險事項認定與評估時應輸入當前一些實時的模型計算依據值,詳情如下圖5所示。根據輸入的數據依據事先設計好的計算模型與風險評估方法及風險應對方法會顯示出本籌資項目的風險評估結果,具體結果信息輸出圖如下圖6所示。
(二)最優資本模型下的稅務風險信息管理系統代碼實現
this->UpdateData();
if((this->m_GuQuanzb!=0)&&(this->m_ZhaiWuzb!=0))
{
float ws,wd,ft,kd,ks,wacc,er;
ws= this->m_GuQuanzb/(th-
is->m_ZhaiWuzb+this->m_GuQu
anzb);
wd= this->m_ZhaiWuzb/(th-
is->m_ZhaiWuzb+this->m_GuQu
anzb);
ft= this->m_ZhaiWuChouZhi
fy/this->m_ZhaiWuzb;
kd= this->m_ZhaiWulxl/(1-
ft);
ks= this->m_GuoZhaill+th-
is->m_HangYez*(this->m_ShiCh
angbc-this->m_GuoZhaill);
wacc= kd*(1-this->m_SuoD
eSuisl)*wd+ks*ws;
er= this->m_ZhaiWuzb/this-
>m_GuQuanzb;
class zhannuejieguo jieguo;
jieguo.m_zhichanfuzailv = wd;
jieguo.m_zhibenjiegoubi = er;
jieguo.m_zaiwuzhibenchengben = kd;
jieguo.m_guquanzhibencheng
ben = ks;
jieguo.m_pingjunzhibencheng
ben = wacc;
jieguo.m_jieshuixiaoying=kd*
this->m_SuoDeSuisl;
float kk;
kk = this->m_QiYeChanQua
nbl- er;
CString str1,str2,str3,str4;
if (kk >= 0.2)
{ str1 = "該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過低,資本結構比不太合理,未能很好利用債務資本," ;
str1 += "\r\n";
str2 = "導致企業平均資本成本過高,節稅效應過低,增加了稅務壓力,稅務風險過大,";
str2 += "\r\n";
str3 = "且未能很好的利用財務標桿,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受阻。建議調整資本結構,增擴債務融資,\n";
str3 += "\r\n";
str4 = "增加債務資本帶來的節稅效應,減少企I平均資本成本,增加財務標桿效應,實現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
jieguo.m_jielun = str1 + str2
+str3+str4;
}
if(kk
{ str1 = "該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較高,資本結構比不太合理,債務資本過多,償債壓力大,\n";
str1 += "\r\n";
str2 = "節稅效應達到了,稅務壓力降低了,稅務風險降低了,但財務風險太大。,\n";
str2 += "\r\n";
str3 = "建議調整資本結構,增擴股權融資,保持資本結構的合理比例,降低財務風險,減少財務壓力。";
jieguo.m_jielun=str1 + str2+
str3;
}
if((kk>-0.2)&&(kk
{
jieguo.m_jielun="該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合適,資本結構比合理,財務風險與節稅效應博弈均衡,稅務風險較低。";
}
jieguo.DoModal();
}
[參考文獻]
一、金融危機對我國財政稅收政策的影響
我國作為世界重要的經濟體和積極融入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國家,受到受到世界性金融危機的影響無可避免,其影響已殃及我國的實體經濟,造成了國內部分企業出現生產經營壓力加大、庫存積壓嚴重、運營資金趨緊、盈利水平下降等多種新情況新問題。當前,政府實施了包括行使增值稅、進出口稅改革方案,對中小型企業進行財政補助在內的多種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和措施,但是這些財政稅收政策存在著很多局限性。為了進一步保證在金融風暴下企業發展更加穩健,更好地促進經濟復蘇,采取一些組合拳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而這些組合拳中,政府財政稅收政策對經濟發展的帶動是最明顯也是最直接的。財政稅收與經濟發展的結合和促進是提供給企業的最好的發展契機。因此,基于金融危機環境,對政府財政稅收改革和管理進行多角度地探討和深思是不可忽視的命題,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重要的社會意義和巨大的經濟意義。
二、改革現有財政稅收政策的現實依據
(一)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必然要求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宏觀經濟由“過熱”向穩定運行“軟著陸”產生了突如其來的外部沖擊,一些加工企業特別是一些出口導向型企業遇到了明顯的困境,中國以“出口”這駕馬車拉動經濟增長的路子越來越不好走,擴大內需是提振經濟的關鍵。而無論是促進短期經濟增長,還是兼顧中長期經濟穩定增長,關鍵都在于財政預算投資向公共民生領域傾斜,以及適度推進稅制改革,來撬動長期以來啟而不動的消費內需增長,以降低國際金融危機可能帶來的更進一步的沖擊。
(二)改善企業與公眾預期的迫切需要
據相關分析,我國目前并非流動性不足,只是在內外部經濟都不確定的環境下,人們對消費和投資缺乏信心。改革財政稅收制度、實施財政刺激政策能向外界表明政府保持經濟增長的強烈愿望和決心,有助于提升公眾的信心。并且政府支出的增加有助于推動民間投資,提高民間資本的邊際生產力,改善民間投資的外部環境,進而調節經濟周期的波動。
三、金融危機背景下財政稅收改革的探索
(一)優化稅收征管組織形式
稅收征管是稅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稅務機關根據有關稅法的規定,對稅收工作實施管理、征收、檢查等活動的總稱。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之下,稅收征管更需要掌握稅源變化,加強稅源管理;依法辦事,依率計征;促進生產與組織收入相結合;開展納稅檢查,以合理有效的稅收征管組織來穩定市場經濟。運用現代管理理念,優化稅收征管組織形式,可以從理順政府管理職能、建立扁平的組織管理結構等方面入手。
(二)完善國稅與地稅的協調機制
國稅是國家稅務系統,與“地稅”對稱,是一個國家實行分稅制的產物。在目前的經濟背景下,國稅和地稅兩套征管機構的繼續分設,已經顯得不大適應改革的新形勢了。雖然整合國稅與地稅機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經具備,但是因為地方稅制改革滯后等因素,機構整合的難度仍然顯得比較大。在面對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國稅與地稅機關應定期召開聯席會議,以加強工作的聯系協調。有條件的地區可先行試點國稅與地稅合署辦公。而不能及時展開稅務整合的地區,應該利用信息資源將國稅與地稅的協調工作處理好,通過制定體制溝通來實現雙方的互利互惠,為企業的稅收合理化做出貢獻。
(三)建立稅負水平適中的稅收制度
宏觀稅負是指一個國家的稅負總水平,是稅收政策的核心,是直接或間接納稅主體經濟負擔的最有力體現。在政府支出與稅收收入的關系中,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政府支出是自變量,而稅收收入是因變量。但是,實際上,無論是政府規模,還是政府支出總量,以及相應的稅收收入總量的最終確定,都不能脫離一定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稅負結構的公平合理,有賴于健全完善科學發展的稅收制度。稅負結構要根據我國的實際,借鑒國外經驗,將所得稅與增值稅作為中央財政稅收的主體稅種,將營業稅作為省級政府的主體稅種,將尚未開征的物業稅作為市、縣、鄉等政府的主體稅種,建立起科學合理、稅負水平適中的稅收制度。
(四)建立資金來源可靠的科學支付體系
一要合理搭配一般性轉移支付與有條件的專項轉移支付的比例,適當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比例。二要改革稅收返還和增值稅分享制度,穩定轉移支付資金來源。三要改革轉移支付的分配方法,建立公開、合理、科學的資金分配制度。四要完善監督支付系統的運行,并制定公共政策,指導中央銀行以外的支付系統的運行。在政策方面,還包括規劃并運行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CNAPS)的總體結構、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特別是跟支付系統風險管理和保障系統安全相關的政策。
(五)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在就業方面,為完善扶持措施支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在住房保障政策中,實施對住房轉讓環節營業稅等實施相關減免政策,落實對首次購買普通住房的各項稅費優惠政策,鼓勵居民購買自住性、改善性住房。在社會保障領域,為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支持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在科技創新和節能減排方面,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促進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改革和完善資源稅制度,促進資源合理利用;增加節能減排投入,穩步推進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改革。
一、金融危機對我國財政稅收政策的影響
我國作為世界重要的經濟體和積極融入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國家,受到受到世界性金融危機的影響無可避免,其影響已殃及我國的實體經濟,造成了國內部分企業出現生產經營壓力加大、庫存積壓嚴重、運營資金趨緊、盈利水平下降等多種新情況新問題。
當前,政府實施了包括行使增值稅、進出口稅改革方案,對中小型企業進行財政補助在內的多種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和措施,但是這些財政稅收政策存在著很多局限性。為了進一步保證在金融風暴下企業發展更加穩健,更好地促進經濟復蘇,采取一些組合拳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而這些組合拳中,政府財政稅收政策對經濟發展的帶動是最明顯也是最直接的。財政稅收與經濟發展的結合和促進是提供給企業的最好的發展契機。
因此,基于金融危機環境,對政府財政稅收改革和管理進行多角度地探討和深思是不可忽視的命題,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重要的社會意義和巨大的經濟意義。
二、改革現有財政稅收政策的現實依據
(一)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必然要求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宏觀經濟由“過熱”向穩定運行“軟著陸”產生了突如其來的外部沖擊,一些加工企業特別是一些出口導向型企業遇到了明顯的困境,中國以“出口”這駕馬車拉動經濟增長的路子越來越不好走,擴大內需是提振經濟的關鍵。而無論是促進短期經濟增長,還是兼顧中長期經濟穩定增長,關鍵都在于財政預算投資向公共民生領域傾斜,以及適度推進稅制改革,來撬動長期以來啟而不動的消費內需增長,以降低國際金融危機可能帶來的更進一步的沖擊。
(二)改善企業與公眾預期的迫切需要
據相關分析,我國目前并非流動性不足,只是在內外部經濟都不確定的環境下,人們對消費和投資缺乏信心。改革財政稅收制度、實施財政刺激政策能向外界表明政府保持經濟增長的強烈愿望和決心,有助于提升公眾的信心。并且政府支出的增加有助于推動民間投資,提高民間資本的邊際生產力,改善民間投資的外部環境,進而調節經濟周期的波動。
三、金融危機背景下財政稅收改革的探索
(一)優化稅收征管組織形式
稅收征管是稅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稅務機關根據有關稅法的規定,對稅收工作實施管理、征收、檢查等活動的總稱。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之下,稅收征管更需要掌握稅源變化,加強稅源管理;依法辦事,依率計征;促進生產與組織收入相結合;開展納稅檢查,以合理有效的稅收征管組織來穩定市場經濟。運用現代管理理念,優化稅收征管組織形式,可以從理順政府管理職能、建立扁平的組織管理結構等方面入手。
(二)完善國稅與地稅的協調機制
國稅是國家稅務系統,與“地稅”對稱,是一個國家實行分稅制的產物。在目前的經濟背景下,國稅和地稅兩套征管機構的繼續分設,已經顯得不大適應改革的新形勢了。雖然整合國稅與地稅機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經具備,但是因為地方稅制改革滯后等因素,機構整合的難度仍然顯得比較大。在面對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國稅與地稅機關應定期召開聯席會議,以加強工作的聯系協調。有條件的地區可先行試點國稅與地稅合署辦公。而不能及時展開稅務整合的地區,應該利用信息資源將國稅與地稅的協調工作處理好,通過制定體制溝通來實現雙方的互利互惠,為企業的稅收合理化做出貢獻。
(三)建立稅負水平適中的稅收制度
宏觀稅負是指一個國家的稅負總水平,是稅收政策的核心,是直接或間接納稅主體經濟負擔的最有力體現。在政府支出與稅收收入的關系中,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政府支出是自變量,而稅收收入是因變量。但是,實際上,無論是政府規模,還是政府支出總量,以及相應的稅收收入總量的最終確定,都不能脫離一定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稅負結構的公平合理,有賴于健全完善科學發展的稅收制度。稅負結構要根據我國的實際,借鑒國外經驗,將所得稅與增值稅作為中央財政稅收的主體稅種,將營業稅作為省級政府的主體稅種,將尚未開征的物業稅作為市、縣、鄉等政府的主體稅種,建立起科學合理、稅負水平適中的稅收制度。
(四)建立資金來源可靠的科學支付體系
一要合理搭配一般性轉移支付與有條件的專項轉移支付的比例,適當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比例。二要改革稅收返還和增值稅分享制度,穩定轉移支付資金來源。三要改革轉移支付的分配方法,建立公開、合理、科學的資金分配制度。四要完善監督支付系統的運行,并制定公共政策,指導中央銀行以外的支付系統的運行。在政策方面,還包括規劃并運行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CNAPS)的總體結構、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特別是跟支付系統風險管理和保障系統安全相關的政策。
(五)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在就業方面,為完善扶持措施支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在住房保障政策中,實施對住房轉讓環節營業稅等實施相關減免政策,落實對首次購買普通住房的各項稅費優惠政策,鼓勵居民購買自住性、改善性住房。在社會保障領域,為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支持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在科技創新和節能減排方面,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促進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改革和完善資源稅制度,促進資源合理利用;增加節能減排投入,穩步推進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改革。
一、金融危機對我國財政稅收政策的影響
我國作為世界重要的經濟體和積極融入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國家,受到受到世界性金融危機的影響無可避免,其影響已殃及我國的實體經濟,造成了國內部分企業出現生產經營壓力加大、庫存積壓嚴重、運營資金趨緊、盈利水平下降等多種新情況新問題。當前,政府實施了包括行使增值稅、進出口稅改革方案,對中小型企業進行財政補助在內的多種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和措施,但是這些財政稅收政策存在著很多局限性。為了進一步保證在金融風暴下企業發展更加穩健,更好地促進經濟復蘇,采取一些組合拳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而這些組合拳中,政府財政稅收政策對經濟發展的帶動是最明顯也是最直接的。財政稅收與經濟發展的結合和促進是提供給企業的最好的發展契機。因此,基于金融危機環境,對政府財政稅收改革和管理進行多角度地探討和深思是不可忽視的命題,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重要的社會意義和巨大的經濟意義。
二、改革現有財政稅收政策的現實依據
(一)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必然要求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宏觀經濟由“過熱”向穩定運行“軟著陸”產生了突如其來的外部沖擊,一些加工企業特別是一些出口導向型企業遇到了明顯的困境,中國以“出口”這駕馬車拉動經濟增長的路子越來越不好走,擴大內需是提振經濟的關鍵。而無論是促進短期經濟增長,還是兼顧中長期經濟穩定增長,關鍵都在于財政預算投資向公共民生領域傾斜,以及適度推進稅制改革,來撬動長期以來啟而不動的消費內需增長,以降低國際金融危機可能帶來的更進一步的沖擊。
(二)改善企業與公眾預期的迫切需要
據相關分析,我國目前并非流動性不足,只是在內外部經濟都不確定的環境下,人們對消費和投資缺乏信心。改革財政稅收制度、實施財政刺激政策能向外界表明政府保持經濟增長的強烈愿望和決心,有助于提升公眾的信心。并且政府支出的增加有助于推動民間投資,提高民間資本的邊際生產力,改善民間投資的外部環境,進而調節經濟周期的波動。
三、金融危機背景下財政稅收改革的探索
(一)優化稅收征管組織形式
稅收征管是稅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稅務機關根據有關稅法的規定,對稅收工作實施管理、征收、檢查等活動的總稱。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之下,稅收征管更需要掌握稅源變化,加強稅源管理;依法辦事,依率計征;促進生產與組織收入相結合;開展納稅檢查,以合理有效的稅收征管組織來穩定市場經濟。運用現代管理理念,優化稅收征管組織形式,可以從理順政府管理職能、建立扁平的組織管理結構等方面入手。
(二)完善國稅與地稅的協調機制
國稅是國家稅務系統,與“地稅”對稱,是一個國家實行分稅制的產物。在目前的經濟背景下,國稅和地稅兩套征管機構的繼續分設,已經顯得不大適應改革的新形勢了。雖然整合國稅與地稅機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經具備,但是因為地方稅制改革滯后等因素,機構整合的難度仍然顯得比較大。在面對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國稅與地稅機關應定期召開聯席會議,以加強工作的聯系協調。有條件的地區可先行試點國稅與地稅合署辦公。而不能及時展開稅務整合的地區,應該利用信息資源將國稅與地稅的協調工作處理好,通過制定體制溝通來實現雙方的互利互惠,為企業的稅收合理化做出貢獻。
(三)建立稅負水平適中的稅收制度
宏觀稅負是指一個國家的稅負總水平,是稅收政策的核心,是直接或間接納稅主體經濟負擔的最有力體現。在政府支出與稅收收入的關系中,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政府支出是自變量,而稅收收入是因變量。但是,實際上,無論是政府規模,還是政府支出總量,以及相應的稅收收入總量的最終確定,都不能脫離一定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稅負結構的公平合理,有賴于健全完善科學發展的稅收制度。稅負結構要根據我國的實際,借鑒國外經驗,將所得稅與增值稅作為中央財政稅收的主體稅種,將營業稅作為省級政府的主體稅種,將尚未開征的物業稅作為市、縣、鄉等政府的主體稅種,建立起科學合理、稅負水平適中的稅收制度。
(四)建立資金來源可靠的科學支付體系
一要合理搭配一般性轉移支付與有條件的專項轉移支付的比例,適當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比例。二要改革稅收返還和增值稅分享制度,穩定轉移支付資金來源。三要改革轉移支付的分配方法,建立公開、合理、科學的資金分配制度。四要完善監督支付系統的運行,并制定公共政策,指導中央銀行以外的支付系統的運行。在政策方面,還包括規劃并運行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CNAPS)的總體結構、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特別是跟支付系統風險管理和保障系統安全相關的政策。
(五)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在就業方面,為完善扶持措施支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在住房保障政策中,實施對住房轉讓環節營業稅等實施相關減免政策,落實對首次購買普通住房的各項稅費優惠政策,鼓勵居民購買自住性、改善性住房。在社會保障領域,為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支持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在科技創新和節能減排方面,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促進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改革和完善資源稅制度,促進資源合理利用;增加節能減排投入,穩步推進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