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4 08:52:2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戶外兒童教育,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 德語 第二外語 互聯網
一、傳統德語二外教學的特點
目前我們進行德語教學的主要方式還是課堂教學,老師講課,學生聽課和做筆記,這無疑在長期的德語教學中被認為是行之有效的,但是這種傳統教學也存在它的劣勢。例如學生參與度不高,缺乏新鮮感,長時間上課易疲勞等。尤其在德語二外教學中,學習者一般無德語基礎,分配的周課時數不多,這是二外教學天生的弱點。在這種情況下,上面提到的學生缺乏參與度,容易疲勞的特點更加明顯,如果在上課時只是教師滿堂灌,每堂課只顧自己講滿45分鐘的話,估計很難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成為我們德語教學者所必須面臨的問題,電腦多媒體和互聯網的發展為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工具。
二、利用多媒體課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興趣
由于多種感官共同刺激產生的學習效果優于單一感官刺激產生的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利用包括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電影、電視等工具,將學習內容融入到這些元素當中并進行有機的整合,從而改變傳統學習內容比較的特性。多媒體技術能夠便捷地使用多種媒體,將這些媒體合理安排,充分運用,能有效地做到寓教于樂,愉快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1.通過圖片和音樂提升課堂效果
在實際課堂教學時,我們可以結合課文,給學生放映相關的圖片和德語音樂,從多角度和多種感官刺激的方式,加深學生的印象。比如,我們課堂教學以同濟大學出版社的《基礎德語》16課“das Essen bei den Deutschen”為例,這一課的主要內容是關于德國人的飲食,出現了一些的和食物有關的德語詞匯,如die Butter(黃油),die Wurst(香腸),die Gurke(小黃瓜)等,單獨的詞匯顯得有些干巴巴的,我們就可以制作PPT文件,輔以圖片和單詞,并嵌入該單詞的發音,在播放時點擊即可發聲。學生在觀看某個圖片時,腦海中得到這個單詞所代表的形象,觀看到這個單詞的拼寫,耳中聽到這個單詞的發音,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方式,使學生牢記這個單詞,學生本身也更有興趣。再比如在講授《基礎德語》第28課“Die Bundesrepubulik Deutschland”時,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生唱德國王子樂隊的Deutschland這首歌――此歌流傳范圍極廣,以德國人自己的視角生動刻畫了德國以及德國人的種種特點,另外還可以給學生放映德國地圖以及德國名勝的幻燈片,使學生了解一個立體和生動的德國,避免該課對于德國的介紹流于表面和單調。
2.播放德語影視
對于有一定學習基礎的學生來說,經常觀看德語影視劇對于聽力和口語的提高都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很多開設德語二外的高校可能沒有完備的德語影視資源,由于現在互聯網資源的豐富,這個困難可以我們自己克服。但如何在紛繁的網絡資源中得到我們需要的德語影視資源呢。其實我們耐心尋找,網上還是有不少德語影片的,我們可以通過軟件下載獲得或者在網上在線觀看。
最常用的下載軟件就是BT和電驢了。BT軟件在國內使用較多,網上資源一般使用BT搜索網站獲得,使用“德語”作為關鍵詞搜索,可以得到一些德語影視資源下載。電驢的優點是資源多,全球使用者很多,以德語詞匯作為關鍵詞可以搜索到很多德國的資源,缺點是速度較慢。筆者電腦里存的數十部德語電影就是這樣攢下來的,包括“疾走羅拉”“竊聽風暴”“柏林蒼穹下”等經典影片。
在線觀看。一些網站提供有在線視頻觀看,如優酷、土豆等,而這些網站由于包羅萬象的特質,也有很多德語影視和德語教學視頻。如:
優酷網http://省略/
土豆網http://省略/
以優酷網為例,輸入“德語”作為關鍵詞,結果中就有很多德語視頻,包括:熱門德國電視劇“柏林之戀”(Verliebt in Berlin),美國劇集“老友記”德文版等。
另外還可以通過播放器在線觀看一些德國電視和德語廣播的節目,德語德國網站提供有這樣的服務,網址是http://省略/media/,涵蓋了多家德國電臺和電視臺,對于聽力練習很有幫助,這些還可以讓學生下去通過互聯網觀看。
但是我們在利用多媒體教室給學生播放影視節目的時候需要注意根據學生的德語能力選擇合適的節目播放,避免隨便找部德語影片一放了事,對于大部分以德語作為第二外語的學生來說,一些教學片如“Alles Gute”,“Hallo Berlin”這兩部系列片顯然更為適合。同時教師應該避免成為簡單的放映員的角色,應向學生介紹影片內容,在重點和難點處引導學生理解,將學過的句型和影片中類似的句型向學生指出并加以復述,加深學習者的印象。
三、指導學生利用互聯網提高學習效率
隨著科技發展,互聯網技術的更新也是日新月異。當代大學生很少有不會使用網絡的,但是在利用互聯網學習這方面卻都有所欠缺。尤其是第二外語的學生,在和專業學生相比語言基礎處于劣勢,在這方面更加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利用互聯網:
1.在線詞典
在學生閱讀德語原版文章或者瀏覽德語網站時,有時會遇到一些陌生的詞匯,使用傳統詞典的話比較費時費力,此時在線詞典就發揮了它簡單、高速的特性。而這些網站不斷更新新詞匯的特點更加適應了現在德語發展的需要。
比如:
http://省略/邁迪德漢漢德在線詞典
http://省略/德語助手在線詞典
比如這里的邁迪德漢漢德在線詞典,不僅有德漢,漢德翻譯,如果要求詞義解釋更為詳細和準確的話,還有德德解釋,以Philosopie為例,在線詞典解釋也非常詳盡:
Philosopie die;-,-n[lat.philosophia[griech.philosoph??a a,zu:soph??a a=Weisheit]:
(1)Streben nach Erkenntnis über den Sinn des Lebens,das Wesen der Welt u.die Stellung des Menschen in der Welt;Lehre,Wissenschaft von der Erkenntnis des Sinns des Lebens,der Welt u.der Stellung des Menschen in der Welt:die materialistische,idealistische P.;P.lehren,studieren.
(2)pers?nliche Art u.Weise,das Leben u.die Dinge zu betrachten:seine P.lautet:leben und leben lassen.
2.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在目前網絡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對于德語學習者或者研究者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是獲取學習資料和研究素材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根據目前所講授課文的內容,指導學生做專題的搜索并且匯總資料,甚至可以讓學生根據所找到的資料,在上課時作一個簡短的報告(Vortrag)。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德語水平,還可以培養學生搜集資料,歸納匯總的能力。
這些搜索引擎中有我們熟知的google德國http://google.de/,Yahoo!德國http://de.省略/
另外還有一些德國本土的搜索引擎,如fireball,bellnet等,在關于德國本土的資料搜索方面更具優勢:http://fireball.de/,http://省略/
這些搜索引擎功能極為強大,以google德國為例,如果我們想要查詢關于俾斯麥生平的資料,輸入Biographie+Otto von Bismarck,在高級搜索中將語言設為德語,就有約55,300個網頁可供我們查詢了,其中包含了大量我們需要的信息,如果想進一步縮小范圍的話,可以采用增加關鍵詞的方法,中間用加號或空格連接。
3.德語專題網站或論壇
另外,現在網上有很多關于德國概況、動態,以及德語學習方面的網站和論壇,這些網站涵蓋了和德語、德國有關的方方面面。這些網站的創建和管理者甚至還包括德語專業的學生和老師,有些論壇提出的關于德語學習的問題非常具有典型性。指導學生利用這些網站和論壇,可以在學習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下面幾個網站:
http://省略/德語德國網。關于德國的一個綜合性網站,涉及的面很廣。既有關于德語語法,詞匯方面的介紹,又有關于德國新聞、國情常識、德國名人介紹等方面的文章,還有一些德國音樂和影視的下載,是一個了解德國萬象的網站。
http://省略/ABCDV學橋網絡論壇是一個德國留學專業網站,涵蓋有關于留學的方方面面,包括:留學材料準備、挑戰審核、大學之窗、簽證動態等多個欄目,對于想要留學德國的朋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http://省略/dafcnbbs/德語園地論壇。同濟大學德語教師為版主,既有廣大德語學習者的學習體會交流(這里的問題通常能得到版主的專業解答),還有關于文學、翻譯、語言學等學術討論專區,適合不同的學習者。
此外還可以指導并鼓勵學生登陸德語聊天室,和德國網友建立書信來往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德語水平和學習興趣。
總之,多媒體和互聯網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工具,目前還無法替代傳統教學,但是它也有傳統教學所不具備的優勢,怎樣在二外教學中利用好這個工具,使這兩者真正達到互補的效果,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薛松.德語多媒體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年第10期.
[2]胡忠利.互聯網輔助德語教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關鍵詞:MTA 氫氧化鈣碘仿糊劑;直接蓋髓術;兒童恒前牙
青少年天性活潑好動,自我保護意識差,容易導致前牙外傷,冠折露髓,口腔科治療關鍵是促進牙根繼續發育和根尖孔閉合,而直接蓋髓術最經典、也是最有效地一種方法。本文分別以MTA和氫氧化鈣碘仿糊劑作為蓋髓劑,比較其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來我院就診的兒童外傷恒前牙80顆,患者年齡6.5~12歲,男性45例,女性35例,均冠折露髓。其中52顆患牙露髓直徑≤1mm,28顆患牙露髓直徑>1mm,X線顯示無根折,根尖孔未完全閉合,根尖無密度減低,就診時間為外傷后1.5h~14d。隨機將患牙分為治療組40顆,對照組40顆。
1.2方法 初診時詳細檢查并記錄露髓孔大小、牙髓活力、牙齒松動度、有無扣痛、外傷時間等指標,并拍術前X線片,患牙上橡皮障、碧蘭麻局部浸潤麻醉后,碘伏消毒牙齒斷面及牙冠,高速手機開髓,揭髓頂,在露髓處下2mm用無菌銳利控器切斷牙髓,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止血,按所分組別分別在牙髓斷面上放置乳狀MTA或糊狀的氫氧化鈣碘仿糊劑蓋髓,厚度2mm,氧化鋅粘固粉和磷酸鋅粘固粉雙層墊底,光固化復合樹脂修復,調整咬牙合去除早接觸點,囑患者半年內避免用患牙咀嚼食物,分別于術后2w、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2年定期復查。
1.3療效評價標準 成功:患牙無自覺癥狀,牙髓有活力,牙冠無變色,充填體邊緣密合性好,X線顯示牙本質鈣化橋形成,牙根繼續發育,根尖孔變小,根管內無吸收,無根尖周病變。失敗:以上任何一條不符合即為失敗。
1.4統計學處理 用χ2檢驗比較兩組成功率。P
2 結果
術后2年,治療組40顆牙,35顆成功5顆失敗,成功率為87.5%,對照組40顆牙,28顆成功12顆失敗,成功率為70%,治療組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恒牙萌出后,牙根繼續發育,一般在萌出后3~5年發育完成,年輕恒牙根尖孔未閉合,牙根發育未完成,牙根繼續發育依賴根尖內的牙髓和根尖孔的牙,因此對根尖孔未閉合的年輕恒前牙在外傷露髓后,應首選直接蓋髓術。以往常規活髓保存多采用冠髓切斷術,只保留正常的根髓組織,而根部牙髓組織纖維成份多,易造成牙髓變性、鈣化,當牙根發育完成后,要盡快行牙髓摘除術[1],而直接蓋髓術只去除露髓孔下方1~2mm牙髓組織,保留大部分冠髓,為牙髓組織愈合提供了條件,能有效促進牙根的繼續發育,該技術術形成的鈣化橋位于蓋髓處而不在根尖口,即使改行牙髓摘除術,也可避免打通鈣化橋時發生側穿的危險[2]。
牙髓髓保存成功的重要因素是選擇性能良好的蓋髓劑,理想的蓋髓劑需要一定的抗菌作用,能成功隔絕外界刺激,提供牙髓修復的微環境,誘發誘導牙髓細胞的分化,形成牙本質橋,對牙髓組織無刺激[3]。氫氧化鈣碘仿糊劑中的氫氧化鈣具有強堿性,能有效中和炎性反應產生的酸性物質,從而降低炎性反應,抑制細菌生長,碘仿可以減少炎性滲出反應,不會引起炎癥和異物反應。而MTA是一種新型生物材料,除了具有以上特性,相比氫氧化鈣碘仿糊劑還具有良好的密閉性、組織相容性,誘導成骨性和X組射性及一定的抑菌性[4],MTA直接蓋髓處形成了與原牙本質相連續的一層較厚的牙本質橋,與髓腔壁結合緊密,對髓腔封閉性更好好,有助于修復性牙本質的形成。本文治療組40顆牙,35顆成功5顆失敗,成功率為87.5%,對照組40顆牙,28顆成功12顆失敗,成功率為70%,治療組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Pissiotis A,Vandenas A P,Papagiannoulisl,hongitudinal study on types of injuny,complications and treatment in permanent traumatized,teethwith single and multiple dental trauma episodes[J].Dent Tnaumatol,2007,23(4):222-225.
[2]Βlancol,cohen S,Tneatment of cnown fractuneswith expoded pulps[J]. Jealif Dent Assoe,2002,30(6):419-425.
一、我國兒童教育類節目的發展現狀
2013年10月,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一經播出就受到了觀眾的青睞,由此引發了親子節目、育兒節目、幼教類節目在全網的“霸屏”模式。目前,我國較受觀眾喜愛的節目包括央視的《超級育兒師》、陜西衛視的《好爸爸壞爸爸》、安徽衛視的《加油好BABY》以及湖北衛視的《今晚我當家》等。這些節目采用真人秀的形式,選擇明星父子或普通父子在節目中進行游戲、互動,一方面加深了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當今家庭教育尚待解決的問題。節目在制作過程中,大多借鑒外國電視綜藝節目或引進國外節目版權,多數節目也進行了本土化改造,在家庭成員親情互動的過程中融入新型育兒觀念,使節目在內容的傳播、審美的轉變、結構的新穎等方面做出的調整更易使受眾接受,實現了節目收視效果與家庭幼兒教育的雙豐收。2013至2015年,央視及各省級衛視開播的兒童教育類節目數量統計結果如下:從上表可以看出,真人秀節目形式的兒童教育類節目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著,“限真令”和“限娛令”的強制執行增加了上星頻道少兒類節目播出的比例,給予了兒童教育節目更多的發展空間,為育兒教育類節目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最終卻導致兒童教育類節目出現了數量龐大但質量堪憂的現象,部分少兒類節目與節目的制作初衷背道而馳,同質化和過度娛樂化等問題日漸浮現,節目的版權問題也讓很多少兒節目制作者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但是央視的《超級育兒師》經過兩季蓄力后,在第三季獲得了受眾的廣泛關注和認可,首播的收視率非常亮眼,在同時段排行第七,在同類兒童教育節目中脫穎而出,廣受好評。節目雖借鑒了同類節目的制作精華,但添加了許多創新性元素,例如節目聘請了專業的育兒專家進行對“問題家庭”的觀察與剖析;節目制作不僅局限于家庭中,也讓父母與孩子在戶外進行游走、互動,節目最后還設有考察環節、考察協調結果等,這些創新元素的增加有效激發了觀眾的觀看熱情,彰顯了電視節目傳播教育功能的巨大潛力。
二、兒童教育節目的教育功能
1.喚醒父性教育當今中國兒童缺少父性教育成為了家庭教育問題的核心所在,計劃生育政策施行后我國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為其生活、教育及未來可謂是勞心勞力、費盡周折,很多父親忙于事業和工作,拼搏在外,少有時間與孩子進行互動交流,甚至無暇參與兒童的教育。所謂母愛如水、父愛如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細膩與深沉的愛是缺一不可的,父性教育的缺失對我國兒童的成長及心理健康發展產生了極為負面的影響。《超級育兒師》中有不少家庭都是因為缺少父性教育,導致父親與孩子關系緊張,甚至使孩子產生逆反的抵觸情緒。比如在第20151230期中,講述了一個四口之家,父親忙于出差,對兩個孩子的關注極少,更明確表示沒有時間參與孩子教育。母親雖是全職媽媽,但對于一個三歲的孩子卻束手無策,女兒雖然有母親的照顧,但行為叛逆,不講衛生,完全像一個沒有人管教的野孩子,令父母十分頭疼。再如第20160106期中,由于父母的工作需求,家中兩歲八個月的孩子全由爺爺奶奶幫忙照顧,他們只有每天忙完工作下班回到家之后才有短暫的時間照顧孩子,對于一個年紀尚小的孩子來說,在他們成長最需要親情感化的時期缺失父母的陪伴,短暫的相處也充滿著濃濃的火藥味,他們是父子卻水火不容,孩子在憤怒的情況下還會罵父親,朝父親吐口水,緊張的父子關系使全家人的生活“烏煙瘴氣”。在《超級育兒師》節目中,育兒專家反復強調父親在兒童教育與生活中的重要性,這也讓觀眾和社會反省父性教育的重要性。可見,喚醒父性教育是兒童教育節目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教育功能。2.警醒家庭教育當今,很多父母覺得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學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學校有著教書育人的天職,認為只要將孩子送入一所好的學校,學校就會還他們一個品行端正、學業優良的好孩子,但是他們卻忽略了家庭教育對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性。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同時也是孩子最主要的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是孩子啟蒙期的效仿對象。很多反映在孩子身上的問題,都是父母身上存在的問題,在兒童沒有完全的自主選擇能力之時,對別人的行為舉止都會進行效仿。比如《超級育兒師》第20151223期中,當孩子與孩子之間因為爭搶玩具而產生矛盾的時候,母親告訴孩子,想要玩具就去搶啊,就是父母這樣無心的一句話,孩子卻牢牢記住了,遇到想要的東西就會用這種方式獲得,很明顯,父母對孩子的這種引導是錯誤的。對于一個正在初步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孩子來說,是需要有人對他們進行正確引導的,而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沒有這種引導意識,對孩子正確觀念的形成是不利的。《超級育兒師》節目反復展現了因為我國家庭教育的缺失或教育方式的不當而引發的家庭矛盾。在家庭生活中導致家庭成員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父母沒有正確認識到自己在孩子教育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沒有認識到為人父母應當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
三、兒童教育節目的服務功能
兒童教育節目的制作為“問題家庭”提供了幼兒教育幫助,同時也為每一位含辛茹苦的父母提供了一個傾訴平臺,實現了電視媒體服務大眾的功能。當前,很多家庭因為找不到家庭問題的核心所在而無法真正解決家庭矛盾,緩和父母與孩子的緊張關系。《超級育兒師》在節目制作中聘請了專業的幼兒教育專家,幫助每一個求助家庭找到家庭矛盾的關鍵原因,繼而真正解決問題。育兒專家在接到求助信后會趕到求助家庭中,在認真觀察家庭成員的生活狀況之后,挨個對家庭成員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再逐一提出解決方案,解決之后還會對問題嚴重的家長與孩子進行考察,檢驗其協調結果,為求助家庭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兒童教育方案。例如,在《超級育兒師》第20151223期,一個三歲的小男孩在父母的溺愛下變得自私、霸道,并且有了愛咬人的惡習,不分場合、不分時間,在與其他小朋友發生爭執的情況下,他都會出口咬人,父母試了很多方法仍然無法使他改掉這個惡習,無奈之下只好求助育兒師。育兒專家在了解具體情況之后發現,在這個家庭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交流過少,使得孩子缺乏與他人正常交流的經驗,最終導致孩子染上了咬人惡習。再如,第20150930期中,育兒專家經過觀察,發現孩子母親的壓力很大,情緒低落,每天與孩子和家人的對話很少,對待生活也沒有結婚生子前的那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因此專家在解決孩子問題之前,先讓母親到戶外的花園里,以砸碎瓦罐的方式發泄壓力,重新喚醒母親對于生活的向往。可以發現,節目在關心幼兒教育問題的同時,也開始關注父母的壓力和情緒變化,以及父母身心健康對孩子的影響,在解決孩子問題之前,幫助父母解開心中的郁結、排解壓力,引導父母以更好的狀態去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
四、兒童教育節目的社會功能
內室外空間的設計。
關鍵詞:教育;幼兒園;人性化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kindergarten building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education mode based on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th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principle suitable for children education. A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humanity the kindergarten building room the design of interior space.
Keywords: education; kindergarten; humanization
中圖分類號: 建筑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人類社會的不同歷史時期,教育建筑的形式必然受到當時教育理論、教育目標、教育模式的間接影響。幼兒園作為兒童最初的教育場所,其建筑設計必須滿足兒童教育對于空間的特定要求。從當代教育理論出發,研究相應的教育模式,創造與兒童健康成長相適應的幼兒園建筑場所是必須的。
一、當代的理論發展模式研究
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后,傳統的教育理論以及班級式教育模式受到一定的質疑。信息時代的教育理論更加突出教育的人性化。強調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強調針對教育對象的具體特征。教育的目標不再是采用相同的方法培養具有相同標準的人才,而是根據不同對象的能力及興趣愛好培養不同類型的人才。在教育的模式上,素質教育提倡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的學習與探索。在教育過程中,力求創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課堂教學以兒童的活動為中心,教師在參與兒童活動的過程中,對其進行啟發與引導教學。
二、設計的原則
1、人性化設計原則
人性化設計是以人為中心和尺度展開設計思考,滿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物質和精神需要,注意提升人的價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來進行空間組合和設計,尤其是空間尺度和顏色的把握。幼兒園內部空間主要問題是沒有充分考慮兒童的特殊需求:兒童身材低,力量小,需要適當尺度的空間和設施;兒童自我控制力弱,容易受到傷害,需要保證使用環境的安全;兒童天生愛玩游戲,通過游戲成長和發展;兒童喜歡水、沙和泥土,進行創造性活動;兒童需要同伴共同玩耍,以增強社會交往;兒童需要多樣性的游戲設施,以接受不同的刺激等。幼兒園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到兒童特有的特點,才能設計出真正人性化的空間。
兒童室內游憩空間是兒童成長、學習和交流的場所,是寄托希望并以其為歸屬的地方。幼兒園建筑空間設計中應根據兒童的生理、心理及行為特點,以“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為宗旨,組織各種為兒童活動、游憩的人性化空間,使兒童能夠通過多樣性的行為活動,獲得自由、安全、親切、舒適、快樂、和諧、融洽、有活力和有意義的心理體驗。
2、安全性設計原則
幼兒時期兒童的骨骼發育還不完全,他們行動較為笨拙,自我防護意識差,活動時喜歡跑、跳、追等。速度不易控制,平衡能力差、好奇、好動、好幻想,顧及不到場地的許可與周圍的障礙物。因此,創建安全、利于防護的環境是我們首要考慮的問題。作為幼兒活動的場地應平整,避兔有凹凸布置,所以盡量避免室內有高差,無法避免時,減少臺階的設置,采用較平緩的坡道處理。在地面材料選擇上采用適當的、有相當柔性和防滑的材料。在處理不同界面之交角處應做成圓弧形,避免尖角界面的出現。
3、趣味性設計原則
兒童的注意力相對成人容易渙散,同時又易被豐富的色彩變化吸引。因此,通過合理而富有趣味性空間組合和內部空間色彩設計,能夠較好的吸引兒童注意力。有利于保持兒童對幼兒園的新鮮感和好奇心,激發幼兒的想象力。
三、人性化設計
1、內部空間人性化設計
我國的大部分教育方式是以教師為中心,以分班為基礎。反應在建筑方式上,就是嚴格按年齡分班活動,各有各的班單元,各司具教,互不往來。我國現存和新建的大量幼兒園建筑模式的特點是一般都采用固定的班單元組合模式,如一個班單元是由活動室、寢室、衣帽間和衛生間組合而成。而國外的幼兒園采用固定班單元組合模式的極少,大多采用自由式的平面布局。許多國外開放型的幼兒園平面布置常采用圍繞多功能廳來組織空間,突破孤立封閉的班單元空間,改變傳統的純交通的走廊聯系各個部分的手法,原來的通行空間轉化為兒童游戲、社交、互動的綜合性空間。這樣不僅打破原有單調走廊的空間形式,而且擴大了兒童的活動范圍,還增加了不同年齡段的兒童之間共同交往的場所,形成充滿生機的兒童小天地。
兒童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早已證明,兒童只有同不同年齡的兒童及成人在一起生活和游戲,才能健康地成長。應在幼兒園中增加部分交往空間,使兒童有更多的交往機會,可以與比他們大的兒童玩耍交往。在交往游戲中,使兒童開闊眼界,促進兒童知識、情感和個性的發展。新建的幼兒園在建筑空間組合上應突破了分隔、封閉的格局,適當打破原有固定班單元組合的空間模式,強調既分又合,靈活多變,充分重視公共活動和交往空間的創造。
2、外部空間人性化設計
幼兒園階段兒童的相互交往與游戲活動是兒童學習知識、提高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幼兒園需要較為空曠的室外活動場地來滿足全園活動的需要。因此在設計室外環境中,應利用綠化、高差、建筑外邊緣的凹凸設置一些相對封閉的小空間,用變化的空間環境來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并促進游樂的興趣。人性化的設計目標是給兒童一個富有創意的游戲場地,即使兒童在游戲,也能充分地發揮其藝術天分和激勵他們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
如冒險游戲場是室外游戲發展的趨勢,具目的是鼓勵兒童們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在零碎、散亂的材料上建立、組合、拆卸以及重建他們的游戲場所。又如“連接體”游戲,這種“連接體”的設計思想對幼兒園戶外游戲場的設計同樣重要。避免構置那些毫無生氣的游戲器械,為了增加器械的變化性而構建沙坑或是水池。需要開動腦筋,為兒童創造能開展更多有意義的活動場所。因此,一個好的游戲場光有設施是不夠的,還要注意整體的結構,這種結構不是成人化的“軸線”、“對稱”,而是創造一定的情景,讓場地中各種材料與器械構成一個連接的整體。
四、結語
幼兒園建筑設計者應追隨教育改革步伐,推陳出新,在人性化設計上下大功夫。探求同幼兒素質培養相適應的幼兒行為與建筑空間互動的幼兒園建筑空間設計理念及手法,以滿足教育改革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麗君.淺議城市住區兒童日常戶外活動場所規劃設計[J] 西建筑,2007
[2]夸美紐斯.大教學論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兒童在互聯網中的參與度越來越高。據《2010年兒童網民規模及上網行為調查報告》顯示,截止到2010年中國兒童網民數量已經達到8958.2萬人,兒童互聯網滲透率達到51%,其中有67.7%的兒童認為互聯網是他們最喜愛的媒體形式。來自兒童應用軟件(App)市場的反饋也表明,該行業需求最高的幼兒教師數量正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長。可見,App已勢不可擋地闖入了兒童世界,不少創業者也開始瞄準兒童App這一新興市場。
兒童App市場發展現狀
1 目前發展模式
目前市場上從事兒童App開發的公司比較多,從經營模式來看可大致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公司成立之初就專注于兒童應用軟件的開發和分享,這類公司通常定位明確,軟件更新速度快。如工程師爸爸,它被認為是目前國內最大、知名度較高的兒童教育應用分享平臺,致力于為城市家庭的兒童教育建立家長交流社區并為家長提供精準教育信息推薦,其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開發的軟件認知類、語言類等軟件已經受到大量家長和兒童的喜愛。
第二類:公司成立初期專注于軟件開發,隨后涉足到兒童App開發領域,這類公司通常在發展過程中與教育相關機構進行合作。如貝瓦網由兒童教育領域權威專家與資深互聯網從業者聯手打造,旨在向3-7歲學齡前兒童提供喜愛的歌曲、故事、啟蒙教育資訊等內容。魔盒科技則專注于傳媒行業的移動信息技術及終端應用技術的科研開發,致力于打造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系統化平臺解決方案。Apple Tree Books是國內最早開發iPhone/iPad多媒體數字兒童有聲電子書的App廠商,致力于移動終端數字多媒體圖書及數字化教育應用軟件的開發和推廣。
第三類:公司從專注于傳統兒童教育類產品轉向專注基于互聯網的兒童教育軟件開發。如鐵皮人近年來逐漸從原來制作傳統的兒童讀物內容提供商轉型為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服務商,致力于提供兒童閱讀和早教內容服務,在鐵皮人圖書館中不僅可以找到最新上線的App產品還能看到該產品的介紹和用戶評價。
2 困境
家長固有思維難轉變。兒童App市場是典型的購買者與使用者分離的市場,兒童是軟件的直接使用者而家長是付費者。受中國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家長為孩子購買軟件更多的是考慮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而目前大部分家長堅持認為App似乎更多的是與游戲有關,很難將其與學習聯系起來;不少家長認為這類軟件非常有粘性,擔心對孩子產生副作用,不敢購買和使用。再加之,目前不少軟件開發者都是IT人士,缺乏對兒童生活狀態和習性的了解,導致開發出的軟件顏色搭配不協調,實踐性和操作性不強,這都導致了家長的懷疑。
用戶真實想法難獲取。軟件開發前期,不了解用戶需求,僅僅是通過觀望同類公司的行為而采取行動,導致自己始終處于市場追隨者的角色。軟件推廣階段,不了解用戶的接觸渠道,導致花費了大量的推銷成本卻很難拉動銷量。軟件使用過程中,不了解用戶的真實想法,后期更新和改進方向出現偏差。這些本可以通過市場調研來解決,但目前還有不少公司懷疑市場調研的意義而將資金一味的轉移到市場推廣方面,導致其開發的軟件和銷售渠道離目標用戶越來越遠。
產品創新不足。這主要由兩個原因導致:其一,軟件市場大環境。版權制度的不完善導致兒童App市場模仿情況嚴重,通常一款全新軟件投入市場一周左右,就會有大批量相似軟件涌現。其二,公司管理層短視。不少公司管理層過于關注公司的短期盈利,要求在短時間內出軟件出成果,而一款優秀軟件往往要耗費數月的時間。以上原因都導致目前大部分兒童App網站充斥著形式單一、內容大同小異的軟件。同時兒童App市場又是典型的更新速度快卻無有效市場反饋機制的市場,這讓軟件開發者更加沒有信心和信念將軟件做深做精。
兒童App市場發展前景
1 提升軟件內涵,提高家長信任度
企業應該從注重軟件的更新速度轉向提升軟件內涵,投入更多的時間將更有教育意義的元素植入到應用軟件中,逐漸從專注于技術研發轉向內容研發。新華信認為,要達到這一目的可通過三個途徑:首先,公司中單純的軟件開發人員向有幼兒教育背景的開發人員轉變,公司定期對開發人員進行有關兒童知識培訓教育;其次,軟件開發初期、開發中以及后期使用中都加強市場調研,從孩子身上尋找創作靈感并得到及時反饋和修改建議;最后,為了消除家長的懷疑態度和抵觸心理,軟件開發人員應將軟件類別進行嚴格區分,對兒童教育類App著重強調其教育意義,并在開發的過程中盡量提高其品質和含金量。當產品的內涵得到提升后,固有的免費下載習慣將會慢慢松動,兒童類應用軟件從免費到收費的路就更近了一步。
2 加強產品創新,創造長期效益
在軟件行業,開發技術較容易模仿,而獨特的設計和思路最難模仿,對抗盜版的最好辦法是產品創新。正如“憤怒的小鳥”自2010年初出現在App Store后一直名列前茅,據不完全統計,這款游戲的開發成本僅為10萬歐元,而迄今為止已經賺到5000萬歐元,成為游戲史上最賺錢的游戲之一。至今在各大實體商店和網站都還能看到“小鳥”的影子,其所產生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游戲本身。
產品創新更多的是觀念創新,作為軟件開發人員,除了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能力,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創新理念和精神。軟件開發管理層面更該將眼光放遠,須知持續發展才是打造品牌的希望,多把時間和精力放在產品技術創新和內涵豐富上。
3 提升營銷策略,創造更大市場
靈活定價策略。過高的價格往往讓用戶望而卻步,而免費又讓公司承受巨大的壓力。目前不少公司采用的限時免費策略得到用戶的關注和追捧,對于原本收費的項目,限時免費不僅能提高用戶的關注度,還能提高軟件嘗試率,對進一步增加軟件傳播率和付費率都有很好的帶動作用。
開放下載論壇。用戶常常愿意分享自己的使用心得,而論壇能很好地滿足用戶的這一欲望。軟件開發商需注重軟件評論的互動,在交流中了解用戶需求及改進方向。當一些用戶了解了產品的應用特點和理念后,往往會不自覺地關注該公司的其他產品,還會將自己嘗試的產品主動推薦給朋友,在激發用戶傳播的同時增加用戶黏性。
以發起幼兒園運動而聞名于世的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早在十八世紀二十年代就提出,教育必須遵循兒童的“內在”生長法則,使之獲得自然的、自由的發展。為此,他重視教育中兒童“自我活動”的意義,并提出了“游戲教學”原則。他不僅視游戲為幼兒園教育的主要活動形式,而且還為兒童創制了一套玩具,他把這套玩具稱為“恩物”,意即上帝賜予兒童的禮物。
我國有學者早在研究中發現,在97%的自由活動中,孩子都是在玩玩具(華愛華,1998)。當然,這個玩具的概念是廣義上的,既指專門工業化生產出來的玩具,或成人以及成人和孩子一起自制的玩具,也指可成為孩子在游戲過程中使用到的各種替代物或表征手段的日常用品、自然材料乃至廢舊物品等。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如果要讓成人(主要指幼兒園教師或父母)全部自己準備或制作玩具和游戲材料,成人的負擔會過重過大,并會因此影響孩子游戲活動的正常開展。而且,自制玩具或游戲材料大多較簡陋,不甚牢固,不很耐用。
正因為如此,人們一直在尋覓真正既能滿足兒童的游戲愿望,有效促進兒童發展,又能切實減輕成人準備或制作玩具和游戲材料負擔的方案。我們可以在許多幼兒園看到,蒙臺梭利教育很受追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有一整套可供幼兒操作使用的材料,即它為幼兒園教育提供了一個“有準備的環境”。然而,蒙臺梭利教育方案畢竟脫胎于對智障兒童的矯治方案,因而存在諸如對孩子進行嚴重脫離現實生活的“孤立的感官訓練”、操作方法固定不變、缺乏對兒童創造性發展的應有重視以及過于強調個別化學習、忽視兒童社會交往技能和語言發展等方面的不足。
就在這尋尋覓覓中,我們發現了“尼基丁教育模式及其兒童心智促進游戲”,這是由尼基丁(Nikitin)夫婦及其家族歷時二十余年研發而成的、以積木為主要材料的兒童教育方案。尼基丁夫婦是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時期的著名教育家和作家,尼基丁教育模式及其兒童心智促進游戲所體現的關于兒童早期教育的理念及其方法,從前蘇聯時期一直到今天的俄羅斯都受到了眾多專家學者、廣大幼教工作者和家長的推崇。尼基丁夫婦有關這方面研究的三本專著一時洛陽紙貴,在地下黑市被高價轉賣,甚至有人在報紙上大登廣告,征集尼基丁夫婦的三本專著。今天,全俄羅斯有幾千家尼基丁俱樂部,人們在這里學習了解尼基丁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游戲方案,討論交流兒童的早期教育問題,共同探討更有效的早期兒童教育途徑。
尼基丁教育模式及其兒童心智促進游戲之所以如此受推崇,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的教育模式和游戲方案以對自己七個子女成功教育的豐富經驗為基礎,并由此形成了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游戲觀等一整套教育理念。他們高度重視對兒童早期感知、注意、記憶、想象、創造力、邏輯思維、數學認知、前閱讀和前書寫、社會性以及良好學習品質等心智發育的促進工作,這正是當今世界對兒童及兒童教育認識逐漸深化的完整體現。系統的理論建構和完備的操作材料、游戲方案,為成人和孩子提供了極大的便利。700多個以木制玩具為主要操作材料的游戲案例對不同年齡孩子提出了不同挑戰水平的游戲任務,不僅讓尼基丁夫婦自己的七個子女受益無窮,更使千千萬萬個兒童受益無窮。正因為如此,近年來,尼基丁教育模式及其兒童心智促進游戲也逐漸風靡歐美諸國。
關鍵詞:新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探索
娛樂節目中王中磊帶著威廉去云南體驗生活,和云南小女孩一起做飯、上學,他們都是同齡孩子,可是生活差距去是如此之大,在廣大農村存在著六千多萬的蕾絲“云南小女孩”。
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來自留守兒童的心理情感教育、身體健康教育、行為習慣教育這三個方面。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情感教育缺失
1.家庭的心理情感教育不足。農村留守兒童不懂交友方法,害怕與人溝通,對周圍的事物異常敏感,甚至做出一些攻擊行為。農村留守兒童長期缺少關愛,產生怨恨情緒和偏激想法,排斥和疏遠父母,認知的偏差導致對未來迷茫,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學校心理情感教育邊緣化。從學校來講,廣大農村地區由于師資力量有限,只注重對留守兒童傳授文化知識,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講堂。一方面農村留守兒童都是大班額教學,老師不可能隨時了解每個學生心里的想法;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學歷有限,把教學當成任務,缺乏工作熱情。
3.留守兒童心理情感教育缺少社會的積極參與。農村缺少定期為留守兒童做心理疏導工作的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社會力量的加入,沒有專業力量與學校形成協作關系。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身體健康教育不夠
1.監護人不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身體健康教育。18歲以前是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監護人忙碌生活,導致留守兒童一日三餐按時都存在困難,監護人不懂如何健康教育兒童。
2.學校開展身體健康教育的條件有限。體育、健康教育課在中小學都不受重視,衛生常識和生理常識沒有有效普及,學校管理中為了避免承擔責任,戶外課幾乎沒有,影響農村留守兒童接受正常的體能訓練。
3.公眾對農村留守兒童身體健康教育的關注度偏低。生活在農村的留守兒童,醫療衛生條件差,公眾組織了一些類似“營養餐”的活動,但是范圍小、時間短,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三)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缺乏引導
1.監護人忽視自身行為習慣對留守兒童的影響。有一個廣告“一位母親為自己的母親端水洗腳,她的女兒看到了,雖然年齡很小,但是也學著媽媽的樣子端了一盆水,來到媽媽面前,要給媽媽洗腳”,父母的行為習慣潛移默化的影響兒童的行為習慣的形成,兒童需要父母的正確行為引導。
2.學校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重視不夠。“不成材則成人”這句話強調了德育的重要性,農村留守兒童正處在叛逆期,性情刁頑,學校又不能體罰學生,說服教育對頑皮的農村留守兒童來說就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學校就采取松散的管理。
3.不良的文化產品干擾行為習慣養成。近幾年來不良文化產品泛濫,在看過帶有血腥場景的影視作品后,遇到特殊情況會導致過激行為。輿論媒體對過激行為進行大肆渲染,無形之中造成的群體歧視,公眾不愿意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有益的行為引導教育,甚至避之不及。
留守兒童作為社會發展的產物,一個新興的弱勢群體,他們的成長教育問題需要我們究其原因,找到癥結所在才能對癥下藥。
二、造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原因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著許多問題,不外乎是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大背景下,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城鄉經濟二元結構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
1.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收入來源相對單一。農村家庭收入來源以務農為主,但是目前的技術還不能夠完全抵抗自然災害,農民收入得不到保證。農村留守家庭收入來源僅靠“打工”。雖然進城后的農民工從事的是最底層的工作而且也是臨時的,但是起碼旱澇保收。
2.農村經濟發展欠缺活力。目前的農村經濟以第一產業為主,工業和服務業發展緩慢且所占比例極低,出現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同時城市工業和服務業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青壯年流入城市就業增收,導致農村經濟形成惡性循環。
(二)現有體制機制制約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
1.戶籍制度限制農村留守兒童隨遷。現有的城鄉戶籍二元制度將市民和農民明確劃分開,農民工只是從事一些收入很低,文化素質要求相對不高的臨時工作,農民工流動性較大,自身進城后的生活條件和待遇都很差,不能將子女帶在身邊照顧。
2.某些教育政策限制農村留守兒童異地升學。我國目前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對想要通過接受教育改變命運的留守兒童來說,遠遠不夠。我國各地區使用教材不統一,農村留守兒童一旦隨遷,短期內教學內容銜接不上,影響接受的正常教學進度。
3.社會監管體制不健全影響接受教育的大環境。政府各部門之間分工不明,互相推諉責任,辦事效率低,不能及時有效地為農村留守兒童隨遷辦理手續。各地方政府對于娛樂場所的監管力度不嚴,懲罰力度不夠,給不法商人投機取巧的機會,網吧等場所成為滋生留守兒童社會教育問題的溫床。
(三)傳統觀念束縛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
1.家庭中某些傳統觀念束縛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農村地區文化閉塞,受傳統思想影響,“重男輕女”的思想致使留守女孩接受教育率低于男孩,尤其是接受高中以上教育。調查結果顯示農村初中留守女孩在校率有不到70%。“安土重遷”的思想,傳統觀念認為土地是農民的生存之本,不帶子女隨遷也是守住“家”。
2.學校教育中存在一些傳統觀念束縛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學校傳統的教育觀念評價學生以智育為主,在教學過程中留守兒童中僅有2%成績優秀學生,把好學生和壞學生明顯分開,對好學生偏愛有加,經常表揚,并以壞學生當反面教材。
3.社會生活中存在某些傳統觀念束縛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大眾的傳統觀念中將農民和“臟亂差”“沒素質沒文化”這些詞匯聯系在一起,對農村人存在偏見,留守兒童因而感到自卑。傳統大眾觀念認為對留守兒童的資助就是解決他們的溫飽物質需要問題,對于教育需要的投入略顯不足。
(四)所處環境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
1.農村留守兒童沒有良好的家庭環境。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的家庭環境連最基本的書桌都沒有,放學后的留守兒童只能在窗臺、板凳上看書或者趴在炕上完成作業,光線昏暗。留守家庭不能為孩子提供獨立的學習空間,伴隨著各種噪音影響艱難學習。
2.校園中不良風氣影響學習環境。大家都說學校是第二個家,在這個大家庭中可謂魚龍混雜,每個學生的家庭出身、家庭經濟、個人素養等等都各有差異,易效仿同學的行為,逃學沉迷網絡游戲。部分學校里攀比之風盛行,在大環境影響下,留守兒童也不知不覺的受到影響。
3.社會中存在的誘惑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社會環境中存在游戲廳、網吧、迪吧、酒吧等等這類娛樂場所,農村留守兒童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感,意志薄弱,抵制不良誘惑的能力較弱。
造成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的原因中,經濟因素是最根本的,其他制度、傳統觀念以及環境的影響是造成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重要因素,需要我們綜合時代背景全面的分析,追其根本。充分發揮政府解決問題的主導作用,形成全社會的聯動,關注留守兒童,關愛留守兒童。(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學院)
參考文獻:
[1] 曲銀燕.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及其成因分析[J].科教縱橫,2013
圓滿的成長需要自然
“生態教養”在臺灣已經有10多年歷史,2001年即成立的“炫蜂團”,專門系統性推動親子自然教育,把大自然當作最好的教室。“炫蜂團”義工林慧貞表示:“‘生態教養’其實就是陪伴小朋友認識大自然,培養對生態環境的感情。孩子從小懂得愛護環境,以后也會懂得愛護與尊重其他人。”中國兒童中心等機構聯合的《中國城市兒童戶外活動藍皮書》中指出,戶外活動對兒童身心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這一點從調查中得到了驗證:87.4%的孩子表示喜歡戶外活動,超過90%的孩子認為戶外活動對自身發展有益,包括增強體質、拓寬知識面等,95.8%的兒童認為自己在戶外變得更快樂了。然而《藍皮書》也發現,因為家長在孩子戶外活動中的作用缺失、孩子面臨的學業壓力以及數碼時代玩樂選擇的增加,都讓孩子們越來越遠離戶外活動。眾多兒童教育專家紛紛呼吁:在自然環境中自由地玩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1 自然游戲讓孩子開發自我潛能
文文:5歲 媽媽:大學教師
當周圍朋友紛紛送孩子去早教班時,我只是一有時間就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我認為那些早教班提倡的潛能開發、能力培養,大自然都會潛移默化地數給孩子。約瑟夫?克奈爾在《與孩子共享自然》中有很多好玩的游戲,我稱之為經典自然游戲。“蒙眼毛毛蟲”就是其一。一次戶外活動中,我問文文:“如果沒有眼睛,你能觀察嗎?”文文不知所措地搖搖頭。當我們一家三口排成一列,蒙著眼睛扮一只毛毛蟲向前“蠕動”時,只有我沒有蒙眼在前面扮演毛毛蟲的頭,帶領大家前行。游戲結束后,文文興奮她說:“原來蒙著眼睛也可以觀察!我的腳板告訴我,走過了草地;耳朵告訴我有鳥叫;頭皮和胳膊的皮膚告訴我曾經路過一片矮樹叢……”這不是很好的自我潛能的開發嗎?
2 自然磨練讓孩子戒掉驕嬌二氣
樂樂:7歲 媽媽:企劃人員
喜歡在戶外“野”的孩子似乎都有一些共同的特質:膽子大、皮膚黝黑,會玩也還不嬌氣。我跟小區的幾個媽媽經常一起帶著孩子去戶外活動,一個孩子玩著太單調,幾個孩子一起每次都樂而忘返。陽春三月的森林公園雖然溫度不低,但還是有些冷。我們還擔心孩子怕冷會提出早早回家,于是我給孩子出了一個題目:找找樹林里哪些種子發芽了。孩子們簡單協商后,馬上就開始自己的“發現之旅”了,好像根本沒有發現微微的寒意。我在旁邊看,發現他們不僅認真諷察,而且還頗會照顧自己:大家自動圍坐在樹蔭下,一邊按家長教的方法喝水,一邊交流發現;小孩子靠在大孩子旁邊,看著哥哥婦姐幫他們寫一些還不會寫的字……其中一個媽媽笑我:“你還擔心這么小的孩子不會照顧自己,人家還相互背包擦汗呢。”我在心里偷偷樂――這就對了!
3 自然探索讓孩子感受生命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