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3 09:01:4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國際交流,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我的實習的項目是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國際大學生實習交流組織(IAESTE)支持的,實習地點是德國耶拿的奧托·肖特玻璃化學研究所,部分經費由德國學術交流服務組織(DAAD)和耶拿大學提供。在兩個月的實習時間里,我的工作是協助博士生HenningSchirmer使用電化學方法對特殊玻璃進行研究。同期也參觀了肖特玻璃制品廠,和分布在德國各地的若干科學博物館。
一.工作與科研
6月底抵達耶拿奧托·肖特玻璃化學研究所報到,立刻見到了研究所負責人ChristianRuessel教授,他了解了我的基本情況之后,詢問我有什么樣的研究興趣,據此安排我的工作。由于專業上有差別,以及對新環境不了解,我并不清楚該選擇什么樣的課題,只是說對光學玻璃和計算機輔助研究兩方面感興趣。之后,我和另外兩名國際實習生一起參觀了研究所。
研究所建立在綠樹成蔭的小山坡上,環境非常優美。建筑包括一座3層主樓,一座專門燒制玻璃的尖頂房屋和若干間儲藏化學藥品的平房。主樓雖然是100前的建筑,但是內部的實驗室和計算機網絡都很現代化。沿著走廊和樓梯陳列著很多礦石、玻璃和陶瓷樣品,和若干成果的介紹,體現了悠久的科研傳統。
在我第二次來上班的時候,教授就把我介紹給博士生HenningSchirmer,由他作為我的實習指導人。Henning的博士課題是一家玻璃制品公司支持的,他當時的工作是根據公司的要求,檢測若干工業樣品的化學組成,特別是氧化度。他的工作過程涵蓋了玻璃的配制,燒制,檢測,數據擬合與分析等方面的廣泛內容。之后的兩個月中,我作為助手,或多或少的對各個步驟有了了解。
這里實驗室的管理是井然有序和開放的。各種儀器設備不但完備先進,并且對所有研究所內部人員開放。如果要使用一臺儀器,只需在儀器旁邊的時間表上登記即可。像使用者很多,使用時間又很長的烤爐,可以在時間表上提前寫上名字來預約。當然,像XRD這樣的貴重儀器也是由專人負責,需要申請使用的。每個人都有開放實驗室,電腦室和小圖書館的鑰匙,可以自由使用。實驗室里粘貼的告示并不是規章制度,而是方便的儀器使用說明和重要內容的提示。各種制度要求合理,物質條件又很完備,所以大家都自覺地遵守規則。比如說,某些實驗室的鑰匙可以在固定的地方找到,每個人用完歸還原處。為了防止丟失,單個的鑰匙被綁在直徑2分米的金屬環上。德國人的嚴謹態度和理性思維可見一斑。
下面就介紹一下我的幾項工作:
燒制玻璃:
玻璃的成分是性能的決定因素,所以配方很重要。導師多次讓我配制玻璃粉,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加入不等的碳酸鋰,氫氧化鋁,硫酸鈉或者硫酸鐵。首先用Exel已編好的配方文件和各組分的要求量計算出實際用量,然后清洗容器,用高壓空氣吹干,再準確測稱量各組分化合物。
玻璃的燒制溫度大約是1500到1600攝氏度。研究所有多種烤爐,普通的是電爐,好一點的是可編程電爐,還有一臺電磁烤爐。登記一臺電爐之后,一般要2個小時達到預定溫度。之后把玻璃粉倒入鉑金小缽中,放入爐箱里放置的坩堝內。由于玻璃粉熔融的過程中碳酸鹽和氫氧化物會分解,氣泡排出后體積變小,所以每過一段時間可以取出鉑金缽再加入一些玻璃粉。待所有玻璃粉加入之后,再加熱1個小時,使大多數氣泡排出,就可以取出鉑金鉑,自然冷卻,使玻璃形成。整個過程中,由于爐溫很高,需要穿好白大褂,戴好防護面具和手套。我有一次穿了一件黑色的襯衣,一次開關爐之后,領口滾燙。
冷卻之后的玻璃樣品顏色各異,部分樣品出現結晶,形成環狀分層現象,也有的在冷卻過程中由于各部分冷卻速度不等而碎裂。由于我們所研究的是熔融態下的玻璃的熱力學實驗,對樣品在常溫下的表現并不在意。而對于研究所的其他人的樣品來說,當玻璃冷卻以后,它所體現出的性狀可是非常重要的。
一、遠程高等教育國際交流活動概述
(一)在國際遠程教育專業組織中嶄露頭角
中央電大作為我國和世界上最大的大學,也是我國唯一一所單一模式的遠程教育大學,在參與國際交流上不僅有著較長的歷史,而且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中央電大與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泰國、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埃及、南非等許多國家以及港、澳、臺地區的遠程教育機構建立了良好的交流與合作關系,進行了廣泛的項目合作和人員交流,電大還作為亞洲開放大學協會(AAOU)和國際遠程開放教育理事會(ICDE)的成員,在國際遠程教育組織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北京電大、河南電大、江蘇電大、江西電大、陜西電大、上海電大、四川電大、天津電大、云南電大以及香港公開大學和香港大學等也都是AAOU的獨立成員。同時,中國遠程教育專家也在國際組織中擔任了一定的職務,為推廣中國遠程教育的研究成果做出了貢獻。
(二)國際會議中的學習和交流
遠程教育國際會議是各國遠程教育實踐和研究者公開、平等、自由交流各自所取得的成果、經驗甚至教訓的一個良好平臺。改革開放后,我國打開交流的國門,不僅歡迎外國遠程教育學者到中國講學,傳遞遠程教育的最新進展和成果,也派出了許多專業人士參加各種類型的遠程教育會議,到國際會議的大舞臺上展示中國遠程教育的成果。
中央電大是我國遠程教育國際交流中的一支主要力量,遠程教育界的許多國際交流都是由其發起的。如早在成立之初的1981年,就在北京舉辦遠距離教學講習班,邀請英國文化委員會官員尼爾森、英國開放大學課程制作專家麥可睦、英國廣播公司(BBC)海外服務部高級編輯鄧克林介紹英國遠距離教學的經驗。
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遠程高等教育在國際會議中的學習和交流得到了明顯地增長。世界遠程教育大會(ICDE)是國際上最為著名的遠程教育盛會,我國從1995年開始,連續有代表參加了第17屆至今的所有ICDE大會。參加歷屆ICDE世界大會的中國代表,有的來自廣播電視大學,也有的來自普通高校,并且在會議上都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他們或者參與世界大會的籌備和會務工作,或者在世界大會上宣讀論文獲得國際學者的普遍贊譽。在ICDE世界大會上中國香港公開大學還獲得了優秀院校獎,這是ICDE首次向在遠程開放教育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機構頒獎;2001年在德國杜塞爾多夫舉行的第20屆ICDE世界大會上,中國香港公開大學校長譚尚渭又獲得了大會頒發的個人優秀獎,這兩個獎項的獲得證明了中國遠程教育所取得的成績是世界矚目的。
在世界遠程教育的學術論壇上,中國還是亞洲地區遠程教育一支主要且非常活躍的力量。亞洲開放大學協會(AAOU)成立于1987年,是一個在亞洲范圍內負責開放和遠程學習領域研究與交流的非政府組織機構。亞洲開放大學協會組織其成員每年輪流舉辦亞洲開放大學年會,以促進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遠程教育學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到2004年,亞洲開放大學年會已經成功舉辦了18屆,其中有4屆年會在中國舉行。這4屆年會分別是1995年由我國臺灣空中大學主辦的第九屆年會,1998年在香港公開大學舉辦的第12屆年會,1999年在北京由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主辦的第13屆年會,以及2004年由上海電視大學主辦的第18屆年會。其中,在北京舉行的AAOU年會是中國內地舉辦的第一次規模大、級別高的遠程教育國際盛會,是中國遠程教育研究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而在上海舉行的第18屆AAOU年會,出席會議的代表共350人,來自33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個機構,是歷屆亞洲開放大學大學協會年會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會議。除了主動承辦AAOU年會,中國代表也積極參加了在其他國家舉行的會議,從1995年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第8屆AAOU年會開始,中國代表參與并記錄了會議召開的情況,向中國遠程教育從業者傳遞每次會議的精神和理念。
大型遠程教育專門會議是展現我國遠程教育研究成果的重要平臺,通過一些較小型的遠程教育會議則可以對專門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如1999年“遠程教育、遠程學習與21世紀教育發展”國際會議在清華大學召開,會議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家教育部、人事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共同支持。國際遠程教育協會(ICDE)主席A.R.Trindade教授,國際繼續工程教育協會(IACEE)主席F.E.Burris教授在會上都作了特邀報告。在開幕式上清華大學主會場還和日本早稻田大學分會場進行了實時的對話,日本早稻田大學校長奧島教授及“全球虛擬大學”項目的專家在東京以遠程方式參加了會議。會議的五個子主題都是當時遠程教育的研究熱點,分別是:遠程學習對教育和社會發展的沖擊,遠程教育和學習的新理念,遠程教育的技術支持,遠程教育的課件,遠程教育的管理。會議有來自美國、英國、新加坡、菲律賓、芬蘭、比利時、日本、意大利、法國、葡萄牙、澳大利亞、中國及香港、臺灣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加。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總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全委會、華南師范大學和亞洲開放大學協會在廣州聯合主辦了以“網絡時代的學與教——實踐、挑戰與展望”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有來自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30位代表,其中30%是國外代表。
(三)國際研究作品層出不窮
談松華先生曾說:“如何有效地延伸和拓展我國的遠程教育,使遠程教育能在建立我國終身教育體系中發揮應有的貢獻,是我們目前正在探討的主題。在這方面,了解和學習國際上先進的遠程教育理念,吸取遠程教育實踐的經驗和教訓,有助于我國遠程教育工作者擴大視野,借鑒經驗,在實踐中少走彎路。”因此,為數眾多的研究作品是中國遠程高等教育國際交流成果的一個很好表現。
1956年,遠程教育的主要形式還是函授教育,當時北京函授師范學校就編輯了《蘇聯函授教育經驗選輯》,這是我國第一本遠程教育國際交流方面的著作。改革開放后,我國遠程教育得到了恢復和充分的發展,遠程教育的主要形式也由函授教育轉向函授教育和廣播電視教育齊頭并進。80年代,我國遠程教育國際研究的作品主要有:中央電大遠距離教育研究室編譯出版的《遠距離教育工藝學引論》(1987),周簡叔編著的《世界高等函授教育概觀》(1988)等。
上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遠程教育的國際交流成果得到了極大地發展,不但是成果在量上的增加,成果的質量水平也明顯提高。代表的書籍有:丁興富主編出版的《世界遠距離高等教育概觀》(1990),丁新等翻譯的《遠距離教育基礎》(1996)和《遠距離教育理論原理》(1999),黃清云等主編的《國外遠程教育發展與研究》(2000),張偉遠主編的《英漢開放遠距離教育詞典》(2003)。以上這些成果都是我國遠程教育在國際交流的過程中所積累的重要成果。
研究論文方面,從1979年至今,中國遠程教育界研究國外遠程教育發展狀況的論文已達數百篇,研究論文的范圍包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發達國家,也有韓國、馬來西亞、南非等后起之秀,還有印度、埃及、泰國、印度尼西亞等發展中國家,范圍非常廣。而研究的內容不僅有介紹他國遠程教育的概況和經驗,而且有從比較遠程教育的角度、從研究的目的出發,考察各國遠程教育的制度、政策、質量保證等的研究分析類文章。張偉遠先生根據我國已有的遠程教育研究論文,把我國在國際交流方面的研究論文形式劃分為三類。形式一:本國學者研究境外教育,其優點在于作者了解我國讀者的特點,能根據讀者需要直接參考那些認為有用的內容。形式二:特邀境外學者撰寫文章,由我國學者進行點評。這類由境外著名學者按要求的內容撰寫其所在國家或地區的遠程教育文章,優點是文章內容能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遠程教育的最新發展。形式三:由本國學者和境外學者合作。這類形式的優點是,本國學者了解自己國家的遠程教育,境外學者可以從不同的視野來進行分析,這種結合能使文章的內容符合本國讀者的需要又能從國際的視野來探討。
在我國對國外遠程教育的經驗和教訓引入和分析的同時,通過各種渠道,中國遠程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也得到了國際遠程教育界的關注和重視。本研究開展時,利用google對全球遠程教育、教育類的著作進行了查詢,結果有3540本書都闡述或談到了中國遠程教育的發展狀況。其中,由MichaleMoore等人主編的《遠程教育手冊》(HandbookofDistanceEducation),DesmondKeegan著的《遠程教育基礎》(FoundationsofDistanceEducation)等遠程教育界非常有影響的著作都對中國遠程教育開展的情況進行了分析。另外,丁興富教授的博士論文《中澳遠程高等教育系統比較研究》(AComparativeStudyofDistanceHigherEducationSystemsinAustraliaandChina)英文版也由德國遠程大學于1999年出版,是我國遠程教育學者出版英文研究作品的代表之作。
(四)跨國界遠程教育服務和合作的發展
引進國外的遠程教育服務,在教材和課程資源上的合作,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從開辦之初就給予了相當強的重視。如與英國開放大學在英語課程開發、遠程教育專業人才培訓、多種媒體課程材料設計制作等方面都開展了卓有成效地合作。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還與一些海外教育院校和商業公司(如加拿大奧茲網絡公司),合作開設繼續教育課程也取得了成功;上海電視大學憑借已有的在計算機教學領域和藝術教學領域中的軟硬件優勢,與日本京都精華大學合作開設動漫設計專業;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則特別下設了國際合作培訓部,本著業務獨立、資源共享、團結協作、優勢互補的原則開展培訓工作,以引進優質資源、孵化精品項目為目標,目前已與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法國、愛爾蘭、瑞典等國家的一批優秀院校開展了合作,并將在廣泛的學科領域面向在職管理人員和高校應屆畢業生,開展涉及國際教育合作的學歷學位教育和非學歷學位課程培訓;英國開放大學與人大網院合作招收工商管理碩士生;加拿大阿爾伯塔理工大學與北京理工大學合作舉辦“信息技術應用學士學位教育”;美國管理技術大學與北京國際工商管理研修學院合作辦學等等。
在向外推出遠程教育服務上,中央電大也在遠程教育界做出了表率。為擴大對美國的宣傳影響、弘揚中國文化,通過教授漢語讓更多的美國人了解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教育部(原國家教委)于1996年決定在美國斯科拉(SCOLA)衛星電視網開設全中文教學頻道。原國家教委決定由中央電大對外漢語電視教學節目中心負責該頻道的節目組織、制作和播出,并與有關部門一道,在美國進行推廣漢語教學、漢語水平考試(HSK)和調查研究等工作。這是向外提供主課程、及課件制作的遠程教育服務。另外,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也利用函授或互聯網向海外提供中文遠程教學服務;華南師范大學通過與美國出版在線集團合作,在網上開展對印度尼西亞的華語短期培訓和學歷教育;北京語言文化大學與華夏大地教育共同開辦網上對外教學的學歷和非學歷課程、漢語水平考試(HSK)的教學與考試輔導課程,對外漢語教學師資培訓等相關網上教育課程,并由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為考試的學員頒發國家認可的相應學歷、學位證書和結業證書。
除了以上4種形式的國際交流活動以外,我國還通過各種形式的考察與訪問加強對外合作交流,到1999年,中央和各地省市電大已接待各國和地區考察團、來訪專家超過22次。而中央電大和各省市電大也派出了至少7個訪問團到國外學習和交流。考察和訪問在集中學習和交流雙方感興趣的遠程教育問題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考察和訪問也有利于增進我國與國際機構間的感情交流,有利于爭取國際上對于中國遠程高等教育發展的支持和幫助。如1985年,由武漢市教委和武漢電大組成的武漢市成人教育代表團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與加政府國際開發署、加成人教育協會簽署《中國·加拿大共同發展武漢市成人教育中心協議書》。該協議書規定由加拿大國際開發署無償援助武漢電大106萬加元,其中26萬加元為電教演播制作系統設備費及安裝費,用于發展武漢市成人教育中心的9個合作項目;幫助武漢電大選派22名教師、一批電教專家、兩批管理專家赴加作訪問學者、攻讀碩士學位和訪問學習等。另外,選派人員到國外進修和學習也是國際交流的一種重要方式,如中央電大通過中英合作的獎學金項目和志奮領獎學金項目,選送了超過22位研究人員和教師赴英國學習。
二、中國遠程高等教育國際交流史思考
1.科學引進國外遠程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是中國遠程高等教育國際交流的首要原則。國外開展遠程教育的實踐與理論研究從20世紀30年代就已起步,在遠程高等教育的許多子領域都開展了廣泛而較為系統的研究,研究成果也具有較高價值和較為普遍的適用性。國際上幾個比較重要的研究機構和大學,如英國開放大學的教育技術研究所、知識媒體研究所等,開展的研究在全球都處于領先和先導的位置,是世界遠程教育研究的榜樣。
但是,引進國際遠程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必須要注意將學習與借鑒同中國發展的具體國情、中國遠程教育發展的實際進程緊密結合起來。一方面,學習、借鑒國外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要看他們在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方面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而絕不能把在某些國家取得成功的經驗就當作衡量遠程教育發展水平高低或成功與否的評價標準。另一方面,引進國際遠程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還需經過一個本土化的過程。國際遠程教育進入我國后,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和傳統習慣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并非所有先進國家的先進經驗都適應在我國直接使用。
關鍵詞:獨立學院;國際交流;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7月5日
當今社會教育國際化越來越受到重視,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國際競爭力,而培養國際競爭力就需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國際視野”是指人們能從世界的高度去了解世界歷史和當今國際社會,評價本國地位和作用,認識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并在國際交往中有恰當的行為與態度。它是一個人在全球化背景下所應具有的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體現。對于大學生而言,這種全球意識和綜合素質表現為能夠面向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具有全球化視野,主動關注世界性問題,關注人類的共同命運,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的歷史與特點。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全面開展大學生的國際交流。
一、大學生參加國際交流現狀和目的
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的經濟實力顯著提高,高等化教育國際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近年來,大學生去國外學習的機會越來越多,學生們可以進行語言學習、課程選讀、文化交流等。面對豐富多彩的國際交流活動,根據相關調查發現獨立學院的學生對參加國外交流活動還是很感興趣的。
獨立學院學生普遍家庭經濟條件較好,接受相應的教育,培訓和出去旅游的機會比較多。他們思維活躍,見識較廣,有較強的活動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綜合素質高,不僅僅是滿足課堂和書本中的知識,更愿意走出去感受不一樣的學習和文化生活,尋求更多的機會去展示自己,表現自己。他們希望能夠通過國際交流活動,提高自己的外語水平,讓自己置身于純粹的外語環境中更好地學習語言,為將來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一門語言打下基礎。同時,在國外的學習生活中,能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豐富自己的人生經歷。
二、重視大學生國際交流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第十六章,專門討論了擴大教育開放問題,明確指出“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擴大政府間學歷學位互認、支持中外大學間的教師互派、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和學位互授聯授。加強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合作,建立教學科研合作平臺,聯合推進高水平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加強國際理解教育,推動跨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按照國家政策的引導,獨立學院應該緊跟時代步伐積極重視大學生的國際交流。
為了加強大學生國際交流,學校應該做些什么呢?學校應在國際化發展規劃中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依托本校的國際化交流與合作網絡建立學生國際交流平臺,有計劃、有步驟地開拓學生國際交流項目。
(一)加強學生國際化意識的培養。獨立學院的學生大多數具有開闊的視野,有積極參加國際交流活動的意向,但是大多數學生的這種國際化意識只是零碎的并不是相對完整的。所以,在這個階段學校要做的不僅僅是把信息在校園網上和張貼在宣傳欄里。學校在宣傳方面要有創新之處,可以采用學生社團這一在學生中有強大影響力的社團組織來進行宣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既鍛煉了學生,又擴大了宣傳。學校也可以集中召開國際交流項目宣傳座談會,安排專門的國際交流活動組的老師進行現場指導,負責解答學生的問題,讓學生對國際交流活動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而不僅僅只是停留在片面的理解上,使學生能夠對國際交流活動有主觀的判斷力,從而更好地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活。
(二)培養本校教師的同時積極引進有海外經歷的教師。高校的教師隊伍中,擁有海外學習經歷和工作經歷的老師還是不多的。所以,獨立院校要努力培養本校教師。每年公費派出一定比例的教師出國學習,積極鼓勵他們參加國際學術交流,不斷用新的觀念來更新舊的觀念,時刻專注國際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和研究熱點,更深刻地認識和了解教育國際化,將其轉變為具體的教學行為,從而更好地去引導和培養學生。同時,也要注重吸收有海外學習和教學經歷教師,充分發揮這些有海外經歷教師在學校教育中的引導作用。
三、幾點建議
(一)根據本校生源特點,規范管理,完善交流機制。隨著參加國際交流活動學生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學校完善國際交流活動機制顯得越來越重要。如何界定學生選拔的依據和條件,如何換算學生在外學習獲得的學分,如何評價學生在外的表現和成績,如何對學生進行國際交流前的心理輔導,如何做好學生交流期間的安全工作,如何應對突發事件等等,這些都是國際交流機制需要重點完善的地方。只有加強管理,完善交流機制,才能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完成在校期間的國際交流活動。
(二)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策略。學生參與國際交流活動的名額都是有限的,為了擴大交流規模,實現真正的教育國際化,使更多的學生不出家門就能參加國際交流活動,獨立學院在積極進行“走出去”的同時還要“引進來”。邀請國外著名高校的學者、專家和師生前來學校學習考察和交流,充分利用學校的“國際”資源,利用國際著名大學的學者、專家來學校訪問或講學的機會,邀請他們為學生作專題報告,豐富校內的交流活動,組織本校學生積極地與來校交流的國際學生開展討論、聯誼等各類交流活動。
主要參考文獻:
1 高職院校國際交流的主要形式
1.1 教師互換的對外交流模式
雖然我國高校教師出國培訓越來越多,但還是應該爭取更多的機會,讓更多的教師能夠到國外參觀培訓,不僅要出去學習,也要派教師到國外交流講學,使教師在學校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與專業對口的高職院校簽訂人才互換培養的協議。以中德交流辦學為例,兩個國家雖然政體和國情都不相同,但是職業教育的目標大致相同,所以兩國高職院校可以建立友好合作關系,教師可以拓展到對方院校授課,熟悉對方的社會環境、企業對高職學生的要求、教學環節的安排以及考核方法的認定,這有利于雙方取長補短、相互促進、突破語言障礙、提高教師的學習能力和授課能力。
1.2 “2+2”繼續深造的交流模式
兩所院校簽訂委培協議,在本國家讀本專業兩年之后,再到對方學校繼續本專業的研讀,畢業后頒發兩國聯合認證的學歷證書,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水平自由擇業。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可以更全面的學習本專業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國際能力和適應能力。雖然這種繼續教育的學習模式很好地綜合了專業知識,縮短了學習時間,但是學生的語言和專業知識都需要達到較高的標準才可以實施,一定要加強學生的思想建設工作,使之逐漸具備學習的能力和素養。
1.3 共享教學資源的交流模式
國內高職教學更強調的是實踐動手能力,但是國外教學,尤其是德國,更強調的是工作的德行操守,簡而言之就是操作流程的規范和專業技巧的深入剖析、創造力的培養,以及專業考核的多元化。兩國合作辦學,可以將國外的教學優勢逐步滲透到我國的高職院校。以我院為例,我院與美國荷晶大學聯合辦學多年,碩果累累。中美雙方學校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專業教學計劃實施、學生考核、教師互訪、文化交流等方面進行了緊密而富有成效的合作。中外合作辦學不僅為我院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更為學生拓寬了發展途徑,也為地區建設提供了有用的人才。
1.4 加強師生短期國外培訓的交流模式
利用寒暑假期進行國外短期交流培訓,這個培訓可以是項目的共建,也可以是根據專業特點進行的專業知識的培訓和研討。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主要有兩個手段:一種是靠引進,另一種是靠自己培養。所以學校應不斷地進行師資培訓,讓教師樹立“教書育人、德行為先、扎實專業”的教育思想,培育良好的行為規范,營造融洽的教學氛圍。通過培訓,可以增強教師對學校的認同感,增強教師之間、職教人員與管理人員之間的凝聚力及團隊精神。
2 國際交流辦學應具備的條件
2.1 完善的師資隊伍結構建設
根據院校特點,加強教師師資隊伍建設,建立老、中、青的梯隊建設,培養專業骨干教師,提高“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比例,引進專業帶頭人。為了適應國際交流辦學的要求,加強教師的專業能力和語言能力,更新教育觀念,組織教師專業能力的鍛煉,積極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新技術,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教書育人的本領,要養成求真務實和嚴謹自律的治學態度。提高科研轉化能力,提高教師在國際交流和企業中的認可度。
2.2 完善與國際接軌的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
中外合作項目所招收的學生一般要求具有良好的英語基礎,有參加項目意愿的學生迫于以后求學的壓力,在進入項目前將對自身英語有一定程度的強化練習,在國內學習的第一年,學校也會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各種強化英語的措施。參加合作項目的學生較一般學生有更多和更早的機會接觸雙語教學。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制定,除了根據專業的地域特點、企業的用人要求進行設置外,還要根據國際交流院校的國家政體和國外當地針對行業的企業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在教學環節中既要考慮到兩個國家的企業要求,還要結合兩個國家的實際情況,連同學生自身的語言特點共同設置課程和人才培養方案。
2.3 借用企業平臺,建立完善的國際共享教學資源
國際交流辦學除了可以了解國際市場、擴大學生就業機會、提高國際聲譽之外,最大的優勢在于共享國際資源,但是單純依靠學校將所有專業的實訓設備準備齊全,不僅投資巨大,而且設備的更新和維護都將面臨巨大挑戰。所以我們更需要依靠企業的力量,建立更多的校外實訓基地,基地的建設必須要結合專業的特點,細化到每一節實訓課到哪個基地完成都要事先做好計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為到外國際交流辦學提供學習保障。
3 建立“三方一體”的教學模式
在國際交流辦學的過程中,建立“三方一體”的教學模式,即結合企業、國際形勢、學生自身要求三個方面的要求進行課程體系的設計,做到根植地方、融入地方、服務地方的服務理念,以就業為導向,與企業深度融合、共同合作、緊密結合,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合作機制,達到“共贏”;與國際交流辦學,共享國際教學資源和平臺,完善課程體系,拓寬專業領域,建立國際聲勢,多方位的打造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021年2月25日24屆理事會理事長辦公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
一、主辦現場及線上國際會議(9項)
編號
名稱
時間
地點
主辦單位
承辦單位
聯系人
1
第七屆國際用藥安全學術論壇
(The 7th International Forum on Drug Safety )
2021年5-6月
北京
中國藥學會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中國藥學會醫院藥學專業委員會
劉 芳
朱鳳昌
2
2021醫藥創新與發展國際會議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armaceutic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1 )
2021年7月
山東煙臺
煙臺市人民政府、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中國藥學會、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中國藥品監督管理研究會
煙臺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楊春寧
趙術利
張延杰
3
“一帶一路”傳統藥物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研討會
(Seminar on Th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Resourc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2021年8月9-11日
廣西南寧
中國藥學會中藥資源專業委員會、老撾傳統醫藥研究院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廣西壯族自治區藥用植物園、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天津大學、
中國-東盟傳統醫藥交流合作中心(廣西)
余麗瑩
繆劍華
4
中歐國際藥劑學論壇
(China-Europe Forum on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
2021年8月
遼寧沈陽
中國藥學會藥劑專業委員會、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北歐藥物科學聯合會
沈陽藥科大學
何仲貴
魏 剛
5
2021中歐藥物化學學術研討會
(2021 CPA-EFM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dicinal Chemistry, CPA-EFMC ISMC 2021)
2021年8月22-23日
遼寧沈陽
中國藥學會藥物化學專業委員會、歐洲藥物化學聯盟
沈陽藥科大學
丁 克
趙臨襄
楊春寧
蔣華良
6
2021 經皮給藥國際學術論壇
(2021 International Academic Forum on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2021年10月15-16日
遼寧大連
中國藥學會藥劑專業委員會
藥物制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大連理工大學
王 浩
魏 剛
7
第四屆國際納米藥物大會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medicine)
2021年11月12-15日
廣東廣州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北京大學醫學部、
中國藥學會
中國藥學會納米藥物專業委員會、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
代文兵
楊春寧
張 強
8
中外醫院藥學管理與藥學實踐經驗交流系列研討會
待定
線上
1-2場
中國藥學會醫院藥學專業委員會
待定
史 琛
趙榮生
張 玉
9
國際人用藥品注冊技術協調會(ICH)指導原則系列研討會(Training Workshop on ICH Guidlines )
2021年
4-9月
北京、
煙臺、
無錫
中國藥學會
待定
楊春寧
郭 雙
朱鳳昌
二、出國(境)或在線參加國際會議(6項)
編號
名稱
時間
地點
主辦方
組織實施單位
1
亞太經合組織(APEC)生命科學創新論壇監管協調指導委員會相關會議(Regulatory Harmonization Steering Committee, RHSC)
待定
亞太經合組織
中國藥學會國際合作部
2
2021年亞洲臨床藥學大會第20屆年會(Asian Conference on Clinical Pharmacy,Asian ACCP)
2021年7月1-4日
線上會議
亞洲臨床藥學大會理事會
中國藥學會醫院藥學專業委員會
3
2021年世界藥學大會暨國際藥學聯合會(FIP)第80屆年會 (80th FIP World Congress of Pharmacy and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21年9月12-16日
西班牙
塞維利亞
國際藥學聯合會(FIP)
中國藥學會、中國藥學會醫院藥學專業委員會、中國藥學會藥劑專業委員會
4
2021年美國藥學科學家學會年會(2021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armaceutical Scientists Annual Meeting,AAPS)
2021年10月17-20日
美國 費城
美國藥學科學家協會
中國藥學會國際合作部、中國藥學會藥劑專業委員會
5
第十一屆中日韓生藥學聯合會議(The 11th JSP-CSP-KSP Joint Symposium on Pharmacognosy)
2021年9月18-19日
日本 東京
日本生藥學學會、中國生藥學學會、韓國生藥學學會
中國藥學會中藥和天然藥物專業委員會
6
美國衛生系統藥師協會年中臨床會議與展覽會(Midyear Clinical Meeting and Exhibition,ASHP )
2021年
12月5-9日
美國 奧蘭多
關鍵詞:殘疾人 康復輔具 標準化 國際 交流合作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國際化”趨勢的發展,各國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表現為對國際標準主導權的競爭。發達國家把標準化發展戰略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康復輔具標準化戰略作為其中一部分,也受到非常的重視。中國作為全球康復輔具需求量最大的國家,如何在康復輔具領域參與全球競爭,對康復輔具標準化提出了全新挑戰。在此背景下,我們一方面要立足國內,認真做好康復輔具標準化工作,促進我國康復輔具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積極參與國際康復輔具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康復輔具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國際競爭水平。
1.加強康復輔具標準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意義
1.1加強康復輔具標準化國際交流與合作,是信息時展的需要
在信息時代,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康復輔具標準化發展,促進康復輔具業發展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俗話說“弱國無外交”,從康復輔具標準化的專業角度來說,可以說“弱國無外事”,有無充分的高水平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康復輔具標準化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當代信息技術的革命使全世界融入一個共同的大圈,使我們不可能脫離外部世界而在封閉的環境中健康快速的發展。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等各方面,我們都處于世界這一共同的大圈之中。信息時代的發展,需要我們加強康復輔具標準化國際交流與合作。
1.2加強康復輔具標準化國際交流與合作,是提升我國綜合國力的需要
現代國家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包括經濟實力,也包括文化軟實力。從康復輔具標準化工作本身來說,它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當今時代,文化已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提升文化軟實力已被我國置于國家戰略的高度。加強康復輔具國際交流與合作,是傳播我國文化、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康復輔具標準化本身體現的是國家的軟實力,但是它背后潛藏著的是一個國家康復輔具業的發展,是經濟實力,所以,實際上它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經濟實力即綜合國力的表現。
1.3加強康復輔具標準化國際交流與合作,是世界與中國康復輔具標準化發展的需要
世界康復輔具標準化的發展與我國康復輔具標準化的發展都需要我們加強康復輔具標準化國際交流與合作。一方面,我國康復輔具標準化的發展需要國際社會的支持和幫助。我國等同采用了ISO/TC 168、ISO/TC 173等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國際標準,轉化為我國的康復輔具國家標準,填補了許多我國康復輔具標準化領域的空白,對促進我國康復輔具標準化工作的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時,由于我國康復輔具業及康復輔具標準化工作起步較晚,還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我們依然需要學習國際康復輔具標準化工作的先進理念、方法、技術與實踐經驗,依然需要大量引進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另一方面,世界康復輔具標準化的發展同樣也需要我國的支持與參與。我國是國際康復輔具標準化組織的重要成員,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TC173的參與成員國,是ISO/TC168的觀察成員國,康復輔具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離不開中國的支持與參與。作為占世界4分之一人口的大國,中國是世界上殘障人口最多,康復輔具需求量最大的國家,做好我國的包括康復輔具標準化在內的康復輔具工作,本身就是對世界康復輔具業、康復輔具標準化事業的重大貢獻。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初步建立了康復輔具標準化工作人員隊伍,自主研制了一批康復輔具標準,成為世界康復輔具標準化的一部分。同時,也培養了部分國際康復輔具標準化專家,積極參與有關國際標準的制定工作,積極參加國際康復輔具標準化相關會議等。
2.我國康復輔具標準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目前存在的問題
我國康復輔具標準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取得了較大成績,但是也存在很大不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交流與合作的數量較少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與康復輔具業及康復輔具標準化工作的發展,我國的康復輔具標準化國際交流與合作也日益增加,但總的來說,無論從總的數量還是頻率上,還是從參與人員上,都還比較少,還有很大的增加空間。
2.2交流與合作的內容單一
目前,我國康復輔具標準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形式僅限于參與某些康復輔具國際標準的起草,參加某些國際康復輔具會議以及繳納會費等,形式相對比較單一,從而導致交流與合作的內容單一,有待于進一步拓展我國康復輔具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內容。
2.3交流與合作的深度不夠
無論是參與康復輔具國際標準的起草,還是參加某些康復輔具國際會議,我國康復輔具標準化國際交流與合作主要是被動地參與,除承辦過國際標準化組織康復輔助器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ISO/TC 173)第七次會議等少數幾次有關國際康復輔具標準化會議外,很少主動發起或承擔一些國際康復輔具標準化的工作或活動。
3.加強康復輔具標準化國際交流與合作
加強我國康復輔具標準化國際交流與合作,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1實現康復輔具標準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理念創新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康復輔具業有了較大發展,康復輔具的技術不斷進步,經驗逐步積累,社會需求不斷增加,市場也不斷擴大,對康復輔具標準化的需求進一步增加。同時,我國康復輔具標準化水平也有了較大提高,取得了一定成績。在此背景下,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康復輔具標準化的關注不斷增加,對中國在國際康復輔具標準化領域承擔責任與義務的期望也在不斷增加。面對這一形勢,一方面,我們要立足國內,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我國的康復輔具標準化工作。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充分認識康復輔具標準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大勢,充分考慮各方利益,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在康復輔具標準化信息交流、經驗交流、理念創新、方法創新、技術創新甚至在某些資源共享等方面,承擔更多的責任,做出更大的貢獻。這就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康復輔具標準化國際交流合作當中,進一步更新觀念,逐步從“被動”轉變為“主動”,逐步從“引進”為主轉變為“引進、走出并重”,改變以往被動的局面,主動承擔相應的工作或任務,主動承辦某些國際康復輔具標準化活動,爭取將某些康復輔具國家標準轉變為國際標準。
3.2注重國際康復輔具標準化人才培養
有了人,才能開展活動,才能談交流合作。加強康復輔具標準化國際交流與合作,離不開國際康復輔具標準化人才。國際康復輔具標準化人才是國際交流合作的有形資源,有了人才保證,我們才能盤活資金、渠道、組織方式等要素,才能有效地參與康復輔具標準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在我國康復輔具標準化發展的戰略目標及康復輔具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中已分別提到了部分內容,在這里專門就國際康復輔具標準化人才培養展開討論。
3.3創新康復輔具標準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形式
為了開創我國康復輔具標準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新局面,提高我國康復輔具標準化的國際影響力,促進我國康復輔具標準化的發展,我們要不斷創新康復輔具標準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形式,積極參與康復輔具標準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一要加強官方之間的對話、交流與合作。這是加強我國康復輔具標準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關鍵。康復輔具標準化官方之間的國際合作是康復輔具國際標準化組織與各國康復輔具標準化官方組織之間對話和交流的結果,沒有相互的對話與交流,便不會有相互的合作。
二要推進檢測實驗室的國際互認。我國檢測實驗室的認可活動已具有明顯的國際化趨勢,我們要積極推動我國康復輔具檢測實驗室國際互認的健康發展,促進我國康復輔具檢測走向世界。
1.通過引進品種資源,培育了一批優良作物品種
1998年以來,白城市農科院分別從加拿大、日本、塞爾維亞、俄羅斯等國家引進燕麥、向日葵、籽粒莧、雜糧雜豆、玉米等優良品種資源2000余份,繁育優良后代品種資源10000余份,培育了白燕1號、白燕10號等10個燕麥品種,白葵雜6等4個向日葵品種,城莧1號等3個籽粒莧品種,白綠6、白綠9以及白紅5等10個雜豆品種,部分品種在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河北等地得到了大面積推廣,累計推廣面積達500萬畝,為我省乃至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2.拓寬國際合作渠道,提高農業技術研發水平
白城市農科院先后與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日本、荷蘭、德國等20余個國家建立了牢固的國際技術合作關系,并同加拿大農業部聯合成立了“中加燕麥科學技術創新中心”;同塞爾維亞農業部聯合成立了“中塞向日葵育種技術研究中心”;同俄羅斯東北農業大學聯合成立了“中俄燕麥技術合作創新中心”。直接搭建了中外科研合作的平臺和技術引進橋梁。
2004年與2007年,由國家外國專家局、加拿大農業部和吉林省政府聯合主辦,在白城市成功召開了兩屆“中國?白城中加燕麥開發戰略國際研討會”,不僅有效促進了中國―加拿大、中國―俄羅斯、中國―荷蘭、中國―挪威等國際燕麥合作研究工作,而且還促進了白城市農科院在其他作物研究方面以及加工等領域的技術引進。2005年,分別從加拿大、俄羅斯引進了東方山羊豆、蠶豆等品種資源,進一步豐富了品種資源。2006年,通過技術引進,成功的從加拿大引進了燕麥膳食纖維實驗室提取技術,為白城燕麥產業向深層次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吉林省燕麥走向國際市場,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起到了重要作用。2007年,從美國引進了抗玉米大斑病種質資源,在玉米抗病育種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09年,通過人才引進的方式,將加拿大先進的農業科研數理統計分析方法引到我國,并以技術培訓的方式讓國內更多的農業科研人員掌握和應用。白城市農科院科學技術研究能夠與國際前沿靠近,同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綜合研發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
3.依托智力引進吸收,培養一支較高素質團隊
白城市農科院近10年來在各有關部門國外智力引進和派出項目的支持下,先后引進外國專家80余人次來我國進行講學,派出到國外進修學習10余人次。通過外國專家的來訪和講學,使許多專業技術人員更多的了解國外的先進技術和方法。通過選派技術人員到國外學習,零距離的參與國外的科學試驗,更是極大的提高了白城市農科院相關領域科技人員的綜合素質,增強了科技創新與創業能力。2004年,白城市農科院任長忠研究員被確定為國家農業部948燕麥重大項目全國首席專家,2007年被確定為我國公益型行業科研燕麥專項首席專家,2008年又被確定為我國農業部行業科技創新體系首席科學家;白城市農科院張義研究員、尹鳳翔研究員也通過國際間合作使得創新能力的提高,分別成為我國公益型行業科研專項,農業部行業科技創新體系建立等崗位科學家。以引智成果為基礎,通過國家創新體系等幾個國家級項目的運行,白城市農科院成功地在全國范圍內組建了我國高素質的燕麥團隊、向日葵團隊,極大的增強了在燕麥領域、向日葵領域的科研攻關能力。
4.提升區域產業優勢,加快地方經濟全面發展
以引智成果為依托,白城市農科院在地方農業產業化體系構建上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2004年,同香港金福集團合作成立了吉林省吉鶴燕麥有限公司,研制生產了燕麥纖維素片、燕麥營養早餐、燕麥即食粥、燕麥餅干、燕麥白酒等十余種燕麥系列產品;2006年,又以燕麥優良品種為基礎,從挪威引進了國際上最先進的燕麥飲品加工技術,并開始籌建加工企業; 2007年,以向日葵和雜糧雜豆引智成果為基礎,同安徽華泰集團聯合成立了吉林省華夏農業高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開展以向日葵、雜糧雜豆為主的優良品種繁育與推廣。使引智成果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由于優良種質資源和先進育種技術的引進“白城燕麥”、“白城油葵”的品質得到較大的提高,為了擴大“白城燕麥”、“白城油葵”的影響力和產品的知名度,白城市農科院積極開展了對“白城燕麥” 、“白城油葵”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白城燕麥”和“白城油葵”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于2006年9月份和2007年5月份通過國家質檢總局組織的專家論證。
當然,一點兒也不厭倦,反而,每次走進陳列室,望著四周的展板以及這300多件記載著二中人十多年外事交流的“寶貝”時,我就為自己是衢州二中國際文化交流的見證人、親歷者感到自豪、驕傲,有時甚至忍不住就心潮澎湃起來。
一、 教育國際交流的有心人
這個教育國際交流陳列室可以說在浙江省乃至全國中小學界首屈一指,或許衢州二中不是開展教育國際交流最早的學校,也不是開展交流規模最大的學校,但是,有心的二中人記錄了十余年來教育國際交流的點點滴滴,收集了300多件二中外事交流史上難忘片段的實物、文件、圖片、視頻,每件物品的背后都蘊涵著一個美麗的故事。
還得說說1995年。那一年,基于二戰時期的一段情緣,衢州市與美國明尼蘇達州的雷德溫市建立了姐妹城市關系,并決定率先開展教育交流教師互派工作。當時我正在市教育局組織人事處工作,負責起草一份關于兩市教育交流的協議。這份協議需要被翻譯成英文傳往大洋彼岸,因此,我找到了當時任衢州二中英語教研組長的潘志強老師幫忙。
如今,潘志強老師已經是衢州二中的校長了,而且現在我們竟在同一所學校共事。當創辦陳列室需要征集教師和國際友人互贈的物品時,潘校長拿出了當時我起筆書寫的協議復印件。我心中的感動可想而知。這么多年過去了,他竟然還完好地保存著這份材料。事實上,作為文化傳播的使者,潘校長和所有二中的老師早已用愛心建立起一座連接世界的橋梁。
雖然2011年我才調入衢州二中工作,但在教育局時一直從事教育國際交流工作,許多國際交流項目,像姐妹城市的教師互派、“蓋普”項目、新加坡留學計劃等等,我都是具體經辦人,學校聘請外教專家的許多事宜我也從中穿針引線,極力爭取。通過友城互派交流、中英蓋普項目、海外游學活動、國際孔子學院、教育考察等平臺,學校讓百余名教師、千余名學生擁有了在國外接受國際理解教育的經歷。學校的教育國際交流事業也因此蒸蒸日上。
二、 難忘的美國姑娘
細數一下,先后已有50多位外教來衢州二中任教。由于工作關系,我和不少外教成了好朋友,其中有兩位美國姑娘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
戴茜·霍夫是第一位來衢州二中任教的美國教師。短短一年的交流時間,中國的文化習俗、悠久厚重的歷史、熱情好客的市民給她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在衢州任教一年后,她通過民政部門到江蘇省江陰市領養了一名女孩,取名為朱麗葉·明·霍夫。回國后,她頻頻受邀介紹在中國的感受,向美國社會各界介紹中國的歷史、文化環境和經濟發展情況。
另一位是27歲的莉莎·迪爾。那是15年前的事了,她第一次來中國,我被安排去上海接機。莉莎高挑白皙,典型的美國白人裝束。熱情的她一見到我就興奮不已。因為我的英語口語和聽力不行,兩人間的交流常常需要比手畫腳,可樂趣不少。由于要在中國待上一年,莉莎帶來了兩本厚厚的影集。一入住酒店,她就不顧旅途的勞頓,迫不及待地拿出相冊,把自己家人一一介紹給我,當介紹到她姐姐的兩個漂亮女兒時,喜形于色,溢于言表,我一下子就被這個開朗、熱情的美國女孩給吸引住了。之后,我們有過多次接觸,陪她過中國年,陪她購物,和她一起享用衢州風味小吃、打保齡球、溜旱冰。莉莎精力旺盛,特別喜歡運動,曾參加衢州二中的運動會,跑步、排球都是她的專長。學生們也都很喜歡她。莉莎教育交流結束啟程回國前,我特地送給她一對青田石章,上面刻著她的中文名字——王桂花。據不久前訪美歸來的潘校長說,她現在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了。真心祝福這位美麗的姑娘!
三、 溫馨的往事
走進衢州二中教育國際交流陳列室,十多年的教育國際交流故事在我眼前淌過。
書信、掛毯、圖片、鞋子、玩偶……對于這些熟悉不過的異國物品,許多老師和我一樣,每次看后都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與興奮。
關于文化交流而產生的故事有很多,每一個都是學校致力于教育國際交流中不起眼卻又溫暖的小片段。
這些年來,學校的老師、外教與學生們時常聚在一起,互相介紹自己的祖國,講述各自國家鮮為人知的風俗文化,共同了解世界各地絢麗多彩的風土人情,奉上了豐盛的文化大餐。學校不但通過課堂和講座介紹豐富多彩的世界文化,而且還經常接待來自不同國度、不同膚色的國際友人,鼓勵學生和外教在課外繼續開展交流,一起學習、一同出游。有時學校還組織學生為國際友人畫肖像,在交流的同時,彼此的友誼也與日俱增。
一位名叫阿莉莎的女教師曾作為美國雷德溫市派駐在衢州的第7任交流教師,在衢州二中任教6個月期滿后就回國了。她和本校師生、當地居民有著深厚的感情,回國后仍一直與中國朋友保持聯系。一年后,她申請重返中國,成為雷德溫市派駐衢州的第8任交流教師。第二次回到我校任教時,她心潮澎湃,寫下了《衢州二中,我魂牽夢縈的家》及《重返衢州,我再次生活在中國的腹地》等文章。
我還曾聽說過另一個有趣的故事,說是有個英國小伙子因為對中國文化的向往來到了衢州二中擔任外教。一年后,他戀上了衢州這座山清水秀的古城,戀上了美麗大方的衢州姑娘,回國不久他再次來到衢州,現在已在衢州擁有了自己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