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3 09:01:2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fā)表網(wǎng)為您精選了8篇初中古代文學常識,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詩詞教學 意義 問題 策略
作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光華閃耀中外。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建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品行素養(yǎng)等關鍵時期,利用古詩詞所蘊含的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內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人文素養(yǎng)等內容,塑造學生積極正確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
一、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意義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和精華,展現(xiàn)了我國不同歷史階段文化發(fā)展的特性,直觀地表達了特定詩詞作者的思想情感,將其傳承下去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當今社會,古詩詞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及其本身較為晦澀難懂、文化內涵較為深厚等特性,使得學生在掌握古詩詞方面存在巨大困難,使得我國在古詩詞文化發(fā)展出現(xiàn)斷層。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課標的執(zhí)行,國家的人才發(fā)展戰(zhàn)略更加強調語文素養(yǎng)。在初中階段強化古詩詞教學,能夠起到凈化學生心靈、提升學生美學理念和素養(yǎng)的作用,同時可以將古詩詞中所蘊含的經(jīng)典理念、價值觀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傳遞給學生,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質。
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教學是十分必要的,這不僅關系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也是素質教育理念的要求,對學生個人全面素質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初中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缺乏興趣
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對古文知識和認知能力都不夠全面,在古詩詞學習中時常遇到困難,感覺無法把握古詩詞作者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內涵。而教師受制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往往依照教學大綱,填鴨式地灌輸學生知識,不管學生是否能夠正確理解和把握,為了應付考試而強化背誦。完全忽視了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無法達到有效的教學結果。
2.朗讀方面存在不足
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更多地強調背誦的作用,往往在課堂上一味地灌輸,學生朗讀的時間較少,而教師的朗讀能力也需要進一步的提升。古詩詞之所以優(yōu)美,就在于其優(yōu)美的結構、優(yōu)美動聽的韻律以及飽滿精煉的語言,在教學過程中忽視朗讀,教師便無法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誦讀時存在的錯誤。
3.課堂氛圍差,學生注意力不集中
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心理發(fā)展和生理發(fā)展存在不平衡性,思維能力、認知能力都處于一個高速發(fā)展的階段,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導致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教學效率低下。加上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存在一定的問題,忽視了活躍課堂氛圍,一味地趕進度,當學生回過神的時候,已經(jīng)跟不上教師的講課節(jié)奏,這樣的結果就是教學效果難以提高。
三、教學對策
1.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執(zhí)行深入,提升學生學習方法有很多,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比如在學習曹操《觀滄海》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制造一個優(yōu)秀的開場,比如截取影視的片段或者制作一份動畫,再現(xiàn)曹操創(chuàng)作《觀滄海》時的境況,以較為新穎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初中學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特點決定了其好奇心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教師在教學中就是要利用初中學生好奇心重的特點,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
2.強化學生誦讀能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表明熟讀古詩詞,有力于強化學生的理解和把握。在教授學生古詩詞知識時,教師并不能一味地區(qū)灌輸,而應該留下充足的時間,指點學生進行朗讀。這時同樣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朗讀古詩詞的音視頻,讓學生跟讀,隨后進行古詩詞朗讀節(jié)奏感的講解,不管是四言絕句、五言律詩還是七言律詩都有其獨特的節(jié)奏,需要進行有節(jié)奏的斷字,才可以朗讀出韻味。以《觀滄海》為例,一般斷字為: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在斷句后,讓學生再次朗讀,感受與第一次朗讀的區(qū)別,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加深練習開展一次課堂小組朗誦比賽,以此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
3.營造情境教學
如何活躍課堂氣氛,抓住學生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要創(chuàng)設有趣的教學情境,首先就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學習源動力,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有趣的教學氛圍下學習,必能事倍功半。多媒體教學以其獨到鮮明的特色,可以作為活躍課堂氣氛的首選工具。
4.強化基礎,進行趣味化的訓練
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包括感情認知等)尚處于發(fā)展階段,一味使用新穎的教學方式可能并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語文學科是一強調積累的學科,要提高學生古詩詞文化水平,扎實的基礎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師要立足于基礎,進行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死記硬背這樣傳統(tǒng)的方式雖然笨拙,但是對強化古詩詞基礎,包括詞義、分類、典故、常識等,有著積極作用。這時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讓學生自發(fā)地從收集材料入手,探討學習古詩詞。
四、結語
這兩類教材,一類是國家旅游局人事勞動教育司組織編寫的全國導游資格考試《漢語言文學知識》(第三版)[1]、中級導游員系列叢書《漢語言文學知識》第一版[2](以下簡稱“國家版”一和“國家版”二)。一類是湖南省旅游局組織編寫的(以下簡稱“湖南版”)。它共有三種版本:分別是“初版本”,即2002年出版,2005年修訂的《漢語言文學》[3],“再版本”即2007年9月出版的《導游語文》[4],“三版本”,即2012年5月出版的《漢語言文學》[5]。“國家版”與“湖南版”篇章安排最大的不同有兩點:第一,“湖南版”皆有“中國文學史”專章,且份量居全書各章之首。以湖南“三版本”為例,“中國文學史簡述”就有兩章,占全書篇幅的五分之一之多。而“國家版”就完全沒有這個內容。第二,“國家版”專門辟有“普通話語音知識”專章,篇幅近全書的十分之一。“湖南版”卻沒有這方面的內容。
以上兩點,足以提醒我們:對導游人員資格準入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知識結構、素質和水平、技能和技巧?旅游類專業(yè)漢語言文學教材編寫者們的認識,還是大相徑庭的。基于此,有必要談談該類教材編寫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服務旅游
“國家版”《漢語言文學知識》教材的副標題是“全國導游人員資格考試系列教材”。“湖南版”《漢語言文學》與《導游語文》的副標題則是“湖南省導游考試推薦教材”。筆者認為:不管“國家版”還是“湖南版”,對該類教材編寫目的的認識應該保持一致性:即服務旅游和導游資格考試。而導游資格考試是一種專業(yè)技能考試,與普通教育的中考、高考是完全不一樣的。其根本區(qū)別,就在于其指向有明確的專業(yè)性――導游。因而,與其把為這類考試服務的教材命名為《漢語言文學》或《漢語言文學知識》,不如旗幟鮮明地將其稱為《導游漢語言文學》。這不光是一個命名的問題,其深層次意義是:在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素質教育與技能教育中,應以何者為主,何者為輔的問題。教材既然是為導游資格考試編寫的,就應該旗幟鮮明地服務于旅游,特別是當前大力提倡與深入推動的文化旅游,圍繞旅游與文化旅游組織編寫內容,安排篇章,以專業(yè)教育、技能教育、專才教育為主。
二、突出實用
突出實用有兩層意思:一是對直接提高導游人員專業(yè)技能和文化素質有重要作用的知識,一定要精講,不能遺漏。二是與提高導游人員專業(yè)技能和文化素質無直接關系的知識,要大刀闊斧刪除,堅決舍棄。以“湖南版”的三種教材為例,“再版本”中有兩章是很有實用性的:一是,第三章“湖南文化”,二是,第六章“導游語言表達”。前者對深入推動湖南本土文化旅游,意義重大。后者對導游從業(yè)人員的實際工作幫助不小。很可惜,在“三版本”中,竟被刪除了。相反,“國家版”一字未提的“中國文學史”,在湖南“三版本”中卻得到了極大地加強,由“初版本”和“再版本”中的一章,擴展至了兩章。筆者認為,除了專門學習與研究中國文學的高校中文系學生及有關專業(yè)文史工作者以外,其他社會人員沒有必要花大量時間與精力學詳盡的中國文學史。不用說從先秦到現(xiàn)當代的文學史頭緒紛繁,內容蕪雜,光是明朝一代詩歌,就有臺閣體、茶陵詩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等等。而且,所謂“文學史”,湖南版基本上只是人名及作品名,對其中很少部分作品也只加上了幾句鑒定式的結論,缺乏趣味性和旅游專業(yè)性。如果在旅游文學史的框架下有選擇地編入影響大的與旅游景區(qū)有關的一流作家作品,效果就會好得多。“再版本”的第一章“漢語言基礎”較之“初版本”的第一章“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增加了“湘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知識點,從語音、詞匯、語法三方面比較了差異,特別是語音。全文雖然只有200來字,但是,這對湖南人提升普通話水平,卻很有實用價值。很可惜,在“三版本”中,也被刪除了。
“初版本”和“三版本”都有專門的“寫作”一章,內容包括“寫作的一般原則”和“各種文體寫作”兩部分。全章分別講記敘文、議論文和應用文的寫作。前兩種共占十分之一的篇幅,應用文占十分之九的篇幅。應用文內容中有書信、請示和報告、通知和函、計劃和總結、導游詞等五大類,其中“書信”一項,講了11種,導游詞只占了應用文的九分之一的篇幅。11種中,除“一般書信”,“咨詢信”,“求職信”、“電子郵件”四種與學習者個人的生活工作有較直接關系以外,另外的七種,都是旅游類專業(yè)學生不常用的。“湖南版”導游詞知識只有“國家版”(二)導游詞內容的十七分之一的篇幅,比較而言,“國家版”(二)的實用性就要突出得多。
導游人員的工作,一般要介紹景點大量的古詩詞及書法名家用各種不同字體書寫的對聯(lián),很有必要粗線條地學習書法史、書法名家簡介及帶有鮮明個人風格的書法藝術書體知識以及最重要的古漢語知識。因為旅游景點中的古代文學作品有較多的省略句、句子成分位置異常、詞類活用等。可惜的是,不論是“國家版”或“湖南版”,這方面的內容均付闕如。
三、攻克難點
所謂難點,是指在某一領域里占據(jù)制高點地位的知識點,是該領域的關鍵點。攻克了它,就像棋局中下了一手妙招,滿盤皆活。讓它卡了殼,就會全局皆輸。
以“湖南版”(三版本)為例,其第一章“漢語言基礎”的第二節(jié)是“文字”,其中有個重要的知識點是“不寫錯別字”。怎樣避免和糾正錯別字呢?教材中只有這樣一行短短的文字:“漢字屬于表意文字,字形和意義有著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應著重從字形和字義入手,結合字音加以辨析”,這41個字,是遠遠不能解決問題的。何謂“表意文字”?“漢字字形和意義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又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要通過什么途徑才能看出?要講清這些,怎么也繞不開講漢字的“造字法”――傳統(tǒng)的所謂“六書”。“造字法”講得比較深透,錯別字就可以大為減少。造字法就是這一節(jié)必須攻克的難點。例如“社會”的“社”,為什么是“礻”旁而不是“衤”旁?“初中”的“初”,為什么是“衤”旁而不是“礻”旁?掌握了造字法,就可以舉一反三、反四、反N,避免系列的錯別字。原來,在文字學上,今天稱為“視旁”的“礻”,是叫“祈旁”的,凡從“礻”的字,字義皆與鬼神迷信有關,如神、禍、福、祥等。“社”的本義是土地神,故從“礻”。而“衤”則是“衣”的變形,偏旁為“衤”的字,字義一般皆與針織、縫補、衣服有關。“初”的本義是“裁衣之始”,所以,“初”應是“衤”旁。“國家版”(二)的第一章“漢字與導游語言”就編入了造字法和甲骨文中的各類例字,在攻克難點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再如“湖南版”(三版本)第六章“詩詞對聯(lián)常識”,難點共有三處:第一“入派三聲”之后,混入了今天平聲字中的古入聲字(仄聲字)的識辨問題。第二,近體詩中,平仄在一句之內的分布規(guī)律問題。第三,何謂“平水韻”的問題。這三個難點,“三版本”也未能攻克。
先說混入了今天平聲字中的古入聲字的識辨問題。湖南“三版本”第128面提了兩條。第一條是:借助《辭源》、《漢語大辭典》、《古今字音對照手冊》、《漢字古今音表》等工具書查檢。但該條不太可行。因為前兩種工具書卷帙浩繁、價格昂貴,除圖書館館藏,一般人個人難以購置。后兩種則稀少,頗不容易尋訪。而且即使擁有,查檢也太費時間。第二條是“粵、吳、閩、湘、贛等方言區(qū)至今仍保存著入聲,經(jīng)過一定的學習,辨別平仄都不是很難的事”。該教材卻將這一條大而化之,缺乏操作性。實際上,這個問題是近體詩格律知識中至關重要的頭號難題。這個難題不能解決,就無法談平仄。陜西師大的郭芹納所著《詩律》[6]一書中的第七節(jié)有專講“入聲識辨”的內容。一共講了五種辦法,種種皆切實可行,簡單快捷,且有嚴謹?shù)目茖W性,并附了不少學以致用的練習,對編寫旅游類專業(yè)漢語言文學教材有重要參考價值。
再說“近體詩”中,平仄在一句之內的分布規(guī)律問題。這一問題,湖南“三版本”不僅未能攻克難點,而且有知識錯誤。該教材說:“一句之內,平和仄要兩個兩個地隔開,不要連平或連仄……平仄相間無非是兩種形式: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這是不完全正確的。教材在緊接其后介紹的四種基本句式中,就自相矛盾了。在“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中,就出現(xiàn)了連續(xù)“三平”和連續(xù)“三仄”,按音步劃分形成的“平―仄―仄”和“仄―平―平”連續(xù)“兩仄”和連續(xù)“兩平”。因此,在近體詩中,平仄在一句之內的分布規(guī)律不只一種,而有兩種。兩兩相隔只是其中的一種,可稱“間隔式”。而“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的“平―仄―仄”、“仄―平―平”式,則是另一種。當代著名文史學者周振甫先生,在其相關著作中,曾將它命名為“錯綜”式[7]。
然后說何謂“平水韻”?該教材未置一詞,只在講近體詩押韻的相關規(guī)則時,用一句話提了一下:“近體詩的押韻,一般依照‘平水韻’”。在近體詩的閱讀和當代傳統(tǒng)詩詞寫作中,“平水韻”實際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旅游類專業(yè)學生,雖然無需自己創(chuàng)作近體詩,但必須會欣賞、解說名勝古跡的傳統(tǒng)詩歌,以及古人的楹聯(lián)。所以,該類專業(yè)的學生應當熟悉平水韻。例如:賈島的名作《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時還來此,幽期不負言。”它究竟是怎么押韻的?不講平水韻,就無法理解。教材還有明顯的錯誤說法:“我們在創(chuàng)作和欣賞詩詞對聯(lián)這類作品時,仍應按中古四聲來掌握平仄……近體詩的押韻,一般依照平水韻。”不講平水韻,就無法糾正該教材出現(xiàn)類似以上的錯誤。根據(jù)“中華詩詞協(xié)會”的相關規(guī)定:允許“雙軌制”。即我們今天創(chuàng)作近體詩,是完全可以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平仄和《中華新韻》的;對堅持用中古四聲和平水韻的,也不反對。只有在欣賞古典文學中的近體詩時,才專用中古四聲和平水韻的“單軌制”。但是“雙軌制”,只是針對今人創(chuàng)作的,而旅游類專業(yè)學生重在欣賞、解說而不在創(chuàng)作,故特別要弄懂“平水韻”。
四、深入淺出
所謂“深入”,就是要有學術水平,解說精準。所謂“淺出”,就是行文要言簡意賅,形象生動。
仍以“湖南版”(三版本)為例,其第一章“漢語言基礎”的第一節(jié)“漢語概說”中的第五個知識點叫“現(xiàn)代漢語的特點”。教材分別從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得出了結論。但若有較開闊的學術視野,在此之前,能從比較語言學的角度提示漢語最重要的特點――它屬于“分析語”,則更屬高屋建瓴,能提升教材的學術性,即使之更“深入”。語言學把世界上所有的語言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綜合語。其主要特點是通過本身的形態(tài)變化來表達語法意義,語序則比較自由。如斯拉夫語系中的俄語,拉丁語系里的英語等。另一類是分析語,其主要特點是運用語序和虛詞來表達語法意義,而不使用形態(tài)變化。漢語,就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分析語。這樣,就能引導學生通過漢語和外語的比較去認知和掌握漢語的特點。
再說舉例。“湖南版”(三版本)在談及“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的知識點中,雖舉例不少,但都欠典范性,更無趣味性。“深入”了,但沒有“淺出”。如果像陳蒲清、劉衍在《教學語法答疑》[8]一書中就同一問題舉的案例:修改幕僚的奏折,將原文“屢戰(zhàn)屢敗”改為“屢敗屢戰(zhàn)”就要典范得多,有趣得多。奏折原文表達的效果是“敗軍之將”,改后的奏折表達的效果則是“百折不撓”。語序,在寫作和生活中,就有如此神奇的表達魔力!在談及漢語語法方面的特點時,指出其中之一是“量詞十分豐富”。這一提法,并不精準。漢語的量詞除了十分“豐富”,還十分“形象”,具有很強的“描述性”和“文學性”。如明代張岱《湖心亭看雪》一文,描述西湖湖心亭的情景為:“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就很形象,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因此對量詞語法特點是揭示,光提“豐富”,就欠全面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