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輻射污染防治8篇

時間:2023-05-23 09:01:0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電磁輻射污染防治,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電磁輻射污染防治

篇1

【關鍵詞】電磁輻射;環境質量;污染源;防治對策

環境污染可分為物質流污染和能量流污染兩大類。物質流污染物進入環境使大氣、水的質量變壞,并進而影響到土壤和食品。能量流污染同樣會使環境質量變壞,并進而影響到人體健康。電磁輻射是一種重要的能量流污染。電磁輻射按其來源可分為天然和人工兩大類。現在環境中的電磁輻射主要來自人工輻射,天然輻射相對人工電磁輻射可以忽略不計。人工電磁輻射來自廣播、電視、雷達發射設施、通信系統、電牽引系統、電器與電子設備及電磁能在工業、科學、醫療中的應用設備。

1電磁輻射影響環境質量的主要污染源

1.1通信系統

隨著移動電話用戶的增多,移動通信公司必然要建設更多的移動通信發射基站來擴大容量。移動通信基站的建設要求一定的高度,但是城市中的高層建筑物必定是有限的,隨著高層建筑物頂部的空間被全部占用,越來越多的基站建在了5、6層高的居民樓頂上。再由于高層空間和選址的限制,有的建筑物上同時建有三家移動通信公司的基站。在泰州市就發現有的建筑物頂上同時建有聯通公司、移動通信公司和世紀公司(CDMA)的基站。有的雖然沒有建在同一個建筑物上,但是距離也很近,這必然要增加環境中的電磁輻射水平。雖然基站的發射功率并不大,一般只有十幾瓦,但是基站的分布密度大,而且是24h連續發射的,有的基站距居民很近,所以移動通信基站對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以泰州市聯通移動通信公司為例,泰州市行政區域內共有基站399個,分布在市區的有144個,其中距居民不超過50m的就有38個,據聯通公司上報的材料中得知,最近,有的基站就建在居民樓群中,已經引起了當地居民的關注。

1.2 聲音、廣播、電視發射系統由于接收機(無論是聲音還是電視)的數量十分龐大,一個大城市中可能超過千萬臺。如果采取提高接收機靈敏度(像移動通信那樣)的方法保證信號接收,從總體上看是十分不經濟的。此外,由于電磁環境中的電磁噪聲廣泛存在,而聲音廣播與電視廣播的接收帶寬又都較寬(如調頻廣播帶寬200kHz,我國PAL―D彩色電視廣播帶寬6.5MHz),如接收機靈敏度過高,很容易使信噪比降低,影響信號質量。所以在廣播中都是采用高發射功率、低接收靈敏度的方案。例如,對于彩色電視接收機,在75Q阻抗輸入條件下,圖像通道噪波限制靈敏度:VHF頻段250IxV,UHF頻段350IxV;短波調幅廣播接收機為一二百微伏;調頻廣播接收機為數十微伏(而移動通信接收機的靈敏度高達1IxV左右)。由于以上原因,廣播發射機的功率都很大。對于中波、短波聲音廣播發射臺,由于考慮到占地面積大,要求周圍無高大建筑,以及電磁環境問題,所以多設置在城市郊區,周圍人口密度不大。同時,由于中、短波廣播的服務范圍很大,也不存在把發射天線設置在市內的需要。由于發射天線所處之地,地廣人稀,所以中、短波廣播發射臺對電磁環境的污染不是主要問題。同樣原因,短波通信發射臺也與短波廣播發射臺情況類似。中波一般不用于干線通信。調頻聲音廣播的頻段87.5~108MHz,我國電視廣播的頻率為共分為5個頻段。由于在這些頻段里,電磁波主要以空間波的形式呈直線傳播,并且受高樓等建筑物的遮擋或反射。所以如要求服務范圍較大,并且不偏向城市的某一部分,則必需提高發射天線塔的高度,而且天線塔的位置也應選在城市的較中心地區。這些位置周圍往往人口稠密,加上發射功率較大,這使得調頻、電視發射塔成為城市居民與電磁環境工作者關心的焦點之一。

1.3高壓輸(變)電系統

由于現在許多高壓輸電線路已經采用地纜形式,所以這里主要討論高壓變電系統。隨著城市的發展建設,許多以前遠離居民區的變電站已經被居民樓包圍,再由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家用電器基本普及,這必然要造成城市用電量的增加,在城市中就要增加高壓變電站的建設。而且隨著送電壓的增加,所造成的工頻電磁場強和電磁干擾也越來越嚴重。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電力部門已決定,220kV與110kV變電站將逐漸由城市的郊區轉移到市區,以降低配電線路的損耗。500kV超高壓線路建設規模正在不斷擴大,超高壓線路正逐漸成為電力系統的主干網絡,基于我國人口眾多,且人口和負荷都比較集中的國情,500kV線路進入城市近郊的人口密集區已不可避免。以泰州市為例,今年就要在市區新建220kV變電站5座。在郊區新建500kV變電站2座。高壓變電站產生電磁輻射主要有電暈放電、絕緣子放電電磁噪聲及其周圍產生的工頻電場。

2電磁輻射環境的防治對策

為了既能合理、有效地使用電磁輻射,又能保護環境,人們在產生或伴有電磁輻射的項目建設過程中應該采取預防為主的政策,建議在城市電磁輻射環境保護中應做好以下工作:

2.1產生或伴有電磁輻射項目建設單位應做好輻射的防護工作。建設單位在達到電磁輻射環境保護標準的前提下,應遵循“可合理達到盡量低”的原則,在建設地點的選擇時應考慮盡量遠離居民區,在建設工藝和儀器設備的選擇等方面盡量減少電磁輻射的產生。

2.2進行有關電磁輻射基本知識和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使公眾正確對待電磁輻射,既使公眾認識到電磁輻射在人們日常生活、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又使公眾能科學、有效地防護電磁輻射,避免公眾對電磁輻射產生不必要的誤解和恐慌。

2.3嚴格執行政策法規。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電磁輻射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規是對各類電磁輻射源進行有效管理的前提。環境保護管理部門應嚴格遵守和執行《電磁輻射防護規定》和《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認真履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審批手續,對污染嚴重、工藝設備落后、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嚴重的電磁輻射建設項目與設備,要禁止建設或者購置。

2.4電磁輻射控制技術的應用。應用控制電磁輻射的技術措施是防治電磁輻射污染的重要途徑。(1)電磁屏蔽技術。電磁屏蔽技術的應用之一就是對高頻電磁場的屏蔽,而且在抗干擾輻射方面,屏蔽是最好的措施。(2)高頻接地。高頻接地的作用是將屏蔽體(或屏蔽部件)內由于感應生成的射頻電流迅速導入大地,使屏蔽體(或屏蔽部件)本身不致再成為射頻的二次輻射源,從而保證屏蔽作用的高效率。(3)濾波技術。濾波是抑制電磁干擾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線路濾波的作用就是要保證有信號通過,并阻截無用信號通過。(4)植物綠化。一些樹木對電磁能量有吸收作用,在電磁場區,大面積種植樹木,增加電波在媒介中的傳播衰減,從而防止人體受電磁輻射的影響。(5)使用電磁輻射防護材料。在建筑、交通、包裝、衣著等很多方面,避免使用增強電磁輻射的材料如金屬材料,它會增強電磁輻射作用,因此要合理使用電磁輻射防護材料,利用其對電磁輻射的吸收或反射特性,可大大衰減電磁場場強。

結束語

伴隨著電磁技術帶給我們巨大收益的同時,電磁輻射也充斥著我們的空間,破壞了良好的電磁生態環境,構成現代社會新的“隱形殺手”。因此對其研究分析,并提出防治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通信基站 美化天線 電磁輻射水平 污染防治

前言

近年來,隨著移動通信業的迅猛發展,移動用戶數量飛速增長,通信基站的建設數量逐年增加。從城市的高層辦公寫字樓到普通的小區住宅樓,移動通信發射天線隨處可見。通信基站的天線是電磁波向周圍環境發射窗口,同時也是環境電磁輻射的源頭,引發潛在的電磁輻射污染問題。的基站天線常常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影響城市景觀,更有可能引發公眾對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的過度心理恐懼和擔憂,最終導致居民對基站運營商投訴的激增。因而,城市景觀問題與公眾擔憂已經成為了通信基站建設運行過程中兩個敏感議題。為了解決這兩大問題,美化天線應運而生,并逐步受到廣泛應用。

美化天線也稱為“偽裝天線”,即在不影響天線正常功能的情況下,采用損耗小、反射少的非金屬材料對天線本身的外表進行裝飾,或是在天線外部加裝美化罩,使天線與樓宇及周邊環境相和諧,進而達到美化的目的[1]。美化天線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還減少了公眾對基站電磁輻射的心理恐懼和抵觸情緒,減少了公眾與基站運營商之間的糾紛,為社會和諧做出了貢獻。然而,由于缺乏對美化天線的電磁輻射水平的系統分析研究,天線的美化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公眾對基站電磁輻射污染的擔憂,仍有不少居民對美化后的基站進行投訴。此外,美化天線的隱蔽性及多樣性也增加了輻射環境監管的難度,若監管不善,可能會加劇基站對周邊環境的電磁輻射污染。本文通過對各種典型環境敏感區域內不同類型的美化天線類型周圍的電磁輻射水平進行監測分析,以揭示不同類型美化天線周圍電磁輻射水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美化天線周圍電磁輻射污染防治措施及管理措施。

1 常見美化天線的介紹

常見的美化天線一般采用外罩罩住天線 ,根據外罩的外形特點可以將美化天線分成以下幾種[2]:

(1)方(圓)柱型

一般可做成方柱型或圓柱型立在樓頂天面的面源或者樓梯堡的天面上,高度約為2~4m,外觀的顏色與樓面顏色相似。該類型的美化天線也是目前實際應用最廣泛的一種。

(2)排氣管型

排氣管型美化天線,多應用于高層居民小區或商業區樓房天面之上,外觀顏色以白色為主,結構與尺寸與真實的排氣管一致,一般高度為高出天面2m。

(3)變色龍型

為了符合樓房外墻裝飾顏色,外表跟外墻的顏色、花紋一致。可以根據天線的實際尺寸和數量做成需要的造型,如半圓形、方形及橢圓形等,既能滿足通信信號覆蓋,又不影響城市建筑的景觀。

(4)空調機型

空調機型美化天線一般根據安裝天線的尺寸及數量,可以選擇做成4匹或6匹的室外空調機外型,主要應用于人群比較密集的居民生活小區內或者是商業區。由于空調機型天線的高度有限(一般不超過5m),為了達到盡可能大的覆蓋范圍,一般安裝在信號覆蓋區域內的最高樓層天面或者掛在外墻上。

(5)燈桿型

燈桿型美化天線適用于商業區、交通道路兩旁,立于街邊的高度一般為6~25m,可用于街道的信號覆蓋;放在樓頂的天面上的高度一般為6~10m,可以用于普通的住宅小區或商業區環境中。

(6)水箱型

一般常見于舊城區普通居民樓上或者鄉村,可做成高達6m的水箱型,饋線用PVC管包裝入水箱中,從外部看像水管,與居民放置在屋頂的太陽能水箱相似。

(7)美化樹型

一般用于風景區、公園、居民區的花園或周邊的山上以及廠房較多的工業園區或者新開發區的路邊綠化帶等等。外表看上去像一棵樹,隱藏在綠色植物當中,可以根據周圍的環境做成合適的高度。可以和周圍的風景形成一致,既不破風景又能達到有效的信號覆蓋。

2 電磁輻射環境質量標準

根據我國的國家標準《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3]中的表1規定,頻率在30~3000MHz之間,公眾曝露限值為:電場強度12V/m,功率密度0.4W/m2(40μW/cm2)。《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環境影響評價與方法》(HJ10.3-1996)對單個項目的影響必須控制在GB8702-1998(GB8702-2014《磁環境控制限值》自2015年1月1日起實施后替代GB8702-88)限值的若干分之一[4])。因此單個基站的管理目標值選取GB8702-2014《電磁環境控制限值》中相應頻段功率密度限值的1/5,即0.08 W/m2(8μW/cm2)。

3 移動基站美化天線周圍電磁輻射水平實測

3.1 監測方法

3.1.1 監測布點

本研究選取廣東省內位于各種典型環境敏感區域內7種不同類型的美化基站21個(具體見表1),對基站美化天線周圍的電磁輻射水平進行現場測量。依據《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監測方法》(試行)(環發[2007]114號)[5]規定進行監測布點,基站電磁輻射水平監測點位優先布設在公眾可以到達距離天線的最近處,原則上設在天線主瓣方向內。防護區內如有敏感目標,則通過巡測找出輻射水平較高的測點,如無敏感目標,則在天線前方50m內選取代表向監測點。對于發射天線架設在樓頂的基站,在樓頂公眾可活動范圍內布設監測點位。點位選擇應設法避免或盡量減少周圍偶發的其他輻射源干擾。

3.1.2 監測時間、頻次及環境條件

移動通信的電磁輻射與基站發射功率、天線增益、頻率以及話務量密切相關。話務量指在特定時間段內呼叫次數與每次呼叫平均占用時間的乘積,通常隨著話務量的升高,基站實際發射功率會增大,因而產生的電磁輻射也會有所增強[6]。故監測時間為移動通信基站正常工作時話務量的高峰時間段,即一天內的8:00~20: 00。監測在無雪、無雨、無霧、無冰雹的天氣條件下進行,同時記錄下現場環境溫度和相對濕度。

每個監測點位應進行連續5次電場強度測定,每次測量時間不少于15s,并讀取穩定狀態下的最大值。

3.1.3 監測儀器

現場監測采用儀器為德國Narda公司生產的EMR-300型綜合場強儀,該儀器配備18C型探頭。儀器響應頻率為100kHz~3GHz,量程為0.20~400V/m,檢測限為0.20V/m。

3.1.4 測量頻段與數據處理

測量選取的美化基站為中國電信CDMA2000,發射頻段為870-880MHz。CDMA基站天線的輻射近場與遠場的界限大約是8 m,測量選取的美化基站周圍公眾可達到范圍屬于電磁輻射的遠場,在遠場中功率密度與電場強度的關系式為:Pd=E2/377,因此在遠場中,通過電場強度的測量即可求得功率密度。

3.2 結果與分析

3.2.1不同類型美化天線周圍電磁輻射水平

基站的電磁輻射水平不僅會受到周圍地理、環境條件的影響,還可能與天線的形式結構有關。為此,本研究對21個位于典型環境功能區內(包括居住、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辦公區等)不同類型的美化基站周圍電磁輻射電場強度進行測量,并重點關注以發射天線為中心、半徑50m范圍內可能受到影響的居民和人群,結果見表1。監測結果表明,位于不同環境敏感區域內7種常見美化天線基站正常運行時,周邊50m范圍內可到達區域環境功率密度在0.01~7.17μW/cm2之間,低于《電磁環境控制限值》中規定的30~3000 MHz頻率范圍內公眾曝露限值0.4W/m2(40μW/cm2)。同時也滿足單個移動通信基站運行對周圍電磁輻射環境影的管理限值0.08W/m2(8μW/cm2)。測量所選擇的7種類型美化天線有6中常用于公眾關注的居民區,測量結果表明其周圍50m范圍內公眾可到達范圍滿足文獻[3]中規定的公眾曝露限值。

3.2.2 典型美化基站周圍電磁輻射水平分析

方柱型美化天線因其外部美化罩可以裝飾成墻體的顏色而與周圍景觀形成一致,在美化基站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常用于各種環境敏感功能區域如:居住、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區、行政辦公區、科研區等。為了進一步探究美化基站周圍電磁場的分布特性,本研究選取位于河源市東源縣濱江花園10層居民樓天面的方柱型美化基站作為典型基站。對該基站周圍50m范圍內公眾可到達區域進行了詳細測測量,采用巡測的方式,找到公眾活動區域內電磁輻射最大點位,14個監測位點的分布如圖1所示。該基站周圍電磁輻射環境監測結果見表2。

從圖1中可以看出監測點位覆蓋了公眾可到達的離天線最近、高差最小的區域。表2中美化天線周圍電磁環境輻射監測結果看以看出該基站周圍50m范圍內電磁環境輻射功率密度范圍為0.01~5.25μW/cm2,其中功率密度最大點位出現在天線架設天面與天線水平距離11m垂直距離6m處(點位2#)。結合圖1與表2可知,天線主瓣方向(監測點位為1#、8#、9#、10#)區域內的功率密度高于天線副瓣(2#、7#)區域,且離天線水平距離越遠、高差越大的區域功率密度越小。以上結果表明該基站美化天線周圍50m范圍內功電磁輻射率密度均低于文獻[3]中規定的公眾曝露限值。

4 美化天線的利與弊

4.1 美化天線的有利方面

美化天線的發展和推廣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公眾的環保意識的加強及對城市景觀要求的提高,對環保以及經濟發展有很大的積極意義。主要表面為三個方面:①美化天線具有的仿生、掩蔽的特征使得基站與其所在的周圍環境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避免了普通天線雜亂架設對城市及鄉村景觀的負面影響;②天線為基站的外置部分,美化天線的采用會減少基站天線對公眾的視覺沖擊,能夠在保障通信的覆蓋與質量的同時,避免了居民對天線輻射的過分恐懼和抵觸,減少了居民心理負擔,有利于基站的建設運行[7];③對于運營商來說,美化天線采用分體拆裝結構,體積小,運輸、安裝更加簡便,水平轉角可調且調整方便,節省運行費用。

4.2 美化天線的不利方面

雖然美化天線具有多方面的優點,但是從環境保護和保障公眾知情角度來說也存在不可忽視的弊端,集中表現在四個方面:①某些運營商使用美化天線只是為了降低公眾對移動通信基站建設運行的關注度,進而損害了公眾的環境權益和知情權;②美化天線種類繁多、隱蔽性較強,偽裝成生活中常見的各種實物,增加了環境保護部門輻射環境監管難度;③由于美化天線外部加有美化罩,在環境保護部門日常監管、抽查測量電磁輻射水平時很難準確判斷天線主瓣方向、安裝位置及天線的數量等關系輻射環境影響的因素,也難以確定基站電磁環境輻射重點監測范圍;④有可能激發公眾更強烈的抵觸情緒,比如,美化天線在建設及運行的過程中未充分做好與公眾的溝通工作,公眾獲知美化天線的存在后,情緒更加激動,處理不當反而會激化公眾與基站運營商之間的矛盾。

5 美化天線使用原則與電磁環境污染防治對策

5.1 美化天線架設原則

5.1.1 推薦性使用原則

在風景名勝區、旅游景區、公園、小區周邊的花園等對環境質量要求較高的地方,推薦建設美化天線,以保持上述區域的景觀協調,減小普通天線對公眾視覺的沖擊,使天線能更好的融入周邊的環境。

5.1.2 限制性使用原則

在樓房密集或樓層較低的居民區及作為公眾經常活動區域的天面等限制性使用美化天線,因為美化天線本身具有的架設高度低、隱蔽性等特點,在上述區域架設時公眾經常活動區域容易出現超標情況。

5.2 美化天線的電磁污染防治對策

1、優化基站選址,首先應先調查當地的電磁輻射環境背景情況,避免在電磁輻射環境背景值較高的地方建立基站;其次盡量選擇共用設施的樓房上而避開私人居民樓,應該盡量選擇公眾不能經常到達的天面或者非公眾居住建筑物,盡可能避免影響周圍公眾的活動;第三,還應該避免在同一個天面架設過多的天線,防止由于場強的疊加,使該天面的電磁輻射水平高于超過管理目標值;第四,對于架設在樓頂的基站,應加強通往該樓頂的通道管理并在通往天線處懸掛警示牌[8]。

2、合理選取美化天線的主瓣方向,安裝時盡量使天線的主瓣方向避開公眾活動區域;市區基站應避免天線主瓣方向非安全距離前方處有高大樓房,以免其受到較大的電磁輻射影響而產生不必要的民事糾紛。

3、在美化天線周圍張貼電磁輻射警示標識并劃定一定方位的限制公眾活動區域,以防止公眾因不知道美化天線的存在而靠近,受到不必要的輻射。

4、加強監督與管理工作,通信基站的運營商不得隨意提高基站的發射功率,應盡可能地降低基站的發射功率,以確保天面的電磁輻射水平低于目標管理值;基站正常運行時,環境保護監管部門應不定期電磁輻射環境抽測檢查,保證天面上的電磁輻射水平滿足國家標準。

5、運營商應委托有電磁輻射檢測資質的單位或企業每年抽取一定比例的美化基站進行電磁輻射檢測并建立電磁環境檢測數據檔案,以及時發現電磁輻射環境問題。

6、明確針對于美化天線基站環境影響評及驗收階段的公眾參與要求。美化天線的“隱蔽性”引發公眾環境知情權等相關問題。從短期看,其隱蔽性有助于基站的建設,但如果處理不當勢必會導致嚴重的群眾環境事件,因此,及早主動處理溝通才能發揮美化天線的景觀優勢而避免其負面影響的積累。而環境影響評價及驗收階段的公眾參與的主動溝通、協調可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的積累。

6 結語

美化天線建設已被廣泛采納,在通信基站建設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升高,運行效果良好,既起到了美化環境的作用又達到了移動信號覆蓋的目的。本研究對21個位于各種環境敏感區域內不同類型的美化天線類型周圍電磁輻射進行現場檢測,結果表明:美化天線周圍50m范圍內的公眾可到達區域環境電磁輻射功率密度在0.01~7.17μW/cm2之間,典型的方柱型美化基站周圍50m范圍內的公眾可到達區域環境電磁輻射功率密度在0.01~5.25μW/cm2之間,均低于《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規定的30~3000MHz頻率范圍內公眾曝露限值40μW/cm2,天線主瓣方向區域內的功率密度高于天線副瓣區域,且離天線水平距離越遠、高差越大的區域功率密度越小。但是美化天線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把握美化天線的使用原則,從基站選址到正常運行都要做好各面的環保工作,并保證環評階段、驗收階段的公眾參與制度,與公眾多方面溝通協調,只有這樣美化天線才能體現真正的“美”。

【參考文獻】

[1] 杜岳華. 美化天線在通信基站中的應用[J]. 中國新通信, 2015, 1: 6.

[2] 李崢嶸. 淺談移動通信基站天線的美化與隱藏[J]. 大眾科技, 2010, 4: 59~60.

[3] 環境保護部. GB8702-2014 電磁環境控制限值[S]. 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 2015.

[4]國家環保總局. HJ/10.3-1996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 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與標準 [S]. 1996.

[5]《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監測方法》(試行)(環發[2007]114號).

[6] 林.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影響與話務量關系分析[J]. 信息科學與應用,2014,18: 51~54.

篇3

一 。為此應了解什么叫電磁輻射、什么是電磁輻射污染及如何防范等知識。

一、電磁輻射

任何交流電路在其周圍一定范圍的空間內都會產生電場和磁場,兩者之間相互作用交替產生,人們把這種具有電場與磁場的作用空間稱為電磁場。電場與磁場之間不停地作用、振蕩、運動著,形成了電磁波。人們把電磁波由近及遠以一定的速度在空間傳播的過程,稱為電磁輻射。

二、電磁輻射污染及其來源

(一) 電磁輻射污染

電磁輻射污染通常是指人類使用產生電磁輻射的器具所泄漏的電磁能量流傳播到環境中,對人體健康和周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的現象。從廣義上說,一切對人類和環境造成影響的電磁輻射都屬于電磁污染。從無線電波到遠紅外線及紅外線,再到可見光、紫外光,直至X射線等放射性輻射都屬于電磁波范圍。這里所說的電磁污染僅指由無線電波產生的電磁輻射所引起的環境污染。

(二) 電磁輻射污染源

電磁輻射污染按其來源可分天然和人工兩種。天然電磁輻射污染是由雷電、太陽黑子活動、大氣層的電磁場、火山爆發、地震等自然現象造成的;人工電磁輻射污染來自各種人工制造的電子設備,這也是我們所說的電磁輻射污染源。

人工電磁輻射污染源有六大類:

1. 放電所致污染源。主要是送配電線、放電管、發動機、冷藏車、汽車、電氣鐵道、電器設備等。

2. 家用電器。例如微波爐、電磁爐、電腦、電熱毯、電視機等。

3. 通信設備。例如移動電話、對講機、無線網絡設備等。

4. 工頻輻射場源。主要有大功率輸電線、電氣設備、電氣鐵路等。

5. 射頻輻射場源。主要有高頻加熱設備、熱合機、微波干燥機、理療機、治療儀、無線電發射機、雷達等。

6. 建筑物反射。主要是高層樓群、大型金屬構件等。

三、電磁輻射污染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電磁波長越短,對人體危害越大,微波的危害最為突出。如果長時間暴露在高頻電磁場下,會引起頭痛頭暈、疲倦無力、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口干舌燥等。如果長時間在可產生微波輻射污染的環境下工作,會使大腦皮層細胞活動能力減弱,引起神經系統機能紊亂。主要表現為頭痛、嗜睡、記憶力減退、精神不集中、食欲不振、脫發、嗅覺遲鈍等。

微波電磁輻射污染對人體的危害具有累積效應。當人體受到一次低功率輻射之后會造成某些不明顯的傷害,經過4~7天仍可以恢復。如果在恢復之前又受到第二次輻射污染傷害就會積累,這樣多次之后就會造成明顯傷害。因此,那些從事微波工作并受低功率輻射時間較長的人,在停止接觸微波輻射4~6周后才能恢復工作。

四、電磁輻射污染的防范措施

防范電磁輻射污染的危害應把握三個關鍵環節,即遠離污染源、縮來說,則應盡量遠離電磁輻射污染源及縮短接觸時間。

對電磁輻射的控制通常采取以下三種手段:

(一)場源控制。對產生電磁輻射的污染源進行嚴格控制,主要是根據匹配原理和諧振原理,把一些特殊的吸收物體放置在電磁輻射場源的一定范圍內,將電磁波能吸收轉化為熱能。

(二)區域控制。在工業集中的大城市、新建擴建工業開發區和新興城鎮,特別是電子工業中心區域,應進行區域控制,把人工磁電場源相對集中,與居民區合理布局,保持能滿足環境安全的防護距離。

(三)綠色電磁屏障。在人工電磁輻射場源四周栽植由低到高的綠色植物帶,利用其對電磁輻射的吸收作用控制和削弱電磁輻射污染。

那么,在家庭生活中如何防范電磁輻射污染呢?按照“遠離污染場源與縮短接觸時間”的原則,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合理使用家用電器,啟動電視、微波爐、電烤箱、電磁爐時, 應側身操作避免面部正面受到電磁輻射,有遙控功能的應盡量用遙控開關。

篇4

關鍵詞:電磁輻射;污染;探討

中圖分類號:O434.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近年來,電磁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電磁輻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電磁干擾、電磁輻射對生物體的影響成為了電磁輻射污染的主要危害,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1 電磁輻射污染的現狀

室外產生電磁輻射的系統主要包括:通信、輸電、交通、發射、武器等。首先,通信。通信基礎設施,例如基站天線等,會產生電磁干擾。不合理架設的天線容易導致居民受到電磁輻射污染。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劇,郊區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大功率電磁波發射基站,產生了大量的電磁輻射。其次,輸電。變電站、高壓電纜、高壓輸電線等高壓輸電設備在城市、鄉村中分別越來越密集,加劇了電磁輻射污染。第三,發射。為了方便信息、文化交流,發射系統持續運行。一些規劃不當的發射系統,對附近區域造成了較大的電磁干擾。第四,交通。城市交通運輸業的迅猛發展,提高了電磁輻射強度的峰值。高數量、多品種的交通工具在運營中會對通訊、廣電設施的正常信號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擾。此外,室內電磁輻射污染也不容忽視,人們根據自身喜好使用的一些帶有電磁輻射的產品,加劇了室內電磁輻射污染的強度。隨著電磁輻射污染的加劇,人們越來越關注電磁污染的防護。為了提高電磁污染防護的效率,就應針對電磁輻射污染的現狀、種類與危害,采取嚴格執行相關法規、電磁輻射控制技術應用、加強個體防護等防護措施。

2 電磁輻射污染的種類

電磁輻射會對環境造成電磁干擾。按照電磁干擾源發射的電磁波強弱程度,可以將電磁干擾源分成兩大類:強電磁干擾源和弱電磁干擾源。強電磁干擾源不但會導致系統或設備效能降低,還會對生物體造成影響。強電磁干擾源往往有著較窄的輻射頻譜。弱電磁干擾源會導致抗干擾強度不高的系統、電子設備、電器的效能降低。弱電磁干擾源往往有著很寬的頻譜,頻率范圍通常會跨越幾個數量級。按照不同的電磁能量利用目的,可以將認為的電磁輻射污染源分成三大類。首先,正常工作不會產生超出標準范圍的電磁能量的設備。此類設備主要包括變壓器、送電線、絕大多數電子設備、家用電器、信息技術設備等。其次,需要利用電磁能量進行正常工作的設備,此類設備在某一區域為某一特定的對象服務,將電磁能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不向其他地方泄漏電磁能量。此類設備主要包括醫療、科學、工業射頻設備等。第三,需要將電磁波輻射出去才能完成正常工作的設備。此類設備主要包括雷達、通信、電視、廣播等。

電磁輻射產生于電子設備和電氣裝置,主要有以下幾類來源:第一:廣電設備與電訊設備。長壽廣播電視發射塔、渡舟等地的微波通訊站、地面衛星通信站、尋呼通信基站等,這些設備大功率定時或不定時發射。第二:工業用電磁輻射設備:主要有長壽晏家工業園區、江南的重鋼的高頻爐(包括高頻感應爐、高頻淬火爐、高頻熔煉爐、高頻焊接爐及電子管的排氣、烤消、退火、封接、釬焊,半導體的外延、區熔、拉單晶等。)、塑料熱合機(包括高頻熱合機、塑料焊接機等。)、高頻介質加熱機、高頻烘干機、放電加工機床、各種類型電火花加工設備等。第三:電力系統設備。包括發電廠、高壓輸配電線、變壓器以及數以千計的電動機等。第四:交通系統。各種汽車、電動車等。第五:各類家用電器。包括電子鬧鐘、吹風機、微波爐、電視機、電冰箱、計算機、空調和電熱毯等。

3 電磁輻射污染的危害

電磁輻射污染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電磁干擾、電磁輻射對生物體的影響。

3.1 電磁干擾。電磁波充斥在人們生活的空間里,不同的電磁波會相互干擾。環境周圍輻射源的數量,每個輻射源的輻射持續時間、帶寬、波形、頻率、振幅等參數,各個輻射源的距離等因素是隨機變化的,從而形成了難以預料的干擾電磁場。電磁輻射將會干擾儀表、儀器、電子設備等,降低設備性能,產生諸多不良后果,例如系統可用性降低、出現延遲、信息重復、信息不準確等,造成任務無法順利完成,電磁干擾嚴重時甚至會引發事故。

3.2 電磁輻射對生物體的危害。電磁輻射對生物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熱效應、非熱效應、累積效應。熱效應指的是高頻電磁波對生物機體細胞造成的“加熱”影響。高頻電磁波穿越生物表層“加熱”內部組織,生物體內部組織難以散熱,從而造成嚴重的“燒傷”。熱效應導致生物肌體升溫,干擾各個器官的正常工作,對生育系統、視覺系統、心血管系統均造成了一定的破壞。非熱效應指的是低頻電磁波對生物體造成的影響。低頻電磁波輻射人體后,體溫沒有明顯變化,但是身體本身的微弱電磁場已經受到了干擾,人體保持平衡狀態的電磁場被打破,使得細胞、淋巴液、血液等發生變化,將會導致遺傳基因突變、脫氧核糖核酸受損,從而導致一系列疾病,例如嬰兒畸形、腫瘤、白血病等。非熱效應包括化學效應和物理效應。電磁場對生物體造成的化學效應比熱效應具有更大的殺傷力。累積效應指的是熱效應和非熱效應作用于生物體后,造成的傷害沒有得到有效的恢復,又再次受到電磁輻射,傷害程度累積。電磁輻射污染的累積效應是長期的,嚴重時會對生命造成威脅。

4 對電磁輻射污染的防護措施

4.1 嚴格執行相關法規

電磁輻射污染防護的基本前提是嚴格執行電磁輻射污染防治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電磁輻射污染管理體制,例如加強對電磁輻射設施運作的審批、監督力度。對公共場所的電磁污染進行檢測,為電磁輻射污染防護提供目標與方向。客觀、合理評價新建項目或改建項目的電磁輻射污染程度,在項目建設期間,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監管工作。

4.2 電磁輻射控制技術應用

合理應用電磁輻射控制技術是電磁輻射污染防治的重要措施。電磁屏蔽技術、高頻接地、濾波技術、植物綠化、電磁輻射防護材料的使用等是目前重要的電磁輻射控制措施。電磁屏蔽技術是利用電磁輻射擴散抑制材料,將環境和電磁場源隔離,將電磁輻射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從而達到電磁輻射污染防護的目的。對高頻電磁場進行屏蔽是電磁屏蔽技術的重要應用。高頻接地能夠將屏蔽體內部的射頻電流導入大地,確保屏蔽體不成為二次輻射源,提高屏蔽作用。高頻接地可以利用自然接地體,節省費用。濾波技術能夠有效的抑制電流干擾,既要屏蔽無用信號,又要確保實用信號通過。植物綠化是利用植物能夠吸收電磁能量的功能,吸收電磁波。在電磁輻射污染相對嚴重的地區,種植大面積的樹木,能夠促使電波傳播衰減,降低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危害。電磁輻射防護材料的合理使用,能夠吸收或反射電磁輻射,最大程度地衰減電磁場場強。

4.3 個體防護

具體到個體層面,電磁輻射污染防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在家用電器、手機等私人物品的使用上,應購買合格產品,不要集中擺放,并使用時注意保持距離。其次,在變電站、高壓線、電磁波發射塔、電視臺附近工作的人員,應注意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并對自身的身體各項指標進行檢測。最后,在飲食上,可以多食用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例如海帶、西紅柿、胡蘿卜等,以增強機體抵抗力。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電磁輻射污染是隨著電磁技術應用的廣泛應用而加劇的,為了防治電磁污染危害,就必須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降低電磁污染危害程度。

參考文獻:

[1] 劉文魁,龐東.電磁輻射的污染及防護與治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篇5

【關鍵詞】電磁輻射污染;環境評價;監督;管理

跨入21世紀人類在享受電磁技術帶來現代化生活的同時,也受到電磁輻射產生威脅和危害。電磁輻射無處不在與我們“形影相隨”,當它的能量超過一定限度造成污染,而電磁污染是一種不易被人感知且危害置后的能量流。如何評價和判定電磁污染,進而防范和控制其不良影響和危害,正是本文主要討論的內容。

1 電磁污染的主要危害

在電子電路中任何交變電路都會向其周圍空間放射電磁能,形成交變電磁場。交變電磁場中,變化的電磁場與磁場交替地產生,由近及遠以一定的速度在空間傳播,形成電磁波。在電磁波向外傳播的過程中會有電磁能輸送出去,這種現象稱為電磁輻射[1]。電磁輻射分為天然和人為電磁輻射兩類。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已適應天然電磁輻射,因此,環境保護所關注的電磁輻射主要是人為的電磁輻射。有指人類活動所產生脈沖放電、工頻交變磁場、射頻電磁的輻射[2],主要來源無線電廣播、電視、微波通信、電力、鐵路、民航指揮塔及飛機等各種射頻設備發射的電磁波。頻率范圍寬廣,影響區域較大,能危害近場區的人員。

1.1 電磁輻射對信號接收的干擾

射頻強電磁輻射,可以造成通信信息失誤或中斷;鐵路自控信號失誤;飛機飛行誤航;甚至造成導彈與人造衛星失控,電磁輻射會對有線通信設備產生干擾。

1.2 強電系統對弱電系統的干擾和危險影響

對廣播、電視、通信系統構成極大的威脅,使圖像、信號失真;使電子儀器、精密儀器不能正常工作。

1.3 空間電磁場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表現在損害中樞神經系統,頭部長期受電磁輻射影響后,輕則引起失眠多夢、頭痛頭昏、疲勞無力、記憶力減退、易怒、抑郁等神經衰弱癥,重則使大腦皮細胞活動能力減弱,并造成腦損傷;非熱效應能減少眼部血流量,引發視覺障礙,導致視覺疲勞和不舒適;長期接觸低強度微波的人和同齡正常人相比,體液與細胞免疫指標中的免疫球蛋白降低,使體液與細胞免疫能力下降。

2 電磁輻射環境評價標準和衛生標準

2.1 我國目前已頒布的電磁環境評價的標準

主要有《高壓架空送電線、變電站無線電干擾測量方法》GB 7349-2002;《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 8702-88;《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HJ/T 10.2-1996;《500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HJ/T 24-1998。

2.2 我國電磁輻射衛生標準及防護規定

2.2.1 《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GB 9175─88)

以電磁波輻射強度及其頻段特性對人體可能引起潛在性不良影響的閾值為界,將環境電磁波容許輻射強度標準分為二級。

一級標準小于5V/m為安全區,在該環境電磁波強度下長期居住、工作、生活的一切人群,不會受到任何有害影響。

二級標準為中間區,在該環境電磁波強度下長期居住、工作和生活的一切人群可能引起潛在性不良反應;在此區內可建造工廠和機關,但不許建造居民住宅、學較、醫院和療養院等,已建造的必須采取適當的防護措施。

超過二級標準(12V/m)地區,對人體可帶來有害影響;在此區內可作綠化或種植農作物,但禁止建造居民住宅及人群經常活動的一切公共設施,已有這些建筑應采取措施。

2.2.2 《電磁輻射防護規定》

國際非電離協會為了對公眾有著良好的保護,比吸收率(SAR)取0.08w/kg劑量值制定國際標準。我國的《電磁輻射防護規定》標準進一步嚴格,規定在一天24h內,任意連續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應小于0.02w/kg,相應于頻率30M-3000MHz段電場強度限值為12V/m,為了更進一步加強管理,我國設定了普通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值為5.4V/m,對應衛生標準中的一級標準為5V/m。

3 電磁污染源調查與環境監測

3.1 調查目的

為了快速開展治理工作,切實保護環境,造福人類,對電磁污染進行調查研究,有利于找準污染源和電磁污染分布規律,為評價和污染防治提供依據。

3.2 調查內容及程序

電磁輻射對生物體作用與場強、頻率、作用時間與作用周期、與輻射源的間距、振蕩性質、作業現場環境溫度和濕度等因素有關。電磁場的生物效應隨頻率的加大而遞增,危害程度微波>超短波>短波>長波;脈沖波>連續波[3]。所以首先調查主要射頻設備的分布使用情況、發射頻率范圍和額定功率,周圍現場環境、人口分布等情況;再進行布點與監測,電磁污染源產生的場可分為近場和遠場,衡量場的大小用電場強度E和磁場強度H。在近場區(與源的距離小于波長的約1/6),E與H之間無固定關系,必須分別加以考慮;當與源的距離大于波長的約1/6的遠場區域,E與H的比值波阻抗為定值,測量了電場,就可以得到磁場數據,每個測量部位應有五次讀數可求出平均場強值;根據各操作位置的電場強度、磁場強度和功率密度按《電磁輻射防護規定》標準進行比較、評價,并繪制輻射圖;進行綜合分析后得出結論。

3.3 電磁輻射環境監測的主要任務是:

(1)對環境中電磁輻射水平進行監測;

(2)對污染源進行監督性監測;

(3)為征收排污費或處理電磁輻射污染環境案件提供監測數據;

(4)為編制電磁輻射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和編寫環境質量報告書提供有關監測資料,進行有關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的監測;

(5)對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的各環境保護設施進行監測。

3.4 電磁污染源監測方法

監測方法:根據不同目的,為調查輻射源周圍環境電磁波輻射強度,及其分布規律,常以輻射源為中心,在不同方位取點的方式進行測量,簡稱點測;為全面調查某地區環境電磁波的背景值及按人口調查居民人群所受輻射強度的測量簡稱面測。還有近區場強的測量和遠區場強的測量。

測量儀器:可使用各向同性響應或有方向性電場探頭或磁場探頭的寬帶輻射測量儀。近區場強儀、超高頻近區場強測量儀、遠場儀與干擾儀、微波漏能測試儀。

測量位置:輻射體附近的固定哨位值班位置及各輔助設施(計算機房、供電室等)作業人員經常操作的位置,測量部位距地面0.5m、1.0m、1.7m三個部位。

測量時間:在電磁污染源正常工作時間內進行測量,每個測點連續測5次,每次測量時間不應小于15s,并讀取穩定狀態的最大值。若測量讀數起伏較大時,應適當延長測量時間等。

環境條件:應符合行業標準和儀器標準中規定的使用條件。測量記錄表應注明環境溫度、相對濕度。

4 環境電磁污染的監督管理

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從事電磁輻射的活動時,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電磁輻射防護規定》等相關的法規,電磁發射設備必須嚴格按照國家無線電管理委員會批準的頻率范圍和額定功率運行;設備和屏蔽體的結構的合理設計,元件與布線要合理;實行電磁屏蔽、接地等技術衰減源輻射或泄漏;制定防護措施,認真做好預測和測量并根據相關標準的限值確定電磁輻射危害區域,實行防護墻的設置距離應使墻外的電磁輻射被衰減到安全值;在可能產生危害的地方,應確保輻射危險警告標志的設置和使用;不僅需要設置永久性標志,而且在雷達輻射時還應該在某些區域,設置臨時性禁止通行的標志;接受環境保護部門對其電磁輻射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管理和檢查,做好各項電磁輻射活動污染環境的防治工作。

除加強對現有電磁輻射污染源的管理外,對新建、擴建的電磁設備嚴格按環境管理程序進行申報、登記、環境評價和驗收。從事電磁輻射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對電磁輻射活動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評價,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并按規定的程序報相應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4]。電磁輻射建設項目和設備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確定需要配套建設的防治電磁輻射污染環境的保護設施,必須嚴格執行環境保護設施“三同時”制度。

5 結論和建議

管理部門加強電磁兼容性設計審查與管理,認真做好危害預測與分析;對本地區的新建電磁輻射設施的選址應合理規劃、科學布局;對產生電磁輻射設備盡量避開人口稠密的區域;對于那些不得不安裝在城區的設備,應當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避免電磁輻射污染的產生。

加強立法和執法監督,建立和健全電磁輻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和審批制度。重點抓好城市市區和市郊的衛星地面站、移動通信、集群專業網通信、發射臺站的審批驗收工作和監督工作。

加強電磁輻射污染的環境監測工作。地市級輻射監測站對城市居住區進行重點監測和污染源普查,為電磁輻射污染的防治處理工作提供方向。

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大力普及電磁輻射對環境污染及危害的知識,讓社會參與監督,調動各相關部門的積極性,控制和減少環境電磁輻射污染和突發事件產生。

【參考文獻】

[1]李雅軒,袁秀英,劉南平.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危害及預防[J].工業安全與環保,2003,29(9):22-24.

[2]王劍,陳強,楊起俊.電磁輻射污染及防治[J].山東環境,2000(1):42.

篇6

[關鍵詞]電磁輻射;電磁環境污染;污染防治

中圖分類號:F426.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8-0238-01

引言

電磁環境污染是指電磁波在向外界傳播的過程中產生的電磁輻射擾亂了人類的正常生產生活的現象。盡管現在我國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電子科學技術也突飛猛進,但由此產生的副作用也日益顯露,電磁環境污染正是其表征之一。據有關研究表明:經濟越發達的地區電磁環境污染越嚴重。不過因電磁輻射的不可見性和對人類身體影響的緩慢性,電磁環境污染還未受到人們的足夠重視。但這不表示我們就可以忽略這種影響,如果對電磁環境污染不加以防治,它還會產生持久的危害性。

1.電磁環境污染的危害

電磁環境的污染不僅給人類生產造成巨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還給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我們想要防治電磁環境污染給我們帶來的危害,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它的危害表現為哪些方面。

1.1 對電子設備造成嚴重干擾

復雜的電磁環境中,電磁污染可以通過發出的電磁波會對其他電子設備造成不利的影響。很有可能會導致周邊設備傳輸數據失敗,系統功能下降,信息傳導出現失誤等狀況。例如在高壓線附近由于受到強磁的干擾,室內電腦會時常出現死機等現象。由于電磁污染導致的電子設備出現故障往往還帶有突發性,所以它給人類生產生活造極大的影響甚至產生災難性的后果。在全球范圍內每年因此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上百億美元。

1.2 人類身心受到極大的威脅

電磁環境的污染還會影響的人類的身心健康。電磁輻射對人身體造成傷害有三大效應:熱效應、非熱效應和累積效應。當人體受到強磁環境沖擊時,身體內的中樞神經系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內分泌出現紊亂,進而削弱人的免疫系統。電磁輻射還易引起流產率的提高和不孕的現象,給人們的生殖系統帶來損傷。更為可怕的是強磁環境污染還可能誘發癌癥,并使得癌細胞在身體內擴散。

1.3 信息數據存在泄漏的風險

由于計算機顯示器、通信線路、主機、打印機等輸出設備存在的“電磁缺陷漏洞”,易導致計算機視頻信息被遠距離竊取、復現與還原而產生電磁泄漏,從而危及城市電磁信息安全。[1]現如今無論是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學校或者個人都在廣泛使用電腦,如果不法分子通過技術手段遠程竊取這些單位機構的信息,不僅會給國家和個人帶來很大的安全風險,而且造成的損失也將無法估量。

2.電磁環境污染的防治

隨著電子產品的廣泛應用,我國電磁環境日益惡化。因之產生的電磁環境污染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困擾。我們急需研究電磁環境污染的防治對策,這為我們國家、企業和個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依法加強對電磁環境的監管

電磁環境污染需要從源頭上進行管理,為此國家需要規范防治電磁污染的法律、法規。盡管我國早在1988年就已經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GB175-88)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電磁輻射防護標準》(GB8702-88),并隨之展開實施。但是這兩項法律標準距離今天已有二十多年,原來的電磁環境狀況與現在并不能相提并論。現在我們應該在完善電磁環境污染分析數據庫的基礎上,制定與當下環境相適應的法律。

雖然現在已經有證據表明低頻電磁場對神經系統產生不利影響,但是所有影響它都有一個臨界值,如果低于這個臨界值是可以避免電磁場對人的身體產生影響。一方面,在制定防治電磁污染的法律時,要根據電磁波容許輻射強度來規定安全的電磁頻率標準。另一方面,法律還應制定出相關的處罰標準,并切實的貫徹下去。如果監察部門監察到超出這一標準達到電磁環境污染程度,要依法進行處罰。這樣才能使得電磁環境監管與污染治理相結合。

2.2 采取電磁輻射防護技術

想要對電磁輻射進行有效的防護,我們可以優化電子產品的工業設計,運用新型材料,從而較少電磁輻射的泄漏。當然還可以用防電磁輻射的材料進行屏蔽,這種材料一般是網狀型金屬物體。如果電磁輻射到達屏蔽裝置時,大部分電磁輻射會被屏蔽裝置反射出去,還有少部分會被它過濾吸收,這樣想要透過屏蔽裝置的電磁輻射就會大大減少。

此外,在較強的電磁輻射場進行工作時,應該穿上電磁輻射防護裝備。防護裝在遇到外部的強磁作用時,能夠大量吸收消耗電磁輻射,抵消外界磁場對身體的作用,達到降低電磁輻射,保護人體不受侵害的作用。現在市場上出售的電磁防護服裝依據服裝材料可以劃分為四種:(1)碳纖維、不銹鋼纖維等與紡織纖維制成的混紡材料(2)多離子織物(3)電磁輻射防護纖維制成的織物(4)涂層防輻射織物。[2]我國目前對于從事高壓電設備的工作人員制定了國家標準 GB6568.1《帶電作業用屏蔽服裝》。這種服裝是用均勻分布的導電材料和纖維材料等制成的,有利于保護工作人員。

2.3 提高自身的電磁輻射防護意識

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我們不可避免地要大量接觸手機、電腦、電視等電子產品。但是對于電子設備帶來哪些輻射和危害,我們也應該熟知。例如,按照電磁爐工作時的原理,電流產生交變磁場,之后把鍋具放到電磁爐上,鍋具內的鐵分子隨之在做無規則高速運轉,由此之間相互碰撞進而摩擦起熱,從而達到加工食物的目的。雖然電磁爐只是對金屬材料起作用,但根據相關研究表明:正在使用的電磁爐正前方0.1m處磁場強度達8.70μT,即使遠離到0.3m以外,也有1.00μT。這樣就有可能對我們身體健康產生巨大影響。[3]所以盡管電磁環境污染的危害我們無法用肉眼觀察到,但對于由此造成的危害我們在平常應加以防范。

當然,除了由電磁爐產生的輻射,進而造成電磁環境污染外,在使用其他電子設備時,我們也應該時刻加以警惕。日常生活中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不宜過長,在電腦前每個一個小時就要起身眺望遠方,讓眼睛和大腦得到一定的休息;當購買來電子產品在房間內進行放置時,也應合理的進行布局,不宜把它們一起加以放置;電視距離人體的距離應保持在4米以上等等。

3.結語

電磁環境污染是隨著經濟發展帶來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副產品”,它給人類的生產生活造成極大的困擾。但是這并不能說明它是不可控制的,在今后的發展中如果我們加強對這方面法律法規的完善,開發新的防治電磁環境污染的技術,研究防輻射的新材料,以及日常生活中加強防范意識,那么電磁環境污染的危害性就會大大的降低。

參考文獻

[1] 孫遙.城市電磁環境污染及其防治對策[J]. 電訊科技.2012(04).

篇7

一、前言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并提出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自此反應了人們對環保意識越來越重視。但是,人們比較關注的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光污染等環境問題,卻忽視了對人們危害日漸明顯的"隱形殺手"電磁輻射污染的重視。如今,越來越多的電子、電氣設備的投入使用使得各種頻率的不同能量的電磁波充斥著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乃至更加廣闊的宇宙空間。對于人體這一良導體,電磁波不可避免地會構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二、電磁輻射污染的種類

電磁輻射污染源來自倆方面,一類是來自天然的電磁輻射:如果自然界中雷電、火花放電等都會引起電磁輻射,這些輻射對于人體的危害是比較強烈的,但不是普遍存在,反而是對通訊和儀器設備的干擾十分明顯。還有一類是人為的電磁輻射,主要包括各種電磁輻射系統、廣播電臺發射臺、導航系統、電視發射源和微波接受站等。人為的電磁輻射隨著人們對這些設備的頻繁使用對我們的影響越來越明顯。

三、電磁輻射的危害

在我們生活當中這些電磁輻射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比如通訊、雷達及導航發射設備的輻射污染,交通系統電磁設備的電磁輻射污染,電力系統的電磁輻射污染。像現在,移動電話的使用已經是特別普遍,不管是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幾乎都是人手一部。隨著移動電話用戶的增加,手機電話所產生的電磁波對人們的身體健康的危害這一問題越來越暴露了。長期使用手機的人,會有疲憊、頭痛等現象,甚至會導致兒童發育不良。手機輻射除了破壞人類的身體健康外對醫療設備、飛機正常飛行等也會產生極其不良的影響。

還有,電腦輻射對人體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對電腦使用頻率高的人的更能明顯的看到自己因為接收電腦輻射而產生的身體上的變化,電腦輻射容易使眼睛疲勞、視力降低、頭痛,甚至對妊娠和胎兒的有著很明顯的危害。在生活中,像我們經常使用的電磁爐、微波爐、電吹風、電動剃須刀、電視機、電冰箱、空調等家用電磁也都存在著電磁輻射,同樣也在危害著我們的健康。

四、如何預防輻射

在生活中,我們要有意識的去預防輻射對我們的危害,盡量做到把危害減到最低限度,保證我們的身體健康。以下是我咨詢了相關專家、查閱了大量的相關寂寥,提出的幾方面的建議:

1)加強宣傳電磁污染的危害,引起人們的重視。

必要時采用一些方法,將電磁輻射的作用和影響限定在指定的空間和范圍,可以采用屏蔽室、屏蔽衣、屏蔽頭盔和屏蔽眼睛、屏蔽罩等防護措施。

2)在生活中,別把家用電器都集中在一起使用。

3)應該盡量避免長時間對電器的操作使用。當電器不用時,應該把電源關掉。

4)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性。

篇8

【關鍵詞】環境;電磁輻射;監測;對策

中圖分類號:TN93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前言

隨著信息時代的帶來,各種通信設備、電氣設備(如電視臺、衛星站、電話等)廣泛應用,導致人們生活環境充滿了電磁波,對人們生活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并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成為目前環境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因此,必須引起環境監測部門的高度重視,掌握電磁輻射來源,了解電磁輻射危害性,對電磁輻射污染進行有效的監測,以減少電磁輻射對環境和人體的危害。

環境電磁輻射的危害

各種通信設備和電氣設備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導致環境電磁波的增加,使得頻帶變寬,對各種電子設備運行造成嚴重干擾,強化電磁輻射的化學反應、物理反應及生物反應,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同時危害人體健康,其主要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電磁干擾。由于功率較大的無線電設備在運行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電磁波,對周圍的電臺、通信及廣播等造成電磁干擾,導致這些通信設備無法正常運行,提高電氣設備和通信設備故障發生率,對電力安全造成嚴重影響[1]。

(2)系統威脅。計算機系統本身具有一定的電磁輻射,但是如果電磁波不斷增加,就可能被不法人員利用電磁波來獲取計算機系統里的資料,或者對計算機系統造成破壞,給人們帶來很大的損失。

(3)人體危害。有關研究表明,電磁輻射對人的神經系統造成嚴重的危害,低頻率的電磁場可導致人的神經系統發生紊亂,出現憂郁、煩悶及神經衰弱等癥狀,而較高頻率的電磁輻射則導致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出現交感疲乏、機能障礙、頭昏腦脹、記憶力變差等癥狀,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因此,加強對環境電磁輻射的監測很重要[2]。

環境電磁輻射的監測

3.1一般環境監測

主要是指對大面積范圍內電磁輻射各種來源形成的電磁輻射值進行監測。監測人員可根據《環境電磁輻射管理與電磁輻射監測》要求來進行監測,把相關標準在某個區域劃分網格,并把網格中心點當做監測點,并對樹木屏蔽和建筑物屏蔽等因素進行充分考慮,對監測點進行合理的調整。以電場強度作為電磁輻射評價標準,對環境中的電磁輻射進行合理的評價,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分布規律、環境特點及環境質量等,通過對環境中的電磁輻射進行評價,可以充分了解該區域環境電磁輻射情況,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3]。

3.2特定環境監測

主要是指對特定區域內的固定電磁輻射來源形成的電磁輻射值進行監測。監測人員需對該區域內電磁輻射來源類型、規模及數量等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以為環境電磁輻射監測提供重要依據。以下是幾種常見電磁輻射來源及監測方法:

3.2.1移動通信站監測

(1)工作原理。移動通信主要是通過控制設備和射頻發射器經過網內通信用戶和收發站來進入無線通信,而無線通信則由通信在發射和接收形成的電磁波形成的。所以移動通信站在運行過程中,會使周圍環境的電磁輻射發生改變。(2)監測方法。監測人員應根據《環境電磁輻射管理與電磁輻射監測》要求,選擇適宜的監測儀器、布置監測點、掌握好監測時間、規范監測技術,并對監測結果進行有效的評估,監測電磁強度應小于5.4 V/m。若大于5.4 V/m,則應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減少電磁輻射對環境的污染,對人體的危害。

3.2.2電臺發射設備監測

(1)工作原理。主要是把傳輸信號經由調制器來進行控制,并通過高頻率的振蕩器來實現高頻率的電流,把調制完成的高頻電流防止相應電頻,送至天線上方,最終以電磁波的方式進行發射。(2)監測方法。監測人員要根據《環境電磁輻射管理與電磁輻射監測》要求,在電臺發射設備周圍區域、發射塔及電磁輻射較為敏感位置設置監測點,對這些區域電磁輻射情況進行有效的監測。電磁強度應小于5.4 V/m。

3.2.3 電力設備監測

(1)工作原理。主要是電力設備周圍環境電磁輻射情況進行檢查,電力設備主要有變電站、架空電線等;電磁場特點主要表現為電暈、電場及磁場等;電磁輻射污染表現為:絕緣及電暈放電導致的干擾現象,并存在較強的生物效應。(2)監測方法。監測人員要根據《環境電磁輻射管理與電磁輻射監測》要求,按照不同等級電壓,選擇不同監測儀器和監測技術,并明確電力設備電磁強度和電場強度指標,規范電磁輻射監測技術[4]。

3.3較極低頻率電磁輻射監測方法

(1)收集與環境電磁輻射有關資料,主要包括電場強度、磁場強度、電流密度以及磁感應強度等。(2)明確監測時間和監測范圍。一般情況下,每個監測點需不間斷檢測五次,每次檢測時間在15s以上,以較為穩定的讀值為準。但是若果檢測讀值波動性較大,則應延長檢測時間。監測人員應在離地面0.5米、1米及1.5米的位置設測量點。(3)監測點布置。針對于輸電線路電磁輻射監測點的布置:應選擇具有代表性意義的檔距,并以檔距內線路中心位置作為監測點,監測點間距應為5米。針對于變電站電磁輻射監測點布置:控制中心設一個監測點;每個高壓設備區各設一個監測點;每個低壓設備區各設一個監測點;低壓和高壓區旁主變位置設一個監測點;開關設備各設一個監測點;監測點間距應為5米。針對于電廠電磁輻射監測點布置:主要是在主控室、發電機、勵磁機等位置各設兩個監測點,而電廠變電低壓側、變電高壓側、開關室、避雷器及電流互感器等,則各設一個監測點[5]。(4)檢測要求。首先在應有檢測儀器對周圍環境進行有效的檢測,并做好檢測記錄;根據檢測對象,選擇適宜的檢測儀器,并旋轉具有代表性的檢測結果;盡可能的排除周圍輻射源產生的干擾;對檢測數據進行有效的統計和整理。(5)注意要點。選擇雙軸或者以上檢測儀器;檢測環境溫度應為0至40℃,相對濕度應為5至80%;防止人出現在檢測位置周圍,檢測人員應離檢測儀器5m遠;檢測時應將手機登具有電磁輻射設備關閉;檢測點位置要平坦且無多余雜物;對檢測儀器進行有效的防護,防止其內部存在冷凝水;檢測儀器頻率要求:檢測ELF為50Hz、微波為3GHz至30GHz,三軸檢測要求:必須同時對Z、X、Y方向進行檢測,檢測路程要求:磁場: 10μT至10 mT、電場0·1kV/m至100 kV/m。

結語

隨著信息時代的帶來,電力設備和通信設備的不斷發展和應用,給人們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但是同時也導致環境電磁輻射量的增加,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干擾電力設備、通信設備的正常運行,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因此,為了減少電磁輻射對設備的干擾、對環境的污染,對人體的危害,必須加強對環境電磁輻射的監測,以為電磁輻射污染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據,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樸光玉,徐秀華,羅鳳平,成英.芻議電磁輻射的危害及其防護措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5(19):89-90.

[2]羅穆夏,張普選,馬曉薇,楊文芬.電磁輻射與電磁防護[J].中國個體防護裝備, 2009,12(05):76-78.

[3]黃春鋒,吳建平.環境電磁輻射的監測方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8(35):90-92.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在线人成地址在线观看 | 在线中出中文字幕 | 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 | 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福利 |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