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學術會議8篇

時間:2023-05-16 10:16:4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傳染病學術會議,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篇1

【關鍵詞】 乙肝病毒;熒光定量 PCR;HBV DNA

The correlation studies about detection of DNA content and immunological markers in hepatitis B patien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of HBV DNA level with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 immunological markers in common code. Methods 500 serum samples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ors and 100 healthy controls were collected,the HBV DNA level were detected by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FQ-PCR)and immunological markers of hepatitis B virus were detected by ELISA. Results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level of HBV DNA among each group(P

【Key words】 Hepatitis B virus;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HBV DNA

目前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檢測方法主要有 ELISA 法檢測免疫學血清標志物和熒光定量 PCR 法檢測 DNA。ELISA 法主要檢測 HBV 血清標志物,即乙肝五項(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反映病毒的表達水平,也間接地反映了病毒復制水平,在乙型肝炎的病因分析、疾病進程和預后判斷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臨床診斷、治療、分析和判斷 HBV 感染者病程及傳染性的重要依據。熒光定量 PCR 法檢測的是體內病毒的拷貝數,具有高度的靈敏性和特異性,并且重復性好、檢測范圍寬,其目的主要是判斷目前患者病毒復制程度的大小、傳染性大小,尤其在判斷乙肝的轉歸以及用藥前后的療效判斷上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重要的抗病毒治療用藥指征之一。

本研究就以上兩種方法對 HBV 檢測結果進行分析,以探討 ELISA 法與 PCR 法檢測結果的相關性及不同的臨床意義,從中了解乙型肝炎感染情況,為臨床判斷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和療效觀察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間吉林省醫院住院及門診乙型肝炎患者 500 例,其中男 334 例,女166 例,年齡 10~70 歲,診斷符合 2000 年9月西安全國傳染病寄生蟲病學術會議修訂《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所定的標準[1]。同時收集 100 例乙肝病毒標志物全陰性的健康體檢者血清標本作為對照組。根據檢出的常用模式將研究對象分為 10 組,見表 1 的分組欄(每組中的項目均為陽性)。

1.2 試劑與儀器 ELISA 檢測試劑由上海科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HBV DNA含量檢測試劑盒由深圳匹基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提供。羅氏熒光定量 PCR 儀 LightCycler。

1.3 實驗方法 HBV DNA 含量檢測及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學標志物檢測均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要求進行。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1.0 統計軟件統計分析,HBsAg(+),HBeAb(+),HBcAb(+)組與其他各組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通過χ2檢驗發現 HBsAg(+)、HBeAb(+)、HBcAb(+)組患者血清 HBV DNA 陽性檢出率明顯高于除 HBsAg(+)、HBeAb(+)、HBcAb-IgM(+)組以外的其他各組(P

3 討論

實驗結果表明,HBsAg(+)、HBeAg (+)、HBcAb(+)組患者血清 HBV DNA 的陽性檢出率最高,為91.8%,經統計學處理與其他各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180例 HBsAg(+)、HBeAb(+)、HBcAb(+)組患者血清HBV DNA 陽性檢出率為 38.3%;57例 HBsAg (+)、HBcAb(+)組患者血清 HBV DNA 陽性檢出率為 59.7%,這一結果說明 HBeAg陰性、HBeAb 或 HBcAb 陽性者仍可以有 HBV DNA 陽性檢出,提示患者體內仍有 HBV 存在或復制,故 HBeAg 的消失,HBeAb 或HBcAb 的出現并不能代表病毒停止復制或病情好轉,只能說明復制水平的降低。分析其原因可能與 HBV 發生前 C 區基因突變或機體發生特異性的免疫耐受有關[3]。

31例 HBsAb(+)患者中 HBV DNA 陽性率為 9.7%,其原因可能為:長期多次反復小劑量接觸 HBV未見或少見發病,出現 HBsAb(+),但體內仍可存在低拷貝的HBV 顆粒;或者存在其他 HBV 血清學亞型感染[4]。

陰性對照組也檢出8例 HBV DNA陽性,檢出率為 8.0%,其原因可能是:①HBV 發生前 C 區基因突變或機體發生特異性免疫耐受有關。②HBsAg 確已清除,但 HBV DNA 仍持續存在[5]。③ PCR 方法存在假陽性。

綜上所述,FQ-PCR 和 ELISA 兩種檢測方法具有良好的相關性和互補性。長春市的 500例患者各模式分組中HBsAg(+),HBeAb(+),HBcAb(+)組患者血清 HBV DNA 陽性檢出率和含量明顯高于其他各組。HBeAg 和 HBV DNA 陽性檢出率有較高的一致性。

參 考 文 獻

[1]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試行)(2000 年西安全國傳染病寄生蟲病學術會議修訂). 中華傳染病雜志,2000,8(6):324.

[2] 丁柳,劉麗,雷學忠.5600 例血清標本乙肝病毒 DNA 定量與免疫學標志物檢測的對比分析. 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06,37(2):313.

[3] 朱傳武. HBV 前 C/C 基因變異與宿主 T 細胞免疫的關系.國外醫學免疫學分冊2001,24(6):289.

[4] 朱艷賓,劉增佑.乙型肝炎孕婦早期血清 HBV DNA 含量與胎兒宮內感染關系研究.河北醫藥,2008,30(12):1928-1929.

篇2

【關鍵詞】安福隆聯和鱉甲軟肝丸;代償期肝硬化

早期肝硬化是指肝實質廣泛破壞,彌漫性肝纖維增生,被分割的肝細胞團呈不同程度的再生及假小葉形成,是各種慢性肝病由肝纖維化向肝硬化發展的早期階段[1]。鱉甲軟肝丸主要成分:醋制鱉甲、山藥、雞內金、丹參、山桂等,有活血化瘀、軟堅散結功效。遼陽市傳染病醫院自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采用安福隆聯合鱉甲軟肝丸治療代償期肝硬化68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68例代償期肝硬化均為本院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住院病歷,診斷均符合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國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術會議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肝硬化的診斷標準[2]。其中20例為乙型代償期肝硬化的患者,48例為丙肝代償期肝硬化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3例中、男25例,女10例,年齡25~65歲。對照組35例中,男25例,女10例,年齡22~65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病程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患者用安福隆(天津華立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300萬U隔日肌內注射1次,同時服用鱉甲軟肝丸(本院生產)40粒,3次/d;對照組患者用安福隆(天津華立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300萬U隔日肌內注射1次。兩組均以6個月為1個療程,其他治療措施兩組相同,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均檢測肝功、彩超檢測門靜脈、血流動力學、HA、LN、ZV-C、PCⅢ。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用(x±s)表示,使用SPSS 11.0統計軟件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療效判定標準 臨床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肝功能、血清肝纖維化指標恢復正常,肝門靜脈、脾厚值縮小;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肝功能、血清肝纖維化指標比原值下降≥50%;有效: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肝功能、血清肝纖維化指標比原值下降≥30%;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或加重,肝功能、血清肝纖維化指標未下降或上升。

2.2 兩組治療后綜合療效比較 治療組臨床治愈及顯效共24例(72.73%)、有效6例(18.185%)、無效31例(9.04%),總有效率90.91%;對照組臨床治愈及顯效共22例(62.86%)、有效6例(17.14%)、無效7例(20%),總有效率80%。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變化比較(x±s)

組別例數時間ALT(U/L)ASTGGT

治療組33治療前108.5±2.985.6±6.369.3±8.8

33治療后39.4±6.5*#30.2±4.5*#32±5.1*#

對照組35治療前109.8±6.884.2±3.958.7.9±10.3

35治療后46.3±6.2*39.5±5.7*39.4±5.8

注:與本組治療前后比較*P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纖維化指標的變化(μg/L x±s)

組別例數時間LNHAZV-CPCⅢ

治療組33治療前410.7±98.2331.3±76.8226.4±49.1249.8±54.6

治療后198.3±43.5.5*153.6±33.3*102.4.±21.4*#144.1±36.5

對照組35治療前399.6±87.88328.2±75.4240.1±43.6265.1±55.2

治療后239.4±69.3197.4±43.6168.3±28.4189.2±42.3

注:與對照組比較**P

表3

治療前后門靜脈、血流動力學變化(x±s)

組別例數時間D(cm)V(cm/s)&(ml/min)

治療組35治療前1.42±0.1517.38±5.691870±601

治療后1.32±0.1612.28±3.81*1158.±513#

對照組33治療前1.41±0.2418.24±5.171795±689

治療后1.31±0.1813.21±43.6*1051±608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3 討論

研究表明:肝纖維化是肝硬化發展的重要中間環節,肝纖維化是肝損傷的持續存在,組織增生反應時由于(ECM)細胞外間質合成,解與沉積不平衡引起的病理過程,直接測量ECM成分的降解產物能監測肝纖維化的程度[3],早期治療阻斷肝纖維化進展、防止代償期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償期意義重大。現代臨床與基礎研究已證實慢性肝病肝纖維化及早期肝硬化是可以逆轉的。肝纖維化、肝硬化治療包括病因治療、抗纖維化及對癥治療三個方面。

重組干擾素α-2β(安福隆)是由攜帶有人白細胞干擾素α-2β基因質粒的重組假單孢菌生產,活性成分為羥乙基淀粉-40、氯化鈉、枸櫞酸磷酸氫二鈉、甘露醇、吐溫-80,本品不含防腐劑及血液提取成分。不僅具有抗病毒活性和免疫調節作用,通過改善肝小葉和門靜脈區炎癥和減輕肝臟組織壞死程度,間接抑制肝纖維化的形成[4]。

鱉甲軟肝丸主要成分:醋制鱉甲、山藥、雞內金、丹參、山桂等,有活血散瘀、軟堅散結功效。在治療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具有保護肝細胞,改善血清蛋白代謝,降低血清HA、PCⅢ作用。作用機制可能是改善肝內循環,控制肝細胞炎癥反映,改善肝臟功能、促進膠原的降解,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從而達到抗纖維化目的.

本文結果表明治療組患者HA、CN、ZV-C、PCⅢ、門靜脈內徑、血流量值下降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鱉甲軟肝丸聯合安福龍可明顯改善肝臟炎癥,抑制肝纖維化[5]。

參 考 文 獻

[1]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酒精性脂肪肝病診斷標準.

[2] 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國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術會議.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華肝臟病雜志,23,11(2):12.

[3] 陸倫根,曾民德.肝纖維化的免疫發展機制和治療鑒略(3).肝臟,2004,9(9):40.

篇3

關鍵詞乙型黃疸性肝炎療效臨床研究

黃疸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導致血液中結合膽紅素與非結合膽紅素增高所引起的皮膚、黏膜和眼球鞏膜普遍發黃的癥狀,當血液中的結合膽紅素與非結合膽紅素濃度高于2~3mg/dl時,皮膚、黏膜和眼球鞏膜發黃的癥狀肉眼便可辨別[1]。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急性黃疸性肝炎患者48例,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和單純西藥治療的患者進行療效比較,現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齡19~80歲,平均41.5±6.3歲;平均病程4.1±1.2年;所有患者經西醫診斷均符合2000年第6次西安全國傳染病寄生蟲病學術會議修訂的慢性黃疸型乙型肝炎的診斷標準[2]。中醫辨證分型標準屬中醫學“黃疽”、“陽黃”范疇[3]。48例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鞏膜、皮膚黃染和肝功能異常,男性患者中多半有酗酒史。將48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各2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保肝常規西藥治療,包括維生素B,維生素C、甘利欣等。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自擬退黃湯。該方組成:赤芍60g,茯苓30g,丹參30g,川芎10g,茵陳20g,蒼術15g,藿香6g,澤瀉15g。日1劑,水煎兩次,取汁400ml,早晚各1次,飯后半小時口服。兩組療程均4周。

療效判斷標準[3]:①顯效:癥狀消失,肝脾恢復正常或回縮,無壓痛及叩痛,肝功能復常,以上各項指標穩定6個月以上;②有效: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肝脾大穩定不變,無明顯壓痛及叩痛,肝功能檢查恢復正常或較治療前異常值下降50%以上,以上各項指標穩定3個月以上;③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

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全部患者經1個療程治療后,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論

黃疸性肝炎主要是肝、脾之氣不舒,或過食肥膩甘甜造成,濕邪阻滯中焦或瘀血等阻滯膽道.以致膽汁不循常道,溢于體表肌膚等而發黃[4]。清利濕熱,利膽退黃是治療本病的常法,在常規清熱化濕治療法中,酌情加用解毒、涼血、化瘀之品。以此為基礎,加入清利涼血活血方藥中,從而自擬退黃湯,方中赤芍重用,可入肝經而達涼血活血、清熱退黃的目的;茯苓既能利水滲濕又可健脾,有防止全方寒涼傷中的作用;用丹參可助赤芍活血祛瘀,且能涼血;川芎既能活血又能理氣,有“氣行則血血行”之妙;茵陳、澤瀉清熱利濕;蒼術、藿香燥濕。諸藥合用使氣血調暢,血分濕熱疫毒得除,從而達到治療黃疸的目的,方中有健脾之藥,祛邪而不傷正,因此又無寒涼傷中之弊。本組資料顯示,治療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在西藥基礎上加服自擬退黃湯治療慢性乙型黃疸性肝炎在改善癥狀、肝功能等方面均優于單純使用西藥,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彭祖春.中醫藥治療黃疸性肝炎48例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0,6(6):53-54.

2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11):324.

篇4

關鍵詞:流行性腮腺炎;護理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Epidemic Parotitis

ZHOU Xue-xia,WAN Shu-zhen

(Zhongwei City People's Hospital, Zhongwei 755000,Ningxia,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of mumps. MethodsThrough the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care of 24 cases ofmumps patients .ResultsAlthough the number of complications of mumps type, the nurses through close observation found early complications, early treatment, care, can reduce the pain of patients, alleviate the symptoms, shorten the course of disease, and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 Conclusion Careful nursing is the key to cure patients with epidemic parotitis.

Key words: Mumps; Nursing

流行性腮腺炎簡稱流腮,俗稱痄腮。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常見。腮腺炎病毒屬副黏液病毒科。患者是傳染源,通過直接接觸、鼻咽分泌物、飛沫、唾液的吸入等為主要傳播途徑。接觸患者后2~3w發病。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前驅癥狀較輕,主要表現為一側或兩側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后、下腫大,腫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邊緣不清,多伴有發熱,頭痛、腮腺非化膿性腫脹伴咀嚼受阻及全身不適,并發癥主要有腦膜炎,腦膜腦炎、胰腺炎、炎,卵巢炎,心肌炎等。多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護理得當的情況下,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現對我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共收治流行性腮腺炎患者24例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收集我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3年共收治24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患者中男14例。女10例,年齡2~23歲,平均12.5歲。其中,發熱、體溫38℃~39℃9例,超過39度15例。并發腦膜炎1例,胰腺炎1例,發病月份以4、5、6、7四個月高發,患者住院5~10d,平均7d,經治療及護理后痊愈出院。

2護理

2.1 病情觀察 在腮腺腫大1~7d,應特別注意,神志及腹痛惡心,嘔吐等變化,及早發現腦膜炎、胰腺炎、炎等并發癥,并及時報告醫生。

2.2一般護理急性期應臥床休息,監測體溫,觀察腮腺腫大情況,體溫超過39℃,用退熱劑,加物理降溫。出汗多及時更換衣服,鼓勵多飲開水,以利于退熱及排除毒素。

2.3合理飲食給予易消化,低脂肪,富含營養,半流飲食,避免酸硬食物。酸硬食物使唾液分泌增加,刺激紅腫的腮腺管口,加重疼痛。

2.4心理護理 流行性腮腺炎屬傳染病,需要將患者隔離治療,患者易產生孤獨,緊張,恐懼心理。護士應對患者及家屬做好解釋工作,勸導患者安心休息,配合治療,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本病的相關知識,并發癥和早期征象,治療護理的目的,使其安心配合觀察及治療。

2.5并發腦膜炎的護理本組1例為輕度腦膜炎,發生在病后2~10d,表現為發熱、頭痛、惡心嘔吐。護士應觀察患者神志變化,有無腦膜刺激征及嘔吐情況,必要時應用20%的甘露醇快速靜滴。

2.6胰腺炎護理本組1例并發胰腺炎,血尿淀粉酶增高。護士觀察患者腹痛的性質,持續時間,腹部體征變化,囑患者禁食水,臥床休息。向患者講解禁食飲食,治療胰腺炎的重要措施之一及重要性。

2.7預防感染的傳播對患者應采取呼吸道隔離至腮腺腫大完全消退止。對其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其污染的物品應進行消毒。在流行期間應加強托幼機構的晨檢。對易感兒患者可接種腮腺炎減毒活疫苗,采用皮內、皮下接種或噴鼻、氣霧法,90%可產生抗體。

2.8減輕疼痛保持口腔清潔,預防繼發感染。腮腺腫痛,影響吞咽,口腔內殘留食物易致細菌繁殖,應經常用溫鹽水漱口,不會漱口的幼兒應幫助其多飲水。做好飲食護理,患者常因張口及咀嚼食物使局部疼痛加重,應給予富有營養、易消化的半流質或軟食。不可給予酸、辣、硬而干燥的食物,否則可引起唾液分泌增多,排出受阻,腺體腫痛加劇。腮腺局部冷敷,使血管收縮,可減輕炎癥充血程度及疼痛。亦可用如意金黃散調茶水或食醋敷于患處,保持局部藥物濕潤,以發揮藥效,防止干裂引起疼痛。

2.9家庭護理指導 單純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可在家隔離治療護理,須指導家人作好隔離、用藥、飲食、退熱等護理,并學會觀察病情,一旦出現嚴重癥狀,立即就診。

3護理體會

流行性腮腺炎并發癥類型雖多,護士通過密切觀察病情及早發現并發癥,早治療,精心護理,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緩解癥狀,縮短病程,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彭文偉主編.傳染病學[M].第四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58-61.

[2] 宋惠,李小蘭. 淺談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治與護理[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醫學(下旬),2012.9(3):54-55.

[3] 胡道行,史薇,臧陶影,張麗等.南京市鼓樓區2000~2004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控制雜志,2005,06.

[4] 許青,徐愛強,宋立志,張麗,肖作奎,李仁鵬,劉堯,王常銀,李漫時等.山東省2001~2003年流行性腮腺炎臨床診斷病例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中國計劃免疫,2006,(06):120-122.

[5]陳瑛.兒童流行性腮腺炎并發癥的護理[A].第四屆中國醫師協會感染科醫師大會暨傳染病診治高峰論壇、浙江省醫學會肝病、感染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

[6] 陳艷霞,黃玉華.α-1b干擾素治療成人流行性腮腺炎的觀察及護理[A].全國傳染病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2010.

篇5

我國是乙肝大國,慢性HBV攜帶者面廣量大,全國攜帶者可能超過1.2億。目前研究表明,慢性HBV攜帶并不表示沒有肝損傷,在慢性HBV攜帶的漫長過程中,可以由肝組織正常至肝硬化、肝癌的不同病變譜 [1] ,不可忽視。而鐵路職工,尤其是列車員,生活不規律,接觸大量的不同地域的人群,在外就餐機會多,與正常人群相比有其特殊性,現就108例鐵路職工慢性HBV攜帶者(ASC)流行病學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對象 108例ASC(慢性HBV攜帶者)選自1060例鐵路職工體檢者,診斷標準依據2000年全國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學術會議討論修訂稿 [2] 。患者無癥狀,ALT正常,HBsAg陽性超過6個月。108例ASC男79例,女29例,男:女為2.7:1,年齡為18~56歲,平均為37.2歲。

1.2 方法 乙肝血清學五項標志檢查采用上海榮盛公司生產的ELISA試劑盒。HBV-DNA檢測采用華美公司北京分公司生產的PCR試劑盒。實驗步驟和結果判定嚴格按說明書進行,實驗在中國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傳染病研究室完成。

2 結果

2.1 108例慢性HBV攜帶者在1060例體檢者中各職業分布 見表1。

表1 108例慢性HBV攜帶者在1060例體檢者中各職業分布

2.2 108例慢性HBV攜帶者 一般流行病學特征 見表2。

2.3 108例ASC血清標志物的不同組合與HBV-DNA的關系 見表3。

3 討論

全國人群HBV攜帶者約10%左右 [3] ,鐵路職工從總體看與之相同,鐵路人群ASC為10.2%。從108例ASC在各職業中分布情況看,客運段列車員和火車司機所占人數最多,其次為工務段工人,統計數字鐵路教師和機關人數最少,前3種鐵路人群均高于全國人群HBV攜帶率。原因為客運列車員和火車司機,尤其是列車員,流動性強,接觸各地不同人群,經常在外就餐,生活不規律。鐵路工務段工人,雖然接觸面窄,但生活條件艱苦,勞累,衛生條件差,是HBsAg攜帶增高的一個主要原因。而鐵路教師和機關人員因其經濟和工作環境較好,HBsAg攜帶低于其他工作者。108例慢性HBV攜帶者流行病學調查揭示,所有客運列車員和火車司機均經常在外就餐,提示與HBsAg攜帶密切相關,所以改善其就餐衛生不可忽視。措施為杜絕職工到衛生條件差的餐館就餐,少聚餐,實行分餐制,加強鐵路公寓食堂餐具的消毒。

不論是何工種,都普遍存在有乙肝接觸史,這種生活和工作密切接觸是感染HBV的一個原因,必須建立相應的隔離措施,不共用茶杯,不共用碗筷等。部分慢性HBV感染曾有乙肝疫苗接種史,但未產生保護作用,可能為接種后未能引起免疫應答,接種不成功,未按0、1、6方案接種,或者是時間長未加強接種,也可能以往化驗僅驗HBsAg,HBV感染未發現,所以接種疫苗前,化驗乙肝五項是必要的,部分病人未產生免疫應答要重復接種或更換另一種乙肝疫苗重新接種。

表2 108例慢性HBV攜帶者一般流行病學特征

從表2可見,客運段列車員和火車司機均經常在外就餐,僅偶爾飲酒,所有工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同乙肝病人接 觸史,少部分病人雖然進行了乙肝疫苗的接種,但有的未進行全程接種,或未打加強針,又成為ASC。

表3 108例ASC血清標志物的不同組合與HBV-DNA的關系

從表3可見,HBsAg(+),HBeAg(+)組合11例,HBV-DNA(+)10例,HBV-DNA陽性率為91%;HBsAg(+)、HBeAg(+)、抗-HBc(+)組合28例,其HBV-DNA全部陽性,陽性率為100%;HBsAg(+),抗-HBe(+),抗-HBc(+)組合25例,其中1例HBV-DNA(+),陽性率為4%;HBsAg(+),抗-HBs(+)14例,HBV-DNA(+)1例,陽性率為7%;僅HBsAg(+)14例,3例HBV-DNA(+),陽性率為21%;單純抗-HBc(+)7例中,HBV-DNA(+)僅1例,其陽性率為14%;在抗-HBs(+),抗-HBc(+)和抗-HBs(+),抗-HBe(+),抗-HBc(+)組合中,HBV-DNA無1例陽性。

HBV-DNA的檢測是最直接最敏感的HBV復制標志 [4] ,以往認為慢性HBV攜帶者無傳染性。本文結果顯示,受檢的108例ASC中,ABV-DNA檢出44例,占全部ASC的41%,表明ASC人群中有40%左右的人具有傳染性,重視加強這部分人的管理十分重要,不應允許這部分人在餐飲和火車餐車工作,以免造成乙型肝炎的傳播和蔓延。血清標志的不同組合中,揭示HBV-DNA與HBeAg檢出率呈一致關系,幾乎達100%,說明HBeAg和HBV-DNA 一樣,均是直接的,特異敏感的病毒復制的標志。在HBsAg(+)抗-HBe(+)抗-HBc(+)組合中,25例檢出HBV-DNA(+)1例,說明這種組合中,仍有部分具有傳染性,抗-HBe和抗-HBc出現并不完全表示病毒復制停止。在HBˉsAg(+),抗-HBc(+)14例和單純抗-HBc(+)7例中,均檢出HBV-DNA(+)1例,這種組合可能與乙肝基因前C區變異有關,HBeAg合成障礙造成假陽性,此類患者仍有傳染性。抗-HBs的出現,說明體內病毒被清除,患者無傳染性。

參考文獻

1 駱抗先,米幼英.乙型肝炎臨床與活體組織病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9.

2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華傳染病學雜志,2001,19(1):56-62.

篇6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入選病例 105例均按全國第五次傳染病、寄生蟲病學術會議所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試行診斷分型標準 , 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血清 HBV標志物檢(ELISA法)均為 HBsA 、HBeA 、抗 HBC、HBV-DNA( PCR法)陽性,其中ALT異常者 92例 88% 。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 51例 ,年齡 16~53歲;ALT異常者 45例 88% 。對照組 54例 ,年齡 7~56歲;ALT異常者 47例 87% 。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分型及 HBV標志物和肝功能等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p> 0. 05)。

1.2 治療方法治療組a - 2b干擾素 300萬 U, 連續肌注15d后改為隔日 1次 ,胸腺肽200m g靜滴1次/ d,肝功能不正常者配合一般護肝藥物治療; 對照組患者除了不應用胸腺肽外,其余用藥同治療組患者。兩組均以3個月為 1個療程。治療期間觀察臨床癥狀、體征及不良反應,并于療程前、后檢測肝功能, HBV復制指標(ELISE法)、HBV-DNA (PCR法),同時測定血常規、血小板、尿常規、腎功能、心電圖等。

1.3 療效判定顯效: 臨床癥狀消失 , 肝功能恢復正常 ,HBeA g陰轉、HBV-DNA陰轉;畢業論文有效:臨床癥狀消失或緩解,肝功能恢復正常,HBeAg陰轉、HBV-DNA 陰轉;無效:上述2項標準均未達到。

1.4 統計學方法組間比較用χ的平方檢驗。

2 結果

治療組顯效25例、有效7例、無效19例;對照組顯效17例、有效6例、無效31例,兩組在總有效率方面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 0. 01)。治療組治療后 HBeA g轉陰24例、HBV-DNA轉陰 24例; 對照組治療后 HBeAg轉陰 13 例、HBV-DNA 轉陰 12 例 , 兩者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0. 05 。副反應:兩組患者主要不良反應為乏力、納差、頭痛、全身酸痛,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繼續用藥,癥狀自行消失。

3 討論

對于 HBV感染形成慢性肝炎, 一般認為是由于機體抗病毒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調節紊亂所致。抗病毒免疫應答能力不足所激發的自身性免疫反應, 尤其致敏 T淋巴細胞對有病毒抗原表達的肝細胞的攻擊, 是造成肝臟損害的原因。a干擾素是目前首選的抗乙肝病毒藥物,它既可通過誘導人體白細胞合成抗病毒蛋白,降解乙肝病毒 mRNA,抑制病毒蛋白質轉譯,阻止病毒蛋白合成,又可以增加 Tc、NK細胞及巨噬細胞的功能。它治療 HBV感染的機理是促進胸腺 T細胞的成熟, 并誘導白介素2及干擾素β的產生及白介素2受體的表達, 促進 NK細胞的殺傷活性, 可能還有直接抗病毒的作用,但其療效仍不能令人滿意,特別是近年來

報道它可誘導 HBV發生變異,產生新的 HBV獨立株之弊而影響其單獨應用。胸腺肽是一種多肽類物質,能促進 T淋巴細胞分化成熟,并能誘導淋巴細胞轉化為 T淋巴細胞,進一步分化成熟為具有特殊功能的各種亞群 T細胞 , 且能促進巨噬細胞及 NK細胞活性,從而提高免疫功能。胸腺肽又可降低血中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促使 HBeA g和 HBV-DNA陰轉。胸腺肽可刺激淋巴細胞 E受體、IL-2受體、CD2 抗原 HLA-DR表達, 調節免疫功能, 促進細胞因子及其受體的表達, 增強免疫細胞活性,從多方面發揮其抗病毒效應; 還可通過抑制 CTL誘導的肝細胞凋亡減輕肝損害程序。從抗病毒的作用機理上看,干擾素與胸腺肽具有明顯的協同作用。本結果證實,兩者聯用的HBeAg、HBV-DNA陰轉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副反應小,療效好。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寄生蟲病學會.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試行),中華傳染病雜志,1995,13 (4 ):241~247.

2 鈴木宏,大漢仲昭 .肝炎免疫 .1993;51(3 ):431.

篇7

[關鍵詞]我國感染病;現狀及防治

一、人類與感染病斗爭的歷史回顧

人類與傳染病的斗爭將是無止境的。在歷史面前,在回顧人與傳染病較量的悲壯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經驗和教訓:(l)人類對傳染病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深化的過程,與自然科學的發展密切相關;(2)預防與治療同樣重要,接種疫苗是預防傳染病最根本的方法;(3)盡早明確病原體是最終控制傳染病流行的關鍵。隨著人類斗爭經驗的不斷積累,人類戰勝傳染病的能力越來越強。這是一場沒有盡頭的戰爭,是一場最高級生物與最低級生物之間的殊死搏斗。現代科技和醫學的快速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在與傳染病斗爭中的力量對比,作為最高級生物的人類,必將在這場較量中取得一次又一次勝利。

二、我國感染病流行現狀及面臨的主要威脅

2.1我國法定傳染病的流行概況

2004年12月1日,我國重新修訂了《傳染病防治法》,從法律上對各種傳染病的分類和防治作了明確規定,將法定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共37種。《傳染病防治法》的實施,大大加強了傳染病的防治和監督工作,并使法定傳染病可以通過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系統進行網絡實時報告。分析我國感染性疾病譜的變化態勢及其原因發現,呼吸道傳染病發病率的下降與疫苗接種相關;消化道傳染病發病率的下降與自來水的普及以及個人衛生條件的改善相關;血源及性傳播傳染病發病率的上升與血液交叉污染、吸毒、不良相關;結核病發病率的上升則與人群流動性大、勞動強度高、居住條件差及耐藥菌株的出現相關。從年齡分布來看,最為明顯的變化是0-10歲年齡組傳染病發病率呈逐年下降趨勢,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加強了圍生期保健工作,實施了免疫接種,使得計劃免疫針對的傳染病發病率顯著下降。分析法定傳染病的病種分布,2007年報告發病率居前5位的依次為:病毒性肝炎、肺結核、痢疾、梅毒和淋病;報告病死率居前5位的依次為:狂犬病、人禽流感、艾滋病、新生兒破傷風和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2.2常見傳染病呈現若干新特點

以我國最為常見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為例,近年來它的流行現以下特點:(l)一般人群的HBsAg攜帶率進一步降低,已從1992年的9.7%降至2002年的&2%,主要原因是兒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種覆蓋率不斷提高。(2)傳播途徑發生改變,由于新生兒乙型肝炎疫苗計劃免疫的實施,乙型肝炎母嬰傳播比例明顯下降,但醫源性傳播、性傳播以及其他腸道外傳播有所上升。(3)HBeAg(-)慢性乙型肝炎增多。(4)HBV變異株增加。(5)HBV基因型存在不同的地理區域分布,C型和B、C混合型感染往往病情較重,預后不良。

2.3新發傳染病陸續出現

新發傳染病是指近30余年來,由新種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傳染病,其病原體包括:新病原體、毒力變異病原體、耐藥性變異病原體和機會感染性病原體等。已在我國出現的新發傳染病有:艾滋病、腎綜合征出血熱、各型病毒性肝炎、軍團菌病、成人輪狀病毒腹瀉、0139霍亂、空腸彎曲菌腹瀉、萊姆病、貓抓病、SARS和人禽流感等。尚未在我國出現或發現,但國外已有報道的新發傳染病有:埃博拉出血熱、沙拉熱、尼帕病毒腦炎、西尼羅病毒腦炎、人猴痘和漢坦病毒肺綜合征等。新發傳染病的出現與流行是微生物進化與社會、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一方面,微生物進化或變異是新病原體出現的內在因素;另一方面,社會和環境因素促進了病原體的擴散和致病過程,這些因素包括:人口流動、城市化、不良的行為方式(如性生活混亂和靜脈注射吸毒)、生態環境的改變(如開墾荒地、砍伐森林、修建水壩等)、全球性氣候變暖、食品的集中供應、人口老齡化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如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劑的使用等)的增多等。

三、未來我國感染病的防治策略

感染病的防治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是一項十分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整個社會乃至國際間的共同努力。我國應在以下幾方面深入開展工作。

3.1提高全民族的防病意識

感染病特別是傳染病是否流行,與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每個社會成員的健康狀況、防病意識直接相關。要重視并加大對感染病防治方面的教育和宣傳力度,這是控制感染病的根本方法。

3.2增強專業人員的快速反應能力

醫護人員和疾病預防控制人員除了應具備豐富的醫學專業知識外,還應掌握各種感染病的流行情況以及疫情暴發時的應對措施,定期進行針對突發傳染病的快速反應演習。上述專業人員處在防病抗病的第一線,應該是疫苗的首批接種對象。保證他們的身體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是控制感染病的重要保證。

3.3逐步改進醫療設施體系

WHO最近對14個國家的55所醫院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有8.7%的住院患者發生醫院感染。在發展中國家,有40%的醫院感染可以通過改善醫療環境而得到預防。

3.4加強藥品及藥物添加劑的管理

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不僅使細菌產生耐藥性,同時使人體微生態失衡,導致體內正常菌群或周圍環境的非致病菌沖破機體免疫屏障,形成內源性感染。因此,應對各級醫務人員進行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培訓,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定期檢查帶菌情況。同時,應加強藥政管理和藥品質量監督,健全新藥審批制度,憑處方購買抗菌藥物,嚴禁將醫用藥物與農牧用藥混用,以免產生耐藥性。

3.5加強動物源性傳染病的監測

動物是許多人畜共患病的儲存宿主和傳染源。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變得更加密切。掌握野生動物體內的微生物種群及其變化規律,掌握人畜共患病在動物體(群)的分布及流行態勢,有助于制訂相應的防治措施,防止人畜共患病的流行。

3.6建立有效的實驗室預警監測網絡

充分利用傳染病重點實驗室強大的技術力量,建立病原微生物標本庫和數據共享平臺,揭示分離菌株之間的流行病學關系,進行傳染源追蹤和傳播途徑分析。同時,發展快速、敏感、特異的病原微生物篩查技術、方法和試劑,在新發傳染病暴發后的第一時間,排除或明確可疑病原體,縮小檢測范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9年中國衛生事業發展情況統計公報.

篇8

關鍵詞 乙型黃疸性肝炎 自擬退黃湯 中西醫結合療法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由肝炎病毒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臟損害為主的一組全身性傳染病,發展中國家發病率高。臨床多無癥狀,其中1/3出現肝損害的臨床表現。乙肝的特點為起病較緩,以亞臨床型及慢性型較常見。無黃疸型HBsAg持續陽性者易慢性化。本病主要通過血液、母嬰和性接觸進行傳播。乙肝疫苗的應用是預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80例觀察病例均為本院住院患者,西醫診斷均符合2000年第6次西安全國傳染病寄生蟲病學術會議修訂的慢性黃疸型乙型肝炎的診斷標準。中醫辨證分型標準屬中醫學“黃疸”、“陽黃”范疇,病因病機屬濕熱疫毒侵犯脾胃,蘊結肝膽,瘀阻血脈發為黃疸。將80例觀察病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平均年齡40.8±5.1歲,平均病程4.9±0.9年。對照組40例,平均年齡41.7±5.9歲,平均病程5.7±1.1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中醫癥狀及血清膽紅素、肝功能、血常規等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維生素C、維生素B、門冬氨酸鉀鎂、甘利欣、還原型谷胱甘肽等保肝常規西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同時加服自擬退黃湯。藥物組成:赤芍30g,丹參、茵陳各20g,茯苓、澤瀉、蒼術各15g,藿香6g。水煎2次,取汁400ml,分早晚2次飯后30分鐘口服,每天2次。兩組療程均為1個月,于治療1個月后進行效果評價。

觀察指標:分別觀察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血清膽紅素濃度、肝功能、血常規。

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療效評定標準:①顯效:癥狀消失,肝臟無壓痛及叩痛,TB<34μmol/L,ALT<80μmol/L,以上各項指標穩定6個月以上;②有效: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無明顯壓痛及叩痛,TB及ALT變化介于顯效和無效之間,或較治療前異常值下降50%以上,以上各項指標穩定3個月以上;③無效:主要癥狀無明顯改善,TB下降不到原值的1/4,ALT未改善或惡化。以顯效、有效統計總有效率。

結 果

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00%,對照組為67.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見表1。

討 論

慢性肝炎預后欠佳,尤其慢性乙型肝炎重度預后較差,約80%,五年內發展為肝硬化少部分可轉化為肝癌。慢性乙型黃疸性肝炎時肝細胞壞死,肝細胞功能障礙,其始動因子是肝炎病毒感染。慢性乙型黃疸性肝炎表現為短期內極度乏力,明顯腹脹、厭食、嘔吐等消化道癥狀,肝功能嚴重受損,黃疸進行性加深,明顯出血傾向,有些出現精神意識和神經癥狀的改變。因此,抑制或清除乙肝病毒、盡量減少對肝細胞的免疫損傷是治療重型肝炎的關鍵,為抗病毒的西藥卻屈指可數,中西醫結合便是較佳選擇。

乙型黃疸性肝炎屬中醫學“黃疸”范疇,在祖國醫學中可歸屬“陽黃”范疇,陽黃的病機關鍵是濕熱搏結,瘀阻血脈,肝失疏泄,膽汁外溢而發病,因此濕熱乃是陽黃發生的主要病因。正如漢代張仲景在《傷寒論?陽明病》中提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唐代孫思邈在《千金翼方?黃疸第三》中亦提出“凡遇時行熱病,必多內瘀著黃”;清代張璐在《張氏醫通》中指出“諸黃雖多濕熱,然經脈久病,不無瘀血阻滯也”;名老中醫關幼坡先生也提出了“治黃必治血,血行黃易卻”的理論。這都說明黃疸主要是濕熱蘊結血分,病在百脈。清利濕熱,利膽退黃是治療本病的常法,酌情加用解毒、涼血、化瘀之品,收效頗著。在上述認識的基礎上于清利涼血活血的方藥中加上健脾之品自擬退黃湯,方中重用赤芍,入肝經涼血活血、清熱退黃;茯苓利水滲濕,且能健脾,以防寒涼傷中;丹參助赤芍活血涼血祛瘀;茵陳、澤瀉清熱利濕,使濕熱從小便而出;蒼術、藿香助茯苓燥濕、化濕、健脾,脾土得健濕熱難留。諸藥合用使血分濕熱疫毒得以清除,氣血調暢,黃疸得除而又無寒涼傷中之弊,祛邪而不傷正。

本觀察治療結果顯示,在西藥基礎上加服自擬退黃湯治療慢性乙型黃疸性肝炎在改善癥狀、肝功能等方面均優于單純使用西藥,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11):324.

2 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寄生蟲病學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試行)[J].中華傳染病雜志,1995,13(4):241-247.

3 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肝病專業委員會.病毒性肝炎中醫辨證標準(試行)[J].中醫雜志,1992,26(5):39.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传媒一区二区 | 久久这里国产综合精品 | 亚洲国人久久精品 |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网 | 午夜色福利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