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投資的投資收益8篇

時間:2023-05-15 16:12:4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股權投資的投資收益,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篇1

[關鍵詞] 成本法 投資收益 確認

一般來說,企業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按企業的持股比例是否大于20%可分為成本法和權益法兩種,當投資企業對被投資企業無重大或被投資企業在嚴格的限制條件下經營而使投資企業的控制和影響能力受到限制時,通常采用成本法核算,成本法是指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按實際成本記帳,一般情況下不予變更,只有在被投資企業支付清算性股利的情況下,才對長期股權投資成本進行調整,企業實際收到的現金股利作為投資收益。也就是說,在成本法下,企業所確認的投資收益僅限于所獲得的被投資企業在接受投資后產生的累積凈利潤的分配額,而所獲得的被投資企業宣告發放的利潤或現金股利超過上述數額的部分,則作為初始投資成本的收回沖減投資成本。因此,各類會計教材甚至注冊會計師考試教材均按此規定對成本法下投資收益的確認給出了具體方法。但筆者認為,這些教材給出的方法存在明顯不足。本文擬對此提出一些修改意見并舉例比較這兩種方法所產生的差異。

一、現行的確認方法

我國最權威的注冊會計師教材對成本法下投資收益的確認給出了如下方法:

1、投資年度利潤或現金股利的處理:

投資企業在投資當年若能分清投資前和投資后被投資企業實現的凈利潤,就應分別投資前和投資后、確認屬于投資收益和沖減投資成本的金額;如果不能分清投資前和投資后被投資企業實現的凈利潤,可按下列公式計算確認:

投資企業投資年度應享有的投資收益=投資當年被投資企業實現的凈損益×投資企業持股比例×當年投資持有月份/12

應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被投資企業分配的利潤或現金股利×投資企業持股比例-投資企業投資當年應享有的投資收益

2、投資年度以后的利潤或現金股利的處理:

投資企業在投資年度以后各年(期)確認的投資收益或沖減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按下列公式計算確認:

應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投資后至本年末被投資企業累計分配的利潤或現金股利-投資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資企業累計實現的凈損益)×投資企業持股比例-投資企業已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

應確認的投資收益=投資企業當年獲得的利潤或現金股利-應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

另外,投資企業投資后被投資企業累計實現的凈利潤大于被投資企業宣告分配的利潤或現金股利的,應將宣告分配的數額全部確認為投資收益。

二、現行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及修改意見

不難看出,上述方法對“投資當年被投資企業實現的凈損益和投資后至上年

末止被投資企業累計實現的凈損益”中的“凈損益”的含義并沒有作出明確的解釋,因此,各種教材在舉例時所使用的均為被投資企業本年實現的凈利潤和累計實現的凈利潤。從表面上看,“凈損益”即“凈利潤”,用“凈利潤”代替公式中的“凈損益”似乎無可非議,然而,公司法規定:企業凈利潤應當在彌補以前年度虧損之后,按一定比例提取法定盈余公積和公益金,然后才能向投資者分配利潤。因此,被投資企業本年實現的凈利潤和累計實現的凈利潤均是指其可供投資者分配的凈利潤,相應地,投資企業在確認投資收益時就應當使用“被投資企業實現的凈利潤或凈損益扣除被投資企業當年計提的法定盈余公積和公益金等之后的余額”而不是被投資企業凈利潤或凈損益的總額,即上述公式中的相關部分應修改或解釋為“投資當年被投資企業實現的可供投資者分配的凈利潤和投資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資企業累計實現的可供投資者分配的凈利潤”。筆者認為,這才是企業會計制度的本意,因為,若以被投資企業的凈利潤或凈損益總額去計算和確認投資企業的投資收益,則投資收益中必然包含被投資企業的部分法定盈余公積和公益金等,這樣勢必會使投資收益偏高,而且當被投資企業宣告分派的利潤或現金股利超過投資企業投資后被投資企業實現的利潤時,還會導致沖減的長期股權投資成本偏低,即長期股權投資的帳面價值(資產)虛增、投資收益(利潤)虛增,這顯然不符合會計核算的謹慎性原則和客觀性原則。

因此,筆者建議將上述公式修改為:

1、投資年度利潤或現金股利的處理:

投資在投資當年若能分清投資前和投資后被投資企業實現的可供投資者分配的凈利潤,就應分別投資前和投資后、確認屬于投資收益和沖減投資成本的金額;若不能分清的,按下列公式計算確認:

投資企業投資年度應享有的投資收益=投資當年被投資企業實現的可供投資者分配的凈利潤×投資企業持股比例×當年投資持有月份/12

應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被投資企業分配的利潤或現金股利×投資企業持股比例-投資企業投資當年應享有的投資收益

2、投資年度以后的利潤或現金股利的處理:

應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投資后至本年末被投資企業累計分配的利潤或現金股利-投資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資企業累計實現的可供投資者分配的凈利潤)×投資企業持股比例-投資企業已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

應確認的投資收益=投資企業當年獲得的利潤或現金股利-應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

三、兩種的對比

現舉一例對兩種方法作一下比較:

2000年6月30日,甲企業以銀行存款購入乙企業5000股股票,每股價格

為19.92元,另支付手續費等4000元,占乙企業表決權資本的10%,并準備長期持有。乙企業每年均按10%分別提取法定盈余公積和公益金,乙企業三年來實現的凈利潤及現金股利分配情況如下:

1、2000年全年實現凈利潤800000元;

2、2001年3月2日宣告分配2000年現金股利500000元,4月5日支付,當年實現凈利潤800000元;

3、2002年3月4日宣告分配2001年現金股利600000元,4月10日支付,當年虧損200000元;

分別依據上述兩種方法進行計算后可知:

2001年3月2日乙公司宣告分配現金股利時,甲公司按現行方法所確認的投資收益為40000元,沖減的長期投資成本為10000元;而按修改后的方法所確認的投資收益為32000元,沖減的長期投資成本為18000元。

篇2

[摘要] 成本法是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之一,本文通過實例對成本法下投資收益的處理進行了歸納整理,并提出了一種簡化的方法。

的長期股權投資,應根據不同情況,分別采用成本法或權益法核算。當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無控制、共同控制且無重大或被投資企業在嚴格的限制條件下經營,其向投資企業轉移資金的能力受到限制時應采用成本法核算,本文主要討論成本法下投資企業投資收益的會計核算。

一、企業會計制度關于成本法投資收益的處理規定

根據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采用成本法核算時,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利潤或現金股利,作為當期投資收益。但企業確認的投資收益,僅限于所獲得的被投資單位在接受投資后產生的累積凈利潤的分配額,所獲得的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利潤或現金股利超過上述數額的部分,作為初始投資成本的收回,沖減投資的賬面價值;同時若被投資企業分派的屬于投資前累積未分配的利潤又被投資后實現的利潤彌補,則投資企業應在原累計已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范圍內恢復投資成本,確認為當期的投資收益。

二、常用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

企業在按照上述規定具體進行會計核算時,應分別投資年度和以后年度處理:

(1)投資年度的利潤或現金股利的處理

投資企業投資當年分得的利潤或現金股利,如來源于投資前被投資企業實現的凈利潤,則沖減初始投資成本,如來源于投資后被投資企業實現的利潤,則確認被投資企業的投資收益,如不能分清是來源于投資前還是投資后的凈利潤,則按以下公式計算確認投資收益或沖減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

投資企業投資年度應享有的投資收益=投資當年被投資企業實現的凈損益×投資企業持股比例×(當年投資持有月份÷12)

應沖減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被投資企業分派的利潤或現金股利×投資企業持股比例-投資企業投資年度應享有的投資收益

計算出的“應沖減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如為正數,則按此金額沖減初始投資成本;如為負數或零,不需沖減,分得利潤或股利全部計入當期投資收益。

例1:A企業于04年4月2日以500萬購入B企業3%的股份,B企業04年凈利潤50萬,04年12月31日宣告分配04年股利60萬。則:

A企業04年應享有的投資收益=500000×3%×(9÷12)=11250元

應沖減投資成本的金額=600000×3%-11250=6750元

會計分錄:

借:應收股利 18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B企業 6750

投資收益 11250

(2)投資年度以后的利潤或現金股利

計算公式:

應沖減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投資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資企業累積分派的利潤或現金股利-投資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資單位累積實現的凈損益)×投資企業持股比例-投資企業已沖減投資成本的金額

應確認的投資收益=投資企業當年分得的利潤或現金股利-應沖減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

計算出的“應沖減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如為正數,沖減初始投資成本;如為負數,恢復增加初始投資成本,但恢復數不能大于原累計已沖減數。

例2:02年1月2日A企業以60000000元投資于B公司,占B公司表決權的10%,采用成本法核算。B公司有關資料如下:(1)02年4月20日宣告01年度現金股利1500000元,02年實現凈利潤6000000元;(2)03年4月20日宣告02年度的現金股利7500000元,03年實現凈利潤7000000元;(3)04年4月20日宣告03年度的現金股利6000000元,04年實現凈利潤5500000元;(4)05年4月20日宣告04年度的現金股利3000000元。A企業各年有關投資收益的會計分錄如下:

(1)02年4月20日B公司宣告01年度的現金股利1500000元,因屬投資以前年度的股利,應沖減初始投資成本:

借:應收股利 150000(1500000×10%)

貸:長期股權投資—B公司 150000

(2)03年4月20日宣告02年現金股利7500000元

應沖減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1500000+7500000)-6000000]×10%-150000=150000元

應確認的投資收益=7500000×10%-150000=600000元

借:應收股利 750000(7500000×10%)

貸:長期股權投資—B公司 150000

投資收益 600000

(3)04年4月20日宣告03年現金股利6000000元

應沖減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

[(1500000+7500000+600000)-(6000000+7000000)]×10%-(150000+150000)=-100000元

計算結果為負數,應恢復已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100000元。

應確認的投資收益=6000000×10%-(-100000)=700000元

借:應收股利 600000

長期股權投資—B公司 100000

貸:投資收益 700000

(4)05年4月20日宣告04年現金股利3000000元

應沖減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1500000+7500000+600000+3000000)-(6000000+7000000+5500000)]×10%-(150000+150000-100000)=-250000元

結果為負數,應恢復已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但恢復增加數不能大于原累計已沖減數200000元(150000+150000-100000)。

應確認的投資收益=3000000×10%-(-200000)=500000元

借:應收股利 300000

長期股權投資—B公司 200000

貸:投資收益 500000

三、一種簡化的處理

從上述的例題中可以看出,成本法下投資收益的核算還是比較復雜的,要分“投資年度”和“以后年度”兩個階段分別計算,而且在按上述公式計算“應沖減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時,因需要“投資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資各年分派的利潤或現金股利”及“投資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資單位各年實現的凈損益”等數據,導致投資年度越往后,計算所花的時間會越長。實際上,由于實務中企業一般都是在當年分配上一年的利潤或股利,筆者在實踐中出一種簡化的核算方法,可以不必計算被投資企業累計的應得利潤和應收股利,只需比較股利所屬年度的被投資企業的應得利潤和應收股利。不管是投資年度還是以后年度,都可采用以下這種簡化的方法來計算成本法下的投資收益,計算公式:

投資企業應確認的投資收益=上年被投資企業實現的凈損益×投資企業持股比例×(上年投資持有月份÷12)

注:由于實務中企業一般都是在當年分配上一年的利潤或股利,因此公式中的“上年被投資企業實現的凈損益”實際就是被投資企業股利所屬年度的凈損益。

投資企業應沖減投資成本的金額=投資企業本年分得的利潤或現金股利-投資企業應確認的投資收益

同樣,計算出的“應沖減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如為正數,沖減初始投資成本;如為負數,恢復初始投資成本,但恢復增加數不能大于原累計已沖減數。

我們先以例2為例,看看計算結果是否相同:

(1)02年4月20日B公司宣告01年度的現金股利1500000元,因屬投資以前年度的股利,可直接應沖減初始投資成本,也可按上述簡化公式計算,由于A公司02年才取得投資,“上年投資持有月份”和“上年被投資企業實現的凈損益”實際都為零,則:

應確認的投資收益=0

應沖減投資成本的金額=1500000×10%-0=150000元

(2)03年4月20日宣告02年現金股利7500000元

應確認的投資收益=6000000(02年B公司的凈利潤)×10%×(12÷12)=600000元(注:A公司于02年1月投資,因此“上年投資持有月份”應為12)

應沖減投資成本的金額=7500000(03年B公司宣告發放的現金股利)×10%-600000=150000元

(3)04年4月20日宣告03年現金股利6000000元

應確認的投資收益=7000000(03年B公司的凈利潤)×10%×(12÷12)=700000元

應沖減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6000000(04年B公司宣告發放的現金股利)×10%-700000=-100000元

計算結果為負數,應恢復已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100000元。

(4)05年4月20日宣告04年現金股利3000000元

應確認的投資收益=5500000(04年B公司的凈利潤)×10%×(12÷12)=550000元

應沖減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3000000(05年B公司宣告發放的現金股利)×10%-550000=-250000元

計算結果為負數,應恢復已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但恢復增加數不能大于原累計已沖減數200000元(150000+150000-100000),因此,恢復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仍為200000元,應收股利是300000元,應確認的投資收益應是500000元,會計分錄同前一種方法。

再看看例1,由于A企業是04年4月投資于B企業,04年12月31日宣告分配的是04年的股利。則按簡化公式計算04年投資收益時,“上年被投資企業實現的凈損益”實際應是B公司04年實現的凈利潤,很顯然,計算結果與第一種方法是一樣的:

A企業04年應享有的投資收益=500000×3%×(9÷12)=11250元

應沖減投資成本的金額=600000×3%-11250=6750元

當然,如果其他條件不變,B企業04年12月31日分配現金股利30萬,則計算出的“應沖減投資成本的金額”則為300000×3%-11250=-2250元,為負數,這時如果仍是恢復初始投資成本時就會出現錯誤,因此在運用簡化公式時,如果是被投資方第一次分配股利,且是在投資年度分配當年的利潤時,如果計算出的“應沖減投資成本的金額”為負數,則不需恢復初始投資成本,而是按應收股利全額確認為當期的投資收益。不過在實際業務中,這種情況是很少見的,因為企業一般都是在當年分配上一年的利潤。

綜上所述,運用上述簡化公式計算成本法下的投資收益時,計算結果與會計制度和準則中規定的方法一樣,但要比原計算方法簡單,計算量要小很多,也便于理解和記憶。

篇3

    [關鍵詞] 成本法 投資收益 確認方法

    一般來說,企業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按企業的持股比例是否大于20%可分為成本法和權益法兩種,當投資企業對被投資企業無重大影響或被投資企業在嚴格的限制條件下經營而使投資企業的控制和影響能力受到限制時,通常采用成本法核算,成本法是指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按實際成本記帳,一般情況下不予變更,只有在被投資企業支付清算性股利的情況下,才對長期股權投資成本進行調整,企業實際收到的現金股利作為投資收益。也就是說,在成本法下,企業所確認的投資收益僅限于所獲得的被投資企業在接受投資后產生的累積凈利潤的分配額,而所獲得的被投資企業宣告發放的利潤或現金股利超過上述數額的部分,則作為初始投資成本的收回沖減投資成本。因此,各類會計教材甚至注冊會計師考試教材均按此規定對成本法下投資收益的確認給出了具體方法。但筆者認為,這些教材給出的方法存在明顯不足。本文擬對此提出一些修改意見并舉例比較這兩種方法所產生的差異。

    一、現行的確認方法

    我國最權威的注冊會計師教材對成本法下投資收益的確認給出了如下方法:

    1、投資年度利潤或現金股利的處理:

    投資企業在投資當年若能分清投資前和投資后被投資企業實現的凈利潤,就應分別投資前和投資后計算、確認屬于投資收益和沖減投資成本的金額;如果不能分清投資前和投資后被投資企業實現的凈利潤,可按下列公式計算確認:

    投資企業投資年度應享有的投資收益=投資當年被投資企業實現的凈損益×投資企業持股比例×當年投資持有月份/12

    應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被投資企業分配的利潤或現金股利×投資企業持股比例-投資企業投資當年應享有的投資收益

    2、投資年度以后的利潤或現金股利的處理:

    投資企業在投資年度以后各年(期)確認的投資收益或沖減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按下列公式計算確認:

    應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投資后至本年末被投資企業累計分配的利潤或現金股利-投資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資企業累計實現的凈損益)×投資企業持股比例-投資企業已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

    應確認的投資收益=投資企業當年獲得的利潤或現金股利-應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

    另外,投資企業投資后被投資企業累計實現的凈利潤大于被投資企業宣告分配的利潤或現金股利的,應將宣告分配的數額全部確認為投資收益。

    二、現行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及修改意見

    不難看出,上述方法對“投資當年被投資企業實現的凈損益和投資后至上年

    末止被投資企業累計實現的凈損益”中的“凈損益”的含義并沒有作出明確的解釋,因此,各種教材在舉例時所使用的均為被投資企業本年實現的凈利潤和累計實現的凈利潤。從表面上看,“凈損益”即“凈利潤”,用“凈利潤”代替公式中的“凈損益”似乎無可非議,然而,公司法規定:企業凈利潤應當在彌補以前年度虧損之后,按一定比例提取法定盈余公積和公益金,然后才能向投資者分配利潤。因此,被投資企業本年實現的凈利潤和累計實現的凈利潤均是指其可供投資者分配的凈利潤,相應地,投資企業在確認投資收益時就應當使用“被投資企業實現的凈利潤或凈損益扣除被投資企業當年計提的法定盈余公積和公益金等之后的余額”而不是被投資企業凈利潤或凈損益的總額,即上述公式中的相關部分應修改或解釋為“投資當年被投資企業實現的可供投資者分配的凈利潤和投資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資企業累計實現的可供投資者分配的凈利潤”。筆者認為,這才是企業會計制度的本意,因為,若以被投資企業的凈利潤或凈損益總額去計算和確認投資企業的投資收益,則投資收益中必然包含被投資企業的部分法定盈余公積和公益金等,這樣勢必會使投資收益偏高,而且當被投資企業宣告分派的利潤或現金股利超過投資企業投資后被投資企業實現的利潤時,還會導致沖減的長期股權投資成本偏低,即長期股權投資的帳面價值(資產)虛增、投資收益(利潤)虛增,這顯然不符合會計核算的謹慎性原則和客觀性原則。

    因此,筆者建議將上述公式修改為:

    1、投資年度利潤或現金股利的處理:

    投資企業在投資當年若能分清投資前和投資后被投資企業實現的可供投資者分配的凈利潤,就應分別投資前和投資后計算、確認屬于投資收益和沖減投資成本的金額;若不能分清的,按下列公式計算確認:

    投資企業投資年度應享有的投資收益=投資當年被投資企業實現的可供投資者分配的凈利潤×投資企業持股比例×當年投資持有月份/12

    應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被投資企業分配的利潤或現金股利×投資企業持股比例-投資企業投資當年應享有的投資收益

    2、投資年度以后的利潤或現金股利的處理:

    應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的金額=(投資后至本年末被投資企業累計分配的利潤或現金股利-投資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資企業累計實現的可供投資者分配的凈利潤)×投資企業持股比例-投資企業已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

    應確認的投資收益=投資企業當年獲得的利潤或現金股利-應沖減的初始投資成本

    三、兩種方法的對比

    現舉一例對兩種方法作一下比較:

    2000年6月30日,甲企業以銀行存款購入乙企業5000股股票,每股價格

    為19.92元,另支付手續費等4000元,占乙企業表決權資本的10%,并準備長期持有。乙企業每年均按10%分別提取法定盈余公積和公益金,乙企業三年來實現的凈利潤及現金股利分配情況如下:

    1、2000年全年實現凈利潤800000元;

    2、2001年3月2日宣告分配2000年現金股利500000元,4月5日支付,當年實現凈利潤800000元;

    3、2002年3月4日宣告分配2001年現金股利600000元,4月10日支付,當年虧損200000元;

    分別依據上述兩種方法進行計算后可知:

    2001年3月2日乙公司宣告分配現金股利時,甲公司按現行方法所確認的投資收益為40000元,沖減的長期投資成本為10000元;而按修改后的方法所確認的投資收益為32000元,沖減的長期投資成本為18000元。

篇4

[關鍵詞]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收益分配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18―0052―03

近年來,私募股權投資在國內蓬勃發展,2010年更是迎來了爆發式增長。據統計,2010年新設基金235只,募集本外幣基金共304.18億美元(含首輪募集),募資完成(含首輪完成)基金數量比2009年增加26.8%,而募資規模環比增加79.1%(以上根據ChinaVenture投中集團旗下數據庫產品CVSource統計得出)。中國參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群體迅速擴大,并逐漸走向專業化和多元化。

1、目前市場上通常采用的績效分成方案

1.1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結構

參考市場上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通常的結構如下圖所示,投資者投入資金到基金公司,由基金公司對目標企業進行投資,基金管理公司賺取管理費,并有權根據獲取投資利潤的一定比例提取績效分成;基金公司退出投資項目,收回投資取得資金;收回的資金首先用于償還投資者的投資成本,溢出部分根據雙方達成的利潤分配方案在基金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之間進行分配。

市場上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資金分配先后次序如下:首先,向基金管理公司支付保底管理費;其次,向投資人返還投入資本;再次,根據協議,參考市場上無風險回報率來計算并支付投資人優先回報;最后,剩余收益會根據基金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之間的績效分成比例進行分配。

1.2 私募股權基金績效分成的計算基礎

參考市場上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支付給基金管理公司的與業績掛鉤的績效分成通常被稱為附帶權益(carriedinterest)。常見的績效分成計算方法包括以整體項目為計算基礎(whole fund)或以單位項目為計算基礎(deal―by―deal)。

(1)以整體項目為計算基礎

以整體項目為計算基礎,基金投資人的總投資(以及約定的優先回報)必須在基金管理公司的績效分成實現之前全額支付。利潤分配可能會設置補提條款,目的是保證有權獲取績效分成的基金管理公司同樣能夠參與優先回報的分配,并且所獲得的優先回報份額與協議規定的績效分成比例一致。從而,實際的基金利潤分配反映的是雙方最初約定的分成比例。在利潤分配條款中常見,一旦優先回報獲全額支付給基金公司,隨后產生的利潤同樣會100%(或其他約定的百分比)支付于基金管理公司,直到基金管理公司得到的份額等于支付給基金投資人的優先回報。此后,剩余基金利潤在基金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之間按協議比例進行分配。

(2)以單位項目為計算基礎

當基金采用單項投資回報率作單位時,績效分成是以每項具體投資的回報為基礎進行計算。當某項投資回報實現時,其績效分成的計算基礎是根據每個項目獲取的收益及處置投資收回的款項和投入該項目的資金來計算的回報。市場上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一般采用該項目的內部收益率(IRR)計算項目的回報率。在投資人入股協議中通常約定,在基金清算的時候需按照基金的整體投資回報情況,根據績效分成比例確定最終的績效分成金額。因此,在績效分成實現前,必須考慮前期投資損失或剩余投資組合的潛在價值和收益。部分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會對績效分成(扣除稅收調整)的回撥進行撥備,并確立支付機制用以保證基金管理公司在基金其他項目處置虧損的情形下能夠償還多分配的績效分成。這個設計相當于一個利益回撥機制/彌補性收入(clawback),回撥機制的存在可保證基金存續期結束時整體的利潤分配符合約定的分配比例。

1.3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利益回撥機制的作用

由于基金公司通過清算日的整體平均年化投資收益率為最終確認基金管理公司績效分成的基礎,因此市場上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引入了利益回撥機制。回撥機制是指如果GP得到了超過事先協定的收益分成,或未能向LP返還全部出資并提供優先回報,GP必須退還其得到的超額分配。該條款一般在基金投資項目出現虧損時產生效力,在基金終止時或者中期可進行回撥。為保證回撥發生時能夠順利進行,基金應建立提存賬戶或向基金出資人提供回撥擔保。

2、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收益分配模式的探討示例

以建銀國際醫療保健股權投資基金(以下簡稱“醫療基金”)為例。其是由建設銀行全資投行――建銀國際發起設立的、中國第一只專注于投資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的股權投資基金。該基金得到國家衛生部的大力支持,并已在國家發改委進行備案。我們僅以該基金設立之初制定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收益分配方案為例,探討基金具體的收益分配模式。

2.1 醫療基金的績效分層方案

為鼓勵基金管理公司積極提高基金回報,基金公司與基金管理公司之間確立績效分成方案,根據基金成立至清算日時的平均年化收益(不考慮退出項目后至進行分配期間的時間因素),按照以下對應比例由基金公司支付給基金管理公司績效分成,如表1所示:

例如:當基金整體平均年化收益率達到18%,基金管理公司就8%~15%的部分計提10%的績效分成,并對余下的3%計提20%的績效分成。

2.2 醫療基金預計提績效分成

基金運作期間,基金管理公司會定期按項目凈收益預計提績效分成。項目凈收益等于退出投資項目收回的資金按序分配以彌補虧損、返還出資、成本和費用后得出的余額。當分配完成后基金公司有權就項目凈收益優先按每年8%的復利提取回報。對于剩余未分配收益,基金管理公司根據項目年化收益率達到的不同范圍按以下相應比例預計提績效分成(見表2):

根據項目年化收益率預計提的績效分成直接存入由基金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共同設立的共管賬戶,直至基金公司的累計收回資金達到一定份額,基金管理公司才有權提取分成收益(見表3)。

(1)預計提績效分成調整

每半年末基金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就預計提績效分成余額,根據基金公司成立至調整日時的已退出項目的累計年化收益情況,按表2列示的比例調整基金管理公司的績效分成金額。若共管賬戶金額多于調整后績效分成金額,則將多余部分返還給基金公司。

(2)提取績效分成

當基金公司以各種方式累計收回的資金達到總出資額的一定份額時,提取預計提績效分成機制啟動,基金管理公司有權按表3相應比例提取存于共管賬戶內的調整后績效分成賬戶累計余額。

當基金公司累計收回資金超過總出資額的150%,項

目的預計提績效分成不再存入共管賬戶,可由基金管理公司直接提取。

(3)清算和共管賬戶取消

在基金公司清算前一年,根據基金公司整體的投資回報情況,按照表1績效分成方案計算整體績效分成比例,調整績效分成金額,并在共管賬戶預留相當于尚未收回投資項目成本的金額用于保底。

待基金公司最終清算時,根據表1績效分成方案確定最終的基金公司整體投資回報情況,按照績效分成比例,確定最終的績效分成金額。共管賬戶的預留金額用于彌補基金管理公司溢領的績效分成。在完成所有清算后共管賬戶內的所有余額歸屬基金管理公司,共管賬戶亦告取消。

3、基金規模與基金公司注冊資本的大小對基金可分配利潤的影響

根據管理層提供的基金公司的注冊資本和基金規模,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八章第一百六十七條,公司分配當年稅后利潤時,應當提取利潤的10%列入公司法定公積金。公司法定公積金的累計額為公司注冊資本的50%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因此,注冊資本的多少,對日后的可分配利潤有一定的影響。針對注冊資本的變動對基金公司的法定公積金和可分配利潤的影響,筆者進行了敏感性分析,下表的敏感度測試結果,列出了不同的注冊資本多少年后不用再提取法定公積金(見表4)。

4、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績效分成的會計核算辦法

4.1 基金公司支付給基金管理公司的績效分成

對于項目的投資收益(已扣除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費用),基金公司投資者首先提取優先回報,該回報根據基金投資該項目的時間,按每年8%的復利計算。在提取基金投資者優先回報之后,剩余部分的收益在基金公司與基金管理公司之間進行績效分成。這一部分基金公司支付給基金管理公司的績效分成代表基金公司對基金管理公司獲取高于8%回報的補償。基金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是兩個不同的實體,而且基金管理公司所獲取的績效分成收益代表的是基金管理公司為基金提供投資管理意見等服務而得到的回報,而非以基金公司的投資者或股東的身份獲取的回報,績效分成應確認為基金公司償付給基金管理公司的額外管理費用。

4.2 基金管理公司的績效分成收入確認

雖然基金公司支付給基金管理公司的績效分成會存放于雙方設立的共管賬戶,只有當基金投資人的累計收回資金達到一定水平時基金管理公司才可提取,但按照績效分成方案,當基金投資項目的回報率達到賺取績效分成的投資回報率時,基金管理公司就可以預提項目績效分成。基金管理公司可按照每個項目的投資回報率,預提績效分成并確認為收入。但基金管理公司最終確認績效分成的原則是基于所有投資項目的總回報,因此在預提績效分成時,應對當期已實現和尚在進行中未實現的投資項目作出評估,考慮未完成項目的預計回報率/公允價值,調整預提比率以避免過度確認當期收入。也就是說,如果管理層在期末計提績效分成時,通過對進行中未實現的投資項目公允價值的評估,認為相關尚在進行中的投資項目會產生虧損或較低的回報率,導致部分已實現項目中的績效分成很可能不能流入基金管理公司,那么部分績效分成應在計提時扣除。由于存入共管賬戶的金額未能提取,所以應同時借記應收賬款。基金公司定期對項目預提績效分成進行調整,根據基金公司成立至調整日時的已退出項目的累計年化回報率,每半年對項目預提績效分成進行重新核算。若共管賬戶金額多于重新核算后的績效分成金額,則基金管理公司須對預提的績效分成進行調整,并將多余部分返還給基金公司。

5、對于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通常的績效分成方案的幾點建議

(1)當投資人以各種方式累計收回的資金達到一定水平時,基金管理公司方可從共管賬戶提取調整后的績效分成。因此績效分成方案需進一步明確投資人累計收回資金的計算是以整體項目為計算基礎還是以單個項目為計算基礎。如果投資人的累計收回資金是以整體項目為計算基礎,績效分成一般要到基金清算前方能提取。若以單個項目為計算基礎,績效分成可以在某一項目結束后提取,但需要考慮其他未實現投資項目的公允價值和投資損失(見表5)。

篇5

內容摘要:權益法下,投資方在確認長期股權投資收益時需要考慮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有關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是否相同。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有關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不同的,投資方確認投資收益時必須對被投資單位的凈損益進行調整。本文從理論與實務兩個方面分析了長期股權投資收益確認時對公允價值的考慮,并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長期股權投資 投資收益 公允價值

理論依據

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即對合營企業投資及對聯營企業投資,應當采用權益法核算。權益法,是指投資以初始投資成本計量后,在投資持有期間根據投資企業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的份額的變動對投資的賬面價值進行調整的方法。

《長期股權投資》準則第十二條規定:投資企業在確認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凈損益的份額時,應當以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各項可辨認資產等的公允價值為基礎,對被投資單位的凈利潤進行適當調整后確認。

在確認應享有或應分擔被投資單位的凈利潤或凈虧損時,在被投資單位賬面凈利潤的基礎上,應考慮以下因素的影響進行適當調整:一是被投資單位采用的會計政策及會計期間與投資企業不一致的,應按投資企業的會計政策及會計期間對被投資單位的財務報表進行調整。二是以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計提的折舊額或攤銷額,以及以投資企業取得投資時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計算確定的資產減值準備金額等對被投資單位凈利潤的影響。

被投資單位個別利潤表中的凈利潤是以其持有的資產、負債賬面價值為基礎持續計算的。而投資企業在取得對聯營企業或合營企業的投資時,是以被投資單位有關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為基礎確定投資成本,取得投資后應確認的投資收益所代表的是被投資單位資產、負債在公允價值計量的情況下在未來期間通過經營產生的損益中歸屬于投資企業的部分。投資企業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有關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不同的,未來期間,在計算歸屬于投資企業應享有的凈利潤或應承擔的凈虧損時,應考慮對被投資單位計提的折舊額、攤銷額以及資產減值準備金額等進行調整。

因此,以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計提的折舊額或攤銷額,相對于被投資單位已計提的折舊額或攤銷額之間存在差額的,投資企業應按其差額對被投資單位凈損益進行調整,并按調整后的凈損益和持股比例計算確認投資收益。以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有關資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計算確定的資產減值準備金額,相對于被投資單位已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金額之間存在差額的,投資企業亦應按其差額對被投資單位凈損益進行調整,并按調整后的凈損益和持股比例計算確認投資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在對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利潤進行調整時,應考慮重要性原則,不具重要性的項目可不予調整。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投資企業可以以被投資單位的賬面凈利潤為基礎,計算確認投資損益,同時應在會計報表附注中說明不能按照準則中規定進行核算的原因:投資企業無法合理確定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各項可辨認資產等的公允價值;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可辨認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相比,兩者之間的差額不具重要性的;其他原因導致無法取得被投資單位的有關資料,不能按照準則中規定的原則對被投資單位的凈損益進行調整的。

實務應用

投資方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有關資產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不同的,主要有如下兩種情況:

(一)公允價值大于其賬面價值

【例1】甲公司于2010年1月10日以3300萬元價款購入乙公司40%的股份,自取得投資之日起派人參與乙公司的生產經營決策。取得投資當日,乙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為9000萬元,除表1所列項目外,乙公司其他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相同。假定乙公司2010年實現凈利潤900萬元,在甲公司取得投資時的賬面存貨有80%對外出售。2010年末乙公司預計存貨可變現凈值為50萬元,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預計可收回金額為1000萬元和700萬元。

甲公司與乙公司的會計年度及采用的會計政策相同。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均按直線法提取折舊或攤銷,預計凈殘值均為0。假定乙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

甲公司在確定其應享有的投資收益時,應在乙公司實現凈利潤的基礎上,根據取得投資時乙公司有關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其公允價值差額的影響進行調整。調整過程詳見表2。

存貨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的差額應調減的利潤=(800-750)×80%+(110-100)=50(萬元)

固定資產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差額應調整增加的折舊額和減值損失=(100-90)+(500-350)=160(萬元)

無形資產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差額應調整增加的攤銷額和減值損失=(125-105)+(175-35)=160(萬元)

調整后的凈利潤=900-(50+160+160)

×(1-25%)=622.5(萬元)

甲公司應享有份額=622.5×40%=249(萬元)

確認投資收益的賬務處理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249

貸 :投資收益249

(二)公允價值小于其賬面價值

【例2】沿用例1,假定取得投資當日,乙公司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公允價值分別為600萬元、1 408萬元、800萬元。其他資料同例1。

甲公司在確定其應享有的投資收益時,應在乙公司實現凈利潤的基礎上,根據取得投資時乙公司有關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其公允價值差額的影響進行調整。調整過程詳見表3。

存貨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的差額應調增的利潤=(750-600)×80%+(100-70)=150(萬元)

固定資產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差額應調整減少的折舊額和減值損失=(90-88)+(350-320)=32(萬元)

無形資產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差額應調整減少的攤銷額和減值損失=(105-100)+(35-0)=40(萬元)

調整后的凈利潤=900+(150+32+40)×(1-25%)=1 066.50(萬元)

甲公司應享有份額=1066.50×40%=426.60(萬元)

確認投資收益的賬務處理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426.60

貸 :投資收益 426.60

結論

資產負債表日,投資企業在確認應享有聯營企業或合營企業凈利潤的份額時,要考慮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有關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是否相同。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有關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不同的,投資企業確認投資收益時必須對被投資單位的賬面凈利潤進行適當調整。

(一)存貨

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存貨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不同的,權益法下投資企業確認投資收益時對被投資單位賬面凈利潤進行的調整,主要包括對當期銷售成本的調整和存貨跌價準備的調整兩部分。

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存貨的公允價值大于其賬面價值的,后續計量過程中以存貨公允價值為基礎計算確定的銷售成本金額就會大于被投資單位已結轉的銷售成本金額,投資企業應按其差額對被投資單位的賬面凈利潤進行調減處理,如表2中存貨項目的-40萬元。若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存貨的公允價值小于其賬面價值的,以存貨公允價值為基礎計算確定的銷售成本金額就會小于被投資單位已結轉的銷售成本金額,投資企業應按其差額對被投資單位的賬面凈利潤進行調增處理,如表3中存貨項目的+120萬元。

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存貨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不同的,后續計量過程中以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存貨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計算確定的存貨跌價準備金額,相對于被投資單位已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金額之間存在差額的,投資企業應按其差額對被投資單位凈利潤進行調整,如表2中存貨項目的-10萬元、表3中存貨項目的+30萬元。

(二)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

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不同的,權益法下投資企業確認投資收益時對被投資單位賬面凈利潤的調整,包括對被投資單位已計提的折舊額或攤銷額的調整和被投資單位已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金額的調整兩部分。

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的公允價值大于其賬面價值的,后續計量過程中投資企業以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計算的折舊額或攤銷額就會大于被投資單位已計提的折舊額或攤銷額,投資企業應按其差額對被投資單位的賬面凈利潤進行調減處理,表2中固定資產項目的-10萬元、無形資產項目的-20萬元。若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的公允價值小于其賬面價值的,則以公允價值為基礎計算的折舊額或攤銷額就會小于被投資單位已計提的折舊額或攤銷額,投資企業應按其差額對被投資單位的賬面凈利潤進行調增處理,如表3中固定資產項目的+2萬元、無形資產項目的+5萬元。

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不同的,后續計量過程中投資企業以公允價值為基礎計算確定的資產減值準備金額,相對于被投資單位已計算確定的資產減值準備金額之間存在差額的,投資企業應按其差額對被投資單位凈利潤進行調整,如表2中固定資產項目的-150萬元、表3中固定資產項目的+30萬元。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立信會計出版社,2006

2.財政部會計司.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08.人民出版社,2008

3.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2010年度注冊會計師考試―會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

4.王世定.最新企業會計準則實務操作.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5.趙治綱.最新企業會計核算使用指南.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篇6

Abstract: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have a big change than before, besides amendment changes, there is an increase of part of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larger and has more significant impact on other criteria is on the part of the original contents of the revised guidelines in specific changes in the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Enterprises No. 2 - long-term equity investment." This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determine the initial investment cost for long-term equity investment.the cost method and equity method application are briefly discussed.

關鍵詞:新企業會計準則;長期股權投資;計量;成本法;收益法

Key words: new business accounting standards; long-term equity investment; measurement; cost; income approach

中圖分類號:F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7-0012-01

1長期股權投資分類及初始計量與后續計量規定

1.1 投資占被投資企業股權比例低于20%一般認為沒有重大影響,分為二種情況:一種情況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應當采用成本法核算。初始投資以投資支付現金或者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計量。后續計量按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確定是否計提減值準備。第二種是在活躍市場中有報價、公允價值能可靠計量。又根據企業的目的分為:指定是公允價值計量且其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均按公允價值,后續計量時前者的計量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后者計入所有者權益。

1.2 投資占被投資企業股權比例在20%-50%之間或者有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總體來說,對被投資企業有重大影響,包括合營和共同控制兩種,均按照權益法進行核算,權益法核算內容與原會計準則規定有一定不同。初始計量:初始投資成本大于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不調整(國際會計準則確認商譽,要調整);小于的,初始投資成本調整為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二者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后續計量:被投資單位發生損益和宣告分派利潤或現金股利的,進行相應調整;投資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和其他實質上構成對被投資單位凈投資的長期權益,減記至零為限,投資企業負有承擔額外損失義務的除外;被投資單位的損益應當以投資時的公允價值、投資企業的會計政策和會計期間為基礎進行調整;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的其他變動,也應當調整。

1.3 投資占被投資企業股權比例超過50%投資占被投資企業股權比例超過50%,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具有控制權,采用成本法核算,但編制合并報表時按權益法調整。分為企業合并形成的和非企業合并形成的。其中企業合并形成的,又分為: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的初始計量:合并對價可能包括現金、非現金資產、承擔債務和發行權益性證券。無論對價形式如何,都在合并日按照被合并方所有者權益賬面價值的份額作為初始投資成本。初始投資成本與合并對價賬面價值的差額,調整資本公積和留存收益。各項直接相關費用(如審計、評估、法律費用)計入當期損益。發行債券的手續費傭金等計入應付債券初始計量金額。發行權益性證券的手續費傭金等抵減溢價收入和沖減留存收益。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的初始計量:合并成本為初始投資成本。合并成本包括:合并對價的公允價值、各項直接相關費用以及未來事項導致的或有合并成本。通過多次交換交易分步實現的企業合并,合并成本為各單項交易成本之和;初始投資成本中的合并對價公允價值(不包括發行權益性證券的公允價值)與合并對價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非企業合并形成的初始計量:與非同一下的企業合并的初始計量基本一致,也是按照公允價值和直接相關費用確定。

2成本法和權益法的運用

2.1 成本法①成本法的適用范圍。根據新的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成本法的適用范圍為:a.投資企業能夠對被投資單位實施控制的長期股權投資;b.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并且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長期股權投資。②成本法的核算方法。新的企業會計制度規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按照初始投資成本計價。追加或收回投資應當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現金股利或利潤,確認為當期投資收益。投資企業確認投資收益,僅限于被投資單位接受投資后產生的累積凈利潤的分配額,所獲得的利潤或現金股利超過上述數額的部分作為初始投資成本的收回。

2.2 權益法①適用范圍。根據新的企業會計制度規定,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采用權益法核算。此規定將權益法的適用范圍進行了調整,適用范圍不再包括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具有控制關系的長期股權投資。變化比較明顯。②權益法的核算方法。根據新的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大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小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其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同時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

2.3 成本法與權益法的轉換分兩種情況:①權益法轉為成本法。根據新的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投資企業因減少投資等原因對被投資單位不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并且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改按成本法核算,并以權益法下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作為按照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資成本。②成本法轉為權益法。根據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因追加投資等原因能夠對被投資單位實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但不構成控制的,應當改按權益法核算,并以成本法下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或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確定的投資賬面價值作為按照權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資成本。

篇7

一、投資子公司對該部分權益性資本投資采用成本法核算

(一)一般情況下的合并處理

例:母公司擁有A公司80%的權益性資本,母公司擁有B公司40%的權益性資本,A公司擁有B公司15%的權益性資本。假設B公司于20x1年成立,實收資本為500萬元;20x1年實現凈利潤為100萬元,資本公積增加50萬元。母公司與A公司對B公司的股權投資不存在股權投資差額。A公司對B公司的股權投資采用成本法核算。

則,母公司按權益法核算反映對B公司的股權投資收益為40萬元(100×40%),資本公積——股權投資準備20萬元(50×40%)。長期股權投資年末余額:母公司對B公司為260萬元(500×40%+40+20),A公司對B公司為75萬元(500×15%)。

母公司年末合并會計報表時與B公司的抵銷分錄:

借:實收資本

500萬元

資本公積

50萬元

投資收益

40萬元

少數股東損益

60萬元

貸:長期股權投資——B公司260萬元

少數股東權益

390萬元

就母公司合并范圍而言,A公司對B公司的股權投資75萬元也應抵銷(應全額抵銷);母公司通過A公司對B公司的間接股權投資收益12萬元(100×15%×80%)及資本公積二股權投資準備6萬元(50×15%×80%)也應反映(應按母公司間接股權投資比例反映)。經上述母公司與B公司抵銷后,A公司對B公司的股權投資,以及母公司通過A公司對B公司的間接股權投資準備及股權投資收益,已反映在少數股東權益和少數股東損益之中,故應作如下合并抵銷分錄:

借:少數股東權益

93萬元

貸: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對B公司 75萬元

少數股東損益

12萬元

資本公積——股權投資準備

6萬元

(二)間接股權投資存在股權投資差額的合并處理

在直接和間接方式控制下,其中由投資子公司進行的股權投資,往往存在該股權投資賬面價值與按股權比例應享有被投資企業凈資產的份額之間的差異,即存在股權投資差額的情況。在投資子公司對該股權投資采用成本法核算時,對股權投資差額是不反映也不處理的。但母公司在合并會計報表時,則必須考慮該股權投資差額的反映與處理問題。首先應根據股權投資的不同情況,計算確認投資子公司的該股權投資差額數。如投資子公司系與母公司同時投資,或母公司先投資,投資子公司后投資,應按投資子公司進行投資時計算確認投資子公司的該股權投資差額數;如投資子公司先投資并按成本法核算,母公司后投資,則應按母公司進行投資時計算確認投資子公司的該股權投資差額數。計算確認投資子公司的該股權投資差額數后,應按該股權投資差額編制合并會計分錄。如果該股權投資差額為借差(沿上例,假設借差為30萬元),則作合并會計分錄:

借: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對B公司(股權投資差額) 30萬元

貸: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對B公司(股權投資成本)30萬元

如果該股權投資差額為貸差(假設貸差為30萬元),則作相反的合并會計分錄:

借: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對B公司(股權投資成本) 30萬元

貸: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對B公司(股權投資差額)30萬元

然后按照《企業會計制度》及《關于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和相關會計準則有關問題解答(二)》的有關規定,對該股權投資差額的處理。如果該股權投資差額為借差時,則按預計的攤銷期限計算該股權投資差額當期攤銷額(如果該股權投資差額數較小,對合并會計報表不大,按照會計核算的重要性原則,為簡化合并工作,也可一次攤銷完畢),按當期攤銷額(假設10萬元)作合并會計分錄:

借:投資收益——股權投資差額攤銷

10萬元

貸: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對B公司(股權投資差額) 10萬元

該股權投資差額期末攤銷后余額20萬元,則作為“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對B公司(股權投資差額)”在合并會計報表的“合并價差”項目反映。

如果該股權投資差額為貸差時,則應按差額全額作合并會計分錄:

借: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對B公司(股權投資差額) 30萬元

貸:資本公積——股權投資準備

30萬元

上述合并會計分錄,對A公司的損益或股東權益數進行了調整,也即對合并會計報表相關項目數進行了調整,就母公司的合并范圍而言,則還應考慮其對少數股東損益及權益的影響數,即應調整抵銷少數股東承擔的部分。故應按A公司少數股權比例(1-80%=20%)計算影響數,并作如下抵銷分錄:

對股權投資差額借差攤銷的抵銷分錄:

借:少數股東權益 2萬元

貸:少數股東損益 2萬元

對股權投資差額貸差轉資本公積的抵銷分錄:

借:資本公積——股權投資準備6萬元

貸:少數股東權益

6萬元

(三)間接股權投資收到現金股利的合并處理

在直接和間接方式控制下,由投資子公司進行的那部分股權投資如果采用成本法核算,那么收到被投資企業發放的現金股利時,其會計處理為增加投資收益。母公司在合并會計報表時,則應考慮:該投資收益系被投資企業對上年或以前年度實現的利潤進行分配,就母公司合并會計報表而言,該投資收益已于上年或以前年度中反映,如再作投資收益,即為重復反映,合并會計報表時應將該投資收益沖銷。接上例,假設B公司20×2年分配現金股利60萬元,A公司分得股利9萬元(60×15%)作20×2年投資收益。母公司按權益法也相應反映7.2萬元(9×80%)投資收益,母公司與A公司進行合并抵銷,也就相應反映1.8萬元(9×20%)的少數股東收益。就母公司合并會計報表而言,A公司分得的9萬元投資收益中的7.2萬元是上年合并反映的12萬元間接股權投資收益中的一部分,而其中的1.8萬元則是上年少數股東損益的一部分,均已于上年的合并會計報表中反映,20×2年合并時應予以沖銷。該沖銷處理為:合并沖銷該投資收益9萬元及少數股東損益1.8萬元,即沖銷了母公司投資收益7.2萬元,也即沖銷了多數股東權益7.2萬元,相應應增加少數股東權益7.2萬元。再從上年合并反映間接股權投資收益的處理來看,對應抵銷分錄為借記“少數股東權益”,本年收到該投資收益作沖銷處理,應作相反的抵銷分錄,即應貸記“少數股東權益”。故對該投資收益的沖銷分錄應為:

借:投資收益

9萬元

貸:少數股東損益 1.8萬元

少數股東權益 7.2萬元

(四)連續編制合并會計報表時的合并處理

在直接和間接方式控制下,投資子公司對該股權投資采用成本法核算,母公司在下年度連續編制合并會計報表時,還需考慮將上述有關間接股權投資的合并抵銷分錄中對期初未分配利潤、少數股東權益、資本公積等有影響的抵銷分錄過入(或結合連續編制合并會計報表年度相關項目的發生額或余額一起編制抵銷分錄)。

如(一)中的間接股權投資收益及股權投資準備的抵銷分錄過入:

借:少數股東權益

18萬元

貸:期初未分配利潤

12萬元

資本公積——股權投資準備 6萬元

如(二)中的間接股權投資差額借差攤銷的抵銷分錄過

借:期初未分配利潤

8萬元

少數股東權益

2萬元

貸: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對B公司(股權投資差額) 10萬元

享有被投資企業凈資產的份額之間的差異,即存在股權投資差額的情況。在投資子公司對該股權投資采用成本法核算時,對股權投資差額是不反映也不處理的。但母公司在合并會計報表時,則必須考慮該股權投資差額的反映與處理問題。首先應根據股權投資的不同情況,計算確認投資子公司的該股權投資差額數。如投資子公司系與母公司同時投資,或母公司先投資,投資子公司后投資,應按投資子公司進行投資時計算確認投資子公司的該股權投資差額數;如投資子公司先投資并按成本法核算,母公司后投資,則應按母公司進行投資時計算確認投資子公司的該股權投資差額數。計算確認投資子公司的該股權投資差額數后,應按該股權投資差額編制合并會計分錄。如果該股權投資差額為借差(沿上例,假設借差為30萬元),則作合并會計分錄:

借: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對B公司(股權投資差額) 30萬元

貸: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對B公司(股權投資成本)30萬元

如果該股權投資差額為貸差(假設貸差為30萬元),則作相反的合并會計分錄:

借: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對B公司(股權投資成本) 30萬元

貸: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對B公司(股權投資差額)30萬元

然后按照《企業會計制度》及《關于執行和相關會計準則有關問題解答(二)》的有關規定,對該股權投資差額的處理。如果該股權投資差額為借差時,則按預計的攤銷期限計算該股權投資差額當期攤銷額(如果該股權投資差額數較小,對合并會計報表影響不大,按照會計核算的重要性原則,為簡化合并工作,也可一次攤銷完畢),按當期攤銷額(假設10萬元)作合并會計分錄:

借:投資收益——股權投資差額攤銷

10萬元

貸: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對B公司(股權投資差額) 10萬元

該股權投資差額期末攤銷后余額20萬元,則作為“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對B公司(股權投資差額)”在合并會計報表的“合并價差”項目反映。

如果該股權投資差額為貸差時,則應按差額全額作合并會計分錄:

借: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對B公司(股權投資差額) 30萬元

貸:資本公積——股權投資準備

30萬元

上述合并分錄,對A公司的損益或股東權益數進行了調整,也即對合并會計報表相關項目數進行了調整,就母公司的合并范圍而言,則還應考慮其對少數股東損益及權益的數,即應調整抵銷少數股東承擔的部分。故應按A公司少數股權比例(1-80%=20%)影響數,并作如下抵銷分錄:

對股權投資差額借差攤銷的抵銷分錄:

借:少數股東權益 2萬元

貸:少數股東損益2萬元

對股權投資差額貸差轉資本公積的抵銷分錄:

借:資本公積——股權投資準備6萬元

貸:少數股東權益

6萬元

(三)間接股權投資收到現金股利的合并處理

在直接和間接方式控制下,由投資子公司進行的那部分股權投資如果采用成本法核算,那么收到被投資發放的現金股利時,其會計處理為增加投資收益。母公司在合并會計報表時,則應考慮:該投資收益系被投資企業對上年或以前年度實現的利潤進行分配,就母公司合并會計報表而言,該投資收益已于上年或以前年度中反映,如再作投資收益,即為重復反映,合并會計報表時應將該投資收益沖銷。接上例,假設B公司20×2年分配現金股利60萬元,A公司分得股利9萬元(60×15%)作20×2年投資收益。母公司按權益法也相應反映7.2萬元(9×80%)投資收益,母公司與A公司進行合并抵銷,也就相應反映1.8萬元(9×20%)的少數股東收益。就母公司合并會計報表而言,A公司分得的9萬元投資收益中的7.2萬元是上年合并反映的12萬元間接股權投資收益中的一部分,而其中的1.8萬元則是上年少數股東損益的一部分,均已于上年的合并會計報表中反映,20×2年合并時應予以沖銷。該沖銷處理為:合并沖銷該投資收益9萬元及少數股東損益1.8萬元,即沖銷了母公司投資收益7.2萬元,也即沖銷了多數股東權益7.2萬元,相應應增加少數股東權益7.2萬元。再從上年合并反映間接股權投資收益的處理來看,對應抵銷分錄為借記“少數股東權益”,本年收到該投資收益作沖銷處理,應作相反的抵銷分錄,即應貸記“少數股東權益”。故對該投資收益的沖銷分錄應為:

借:投資收益

9萬元

貸:少數股東損益 1.8萬元

少數股東權益 7.2萬元

(四)連續編制合并會計報表時的合并處理

在直接和間接方式控制下,投資子公司對該股權投資采用成本法核算,母公司在下年度連續編制合并會計報表時,還需考慮將上述有關間接股權投資的合并抵銷分錄中對期初未分配利潤、少數股東權益、資本公積等有影響的抵銷分錄過入(或結合連續編制合并會計報表年度相關項目的發生額或余額一起編制抵銷分錄)。

如(一)中的間接股權投資收益及股權投資準備的抵銷分錄過入:

借:少數股東權益

18萬元

貸:期初未分配利潤

12萬元

資本公積——股權投資準備 6萬元

如(二)中的間接股權投資差額借差攤銷的抵銷分錄過

借:期初未分配利潤

8萬元

少數股東權益

2萬元

貸: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對B公司(股權投資差額) 10萬元

間接股權投資差額貸差的抵銷分錄過入:

借: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對B公司(股權投資差額)30萬元

貸:資本公積——股權投資準備

24萬元

少數股東權益

6萬元

如(三)中的投資收益的沖銷分錄過入:

借:期初未分配利潤 7.2萬元

貸:少數股東權益 7.2萬元

二、投資子公司對該部分權益性資本投資采用權益法核算

(一)一般情況下的合并處理。

為敘述方便及利于比較,仍以上例情形為例,并假設A公司對B公司的股權投資采用權益法核算,則:A公司按權益法核算反映劉。B公司的股權投資收益15萬元(100×15%),資本公積——股權投資準備7.5萬元(50×15%)。A公司長期股權投資年末余額為97.5萬元(500×15%+15+7.5)。

母公司年末合并會計報表時,母公司與B公司的抵銷分錄與上例相同,對A公司與B公司的合并抵銷,則應作如下抵銷分錄:

借:少數股東權益

97.5萬元

投資收益

15萬元

貸: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對B公司 97.5萬元

少數股東損益

15萬元

(“資本公積——股權投資準備”7.5萬元在母公司與A公司合并時抵銷)

(二)間接股權投資存在股權投資差額、收到現金股利及連續編制合并會計報表的合并處理

由于投資子公司對該股權投資采用權益法核算,在該股權投資存在股權投資差額時,投資子公司對該股權投資差額及處理(如上述一、(二)中的借差攤銷10萬元、借差期末攤銷后余額20萬元,或貸差轉資本公積30萬元),均按會計準則制度有關規定進行賬務處理,并在當期會計報表(含會計報表附注,以下同)上反映。而在該股權投資收到現金股利時,投資子公司作沖減長期股權投資處理,不影響損益。母公司則根據該投資子公司的會計報表按權益法進行核算,合并會計報表時按正常的合并抵銷進行處理即可,無另需考慮會計報表外的合并事項。母公司在連續編制合并會計報表時,也不必再考慮如一、(四)中所述的合并抵銷事項對連續編制合并會計報表的影響。按此處理的合并結果(具體的合并抵銷及結果在此不再贅述)與投資子公司對該股權投資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合并結果相符。

三、對上述合并處理方法之比較及建議

從上述在直接和間接方式控制下,投資子公司對該股權投資采用成本法核算時,母公司合并會計報表的方法來看,因對該間接股權投資相應的投資收益、投資準備、股權投資差額及其轉銷、收到現金股利的合并處理等,需由母公司在合并會計報表時考慮,其合并處理方法與《合并會計報表暫行規定》的一般合并方法不同,需作一些特別處理,顯得比較復雜、煩瑣,有的合并處理方法不太容易理解。由于對該合并處理方法現行制度尚無明確規定,在會計實務中,合并處理方法特別是對一些特殊的應合并抵銷事項,如對間接股權投資差額、收到現金股利、連續編制合并會計報表的處理等,往往關注不夠,考慮不周,容易發生遺漏或差錯,難以保證合并會計報表的正確性。

而投資子公司對該股權投資采用權益法核算時,對該股權投資相應的投資收益、投資準備、股權投資差額及其轉銷、收到現金股利等,投資子公司均按會計準則制度有關規定進行賬務處理,并在當期的會計報表上反映。母公司相應按權益法進行核算,在合并會計報表時按《合并會計報表暫行規定》的合并方法進行合并即可,不需作特別的合并抵銷處理。

篇8

一、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核算

在采用權益法對長期股權投資進行核算時,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大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小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其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同時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投資企業取得長期股權投資后,應當按照應享有或應分擔的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損益的份額,確認投資損益并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投資企業在確認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凈損益的份額時,應當以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各項可辨認資產等的公允價值為基礎,對被投資單位的凈利潤進行調整后確認。投資企業按照被投資單位宣告分派的利潤或現金股利計算應分得的部分,相應減少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投資企業確認被投資單位發生的凈虧損,應當以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以及其他實質上構成對被投資單位凈投資的長期權益減記至零為限。被投資單位以后實現凈利潤的,投資企業在其收益分享額彌補未確認的虧損分擔額后,恢復確認收益分享額。確認的投資收益應先沖減尚未彌補的虧損部分。剩余部分調整“長期股權投資”賬戶。

[例1]2006年1月1日,A公司購入合作伙伴財富公司股票1000萬股,占該公司總股本的20%,作為戰略投資長期持有。為完成此次收購,A公司共支付現金2400萬元(包含相關的稅費)。購入股份當天,財富公司的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為11000萬元,賬面價值為10000萬元。除表1涉及的項目外,其余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均無變化。

表1單位:萬元

公允價值賬面價值

存貨11001000

固定資產-設備57005000

無形資產-專利權600400

合計74006400

說明:存貨采用先進先出法核算,所有存貨均在當年消耗。固定資產-設備剩余使用期限10年,使用年限平均法進行攤銷。無形資產-專利權剩余使用期限5年,使用年限平均法進行攤銷。2006年財富公司實現凈利潤1500萬元。2006年3月20日,財富公司宣告發放現金股利,每股0.2元。2007年財富公司實現凈利潤1800萬元。2008年財富公司出現虧損3000萬元。2009年財富公司出現巨額虧損1.2億元。2010年財富公司經營好轉,實現盈利1000萬元。2011年,財富公司實現盈利3000萬元。

(1)2006年1月1日購入時

借:長期股權投資——財富公司(成本)24000000

貸:銀行存款24000000

(2)2006年年底,確認投資收益

投資收益=[1500-100-(5700-5000)÷10-(600-400)÷5]×20%=258(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財富公司(損益調整)2580000

貸:投資收益2580000

(3)2006年3月20日宣告發放現金股利

借:應收股利200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財富公司(損益調整)2000000

(4)2007年年底,確認投資收益

投資收益=[1800-(5700-5000)÷10-(600-400)÷5]×20%=338(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財富公司(損益調整)3380000

貸:投資收益3380000

(5)2008年年底,確認投資虧損

投資收益=[-3000-(5700-5000)÷10-(600-400)÷5]×20%=-622(萬元)

借:投資收益622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財富公司(損益調整)6220000

(6)2009年財富公司出現巨額虧損1.2億元

2009年底,A公司應該分擔的虧損為2400萬元(12000×20%),再加上22萬元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攤銷額,共計2422萬元。

長期股權投資賬戶明細如下:成本2400萬元、損益調整(貸方)226萬元,沖減2174萬元,還有248萬元在備查簿中進行登記。

借:投資收益2174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財富公司(損益調整)21740000

(7)2010年財富公司經營好轉,實現盈利1000萬元,年底確認投資收益

投資收益=(1000-110)×20%=178(萬元)

此時應先沖減備查簿中的未彌補虧損,尚有70萬元(178-248)虧損沒有彌補。

(8)2011年,財富公司實現盈利3000萬元

投資收益=(3000-70)×20%=586(萬元)

說明:無形資產使用期限已到,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差額已經攤銷完畢。只需對固定資產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差額進行攤銷。

借:長期股權投資——財富公司(損益調整)

(5860000-700000)5160000

貸:投資收益5160000

二、成本法與權益法相互轉換

(一)權益法轉為成本法投資企業因減少投資等原因對被投資單位不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并且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改按成本法核算,并以權益法下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作為按照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資成本。

[例2]C公司持有興達公司40%的股權,因能對興達公司的生產經營決策施加重大影響,采用權益法核算。2007年年初,C公司將興達公司30%的股權以2000萬元價格對外出售。出售時,該項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為2400萬元,其中成本2000萬元,損益調整400萬元。剩余10%股權改為成本法核算。假定轉換日被投資方興達公司的留存收益為2000萬元。2007年3月5日,興達公司宣布發放現金股利1000萬元。2007年全年興達公司實現盈利5000萬元。2008年3月8日,宣布發放現金股利3000萬元。

(1)2007年初出售

借:銀行存款2000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興達公司(成本)

(20000000×75%)15000000

長期股權投資——興達公司(損益調整)

(4000000×75%)3000000

投資收益2000000

(2)持股比例下降為10%,改用成本法核算

借:長期股權投資600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興達公司(成本)5000000

長期股權投資——興達公司(損益調整)1000000

自被投資方分得的現金股利未超過轉換時被投資方賬面留存收益中投資方應享有的份額的,分得的現金股利應沖減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不確認投資收益。

(3)2007年3月5日

借:應收股利100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1000000

(4)2008年3月8日

借:應收股利300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1000000

投資收益2000000

(二)成本法轉為權益法因追加投資等原因能夠對被投資單位實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但不構成控制的,應當改按權益法核算,并以成本法下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或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確定的投資賬面價值作為按照權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資成本。

[例3]2006年1月1日,B公司購入彩虹公司股票100萬股,占該公司總股本10%,準備長期持有,共支付價款及相關稅費515萬元。購買時,彩虹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5100萬元,賬面價值5000萬元。除一臺設備公允價值高于賬面價值100萬元外,其他資產、負債公允價值均與賬面價值相同。該設備公允價值600萬元,賬面價值500萬元,尚可使用10年,按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沒有凈殘值。2006年彩虹公司實現凈利潤200萬元,并于2007年3月20日宣告發放現金股利每股0.1元。2007年彩虹公司實現凈利潤300萬元。2008年1月1日,B公司再次購入200萬股,占總股本20%,支付1300萬元。此時彩虹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6100萬元,賬面價值6000萬元。除了第一次購入時,設備公允價值高于賬面價值80萬元以外,有原材料一批公允價值80萬元,賬面價值60萬元。2008年彩虹公司實現凈利潤400萬元。

(1)2006年1月1日購入時

借:長期股權投資5150000

貸:銀行存款5150000

(2)2007年3月20日彩虹公司宣告發放現金股利

借:應收股利100000

貸:投資收益100000

(3)2008年1月1日,由于B公司再次購入彩虹公司20%的股票,持股比例達到30%,長期股權投資應由成本法改為權益法,進行調整。原取得投資后至新取得投資的交易日之間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動相對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屬于在此期間被投資單位實現凈損益中應享有份額的,一方面應當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同時調整留存收益;屬于其他原因導致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變動中應享有的份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并調整權益。計算過程如表2所示:

表2投資收益影響數計算表單位:元

間成本法下

投資收益權益法下

投資收益稅前

差異所得稅

影響累計

影響數

200610000019000090000090000

200702900002900000290000

合計1000004800003800000380000

借:長期股權投資——彩虹公司(成本)5150000

長期股權投資——彩虹公司(損益調整)380000

長期股權投資——彩虹公司(其他權益變動)

(6100000-5100000-380000)62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5150000

盈余公積(380000×10%)38000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342000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620000

(4)2008年1月1日B公司再次購入彩虹公司20%股份

借:長期股權投資——彩虹公司(成本)13000000

貸:銀行存款13000000

(5)2008年12月31日,確認投資收益

投資收益=(400-10-20)×30%=111(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彩虹公司(損益調整)1110000

貸:投資收益1110000

[例4]D公司持有隆達公司60%股權,賬面余額為7800萬元,沒有提取減值準備。2006年12月10日,D公司將20%股權對外出售,獲得價款3000萬元,出售當日隆達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為18000萬元。D公司取得隆達公司60%股權時,該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為15000萬元(假設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相同)。自D公司取得隆達公司60%股權后至本次出售前,被投資方實現凈利潤4000萬元。假設隆達公司一直未進行利潤分配。除實現凈損益外,被投資方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權益部分的金額為100萬元。盈余公積按凈利潤10%比例提取。

(1)2006年12月10日

借:銀行存款3000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78000000÷3)26000000

投資收益4000000

剩余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為5200萬元,小于與原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方隆達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為800萬元(15000×40%-5200),該部分應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同時調整留存收益。

(2)調整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

借:長期股權投資——隆達公司(成本)5200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52000000

借:長期股權投資——隆達公司(成本)8000000

貸:盈余公積(8000000×10%)800000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7200000

原取得投資后至轉換為權益法核算之間被投資單位實現凈損益中應享有的份額,一方面調整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同時調整留存收益;其他原因導致被投資方所有者權益變動中應享有的份額,在調整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同時,調整投資方權益。

借:長期股權投資——隆達公司(損益調整)

(40000000×40%)16000000

貸:盈余公積(16000000×10%)1600000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14400000

借:長期股權投資——隆達公司(其他權益變動)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网 |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 亚洲国产在人线午夜播放 | 欧美黑人激情性久久 | 色依依国内精品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