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道德論文8篇

時間:2023-04-24 17:02:57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兒童道德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兒童道德論文

篇1

1確定主題調研方法

(1)抽樣訪談。

(2)攤位采訪。

(3)詢問老師。

(4)家庭訪問。

2確定調研內容

(1)留守兒童的飲食起居情況,是否有人看管。

(2)留守兒童的課余時間如何安排。

(3)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4)留守兒童父母的歸家情況。

(5)留守兒童與父母聯系交談情況。

(6)留守兒童對學習的看法和獲取知識的來源。

(7)留守兒童看護人類型。

3分析調研結果

通過關于留守兒童的調研工作,加之針對性的對留守兒童進行相關的輔導關懷,能夠幫助當地留守兒童打開心扉,確保留守兒童身心健康,同時積極響應了黨的號召,關心弱勢群體,致力共創和諧社會。本次調研采取訪談形式,考慮到小學生知識水平和農村的整體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將調查問卷形式的問題通過口頭詢問講訴與調研對象交流,以此保證調研的順利進行。

二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1安全存在問題

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是重中之重,近年來,與留守兒童有關的案件不在少數。留守兒童的第一監護人為其父母,其父母外出打工,大多數人選擇將孩子交給其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他們年歲已大,對于孩子的很多方面都照顧不到,導致孩子的生活及自身安全出現問題。父母長期離家打工,偶爾回家一次也是對孩子噓寒問暖,使孩子缺乏安全教育,欠缺安全意識。拐賣兒童案、留守兒童兇殺案等案件層出不窮,究其原因,不外乎孩子孩子在學校沒有把老師的話當回事,在家沒把爺爺奶奶的“嘮叨”放在心上,對于危險沒有及時的意識到也沒有相應的安全措施。少數民族的經濟及文化等狀況相對滯后,其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更加引起了我們的關注。

2教育存在問題

(1)情感教育問題

留守兒童由于親情和心理關懷的缺少,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又很少與外界接觸。所以感情比較冷漠,有些性格也比較孤辟、偏激,又無人約束,因此時常與人打架斗毆。去年報載:某鎮留守兒童王某因為缺乏監管時常與人打架,最后與一伙同樣是留守兒童的不良少年發生沖突,被砍死在一網吧內。

(2)學習教育問題

知識改變命運。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在某些方面是直接關系到他們的未來的,而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得不到父母的重視。當前的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都離不開科技的進步,科技的進步離不開知識的不斷更新。有人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進步及經濟的發展是以犧牲一代孩子的教育為代價,這個說法看似有點偏激,但是細細想來確實也有些道理。

3道德教育問題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由此可見父母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行為方式往往是孩子一生的座標。留守兒童由于長期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時的指點和幫助,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做決定,由于小孩子是非觀念不強,一些錯誤行為和做法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容易養成不好的習慣。

三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

1建立留守兒童信息管理制度

各學校要摸清留守兒童的數量,登記造冊,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在建立好留守兒童檔案的基礎上,將留守兒童的個人基本情況錄入信息管理庫。

2建立留守兒童法制教育制度

主要讓“留守兒童”認知《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他們學法、守法,教育他們珍愛生命、遠離。

3建立留守兒童安全保障制度

各校要建立完善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層層建立安全工作責任制和安全工作預案,建立“留守兒童”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留守兒童”在校期間如遇突發事件,要依法迅速采取適當的救助處理措施,并立即告知“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和在外務工的家長,同時按規定及時報告有關部門。

4建立“問題兒童”特別關愛制度

“問題兒童”是留守兒童的特殊群體,各學校要注意研究其品德、行為、學習等特殊心理現象,并針對一些留守兒童的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利用“留守兒童心理輔導室”、“愛心驛站”,配備必要的專門設施,并選配好懂得心理教育的專兼職教師,大力開展心理咨詢、心理矯正活動,化解心理壓力,引導他們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

四結語

篇2

摘要:兒童道德教育是個體道德成長的基石。在兒童道德教育已有的范式中,存在著很多不合理的現象。個體道德敘事作為兒童道德教育的新范式,體現了對兒童生命價值與實踐的尊重,其展開有靜態表達和動態生成兩種形式。

當前兒童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兒童敘事性思維的特點,忽視了故事的價值和作用,忽視了敘事法的情境性。許多教師和家長甚至沒有時間給孩子講故事,更多地是代之以道德知識的灌輸和規則的教導,這是一個令人非常遺憾的事實。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如何根據時代特點,如何根據兒童敘事性思維的特點,給敘事特別是道德敘事這一傳統的道德教育方式賦予新的內涵與活力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一、兒童道德教育呼喚新的范式

(一)對現實的兒童道德教育范式的批判

1.違背兒童心理思維特點。

根據布魯納提出的例證性思維和敘事性思維這兩種思維模式及其特點,兒童的思維更多地具有敘事性思維的特征,敘事在兒童社會性和道德認識發展中起著核心作用;同時,敘事是兒童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徑之一。可是,“長期以來,兒童道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側重于例證性思維和抽象道德觀念的灌輸,其弊端是道德教育疏離于兒童的心理世界,凌駕于兒童的生活世界之上。”

2.剝離兒童的生活基礎。

在現實的兒童道德教育中,成人往往把兒童看成是一個旁觀者,而非自由、能動的主體。兒童不能自由地選擇,也不能自由地體驗和感受生活,更不能自由地為“我”和“他者”負責,這樣的道德教育注定是要失敗的。現有的兒童道德教育課程試圖從制度上規制道德知識,形成一個宏大的道德知識圖象和道德知識秩序,但是作為締造心靈秩序的外顯“符號”,道德知識“格式化”的前提與兒童道德教育的目標取向是相背離的。強調致知,忽視本真生活經驗和理智以外的其他生活時空,用“知識”來抽象和割裂“生活”,必然會導致對兒童“生活”的遺忘。

3.忽視傳統道德文化資源。

傳統道德文化資源是傳統文化的核心所在,是民族認同的根據。在現實的兒童道德教育中,去傳統道德文化釀成道德教育的“無根性”是當前道德教育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不僅對傳統道德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解,因而隨意地拋棄傳統道德,同時又對現代西方文化盲目崇拜,以致在迷失文化根源認同之后出現“被迫性”的現代性追隨,導致當前道德教育的茫然。

4.兒童道德教育方法的異化。

無論從理論或實踐兩方面看,我國的道德教育至今仍然把道德教育的過程僅僅看作是對兒童施加外部道德影響的過程,而所施加的道德影響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規范,強調兒童符合規范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這樣的道德教育過程也就是科爾伯格所批判的,用刻板的灌輸、管理與訓練等方法,強制兒童去服從各種道德規范的“美德袋”式的道德教育。

早期經驗對兒童個體的一生都具有重大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如果個體從學前兒童時期便對德育抱有成見,那么以后再對他施以這方面的教育恐怕會愈見其難了。”審視當下兒童道德教育范式之弊,剔除其不合理的存在,是兒童道德教育新范式誕生的現實基礎。

(二)兒童道德教育范式轉換的認識基礎

1.道德的傳統生命意義考察。

從道德的傳統意義來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經歷了一個合二為一的演變過程。道德的產生直接源于人們的生命活動,源于人們對天地化育之奧妙的領悟,不僅貫穿著人的生命活動之始終,而且其生命實踐活動也正是這種化“道”為“德”的內化與外顯過程。

“道”的原初意義既指人的一切行為應當遵循的基本的、最高的準則,也指人的生命活動展開以及生長發展所籍的憑據。作為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和秩序,“道”既指人的自然本性,也包括社會的道德倫理規范以及群體的典章制度、組織原則等。這種展開與生長,就是體“道”成“德”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認識、體會與領悟的過程。《說文》中“德者得也”,“內得于心,外得于人。”便是對此意義的描述。“德”作為人對“道”的領會與理解,是人的德行品德、合理行為原則的具體體現。而最深厚的德,也就是道的自然本性的體現。因此,只要“道”的思想普遍貫徹于社會人生,那么,“德”也就真正地行于天下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道”的貫徹并非一個自然外在賦予的過程,其基礎是一種基于生命的內在“體悟”。這是因為道德無論是作為一種“知識”或是一種“智慧”,都與個體生命的經驗、需要聯系在一起,個人的道德選擇都直接源于個體生命實踐的價值取向。這些道德知識或智慧實際上處于一種動態的轉化狀態,在由靜態向動態轉變的過程中,個體生命需要主動調動自己的體驗去活化和內化“道”,并通過個體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完成它們與現實生命的內在聯系。遺憾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這種展現生命活動的豐富維度并未隨時間的流逝而得以充分彰顯,反而演化為一種僵持且機械的單一向度。包容天、地、人三才的“道”,孕育自然、社會、人生協調發展的生命之大德競不知不覺地被消解于我們“高度重視”的道德教育之中。這不能不說是我國道德文化傳承中的重大挫折,以至于今日,我們的許多研究者不得不借助于西學以圖重振中國的道德與道德教育。

2.道德產生的生命實踐基礎。

在道德的個體發生和發展的問題上,皮亞杰、柯爾伯格的發生論糾正了傳統的先驗論和灌輸論的偏差,深刻揭示了道德認知發生和發展的邏輯結構和規律。米德的符號互動理論則從社會心理機制方面補充了道德認知發生理論。但道德認知的發生學理論與符號互動理論只有在交往實踐理論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統一起來。照的觀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道德意識的基礎同樣也是實踐。但實踐本身又分為兩種,即對象性實踐和交往性實踐。前者形成主客體之間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后者形成主體之間的交往關系。兩種實踐活動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兩種關系對道德意識的發生和發展都有決定性的影響。

同時,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于自主選擇并主動參與的活動,人們往往能想方設法去做好,并能主動承擔責任。自由度越大,承擔責任的欲望越強。而傳統的德育無視兒童的自由,一方面,他們只是讓兒童遵守既定的道德規范和道德準則;另一方面,又想方設法壓制符合兒童內心真實需要的那些道德要求,于是從根本上剝奪了兒童自由決定和自由創造的權利,教育完全成了使兒童服從的工具(服從于規則,服從于權威,惟獨不服從自己的理性)。在這樣的教育中,兒童喪失了主動性,喪失了自由,只能在外界壓力的強迫下,機械地做出各種虛假的承諾與行為,最終形成雙重人格。誠如杜威所說:“在這種由強迫造成的一致性的背后,以致個人的傾向就是在不正常的和或多或少是在被禁止的方式下做出一些活動”。嘲這種行為因缺乏兒童的自由而毫無道德意義可言,也就更無從談到兒童的尊嚴和價值。有些教師以兒童年齡小、閱歷淺為由,認為他們不具備真正的選擇能力。我們也承認這有一部分道理,但決不能成為忽視兒童意愿、否定兒童自由的理由。

從歷史的角度看,道德源于人們物質生活過程中的社會交往活動,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自發形成的。因此,最初的道德教育與生活是一體的,就是生活本身。但是隨著制度化教育的產生,學校教育與生活開始分離,教育的內容開始忽視生活經驗,走向所謂純粹的知識,從而使人的生活世界逐漸退后,直至最后被遮蔽。

二、個體道德敘事的“生命·實踐”意義

敘事理論認為:生活中充滿了故事,人的每一經歷就是一個故事,人生就是故事發展的過程。一方面,故事使我們認識世界、他人和自己。沒有人們對所發生和經歷的各種事件的敘說,我們就無從知道世界發生了什么以及人們所想所做的心理歷程;另一方面。故事又以它所傳遞的社會文化規范、風俗習慣塑造著每一個人。這充分展現了故事在個體社會化中的強大力量。

根據法國結構主義敘事學家熱奈特的研究,“敘事”概念包含三種含義:第一是講述一個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口頭或書面的話語,即敘事話語;第二是指敘事話語中講述的真實或虛構的事件(“故事”);第三是指某人講述某事的行為。實際上無論是作為名詞的“敘事內容”(故事),還是作為動詞的“敘事行為”(敘述),敘事指的是敘述者通過一定的媒介和方式進行的故事敘述過程。因此,所謂“道德敘事”,是指敘事主體通過口頭或書面的話語,借助對道德故事(包括寓言、神話、童話、歌謠、英雄人物、典故、生活事件、生命故事等)的敘述,促進受教育者道德成長、發展的一種活動過程。它包括敘事主體自己的生活經驗與體驗、生命經歷與追求,及敘述者對他人經歷、經驗、體驗與追求的感悟。

敘事“是人們將各種經驗組織成為有現實意義的事件的基本方式敘事既是一種推理模式,也是一種表達模式。人們可以通過敘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過敘事‘講述’世界。”安照與個體生命體驗關切的程度,道德敘事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集體道德敘事和個體道德敘事。集體道德敘事以抽象、提煉的手法述說集體敘事倫理等宏大主題,而個體道德敘事貼近個體生命實踐,言說充盈生命體驗的個體道德故事。個體道德敘事關切生命“實存”狀態,抒發道德體驗,描述道德成長軌跡。雅斯貝爾斯認為,“生命是完整的,它有著年齡、自我實現、成熟和生命可能性等形式,作為生命的自我存在也向往著成為完整的,而只有通過對生命來說是合適的內在聯系,生命才能是完整的。”兒童通過個體道德敘事,使過去、現在與未來發生歷時態的意義相互關聯,其中的道德體驗是兒童個體生命的直接存在方式。

道德體驗是“道德感或個人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而受到的社會肯定或否定的經驗。”它作為生命的直接存在方式,內在于生命并組成了永不停息的生命之河,生命的過程也就是一個自我體驗的過程。生命是我們理解人類一切活動的根源,只有把握了生命,才能理解人類所創造的不同的文化形式。作為兒童道德體驗的基本載體,個體道德敘事與生命意義的關聯體現出如下主要特征:

第一是個體道德敘事與生命意義關聯的直接性。從其產生來看,個體道德敘事來自于現實的、活生生的生命存在,先于任何邏輯的推測和理智的判斷。正如柏格森所說,人是一個生成的過程,對于人的理解,知性無法把握,而只能靠直覺,直覺就是要直接進入對象內部以獲得與對象的融合,進而體驗到完滿的對象。綿延只有在直覺中才能直接的顯現給我們。

第二是個體道德敘事與生命意義關聯的獨特性。每一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各自的生命體驗形成并規定著不同的生命,同時也被這樣的生命規定著體驗的程度。“所有被經歷的東西都屬于這個自我的統一體,因而包含了一種不可調換、不可替代的與這個生命整體的聯系。”

第三是個體道德敘事在表達生命體驗時具有偶然性和意義無限性。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會發生道德體驗,正如我們通常所說的靈感和直覺的到來并不是時刻都有,但它會在個體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光臨,個體也就時刻都有可能產生深刻而強烈的道德體驗。這種道德體驗隨時可以打破原有的生活秩序,破壞日常生活的連續性,喬治·西默爾稱它為生命的奇遇。正是這種生命的奇遇構成了生命意義的統一體,個體也正是在這種意義統一體中產生更多的體驗。伽達默爾說,“每一種體驗都是從生活的連續性中產生,并且同時與生命的整體相聯”,“由于體驗本身是存在于生命整體里,因此生命整體此時也存在于體驗之中”。體道德敘事正是在表達這種“生命的奇遇”中體現其獨特的生命意義。

三、兒童道德教育新范式的可能

(一)集體道德敘事對個體道德敘事的僭越

集體道德敘事言說集體敘事倫理,與個體敘事所表達的個體敘事倫理相去甚遠,它們各自表征著不同的倫理價值體系。集體敘事倫理指向集體行動規則與規則對個體的鑄造,它代表著統一、秩序與對多樣個體的倫理期待。在道德教育中,集體敘事倫理存在著天然的缺陷:它無法也不會關照個體生命的欠然;它無法在個體面臨倫理困境時提供有效的信念支撐;它不能解決內在的位序與評價沖突即本身并非自足圓滿;它的多意化闡述摧毀了自身的規整;它無法清晰表述個體化生命的意義,而且不能溝通生命與世界的價值關聯。而個體敘事倫理是個體生命的自在呈現,是故事而不是規則;是個體生命自我完滿的擴張沖動;是非嚴格的散亂的生命呢喃。它需要的是懷抱,而非教條。

所以,盡管集體道德敘事對于個體道德成長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比如,在營造社會道德風氣與道德氛圍,引領個體道德價值等方面表現出積極功效,但是,相對于個體道德敘事而言,集體道德敘事由于疏離個體生命實踐,抽空個體道德體驗,懸置生活基礎,從而在個體道德成長方面有可能發生對個體道德敘事的僭越,從而遮蔽其積極功能的發揮。這種僭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人為拔高、“圣化”的集體道德敘事容易導致“假”“大”“空”的道德說教。集體道德敘事演繹成了社會主導價值的“輸送帶”,而不論其結果的“消化”程度。道德教育成為教育者不能自圓其說的、一廂情愿的道德知識教學活動,而兒童則成為應付考試的道德知識學習活動的參與者。

第二,集體道德敘述在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取向下容易演變為抹殺人性的“幫兇”。長期以來,我們的學校道德教育“工具化”,為培養“單相度”的政治人服務,集體道德敘事在言說傳統道德人物、故事中,凸顯其政治色彩,引導崇尚一種社會價值,而忽視了對個體道德需要和生命的關切與關懷。

第三,集體道德敘事,以集體道德為對象,體現一定社會道德的共性和主流,不能替代個體道德敘事對個體道德成長的特殊功用。在一定社會中,集體道德是各種個體道德公共利益的體現,集體道德敘事利于塑造公民德性,但在個體道德生命成長中,尤其是對于個體道德生命中個性精神品質的形成,僅靠集體道德敘事是難以奏效的。個體道德敘事以其獨有的魅力應當在兒童道德成長的道路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個體道德敘事展開的基本方式

1.個體道德敘事的靜態表達。

個體道德敘事基于兒童道德生命實踐,從三個層次得以展現:其一,獨白真實道德生活經歷。每個人在其個人生活史中,或多或少經歷過一些道德境遇,正是這些感動過自己的道德事件升華著兒童的道德品質,促使其道德成長。獨白個人真實的道德社會經歷,以“感動”自己的道德體驗去“打動”他人的道德情懷,無疑是道德教育的人性化體現。這正應證了孔子所言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金律”,也體現了教育過程中所追求的“出自內心、方能進入內心;感動別人、先感動自己”的基本教育準則。

其二,交流閱讀的外部道德故事。外部道德故事作為道德文本,在兒童個性化解讀之后,會形成新的道德體驗,從而演繹成具有個體差異的新道德文本。通過交流,個體間相互比對,相互觸通,相互分享和發現。在這一過程中,想像的道德事件溶人了新鮮的生命體驗和道德理解,構成了兒童道德經驗的有機組成部分。

其三,表達儲存在內心的內部道德故事。內心的道德故事是個體道德理想的虛擬表現。兒童道德理想總是幻化為一定的道德故事,在內心徜徉,獨自玩味。在個體道德敘事中,表達儲存在內心的內部道德故事,就是述說個體的道德困惑或道德需要。通過溝通與對話,有利于兒童道德上的欠然在他人的相互啟示下實現彌合。

個體道德敘事就是通過對內部道德故事的回憶、想像以及對外部道德故事的閱讀生成的。每個來源都在故事的內化和外化過程中不斷循環,處于一種不斷流動的狀態。

篇3

關鍵詞:個體道德發展道德心理研究兒童心理理論

一、引言

心理學自誕生以來,各種理論和流派百花齊放,相互影響和滲透。道德心理研究作為發展心理學中重要的研究領域也是如此,它受到不同時期相關心理學理論的影響。皮亞杰對道德發展做了開創性的研究。柯爾伯格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對道德發展進行了大量系統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并以此構造了道德發展的三水平六階段理論。

“道德發展”這一術語逐漸被人們所熟悉。柯爾伯格所開創的公正主題和后來其他道德心理學家們提出的關愛和寬恕主題,成為道德心理研究的三大主題。從皮亞杰到柯爾伯格及其追隨者們,都明顯受到認知學派的影響。而同時行為主義心理學對道德心理研究也曾起過重要的作用。其中加裔美籍心理學家班杜拉最為突出。他認為德性的形成是通過直接強化和榜樣示范的間接強化而實現的,所以他對道德發展這樣的術語持有不同觀點,這直接影響了道德教育實踐領域出現的重獎勵和懲罰的德育方式。

兒童心理理論是近20年來發展心理學領域中一個比較活躍的研究課題,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它對道德心理研究也產生一些重要的影響,本文擬對此進行探討,希望加深和擴展對兒童心理理論和道德心理的研究。

二、對“兒童心理理論”的剖析

在學術界關于“到底什么是兒童心理理論”眾說紛紜,一個基本的看法是,兒童心理理論是兒童對他人心理以及心理與行為關系的認知發展理解錯誤信念為兒童獲得心理理論的標志。從其發展過程看有兩個階段,即心理理論的獲得和心理理論的發展。經典研究主要是關于錯誤信念的研究,在此基礎上研究者們逐漸提出了兒童心理理論獲得和發展的模型。

(一)經典錯誤信念研究

兒童獲得心理理論的標志是理解了“錯誤信念”。目前以韋爾曼(Wellman)和普那(Pemer)的“錯誤信念任務”為這方面的經典實驗。如研究之一,兩個女孩,一個叫安娜,一個叫薩麗。

薩麗把一個小球放到一個筐里,蓋上蓋子,就離開了。可是當薩麗不在的時候,安娜把小球拿出來放到自己的盒子里。問兒童:“薩麗回來會到哪里找小球?”研究者發現,3歲的兒童多認為薩麗會到盒子里找,正確判斷率只有10%,而4歲的兒童多認為薩麗會到筐里找。這是因為三歲的兒童把人的心理認識(即Wellman和Pemer的信念)等同于客觀世界的事實,也就是不能認識到客觀世界是一樣的,但人的主觀反映卻可以不同,而四歲的兒童就可以突破這種限制。目前一般認為能正確解決“錯誤信念任務”,即能正確判斷他人的心理狀態。一般以此作為獲得心理理論的標志。

(二)兒童心理理論獲得的模型

有研究者在把“錯誤信念任務”作為兒童心理理論形成的標志以后,開始從整體上思考兒童心理理論獲得的模型。主要有下面三種觀點:建構理論認為,兒童對心理狀態的理解如同科學理論形成一樣是個理論建構的過程,并且隨著與環境的交互作用而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模仿理論認為,兒童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通過內省自己的心理,從而間接體驗他人的心理活動。如果按照這一理論觀點,兒童心理理論是在自我意識形成的基礎上通過移情能力而獲得的。

匹配理論強調,兒童必須認識到自己與他人在各自心理活動上都屬于等價的主體,兒童不斷面對自己與他人在心理活動上的相似性,從而促使兒童不斷深入這種對等價關系的理解,逐漸形成系統的對心理活動的認識。

以上三者都有各自的實驗研究或演繹推理的支持,但它們不是互相排斥的。以上三者都認為兒童預先并沒有關于心理活動或狀態的知識,是后天形成的,這是共同的。現在不排除這種可能,那就是兒童在認識了自己與他人的心理活動等價的主體地位后,才有可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通過內省自己的心理活動間接體驗他人的心理活動,在這種復雜漸進的過程中逐漸獲得心理理論,也就是說三種模式都能說明問題的某一方面,但綜合起來可能更全面。

(三)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模式

正確解決“錯誤信念”問題,標志著兒童獲得了心理理論。關于在此以后兒童心理理論是如何發展的,研究者們又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觀點。

韋爾曼認為,兒童心理理論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益復雜化和精確化的過程。兒童最初的理論是建立在“欲望心理學”上的,即他認為他人的行為是受欲望制約的。隨著年齡發展,兒童會發現,僅靠欲望來解釋人的行為是不夠的,漸漸出現了“欲望一心理理論”,即兒童通過對信念和欲望及其與行為關系的認知來解釋和預測行為。但是到了七八歲之后兒童又逐漸開始發展起對他人人格特質的理解,即不僅從信念和欲望這些方面來解釋行為,而且還會從不同時空中抽象出穩定的人格特質來作為解釋行為的又一依據。

普那認為,兒童在4歲左右擁有元認知能力后,標志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一個質變,以后心理理論的發展只有量的積累,而沒有質的變化,其中量變主要體現在能夠理解的心理狀態的嵌入量在不斷增加,如:從對一級信念的理解發展到對二級信念的理解。前面的經典“錯誤信念任務”實驗是對一級信念的理解。對二級信念的理解就是認識到一個人關于另一個人信念的信念,如果把類似與前面的實驗情景改變一下就是考察兒童對二級信念的理解。故事如下,約翰和瑪麗在公園玩,有人在賣冰棍,瑪麗想吃冰棍,但沒帶錢就回去拿錢。過一會兒,約翰餓了也回家吃飯去了。約翰走后,賣冰棍的人到學校去賣了。

瑪麗拿錢以后半路上遇到賣冰棍的人,就跟他一起到學校去買冰棍。約翰后來到瑪麗家,瑪麗的媽媽說瑪麗去買冰棍了,約翰就去找她,問兒童:“約翰會NiU1.,找瑪麗?”研究發現兒童只有6歲以后,才會認為約翰會到公園找瑪麗,即兒童能正確認識到“瑪麗認為賣冰棍的人在公園里”。這雖是個錯誤信念,但它卻是約翰實際的二級信念,約翰會按照自己的信念行事,所以到公園找瑪麗。

兒童心理理論雖然是個新名詞,但它實際上與我們發展和教育心理學中的許多已有研究是一脈相承的,是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中一個新的視角。而品德心理是發展心理學中重要的經典研究領域,兩者在內容和方法上是可以相互促進的。

三、從兒童心理理論看個體道德發展

自從20世紀初皮亞杰對道德心理學進行了開創性的實證研究以后,心理學家對個體道德發展展開了大規模的研究,其中柯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影響最大。許多個體道德發展的研究成果如果從兒童心理理論角度來看,其實質內容與兒童心理理論是一致的。如:自我中心主義、他律和自律道德、觀點采擇和移情、道德情緒判斷研究等。

(一)自我中心主義

兒童獲得心理理論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認識到他人與自己一樣是有一套對外在事物的觀點,即擁有關于世界的信念,而每個人是按照自己的信念行事的,盡管這個信念可能正確也可能錯誤。也就是認識到別人可能具有與自己不同的信念,而不同的信念會引起不同的行為。皮亞杰的“自我中心主義”是特指兒童以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以客觀的他人的觀點去看待世界,這種混淆使個體不能認識到他人觀點與自己觀點的不同。皮亞杰認為,自我中心主義是兒童思維處于前概念時期的標志之一。這個時期在4歲左右結束。很顯然。自我中心主義使兒童不能區分他人觀點與自我觀點的不同,而兒童心理理論的獲得要求兒童能認識到別人可能會有與自己不一樣的信念和行為,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心理理論的獲得是以擺脫皮亞杰所說的自我中心主義為前提的。從實際的研究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韋爾曼和普那的“錯誤信念任務”研究發現4歲是兒童心理理論發展分界的年齡,而這也正是自我中心主義存在的前概念時期結束的年齡。

(二)自律道德

前面說過,兒童心理理論的獲得是以擺脫自我中心主義為前提。而皮亞杰認為自我中心主義和道德實在論是導致他律道德的關鍵的原因,自我中心的兒童分不清自我和外界,他們把環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從而會自發的尊重準則和服從成人的權威,因此沒有獲得兒童發展理論的兒童是不會出現自律道德的。從他律到自律的原因就是他們在認識上逐漸成熟,削弱了自我中心主義傾向,能從不同角度去看待道德問題,從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發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他人的心理具有認知能力。也就是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過程。

(三)觀點采擇與移情

觀點采擇,是區分自己與他人的觀點,并進而根據當前或先前的有關信息對他人的觀點作出準確推斷的能力,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認知能力。皮亞杰認為從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的原因之一就是角色承擔和角色扮演能力的發展,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觀點采擇能力。米勒等人認為,觀點采擇需要很多心理成分聯系在一起,具有遞推的性質。最初級的觀點采擇是直接對他人觀點進行推斷和認知,隨著社會認知能力的發展,兒童逐漸可以推斷他人如何對另一個人的觀點進行認知的,再后來,能對他人如何對另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觀點的推斷進行認知……,這種觀點采擇的間接性逐漸增強,說明了兒童在頭腦中能同時處理的心理成分在逐漸增多。

移情,是一種特殊的觀點采擇,它是根據有關線索推斷他人內部情感狀態,并且自己也能體驗到相應的情緒反應。如覺察到他人傷心,自己也能體驗到一種難過情緒。許多心理學家認為移情是兒童利他行為和親社會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霍夫曼指出:移情會成為兒童利他行為的主要動機。艾森伯格也發現自愿助人與移情分數呈正相關。艾森伯格將良好的親社會行為產生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對他人需要注意階段、確定助人意圖階段、出現助人行為階段。其中,親社會行為形成的初始階段,即對他人需要的注意,他人的需要是屬于他人的個性傾向性,是他人的心理狀態,兒童能對其注意顯然本身就是兒童的心理理論發展水平的一個側面。

在整個兒童期;無論是觀點采擇還是移情都是品德與社會化發展中經常涉及的領域,觀點采擇與個人的移情相互作用進而促使了利他行為的產生,而觀點采擇和移情都需要正確地認知他人的觀點和情緒,這實際就是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階段之一。特別是米勒關于遞推的觀點采擇理論與普那的兒童心理理論發展中“心理嵌入量”增加的觀點是異曲同工的。

(四)道德情緒歸國判斷

以往的研究者多把注意力集中在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斷,即道德認知上。而在本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一種新的研究動向,即研究道德情緒及其歸因判斷。研究者們試圖探索個人在某種道德情境中對他人的情緒及其原因作出推論判斷。情緒對行為具有激發、維持和調節的功能,一個人具有了某種道德情緒,會成為個人產生某種道德行為的內部動力可以引發并維持個體的道德行為。如有人看到一個奄奄一息的老人受傷躺在路邊,心里覺得很同情,并且忿忿不平,想到底是誰把老人撞傷的,這種同情和忿忿不平的情緒促使他可能先把老人送到醫院再去公安局報案。

研究兒童的道德情緒判斷及其歸因能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對“快樂的損人者”現象的研究發現,兒童對犯過者的情緒判斷及歸因有三種模式,即高興——難過;難過——高興,難過——高興——難過。三種模式由于實驗設計的一些因素處理和研究重點不同,導致出現結果的差異,但是它們都是先提供一個犯過情境。然后讓兒童站在犯過者的角度推測犯對者的情緒反應。我們可以看出兒童作出正確判斷的前提是能從他人的角度考慮,意識到別人與自己一樣也有心理反映,也就是對他人心理狀況的認知。所以我們說情緒判斷及其歸因的研究與兒童心理理論在內容上是有一定重合的,前者是后者的一個子方面,即對他人情緒的認知。

四、從兒童心理理論看道德心理研究方法的深化和內容的擴展

(一)傳統的道德研究方法實際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

無論是皮亞杰的對偶故事法,柯爾伯格的兩難故事法,還是艾森伯格的親社會兩難情境法,實驗所用的材料多來自于兒童的實際生活,通過投射來進行研究。首先向兒童呈現一個道德故事,其后跟隨一個問題,如“你認為主人公會怎么做?”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必須建立在兒童能在道德故事提供的線索基礎上對他人的道德抉擇過程有一個較清晰的認知,并能對其行為作出預測。因此支撐了道德心理發展了幾十年的傳統研究方法是以一定的兒童心理理論發展水平為前提的。很小的兒童如果還沒有獲得心理理論,那就無法使用對偶故事或兩難故事來測查道德心理發展水平。雖然現在有些研究者打破了單一的情景故事方法,開始使用其他的道德研究方法,如有人通過對品德詞語的內隱記憶研究來間接反映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但是使用最多的還是投射故事法,所以說道德研究方法實際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

(二)兒童心理理論促進道德心理研究內容的擴展。

兒童心理理論和道德心理研究的外延和內涵大小是不同的,前看是兒重對他人心理及其與行為關系的認知。而他人的心理內容很豐富,包括心理過程、心理狀態和個性心理,心理過程又有知、情、意三方面,個性心理又有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兒童對他人心理的不同子系統及其與行為關系的認知就相應的成為兒童心理理論的不同研究內容,兒童對這些不同的子系統的認知發展水平是不一樣的。按照韋爾曼的觀點;對他人個性特質的認知是到七八歲后才能形成。品德是社會性中的核心成分,它們也分為認知、情感和意志,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這些方面以及與它們相關的其他主題都是道德心理領域的研究對象。兒童心理理論雖然在次級結構中可以分為知、情、意,但就其是本質來說只是認知,因此要比道德心理的外延小一些。

篇4

春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的代表,凝結和承載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對于每一個孩子來說,春節是童年的重要生命組成,對兒童的身體行為、道德情操、倫理關系都會產生潛在而深遠的影響。

按照人類學的儀式種類劃分,節日屬于“時令儀式”,每年或多年規律性的出現,伴以紀念或慶祝等活動。春節來臨的時刻,既是中華子民溫習家族傳統、重演回歸儀式的時機,也是中華子民精神更新之時,一元復始,萬象更新。[1]春節,作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標記,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張文化名片,影響很廣。作為農歷新年的開始,春節充分體現著中國人的傳統情懷與更新意識。而在這場盛大的節日儀式中,兒童不僅僅是歡樂的在場,更重要的是通過節日氛圍的熏染、親身經歷的活動,來發展道德、習得文化。

一、兒童在春節中借助模仿進行道德養成

兒童品德的發展有著內在的節奏與規律,外部的環境和實踐活動可以影響和養成他們的道德。道德在某種程度上體現為個體與他者關系的建立、維系和發展,兒童的道德養成是一種模仿(mimesis)養成的過程。模仿在人類學的視角中被解釋為個體,尤其是兒童建立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橋梁。人類一個重要的能力是“mimesis”,中文翻譯成“模仿”。教育人類學家Christopher Wulf把mimesis描述為個體連接外部世界的通道,兒童借助于模仿在活動中完成身體、情感、心靈的生長。而春節所營造的節日氛圍,正是給兒童的成長提供了一個橫貫古今、全民參與、周而復始的宏大、規律、穩定的儀式時空。在這樣一個儀式時空里,兒童從自身開始,以同心圓的方式逐步擴展、豐富自己與他者的關系,兒童緊湊而豐滿地觸碰到家庭倫理、家國情懷以及與世界的聯結。從這一點來看,春節文化巧妙地實現了隱性德育,它在愉悅溫馨又神圣莊重的儀式空間里,通過模仿實現了兒童的道德成長。(見圖1)

(一)春節增進兒童的家庭倫理觀念

家庭是兒童生命成長的第一站,被描繪為童年的搖籃。一個人后天成長的很多品質與行為習慣都是在家庭中養成的,家庭教育是兒童生命成長的土壤。家庭生活是由日常生活和特殊活動組成的,節日屬于家庭的特殊活動。對于絕大多數家庭來說,每年的春節會是所有節日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尤其是在現代社會,“家”更因為“年味”而有了更特別、更濃郁的滋味,過年成為許多兒童感受家的存在的最強記憶。“年夜飯”“穿新衣”“放鞭炮”“收紅包”這些特殊的過年習俗,年復一年地在兒童的生活中出現,它們符號化地印刻在兒童的生命成長之中。擁有一個熱鬧、溫馨、和諧的“在家過年”,會有效促進兒童對家的歸屬和依戀,進而形成健康的家庭倫理觀。

家庭觀念可以看作是整個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核心。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家庭概念就比較凸顯,無論是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中華傳統美德的四大境界,還是對“家和萬事興”的美好期待,都充分表明了家是中國人生活和生命成長的重要場域。然而,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家庭觀念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身上已經有所改變甚至淡化了。因為父母為持家的打拼,孩子為學業、特長的進步,各自都在努力拼搏著,居家過日子的天倫之樂成為了偶爾和想象。由于春節的長假,使得家庭成員有機會較長時間相處,屆時能夠靜下心來,放下手中忙活的事情,坐在一起聊天,聚在一起吃飯,愉快地攜手出行,兒童可以暫時脫離原本緊張高壓的家庭生活,w會到家的舒適與溫馨。可見,春節是對生活緊張節奏的制動與調整,春節時豐富多彩的家庭活動,無疑會大大促進孩子對家的理解與感受、溫情與熱愛。

(二)春節養成兒童的民族和國家意識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節日,雖然各地有些許習俗上的差異,但是我們擁有共同的記憶與追求。對于兒童來說,尤其是低齡段的兒童,他能理解的民族與國家的概念,需要成長敘事與共同經歷。首先,春節是中國文化的集中體現,民族的歷史與精神通過神話、傳說、故事、儀式、游戲等方式完成大線條的宏大歷史與文化傳承,讓我們的孩子們體會中國第一大傳統節日的浩大聲勢,無論是家庭內的長輩給晚輩講述他們兒時過年的有趣往事,還是社會風俗如空氣般的全面包裹,抑或媒體節目的宣傳襯托,都全方位地使春節在兒童的內部世界中構筑了深刻的記憶空間,讓他們深深感受和體驗到了一個所有中華兒女都歡心鼓舞、熱切期盼、盡情享受的文化狂歡。其次,兒童在春節時候會發現所有的人,包括家人、鄰居、親戚朋友都做著同樣的事情,他就會有一種強烈的“同在”感,覺得周圍人都是一樣的,都是一起的,這種原始的質樸統一感,就是最基本的歸屬感和集體感。在網絡社會興起之前,春節對于兒童和成人是相似的記憶,都是傳統、世俗而崇高的。再次,春節有助于兒童形成愛國的樸素情懷。“愛國主義之所以在與傳統節日的互動中,呈現出鮮活的生命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它源于人們對群體力量的需要,而這種需要又高于這種力量表達本身;二是它與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歷史性地互動與融合,并且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維護、發展安全提供內在的持久的精神支撐;三是它在社會發展進步中始終表現并契合著時代精神。”[2]所以,春節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更是培養兒童愛國、愛民族的最重要的儀式活動。

(三)春節提升兒童國際理解的素養

春節雖然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但是隨著中國的對外開放,國際交往已經越發緊密。每逢春節,我們都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對外傳播中國的春節文化,如,采用走出去的方式,世界各地共享中國春節的慶祝活動,孩子們也會從電視、網絡看到世界各地過中國年的歡樂場面;同時,我們還可以請進來,通過邀請國外的一些藝術團隊在春節時期來到中國表演,各大劇院都可以有類似的節目,如交響樂、歌舞劇、馬戲、雜技等,甚至我們可以直接將國外的一些節日元素呈現在中國的春節狂歡之中,如北京朝陽公園每年春節的“洋廟會”。通過這些具有新時代特點的“國家化”春節活動,為孩子創造了一個節日文化比較的機會。兒童在知曉和參與這些活動的同時,可以對比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殊之處,同時,借春節的節日窗口見識了國外的各種文化。這種學習是增強兒童“國際理解”的意識與能力的重要途徑。隨著國際交往與合作的日益密切,當今的兒童不但生活在中國快速國際化的時代中,而且將來必將生活和發展于國際交往更加緊密的世界中,擁有“國際理解”的素養,正是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借助春節活動體驗的方式,會潛移默化地培養兒童的這一素養。

二、 兒童通過實踐知識實現有關春節的

文化習得

(一)兒童在春節中參與身體表演

春節從整體上看是一種時令性儀式,其中又包含著很多的儀式和儀式性的活動,如團圓飯、吃餃子、拜年祝福、放鞭炮、逛廟會、拜祖先、祭灶神等等,在這一系列儀式性活動中,無論是表現在身體上的手勢表情、言語歌辭,還是特定場合的布置、符號性器具的準備、樂曲聲音的配合,都具有一定的表演性。儀式行為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身體動作,往往具有象征意義和功能,它套嵌在一些事件、時間和行為中,再通由身體表現出來。如團圓飯的座次、吃餃子的時間、拜年的話語、放鞭炮的心情、逛廟會的感受、拜祖先時的行禮、祭灶神的獻詞,等等,都是豐富的身體表述與展演。兒童在成人的示范和指導下,完成了身體表演的象征維度的操練,從而增進了身體的文化性和歷史性。身體的表演性操練是兒童模仿學習的重要體現,也是兒童內部知識外顯、熟練的重要方式,還是兒童文化學習的身體表征,更是兒童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聯通與實現的重要保證。

(二)實踐知識是兒童習得春節文化的重要組成

在實踐活動中,人們會獲得一種可以應對該事件或活動的知識,進而可以應對相應的生活和事件,這種知識被稱為“實踐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兒童的整個學習成長不單單包括學科體系的系統性、邏輯性知識與能力,還包括更為普遍的、具有實用價值的實踐知識。實踐知識是兒童生活、成長的重要構成,也是兒童文化習得的主要內容。文化習得是一個十分豐富的學習體驗過程,它有助于個體了解和適應自身文化、發展和革新所處文化。文化習得發生在兒童認識世界的種種經歷之中,儀式是兒童文化習得最具代表性的活動。在儀式活動中,參與者會借助一整套帶有象征意義的身體動作直接應對和完成內涵深刻的文化事件。(見圖2)

如上圖所示,當兒童面對外部世界時,會遇到很多陌生的、新鮮的事物或事件。他們往往通過觀察、參與等間接的和直接的方式試探性學習,形成最初的內部映像(inner image),這種學習具有一定的模仿性,需要借助人類學習的模仿(mimesis)機制,當相似或相同的事件反復出現,兒童個體反復借助已有內部圖像應對之后,兒童就會形成越發穩固清晰的內部映像,即內部實踐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當真實的外部事件再次出現時,個體就可以獨立判斷和應對這些問題與事情,以前習得的實踐知識,便可以發揮實效。在春節的經歷之中,有許多的學習是文化習得。孩子在每年的年三十都看到或者直接參與家人準備年夜飯、貼春聯、放鞭炮……那么孩子就慢慢學會了年三十的這些習俗。孩子在大年初一開始跟隨家人走親訪友,見面要問“過年好!”,握手或擁抱,收到紅包要答謝……耳濡目染,孩子也就學會了如何拜年、如何應答等拜年的禮數。這些都是關于身體的實踐知R,可以直接內化在自己的實踐知識框架內,最終可以應對自己的現實生活。這種基于身體的實踐知識,直接體現在儀式活動中的手勢、言語、表情、心境,還包括器物、氛圍和關系等。

春節是中國傳統美德傳承與文化習得的際遇,是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最為美好的生命童謠。我們不能只是簡單把它當作節日度過,而更應在珍視中傳承春節文化,增進春節文化對社會價值體系的建構與穩固作用,在歡慶中感受春節倫理,讓春節倫理滋養人們的道德和精神。春節已然是中華民族對天地、對人倫、對家庭的最強大的文化表達,它的影響早已深入到每個中國人,甚至全球華人的血脈之中。

參考文獻:

[1]蕭放.傳統節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2.

[2]黃玲麗.國?家?人:善用中國傳統節日德育資源的三維思考[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6-9.

【張志坤,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副教授】

篇5

關鍵詞:英語兒童文學;翻譯目的論;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5)08-0133-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3.034

1 . 引言

兒童文學是兒童了解世界的早期啟蒙食糧,對兒童的成長有著深遠意義和重要影響。翻譯好一部兒童文學,需要譯者對源語文字有深刻的見解,對原作風格的精確把握,對源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有廣博的知識,了解兒童的心理世界和生理世界,并且能用一顆童心去體會,用小讀者喜聞樂見、淺顯易懂的兒童語言來翻譯。鑒于兒童文學作品的特殊性,譯者需要考慮兒童的特點和接受能力,以兒童的需求為中心。

“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論是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翻譯大師尤金?奈達提出的,是翻譯理論的核心。“功能對等”中的對等包括四個方面:(1)詞匯對等;(2)句法對等;(3)篇章對等;(4)文體對等。功能對等理論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將翻譯納入語言學的研究領域的同時,還將文化以及西方文論中的讀者反應納入到翻譯研究的領域。功能對等理論以意義和風格對等為基礎,強調譯入語讀者對譯文的反應與原文讀者對原文的反應基本一致。將讀者客觀反映作為衡量譯品好壞的標準。

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于20世紀70年代在德國興起。翻譯目的論(Skopostheory)由此產生。根據這種理論,所有翻譯遵循的首要法則是“目的法則”:翻譯行為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結果決定方法。“功能”二

字把翻譯視為一種交際形式,著重于翻譯的內容和結果,在“目的論”中,譯者是整個翻譯活動中最為重要的參與者和翻譯活動最終的實施者,同時他還是翻譯要求的接受者、原文文本的詮釋者以及譯文文本的創作者。

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的核心目的論為兒童文學的翻譯提供了理論基礎。從根本意義上說,文學作品是為讀者創作的,讀者是文學活動的能動主體。兒童文學的讀者是兒童,譯者要考慮兒童在心理生理發育水平、知識經驗、文化修養、人生閱歷、思想感情、審美情趣等方面的特點。

2 . 兒童文學翻譯策略

兒童文學譯作的目標讀者是兒童,兒童有其特殊性,譯者為了更好地符合兒童讀者的知識水平和審美經驗,在詞匯選擇、修辭的應用上應采用相應的策略,從而使譯作充滿童趣,更貼近兒童讀者。本文通過對多部兒童文學作品不同譯本的分析對比,研究兒童文學翻譯的方法和技巧,揭示本文的主題――兒童文學翻譯應在目的論的指導下以兒童為中心。具體分析了《小王子》《柳林風聲》《綠野仙蹤》《冠軍的童年》等著作幾個譯本在語言、修辭、文化差異上的不同譯法,明確了好的譯文常常考慮了以兒童為中心的事實。根據兒童的特點和需要,譯者應遵循以下幾點:(1)選用口語化色彩強的詞匯,化抽象為具體,少用晦澀難懂的詞語;(2)注重語言的幽默性、趣味性、音樂性和節奏感;(3)運用各種修辭手段,如比喻、雙關、排比等以吸引兒童的注意力;(4)在文化層面的翻譯中,采取歸化和異化相結合的翻譯策略。兒童文學的翻譯者要更加了解兒童、關注兒童的特點,以采取適當的翻譯策略提高譯作的可接受性。

2 . 1 語言層面

2.1.1 簡潔可讀

譯者在翻譯時,必須時刻記得具體目的是為了孩子,譯本必須易于理解,符合兒童語言特點,同時必須生動,充滿原文的童趣和快樂。

例1(選自《小王子》)

―“Were they not satisfied with where they were?” asked the little prince.

―“No one is ever satisfied where he is,” said the switchman.(林珍妮,2011:195)

―“他們對他們的居住地不滿意?”“人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的。”扳道工說。(林珍妮,2011:83)

―“他們不滿意所待的地方嗎?”“人們從來不滿意自己所待的地方。”扳道工說。(鄭克魯,2014:90)

林譯用了中文的一句俗語,使得對話更流暢生動,避免了鄭譯的重復唆。翻譯的時候運用小讀者非常熟悉的成語來翻譯近似的意思,可以起到言簡意賅的作用。

例2(選自《冠軍的童年》)

What was certain was that Grandpa Chook and I were living on borrowed time and needed to make some urgent escape plans.(青閏、王曉平,2013:82)

值得肯定的是,我和楚克爺要茍延殘喘了,因此需要做出一些緊急逃跑的計劃。(青閏、王曉平,2013:83)

“茍延殘喘”描寫了小主人公和一只雞陷入絕境后無法逃跑、無限忍耐的情形。青閏、王曉平在譯注中用到大量的四字成語,“誠惶誠恐”“形影不離”“了如指掌”“按部就班”“舉棋不定”“一本正經”等,恰如其分地簡化了英文原著中的修飾、描寫成分,熟悉成語文化的小讀者一看就懂。

2.1.2 口語化

口語化指日常對話而非正式場合的,易于接受的詞、短語和發音方式。兒童文學著作應該采用以清澈透明的語言來吸引孩子,易于理解。

例3(選自《柳林風聲》)

―“I’m looking,” said the Mole, “at a streak of bubbles that I see travelling along the surface of the water. That is a thing that strikes me as funny.”

―“Bubbles? Oho!” said the Rat, and chirruped cheerily in an inviting sort of way. (Grahame, 2010: 10)

―“你看,那水面上有一串泡泡正在漂動,蠻有趣的!”鼴鼠說道。

―“哦?泡沫?哈哈!”水鼠興奮地叫了起來,像是遇到了熟人,并發出邀請一樣。(李智、楊晶,2014:22)

―“我在看一串氣泡,”鼴鼠莫爾說,“我看見他們在水面上移動,覺得挺好玩兒。”

―“水泡?啊哈!”話音剛落,水鼠蘭特就開始快活地叭嘰嘴,那樣子像是在饞什么人。(張熾恒,2014:14)

李譯“像是遇到了熟人,并發出邀請一樣”顯得平淡無奇。張譯“好玩兒”的“兒”化音是北方中國人經常在日常對話中所使用的,特別是當他們和孩子說話時,它成功地選擇了孩子熟悉的語言,比“蠻有趣”翻譯得好。“啊哈”“快活地叭嘰嘴,那樣子像是在饞什么人”,運用了象聲詞,語言有聲有色,形象地描繪出水鼠看到水獺來分享食物時的神情,高興至極,津津有味。語言親切而富有感染力,使得小讀者非常享受這種氛圍。張譯將文中的人物翻譯為“獾子”“鼠仔”“蛤蟆仔”“鼴仔”,比李譯的“灰獾”“水鼠”“蟾蜍”“鼴鼠”更富有情趣,充滿了孩子氣,適合小孩子的審美水平。

2.1.3 音樂性

如果原著中的表達聽起來很有樂感,就能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興趣。此外,美好的旋律可以使孩子快樂和放松,在這種情況下,譯者永遠不能忽略原作的音樂性,而應該盡力在目標文章中改寫。韻腳、重復、排比、對偶和頭韻是在兒童文學中產生音樂性的一些常見方式,所以他們的譯本也應如此。

例4(選自《柳林風聲》)

Ducks’ Ditty

All along the backwater,

Through the rushes tall,

Ducks are a-dabbling,

Up tails tall!

Ducks’ tails, drakes’ tails,

Yellow feet a-quiver,

Yellow bills all out of sight Busy in the river!

… (Grahame, 2010: 16)

野鴨謠

靜靜河灣碧水流,

長長水草舞纖腰,

河里野鴨做倒立,

只見尾巴高高翹。

公鴨尾,母鴨尾,

抖抖兩只黃色腳,

一張大嘴不見了,

原來正在水中泡。

……(李智、楊晶,2014:30-31)

鴨謠

沿著回水河汊,

在高高的燈芯草中間,

看那戲水群鴨,

全都尾巴朝天!

母鴨公鴨尾巴,

還抖動著黃黃的腳丫,

黃黃鴨嘴皆不見,

全都忙活在水下!

……(張熾恒,2014:23)

張譯和李譯都有一些押韻的音節,張譯的“汊”“鴨”“巴”“丫”“下”;李譯“腰”“翹”“腳”“了”“泡”,與原作有相似的效果,朗朗上口,基本滿足了原文詩歌押韻的特征。但張譯明顯比李譯要口語化,容易被小讀者理解。

2.1.4 充滿童趣

翻譯兒童文學意味著為孩子重新創造童趣和快樂,不能將充滿天真樂趣的兒童文學著作翻譯為嚴肅的本或教學元素的兒童著作。具體來說,譯者需考慮到兒童讀者的心理特點、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方式,通過使用幽默的風格和孩子化的語言,使孩子產生親密感,刺激他們的興趣和共鳴,使他們看得懂,看得有興趣,并能充分感受原作的魅力。

兒童文學作品既然是給兒童看的,文字自然淺顯,不過也有它的難譯之處,就是作者為吸引或者逗小朋友,常常玩些花樣,最多的就是玩文字游戲。我們只好把外文的文字游戲設法按原意變成中文的文字游戲,使我們的孩子從譯文中得到外國孩子從原作中得到的同樣的樂趣 。

例5(選自《綠野仙蹤》)

當多蘿茜帶上金冠念咒語時:

“Hil-lo, hol-lo, hello!” Dorothy went on, standing this time on her right foot.

“Hello!” replied the Tin Woodman calmly.(青閏,2013:192)

“希-羅,霍-羅,哈-羅!”多蘿茜這次右腳站立著繼續說道。

“哈羅!”鐵皮樵夫平靜地回答說。(青閏,2013:193)

“黑-羅,霍-羅,哈-羅!”多蘿茜接著念道,這一回她單用右腳立地。

“哈羅!”鐵皮伐木人平靜地應答道。(張熾恒,2014:140)

在張譯中,加了一個注解“咒語中的這一小節發音與英語中的hello相同,鐵皮伐木人誤以為多蘿茜跟他打招呼,所以這樣應了一聲。”通過加注的方式,使讀者理解了原文中的童趣,否則讀者很可能把鐵皮人的回答這一細節錯誤理解。

2 . 2 句法層面

就英語兒童文學而言,描繪和敘述的長句并不少見,但是在中文的兒童文學作品很不同,因為一方面,中國孩子無論聽說讀寫都習慣于短句或短語,另一方面,簡潔的句子更適合孩子的短暫注意力。因此,譯者將長句分解為有邏輯的短句,可以簡化和重組句子結構或增加標點符號。

例6(選自《小王子》)

There before me, facing the little prince, was one of those yellow snakes that take just thirty seconds to bring your life to an end.(林珍妮,2011:208)

黃蛇正仰頭朝向小王子。這種蛇最毒了,三十秒鐘內就能要你的命。(林珍妮,2011:94)

那兒,有一條能在三十秒鐘內致人死命的黃色的蛇朝小王子樹立起來。(鄭克魯,2014:105)

鄭譯將原文的定語從句一長串地放在“蛇”這個中心詞前面,顯得累贅,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林譯將這個定語從句單獨翻為一個句子,表意簡單清晰,小朋友易于接受。

2 . 3 修辭層面

例7(選自《柳林風聲》)

I’ve only broken out of the strongest prison in England, that’s all! And captured a railway train and escaped on it, that’s all! And disguised myself and gone about the country humbugging everybody, that’s all! Oh, no! I’m a stupid ass, I am! (Grahame, 2010: 161)

我不過是成功地從監獄里逃出來而已;不過是搭乘了一列火車逃避警察的追捕,并從車上跳下來而已;不過是喬裝打扮了一番,騙過了想要抓住我的人而已!(李智、楊晶,2014:166)

我只是從英國最牢固的監獄里逃脫了,僅此而已!俘獲了一列火車,乘著它逃亡,僅此而已!喬裝打扮,在鄉間到處跑,騙過了每一個人,僅此而已!(張熾恒,2014:218)

原文中的“that’s all”排比句被張譯為“僅此而已”,被李譯為“不過……而已……”,也都是排比句式,但張譯聽起來更簡單易懂,而“不過……而已……”句式對小孩子來說插入成分太長,因此難于理解,排比效果不是很好。

2 . 4 文化層面

采用歸化或異化的方法來處理兩種不同語言文化差異的翻譯。歸化就是翻譯盡量向目標語語言文化靠近,異化即譯文盡量向源語言文化靠近。兒童文學翻譯工作者必須考慮到兒童讀者的文化背景,適當地采用異化和歸化相結合的方法,使譯文不但容易理解,而且又能展現異域文化的風采,滿足讀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4.1 采用歸化的譯法

例8(選自《綠野仙蹤》)

They all bowed so low to the little Queen that they almost stood upon their heads.(青閏,2013:104)

它們都向小皇后深鞠一躬,頭都快著地了。(青閏,2013:105)

他們都深深地向小小女王鞠躬,差一點就變成拿大頂了。(張熾恒,2014:78)

鞠躬只是單純的彎腰這個動作,并不形象!拿大頂技巧運動,指頭朝下腳向上,雙手貼地,身體或倚墻或不靠任何物體,這一譯法符合兒童的理解力,譯文畫面更形象,更具有夸張感!貼近了兒童的理解力,使讀者感到親切有樂趣。

完全采用歸化會使譯文缺乏情調,讀者感覺不到外國文化的新鮮感,使作品缺乏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兒童讀者喜歡了解外部世界,因此在翻譯時還需要適當的異化法。

2.4.2 采用異化的譯法

例9(選自《柳林風聲》)

A long half-hour passed, and every minute of it saw Toad getting crosser and crosser…Nothing that he could do to the things seemed to please them or do them good. He tried coaxing, he tried slapping, he tried punching; they smiled back at him out of the tub unconverted, happy in their original sin.(Grahame, 2010: 138)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著,短短半個鐘頭的時間,在蟾蜍看來卻是那樣的難熬。無論蟾蜍怎樣努力地揉搓,那些臟衣服都絲毫不領他的情,沒有一點變干凈的趨勢,這使得蟾蜍大為惱火。(李智、楊晶,2014:140-141)

長長的半小時過去了,這期間每過去的一分鐘,托德的火氣就大一分。似乎無論他怎么弄,都無法討那些衣物的歡心,把他們弄好。他哄它們,拍它們,用拳頭砸他們,他們卻以嘻皮笑臉來回報他,在盆中快樂地堅持著他們的原罪,毫不悔改。(張熾恒,2014:187-188)

李譯沒有逐字按原文翻譯,只是簡單地意譯了一下,漏譯了一項重要的文化內涵“原罪”,而張譯則逐字進行了翻譯,因此非常生動,把原文的擬人色彩也翻譯出來了,使得衣物也具有人的思想情感,動作形態,很有情趣,而且張譯將“sin”做了一個異化處理,在腳注處給出一個文化注解:“作者用基督教的原罪之說來比喻臟衣服洗不干凈。原罪是人與生俱來的,洗脫不掉的罪,而衣服是可以洗干凈的。這種比喻中顯然有調侃的意味,表明作者的宗教思想比較積極。”張譯保留了異域文化的特征,使譯文充滿異國情調,激發了小讀者對西方文化的好奇心,為中國小讀者提供了一次與世界兒童進行文化交流的機會。

3 . 結論

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的核心目的論強調兒童文學譯作作者要考慮目標讀者兒童的特殊性,提升譯語讀者的地位,為兒童文學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在具體實踐中,譯文需簡單明了、口語化,利于兒童閱讀、有樂感、充滿童趣、保持原作的風格和兒童情趣,再現原作的思想內容、人物形象和藝術意境,使小讀者通過閱讀譯文能得到與原文讀者類似的感受、啟發和教育。

參考文獻

Kenneth G. The Wind in the Willows[M]. 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

李智、楊晶編譯.柳林風聲[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

林珍妮譯.小王子[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青閏、王曉平譯.冠軍的童年[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3.

青閏譯.綠野仙蹤[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3.

張熾恒譯.柳林風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篇6

【關鍵詞】兒童廣告 倫理道德 探析

【中圖分類號】F71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6-0198-01

兒童廣告,是指兒童使用的產品或有兒童參加演示內容的廣告。① 這種廣告旨在影響、指導兒童的消費,并通過影響兒童而影響其父母的購買行為。兒童廣告必須有益于兒童生理、心理健康,有利于培養兒童高尚的品德和優秀的思想品質。

一 對兒童廣告作出的規定和限制

兒童身心發育未全,不能自覺地用批評的眼光看待廣告,沒有足夠的能力客觀地判斷廣告信息的真偽。因此,兒童長期收看某些電視廣告,可能會對他們的價值觀、態度、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鑒于此,廣告內容不得損害其身心健康,不得含有不良導向和影響的文字、語言、圖像等。各國在社會輿論和群眾團體的壓力下,都對兒童廣告尤其是兒童電視廣告作出了各種規定和限制,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對兒童廣告播出的時間和數量作出的限制。1974年,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FCC)規定:兒童電視節目播出的廣告數量必須減少,周末每小時廣告數量最多為9.5分鐘,1990年改為10.5分鐘,非周末為12分鐘。在加拿大,兒童廣告只限出現在周一到周六的上午,而比利時、丹麥、瑞典甚至完全禁止電波媒介播放兒童廣告。

第二,對兒童廣告產品作出的限制。1978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正式提出:“禁止播出可能造成齲齒的甜食廣告,要求廣告商在對年紀較大的兒童所作的甜食廣告中,提供營養及健康方面的說明,以平衡廣告的內容。”這項提案后因遭到美國商業界的強烈反對而被迫中止。但FTC仍希望廣告業、商業界加強行業自律,因此可見,對兒童廣告產品的限制仍是大勢所趨。

第三,對兒童廣告表現作出的限制。日本《報紙廣告倫理綱領》在針對兒童廣告的表現方面有如下規定:廣告應高水平、真實地宣傳產品,不應使兒童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廣告應努力促進友愛與親善,改善人類之間的關系,以此向兒童傳播知識;廣告不應有輕視兒童雙親之類的內容;在所有廣告中,都不希望引導兒童進行商品交易。

第四,對兒童廣告和兒童節目兩者關系作出的限制。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在1977年曾發表了著名的《國家科學基金會報告》,對兒童分辨電視節目與廣告能力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報告顯示:8歲及其以下的兒童顯然無法分辨節目與廣告的差異,而他們不僅對廣告較信任,而且會提出較多的購買要求。到1990年,美國已有70個節目以商品為基礎,FTC和FCC對此都作出了監督與限制,要求電視臺加強對兒童的教育義務,以此作為播放或延長節目長度和商業廣告的許可的一個條件。

二 廣告損害兒童身心健康的表現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今的家庭都十分重視兒童生活質量的提高。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兒童廣告在我國也日益呈蓬勃之勢,對兒童和社會的影響也愈來愈大。但由于兒童身心發育的特點,有些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者見利忘義,導致兒童廣告中有許多不道德行為的發生。廣告中損害兒童身心健康的主要表現有:(1)以是否使用某種商品作為兒童產生優越感或自卑感的標準。如某些口服液廣告中出現高個、健康的兒童嘲笑發育不正常的兒童的畫面等。(2)誤導兒童對某些產品、尤其是營養品的過度依賴,增加了家長的壓力。(3)誤導兒童生理、心理早熟。這類廣告不顧兒童的身心發育特點,出現一些情愛的畫面、文字等。(4)誤導兒童沾染不良的習慣和不文明的舉止,例如吸煙、酗酒、流浪、聚賭、暴力等。這將對兒童的成長發育造成不良的影響,甚至可能會使他們在人生道路上走向歧途。(5)宣揚有害于兒童的食品、玩具等。中央電視臺新聞中曾接連報道了幾起出售、誤導宣傳有害于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玩具事件。例如,某地的仿真玩具槍,不符合有關玩具的安全規定,容易被危險分子利用。

三 兒童廣告存在負面影響的原因

《廣告法》對于兒童廣告作了明確規定。但以上各種反面例子,卻大多數出現在今天,不得不令人深思。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廣告法》中的有關規定太過籠統,使人有可乘之機。雖然在此前的廣告審查標準中,對禁止的兒童廣告內容有較詳盡的規定,但廣告審查制度目前只在有限的幾個城市實行。第二,兒童廣告的管理制度明顯滯后,社會各界仍不夠重視。第三,最根本的是,廣告工作者對此職業道德遵守不夠,欠缺自律。維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是國際廣告界公認的職業道德和基本準則。例如《國際商會廣告準則》明確規定:不得利用兒童的輕信或青少年缺乏閱歷的特點來做廣告,亦不得濫用兒童、青少年的誠實;針對其廣告或可能對其產生影響的廣告,不得在精神、道德、身體方面使他們受到傷害。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世界的未來。兒童廣告應摒棄其消極的影響,努力創造出給兒童帶來高尚情趣、對他們成長有利的廣告作品。一方面廣告要保障兒童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要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最后應適應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

篇7

關鍵詞:舞蹈;作用

一、少兒舞蹈教學對少年兒童智力方面的作用

“美學工作要從娃娃抓起”,少年兒童通過舞蹈美,真實地感受生活,從而在更高的層面上認識生活,在美的神韻中升華一種對善良美德和美好生活的憧憬。今天,舞蹈已經成為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是提高全民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國家未來發展的百年大計!

1.舞蹈教學可以提高兒童的記憶力。

舞蹈教學有兩大特點:一是年齡跨度大。小到學齡前兒童(4~5歲的娃娃),大到12~13歲的小學生。二是訓練時間短,間歇時間長。通常每星期活動一次,每次活動也就兩、三個小時,是否學會、記住,時隔五天再來上課是否還會跳,很大程度上要靠孩子的記憶力。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啟發和鼓勵她們,培養她們的興趣,誘發她們的參與意識,使學員的大腦經常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從而達到潛移默化提高記憶能力的作用。據我的了解和觀察,凡是舞蹈跳得好的孩子,在學校也往往都是名列前茅的好學生。這說明舞蹈這種特殊的鍛煉方式對孩子的智力開發是很有好處的。

2.舞蹈教學可以開發兒童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為了避免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學這種陳舊的教學方式。除了在教室里上課外,還要常常給孩子們留課下作業,讓他們到大自然中去,從游戲中、從舞蹈中啟發她們的想像。例如讓她們用肢體語言去模仿表現白云、小溪、開火車的姿態、吹泡泡及各種小動物姿態等等,她們天真無邪的情感與動作往往為我們創作兒童舞蹈奠定了基礎。這樣老師教得開心,學員玩的盡興,很輕松的完成了教學內容。

二、少兒舞蹈教育心理方面的作用

1.通過少兒舞蹈教育,可以陶冶少兒的情操,培養少兒對美的追求。少兒舞蹈教育是通過優美的音樂、優美的旋律、優美的舞蹈動作的有機結合,塑造出了優美的舞蹈形象。少兒在學習、訓練表演的過程中會受到美的教育,尤其是一些健康向上的少兒舞蹈節目,都具有十分豐富而且符合少兒思想特點和少兒通過訓練、表演,展示思想教育內涵。別人自己也受到了思想教育。

2.少兒舞蹈教育是培養兒童團隊精神的一種好形式。少兒舞蹈教育一般是一種集體教學、訓練、排練、表演為一體的教育活動。在教學、訓練、排練、表演等方面有嚴格的統一性、規范性、強制性。這種統一性、規范性、強制性有助于培養少兒嚴格的紀律觀念,有助于培養少兒的團結意識、協作配合意識、榮譽觀念及團隊意識。目前,少兒中獨生子女比較多,在城市少兒中獨生子女已占絕大多數。由于各種原因,一些少兒缺乏團隊意識。因此,通過少兒舞蹈這種教育形式,對少兒進行團隊精神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

3.少兒舞蹈教育可以培養少兒的吃苦精神,磨煉少兒的堅強意志。少兒舞蹈教育是通過少兒自己參與、自己感受、自己體驗的形式來實現的,對于教育和受教育者,都是艱苦的。受教育的少兒可以通過這種艱苦的學習過程,受到吃苦精神和堅強意志的教育。

4.有利于培養少兒良好的審美感覺,舞蹈通過調動人體動作、表情、姿態、情感內心體驗等多種心理和生理機能,為孩子們提供和構筑了富于童心的審美欣賞與審美創造空間。因此,在強調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今天,我們應當特別注意發揮少兒舞蹈教育在培養健全的新一代外形與內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優勢。

三、少兒舞蹈可使少兒形成勻稱的優美體形

1.在舞蹈訓練中,總是要求小運動員要充分展開四肢,動作舒展,身體向上拔立,所以促使了端骨與骨干之間的軟骨生長,使少兒個子漲高,四肢變得修長。各種基本素質聯習,又使其韌帶肌肉發育平衡。更好得形成脊柱的生理彎曲,但不難看出,少兒經過一段時間的舞蹈練習,可促使其形成四肢修長勻稱的優美體形。

2.少兒舞蹈可預防“少兒肥胖癥”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少兒常常由于營養過剩,活動少造成肥胖,體重主要包括骨骼、肌肉、內臟器官組織的重量,在少兒的生長發育時期,前面的非脂肪重量在少兒體重所在比例差異不大,體重的增長主要是脂肪的增多兒造成的,所以說通過訓練能抑制脂肪過多增長,即少兒舞蹈訓練能預防“少兒肥胖癥”。

3.少兒舞蹈練習能糾正不良的身體姿勢

通過訓練可以糾正含胸彎背、探脖子等不良姿勢,對于有的X型腿和O型腿的少兒,堅持訓練可使其腿形有所改觀。具體方法如下:

(1)含胸彎背的糾正訓練方法

有些小朋友由于平時不注意坐立姿勢,往往很容易有含胸彎背的毛病,這些毛病,只要家長及早發覺并督促其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是可矯正的。家長除了給小朋友做形體方面的練習外,還要經常地提醒小朋友養成挺胸立背的習慣,并可作一些矯正的補充練習。

(2)雙手扶墻壓肩胛帶練習預備動作:雙手舉過頭頂,比肩略寬,扶住墻壁。手不動,上身盡量向前壓,同時把胸部挺起,凹腰。這個練習要經常做,養成挺胸立背的習慣。

(3)下腰掰膀子預備動作:小朋友伏臥地上,直膝繃腳,雙手夾頭伸直,另一人站立其身后。小朋友雙臂夾頭伸直抬起上身下后腰,另一人抓住其雙臂往下輕壓。注意肩關節放松,不要憋氣。然后回到預備姿態。

(4)伸臂掰膀子練習預備動作:雙腳平開直立,兩手交叉上舉,掌心朝上。兩臂伸直用力往后掰,同時立起后跟,胸部向前挺。然后下后跟回到預備姿態。要求:反復做16次。呼吸:向后掰膀子時吸氣,還原時呼氣。

4.舞蹈訓練可以增強兒童的體質,發展身體素質

通過訓練可以使其力量、速度、柔韌、爆發力、靈巧和柔韌性得以提高,活動技能也有明顯進步,表現在節奏感、模仿能力和表演能力等方面。此外還可以使身體對外界的抵抗能力得以增強,減少疾病的發生,使少兒健康成長。

總之,舞蹈教學對各年齡階段的少年兒童是自然而然的,對兒童智力的促進與開發和身體的生長發育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同時我們還要從小培養孩子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從小就不拘泥某一方面的專業學習,發展創新,鼓勵她們求新求異,增強欣賞能力以及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參考文獻

[1]孫福媛.奧爾夫教學在中國兒童舞蹈基礎教育中的應用[J]舞蹈,1995,(4)

篇8

關鍵詞:兒童思維發展新論;拼音教學;識字教學;讀寫能力

兒童思維發展新論是在對“兒童認知發展階段論”進行理解與質疑的基礎上提出的更符合兒童思維發展規律的理論,認為語言學習的根本目的是交流溝通,兒童只有在人際交往中對語言進行實踐運用才能快速有效地掌握語言知識和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這一理論可以有效地對語文學習從拼音識字到閱讀寫作,

即認知到運用環節進行指導,在兒童思維發展新論下,小學語文教學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豐富教學形式,打好拼音教學基礎

拼音無疑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對發音、認字、閱讀等都有極大的幫助。

1.以教師為主導,利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兒童學習興趣

拼音學習需要注意發音與書寫,新理論強調重視學生的思維發展,因此語文教學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通過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跟隨課件、視頻等去學習字母的口型、讀音以及聲調變化等,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易混淆、易錯的地方進行補充指導。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充分調動積極性并打好拼音基礎,提高教學效率。

2.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培養兒童的拼音應用能力

(1)擴展學習

擴展學習主要是通過擴展閱讀和識字來進行,而學習內容應安排那些比較簡單并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字詞句。如:兒歌、繞口令等韻律性較強、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學習內容。

(2)組織趣味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思維

在學習之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簡單的拼音組詞、造句、對話、看圖搭配等實踐活動,這樣既能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又能無形中增強其拼音應用能力,為下一步的學習打好基礎。

二、結合兒童思維發展,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識字是語言學習和運用的保證,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應將重點放在學生對識字方法的掌握以及漢字運用的效率上。

1.結合課程要求,完成重點教學任務

識字課的教學任務主要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重點學習課文中遇到的要求掌握的生字詞,包括會認會讀的和要求熟練運用的。漢字具有多種多樣的字形,學生需要掌握每個字的筆畫和書寫。通過對生字詞進行書寫、正音,使學生在語言交流中掌握字詞的用法,達到新課標的要求。

2.創新教學方式,靈活進行識字教學

教師應通過各種各樣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活動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去識字、記憶。通過一些趣味活動,如:將字形相似的字混在一塊兒,根據聽到的不同讀音來找對應的字,給定一個字根,添加不同的偏旁變成不同的字等吸引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主動地去認知字詞。而在這些活動中學生會遇到許多不認識的字,教師應及時進行指導,擴展他們的詞匯量,同時鍛煉其多元思維。

三、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培養兒童讀寫能力

閱讀和寫作既是語文知識的應用,也是語言學習的重要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教學環節都是以各種文章、詩詞、段落等形式來進行的,通過理解詞句和課文的含義,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并進行寫作訓練。在進行閱讀訓練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充分結合學生語文水平和思維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語文閱讀教學

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對同一類型的課文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低年級的課文通常比較短小,表達的意思淺顯易懂,因此,在上課時以朗讀、識字為主,教師的任務應該是調動大家的熱情,并適當地對過程進行引導,無需過度干預。對于高年級如自三年級以后,課文的字數增多,內含相對有深度,表達的意思和情感較為豐富,而經過一二年級的積累學生已具有一定的漢字積累,這時除了對課文進行深層次解讀外,還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專門的課外閱讀,擴展閱讀量,積累各方面的知識,并對所讀文章發表看法、感想并鼓勵學生自己進行寫作練習。

2.開展寫作教學,提高學生語言實踐應用能力

寫作是對學生語言能力的綜合運用,如低年級的字詞造句到高年級的作文練習。一、二年級時,教師應經常性地引導學生利用所學詞匯發揮想象力來造句練習,通過游戲、比賽等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其語言應用能力。到了高年級,學生經過一定的語言積累,可以進行簡單的作文練習,教師應經常引領學生深入生活,從生活、社會、自然中發現素材,充分發揮創新思維,寫出屬于自己的東西,作文內容范圍有許多,如:讀后感、生活雜事、社會見聞、自然風光,最主要的是鼓勵學生寫出真實感情、真人真事。對于作文練習,教師不應過多地限制學生的寫作,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在掌握寫作的方法后鼓勵自由寫作,以適應他們的思維發展特點。

在兒童思維發展新論指導下,無論對于低年級還是高年級都應圍繞語言應用為核心開展教學活動,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和各項語言能力,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全愛華.淺議兒童思維發展新論指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3(17).

[2]郝云霞.兒童思維發展新論指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J].小學科學,2012(8).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亚洲色偷偷偷综合网另类小说 | 三级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 一本之道高清乱码久久久 | 日本免费看在线视频一区 | 色偷偷香蕉人人澡 | 亚洲а∨天堂在线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