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制劑技術論文8篇

時間:2023-04-14 16:49:52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中藥制劑技術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中藥制劑技術論文

篇1

1.1藥用價值杜仲的干燥樹皮入藥是一種貴重藥材。杜仲入藥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00多年,《神農本草經》就記載了杜仲的藥性,溫、辛、無毒,有強筋骨、補肝腎的功效。同時與其他藥合用還有安胎作用,復方用杜仲可治療各期高血壓,效果良好。隨著現代藥理學對杜仲的研究不斷深入,發現其對免疫、內分泌、中樞神經、循環、泌尿等系統都有不同程度調節作用。杜仲膠又可作高級粘合劑,醫藥上作為補牙材料,對人齒無刺激。

1.2工業價值杜仲的葉、皮、果實均含有豐富的杜仲膠,杜仲膠目前可應用于生產三大用途的材料,一是熱塑性材料,二是熱彈性材料,三是橡膠彈性材料。杜仲膠新功能材料的開發還在進行,如將杜仲膠開發成用于骨科外固定或支撐的產品,杜仲膠高彈性材料用于輪胎的開發,制造海底電纜,以及各種耐酸、耐堿容器的里襯和輸油膠管,同時也是用于航空工業及制作電工絕緣器材的極好材料。

1.3民用價值杜仲在民用方面也很廣泛,首先杜仲木材材色潔白、堅硬、紋理細致勻稱,無心材、邊材之分,是用于家具、農具以及建筑材料制作的良好材料。此外,杜仲膠用于瀝青改性劑可明顯改善瀝青的高、低溫性能,解決了當前公路建設中亟需解決的開發低碳環保瀝青改性劑的技術問題。杜仲還可開發成飼料添加劑,能夠提高動物抗病能力,提高飼料轉化率,改善肉質風味,是一種無毒、無公害的飼料添加劑。

2造林技術

2.1采種選擇長勢旺盛,樹皮完整光滑,且無病害的20a生的壯年樹采種。采種時選擇果皮褐色有光澤,種粒飽滿,白色胚乳成熟的優質種子留作育苗使用。采種時間多在霜降以后,農歷10月份左右,此時樹葉基本脫落,只需用竹竿敲擊或搖動樹枝即可。

2.2育苗

(1)種子處理。將采集好的種子于播種前45d左右(1月份)放于濕沙中。一般種子和濕沙的混合比例為1∶10,濕沙含水量以手握不流水為好,然后將混有種子的濕沙均勻的鋪在陰涼通風的室內非水泥地面。厚度在(35±5)㎝,室溫控制在5℃,每15d左右翻動1次以防種子霉變或失水。

(2)整地。選擇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到中性土地作為育苗用地。在入冬前對育苗地深翻,過冬后,播種前再淺犁1次,同時配合深翻淺犁施入足量的基肥保證土壤肥力促進苗木萌發和生長。此外,為防止病蟲害應在深翻淺犁時同期進行土壤消毒工作。

(3)播種。經過低溫濕沙儲藏的種子,一般30d左右,種子便會吸水膨脹,待觀察到翅果頂端缺口有白尖出現時表明胚根開始伸長,此時即可開始播種。播種方法一般采用寬幅條播,播幅20㎝,播溝距20㎝,播種量在5~10kg/667m2,播種后覆蓋1~2㎝細土。

(4)苗期管理。幼苗出土后為保證出圃率必須加強管理。一是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剛出土的幼苗嫩弱,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很低,因此應加強對病蟲害的控制,尤其是立枯病和地下害蟲。每7d定期噴波爾多液1次,蟲害發生時用毒餌誘殺。二是要及時施肥增強土壤肥力。當幼苗出現2~4片真葉時即可第1次追肥,一般采用肥水噴灑的方法,具體為尿素1~1.5kg/667m2,兌水200kg/667m2,此后直到8月中旬,每月都要采用上述方法進行追肥,這是因為8月中旬后施肥可能使苗木徒長而遭受凍害。三是在苗木速生期加強中耕、除草和灌溉,注意在高溫期避免松土以減少土壤中水分養分的蒸發。四是根據去弱留壯、去密留稀原則,開始間苗,使苗木間距保持在10㎝左右。出圃時,苗高80㎝、地徑1㎝以上壯苗,產苗約2萬株/667m2。

2.3造林

(1)造林地準備。杜仲造林地應選擇在緩坡、山腳、山中下部以及山沖地帶的土層深厚、土壤疏松、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地區,要求土壤pH在5~7.5。陽光充足、土壤、水肥條件較好的“四旁”及田邊地角也能滿足杜仲的生長。對于荒山荒地造林,先要對造林地進行全面整地,清除原有植被并進行全墾,而后規劃道路、防火帶,再按株距定點挖穴。穴深30㎝、寬80㎝。同時要施肥,每穴施餅肥0.2㎏、火糞灰5㎏。

(2)造林注意事項。造林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問題:一是造林密度的確定,根據作業方式和立地條件的差異,株行距如下:喬林作業2m×2m或2m×3m;矮林作業1.5m×2m或2m×2m;頭木林作業2m×3m或3m×4m。二是造林時間的確定。溫暖地區冬春均可造林,寒冷地區宜在春季栽植。三是栽植深度要稍深于苗圃原土壤,切忌過深。栽植按“一提二踩三填土”方式進行,防止創傷苗根和苗頸影響苗木成活。

2.4作業方式杜仲樹應用廣泛,在造林營林過程中為了最大限度的獲得經濟效益,不同的經營目的作業方式也不盡相同。常用的作業方式有喬林、矮林、頭木林三種。

(1)喬林作業。這種作業方式主要是利于樹木主干的生長,其主要經營目的在于獲得干皮和種子,用作中藥或育苗。對造林地區的土壤氣候條件要求較高,一般在土壤肥沃、氣候溫暖的地區適合此種作業方式。要求造林密度較小,且要保證雌株占較大比例(85%左右),以便獲得較多的種子。

(2)矮林作業。這種作業方式的目的在于獲得較多的杜仲葉片,用于提取杜仲膠,利用杜仲萌芽力強的特性,人為地使其成灌木狀。該方式對土壤氣候條件要求較低適合大部分地區采用,適用于林地條件較差,氣候寒冷地區。一般定植3a后在離地50㎝左右的位置冬季截干,截干后進行施肥、培土,間隔期2~3a,密度在330叢/667m2。

(3)頭木林作業。這種作業方式是根據矮林作業原理,截干時保留2m高度,在截面附近選育5個力枝,待主干增粗12㎝左右,力枝基徑5~6㎝時(一般要10a左右),每年采剝1個力枝,并隨即選育1個替換力枝,5a1個輪剝期。經過3個輪剝期,林齡達到25a時,主干可以增粗25~30㎝,伐去主干剝皮藥用,再從伐樁進行萌芽更新。

2.5撫育

(1)幼林撫育。幼林時期的主要撫育措施是中耕除草。定植后的3~4a內,每年都要中耕除草2次。第1次中耕除草一般在4月上旬,第2次中耕除草應在5月末到6月上旬進行,這是由于杜仲高生長高峰期為4月,徑生長高峰期在5~7月。結合中耕除草每年可追肥1次,一般施尿素15~25㎏/667m2。此外,在未郁閉的林分中,還可間種作物,以耕代撫,同時增加經濟效益,間種作物以豆類、辣椒較適宜,避免間種高稈和藤蔓作物。

(2)成林撫育。此期撫育間伐為主。喬林作業在林齡10a時,進行第1次間伐,主要是伐掉生長發育不良的雄株,間伐強度以保證雌株比例85%為準。第2次間伐在林齡15~20a時進行,對象主要是雌株中結實稀少和干形發育不良的彎曲樹木,以便主伐時獲得質量優良的藥用皮和木材。主伐時密度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控制在80~100株/667m2。頭木林作業,一般只在8a左右進行1次間伐,目的是改善林木光照條件,以及除去過多的雄株,保持立木密度40~55株/667m2。間伐時間宜在春、夏季進行,以減少伐樁萌發新株。

篇2

建筑行業中級職稱論文字數

每個刊物的字數都是不一樣的,要是發省級刊物的話一般字數在2000字到3000字之間不等,一般多數在2500字左右

建筑行業中級職稱論文

建筑施工行業技術研究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建筑行業也在發展。建筑施工技術作為建筑業發展的力量和源泉對建筑業的發展起著舉足重要的作用。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的建筑施工行業也在逐步走向科技創新之路,在原有建筑施工行業技術發展的基礎上,一些新的建筑施工行業技術被引進,本文首先來分析建筑施工的原有技術,然后再次基礎上簡單的介紹幾種建筑施工行業新技術。

近些年來,我國在建筑施工行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已經初具了解決工程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復雜問題和矛盾的水平,在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我國建筑業出爐的一批一批規模大、結構牢、水平精湛的建筑物中,足以窺見我國建筑行業技術發展的進步,本文主要來探討建筑施工行業技術研究。

1.傳統的建筑行業施工技術

在建筑行業中,傳統的建筑施工技術主要有樁基技術和基坑支護技術兩種,下面我們分別來看。

1.1 樁基技術應用

樁基技術作為我國建筑施工行業的一種傳統技術,在建筑施工行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樁基技術主要有預制樁和灌注樁兩種。在混凝土施工中由于預制樁技術產生的噪音較為嚴重,所以,預制樁的使用范圍較為狹小。最常用的樁基技術是灌注樁技術。灌注樁技術施工方式較為靈活,不但可以自行設計樁長、樁徑以及數量,而且可以滿足不同地質地貌的施工。在我國建筑行業中,其使用范圍比較廣,利用率比較高,但是灌注樁技術由于受自身樁徑和樁攀的限制,其使用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克服此種缺陷主要運用樁側后注漿技術和樁底注漿技術。

1.2 基坑支護技術的應用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高層建筑物的不斷增多,基坑支護技術應用的較為廣泛,因為高層建筑中必須做好建筑深基礎的施工,否則,建筑物的質量很難保證。基層支護技術適應了這一要求,解決了高層建筑深基礎施工難度大這一問題。基層施工是一個復雜系統的整體工程,施工時要綜合考慮到擋土、防水、降土、挖土等多種因素,所以在施工時要綜合考慮施工技術、施工環境以及施工安全等各個方面。我國采用的基坑支護技術主要有逆作拱墻技術和土釘墻技術兩種。逆作拱墻技術主要適用于土壤較軟的地層,主要運用分層挖土的方法。土釘墻技術適用于低水位的非軟土層,實現在分層開挖基礎上的分層支護。

2. 建筑行業施工新技術的引進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雖然我國的建筑施工技術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很大進步,但其總體水平仍然比較低,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陷,具體表現如下:缺乏技術創新,對技術的創新力度不夠。由于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完善加上傳統思想的影響,許多新技術不被引進,沒有引起建筑行業足夠的重視,導致建筑施工行業技術創新緩慢或缺乏技術創新。企業缺乏創新人才,加上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不足,導致建筑行業科研成果轉化率較低。隨著我國建筑業的發展,各種新技術被不斷引進,譬如高強度高性能混凝土技術、深基坑支護技術、鋼結構技術等等,下面我們來具體研究一下幾種建筑行業新技術。

2.1 清水混凝土施工技術

隨著我國人口的快速增長,個人占用的空間日益縮小,在這種情況下,高層建筑應運而生并得到了充分發展。高層建筑施工主要以鋼筋混凝土結構、清水混凝土施工技術為主。清水混凝土技術作為建筑行業的一門新技術將原始澆筑面直接作為裝飾性表面,不但使用方便,而且可以加快施工速度,降低成本,保持高層建筑的穩定性,為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2.2 鋼纖維砼的施工技術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品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建筑的藝術感覺越來越重視。為了滿足人們對建筑藝術效果的需求,在建筑行業中引進了鋼纖維砼的施工技術。鋼纖維砼的施工技術通過在普通砼中摻入適量鋼纖維,兩種原料拌合而成的一種復合材料,不僅增強了砼構件的抗裂能力、抗剪能力,而且克服了砼抗拉強度低的缺點,增強砼的耐延性。此外,鋼纖維砼具有較好的能量吸收能力,抗沖擊能力很強,所以利用鋼纖維砼的施工技術建設出來的高層建筑不但質量可靠,而且具有很好的平面感和立體感,給人們一種視覺沖擊力,滿足了人們對藝術效果的追求。

2.3 防水材料的施工技術

科學技術和建筑行業的發展使得防水材料的施工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建筑施工。隨著防水施工向冷作業方向發展,防水材料中出現了許多高效彈性材料,譬如高分子卷材、新型防水涂料以及密封膏等等,這些材料運用于建筑施工,使得建筑施工的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建筑防水技術分為對屋面的防水和對墻外的防水兩種。對屋面的防水會采用聚合物水泥基復合涂膜施工,這種技術關鍵在于做好基層、板縫以及節點處理。涂料時一定要做到仔細認真、涂抹方向要做到相互垂直;對于墻外防水一般采用加氣砼磚墻施工技術。兩種技術綜合運用,提高了我國建筑施工水平,有效預防了水滲漏以及裂縫等公害的出現。

3. 結語

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競爭性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內在動力和源泉。建筑施工是建筑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所以,任何一個建筑企業都要從自身的優勢出發,從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出發,不斷研發創新建筑行業施工技術,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推動企業健康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文勝. 談建筑施工企業新技術開發和應用管理. 科學之友,2009.

[2] 周云. 現代建筑工程技術研究與應用.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07.

[3] 趙志緒. 我國建筑施工技術的進步與展望[J]. 施工技米,2009.

看了“建筑行業中級職稱論文字數”的人還看:

1.工程類中級職稱論文字數要求

2.2017年中級職稱論文字數

3.2017年建筑中級職稱論文

篇3

建筑中級職稱論文字數要求

每個刊物的字數都是不一樣的,要是發省級刊物的話一般字數在2000字到3000字之間不等,一般多數在2500字左右

建筑中級職稱論文

淺談建筑行業新型材料在建設中的應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科的交叉及多元化產生了新的技術和工藝。這些前沿的技術、工藝越來越多的應用于建筑材料的研制開發,使得建筑材料的發展日新月異。如何在項目開發中進行合理應用,并使其轉換為建筑企業新的生產力,進一步增加建筑施工的高技術含量,穩步提高工程質量,增加經濟效益,是擺在施工企業面前的重要問題。本文既分析了建筑材料在項目開發中應用的現狀,也考慮到了建筑新型材料在應用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并結合多年從事建筑施工工作的經歷,談談如果加快建筑新型材料在項目開發中應用的思路。

1.建筑新型材料在項目開發中的發展現狀

隨著建筑市場秩序的逐步規范,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日益突出,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技術實力強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迅速做大做強,一些先進的施工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以光導纖維,太陽反射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納米技術等為代表的新材料就此步入建材的領地,大大促進了建筑材料的更新換代。實踐中,我國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幾大方面:

1.1化學制品類新型建材

化學建材產品具有較好的防腐蝕性能、自重輕、施工方便、生產能耗低等特點,是由高聚物加工或用高聚物對傳統材料改性所制成的建筑材料的統稱。隨著建筑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以及住宅產業的快速發展,建筑用塑料管材發展迅猛。舊的建筑材料正在被逐步淘汰,現以大量了采用塑料窗、新型防水材料、塑料或塑料復合上下水管、塑料電線護管、無機和有機保溫隔熱材料等新型復合材料。

1.2新型高強度水泥

目前國內已進行普通硅酸鹽水泥、礦渣硅酸鹽水泥、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粉煤灰硅酸鹽水泥和復合硅酸鹽水泥等5類。不過,水泥新材料的應用主要還是集中在混凝土材料的高性能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上。隨著建筑結構物的增多,混凝土材料用量也相應增大,但混凝土原材料中用量最大的砂石骨料不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利用廢棄混凝土制作建筑材料,實現混凝土材料的循環利用是水泥混凝土工業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

1.3墻體新型材料

發展新型內外墻建筑涂料,以及新型承重或非承重墻體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對降低建筑造價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墻體材料是住宅的主要材料,以往我國的建筑墻體主要是實心粘土磚。隨著技術的進步,大量工程建設已經開始使用工業固體廢棄物如礦渣、粉煤灰等工業廢渣以及建筑垃圾等制造的建筑材料。另外,一些新型墻體材料如石膏與玻纖配制的石膏空心墻板等也逐步被應用到具體的建筑工程中。

1.4綠色建材

綠色建材指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少用天然資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業或城市固態廢棄物,產無毒害、無污染、有利于人體健康的建筑材料。綠色環保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時代主題,作為其中的一部分,綠色建筑的建設需要大量的健康節能、可循環利用的綠色建材。實踐中,綠色建材已經開始應用到個別工程中,相信未來不久,綠色建材將成為建筑材料中的主導。

1.5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一般是指以最佳條件響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且按這種變化顯示自己功能的材料.它可以感到外界環境的變化,并針對這種變化作出瞬時主動響應,具有自診斷、自適應、自修復和壽命預報以及靠自身驅動完成特定功能的能力。有專家預測,到2015年,智能材料

將成為每個 建筑必備的建筑材料新軍。

2.項目開發中 應用建筑新型材料的影響因素

建筑材料成本一般占工程造價的60%-70%(以土建工程計算),建筑材料儲備占流動資金60%以上。可見,建筑材料在整個建筑工程項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果新材料能夠得到廣泛應用,無疑會大大降低企業成本。但建筑新材料的應用是一個系統的工程,總體看,我國建筑業仍處于增長方式粗放、效益較低的 發展階段,一些企業缺乏主動采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動力,眾多工程仍在使用落后的工藝和技術。因此,要真正使新材料得到應用,必須考慮解決好相關的影響因素。(1)推廣應用新技術必須有企業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及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有必要 組織一個強有力的組織體系,通過認真進行策劃、編制詳細的 計劃措施,有計劃地組織科技人員進行技術攻關和崗位培訓,抓好各個環節,并按照預定的計劃實施,推動新材料的應用。(2)建筑新材料能否得到廣泛應用很大程度上是由施工企業經營效益決定的。今天的建筑工程施工必須具備一定的技術條件和技術裝備,而這些技術條件和技術裝備需要企業的技術力量和技術 工作組織 管理水平來支撐來實施,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由雄厚的企業 經濟實力為基礎的。如果一個施工企業連應用正常建筑材料的能力都沒有,就更不談不上應用新的材料了。(3)建筑施工的特殊性影響到了建筑新材料的發揮。一般來說,建筑施工的類型繁多,規模各不相同,施工作業是多項技術綜合應用、工序搭接的過程,在這些生產過程中要應用大量的新型建筑材料,必須有嚴格的質量標準和有效的整體規劃,進保證施工正常有次序地進行,以便達到預期的質量要求。

推廣應用新技術,有利于企業提高工程質量,縮短施工工期,降低工程成本,增強 社會 信譽。只要上述幾個問題能夠得到良好的解決,新技術的應用就能夠給企業帶來了良好的社會信譽,為企業開拓市場奠定良好的基礎。

3.建筑新材料在項目開發中的應用對策

新型建材的推廣應用,必須符合各種建筑體系的質量需求。建筑材料的更新換代,必須與建筑體系的變革相適應。因此,新型建材的應用需要一個可供建筑專家與材料專家、建材供應商和建筑承包商共同研究、開發、推廣、應用的展示場所,促進新型建材與建筑革新的同步發展。為了構筑這個平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制定詳細的建筑新材料應用計劃在編制施工組織設計的同時,認真編制建筑新材料的應用計劃和實施措施,使計劃、措施、實施對策、優化辦法等都能做到井然有序,這樣既保證了建筑工程進度和工程質量,又能使新技術得到應用,同時降低了工程的整體成本。

(2)組織新技術培訓新材料的應用是一個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為使新技術項目得到順利的應用,建筑單位應由技術部牽頭組織培訓、學習規范,對有關人員進行書面交底,明確新技術的施工方法、質保措施、安全措施、質量標準和工程驗收規范,為新技術的應用奠定良好的基礎。

(3)保證新材料應用質量新技術應用的好壞直接體現在工程質量上。加強應用過程中的質量預控,是保證新材料應用后工程質量的關鍵。具體在開發項目中應建立質量保證體系,有針對性地確保新技術在工程應用中的成功。在具體施工中,將各施工工序、技術環節對操作人員詳細交底,對遇到的實際問題組織有關人員進行技術攻關,保證新技術的順利實施。

4.結語

廣泛應用建筑新材料是建筑企業未來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對建筑企業來說,通過在具體項目應用中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能夠給自己積累豐富的 經驗,從而更能促進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為企業的未來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看了“建筑中級職稱論文字數要求”的人還看:

1.工程類中級職稱論文字數要求

2.2017年職稱論文字數要求

3.2017年中級職稱論文格式要求

篇4

1.理論教學改革內容

1.1傳統制劑方法與現代制劑工藝的比較

中藥制劑是我國的一門傳統的中藥制藥技術,是中華民族用藥經驗和理論幾千年的總結。由于中藥的種類繁雜及歷史條件的限制,全國各地制劑方法千差萬別,因此中藥制劑工藝難以適應現在GMP的生產及要求,研究中藥制劑技術、改進制劑工藝是中藥工作者的當務之急。基于這一原因,我們在中藥制劑學授課內容上加強了傳統制劑方法與現代中藥制劑工藝對比教學研究,如牛黃解毒丸,傳統的制作時間需5~7天,費時費工;現代制劑新工藝改為牛黃解毒片直接用粉末,壓片,制成制劑,只需2—3天,大大節省了制劑時間,而改進后的制劑品各項指標基本與原工藝制劑品一致 [2]。為了鼓勵中藥專業學生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新技術的應用,借鑒新的科技成果并應用于中藥制劑學,我們自編了《中藥制劑學實驗教學教材》,使學生更多地了解中藥制劑原理及現代中藥制劑工藝研究的新成果及新進展,在闡明制劑原理的基礎上,以中藥制劑必然向制劑工藝的自動化、機械化等方向發展,使我國傳統中藥最大限度地利用藥材而充分發揮藥效及療效。

1.2加強中藥制劑原理的講授

由于中藥制劑學原理的研究是中藥制劑學所面臨的關鍵問題,如果中藥制劑原理講清楚,那么其他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因此,在中藥制劑學的理論教學中,應重點講授中藥制劑的科學依據和各類藥材之間的作用,探討在一定工藝條件下,中藥在制劑過程中產生的相互作用及產生的物理或化學變化,以及因這些變化而產生的藥理作用的改變及這些改變所產生的臨床意義。通過這種原理的講解,可引導學生結合中藥分析及中藥化學等相關知識,加深對本門課程的理解。

1.3重視與中藥制劑學交叉學科的發展及應用

中藥制劑學與中藥學、方劑學、中藥分析學、中藥化學、物理化學等學科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如與中藥炮制也密切相關,如中藥大黃的酒制,延胡索醋制,以及有毒藥理如川烏的水解炮制方法,以上目的或改變藥物的作用或減少藥物的毒性。再如中藥制劑分析課程的中藥制劑標準制定可應用到中藥制劑學課程的中藥質量研究內容,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在以上方面的教學改革中,筆者充分利用本校在中藥分析、中藥化學等優勢,結合現代研究的成果,將其應用到中藥制劑教學及實驗中,如采用增加各種輔料解決中藥易霉變及中藥各種成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改變中藥劑型增加中藥生物利用度,等等。在課堂講授中,不斷汲取這些相關學科的精華,引入中藥制劑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充分運用現代科學研究技術,深入研究中藥制劑機理,為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研究和將來的科研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由于中藥制劑學與中藥專業多門課程具有緊密的聯系,因此不但中藥制劑課程與其他課程密切合作,而且筆者與相關專業實驗人員也進行合作研究,為中藥制劑劑理論及實驗教學的改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2中藥制劑理論教學改革

1.2.1多媒體與教學錄像相結合

在中藥制劑教學手段上,通過制作能夠客觀反映中藥制劑學特點的多媒體課件及教學錄像等先進的教學方法,如在中藥制劑學課程進行到“各論”部分時,應用中藥傳統制劑方法的教學錄像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本門課題教學內容,這種教學方式更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加深對中藥制劑理論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有利于提高中藥制劑各種劑型的基本操作技能各實驗水平。同時,通過使用多媒體課件,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生動,消除了課堂單調的講授方式,顯著提高了學生學習中藥制劑專業課題的興趣。

1.2.2中藥制劑理論及實驗教學課題教學方式

篇5

論文摘要:目的 分析中藥制劑輸液反應原因,規避中藥制劑輸液反應,保證用藥安全。方法 觀察15例中藥制劑輸液反應的臨床表現,分析輸注藥物的種類、病人的處理及轉歸,尋找對策。結果 中藥制劑的制備過程,藥物配伍和病人的基礎疾病是引起中藥制劑輸液反應的原因。結論 充分了解中藥制劑的特性、配伍禁忌和病人的一般情況,采取有效對策,避免輸液反應的發生。

輸液是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中藥注射改變了以往中藥傳統的給藥方式,結合了注射劑劑量準確,療效迅速的劑型優點,中藥制劑的療效越來越引起重視。已在臨床普遍應用,但由于中藥原材料的品種、產地、成份本身的復雜性以及中藥注射劑的制備工藝,分析技術的限制等原因,有關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報道也逐漸增多,如熱源反應、過敏反應等,現將我院近兩年來因中藥注射劑輸液引起藥品不良反應及原因分析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我院在4個科室共發生中藥注射劑輸液不良反應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所發生科室為:婦產科1例、神經內科4例、腫瘤科2例、肝病科8例。

1.2 藥物資料 婦產科1例為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國藥準字H42022243)+丹參注射液20ml(國藥準字I33020177)靜脈滴注約1min時出現嚴重過敏性休克。

腫瘤科2例和神經內科4例均為10%葡萄糖500ml+10%KCl10ml+丹參注射液20ml靜脈滴注1/2以后發生熱源樣反應。

肝病科8例均為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冠心寧20ml靜脈滴注,其中4例+10%KCl10ml,4例未加10%KCl。

1.3 處理及轉歸 過敏性休克1例經立即停藥,平臥保暖,皮下注射腎上腺素0.5mg,靜脈推注地塞米松10mg,快速補液等處理,35min后患者生命體征恢復正常,無并發癥。

其它14例表現為寒顫,呼吸困難,體溫輕度升高37.2℃-38.3℃之間,經對癥處理癥狀全部緩解。

2 原因分析

2.1 藥物原因

2.1.1 低分子右旋酐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原性,即使初次注射本物品,少數患者也發生過敏及過敏性休克[1],有報道丹參可引起過敏,口服或注射均有發生[2],兩者共同作用結果導致過敏性休克,應盡可能不合用。

2.1.2 中藥制劑在制備過程中即有除蛋白、去鉀的程序,臨床上使用中藥注射劑+鉀用藥欠規范,為醫師共同探討中藥注射劑的安全使用,不得添加其它制劑,選擇合適溶媒單獨使用。

2.1.3 注射用冠心寧液是由丹參與川芎兩味藥提取有效成份經精制而成的注射液。當時肝病科發生不良反應8例均為同一批號的冠心寧,藥劑科立即召回本產品。送上級檢驗結果為合格產品,不存在藥品質量問題。

2.2 15例不良反應輸液使用的輸液器,注射器,物資供應科進貨后均在我院藥檢室和細菌室進行了熱源學監測和無菌試驗,均為合格產品,不存在輸液器具的污染。

2.3 液體配制環境及開放式輸液過程中存在微粒污染的可能,發熱反應與此相關。

2.4 病人本身的基礎疾病、年齡、輸液的滴速,藥物的濃度以及病人的自身抵抗力等,也是發熱反應的原因之一。

3 討論

3.1 注意中藥制劑的配伍,中藥制劑與其它藥物配伍后,一方面由于藥物自身所固有的不溶性微粒;另一方面中藥注射劑成份比較復雜和一些不被除盡的雜質與其它藥物配伍后,使不溶性微粒增加,因此,使用中藥注射劑最好不與其它制劑配伍,盡量單獨使用。

3.2 盡可能直接使用中藥注射劑的輸液劑型,避免臨床配制過程的污染。

3.3 注意藥物的劑量與濃度,選擇藥物說明書中規定的輸液,不能隨意加大藥量。

3.4 注意藥物配制的環境和配伍順序,配藥前后均要檢查藥物如出現混濁、沉淀,變色等均不能使用。注意配藥環境的管理,減少人員流動,保持空氣流通,最好是在具有空氣凈化設施的配制中心進行配制。

3.5 注意病人的基礎疾病,年齡、個體差異等,注意輸液的滴速,以保證輸液的安全。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藥藥劑學;博士研究生;選題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5.004

中圖分類號:R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5)05-0010-03

Abstract:Objective To statistically analyze financing of subjects of TCM preparation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To guide subject election of TCM pharmaceutics PhD. Method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were raised in this article in terms of application projects, amount of money, winning bid, and main responsible units of TCM preparation subjects of NSFC. Results Totally 186 funding projects with 60.58 million yuan were funded in the past 13 years. Liposome, nanoparticle, and micelle appeared frequently as new medicine delivery system. Meanwhile, microdialysis and pharmacokinetics were the hotspots of winning bid.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key ques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CM pharmaceutics and technological means of cross disciplines, subject election of TCM pharmaceutics PhD was suggested to focus on evaluation technique and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new medicine delivery system. Meanwhile, the balance among basic researches, applied researches, and sustainable researches is also important.

Key words: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pharmaceutics;doctoral student;subject election

20世紀80年代初,在中國科學院專家的帶領下,以推動我國科技發展為目標,國務院批準成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自成立以來,從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總體部署出發,確定了自然科學基金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戰略定位,即支持基礎研究,堅持自由探索,發揮導向作用。其基金規模從1986年的8000萬元起步,增至目前年均支持經費逾百億。醫學科學從最初隸屬于生命科學研究大范疇,到2010年獨立成為與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持續穩定資助下,近10年來,中藥學科的基礎研究得到了較為全面和快速的發展。借助多學科交叉配合手段,把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系統生物學、信息學、化學、物理學、數學等前沿技術引入中藥學科的基礎研究,在中藥作用機理、方劑配伍規律、藥效物質基礎、藥性理論、證候理論以及新型給藥系統的設計和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對中藥現代化進程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中醫藥受理的申請項目數從2001年的830個迅速增長到2012年的4052個,金額增長超過100倍[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根據國家“十二五”的總體部署,以學科交叉研究為主要特征的優先發展領域,包括科學部優先發展領域和跨科學部優先發展領域,并以多種資助形式聯合配置的方式,促進這些領域整體能力的提升和關鍵問題的突破。其中,醫學科學部被列為優先發展的領域,包括基于藥物基因組學和系統生物學的藥物基礎研究與中醫方劑基礎研究。與藥劑學相關的研究方向有:藥物新型釋放系統和靶向傳遞,生物標志物與個性化治療藥物的基礎研究,藥效差異及其與個體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關系,表觀遺傳在藥物動力學和藥效動力學中的作用機制。

茲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的數據進行檢索,從申請項目、金額和中標項目、金額及主要承擔單位等角度統計分析2001-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中醫中藥制劑學科的資助情況,以期對該學科博士生選題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檢索數據來源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ISIS數據庫[1]。登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網站(http://),進入“項目綜合查詢”頁面,在“申請代碼”項下選擇“H2806中藥制劑”,在“批準年度”項下依次選擇2001、2002……2013,查詢、獲取所有數據信息。用Excel2007對所獲得數據信息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討論

2.1 中藥制劑學科資助項目及其經費穩步提升

自2001年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中藥制劑研究領域共資助項目186個,資助經費6058萬元,資助項目數和資助經費呈逐年上升趨勢。2010年資助項目數和經費較2009年均呈大幅增長,分別為60.0%和61.8%。此后2年,項目數增長趨于平緩,從24項增至28項。事實上,自2009年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開始將醫學部從生命科學部獨立出來而成為單獨部門給予相應的學科發展支持。這一舉措對推動中藥制劑學科的發展有著巨大影響和深遠意義。值得一提的是,從資助經費看,2010年資助經費增長與項目的增長幅度基本一致;但2010-2012年資助經費的增長與資助項目的增長卻不盡然。與資助項目數增長緩慢相比,資助經費增長幅度較大,分別為前一年的53.4%和35.1%。此外,中藥藥劑學科在符合整體上升發展趨勢的同時,2013年的中標項目數和金額又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縮水,獲助項目數和經費分別較2012年下降了17.9%和21.8%。這是否預示著整個學科的發展出現了瓶頸,其主要的制約因素可能是什么,值得業界認真思考。2001-2013年中標量及中標金額見圖1。

有學者針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中存在的問題,從申請者的角度進行了剖析,認為片面追求新技術、新指標和多學科交叉表面化是中醫中藥學科在課題申請中存在的一大問題;另外,模仿痕跡明顯、原始創新不足是存在的另一重要問題[2]。筆者認為,中藥學科的很多關鍵技術問題,如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的研究、適合中藥發展特點的質量評價體系,以及符合中藥特點的新型遞藥系統評價技術等均制約了中藥制劑學科的發展。

2.2 研究熱點

隨著中藥制劑學科的發展,近5年來,中藥制劑新型遞藥系統已成為研究熱點,在中藥制劑學科的中標項目中占有很大比例(見圖2)。其中脂質體、納米粒、膠囊等新型遞藥系統不斷出現在資助名單中;而在新型遞藥系統中,靶向制劑的研究占絕對優勢。與此同時,微透析技術、均衡釋放與藥代動力學等也是中藥制劑方向的中標常項。這些都體現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對優先發展領域的重視。

3 小結

博士學位論文是衡量博士生質量的重要標志,是博士生融專業知識、理論基礎、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等為一體的結晶。學位論文選題是學位論文創作過程中的重要步驟,決定了學位論文的內容和價值。有研究指出,我國當前博士生創新能力不強,具體反映在培養目標、培養方式的缺陷及培養評價忽視創新等方面[3]。國家創新體系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戰略定位是“支持基礎研究,堅持自由探索,發揮導向作用”。國家對博士研究生的主要培養要求“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博士選題的創新性與自然科學基金的創新性密切相關。對博士生所處的研究階段而言,合理選擇關鍵科學問題進行基礎研究更易體現創新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項目代表著學科發展和創新的前沿,是博士生選題非常重要的風向標。從上述的項目統計結果可以發現,中藥制劑學科的研究熱點逐漸集中到新型遞藥系統的構建和評價,這無疑可以成為中藥制劑學科博士生選題的重要切入點。而針對中標項目的特點,結合多學科交叉,圍繞制約其發展的關鍵科學性問題,如符合中藥特點的新遞藥系統的評價技術和質量評價體系等方面,均是值得關注的選題方向。

參考文獻: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項目綜合查詢[EB/OL]. [2013-09-13].http:///egrantindex/funcindex/prjsearch-list#.

[2] 商洪才,黃金玲,韓立煒,等.201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醫藥學科項目受理及資助情況分析[J].中西醫結合學報,2011,9(10):1045- 1050.

篇7

1中藥制藥技術專業崗位群及其所需職業能力分析

面向中藥制藥技術行業,以藥物制劑技術專業為龍頭,帶動中藥制藥技術專業建設,共享實訓設備、師資和課程開發成果等教學資源,提高專業群的整體建設水平及輻射、帶動作用。針對人才培養規格,開展社會調研,分析學生的就業崗位(或崗位群)所需的職業資格,進行職業崗位能力分析。通過對貴州省神奇制藥、貴州百靈制藥、貴州益佰制藥、貴州德昌祥制藥、銅仁地區藥品檢驗所、銅仁市民生大藥房、銅仁地區第一人民醫院中藥房、梵凈山生態藥業等大中型企事業醫療機構進行調查分析,確定中藥制藥技術專業畢業生所從事的職業崗位(群)有:中藥種植員、中藥檢驗員、中藥調劑員,中藥提取員等,分析勝任這些崗位所具備的職業基本素質和崗位核心能力。

2人才培養總體思路

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依據中藥材種植、中藥檢驗、中藥制劑生產、中藥調劑、中藥供銷崗位群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以魚“水中游”游技項目任務為導向優化和重構適應就業崗位核心能力和職業素質要求的課程體系,構建“校內實訓基地(魚塘)和校外實習基地(江河)”聯合的校企合作機制,共同制訂、實施滿足職業崗位要求的人才培養方案,著力加大校內外實訓基地輪崗、頂崗實習的管理力度,搞好各教學環節的銜接與質量監控,建立教學質量校企評價機制,使所培養的人才能勝任中藥材種植、中藥檢驗、中藥制劑生產、中藥調劑、中藥供銷崗位群工作,實現與企業“零”對接。(1)依據中藥材種植、中藥檢驗、中藥制劑生產、中藥調劑、中藥供銷崗位群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在校內,依托中藥材GAP創業園、附屬醫院中藥房、銅仁地區民族制藥廠、銅仁-地區民族醫藥研究所、銅仁市民生大藥房等“校內魚塘”對學生進行校內實訓,校內實訓基地教師根據不同工作崗位在校外聯系對接“校外江河”企業———梵凈山生態藥業、銅仁地區第一人民醫院中藥房、貴州德昌祥制藥、銅仁地區藥品檢驗所、湖南懷仁藥業,對學生進行頂崗實習,建立“工學一體、校企結合”的“養魚”人才培養模式。(2)學生是“魚”,學校和行業企業是“水”,以“放魚投餌”的教學理念大膽改革課程,構建突出勝任力、學習力、創新力的“魚塘、溪流、江河”課程體系。(3)科學設計教學情境,推行學生“水中游”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改革,由“抓魚喂食”教學逐步轉向“放魚投餌”,再到“自己覓食”教學,教師自始至終是觀魚者,根據學生工作崗位技能掌握情況進行“投餌”,直至學生自己“覓食”。(4)教師將“抓魚”教學改為“放魚”教學后,就會有更多精力與“校外江河”有效溝通合作,實現校內實訓與校外頂崗實習、就業有效銜接。(5)建立學校、企業和醫院共同考核的人才評價體系,完善過程考察與關鍵點考核相結合的課業形成性考核評價制度。

3人才培養模式運行機制

3.1準確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依據貴州中藥制藥行業發展需要,通過對銅仁梵凈山生態藥業(中藥材種植基地)、銅仁地區藥品檢驗所(中藥檢驗科室)、銅仁民生大藥房(中藥銷售區)、貴州德昌祥藥業(中藥制劑車間)、銅仁地區第一人民醫院(中藥房調劑室)企事業現狀及發展要求的調研,結合國內外職業標準,培養與就業崗位縱、橫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具有高級中藥制劑工、中藥調劑工等職業資格證書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能勝任中藥種植、檢驗、制劑、調劑、供銷工作。

3.2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有利于“校企醫共養人才”的運行管理制度

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落實教師聯系和駐扎企業制度,幫助企業解決工作中的技術問題,加強學生實訓及頂崗實習指導,推進教學密切型、技術合作型校企醫三方合作。重構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建立與企業合作開發專業課程的系列課程建設制度和辦法,專業核心課程主要由企業醫院技術骨干與校內專任教師共同策劃和組織實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3.2.1建設專業建設管理委員會

根據專業工作崗位群要求聘請銅仁梵凈山生態藥業(中藥材種植基地)、銅仁地區藥品檢驗所(中藥檢驗科室)、貴州德昌祥藥業(中藥制劑車間)、銅仁地區第一人民醫院(中藥房調劑室)等企事業單位的負責人、技術骨干等充實到專業建設管理委員會,建立和完善專業建設例會制度和專業調研制度,召開每年兩次以上的專業建設例會和一次以上的專業調研工作,加強專業建設和發展,實現人才的校企共養、過程共管、資源共享。

3.2.2開設學生活動課程,培養學生創業就業能力

學生進校第一學期就參加“中草藥采集識別應用”興趣小組,使其對中藥原植物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激發他們對專業的學習興趣;第二學期學生參加中藥材GAP科技開發興趣小組,了解中藥材種植技術,激發他們種藥致富的創業熱情;第三學期學生參加中藥材加工銷售興趣小組,積累中藥材加工銷售經驗,激發他們中藥材收購銷售創收的熱情;第四學期至第六學期,學生進入學院中藥材GAP創業園,對種植技術簡單的中藥材進行規模化種植,實現增收創業就業。學院出臺《鼓勵大學生創業就業優惠政策和獎勵辦法》,為中藥材種植創業就業的學生提供技術支撐和創業資金支持。

3.2.3修訂和完善專業教學管理制度

依據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成長成才規律,明確各主要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在學院《銅仁職院教學督導委員會工作條例》《銅仁職院教師教學質量評估辦法(試行)》及《銅仁職院教學事故認定及處理辦法》等制度基礎上,建立專業課程教學實施管理辦法和專業教師績效考核制度,實現專業教學質量管理的經常化、規范化,推進校企共育人才有序進行。

3.2.4規范校企合作管理

組建校企對接的專業實訓項目部,全面負責校內外實訓項目、時間、地點的安排和運行管理、質量監控及成績評價等工作,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夠真正落到實處。

3.2.5規范頂崗實習管理

依據《銅仁職院學生頂崗實習管理暫行辦法》,建立專業頂崗實習校企共管制度,規范“一人一崗、定期尋訪、以師帶徒、出師定薪”的頂崗實習管理制度,做到頂崗實習計劃、指導教師、實習企業、實習崗位、實習待遇、實習考核和實習教學標準“七落實”;抓好頂崗實習的前期準備、初期安排、中期檢查、后期總結“四環節”;同時成立以專業主任為組長、企業參與的頂崗實習與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頂崗實習的過程管理和督察,做好頂崗實習工作總結和經驗交流。企業選派工作一線的技術骨干、能工巧匠擔任實習指導教師,負責對學生進行崗位技能、職業道德和企業文化等方面的指導和培訓;學校選派專任教師通過帶教實習、指導學生論文寫作、解答學生生活、心理等有關問題,配合企業做好頂崗實習學生的管理工作,確保學生頂崗實習的時間和質量。

4結語

篇8

【關鍵詞】噴霧干燥法;中藥制劑;應用分析

1.前言

早在1865年,美國的科學家就利用干燥法來對蛋白進行處理,并取得了成功,由此拉開了該項技術應用與研究的帷幕[1]。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噴霧干燥法由最初應用在奶粉、蛋粉等產品的生產上,發展到目前在工業中廣泛的應用,這主要體現在冶金、水泥、陶瓷、醫藥、化學、食品、農藥、林業的工業生產上。噴霧干燥技術較傳統的減壓干燥工藝相比在中藥制劑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它不僅沒有常規減壓干燥以及烘箱的缺陷,而且無需粉碎,通過干燥即可變成浸膏粉,因此在國內的大部分制藥廠,尤其是中藥制藥廠中被廣泛采用。

2.噴霧干燥技術的制藥機理

噴霧干燥技術,顧名思義其重點在于噴霧與干燥。首先,將液態物料用霧化器進行處理,使其變成霧滴狀態,分布在熱氣流內,同時施以熱風,促使熱氣體和物料相融合,在融合的過程中完成能量的轉換,然后將霧狀液滴內的水分子全部蒸發,最后的成品呈顆粒狀或粉狀。另外,噴霧干燥技術在中藥制劑中的應用原理在于,直接把中藥中的液體提取出來后經過干燥變成顆粒或粉狀產品。這個制藥過程的重點在于霧化,料液經過霧化使其變為滴霧狀,然后將其與熱氣體在干燥腔內同時進行干燥,最終使物料變成顆粒狀。

3.噴霧干燥技術在中藥制劑中的應用

3.1顆粒劑、片劑、膠囊劑

將中藥藥材進行提煉取液,當達到要求后,直接摻入輔助劑后實施噴霧干燥技術則可立即獲得浸膏粉。一般情況下,浸膏粉內的含水量在4.5%左右,相對來說較低,所以可以用于填充在膠囊內,或者是支撐干法制粒與片劑[2]。絕大部分的單味中藥藥材都可以通過該項技術進行加工,再利用干法制粒、動態提取、真空低溫濃縮等技術直接制造出單味中藥的濃縮顆粒。在藥房的調劑中,這種小劑量包裝的單味中藥濃縮顆粒可以方便藥師取藥與抓藥,防止由于劑量分配不精確而帶來的問題。除此之外,對于一些芳香解表中藥來說,噴霧干燥技術的使用還可以使一些芳香解表中藥所含揮發性成分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

隨著噴霧干燥法制作單味中藥濃縮顆粒的成功,其優勢也不斷顯示出來,甚至有一些藥效、療效都要比煎劑更佳。例如廣西的某一個制藥廠,利用了該項技術成功研發出了小青龍湯等8余種經典方劑以及近300多種的單味中藥濃縮顆粒,這充分說明了該項技術在制作單味中藥濃縮顆粒以及配成的方劑上有著一定的優越性。目前國內常用的復方或是單味沖劑其中含有較多的糖,且劑量也很大,若是運用噴霧干燥技術制作成濃縮顆粒,這樣不但能夠降低輔助劑的使用量,還能很大程度上的減少資金的投入。未來還有可能研制開發無糖型沖劑,讓某些忌糖病患能夠接受更好的治療。

3.2膠劑

膠劑系是指通過將動物的角、皮、骨等物質經過煎煮后,所得到的濃縮膠液,經過干燥后形成的塊狀膠劑。臨床上常見的膠劑主要有鹿角膠、龜甲膠、阿膠等幾個藥劑。相對于其他中藥藥劑的制作,膠劑的制作周期長、工藝繁瑣、易污染、成本高,在實際使用時必須經過烽化才可讓患者服用,這就大大降低了膠劑的藥效。因此,如何制作出易于服用與攜帶,且不影響效果的膠劑成為了人們關注的重點。有相關方面的專業學者通過使用噴霧干燥法對龜甲膠進行加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當霧化壓力在3kg/cm2以下,膠液的含量小于30%時,膠液能夠形成浸膏粉,且所制成膠劑中所含的氨基酸與總氮與運用自然干燥法制成的膠劑相同[3]。因此說明,在一定條件下膠劑通過噴霧干燥技術的加工后,不僅能夠保留其藥效還易于患者的服用與攜帶。

3.3微囊劑

雖然中藥的療效好,但其缺點在于劑量大,就目前臨床所使用的中藥藥劑來說,基本不存在藥劑小、效果好的成藥。例如一些紫蘇油、荊芥油、薄荷油的揮發油,屬于成藥內的有效部分[4],目前這一類藥物的制作方法是將稀釋后的乙醇滲入固體制劑,這一做法會降低揮發油的作用,但如果能夠做成微囊,加入到藥物顆粒中,就能避免其揮發性的減少,從而使藥物效果延長。目前絕大多數的中藥制藥廠中普遍運用噴霧干燥技術來使揮發油微囊化。揮發油經過噴霧干燥處理后,其微囊顆粒的直徑小于500μm,顆粒呈圓形,其品質較為疏松,是一種能夠自由流動的干粉,該微囊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且治療效果好[5]。有相關的研究專家利用噴霧干燥法制備了荊芥油、霍香油、薄荷油等揮發油微囊后得出,這些微囊具有很高的穩定性好,揮發油的保留率高達88~95%。但是在使用噴霧干燥技術對揮發油進行處理時,噴霧的速率、混合液的粘度、噴霧方法及干燥速率、藥物及材料的濃度等方面的因素會對微囊化的效果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在制作過程中要重視這些方面的控制。

參考文獻

[1]陶建生,耿炤.噴霧干燥技術及其在中藥制藥中的應用[C].中華中醫藥學會制劑分會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2003:154-157

[2]蔡業彬,曾亞森,胡智華,李瑞芳.噴霧干燥技術研究現狀及其在中藥制藥中的應用[J].化工裝備技術.2006(02):102-106

[3]林文,王志祥.噴霧干燥技術及其在制藥工業的應用[J].機電信息.2009(11):56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麻豆国产 | 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看视频 | 欧美v亚洲v中文v日韩v专区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少妇 | 日本A级按摩片春药在线观看 | 亚洲va一区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