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2 17:41:4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fā)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音樂文化發(fā)展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音樂藝術音樂文化文化文化相對主義
在當下有關中國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文化是否具有可比性,中國音樂文化是否可走現代化發(fā)展道路等問題的爭論中,“音樂文化”是一個被大家頻繁使用的名詞,但同時也是一個被誤解,誤用最多的概念。最為常見的誤解之一就是將它的內涵等同于“音樂藝術”。在某些學者的言論中,“音樂藝術”與“音樂文化”常常被混為一談,不加任何區(qū)分。于是便出現類似“音樂的現代化”,音樂價值的相對性等等一些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表述。
一、“音樂藝術”與“音樂文化”概念的提出
嚴格的講,“音樂藝術”所指代的是一種特定的藝術形式,即由有組織的音樂所構成的聽覺審美對象。對這種藝術形式的價值判斷,尤其是審美價值的判斷,無論是在不同的民族之間,還是在不同時代,不同流派之間,都難以形成一個劃分高低優(yōu)劣的統一標準,只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因此,在“音樂藝術”這個概念所限定的層面上,我們可以說:“音樂的價值是相對的”。
然而,“音樂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已遠遠超出了“音樂藝術”所限定的范圍。音樂文化包含音樂藝術,但卻并非指音樂藝術。“音樂文化是多種性質不同、形式不同、作用不同的音樂現象的綜合物”,他所指代是一些特定的文化現象,這些現象與音樂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它們也有著自身的特征、性質和作用。總之,“音樂文化”是一個大的概念,而“音樂藝術”是一個較小的概念,我們不能用小的概念來涵蓋大的概念,我們必須懂得,我們探討的是“音樂文化”這個概念屬下的諸多文化現象,而不是某種藝術形式的審美屬性和藝術品位。
文化,按照廣義,通俗的理解,就是指人類的創(chuàng)造,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音樂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具體形態(tài),它必然也是物質、制度、觀念的綜合體。從歷史的,文化人類學的全部觀點來看,審美價值是音樂文化多種價值中的一種,而不是其全部價值或唯一價值。因此,我們不能夠僅僅從意識的,藝術的,審美的層面去看待一個國家的音樂文化,更要結合著物質的,制度的,觀念的層面去看待一個國家的音樂文化。
二、中國音樂文化發(fā)展存在的問題
中國的音樂文化發(fā)展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到了二十世紀初期,音樂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應用于課堂。但是,中國的音樂教育課程設置從近現代到如今近百年沒有發(fā)生大的變化,已經不能適應當今世界音樂文化發(fā)展。這也就是說,中國音樂文化與當今世界上發(fā)達國家音樂文化之間存在著水平上的差距。
中國的音樂文化無論在物質的,制度的層面,還是在觀念的,意識的層面,都沒有能夠適應當今世界音樂文化發(fā)展的需要,也沒有能夠充分的滿足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以音樂教育為例:就物質層面而言,教育設施的匱乏,辦學經費的短缺,師資力量的不足,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中國的音樂教育事業(yè);就制度層面而言,中國的教育體制亟待改革,大量音樂人才的分布與流動極不平衡,一些專業(yè)音樂院系人滿為患,而大量的音樂普及教育崗位則無人問津;就觀念層面而言,音樂教育觀念陳舊、閉塞、學術視野短淺、狹隘。以上三個層面是阻礙音樂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三、新音樂文化與傳統音樂文化之間的摩擦
中國的音樂文化,需要在物質的、制度的、觀念的各個層面上,全面地吸收和借鑒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發(fā)展的成功經驗和優(yōu)秀成果,從而盡快跟上當今世界文明發(fā)展的步伐。現代化的音樂文化是開放的,其信息傳播的快捷性,交流范圍的廣泛性,足以使任何一種傳統文化中的人們帶來各種新意的、富有個性的藝術形式。中國近百年來音樂文化的發(fā)展變遷事業(yè)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如果不向世界敞開國門,如果徹底拒絕現代化的進程,或許我們的音樂文化會保持更純正的中國口味,會贏得那些喜歡異國情調的老外們更多地贊嘆。但是這樣以來,我們中國人就必須放棄發(fā)展的機會和選擇的權利,我們就只能為別人去做傳統的守護神,而不能為自己去做新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
當然,新文化的產生并不意味著必須將傳統文化一概“淘汰”。舉個例子來說,一對年輕人結婚,如用傳統的拜天地,坐花轎的方式來舉行他們的婚禮,這一舉動顯然有著傳統的中國味道,從而得到旁人的贊美和羨慕。但是,假如一位家長不顧“婚姻自主”的原則,硬要按照中國傳統的老規(guī)矩為自己的兒女包辦婚姻,這就有理由遭到人們的反對。再假如那位先生還想效法舊時代“一妻多妾”的傳統,要給自己添上幾房“姨太太”,那么這一行為不僅要為已經“西化”了的中國人所不齒,而且還要受到國際法律的制裁。這個例子說明,傳統文化中與現代文化不相抵觸的東西,自然可以繼承和發(fā)展,反之,便決沒有不被割除的道理。
四、中國音樂文化發(fā)展道路探索
20世紀的中國新音樂是整個新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選擇“新方式”來做事情,過生活的結果之一。“新學堂”的建立,“學堂樂歌”的興起以及其成熟的發(fā)展,中國的無調性作品,中國的十二音作品的陸續(xù)出現,等等。所有這一切,均說明我們中國人“聽音樂”,“做音樂”的方式有了明顯的質的改變。這些行為令那些不習慣接受中國新音樂的外國學者感到費解。其實趙元任先生早已說得明白:“中西音樂有異,中國音樂有自己的‘國性’,只得保存跟發(fā)展。但我們中國人得在中國過人的日子,我們不能全國人一生一世只穿了一種學博物館的服裝,專預備你們來參觀。”可見,那種要求我們中國人的音樂文化永遠停止在1840年以前的想法不僅是不現實的,更是“不人道的”。
自宋代以后,中國音樂主要是以本土繁衍、變異的方式在發(fā)展。直到清末,外來音樂文化,尤其是西洋音樂文化與日本近代音樂逐漸傳入,音樂由此興起。而這種現象確實為中國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開辟了一條新路。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知識經濟發(fā)展加劇了東西方音樂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弘揚中華傳統音樂文化、使中華文明在信息大潮中綻放異彩是音樂教育工作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電子出版物和遠程教育的發(fā)展,東西方音樂文化將形成全方位的碰撞,民族音樂文化的歷史命運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一方面各民族音樂文化在沖突和融合中會增加統一和普遍性;另一方面,民族音樂文化教育的繁榮和生存面臨著威脅。全球信息網絡一體化極易使西方社會的人生觀、價值觀長驅直入。在這場以文化滲透為主要途徑和手段的新的“世界大戰(zhàn)”中,中華民族的文化、文明和社會價值觀關系到國家的興衰、統一的成敗。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產力。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和革命的英雄氣概,中國人民有著堅強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念。為此,我們要主動出擊、積極應戰(zhàn),大力開發(fā)音樂文化信息資源。將偉大的民族精神、將具有中國特
色的社會主義音樂文化信息送上國際互聯網,使中華燦爛文化綻放異彩;激濁揚清,用中華文化抵御外來腐朽的文化的侵蝕,在我們民族的精神廣宇里筑起思想文化的萬里長城。
五、中國音樂文化發(fā)展倫理思考
但是,還有一些人反對將音樂納入現代化進程,這類人被稱為“文化相對主義者”。他們以“文化相對主義者”作為理論依據。在這里,我們應當看到,“文化相對主義者”原本是強調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寬容,相互理解,尊重,各盡所長,共同發(fā)展。就這一點而言,我們應當贊同。但同時也應當看到,一些“文化相對主義者”否認存在著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否認人類文化發(fā)展的共性,否認社會歷史進程的階段性、規(guī)律性、否認生產力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性作用。對此,我們必需保持清醒的頭腦,必須深入細致地分析,弄清那些文化現象以及這些文化現象的哪些價值具有相對性,共通性,普遍性,進而在中國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文化相比較中,分清哪些是“不同”的不同,哪些是“不及”的不同,決不能一概而論,人云亦云。
然而,一些信奉“文化相對主義者”的學者們卻沒有這樣去做,以至于“文化相對主義”在他們的手上完全變了味,走了調,成為一種妄自尊大,盲目排外,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的借口。他們以一種對立的心態(tài),來看待中西方音樂文化的相互影響,彼此通融的歷史與現實,以虛無主義的觀點來否定現代化對于人類文化的普遍意義。由此可見,這些學者手上的“文化相對主義”,其實只是,狹隘民族主義及“國粹”論的結合物,它既不新鮮,也不先進,用它來解釋文化歷史現象,或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必將造成觀念上的混亂和行動上的失誤。
總之,文化、音樂,都是為了人而存在的,20世紀的中國音樂文化首先是為20世紀的中國人民而存在。中國音樂文化朝向現代化的發(fā)展道路是中國人民自主的,正確的選擇,同時,也是21世紀中國音樂文化發(fā)展的必經之路。現代化進程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種新型的、開放的,有生命力的同時也是在審美趣味上更加多元化的音樂文化。它是中國音樂文化與世界音樂文化之間完美的交融。中國的現代化任務任重而道遠,而中國音樂文化的現代化則是整個社會現代化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之一。
參考文獻
[1]中國音樂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2]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音樂文化產業(yè)是一種以知識作為基礎的產業(yè)文化,在音樂文化中具有很強創(chuàng)新的理論設計,也有的是有能力的勞動者自己創(chuàng)建的,通常都是將音樂文化作為核心觀念,聚集音樂文化、信息技術、傳播方式、自動化技術等結合在一起的知識的結晶,所以自身的知識性就很強。
二、我國音樂產業(yè)的發(fā)展情況
目前,我國每個地區(qū)都設立了專門從事音樂產業(yè)發(fā)展的部門,也慢慢形成了比較健全的管理體制,這給現代化建設階段里音樂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充足的保證。
1.缺少自主發(fā)展以及穿鑿能力,造成競爭力低下由于音樂長時間都受制于傳統體制,幾乎不具備自由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雖然音樂出現了很多新產品,但是有價值的確很少,有些音樂企業(yè)只是看重生產,并不關注市場情況,一味的投入忽略產出,注重形式而忽略內容,對內容只是進行仿造,缺少接近大眾的好產品。使得整個音樂市場都受到國家經濟發(fā)展的約束,制約了音樂市場的前進,造成競爭力下降。
2.缺乏高素質音樂人才,造成原動力不足音樂人才是音樂發(fā)展的主要資源,現在我國的音樂產業(yè)人才還很少。由于原有教育培訓機構的影響,我國音樂產業(yè)的人才量、結構以及整體素質還不能滿足音樂產業(yè)的發(fā)展速度。尤其是對于一些缺少具備音樂知識與技術、經濟的綜合性人才,造成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不足,影響了音樂產業(yè)的發(fā)展。
3.缺乏健全的法律體制音樂文化作為文化產業(yè)的主要組成,它的版權維護問題也是文化產業(yè)的問題。最近幾年,雖然一些唱片公司給其做了很大的投資,也創(chuàng)造出了精品文化,但是卻讓一些盜版商偷竊了,造成唱片公司大量的經濟損失。除此以外,由于網絡經濟的迅速發(fā)展,音樂文化也被在網絡上公共使用和下載等,這些都給傳統音樂市場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造成音樂投資人的合法權益受到迫害。總結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關鍵還是有關音樂文化產業(yè)的一些法律體制不夠健全,法律制度缺乏操作性,監(jiān)督管理也不好。
三、我國音樂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具體措施
1.加強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
創(chuàng)造音樂品牌來提升競爭力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能夠影響國家的綜合國力,也是進行社會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主要途徑,更是我國音樂文化產業(yè)健康、迅速發(fā)展的基礎。品牌經營是音樂產業(yè)形成的開端,最后慢慢再發(fā)展成產業(yè)經營。我國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在發(fā)展音樂文化的時候不但要將這個優(yōu)勢充分利用,還要不斷創(chuàng)新,將時代的新元素融入到音樂當中,創(chuàng)建出真正屬于我們的品牌。所以要將音樂創(chuàng)意品牌和科學技術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精品,形成的品牌。與此同時,還要做好市場的宣傳,將自己的品牌推入市場,滿足市場的需求,提高音樂產業(yè)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2.培養(yǎng)專業(yè)的音樂人才
在現在的經濟條件狀況下,音樂產業(yè)和其他產業(yè)的結合是一種趨勢,所以在培養(yǎng)音樂人才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逐漸健全人才教育機構,盡量培養(yǎng)一些高技能人才。第一,一些高校要專建一些音樂經濟、音樂管理以及音樂營銷的音樂,然后再和另外的學科結合,強化對學校的教師、音樂裝備以及教學技術的培養(yǎng),加快音樂專業(yè)人才素質的提升。第二,音樂企業(yè)要強化對職工的培養(yǎng),為員工創(chuàng)造更多的實踐機會,不斷提升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第三,要借助不同的方式來創(chuàng)建音樂文化氛圍,激發(fā)音樂人的創(chuàng)作靈感,促進音樂人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
一、“音樂藝術”與“音樂文化”概念的提出
嚴格的講,“音樂藝術”所指代的是一種特定的藝術形式,即由有組織的音樂所構成的聽覺審美對象。對這種藝術形式的價值判斷,尤其是審美價值的判斷,無論是在不同的民族之間,還是在不同時代,不同流派之間,都難以形成一個劃分高低優(yōu)劣的統一標準,只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因此,在“音樂藝術”這個概念所限定的層面上,我們可以說:“音樂的價值是相對的”。
然而,“音樂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已遠遠超出了“音樂藝術”所限定的范圍。音樂文化包含音樂藝術,但卻并非指音樂藝術。“音樂文化是多種性質不同、形式不同、作用不同的音樂現象的綜合物”,他所指代是一些特定的文化現象,這些現象與音樂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它們也有著自身的特征、性質和作用。總之,“音樂文化”是一個大的概念,而“音樂藝術”是一個較小的概念,我們不能用小的概念來涵蓋大的概念,我們必須懂得,我們探討的是“音樂文化”這個概念屬下的諸多文化現象,而不是某種藝術形式的審美屬性和藝術品位。
文化,按照廣義,通俗的理解,就是指人類的創(chuàng)造,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音樂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具體形態(tài),它必然也是物質、制度、觀念的綜合體。從歷史的,文化人類學的全部觀點來看,審美價值是音樂文化多種價值中的一種,而不是其全部價值或唯一價值。因此,我們不能夠僅僅從意識的,藝術的,審美的層面去看待一個國家的音樂文化,更要結合著物質的,制度的,觀念的層面去看待一個國家的音樂文化。
二、中國音樂文化發(fā)展存在的問題
中國的音樂文化發(fā)展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到了二十世紀初期,音樂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應用于課堂。但是,中國的音樂教育課程設置從近現代到如今近百年沒有發(fā)生大的變化,已經不能適應當今世界音樂文化發(fā)展。這也就是說,中國音樂文化與當今世界上發(fā)達國家音樂文化之間存在著水平上的差距。
中國的音樂文化無論在物質的,制度的層面,還是在觀念的,意識的層面,都沒有能夠適應當今世界音樂文化發(fā)展的需要,也沒有能夠充分的滿足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以音樂教育為例:就物質層面而言,教育設施的匱乏,辦學經費的短缺,師資力量的不足,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中國的音樂教育事業(yè);就制度層面而言,中國的教育體制亟待改革,大量音樂人才的分布與流動極不平衡,一些專業(yè)音樂院系人滿為患,而大量的音樂普及教育崗位則無人問津;就觀念層面而言,音樂教育觀念陳舊、閉塞、學術視野短淺、狹隘。以上三個層面是阻礙音樂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三、新音樂文化與傳統音樂文化之間的摩擦
中國的音樂文化,需要在物質的、制度的、觀念的各個層面上,全面地吸收和借鑒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發(fā)展的成功經驗和優(yōu)秀成果,從而盡快跟上當今世界文明發(fā)展的步伐。現代化的音樂文化是開放的,其信息傳播的快捷性,交流范圍的廣泛性,足以使任何一種傳統文化中的人們帶來各種新意的、富有個性的藝術形式。中國近百年來音樂文化的發(fā)展變遷事業(yè)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如果不向世界敞開國門,如果徹底拒絕現代化的進程,或許我們的音樂文化會保持更純正的中國口味,會贏得那些喜歡異國情調的老外們更多地贊嘆。但是這樣以來,我們中國人就必須放棄發(fā)展的機會和選擇的權利,我們就只能為別人去做傳統的守護神,而不能為自己去做新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
當然,新文化的產生并不意味著必須將傳統文化一概“淘汰”。舉個例子來說,一對年輕人結婚,如用傳統的拜天地,坐花轎的方式來舉行他們的婚禮,這一舉動顯然有著傳統的中國味道,從而得到旁人的贊美和羨慕。但是,假如一位家長不顧“婚姻自主”的原則,硬要按照中國傳統的老規(guī)矩為自己的兒女包辦婚姻,這就有理由遭到人們的反對。再假如那位先生還想效法舊時代“一妻多妾”的傳統,要給自己添上幾房“姨太太”,那么這一行為不僅要為已經“西化”了的中國人所不齒,而且還要受到國際法律的制裁。這個例子說明,傳統文化中與現代文化不相抵觸的東西,自然可以繼承和發(fā)展,反之,便決沒有不被割除的道理。
四、中國音樂文化發(fā)展道路探索
20世紀的中國新音樂是整個新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選擇“新方式”來做事情,過生活的結果之一。“新學堂”的建立,“學堂樂歌”的興起以及其成熟的發(fā)展,中國的無調性作品,中國的十二音作品的陸續(xù)出現,等等。所有這一切,均說明我們中國人“聽音樂”,“做音樂”的方式有了明顯的質的改變。這些行為令那些不習慣接受中國新音樂的外國學者感到費解。其實趙元任先生早已說得明白:“中西音樂有異,中國音樂有自己的‘國性’,只得保存跟發(fā)展。但我們中國人得在中國過人的日子,我們不能全國人一生一世只穿了一種學博物館的服裝,專預備你們來參觀。”可見,那種要求我們中國人的音樂文化永遠停止在1840年以前的想法不僅是不現實的,更是“不人道的”。
自宋代以后,中國音樂主要是以本土繁衍、變異的方式在發(fā)展。直到清末,外來音樂文化,尤其是西洋音樂文化與日本近代音樂逐漸傳入,音樂由此興起。而這種現象確實為中國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開辟了一條新路。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知識經濟發(fā)展加劇了東西方音樂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弘揚中華傳統音樂文化、使中華文明在信息大潮中綻放異彩是音樂教育工作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電子出版物和遠程教育的發(fā)展,東西方音樂文化將形成全方位的碰撞,民族音樂文化的歷史命運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一方面各民族音樂文化在沖突和融合中會增加統一和普遍性;另一方面,民族音樂文化教育的繁榮和生存面臨著威脅。全球信息網絡一體化極易使西方社會的人生觀、價值觀長驅直入。在這場以文化滲透為主要途徑和手段的新的“世界大戰(zhàn)”中,中華民族的文化、文明和社會價值觀關系到國家的興衰、統一的成敗。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產力。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和革命的英雄氣概,中國人民有著堅強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念。為此,我們要主動出擊、積極應戰(zhàn),大力開發(fā)音樂文化信息資源。將偉大的民族精神、將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音樂文化信息送上國際互聯網,使中華燦爛文化綻放異彩;激濁揚清,用中華文化抵御外來腐朽的文化的侵蝕,在我們民族的精神廣宇里筑起思想文化的萬里長城。
五、中國音樂文化發(fā)展倫理思考
但是,還有一些人反對將音樂納入現代化進程,這類人被稱為“文化相對主義者”。他們以“文化相對主義者”作為理論依據。在這里,我們應當看到,“文化相對主義者”原本是強調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寬容,相互理解,尊重,各盡所長,共同發(fā)展。就這一點而言,我們應當贊同。但同時也應當看到,一些“文化相對主義者”否認存在著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否認人類文化發(fā)展的共性,否認社會歷史進程的階段性、規(guī)律性、否認生產力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性作用。對此,我們必需保持清醒的頭腦,必須深入細致地分析,弄清那些文化現象以及這些文化現象的哪些價值具有相對性,共通性,普遍性,進而在中國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文化相比較中,分清哪些是“不同”的不同,哪些是“不及”的不同,決不能一概而論,人云亦云。
【關鍵詞】中國戲曲;戲曲音樂;戲曲音樂文化;發(fā)展
一、戲曲音樂發(fā)展
中國戲曲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的、有機的戲劇藝術。而戲曲音樂是戲曲重要的元素,可以集中地表現戲劇的內容。戲曲音樂包括聲樂部分的唱腔、韻白和器樂部分的伴奏、開場及過場音樂。中國戲曲音樂是以群體風格、地方風格、民族風格為特征的。其發(fā)展歷史 悠久,民歌、百戲音樂、唐代的歌舞音樂和宋代說唱藝術音樂是其發(fā)展的基礎。在現當代,戲曲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典型品種,對戲曲音樂舊瓶裝新酒、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以及對傳統戲曲音樂的搶救、改善、發(fā)展、創(chuàng)新措施是音樂文化行為的重要方面。
二、戲曲音樂文化內涵
中國戲曲音樂是在中國民族音樂百花園的土壤中繁衍發(fā)展起來的,它的內涵及外延,形式與內容,風格與色彩,集中的體現了中國民族音樂的最高水準,是我國各門類音樂的集大成者。中國戲曲是世界上比較獨特的藝術現象,尤其是戲曲音樂,形成了與世界、特別是歐洲音樂迥然不同的風格及色彩。
戲曲音樂是以音樂展示劇情塑造戲中的人物形象,推動戲劇矛盾沖突的發(fā)生發(fā)展,它與戲劇表演緊密結合,并為戲劇表演服務。凡能流傳下來的戲劇大都有優(yōu)秀的劇本,又有美妙的音樂.
三、戲曲音樂文化的研究現狀與意義
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路應昆教授提出,從“腔依詞”和“活腔活唱”為特征的南北曲, 到無格無律的明代民間土腔俗調和清代“亂彈”的興起,意味著戲曲音樂大的解放。戲曲音樂的研究越來越引起重視,地方性戲曲音樂的發(fā)展、走向的理論探討,近幾年一直在持續(xù)不斷地進行。作曲家對戲曲音樂的創(chuàng)作不斷嘗試和探索;戲曲音樂在演唱形式、唱法、樂隊組成以及和聲、曲式、復調、配器等作曲技術上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戲班子、劇團等文藝團體對戲曲音樂與表演在結合形式也在進行開拓和創(chuàng)新;戲曲音樂的文化現狀目前是比較值得欣慰的,但是,戲曲音樂應該在發(fā)展中進行大力推廣。
四、戲曲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
1.戲曲音樂的傳承。
(1)大眾戲曲音樂與基礎戲曲音樂 教育。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傳統音樂無論是在音樂表現形式,還是音樂語匯的運用上均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它不僅是一種音樂現象,也反映了各個時代各個地方的政治 、 經濟文化以及民俗語言、美學觀點等狀況。采用這樣的傳統音樂文化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傳承對于傳承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和加強世界音樂文化的交流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對于學校戲曲音樂教育可以明確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的教學理念,培養(yǎng)具有傳統音樂素養(yǎng)的教師,對調動各方資源配和教學的有效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2)專業(yè)戲曲 音樂 人才的培養(yǎng)
我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專門培養(yǎng)戲曲音樂人才的學校和專業(yè)。一方面,音樂在戲曲中的地位沒有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對音樂上的投入不夠。一個劇種如果沒有音樂人才接班,這個劇種的前景讓人擔憂,所以戲曲音樂創(chuàng)作隊伍的建設迫在眉睫。戲曲音樂的傳承離不開發(fā)展,而發(fā)展也離不開傳承,傳承也必須有新的創(chuàng)造和突破。發(fā)展應該在傳統的基礎上發(fā)展,保留其特色與精華,傳統文化的精神意義。理清傳統承繼的脈絡是繼承傳統的基礎,也是發(fā)揚傳統的前提。面對文化裂變的時代,戲曲音樂必須尋求發(fā)展。而發(fā)展的唯一途徑就是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
2.創(chuàng)作思維的多元化
(1)繼承與開放的結合。在不損傷本民族審美觀念和不失本劇種音樂特色的基礎上,將戲曲音樂 現代化,可以在演唱形式、唱法、樂隊組成以及和聲、曲式、復調、配器等作曲技術上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另外,與其他 藝術形式的結合,如與動畫。可以保留經典唱段,壓縮冗長部分,在不影響經典唱腔和固有旋律下,配樂中加入適當現代元素,二度創(chuàng)作和錄音,這是戲曲音樂與動畫結合中的創(chuàng)作手法。動畫使戲曲更具活力與動力,加上先進的多媒體技術,使二者的結合具有無限魅力。打破傳統樂隊作伴奏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上創(chuàng)新,加入管弦樂隊伴奏等手段,同時,對戲曲音樂特色樂器,打擊樂的運用予以保留。在演唱中,在戲曲片斷中加入合唱,伴唱等手法,從而使戲曲中的人物表現力,氣勢渲染力得到加強。
(2)縱向與橫向的結合。“縱向”是指繼承戲曲音樂本身的優(yōu)秀傳統;“橫向”是指多方借鑒,廣收博采。事實上, 中國戲曲音樂創(chuàng)作思維上縱向與橫向的結合,由來已久,并取得了輝煌的藝術成就。如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也在縱向繼承京劇音樂的基礎上,橫向借鑒了漢調音樂中的[南梆子]、[四平調]等精華,豐富了京劇音樂;程硯秋甚至在京劇《鎖麟囊》中,借鑒了美國著名電影明星珍麗梅唐娜的歌唱,可以稱得上是橫向借鑒的典范。
(3)宏觀與微觀的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方式在戲曲音樂創(chuàng)作中,既可以居高統觀全局、掌控大勢,又可以抓住各環(huán)節(jié)之間各個鏈條,從局部上強化各自的特長。
3.創(chuàng)作方式多樣化
(1)創(chuàng)作技巧的創(chuàng)新。戲曲音樂的創(chuàng)新,是一項復雜而具挑戰(zhàn)的任務。如果說,創(chuàng)作思維的創(chuàng)新是這項系統工程中的“軟件系統”的話,那么創(chuàng)作技巧的創(chuàng)新就是這項系統中的“硬件系統”。換言之,思維創(chuàng)新是無形的,而技巧創(chuàng)新則是有形的,是思維創(chuàng)新的具體落實與有效載體具體而言的,戲曲音樂創(chuàng)作技巧的創(chuàng)新,主要可以從旋律的創(chuàng)新、聲的運用和配器的運用來體現。
(2)唱腔旋律的創(chuàng)新。唱腔是戲曲音樂的主體,而旋律又是唱腔的靈魂,也是音樂最主要的表現手段。旋律把高低、長短不同的樂音按照一定的節(jié)奏、節(jié)拍、調式、調性關系組織起來,塑造出感人動人的音樂形象,表現特定的思想內容和思想情感。唱腔旋律具體表現在旋律因素的創(chuàng)新、板式的創(chuàng)新、流派的創(chuàng)新等方面。在戲曲音樂中,唱腔音樂的創(chuàng)新是戲曲音樂創(chuàng)作的關鍵。它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旋律的創(chuàng)新、拖腔的創(chuàng)新、板式與節(jié)奏的創(chuàng)新、調式與調性的創(chuàng)新、板式結構布局的創(chuàng)新、各行當之間不同唱腔互相轉換的創(chuàng)新,演唱形式及伴奏形式以及伴奏樂器的創(chuàng)新,等等。
事實上,戲曲音樂之所以能發(fā)展到今天,具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力,也是在繼承和不斷推陳出新的基礎上的結果。無論哪一種地方戲曲音樂,都是通過不斷吸取其它劇種唱腔的精華而成長壯大的。所以,要想我國戲曲音樂發(fā)揚光大,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我們必須在發(fā)展中繼承傳統,在創(chuàng)新中求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曾遂今.中國大眾音樂.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
[2] 田同旭.論古代戲曲音樂的形成和民族文化融合.山西大學學報, 2007,(9).
音樂文化產業(yè)是一種以知識作為基礎的產業(yè)文化,在音樂文化中具有很強創(chuàng)新的理論設計,也有的是有能力的勞動者自己創(chuàng)建的,通常都是將音樂文化作為核心觀念,聚集音樂文化、信息技術、傳播方式、自動化技術等結合在一起的知識的結晶,所以自身的知識性就很強。
二、我國音樂產業(yè)的發(fā)展情況
目前,我國每個地區(qū)都設立了專門從事音樂產業(yè)發(fā)展的部門,也慢慢形成了比較健全的管理體制,這給現代化建設階段里音樂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充足的保證。
1.缺少自主發(fā)展以及穿鑿能力,造成競爭力低下由于音樂長時間都受制于傳統體制,幾乎不具備自由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雖然音樂出現了很多新產品,但是有價值的確很少,有些音樂企業(yè)只是看重生產,并不關注市場情況,一味的投入忽略產出,注重形式而忽略內容,對內容只是進行仿造,缺少接近大眾的好產品。使得整個音樂市場都受到國家經濟發(fā)展的約束,制約了音樂市場的前進,造成競爭力下降。
2.缺乏高素質音樂人才,造成原動力不足音樂人才是音樂發(fā)展的主要資源,現在我國的音樂產業(yè)人才還很少。由于原有教育培訓機構的影響,我國音樂產業(yè)的人才量、結構以及整體素質還不能滿足音樂產業(yè)的發(fā)展速度。尤其是對于一些缺少具備音樂知識與技術、經濟的綜合性人才,造成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不足,影響了音樂產業(yè)的發(fā)展。
3.缺乏健全的法律體制音樂文化作為文化產業(yè)的主要組成,它的版權維護問題也是文化產業(yè)的問題。最近幾年,雖然一些唱片公司給其做了很大的投資,也創(chuàng)造出了精品文化,但是卻讓一些盜版商偷竊了,造成唱片公司大量的經濟損失。除此以外,由于網絡經濟的迅速發(fā)展,音樂文化也被在網絡上公共使用和下載等,這些都給傳統音樂市場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造成音樂投資人的合法權益受到迫害。總結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關鍵還是有關音樂文化產業(yè)的一些法律體制不夠健全,法律制度缺乏操作性,監(jiān)督管理也不好。
三、我國音樂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具體措施
1.加強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
創(chuàng)造音樂品牌來提升競爭力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能夠影響國家的綜合國力,也是進行社會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主要途徑,更是我國音樂文化產業(yè)健康、迅速發(fā)展的基礎。品牌經營是音樂產業(yè)形成的開端,最后慢慢再發(fā)展成產業(yè)經營。我國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在發(fā)展音樂文化的時候不但要將這個優(yōu)勢充分利用,還要不斷創(chuàng)新,將時代的新元素融入到音樂當中,創(chuàng)建出真正屬于我們的品牌。所以要將音樂創(chuàng)意品牌和科學技術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精品,形成的品牌。與此同時,還要做好市場的宣傳,將自己的品牌推入市場,滿足市場的需求,提高音樂產業(yè)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2.培養(yǎng)專業(yè)的音樂人才
在現在的經濟條件狀況下,音樂產業(yè)和其他產業(yè)的結合是一種趨勢,所以在培養(yǎng)音樂人才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逐漸健全人才教育機構,盡量培養(yǎng)一些高技能人才。第一,一些高校要專建一些音樂經濟、音樂管理以及音樂營銷的音樂,然后再和另外的學科結合,強化對學校的教師、音樂裝備以及教學技術的培養(yǎng),加快音樂專業(yè)人才素質的提升。第二,音樂企業(yè)要強化對職工的培養(yǎng),為員工創(chuàng)造更多的實踐機會,不斷提升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第三,要借助不同的方式來創(chuàng)建音樂文化氛圍,激發(fā)音樂人的創(chuàng)作靈感,促進音樂人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
3.建立健全的法律體制
關鍵詞 音樂藝術 音樂文化 文化 文化相對主義
在當下有關中國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文化是否具有可比性,中國音樂文化是否可走現代化發(fā)展道路等問題的爭論中,“音樂文化”是一個被大家頻繁使用的名詞,但同時也是一個被誤解,誤用最多的概念。最為常見的誤解之一就是將它的內涵等同于“音樂藝術”。在某些學者的言論中,“音樂藝術”與“音樂文化”常常被混為一談,不加任何區(qū)分。于是便出現類似“音樂的現代化”,音樂價值的相對性等等一些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表述。
一、“音樂藝術”與“音樂文化”概念的提出
嚴格的講,“音樂藝術”所指代的是一種特定的藝術形式,即由有組織的音樂所構成的聽覺審美對象。對這種藝術形式的價值判斷,尤其是審美價值的判斷,無論是在不同的民族之間,還是在不同時代,不同流派之間,都難以形成一個劃分高低優(yōu)劣的統一標準,只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因此,在“音樂藝術”這個概念所限定的層面上,我們可以說:“音樂的價值是相對的”。
然而,“音樂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已遠遠超出了“音樂藝術”所限定的范圍。音樂文化包含音樂藝術,但卻并非指音樂藝術。“音樂文化是多種性質不同、形式不同、作用不同的音樂現象的綜合物”,他所指代是一些特定的文化現象,這些現象與音樂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它們也有著自身的特征、性質和作用。總之,“音樂文化”是一個大的概念,而“音樂藝術”是一個較小的概念,我們不能用小的概念來涵蓋大的概念,我們必須懂得,我們探討的是“音樂文化”這個概念屬下的諸多文化現象,而不是某種藝術形式的審美屬性和藝術品位。
文化,按照廣義,通俗的理解,就是指人類的創(chuàng)造,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音樂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具體形態(tài),它必然也是物質、制度、觀念的綜合體。從歷史的,文化人類學的全部觀點來看,審美價值是音樂文化多種價值中的一種,而不是其全部價值或唯一價值。因此,我們不能夠僅僅從意識的,藝術的,審美的層面去看待一個國家的音樂文化,更要結合著物質的,制度的,觀念的層面去看待一個國家的音樂文化。
二、中國音樂文化發(fā)展存在的問題
中國的音樂文化發(fā)展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到了二十世紀初期,音樂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應用于課堂。但是,中國的音樂教育課程設置從近現代到如今近百年沒有發(fā)生大的變化,已經不能適應當今世界音樂文化發(fā)展。這也就是說,中國音樂文化與當今世界上發(fā)達國家音樂文化之間存在著水平上的差距。
中國的音樂文化無論在物質的,制度的層面,還是在觀念的,意識的層面,都沒有能夠適應當今世界音樂文化發(fā)展的需要,也沒有能夠充分的滿足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以音樂教育為例:就物質層面而言,教育設施的匱乏,辦學經費的短缺,師資力量的不足,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中國的音樂教育事業(yè);就制度層面而言,中國的教育體制亟待改革,大量音樂人才的分布與流動極不平衡,一些專業(yè)音樂院系人滿為患,而大量的音樂普及教育崗位則無人問津;就觀念層面而言,音樂教育觀念陳舊、閉塞、學術視野短淺、狹隘。以上三個層面是阻礙音樂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三、新音樂文化與傳統音樂文化之間的摩擦
中國的音樂文化,需要在物質的、制度的、觀念的各個層面上,全面地吸收和借鑒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發(fā)展的成功經驗和優(yōu)秀成果,從而盡快跟上當今世界文明發(fā)展的步伐。現代化的音樂文化是開放的,其信息傳播的快捷性,交流范圍的廣泛性,足以使任何一種傳統文化中的人們帶來各種新意的、富有個性的藝術形式。中國近百年來音樂文化的發(fā)展變遷事業(yè)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如果不向世界敞開國門,如果徹底拒絕現代化的進程,或許我們的音樂文化會保持更純正的中國口味,會贏得那些喜歡異國情調的老外們更多地贊嘆。但是這樣以來,我們中國人就必須放棄發(fā)展的機會和選擇的權利,我們就只能為別人去做傳統的守護神,而不能為自己去做新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
當然,新文化的產生并不意味著必須將傳統文化一概“淘汰”。舉個例子來說,一對年輕人結婚,如用傳統的拜天地,坐花轎的方式來舉行他們的婚禮,這一舉動顯然有著傳統的中國味道,從而得到旁人的贊美和羨慕。但是,假如一位家長不顧“婚姻自主”的原則,硬要按照中國傳統的老規(guī)矩為自己的兒女包辦婚姻,這就有理由遭到人們的反對。再假如那位先生還想效法舊時代“一妻多妾”的傳統,要給自己添上幾房“姨太太”,那么這一行為不僅要為已經“西化”了的中國人所不齒,而且還要受到國際法律的制裁。這個例子說明,傳統文化中與現代文化不相抵觸的東西,自然可以繼承和發(fā)展,反之,便決沒有不被割除的道理。
四、中國音樂文化發(fā)展道路探索
20世紀的中國新音樂是整個新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選擇“新方式”來做事情,過生活的結果之一。“新學堂”的建立,“學堂樂歌”的興起以及其成熟的發(fā)展,中國的無調性作品,中國的十二音作品的陸續(xù)出現,等等。所有這一切,均說明我們中國人“聽音樂”,“做音樂”的方式有了明顯的質的改變。這些行為令那些不習慣接受中國新音樂的外國學者感到費解。其實趙元任先生早已說得明白:“中西音樂有異,中國音樂有自己的‘國性’,只得保存跟發(fā)展。但我們中國人得在中國過人的日子,我們不能全國人一生一世只穿了一種學博物館的服裝,專預備你們來參觀。”可見,那種要求我們中國人的音樂文化永遠停止在1840年以前的想法不僅是不現實的,更是“不人道的”。
自宋代以后,中國音樂主要是以本土繁衍、變異的方式在發(fā)展。直到清末,外來音樂文化,尤其是西洋音樂文化與日本近代音樂逐漸傳入,音樂由此興起。而這種現象確實為中國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開辟了一條新路。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知識經濟發(fā)展加劇了東西方音樂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弘揚中華傳統音樂文化、使中華文明在信息大潮中綻放異彩是音樂教育工作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電子出版物和遠程教育的發(fā)展,東西方音樂文化將形成全方位的碰撞,民族音樂文化的歷史命運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一方面各民族音樂文化在沖突和融合中會增加統一和普遍性;另一方面,民族音樂文化教育的繁榮和生存面臨著威脅。全球信息網絡一體化極易使西方社會的人生觀、價值觀長驅直入。在這場以文化滲透為主要途徑和手段的新的“世界大戰(zhàn)”中,中華民族的文化、文明和社會價值觀關系到國家的興衰、統一的成敗。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產力。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和革命的英雄氣概,中國人民有著堅強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念。為此,我們要主動出擊、積極應戰(zhàn),大力開發(fā)音樂文化信息資源。將偉大的民族精神、將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音樂文化信息送上國際互聯網,使中華燦爛文化綻放異彩;激濁揚清,用中華文化抵御外來腐朽的文化的侵蝕,在我們民族的精神廣宇里筑起思想文化的萬里長城。
五、中國音樂文化發(fā)展倫理思考
但是,還有一些人反對將音樂納入現代化進程,這類人被稱為“文化相對主義者”。他們以“文化相對主義者”作為理論依據。在這里,我們應當看到,“文化相對主義者”原本是強調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寬容,相互理解,尊重,各盡所長,共同發(fā)展。就這一點而言,我們應當贊同。但同時也應當看到,一些“文化相對主義者”否認存在著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否認人類文化發(fā)展的共性,否認社會歷史進程的階段性、規(guī)律性、否認生產力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性作用。對此,我們必需保持清醒的頭腦,必須深入細致地分析,弄清那些文化現象以及這些文化現象的哪些價值具有相對性,共通性,普遍性,進而在中國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文化相比較中,分清哪些是“不同”的不同,哪些是“不及”的不同,決不能一概而論,人云亦云。
然而,一些信奉“文化相對主義者”的學者們卻沒有這樣去做,以至于“文化相對主義”在他們的手上完全變了味,走了調,成為一種妄自尊大,盲目排外,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的借口。他們以一種對立的心態(tài),來看待中西方音樂文化的相互影響,彼此通融的歷史與現實,以虛無主義的觀點來否定現代化對于人類文化的普遍意義。由此可見,這些學者手上的“文化相對主義”,其實只是,狹隘民族主義及“國粹”論的結合物,它既不新鮮,也不先進,用它來解釋文化歷史現象,或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必將造成觀念上的混亂和行動上的失誤。
總之,文化、音樂,都是為了人而存在的,20世紀的中國音樂文化首先是為20世紀的中國人民而存在。中國音樂文化朝向現代化的發(fā)展道路是中國人民自主的,正確的選擇,同時,也是21世紀中國音樂文化發(fā)展的必經之路。現代化進程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種新型的、開放的,有生命力的同時也是在審美趣味上更加多元化的音樂文化。它是中國音樂文化與世界音樂文化之間完美的交融。中國的現代化任務任重而道遠,而中國音樂文化的現代化則是整個社會現代化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之一。
參考文獻
[1]中國音樂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2]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3]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綱要.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1959
關鍵詞:小學音樂;家國情懷;民族文化;音樂素養(yǎng);民族音樂;愛國主義
一、民族文化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傳承發(fā)展可行性分析
中華民族是擁有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蘊的民族,中華兒女在經過世代接續(xù)奮進不斷前行中,努力創(chuàng)造并豐富我國的傳統文化寶庫,使得我國傳統文化不僅具有廣袤的內容,還具有多樣的表現形式。其中以民族音樂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靈動鮮活的傳唱方式演繹并傳承著我國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有效彰顯了民族精神,是過去與當前形勢下傳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較好的方法與途徑。而以民族文化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傳承與發(fā)展模式,恰恰能夠在小學學生基礎認知階段,以豐富多樣的歌謠教學與傳唱模式,有效滲透家國情懷和民族精神,使得民族文化與小學音樂教育二者相輔相成,既有利于小學學生積極健康價值觀念的培養(yǎng),也有利于對于小學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有效積淀,能夠使小學學生在深入接觸民間歌曲及器樂的過程中,有效傳播和弘揚民族精神。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更要在音樂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通過將民族文化與小學音樂教學相結合,教育學生災難來臨之際,拿出中國人堅韌的民族精神面對災難,共克時艱。因此民族文化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傳承與發(fā)展不但是可行的,而且在整體基礎教育音樂教學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的作用。
二、民族文化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傳承發(fā)展策略
( 一) 提升小學音樂教師素養(yǎng);明確教學目標及任務
對于民族文化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傳承與發(fā)展的過程來說,小學音樂教師可謂是扮演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尤其對于小學學生來說,音樂學科在這一階段的教學并不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和技能性,而是以其獨特的教學形式啟發(f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美和鑒賞美的能力,有效滿足小學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需求。因而在小學音樂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扮演傳道授業(yè)解惑者,更要成為民族文化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傳承和發(fā)展的引導者,以較高的音樂素養(yǎng),啟發(fā)學生音樂學科學習興趣,樹立正確價值取向,并通過明確在小學階段對于學生的教學目標及任務,切實推動并提高學生民族音樂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例如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積極開展并參與相應的教研活動,累積各類民族文化素材和民族音樂知識,切實提升自身音樂素養(yǎng),從而加深自身對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認知程度,為有效推動民族文化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傳承和發(fā)展提供良好的音樂理論基礎。與此同時,小學音樂教師必須要對小學學生音樂學習情況和喜愛水平進行調查,在開展民族音樂教學設計中,以貼合小學學生生理可接收程度的教學設計進行民族文化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傳承和發(fā)展教學目標的設定為促進民族文化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傳承與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 二) 創(chuàng)設民族音樂教學情境;滲透家國情懷德育教學
要想切實提升民族文化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傳承與發(fā)展的成效,還需要引導小學學生深入到民族音樂教學學習的情時有效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尤其對于小學學生來說,正處在個體身心發(fā)展的基礎階段,對于外界的事物存在一定的好奇和探知心理,正處于個體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階段,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面向重大災害時做出正確積極的反應。此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緊跟時代步伐有效結合實事,創(chuàng)設多元的民族音樂教學情境,在有效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強化小學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效開展德育教育。
( 三) 完善民族音樂教學設施;增強學生學習體驗感
眾所周知,民族音樂在傳唱過程具有極其鮮明的感染力。但是在傳統小學音樂教育過程中,大部分音樂教師以播放音視頻的形式,引導小學學生對于民族音樂進行學習和傳唱。這種枯燥死板的教學模式,不僅不利于小學學生深入體驗和感受民族音樂特色,也不利于學生對于民族文化和民族力量的感知。因而,在小學音樂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完善民族音樂教學設施,引導學生有效利用樂器感受民族特色,感知音樂文化,切實推動民族文化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發(fā)展。與此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富含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樂器進行學習和體驗,在有效增強對于民族音樂學習體驗感的同時,激發(fā)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使學生在音樂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更加注重對于家國情懷及民族精神的品鑒,進而有效促進民族文化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發(fā)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想切實推動民族文化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發(fā)展,不僅要注重對于學生音樂理論及曲目傳唱方面的教學,還應注重對于學生家國情懷和民族精神等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和培養(yǎng),通過在教學過程中有效結合德育工作,引導學生在傳唱民族歌曲和體驗民族樂器的過程中有效增強民族意識和大局意識,指引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在切實強化學生民族體驗感榮譽感的同時,深化對于小學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成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價值觀念和目標取向,有效提升學生音樂品鑒能力和情懷感悟能力,切實提高綜合音樂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董萬明.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4).
關鍵詞:鋼琴藝術 音樂文化 作用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中西方音樂文化交流更加頻繁,這就使得在中國近現代音樂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鋼琴這個西方樂器不斷融入中國音樂文化,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產生了大量經典的專屬音樂作品,尤其是近年來,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鋼琴藝術更是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音樂文化發(fā)展。
一、中國鋼琴音樂藝術發(fā)展概述
縱觀中國音樂發(fā)展歷史可以發(fā)現,鋼琴藝術在我國的發(fā)展已經有百余年,其源頭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時期。最早的鋼琴鍵盤樂器是隨著爆發(fā)后外國侵掠者打開中國國門而被帶入的。在那之后一度興起西洋教堂和新式學堂的鋼琴教學熱潮,鋼琴藝術逐漸在宗教、音樂教育、音樂創(chuàng)作等領域實現了不斷的發(fā)展和運用。但是這一時期的鋼琴音樂家并不是特別追求鋼琴藝術的研究,而是僅僅將其作為從事音樂教學的一種方式。直到20世紀30年代以后,中國才開始出現一批自己創(chuàng)作的鋼琴曲,開始探討鋼琴藝術,如賀綠汀的《牧童短笛》、《搖籃曲》,劉雪庵的《中國組曲》,江定仙的《搖籃曲》等,其藝術風格都包含著明顯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并滲透著作者自身獨特的個性。在中國音樂文化全面發(fā)展的50年代,鋼琴創(chuàng)作已不再滿足于單調的形式,中國音樂家開始追求新的音樂織體的鋼琴化,在作曲技巧以及民族化的多聲技法上開創(chuàng)出新的形式。如馬思聰的《舞曲三首》,江文也鋼琴套曲《鄉(xiāng)士節(jié)令詩》,丁善德的兒童組曲《快樂的節(jié)日》、《第二新疆舞曲》,殷承宗等人集體創(chuàng)作的鋼琴協奏曲《黃河》更是這一時期作曲家和鋼琴家對大型體裁但額鋼琴協奏曲創(chuàng)作的試探。一直到70年代,中國鋼琴音樂藝術實現了更為廣闊的發(fā)展。首先是鋼琴改編曲的產生,這是以我國傳統民族器樂作品為基礎的,代表作有黎英海由《潯陽琵琶》改編成的《夕陽蕭鼓》,王建中由同名笙曲改編成的《百鳥朝鳳》以及由古琴曲改編的《梅花三弄》等。其次是作曲家在自己的鋼琴創(chuàng)作中不斷吸收和融入西方先進的創(chuàng)作技法經驗。如汪立三《夢天》中十二音序列手法的運用等。
二、中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發(fā)展特點
雖然我國的鋼琴音樂發(fā)展起步較晚,但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創(chuàng)作,我國鋼琴藝術仍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首先,多聲思維。縱觀中國大部分音樂作品,可以發(fā)現,和聲在其中占據主要地位。但是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鋼琴音樂也取得了較大的進步,開創(chuàng)出一種新的和聲方法,即以“4+2或5+2”度相疊和“4、5”音程相疊的形式來改變和弦的音程結構。其次,結構特點。由于我國對于鋼琴接受的獨特形式使得大多數曲式結構是傳承了西方的單樂章及多樂章協奏曲的結構特點。為此,我國作曲家開始探索一種新的結構方式,以更好地將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審美意滲透進了鋼琴音樂的曲式結構中。比如改編而成的鋼琴協奏曲《黃河》就開拓性的將原來的七段樂曲轉換為四樂章的套曲結構。
三、中國鋼琴音樂藝術在音樂發(fā)展中的作用
(一)對“傳統與創(chuàng)新”的融合促進了中國音樂文化的發(fā)展。作曲家和演奏家深知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對鋼琴藝術發(fā)展所起的作用,即繼承傳統音樂文化以開創(chuàng)出新的鋼琴音樂藝術。而且兩者在不斷融合的過程中中國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也實現了自身在發(fā)揚、進化上的需要。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與鋼琴藝術的有機結合促成了一種新的音樂文化內容的誕生,并開創(chuàng)出了中國鋼琴作品中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風格”,為中國音樂發(fā)展不斷提供新的音樂審美視角。
(二)對“中西文化”的結合促進了中國音樂文化的發(fā)展。隨著鋼琴音樂在我國的發(fā)展,作曲家和演奏家們在創(chuàng)作和演奏方面不斷的嘗試和磨合,使得鋼琴藝術在中國的發(fā)展日顯成熟。經過幾代作曲家、鋼琴家的不斷探索和追求,逐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的鋼琴音樂體系。他們在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領域內表現出個性化、獨創(chuàng)技法的突出傾向,并在鋼琴音樂的結構、音樂表現意蘊、文化內涵等諸方面逐步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鋼琴音樂風格。完成了東西方文化靈魂的碰撞和結合,促進了兩者的共同繁榮,更為音樂發(fā)展的方向提供了種種新的思路和途徑。
(三)對“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創(chuàng)新促進了中國音樂文化的發(fā)展。現階段,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步伐,東西方文化的不斷融合與發(fā)展使得中國的鋼琴藝術日益呈現出民族化、國際化的發(fā)展特點,在中國鋼琴藝術發(fā)展中極大的融入了不同民族獨特的藝術思維方式、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使作品具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并充分吸收世界音樂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地豐富和擴充自己的內容和表現形式。
參考文獻:
[1]陳銳.呼和浩特地區(qū)鋼琴藝術的本土化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3年.
[2]代百生.中國鋼琴音樂的“中國風格”[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3,(02).
[3]王浩.倪洪進鋼琴藝術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