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建筑8篇

時間:2023-04-08 11:32:1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近代建筑,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近代建筑

篇1

摘 要

關鍵詞

在整個劇場西方化、現代化的進程中,上海扮演了重要角色。1840年代以后,近代上海觀演建筑

先后經過“茶園劇場”時期、“舞臺”時期和“戲院”時期幾個階段的發展,在20世紀20~40年

代達到,嘗試對這一時期上海觀演建筑的演變過程及背景成因進行初步的探討。

上海 觀演建筑 茶園劇場 舞臺劇場 戲院

在1949 年之前,上海作為西式劇場在我國傳播的源頭,引領

了國內劇場發展的進程,并在全國范圍內對劇場建筑的發展和戲劇

的變革產生持續影響。文中“近代”為一個特定的時間概念,在我

國特指從1840 年第一次到1949 年的時間跨越;“觀演

建筑”是指“具有‘觀賞—表演’空間的公共建筑,是為人們提供

欣賞各類音樂、戲劇、表演、影視等藝術的場所”,從建筑類型學

上劃分,它又包含了戲臺、露天劇場、劇院、音樂廳、多功能劇場、

排練廳、電影院等多種類型的觀演場所。

1 晚清上海劇場的改造——茶園式劇場

中國古代的正式演劇場所在宋元時是“勾欄瓦肆”, 到明代,

演劇活動部分轉移到酒館酒樓里(稱之為酒館式劇場)。對于酒館

式劇場來說,演出僅僅是作為一種附屬功能出現的,屬于可有可無

的點綴,直至19 世紀中葉,酒館式劇場仍有延續,且這種劇場演

出是不定期的,還延續著以酒飯業務為主、以演劇為輔的作法。

到清代乾隆年間,隨著戲劇的大發展,酒樓演戲已經逐漸不

能繼續適應公眾的賞戲要求,茶園劇場得以發展。與酒館酒樓相比,

茶園僅備清茶、點心和小吃以供消閑,更適合觀賞戲曲。茶園劇場

于清乾隆年間在北京發端,到清末逐漸發展到東南沿海一帶城市,

到同治光緒年間,上海已陸續建成茶園數十家,多開于當時外國租

界內,集中分布在寶善街一帶(今廣東路、福建路附近),在19

世紀60~70 年代這里曾是上海的娛樂中心,戲院、茶樓、酒樓等

林立。1851 年,三雅園(人稱“老三雅”)在當時的南市四牌樓

附近建成營業,這家茶園通常被認為是上海第一家營業性質的茶園,

但是直到1871 年紅桂茶園開業,才正式以“茶園”這一名稱來命

張路西 現代集團上海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師

辛磊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建筑師

茶園分布(作者自繪) 上海茶園劇場建成數量縱向比較圖解(作者自繪)

張路西辛磊

35

名 [1]。由于上海的茶園劇場來源于北京茶園的傳播,故這一時期又

被稱為上海劇場的“京化時期”[2]。

據統計,從19 世紀50 年代自北京引入,到20 世紀初衰弱下

去,上海共出現了近120 座茶園劇場[3]。從圖示可以看出,上海

茶園劇場在19 世紀60、70 年展達到高峰,這20 年間總建成

茶園近60 座,占上海1850 年代到1920 年代建成茶園總數的一半

左右。20 世紀10 年代開始,受到西式劇場的沖擊,新建茶園劇場

數量急劇減少,1915 年在四馬路(現福州路)建成的貴仙茶園成

為上海最后一座茶園劇場。

2 舞臺時期的上海觀演建筑

19 世紀60 年代末開始,以上海為起點,西式劇場開始在內

地傳播,對當時盛行的傳統茶園劇場造成巨大沖擊,由此上海經歷

了由中式茶園劇場向現代觀演建筑發展的過程。上海開埠后,隨著

開辟租界, 1866 年(清同治五年),“上海西人業余劇社”(Amateur

Dramatic Club of Shanghai,簡稱A.D.C 劇團)在諾門路、圓明

園路路口建造了蘭心大戲院(Lycenm Theatre),這是上海也是

中國內地出現的第一家西式劇院。蘭心劇院初建時為歐式木結構,

1867 年3 月進行了首演。這些早期的西式劇院為中國觀眾了解西

方觀演劇場打開了一扇窗口,使華人意識到茶園劇場和西式劇場在

觀演環境上的巨大差異。

1908 年建成的新舞臺標志著上海劇場發展進入了舞臺劇場時

期,一直到20 世紀30 年代后才告結束。新舞臺建成后,不僅新

建的劇場效仿,一些舊式茶園劇場也通過改建舞臺以適應布景和舞

臺設備的需要。由于舞臺劇場對舞臺的改革最具特色,開始有了鏡

框式舞臺、舞臺機械、舞臺燈光、舞臺布景等西式劇場的典型特征,

舞臺成為劇場最可宣傳炫耀的地方,故這一時期建成的很多劇場都

以“舞臺”命名。舞臺劇場廢除了茶園劇場影響演出的一些陋習,

觀演過程變得更井然有序,也使得觀眾和演員交流更為密切。

新舞臺是上海舞臺時期最重要的一座劇場,從攝于1918 年的

照片來看,新舞臺仍然保持了傳統戲臺上下場門的格局,舞臺中央

正對觀眾廳,懸掛著“守舊”(傳統戲曲演出時所用的臺帳和作為

舞臺背景使用的底幕,幕上繡有各種裝飾性圖案),兩側是上下場

門,演員從這里出入,這樣的布置可看出新舞臺還帶有傳統戲園的

痕跡,這也與其經常上演傳統戲曲有關。

舞臺時期上海另一座代表性的劇院為大新舞臺,其位于福

州路、云南路轉角,坐西南朝東北,始建于1925 年,1926 年2

篇2

1間接加固方法

1.1預應力加固法這個方法能夠降低被加固構件的應力水平,不僅能提高加固效果,而且還能較大幅度地提高結構整體承載力,不過會對原結構外觀造成一定影響;適用于大跨度、重型結構以及處于高應力、高應變狀態下的混凝土構件的加固工程,但在沒有防護的情況下,不能在溫度高于600℃的環境中使用,也不適合用于收縮徐變大的結構的混凝土。

1.2增加支承加固法這個方法簡單可靠,但容易損害建筑物的原貌和使用功能,并且可能減小使用空間;適合用于具體條件許可的混凝土結構加固工程。

2直接加固的方法

2.1加大截面加固法這個方法工藝簡單、適應性強,并且具有成熟的設計方案和施工經驗;適合用于梁、板、柱、墻和一般構造物的混凝土的加固工程;但現場施工的作業時間較長,對生產和生活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并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凈空間會有一定的減小。

2.2置換混凝土加固法這個方法的優點與加大截面法相近,并且加固后不影響建筑物的凈空間,但同樣存在施工時間較長這一的缺點;適合用于受壓區混凝土強度偏低或有嚴重缺陷的梁、柱等混凝土承重構件的加固工程。

2.3有粘結外包型鋼加固法這個方法也稱濕式外包鋼加固法,受力可靠、施工簡便、現場工作量較小,但鋼材耗量較大,且不適宜在沒有防護的情況下用于600℃以上的高溫場所;適用于使用上不允許顯著增大原構件截面尺寸,但又要求大幅度提高其承載能力的混凝土結構加固工程。

2.4粘貼鋼板加固法這個方法施工快速,能做到現場無濕作業或僅有抹灰等少量濕作業,對生產和生活造成影響較小,并且對原結構外觀和原有凈空間沒有顯著影響,但膠粘工藝與操作水平很大程度決定著加固效果;適合用于承受靜力作用且處于正常濕度環境中的受彎或受拉構件的加固工程。

2.5繞絲法這個方法的優缺點與加大截面法相近;適合用于混凝土結構構件斜截面承載力不足,或需對受壓構件施加橫向約束力的加固工程。

3改造配套技術

3.1托換技術是托梁、拆柱、托梁接柱和托梁換柱等技術其實屬于一種綜合性技術,由相關結構加固、上部結構頂升與復位以及廢棄構件拆除等技術組成;適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與傳統做法相比,具有施工時間短、費用低、對生活和生產影響小等優點,但對技術要求較高,需由熟練工人來完成,才能確保安全。

3.2植筋技術是一項對混凝土結構較簡捷、有效的連接與錨固技術;可植入普通鋼筋,也可植入螺栓式錨筋;已廣泛應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工程,如:施工中漏埋鋼筋或鋼筋偏離設計位置的補救,構件加大截面加固的補筋,上部結構擴跨、頂升對梁、柱的接長,房屋加層接柱和高層建筑增設剪力墻的植筋等。

3.3裂縫修補技術根據混凝土裂縫的起因、性狀和大小,采用不同封護方法進行修補,使結構因開裂而降低的使用功能和耐久性得以恢復的一種專門技術;適用于已有建筑物中各類裂縫的處理,但對受力性裂縫,除修補外,尚應采用相應的加固措施。

3.4混凝土表面處理技術是指采用化學方法、機械方法、真空吸塵方法、噴砂方法、射水方法等清理混凝土表面污痕、油跡、殘渣以及其它附著物的專門技術。

3.5混凝土袁層密封技術是指采用柔性密封劑充填、涂膜等方法對混凝土進行防水、聚合物灌漿、防潮和防裂處理的技術。

4其它技術

如結構、構件移位技術、調整結構自振頻率技術等。

4.1砌體結構加固方法砌體結構的加固分為直接加固與間接加固兩類,整合時,可根據實際條件和使用要求選擇適宜的方法。

4.1.1直接加固方法:

①鋼筋混凝土外加層加固法。該方法屬于復合截面加固法的一種。其優點是施工工藝簡單、適應性強,砌體加固后承載力有較大提高,并具有成熟的設計和施工經驗;適用于柱、帶壁墻的加固;其缺點是現場施工的濕作業時間長,對生產和生活有一定的影響,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凈空有一定的減小。

②鋼筋水泥砂漿外加層加固法。該方法屬于復合截面加固法的一種。其優點與鋼筋混凝土外加層加固法相近,但提高承載力不如前者;適用于砌體墻的加固,有時也用于鋼筋混凝土外加層加固帶壁柱墻時兩側穿墻箍筋的封閉。

③增設扶壁柱加固法。該方法屬于加大截面加固法的一種。其優點亦與鋼筋混凝土外加層加固法相近,但承載力提高有限,且較難滿足抗震要求,一般僅在非地震區應用。

4.1.2間接加固方法:

①無粘結外包型鋼加固法。該方法屬于傳統加固方法,其優點是施工簡便、現場工作量和濕作業少,受力較為可靠;適用于不允許增大原構件截面尺寸,卻又要求大幅度提高截面承載力的砌體柱的加固;其缺點為加固費用較高,并需采用類似鋼結構的防護措施。

②預應力撐桿加固法。該方法能較大幅度地提高砌體柱的承載能力,且加固效果可靠;適用于加固處理高應力、高應變狀態的砌體結構的加固:其缺點是不能用于溫度在600℃以上的環境中。

4.2鋼結構加固方法鋼結構加固的主要方法有:減輕荷載、改變結構計算圖形、加大原結構構件截面和連接強度、阻止裂紋擴展等。當有成熟經驗時,亦可采用其它加固方法。

4.3改變結構計算圖形改變結構計算圖形的加固方法是指采用改變荷載分布狀況、傳力途徑、節點性質和邊界條件,增設附加桿件和支撐、施加預應力、考慮空間協同工作等措施對結構進行加固的方法。

4.3.1對結構可采用下列增加結構或構件的剛度的方法進行加固:

①增加支撐形成空間結構并按空間結構驗算;

②加設支撐增加結構剛度,或者調整結構的自振頻率等以提高結構承載力和改善結構動力特性;

③增設支撐或輔助桿件使結構的長細比減少以提高其穩定性;

④在排架結構中重點加強某一列柱的剛度,使之承受大部分水平力,以減輕其它柱列負荷;

⑤在塔架等結構中設置拉桿或適度張緊的拉索以加強結構的剛度。

4.3.2對受彎桿件可采用下列改變其截面內力的方法進行加固:

①改變荷載的分布,例如將一個集中荷載轉化為多個集中荷載;

②改變端部支承情況,例如變鉸接為剛結;

③增加中間支座或將簡支結構端部連接成為連續結構;

④調整連續結構的支座位置;

⑤將結構變為撐桿式結構;

⑥施加預應力。

4.3.3對桁架可采取下列改變其桿件內力的方法進行加固:

①增設撐桿變桁架為撐桿式結構;

②加設預應力拉桿。

篇3

關鍵詞 近代建筑 徽州 “西化” “徽化”

中圖分類號:J59;TU-86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徽州近代建筑是指徽州地區建造時間在歷史學所界定的近代時期,即1840年至1949年期間建造的建筑。徽州近代建筑反映了徽州地區從傳y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中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征,是徽州社會近代化的直觀體現。而且,徽州地區位于中國內陸,較于大部分開埠城市近代建筑有其扎根地域文化所表現的特殊性。因此,徽州近代建筑具有極其鮮明的地域性特征。

福州大學的朱永春先生在《徽州民居》一書中將徽州近代建筑分為了三類,一類為“徽式”建筑,其建筑風貌延續了傳統民居的發展軌跡,體現出傳統徽州建筑的風貌特征;另一類為“西化”建筑,其特征是在徽州傳統建筑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方建筑元素,但整體建筑仍然體現出了較強的徽州建筑風貌特征;第三類為“徽化”建筑,其特征為整體上學習西式建筑,同時吸收了徽州建筑的建筑平面功能布局,其建筑風貌已經基本偏向西式風格。其中,“西化”和“徽化”兩類建筑出現了近代化的特征,體現了中西方建筑文化交融的過程,因而是徽州近代建筑中應當關注的重點。本文將結合案例分析近代時期徽州地區“西化”及“徽化”建筑的風貌特征,將其與徽州傳統建筑進行對比,比較其差異,總結徽州建筑在近代時期風貌特征的變革。

1西化建筑的風貌特征

徽州近代西化建筑體現了近代時期徽州建筑對于西方建筑文化表面及局部的模仿。這一類建筑的數量不多,具體案例有黟縣南屏小洋樓、南薰別墅、旌德縣江村黯然別墅、婺源縣豸峰村涵廬等十余棟建筑。與傳統建筑相比,西化建筑沿用了傳統建筑的平面布局及空間形態,建筑體量并沒有較大改變。而在建筑立面上,西化建筑學習了西方建筑的部分特點,將開窗面積增大,并且多設有窗楣,使得西化建筑具有了“洋味”的同時更增加了建筑立面開放性,并體現出了一定的設計性??傮w來說,徽州近代西化建筑仍然體現出了較強的徽州傳統建筑的風貌特征。

1.1 開放性

徽州傳統民居強調封閉性,外墻很少開窗,且開窗面積很小。正立面的主要立面構圖元素即為門樓或門罩,或配以少量窗洞口。側立面多為封火山墻,即馬頭墻,多高于屋脊,主要為三峰、五峰,馬頭墻根據建筑的平面形式而改變,使得側立面顯得較為豐富,但仍然以實墻為主,少有開窗洞口。近代傳統民居延續了此種風格,依然體現了較強的封閉性,但是相對于傳統建筑,這種封閉性在一定程度上減弱。若將實墻視為底,門、窗等洞口視為圖進行對比,通過圖底關系的比例可以得出建筑立面的虛實比,繼而可以看出其封閉性的具體程度,如圖1-1和圖1-2所示。

近代徽式建筑(圖1-1)的立面虛實比通常在1:20~1:30之間,而西化建筑(圖1-2)的虛實比通常在1:1~1:10之間,這大大超過了徽式建筑的虛實比。西化建筑立面虛實比的提升代表著建筑的開放性和相對開窗面積提高,建筑整體的封閉性降低,這反應在建筑功能上便是采光通風的效率提升,而傳統徽州建筑的采光通風主要依靠天井空間,因此徽州近代西化建筑對于天井空間的需求逐漸降低,天井逐漸趨于閉合,如宏村鎮劉宅及旌德江村黯然別墅便是閉合了天井。

1.2 有序性

傳統徽州建筑的立面主要有4個元素,即門樓、洞口(門洞、窗洞)、屋頂、馬頭墻。而且,這些元素的數量也是相當少,這樣就使得整個建筑立面相當簡潔,變化較少。建筑立面主要由黑(屋頂)、白(實墻)、灰(磚雕、墻體)三色構成,形成了徽州傳統民居的大體風貌。近代時期,徽州地區“西化”建筑增加了開窗的面積和數量,并對窗的形制做出改動,增加了拱形窗及幾何形的窗楣,通過窗的排列組合形成了具有設計感的建筑立面。

如黟縣南屏村小洋樓。其大面積地使用了拱形窗及窗楣,通過拱形窗、折線窗楣的排列組合,形成了一種區別于傳統建筑的立面構圖方式。以小洋樓西側立面為例,墻面共有窗洞口10個,其中一層有7個,二層有3個。一層每兩個拱形窗中夾一小方形窗,并都設置了折線形的窗楣;二層設置了三個拱形窗,窗間距相同,無窗楣。這樣的排列顯示出了現代設計中常用的設計手法――重復與對比。顯示了徽州近代建筑對于建筑立面設計新的思考。

其次,對于山墻的設計也有突破了傳統馬頭墻的形制。如旌德江村黯然別墅,該建筑在正立面二層頂部加了一排窗戶,以滿足采光通風和觀景需求,使得整個建筑的封閉性降低。而在側立面上,黯然別墅雖未大面積地增加窗扇及窗楣,但是卻設計了新式的山墻。其山墻并非堆成形式,而是沿著屋頂坡度的迭落呈現出一種階梯狀的輪廓,與屋頂相呼應,顯示出了一種新的立面構圖方式(圖1-3)。

除此之外,立面設計上面設計上還增加了新的元素作為裝飾。如婺源縣豸峰村涵廬,在建筑東側的廚房立面上,不僅運用了曲線的山墻,更沿著曲線刻印了英文字母進行裝飾,而且由于徽州地區對于英文幾乎不了解,工匠還將字母D刻反了。這種以英文字母作為立面裝飾的手法在徽州地區可謂絕無僅有,這也正印證了當時對于西方文化表面的模仿。

徽州近代“西化”建筑在建筑立面上部分體現出了西式建筑風貌,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有序性和開放性。但是整體建筑風貌仍然體現出了徽州傳統建筑的風貌特征。建筑的主體顏色仍然是黑白灰三色,墻體建筑材料仍然以空斗磚外抹白堊為主。建筑立面仍然以平面為主,較于近代徽化建筑在立面上的凹凸手法所形成的雕塑立體感顯得過于單薄,而這些也反應了徽州近代西化建筑對于西方建筑文化的吸納僅僅是停留在了建筑元素表面的模仿這一局限性。

2徽化建筑的風貌特征

徽州地區近代徽化建筑在建筑整體風貌特征上已基本接近西式建筑。其數量較少,且建筑的建成年代相對較晚,如黃山區耿城鎮溝村知還山莊、屯溪老街137、139、141、143號等建筑。相對于近代傳統徽式建筑和西化建筑,其建筑風貌顯示出了西式建筑的風格,其建筑立面更具有設計性,強調軸線對稱,突出中心與規則的幾何形體,運用三段式構圖手法,追求外觀端莊與雄偉,完整統一和穩定感。

徽化建筑在立面造型上運用了更為豐富的建筑元素,如西式立柱、拱券、線腳、檐口等。建筑使用了腰、突出了石柱等立面元素,凸出的腰線、石柱既分割了立面,又使得建筑立面凹凸有致,形成了強烈的立體感和雕塑感,塑造了層次豐富的視覺效果。另外,徽化建筑更加注重建筑立面比例的協調關系,如屯溪老街139號,其凸出的石柱將建筑在橫向上分割成了三部分,左側和右側柱間距b,中間為入口處,柱間距為a;而水平腰線又在豎向上分割成了三部分,即一層高度h1、二層高度h2、女兒墻高度h3如圖5-X所示,a=h1=h2(數值都在4-4.5m內),而b=h3(數值都在1.6m左右)=0.4a??梢园l現徽化建筑在立面設計上對于建筑各個部分的比例相當重視。

知還山莊是徽州地區少有的西方建筑風格的建筑,其整體建筑風格已經趨于西式風格,但是其建筑平面排布仍然延續了傳統徽州建筑的平面形式,同時在立面造型上也沿用了徽州傳統建筑的一些建筑元素,如柱礎(圖2-3)及雀替的使用。但是其建筑立面設計中運用了大量西式建筑元素,如變異的愛奧尼克式立柱(圖2-4)、石質欄桿、拱形門窗、百葉(圖2-5)等。據相關資料顯示,知還山莊的建筑設計圖紙由武漢專門運回而興建的,這也是徽化建筑對于設計概念重視的一個佐證。

3建筑風貌的演進

徽州近代建筑在風貌特征的總體趨勢可以歸納為一個由局部模仿到整體吸收的過程。近代早期的建筑只是局部模仿了西方建筑元素,整體建筑仍然體現出了傳統徽州建筑的風格。這一時期的西方文化由到開埠城市經商的商人和留學生所帶回,他們精神上仍然推崇徽州傳統的儒道文化。這就造成了他們中的大部分心理上仍然認為徽州儒道文化更具有優越性,對于西方文化僅僅是獵奇的態度。因此,對于西方文化他們僅僅是停留在表層,而且將表層的西方文化再加工,這反應到建筑上便是對于西方建筑語匯的模仿,或是使用西方建造技術、建造材料。而當近代建筑發展到后期,這一時期,先是光緒年間對于教育的改革以及對于科舉制度的廢除,到清王朝滅亡,再到民國的建立,這一系列變革對徽州地區產生了重大影響。這時,傳統的徽州社會制度已經開始動搖,因此對于西方文化所代表的新文化的學習便由局部慢慢深入到整體,形成了具有西方建筑風格的徽化建筑。

徽州地區范圍廣大,受到西方建筑文化影響而產生變異的建筑相對于建筑總數而言實為少數,它們只是零星分布在徽州各個村落中,并沒有發展成整體現象。因此,徽州近代建筑所處的建筑環境――即村落和聚落的整體環境并沒有得到相對的發展,基本停留在傳統徽州村落的格局和布局狀態。這樣,建筑亦是失去了整體演變的土壤。所以,整體學習西方建筑風格的徽化建筑在徽州地區數量屈指可數,這亦反映出了徽州傳統文化的根深蒂固。

4結語

徽州近代西化和徽化兩種趨勢的建筑在立面造型特征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更具開放性和設計性。傳統建筑的極度封閉到西化和徽化建筑的逐漸開敞的過程正是徽州傳統文化逐漸衰弱、西方建筑文化逐漸滲入的體現。但是,無論是在西化還是徽化建筑中都可以或多或少地發現徽州傳統建筑的建筑元素,這正是徽州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體現。因此,從徽州近代西化及徽化兩種趨勢的建筑的風貌特征的變化上可以看出,近代時期,類似于西方文化的新文化只是被部分吸收,徽州地區的傳統建筑文化仍然占主導地位。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自然基金重大項目“徽州近代建筑發展演變及其特征研究”資助 (編號.KJ2015ZD13).

圖片來源:非特別標注處均為作者自攝或自繪。

參考文獻

[1] 朱永春.徽州建筑[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 梁俐.論清末民國徽州民居的變異[J].小城鎮建設,2001(09).

[3] 過偉敏,劉佳.鎮江近代建筑[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

[4] 張明皓,張艷鋒.中西合璧 黯然別墅――江村的一座古建筑測繪與分析[J].古建園林技術,2006(01).

[5] 賀為才,張泉.清末民初著“洋裝”的徽州宅第[J].南方建筑,2011(01).

[6] 劉金詳.西方建筑文化對我國近現代建筑的影響[J].中國藝術,2014(01).

篇4

關鍵詞:構造 建筑 仿古

1、概述

華西壩近代建筑始于英國建筑師榮杜易。1913年,在華西協合大學理事部的邀請下,榮杜易攜其弟George Rowntree同行,先到北京考察了中國傳統古建筑,再到成都對川西一帶地方建筑和華西協合大學校園基地進行測量和研究后,設計出了中西合璧的建筑藍圖,定下了基本的基調。建筑材料多取自當地,在窯廠燒制磚瓦,在深山伐木后,順錦江漂運到大學校門口,石灰石采自河岸,只有鐵釘和玻璃是經過長途販運而來。

2、建筑分析

華西協合大學的近代建筑群有著和諧的美感,采用了統一的白灰抹縫的青磚墻體、小青瓦、坡度較大的大屋頂、大紅柱、大紅封檐板的外觀,室內地面及樓梯均為木質,同時又不失作為單體建筑的各具特色。下面以懷德堂和懋德堂為例,對其進行初步的分析探索。

2.1懷德堂(行政樓)

又名事務所, 1915年動工,1919年建成,是美國紐約羅恩甫為紀念白槐氏所捐建的。兩層磚木結構建筑,長一百七十五尺,寬九十三尺,包含有校辦公室、禮堂、文科教室及照相部等??偲矫鏋槿显菏絿?,主要由三個部分建筑組成,主體建筑平面H形對稱(圖1),具有英國都鐸風格晚期的府邸型制特點(早期為三合院的平面布局,晚期兩側廂房向兩側突出,平面呈H形)。

當初榮杜易在基礎工程中采用了倒拱形結構這項新技術;建筑屋架是木制人字形,這在當時是新式構架體系。屋頂整體為木結構體系,構架跨度大、結構復雜,木屋節點部分采用鋼螺栓及鋼拉桿錨固鏈接;屋身建于一寬大的平臺之上,三面帶月臺,是為設置通風層而抬高了室內地坪形成的;主入口面帶有前廊,局部進深兩間;組合式屋頂是由一個橫向重檐歇山頂與兩個縱向歇山頂相交形成,縱向屋頂以山墻面作為正面,與西方古典建筑的做法有相似之處。

主入口檐廊處可見有雕刻精美的梁托,其截面高厚比接近于1,并且在兩層梁架之間有立方體的墊塊,作用是承托住上部結構,減小跨度(圖2)。主入口為有兩道弧度平緩的磚砌圓拱大門,套有華麗中國古典圖案裝飾的雕花木隔扇,大門的對景是弧度更平緩的大面積圓拱形外窗,正對一內向庭院。室內的空間處理具有典型的羅馬風特征,入口門廳頂棚是四分肋骨拱結構,半圓形拱券由兩個筒形拱直角相交而成,為了協調一致,室內走廊頂棚均采用半圓形拱券,內墻門窗上緣也以半圓形與之相呼應。室內多處可見花牙子、木掛落以及各種鏤空雕花的中式裝飾。樓梯望柱的柱頭雕刻有花,柱身截面為四方形,具有清代的做法特點。

外部造型是中國古典元素與英國都鐸式構圖方法的結合。正門兩旁各立四根粗大的紅色圓柱,有著北方官式建筑的威嚴感,檐口中間做向上彎曲的弧形處理形成了波浪型的檐口形式,這有著日本古建筑中“破唐風”的手法特點。反宇屋面上細高的煙囪連通內部西式壁爐。突出的老虎窗上是翼角起翹的四角攢尖頂。屋角起翹,翼角上的灰塑花飾是榮杜易與成都匠師思維審美趣味的結合。建筑四周都有寬大明亮的開窗,部分窗戶的上緣作弧形處理。建筑側立面的形態不似中國傳統建筑的單調,中部聳起的歇山頂達到側立面構圖中心的視覺效果。屋面脊獸形態怪異,屋脊正吻抬起下顎讓正脊穿過卻沒有張嘴咬住正脊。中堆是兩只明顯被異化的龍正戲著果籃的形象。側面穿破屋面、有雉堞趣味的突出部分,其檐下有西式的張開翅膀的飛獅雕塑,蹲伏在刻有幾何圖形的方石上。入口門廊的正脊上,塑起了一塊具有道教特色的扇形鎮妖鏡面裝飾。在山墻面封檐板下有擋尖(懸魚)裝飾。大平臺的側面以石刻的方式來表現近似于斗淼男蝸蟆

正面檐廊的檐部利用了形似斗淼慕峁菇行承托,而其余部分的檐下則是在與開間對應的墻壁上,伸出倒三角形斜撐來托住挑檐桁,正面二層部分的三角形斜撐外形較為平實,僅做了簡單的弧形處理,一層部分的斜撐則是結合了各種動物的形態進行了雕飾,并且兩個一組托兩升,以升托住檐桁。

2.2懋德堂(四川大學華西醫學展覽館)

老圖書館,1926年竣工,為美國賴孟德氏為紀念其子所捐建。兩層樓,作為圖書館及博物館使用。同懷德堂遙相呼應,也利用了通風層做成了一寬大平臺。采用H形對稱平面,中部向后側拉長,形成了兩個較小的內院空間。(圖3)

三組歇山頂相交縱橫相交,主體屋面為重檐歇山頂,入口門廊屋頂與披檐連接一體。屋頂輪廓較為平緩;房屋二層中部房屋采用帶天窗架的梯形屋架,兩端之間采用三角形屋架,該部分屋架下弦兼做二層樓蓋梁,三層部分房屋采用三角形屋架。懋德堂雖建成于 1926 年,但用中庭室內空間的構思在 1912 年的初始設計方案中就已初步形成,可以算得上是中國近代建筑史上最早的中庭建筑。

室內為以長邊為主入口的橫向巴西利卡式的寬敞大廳,被縱向的柱子分割成三個長條形空間,大廳中部通高跨度大,兩側低矮跨度小作拱形券,其上有二層內圍廊。中廳通過側高窗采光,貫通空間的構架形式直接進行了展示。二層回廊空間中則有連續的半圓拱券,室內的柱頭上刻著張開雙翅的擬人貓頭鷹石質浮雕,具有羅馬風時期教堂室內裝飾的典型特征,而在這種柱頭之上卻中西合璧地頂著碩大的木制中國雀替。局部二層通過回廊與木梯相互聯系,A字形屋架直接落在柱子上。得益于西式的各種不同的開窗位置(老虎窗,高側窗)室內空間光影非常豐富。

與懷德堂不同的是沒有了煙囪在屋面上的穿插,而主入口的兩根大圓紅柱、柱基石、檐下的穿插枋及檐翼的起翹與其保持了一致。正立面上既有豎向長條窗戶,也有橫向長條窗戶,窗戶沒有了曲線的變化。門廊檐口采用的是“破唐風”的處理方式,波浪較為平緩。門廊屋脊有中堆,兩只以尾相對的脊獸幾乎占據整個正脊,主體的屋脊中堆是二龍戲珠的形象,屋頂上的鴟吻都將下顎放置于正脊之上而并未咬住。側立面在北端設置了入口,南端用墻封閉并裝飾成牌坊的形式。平臺側面有做斗硌式的雕刻裝飾。

挑檐部的承重,構造上設置了對固定于墻上的三角形撐砩戲胖昧蕉妨繳支撐起內側的一根挑檐桁,一對曲形挑梁穿墻而出,以斗口為支點托住第二個恚通過兩升支起外側的挑檐桁(圖4)。

3、總結

華西壩近代建筑西方建筑師對中國古建筑學習認知之后的融合性模仿。大部分的構造做法是以傳統做法為基礎的。然而西方建筑師對中國建筑中元素的模仿、日本建筑表現手法在其中的混用,是建筑師對東方建筑風格同一性、表面化的理解。不可否定的是西方建筑師所具備的基礎知識是系統的、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所以即使各種構件發生了形變,卻與材料相適應,并且尺度與比例所體現出的受力狀況也是較為合理的。這些對今后仿古建筑構造做法具有一定的提示意義:現代仿古建筑的構件一定要準確表達文化內涵,并且具備充分的合理性,內部不可見的構造做法應隨著材料、技術的不斷提高而不斷優化。

參考文獻:

【1】 董黎.中國近代教會大學建筑史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篇5

關鍵詞 嶺南建筑 西方建筑 近代化 建筑風格

中圖分類號:TU-80 文獻標識碼:A

從十六世紀開始,西方建筑就開始傳入嶺南地區,這使得嶺南建筑的西化比中國其他地區起步時間都要早。作為當時重要的對外開放地區,廣東是近代中西方建筑文化碰撞與交流最早、最激烈的地區之一,并于20世紀20-30年代最終建立起職業建筑師以商業為紐帶的近代建筑生產關系和富有地域性、時代性的近代建筑體系??v觀廣東地區的近代嶺南建筑,其發展過程呈現為兩個層次和四類建筑風格的脈絡特征。

1 兩個層次

1.1 傳統建筑工匠的建筑活動

從近代營建的騎樓到西關大屋,再到開平碉樓、梅州圍垅屋、潮汕僑鄉建筑,絕大部分都是傳統建筑工匠的杰作,極少有職業建筑師的參與,這些建筑部分地融合外來建筑要素,呈現出富有地域特征的多樣化建筑風格。但是整體上依然從屬于嶺南傳統建筑體系,這是由傳統建筑工匠的專業知識背景和建筑動機決定的,并不因外來建筑形式符號使用數量的多寡和規模的大小而改變。其中,外來建筑形式符號主要體現在建筑裝飾上,豐富了嶺南傳統建筑的形式要素,卻未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建筑文化結構。這反映出當時開放、靈活的社會心態,是嶺南文化中最富有生命力的民間文化,同時也具有一定獵奇性和盲目性,傳統建筑工匠對嶺南傳統建筑的繼承和再發展與職業建筑師的深層次設計文化追求有著本質差異。另外,前,傳統建筑工匠在西式建筑的建造中也充當了土木工程師的角色,從廣州傳統的十三行商館區的“中構番樓”最先接觸到西方建筑技術,到19世紀末的沙面建筑,第一代嶺南土木工程師才從傳統建筑工匠主導的傳統建筑業中分離出來。

1.2 職業建筑師的建筑活動

在近代嶺南建筑西化的過程中,西方的傳教士和商人是第一批非職業的土木工程師和建筑師,建筑活動范圍限于澳門和廣州的外國人聚集區,建筑類型主要有教會、商行和洋人住宅建筑,例如圣保羅學院教堂前壁是澳門唯一殘存至今的17世紀初期天主教教會建筑,其設計者是傳教士卡魯洛·斯皮諾拉神父。后,大批的西方職業土木工程師和建筑師進入嶺南地區從事建筑活動,建筑活動范圍擴大到香港、汕頭、惠州、江門等地區,建筑類型涉及政府、學校和醫療等建筑,代表人物有丹備(William Danby)、帕內爾(Arthur William Purnell)、伯捷(Charles Souders Paget)、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等。在20世紀初,美國職業建筑師墨菲對中國傳統建筑進行了專業考察,并率先提出“中國古典復興”式設計。嶺南地區的華人土木工程師和職業建筑師相繼出現后,全面進入各種城市建筑領域,逐漸成為近代嶺南建筑的主導者,代表人物有林護、林秉倫、黎巨川、譚勝、楊錫宗、林克明、陳榮枝等。雖然這一群體的建筑活動時間較為短暫,只有十多年時間,對農村建筑涉獵較少,但是發展了以復興傳統建筑文化為主要訴求的主動式探索民族新建筑的社會思潮,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更顯得難能可貴,在嶺南建筑的發展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歷史作用。

2 四類建筑風格

2.1 中國傳統建筑

明清時期,嶺南地區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傳統嶺南建筑風格,20世紀以前,中國傳統建筑主導著嶺南地區建筑的話語權,隨著時間的推移,呈逐漸消失趨勢。保存至今的典型中國傳統建筑有廣州的陳家祠(原稱陳氏書院)、梅州的張弼士故居和潮州的己略黃公祠等。最具有代表性的嶺南傳統建筑是1894年竣工的廣州陳家祠,該祠規模宏大,集嶺南傳統建筑藝術之大成。

2.2 中國傳統復興建筑

中國傳統復興建筑采用中國傳統建筑形式為主要元素,力圖在近代建筑中復興傳統建筑文化,探索新民族建筑設計風格,對近現代建筑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西方建筑師推動此建筑風格的形成,其中,美國建筑師墨菲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中國近代建筑先驅人物呂彥直在1918-1921年擔任他的助手,其設計理念和手法深受墨菲影響,而林克明、楊錫宗等建筑師的作品也深受影響。這類建筑在廣州有許多,建造的時間主要集中在20世紀最初的30余年間,例如呂彥直設計的中山紀念堂、林克明設計的市府合署、黃玉瑜設計的嶺南大學女生宿舍等。

2.3 西方建筑

從第二次后,各種風格的正統西方建筑系統傳入廣東地區,加速了近代嶺南建筑西化的進程,提升了嶺南地區建筑工程技術水平,還影響了嶺南建筑的審美取向。這類建筑可細分為哥特式、新古典式、新巴洛克式、新折衷主義式、券廊式和新裝飾主義式等,其代表建筑分別有廣州石室圣心教堂、粵海關大樓、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廣東省財政廳大樓、沙面大街48號大樓和廣東省銀行汕頭支行大樓。

2.4 中西合璧建筑

從早期十三行商館區的中構番樓到嶺南學堂部分建筑、廣州騎樓和開平碉樓等僑鄉建筑,中西合璧建筑將中國傳統建筑形式和西方建筑形式相互融合,形成獨特的建筑風貌,體現了近代嶺南建筑西化的發展趨勢。自16世紀到1945年以來,中西合璧建筑最為最豐富多樣,是嶺南民間建筑的重要建筑風格類型。其代表建筑有梅州的萬秋樓、潮汕的陳慈黌舊居和開平立園等。

3 結語

隨著西方建筑文化的輸入,到20世紀30年代,廣東地區的嶺南建筑初步建立近代建筑生產關系,形成近代嶺南建筑體系,突破了嶺南傳統建筑體系的局限性,具有較強的時代性。其發展具有兩個特征:一是多層次,民間階層和精英階層對外來建筑文化的接受呈現明顯的差異性;二是建筑風格多樣,體現了嶺南社會的開放兼容性文化特征。

參考文獻

[1] 彭長歆著.嶺南近代著名建筑師[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2] 唐孝祥.近代嶺南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特征[J].中國民族建筑論文集,2003-06-30.

篇6

本文主要就近代天津中西合璧建筑的背景、形式特點、設計方法等三個方面法來闡述近代建筑對現代城市建設發展的啟示。

【關鍵詞】

中西合璧;天津;近代;融合;建筑環境設計

1天津近代建筑環境設計的背景

19世紀后期,西方列強侵入中國,由于九國租界在天津的設立,使其成為近代史殊的城市。此間,中國出現了第一批留洋歸來的建筑設計師,給長期處于封閉狀態的中國帶來了新的文化沖擊。首先,處于近代的天津建筑,正值國際建筑的發展。此時城市建設因租界也發生改變,英、法租界形成古典主義銀行建筑風貌,法租界勸業場一帶形成新的商業中心,自成體系的意租界成為住宅區等等。中西建筑風格雜糅直接影響近代天津形成獨特建筑風貌。其次,在這一時期內,西方各國建筑還基本上都處在由傳統向現代主義過渡的階段,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古希臘建筑、古羅馬建筑、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古典復興建筑、巴洛克建筑、洛可可可建筑、新古典主義建筑、折中主義建筑等。中西建筑元素融合,是形成獨特建筑風貌背景的關鍵原因。

2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相融合的建筑形式及裝飾特點

2.1近代建筑的主要形式

較短時期內各種類型、風格的西式建筑一起涌入天津,與以往的建筑形式互相交織到一起形成新的建筑風格,主要的建筑形式有以西方古典主義建筑為主的建筑,不同歷史時期樣式的結合的建筑,異國傳統建筑,中西合璧的建筑。

2.2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相融合的建筑裝飾特點

(1)建筑裝飾以雕刻為主,簡潔實用。

(2)延續西方建筑的簡化、折中、抽象.

(3)中西方建筑裝飾藝術的雜糅融合。

(4)本土文化受南北方各地習俗的影響。

3近代天津建筑環境的主要設計方法

3.1西式建筑與中國傳統建筑元素有機結合

東萊銀行是典型的歐洲折中主義與中式元素交融的作品。建筑頂層塔樓西式攢尖頂,將西洋尖頂與中國傳統的圓錐形屋頂相結合。其建筑入口的柯林斯柱廊與中國方形回紋圖案柱頭相搭配,西式建筑的建筑風格中帶有中式元素,裝飾紋樣十分豐富。

3.2西方建筑形式與傳統本土建筑材料相結合

疙瘩樓是本土建筑材料與西方建筑風格融合的杰作。其建筑外壁采用琉缸磚,并因其斑駁凹凸得名,老百姓稱之“疙瘩磚”或“過火磚”。建造師運用琉缸磚材質營造出肌理變化的建筑立面,達到了天津傳統本土建筑材料與西方建筑風格的統一,在氣氛上加強了西化建筑在當地的自然性與融合性。

3.3天津本土裝飾元素在西方建筑在的運用

大清郵政津局是當時中國郵局的心臟。在建筑藝術史上,是西方建筑與天津傳統磚雕石刻藝術相結合的典型代表。建筑外墻采用中國傳統建材青磚砌造,配以美麗的磚雕花圖案。窗戶大部分采用弧形拱券,窗間搭配精美的磚雕紋樣,并用傳統的磚雕技術雕刻西方紋樣,立柱采用羅馬券柱式,使建筑顯得連續而飽滿。

4近代天津建筑環境設計對當代設計發展的啟示

4.1近代建筑對現代建筑發展的有利之處

第一,有利于打造城市文化地標。中西雜糅式的建筑裝飾手法在天津近代建筑中被充分表現。第二,影響城市建筑的裝飾手法。“中西交融”與“中國本土建筑形態”的結合對建筑業產生了極大地啟迪。

4.2近代建筑隊現代建筑發展的弊端

第一,削弱城市建筑本土特征。天津的西方建筑形式,在給天津城市帶來新風貌的同時,也大大削弱了城市建筑本土特征。第二,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與運用。西化的文化模式會導致中西審美的趨同性。

4.3由近代天津建筑對現代建筑環境設計發展產生的建議

第一,注重本土傳統文化在現代建筑環境設計中的運用。帶有地域特點的本土傳統文化,是當今社會呼吁保護的。讓中國更多地建筑在時展的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成為具有本土文化特點標簽的象征。第二,沿襲城市發展脈絡,保護城市特色。在進行現代建設的同時,也要保護好原城市獨特風貌。用新技術新材料去修復老建筑,維護好城市建筑發展的脈絡,對一個城市的地標性具有重要意義。

5結束語

傳承中國帶有區域性的傳統文化元素,使本土文化成為一個城市的地標,沿襲城市發展脈絡,對現代建筑環境設計設具有極大的意義。

作者:趙亞 鐘意 單位:山東建筑大學

篇7

 

關鍵詞:開封  近代歷史建筑  保護  再利用

1 緒論

   開封地處我國內陸腹地中原,曾是河南省省會所在地,河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明代以后到1954年前曾一直在此地。本世紀初至30年代末是開封近代建筑發展的重要時期。帝國主義入侵傳入的西方建筑文化同傳統的中國古典形式建筑不停地撞擊、交融、滲透下,整個開封近代時期的建筑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并且發展。

  開封市的老城區,地上地下保存著十分豐富的建筑資源。很多或使用或擱置的近代建筑都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壞、老化,盡管這些建筑有著很高的價值,但是卻一直沒有將其作為保護的對象重視起來,反而還有在城市化進程中要被拆除廢棄的命運。

  經過調查研究,開封現存的規模較大,有代表性的近代歷史建筑十七、八處。類型有學校、教堂、金融、郵電、戲院建筑等。雖然已經列入文保護單位,但有些建筑保護情況還是令人擔憂。

2 開封近代歷史建筑修復手法

  對于開封歷史建筑的肌體材料我們可以分為非永久性建筑材料和永久性建筑材料來處理。開封歷史建筑的現狀破損程度種類多而且程度不一,一些非永久性的建材,如果是沒有特殊的價值,從純粹的美學角度出發時可以“整舊如新”。像是河南大學的近代建筑群、包耀記南貨店、晉陽豫南貨店、萬福樓金店等建筑的彩畫所用涂料易損,本身就是預防破壞所采取的措施,很多破損脫落,需經常更新,這里如果不進行“整舊如新”,很難想象還有什么歷史建筑的功能、歷史與美學價值。不過,即使從單純的美學角度考慮,對那些非永久建材的“整舊如新”處理也有很大的彈性。比如在開封近代的歷史建筑都可以采用了表面凹凸不平的抹灰方式,比重新粉刷的“整舊如新”要好的多,再有,像原來的國民大戲院外立面一樣色澤較深的抹灰墻面。因為這些體量相對高大的建筑外墻面因長久的風吹雨淋肯定會出現一些的殘缺斑駁、色澤不均。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對其進行簡單清理表面污垢,保留這樣的墻體反而更有其合理性。一是可以展現歷史文化獨特韻味,二是在藝術審美的角度這種殘缺美卻是建筑生命的完美體現。

  在對開封近代歷史建筑保護與修建方面,新與舊的融合可以體現在形體、色彩、材料、建筑構成方法等多個方面,新與舊的融合并不是不可協調,新材料完全可以通過特定的處理方法以達到融合協調的效果。 

舉個例子,始建于上世紀初的開封國民大劇院,其內部空間己經不能滿足當今文化市場日益發展的需要,在內部加入了多個滿足不同放映需要的演播廳,如果還想在保留原來劇場建筑本體的同時又能滿足現代化演播需要,勢必要對其進行擴建。我們可以在擴建部分用鋼結構和玻璃在構成、尺度、細部特征上以上世紀初開封國民大劇院的建筑及構建特征進行模擬,所使用材料特征雖然是全新的,現代材料的橫梁構建和開封國民大劇院建筑的層高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使得新與舊之間既有協調,又有對比。再比如,可以在開封原偽市政公署的破舊的墻面上,加以素水泥抹灰墻面,不做任何粉飾,保留施工中留下的自然色差,使得改建墻體在色彩肌理上與已有的磚墻保持協調,既有統一又有對比,展現了各自的生命美學特征。

3 開封近代歷史建筑的空間整改

  內部空間的整治調整是歷史建筑保護與利用的核心,這種情況一般會涉及到使用空間的擴展,由于使用空間的擴展必然會導致的內部空間的調整。對內部空間的調整主要有以下兩類途徑:

篇8

【關鍵詞】 民國建筑;歷史主義觀;菲利普·約翰遜;傳統文化

1、菲利普歷史主義觀的形成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建筑正處于“現代主義”的進程中,在這個歷史時期中,出現了很多新的建筑理念、建筑形態和建筑風格。在這一時期眾多的建筑風格運動中,密斯·凡·德·羅是現代建筑運動中現代主義建筑設計的改革先驅和國際主義風格的奠基人之一。而菲利普·約翰遜在20世紀40至50年代曾是密斯忠實的追隨者,約翰遜在康涅狄克州紐坎南興建的“玻璃住宅”,是使他聲名大躁并極具典型的體現密斯精神——“少就是多”的成功案例。但當他與密斯合作設計1958年落成的西格拉姆大廈的時候,卻開始走向另一種方向。

密斯的建筑哲學中,他強調的“少就是多”及繼承的“建筑的統一性”、“結構的誠實性”的設計原則,這在當時主流的設計思想中是較為推崇的。而當約翰遜與密斯合作設計位于紐約總部加拿大釀酒企業西格拉姆大樓時,約翰遜開始對密斯過于統一、刻板的設計風格產生懷疑,厭惡過去高層辦公樓這一“乏味的建筑類型”,他希望突破這個局限,發展建筑的豐富面貌。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他的活動中心已轉移到對現代主義的懷疑和否定,并確立自己稱之為“歷史主義”的原則。這一時期的中期他的作品風格多變,是一條自己也在尋找和探索的道路,并希望在廣博精深的歷史中,吸取養分,來滋潤現代主義建筑。在他提倡的“新古典主義”便反映了繼承傳統的態度,他認為古典的形式基本僅作為一種設計概念和氣氛而加以擷取運用,而不是圖式和構件的照搬。他還曾多次表示“我們不能不懂歷史” 并強調指出:“歷史是一種廣闊的、有用的教養”,“要是我手邊沒有歷史,我就不能進行設計。”[1]這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后的近十余年里,約翰遜建造的摩天大樓中無一不能找出這種受歷史先例影響的痕跡。建筑師邁耶曾對約翰遜做出這樣的評價:“對建筑藝術的鑒賞力和歷史觀,以及敢于接受和徹底摒棄各種影響的勇氣?!边@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約翰遜的本質。

2、近代民國建筑歷史沿革與形成原因

1842年,中英《》簽訂以來,中國通商口岸的開放,大量土地的割讓,使西方國家迅速在中國生根,在租界相繼建立了歐式風格的使館、洋行、銀行和工廠以及教堂、學堂、醫院。薈萃了古典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等主要建筑風格。民國時期(1911年-1949年)尤其是1937年爆發前,租界區建立了大批住宅、私人洋房和別墅。自此,西方建筑大量傳入中國,在中國近代城市建設史上出現了空前的營造高峰,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國建筑。

2.1 近代民國建筑形成的原因

歷史上中國建筑是其他國家欣賞和效仿的典范,但到了近代民國時期興起的建筑無論是在形式或風格上幾乎于大氣候上移植外國建筑。究其原因,這主要由兩大因素組成:

(1)外部因素——外來帝國主義的羞辱性掠奪。國外建筑風格登入中國正是西方列強入侵,企圖將中國變成它們的殖民地,屬一種文化侵略是西方侵略行徑的一部分。但從歷史發展的宏觀方面,也就是生產方式、政治體制和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面看,中國應該說是處于長期相對停滯的狀態,變化非常緩慢,外國一些學者都對此大感驚異不解。例如:雨果曾感嘆“中國真是保存胎兒的酒精瓶”;而大名鼎鼎的黑格爾也評價:“中國歷史本身沒有什么發展,因此我們不必再議論該歷史的各個細節方面。”從這些外國學者的言論中,我們不難看出西方列強入侵中國時所持的態度。即認為西方的歷史文化經歷過巨大變革的優越性。

(2)內部因素——中國內部的腐敗。內部因素則為中國自己的建筑體系沒有在近代自主提升。這也與中國建筑歷史的特殊性有關。因為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我們的建筑有小的變化,沒有大的更新。如林徽因先生在《清式營造則例》“緒論”中所作的精辟總結:“中國建筑為東方獨立系統,數千年來,繼承演變,流布極廣大的區域。雖然在思想及生活上,中國曾多次受外來異族的影響,發生多少變異,而中國建筑直至成熟繁衍的后代,竟仍然保存著它固有的結構方法及布置規模,始終沒有失掉它的原始面目,形成一個極特殊、極長壽、極體面的建筑系統。”雖然中國傳統建筑是古代能工巧匠對木結構的極致發揮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但因其始終沒有大的演變,在近代建筑中便顯現其負面效果。

3、歷史主義觀對民國建筑的影響:現代與傳統的結合

在中國港口開埠以來,外國殖民者紛紛在中國的大陸上劃定本國的租界勢力范圍。爾后由租界國內的建筑設計師或其它國家的西方建筑師承接修建早期的新建筑。這些建筑風格類型各異具有濃烈的其租界國特色,但又是西方現代建筑的集體表征。因租界所具有的特殊政治原因使臨近租界范圍的土地極為搶手,地價也水漲船高起來。在爾后修建其它的商業銀行大廈、民居住宅等新建筑幾乎皆由大富商,大官僚或海外華僑集資修建。在此之前外國建筑師已開始逐步轉變,更加關注我國的建筑環境文化特色,“開始以中國建筑之部分應用于近代建筑”。

中國人很快吸收了西方新的建筑施工技術,接著又生產出許多自行研究的新型建筑材料。20世紀20年代,一批到國外學習建筑設計和建筑工程技術的年青學子已陸續歸國。到民國時期,新建筑已經能由中國自己的建筑設計師承接興建與外國在華建筑師分庭抗禮。早期,這批建筑師可能還只是停留在移植西方的建筑風格,但這批建筑師同時也通曉本國的傳統文化及建筑特色,因此很快便能很好的融入了一些中國本土化的傳統建筑特征,形成一些中西合璧的經典建筑。如范文照、趙深設計的鐵道部等均以歐式建筑為體干,但在建筑上綴以中國特色構件。

因此歷史的東西不完全只是腐朽與過時的沉積,它也包含了傳統文化的繼承及古代能工巧匠的經驗、摸索和智慧的總結。在縱觀近代民國建筑的興起與轉變中,可以看出它透露著一種無形的“歷史主義觀”。誠如梁思成先生所說“藝術創造不能完全脫離以往的傳統基礎而獨立?!囆g的進境是基于豐富的遺產上,今后的中國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4、尊重歷史建筑未來

無論從西方現代主義建筑風格到后現代主義建筑風格的迭起云涌或是中國近代民國建筑的發展來看,根植于各自本土的建筑都經歷了一個相同的過程亦或是階段,得出了一個相同的結論:即對新風格前的傳統建筑風格的完全否定,再而懷疑反思,最終提倡尊重歷史來建筑我們的未來。西方后現代主義大師菲利普·約翰遜從事建筑事業的親身經歷中便反映著歷史主義觀對他的影響。同樣,在中國的近代民國建筑亦是如此,從移植國外純西式的建筑風格,進而內部吸收與再創造,發展中西合璧、具有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特色的建筑,使中國建筑再次融入到世界建筑的發展潮流,也讓國際的建筑風格符合中國的水土,使之本土化。他們都透露著建筑的創新與發展必須根植于歷史,歷史是文化延續下來的結合點,是總結了許多代匠人的經驗與智慧的精華,、抹殺、毀滅歷史沉淀的東西便是割斷了傳統的文脈。

我們新時代的建筑必須要懂得如何尊重我們的歷史,在開發與保護,歷史與現代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使之相協調。陳丹青曾在訪談中也說過他在看哲學家薩伊德寫的書中“innovate”是創新的拉丁文的原意,而它的原意并不是指創新,而是指返回和利用過去的資源,找到一個新的可能性?;氐竭^去的某一歷史時期的氛圍,在這種返回的過程,你運用自己的想象力,你的智慧,你的表現力,這個叫做創新?,F代建筑顯示了設計意識的大膽性和突破性,在認真研究古代人類居住環境的基礎上,已創造了一組夢幻般的空間構圖組合的形式,為建筑形式的更加多樣化提供了新的啟發。

返回現今建筑遺產上的復興,有些老建筑本身就帶有特定的人文背景如工廠的廠房、煙囪,古門樓,牌坊,胡同,民居等,當這些建筑遺跡及所處土地被收購時,更應該把握“尊重歷史,建筑未來”的原則去建構新的環境,因此開發不是一定要建立在對傳統和歷史的破壞上,歷史與現代的矛盾性僅僅只是我們的認識問題。

結語

對歷史的完全摒棄,是對文脈的一種毀滅。許多房屋不是單純的物質用器,它們還負載著精神功能和文化意義。建筑學不是純粹的科學技術,它包含著人文內容和藝術創造的成分。中國現代建筑先天帶有國際性,而缺乏中國文化的根基,需要使之適合中國的國情和民情,努力把中國的文化精神灌注其中,使之本土化。[4]中國和西方雖是兩個不同而又完整的系統,可無論是在西方或是中國的繪畫史和建筑歷程中,我們都能強烈的感受到藝術家對根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西方古典繪畫大師安格爾曾畫《路易十三的宣誓》便是模仿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拉斐爾的《西斯廷圣母》,可見東西方的藝術大師都堅信:從傳統資源中可以生長出自己新的藝術風格,很多被人稱道的大師都是在古代經典作品中,尋找一種自我發展的道路。

在建筑中亦是如此,菲利普·約翰遜的歷史主義觀及其建筑歷程,中國近代民國建筑的發展。普桑、大衛、安格爾效法古代,趙孟頫、董其昌臨仿古代經典,他們都只是整個人類學習的傳統,從傳統中創新,這樣的文化策略中的一個縮影。但背后卻向我們顯示著歷史主義觀的重大作用,告誡我們重視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王受之.世界現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年12月

[2] 張欽哲,朱純華.菲利浦·約翰遜[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年12月

[3] 吳煥加.外國現代建筑二十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1月

[4] 吳煥加:《外國現代建筑二十講》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1月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有码视频一伊香蕉久久 | 久久久久中文伊人久久久 | 亚洲制服丝袜精品久久 | 新sss乱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级乱码在线播放 | 午夜拍国产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