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35:2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農學碩士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一、主題內容研究
《晉書?干寶傳》寫道干寶有感于生死,"遂撰古今神祗靈異人物變化,名為《搜神記》,凡三十卷"[5],關于《搜神記》主題內容的探討是研究其文化藝術的基礎。
(一)異類相戀的婚戀主題
《搜神記》婚戀主題最受學者的關注,汪龍麟先生在《異類婚戀故事文化心理透視》(《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一文中將《搜神記》中的婚戀故事分為三類,即人神婚型、人獸婚型、人鬼婚型,前兩種類型受儒家文化和傳統巫教的影響,后一種類型則透露出強烈的幻想,這些異類婚戀故事對反對封建婚姻制度作用甚微,而是人們期望獲得富貴、長壽和興旺的象征,同時不失暫時的風流。
屈慧青的《和神人相戀范式的定型》(《中國文學研究》1999年第2期)通過對神人相戀范式的原型追溯,認為高唐神女是《搜神記》婚戀主題的最初原型。而《搜神記》將神人相戀的范式加以定型,即內容為女性主動追求和男性熱烈夢想,形式為故事的表現格局,此成為后代幻想愛情小說的基本范式。李和平亦以《淺談中人妖相戀神話的文化價值》(《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一文中從敘事角度、民俗文化等方面肯定了人妖相戀神話的文化價值,并指出其對后世神怪文學的影響。
(二)奇妙莫測的復活主題
復活主題是研究者關注的又一焦點。梁莉的《中的"死而復生"故事及其對后世文學的影響》(《文教資料》2005年第1期)對《搜神記》中"死而復生"的故事進行分類整理,指出這類故事的出現一方面受佛教"死而復生"觀念的影響,另一方面是由于社會生產力的低下導致認識的局限性。作品反映了魏晉時期人們思想意識的覺醒和對個人價值的重視。
而熊慧玲在《之"怪"研究--死而復生》(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中對《搜神記》的復活主題進行了專門性研究,在論文中作者將"死而復生"故事分為六類,并分析了其出現的歷史淵源、哲學基礎及社會背景,最后提出"死而復生"故事具有文學、審美、民俗等多方面價值。
此外,羅欣也對《搜神記》的復活故事做出探討,認為其與魏晉時期戰亂頻繁、政局動蕩及道教繁榮的社會背景有關,多采用虛實摻半的敘事方式,敘事特點呈現出"由強調實錄的傳統目錄學意義上的小說向重視想象與虛構的散文體敘事小說過渡的性質。"(羅欣《魏晉復活小說敘事研究--以為中心》,《社會科學家》2012年第8期)
(三)耐人尋味的其他主題
還有一些學者論述了《搜神記》中的復仇主題、俠義主題等,如侯潔云的《復仇主題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闡釋了儒家思想、佛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復仇意識之間的關系,敘述了《搜神記》中復仇主題的內涵和特點,并指出其具有多重敘事視角、歷史敘事與文學敘事相結合、客觀與主觀雜糅的敘事特征。
二、宗教文化透視
關于《搜神記》宗教文化觀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間信仰、巫術文化及禮儀風俗等方面。
(一)樸實的民間信仰
《搜神記》以志怪小說的形式展示了魏晉時期盛行的思想觀念和宗教信仰。馬得禹的《產生的思想文化背景》(《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通過對魏晉時期思想文化進行探索,指出《搜神記》是儒學衰落、玄學興起的產物,神仙及佛道二教思想普遍流行,當時人們的談資主要是評論人物和談鬼說怪。陽繁華在《淺論中的神仙觀》(《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一文中認為《搜神記》為我們描述了一個不同于世界三大宗教的世界,即神仙世界,認為其中記錄的神仙道士故事反映了民眾對理想世界的渴望,而神仙的等級之分正是社會門閥制度在神仙世界的反映。
此外,劉玲提出《搜神記》透露出儒家天人感應的思想,于眾多鬼神故事中貫穿著"孝"、"德""仁"、"禮"等儒家學者的倫理觀。(劉玲《試論中體現的儒家思想》,《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而羅玲云則意識到《搜神記》除了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民間信仰的影響外,還頗受陰陽五行思想的熏陶。(羅玲云《中的陰陽五行思想》,《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二)神秘的巫術文化
馬得禹的《與中國古代巫方文化》(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通過分析《搜神記》產生的思想文化背景,認為《搜神記》以豐富的鬼魅神怪故事展現了兩漢魏晉時期鬼神崇拜的文化現象,其中突出的是巫術與方術文化,包括紅色崇拜、巫術靈物的運用、符篆讖緯等,從中反映出陰陽五行思想、天人感應思想以及儒家思想對干寶創作的影響,體現了東晉時期儒、釋、道三家合流的趨勢。
張瑞芳則在《研究--巫史文化與搜神記》(西藏民族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中總結了巫文化在《搜神記》中的表現,指出巫文化為《搜神記》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題材,巫文化思維拓展了小說家的想象空間,其相關內容在小說故事情節的展開及轉折方面具有一定的關聯作用。
而董高凌《中的巫術及其文學意義》(云南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將《搜神記》中的巫術故事分為有道具的巫術類故事和無道具的巫術類故事兩類,總結得出《搜神記》中的巫師具有通神事鬼、占卜兇吉、醫療厭劾的功能,這些巫術故事構成層層推進的結構方式和富有開放性和趣味性的結局,增加了文章的審美娛樂性。
(三)古老的禮儀風俗
《搜神記》所記載的鬼神故事從側面反映了魏晉時期的社會禮儀風俗的面貌。李艷芬的《中的祈雨習俗研究》(云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對《搜神記》中的祈雨習俗進行了詳細闡述,提出祈雨巫師具有宗教色彩,經歷了從政教合一的帝王巫師到專司祭祀的巫官的轉變,神話人物、龍、山、樹、石頭都被作為祈雨的對象。作者還將祈雨方式分為交感巫術之相似律祈雨、天人感應行善祈雨、虐待神媒迫天祈雨等,并對祈雨祭儀的社會動因作了探討。
張亞南在《 中的魏晉婚姻喪葬禮俗》(《蘭州學刊》2010年第5期)中提出魏晉時期的婚姻特色主要表現在門第婚、財婚和民間開放的婚姻觀念三大方面,而其記錄的喪葬習俗深受魏晉時期提倡的"以孝治天下"觀念的影響。此外,李婕《論對魏晉服飾風俗的政治文化闡釋》(《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通過分析漢末魏晉時期服飾風俗的變化,指出干寶對其做出的政治文化闡釋表面上是與傳統服飾制度和流行于魏晉的"天人感應"說有關,實際上來源于當時文化思想領域存在的三大沖突,即玄學與儒學、漢族正統與北方少數民族以及男權思想和婦女解放的沖突。
三、藝術特色研究
近三十年來,《搜神記》鮮活獨特的人物形象和瑰麗神奇的藝術價值逐漸成為研究者關注的重點。
(一)豐富鮮活的人物形象
侯興祥在《女性形象研究》(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重點對情愛作品中的女人、女仙、女鬼及女怪形象進行了分析,認為這既是魏晉時期女性恣意追求美好愛情的投影,又暴露了男性陰暗丑惡的一面。在其他類型作品中女性往往具有智勇雙全、懲惡揚善、舍生取義等美德,而從男性視野中關照的女性依然沒有逃脫儒家禮教對女性的束縛。
李真的《中異類女子形象解讀》(《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也持相似的觀點,認為《搜神記》中系列女子形象一方面展現了女性美,另一方面典型塑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和男性心理。
韋鳳娟的《另類的"修煉"--六朝狐精故事與魏晉神仙道教》(《文學遺產》2006年第1期)對《搜神記》中的狐精予以關注,認為神仙道教對狐精的"人形化"起重要的推動作用,最終形成"人狐戀"這一文學母題。而丁秀霞在《簡析中吉狐和學問狐形象》(《蒲松齡研究》2012年第4期)一文中以《搜神記》中吉狐、學問狐為研究對象,試圖探討不同"狐"的獨特情懷,并指出"狐"具有無與倫比的審美意象,對后代文學中"狐"形象的塑造影響深遠。
(二)瑰麗多彩的藝術價值
修曉春、姜慶仁的《論的思想意義和藝術特色》(《萊陽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期)認為《搜神記》具有文簡義豐、情節曲折、巧用細節、趣味性濃等藝術特點。
王揚、馬遠在《簡論特點》(《寧波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中進一步對《搜神記》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征作了分析,指出《搜神記》語言樸實簡練,善于刻畫人物,普遍運用擬人的手法,善于通過細節描寫和環境分別為來烘托主題,但其在藝術上尚有嚴重的缺陷,其四分之三以上的篇幅不僅帶有消極浪漫主義和自然主義色彩,而且不少條文缺乏感情和形象,如同干巴巴的封建說教。
關鍵詞:天津市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
在當今的信息網絡時代下,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的建設極大地豐富了圖書館現有的館藏資源,從對服務社會、服務讀者以及對于高校圖書館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所謂特色數據庫是指依托館藏信息資源,針對用戶的信息需求,對某一學科或某一專題有利用價值的信息進行收集、分析、評價、加工、存儲;按照一定標準和規范,數字化并組織起來的信息集合。它是根據本館特色、本地特色或本校的重點專業,集中各類文獻資源而建成的數據庫,是充分反映文獻館藏信息資源和數據資源特色的總匯。
本次關于特色數據庫的調查樣本采用逐個上網訪問相關高校圖書館主頁的方式,完成了對天津市部分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的調查。
1. 天津市部分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分布一覽表
2. 從上表可以看出天津市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主要有以下類型:
2.1 學校特色數據庫,也就是與學校教育、科研成果為主要內容的數據庫。學校師生特別是教師的科研成果能反映一個學校的科研能力,以此為對象組建特色數據庫也是高校建庫的選擇。包括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各高校圖書館的博士、碩士論文數據庫。如南開大學圖書館的“博碩士論文庫”、“南開著名學者電子文庫”;天津農學院圖書館的“天津農學院優秀畢業論文庫”;天津工業大學圖書館的“天津工業大學博碩士論文庫”等。
2.2 學科特色數據庫,即突出學校自身特色,與學校重點學科相關的數據庫。如天津大學圖書館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文獻信息數據庫”;天津農學院圖書館的“觀賞花卉查詢系統”與“藥用植物查詢系統”;天津工業大學圖書館的“紡織特色外文文獻全文數據庫”;天津科技大學圖書館的“造紙、食品學科特色數據庫”等。
2.3 專題特色數據庫。如南開大學圖書館的“跨國公司專題研究數據庫”、“與戲劇專題數據庫”;天津農學院圖書館的“動植物病蟲害智能診斷數據庫”、“無公害農產品病害防治數據庫”;天津工業大學圖書館的“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文摘庫”;天津財經大學圖書館的“中國錢幣研究和鑒賞特色數據庫”。
2.4 以館藏書刊資料為主要內容的數據庫。具有他館、他校所不具備或只有少數館收有的特色館藏,往往也成為高校館建設特色數據庫時的選擇對象。如南開大學圖書館的“館藏隨書光盤系統”;天津工業大學圖書館的“館藏時裝圖庫”等。
3. 天津市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的特色
3.1 天津市高校圖書館的特色數據庫題材豐富,在傳統模式的數據庫建設基礎上還建設處了結合本校學科特色的數據庫。數據庫中不僅收錄了圖書、論文等,還加入了圖片等其他信息,如天津工業大學圖書館的“館藏時裝圖庫”,就是在文字說明介紹的同時加入了圖片信息,更加直接地滿足了用戶獲取信息的需求。
3.2 天津市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初具規模,如南開大學圖書館擁有8個特色數據庫,特色突出,數據質量也較好。天津農學院圖書館和天津工業大學圖書館分別建設了8個和7個特色數據庫,并結合其自身的特色,滿足了用戶的基本需求。
4. 天津市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存在的問題
4.1 部分高校特色數據庫數量相對不足,雖然有本校的一些特色數據庫,但層次較低,內容不夠充實,建設工作沒有得到深入開展,對用戶來說,失去了其應有的實用價值。
4.2 天津市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規模仍然較小,沒有進一步深層次的開發,有些高校圖書館的特色數據庫僅僅局限于某些書目文獻的數字化加工轉化。
4.3 目前天津市高校圖書館對特色數據庫的宣傳力度不夠,普遍缺乏宣傳意識。這樣就不利于讓更多的用戶更加便捷的獲取信息。
5. 特色數據庫的建立,是高校圖書館由傳統型向數字化方向發展的必由之路,它既拓展了服務空間,也延伸了服務時間。館領導應加強學科館員隊伍的建設,提高他們文獻開發的能力,鼓勵學科館員及時把握學校學科規劃、課程設計與科研成果的動態變化,建立精品課程等多種特色數據庫,為教學與科研做好參考咨詢工作。
通過對天津市部分高校特色數據庫的調查分析,現對其未來的建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5.1 更新觀念,提高認識,加大投入,實現協作建設,共建共享。特色數據庫建設關鍵之一在于領導組織協調檢查。對此,管理層應在思想上找差距,訂措施;在行動上,加大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完善軟硬件設施;高校圖書館在文獻資源建設、專業學科建設、組織領導等方面具有很多的共性和互補性,為了充分發揮特色數據庫的信息優勢,避免內容貧乏或重復,各高校圖書館在進行特色數據庫建設時,必須協調管理、分工協作、聯合建庫、共建共享。
5.2 狠抓專業隊伍建設,提高相關人員素質。應采取措施加強專業隊伍的建設,以提高相關人員的素質。如建立健全崗位目標責任制,培養敬業精神與質量意識,注重建庫隊伍的知識結構互補與更新,定期培訓技能、提高業務水平以及提供學習和學術交流的機會,參加相關業務研討會議等。
5.3 要克服特色數據庫類型單一化的缺點,適當增加特色數據庫全文的檢索內容。針對目前特色數據庫建成后利用率較低的現狀,圖書館首先應對用戶進行實地調查,征詢相關專家的意見,對特色數據庫的使用情況進行需求性調研,然后再增加全文、圖片、試聽等檢索內容,以豐富館藏數字文獻資源。網絡數據庫的資源內容廣泛,形式繁多,在開發利用時,要從用戶的需求出發,搜集、整理優秀網站信息,有鑒別地加以選擇和利用。
5.4 加強特色數據庫的維護與更新工作,堅決克服前緊后松的現象。數據庫要及時維護更新,長期維護管理,使數據處于動態的更新變化之中,這是保證數據庫智力的長久生命力的重要環節。主要措施是:主管領導應從特色數據庫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督導相關人員進行經常性的維護和更新,并結合讀者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制定改進措施,定期對數據內容進行更新追加、清理和修正;對已經建成的數據庫,在使用工程中如發現其內容有誤差要隨時修正;對反映的文獻特征不準確,不全面的數據庫進行及時補充;建立和完善建庫后的各項規章制度。
5.5 加強特色數據庫的宣傳和推廣,以提高現有數據庫的利用率,應對特色數據庫進行積極的宣傳和推廣,使現有數據庫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其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如利用LED顯示屏進行滾動宣傳;定期向讀者,特別是向相關教師舉辦使用講座;適當印制一定數量的廣告畫冊,送達讀者手中;適當取消IP限制,相校內外專家學者推廣使用;條件成熟后,也可與相關高校圖書館進行網上資源共享。
5.6 重視知識產權保護
目前版權保護問題已成為制約網絡數據庫建設的突出問題。各高校應該熟悉知識產權法相應的規則、條例,在特色數據庫建設中應注意版權保護的標準、數據的合理使用和各方利益的平衡問題。
6. 結語
特色數據庫的建設不能一味追求數量的增長,面對使用、維護、更新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只有根據自身的學科專業、館藏文獻和人力、物力條件等,采用優秀的數字圖書館軟件平臺,做精做強幾個最具特色的數據庫,才能更好地為學校的教學、科研等工作提供具有學術價值和使用效果的特色數據庫資源。
參考文獻
[1] 姜維公.吉林省特色數據庫共建共享模式探討【J】.圖書館學研究,2008(11):59-61.
關鍵詞 卓越農林人才;拔尖創新型人才;農學專業;培養模式;華南農業大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8-0283-03
為了適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需要,2013年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聯合下發通知,決定設立“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要求申報高校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本校的辦學定位、服務面向、優勢與特色等,選擇本校專業參與“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該計劃改革試點項目包括拔尖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實用技能型3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專業包括農學門類專業及農業工程類、林業工程類、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和農業經濟管理類專業。華南農業大學是第一批參與試點的高校,農學是“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拔尖創新型改革試點專業(以下簡稱“本改革試點”)。為適應本改革試點的需要,我校結合農學創新班(即“農學丁穎創新班”)的培養,專門制定了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方案,在人才的培養模式上進行改革創新,大膽改革課程體系,形成了鮮明創新型農學特點,創建一流的教學資源,建立多樣化教學模式。經過4年的實踐,取得初步成效。現就本改革試點專業的改革背景、“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方案的特色模式、改革實踐情況和初步成效進行歸納總結。
1 專業改革背景
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是本校開辦最早的專業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經過包括丁穎院士在內的幾代著名學者的努力下,本專業積淀深厚,特別是在專業改革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傳統農學專業由于教學模式單一,未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面臨招生難、培養難和就業難等“三大難”問題。為此,我校針對此問題對農學專業進行大膽的改革,利用當時的高新技術,包括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等,對農學專業進行深度改造,率先在農學專業下設立農業生物技術方向、農業信息技術方向和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其中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主要是為了適應我國進入世界WTO的需要,同時保留了大農學。每個專業方向均制定了相對獨立的培養方案。經過10多年的改革與實踐,成效顯著,生源的質量明顯改善,培養質量得到提高,就業率和質量均明顯提高[1]。本專業也因此獲得國家特色專業和廣東省重點專業的稱號,并作為廣東省“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綜合改革”的試點專業。以上改革的成功為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 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培養方案的特色模式
因為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目標是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高端人才支撐,所以必須全面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掘學生的個性,大力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方案的制定必須堅持為“三農”服務的改革方向,進行教育創新、突出特色、強化實踐、分類指導和統籌推進的基本原則[2]。為此,本改革試點依托農學創新班(即“農學丁穎創新班”)的培養,制定了體現我校特色的“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方案,其特色模式如下。
2.1 培養目標
以作物學一級學科為依托,培養具有堅實的生物科學及農業相關學科基礎理論知識,在現代作物栽培學(機械化栽培)、作物遺傳改良(適應機械化栽培的育種目標)、生物技術、植物保護和土壤肥料等部分領域具備扎實的實踐動手能力,了解和掌握本學科的國際前沿,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較強的創新思維與創業能力的農學創新拔尖人才。能在農業教育、科研、行政管理及其他相關的部門或單位從事與農學有關的教學與科研、技術與設計的拔尖人才。
2.2 特色課程體系
本改革試點的課程類別主要包括通識教育、專業教育、拓展教育和實踐教育,其中拓展教育課程包括專業拓展和個性拓展課程2類,實踐教育課程包括整合實驗、整合實習和其他實踐。除了農學專業必須修讀的課程外,還設立特色課程體系,主要包括校特色課程――A系列課程、按照模塊設置的專業拓展課程和整合實驗(實習)。A系列課程是指具有華南農業大學特色(Agriculture)、能激發學生雄心壯志(Aspiration)、培養其勤奮刻苦精神(Assiduity)和增強其整體能力(Ability)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由于它們英文的首字母都是A,所以簡稱為“A系列課程”。按照模塊設置的專業拓展課程主要包括現代作物栽培理論與技術、農業生物技術和農業生態理論與技術等模塊,每個模塊4~5門系列課程。通過不同模塊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某個領域系統的知識,為他們未來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的研究方向,包括選擇不同專業的研究生等。整合實驗(實習)主要是將相關課程的實驗或實習整合在一起,作為一門課進行教授和操作,包括《遺傳學綜合性實驗》《植物細胞工程綜合性實驗》和《作物遺傳與育種學綜合實習》等。
2.3 個性化教育模式
個性化培養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基礎,也是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最重要環節之一。為此,本改革試點從個性化課程設計、創新性項目和導師制等進行改革。個性化課程主要包括專業拓展課程、個性化實驗和實習,以及結合課程的個性化研究性學習等。學生可以在導師的指導下,在學校公布的課程庫中,根據興趣選擇10個學分(5門)的課程作為專業拓展課程。個性化實驗和實習是2門獨立課程,分別設置6個學分和6周,要求學生結合畢業論文或創新性項目,利用公共科研平臺或導師的實驗室,開展畢業論文所需要的實驗和實習,分2個學期完成,最后由導師根據學生的實驗和實習報告進行成績評定。課程的個性化研究性學習是結合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修讀進行,學生在修課期間根據自己對課程某個章節內容的興趣,聯系實驗室開展有關的實驗,進行研究性學習。
導師制的建立和有效進行是培養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的最重要的環節。為此,本改革試點建立“早”“寬”“高”和“嚴”的導師制。“早”是要求學生在一年級就開始了解并確定導師,在導師的指導下,申報科技創新項目,開展實驗。“寬”是創新班的學生選擇導師的面比普通班寬,不僅可以在相關系里選擇,也可以在學院不同系或其他學院中選擇導師,甚至可以到校外的科研院校中選擇知名教授或研究員作為導師。“高”是建議學生盡可能選擇正高職稱并具有博導資格的人員作為導師,為本人實現間接性的“本―碩―博”連讀創造前期的條件。“嚴”是嚴格畢業論文的質量檢查,包括中期論文實驗進展的檢查,以及參照碩士論文答辯的要求對其嚴格把關,包括建立論文預審、聘請專門答辯委員進行答辯、聘請專家對答辯修改后的論文進行格式審查等制定,確保論文的規范,以及研究深度和廣度符合拔尖創新型的要求。
2.4 管理模式創新
由于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是培養發展現代農業的高端人才,光靠本科期間所學的知識還是不夠的,本科畢業后還需攻讀研究生或出國深造,因此需要與普通班不同的管理模式。為此,我校結合“農學丁穎創新班”的管理制定了專門的傾斜政策,包括給60%學生免試碩士生的資格、15%學生由學校支持出國短期學習和獨立的獎學金評審等。同時,為了讓其他更優秀并對農學有興趣的學生進入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培養的創新班學習,還專門制定了分流和進一步選拔的辦法,確保該班的整體優秀。
3 培養方案發揮的作用
3.1 充分利用良好的學科資源,培養優秀的教師隊伍,為卓越農學人才培養提供資源基礎
良好的學科資源、高水平教師隊伍和一流的科研平臺(實踐教學條件)是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培養的重要資源基礎。本改革試點所依托的學科――作物遺傳育種是國家重點學科,具有優秀的人才隊伍和一流的科研平臺。目前教師隊伍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1人,獲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1人,教育部其他不同類型培養計劃人才獲得者2人,“珠江學者”2人,“省級教學名師”1名。科研平臺中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各1個,省部級科研平臺5個。這些資源確保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培養教學的高質量和創新能力的有效培養。
3.2 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改革,為提高培養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的教學質量提供條件
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改革可以實現與時俱進,并建立適合不同學生群體創新教學方法的目標,是教學改革的方向。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結合遺傳學課程的改革,率先提出并實施“基于創新型混合教學模式”的改革。該改革模式是靈活應用多媒體、基于“web-quest”的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雙語教學和團隊學習等方法,并進行有機整合,形成適合不同專業、年級和學生群體的創新教學模式。其核心是“創新”和“整合”,創新包括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等,“整合”是有機整合多種現代教學方法成為適合整門教學的新模式[3]。經過10多年的不斷完善并逐步推廣,目前已成為創新班教學的主要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為了培養創新能力,并結合農學以作物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特點,本改革試點利用多種不同的優勢資源構建不同層次多樣化創新性實踐教學體系。其中第一層次是結合課程實驗(實習)環節、學術報告、讀書論壇、辯論賽、實驗技能大賽等系列活動,開展創新性教育。根據農學各分支專業課的教學內容要求教師,吸納本科生參與課題,開展科技創新研究。建立“綜合性、自選性、協作性和科研導向型”整合性實驗教學模式[4]。加強學生科技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激勵本科生。第二層次是建立不同距離、不同類型、不同合作方式的實踐教學平臺網絡體系。以現有的實踐教學基地為依托,形成以“校內農場―觀測實驗站―農科教人才合作培養基地”為主線、由近及遠的實踐教學平臺,以滿足不同類型的實習教學需要。同時,充分利用校友資源,以及地方政府和企業等之間的關系,通過雙贏合作的方式,建立一系列動態的實習實踐教學點,進而“由近及遠”“由點到面”,形成一個覆蓋面廣的實踐教學基地網絡體系。第三層次是利用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等優勢平臺,結合畢業論文、畢業實習和課外創新訓練等進行研究,培養能開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
4 取得的成效及進一步努力方向
拔尖創新型農學卓越人才培養是實現現代化農業的重要人才儲備。我校依托國家重點學科的優勢,在對傳統農學專業進行深度改革的基礎上,依托“農學丁穎創新班”實驗區,開展卓越農學人才培養,制定并實施了相對獨立的培養方案,改革創新教育體系以及實踐教學體系,并實行個性化培養。經過完整一屆學生的培養實踐,已取得初步成效,2016屆農學丁穎創新班畢業學生32名,全部獲得華南農業大學優異畢業生稱號。畢業生中,共有24名學生進一步深造,其中包括5名學生進入中國科學院和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2名出國深造、12名到國內知名大學、5名在本校攻讀碩士;5名就業,3名擬進一步考研。這些優秀的學生中已正式發表學術論文4篇,有1名學生獲國家級獎項,2名獲省級獎項,顯示出較強的科研能力。為培養卓越農學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但應該看到,由于“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是新生事物,目前各高校都在探索中,還沒有有關成熟培養模式的正式報道。雖然在卓越農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上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高水平教師還不夠多、校企協同育人體制機制建設還不夠健全、招生和升學等方面的激勵政策強度還不夠高、去校外或者國外短期訪學與交流的力度不夠、區域高校教學資源尚未充分利用和共享等。需要不斷探索和學習,進一步完善創新改革模式,突出地方特色,發揮地方優勢,并付諸于實踐,為我國特別是南方地區培養“卓越農學人才”做出貢獻。
5 參考文獻
[1] 劉向東,張桂權,蘇雄武,等.基于現代農業的農學專業改革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2(9):23-25.
[2] 高志強.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的運行機制: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J].農業工程,2014,4(5):90-92.
關鍵詞:觀光農業;規劃;初探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9-0008-1
觀光農業是一種新型旅游產業,在我國經過2O年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本文通過研究觀光農業的發展歷史、基本概念與觀光農業規劃的相關內容,分析我國觀光農業的現狀,來探討我國的觀光農業規劃。
1 觀光農業與觀光農業規劃
1.1 觀光農業
觀光農業是以農業為主體、觀光為目標、傳統農業與現代旅游業相結合而形成的交叉型產業。伴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人們發現農業不僅具有生產,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獨家的生活。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競爭的日趨激烈,人們渴望多樣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夠回歸自然,在典型的農村環境中放松自己。觀光農業就是以“綠色、休閑、參與、體驗”為特色,給有課提供可以觀賞、垂釣、燒烤、狩獵、采果、制作標本等各項服務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
1.2 農業觀光規劃
農業觀光規劃要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維護與美化區域農業和農村自然景觀風貌為前提,要選取合適的地點,具體設計合適而有特色的項目,從而建立起一系列的觀光農業景區。觀光農業規劃設計的內容基本上是參照旅游規劃的內容而定的,并以市場為導向,結合本身的具體情況來確定開發方案,按照“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理,有利于農業額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環境的保護。
2 對我國觀光農業規劃的探討
2.1 發展我國觀光農業的前提
回顧我國觀光農業的發展,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認識明顯不足,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肆意破壞。在開發觀光農業時,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效益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對自然資源大量浪費,忽略鄉土文化的挖掘,破壞了原有的寶貴的農業自然資源、特色,甚至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和良性生態循環。由于資源的過度消耗,在旅游開發同時,如何保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旅游區建設的首要問題, 以持續發展為前提已成為世界觀光農業發展的主流。根據我國觀光農業的現狀,現階段我國觀光農業在規劃上主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護環境保護,以形成生態良性循環,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是我國觀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保護和營造好的生態環境是其成功的根本保障。
2.2 發展我國觀光農業的條件
2.2.1 旅游資源 觀光農業具有強烈的地域性,觀光農業區所在地區的綜合自然條件在一定程度上確立了其開發類型和方向。一般而言,所有農業景觀資源和與農業生產相關的活動都可以作為旅游資源。進行觀光旅游農業開發的地區,要根據其自身農業景觀資源的構成及所輻射的旅游區域的旅游需求來綜合考慮,從而進一步發展其獨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和農業景觀資源作為該地區觀光農業開發的主要旅游資源。
2.2.2 區位交通條件 對于觀光農業這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而言,它所依托的是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這種非稀缺的資源,因此,它所提供的服務所輻射范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就決定我們在選擇觀光農業開發區域時要考慮其與周邊市區的距離,盡量選在距離市區車程不遠的城市近效區以及交通條件良好的地區。只有這樣,觀光農業才能夠吸引足夠的游客在較短的時間內到達,并且有足夠的時間參與觀光、休閑以及娛樂。
2.3 發展我國觀光農業的規劃設計
針對目前觀光農業規劃理論方法存在相對滯后的問題,需要對觀光農業規劃理論方法進行科學的研究。
在上圖所設計的農業觀光規劃中,我們可以以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為核心、以景觀生態學相關原理和物質循環經濟理論作為理論基礎,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復合生態系統分析和觀光農業規劃程序,并采用復合系統縱橫向分析法、景觀空間格局分析法、社會經濟資料數據的統計分析方法等來進行復合生態系統分析,同時,采用生態農業景觀空間格局設計和生產農業產業網絡模式設計來進行觀光農業規劃。
科學的、客觀的生態農業規劃與設計方案是低效益的傳統農業向高效益的生態農業轉化的關鍵,我們應在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良性循環的基礎上,把社會、經濟與自然系統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一個整體,從真正意義上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峰.觀光農業規劃的理論與實踐[D].中國農業大學碩士論文,1999,(12).
[2] 帥文波.區域生態農業規劃理論與方法研究—以山東省膠南市為例[D].中國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06).
[3] 郭春華.可持續觀光農業規劃探討—以廣州市郊滿山農莊為例[D].北京:北京農學院學報,2002,(06).
關鍵詞:居住小區;植物;選擇與配置
中圖分類號:S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02-01-01
隨著人們對生活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居住小區的景觀環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植物作為景觀設計中一項必不可少的要素,它在改善居住區小氣候、美化居住區環境和為居民營造良好的活動場所等方面都發揮著顯著作用。在現代居住區設計中,一般要求綠化率達到30%以上,因此合理的綠化樹種選擇與配置就顯得尤為重要。
1 樹種的選擇
黑龍江省由于受到地域、氣候、植物種群結構分布以及經濟等因素的制約,居住小區樹種的選擇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同時,居住區綠化應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為居民創造舒適、安靜、和諧的生活環境。因此,在植物選擇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1.1 以鄉土樹種為主
因鄉土樹種經過了成百上千年的自然淘汰和人為篩選,一般都已適應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在黑龍江省,常用的喬木類樹種有京桃、東北杏、山荊子、梓樹、垂枝榆、樟子松、柳樹類、楊樹類等;常用的灌木類樹種有丁香、連翹、榆葉梅、錦帶花、樹錦雞兒等。
1.2 做到適地適樹
所謂的適地適樹就是把樹木栽植到最適宜生長的地方。適地就是要正確認識種植地的氣候、土壤、地形、植被等立地條件;適樹就是要正確認識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和生態學特性。一些居住區內出現生長停滯樹木、成活不成材樹木等就是沒有貫徹好適地適樹的原則,或者是對適地適樹原則理解片面而導致的。
1.3 無污染,無傷害性樹種
居住區內所選用的樹種本身不能產生污染,并且忌用一些有毒、有刺、易引起過敏的樹種。如:黑龍江省曾經栽植的楊柳樹,夏季會產生楊柳絮漫天飛舞的景象,不僅污染小區環境,而且楊柳絮本身會引發人們呼吸道疾病。居住區內也盡量忌用黃刺玫,因黃刺玫枝條上生長著皮刺,容易刺傷小區內玩耍的孩子。
1.4 少常綠,多落葉
一般居住小區樓房與樓房之間相互遮擋,采光往往不充足,尤其是在冬季,光強度減弱,光照射時間縮短,采光問題更加突出,因此,要多選擇一些落葉樹種,少選擇常綠樹種。
1.5 以闊葉樹木為主
居住小區是人們生活、休息和進行娛樂活動的場所,應該給居民一種舒適、愉快的感覺。在中國傳統美學中,針葉植物(如松類、柏類)往往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心理感受。因此,居住小區內應該以種植闊葉樹木為主,在道路和宅旁更為重要。
2 植物的配置
2.1 考慮景觀的變化
居住區植物景觀的四季變化是人們感受自然最直接的參照物,也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環境,因此在植物配置上應考慮景觀的季相變化。居住區內一般應營造春則繁花葉艷、夏則綠蔭清香、秋則霜葉似火、冬則翠綠常延的景觀,以達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觀賞效果。建議使用一些具有強烈季相變化的樹種,如槭樹類、楓樹類等。同時,應注意速生樹種的選擇,以達到迅速綠化和長遠穩定的結合。
2.2 提倡垂直綠化
垂直綠化是指充分利用立地條件,選擇攀緣植物依附或者鋪貼于各種構筑物上的綠化方式,如居住小區綠化中的建筑墻面的綠化、花架等。面對城市飛速發展帶來的寸土寸金的局面,垂直綠化在減少占地面積的同時提高了綠化率。除此之外,植物垂直綠化也要注重喬木、灌木、草花(簡稱喬―灌―草)的結合,這種配置方式也是垂直綠化的一種。黑龍江省常用于垂直綠化的植物有葡萄、爬山虎等,它們既能夠遮擋不雅物件,又能夠巧妙的形成遮蔭棚,為居民提供休息、乘涼的地方。
2.3 考慮居住區的采光
住宅樓朝南一側往往能夠形成良好的小氣候環境,光照充足,有利于植物生長,因此可以選擇一些喜陽類植物,但種植時應注意不要影響室內的通風和采光。種植喬木時,不要與建筑距離太近;在窗戶的下邊也盡量不要種植高大的灌木,以防止遮擋室內光線。住宅樓的北側光照不充足,不利于植物生長,在進行植物配置時,應盡量采用耐陰的樹種。此外,在東西兩側可以種植高大的喬木類樹種來防風固沙、降低噪音。植物有改善局部空間小氣候的作用,研究表明喬木周圍溫度冬季高夏季低,比較穩定,因此居住小區綠化不管采用哪種方式,都應該以喬木為主。
對于那些有電話線、網線、煤氣管道等通過的不適宜種植喬木的地方,應設計種植草坪,這樣可以減少灰塵、調節小氣候、凈化空氣。如果遇到經濟條件不具備的情況,應考慮如何利用自然生長的野草來營造景觀。中國景觀大師俞孔堅先生在設計建造岐江公園時強調,野草不自美,因人、因設計而美,用那些被人們鄙視和踐踏的野草來傳達新時代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2.4 注意突出主景
每一個景觀都有一個主景,所謂的主景就是該景觀的重點、核心。對于居住小區的景觀設計來說也有其主要景觀,它可以是水體、山石,也可以是植物造景。植物造景中的主景樹要選擇能體現個體美的樹種,樹木都有自己獨特的形態、色彩、風韻、芳香等個性,這些個性又可以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豐富和發展。如:主景樹可以選擇觀干、觀姿、觀葉、觀果、觀花的樹種,這樣才能更好的體現主景樹的個性美。同時,居住區內栽植有芳香味道的植物,使小區內花團錦簇、芳香宜人,如灌木丁香等。栽植觀果類植物,如櫻桃、杏樹等,在深受居民歡迎的同時,又可以兼顧招引益蟲益鳥,起到生物防治害蟲的作用。
3 總結
居住小區作為人們居住環境最直接的空間,其環境建設以改善和維護小區生態平衡為宗旨,以人與自然共存為目標,共同營造適宜的植物造景空間,以滿足居民的需要。但是目前我省大多數城市居住小區綠化存在以下情況:樹種類比較單調,景觀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結合不夠;在小區景觀綠化中,公共綠地樹種比較豐富,而其他綠地、宅旁樹種種類相對有些單調;有些樹種已經進入了衰老期,觀賞效果不佳;楊柳絮所造成的污染;喬木比例過小,減弱了綠地的生態效益;冬季缺綠情況比較突出;彩色樹種較少;缺乏觀花、觀果植物,以上這些不足都應該從養護技術等層面進行逐一解決。
居住小區植物造景的影響因素較多,應充分考慮到綠地景觀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使居住小區真正成為居民生活、休息、娛樂的良好場所。小區植物造景要以適地適樹為前提,逐步引入可以適應當地氣候環境的優良小區綠化樹種,充分展示植物的形體美、群體美,最大限度地發揮居住小區綠地的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 劉峰,魯文化,寶力格.淺談適地適樹[J].內蒙古林業,2001
[2] 楊淑紅.城市居住區的環境設計[J].河南林業設計,2006
[3] 王衛青.彩色植物在綠地中的應用[J].上海農業科技,2009
[4] 蘇雪痕.植物造景[J].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
[5] 郭榮芳.植物文化與現代園林植物配置分析[J].現代園藝,2011
[6] 陸東芳.淺談西方古典園林植物配置[J].林業勘察設計,2007
[7] 賀曉娟.論植物造景中的審美[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5
[8] 呂文博.中國古典園林植物景觀的意境空間初探[D].北京林業大學碩士論文,2007
關鍵詞 寧王朱權 研究 綜述
朱權(1378- 1448),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十一年(1391年)封于大寧,此時少年封藩、馳騁沙場,封號“寧王”;靖難之役,遭遇燕王朱棣劫持,騙其功后“中分天下”;永樂元年(1403年)改封南昌,此后中年韜晦、托志舉謚號“獻王”,世稱“寧獻王”。貴胄的出生、傳奇的經歷雖然讓人驚嘆,但卻難以令其名垂青史。他的一生以著述為務,或親自撰寫,或精心組織,編撰的著作多達一百三十多種,涉及的范圍囊括歷史、宗教、文學、藝術、戲劇、醫學、農學、兵法、歷算、雜藝等方方面面。其著述之豐、涉及之廣,不僅當為明代藩王之冠,亦可當為歷代文人之絕,清初大家錢謙益“古今著述之富,無逾王者”之言,四百年之前毫不為奇,四百年之后亦不為過。故而,關于明代藩王文化的研究,朱權自當是絕無繞開之可能,關于明清私家著述的研究,朱權也應是其中之重點。近二十年來,學界對于朱權之研究,專著已有兩部,論文已有50余篇,雖不能言之甚多,但也為數不少。
一、關于朱權的基本研究
目前,學界關于朱權的基本研究主要是史事的考證和著述的考據兩類。
有關朱權史事的考證,程明、劉茜的《朱權事跡及寧王家族統治》依據出土的《寧王壙志》與存世的地上文獻之比較研究,考察了朱權的王子序位、生平事跡,介紹了朱權后代的統治概況[1];于默穎、薄音湖的《明永樂時期瓦剌三王及和寧王的冊封》考察了寧王封號的來源及其與瓦剌三王的關系[2]。
有關于朱權著述的考據,杜澤遜的《明寧獻王朱權刻本及其他》對朱權刻本《文章歐冶》的“序”和存世版本進行了詳細考證[3];馮燕群的《成書年份及兩個相關問題》對《太和正音譜》的成書年份進行了細致考證,并對朱權鄙棄佛家、忽視朱有墩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4];葉明花、蔣力生的《寧王朱權著述考》[5]、《寧王朱權著作分類述錄》[6]對朱權所有編纂著作的基本概況、數量、存世版本及館藏情況進行了介紹和分類。
二、關于朱權的戲劇學研究
在眾多研究朱權的學者之中,最有成就者當推姚品文,《朱權研究》和《寧王朱權》即是他的大作,也是的有的兩部關于朱權研究的專著,還有與此相關的多篇論文。《朱權研究》1993年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實為朱權研究的開山之作;十年之后,姚品文以該書為基礎,廣泛收羅資料,詳細加以修訂,易名為《寧王朱權》,成為目前朱權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全書共分三卷,第一卷為“朱權評傳”,對朱權一生的主要事跡進行了詳盡的介紹和論述;第二卷為“朱權著作述錄”,對朱權的曲學理論著作《太和正音譜》進行了詳盡而深入的評述;第三卷為“史料資料輯錄”,包括朱權生平史料、朱權著作述錄和朱權作品選錄三個部分。此書對于朱權雖已進行了較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但是全書的靈魂實為第二卷“”,全書的重點是在朱權的戲劇成就,對于朱權的評價亦從戲劇學或文學的角度出發[7]。
正因如此,自姚品文《寧王朱權》出世之后,朱權的戲劇學成就得到學界許多學者的肯定和呼應。在這之前,姚品文說:“發現數百年來學界對他的情況關注的人不多,文章只有夏寫時先生的《朱權評傳》、洛地先生的《寫作年代疑》等有限的幾篇”[8];在這之后,關于朱權戲劇成就、戲劇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如雨后春笙般迸發,如萬偉成的《朱權的戲劇學體系及其評價》[9]、《繼承與新構:朱權的元曲學貢獻》[10],敬曉慶的《朱權“良家子弟”戲統緒史料鉤沉》[11],閔永軍的《論朱權的曲學觀》[12],徐子方的《戲曲與古琴的生命互動――論朱權及其“二譜”》[13]等等,或是探討了朱權的戲劇理論,或是分析了朱權的戲劇觀念形成之因,或是評價了朱權在中國戲劇史上的地位。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東南大學徐冠華的碩士論文《初探》,雖然也是從戲劇學、音樂史的角度對朱權的《神奇秘譜》進行分析和闡釋,但他從《神奇秘譜》的曲目內容著手,分析了占極大篇幅的道家題材的琴曲思想,揭示了其中暗含的隱居與道游之主題,進而重點闡述了道家思想對朱權古琴音樂的影響和滲透。換而言之,他已然注意到朱權的戲劇與道教之關系,對于朱權道教成就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三、關于朱權的醫藥學研究
對于朱權的研究,除了在戲劇學方面取得豐碩成果之外,在中醫學方面亦是有所進展。北京中醫藥大學葉明花的博士論文《朱權醫藥養生文獻研究》,在姚品文關于朱權生平和著述研究的基礎上,從中醫學角度出發,對朱權存世的醫藥養生著作(《活人心法》、《壽域神方》、《乾坤生意》、《神隱》、《救命索》)、刊刻的醫藥著作(《神應經》、《十藥神書》、《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和散佚醫藥著作(《運化玄樞》、《庚辛玉冊》、《乾坤生意秘錫》)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和探討,對朱權的養生思想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總結,并對朱權的醫藥著作、養生思想與朱權的崇道之關系進行了重點闡述,可謂是現今關于朱權的中醫方面最為全面而系統的研究。與此相關,葉明花、蔣力生的《朱權醫藥養生著作考述》[14]、《朱權刊刻考辨》[15]、《朱權考辨》[16],或是總體考辨了朱權所著十四種醫藥養生著作的成書年代、主要內容、版本流傳及存世情況,或是分別考辯了朱權的兩本主要醫藥養生著作――《神應經》、《庚辛玉冊》;葉明花、蔣力生的《朱權神隱養生觀闡論》[17]、《朱權中和養生觀闡論》[18]分別探討了朱權養生思想中的神隱養生觀和中和養生觀,這些論文實為葉明華博士論文的補充和說明。另外,早年華蓓苓的《博而有統的中醫衛生學專著》指出考證了該書確為朱權所作,探討了該書所蘊含的養生思想,指出其主要來源于老莊道家[19]。道教與中醫,自其起源之初與發展之中就有不可割裂之關系,因此,以上這些研究雖是從中醫學角度出發,但實已牽涉道教之研究。
四、關于朱權成就的其他研究
除以上從戲劇學和醫藥學角度對寧王朱權展開較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之外,還有一些論文雖非全面而周到,但也各有獨特之處,此類論文從不同角度對寧王之事跡及成就展開探討,對于開展寧王的深入研究及其相關的拓展研究具有不可或缺之借鑒作用。
對于朱權道教成就的研究,目前,真正意義上從宗教學角度出發的只有四篇論文。一是何丙郁的《:中國煉丹術在歷史上的最后一部巨著》,全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朱權的生平概況,第二部分考證了《庚辛玉冊》的源流、分部、卷數、品數和他書引錄等情況,第三部分載錄了從《本草綱目》等著作中輯復的33個藥物片段,第四部分探討了《庚辛玉冊》的藥物分類法、涉及到的藥物自然變化和將藥物作為金屬元素含量的指示器和作為探礦的標志。[20]二是曾召南的《試論明寧獻王朱權的道教思想》,作者認為建文元年之朱棣襲取其封國大寧、建文四年之改封南昌和永樂元年之被告誹謗巫蠱三事,是促成朱權信仰道教的根本動因,并對朱權道教思想中的道論、攝養論和隱逸論作了詳細剖析[21]。三是魏佐國的《朱權崇道芻議》論述了朱權崇道的表現―― 熱衷玄修、著述道書、生前建墳, 分析了朱權崇道的原因――明代道教政策的驅使、地理環境的影響、避禍自保的需要、道教理論的誘惑,探討了朱權崇道的特點――正一道與凈明道共崇、潛心修道與道教理論并進、迷戀道教與人世追求同在[22]。四是葉明花、蔣力生的《朱權內丹思想初探》,該文考證了《救命索》的版本情況;概括了《救命索》的主要內容,即人身造化、丹道宗源、初階小乘、性宗、命宗大乘、實躋圣地、煉己七個部分;探討了《救命索》內丹思想的特點,主要是天人一物、體與道合,性命兼備、形神俱妙,初階小乘、循序漸進。[23]
還有關于朱權茶道的研究。周文棠的《日本茶道溯源―朱權茶道》通過對日本茶道和朱權茶道的比較研究,認為日本茶道是朱權茶道的簡化與繼承[24];陳揮的《“朱權茶道”述評》認為朱權茶道的精神實質實為一種以強烈的債世嫉俗為主調的遁世托道之孤芳自賞[25];朱海燕、王秀萍、劉仲華的《朱權的“清逸”審美思想》認為朱權《茶譜》中所蘊含的“清逸”的審美思想是對“魏晉風度”的傳承與弘揚,所描寫的茶事活動傾注了文人雅士在逆境中以茶道體悟生命意義的人生智慧[26];袁名澤的《朱權農學思想考論》更是將對對朱權的醫學研究、茶道研究擴展以至農學研究[27]。
五、結語
綜上所述,關于朱權的研究已經取得一些可喜成果:在朱權的戲劇學研究方面,相關論文多達20余篇,論文數量幾近占據整個朱權研究的一半之多,如姚品文潛心十年,先后兩部巨著、多篇論文,不僅對朱權戲劇學成就進行了開拓性研究,而且對開展朱權的全面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在朱權的戲劇學研究方面,相關論文雖然不多,研究學者也是甚少,但是不乏精品之作,葉明花的《朱權醫藥養生文獻研究》資料之翔實、考證之充分在眾多博士論文實屬少見;另外,還有一些論文角度獨特、思維廣闊,頗有啟發意義。但是,從總體而言,有關朱權的研究仍有不足之處:
第一,對于朱權其人的研究不可不謂已多、已深,而對于其世的研究卻是至今尚無。例如目前成就最大的《寧王朱權》,該書作者對于“生存狀態”的理解僅僅停留于“生平經歷”而已,而對于更為深層的歷史環境沒有涉及。對于朱權的研究,不僅要知其人,而且要論其世,要深入朱權當時的環境,使讀者仿佛置身其間,見其種種議論,看其種種活動,如此,才不會是高懸理論、空談思想。
第二,研究重點的偏離。無論是自《明史?諸王傳》《獻征錄?寧獻王權傳》、《罪惟錄?寧獻王權》等史籍對于朱權尤好道術的定位來看,還是從朱權的過半崇道人生和眾多道教著述而言,道教信仰才是朱權人生的主旨和歸宿,戲劇只是他日常閑暇的娛樂,醫藥只是其道教養生的衍生。現今,對于朱權的研究,從戲劇學角度出發的已占大半,從中醫學角度思考的亦有不少,然而真正意義上從宗教學角度出發的只有寥寥幾篇,只是片面論斷、淺嘗輒止,系統而全面的研究至少包含以下幾層:深層背景、文本解讀、原因探討、思想內容、特點闡述、歷史地位等等。
第三,研究視野的狹隘。對于朱權的研究,僅僅停留于朱權本人及在世,沒有擴展到其他藩王和道人,沒能聯系到之生前及逝后。明代皇帝、藩王好道之甚,何至朱權一人,可以明代皇室與道教之關系作一類型分析;明代藩王戲劇等文學之作甚多,然而寧王卻有獨特之點,可將朱權與其他典型藩王作一比較研究;明代道教進入衰落階段,道教世俗化傾向甚深,可將朱權之道教信仰、道教著述與前代道人作一比較分析。
第四,研究方法的欠缺。深入研究朱權的本質,既可采取的階級分析方法,也可借鑒馬克思?韋伯的階層分析學說,既可展開朱權文本如何構建思想的精英化解讀,也可進行朱權文本如何影響大眾的世俗化分析,還可借鑒西方流行的各種批判理論。目前研究朱權的不少論著,或是,或是,明顯缺乏理論支撐和方法指導,導致理論拓展不深、學術價值不高。
參考文獻:
[1]程明,劉茜.朱權事跡及寧王家族統治[J].南方文物,2003(03).
[2]于默穎,薄音湖.明永樂時期瓦剌三王及和寧王的冊封[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1(05).
[3]杜澤遜.明永樂時期瓦剌三王及和寧王的冊封[J].文獻季刊,2006(07).
[4]馮燕群.《太和正音譜》成書年份及兩個相關問題[J].四川戲劇,2006(02).
[5]葉明花,蔣力生.寧王朱權著述考[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9(10).
[6]葉明花,蔣力生.寧王朱權著作分類述錄[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9(12).
[7]姚品文.寧王朱權[M].西雅圖:藝術與人文科學出版社,2002(09).
[8]姚品文.寧王朱權[M].西雅圖:藝術與人文科學出版社,2002(09):199.
[9]萬偉成.朱權的戲劇學體系及其評價[J].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8(04).
[10]萬偉成.繼承與新構:朱權的元曲學貢獻[J].戲劇文學,2009(04),
[11]敬曉慶.朱權“良家子弟”戲統緒史料鉤沉[J].文化藝術研究.2010(07).
[12]閔永軍.論朱權的曲學觀[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
[13]徐子方.戲曲與古琴的生命互動―論朱權及其“二譜”[J].文化潰產,2010(02).
[14]葉明花,蔣力生.朱權醫藥養生著作考述[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9(02).
[15]葉明花,蔣力生.朱權刊刻《神應經》考辨[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10(12).
[16]葉明花,蔣力生.朱權《庚辛玉冊》考辨[J].中國道教,2011(04).
[17]葉明花,蔣力生.朱權神隱養生觀闡論[J].醫藥雜志,2009(04).
[18]葉明花,蔣力生.朱權中和養生觀闡論[J].醫藥雜志,2009(07).
[19]華蓓苓.博而有統的中醫衛生學專著《仙神隱>》[J].上海中醫藥雜志,1985(12).
[20]何丙郁.《庚辛玉冊》:中國煉丹術在歷史上的最后一部巨著[J].自然科學史研究,2000(04).
[21]曾召南.試論明寧獻王朱權的道教思想[J].宗教學研究,1998(04).
[22]魏佐國.朱權崇道芻議[J].南方文物,2005(04).
[23]葉明花,蔣力生.朱權《救命索》內丹思想初探[J].中國道教,2011(08).
[24]周文棠.日本茶道溯源―朱權茶道[J].貴州茶葉,1992(02),
[25]陳揮.“朱權茶道”述評[J].農業考古,2012(06)
關鍵詞:農業經濟學;培養模式;德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7-0094-03
農業經濟學是以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以及農民經濟行為為研究對象的應用社會學科。雖然古代中國和歐洲都出現過一些農業經濟思想,但作為一個專門的學科,則是伴隨著農業中資本主義的發展而逐步形成。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演變,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在不斷調整,與此同時,農業經濟學科的培養目標也在發生相應變化。早期農業經濟學主要關注農業生產狀況、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農業生產的區位配置等問題,從20世紀早期開始,農業經濟學開始關注農場經營管理如農場主如何調整生產方式以獲得最大利潤問題,這個階段農業經濟學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大量優秀的、懂得農場經營管理的農場主。在經濟起飛階段,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承擔的主要功能是為城市產業工人提供便宜的食物,而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轉變到以農業政策為核心,即研究政府如何制定政策抑制食物價格上漲,通過榨取農業資本以促進非農產業擴張(于曉華、郭佩,2015)。在“食物問題”解決之后,農業又面臨城鄉收入擴大的“貧困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農業經濟學科培養出大量農業政策研究人才。進一步,當城市化、工業化結束之后,如何減少農業政策對市場扭曲,同時調整農業經營方式,拓展農業環境生態、文化傳承、教育等功能成為政府面臨的新問題,即“農業調整問題”(Yu and Zhao,2009)。在這一階段,市場對農業政策研究人才的需求下降,但涉農企業對農業經營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斷上升,農業經濟學科的培養目標開始向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傾斜(周應恒、盧凌霄,2009)。
當前中國正處在通過各種政策補貼解決農民收入過低的“貧困問題”階段,但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進一步推進,未來農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會持續下降;隨著城鄉勞動力市場的不斷完善,農村貧困問題逐步解決,如何調整農業生產功能,緩解政策對市場的扭曲,減少政府財政支農負擔必將成為農業經濟學科新的研究重點。研究對象和重點的改變要求學科的培養方案進行相應調整,否則必然無法適應市場的需求而趨于萎縮。當前中國的農經學科正面臨關鍵的歷史轉折點,而歐洲的農業已經進入最后的產業調整階段,農經學科也經歷了大量的調整重組過程,通過研究他們農經學科的培養,有助于幫助我們設定農經學科的改革方向,緩解學科發展與市場需求的脫節,提高學生的就業情況。有鑒于此,本文首先總結當前我國農經學科的特點與挑戰,之后以德國幾所開設農經學科點的大學為例,簡要介紹德國農經學科專業與課程設置以及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培養方案,希望能夠為我國的農經學科改革提供借鑒。
一、當前我國農經學科培養模式與挑戰
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農業經濟學學科培養模式依然以為政府相關部分以及高校等科研機構輸送政策分析執行人才為目標,培養內容與方法也注重宏觀政策問題、忽視具體農業經營、農產品市場營銷、農產品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農業信息化等市場亟需人才,е屢嘌出來的學生往往熟悉體制和政策等宏觀問題,但管理實務和操作技能極為缺乏(毛迎春、黃祖輝,2006)。相應的,科研工作者也大多關注勞動力、土地制度、糧食安全等宏觀問題,而對農場經營、農產品營銷、食品消費等具體現實問題不太關心(馮開文等,2014)。
受培養模式的限制,當前我國農經學科面臨日益嚴重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農業占國民經濟比重不斷萎縮,市場對以擅長農業政策分析的農業經濟學畢業生需求不斷下滑,相關專業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由此導致農經專業對學生的吸引力不斷下降(于曉華、郭佩,2015)。其次,傳統農業經濟學研究對象正不斷被經濟學、管理學、環境科學等顯學擠壓(張露等,2016),而這些學科擁有更完善的培養模式和更廣的就業市場,農經學科缺乏特色,喪失競爭力。
二、市場導向的專業與課程設置
德國是一個高度市場化工業化的國家,農業GDP占GDP總量不足1%(國家統計局,2016)。由于農業在經濟中比重太小,傳統以政策研究為中心的學科設置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因此相關大學以市場為導向,不斷調整專業與課程設置。例如,隨著收入的增長,居民對奶制品的需求不斷提高,基爾大學據此設置了牛奶生產專業,開設奶制品生產、銷售以及產業鏈管理等相關課程;歐洲居民對養馬以及賽馬運動尤為熱衷,針對這一需求,哥廷根大學在農學院下面設置了馬學,除了教授馬匹飼養之外,還開設賽馬運動以及體育經濟等相關課程。此外,狹義農業雖然不斷萎縮,但與之相關的食品加工、銷售、餐飲產業、農業資源管理、棉紡木材加工利用等生物經濟產業則蓬勃發展。部分大學針對這些新興產業開設了食品經濟、農業可持續發展、生物經濟等新興專業與課程。
從課程設置角度來看,德國農業學科課程設置安排非常廣泛,不僅有農業經濟、國民經濟、食品經濟等專業課程,還需要了解企業管理、社會學、法律等相關課程。由于德國實行學分制,學生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和個人興趣自主選擇各種課程。
三、德國農業經濟學碩士學位培養方案
德國授予農業經濟學碩士學位的學校較少,最為知名的是以農業科學為主的霍恩海姆大學(Universit?]t Hohenheim),接下來我們以該大學的農業經濟學碩士學位培養方案為例來了解德國的情況。霍恩海姆大學的農業經濟學碩士(agricultural economics)是全英文授課的碩士項目,學習時間4個學期,合格之后授予理學碩士學位(Master of Science)。該項目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年主要是必修課程(compulsory modules)與半選修課程(semi-elective module)的學習,第二年主要是研究方向選修課程(elective modules)與論文寫作。必修課程包括農業與食品政策(Agricultural and Food Policy)、應用計量經濟學(Applied Econometrics)、環境與資源經濟學(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農場系統建模(Farm System Modeling)、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等五門課程;另外,學生還可以從農業發展(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國際農業貿易(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rade)、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等半選修課程里面選擇一些課程。除了課堂學習外,學生還要求參與上機操作、小組討論、學術研討會以及案例分析等訓練。第二個學年學生依然要從一系列課程中選修10門與自己研究方向相關的課程,這些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強化學生農業經濟學教育,并保證學生能夠獲得與意向工作相關的訓練。碩士導師會對學生的選課和研究方向提供建議。根據每個學生的研究方向,第二學年還必須完成碩士論文的寫作。
該碩士項目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雙重視角、跨學科分析復雜系統、交流、談判、促進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學生就業領域包括政府部門、NGO、國際組織、以及私人企業,具體目標職位包括農業產業的上下游、食品產業鏈管理、政府和非政府涉農部門、國家與國際涉農組織、研究與教學機構。
四、德國農業經濟學博士的培養方案
德國能夠授予農業經濟學博士的學校較少,一共只有十幾個,2005年德國開設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幾所大學聯合成立了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項目(Doctoral Certificate Program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以下簡稱PAE項目),聯合為農業與食品經濟學的博士生提供培訓。這個項目通過大學聯合開設課程,制定統一的學位要求,組織對相關理論與方法的系統學習來提高農經專業博士生的教育質量與效率。此后相關學校陸續加入該項目,截至2016年,一共有柏林洪堡大學、波恩大學、哥廷根大學等13所大學和研究所參與該項目,基本涵蓋德國境內以奧地利所有能夠授于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接下來我們將以PAE項目為代表介紹德國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培養方案。
PAE項目的博士培養要求至少修滿30個學分,每個學分相當于30個小時的學習。具體學分主要通過三個模塊構成:理論方法模塊18個學分(Methodological-theoretical modules),軟技術模塊6個學分(Soft skills),學術研討會模塊6個學分(Colloquia)。其中理論方法模塊又包括理論(Theory)、實證(Empirics)、專業課程(Focus topics)三個部分,理論與實證至少需要各自修滿6個學分。具體每個模塊課程的選擇由博士生與自己導師商量決定。課程的開設由各大學相關專業教授自行組織,通過統一的選課網站向所有13所大學和研究所農經博士生開放,學生注冊登記之后會收到授課老師的郵件通知具體上課時間和地點。由于課程由不同大學開設,所以上課地點分布在13所大學,這給全德國農經專業博士提供了一個共同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具體課程的設置根據教授的情況會有所變化,以2016年為例,當前一共開設有家庭行為分析、消費者行為分析、經濟數學等9門理論課程,農業與食品經濟時間序列分析、生產率與生產效率分析、高級計量經濟學等15門實證課程,農業部分技術與創新、高級供應鏈管理、農業與資源經濟學中的建模模型等6門專業課程。軟技術模塊主要包括農業經濟學學術論文寫作等相關課程。學術研討會模塊則取決于不同學校,以哥廷根大學為例,農業經濟學博士畢業要求至少參加18次學術研討會,并做3次學術報告。每次學術研討會都要提供一份證明,由導師簽字;學術報告則需要事先向學院提出申請,由學院安排時間地點并公告,屆時需要邀請導師之外的其他教授做正式點評。修滿30個學分之后方能申請進行博士答辯,答辯論文需首先提交學院,自己負責聯系包括導師在內的3個答辯委員會成員,論文會首先由交給三個評審委員評審,評審委員寫好意見之后交給學院密封,答辯前一周告知申請博士生,要求按照意見做好答辯準備,答辯時三個委員會以提交的評審意見為基礎提出問題,要求博士生現場辯解。整個答辯持續1個半小時左右。答辯結束后答辯委員開閉門會議討論答辯結果并給出等級,當前的等級包括五個:完美(0分),非常優秀(1―1.5分),優秀(1.6―2.5分),及格(2.6―4分),不及格(4.1―5分)。
五、總結
伴隨著城市化和工I化的推進,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發生變化,農業經濟學也需要做出相應調整以適應市場需求。本文通過比較分析中國與德國農業經濟學學科課程與專業設置以及研究生培養方案,為我國的農經學科改革提供參考。
德國經驗表明,食品經濟、生物經濟、農村可持續發展等必將成為農業經濟學科未來的發展方向,農經學科的人才培養也應該適應市場需求,培養涉農企業經營管理、食品市場營銷、產業鏈管理等相關的領域人才。
參考文獻:
[1]Yu,X. and Zhao,G.:Chines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30 years:a literature review,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09,4(4):633-648.
[2]馮開文,原正軍,王任,李軍.改革以來的中國農業經濟學―《中國農村經濟》刊文視角的回瞰[J].中國農村經濟,2014,(12):77-89.
[3]毛迎春,黃祖輝.中國農業經濟與管理學科的發展與趨勢[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4):14-16.
[4]于曉華,郭沛.農業經濟學科危機及未來發展之路[J].中國農村經濟,2015,(8):89-96.
[5]張露,張越,張俊飚,童慶蒙.農業經濟管理學科領域的研究發展:歷史與前沿[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31-38.
[6]周應恒,盧凌霄.北美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現狀及啟示[J].高等農業教育,2009,(6):86-88.
關鍵詞:空心蓮子草;天敵昆蟲;生物防治
中圖分類號:S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6-0078-3
0 前言
空心蓮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又名喜旱蓮子草,英文名alligator weed屬莧科Amaranthaceae,蓮子草屬Alternanthera,原產于南美洲,現已擴散到北美洲、大洋洲、東南亞、歐洲南部、非洲東西部等地區,是一種全球性的水陸兩棲型惡性雜草。空心蓮子草于20世紀30年代被侵華日軍作為馬飼料帶入中國江浙一帶,上世紀50年代后期作為豬飼料在全國推廣,上世紀80年代后期逸為野生,并迅速蔓延,對種植業、養殖業、旅游業、交通航運業造成嚴重的影響。
空心蓮子草主要以莖節生出不定根進行無性繁殖,一個莖節最多可生出20多條不定根。莖節腋芽萌發力也很強,最多可形成10個分支,旱地陸生的空心蓮子草可形成1cm左右的肉質儲藏根,當其受到刺激后可產生大量不定芽,使得空心蓮子草在適宜條件下能迅速呈蛛網狀擴散,密布整個生態系統。2003年,空心蓮子草被列為我國首批16種重要入侵物種之一。
針對空心蓮子草的蔓延和危害,世界各國均采取了相應的防治措施。主要方法有植物檢疫、生物防治、化學防除、機械及人工防除等。由于空心蓮子草再生能力強等的生物學特性使得機械防除在某種意義上加劇了其擴散和蔓延。化學防除速效、便捷,但對本土生物也有一定影響,并且其應用范圍也有一定的局限。生物防治以其防治成本低、可持續性、能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而受到推崇。
1 空心蓮子草的主要天敵昆蟲
二十世紀60年代,美國科學家從空心蓮子草原產地篩選引進3種天敵昆蟲:蓮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 Selma & Vogt)、從毛沃斑螟(Vogtia malloi Pastrami)、安氏御管薊馬(Amynothrips andersonii O′Neill),分別進行其安全性測定后在佛羅里達州、南卡羅萊納州等地釋放,并在水域上的空心蓮子草生物防治中獲得極大成功。其中,以蓮草直胸跳甲作用最大,斑螟抗寒性較強,而薊馬作用效果較弱。我國于1986年從美國引進蓮草直胸跳甲,進行其安全性測定后通過大量繁殖,在重慶、湖南、福建、江西、廣西、上海、浙江等地釋放,對水生型空心蓮子草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并形成了自然種群。
我國本土取食空心蓮子草的昆蟲種類有擬小黃卷葉蛾Adoxophytes cyrtosema Meyrick、后黃卷葉蛾Cacoecia asiatica Walsinghum、木尺蠖Culcula panterinaria Bremer et Grey、紅腹白燈蛾Spilarctia subcarneat (Walker)、星白雪燈蛾Spilosoma menthastri(Esper)、斜紋夜蛾Porodenia lifura (Fabricius)、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ubner)、甜菜白帶野螟Hymenia recurvalis Fabricius、豆卷葉螟Lamprosema indleata Fabrieius、棉大卷葉螟Sylepta derogata Fabricius、藍角脛葉甲Gastrophysa atrocyanea Mootschulsky、蝦鉗菜披龜甲Cassida piperata Hope、稻棘緣椿象Cletus punctiger (Dallas, 1852)、短額負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 Bolivar、中華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erg)、白條細蝗Catantops splendens、條紋褐蝗Phlaeoba infumata、短角外斑腿蝗Xenocatantops brachycerus(Willemse)、褐背細斯Conocephalus maculates、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野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 Linnaeus、江西巴蝸牛Bradybaena kingsiens Martens等。其中,蝦鉗菜披龜甲、甜菜白帶野螟、豆卷葉螟和斜紋夜蛾取食量較大。但豆卷葉螟和斜紋夜蛾是重要農業害蟲。本文就蓮草直胸跳甲、蝦鉗菜披龜甲和甜菜白帶野螟做簡要介紹。
1.1 蓮草直胸跳甲
蓮草直胸跳甲又名空心蓮子草葉甲、曲紋葉甲,屬鞘翅目Coleoptera、葉甲科Chrysomelidae、跳甲亞科Alticinae,是一種原產于南美洲的專食性天敵昆蟲。其生活史可分為卵、幼蟲、蛹、成蟲階段。成蟲和幼蟲均取食空心蓮子草,老熟幼蟲鉆入空心蓮子草莖桿內化蛹。蓮草直胸跳甲主要取食葉片,食料缺乏的情況下會啃食莖桿。對空心蓮子草的葉片日取食量為0.61-4.63cm2,一生可取食22.4-39.9cm2。1頭成、或1頭幼蟲一生能控制3-5株空心蓮子草,直至雜草死亡。
蓮草直胸跳甲喜陰濕,一生無滯育,南寧1年可發生8-9個世代,全代平均歷期47.3-54.5d,平均每雌產卵1295粒,最多可達2636粒。溫度是蓮草直胸跳甲種群增長的主要影響因素,35-40℃卵孵化率為0.4℃卵孵化率僅為33.24%,4-12℃的低溫脅迫和35-40℃的高溫脅迫下1齡幼蟲的死亡率均為100%,32℃化蛹率為40%。所以,在田間釋放蓮草直胸跳甲夏季高溫和冬季低溫均會引起種群的急劇下降。李宏科和王韌1988-1991年期間在湖南省1500公頃水域進行蓮草直胸跳甲釋放試驗,結果表明,在同一地點連續釋放2-3年,空心蓮子草可以得到基本控制。1988-1990年,重慶市沙坪壩區釋放蓮草直胸跳甲1.18萬頭,至1995年底將全區20多km2范圍內的空心蓮子草控制在不危害水平;重慶19個縣區800多個村通過引種釋放,1995年底蓮草直胸跳甲控草面積達2萬公頃,擴散面積3.3萬公頃。蓮草直胸跳甲于1996年10月和1997年10月先后2次被引入滬郊,現已成功定居并建立自然種群。經擴散繁衍,對現閔行區370km2范圍內的空心蓮子草均有明顯的防除效果。福建、安徽、湖北、廣西、貴州等地相繼引種此蟲,在水域均出現明顯防除效果。但蓮草直胸跳甲對陸生型的防治效果較弱,馬瑞燕對蓮草直胸跳甲在不同生態型空心蓮子草的化蛹適應性研究表明,陸生型空心蓮子草的次生結構是制約蓮草直胸跳甲化蛹的主要因子,莖桿的木質化程度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蓮草直胸跳甲幼蟲鉆入莖桿的難度。
1.2 蝦鉗菜披龜甲
蝦鉗菜披龜甲,屬鞘翅目Coleoptera、龜甲科Cassididae。國外分布于俄羅斯、朝鮮、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地,國內分布于黑龍江、遼寧、河北、陜西、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區,是空心蓮子草的本土天敵昆蟲。成蟲和幼蟲均取食空心蓮子草葉片,初孵幼蟲僅啃食少許表皮和葉肉,食痕為針嘴大小的白色小點;2齡啃食一層表皮和葉肉,僅留一層表皮,食痕似窗紙;3齡至成蟲活動性遞增,均將葉片取食到僅留一層表皮或啃食葉片呈缺刻、孔洞。蝦鉗菜披龜甲每日單頭可取食葉片1-2片,嚴重時,幼蟲可將空心蓮子草葉片取食成“天窗”網狀,僅剩葉脈和表皮層;成蟲可將葉片完全取食光。蝦鉗菜披龜甲在湖南冷水江地區1年發生4代,春季氣溫回升到14℃時開始活動,氣溫30℃以上,卵孵化率僅為43.8%。林冠倫1987年用19科38種植物對蝦鉗菜披龜甲進行了食性測定,結果表明,蝦鉗菜披龜甲僅取食莧科和藜科包括空心蓮子草、反枝莧、藜、小藜在內的7種植物,屬于狹食性昆蟲,對經濟作物不會造成危害,且在空心蓮子草上的取食量是其他植物的2-10倍。戴紅君2009年對蝦鉗菜披龜甲進行了選擇性取食實驗和非選擇性生長發育實驗,結果表明,雖然蝦鉗菜披龜甲產卵取食均偏好本地寄主,在本地寄主上發育速率也比在空心蓮子草上快,但在空心蓮子草上能完成世代隨著其他寄主在自然界的發生量減少,蝦鉗菜披龜甲將成為一種極具潛力的生防作用物。
1.3 甜菜白帶野螟
甜菜白帶野螟,屬鱗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是甜菜上的重要經濟害蟲。在日本、朝鮮、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非洲和北美均有發生。我國主要分布于廣東、云南、貴州、臺灣、江西、浙江、安徽、江蘇、湖北、山東、河南、陜西、山西等地。我國對甜菜白帶野螟的文獻不多,主要圍繞其生物學特性及防治研究展開。2004-2005年高同軍等就甜菜白帶野螟對空心蓮子草的生防潛力做了初步研究,通過對50種植物進行室內食性測定發現,甜菜白帶野螟僅取食莧科和藜科部分植物。且對空心蓮子草有極強的食性趨性,且取食量極大。甜菜白帶野螟僅幼蟲取食空心蓮子草葉片,幼蟲一般吐絲卷曲隱匿于葉背,1、2齡幼蟲取食葉肉和下表皮,使葉片只剩下透明的上表皮,3齡到5齡幼蟲均可將葉片全部吃光,嚴重時只剩葉脈。幼蟲遷移能力強,取食完一片葉后迅速轉移繼續取食。高同軍等對甜菜白帶野螟食量觀察發現幼蟲3齡以后進入暴食期,每頭4齡幼蟲1.5d可將1株空心蓮子草葉片吃光。在南京地區,8月下旬到9月中旬,甜菜白帶野螟發生嚴重,某些區域空心蓮子草被取食得只剩莖桿和葉片主脈。因其在中國分布廣、食量大,可以考慮作為空心蓮子草的天敵昆蟲加以利用。
2 展望
目前,國內利用天敵昆蟲對于空心蓮子草的生物防治主要集中在蓮草直胸跳甲方面。蓮草直胸跳甲具有種群繁殖快,取食專一性好,對水生型控制效果好等優勢。但其分布范圍小于空心蓮子草的分布范圍,對高溫和低溫耐受能力弱,冬季和夏季種群數目減少,直接影響春季和秋季種群基數。可以考慮在人工飼養過程中進行高溫馴化和低溫馴化,篩選培育適合更大溫度跨度的品系,解決蓮草直胸跳甲的越冬越夏問題。
陸生型空心蓮子草因其獨特的次生結構和極強的繁殖能力,在某些地區其危害已經超過水生型空心蓮子草。蝦鉗菜披龜甲對其有一定的防控作用,作為本土天敵昆蟲,分布范圍廣、食量大、適應性強,可以考慮蓮草直胸跳甲配合,共同發揮控制效果,但國內關于蝦鉗菜披龜甲的相關文獻只有4篇,建議先對其進行系統研究后再開展應用。
甜菜白帶野螟對陸生型空心蓮子草控效顯著,但制約其成為生防作用物的主要原因在于甜菜白帶野螟是甜菜上的重要經濟害蟲。其遷飛習性尚不確定,食性測定也有限。但其取食量較大,也能填補蓮草直胸跳甲對陸生型空心蓮子草取食的不足,建議先對其進行系統的食性測定后,一旦存在生防潛力,考慮到甜菜喜溫涼,耐寒耐旱,我國主要分布于北緯40°以北,而空心蓮子草分布于36°S到32°N之間,可以借鑒澳大利亞對待空心蓮子草的方法,對甜菜白帶野螟進行檢疫性分區域管理。
Denoth等認為,傳統生物防治過程中,多種生防作用物的協調應用有助于提高對雜草的防治效果。因此,開發本土天敵昆蟲對空心蓮子草進行生物防治很有必要,也很有意義。
參考文獻
[1] Coulson J R.Biological control of alligator weed,a review and evaluation.1959-1972[R].U.S.,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echnical Bulletin 1977,1547:98.
[2] Holm L G,Doll J,Holm E.et,al.World weeds:natural histories and distributions[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Inc,1997,37-44.
[3]刁正俗.中國水生雜草[M].重慶:重慶出版社. 1990,129-130.
[4]張格成,李繼祥,陳秀華.空心蓮子草主要生物學特性[J].雜草科學,1993,2:10-12.
[5]廖衍倫,葉能干.惡性雜草――空心蓮子草的初步研究[J].遼寧雜草科學,1984,(3):28-31.
[6]淮虎銀,金銀根,張彪,等.外來植物空心蓮子草分布的生境多樣性及特征[J].雜草科學,2003,1:18-20.
[7]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中國科學院.關于中國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的通知[S].環發,2003,(11).
[8]Schroeder D.Biological control of weeds: a review of principle and trends[J].Pesq.Agropec.Bras.,1992,27:191-212.
[9]Vogt G B,Quimby P C J,Kay S H. Effects of weather on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alligator weed in the lower Mississippi Valley Region.1973-1983[R].U.S.,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echnical Bulletin,1992,1766:143.
[10]Buckingham G R. Biological control of alligator weed,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the world's first aquatic weed success story[J].Castanea,1996,61: 232-243.
[11]楊志華,何翠娟,錢德明.滬郊曲紋葉甲消長規律及對空心蓮子草作用效果的初步觀察[J].上海農業學報, 2002,18(4):79-83.
[12]張格成,李繼祥,陳秀華.曲紋葉甲防除空心蓮子草的應用研究[J].中國南方果樹,1997,6(5):47-49.
[13]萬方浩,鄭小波,郭建英.重要農林外來入侵物種的生物學與控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715-739.
[14]林冠倫,楊益眾,胡進生.空心蓮子草及生物防治研究[J].江蘇農學院學報,1990,11(2):57-63.
[15]曹華國,李海生,陳東華,楊子琦.南昌郊區取食空心蓮子草昆蟲種類調查[J].江西植保,1997,20(4):23.
[16]黃榕娣,蔡篤程.海南島空心蓮子草天敵昆蟲種類調查[J].熱帶農業科學,2009,29(5):53-55.
[17]吳珍泉.溫度對空心蓮子草葉甲生長發育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1997,8(2):181-184.
[18]馬明勇.環境脅迫對空心蓮子草葉甲的影響[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9.
[19]李宏科,王韌.空心蓮子草葉甲的越冬保護和大量繁殖釋放的研究[J].生物防治通報,1994,10(1):11-14.
[20]吳珍泉.空心蓮子草葉甲Agasicles hygrophila (鞘翅目:葉甲科)各蟲態田間垂直分布[J].武夷科學, 1994,11:43-46
[21]管衛東,徐宏軍,肖圣輝.水花生直胸跳甲對水花生控制效果初報[J].安徽農學通報,2006,12(7):154.
[22]黃大興,李偉群,鄧國榮,等.引放曲紋葉甲防治空心蓮子草的研究[J].廣西植保,1996,(1):1-4.
[23]馬瑞燕.空心蓮子草葉甲天敵――蓮草直胸跳甲引進中國后的生態適應性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論文,2001.
[24]唐耀光.蝦鉗菜披龜甲生物學的研究[J].昆蟲知識, 1994,31(3):158-160.
[25]戴紅君.入侵雜草水花生對本地昆蟲蝦鉗菜披龜甲的影響研究[D].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9.
[26]張恒泰,田濤.甜菜白帶螟的生物學特征及防治研究[J].中國甜菜,1993,(3):30-34.
[27]高同軍,強勝,朱云枝,等.甜菜白帶野螟對空心蓮子草的生物防治潛力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 2006,34(13):3023-3024
[28]萬方浩,郭建英,張峰.中國生物入侵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251-252.
[29]Julien M H.The management of alligator weed,a challenge for the new millennium[A].Ballina,Australia:The 10th Biennial Noxious.Weeds Conference[C].1999,2-13.
[30]Denoth M, Frid L, Myers J H. Multiple agents in biological control: improving the odds[J].Biological Control,2002,24: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