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心理學論文8篇

時間:2023-04-03 09:47:4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康復心理學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康復心理學論文

篇1

論文關鍵詞:利巴韋林及康復新液,手足口病療效觀察

 

手足口病大都為腸道感染引起,Cox Al6型病毒感染多見,近2年來我國以EV71引起流行,此病主要表現為口腔炎及位于手足之皮疹,多見4歲以下小兒,夏季多見。年長兒及成人也可感染,臨床上首先表現為口痛、厭食、及低熱,亦可不發熱[1]。因此對手足口病的治療及并發癥的防治非常重要。本文對410例手足口病的治療經驗作如下總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兒科住院的手足口病患兒2060例作為觀察對象,全年均有發病,疫情期病人較多,但農村患兒多見。年齡2-6歲,男性1220例,女性840例,均為普通病例,部分患兒心肌酶有輕至中度增高,但肌紅、肌鈣蛋白及心電圖均未見異常。無肺炎及顱內病變等并發癥。約有1/4患兒伴有發熱,體溫在38-39℃之間,患兒皮疹主要表現在口腔內頰部、舌、軟腭、硬腭、口唇內側、手足心、肘、膝、臀部等部位藥學論文,出現小米粒或綠豆大小、周圍發紅的灰白色小皰疹或紅色丘疹,在口腔內的破潰后成淺潰瘍。皮疹不癢、不痛、不結痂、不結疤。所有病例都有口腔潰瘍疼痛,患兒流涎拒食,但不伴腹瀉。

1.2治療方法與轉歸 一般治療注意休息,特別心率快者,限制活動,必要時臥床休息,加強營養,進食易消化食物。予康復新液含服,爐甘石洗劑中加入利巴韋林外涂皮疹。予利巴韋林抗病毒治療10mg/k g),心肌酶高者予果糖二磷酸鈉營養心肌治療。對發熱伴白細胞增高者選用針對G+菌抗生素治療。療效標準:(1)顯效:用藥24-48小時體溫不現上升(<38℃),食欲明顯好轉,皮疹不增加,不出現呼吸、心率增快,血糖、血壓瞳孔神志無變化。(2)有效:用藥48-72小時內體溫不再上升(<38℃),手足口臀部皮疹增多,但不出現呼吸、心率增快,血糖、血壓瞳孔神志等異常變化,全身癥狀稍改善,但食欲仍差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3)無效,符合衛生部《醫療機構手足口病診療技術指南》診斷標準的重癥手足口病病例。結果2060例全部有效,其中顯效1708例(5天皮疹消退)。有效352例(7-10天皮疹消退)。

2.討論

引起手足口病(HFMD)的主要為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的柯薩奇病毒(Coxasckie virus) A組16、4、5、7、9、10 型, B組2、5、13 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腸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Al6型最為常見[2]。有關資料表明,HFMD的病原體經歷了較大變遷。從世界各國報導來看,七十年代前,主要為CoxA16引起,隨后EV71型逐漸增多。日本HFMD的流行,經病原學研究證實是由CoxA16及其變異株和EV71型交替出現,也可同時出現,但以某個型為主。CoxA16變異株出現,可能人群中抗體陽性率高,在抗體影響下誘導而成的。我國八十年代以CoxA16為主,1989年從成人HFMD病人分離出EV71型。1998~1999年HFMD流行,各地報導均以EV71型為主,臺灣、香港也是如此 。

利巴韋林為一種強的單磷酸次黃嘌呤核苷(IMP)脫氫酶抑制劑藥學論文,抑制IMP,從而阻礙病毒核酸的合成。藥物進入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后迅速磷酸化,其產物作為病毒合成酶的競爭性抑制劑,抑制肌苷單磷酸脫氫酶、流感病毒RNA聚合酶和mRNA鳥苷轉移酶,從而引起細胞內鳥苷三磷酸的減少,損害病毒RNA和蛋白合成,使病毒的復制與傳播受抑。通過2060例手足口病患兒使用利巴韋林及康復新液治療的臨床觀察表明,利巴韋林及康復新液治療手足口病療效顯著,對縮短病程、減少并發癥具有重要作用,毒副作用少,費用低廉,同時減少患兒住院時間,減輕住院費用。

康復新是蠊科昆蟲美洲大蠊的干燥蟲體的乙醇提取物制成的溶液,富含促進細胞增殖和組織生長作用的多元醇類和肽類(含EGF)、粘糖氨酸、粘糖酸等多種成分,它能有效激活潰瘍面的免疫活性細胞(巨噬細胞、多性核白細胞等),快速促進傷面愈合。此細胞又可通過直接吞噬作用和釋放自由基來殺滅微生物,或分泌白細胞介素、干擾素、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活性物質來調節炎癥和組織再生。巨噬細胞被受調理類作用的酵母多糖刺激時,釋放自由基,這些自由基在細胞內起殺滅微生物的重要作用,故能達到抑菌、抗病毒、修復各類創面的目的[3]。

參考文獻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七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上冊):807~808

[2]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

[3]許朝暉.康復新液治療手足口病39例療效觀察.國院醫學衛生報,2007,13(07):64-65

篇2

【關鍵詞】康復心理學 有效教學 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基于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師職前職后一體化模式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之一(項目批準號:河南省教育廳教師[2012]1111號);2013年教育部教師隊伍建設示范項目“開設特殊教育課程,培養師范生具有指導殘疾學生隨班就讀的教育教學能力”的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批準號:教師司[2013]13號);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中原經濟區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13-ZD-045)。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215-02

隨著特殊教育零拒絕理念的推行,特殊教育對象的個體差異性越來越大,表現為特殊兒童障礙類型增多、程度加重、多重障礙兒童數量增加等,對教育和康復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為了滿足特殊兒童的雙重需要,高等特殊教育師資培養模式進行了重大改革,由培養單一教學型教師變為培養具有教學與康復雙重知識和技能的老師。2012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聯合的12號文件中明確提出:“改革培養模式,培養具有復合型知識技能的特殊教育教師、康復類專業技術人才。”康復心理學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步入師范生的視野內,成為教育康復類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之一。該課程具有理論性與實踐性、基礎性與可操作性、思想性與適用性兼容并存的特點。由于涉及大量的醫學、康復學、心理學的名詞、概念、理論、技術等內容,凸顯容量多、專業領域跨度大、學科內容新、實操性強等特征,無論是學生的學,還是教師的教都有一定難度。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可以提高《康復心理學》的教學效率,提升教育康復專業的人才質量。

一、《康復心理學》教學低效的原因

1.被動的學習地位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傳統的高校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或使用課件呈現)、學生抄;教師問、學生答,這種以教為主的師生單邊活動,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成為被動的接受者,被老師“牽”著走,學習積極性不高;加之講授的進度快、內容量大、交叉知識多,學生易出現“騰云駕霧”的感覺。

2.重知識傳承、輕技能指導使學生會“說”不會“做”

“知識傳遞型”教學觀在我國高校仍然占重要地位,教師習慣于把“向學生傳授知識”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來完成;只追求按時講完授課內容,卻忽略了對學生操作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有“知”少“行”,知行脫節。造成學生實操性差,技術水平低,缺乏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遠離了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3.灌輸式教學剝奪了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機會

“一言堂”的“師說”教學占據了大量寶貴的課堂學習時間,教師以學術權威自居,把教材神圣化,剝奪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造成課堂枯燥無味,學生缺乏活力,教學成為低效、甚至無效的結果。

二、《康復心理學》的有效教學策略

有效教學策略是指教師為達到預期教學目的、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實現教學有效性所采取的教學行動或教學行為[1]。應用于《康復心理學》課程的有效教學策略有:

1.教師主動提升專業能力

高校教師作為康復心理學的施教者,需要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自覺打破學科壁壘,樹立大康復觀,構建寬廣的學科通道,從單一學科的專家轉型為具有現代康復醫學觀的高素養、寬視野、臨床經驗豐富的心理康復家。由于康復心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步入大學課堂只有短短的幾年時間,心理學理論及技術應用于康復醫學領域還處于嘗試、探索階段,任課教師不能僅僅是傳授現有教材上的知識,更需要在實踐領域研究大量的心理康復現象,通過科研成果的不斷轉化,充實教學內容,提高教學的生命力。

2.應用概念圖教學策略

概念圖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諾瓦克教授提出的一種教學技術,即通過圖示的方式結構化、可視化地將某個主題的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系呈現出來,達到一目了然地了解知識體系的結構、層次的效果。在教學實踐中,學生普遍反映內容太多、太雜,學生記憶、理解困難[2];采用概念圖來表現復雜的知識結構,能夠幫助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系統化、網絡化,便于信息的貯存和提取,可有效地促進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整合。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使用概念圖可以梳理教學思路、組織教學信息、構建知識框架、呈現整體結構;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概念圖可以改變傳統的條目羅列展示教學內容的線性方式,完整呈現知識網絡,有效展示師生思維過程,利于課堂互動、交流、合作,例如圖1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生成的關于應激障礙知識的概念圖。在評價活動中,概念圖可以作為形成性評價工具,有效地評價學生在某一特定領域內對知識理解的水平、深度和知識的相互聯系程度等[3]。概念圖是對教師和學生均有幫助的有效策略,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很快會體驗到概念圖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能夠對知識進行深度的、精致的加工。無論是預習、復習,還是探究、討論、匯報、展示,甚至是考試,都可以顯示其獨特的作用,使學習效率大幅度提高[4]。

圖1 應激障礙

3.完善實踐教學機制,培養臨床思維

培養學生科學的臨床思維、正確面對患者的各種心理問題是康復心理學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任務,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受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影響,高校普遍存在著師生比不合理現象;面對大班額學生,教師指導實驗、參觀、見習、實習的精力不足,往往使之流于形式。今后,需要大力加強實踐教學的管理,把實踐教學放到與課堂教學同等重要的地位,保證教學質量。實驗課可以在實驗室開展心理測量,訓練對測量結果進行評估的能力;通過分組進行角色扮演,練習心理咨詢技能;見習、實習中,對學生臨床接觸的個案進行分析,做耐心細致的指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臨床操作技能。在實驗、見習、實習的基礎上,帶領學生學習做小課題,寫科研論文,促使學生逐步發展臨床技能和科學思維能力。

三、結語

隨著康復醫學和心理學、社會學的飛速發展,對心理因素在疾病康復中的作用研究越來越受到關注。只有及時把先進有效的科學研究成果呈現于教材中、課堂教學中,結合到學生的實踐活動中,才可以真正促進學生較好地掌握心理康復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臨床技能。那么,在《康復心理學》教學過程中建構有效的教學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周春玲,宋遠航.大學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12):98-99

[2]蘇程,劉軍.淺談康復心理學教學現狀與對策[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1):258-259

[3]孔亞峰.概念圖在數學教學中應用的實踐研究[J].現代教育論叢,2007(5):41-44

[4]李曉慧,董彥莉,周平平.基于概念圖策略的教學研究――以高等農業院校化學課程為例[J].安徽農業大學,2010,38(23):12853-12854

篇3

1.醫學心理學課程與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在課程設置方面,課程內容龐雜,目前我國多數醫學院校開設的醫學心理學課程內容由心理學概論與諸多專業心理學內容合編為一門課程,包括了普通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健康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等內容,使得課程內容相對龐雜,在有限的學時每部分內容難以深入講解。而且部分內容與健康心理學、行為醫學、精神病學等學科內容重復,學科本身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

在開設課程時間安排上,目前部分醫學院校將醫學心理學課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學年,但此時才學習醫學心理學概論、心理學基礎知識部分顯得太遲,不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與教學要求形成脫節現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學年,課程中有關醫學心理學的內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詢與治療、病人心理、異常心理等與醫學專業課程緊密相關,而本階段學生內外婦兒、診斷學等課程尚未開設,學生常常感到難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據心理學的知識,從基礎到分支學科,從理論到臨床實踐合理安排課程。

在教學方面,教學目標重結果而輕過程,重認知而輕情感,重概念的記憶、理解而輕知識的整合、實踐;教學方法依舊以講授式教學為主,雖然輔以討論法、演示法、實驗法、案例法等教學方法,但是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上還不夠,學生大多習慣了教師教什么,就被動地學什么,習慣了上課記筆記、考前背筆記、考試回憶筆記的學習方式,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不利于學生的認知建構;現今的教學手段由于教學硬件的改善而大量采用多媒體呈現信息,但是這種電子板書如果給學生呈現的信息量太多,也會大大加重學生的認知負荷。

2.醫學心理學課程及教學體系改革的思路

醫學心理學既然成為臨床醫學等專業課程中的主干課程,現有醫學心理學學科的單一課程已經難以適應醫學模式發展趨勢和醫學教育改革的需求,迫切需要改變當前單一醫學心理學課程,架構一個比較科學的、完善的醫學心理學課程及教學體系。

2.1 合理建構醫學心理學課程體系,與相關醫學課程整體協調

優化課程體系的教學安排。可根據教學內容和性質,結合學生心理、能力等因素,將課程分解開設于不同學年,課程包括兩部分內容:其一為心理學基礎。是以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活動過程、人格、心理應激、心理健康等。將這部分內容安排在基礎醫學學習階段,學生通過對個體心理活動的發生、發展及其基本規律的學習理解,有助于學生觀察力的培養,有助于記憶、思維規律和方法的掌握及情緒的調節與控制,這些對醫學生學習其他醫學形態學科有很大幫助,同時有利于學生進行自我心理調整,增強適應社會、應對壓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塑造。其二為醫學心理學內容。是以與臨床相關的醫學心理學內容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測驗、心理咨詢與治療、心身疾病、病人心理和異常心理等,重點放在醫學過程中涉及到疾病、病人與醫生的心理學問題,將這部分內容安排在學生臨床學習階段,因為這些內容與臨床內、外、婦、兒各科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因此應當與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等相關課程及臨床見習同步安排。可以結合實際條件合理采取理論講授與臨床實踐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這樣有利于促進臨床學科之間的有機聯系,形成學科知識的整體性、系統性與實用性,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應用,在實踐中認識和解決服務對象在醫療過程中的各種心理問題。

拓展醫學心理學學科外延,建立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體系是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臨床醫學等專業開設的醫學心理學課程仍是將諸多醫學心理學分支學科內容合并為一。可以根據學校具體情況選擇開設合適的選修課,如心理學概論、心理測量學、神經心理學、心理診斷學、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咨詢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康復心理學、異常心理學等。

更新課程內容、豐富課程資源。在課程中吸納醫學心理學最新的研宄進展。在現有教材資源基礎上,提供多種學習資源,如教材配套光盤、基本練習、實踐活動、參考文獻、推薦閱讀、相關網站等,根據學校實際狀況加強醫學心理學實驗室建設,建立網絡學習環境,供師生交流、合作、查閱信息等。

豐富課程內容和形式,聯系臨床實踐。醫學心理學的課本不只是教師的“教材”,也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學本”,包括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如材料閱讀、討論、練習、實驗、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內容提要、學習目標、案例問題。從臨床實際中編撰醫學心理學課中的一些思考問題和案例。

2.2 合理建構醫學心理學教學體系,提高教學效果

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教學諸因素中最具變化活力的因素。在當代教育思想和教學理論以及現代教育技術開發的影響下,必須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師生教學的互動性、教學活動的生命性、教學方式的現代性。根據不同的主題,在傳統的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案例法等基礎上采取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比如:①研討式教學法。在學習醫學心理學初期,就向學生介紹和醫學心理學相關的中英文期刊,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文獻并提交讀書筆記,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研討,尋求新的研宄課題,然后鼓勵有共同興趣的同學組成小組或者設計問卷進行調查,或者準備材料進行實驗,沿著所選定的課題開展研宄。適用于醫學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如情緒理論等;②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法,此教學方法在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及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等方面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方法。可根據醫學心理學的教學內容提前向學生提出有關問題,由學生查閱資料后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如,在學習心身疾病一章時,可以讓學生從流行病學、心理社會因素、人格特征、早年經驗和心理治療等方面查閱資料來分析冠心病、原發性高血壓、消化性潰瘍、支氣管哮喘、癌癥等心身疾病的表現特征,然后請同學們根據個人所查閱的資料開展討論,最后由教師做歸納總結,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僅是知識的學習,而且也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訓練,從而達到認知建構的目的。

改革教學手段。將信息技術整合進教學中:①多媒體教學。借助于計算機技術生成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使單純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測驗、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心理學基本知識、技能,能以準確、清晰、直觀、形象地場景再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②網絡教學。建立醫學心理學課程網絡教學系統,提供教學資源、相關鏈接、論壇、留言板、試題庫、郵件列表等欄目,促進師生、學生之間進行網上交流、合作、討論、答疑以及傳送作業等。

改革教學評價。教學評價作為檢驗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應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充分體現靈活性與全面性等特點,調動學生積極性、真實反映學生能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同時有效地考察教師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教學評價可兼顧課堂表現、結業考試、論文撰寫等形式。課堂表現包括學生出勤情況、參與課堂討論、提出創造性見解的情況。結業考試主要采取筆試,不僅考查知識面,也注重考查對基本概念、理論的理解和掌握。課程論文,包括小組合作學習主題報告、自主閱讀的文獻筆記以及案例分析等內容。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亚洲字幕中文在线乱码AV |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aⅴ免费 色五月这里只有精品 | 亚洲性爱在线网站 | 伊人一区在线观看 | 久久亚洲日韩理论AⅤ片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