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科學與工程論文8篇

時間:2023-03-29 09:19:4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種子科學與工程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種子科學與工程論文

篇1

關鍵詞:校內教學基地;田間實驗室;建設管理;實踐教學質量

Optimization of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campus field laboratory to improve practical teaching quality

Guo Fengfa, Li Shengfu, Song Xianliang, Han Xiulan, Huo Xuehui, Wang Qibai, Shi Chunyu, Li Anfei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optimizat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campus field laboratory, a good place and rich materials for practical teaching are provided for students, so that students can participate in open mode of practical teaching without time, space and location limit.In this way, students’enthusiasm for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is aroused, and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are improved.

Key words: campus teaching base; field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practical teaching quality

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招生規模擴大,一系列教學問題逐漸凸現。突出問題是教學資源緊缺、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減弱。而社會發展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面對新形勢,傳統農學類專業如何做好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如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就業能力成為了教學中的突出問題。教育部教高[2001]4號文件明確指出:“實踐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特殊作用”。

1 農學類專業加強田間實驗室建設的重要性

農學類專業是實踐性極強的專業,其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部分實驗教學、教學實習、認知實習、課程論文、科研訓練、畢業論文等實踐教學的材料、實驗場所必須在田間進行。而作物(植物)生長發育與季節、氣候等因素密切相關,實驗項目進行的時間存在不確定性。如何準備好各種作物(植物)的實踐教學材料和豐富的實驗場所,對于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顯得尤為重要。

2 強化組織領導不斷增加田間實驗室資金投入

為進一步提高農學類專業實踐教學質量,搞好田間實驗室建設,成立了以分管院長為組長,以實驗教學中心(正、副)主任、分管系主任、專業主任、教學秘書為成員的田間實驗室建設領導小組。定期研究、檢查、解決田間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中的工作問題。

田間實驗室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沒有投入就不可能使其得到更好的發展。由于認識到位,各屆院領導十分重視田間實驗室的建設。多年來,我院先后利用山東省小麥工程中心項目、國家計委大型優質小麥基地項目、教師重大科研項目、國家級省級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國家級省級特色專業教學改革項目等重點項目建設經費,結合項目搞建設,先后投入建設經費600多萬元,建設300平方米溫室大棚2個;全自動防雨棚1個;植物教學標本園10畝;中藥教學科研圃20畝;購置小麥聯合收割機、全自動播種機、拖拉機等農田機械20余臺件,曬場4 000m2,綜合教學科研實驗樓2 170m2,掛種樓1 000m2,種質庫240m2,機械庫150m2,種子倉庫260m2,實驗教學材料田、學生認知田、學生高產競賽田、教師科研田、科技示范園等500余畝,打機井3眼,鋪設地下管道4 000m,使500多畝實驗地可在4~5天澆一遍。另外還投資30多萬元進行了農田土地改造,實踐教學條件達到了全國先進水平。

3 加強田間實驗室的分類管理

3.1 實驗教學材料田20畝

包括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等山東主要作物,由實驗技術人員和教師科研人員種植管理。主要服務于農學、種子科學工程、植物科學與技術等本科專業的作物栽培學實驗、作物育種學實驗、植物生產學實驗、耕作學實驗、田間實驗與生物統計、遺傳學實驗、種子實驗技術、種子質量檢驗、農業生態學實驗、作物病蟲及防治等十幾門課程的實驗、教學實習、課程論文、SRT創新實驗訓練等實踐教學活動。

3.2 作物教學標本園10畝

主要有糧、棉、油、糖、麻、菜、中藥材、飼料等作物,每種作物種植量較少。由一名專職實驗技術人員種植管理。主要服務于農學、種子科學與工程、植物科學與技術、中藥資源與開發等本科專業的認知實驗、實習等實踐教學活動。

3.3 中藥植物園20畝

由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教師管理。主要種植中藥材植物。主要供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學生的中藥栽培學、中藥育種學、中藥資源學等課程的實驗、認知實習、課程論文、SRT科研訓練等實踐教學活動。

3.4 學生認知田5畝

由1名教師指導;農學、種子科學與工程、植物科學與技術等本科專業二年級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制訂種植計劃,不限作物種類、種植方式等,自主種植、管理、調查、總結。

通過對各種植物的種植、觀察,培養學生觀察現象、發現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習興趣。學生從種植到收獲全面地認識農作物的生長過程,調查研究其生長發育規律,了解農作物的生長習性,觀察記載作物的農藝性狀,加深對專業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整個作物的生育期結束后要求每個學生提交調查報告,每個班寫出全班的總結報告進行交流評比。學院定期和不定期對“實訓田”進行田間檢查、指導、評比。最后根據學生自評、實驗調查報告、指導教師評價、學院評價等評選出優勝班級進行獎勵。

3.5 學生高產競賽田5畝

由1名教師指導,農學、種子科學與工程、植物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三年級學生自己設計、種植、管理的小麥高產競賽田。

在教師指導下,以班為單位,每班0.5畝實驗田,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自主進行小麥高產攻關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完成田間小麥種植及出苗期、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拔節期、抽穗期、開花期、籽粒形成期、乳熟期、臘熟期、成熟期等各生育時期的觀察、調查及田間整地、施肥、查苗、補苗、劃鋤、澆水、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小麥生長發育規律及麥田管理的各個環節,學習和掌握小麥高產創建的基本原理,綜合運用小麥新品種和高產栽培新技術進行高產攻關,經過學院組織專家進行實收測產,評選高產及活動優勝班級進行獎勵,不僅增強了學生學農、愛農、服務三農的使命感及團隊和競爭意識,而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

3.6 科研田、高科技示范園400畝

主要包括教師和研究生的科研實驗,同時兼顧本科生的實踐教學。主要由教師負責種植管理。

為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質量,落實教改計劃,從第五學期開始,讓每位教師指導2~3名學生,學生每周用半天時間直接參與教師的科研,進行課程論文活動。在教師的科研田和高新技術示范園中,學生通過親自參與種植、調查、管理、研究總結,培養科研技能,以培養分析問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

4 田間實驗室建設的成效

通過田間實驗室這一實踐教學的平臺建設,使實踐教學堅持4年不斷線,進一步研究、探索、實踐農學類本科專業4年“連續型”實踐教學新模式。大一的認知實習實踐教學;大二的“認知田”實踐教學;大三的“高產競賽田”實踐教學;寒暑假實踐教學;大四的畢業設計;充分發揮田間實驗室的重要作用。使不同層次的實驗、實踐環節內容全面、有機銜接,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與創新能力。

多年來,農學院不斷加強田間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以校內田間實踐教學深入研究、探索、實踐農學類本科專業實踐教學的新模式,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后創建了“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教學體制(1993年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植物生產類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2005年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三位一體的本科專業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新模式(2001年獲山東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農學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2009年獲山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參考文獻

[1] 郭風法,王建華.農學專業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6,2:88-91.

[2] 畢建杰,王建華.在農學專業實驗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與探索[J].實驗室科學,2006,4:40-42.

[3] 郭風法,宋憲亮,趙延兵,等.建立實驗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提高學生創新能力[J].實驗室科學,2007,4:31-33.

[4] 王守義,郭風法,王建華,等.提高作物育種學實驗教學效果的實踐與探索[J].實驗室科學,2005,3:13-14.

[5] 畢建杰,郭風法,王建華.確保農學本科專業實驗教學質量的運行管理機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4,5:104-107.

篇2

論文關鍵詞:超重力,重金屬,玉米,生長性狀,葉綠素

 

近幾年由于人類的活動,造成不少重金屬如鉛、汞、鎘、鈷等進入大氣、土壤、水中,引起嚴重的環境污染。重金屬鉻Cr是再生水中污染物之一,對人群的健康產生危害[1]。在Cr影響植物生長方面,有人對土壤或沙中栽培的洋蔥和玉米對灌溉水中對重金屬Cr的吸收規律進行了研究[2-3]。楊和連[4]等專家都進行試驗研究了Cr對作物種子發芽的影響[5-6]。近幾年培育高度耐重金屬的植株,成為了育種的難題,在研究重金屬超富集植物吸收、轉運和貯存Zn、Ni、Cd等重金屬的分子機制取得主要進展[7]。根據目前的研究,主要通過鑒定玉米的形態指標和生理生化指標來研究植物的對重金屬的抗性。本試驗是在航天育種的啟發下葉綠素,變微重力為超重力,綜合超重力和重金屬的因素,探討對玉米種子萌發,幼苗形態和葉綠素的影響。探索利用超重力處理植物種子提高其抗重金屬性的生理生化基礎。

1材料與方法

供試材料采用農大108玉米品種。首先對小麥種子用0.1% HgCl2消毒10min,再自來水沖洗徹底后浸種24 h。然后暗培養至大多數種子萌動。隨機抽取30粒種子各5份,以1000g·2h、2000g·1h、4000g·40min、6000g·20min、和8000g·10min進行超重力處理,未離心的種子作為空白對照(CK)。處理后的種子放入含有不同濃度重金屬營養液的苗盆中進行水培,置于25℃恒溫光照培養箱下培養。

培養至胚芽突破種皮長出幼苗,此時期測定種子的發芽率。在第3天測量玉米的形態指標。培養至三葉期,隨機取葉樣進行測定葉綠素。

2結果與分析

2.1 超重力和重金屬對玉米種子發芽率的影響

由圖l可以看出,綜合超重力和重金屬雙重脅迫,當相同超重力處理時,由圖可知隨著重金屬處理濃度的增加,種子的發芽率明顯降低。對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表明超重力為8000 g·10 min高速短時可以降低重金屬對玉米種子發芽率的影響。

圖1 在不同超重力下重金屬Cr對種子發芽率的影響

Fig1 Effects of Cr (Ⅲ)on seed germination underdifferent hypergravity treatments

2.2 超重力和重金屬對玉米種子形態指標的影響

植物的形態指標是判斷植物性狀最直接的一類指標,形態指標中最主要的是植株的芽長和根長論文怎么寫。當種子萌發后,其芽、根的生長完全暴露在外界環境中[9],直接受到培養皿中Cr的影響葉綠素,故Cr對芽、根生長的影響遠大于對發芽率的影響,如圖2和圖3所示。

1. 根長的分析

當重金屬的濃度為0 mg/L時,6000g·20min 和8000g·10min處理的可促進根的生長。綜合超重力和重金屬雙重脅迫,在1000 g和2000 g超重力處理下可降低重金屬對根長的抑制。

圖2 不同超重力下重金屬對玉米幼苗根長的影響

Fig2 Effects of Cr (Ⅲ)on root length of maize seedlings under differenthypergravity treatments

2. 芽長的分析

當重金屬的濃度為0 mg/L時,8000g·10min處理可促進芽的生長。綜合分析超重力和重金屬對幼苗的影響,在每一種超重力下玉米苗可抵抗不同濃度重金屬的抑制作用,如2000 g的處理中10 mg/L濃度下,幼苗的高度較空白組10 mg/L濃度處理分別增加了58.23 %。

圖3 不同超重力下重金屬對玉米幼苗芽長的影響

Fig3 Effects of Cr (Ⅲ)on bud length of maize seedlings under differenthypergravity treatments

2.3 超重力和重金屬對玉米苗期葉片葉綠素的影響

葉綠素是植物體有機合成的場所,是光能的吸收器,其含量的高低直接決定植株的有機合成能力。提高測定葉綠素a和葉綠素b的含量可判斷植物的有機合成能力[10]。

由圖4、5可知在無超重力處理下,重金屬對葉綠素a、b合成的影響不明顯,除1mg/L濃度外其他濃度的重金屬均抑制了葉綠素a、b的合成。綜合兩因素的共同作用分析表明,2000g和4000 g的處理可以降低重金屬對玉米葉綠素合成的影響。

圖4 不同超重力下重金屬對玉米葉片葉綠素a含量的影響

Fig 4Effects of Cr (Ⅲ)on the chloiophyⅠ(Ca) content of corn’s leaves under differenthypergravity treatments

圖5不同超重力下重金屬對玉米葉片葉綠素b含量的影響

Fig 5Effects of Cr (Ⅲ)on the chloiophyⅡ(Cb)content of corn’s leaves under differenthypergravity treatments

3 討論

本實驗研究超重力處理對玉米重金屬耐性的影響時發現,對玉米進行超重力單因素處理時其發芽率符合趙欣等人的研究結論[11]。超重力和重金屬雙重脅迫對種子發芽率的影響,和超重力單因素處理對種子的影響相似,因為種子發芽時利用自身的營養物質幾乎不受到重金屬的迫害。高速超重力可以促進根長和芽長的生長,低速的超重力抑制它們的生長葉綠素,但抑制作用不明顯。在結果分析中已經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在每一個超重力處理組都有抗重金屬較強的植株。形態指標可鑒定植株受重金屬迫害的程度,是一個可以直接表現植株生長狀態的指標。在結果分析中那些形態指標較高的植株,這些植株對重金屬的抗性也較強。可以作為研究植物耐重金屬的鑒定指標。

實驗結果表明,在每一個超重力處理組都有抗重金屬較強的植株。葉綠素含量是表示植物光合器官生理狀況的重要指標[12]。結果表明,短時間脅迫下,葉綠素含量略有增加,這可能是葉綠合成系統的一種激應性反應。當Cr(Ⅲ)脅迫濃度高50 mg/L時,隨著鉻濃度的逐漸增大而下降,這與徐勤松等[15]以鉻處理水車前葉片的結果相似。

參考文獻

[1]紀柱,鉻鹽生產工藝與致癌物[J].化工環保,1999,(3):173-174.

[2]巫常林,黃冠華,劉洪祿,等.再生水短期灌溉對土壤作物中重金屬分布影響的試驗研究叨[J].農業工程學報,2006,22(7):91-96.

[3]徐衍忠,秦緒娜,劉祥紅,等.鉻污染及其生態效應[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2,23(增刊):8,9,28.

[4]楊和連,車靈艷,盧二喬.重金屬鉻對西葫蘆種子發芽及出苗的影響[J].種子,2004,23(6):60-62.

[5]蔣光月,崔德杰.重金屬Cr對小白菜種子萌發及生長的影響[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6,25(增刊);76-79.

[6]鄭愛珍.重金屬Cr污染對辣椒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響[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7,26(4):1343-1346.

[7]孫健,鐵柏清,錢湛,楊佘維,毛曉茜,趙婷.復合重金屬脅迫對玉米和高粱成苗過程的影響[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 2005,24(6):514-521.

[8]何翠屏,胡惠蓉.兩種重金屬脅迫對兩種草坪草生長與代謝的影響[J].華中農業大學.

[9]喬琳,盛東風,鄧艷.重金屬銅、鋅、鐵、鉛污染對白菜幼苗鮮重及葉綠素含量的影響[J].廣東農業科學,2010,37(2).

[10]趙欣,王金勝.不同超重力處理小麥、玉米種子對其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7,9(6):100-104.

[11]秦天才,阮捷,王臘嬌.鉻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0,90:33-36.

篇3

關鍵詞:種子科學與工程;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而種子又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所謂“農以種為先”。我國加入WTO及《種子法》頒布以來,國內種業市場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國有種子企業紛紛改制,國外種業巨頭以合資、股份制、獨資等形式大舉進入國內種業市場。在中國最大的反季節蔬菜種植基地山東壽光,彩椒、長茄等一些蔬菜品種的外資種子已占據90%以上的市場份額。國內種子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市場競爭壓力。

國發[201118號文f牛《=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和用種大國,農作物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明確提出構建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的藍圖,以期全面提升我國農作物種業發展水平。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國務院確立的重點任務包含了“加強農作物種業人才培養,建立教學、科研與實驗相結合的有效機制,提升農作物種業人才培養質量,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教學資源,加大農作物種業人才繼續教育和培訓力度,為我國農作物種業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

1應對種業市場形勢變化,調整人才培養思路我國農作物種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形勢,一方面是農作物種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良種生產水平及其供應能力顯著提高,種子企業實力明顯增強,培育形成了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的種子企業,市場的集中度逐步提高,種子管理體制實現了政企分開,市場監管得到加強。另一方面,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和生物技術的發展,我國農作物種業的發展要應對前所未有的問題和嚴峻挑戰,集中表現在微觀上企業、科研院所育種方法、技術和模式落后,品種特色不強;宏觀上種子市場準入門檻低,企業的規模仍然偏小,技術研發能力普遍弱,市場競爭力不強。

同時,種子市場監管技術和手段落后,違法生產經營及不公平競爭較為普遍,嚴重影響了我國農作物種業的健康發展,制約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業高等學校對農學類專業人才的培養中偏重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很少開設涉及種子的課程,對于種子企業需求的種子生產、加工、貯藏及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基本上處于空白狀態。而對于種子企業,一方面需要大批科研、技術人才,即新品種選育、優質種子生產、種子加工檢驗貯藏等專業技術人才,這是把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因素,是提高種子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發展后勁的關鍵;另一方面還需要優秀的產品營銷、企業管理人才,即能根據市場環境和企業內部環境適時整合企業資源,積極推動企業經營管理,有效實現企業經營管理目標的人才。

為了適應當前種子產業及種子企業發展的人才需求,中國農業大學于2002年率先招收“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此后,國內一些高校相繼開設“種子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其人才培養模式一直在不斷探索之中。安徽農業大學在國內高等院校中較早開展種子專業人才培養,于1979年成立種子教研室,1985年開辦種子專業(專科),1994年開始農學專業(種子專科)成人教育,2000年開始招生種子工程高職(三年制),該專業于2001年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級高職高專教學改革試點專業”,2004年開始招生種子方向博士研究生,2008年開始種子科學與工程(一本)專業招生,至2011年已有830多名畢業生走向社會,成為安徽省及鄰近省份農業和種業各部門的骨干力量。隨著種業市場的發展,種子產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將有新變化和更高的要求。

2新形勢下種業發展的實踐教學改革2.1科學制訂種子專業培養目標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社會化和長期化教育的轉變,種子專業的培養目標也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才能適應種業對人才的要求,準確把握種業人才需求。在安徽農業大學種子科學與工程(一本)專業教學大綱培養目標中明確提出,該專業培養具備作物育種、種子研發、種子生產、種子貯藏加工、種子檢驗、種子營銷、種子管理和貿易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能在種業及其他相關的部門、企業和單位從事與種子有關的技術與設計、研發與推廣、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E作的創新型、創業型、復合型高級人才。

安徽農業大學在制訂種子科學與工程(一本專業培養目標時,對實踐教學目標進行了重新認識和定位,對傳統的實踐教學進行了改革,并在教學實踐中實施。以實踐教學為載體,在整個教學環節中,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環節的主要內容包括了作物育種學實習、作物栽培學實習、種子生產學實習、種子貯藏加工學實習、種子經營管理學實習、專業綜合實踐、畢業論文(設計)等。將實踐教學、課程實習、生產實現等環節貫徹始終,針對每一個階段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實踐教學具體內容。

2.2改革實踐教學方案,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在實踐教學方面,逐漸改變原有專業勞動、三秋實習和畢業實習的三段式課程,增加社會實踐、市場調研等內容,形成實踐教學系列課程,充分發揮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的作用,并與農村、農場、種子企業和農業企業合作培養學生,以增加實踐教學內容,提供實踐機會。在此基礎上,結合安徽省農業生產以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棉花為主的作物種植格局,努力探索和進一步完善種子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

立足種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根據專業培養目標,以就業為導向,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堅持面向生產、經營、管理第一線的同時,根據在種業就業的崗位和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與素質,提煉、整合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加大學生動手和主動參加實踐的機會。在安徽農業大學種子科學與工程(一本>專業培養方案中,加大了實踐(實驗)課程學學時)比重。專業核心課中,實驗課4.5學分,課程實踐l6學分,專業實踐37學分,素質拓展4學分。實驗課與理論課學時比由原來的1:3提高到1:2,專業課程《種子生物學》、《種子生產學》、《種子檢驗學》、《種子貯藏加工學》和《種子經營管理學》課程均在理論教學的同時有相應的實踐(實驗)教學。在小麥、水稻、棉花等作物種子生產的播種、管理、收獲、加工等環節的關鍵時期,帶領學生到種子企業深入田間、車間、生產線進行學習、實踐。在每年暑假期間,組織學生參與種子企業的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種子田間生產、雜交制種等活動。根據不同作物的生長季節,靈活安排大四學生的畢業實習。通過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理論課程的理解,對種業相關工作崗位的職責有了直觀的認識,而且還大大豐富了學生的實踐經驗,鍛煉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大大增強了學生投身種業的責任感,提高了教學效果。

2.3強化教師的實踐教學改革意識教師是實施實踐教學改革的主體,專業教師教育思想的轉變和改革意識的強化關系到整個實踐教學工作環節的落實和實施的質量。教師實踐水平的高低還是學生既能學好理論知識又能掌握實踐技能的保障。安徽農業大學每年安排35歲以下青年教師帶著明確的目的和任務在企業或相關生產基層單位實踐半年以上,并在實踐結束時向學校專門機構答辯、匯報。通過培訓年輕教師、引進校外人才等多種方式,逐步提高“雙師型”教師的數量和質量。

2.4加強校內實驗實習基地建設

安徽農業大學種子專業教學改革的目標是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的,以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為主題,大力革新教學手段和內容,加強實驗室、實踐教學基地、“雙師型”師資隊伍和教材建設。充分利用校內實習場所及實驗室,鼓勵學生開展創新和科研活動是開展校內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利用安徽農業大學校園內的農萃園,在學生大二、大i期間,有計劃地在專業教師指導下種植水稻、玉米、棉花、大豆、油菜、甘薯等農作物,分田到班級,每個班級明確責任人,在作物的生長各生育期組織、安排班級所有同學連續觀察生長進程,并在種植結束后寫成實習報告。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學習、工作作風,促進學生對田間試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考的轉變。在小麥、水稻、玉米等作物開花、雜交、授粉的關鍵時期,組織學生在校實驗農場開展人工去雄、授粉雜交等實際操作,通過每個學生親自動手和認真觀察,有助于強化《作物育種各論》、《種子生產學》等課程課堂理論教學的效果,真正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緊密結合。

安徽農業大學自2003年建立“大學生創新基金”,鼓勵大二和大三的學生申報“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研究項目,自主編制科研項目書,組織成科研團隊,成員間分工協作,讓有在研項目的教師帶本科生參加到自己的科研項目中。

僅2011年,安徽農業大學設立的第九屆“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全校批準立項422項。整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學生從編制項目申請書到科研項目實施、項目答辯結題等流程完全由學生自己完成,在科研教師的帶領下進行科學研究,不僅提高了學生科研素質及動手能力,激發了科技興農的意識,還使考研的同學提前接受系統、規范的科研技能訓練,通過規范的科研項目管理,使學生掌握正規的課題研究過程、科研方法和技能,為以后進行科技研發及攻讀碩士學位積累了扎實的科研素養。

2.5共建校外實習基地,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僅僅依靠校內的實驗農場來完成培養目標是不夠的,安徽農業大學把辦學空間向種子企業延伸,重點選擇一批有規模、有特色的種子企業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經過多方努力,先后與國營壽西湖農場、龍亢農場等單位建立了一批校外實訓基地、教學實習基地,并由學校撥出專門經費用于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和實踐教學活動。國營壽西湖農場種子公司年產3007J-kg~麥良種,并擁有華東地區最大的小麥三圃原種生產基地,近年來成為我校的實踐教學基地之后,在小麥種子收獲、加工期間先后組織300多名種子專業、農學專業的學生實地參觀、動手操作,還根據需要組織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學生吃住在基地,觀摩、實踐種子從田間到倉庫一整套環節的詳細操作過程,同時還聘請該公司的種子生產、any.檢驗和企業管理骨干向學生講解技術要點和管理經驗。來自生產、管理第一線的真知灼見使學生能夠盡快學會學以致用,使學生在沒有走上工作崗位期間就能提前深切感受到一個合格的種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所應有的基本素質和專業要求。

安徽農業大學還與豐樂、荃銀、皖墾、綠億等國內知名的大中型種子企業合建實習基地。不僅如此,校方還從中穿針引線,推薦并促成企業與學生簽訂實習任務書,使學生能利用暑假時間在企業參加水稻、棉花的雜交制種生產。2011年就有30名學生奔赴省內外制種基地直接從事雜交制種生產。這不僅可以使學生將書本上學到的專業知識用于實際生產中,累積了生產經驗;學生參與企業的種子生產及生產基地的管理工作,還為企業創造了效益,深受種子企業的歡迎,企業也表示期待這些學生畢業后留企業工作。學校向種子企業輸送了大批的合格人才,為學生增加了學以致用、專業對口的就業機會。這種形式對學生、學校和企業來說,達到了多贏的目的。

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使學生置身于種子生產、加工、檢驗、貯藏和企業管理的真實場景之中,成為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理想場所。

篇4

【論文關鍵詞】:沙棘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原則;項目規劃;青海湟源

湟源縣位于東經100°54′30″~101°24′50″,北緯36°19′27″~36°54′54″,地處日月山北麓、湟水河上游,境內山多地少,溝壑縱橫,地形復雜,海拔為2470~4890m,垂直高差2428m,是青海省農牧區的自然分界線。全縣總的屬于拉脊山地貌,東部部分地區呈現高山峽谷地貌,祁連山的幾條小山脈和湟水河、藥水河構成全縣地形骨架,地勢由北、西向東傾斜。湟源縣多年平均溫度為3℃,最熱月均溫13.9℃,最冷月均溫-10.6℃,≥5℃年積溫為1771.7℃,≥10℃年積溫為1027.5℃,無霜期27~71d;年平均降水量為400mm,植物生長期降水量為350mm,年蒸發量為1454.3mm,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6%,11月至翌年3月降水只占14%。冬季漫長干旱,氣溫日差大,年較差小,結凍期長,無霜期短。湟源縣土壤類型較多,根據湟源縣第1次土壤普查,境內有8個土類,即石質土、高山草甸土、高山灌叢草甸土、黑鈣土、灰褐土、栗鈣土、沼澤土、新積土等。全縣總面積為15.09萬hm2。其中農業用地2.33萬hm2,占15.42%;牧業用地4.67萬hm2,占30.94%;道路、水域、居民地3333.33hm2,占2.2%,未利用地8060hm2,占5.34%。根據2004年湟源縣“二類資源”調查,全縣林業用地面積為69534.8hm2,占總面積的46.08%;其中有林地2765.3hm2,占林業用地的3.98%;灌木林地為38924hm2,占林業用地的55.98%;未成林造林地為12233.9hm2,宜林地5472.1hm2,四旁植樹1381萬株,全縣森林覆蓋率為26.8%,活立木蓄積量為71.78m3。

1沙棘資源現狀

根據2004年“二類”資源調查,湟源縣目前有沙棘林地8860.6hm2,其中沙棘灌木林1344hm2,沙棘未成林地7516.6hm2。沙棘灌木林主要分布在湟源縣東峽國營林場、波航鄉、申中鄉及和平鄉等地區,沙棘未成林地在湟源縣10個鄉鎮均有分布,且以近幾年退耕還林草工程中營造的為主。以前由于沒有沙棘開發利用的合適途徑,沙棘在湟源縣主要是作為水土保持樹種進行營造水土保持林,對它的開發利用也僅僅局限于育苗所需的沙棘種子采集。經推算,每年的沙棘結果量約3萬t,種子產量在200t,實際種子采集量在2t左右。

2沙棘資源開發指導思想及建設原則

以企業為龍頭,以現有沙棘資源為依托,合理開發利用沙棘資源,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可持續發展沙棘產業;以優樹選擇為手段,提高種子品質;以優樹的合理配置、林分的集約經營、科學管理為措施,提高沙棘種實的產量和質量;以種子園營造、育苗基地建設為基礎,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建設湟源縣良種生產基地,更好地為沙棘資源開發利用項目服務。應堅持以下原則:一是科學合理利用,實現可持續利用。沙棘在湟源縣發揮著非常重要的生態功能,它的開發利用一定要科學合理地進行,既要滿足企業生產需求,又要確保沙棘資源不受破壞,實現沙棘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二是有償使用。湟源縣的沙棘林主要分布在天保工程區和重點生態公益林區,國家為保護生態投入了大量資金,利用現有沙棘資源,要合理收取一定費用,并將收取的費用用于沙棘資源的管理和培育。三是因地制宜,統籌規劃。根據湟源縣的具體情況進行項目規劃,要在保護現有沙棘的基礎上,開展沙棘資源的合理利用,結合在湟源縣實施的各項工程,加快沙棘林的營造。四是科學管理、集約經營。在沙棘種源選擇、優樹選擇、種子園建設、沙棘林營造、沙棘果實采摘等經營管理過程中,以科學的態度,嚴格的管理培育沙棘,確保沙棘果實的產量和質量。五是以科技為先導。加強沙棘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研究,開發沙棘新品種,在沙棘林營造中大力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堅持以科技為先導,依靠科技進步促進沙棘產業的快速發展。

3沙棘資源開發項目建設規劃

3.1沙棘采果林基地建設

根據2008年“二類”資源調查,湟源縣目前大部分沙棘林為未成林地,因此沙棘采果林建設主要是對未成林地的管護撫育。管護撫育工作包括成林地的輪茬復壯、病蟲害防治等和未成林地管護、病蟲害防治等[1-2]。規劃在2年內全面完成8860hm2沙棘林的撫育工作。

由于湟源縣目前剩余的人工造林宜林地分布在全縣10個鄉,經過幾十年的人工造林,大面積的宜林地都已被綠化,而且先前的人工造林都遵循先易后難,由近及遠的原則進行,因此現有的宜林地大多分布在離村莊較遠的周邊地區,并多為陽坡和半陽坡地帶。這些宜林荒山荒坡絕大部分海拔高,坡度大,氣候寒冷,植被稀少,土壤瘠薄,土壤結構差,管護難度大。因此,在營造過程中一定選擇好造林用苗,在栽植中嚴格按造林技術規程進行,大力推廣應用先進的造林技術。項目規劃新營造沙棘采果林4000hm2,在項目實施期內每年營造800hm2,項目實施地點分布在湟源縣10個鄉鎮。采果林基地建成后,年產沙棘果實1930t,果汁1400t,種子近27t,可年創產值5500萬元,將對湟源縣地方經濟發展發揮一定的作用。

3.2優質大果沙棘園建設

大果沙棘既具有水土保持、防風固沙、改良土壤的功能[3],是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于一身的優良樹種,也是最有前景的第3代水果。沙棘全身是寶,根、莖、葉、果種子含有100余種對人體有益的活性物質,各種維生素含量居果菜之冠,具有很強的防癌抗癌作用。此外,大果沙棘與湟源縣的中國沙棘相比具有果大、無刺、產量高、易采摘等特點。同時,大果沙棘是多年生灌木,一次定植,多年結實,經濟效益是傳統作物的幾十倍[4]。營造優質大果沙棘園200hm2需大果沙棘苗木66萬株。建設地點設在和平鄉和申中鄉。

3.3沙棘種子園建設

中國沙棘在湟源縣一般6~8年開始結果,幼齡后期至中齡進入盛果期,建立實生種子園,周期短,見效快。根湟源縣實際情況建設沙棘種子園30hm2。

3.4沙棘育苗地建設

中國沙棘雌雄異株,風媒傳播花粉。中國沙棘既能進行扦插無性繁殖,也可用種子進行有性繁殖,兩者各有優缺點。但考慮到湟源縣培育實生苗有多年歷史,簡單易行,因此沙棘育苗基地建設采用實生苗育苗。根據湟源縣沙棘采果林營造規模確定育苗面積為3hm2。

4參考文獻

[1]程小兵.沙棘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6(S1):135-136.

[2]楊彩鳳,馬進軍,許濤,等.半干旱黃土丘陵區沙棘栽培技術初探[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8(5):126.

篇5

>> 山核桃采摘工具包的設計研究 山核桃栽培與管理技術 美國山核桃與浙江山核桃果實品質的比較研究 山核桃產區林下生態修復與重建技術研究 山核桃秋播育苗技術 山核桃的造林技術 湖南山核桃幼林經營技術研究 山核桃施硼增效技術研究 美國山核桃嫁接與栽培技術探討 美國山核桃種植技術簡介 山核桃的豐產栽培管理技術 石質山地荒山核桃造林技術 美國薄殼山核桃栽植技術 薄殼山核桃栽培管理技術 我國山核桃產業發展現狀與建議 蘇南丘陵地區薄殼山核桃幼林與白茶復合栽培技術 山核桃葉與美國山核桃葉中化學成分的初步分析 臨安山核桃網絡營銷現狀分析 常州市高新區薄殼山核桃發展可行性與現狀調查 野生山核桃實生育苗技術調查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09-09-08.

[10] SANDERS K F. Orange harvesting systems review[J]. Biosystems Engineering,2005,90(2):115-125.

[11] 費喜敏,湯 勇,徐秀英,等.農戶層面的山區特色林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分析——以浙江臨安山核桃為例[J].林業經濟問題,2009,29(3):218-222.

[12] 樓葉青.山核桃安全采摘裝備更新換代 既安全又方便[EB/OL].http:/// html/main/xxkdView,2012-07-13.

[13] 浙江大學.高空采摘作業保護裝置[EB/OL]. http:///project/9155, 2012-08-09.

[14] 吳 昊,董希斌.林木種子采收技術與裝備研究進展[J].森林工程,2011,27(4):24-29.

[15] 張鐵軍.移動式水果采摘梯[J].新疆農機化,2008(3):49.

[16] 曾婉華. 國外林木種子收集技術的分析(綜述)[J].林業機械,1985(3):45-47.

[17] 方勤敏,劉小燕,劉少山.1STZ-25型上樹采種(果)設備的研究與設計[J].林業機械與木工設備,2000,28(6):10-12.

[18] 曹雙喜,曹雙邊.水果采摘梯[P].中國專利:CN 882149628, 1989-12-27.

[19] 邱定武.蜈蚣型采摘踏板[P].中國專利: CN 202232187U,2012-05-30.

[20] 杜志宏.果實采摘器[P].中國專利:CN 201127192,2008-10-08.

[21] 蘇和生,余哲學.一種果實采摘器[P].中國專利:CN 201182085, 2009-01-21.

[22] 倪繼正,陳曉蕙.一種山核桃采摘器[P]. 中國專利:CN 201378951, 2010-01-13.

[23] 陳 浩.一種果實采摘器[P].中國專利:CN 201639998U,2010-11-24.

[24] 胡蝶飛.一種果實采摘器[P].中國專利:CN 201682807U,2010-12-29.

[25] 雷澤民,宋春喜,趙永峰.果實采摘機[P]. 中國專利:CN 201213381 751100, 2009-04-01.

[26] 武際可. 甩鞭子為什么會響?——兼談鞭鞘效應[J].力學與實踐,1995,17(5):72-73.

[27] 藍 峰,蘇子昊,黎子明,等.國內外果園采摘機械的研究及發展探討[A].2010國際農業工程大會“十二五”低碳農業裝備技術創新研究分會場論文集[C]. 北京:中國農業機械學會,2010.19-24.

[28] 張進疆.澳大利亞的核桃采收與加工[J].新疆農業科學,1999(6):281-283.

[29] 張曉文.林木種子(球果)振動采集技術現狀及展望[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6,18(1):84-88.

[30] 陳瑞賢. TD-40型抖動式林木采種裝置[J]. 林業機械,1990(4):36-37.

[31] 張 蘭,遲玉敏,洪天池,等.便攜式振動采種機的研制[J]. 森林工程,1997,13(1):43-44.

[32] 姚文斌,俞偉鵬,張 蔚.便攜式山核桃采摘裝置[P].中國專利:CN 102246636A,2011-11-23.

[33] 趙偉忠,徐建鋒.一種便攜式振動果實收獲機[P].中國專利:CN 201120166884X,2012-01-11.

[34] 陳 度,杜小強,王書茂,等.振動式果品收獲技術機理分析及研究進展[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8):195-200.

[35] 王 綱,李秀剛,田 真,等.電動采摘車[P].中國專利:CN 2747846, 2005-12-28.

[36] 汪咸吉,盧秀姣,方衛國,等.乙烯利催落山核桃果實試驗[J]. 浙江林學院學報,1995,12(1):103-105.

[37] HARRELLR C, ADSITP D, POOL T A, et al. The florida robotic grove-lab[J]. Transactions of the ASAE,1990,33 (2):391-399.

[38] 張 潔, 李艷文.果蔬采摘機器人的研究現狀、問題及對策[J]. 機械設計,2010,27(6):1-5.

篇6

 

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已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國際間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研究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精英教育,承擔著培養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的任務,只有大力加強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才能更好地為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人才保障。

 

1 我國研究生教育評價現狀

 

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研究生教育呈現出由擴大規模向提高質量轉型,學位論文是研究生經過長期知識積累、理論總結和實驗研究后的科研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培養單位研究生教育的質量監督及管理水平。為提高研究生培養的教育質量和國際競爭力,我國通過三級(國家級-省級-校級)開展優秀學位論文評選工作,博士研究生有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的評選工作[1](簡稱“全國百篇”,該評選自1999年開始,至2013年以后不再開展),而對于碩士研究生,每個省每年都進行優秀碩士學位論文評選,在國家對研究生培養“質量主導”的影響下,各高校也高度重視優秀學位論文的培育和遴選。本文重點探討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的培育。

 

采取評選優秀學位論文這一舉措,有利于推動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促進高層次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評優也逐漸成為各高校擴大自身影響力的重要平臺。[2]不過,這一措施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引起了一些爭議,主要表現在評價標準方面,現行優秀學位論文評選遵照的一系列評價標準往往主要來自官方條款,與具體學科和專業領域結合不夠密切。另外,這些評價標準在具體操作中會受到評審專家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偏移,這些主觀因素可能包括對評價標準理解上的偏差導致執行尺度上的誤差,還可能包括一些情感因素等。因此,建構科學合理的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可以相對更客觀、公正地評選出優秀學位論文,從而在真正意義上促進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提升。

 

2 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的原則性建議

 

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是保證評價結果準確性的基礎和前提。建構一套科學合理的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使之評價指標內涵明確、測量標準盡量統一,兼顧不同學科專業和學位類型的差異性,最大可能消除名校名師“光環效應”和評審專家“主觀片面”帶來的誤差,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2.1 指導性原則

 

學位論文是碩士研究生學習階段業務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綜合體現,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應引導高等學校在各自層次上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對碩士研究生的學術水平是這樣規定的,[3]即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著重點是在打基礎和進行能力訓練,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可在此基礎上提出更高要求,如優秀學位論文應有創新思維,提出新見解、新觀點,進而推動研究生教育中對創新性的培養。

 

2.2 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原則

 

統一性是指根據研究生教育培養目標而設計的體現學位論文共同要求的評價標準。多樣性是指根據不同學科專業和不同學位類型的差異性而設計的不同的指標分類和特征描述。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兼顧邊緣學科與交叉學科,兼顧學術性學位與專業學位,精心設計各模塊指標,使之既能夠反映不同評估對象的實質,又可以相互兼容,從而保證評價標準的平衡性和完整性。

 

2.3 實事求是原則

 

評價指標應該符合實際、客觀可信,才能較確切地反映出評估對象的真實水平。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應從評估目標出發,切忌從主觀臆想出發,脫離具體實際。評價標準應忠實于評估目標,每個指標都能如實地反映客觀的本質,同一層次的各條指標必須是相互獨立,不重復、不矛盾。由此簡化了指標,保證了評估的科學性,防止因評價指標過細,看似會提高評價精度,卻給專家帶來過多的麻煩,引起人為的偏差,反而會降低評價的準確性。

 

2.4 可操作性原則

 

制定評價標準必須簡單易行才具有實際意義,離開了可操作性,無論怎樣科學合理,都將失去存在的價值。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要把抽象的、復雜的不同專業、不同類型的學位論文細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量化的指標體系和評價要素,在“質”的規定上, 應確定關鍵指標, 剔除無關或相關度不大的指標, 形成簡易可行的指標體系和評價要素。如學術性學位論文選題意義應突出理論創新、發展學科知識,而專業學位應注重理論知識的應用,選題應具有工程應用背景和應用價值。

 

2.5 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原則

 

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應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盡量建立在可測量的基礎上,對于能夠量化的指標逐項量化,力求簡約,在權重確定時要用數學等邏輯方式來驗證,做到客觀、公正、合理。而對于論文的創新性、寫作能力與學風等指標不能完全用定量的方法進行評價,除了給出一個綜合評分,還應加上一個綜合評語,最后綜合多位專家意見,使意見趨于一致。定量與定性有機結合,即防止因過度量化而割裂評價的本質,又防止因主觀權力過大導致不公平。

 

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不是一成不變,而應該與時俱進,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不斷改進、不斷完善。

 

3 優秀學位論文培育策略建議

 

建構優秀學位論文評價標準的過程同時也是對如何培育優秀學位論文進行深刻分析和認識的過程,優秀學位論文的培育工作可以從如下幾方面展開:

 

3.1 把好選題關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確定好的選題是高質量學位論文產出的關鍵前提。確定選題之前應進行大量文獻閱讀,對所選課題領域的研究現狀及前沿知識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導師和研究生應就論文選題是否為學科前沿,是否具有科學性、創新性,提出的技術方案是否可行,研究方向是否明確等方面進行詳細、深入的論證。開題報告還應經過導師組嚴格論證,對于不適當的選題,一定要堅決給予否定,開題報告必須經過導師和學院主管領導簽字同意后,才可以開始論文寫作。由于論文寫作周期比較長,經常會出現前松后緊現象,因此還須重視中期檢查工作,及時發現研究生論文寫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后期的研究提出指導性的意見。

 

3.2 實施培育工程

 

為了在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中取得突破,許多高校設立了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培育基金,[4]同樣,我們也可以設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培育基金。優秀學位論文的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培養單位應制定培育計劃,設立優秀學位論文培育基金,從已經開題的研二學生中選拔優秀學位論文的種子選手,重點資助有創新性的科研項目,進行開展科學研究的初級訓練。培育基金立項前,研究生管理部門對項目申請書進行嚴格的形式把關,導師組對項目研究內容和技術創新的新穎性、前沿性、可行性及對學科發展的意義等材料進行認真嚴格審查和答辯論證。培育基金立項后,加強過程管理,中期對項目進展隨時檢查, 發現問題, 及時解決,幫助研究生初步形成自己的科研計劃。并進行嚴格的項目結題驗收,對結題報告、研究成果的各項指標綜合打分,評出優、良、中、差,將評估結果反饋給學院,與再申請直接掛鉤, 建立獎罰政策。

 

3.3 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優秀學位論文評選是評學生,也是評導師。研究生論文是否優秀與導師的精心指導是分不開的。導師的學術水平、科研水平、治學態度甚至為人處世的方式都對其所指導的研究生影響深遠。創新型的人才須由具有創新意識的導師來培養,優秀的導師能夠鼓勵學生大膽探索,指引學生在科研活動中少走彎路,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加強導師隊伍建設,首先,要建立健全嚴格的導師遴選制度,真正將學術水平高、指導能力強、具有創新能力、治學嚴謹的教師選拔成為導師。優秀的導師隊伍是指導研究生寫出優秀學位論文的關鍵。其次,加強考核,引入競爭機制,推行導師競爭上崗制度和流動原則,打破導師終身制,比如三年或五年內沒有新的研究成果,不再擔任導師,或者保留導師資格,但不分配研究生。最后,學校應定期召開研究生導師經驗交流會,交流培養經驗、共同探索、相互借鑒、以老帶新,促進導師隊伍建設。

 

3.4 加強科研條件建設

 

研究生培養單位優越的科研條件是優秀學位論文產出的重要保障因素。高水平的科研平臺、豐富的圖書資料、完善的硬件設施、充足的科研經費以及良好的學術環境等都屬于非常重要的科研條件,此外,學科建設也是科研條件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科建設在研究生教育中不僅是一種條件,更是一種環境。”[5]加強學科建設,推動學科發展走向學術前沿,有助于研究生學位論出具有一定學術水準的研究成果。

 

加強科研條件建設,首先,導師要多為研究生搭建科研平臺,讓研究生參與自己的課題研究,[6]加強科研實踐訓練,培養科研能力,為研究生做好學位論文夯實基本功。其次,加強圖書館和網絡建設,及時更新學術資源,為研究生開展科學研究提供強有力的學術資源保障。努力完善實驗室設施、設備,提供進行科學研究的基本物質條件。再次,科研經費的投入及其合理的配置是基本的科研條件,學校通過設立優秀學位論文專項培育基金,對每位入選者及其導師提供一定的經費支持,同時鼓勵各學院提供配套經費支持。最后,注重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邀請國內外專家做學科前沿的報告,營造活躍的學術氛圍,激發創新思維,助推研究生做出真正有創新思想的優秀學位論文。

篇7

    在形式和操作內涵上高度重視,編寫課程指導書、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以便教師(特別是新教師和對專業不熟悉的教師)和學生明確整個課程的要求和內容,增強教與學的知情權和透明度。要求教師按2~4學時編寫教學日歷和教案,任課教師按照作物從種到收整個環節安排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如播前土地準備技術、種子處理技術、播期選擇、精量播種技術、田間管理、標本制作等,以便加強課程理論和實踐教學的計劃性。

    (二)規范教學內容

    規范課程教學內容是為了保證教師易于教,學生易于學。主要包括對作物新品種、栽培新技術、新型農具、新型灌溉技術及農業信息新技術等講授和參觀學習,提高學生對現代農業的感性認知,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認知感;適應新疆現代農業要求的作物播前準備工作,如規模化生產下的工程性整地技術、精量播種下的作物種子包衣技術、作物GPS導航精量播種技術等;結合專業勞動課和農學實踐基礎課程,把作物形態學觀察納入到農事操作環節中,創新“農事操作”環節,這樣,在專業核心課程《作物栽培學》課程實驗中,均安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性和創新性實驗,而不像現在《作物栽培學》課程實驗中50%的學時為作物形態觀察類的驗證性實驗;建立“作物形態學觀察實驗室”,有計劃地進行農作物生產實踐的“啟蒙教育”(如包括作物形態辨識,種植主要作物高產田等),使學生對主要農作物有個大致了解,使學生能結合一年級植物學綜合實習所掌握的技能,對作物的形態學進行系統了解,實現實踐教學從植物學到作物學的科學對接;在實驗田種植大面積難以見到的一些小作物,制做作物標本,使同學們對農作物有一定的感性了解,增強同學們對農作物的興趣,確保學生專業能力和專業興趣的同步提高。

    (三)以學生為中心,著力推行自主式學習方法

    以分析、研究和解決農業生產中實際問題的過程為平臺,以師生互動和同學合作為形式,將學習知識與研究問題相結合,推行研究性學習方法。面向教師采用直觀教學法。利用掛圖與實物有機結合認識作物形態器官、解剖結構;利用多媒體課件對主要實驗內容、記載標準、操作過程等進行詳細說明;利用教學片直觀動態介紹生長發育、演示操作過程;教師充分準備教學材料,使學生通過講述與觀察,掌握作物特征特性與動態;教師演示后,學生現場實地動手實際操作,并進行觀察與記載,學生通過全過程的操作,系統掌握研究方法及操作技能,并鞏固課堂所學理論知識,面向學生采用自主式學習。按興趣和能力組成科研訓練小組、高產創建小組、標本制作小組等,要求學生以案例形式完成一次大作業或討論課。讓學生依據教師提供的題目結合自己的興趣選擇問題,再通過和組員協調完成從資料收集、內容組合、幻燈制作及內容的講解等過程。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即是聽眾又是點評者,通過這種形式,學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認識這些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為學生提供了一次極為有益的實戰鍛煉機會。

    (四)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考核辦法

    農學實踐基礎課由于其上課時間長、持續的周期也長(4~8月),上課的環節多、實踐形式多樣化,而且多數是在實驗站進行。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考核評價指標含糊,成績評定隨意等問題,不能反映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水平,直接影響學生實踐積極性,限制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建立完善的課程考核標準,不僅有助于引起學生對實踐教學的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同時使學生更容易掌握實踐技能的操作要點,便于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和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實踐技能。農學實踐基礎考核方式應包括4部分:(1)平時成績。根據出勤、勞動態度、勞動技能及作物生產情況進行評定,占總成績的20%。(2)作物營養器官或生殖器官標本制作,占總成績的20%。(3)田間管理要點總結。學生對自己種植的小區作物生長發育特點及管理措施進行總結,占總成績的20%。(4)年終生產實踐總結。占總成績的20%。在作物收獲、測產、銷售后,結合所記錄的數據資料,對自己作物種植管理情況進行系統的總結,提交課程論文,避免了以閉卷考試確定學生成績的片面做法。

篇8

    范云六(1930.5.16- ) 女。分子生物學家湖南長沙人。

    1952 年武漢大學農業化學系畢業。1960年獲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回國后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1980年赴美國, 先后在 Wisconsin 大學Madison分子生物學室及西北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系(Chicago)從事研究工 作。1982年回國后歷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生物工程學報》、《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報》副主編。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學部委員。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委員,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學會新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審組成員,農業部第二屆科技委 員會委員, 國際水稻遺傳學會遺傳工程常務委員會委員,FAO/UNDP亞洲植物生物技術網顧問、中國項目負責人及棉花抗蟲基因工程的區域合作項目主持人。長期從事植物分子學和基因工程的研究,是中國基因工程和農業基因工程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在國際上首次報道異屬外源基因在小腸結腸炎耶氏菌中的轉移和表達;Bacillus sphaericus 殺蚊蛋白基因的定位,及殺蚊與不殺蚊菌株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別; Bacillusthu ringiensis Subsp.galleriae的殺蟲晶體蛋白基因;水稻種子儲存蛋白(prolamin)基因特異性表達序列的克隆、結構及功能。在植物抗蟲基因工程方面,對兩個高效殺蟲Bt.晶體蛋白基因進行克隆、修飾改造、重組并轉化到重要農作物和林木。研究成果“球形芽孢桿菌Bs-10生物滅蚊劑的研制及其 開發應用”獲198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蘇云金芽孢桿菌S-內毒素基因導入水稻原生質體再生植株”獲1990年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著有《基因無性繁殖》、《微生物與分子遺傳學》(合作)等;撰有“殺蟲芽孢桿菌的分子育種”等論文140余篇。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日韩中文字幕AV | 亚洲人成综合在线 | 一级中文字幕免费 | 免费v片在线a | 中文字幕亚洲日韩第一页 | 免费va国产高清大片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