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19:3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幼兒職稱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幼兒園 多元文化課程 組織方式
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組織是課程實施的前奏,是對課程內容及其影響因素的綜合性操作,直接關系到以什么樣的形式進行課程實施,其組織方式是對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組織理念的具體化,是一系例操作方法,有著重要的實踐指引價值。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以各民族文化為課程資源,各民族文化中包含著各個細小的知識點,每個細小的知識點是民族文化各個小支流中的結點,是文化最小的構成細胞,而各個結點的關系也是各不相同,它們之間存在五種相互關系:第一,依賴關系,一個知識點是另一個知識點學習的基礎。第二,參考關系,學習一個知識點可以以另一個知識點為參考,一個知識點是另一個知識點的拓展。第三,平行關系,一個知識點與另一個知識點既沒有前驅關系,也沒有后繼關系,學習它們可不分先后。第四,前交關系,兩個知識點無前驅后繼關系,但都與第三個知識點產生了聯系,第三個知識點是前兩個知識點的學習基礎。第五,后交關系,兩個知識點無前驅后繼關系,但必須通過這兩個知識點的學習才能學習第三個知識點。根據各知識點間關系,可以歸納出四種課程組織方式,即集合結構組織、網狀結構組織、線性結構組織和樹狀結構組織方式。
一、集合結構組織方式
如果知識點之間是平行關系,可采用集合結構對之進行組織(見圖1)。在學前教育機構中,可以領域或學科為組織形成各個序列,然后按年、季、月、周進行分段安排,再以每個具體的活動來展現,這種組織方式把各領域或學科課程內容分配在每個時段,并處理好它們間的關系。這種課程組織方式的特點是計劃性強,注重同一領域或學科知識的連續性、順序性、邏輯性,屬于領域本位或學科本科的課程組織方式,便于教師進行整齊劃一的教育教學,節約人力物力。但其弊端也十分突出,如漠視兒童主體性,無法顧及兒童個體差異,領域或學科的分離也割裂了兒童生活,使其支離破碎;并抑制教師創造性的發揮,使教師無法對課程內容心理學化,教師成為課程內容的宣讀者,教師的專業得不到合理的發展與提高;還不利于課程內容的更新,使課程內容無法不斷深入兒童生活,也不利于家園教育的統整。
二、網狀結構組織方式
如果知識點之間是依賴和參考關系,可采用網狀結構進行課程組織(見圖2)。這種課程組織方式是把所有領域或學科的課程內容進行統整,然后分編成各個單元,各個單元串成單元序列,教師以此進行活動設計,并實施教育教學。這種課程組織方式能考慮到知識之間的不同關系,通過對知識的統整,體現知識之間的聯系,還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疊,避免兒童進行重復學習。但是這種課程組織方式依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集合結構組織方式的一些弊端,它還是采用教師整齊劃一的課程實施方法,仍然無視兒童的主體性和個體差異性,不過在教師主體性和創造性發揮方面比之集合結構組織則略有進步。
三、線性結構組織方式
如果知識點之間是依賴和參考關系,可采用線性結構進行課程組織(見圖3)。這種課程組織是因為知識點的依賴和參考關系,把知識點分布于一條主線上,形成知識點的線性演進。這種課程組織方式可集傳統的直線與曲線(即螺旋式)組織優勢于一體,較為注重知識的持續性、順序性、邏輯性,同時切合兒童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和特點,便于兒童對某方面知識較深入地探究和學習,對培養兒童探索的興趣和熱情,較深入地理解事物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這種課程組織對教師的要求也很高,教師必須具備專業的知識和技能,能引領兒童作深入地探究。這種課程組織方式由于對深度的過于重視忽視了知識廣度的問題,以至于不能拓展兒童視野,培養兒童思維的靈活性,而且對單一知識的持續深入也是比較枯燥的,兒童的興趣能否持續、探索的熱情是否能得以保持都是很大的問題,而且教師的引導是否適切也成為課程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四、樹狀結構組織方式
無論知識點之間是什么關系,都可以運用樹狀結構進行課程內容的組織(見圖4)。這種課程組織方式也可稱為主題課程組織方式,即對知識點進行綜合化的基礎上,超越領域限制,進行主題組織,其關注知識的過程性,能體現兒童的主體性和積極性,顧及兒童個體差異,并以問題解決為其核心目的之一,培養兒童創造性。具體說,主題課程組織方式在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內容組織過程中發揮了較大優勢,一方面為兒童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平臺,為兒童提供了觀察、探索、發現的環境,發揮兒童主動性和積極性,拓展了兒童視野,增進兒童與教師及兒童之間、以及與家長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豐富兒童經驗,培養兒童解決問題能力,發展兒童思維等方面有著重要功能。另一方面主題課程組織方法是對情景化和生活化教育教學的回歸,是對兒童人性尊重的反映,也促進了教師對兒童的關注、理解和尊重。主題課程組織方法為教師提供了充分的自我發揮、創造的機會和空間,表現出對教師的尊重。但主題課程組織方式還是存在一些很難克服的弊端,需要有著清醒的認識和理性的規避。由于各主題之間很難連貫與深入,使得課程的整體性和持續性很難維持,教師在收集主題材料時,常常收集反映主題內容的材料,這也使得很多優秀傳統文化與兒童無緣,還可能存在重復的問題,更占用了教師較多的精力和時間。
一、園本文化建設要突出“園本性”
幼兒園因其自身師資、幼兒和家長來源的不同,以及所處地域文化特色和自然資源的差異,形成了自身的整體特色,即“園本性”。它是確立幼兒園園本文化建設目標、內容、途徑的首要依據。因此,幼兒園的園本文化建設務必要突出“園本性”,在了解、認知本地域的文化背景、傳統特色的前提下,在傳承和發展本地區、本園的歷史文化的基礎上,結合幼兒園的現時文化和特色,建構出融合自身歷史文化、周邊文化資源以及具有創新學前教育理念的園本文化。
二、領悟和理解幼兒園園本文化建設的內涵
優秀的幼兒園園本文化孕育著團隊精神,它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它熏陶浸染,潤物無聲,是幼兒成長、教師發展、園所發展的基石;更是幼兒園的一種內在氣質,一種獨特個性,一種教育品牌。
我們在構建幼兒園園本文化建設之前,有必要對幼兒園園本文化建設的認識誤區進行一下梳理:將幼兒園園本文化建設片面理解為幼兒園文藝活動的組織;將幼兒園園本文化建設片面等同于標語、口號的張貼;將幼兒園園本文化建設視為幼兒園的形象設計;將幼兒園園本文化建設僅僅等同于幼兒園的規章制度建設;將幼兒園園本文化建設與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割裂開來。幼兒園的園本文化建設脫離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工作,其后果不言而喻。
三、園本文化建設要以“精神文化建設研究”為突破口
幼兒園的“精神文化”建設風貌,是它有別于其他幼兒園的重要標志,它能集中體現一所幼兒園獨特的底蘊和品質,具有隱性的、深層次的“品牌效應”,是幼兒園園本文化建設的精髓所在。
1. 關注幼兒教師人文精神的培養。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也就是說,要尊重人的價值。幼兒園可以從弘揚“健康向上、淡泊名利、關愛和諧”的園本精神入手,培養教師的“職業情感和態度”及“對幼兒的情感和態度”,尊重幼兒的人格和需求,對幼兒傾注“母親”般的情感,讀懂幼兒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
2. 提升幼兒教師的人文素養。教師的人文素養應該是全方位的。教師的人格魅力無時無刻、無處不在地影響和教育著幼兒。幼兒園可從“加強教師的品德修養”、“培養教師的審美情趣”、“關注教師的儀表行為”、“激發教師的潛在能力”、“提升教師的文化素養”等方面來培養和提升幼兒教師的人文素養,使教師的人格魅力成為無聲的教育手段,使幼兒園成為行為教育的典范。
3. 對幼兒教師體現人文關懷。用“尊重、關愛、賞識”去喚醒幼兒教師內心的情感,激發他們的潛能,使教師對幼兒園產生認同感。這樣,才能真正打造出一支與幼兒園榮辱與共的教師隊伍。這也是我們最期望和最難得的效果。幼兒園可以從“尊重和理解教師”入手,關注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關注幼兒教師的職業感受、關注教師的生活、關注教師的需要、關注教師的發展等等。
(1)關注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幼兒教師的心理感受、心理體驗等心理因素,是影響幼兒教師自我提升最主要的內在因素。幼兒教師擁有積極、陽光的心態,勢必會讓她們奮發向上,有愛心、責任心和創造力。這也是幼兒園課程建設取得成效的保證。
課程目標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程編制過程中的首要問題和重要環節,是課程的價值定位,是引領課程成功的關鍵和指南。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以兒童整體和諧發展為旨歸,致力于兒童多元文化意識的培育和多元文化能力提升的核心要求,在目標制定的過程中須符合適宜性與超越性相統一、生活性與整體性相統一、自然性與社會性相統一、差異性與多元性相統一、靈活性與操作性相統一的基本要求。
關鍵詞
幼兒園 多元文化 課程目標 基本要求
課程目標是“課程設計的方向或指導原則,是預見的教育成果,是學生經歷教育方案的各種教育活動后必須達成的表現”,課程目標是一定教育目的在課程領域中的具體化,是特定社會對其成員的基本要求,與社會中最根本的價值觀相一致。課程目標貫穿課程的全過程,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定著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是課程實施和評價的準則之一。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的制定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應選擇符合目標制定的基本要求,制定出適宜兒童發展需求的目標。
一、適宜性與超越性相統一的要求
適宜性包含基礎性和啟蒙性,是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制定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適宜性要求包括:第一,與兒童適宜。這是適宜性要求的核心內容,因為任何課程目標的制定,都必須是建立在對課程目標實施對象的深入了解基礎上,必須與兒童的發展特點、規律相適宜。與兒童適宜包括常模適宜和個體適宜:常模適宜指與特定區域內兒童發展常模相適宜,兒童發展表現出一定的順序性和階段性,而各個不同區域內的兒童又表現出相應的區域性發展特點,這要求把握區域內兒童的發展常模,使課程目標與之相適宜;個體適宜是與個體兒童的差異性相適宜,每個兒童都是獨特的存在,都有自己的特點,只有考慮到兒童的特點才能因材施教,達成課程目標。第二,與教師適宜。表現在課程目標制定過程中教師主體性的發揮,教師對當地民族文化的自覺,以及教師自身專業化發展的自覺等方面。第三,與社會適宜。即兒童的發展必然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社會的要求必然反映到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之中。
超越“意味著對已有界限的突破或在現有水平上的升華,是對新的境界的開拓或新的事物、觀念的創造,是一種進步和發展。”海德格爾認為“超越就是最本質的存在”,雅斯貝爾斯認為超越是人存在的特點,為人所選擇和創造,考夫曼認為“要問:‘人是什么?’我們必須要問‘超越性是否存在’以及‘何謂超越性’這些根本問題。我們可以說,唯有超越性,才是實在的存有”,魯潔說:“超越性是人的本性,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可見,超越是人類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人類總是處于不斷地超越之中:超越生物的規定性、超越生活的現狀、超越自身的極限等。人的產生和進化、生產生活的提升、思維的發展和進步等無不包含著對原有水平的超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的每一點進步都是一種超越,可以說,人學史就是一部人類超越性發展歷史。人學作為教育基礎,也規定著教育的超越性,因此,教育史也是一部對人超越性教育發展的歷史。如孔子的德性優先原則是對德育目標超越性的高揚、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提出教育即回憶的基本形式是對日常生活世界的超越、超越性是德育思想的重要向度之一、魯潔教育思想的理想主義特征表現出以“未來個人”對“現實個人”的超越、諾丁斯的德育觀表現出身體哲學對德育的超越、吳康寧也認為超越性是受教育者的一種本性,創新教育強調對兒童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對原來思維模式、觀念體系、認知結構等的超越。可見,超越是一切事物發展的本質特征。
“教育所期待的超越性的存在是:把超越和創造作為生活取向、能對現存生活進行批判和反思并具有自我超越意識和能力的人。”教育應喚醒人未能意識到的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實現人對現在、當下、自身的超越,因為人具有無限發展的可能,超越性理應成為教育的本質屬性之一,沒有超越性的存在,就沒有發展的存在。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的超越性反映在四個方面:即對兒童發展的超越、對教師發展的超越、對幼兒園課程的超越、對民族文化的超越。對兒童發展的超越是其中最重要的超越,“最近發展區”理論啟示我們應在兒童的原有水平基礎上,通過學習使兒童獲得最大的發展,兒童研究的成果也揭示了兒童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可能性,實現兒童發展的超越是兒童自身的需求,也是社會生活和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實現的需要。對教師發展的超越表現在教學觀念的不斷更新、教學能力的不斷增強、教學技能的不斷提升以及與兒童合作能力的發展等方面。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也是幼兒園課程不斷發展超越的一種合理存在。
適宜與超越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兩種基本狀態,這兩種基本狀態是相輔相成、不可孤立存在的。因此,在制定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時,既應考慮課程目標的適宜性,也應考慮目標的超越性,做到適宜性與超越性目標的融合、互補,使目標既基于兒童現有水平,但又不停留于現有水平。
二、生活性與整體性相統一的要求
“人只有以社會生活為中介才能發現他自己,才能意識到他的個體性”,生活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而人們對生活的理解也是多樣的,赫舍爾說:“做人不是一個固態結構,也不是一系列可以預見的事實,而是不計其數的、一連串的瞬間和行為”,薩特認為生活存在很多偶然性,博爾諾夫認為“生命發展中有連續性一面(如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等)和非連續性一面(如頓悟,喚醒,豁然開朗等)”。可見,生活是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體,生命也是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體,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有機結合。由此,博爾諾夫提倡非連續性教育,認為生命中的非連續性如“喚醒”“頓悟”“忠告”“碰撞”“冒險”“危機”和“挫折”也是教育的形式。生活性課程目標應該是連續性與非連續性課程目標的有機結合,連續性課程目標過分強調知識的內在邏輯,是一種知識本位課程目標要求,強調事物發展的順序和漸進,目標環環緊扣,這種嚴密型課程目標與兒童發展的實際相背離,也與兒童生活相背離。由于兒童的發展、生活、興趣、需要等都是連續性與非連續性、偶然與必然的有機統一。因此,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應關注生活,體現生活的連續性與非連續性,有機結合連續性與非連續性需求,即既滿足兒童連續性需要,體現兒童發展的連續性和知識的內在邏輯,同時也能滿足兒童發展的非連續性需要,如生活中的偶然事件、兒童興趣等需求的跳躍等,使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呈現“中斷”“跳躍”等“布白空間”,使之具有開放性、間隙性,給予兒童、教師以自由空間,才能漸進發展、張馳有度。
生活包含不斷從當下到未來的連續運動軌跡。生活是當下的、此岸的,生活的運動是未來不斷成為當下、彼岸不斷成為此岸的過程,生活包含當下與未來。因此,如果單純的強調生活的當下性、此岸性或是未來性、彼岸性,都是片面的、不合理的。課程如果僅僅立足于當下生活,那它就成為當下生活的影印本或照片,只有記憶和留戀價值,課程也失去了發展的未來方向,而丟失了未來性和超越性的課程,也就丟失了前景和未來。而教育絕不是簡簡單單的當下,也不是簡簡單單的未來,而是包含了當下和未來的連續發展和有機統一,是為了人生之終極幸福,既是為了當下、此岸的幸福,也是為了未來、彼岸的幸福。課程目標應既包含當下、也包含未來,未來是對當下生活的超越,忽視當下生活的課程是沒有現實根基的,是脫離兒童背景的,也是無法真正走向未來的;而失去未來的課程也只是當下的簡單重復,是缺乏升華和超越的,是不能滿足兒童發展需求的,也是漠視生活的未來性和知識發展需求的,所以,課程的生活性應該是當下與未來的有機結合。
“喚醒兒童的整體性并加以撫育是當代課程發展的重要使命。”生活是完整的、全方位的存在。童年的幸福生活是和諧自由的生活,是完整而全面的,是立體化的存在,是身體的自然生長、心靈的自由發展、思維的靈動飛躍。兒童的生活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不允許被割裂。必須立足生活,促使兒童各方面完整、全面、自然而自由的發展。因此,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生活性與整體性體現包括:第一,兒童處于發展的特殊時期,各個方面都必須從生活中汲取和發展,生活習慣的培養、自理能力的發展、學習與人相處、各種感官的發展、心智的成長、社會化的實現、個性的養成、肢體的發育等,都不能脫離其具體生活。兒童思維的直觀性、形象性也要求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必須回歸生活。第二,兒童生活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不允許割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將幼兒園課程劃分為健康、語言、科學、社會、藝術五大領域,并明確這五大領域是一個整體,一個總體,要求五領域的內容有機聯系、相輔相成,共同完成兒童整體人的發展要求。民族文化是民族人民生產生活的成果,有著強烈的生活氣息,是兒童成長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民族文化也是一個整體,表現在生活的每個方面,它們相互融合、交織,不存在分開與割裂,也無法分開與割裂,而各種民族文化都代表著本民族、本地區民眾長期發展的物質、精神和制度文化成果,兒童生活其中,深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完成其社會化過程。兒童生活、發展的實際和民族文化的生活性、整體性必然要求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的生活性和整體性,并使其生活性表現出生成與預設并存、現實與未來一體,整體性表現出充分和差異并置、特殊與普適相攜。
三、自然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要求
對人類自身的認識經歷了“神化人”“自然人”“社會人”的過程。“神化人”認為人是上帝、女媧等所造,是神的產物,所以人乃神明之人,具有一定的神性。“自然人”的觀點源于對自然的崇尚,古希臘人認為“自然即自由”,我國道家也認為自然是本性、自然而然之意,“天人合一”哲學思想也追求人與世界的自然、和諧,“自然人”觀點認為人為自然物之一部分,必然也遵循自然之法則,復歸人之本能、人之動物性。“社會人”觀點是在對“自然人”觀點的批判中發展起來,認為人類社會是人成其為人的依托,使人最終發展成真正意義上的人,即人是社會的產物,人的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強調社會性對自然性的控制和調節。
馬克思認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力、生命力”,人還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李承先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不管人類社會化程度多高,人永遠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存在物’與‘社會存在物’的統一”,格奧爾格·盧卡奇也認為自然存在理應是社會存在的基礎。可見,只有自然存在才有軀體存在、生命存在,自然存在是人存在的先決條件,自然存在也是人最初的存在形態,是人之存在的存在物。但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人是自然存在與社會存在的統一,即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自然存在是社會存在的前提和基礎,社會存在是自然存在的提升和發展,它們是一體兩面的關系,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將是人自身的缺失、人存在的缺失。人的自然存在決定了人的自然性,人的社會存在決定了人的社會性,人是自然存在與社會存在的統一體,這也決定了人是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一體。
自然性是指人的天然規定性,人的自然性意蘊應指人的天性、本性、原初性等,對人自然性的尊重就是對人性的尊重,關注人的自然性是對人進行教育的重要基礎。事實上,“兒童的意志與自然的意志是一致的,兒童在一條一條地遵循自然的規律”。人的自然性體現在對自由、天性的關注等方面,而社會性體現在規定性、通約性等方面。人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是實現人整體、全面發展各個方面的共生、和諧發展的過程,也是實現人與世間萬物共生、和諧相處的過程。但僅僅強調人的自然性,必然成為人自身發展和教育發展的桎梏。人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體,偏重任何一個方面都會造成人自身發展的不完整、不和諧,因此,對自然性和社會性統一的要求就是人之完整發展的需求,也是多元文化教育發展的需求。正如孔子完人思想中“內圣”“外王”的統一成為自然性與社會性統一的典范,亞里斯多德對人的理性與非理性的認知等都反映了對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統一的理念。當今教育倡導向自然回歸、向生活回歸、向人自身回歸,無不是人自然性與社會性的復歸之路。
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相統一體現在:第一,對兒童的尊重。明代王守仁在《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中指出:“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心中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如時雨春風,霑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月久。”尊重兒童包括對兒童人格和權利、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需要和興趣、學習方式與風格、發展潛力等的尊重。其中最核心的尊重是對兒童天性的尊重,兒童的自然生長和自由發展是其根本內容,正如盧梭所說:“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他要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強使一種樹木結出另一種樹木的果實。”第二,對教師的尊重。教師是兒童的重要他人,對教師的尊重是真正實現對兒童尊重的前提。對教師的尊重應包括對教師人格和權利的尊重、對教師職業和勞動的尊重、對教師觀念和行為的尊重等。第三,對環境的尊重。民族文化繼承了我國傳統“天人合一”的優秀思想,體現對環境的尊重,建立和諧環境也是民族文化中優秀思想的反映,人的整體和諧發展離不開與環境的和諧共生與發展。第四,對民族文化的尊重。對民族文化的尊重并不是全盤接受,而是依據對兒童、社會生活和知識的研究,有針對性的進行篩選,選擇適宜的民族文化,進行學習、提升與發展,使民族文化永保生機和活力,才是對民族文化真正的尊重。
四、差異性和多元性相統一的要求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教授認為每個人都有九種智能: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音樂智能、自然觀察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存在智能,但每個人的這九種智能組合和發揮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如有的人善長語言智能,有的人善長身體運動智能,表現出各自的差異。多元智能理論向我們展示了作為個體獨特智能的差異性,這也是人之為人所具有的異質性與獨特性的差異表現,雖然個體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普遍性,但差異是絕對的,這是先天與后天共同造就的差異。
由于應試教育否認人的差異,采取統一模具對人進行塑造,這導致了教育的不斷變革。當“人才”在工廠的流水生產線被造就時,密爾(或譯作穆勒)曾告誡我們:當“人類在有過一段時間不習慣于看到歧異以后,很快就會變成連想也不能想到歧異了”,雅斯貝爾斯提倡“教育幫助個人自由地成為他自己,而非強求一律。教育訴諸自由,而不是人類學上的自然事實,教育以從自由中不斷獲得的東西為其內容。”每個人都是存在著差異的個體,教育的責任不是培養統一的產品,而是發展每個個體的差異性,使每個個體得到最可能的充分發展,這既是教育發展的趨勢,更是實現人整體和諧發展的需求。多元文化肯定差異,關注所有文化的優點,平等對待所有文化,而非強求一律的理念對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的啟示在于:關注兒童的差異性成為其課程目標的內在需求。差異性的存在要求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必須超越傳統幼兒園課程在現代性支配下強調目標的一元性、普適性、一致性等特征,提倡課程目標的個別性、差異性、特殊性、多元性等特征,尊重兒童的個性,滿足兒童多元智能發展的需求和兒童的個體差異,從實際生活體驗出發,重視每個兒童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高揚對話和協商,展現多樣化的民族文化,體現各種民族文化的差異性,豐富兒童的視野,發展兒童的思維,培養兒童以多樣化視角認識和理解世界,獲得多樣的文化體驗和感受。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目標在體現差異性和多元性要求時可采取分層目標形式提供不同層次和類型的課程目標,以滿足兒童的興趣和需求為主要出發點,不求整齊劃一,而是強調差異性和多元性。
五、靈活性和操作性相統一的要求
“園本課程”是指以國家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為指導,以幼兒園自己的環境和條件為基礎,以幼兒的現實需要和學習興趣為出發點,以幼兒園教師為開發主體,幼兒園、社區和家長等多方共同參與構建的幼兒園課程。
一、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有了正確的教育理念作指導,我們的園本課程的發展便有了可靠的依據,所進行的教學活動也能取得最好的預期效果,最大限度地促進幼兒發展。在當今社會,學前教育工作不及義務教育工作為社會各界所重視,幼兒教師多是技能型人才,總體學歷水平與義務教育的各級教育單位相比相差很多,較低的學歷降低了教師自我學習與提高的能力,幼兒園及社會其他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幼兒教師理論素養的培養和技能教法的訓練,幼兒園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和方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幼兒教師的綜合素質職稱論文。
其次就是教師的終身學習問題,每一個人都在不斷地變化發展中,尤其教師這一特殊職業,許多知識也是有時代性的,被不同的時代賦予不同的意義,這就要求教師傳授給幼兒的知識應該是與時俱進的。幼兒園可以定期地組織教師交流學習,或者組織骨干教師到學前教育工作發展好的幼兒園參加學習,使教師的思想認識水平得到提高,讓她們持有正確的、符合時代精神的教育理念,能夠真正地撐起學前教育事業的這片天。
二、優化教師工作環境和教師參與幼兒園課程管理的機制
教師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起著無人能及的作用,與此同時,她們所承受的壓力也很大,社會與幼兒園強加給教師的負擔也很重,教師身心疲憊以致沒有精力去創新,沒有時間去學習、思考更有價值的教育理念,從而也沒有動力去探索與研究更適合幼兒的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
幼兒園要實行科學、有序的管理,在正確的辦園思想的指導下,爭取減輕幼兒教師的壓力,為她們創設嚴謹而又寬松、求實又有創新空間的工作環境,給教師足夠的空間和自。教師才能充分發揮她們的創造能力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兒教育的事業中。
三、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建立健全學前教育管理體制
幼兒園、家長和社區要給幼兒教師的工作大力的支持,教育幼兒并不單是幼兒教師的責任,幼兒教師、幼兒、家長和社會都是孩子成長與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家長對幼兒園功能的認識局限于識字、保育等,只注重短期利益,忽略了孩子的長遠發展,這樣會給教師施加很大的壓力,對幼兒教師的教育理念的形成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幼兒園及幼兒教師應該積極地和家長、社區力量等溝通,讓他們及時了解育兒新動態,及孩子的新發展,共同來促進孩子全面和諧持續發展。
政府和有關的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建立健全學前教育管理體制,要為幼教工作者解決后顧之憂,使她們能專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有時間、有精力去學習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并施行它。
四、不斷汲取新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教師教育理念的形成不能單純地依靠家長和社會的支持等外部因素,教師的自身努力同樣不可或缺。除了積極接受園里的培訓和與其他幼兒園的交流等,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利用周圍所有可利用的資源,努力學習、汲取新的教育思想,提高思想認識水平,能夠在實踐中發現不足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此外,教師應該相信自己的能力,大膽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施。幼兒教師不能使自己的思想禁閉,應該積極主動地與其他教師交流想法,揚長避短,不斷使自己更加完善。
五、增強自我反思意識,在教學行動中優化教育理念
自我反思是教師以自我的對話,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幼兒園在對教師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要加強培養教師的自我反思意識,教師教育理念的形成不是一個簡單的直線過程,而是一個永遠沒有終點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環過程,優秀教學活動的形成也是一個不斷被實踐、反思、改進的過程,教師需要在教學行動中優化教育理念。
教師的教育理念是要經受時間和實踐檢驗的。隨著教學工作的開展,教師要用自己的教育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并在活動中進一步檢驗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實踐、反思、再改進的過程中,幼兒教師也要不斷增強自我反思意識,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與行為,進而進行調整與修正,從實踐中上升到理論層面,由理論指導實踐而不斷地提升自己,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促進自己教學能力的提高,推進幼教事業的發展。
總之,在發展適合本地區幼兒的園本課程的趨勢下,幼兒教師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體,其符合時代的適宜教育理念可以大大推進課程改革的進程與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陳時見,嚴仲連.論幼兒園的園本課程開發[J].學前教育研究.2001.
[2]虞永平.園本課程建設之我見.教育科學研究[J].2004,05.
【關鍵詞】嬰幼兒 輪狀病毒腸炎 膠體果膠鉍聯合654-2 療效觀察 職稱論文
【Abstract】Objective Explore colloid pectin bismuth joint 654-2 treatment rotavirus enteritis role. Methods In September 2008 to December 2010 in my pision cure rotavirus enteritis 150 cases of children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75 cases of treatment group, With colloid pectin bismuth oral joint 654-2 static drops; 75 cases of control group,oral Kent to research on comparative.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significant efficiency for 97.33% and 74.67%, The two group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nclusion Colloid pectin bismuth joint 654-2 treatment rotavirus enteritis curative effect is distinct, Worth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Infant Rotavirus enteritis Colloid pectin bismuth joint 654-2 Curative effects
輪狀病毒腸炎是秋冬季嬰幼兒最容易罹患的消化道疾病,多經糞-口途徑傳播,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發生在秋冬寒冷季節,且主要好發于6個月~2歲的嬰幼兒。在發達國家,冬季因腹瀉就診的兒童有70%是由輪狀病毒感染引發[1]。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輪狀病毒腸炎的發病率也在逐漸向發達國家靠攏,但目前輪狀病毒腸炎的治療尚無特效藥物;臨床治療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合理喂養、抗病毒、預防并發癥等為主,病程多遷延7~10天。我院自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采用膠體果膠鉍口服聯合654-2靜脈滴注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腹瀉150例,療效甚佳,現將臨床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治療的診斷明確的輪狀病毒腸炎患兒150例,診斷標準參照中國腹瀉病診斷與治療方案(2)。均為2歲以下的嬰幼兒,大便次數≥3次/d,呈水樣或蛋花樣便,持續72h以上,實驗室檢查大便經膠體金法檢測輪狀病毒抗原為陽性,大便常規鏡檢無白細胞或者高倍鏡下3-5個/Hp。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75例,男46例,女29例,大便次數6~10次/日 28例,>10次/日 47例,嘔吐32例,脫水72例;對照組75,男42例,女33例,大便次數6~10次/日 35例,>10次/日 40例,嘔吐34例,脫水70例;年齡2個月-2歲,全部病例均在發病72h內入院,入院前均未用過抗生素,且均無消化道以外并發癥發生。兩組在年齡、性別、入院前病程、病情方面無顯著差異。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按常規予以飲食調整、抗病毒、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微生態制劑等綜合治療;治療組予生理鹽水20ml+654-2(0.1~0.2mg/kg)靜脈滴注、膠體果膠鉍干混懸劑(湖南華納大藥廠有限公司 商品名:華納福 國藥準字H20052104)150mg/袋,用量
1.3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1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組委關于腹瀉病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3]:治療72h,顯效: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糞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糞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癥狀均無好轉甚至惡化。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平P
2 結果
兩組病例均治療3天后判斷治療結果:治療組有效率97.33%,對照組有效率74.67%,治療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5.58,P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3 討論
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在中國小兒腹瀉病病原構成比中,輪狀病毒約占48.9%[4],位居小兒腹瀉病原第一位。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輪狀病毒不僅引起腸道感染,還可引起全身性感染,導致多器官損傷(5)。在病毒性腹瀉中輪狀病毒腸炎發病率最高,癥狀最重。病毒侵入腸道后,受累的上皮細胞發生變性、壞死、脫落,腸道吸收面積受損,腸液在腸腔內大量積聚而引起腹瀉。同時受損腸黏膜細胞分泌的雙糖酶不足且活性降低,導致食物中糖類消化不完全,其被細菌分解形成小分子的短鏈有機酸,使腸液的滲透壓增高,進一步使腸液積聚引發滲透性腹瀉(6)。過多的腸內容物刺激腸壁,導致腸蠕動加強,患兒出現陣發性腹痛及腸蠕動亢進,腹瀉癥狀加重[7]。新近的研究表明,病毒侵入腸黏膜后,引發炎癥反應,中性粒細胞及巨噬細胞對微生物進行吞噬時可釋放超氧陰離子,它和過氧化氫相互作用產生羥自由基,損傷生物膜,過氧化物和自由基可刺激腸道液體的分泌,最終引發和加重腹瀉(8)。目前最新的治療原則為:繼續飲食,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合理用藥,禁止濫用抗生素。
膠體果膠鉍為一種新型膠體鉍制劑,也是一種新型的粘膜保護劑,具有較強的膠體特性,進入腸道后覆蓋于受損腸黏膜表面:一方面,形成有效的保護膜,隔離腸液與腸壁,減少腸液生成;另一方面膠體果膠鉍具有強大的吸附作用,可以減少大便中的水分,并可吸附腸液中的病原體及其毒素;同時膠體果膠鉍還可刺激胃腸黏膜上皮細胞分泌黏液,有利上皮細胞自身修復;而且膠體果膠鉍氣芳香、味甜,在胃腸道吸收率極低,在嬰幼兒腹瀉病中應用順應性好、安全、有效。膠體果膠鉍符合WHO關于抗腹瀉藥的標準:高效;可口服;不被腸道吸收也不影響腸道的吸收功能;可抵御腸道病原體;可與口服補液鹽合用[9]。
654-2為M膽堿受體阻斷藥,有明顯外周抗膽堿作用,能使痙攣平滑肌松弛,并能解除血管痙攣(尤其是微血管),改善微循環。但擴瞳和抑制腺體(如唾液腺)作用較弱,且極少引起中樞興奮癥狀。654-2不良反應輕微較常見的不良反應有面色潮紅、口干及輕度擴瞳作用等,但本品排泄快(半衰期為40分鐘),不發生蓄積作用,對肝腎功能無影響(10)。654-2對腸液、胰液分泌基本無作用,但可作用于平滑肌,抑制腸道蠕動的幅度和頻率,從而減少腸運動及排便次數;654-2松弛平滑肌,可改善腸壁血液循環,有利于受損腸黏膜修復。由于654-2具有口干、面紅的副作用,本組研究均選擇無發熱病例。本文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膠體果膠鉍聯合654-2使用對減輕腹瀉病癥狀,縮短病程,加快腸黏膜修復效果顯著,優于肯特令,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解春紅,朱啟镕.輪狀病毒腸炎的研究現狀[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1,19(2):126-128
[2]方鶴松,段怒誠,董宗祈等.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88,13(6):381
[3]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4
[4]耿嵐嵐,區文璣,龔四堂.免疫層析快速法檢測腸道腺病毒和輪狀病毒[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Shiyong Erkr linchuang Zazhi,2004,19(9):763-764
[5]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294
[6]沈嘵明,王衛平.兒科學 第7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48
[7]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281
[8]閻石,孟曉輝,竇運修,等.重型腹瀉脂質過氧化及抗氧化治療的臨床意義[J].小兒急救醫學,1999,6(2):69
【關鍵詞】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專業化
1996年4月30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設置和試辦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議題, 同時強調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職業背景的專業性學位,主要培養面向基礎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層次人才。教育碩士與現行的教育學碩士在學位上處于同一層次,但規格不同,各有側重。該學位獲得者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既要掌握某門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又要懂得現代教育基本理論和學科教學或教育管理的理論及方法,具有運用所學理論和方法解決學科教學或教育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的能力”。[1]采取這一措施的目的是加強基礎教育骨干教師隊伍的建設,培養和造就一批政治、業務水平較高的基礎教育骨干教師。但是,2005年我國普通中小學專任教師數10036萬人,而參加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學習的人數,1997年不足200人,到2001年才突破5000人,達到6262人;再到2004年(2005年入學)方突破萬人大關,達到10422人,2005、2006年穩定在1.1萬余人;截止到2007年3月,累計錄取約6萬人。到2006年,獲得教育碩士學位人數僅約2.5萬人。由此可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在我國的發展規模與我國教師隊伍規模是遠遠不成比例的,即人們對教育碩士在提高教師素質,促進教師專業化的作用方面認識還有待于提高。
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提出《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對教師專業化作出了明確說明,提出“應把教育工作視為專門的職業,這種職業要求教師經過嚴格的、持續的學習,獲得并保持專門的知識和特別的技術”。 1994年我國實施的《教師法》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第一次從法律角度確認了教師的專業地位。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職業具有自己的獨特職業要求和職業條件、有專門的培養制度和管理制度。既包括學科專業性,也包括教育專業性:國家有教師教育的專門機構、專門教育內容和措施;國家有對教師資格和教師教育機構的認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在推進教師工作的專業化和發展的專業化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一、教師工作專業化
1、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是體現教師學科專業水平的重要標志
教育碩士作為一種專業學位,它對于促進和提高教師的質量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它的運行和發展合乎教育的規律。教育碩士作為中小學教師高層次在職教育的最佳形式,為教師提高學科專業水平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途徑。
通過進行教育碩士的學習,獲得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已成為基礎教育教師及管理人員擔任較高職務的資格條件之一,也是教師實現終身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從報考資格及招生對象上看,教育碩士招生條件規定了報考者要具有學士學位,三年以上第一線教學經歷;若不具有學士學位者,除滿足前者條件外,還需要具有大學本科學歷和中學一級或相當職稱,由此,保證了生源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且招生對象僅限于中小學、幼兒園和其他中等學校的文化專業課任課教師或管理人員,以及教育研究部門或政府機關中具有教師職務的教研員或管理人員。這樣,就保證了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教師專門性。
從考試形式和招生錄取上看,考試科目為政治理論、英語、教育學、心理學、專業課,其中,英語、教育學、心理學全國聯考,統一命題。統一考試;專業課由各招生單位自行命題,考試與全國聯考同時進行。這樣就保證了考試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公正性。錄取時,根據國家統一規定的分數線和招生名額,并結合考生的報考條件、工作業績等全面考察,擇優錄取,特別是根據考生的工作業績,體現了教師的專業水平在錄取時的重要性。
從學習過程和學位論文上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以課程學習為主,教學安排上既有培養規格的統一要求,又針對不同學科人員的特點,根據不同專業及方向,分類指導,在加強理論課和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育碩士的學位論文選題需聯系實際,結合教師的本職工作,對不同的學科教學或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和提出解決辦法,對論文的評價著重于考察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和知識解決相關學科教學或教育管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文化水平教育碩士專業學位主要以課程學習為主,培養目標為具有現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工作能力,能從事較高水平中學相關學科教學的骨干教師。培養規格為有志于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與研究,文化和專業基礎好,具有較高的教育學和教學論素養,在相關學科教學方面視野開闊、現代意識強,具有較強的學科教學研究能力,且能比較熟練的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因此,在相關專業及方向的課程設置上,均滿足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要求,這樣的培養要求將會有力的提高教師的文化水平。
3、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育人能力
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要求,在加強理論課和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要切實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即著重考察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和知識解決相關學科教學或教育管理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對教師來說,就是提高教學水平和育人的能力。因此,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要求學員必須開展研究性的實踐工作,在實踐結束時,需要提交教案及相關的教學評價。論文的選題也必須以實際教學中重點的實際問題為主,其學位論文的評審必須有一位從事中學教學工作、具有相當職稱的教師參加。通過加強對學員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將會大大提高學員的教學和育人能力。
二、教師發展專業化
l、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是教師學歷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徑
世界各國如今都普遍延長了職前教師教育的時間。小學教師已普遍要求在完成l2年左右的基礎教育后再接受4年職前教育達到大學本科層次,畢業論文中學教師一般還要多讀l一2年,達到研究生學歷。隨著教師要應對的挑戰越來越多,今后延長學制、提高學歷要求的傾向可能更甚。例如在美國,聯邦沒有要求教師必須有碩士學位,但有一些州要求教師在上崗后一段時間內必須獲得碩士學位,大多數是教育碩士而不是所教學科的碩士;日本1949年《教育職員資格法》規定,中小學教師必須取得教師資格證,一級資格證是以大學本科畢業取得學士學位作為基本資格,二級資格證是以短期大學取得準學士學位作為基本資格。幼兒園、小學、初中教師必須有二級以上許可證,高中教師要必須有一級許可證。早在1988年日本文部省對《教育職員資格法》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增設以“碩士”學位為基本資格的專修資格證,這樣就逐步把教師的學歷水平提高到大學本科以上。據日本文部科學省2004年的統計數據,日本高中教師中取得碩士學位的有l1%。
目前,我國現行小學、初中、高中教師的合格學歷(分別為中師、大專、大學本科)已達到較高水平,根據教育部(200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截止2005年,我國小學、初中、高中教師的學歷合格水平分別達到98.62%、95.22%、83.46%。其中專科以上小學教師現在達到56.3%,本科以上的初中教師達到35.3%,研究生學歷的高中教師達到1.2%,這種狀況與發達國家的水平差距是顯而易見的,也是遠遠不能滿足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需要的。為此,
2、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是教師培訓的重要渠道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國開始有計劃地、大規模地培訓中小學教師,主要方式是通過教師脫產進修、業余函授、合格證達標、自學考試、短期培訓等形式培訓教師,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改革開放初期教師緊缺、素質不高的狀況。但是,培訓的目標主要還是彌補教師學歷不足的問題,使學歷不合格的教師達到合格水平,也就是學歷的補償問題。雖然在一些地區已經開始嘗試以提高教師能力為取向的教師培訓模式,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如培訓的觀念與方式脫節,忽視教師已有的教育背景等。
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較好的解決了這些問題。它明確了學習的目的是提高教師運用所學知識和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對在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提出解決的辦法。另一方面,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根據中小學課程設置情況及管理工作需要,設置了教育管理、學科教學、現代教育技術、小學教育、科學技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六個專業,學科教學(語文、數學)等l7個專業方向。作為一種新型的學位教育,教育碩士學位是一種具有教師職業背景的專業性學位,它在學位設置的依據、具體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與規格、培養的途徑和方式方面與教育學碩士學位有明顯的不同。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設置為基礎教育戰線教育工作者獲取研究生學位開辟了一條有效渠道,正如教育界的專家所指出的,“這在我國教育史上還是第一次”,是“中國教育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三、教師專業化豐富了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教學內容
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精神共同組成了教師的專業素質的基本內涵。其中,專業知識是教師專業化的基礎;專業能力是教師專業化區別于其他專業的具體表現,是教師專業化的核心;專業精神是教師專業化的動力。這三個方面在教師專業素質結構中是缺一不可的有機統一體。[5 ]
l、專業知識是指教師應具備以學科知識為主的本體性知識。以教育科學與心理科學為主的條件性知識。以及在教育教學活動及過程中生成的實踐性知識。三類知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體現出教師的從教能力。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在教師教育期間的課程設置一直圍繞核心專業學科開展,因而教師的知識結構比例失調,現實情況不容樂觀。盡管我們不能僅僅憑借知識來評判教師專業的發展程度,但其專業能力必然受制于他們所具有的專業領域的知識技能基礎,并且教師教育的課程開發、培訓方案開發等都與之密切相關。因此,教師知識基礎欠缺是當前教師專業化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這些現象促使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在課程設置時,特地將《教育學原理》、《教學論》、《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現代教育技術》等課程作為必修的專業課程來開設,同時開設與各自學科緊密結合的專業必修和選修課程,增強教師的專業知識。
2、專業能力是指作為教師必須具備專業特殊能力。
國內外關于教師素質的研究表明,教師專業能力是影響教育教學效果的決定因素,或者說,教師專業能力與其工作效果有較高的正相關。在諸多的教師專業能力中,職稱論文 困擾和制約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教師的教育研究能力。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與教師職業的研究性質密切關聯。具有研究的意識與需要、知識與能力是所有專業人員的共同特征。“教師即研究者”幾乎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同義語,已經成為教師專業化發展運動中的一個重要觀念。而是否具有較強的教育研究能力,又成為區分一個教師是專業教師還是非專業教師的根本標志。因此,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明確提出要培養教師具有“較強的學科教學研究的能力”,并通過實踐和學位論文培養教師的意識和能力。
3、專業精神是保證。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認為,教師
專業精神是教師做好本質工作的重要保證,它是教師教育人格和倫理的組成。其內涵包括:“認識教師從事的是關系到社會發展和民族國家未來,關系到每個人的生命價值和每個家庭的希望與幸福的重要的事業,形成對事業的責任感、崇高感;具有以敬業和為人類及其文明發展奉獻自己為特征的專業精神。”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其出發點就是培養“具有特定教育職業背景的專業性學位”、“目的是加強基礎教育骨干教師隊伍的建設,培養和造就一批政治、業務水平較高的基礎教育骨干教師”。所有獲得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人員必須服務于基礎教育戰線。
四、教師專業化有利于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發展
跨入新世紀,教師專業發展在促使中小學生成長、保障基礎教育進步方面,被看成是比任何時期都關鍵的重要因素。人們對教育專業所期望的,是能使教師工作專業化,使教師超越能干的教書匠而成為專業的教育家。我國2l世紀的教師教育,需要以教師專業化為改革取向,以培養適應2l世紀教育教學需要的專門人才,滿足我國新時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要求。在社會、政府提高教師專業地位的同時,教師主體本身更應堅定專業信念,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與服務品質,以贏得學生、家長與社會各界人士的信賴與認同。所有這些需求與期望,對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無論是生源條件、政策引導、社會需求等均給教育碩士專業學位以廣闊的發展空問。因此,教師的專業化進程有利于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發展。
總之,我們可以看出,教師作為一種專門職業,教師的發展是一個專業化的過程,是社會發展、職業分化的自然結果和必然要求。教育碩士專業學位作為一種新生的教師培養方式,為教師的專業化進程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我國教師教育的發展,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前進。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開展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試點工作的通知》(學位辦[1996125號)[Z].1996—06—10.
[2]全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處[Z].2007—06-08.
[3]曾天山.專家學者:我國教師專業化有了啥?還缺啥?[N].中國教育{艮,2007—04—28(3).
[4]管培俊.教育部介紹教師隊伍建設的最新情況和教師節活動安排[EB/OL].http://www.china.corn.cn/zhibo/20o6—09/07/content_ 8785012.htm.2006—09—07.